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内科基本理论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教学安排不合理内科学教学涉及面广,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泌尿﹑内分泌代谢﹑血液等重点系统,理论学习重点内容多,临床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实践操作内容相比外科学较少。教师在带教内容上过多侧重于理论教学结合病例分析教学,以达到强化内科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实习教学过程对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的培养训练有所忽视。同时,在教学安排上具有不合理性,其中临床基本技能培训课时分散安排在各系统实习教学中,课时具体时间规定不明确,易导致带教教师对其忽略。加之医院技能培训室对实习医学生开放时间较少,学生动手机会减少,导致技能培训和理论教学脱节。
1.2实践技能课在临床中开展难度较大近年来,由于学生“双选”就业、报考研究生和患者维权意识增强等因素对临床实习的冲击,使实践教学环节受到一定影响[1]。随着人口数目增多和经济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医科大学广泛扩招,医学生逐年增多,小组实习人数每组多为12人以上,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减少。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较差,临床医疗工作开展难,医患纠纷多,患者对实习医师不熟悉、不信任和不配合等多种因素,均导致实习医师在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上的困难。临床工作任务多而繁重,实习医师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用在书写病历和开化验单上,同时,带教教师不实行脱产教学,既要负责管理病患,又要管理实习医师,在时间和精力分配上不合理,导致顾此失彼的局面。
2在内科实习教学中提高临床实践教学的对策
2.1医院及学院管理层加强重视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医学生实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师队伍的素质,确保实习质量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方面[2]。医院及学院管理层对内科实习教学中临床实践技能教学的重视,可以从源头上对其起到良好助推作用。保证各内科教研室、带教教师和实习学生人手一册教学大纲及培训手册,要求统一掌握规范化标准。培养一批考核专家,建立统一考核标准,包括出科考核和统一考核时间及相关细则。在条件允许范围内规定各科室派出一对一导师制,一名医师负责一名实习学生的全程培养。
2.2重视和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在临床工作中的开展首先,带教教师言传身教。教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表现可以影响到学生对临床工作的态度,包括对疾病的处理能力和临床技能操作熟练程度,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在实习阶段所接受的实践技能培训对于他们在今后专业的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其次,在日常工作中注意教师和学生互动。以呼吸内科实习期间为例,带教教师在日常的查房工作中根据各个患者的疾病特点,一一强调呼吸系统疾病相关需要掌握的内容,相关疾病包括慢支炎、慢阻肺、哮喘、肺炎、肺结核、气胸等常见疾病的问诊特点、鉴别诊断思维以及病历书写的要求。系统规范实习医师的肺部体格检查的手法,包括肺部的视、触、叩、听的手法统一,尽量让实习医师在患者身上做体格检查,在病房手把手一对一教授,同时在检查完毕后让实习生汇报体检结果,分析阳性体征意义,并检查在体检过程中是否存在错误手法和漏查项目等,之后提出一些相关问题组织实习生讨论。在实践操作方面,如胸腔穿刺术,教师应在穿刺前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对实习生进行理论知识强化,包括胸腔穿刺术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步骤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患者身上示范教学时,可选一名实习生做为助手,强调爱伤观念,规范无菌操作,同时力求让实习生观摩每一操作步骤。通过一至两次的示范教学及实习生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后,可以让实习生担当术者,在患者身上进行实践操作,教师从旁指导。另外,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培养实习医师和患者的交流,鼓励实习生多接触患者,分配主管病床的实习医师,增加医患沟通机会,培养患者对实习生的信任感以及实习生的良好医德,以便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开展实践技能培养。
2.3强化临床实践技能教学首先,我校已经建立现代医学模拟人培训系统和标准化患者系统技术,配有系统体检和模拟诊断培训室,设备先进完整。各附属医院投入资金建立了临床模拟实验室,为医学生的实习提供先进的模拟临床条件。充分利用模拟临床实验室对医学生进行一系列强化培训,可以在实习生入院以后,分期分批组织医学生进行临床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帮助医学生将临床中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让医学生亲自在模拟人身上操作,从而检测他们掌握知识的情况,纠正其不足之处,也增加医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弥补临床机会少的不足。应用标准化患者,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之余,有更多实践面对面接触患者的机会。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在医学实习教学中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临床实习期间,由于医学生人数多,工作任务繁忙,带教教师大多不可能做到针对患者病情一一对实习医师进行解释,把重点病历和相关资料进行多媒体整理回放,加强实习医师对各个知识点的系统记忆和对疑难病例的认识。同时,多媒体在实习教学中可以提供系统体格检查和“三穿”形象的、直观的视频教学指导,有利于实践技能的培养。
医学临床“三基”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为更好地抓好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医务人员“三基”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以考促学,狠练基本功。以医学临床“三基”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医务人员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三基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
二、培训目的
“三基”培训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途径。目的为提高全体医务人员的医疗质量水平。按照要求,卫技人员“三基”考核合格率≥80%。
三、培训方法
(一)
采取分级分类培训原则:初级职称人员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参考书籍为新版的《药理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以及本学科教科书、本专业最新诊疗指南。《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各专业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等。
(二)
个人自学为主,科室和院部组织培训为辅。每月一次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培训要求有记录。
(三)理论每月进行一次培训,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
(四)徒手心肺复苏采取现场培训、考核的方法。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XX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安排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2、考核阶段(11月1日至12月20日)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
3、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季度1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季度1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学科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
培养进修生是教学医院的职责之一,但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给医疗管理及临床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更好地完成临床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必要根据不同层次的进修生制订不同的带教策略。
1 临床进修生的特点和分类
临床科室进修生培养时间一般为1年,有一部分为半年;进修生的生源质量情况各不相同,有近90%的进修生来自地县级医院,还有10%左右的进修生来自乡镇医院;其中95%以上的进修生只具有初、中级职称,技术水平相对低下;进修生刚入院时,对医院业务流程相对不熟悉,由于进修生所在单位条件、工作时间及个体素质不同,来进修的目的各异,其对进修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可以根据进修目标把进修生大致分为以下3类。
1.1 专门技能培训型进修生:该类进修生的特点为来时已具有较好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他们在原基层单位已从事临床工作多年,有的甚至已是科室业务骨干。由于其所在医院开展某种新业务、新技术或使用新的诊断治疗仪器或方法等,应医院的实际需求前来进修学习。比如为学习心血管介入、呼吸机辅助治疗、血液净化以及新的手术方法等。据统计,这部分进修生约占30%。
1.2 临床技能提高型进修生:该类进修生的特点是参加工作时间短,有一定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但基础理论知识及实际动手能力都相对较差,他们除了希望掌握相关专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外,还想了解更多的疑难病种,不愿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这部分人约占50%。
1.3 临床知识普及型进修生:该类进修生来自基层医疗单位,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都不强,有的甚至刚分配到单位就来进修。该类进修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很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很多的东西,但其临床技能和理论都不足,这部分人约占20%。
2 临床进修生的分层次带教
2.1 以激发主动性学习为主的临床带教:对于第一类进修生,他们的理论及临床技能水平均较高,来进修的目的是掌握新技能、新治疗方法,熟练掌握所进修科室对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重症的诊治方法,回原单位成为学术骨干及开展新业务。他们在所进修科室能够完成很多工作,而且这部分进修生大多虚心好学,尊重带教教师,根据以上特点,对该类进修生教学时应重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多为其创造动手机会,同时建议他们多听专家、教授的学术讲座,以期理论结合实际,在熟悉医疗新技能的同时不忘了解最新学术动态。例如肾内科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科室,很多地县级医院近年来逐渐将肾内科独立出来,开展血液透析等业务。在肾内科这类进修生较多,带教教师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在有限的进修时间内,多给他们讲解关于肾内科疾病的新的治疗趋势及治疗进展,要求他们尽可能每次都参加科、院内举办的学术讲座以了解CRRT、分子筛、DNA免疫吸附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同时主动为他们创造进行动静脉内瘘术、腹膜透析量管术、肾活检术等操作的动手机会。鼓励及带领他们积极参加肾脏病界的各种学术活动。了解最新的肾脏病诊治进展。
2.2 以强调规范性为主的,临床带教:第二类进修生由于工作时间短,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要灵活的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还有一定的困难。他们大多缺乏临床经验,这给临床带教带来一定的困难。该类进修生在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做出初步诊断、开医嘱、书写病历等整个过程中,均需要经验丰富的带教老师指导。带教老师应根据具体病例对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分型、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并对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用药、治疗等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不断强化进修生的临床标准规范意识,使他们尽快达到医疗技能迅速提高的目的。例如肾病综合征,有原发性的,亦有继发于药物过敏、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实体瘤、系统性疾病。由于病因的不同,性别、年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病程、治疗可能均不完全相同,甚至相差很大。通过带教老师分析、讲解以及与其他进修生的交流、讨论,他们对肾病综合征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会只知道“三高一低”这样空洞、乏味的名词,从而使进修生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灵活应用于临床实践中,鼓励进修生积极参与科室病例讨论,每周科室主任教学查房。定期由专家结合临床进行系列讲座及专题报道,使其学习并掌握对各类疾病的诊断、治疗,这也正是这类进修生进修的目的所在。
2.3 以培养基本临床思维为主的带教方法:第三类进修生是临床带教中的难点,他们所在的基层单位条件差,所见病种单一,医院管理不够规范,从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到各项操作都不一定规范。有的进修生临床技能的学习甚至是从头开始的。对于这类进修生,应着重培养其基本临床思维的形成,带教教师应手把手地教他们临床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操作,而且带教教师要耐心、情、有极强的责任心,关心、爱护进修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督促他们不断进行理论学习,可以采用查房提问、定期考试等方法引导他们养成结合临床进行理论学习的习惯。例如对于血液透析用深静脉置管这一基本操作,带教时首先应提问操作有哪些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禁忌证、适应证、术中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法等,然后带教教师亲自操作,并在操作时同时叙述每一步的要领,第二次可让进修生自己动手,但带教教师必须在旁及时提醒和纠正错误,这样几次之后大部分进修生都能掌握操作方法和要领。在进修生临床技能掌握熟练的同时带教教师还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临床实践每周进行一次专题讲座,并请相关科室人员定期对进修生进行基础知识考察,为进修生创造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机会。
评价指标理论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讨论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讲义编写 社区临床护理
我校是一所高职院校,其中的社区康复专业在2002年被重庆市教委确定为重庆市教改试点专业,它培养的是具备较完备的医学康复和健康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以老人、病人、残疾人、孤残儿童和健康人为服务对象,从事生理和心理康复护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社区临床护理学是该专业中的一门专业主干课,主要是学习社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学习社区中的各种急症的初步处理措施,学习残疾人的相关知识。该课程从我校开始创建社区康复专业开始即1996级首届五年高职班的《内科、外科、五官科学》到2001级的《临床医学》再到2006级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共经过了三次大的变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教与学、学与用的过程中发现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学生所学与市场需要相冲突。二是理论性过强,学生学习难度大、兴趣不高。结合市场需求及高职教育的特点,下面就谈谈该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具体做法、思路和心得体会。
一、该课程的目标定位与讲义的内容框架
通过学习该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社区中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基本治疗和护理措施,掌握社区常见急症的基本急救知识,培养临床思维方式及指导社区临床工作,服务人民的能力。结合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主要是各级各类老人福利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类伤残军人疗养机构、精神病康复机构等,所以在教材中适当增加了残疾人的知识,精神病的相关知识,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其内容框架为:集合诊断学及内、外、妇、儿、皮肤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和护理,增加了各种急症的现场急救、残疾人、精神病人和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二、结合实际,调整教材
我院在1996年开设了社区康复专业,当时想培养的是能初步掌握一定医学及康复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福利院、养老院中胜任工作并具有一定健康管理价值观、方法论的专业型人才。当时学生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没有适合我院的现成的社区临床护理学,当时的重点是学习临床理论知识即:《内科、外科、五官科学》,而对于社区中的常见疾病及其诊断没有多少认识,故而在毕业生产实习时一些问题就被暴露出来,如:学生看见医院或是福利院中有糖尿病病人,但是在老师给患者进行治疗时,搞不懂该患者患了什么病,不知道该病的来历,对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及结合临床表现来初步判断疾病这一技巧没有认识。学生实习回校反映所学知识用不上,很多常见疾病都不知道怎样诊断。老师给他们讲解怎样采集病史以获得诊断疾病信息时,他们听不懂。还反映老师不喜欢带他们学习。此外在遇到各种急症时,学生们表现得手足无措,帮不上忙,有的老师还认为他们在医院实习妨碍工作等。于是有的学生就出现了学习兴趣低,不想学书本的也不想到外面实习的情绪。对于教学主体之一的我们这时意识到了教材结构应该改变,学习的知识面应该得到扩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适应市场,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对于学生或是学校的发展均有帮助。所以决定做好教材改编的工作,于是2001级学生用上了包涵诊断学及急症急救知识的《临床医学》这样一本讲义。新增的急症急救知识点有心肺复苏术、五官科急症、电击、溺水、煤气中毒等,特别是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最具代表性,适合于任何原因所致的心跳、呼吸停止的复苏。目前人才需求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精,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需要多少、就教多少,着眼于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范围。基于这一观点,结合各福利院、养老院病种的特点,我们2006级学生正式用上了这一《社区临床护理学》讲义,它是结合了护理学知识综合而成的一门学科。强调了具体疾病的相应护理知识,对他们今后工作更具指导作用和实用性。它新增了残疾人、精神病人的相关知识。
三、与之适应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内科护理学》 常见问题 对策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着重培养护生临床工作能力的课程。通常《内科护理学》都安排在学生临床实习的前一学年学习。作为一名内科护理学教师,应该尽力克服难题,努力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和谐、自然、贴近临床工作实际的良好教育气氛中进行,以有利于学生充实专业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1.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1教学设计难。
内科护理学涉及范围广,基础知识多,几乎涉及所有的医学基础课,主要有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如肝性脑病病人的护理一节,是在完成解剖、生理、病理、生化等基础课之后研究疾病过程中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为临床课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生理、生化及病理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状态下的机体功能和代谢的改变。同时,根据目标化教学要求,准确把握课程内容的重点。最终使学生既能熟悉和了解疾病,又能正确运用护理程序实施该病的护理(包括正确的护理评估,准确的护理诊断,确切的护理目标及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就给教案的书写和课程内容的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1.2知识讲授难。
患病机体表现出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分别用解剖、生理或生化分散的知识来认识疾病,而必须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内科疾病本身临床表现的直观性强,教师并非能通过语言、动作形象生动地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牢固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在讲授中抓住侧重点,运用各种讲课技巧正确地引导学生,把各科知识灵活地结合起来。
1.3学生理解难。
内科护理学主要从理论上分析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病理,内容较抽象,再加上部分学生对第一年学过的基础医学课程(包括解剖、生理、病理、生化、免疫)已经淡忘,对临床医学及今后工作上的密切关系缺乏认识,使所学的知识出现脱节现象,对于疾病也不能做到全面透彻的了解。例如在讲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一章时,讲述到血液动力学改变的问题,涉及解剖学的心脏各腔、各瓣膜的正常形态和心脏的血液循环、生理学的心动周期和正常心脏泵血过程,内容多且抽象,从而形成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因而降低学习兴趣。
2.对策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我尝试了以下解决方法,使学生学习内科护理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2.1做好课前准备。
首先,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教学中的指导性文件,课本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所以在讲授内科护理学前要重点精读并熟悉教材中的重点掌握内容。其次,认真书写教案,精心制作课件。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都应遵循大纲的要求,作出详细的教学设计,抓住教材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寻找出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难点的讲授内容,对涉及的其它学科的内容进行充分备课,使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循环系统疾病护理”中要求描述本系统常见疾病的症状及护理,在讲授前,首先应与学生一起回顾与本课有联系的解剖生理等有关内容,通过教学课件中一些生动的解剖图片、简易的机制图体现出来,再进行教学目标的分解,如常见症状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常见病因是左心衰竭及右心衰竭,从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具体分析,把症状的护理作为重点详细讲授,注重与临床紧密联系,为以后循环系统各个疾病的护理打好基础。
2.2把握学生程度。
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学生,掌握实际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护校的学生既有单招录取的学生,又有高中毕业的学生,前者仅接受过中专教育,人文知识基础较差,但是她们在中专阶段曾系统地学习过《内科护理学》,后者接受过高中教育,人文知识有一定底子,但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不如前者。因此,在开课前,教师首先要了解所教学生的文化程度及医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必要时进行一次医学基础知识摸底考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人施教。通过教学实践,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触类旁通,从而激其情,发其智,增其识,会其能。
2.3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2.1病例引导式教学:在每个系统疾病的讲解中,都由一个病例引入,教学内容包括疾病概要、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先导入病例,再设置问题,使学生如同面对病人,谈其诊断、治疗,追其病因、诱因,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和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讲授“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一节时,先介绍实例:患者,男,45岁,原有慢性、反复发作性、节律性腹部疼痛的病史,发作与饮食、季节有明显的关系。某次出差途中饮啤酒后突然出现剧烈腹痛、腹肌紧张等表现,引导学生思考该患者是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情况?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所需讲授的消化性溃疡的内容。使学生从观众、听众的角度,转变到了责任护士的角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2.2.2角色扮演式教学: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及实际存在的困难,《内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在每次理论课后都有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应用角色扮演能有效弥补这一缺憾。在教学中,对于患者资料的收集、操作的解释、健康教育等,都可以设计特定的场所,为学生创设临床护理工作的情境,两人一组,分别表演护士和病人,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在讲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创设慢阻肺患者因咳嗽、呼吸困难就诊的情境,在表演中不仅使学生联系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疾病知识和护理要点,还增加了学生的教学参与率,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拉近了与临床的距离,无形中进行了职业素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贴近临床护理工作,避免学生进入临床时的“纯理论状态”,以尽快适应医院工作。
2.2.3总结归纳式教学:要善于总结归纳,运用有利于学生记忆的方法讲授,把容易混淆的、难以记忆的内容,按发展先后或内在联系串联起来。例如,在讲到呼吸系统疾病的护理措施时,可将“促进排痰”的措施总结为“咳、拍、湿、引、吸”五个字,学生将这五个字记住了,就能说出完整的措施:有效咳嗽、拍背与胸壁震荡、湿化呼吸道、引流、机械吸痰。肝硬化腹水的护理可以用口诀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半卧位限水钠、定期测量腹围和体重,利尿注意电解质,穿刺放液输蛋白,速度和量要控制”。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
2.2.4简易绘图式教学:在板书中加入一些简易图,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化、清晰化。如在讲解“感觉障碍的六种类型”时,分别画六个人形图案,将每种类型对应的感觉障碍的部位涂黑,学生就可一目了然地了解不同类型感觉障碍分布范围的特征。在讲解“引流护理”时,通过患者示意图,学生能明确引流的目的与方法。
2.2.5情感激励式教学:为了激发课堂教学活力,使学生自愿学习、乐于参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采取一些情感激励,对学生表示肯定与赞扬,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当一名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时,有些紧张,结束后,我点评道:“这名责任护士很称职,为患者讲解得既详细又明白,其他责任护士要争取做得更好啊!”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使学生体会到了成就感,增加了自信心。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内科护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的临床实习和就业。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贴近临床实际,促进知识迁移。
参考文献:
[1]施丽华.评判性思维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12):1743.
[2]贾小莹.浅析《内科护理学》课堂教学方法.北京卫生学校护理学科(100053).
[3]江景芝.内科护理学授课中的“三难”与“三熟悉.山西护理杂志,2000,(2),第14卷.
【关键词】医学概论;教学;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概论》是我校针对统计学、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调整体、注重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选取医学院校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现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介绍。
1 课程概述
《医学概论》是在对医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介绍并解释各医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要知识点的医学相关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把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为一体,并进行精简优化。其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和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要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医学知识,按物质代谢与体温、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和免疫、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几个章节进行讲授,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其他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授课学时共20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144学时,实验学时为60学时。授课内容共12章节,除第一章绪论以外,其他章节都有相应的实验课跟随,如学习机体的细胞与组织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透明软骨、骨骼肌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的形态,使学生对于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再讲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从白菜中提取维生素C,并进行定量测定,使学生了解关于维生素的知识。
通过课堂的讲授及实验实践操作,在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病理变化及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在能力方面,通过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分析与卫生事业管理有关的医学资料;在素质方面,通过对《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以后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医学院校、医院、防疫机构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础。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首先,在学生专业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皆有,其中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的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在学习医学相关知识时较理科生而言更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从而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在知识方面,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及日常的科学普及,对医学相关知识已经形成了基本概念,但对于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机制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尚不清楚,还需要通过医学概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在情感方面,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外界新鲜事物较感兴趣,求知欲比较强,希望能学习到关于自身的一些知识,而且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要学习的课程很多都与医学知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以后未必一定会从事和医学相关的工作,医学概论这门课程和自己以后的工作关系并不太大,所以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课堂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来上课也基本是在看手机,学习效果很差。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无法引起学生尤其是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了CBL-TBL教学,即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按照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讨论及归纳总结,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授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同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基础和临床医学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对医学概论当前所用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向同学们推荐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中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其中既包括《医学概论》课程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视频,也有其他医学院校的医学相关课程资料,另外还有松鼠会、生物谷等医学相关网络资源,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进行课程成绩考核时,期末考试卷面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验考核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的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上述CBL-TBL教学中根据每组学生案例讲解汇报的表现及随堂抽查答疑情况进行现场评分,教师评分和各小组互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每个小组全部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1教学目标的整合《成人护理学》是护理专业临床课程中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以系统和功能为主线,讲述了18岁以上成人主要健康问题的护理,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病人的护理[7]。通过对《成人护理学》课程的学习,使护生对护理学主干课程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另外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之实践教学,培养护生的综合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培养应用、创新、实用型护理人才。
1.2教学内容的整合根据社会和国家对护士的执业准入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将疾病以器官、系统分类,把《外科护理学》和《内科护理学》整合成《成人护理学》,主要特点为:一是以系统和功能为主线,包含成人常见疾病及健康问题;二是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体现整体护理思想,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三是能力与知识并重,注重临床思维和临床能力的培养;四是既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注意体现知识的更新,反映学科和专业的发展。避免各学科讲授相同知识点时出现重复,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
1.3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完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以精品课程、虚拟实验室等方式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断更新和补充网络教学资源,积极推进网络学习训练体系,逐步实现教师护生交互式的在线提问和答疑,并力争通过2年~3年的建设将《成人护理学》建设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4教学形式的整合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为切入点,改革教学形式,加强案例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成人护理学》教学中开展以体验为主导的案例教学、循证护理教学、以问题为基础(PBL)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教学法,使护生在体验中强化专业学习情感和技术水平,提高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等综合能力。逐步改变当前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结合护生实际情况,实施“早接触护理、早接触社会、早接触临床”的“三早”教学组织模式,从而实现学校教学与临床护理工作的接轨,把护生培养成符合临床、社区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1.5教学评价体系的整合根据护理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把握护理教学特点,树立全面动态的教师评学、护生评教、教学管理督导组评教评学的三维教学管理评价方式。同时加强学习性听课、指导性听课、同行听课、检查性听课及校外教学质量监督机制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形成信息收集、评价、干预和调控的教学管理循环系统,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与不足,达到教学质量管理外部调控和自主调节的统一,确保教学质量的动态监控与持续质量改进,从而使培养出的护生既能达到学历教育的要求,又能在毕业后具有充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顺利通过考试,为就业创造竞争条件,提高就业率。
二课程整合的优势
2.1避免了学科之间的重复,缩短教学时间摆脱传统的“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通过将《内科护理学》与《外科护理学》进行整合,删除其中的重复内容,按机体功能系统进行内容的重组,将有相同健康问题和护理措施的病种组合在一起,克服了将一种疾病分割为内、外科护理的缺点,有利于护生连续动态地观察病情变化,力求教材内容结构化,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节约了教学实践,留给护生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的消化与吸收。
2.2激发了护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推行“体验式为主体”的多形式教学,加强案例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开展循证教学、角色扮演、课间见习等多种形式教学法。以护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和情景,让护生在参与过程中自己去积极地观察、探求、思考和体会,从而把新的理论、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使护生从读死书、死读书中转到我要学习,在体验中完成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对培养应用、创新、实用型护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3顺应护士资格考试需求,有利于考试通过率的提高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护生的新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科规划,及时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要求教师在注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从培养合格护士的角度出发,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实践性教学,改革考试模式,使毕业生能在毕业后具有充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储备。通过师生的不断努力,2012年和2013年我校护生职业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8.38%和98.00%。
三小结
摘 要: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工作的质量。本文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改革措施的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考试方式等方面阐述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方法方式,指出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基础护理学 教学改革 教学实践
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深化专科教育教学改革,办出专科教学特色,提高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我校于2015年制订了专科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计划,积极探索护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特别是进行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现介绍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介绍如下。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医院环境,入院和出院护理、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患者的清洁护理、排泄护理、危重病人的抢救与护理及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涉及满足护理对象生理、心理和治疗需要的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学习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是目前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考试比重占总内容的25%左右)。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是护生由基础护理的学习进入专科护理学习、由学校生活进入临床实践的必经之路,其教学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和毕业实习的质量。为此,我校确定基础护理学课程为课程改革的重点。
2.积极参与省级、校级课题改革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指导思想:完善护理教育方式,坚持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1]。我校科学地构建了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未来护理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我系积极参加省级课题的改革,选择部分护理骨干教师参与全国医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对校本教材《基础护理学》进行修订,这为我校进一步推进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
3.课程改革的探讨与实践
3.1修订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的规范性指导文件,是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我校在2014年修订了基础护理学教学大纲。开设该课程的时间由三年制专科学生入学的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改为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教学时数由168学时改成15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78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安排10学时-16学时的强化训练,以确保学生尽快适应临床。新的教学大纲中将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0.9修订到1:1,从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两方面进行改革,使学生掌握护理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初步护理工作的职业能力,为临床护理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2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特点,注重教、学、做相结合,从两方面进行改革。
3.2.1改革理论教学。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授课手段,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中应大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增强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的“满堂灌”式角色。护理教学除了向学生传授护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临床特定复杂的健康与疾病问题的质疑能力和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从而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3]。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PBL、学生小讲课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将学生从“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也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和人际沟通能力的锻炼。例如在学习灌肠法这一节,教师针对大量不保留灌肠法、小量不保留灌肠法和保留灌肠法三种灌肠方法设计五六个案例,课前交案例发放给学生,并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学、查阅资料、讨论,了解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在课堂上先让分组学生派代表讲解知识点,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操作示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教师角色,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
基础护理学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主。为此,本课程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十分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理论实践分段式教学方法,使有的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有的学生只对实践部分感兴趣,上实验课时理论知识掌握不牢固,只能机械地模仿老师的操作,教师需要花一定时间帮助回顾理论知识,这就大大缩短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利于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卧位的安置、协助患者更换、保护具的使用、无菌操作、导尿术、各种注射法等操作项目时,在多功能示教室授课。在示教操作的同时讲授理论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使操作内容更生动、具体、直观,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操作细节,将所学理论知识尽早转化为专业实践能力。
3.2.2改革实践教学。
3.2.2.1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弃除了传统的以验证性为主的简单易学的实训项目,如床上擦浴、床上洗头、冷热疗法、口服给药等,缩短了有些项目的教学课时如铺床法由之前的6学时减到2学时,增加了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训项目如高热病人的护理、模拟危重患者的抢救、患者入病区的初步护理等。
3.2.2.2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将每个班级的学生分成6个―9个小组,每组12人―15人,固定一名实验带教老师,同时在每个小组中指定5名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小组长,各小组长负责管理两三名学生。课前小组长主动找带教老师先学一遍操作,并拍好操作视频,要求各学生预先写出实验报告。正式上课时带教老师在小组学生面前再示教一遍,学生再练习操作,同时配合老师和小组长指导,保证操作规范、准确。针对有些实践项目,如口腔护理、各种注射法和o脉输液法,采用角色扮演法,2名学生一组,分别担任护士和病人角色,进行真人操作。教师每组进行指导确保学生安全和操作规范。课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再修改、完善之前写的实验报告,小组长上交所管理学生的操作录像。每一项实践操作都需要进行过关考核,统一考核标准,期末再进行抽查考核。
3.2.2.3全天开放实训中心,实行学生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自习课、晚自习的时间操作练习,增加学生自主练习的机会。这有利于培训学生的慎独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部分学生的管理能力。
3.2.2.4开展实习前综合强化训练。护理专业每个班级在进入临床实习前都开设了8学时―14学时的基础护理学强化训练,设计了临床案例。例如患者,女,55岁,因患急性重症肺炎入院。入院时T39.2°C,P118次/分,R38次/分,BP146/100mmHg,患者咳嗽,痰多,呼吸急促,双肺及喉头有痰鸣音,痰不易咳出。针对该患者,你认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护理问题?采取哪些护理措施?在强化训练结束后进行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才能进入临床实习,不合格者则延后实习。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从而能更快适应临床护理。
3.3改革考试评定方法。
考试评定方式由之前单一的终结性的闭卷考试改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占40分,包括平时上课的表现(20分)、到课率(5分)、作业+任务完成情况(15分)三部分。形成性评价成绩以40%计入期末理论成绩中。基础护理学课程的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两种,满分100分制。操作考试成绩由平时每项技能考试的平均分与实习前操作抽考成绩两部分构成,每部分各占50%。操作考试中增加了素质考核的比例,素质考核内容包括仪表、态度、着装、用物准备、与患者沟通能力、操作后整理与理论分析等,丰富了技能考核内容。将形成性评价、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档案,供用人单位参考,这就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课程改革的效果
根据我校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的初步设想,在2014级护理专业大专班级中随机抽取部分班级进行基础护理学的授课改革,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课后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
改革授课的班级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未进行改革授课的班级,见下试卷分析表。
总之,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基础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每一位承担基础护理学教学任务的老师都应不断探索、不断钻研与实践,使基础护理学的教学质量得到上级部门的认可,培养的学生能够成为满足社会医疗卫生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我校关于基础护理学课程改革,在教学中改革教学大纲,制订教学方案;改革理论与实践教学方式,改革考试评定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并得到了同行的肯定,在2015级和2016级护理专业所有学生中实施,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叶玲,董翠红,刘美萍.基础护理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