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天科普类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是科普味儿的缺失。有的教师认为,科普类文章内容简单,学生一读就懂,因而忽略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引导学生围绕文本内容进行延伸阅读,缺少对学生科学品质和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是语文味儿的缺失。有的教师认为,科普类课文在“语文味儿”方面存在不足,科普类课文不如叙事类课文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太容易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在教学时索性让学生读一读课文或大概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就匆匆结束教学。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曲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科普知识的深入探究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陶的过程弱化了,最终导致此类课文的教学“科普味儿”不足,“语文味儿”缺失。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普类课文的教学能很好地体现这些理念,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科普类课文作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收获科普味儿;品味语言,习得方法――收获语文味儿。那么,教学科普类课文应该如何进行文本解读,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呢?
一、文本解读凸显“科普味儿”和“语文味儿”
科普类课文内容涉及宇宙、克隆、纳米、航天等自然与科技领域,本身就散发着浓郁的科普味儿,对于这一点,学生在自主阅读时就可以感知得到。然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往往起于文本,止于文本,我们又该如何丰富此类文本的科普味儿?
笔者以为,解读科普类课文时,在内容方面,教师要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由已有的“浅知”过渡到“深知”。首先,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拿到科普类读物,他们喜欢反复地阅读。教师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如《神奇的克隆》一文,克隆的神奇魔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阅读此类课文很容易激发他们的猜想:人可以克隆吗?假如你被克隆了会怎么样?对于生活中出现的现象他们甚至有试一试的冲动。其次,教师要努力发现文本内容的空白点。科普类课文在介绍一类事物或一种现象时,多以概念、举例的形式呈现,这就为解读文本留出了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这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走进科普领域。比如,解读《人类的“老师”》一文,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一些现象,还可以向学生提问:在别的读物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现象?生活中我们还会发现哪些类似的现象?将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延伸至生活,文本的科普味儿就凸显出来了。最后,教师还要善于依据课文题材的特征,挖掘其中隐含的科学品质。比如,教学《我是什么》一文,教师要能够解读出其中蕴含的科学精神:1.事物是变化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文中的谜底――水,能变成云、雨、冰雹等;2.事物的变化也是需要条件的,水的变化需要太阳、风等条件;3.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水有时很温和,有时很暴躁,既能“做好事”,也会“做坏事”。
必须明确的是,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教师教学科普类课文要认真研读,反复琢磨,充分挖掘文本的语文因素,而不能只停留在读一读,知晓文本内容层面。教师必须带着思考在文本的言语世界中行走,去捕捉文本殊的词句和语言表达形式。仔细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编者、作者已经做到了将科学知识大众化、平民化的“浅出”,同时也考虑到了课文的阅读对象是学生,突出了语言的趣味性。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挖掘语文味儿:
1.精妙的词句运用。虽然是科普类课文,但是作者依然注重词语的运用,讲究词语使用的精当、贴切。比如科学术语的运用,在《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最后写道:“科学家推测,火星地表下面仍然可能有水,只要有适当的温度,就可能孕育出生命来。如果地表下真的有生命,它们是什么模样,是怎样生存的,这仍然是一个谜。”这种带有推测性质的问题,作者运用了“可能”“如果”等词语,体现了此类文体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再如,拟人手法的运用,文中“家常便饭”“集体大逃亡”等词语,准确、鲜明、形象地说明了火星上关于“水”的来源与消失的推测。
2.精彩的布局结构。文本的结构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读者认真去发现,并与作者形成认知上的共鸣。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在表述“克隆”这一科技问题时条理清晰,叙述了什么是克隆,哪些事物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并具体介绍了作者在文中所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一是把深奥的语言往浅显处说,如“《西游记》里的孙大圣,紧急关头常常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当然是神话,不过用今天的科学名词来讲,孙悟空可以快速克隆自己”。二是把深奥的含义通过对比阐述,使之变得简明易懂。如“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如果不经过两性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三是通过举例说明克隆的含义,如“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土里,枝条就会长成一株株活泼可爱的小柳树;把马铃薯……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挖掘与解读,科普类课文的趣味性、语文味儿就凸显出来了。
二、教学策略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
科普类课文在平时的教学中遭到“冷遇”,原因是教师们的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教材”上,并且认为科普类课文没有什么可教的,文本一读就懂,或者完全等同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教学,忽略了文本的科学趣味和语文学习的本质。
“用教材教”体现了教师心中想到的是学生的收获和发展,科普类课文的教学也应采取“用教材教”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科普类课文,对文本内容感兴趣,学习时有意识地推敲语言的运用、句式的变化、文本的布局谋篇等特点,积极开展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探究活动。那么,如何体现“用教材教”的思想呢?笔者认为要重点突出以下两点:
1.专注于学习方法的习得。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方法的获得一般有两种途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对于教师而言,一种是教师的讲解传授,一种是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建构。不同的年级段侧重点不同,小学中高年级更侧重于自我的建构。科普类课文正好提供了学生学习方法实践的载体,就此类课文学习而言,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品析词句、收集资料、模仿表达的方法。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应结合每篇课文的特点进行有选择性的侧重练习。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不能只靠机械呆板的训练,而应靠教师在有效教学的过程中,适当、适时的巧妙引领。这就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文本,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悦读”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比如,一位教师教学《航天飞机》一课时,巧妙地将课文中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区别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了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
(1)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完成下面的对话。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能飞两万米高。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要飞四个多小时。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______________
普通飞机:我是普通飞机,我的本领可大了,我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航天飞机:我是_______,我能______________
(2)老师化身为普通飞机介绍自己,学生化身为航天飞机介绍自己,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数字的运用,体会两种飞机在比较本领时各自的语气、神情。
(3)当老师介绍完普通飞机的全部内容后,要求学生介绍航天飞机的全部内容,学生需要将已有的句段进行整合,同时注意人称的变化。
这位老师利用对话方式,通过比较两种飞机所拥有的本领,促进学生对航天飞机特点的认识,学会运用对比和列数字的方法说明航天飞机的特点,提升了学生读思结合的能力。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习得的是语言运用技巧,习得的是概括课文与整合课文内容的方法。
2.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好的学习方法一旦形成了习惯,学生自主学习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当我们找到了教学科普类课文的方法,并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方法习得与学习习惯养成时,我们就不会再埋怨此类课文的语文味儿、科普味儿不足了。教学科普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阅读兴趣、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神奇的克隆》一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课中结合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查找相关的资料、图片、视频,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课后请学生围绕话题“克隆对于今天的生活是利还是弊”展开讨论,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进一步查阅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搜寻信息,此时,文本的教学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呈现的将是“射线式”的开放式语文学习。学生从中习得的学习方法、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实践中通过思维、内化,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注科学品质,提升语文素养,科普类课文的教学需要得到这样的重视,需要肩负这样的责任,而我们的教学更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如文本解读时充分挖掘文本的科学趣味和言语趣味,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用教材教”的思路转变。如此,科普类课文的教学才会成为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素养和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好素材。
中国科学传播界的年度盛事――“典赞・2016科普中”现场活动于2016年12月30日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一号演播厅举行。活动现场公布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十大网络科普作品和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承办,人民网、北京科技报社、科学普及出版社、新华网、光明网、腾讯网、百度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协办。活动从2016年8月开始,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本年度具有影响力和科学传播元素的事件、人物、流言和科普作品。申报期间,各全国学会,省级、副省级城市科协,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办公室成员单位,主流媒体,科研院校,社会科普机构等100多家单位积极推荐,共征集到推荐材料近400份,由40多位专家评选,并参考了网友的投票后,最终确定了2016年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和十大网络科普作品。
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刷屏手机
2016年注定在中国科学传播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场公布的十大科学传播事件,围绕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发媒体、科学家广泛进行科学权威解读。人类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后,专家和媒体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平台等及时科普相关科学知识,让“引力波”一词一次次刷屏。
在这一年里,从科技界“三会聚首”到国家明确提出“至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奋斗目标,科学普及被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2016年也可以说是中国航天年。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对接、五号火箭和世界首颗量子卫星成功发射,我国已经迈出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资深航天院士和新晋科普网红也不失时机地抓住航天热点大事,及时科普航天知识,掀起全民航天热潮。
同时被评为十大科学传播事件的还有:“阿尔法狗”横扫李世石、人工智能话题迅速升温,超百位诺贝尔奖得主联署公开信、呼吁停止反对转基因技术,中国FAST睁开“天眼”、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超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气象部门多渠道发出科学声音。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提升公众谣言辨别能力
美国人不吃转基因食品?空腹不能喝牛奶?个儿大草莓因为打了激素?2016年,你被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流言欺骗了吗?
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选取的都是与社会公众日常生活及热点问题息息相关、易被公众广泛传播转发且违背科学性的流言内容,相关媒体和权威专家及时有效地对流言进行辟谣,形成科学权威结论,并广泛传播。
方便面32小时不能消化?绿色背景能保护视力?喝苏打水预防癌症?圣女果、紫薯、彩椒都是转基因食品?吃素就不会得心血管疾病了?血栓抽吸装置问世,心脏支架被淘汰?X射线安检仪对人体有很大伤害?空腹不能喝牛奶?这些也同时入选十大“科学”流言终结榜。
十大网络科普作品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普通人对GPS全球定位系统都有所了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系统却相当陌生。不过,当你在网上看了中国科学院年轻导航系统科学家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科普课后,一定会对于北斗系统有一个初步了解。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撒贝宁在《加油!向未来》中,竟可以用口香糖打开青椰子!这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让撒贝宁又圈粉无数。
2016年十大网络科普作品都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内容独特,形式新颖,制作一流。有的作品语言运用生动流畅,通俗易懂。这些深受网友喜爱的网络科普作品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示范传播之道
你听过中科院物理所“四大名嘴”曹则贤的讲座吗?你被科普网红郑永春的文章刷屏了吗?你参观过民营企业家秦瑞强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自费创办的河北正定科技馆吗?
十大科学传播人物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积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有的科学传播人物创新科学传播表达形式,利用新媒体等形式普及科学知识;有的科学传播人物传播的内容科学权威,贴近大众需求,通俗易懂;有的科学传播人物被社会媒体普遍关注,传播渠道和覆盖人群广泛,影响力较高。
他们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则贤,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河北正定科技馆馆长秦瑞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欧阳自远,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嘉麒,浙江省温州市籀园小学科技教师陈耀,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主任缪中荣,科幻作家、香港海外文联名誉主席、世界科幻小说协会理事叶永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副院长木胡牙提。
为深入打造临空经济示范区,发挥自贸+保税+临空+跨境+航权+口岸等综合性平台优势,丰富区内航空产业业态格局,完善区内基础性配套设施,现对国内主要大型航空主题科技馆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具体如下。
一、现有国内主要航空科技馆介绍
(一)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1、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的前身是北京航空馆,是我国首个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的综合科技馆,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院路校区内,博物馆展区面积8300平方米。是航空航天科普与文化、北航精神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
2、展馆情况
2012年10月21日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展区分为长空逐梦、银鹰巡空、神舟问天、空天走廊4个展区。
展品包含世界上仅存两架的P-61夜间战斗机(外号“黑寡妇”)中的一架、我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北京一号”、世界上第一种垂直短距离起落飞机-“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二战名机波-2轰炸机等300多件国内外公认的航空航天文物精品,以及结构机件、发动机、机载设备等珍贵实物。
(二)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
1、简介
西安阎良航空科技馆是由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国家航空基地)建设规划而建的公益性项目,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建设航空科技馆重在普及航空科技知识,展示陕西航空科技成就;重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民科技素质,发展航空文化旅游产业;重在打造航空人才培训基地,发挥人才服务功能;重在推进航空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重在推动航空职业教育的发展,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2、展馆情况
航空科技馆分为世界航空发展史和中国航空发展史两个专题馆。在室外展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各类实体飞机。在馆内大厅,歼5、运5等三架珍贵的实物飞机在展馆的中心区形成三角矩阵。
除了具备参观体验功能,航空科技馆内还设置有航空类专业实训实习基地,主要完成飞机发动机拆装实训、飞机维修实习及航空服务类专业实习实践教学。
通过与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合作,为航空企业员工进行航空技术培训和相关技能鉴定。这项工作的开展,将进一步完善我省航空产业链,推进各类航空人才的培训与教育。同时,航空馆还将为学生及社会航空爱好者提供科技创新活动的场所,定期举办航空创新科技大赛。
(三) 湖南省航空馆
1、简介
湖南省航空馆位于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中部地区第一个航空科普主题的博物馆。航空馆将利用收藏的上百架各种型号的飞机、导弹等航空武器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展示近代以来中国航空科技的发展历程。
2、展厅情况
整个展馆由主馆、文物飞机陈列馆和航空装备展示坪三个部分组成。
主馆占地面积是七千五百二十六平方米,一共包含着三层,第一层为“鹰击长空”军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中国军用航空、世界军用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二层为“云端之上”民用航空展区,展品包含民用航空、通用航空、湖南航空等相关知识;第三层为“使命与梦想”航空产教融合展区,展品包含学院校史、航空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百年航空趣事展区等相关内容。
文物飞机陈列馆包含展品有二架功勋战机,杜-2轰炸机和乌米格-15教练飞机。
航空装备展示坪展品主要有十七种三十六架飞机,包含有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强击机、教练机、无人机、客机、高炮、雷达和导弹。
(四) 海口航空科技馆
1、简介
海口航空科技馆位于美兰机场海口航空旅游城三层西侧,是一个以航空科技、航空文化、航空游乐为核心,集航空科普、实景体验、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科技体验馆。
2、展厅情况
主要分为航空文化展示区和航天文化展示区两大部分,馆内共设飞天缘起、碧空硝烟、冲上云霄、自由飞翔、宇宙探索等十一个展厅,从飞机起源与发展到航空航天事迹,依次在每一个展厅展现。馆内还设置了专业的互动飞行模拟器、体感互动游戏、大型客机逃生装置、360°穹幕影院等娱乐设施,使航空科普教育更具趣味性与娱乐性。
其中,飞行模拟器引进塞斯纳172飞机和波音737飞机模拟驾驶区,体验者在此处区域可以模拟体验真实的驾驶操作。此外,大型客机逃生装置中还配备了 1:1的波音747飞机机头及部分舱体真实空间、真实座椅及舱内设施,旨在让体验者能在真实可控的空间内模拟飞机紧急逃生,潜移默化中学习逃生知识,以亲身体验增强记忆效果。
(五) 上海航空科普馆
1、简介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沪闵路7900号,是全国、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大型客机项目宣传基地,专门从事航空航天科技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展厅情况
外场展区大约10000平方米,拥有歼-8、DC-8等十余架不同类型的实物飞行器。
四个室内展厅共2000平方米,并有一个3D环幕影视厅和数台飞行模拟器等互动展品。
二、区内发展科技馆的必要性
(一)国民教育基础配套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大计。学校教育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主要场所,目前我区内已经规划建设一系列学校,除此以外,对于广大民众来说,科技馆已成为他们学习科普知识的重要阵地。
(二)完善临空经济区域配套
空港新城旨在发展临空经济,打造国际化航空城市,因此完善区内配套设施,丰富区域内经济业态对于区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航空科技馆不仅可以作为航空产业配套的延伸,同时也可丰富区域内的基础配套,对于城市的全面发展起到不可获取的作用。
(三)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打造具有名片效应的文化旅游景点,可带动周边经济的腾飞,带来更多的人流量,产生流量效应,为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三、国内发展科技馆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科技馆建设事业具有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目前加强社会公益性科技建设已受到各界普遍关注,主要存在如下典型问题。
(一) 资金紧张
我国现在多数科技馆都存在运营资金短缺的问题。科技馆不是一个营利性机构,但它的日常维护和对展品的更新等等无一不和金钱有关系。门票价格过高会让普通百姓 望而却步,科技馆的存在就没有了意义;价格低又无法满足政策经营。资金问题会导致管内展品的更新速度率第,直接造成参观人数下降,对科技馆的政策运营更是雪上加霜。
(二) 参观对象单一
理论上讲,科技馆的对象应该是全体民众,参观者无论年龄及学历差距,都能够在馆内接受适合自己的科技知识。但是,目前国内参观对象主要以青少年为主,并且多数都是由学校集体组织的参观活动,主动参观的人数较少。
(三) 受多元化娱乐方式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人们更多去选择影院、酒吧、商场购物等大众化的娱乐方式。很多民众目前还不了解科技馆的发展,甚至有很多人不了解科技馆的存在和意义,科技馆的概念并未深入人心。
四、科技馆未来特点和发展趋势
为顺应市场发展潮流趋势,应对未来挑战,科技馆需打造新的商业增长点。
(一) 创建旅游新城市名片
设法把科技馆打造成一个旅游新城市名片已是各地科技馆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发现。当前文化旅游收到愈来愈多的欢迎,如何打造有特色文化底蕴的景点成为未来的思考方向。科技馆在宣传科技展品的同时,也应该发掘具有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周边产品,打造自己的文化圈层,同时也能增加辅营收入,一举两得。
(二) 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1、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科技馆的运营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科普意识的增强,政府资助、社会捐款及自身创收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的方式将是科技馆必然的发展趋势。
2、运营模式
科技馆的运营不再局限于室内,可延展至户外进行。例如组织野外考察,品牌合作等新的模式,不断为科技馆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打造过硬的品牌。
关键词:科普资源;科普内容;科普工作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0-0136-02
一、科普与科普资源的含义
科普,简单的说就是科学技术普及,即科学知识和技术通过某种途径由客体(科普资源、场馆和基地)达到主体(社会公众)的整个过程及围绕这个过程所涉及到的所有条件和因素。科普活动的核心要素包括三个方面:科普资源、科普媒介和手段、科普对象。科普资源,通俗地讲,就是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具有教育、培训、文化和休闲功能的科学知识、现象和技术本身及其经人类应用变化后的其他表现形式。
二、科普资源的类型及分布
(一)科普资源的分类
1.按科普资源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领域分类。包括天文知识与地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农业科学与技术、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工程技术、军事科学与技术、计算科学及自动化、信息科学与技术、建筑科学与技术、医学等十余类。
2.按照科普资源所依托的物质载体或现象分类。包括科普宣传与教育材料(书籍、影像制品、宣传画册、多媒体、实物模型)、古代科技遗址、各种自然现象与过程、工业设备装置、工业生产工艺流程及制成品、农业生产过程、家庭与日用品、城镇建筑与景观、科研设备与装置、生物体与生命现象、医学原理与过程,等等。
3.按社会对科普资源管理的行业属性分类。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农业、文物考古、社会公益事业、教育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行业、旅游业,等等。
(二)典型案例――广州市地理科普资源分布
1.地球地质地貌类。如:广州市北回归线科学公园、华南师范大学天文观测站、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大学抗震实验室、各个青少年宫等对外进行的科普内容;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等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2.气象气候类。如: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各级各类学校内建立的天文气象观测站等所开展的南方气候知识介绍;广州市民收看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天气预报与气象专题节目;广州市社区每年开展的“世界气象日”系列活动所宣传的内容,等等。
3.水文、海洋类。如:广州海洋馆、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各个青少年宫、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自然博物园等科普场馆所开展的有关水文、海洋知识宣传普及;广州市各区、市社区平时经常开展的包括“世界水环境日”在内的一系列水文、水环境和海洋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电视与多媒体、报刊杂志、广告等大众传媒宣传的大量关于水文和海洋知识,等等。
4.森林、植物类。如: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南方自然博物园、白云山风景区、瀛洲生态公园等一大批森林公园、植物园、自然风景区对广大市民和游客进行的森林和植物知识普及;市内社区和有关组织经常开展的关于森林和植物知识讲座;各种报刊杂志及新闻媒体所宣传介绍的森林和植物知识,等等。
5.生物与环境类。如:电视、报刊杂志、新闻媒体介绍的大量的生物与环境方面的知识;青少年宫、动物园、公园、博物园(如广州动物园、番禺香江野生动物园、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省级科普基地)、广东树木公园、广州南沙科学展览馆(国家级科普基地)、南方自然博物园及各级各类学校内设的科普园地开展的生物与环境知识科普活动;城市社区平常开展的有关“世界环境日”、“人与生物”等宣传活动,等等
6.生态与环境类。如:各级各类学校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经常开展的课外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活动;社区组织平日开展的类似“世界环境日”、“爱我广州环保大行动”等宣传纪念活动的各种关于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大众传播媒介日常介绍的大量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方面的知识;包括省、市博物馆、白云山风景区、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南方自然博物园、瀛洲生态公园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普、旅游场所包含的生态与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7.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类。如:电视媒体与城市社区开展的关于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宣传普及活动(如宣传“世界粮食日”);市域内各级各类农业生产基地(如广东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国家级科普基地)、广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广州立帜实业有限公司粤旺农庄、广州绿田野生态教育中心、广州水果世界、广州花卉博览园、广州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开展的农业生产与农作物知识普及教育活动;市域范围内有关机构举办的关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讲座、专家指导,等等。
8.其他方面的地理类。如:城市交通规划与管理、城市规划、建筑与景观、工业生产工艺流程与装备、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疾病分布与预防控制、城市文化与旅游开发、生产事故分布与安全管理、犯罪分布与社会治安,等等。
三、科普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科普内容的普及性:“科学技术普及”是指用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广泛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活动。科普内容要着眼于“普”字,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和普及自然知识、社会人文知识的基本常识,宣传和普及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普及先进的科技成果,帮助群众了解科学精神的内涵,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改造世界。
受众对象的广泛性:科普受众对象包括社会各个年龄、职业、文化层次和各个地区的人,包括城乡居民、政府公务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等,可以说是面向全体国民。
科普形式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科普的形式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静态展示(图书、报刊、宣传画册、墙报、实物)、动态演播(广播、影视、信息网络、宣传演讲)、室内室外、家庭和科普场馆等都是开展科普的有效形式,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信息量大、形象直观的特点;讲座、演出、讨论、竞赛、参观、考察、会议、展览、制作、旅游、夏(冬)令营等都是进行科普的灵活方式。
科普目标的适应性和实效性:科普的目标是要针对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有所侧重,有所不同。不断增强针对性,力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最终目的是收到实际效果,即提高被普及对象的科学知识储备量、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发展观,培养科学理性的思维习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全面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工作支持系统的复杂性:科普由于其内容包罗万象,因而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行各业。没有这些部门行业的通力合作,没有庞大的社会支持系统,科普工作就难以顺利开展。科普活动对全社会的各种资源起着整合、组织、协调作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四、科普工作的形式
科普是一项针对全体国民的系统社会工程,实际中,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的科普形式和实施手段有较大差异。科普工作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面向青少年的科普形式。青少年的科普应采取基地、社区、学校、野外和家庭一体化的模式,通过丰富多彩的宣传、讲座、参观、考察、制作、竞赛、阅读、讨论等形式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造能力,帮助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经济观、发展观、人口观。重点应放在参观考察、阅读学习和动手制作方面,应重视科普园地(基地)的建设。
2.面向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国家公职人员的科普形式以继续教育和科技讲座为主,充分发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学习、参观、考察、讲座、多媒体等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工农业生产、经济布局、科技创新、城乡建设等内容开展。使各级各类公务员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能运用现代科学思维和决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科学管理水平。
3.面向城市居民的科普形式。城市居民(指实际生活在城市中的所有居民)的科普要纳入城市社区工作的统一规划,结合城市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街道和社区的科技、教育、宣传、文化、旅游等资源,把科普工作广泛渗透到社区及街道的各种社会化服务网络中。
4.面向农村及农民的科普形式。农村科普必须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及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大力向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传播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农业气象与灾害防治、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环境整治与保护、村镇布局规划与管理等知识。
5.企事业单位员工的科普。企事业单位员工(包括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普要与职工岗位培训、生产技术创新、产品宣传促销、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五、结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部分领导和群众在年轻的时候缺乏系统的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素养并不高。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些干部和群众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这些都包涵着深邃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在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实践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之举,全社会一定要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学习技术的风气,当务之急是要用科学的观念和知识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科普活动。我们要把科普工作当做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来抓,使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曾媚.广东省科普事业发展研究[J].广东科技,2006,(3):46-47.
科普是义务
德国科隆,也许没有什么可以比科隆大教堂更能代表这座城市,地标式的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是,德国航空航天工业的心脏也位于这里。总部位于科隆的德国宇航中心(Deutsches Zentrum für Luft- und Raumfahrt,简称DLR)是德国负责研究航空航天技术,并且计划、实施航天任务的机构,是德国国家级航空和航天研究中心。
借助德国宇航中心的影响,科隆市政府及各社会组织每周都会邀请航天或其他前沿科技领域的专家、宇航员等在市政厅、报告厅、图书馆,甚至咖啡厅、莱茵河广场等开放场所,免费对公众进行航空航天及前沿科技类的科普教育与宣传。
德国政府鼓励有能力的媒体或机构定期举办开放性科普论坛。2015年12月,我提交的“地外生存技术现状与展望”被柏林Falling Walls论坛选中,作为全球遴选出的包括牛津大学、耶鲁大学、慕尼黑大学等高校的100位青年报告人,第三顺位演说了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在未来空间科学领域的研究前景和意义。
Falling Walls 基金会是德国科学界为纪念柏林墙倒了20周年而于2009年成立的非赢利性机构,主要资助来自于德国教研部,并于2009年首次举办了国际科学论坛,其宗旨是推动科学界的跨界发展与突破,包括从跨学科的交流、从学术到创业的转型等。虽然基金会以及活动的名字冠以“墙塌了”,但整个活动没有政治意蕴,旨在推动科学和社会活动中的跨界创新。
在核心论坛上,包括德国联邦教研部部长Johanna Wanka、诺贝尔基金会主席Carl-Henrik Heldin、欧洲航空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彗星探测器“菲莱”号总指挥Andrea Accomazzo等科学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也参加了演讲。论坛期间,我还应邀与欧洲航空航天局(ESA)彗星探测器“菲莱”号总指挥Andrea Accomazzo进行了40分钟的开放性公众讨论,Andrea Accomazzo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功表示赞叹,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投身到航空航天事业中。参与此次活动的嘉宾与民众来自世界上40余个国家,而且有全球媒体的重点报道,我也应邀接受了柏林当地电视媒体的简短采访,受到了当地媒体的热评,与当地老百姓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互动。
“真能星球移民吗?”
记得当时有个德国中学生提问:“生物圈2号不是失败了吗?我们真的能实现星球移民吗?”
科学家们将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称为“生物圈1号”。“生物圈2号(Biosphere 2)”是美国建于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的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为了与“生物圈1号”(地球本身)区分而得此名,它的目的是模拟地球生物圈。在1991~1993年的实验中,8名参试人员在其中生活、工作,但最终因为系统气体平衡被打破,实验以失败告终。
我与8名参试人员中的Mark Nelson相熟,算是忘年交了,所以私下里和他交流了很多当年鲜为人知的故事。如今“生物圈2号”最大的参试者已经去世,在世的7人中只有Mark Nelson还从事着与生态环境、航天技术相关的职业,其他人要么从政当了议员,要么经商成了老板……
我回答,“生物圈2号”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生物圈2号”设计人员将地球的大部分生态系统类型按照比例各取一块放到一个密闭系统内部,虽然生物物种丰富,系统复杂且体积庞大,但是与地球生物圈相比还是太简单,依靠其自身不能实现自平衡。同时,由于其采用的是玻璃日光温室结构,直接利用自然光进行农作物栽培,环境条件(光照、温度等)受到外界天气的影响变化较大,系统内部生物过程(例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不能实现人工调控,从而影响了系统内部的气体循环和物质流动。
除此之外,“生物圈2号”失败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空气循环方法和结构材料的选择上。“生物圈2号”内部的农田生态系统使用了亚利桑那州的土壤,土壤中的有机物非常有利于微生物生长。设计者将空气用鼓风机鼓风通过土壤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疯狂消耗空气中的氧气,造成了内部的气体失衡;在结构材料上,“生物圈2号”的结构设施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导致系统氧气损失严重。
与德国中学生的交流持续了近十分钟,以致当时的主持人不得不打断我的发言。后来,包括那位德国中学生在内的四五个感兴趣的外国学生,又与我私下里交流了很多关于外星人、航天技术等公众热议的话题。显然,这种开放性的公众论坛带给老百姓更多专业的科技信息,也让科技工作者有更多机会与老百姓面对面交流。
把科学家培养成科技记者
德国宇航中心遍布在德国的各个研究所每年都定期举办专业媒体人的科普培训,将当地电视台、报刊杂志、广播电台的记者、主持人、编辑及相关人员组织起来,进行为期一至多天的专业科普教育。
“你自己都不懂,怎么跟科学家进行对话?更没办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给普通百姓。”主讲人Vorker经常说,科技新闻就像连接科学家与百姓之间的那架桥,科技记者、编辑则是这架桥的建设者。
在培训中,媒体人会深入参观宇航中心的实验室,并与相关人员深入交流。宇航中心有专门负责科普事业的宣传队伍与媒体人对接,双方互相了解与沟通,并建立紧密的联系,让“扩音器”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信息传递给普通民众,让科普落地(传播给民众)、生根(让民众理解)、发芽(激发民众兴趣,再反馈),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公众理解和参与的程度。
与媒体人交流,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德国很多科技记者都是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出身,有的是有博士学位的。德国人这种“把科学家培养成科技记者”也许值得借鉴。新闻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上谈兵肯定不行,必须边做边学。为此,德国许多科研院所都旨在打造科学家与记者良性互动的平台,例如手机APP、公众科普网站等,让科学家与记者一起讲好科技故事。在这个平台上,科学家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与记者的互动提高其自身科技传播水平;记者可以直接向有关科学家进行提问,也可以接受由科学家与资深记者联合举办的培训;科学家与记者一起发表科技报道,这个平台还将成为科学家、记者的一个社交网络平台等。的确,只有科学家和记者联动起来才能做好科技新闻传播的工作。
相似的,其他欧洲发达国家下大力气培训专业的科普宣传队伍,而大科学家的身体力行则是科普宣传的关键。2016年5月,因为项目需要,我被派到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交流合作。瓦赫宁根大学是荷兰农业方向实力最强的大学,也是欧洲农业方向与生命科学最好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在瓦赫宁根大学学习,我发现这里的人基本三句不离bio-作为前缀的东西,biology, biochemistry,biodiversity,bioavailability……就像是在繁华都市中的一片静地里读书,进屋可潜心治学,出门便车水马龙。虽然很多出国的人都自嘲上学的地方是村,但是瓦村才是一个真正的村。然而,就是在这个“村”里,每周都有数不清的讲座与活动,大部分的活动是完全开放的,很多听众是普通的民众,在开放的草坪上、人工湖畔,而你无意中走入他们中间,主讲人也许就是某个诺贝尔奖得主或是某领域的世界“大牛”。
蝴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在现代钢筋水泥打造的城市里,这些小精灵几乎难以见到了。记得在一次开放的关于蝴蝶认知的科普活动中,“用精心制作的蝴蝶标本向大家介绍大自然的美,并能和这么多对蝴蝶感兴趣的同学们分享知识,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瓦赫宁根大学资深教授Cecilia笑着说。在她看来,暂时告别自己的研究工作,转而做一名科普志愿者也很有意思。
假如我是宇航专家,我一定要先去月球看一看。因为月球是未来人类最理想的空间站,在那里不但可以建设月球城市、开办农厂,更重要的是它有水的资源。
1994年人们从月球无人探测器“克莱门坦”号发回的信息中惊奇地发现,在月球的南极可能有冰层。1998年1月,美国又发射了无人驾驶的“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了这一发现。根据船上搭载的中子光谱仪的扫描数据,证实在月球的北极和南极存在水冰。不过它不仅不是液态水,而且和普通冰也不同。由于月球两极地区的温度低至-200℃左右,所以洋冻结得坚如磐石、硬似钢铁,并早已与周围混生的砂土一起固化成真正的岩层,其硬度比起花岗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想冰岩虽坚硬,但却没有人类的意志坚硬,只要人类不断进取,就一定会研究出一种适应低温环境的技术措施,把月球上的水开采出来。
到那时,我不但要在月球的南极和北极建立起规模宏大的“月球水力加工厂”,把那些坚硬的冰岩加工成液体水,还要带领科学家们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制水仪研究室。我还要把我们研制的制水仪带回地球,让所有的水库都蓄满水,彻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缺水问题。
我深知,虽然现在距这个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我坚信,只要有毅力刻苦努力,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长大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北京161中学杨硕
金星――地球的近邻
在浩瀚的宇宙中,金星是一颗明亮的星星,也是我们家园――地球的一位近邻。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有时是晨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有时是昏星,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被称为“长庚”。它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犹如一颗耀眼的钻石,于是古希腊人称它为阿佛洛狄忒――爱与美的女神,而罗马人则称它为维纳斯――美神。天文上金星符号,即美神梳装打扮时用的宝镜。
金星像月亮一样有圆缺朔望的变化,这一点曾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金星与地球十分相似:半径为6050千米,只比地球小400千米;平均密度约为地球的95%;质量为地球的81.5%,正因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金星还被称为是地球的“孪生姐妹”。另外,金星周围也有大气和云层,它和水星一样,是太阳系中仅有的两个没有天然卫星的大行星。金星的公转轨道很接近于正圆,且与黄道面接近重合。其公转周期约为224.7日,但其自转周期却为243日,也就是说,金星的“一天”比“一年”还长。金星是太阳系内唯一逆向自转的大行星。金星的大气层厚重浓密而奇特,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约占97%以上,同时,大气中还有一层厚达20~30千米的由浓硫酸组成的浓云,二氧化碳和浓云只许太阳光通过,却不让热量透过云层散发到宇宙空间。被封闭起来的太阳辐射使金星表面变得越来越热,强烈的温室效应使金星温度高达465~485℃,且基本上没有地区、季节、昼夜的差别。它还造成金星上的气压很高,约为地球的90倍。金星的大气密度是地球的100倍,其大气活动剧烈,大气层中有频繁的闪电和雷暴。金星上基本没有磁场,它的地势比较平坦,但地貌复杂,其内部结构从理论上可推出应与地球类似,但还有待观测证实。正因如此,金星是个奇热、无水、任何生命都无法存活的世界,金星和地球只是一对形同神异的姐妹。
5000年来,人类砍伐了大量森林,使地球出现了大面积的沙漠,导致地球气候变热。特别是近100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每年要烧掉几十亿吨的煤炭和石油,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5%~30%。如果长此下去,不采取措施,毫无疑问地球也会成为一个“失控的温室”,最终成为像金星一样的炼狱。因此,清洁空气、保护环境,不让地球步金星的后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呼声。
北京161中学苏
好消息
从即日起,凡“探索俱乐部”的会员在我杂志社订阅2003年度全年的《太空探索》杂志,可享受8折优惠,优惠价46元。请广大会员从速订阅。(注:请在汇款单上注明你的会员卡的卡号)
汇款请至:北京838箱太空探索杂志社
邮编:100830收款人:陈彩连
邮购信息
一、航天书刊
《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390元。
《航天邮票目录》44元,优惠价29元。
《世界航天发射系统》50元(原价80元)
《邮票与航天》16元。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13.5元。
1989年,1992~1997年《航天》合订本7册(原价84元)优惠价64元。
《航天》精华本,每册7元。
《中华神剑》画册20元。
1996年《航天》合订本23元。
1997年《航天》合订本27元。
1998年《航天》合订本30元。
1999年《航天》合订本30元。
2000年全年57.6元
2001年全年57.6元。
《辉煌的中国航天》(《航天》杂志增刊,16开96页),每本15元。
《邮票上的航天器》23元。
《航空航天博物馆》112.8元。
《天文博物馆》81.6元。
载人航天科普丛书《飞天之路》、《超凡生活》、《巡天神舟》、《宇航畅想》(共四册)31.3元。
《人类与太空》20.4元。
《航天大世界》:16开本航天全景写真画册98元。
国防科技知识普及丛书:全套定价264元,其中航天卷58元。
《叩开太空之门》32元。
《世界航天器及运载火箭集锦》(精装本)135.7元。
(以上均含邮挂费)
《奇诺星空丛书》10本,定价192元,七折优惠,免邮挂费。
《太空在召唤》丛书10本,邮购价90.5元。
二、VCD光碟
《太空探索》系列VCD光碟,共6片,全套售价150元,邮购另加15元邮挂费。
《太空探索》VCD续集,共6片,售价95元,另加邮费购费10元。
《神舟光碟》光碟1张,售价60元,另加邮挂费10元。《地球奇观》系列VCD光碟:包括4片VCD:《恐龙之谜》、《大气层》、《地球的形成》、《地球危机》。售价65元,另加10元邮挂费。
《天文百科系列VCD》:本套光碟分为5集,全套售价80元,邮购另加15元。
款寄: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小街2号1号楼,太空探索杂志社,陈彩连收,邮编:100830。
并请在汇款附言中写明所购物件名称及数量并写明邮编。
新书介绍
《在太空中你能听到喊叫声吗?》
这是美国中小学生课外科普读物“问与答”系列丛书中的一本。
在这本书里,你会找到关于太空探险的80多个问题的答案。
・太空时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人是谁?
・第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人是谁?
・任何人都能成为航天员吗?
・你能在太空中洗淋浴吗?
作者采用提问的方式,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在探究问题答案的期盼中,逐渐掌握知识。读完这本书,你也许会成为太空专家。
该套丛书文字浅显、绘图精美、将把你带入一个个神秘壮观、妙趣横生的知识海洋。
全彩16开本。
该系列丛书另外几本分别是《星星有尖角吗》、《恐龙在你家的后院生活过吗?》、《火山爆发为什么会掀掉山顶?》、《鲸有肚脐眼吗?》、《蝙蝠怎样在黑夜里看东西?》。
太空授课,形象生动,富有科学新意,比如水球试验,水在太空中凝聚成一个玲珑剔透的水球,就像一个凸透镜,还能看到其中的倒影。拴在支架上的小球,给它一个小小的初动力,小球就能围绕支架做圆周运动。小小的实验,就像是一个“科技魔方”,让我们认识到浩瀚宇宙的微妙和神奇所在,认识到发现科学、驾驭科学的规律之美、探索之美。“太空授课”不仅是一次“视觉大宴”,更让观者的科普意识、科技想象力、科学创造力,得到张扬。
现场互动中,有的孩子的想象力已经“飞”起来了,提出了“有没有遇到UFO”的好问题。只要我们能为孩子搭建充满奇妙趣味的科学空间和实验,激活孩子的创造和科学激情,更多孩子就更愿意陶醉在这种科技探索中,科学素养就能得到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富强需要科技来推动,而科技的最终推动者,更在于科技人才。让青少年站在科技前沿的高度思考问题,规划人生,成为科技英才,成为“中国梦”、“科技梦”的坚实推动者。
还是会想到当下的科普倦怠,尽管我们都知道应该激活孩子的探索激情,可在实际生活中,因为科学素养不是应考范围,很多家长和学生根本不在乎,学生对现代科学进程和科研方法知之甚少,科技素养非常匮乏,针对中小学科学教师编写的《科学教育教师指导书》,还不得不从“什么是科学”谈起。20世纪60-80年代,孩子们的梦想是成为科学家。可如今青少年都想当公务员、企业家,愿意当科学家的变少了。两院院士师昌绪说:“如果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只想着当官当企业家赚钱,我想中国不可能强盛。”我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0年,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远低于欧洲各国、美、日、加拿大等国家。美国在2000年时,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高达17%。中国这种态势,不仅是一种素质缺憾,对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是一种无形的抑制。
因为缺乏对科技的迷恋和膜拜,孩子就容易被伪科学和迷信所腐蚀,“许多学生的想象缺乏科技知识支持,所以就变成了胡思乱想。”许多中小学校周边的文教商店和书店里关于星相占卜之类的书热销。这些都应该得到纠正。
第一,坚持走社会化、企业化、产业化的道路。
航空体育作为高端的社会文化项目,受社会各类消费者热捧,其经营活动容易深入社会各个领域,社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便于推进。要通过航空飞行活动,让社会和企业看到其价值而非常愿意资助经费,鼓励各大企业参与和支持航空体育,拥有自己的直升机或小型商务机等通用航空飞行器以及利用航空体育开展促销活动。可以学习经济发达国家,在有条件的酒店或住宅楼房顶建停机坪等,树立大企业或个人自身的形象。
第二,以赛事和表演带动航空体育的发展。
对社会大众来说,现场观看航空体育赛事或表演还是新鲜事,对此有着很大的兴趣和热情,特别是大型航空体育赛事和表演,极能引发轰动效应。海南要经常性组织国内和国际较有影响的航空体育活动,并常年举办多种多样航空飞行活动,让有组织或个人的航空体育活动日常化,形成航空体育岛的热烈氛围,以吸引更多航空体育旅游的客人。
第三,加速航空体育人才的培养。
航空体育运动是航空强国的基础,发展航空强国需要大量人才。美国有一个“雏鹰计划”,就是通过“试验飞机协会”鼓励会员在自愿的基础上,将100万名8—18岁的孩子带上天空,让他们体验飞行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航空的爱好。海南除了要创办航空飞行学校,培养航空体育竞赛表演飞行人才外,还要举办各类航空体育训练营等,让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大众体验飞行,培养兴趣。
第四,发挥航空运动协会和飞行俱乐部的作用。
三亚正在策划逐步引进15架直升机,建亚洲最大的直升机游览基地,海南西部也已设想建立航空体育基地,将会起到很大的示范作用。要成立各级航空运动协会和各种航空飞行俱乐部,大力发展企业和个人会员。让航空运动协会和飞行俱乐部成为组织活动及凝聚会员的场所,鼓励会员像欧美发达国家那样个人玩飞行,带动群众性航空体育活动的开展。
第五,加强航空体育科普教育。
一、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构建学科资源
1.科技课与科技活动课结合起来
使教师不仅具有科技意识,更重要的是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能力。通过这些活动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教师也在长期的活动中丰富了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技能,使科技活动课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2.科技课与科技实践课结合起来
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注意结合课程的需要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调整顺序,并及时补充相关的内容。如根据季节的变化,教师将制作标本设计成实践活动课,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亲自捕捉蝴蝶、蜻蜒,采集各种植物的根、茎,时,指导学生制作标本,使学生亲历标本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师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地理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操作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了解自然、关注自然的意识。
3.科技课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
科技课的开设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为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基础。我的做法是,在抓好科技课课堂教学的同时,要求在开设所有的学科中渗透科学思想,用现代教学手段传递最新科技信息。如教学《太阳》一课时,教师
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媒体查阅资料,用生活实例和数据来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从而科学地认识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阐述生物链之间相互依存的道理。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科学技术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启发学生运用这一性质设计美观、实用的物品。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课题的研究课,评选出优质课。各科教学中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感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课堂是我们教师的第一战线,也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科学、语文、数学等课中的许多内容与科技有关,只要稍作点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可开展一次科普活动。课堂中,我还结合国内发生的大事,对学生进行问题性的科技教育,如在手足口病多发时期,通过校园广播台、宣传栏等对学生进行了如何科学地预防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教育。在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时,将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和航天的历程对学生进行了介绍。总之,对学生科技教育思想的培养要贯穿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更加趋于弹性化、多样化的课程结构,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
二、精心筹划组织形式,开发活动资源
开发科技活动资源是时代和改革的需要,是学校科技活动发展的需要,也是“十五”课题向我们提出的新的挑战。抓好“科技周”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创办各类研究所,如气象研究所、花卉研究所、鸟类研究所、环保研究所及信息中心等,开发了适合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组织形式,由学生自己操作,辅导教师帮助协调。聘请有关专业人士指导,教师辅助,在全校范围内普及科技知识,规范科技活动,提高活动的科技含量。从而体现科技活动是现代科技教育的最佳途径、最有效的办法和最直接的表现。
科技周以一个主题,开展一个系列活动,活动内容为知识竞赛、作品评选、知识讲座、论文征集等。通过这样的集中活动,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知识的普及。
创办“少儿科学院”。以“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 ”为座右铭,将积累的许多活动方案进行整理,反复酝酿,精心筹划,在保留原有活动类型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动组织形式组建少儿科学院。
“少儿科学院”运作方式完全由学生自己操作,辅导教师帮助协调。学校提供固定的场所,配齐实验设施。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可根据自己喜爱自愿参加其中任何一种活动并进行管理。
气象研究所的学生每天来的最早,他们在气象园中进行天气预报的准备工作。如地表温度、空气湿度、降雨量、风向、日照等,并将测量结果于7:00准时填写在校门口的天气预报板上,使全校师生一进入校门就能知道当天的天气情况。有些学生能够看云识天气,结合生活中的谚语了解天气变化情况。花卉研究所的学生每天放学后自觉给校园中花房浇水、除草,记录花的生长过程,为校园内增添了许多生机。鸟类研究所的学生,每天闻操时间为鸽子喂食,放学后为鸽舍打扫卫生,清除粪便。植物研究所的学生研究庐山的珍惜树种,收集到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生物标本研究所的同学,以庐山珍惜植物为主,采集植物的根、颈、叶,作成标本。信息研究中心的同学坚持每周出一期科技信息专板,向学生宣传最新的科技信息,从收集资料到设计版面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