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

第1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央企业 内部控制

自本世纪初欧美等发达国家发生安然、世通公司以及兴业银行等事件后,西方各国企业纷纷以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为范本和指南,紧锣密鼓着手内部控制建设。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中央企业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内部控制建设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印发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由于内部控制管理在我国起步时间较晚,加之近年来中央企业正处于高速发展、变革调整的历史时期,导致中央企业之间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内部控制管理活动亦反映出了诸多问题,例如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疏漏、风险管理措施不明确、内部审计监督力偏弱......鉴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中央企业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和管理短板等因素,中央企业应以此次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

一、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中央企业围绕“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标,结合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着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但从制度建设实践情况看,内部治理结构混乱、组织结构设置效率低下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中央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部分中央企业董事会名存实亡,监管权和决策权全部集中于总经理一人,还有一些中央企业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工不明确,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失效,无法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作为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运行保障,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权力制衡机制进行有效规范和监控,同时,通过制定系统、全面的内部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纠正“习惯代替制度”、“‘人治’代替‘法制’”等传统决策管理理念,清除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道路上的绊脚石。

2.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中央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始终是中央企业的首要任务。国有资产质量的提高,有助于中央企业做大做强,并为中央企业保持高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内部控制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合理保证中央企业在既定战略目标下平稳运行,各项业务活动在内部控制措施的约束和监管下开展,同时,以资产安全和财务信息真实可靠为控制目标所设计的内部控制措施能够从本质上确保中央企业始终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使命,从而为中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稳步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中央企业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对于中央企业而言,既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做强做优,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部分中央企业为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话语权,选择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海外业务和国际市场拓展方面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海外业务以及金融工具投资业务的大量开展,将使中央企业面临更大的政治风险、文化风险、汇率风险甚至社会动荡风险,其中任何一个风险控制点的疏忽,都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致使企业陷入经营失败的困境。因此,从具体业务活动流程入手,全面评估各业务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构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中央企业从源头上有效防范风险,从而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当前形势下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权责划分不科学

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应当包括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但目前中央企业正处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健全阶段,相当一部分中央企业的董事会设立时间不长,还有小部分中央企业尚未设立董事会,在此情况下,董事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实际上将转移到管理层,从而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主体不明确、权责划分不科学,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牵制关系被大大削弱。

2.全员主动参与意识不够,传统管理文化制约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效率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离不开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由于中央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大部分中央企业都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内部控制活动的设计和实施环节,忽视了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和培训,致使企业内部上到领导班子、下到普通员工,对实施内部控制管理没有形成客观、统一的认识,员工主动参与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十分淡薄,加之实施内部控制管理将会对企业原有经营模式和业务操作流程进行梳理和调整,员工工作量可能出现暂时性增加,从而导致部分员工在执行内部控制管理时出现抵触情绪,生产经营效率不升反降。另一方面,中央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情味重、变通性强的管理文化与内部控制遵循的刚性管理和制度约束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矛盾与冲突,传统的“人治”理念直接导致了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效率的低下。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内部审计形同虚设

中央企业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之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企业面临的风险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从作用机理分析,都较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发生了本质变化,如施行海外扩张战略可能诱发多元化风险和国际化经营风险,进军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营可能导致金融工具投资风险,进行收购重组可能产生重组收购风险等等,从目前中央企业风险管理实践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行之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机制仍停留在防范传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初级阶段,风险管理手段极为落后,一旦遇到上述“新型”风险只能束手无策。同时,由于中央企业治理结构尚待完善、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致使内审部门形同虚设,内部监督职能被大大弱化,企业内部最后一道防火线也基本失去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稳步推进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队伍自身建设

加强内部控制队伍自身建设是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内部控制队伍建设工作,对稳步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中央企业要高度重视内部控制队伍的建设,按照国资委和财政部关于中央企业加快构建内控体系的有关要求,配备专职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独立性。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内部控制工作、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要不断加强学习,切实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要大胆创新,深入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积极探索具有本企业特色、符合形势发展要求的内部控制工作新思路。

2.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

对于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央企业来说,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尤其是董事会职责体系的缺失,将严重制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最终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实际情况看,中央企业成立董事会体系并非难事,但要真正建立客观、公正的董事会成员选拔机制和议事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已建立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要建立健全规范的议事规则,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强化集体决策,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有效制衡;对于尚未建立董事会的中央企业,要明确管理层的职责权限,强化民主决策,增加牵制和监督,从源头上避免权力滥用的情况发生。

3.加强内部控制文化培育和内部控制理念宣传

企业文化是内部控制得以顺利实施的“剂”和“堵漏剂”,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机结合,有效减少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当内部控制体系出现设计缺失或者执行失败等问题时,企业文化能够增强企业员工的自控力,激发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确保企业始终围绕既定经营目标平稳运行。中央企业应将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培养有机结合,通过企业内网、书面文件、专家培训、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培育和内部控制理念的宣传,提高员工的内部控制管理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控”为“我要控”。

4.完善内部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监督职能

公司治理实践证明,作为内部控制管理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辅助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开展能够提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效率,从这个角度分析,内部审计可视为对内部控制的再控制。鉴于目前中央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功能弱化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中央企业首先应加快内部审计部门的建设进度、培养具有较高职业水准的内审团队;其次应结合企业组织架构对内部审计部门的权属关系进行合理调整,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还应扩大内部审计的范围、丰富内部审计的内容,充分发挥其内部监督职能,进而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

5.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风险管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央企业应该转变传统的风险管理观念,由被动控制风险转为主动管理风险,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做到控制风险的同时不失机遇,实现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同步提升。从目前情况看,中央企业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培训教育,帮助员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二是依托内部审计部门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专注企业运营风险的监控与防范;三是分别从风险识别和评估等方面,完善和丰富风险管理措施,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四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实施动态监控,及时预警信息,制订相应风险应急预案;五是加强高风险投资业务的风险监控和管理,对于投资规模大、资金占用多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应配备专业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投资风险可控。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会计研究,2005年第2期

[2]丁友刚,胡兴国.内部控制、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基于组织目标的概念解说与思想演进.会计研究,2007年第12期

第2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

1、前言

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标准化管理对于企业的可持续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电力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是电力系统建设的毕竟途径,对于电力企业改革、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电力企业的标准化建设,配置统一协调的管理规定,能够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出现问题及时应对,从而保证电网的发展。本文对于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与现状进行探讨,根据当前电力企业实际,提出能够促进电力企业标准化建设的对策与方法。

2、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意义

2.1 提高供电可靠性

当前的电力能源是国民生活的重要能源,电力系统在国民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应该构建统一的电力企业制度与业务流程体系,保障电力稳定运行。电网系统是以地区为划分的各级系统,在标准化建设的背景下,构建统一的电力且也制度,对于各级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意义。而且采用标准统一的电力企业部署,能够提升电企工作的稳定性,提高供电可靠性。而且一旦出现用电事故,在标准化体系的指导下,能够对电力工作进行世道,抢占恢复的最佳时间,从而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

2.2 促进安全型企业的创建

电力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中,安全管理标准化是重要的方面,对于企业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能够促进电力企业的安全化管理,保证电力企业员工人身安全、广大群众生产安全以及电网的运行安全,构建标准化作业能够实现电网的安全管理,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杜绝违规操作以及不规范操作,保证企业的安全管理与稳定运行。

3、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基本思路

为了实现企业的标准化建设,需要以国家电网的相关文件以及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电力企业的现状,从而建立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发展要求的生产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主要以国家电网的《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等相关规定,坚持运用系统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按照管理体系的要求,实现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实现企业的生产、职业健康以及环境技术的目标,对内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对外通过认证机构认证,从而展示企业的良好形象。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如下:(1)根据企业的管理方针与目标,对于社会、员工以及其他地方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的要求进行表述,并且依据企业生产管理现状,组织策划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2)根据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表述,编制相关的作业指导书,形成以技术为主导的体系,确保企业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实现企业生产管理目标;(3)将企业的技术、管理以及工作三个标准体系构建成为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以技术管理标准体系、工作标准体系为基础,落实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生产管理水平。

4、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建设

4.1 构建电力企业制度管理机制

为了实现企业的标准化管理,需要按照公司总体部署,全面推进制度标准一体化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建设的流程化、表单化与信息化,增强制度的权威性与执行刚性,保障通用制度建设不走样、不变通、不落空。为了实现制度化管理,需要建立覆盖公司各级单位的规章制度数据库,实现检索查询、计划报审、差异审批、意见征求等功能,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信息化建设;强化制度内容体系设计的顶层集约,优化管理制度体系框架,形成管理制度框架,建立与新流程、新职责相对应的新制度目录,满足了一贯到底、全面覆盖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好公司制度标准一体化平台,拓展公司制度标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实现制度标准在全公司系统的统一、全面开放和充分共享。

4.2 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

为了做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应该根据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目标,从而构建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1)提高对标准化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电力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的过程,是企业从“人治”走向“法治”的过程,因此应该提升企业内部的标准化管理意识,领导带头重视,员工的标准化意识不断加强,通过培训与教育,使企业各阶层能够以企业的标准化方案为基础,不断加强企业管理的规范化。(2)加强标准化人才队伍的建设,电力企业的标准化需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与标准化人才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不足,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能够加强企业与同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做法来加强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在招聘与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加强标准化人才的资格认证,并且以讲座的方式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意识[3]。(3)强化标准的制定、实施和监督,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文件是是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指导文件,标准的制定包括起草、审查和批准三个必要的步骤。在标准的起草过程中,应该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核心,结合相关的管理规范与标准,保证标准化管理符合企业与国家相关法律规范的要求;标准的严格审查是保证标准合理的主要措施,采用专家会审的方式做好标准的审查;电力企业的标准应该相对成熟,而且严格按照审查、批准以及的程序进行,并且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使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深入人心。

5、结语

电力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是保障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必经之路,对于电网起了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的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保障电企管理的标准化,应该提升企业对标准化的重视程度、加强标准化人才建设并且强化管理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构建标准化考核与监督机制,使标准化管理深入人心,促进企业的标准化工作。

参考文献

[1]周轩.电力企业标准化管理与建设初探.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4).

第3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三大体系;企业标准体系;关系;异同点

一、引言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要求,进行企业制度改革,首先需要开展标准化建设,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建立技术先进、协调配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即三大体系)认证,不仅是企业打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同时也是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企业管理、预防污染、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从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出发点来看,二者有着一致性。所以,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中,全面认识其与三大体系间的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一)二者的共同点

第一,科学性相同。广大企业对三大体系的标准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广泛应用,正视二者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大体系、标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在有效汲取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思想方法的基础上,融技术科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学等于一体的理论与方法。二者在管理原理上具有相似性,都是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以构建有效、完整的管理体系。

第二,方法和运行模式相同。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从标准制定、标准实施到合格评定、分析改进,再到标准修订的动态过程,其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实现企业标准化。为实现企业标准化这一目标,在企业标准体系中应用了先进的PDCA管理模式,即“策划、实施、检查、处置、再策划”的循环管理模式。三大体系的管理方法、运行模式也同样运用了PDCA管理模式,以不断改进管理体系。

第三,最终目的相同。构建、实施三大体系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对产品质量、生产环境、职业健康风险的管理能力。实施企业标准体系的目的是维持管理系统中产供销、人财物的最佳秩序,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优的经济及社会效益。从表面上看,二者有着不同的建立目的,但是究其本质,不难发现三大体系与标准体系的建立,都是为了使企业在内部管理、质量管理、环境及职业健康风险管理方面获得良好的秩序,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所以二者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

(二)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含义不同。企业标准体系包含的是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而三大体系包含的是组织结构、策划活动、职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第二,标准依据不同。企业标准体系主要依据企业所贯彻和采用的上层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本企业制定的企业标准,而构建三大体系的标准依据则分别采用了管理型的国际标准,或参考了管理型的国际上的先进标准和技术文件。第三,适用对象不同。企业标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适用的对象是产品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对象有社会员工、社区居民、顾客、股东、国际社会、相关团体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对象包括组织内的员工、合同方人员及其他人员。所以,三大体系的适用对象既包括了企业内部又包括了企业外部。

三、三大体系与企业标准体系的关系探析

(一)标准体系是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

在《企业标准体系要求》(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了:企业标准体系应当是其他管理体系(包括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环境管理、财务管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等)的重要基础。标准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在满足相关管理体系要求的前提下,促成企业构建起一套完整的、自我完善的、协调配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二)三大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的关系

在《要求》中,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体系的技术标准主要与质量相关,其包含了安全、能源、环境、职业健康等技术标准。同时,在GB/T1549-2003(《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中,也规定了:与质量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中关于技术性的相关要求;与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相关的技术标准,应当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技术性要求。由此可见,质量体系的构建必须的建立在技术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在技术标准体系中,涵盖了三大体系所有的技术要素,三大体系可以视为对技术标准体系的补充,而技术标准反过来又是三大体系的技术文件。

(三)三大体系与管理标准体系的关系

管理标准体系,是标准体系的管理标准,其是实施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证。在GB/T 15498-2003(《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中,其层次结构由第1层管理基础标准、第2层管理标准(包括设计、经营、开发,生产、采购、质量管理、基础设施、测量、包装、搬运、贮存、安全、职业健康、环境等)所构成。在这些管理标准中,即宝库了质量体系的要素的全部,也包括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相关要素。

(四)三大体系与工作标准体系的关系

工作标准体系,是按企业标准体系的内在联系,而形成的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有机整体。工作标准体系的建立,是实施管理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的重要保障。工作标准是企业职工工作质量的基本依据,也是三大体系的运行基础,其可作为三大体系的支撑性标准文件。通过完善工作标准体系,对员工行为加以规范,对岗位操作程序加以优化,以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三大体系的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志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整合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9,02:112-114.

[2]王丽君.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2009,03:14-18.

[3]罗成书.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融合[J].中国水泥,2013,08:97-100.

第4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团队力量,而且能够提高企业的形象和气质,促进企业管理的优化和提升。广清高速,在时代的发展和推动下,提出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宗旨,旨在提高广东交通的阳光运作,促进企业服务社会的优质高效,保障交通的畅通,以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人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完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拟从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当前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运作方案,推动广清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企业文化;企业发展;广清;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意义重大,是企业形象塑造和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基础。广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清分公司,作为高速公路运营企业,明确提出建设特色企业文化的目标,旨在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进而提高企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企业的高水平管理目标,树立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形象。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是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广清企业提高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的必然需要,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源动力。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建设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广清特色企业文化的建设现状如何?如何提高广清特色企业文化的水平,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是广清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广清分公司管理层极为重视企业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文化建设自然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将企业文化建设视为决定企业兴旺发达的第一要素,全力贯彻“一路畅行”的服务理念,全面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包括企业制度学习、企业特色管理、企业学习氛围、企业服务品牌等。广清企业的文化建设,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制度建设,更是从理念上深入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渗透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让企业认识到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深切感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中,深化理念创新,落实组织创新,精细化制度管理创新,科学化激励体系创新,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2.是广清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广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企业要发展,一定要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这就需要加强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文化建设,即建设特色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建设,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能够传承并发扬企业的文化精神,凸显鲜明的广清特色,有助于服务品牌的传播,为广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提高广清的知名度和可信度,形象鲜明的、良好的、有品质感的企业形象,奠定较高的市场地位,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保持企业的良性发展,为企业的稳定经营和安全运营提供充足的空间和发展潜力。

3.是促进广清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广清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的稳定和优质。创建特色企业文化,能够为企业的和谐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清企业的发展以和谐为目标,是和谐发展为宗旨,全面贯彻企业和谐发展理念,结合公司的实际发展现状,深入展开特色企业文化建设,以全面有效地展示企业风貌,打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深入人心的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奠定企业的市场地位,进而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贯彻和谐发展精神,有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更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服务企业,服务大众,促进企业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企业服务品牌的曝光和传承。

二、广清特色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

1.广清企业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广清企业的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从艰苦创业阶段、锐意创新阶段发展至今,已经进入科学创优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广清都从实际出发,真正落实企业文化建设理念,并在探索中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管理的运营模式,优化文化建设体系。特别是在锐意创新阶段,广清致力于管理创新,全力打造企业管理新面貌,重新归纳总结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和精神,并定义了企业发展愿景,旨在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以更优质的服务回馈社会,力争成为行业风向标,提高广清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广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建设认知,以前瞻性的规划构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文化理念,立足长远,构建科学化的文化建设体系,并针对重要的企业文化活动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以真正落实特色企业文化建设。

2.广清企业文化建设已形成一定的文化体系发展至今,广清企业文化建设已经形成了文化体系,明确了广清发展的文化品牌,形成了“路广风清,幸福同行”的文化建设理念,旨在创建宽广通畅、安全便捷的优质交通服务品牌,营造开放自由、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以高质量的服务标准回馈社会,以和谐的文化建设回馈员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强化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广清企业文化建设体系,确立了企业员工的工作使命和企业管理的历史使命,为员工的不断发展创造机会和发展空间,为广大客户创造价值,回馈社会,为社会不断创造价值,奠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广清企业文化体系建设,立志提高企业的发展速度,使之成为行业的领军者,以一流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流的企业管理水平建设成为高质量的管理运营团队,以创新引领未来,以品质追求卓越,以和谐追求共赢。

3.广清企业文化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历经21年的发展过程中,广清企业文化体系建设,形成了包括企业精神、和谐价值观在内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理念。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为了真正落实文化体系建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管理提供内在动力。公司有计划地开展文化节活动,加强员工对企业的品牌认知、对企业服务内容的了解,强化企业特色管理文化建设,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和文化建设。企业更是大力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宣传活动,以调整企业文化假设理念,实现管理文化传承对接,建设独具特色的广清企业文化,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对接,文化建设的科学化。

三、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方法和措施

1.加强广清文化整合和传承当前,进一步提高广清特色文化建设水平,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就需要加强知道,提高企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整合现有的文化建设资源,吸取其他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独特的文化建设认知,平衡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和品牌性,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广清文化创新,一定要与企业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开展专题化文化调研,对现有的文化建设基础、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发展方向进行剖析和挖掘,以发展创新的眼光来看待企业文化建设,形成更具时代感、更具创新性的文化建设体系。

2.规范化广清文化建设体系广清文化体系建设,一定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突出广清的文化特点和企业个性,充分展现广清的文化特色,构建符合企业形象的文化建设,形成核心的企业文化宣传理念,全面贯彻核心价值观,形成一致的企业文化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不断完善企业的核心文化体系,并深入员工的思想,提高企业的凝聚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营造企业员工共进退的企业文化氛围广清文化体系建设,一定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强化企业员工共进退的思想,提高企业与员工的风险共担意识,让企业员工利益共享、团结协作。应该将这种意识深入贯彻到企业员工的思想理念中,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敬业奉献,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推动企业的和谐发展。

总之,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建设时展的要求,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建设特色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而且能够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广清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企业文化建设目标和方向,旨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广清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有极大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只要我们认识到广清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就能够强化广清特色文化体系建设,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池莉.浅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才智,2010(24).

[2]霍发军.浅谈如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J].民营科技,2011年10期.

第5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民营企业上市给予了政策支持,一些具备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始改制上市。从目前已经上市的民营企业来看,上市为其发展提供了更高、更广的平台,本文就其上市过程中的一些财务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改制上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向现代企业转变的机会。首先,我国对上市公司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层面必须建立“三会”作为决策机构,即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对每一种会议均规定了权限,这本身就是对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管理进行的重大改革。其次,公司在上市过程中需要经过层层审核,管理理念和模式都必须符合上市公司的要求,相当于对公司进行了一次管理模式的彻底改变。最后,上市之后,公司的股权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原有的家族式管理失去了权力控制的基础,公司将向着现代企业的方向转变。

(二)利于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当民营企业上市以后,可以采用配股、增发、发行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融资渠道被大大拓宽,有利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三)利于提升民营企业形象,增强软实力。由于我国对上市公司均要进行严格审核,能够上市的公司都会得到市场和广大投资者的充分认可,形象将得到彻底改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度将会进一步增强,银行也会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调整,更利于公司吸收资金和资本,政府对于上市公司的关注和政策倾斜也会远高于一般企业,在软实力方面会得到大幅提升。

二、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财务问题

(一)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不清晰。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采用家庭式管理,管理方式和水平落后等原因,不少民营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并不合理。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这种依靠个人主观意志的决策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更多更大的决策风险,而且由于企业所有者揽权过多,企业经营层行使经营权受到长期干扰,会丧失工作积极性,最后使得整个企业的发展风险全部集中企业所有者一人身上,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信息失真。民营企业在成立之初,企业所有者都是一边摸索一边干,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事”上,强调的是具体事务的办理和问题的解决,缺乏对企业整体发展的长远思考,也没有对制度建设加以重视。因此,很多民营企业都缺乏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表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缺乏完善的财务控制体系,账实不符、现金盘点不及时等问题经常出现。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财务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等问题出现较多,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编造会计报表,虚增利润。一方面,由于我国管理部门对于民营企业改制上市要求严格,特别对于会计报表上的一些核心指标,更是予以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改制上市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基于此,很多民营企业不惜采用虚构交易,虚增利润,编造会计报表等违法手段来达到上市的目的。这些行为不仅会给上市后的广大投资者带来风险和损失,而且还会扰乱整个资本市场的秩序。

(四)其他问题。影响上市的其他问题还有:关联方同业竞争的问题;大股东占款问题;财务收入及成本确认口径的不严谨等问题。

三、对民营企业改制上市财务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摆脱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要按照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公开聘请经理层,将各方权利、责任形成为公司制度。企业所有者要将自身的权利进行合理分解,避免揽权于一身,要以追求科学决策、提升企业整体效能为目标,将公司股权向经营层、决策层的核心成员分解,建立集体决策机制,提高高管人员积极性,减少个人决策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规范财务管理,提升财务人员素质。一是要制定企业财务管理办法,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相关流程、人员岗位职责进行全面规范。二是加强财务人员素质提升,对于财务负责人等重要岗位,要进行公开招聘,并在招聘过程中重点考核其财务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能力,择优录用。对于现有的财务人员,要加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其专业技术能力,使之胜任工作。三是加强财务工作监督,由主管财务的企业负责人和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工作质量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来兑现财务人员的工资薪酬,对于多次考核均不能过关财务工作的人员,要予以解聘。

(三)完善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科学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能够为民营企业防控经营风险,保障资产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民营企业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牵头各部门积极制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内控机构组织,落实相关人员及职责。企业管理层应带头执行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内控制度的权威性。另外,民营企业还可引进外部中介机构,通过中介机构来帮助查找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研究制定相应防控措施,以实现健全企业内控制度的目标。

(四)其他问题的解决措施。建议注销或者转让有同业竞争嫌疑的关联方;对大股东占款予以收回,对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的差额部分予以补缴;对收入确认原则在与会计师事务所的充分沟通下予以固定。

例如:某公司以发电机组为主的混合销售型企业,以每个项目为产成品核算单位,机组成本占项目合同额的比重达到75%,但是机组的安装、验收工时占总工时的75%。一般情况下,项目验收后才能确认收入。但是,这样会造成确认收入太滞后,并且验收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合理性。经与会所充分沟通,在收到货款时,可以确认一次收入。剩余合同款在验收后一次性确认收入。

另外,还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改制上市的外部监管。一些民营企业在改制上市之前不惜做假造假,以达到上市的目的,一旦上市以后,则迅速开展融资圈钱,最后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对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我国监管部门也与时俱进,改革了上市和退市机制,允许更多的民营企业上市,同时对已经上市的企业加强监管。

第6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一,完善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意义

由于我国众多的企业数量以及在企业中工作的工作人员数量,对于在企业中的纪检监察部门而言工作量也随之变大。但是由于纪检监察在企业中的重要性很高,因此提高纪检监察部门的工作效果以及工作效率成为了目前我国企业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而为了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正常进行,就需要在我国企业中加强惩防体系的建设。由于我国企业自身的特点,惩防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往往需要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相结合才能够起到较好的效果。而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融入惩防体系的建设也能够让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更加合理与高效。当企业的惩防体系的建设较为完善后,就能够让企业的中心工作发挥保障作用以及促进作用,让企业的发展更加稳定与高速,并且也可以在进行惩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加强加强员工以及企业干部的廉洁意识,从而保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让企业的群众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得到相应的盛,保障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

二,如何将企业的惩防体系建设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中

(一)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展开惩防体系的相关教育

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主要工作内容为在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中监察企业所使用的各种资源情况。在此过程中,可以对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关于反腐倡廉的活动以及相关的教育活动作为企业效能监察第一阶段的活动。而教育活动主要是分为了两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主要是对企业中的监察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教育,也就是说需要组织企业中的办公室人员来学习效能监察的相关规章制度以及工作内容。从而让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如何进行效能监察的具体方法,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查工作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监察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的纪律性,能够让企业的监察工作公平地进行。在另一方面,需要组织企业中一些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反腐倡廉学习工作,从企业上层将反腐倡廉工作进行普及。在反腐倡廉的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将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宣传,也需要对相关的制度进行学习。

(二)在效能监察过程中将企业制度进行完善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企业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就能够将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并且提出解决办法,让企业不会受到损害。因此就需要加强在企业效能监察过程中的反馈工作,例如可以在发现企业中的一些隐患后将这些隐患及时的反馈给企业的管理部门,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了解到这些问题后就能够将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查漏补缺,将企业中的工作流程进行相关的完善,以降低企业中的管理风险。

(三)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进行监督的工作

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目的就是通过一些对于工作的监察来对企业中的权力运行进行相应的监督。在监督的过程中尤其需要对企业业务分管领导的权力运行进行监督以及对企业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要岗位工作人员执行相关规章制度的监督。通过对这些企业重点业务展开的效能监察,企业能够对目前出现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通过对现有问题的纠正,一些企业中的重大隐患就能够被避免。

(四)在效能监察的过程中对违规行为进行查处

在企业中进行效能监察活动中,如果发现了违规行为,那么就需要及时对这些违规行为进行查处。查处违规行为对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而言是十分需要重视的。特别是对在企业的效能监督中发现的领导干部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查处,以防止同类事件在企业中再次发生。而通过将企业中的违规事件进行查处,也可以将企业中的管理工作加强,并且规范企业权力运行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提高效能监察队伍的人员素质

在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中,如果监察工作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不能够达到要求,那么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够以较好的工作状态来发现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为了保证企业的效能监察工作能够较好地完成,就需要提高企业效能监察队伍的素质。例如可以让效能监察工作人员到异地进行效能监察的工作,或是与其他企业进行效能监察的交流,从而提高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人员的素质。

第7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1.伦理自律与法制他律是经济诚信体系建立和完善的双重保证

现代市场经济中诚信机制的建立,核心是要形成市场主体的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的制约机制,因为失信行为的发生与否取决于其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的大小。失信成本主要包括经济成本、法律成本和道德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制度、信用立法和信用教育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各得其所。信用制度旨在通过一系列的规则与安排,为人们的信用活动提供基本的价值判断、行为规范及合理预期,信用制度的根本意图在于实现守信的收益高于成本。信用立法是要通过更为强制性的“他律”保证信用制度各种规则的正常执行及根本意图的实现,通过失信惩戒力度的加大来提高失信成本,并相对地增加守信收益。诚信道德教育则是要通过人的社会理性的培养,德商的提高,将守信内化为其自觉的意愿,从而提高失信的心理道德成本。因此,对信用风险治理的过程从来就是法律制度和道德说教交织而成的。

2.伦理自律是建立信用体系的根本所在

关于伦理道德与法律制度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孰重孰轻,谁为根本,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着经济应用伦理学的崛起与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伦理的角度思考诚信问题。我们在此强调伦理自律作用的根本性,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要素是人,人基于道德理念而对诚信原则自觉自愿的遵守是解决信用问题的根本。作为一个社会人与经济人,人之行为具有自发的社会伦理倾向与经济倾向,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伦理的介入程度和影响程度取决于人的伦理素养和道德取向。能够站在更高层次更大角度看待利益问题的人较能够更多地展现其行为中的伦理倾向,其行为在更有助于其自身利益实现的同时也更具社会合理性。

从经济人角度出发,人们是否愿意诚信,主要在于内心对诚信的偏好程度。我们不能把失信的主要责任推给社会,怪罪于外在的法制的不完善,因为人的活动主要取决于人的动机而非外部的压力和条件。给定相同的客观大环境,个人的行为选择各不相同,多数人选择的是守法,欺诈违法者只是少数人,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道德准则和底线不同。道德底线是防止信用风险产生及蔓延的最好武器。法律制度之所以能够有效实施,不仅仅是由于其绝对的权威性,还因为人们的伦理道德信念给这种强制性的实施提供了心理学的基础。此外,如果伦理道德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法律制度管辖的范围就可以缩小,由此而来的法律成本也可以降低,从而市场秩序的效率将会有所提高。

(2)伦理道德是法制作用发挥的基础和保障。法律包含着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它以道德正义为根基,建立在公平合理的道德基础之上,其内容本身具有道德性倾向。制度又何尝不是如此。制度的基础也是人们普遍的伦理道德状态和价值取向。当前,道德的正义概念正越来越多地被专门用作评价社会制度的一种道德标准,被看作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更重要的是,法制在设计与执行中,只有从根本上被视为是正义的、符合道德的,得到人们普遍心的认可和尊重,才能被普遍有效地服从和履行。法制作用的发挥取决于社会的普遍尊重,而对法制的这种尊重,就已经蕴含有这种法制的正义和道德性质了。

(3)在解决道德风险问题上,法制他律较之道德自律有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其一,现实市场经济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制度法律都不是万能的,难以做到百密而无一疏。相比之下,伦理机制的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其二,法律制度过程本身也可能存在道德风险。法律的约束范围往往局限于一国一地,不像伦理道德那般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律也不可能事无巨细包括全部的道德,它只能就执法层面可行的方面制定规范。政策法律制定者与执行者的伦理道德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制过程的道德风险的大小。其三,法制外在的他律作用也不及伦理道德的内在自律作用的效果。强制性的法制只能通过对失信的惩戒对公众起警示作用,对于信用资本的正面积累没有帮助但以道德礼仪来引导,百姓会因自觉廉耻而遵守法规。其四,法制在发挥作用时,还存在着滞后性(即其制定与出台通常是对不道德行为的反映,缺乏预防作用)、僵化性(即不能随意修改、解释和灵活执行)、模糊粗糙、缺乏明确解释和实际操作性,以及间断多变性、无助于长期预期的形成等固有缺陷,从而使法制的作用效果受到影响。

(4)我国当前法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他律作用尚难以有效发挥。在立法方面,我国的《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及其他经济法规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规范和约束,特别是缺少针对信用方面的专门立法。有法不依和执法不严的问题也相当严重,导致法律自身的信用也得不到维护。同时,作为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基础的产权制度尚处于初步改革与建设当中。无论是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还是私有企业产权的保护,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下,伦理道德的自律作用更显重要。

二、加强经济诚信建设中的道德伦理环境建设

1.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

营造浓郁的社会道德文化氛围之目的是为经济诚信体系建设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基础。经济领域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文化结构与文化信念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经济参与主体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文化在此处的意义是提供伦理框架,经济行为主体在该框架内制定自己的行为规范。诚信道德文化能否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关键在于社会大众对其的了解程度和认可程度。特别是人们能否在经济人的面具下重新找回自己社会人、伦理人、道德人的本位。多方参与的多层次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视。道德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增加人们的伦理道德知识,知是行的前提,有什么样的知,便会导致什么样的行和果。应在社会、学校和家庭各个层面大力倡导和普及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以及西方先进伦理知识,使人们把握其中的精髓,积淀丰富的道德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通过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确立积极向善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日后的行为提供有益的道德动机。在广泛的公民道德教育基础之上,职业道德教育也必不可少。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经济主体进一步增加经济行为中的道德理性与社会责任感,淡化机会主义倾向,理解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理解当前信用资源的稀缺与宝贵,从而在实际行动中主动用心地呵护信用,自觉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2.加强企业的伦理文化建设

企业诚信是经济诚信的重要组成。加强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的目标是要使诚信原则成为企业伦理规范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导员工树立合规意识,提高员工职业道德水准,规范员工职业行为,指导企业或员工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中认为外部的信任对企业发展最有价值的时候,企业就会在更多的时候重视企业道德形象的树立,重视企业伦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伦理是协调和规范企业内外关系及相关活动的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是伦理在企业决策中的实际应用。

企业诚信伦理文化的建设首先要求企业能树立长期持久的经营理念。企业短期的繁荣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获得,但企业持续增长的力量却只能从人类几千年来操守的价值公理中获得,诚信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便是这样的公理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求企业注重经营目标的道德属性,树立开明的利己观,遵循建立在顾及他人利益的自我利益之上的道德标准;坚持诚信为本的经营之道,重视诚信道德资源的积累;完善信用考核评价体系,强化信用奖惩机制等。特别要指出的是,企业诚信文化建设能否卓有成效,与企业管理者甚有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领导者本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企业伦理文化建设状况。

第8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 职业道德建设 意义 途径

会计是一种商业语言,是一项技术性与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其道德水平对会计工作职能的发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清除会计行业不正之风的有力手段。本文就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发挥会计职能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需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变化,但其核心的任务与准则始终保持着稳定,一是要建立法制严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几项基本任务的实行都离不开会计工作的有力进行。如今一些会计道德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会计作假、会计失真等现象对企业公司有着巨大的伤害。要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保障并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会计的职能角度来说,会计是公司的“财政管家”,其作用性不仅仅停留在职工职能的程度上,会计的职能应该是做好公司的“后勤”,保障并且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对公司的内部职能机构的协调以及控制,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工作控制,那么对任何公司企业而言,则少了一道严格的经济“把关”工作,导致公司经济方面生存的危险性大大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树立会计行业良好风气的重要措施

如今社会上不缺少会计人才,而是缺少高素质的综合型会计人才。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等优秀的品质与良好的作风。只有具有会计岗位所必需的良好品质,才能使得会计工作产生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并且,从大的方面来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对树立会计行业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盛行,会计行业中弄虚作假、铺张浪费、的会计人员大有人在,若长久下去,社会上对会计的工作必然会产生怀疑与不信任,使会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从这个大的角度来说,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并健全会计行业良好社会风气与社会形象的重要措施,是会计行业持续良好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

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公司需结合自身的状况,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中,要同时注重内因与外因,建设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法规学习及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诚信体系的建立、选拔与奖惩机制的健全、职业道德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道德教育体系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过程是长期性的,需要有一个道德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体系应该包括会计职业品德教育,例如爱岗敬业、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等。其次应当使会计人员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公司法、金融法、审计法等,做到依法办事,有章可循,使会计人员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并且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努力开拓创新,搞好各项服务,精益求精,全面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建立完善的会计道德教育体系应当主要包括这三个方面,会计道德教育体系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二)完善奖惩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有效的奖惩机制对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立惩罚的约束机制,首先必须要加大惩罚力度和执法力度,对于无职业道德、不守信用、无行为操守的公司企业与个人应当严惩不贷,逐出相关行业。并且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违法违规事例去促进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的提升,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同时需要强化监督,做好行为约束工作,有效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对于奖励激励机制,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例如对于综合素质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人员,可以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根据需求晋升提职,从而起到促进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的作用。

(三)强化会计监管审计制度

会计监管审计制度对会计从业人员有着巨大的法律与道德约束力,强化会计行业的监管,发挥会计团体的作用。监管机制主要包括社会监督与会计监督,各个监督部门需要明确自身的主要职责,从会计行为、基础工作、内控制度等各方面入手,形成监督合力。在一定的工作时间段内,有必要对会计各方面活动进行审查、记账、核算、分析等,做好完善的监管工作,从对公司的经济活动以及经济业务的完整核算监管中真实地反映出相关的问题所在,强化监督管理,促使会计人员能够公正、认真、客观处理每一项相关经济事务,从而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三、结束语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充分挖掘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升其职业道德,从而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与加强。

参考文献

[1]王迎红.简析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及途径[J].太原科技,2008(09).

第9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信用体系;担保机制

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加快中小企业信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进一步改善和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切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重要环节。

一、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要着眼于诚信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诚信文化、诚信观念的培养和引导,夯实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同时,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信用制度建设,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和服务的社会化。

要着眼于营造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推进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的建设,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面向县域、面向农村的各种金融组织,更新经营理念,改革机制体制,创新金融产品,大力推广小额信贷、联保贷款以及林地、资产担保等多种模式,提高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推动信用担保评估和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引导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特别是信用担保行业发展。实践证明,我市将乐等地采取“典当、担保、咨询、评估、拍卖、投资”六位一体的新型担保模式,在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进一步借鉴推广。

同时,要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和http:///class_free/5_1.shtml金融服务环境,一是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形成,促进资本的流动和重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有效防范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各类交易风险 。

净化执法环境。进一步强化《http:///class_free/106_1.shtml合同法》、《破产法》、《担保法》等有关法规的执法力度,硬化企业还贷机制,严格保护并落实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的债务,坚决抵制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消除银行与企业间的信用障碍。

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法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保护和扶持。完善政策法规,创造公平环境,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机构,规定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及融资措施;规范中小企业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职责、资金来源、运作方式;规定政府组织管理机构、政府扶持的方式以及政府扶持的经费预算等;确定各类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低比例和融资方式,地方性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要以中小企业为信贷重点。

强化中小企业自身信用建设。针对目前社会信用淡薄的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应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应加大对企业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

二、完善担保机制建立信用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时刻离不开“信用”二字,没有良好的信用文化和健康的信用环境,中小企业融资很难顺利开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应培育企业家的信用意识,提倡和宣扬信用观念,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加大对违约的惩罚力度,增加违约人的违约成本,严肃惩处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及其负责人。其次,建议成立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直接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进行专门服务。再次,建立贷款联保制度。即由多家中小企业自由联合,共同签约,规定签约企业相互承担银行贷款担保义务和责任风险,强化各家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责任约束,以此提高贷款的质量和效果。

要完善我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既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又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我国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应该是一个以政府担保为主,其它担保形式并存的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可成立多种形式的信贷担保机构,开辟多种渠道筹集担保基金:由政府、社会中介组织、企业和银行共同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切实改进中介机构的服务,简化手续,降低标准;金融机构可适当扩大有效财产的抵押范围。央行针对中小企业反映的商业银行贷款额度限制问题,应该全面放宽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额度限制,由政府对效益好有发展的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出面向银行担保。根据中小企业自身的效益情况和资产价值给予符合中小企业的最大额度贷款。并降低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增加对中小企业资金的支持,从而降低融资成本。

说到配套服务,主要还是资金支持,一是财政支持,二是信贷支持,而且往往是结合起来使用。这点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三、规范财务制度增强赢利能力

要规范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就要着重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素质和水平,合法经营,明确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以明确责任,防止舞弊。此外,还要明确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和审批人的权限和责任,规范各项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明确经费支出的范围和开支标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经费开支,杜绝浪费和做空财务。加强实施内部监督和控制,保证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中小企业要时常与银行沟通,向银行透明企业的经营运作情况,增强企业人员集体信用意识,严格把住公司财务报表这一关,向银行提供的最真实的情况,以此重塑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

中小企业自身要加强对外开放,扩大内需,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合法经营,规范管理,引进先进设备,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规范行为,提高社会影响。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提高自身和企业的经营水平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