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郑板桥的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郑板桥的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郑板桥的故事

第1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城东门外住着一个土财主皮三,此人原是泼皮,一直在东门外扛草砍柴为生,后来因为一些不义之财发了家,买田置产,自称“员外”。但皮三平时为富不仁,人们都知道他的底细,不太看得起他。城里的其他富豪也嫌他土气,总是对他爱搭不理的。

皮三为此很是苦恼。一日,皮三心血来潮,起了个附庸风雅的念头,想请书画名家郑板桥为他写一幅中堂,好悬挂家中,借此抬高身价。

于是,他备了厚礼,到郑板桥家中求字。郑板桥见是皮三,心中很不高兴,但被他纠缠再三,实在难以推托,便挥毫大书了“蘭(‘兰’的繁体)波”二字。

皮三如获至宝,裱好挂妥后大摆筵席,邀来亲朋观赏。来客一见是大名鼎鼎的郑板桥的墨迹,纷纷赞不绝口。可是,细品“ 波”两字,都不解其意。问及皮三,他当然也不知道。

这时,有个聪明人灵机一动,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众人听后不禁哑然失笑,皮三羞得无地自容。

1.你知道聪明人道出了什么

玄机吗?

答案1:将“蘭波”两字拆开,即得到“柬”“門”“艹”“皮”和“氵”,其中,“柬”与“東”(“东”的繁体)形似,“氵”与“三”形似,连起来读即“东门扛草的皮三”。

隆冬腊月,降了一场好雪,郑板桥动了游兴,决定独自出外散步。忽然,风过处吹来一阵狗肉香,原来不远处有家狗肉店,肉香是从那里传来的。郑板桥很喜欢吃狗肉,于是疾步进入店中,找了个座位坐下,要了一碟熟狗肉和半壶酒,打算一边赏雪一边慢慢品尝。

他夹了块狗肉细嚼几下,觉得又鲜又香,别有风味,暗暗点头称赞。又端起酒杯咂了一口,可是酒一入口就双眉紧锁,他感到酒味很淡,再试了一口,还是如此,不免觉得大为扫兴,便叫来店家询问。

狡猾的店家忙分辩说:“小店向来是自酿陈年老酒,远近闻名,可能这口味不合您的胃口吧……”郑板桥见店家没有诚意,不愿再继续听下去了,便用指头蘸了点酒在桌上写了一个“激”字,接着又说:“你家卖的酒,就是这种做法!”

店家看了这个字,顿时面红耳赤。

2.这个“激”字,到底隐含了什么意思呢?

答案2:将“激”字拆开,是“放白水”三个字,郑板桥控诉店家在酒里兑了白水。

一天,郑板桥在扬州街头散步。突然下起大雨来,他只好到邻近的一个朋友家避雨。谁知雨越下越大,丝毫没有停的迹象,朋友便招待他吃了午饭。

饭后,雨还不停,郑板桥十分着急,便跟朋友说:“我想跟你借一样东西,不知行不行?”朋友问:“你想借什么呢?”

郑板桥说:“全身皮包骨头,终生精神抖擞。乐与游子为伴,敢和苍天打斗。”

朋友很快猜出了谜底,并说:“我就知道你需要,早已帮你准备好了。”

郑板桥拿着借来的东西,与朋友相视大笑。

3.你知道郑板桥借的是什么东西吗?

答案3:结合故事描述的场景,可以发现谜面形象地形容了“雨伞”这件物品。

板桥档案:

1. 以“怪”出名

郑板桥位列扬州八怪,其怪就怪在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

2.板桥名言——难得糊涂

郑板桥的名言是“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他还煞有介事地再加上了注: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

3.颇有骂名

郑板桥辞官后,无官一身轻,再回到扬州,身价已与以前大不相同,求画者众多,收入颇可观。但他最厌恶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纵然出高价求字画,他也不加理会。并且,别人来求画,他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但不答应,还要骂人。

4.爱吃狗肉

郑板桥在冬天的时候特别爱吃狗肉。有一次,一帮豪绅为得到他的书画,便利用他爱吃狗肉的特点,在他外出的必经之路上,租了一户农家,伪装成农户的样子,以狗肉好酒相待。郑板桥不疑有他,开怀畅饮,饱餐一顿后,提笔留下字画一幅,以作酬谢。后来,他偶然发现那天的画挂在一户豪绅家,方知自己受骗了,十分后悔自己的嘴馋。

第2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说起郑板桥,那真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

你呢,你对他了解多少呢?我对他可谓是“熟识”,下面让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他吧:

郑板桥生于1693年,1765年逝世。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着有《板桥全集》。

说到郑板桥,就不得不提他的画,说到他的画就不得不提他画的竹。

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最令人敬佩的还是他在临终时给儿子的遗嘱。

郑板桥老年得子,可他深知“爱子必以其通”。临终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不是给儿子许多金银财宝,而是叫儿子蒸馒头给他吃。手下人出面求情:“少爷不会做馒头,还是让厨师代劳吧。”而郑板桥固执地坚持要儿子自己动手。儿子只得向厨师请教,终于蒸出一锅馒头。当他把馒头送到父亲床前,老人已经与世长辞了,床前只留下一张遗嘱:“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这个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古人,对子女的教育如此有远见,就是在临终前想到的也是教育孩子如何自强自立,立足社会……而我们现在一些做父母的是怎么想的?

当前,有不少家长认为“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理由”是自己这一代受过很多的苦,不能再让孩子受苦了,现在又只有一个孩子,怎能忍心孩子受委屈、遭挫折、泡苦水呢?因此,一味对孩子的呵护、溺爱,就连一些穿衣、穿裤、洗衣以至收书包等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也要大包大揽,生怕孩子受累。这种“鸡蛋壳装汤——撒不开手”的做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在关心着孩子,实际则是贻害了孩子,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产生过分依赖心理,从小不爱劳动,连独立生存的起码能力都没有,哪有什么好处可言?

家长们须知道,孩子终究有一天要长大,要脱离父母自己去奋斗、去生存。如果不从小磨炼他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能力,当他们长大了离开父母时,面对挫折势必手足无措。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得好,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可以杀死孩子的“毒药”。

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与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凡事都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做,孩子也从不依赖父母。即使是总统的孩子上大学,也要靠打工供自己读书,不这样将被世人笑话。而我们的孩子却把依赖老人当作一种美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从清代着名书画家郑板桥这个教子故事中,使我们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培养孩子从小认识劳动的价值,着力培养自食其力,艰苦奋斗,富有开拓精神,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郑板桥吩咐儿子亲手做的那锅馒头及其那一派金玉遗言,远比金钱的遗产珍贵得多。

第3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1.有一天,郑板桥冒着大雨去给一位姓陶的朋友祝寿。他一到,主人便立刻捧出文房四宝,想请他题贺词。郑板桥不假思索,在纸上写了“奈何”二字。众人不解其意,他也不理会,接着又连写了两个“奈何”,这下可是举座惊奇了。在众人的惊讶声中,他又写了一个“奈何”。一连四个“奈何”,这算贺词么?主人很不安了,木然站着,神情尴尬,贺客也暗暗着急。停顿片刻后,他微微一笑,便挥毫疾书起来:“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写完,主人和贺客都轻松地笑了起来,因为整个题词成了: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滂沱雨祝陶公寿,寿比滂沱雨更多。

2.相传,有一位姓陆的滑稽之士,很擅长说笑话。邻居有一恶妇,生性不爱笑。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如果能说一字令那妇人笑,又说一字令那妇人怒,我请你喝酒。”有一天,那妇人斜倚在门前,面前卧着一条狗。他上前跪下,对狗说:“爹!”见状,那妇人禁不住大笑起来。接着,他又跪向那妇人,并叫道:“娘!”那妇人马上脸色大变,破口大骂。

【点击精彩】

学生:读这两个故事,给人瞬间起伏的感觉。

老师:这是因为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前后的表现大相径庭,令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又不禁佩服主人公的智慧。

学生:为什么故事会给人这样的感觉呢?

老师:这是因为在前一个故事中,郑板桥一连四个“奈何”将人物情绪抑到最低处,最后又以“寿比滂沱雨更多”扬起,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而第二个故事中,那位姓陆的滑稽之士前一个“爹”,后一个“娘”,由“扬”而“抑”,让那位妇人容颜顿改。

第4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学段;写字;习惯

一、小学低学段学生写字习惯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说,教育用字的规范化水平还不容乐观,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规范化意识需要提高外,社会对学校也有负面影响。多数学校和教师对写字教学重视不够,对学生书写汉字缺乏严格的要求、指导和训练,学生在书写方面存在很多问题,表现为:

1.姿势不正确(主要包括坐姿、作业本摆入的位置及握笔的姿势等)。

2.书写不规范(主要包括笔顺不正确、结构不协调、字迹不端正、用字不规范、写错别字等)。

3.书面不整洁(主要包括行款排列不整齐、涂抹粘改严重等)。

4.书写能力差(主要表现为书写速度慢、字体的大小安排不当、写出的汉字缺少神韵等)。

二、小学低学段学生写字习惯培养的意义及价值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小学阶段重视了汉字规范化教学,无疑能让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要想写得一手好字,就必须从识字阶段打好基础,掌握写字要领,找准写字规律,还必须仔细观察、揣摩、体会,写字时必须全神贯注,凝神静气,准确运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养成细心、沉着、冷静、注意力集中等良好的心理和个性品质,培养他们对人、对事、对工作、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同时也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培育了他们的灵性。可见,小学阶段抓好汉字规范教学,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来说,的确是大有裨益的。

三、小学低学段学生写字习惯培养的目标

1.激发学生对写字的热情,提高学生规范汉字书写的能力。

2.通过汉字规范教育的特色研究,掌握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3.在指导小学生写字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规范写字的能力及综合素质。

4.研究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小学低学段学生写字习惯培养的策略

1.生动的语言,激发书法学习兴趣。我们的实践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让写字变成趣味性的活动。如,范写完一个字后,实验教师会问:“老师写的这个字漂亮吗?是胖了还是瘦了?它的头、胳膊、腿长的地方对吗?”再如,写“木”,撇、捺像风吹起小姑娘的裙子,向外伸展,比竖稍离远些,学生就觉得很有趣。又如,“t”像什么?像滑滑梯,“c”可爱的小雨点,尖尖的脑袋,“し”像什么?一张小床等。

2.形象的范写,吸引书法学习兴趣。在对低学段小学生做示范指导的时候,我们书法指导老师要倾注心血,做出最为直观形象的书法指导,使自己的示范指导显得真实,凸显出形象性。因为低学段的小学生具有可塑性的特点,他们会模仿老师的动作,对于每一个字从运气到书写,从每一个字的起笔、运笔、收笔过程的细微之处都会观察,比较主观形象地亲历汉字的运笔和汉字的结构,领略中华汉字的框架之美。对于一些基本的笔画和最为基本的汉字,我们要求书法老师认真规范书写,示范给学生。我们书法老师示范的汉字一定要做到美观大方,结构匀称。为了做好这一点,我们书法老师要坚持天天练习写字,用心写字。

我们在示范书写汉字的时候,要注意使用一些彩色的粉笔书写重要的笔画,这些彩色的笔画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校在每个班级的黑板上画上了规范的田字格,教师在这样的大田字格中范写,非常醒目,深受学生的欢迎。

3.故事的引导,激励书法学习兴趣。在进行低学段学生书法教学的时候,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性,在书法教学中融入一些小故事,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使他们爱上书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培养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

如,讲述写字潦草的坏处时,就讲古代有个写字潦草的人,一次写信给他的岳父大人,让其代为买杏,由于写得潦草,“杏”字没出头,变成“否”字了,岳父也不知“否”为何物。一次他来到金山寺庙游玩,寺内的老和尚见他穿戴平常,出于礼貌,便招呼道:“坐”,并吩咐小和尚:“茶”。但看到郑板桥在仔细观赏寺中字画时,知来者当非俗客,便客气地对郑板桥道:“请坐”,并再次招呼小和尚:“敬茶”。交谈中方知道来者乃大名鼎鼎的郑板桥,老和尚于是肃然起敬,忙道:“请上坐”“敬香茶”。临别,老和尚拿出笔、墨、纸、砚,请郑板桥题字,于是,郑板桥提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和尚明知郑板桥是嘲讽自己的势利,但也无可奈何。

参考文献:

[1]王美芬.写字的习惯从小抓起[J].考试周刊,2015(89).

[2]李远东.培养小学生良好写字习惯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

第5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中国美术源远流长,她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使用性,我们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美术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并恰当地将其融化,渗透到美术教学中去,那么,如何才能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之中呢?

一、在欣赏课中体现德育

美术鉴赏活动是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它是人们观察艺术作品时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没有美术鉴赏,美术创作就失去意义。以感受、想象、体验、理解与鉴别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美术作品,理解或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解释作品,甚至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按照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加以丰富和补充,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们就能从中受到教育。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建筑时可以让学生从建筑中去感受、去理解、去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壮观,从而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的情感;在教学水墨画时,可以让学生去体会用笔的技巧,体验水墨的神韵,以及画家们如何去用水墨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会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喜爱祖国的传统绘画艺术。

在欣赏一幅作品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高度表现技巧,同时也要让学生们了解当时的绘画背景,以及画家的人品,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讲解画家的绘画经历,以及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欣赏郑板桥的作品《竹石图》时,教师可以讲解郑板桥的竹是如何由“眼前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郑板桥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画表达了郑板桥的什么思想,这样可以让学生们一边欣赏作品一边从而领略到画家本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铮铮铁骨风采;再如:讲到齐白石老人所表达出“不似为欺世,太似为媚俗”“象我者死,学我者生”的作画原则;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民族气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向人品高尚和画技精湛的画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二、在绘画、手工课中体现德育

在绘画课上通过对各种花卉、动物以及人物的细致描绘,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各种花卉、动物的了解,同时也加深学生们相互了解、增进友谊;在绘画课上通过对各种花卉、动物以及人物的仔细观察,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花卉、动物、人物的特征,以及如何去观察它们,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绘画的兴趣,加深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无限的遐想。

在手工课上让学生从小学会自己动手,美化生活环境,通过自己动手制作贺卡、蛋壳、玩具、油泥模型带来的乐趣,体会“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悦,树立他们自尊、自爱的意识和自强、自信的信心。如:元旦即将来临,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次作品展览,让他们的作品在众人面前展出,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工艺品送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分享自己对生活的乐趣。当他们的工艺品得到别人赞赏时,他们的心情是多么的高兴与自豪,同时通过这些练习可以使学生得到精神愉悦、心境开阔、斗志奋发等不同的艺术享受,从而也就起到了陶冶情操,培养高雅兴趣的作用。

第6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题记

“从今天起,你们就要自力更生了。”躺在病榻上的爷爷抚摸着我和弟弟的头说。我俩都懂事地点点头。

爷爷要看病,我和弟弟上学要花钱,爸爸妈妈不打工挣钱又能怎么办?我突然想起郑板桥告诫后代的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不是好汉。”我仔细地咀嚼着这句话的含义,心里慢慢充满了力量。

我要做个好汉,我要依靠自己。

我要依靠自己!我谢绝了邻居让我和弟弟到他们家搭伙的好意。每天,我学着做饭洗衣,好几次手被开水烫得生疼,衣服也总是洗不净,但是我坚持了下来,终于,我依靠自己能打理一家人的衣食了。

我要依靠自己!我打消了爷爷要把田地包给别人的想法。我们赖以生存的就是四亩薄田,爷爷身体不好,不能过度劳累,我就带领弟弟往田里送粪、除草、施肥、收割。骄阳,炙烤着我的脊梁;汗水,淹渍着我的脸庞。看着那似乎总也不能到头的田垄,我真想大哭一场,但是,想到郑板桥的那句话,我又咬牙坚持了下来。

我要依靠自己!求学的过程艰辛无比,为了节省生活费,我只好一天三趟往返十多里回家吃饭。但是,我的心里却丝毫都不气馁,更不自怨自艾,依靠自己,才能学业有成。

今天,坐在中考的考场上,看到这个作文题目,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我觉得,自己多么像题目中提到的那朵雏菊啊!由于生活所迫,父母的呵护不在,但是,我相信,我会像雏菊那样茁壮成长,我的秘诀只有四个字――依靠自己!

朋友们,让我们都来依靠自己,做一条铁骨铮铮的好汉吧。

【满分亮点】

1.内容真实,故事感人。本文选取自己在父母外出打工后自强自立的一段经历为写作内容,描写了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的呵护后坚强、自立的成长经历,显得真实感人。

2.一线串珠,结构清晰。本文采用一线串珠式结构,用“我要依靠自己”的誓言串起全篇,写了“我”自己打理家务、自己种地、自己努力学习三件事,显得结构紧凑,没有多余的枝蔓。题记又让传统的结构样式显得新颖。

3.主旨积极,催人奋进。本文语言既质朴又充满豪气,表现了一个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的坚强,义无返顾挑战磨难的豪情壮志,读来催人奋进,激励人心。

【考题回放】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路边长着一株雏菊,一小女孩每天都来浇水。然而,有一天小女孩不来了,雏菊开始担心起来,它将从哪里获得生命之水?“总会有办法的。”雏菊鼓励自己说。它闭上眼睛陷入沉思……它开始努力向下生长它的根,越扎越深,终于从深深的土下品尝到清凉甘甜的水。日子一天天过去,雏菊越来越茁壮,开出新的花朵。

第7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历来酒与诗画是不分家的。大多画家都会借助酒来激发灵感。有了酒,绘画才会显得大气洒脱。饮酒与书画创作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画家和许多文人诗人一样,酒同样给了他们许多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

酒跟绘画创作之间的缘份十分悠久。早在汉代时,汉画中就有许多有关酒文化方面的图像。到了唐朝时期,有着“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常常“嗜酒且利赏,欣然而许”,乘酒后昂奋之际,始振其灵笔,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在此种情况下完成的。《历代名画记》中说他“每欲挥毫,必须酣饮”。作画前必酣饮大醉方可动笔,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唐明皇命吴道子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的风景,能一日而就。只因酒兴大发,落笔恰到好处。这表明酒与吴道子的画之间,一定有些关联。另外,《画继》中亦记载了宋代绘画的许多趣闻,其中写道画家张远“酒酣数日,忽起下笔,颇穷天真”。宋代画龙点睛家梁楷人称“梁疯子”,喜欢兴至而画,时常“酒酣耳热,大叫索纸,以细笔作人物头面,然后放笔如草书法,以就全体,倾刻而成,妙合自然”。此人画过一幅《泼墨仙人图》,表现了一位烂醉如泥,憨态可掬的酒仙。写意大泼墨,结构生动,动态神韵,无不精彩。画上有诗:“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瑶台仙宴罢,淋淳襟袖尚模糊。”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 于是“暂借酒力长精神”。

酒与绘画的关系,书画家与酒的精彩故事在明清时期仍是层出不穷。至明代,浙派画家吴伟可谓酒中豪杰,尤其喜欢饮起酒来,再作纵姿粗犷的山水。而水墨大家徐渭亦喜酒,同样愿意在痛饮后挥笔,晚年他在所作《又图卉应史甥之索》一诗中说:“史生亲携八升来,如椽大卷令我画。小白连浮三十杯,指尖浩气响春雷”。他把草书的宕荡奇肆线条和淋漓酣畅的水墨融会为一体,画面富于音乐美感的视觉形象。如《墨葡萄园》的笔斜风雨,藤蔓飞扬,浓淡相间的叶片,珠圆玉润的果实,无不统一于如痴如醉的情感旋律中。这除了得力于艺术功力之外,当然还仰仗于酒效,酒起到了催化和升华至最高境界的奇效。

陈洪绶也特以好酒,尤好为女子作画。朱彝尊在《静志居诗话》指出其在中年以后纵酒狎妓自放,有钱人拿了大把的银子恭敬地来求画,他都不予理睬。但只要有酒和女人,他自己都会找来笔墨作画,即使贩夫走卒乃至垂髫小儿,他也都有求必应。并自称“半生懒癖惟好酒。这正如毛奇龄所说:“莲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因而其诗文书画与酒有很缘分,以至“有酒如强风饮不辞”,这也是他追慕古人而心有灵犀的原因。

清中期著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传说其字画不能轻易得到,于是求者拿美酒款待,在郑板桥的醉意中求字画者即可如愿。郑板桥也知道求画者的把戏,但他耐不住美酒的诱惑,只好写诗自嘲:“看月不妨人去尽,对月只恨酒来迟。笑他缣素求书辈,又要先生烂醉时。”其名作《兰竹石图》,就是他在杏花楼,一个人独斟独饮醉了以后,兴之所至,信手画了这么一幅图,赠给酒楼的主人。

现代山水画大师傅抱石也好饮酒,无论到那,酒总是不离身。画前必斟几盅,其山水泼墨恢宏,意境深远,“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己吞”,精到处出神入化,可夺天工;他有一方“往往醉后”的闲章,常印在他的得意之作上,表示得益于酒的帮助。

酒不仅能帮助和激发画家的创作,而且还是画家们创作的重要题材,诸如文会、雅集、夜宴、月下把杯、蕉林独酌、醉眠、醉写.....无一不与酒有关,无一不在历代的绘画中反复出现。他们酒后兴奋地引发绝妙的柔毫,于不经意处倾泻胸中真臆,令后学击节赞叹,甚至顶礼膜拜。

第8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成功之道在重复是有充分理由的。据《南方人物周刊》报道:在富士康厂房里,17岁的田玉,因为不堪忍受每天2880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查看产品屏幕是否有损坏)而自杀。看了这样的新闻,我不只惊诧富士康的枯燥劳动,更为田玉的做法叹惋捶胸。假如她视重复为成功之母,以禅师的心态创造性地查看屏幕,把每次查看当作“砍柴挑水”,让每次“砍柴挑水”都不是上次的简单重复,那么她不仅不会做出自杀的傻事,或许还能发现其中的乐趣。

禅师要参悟禅道需要重复,绘画的人也需要重复。还记得郑板桥那幅《竹石图》吗?画旁有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去掉沉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说自己画了40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即我们熟悉的胸有成竹。“四十年画竹”何其难熬,又何其枯燥,但郑板桥挺过来了!因为他深知只有在这样单调的重复中才能产生一种力量,推着他去接近、达到甚至超越理想状态。于是日作夜思,才练就画竹绝技,进而成为一代宗师。

喜欢下棋的朋友深知下棋也需要重复。还记得作家茨威格在《象棋的故事》中所塑造的那个无名氏吗?他和世界冠军下棋却赢了世界冠军。为什么无名氏的技能会高出世界冠军呢?原来无名氏在纳粹的集中营里坐牢时,无意间得到一本棋谱。为了打发无聊,他将棋谱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烂熟棋谱之后,为了进一步打发无聊时光,就和自己下棋。正是这种近乎疯狂的重复使他练就了无与伦比的棋技。

竞走、赛跑、跳跃、投掷等运动也需要重复。还记得美国田径明星卡尔・刘易斯吗?他曾经称霸世界田径赛场十余年。有人问他成功的秘诀,他说他“只不过是每天在运动器械上反复地做一个动作,少则几百次,多则上千次,也许是重复的次数比别人多一些”。简单的重复是对人意志品质的考验,它虽然不为外人所重视,因为它只是机械地重复,可身处其中的成功者却会感受到,每一次重复都是一次进步,进而能在重复中战胜自我,收获成功。

第9篇:郑板桥的故事范文

一、反弹琵琶,进行逆向思维

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之类的参考书,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毫无新意。因此,这种反弹琵琶的手法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以“意料之外”的惊人手法,达到深刻表现的目的。

巴尔扎克说得好:“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笔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反相成,顺理成章,是一种巧妙运思方法。当然教师在启发学生时,应加以强调,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在立意求新时不脱离实际。

相传“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皆叹奈何,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当郑公停笔,掌声四起。郑公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二、合理想象,进行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让思维由此及彼,从侧面进行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的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如写《和你在一起》,有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和你在一起时的快乐心情以及得到的帮助……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反映“网络游戏危害青少年思想健康成长”的问题,由于运用了侧向思维,创意新奇,别开生面,而获得了满堂喝彩。

三、打开思路,进行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打开思路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进行多向思维,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观点,这就为立意的独到奠定了基础。

例如《滥竽充数》这个材料: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材料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南郭处士齐宣王闵王其他乐师,但由于对这个故事太熟悉,立意时往往只局限于南郭的角度,形成了思维上的定势:不要不懂装懂。这种思维不能说错,但缺乏独到性。如果我们打开思路,进行多向思维的话,就会看到别样的风景,如:从齐宣王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反对的观点;从齐闵王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引出竞争机制,杜绝滥竽充数的观点;从其他乐师的角度,我们可提炼出反对明哲保身,自私自利的观点……因此,非常有必要培养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作文的奇、新、美。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