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新媒体运营本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本质

第1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一、从“注意力”、“影响力”到“整合力”

中国对传媒产业本质及相关问题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注意力”阶段、“影响力”阶段和“整合力”阶段。这三个阶段在发展历程上依次递进,但在演进时间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更多的是随着对传媒产业本质认知的深入呈现交叠推进的状态。

(一)“注意力”阶段

注意力阶段形成的标志是“注意力经济”概念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上世纪90年代,“注意力经济”理论诞生,美国学者迈克尔・高尔德哈伯(Michael H. Goldhaber)在美国著名的《Hot Wired》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Attention shoppers),最早提出了“注意力经济”这一概念。他认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大丰富甚至泛滥的社会,……信息非但不是稀缺资源,相反是过剩的。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只有一种资源是稀缺的,那就是人们的注意力。此后,国内外学者开始用注意力经济理论去解读传媒经济的发展规律。

面对海量的媒介资讯,受众的注意力就变成了稀缺资源。“注意力经济”理论为认识传媒产业的本质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尤其是在媒体信息过载的背景下,这一理论将传播目的直接引导到对注意力资源的高度关注。为了能够吸引受众的“眼球”,该理论强调文化产品的求新求异,即注重媒介产品的创新。

对注意力的关注更多地来源于业界实践。随着中国传媒行业在政策、技术和市场的三重刺激之下获得快速发展,信息产品供应量极大丰富,相对于过剩的信息,人们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随之“注意力经济”也逐渐成为传媒产业的支柱。

因此,各种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应运而生,借题发挥、借事造势、借名出名、借异标新、借负取宠和借吵哗众等各种炒作方式成为媒体的惯用手法。同时,传媒业的收听率、收视率、阅读率等指标一度变得至高无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媒业的良性发展,促使其走向低俗化、庸俗化。

(二)“影响力”阶段

伴随中国传媒市场竞争的深入及经营思路的日趋成熟,追求传播效果的长期性、稳定性、权威性逐步得到认同,创建传播品牌,提升媒体知名度、美誉度、公信力,同时赢得更多受众与广告商的青睐――这便产生了“影响力经济”。

“影响力经济”基于注意力经济拓展而来,从影响受众入手,涉及媒介的体制、运营、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等方面。传媒学者喻国明系统地阐述了传媒经济的影响力本质,他认为,传媒影响力的本质特征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基于此,“影响力经济”关注的不再仅是如何吸引受众的注意,而是依托媒体的影响力来操控受众的抉择,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掌控受众的认知行为,进而引导受众形成特定的态度和倾向。在影响力的形成、扩大过程中,媒体扮演着积极的主导角色,决定着受众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然而,“影响力经济”强调的只是“影响力”这一传媒对社会发生作用的中间步骤之一,更多地关注传媒对受众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的“反影响力”。此外,影响力的结果是什么?当传媒获得影响力时,继而产生什么作用?这些问题并没有获得很好的诠释。与此同时,“内容产业”悄然兴起,传媒业面临转型,以“影响力经济”为代表的种种解析传媒经济本质的理论局限性日渐明显,特别是与新媒体“互动为王”的技术发展趋势呈现脱节之势,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当今传媒产业的本质。

(三)“整合力”阶段

从表面上看,“影响社会进程、影响社会决策、影响市场消费和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的能力可以用诸如“品牌”、“主流”之类的词汇来描述,其实质反映的是社会干预能力的程度大小,而这种社会干预的结果是受众(用户)的自我认知及社会角色不断做出调整,最终反映为社会关系的建构或重构。社会关系的建构与重构绝不是零碎的运动,更不是利用“多元无知效应”对社会结构进行破坏,而是按照新的规则对社会关系进行新的整合。

新媒体时代,各种传媒的自发运动,类似于集体非理性产生了一个理性的结果――社会关系的整合,其中既包括了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也包括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调适、个人与自我的和谐。传媒整合上述关系的能力就是其市场价值的深度反映,传媒一系列的“整合行为”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也形成了市场竞争的核心优势,即促使传媒产业步入“整合力”阶段。

同时,传统媒体受困于传统发展模式的狭窄空间,往往无法摆脱现有的发展局限,在进行传播活动时,受制于自身形态、资源布局、品牌形象、受众构成等方面的限制,只能从孤立的视角进行探索。因此,媒介产业的“整合力”思路及其实践更能准确契合新媒体时代多平台、互动传播的特征,描述媒介由单向传播走向双向沟通的演进趋势,也更能体现当前媒介产业发展所蕴涵的产业本质。

二、传媒整合力的形式与内容

“整合”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兴起的新词汇,不同于“组合”与“结合”,更接近于“契合”,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高度利用。传媒整合力形成的前提也在于此,相对于“媒介融合”关注操作层面、侧重媒体形态重构的特征,“媒介整合”更加关注结果层面,侧重于关系的建构或重构。

“传媒整合力”表现在传媒产业运营的各个层次,由浅入深表现为资讯的整合、资源的整合、传播链条的整合及社会关系的整合。

(一)资讯的整合

对新闻信息的广泛采集与专业把关是传统的资讯整合方式,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传统媒体往往以单一的媒介形态作为符号载体。在信息日益超载的时代,资讯的整合则表现为对信息的深层次处理,经过重新编码、提炼,整合不仅在形式上实现了多媒体的呈现,更在意义上加深了解释与价值判断。

(二)资源的整合

传媒是信息的中介,更是资源的中介,传媒调动与整合各种资源的能力是其基本价值的体现。传统意义上,广告主资源是传媒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在新媒体时代,资源整合的范畴更广,涉及到上下游诸多环节,可整合资源的数量及整合的程度决定了竞争的层次。

新媒体时代,全媒体传播是资源整合的典型。全媒体的经济性首先体现在传播覆盖面上,资讯的到达率是全媒体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也是全媒体对“全”的本质诉求。根据需求和其经济性来规划、运用各种传播渠道和表现形式,超越了“跨媒体”时代的外部资源整合,更是基于内部资源的集约化运作。此外,不同介质传播形成的网格化、多维化覆盖,消除了单一传播的受众盲区,资源整合的结果是投入最小、传播最优、效果最大。因此,全媒体的流程再造,本质上就是一次利益最大化的资源整合。

(三)传播链条的整合

媒介融合时代的传播链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互相交叉,结成一个传播网络。传媒不断进入到新的领域,如通讯社同时为媒体和终端用户服务,传统媒体进入到电信运营领域等。但传播链条的整合,不是把整个产业链大包大揽,而是抢占关键的节点,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这种整合能力决定了某一媒介的“消费者占有率”。

基于从传播链条层面的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隔阂正在快速消融,由传统媒体垄断的信息资源和由新兴媒体吸引的终端资源正在创新整合中寻求更高效的互动传播路径以及市场盈利模型。

(四)社会关系的整合

社会关系的整合是传媒整合力的深度体现。较之上述表现在技术层面的整合,社会关系的整合更多体现在传受双方(或媒介信息用户之间)的价值观层面,是决定传媒社会声望的核心。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仅用很短的时间就在信息世界风生水起,凭借“关系”“网络”“分享”的理念,将资讯、资源、传播链条紧密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更深层的价值。大量从微博中产生、传播并受到传统媒体关注的案例表明,由媒介推动的社会关系整合赋予其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敦促着媒体肩负更重要的社会责任。

“归属感”与“方向感”可以看作社会关系整合力的两个基本路径,这两个基本路径是两种传媒的取向,归属感来自于媒介传播作用下由于角色认同而产生的向心力,方向感则来自于参照群体而产生的引导力。当代媒体环境中,社会生活已成为众多声音的公开对话,媒介从技术层面的整合将最终梳理、分化出不同的价值群体。

第2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关键词]手机图书馆 传播原理 信息传播

[分类号]G250.7

1 前言

数字化的兴起,使图书馆的信息传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的传播媒介的广泛采用,将对图书馆的运行模式产生深远影响;读者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推动着图书馆加快角色转变……新兴信息传播形态和阅读形式体现出的特征在根本上决定着其对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解读手机图书馆,探讨手机作为传播介质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及其对媒介形态的作用。

2 手机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过程与影响

2.1手机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理论认为,传播过程由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等5个基本要素构成,简称“5W模式”。这一线型模式界定了信息传播的基本过程。图书馆的本质是信息传播,其传播过程至少也必须具备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收者4个基本要素。其中,传播者就是图书馆;传播的内容即作品信息,是人类创作的、能够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传播媒介是指用于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作品信息的物质实体,可能是图书、音像制品、报纸等;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个组织。

可见,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基本上完全符合大众传播的线型模式,即传播者(图书馆)――内容(作品信息)――媒介(出版物)――受众(读者)。然而,这种单一的线型传播模式的缺点比较明显:①缺少反馈,单向行进的信息传播模式,传播周期较长,受众只能被动接收;②实物形态的传播媒介导致传播内容与载体不能分离,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影响传播效果。手机图书馆的出现,较好地弥补了这两个缺点。

在手机图书馆中,传播过程依然由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接收者4个基本要素构成。然而,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其传播内容和传播媒介发生了本质的改变。传播内容演变为表达作品信息的代码(无形形式),其特征是可分离性、可复制性、可共享性;作为通信工具的手机则充当了信息的传播媒介,其特征是“交互性”。当然,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信息传播形态,手机图书馆是借助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图书信息传播的一种模式,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它的出现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的功能和本质,改变的是传播内容的形式与传播媒介的形态。

2.2手机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模式比较

2.2.1信息传播更加多元化、个性化信息的个性化、分众化服务是信息传播的发展方向,而手机本身就是个人消费品,基于手机的媒体自然更符合信息服务个性化、针对性的发展趋势。手机媒体所拥有的技术平台足以保证其在未来发展为包括用户需求分析、信息定制、信息分类、自动分发、用户反馈等系统在内的信息服务。改变了社会信息的流动方向,信息不再沿着某一方向单向行进,而是在立体的网状结构中向多个方向流动。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过,在后信息时代,我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数字化,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最后终于只针对个人。

2.2.2传播内容与载体实现彻底分离 在传统图书馆中,实物载体与信息采集、编辑加工、制作和流通等环节合为一体,以实现图书借阅活动的目的――将加工后的作品(实物)传递给广大受众。然而,在手机图书馆中,加工、借阅环节出现转型,信息的内容与载体实现彻底分离。知识信息从采集、筛选、加工到制作、存贮、转换,再到传递,完全以数字化信息的形式流动,不依赖于任何特定的物质载体,传播过程就是信息采集加工、存贮转换、传递的过程,加工后的作品知识信息独立于有形物品而存在,信息传播完全脱离了物质载体的限制,借阅图书只需获得图书知识信息的访问和浏览权利。图书内容和载体的分离不仅表现为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完全改变了人们对阅读与信息的本质的认识。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图书馆信息传播的概念,体现了信息传播的本质。因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内涵就是作品信息的采集加工,信息的传递,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传播还原了图书馆作为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的属性。因此,手机图书馆作为最新型的数字信息传播形态,使得信息传播活动回归编辑、加工和传播的本质特征,彰显出信息传播的本质属性。

2.2.3改变了图书馆信息传播的行业结构及地位手机图书馆使图书馆的传播链发生了变革,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者因为传播流程与技术基础的变化有了根本不同,手机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参与者甚至主导者。由于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越来越趋向于为用户提供一站到位的服务,因此,传播正在演化为“内容产业(Content Industry)”的一部分,这使现代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更加明晰,即成为“内容服务提供者”(Content Service Provider,CSP),也使图书信息传播不再只是图书馆的行为,所有从事内容产业的内容提供者都可能会成为传播媒介,受众的话语选择权增大,加之手机“交互式”的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为实现“传播自由”创造了条件。

3 手机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形态的补偿性

3.1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影响与融合

传播理论认为,在媒介形态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改变的不仅仅是自身的内容与形式,重要的是它重新建构了人们的感知和思想。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论断,即人对任何传播媒介的使用所产生的冲击力远远超过它所传播的特定内容。媒介内容延伸并重新组织了人们的感性生活。

为了阐明媒介演化对人们感知和思想的影响,麦克卢汉把媒介形态分为印刷媒介与数字媒介两种,他认为:印刷媒介是人体个别器官的延伸,强调的是人的直线思维;数字媒介则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它加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关联性与深刻性,解除了专业分工的局限,要求人类发挥自我参与社会的想象力,扩展个人的分析能力。作为新兴信息传播形态,手机图书馆正是数字传播媒介最典型的代表。它在电子图书以及网络图书的基础上应运而生,融合了数字图书馆的特征,是数字图书馆的有益补充。

作为一种数字传播媒介,手机传播的信息类型包

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等,集所有大众传播媒介的功能于一体。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I,Pool)认为“媒介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数字技术条件下媒介的融合,是对传统大众媒介的兼收并蓄和传播观念、传播技术的突破,并在此基础上生成综合性的、更加完善的新媒介。数字技术不仅导致了传播媒介的融合,也使信息、媒介和通信等相关产业趋向融合,相互关系越来越紧密,进而这些产业之间以及它们的产品之间的传统界线也将被打破。手机图书馆正是在这一趋势下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图书信息传播理念相融合的产物。

3.2手机图书馆的补偿性

数字技术应用导致的媒介融合现象并不意味着人类的信息传播形态越来越少,因为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会影响一切其他现存传播形态的发展。它们共同演进、共同生存,而不是相继进化和相互取代。保罗・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remedial media)理论,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媒介或某一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另外,人类发明媒介,以便重新捕捉在初始延伸中已经失去的那部分自然,如照片捕捉住文字中失去的那部分直观形象,电话、唱片和收音机重新捕捉住了语音。从这个观点来看,整个媒介演化进程都可看作是补救措施。而手机图书馆则可视为补救性媒介的补救性媒介,因为它是对互联网、报纸、图书、电台和电话等媒介的改进,是许多媒介的混合与转换,与以往的任何传播媒介都不同。

运用麦克卢汉的“媒介4定律”(放大(amplifica―tion)、过时(obsolescence)、再现(retrieval)和逆转(re―versal))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手机图书馆作为传播媒介的补偿性。他说,对于任何一种媒介及其影响,都可以问4个问题:它提升和放大了文化中的什么东西?它使什么东西过时,把什么东西推到显赫地位?它在刚刚过去的领域里再现了什么?这个媒介达到潜力极限之后,它逆转或摇身一变成了什么东西?媒介定律的四效应不是单一的,相反,给定的媒介通常提升、过时、再现和逆转成某种东西的媒介往往也不止一种。手机作为传播介质,并非只是作为通话工具的媒介,虽然它出现的原动力是出于对前技术时代人们边走路边说话的自然状态复归的渴望。它融合了纸质媒介的书写、互联网的交互、无线通讯的即时移动便捷和E―Mall的可保存可重发的特征,从而发展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具兼容性和整合性的多媒体形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保罗・莱文森指出,多元性是新媒介的活跃成分,就像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盒子,吸进去的越多,发挥的力量越大。因特网及其体现、证明和促进的数字时代,是一个功能集成化的补偿性媒介。而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手机图书馆,则是因数字图书馆的不足而产生的逆转。

数字时代的特征,是用视窗和浏览器选择信息而实现个人化,在数字化之后的时代里,我们期待与之类似的表现个人选择的载体。在这个意义上讲“手机图书馆”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新媒体克服传统媒体的不足,实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其传播介质将更适于信息传播。比起有线网络的电脑,基于无线网络的手机媒体对信息的处理更加及时、迅速,互动性更强,从而更符合个体的需要。每一个手机号对应了一个真实的人,规避了网络媒体的虚拟、无序。“手机媒介”的人性化传播特点正是代表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而它的这种特性在无形中也将信息传播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折点。

4 手机图书馆建设策略分析

4.1探寻合作模式,实现优势互补

手机图书馆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上的图书馆活动,因此,建设手机图书馆的关键一是技术;二是内容。一方面,实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技术基础是移动通信网的接入,而移动运营商垄断着通信网络,所以移动运营商介人手机图书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他们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平台资源,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推出自己的增值业务。同时,移动运营商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的优势,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大型机构都无法比拟的。另一方面,图书馆拥有高质量的内容资源,这是手机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根本和前提。所以当前“移动运营商+传统图书馆”是实现手机图书馆服务的最佳模式。

4.2创新内容资源,提供个

日本I―mode模式为运营商与图书馆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提供了一个合作范本。日本的电信运营商数量众多,竞争非常激烈,因此,运营商必须联合内容提供商提供最新最好的内容服务才能在市场中立足。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运营商代内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费,与内容提供商按协议比例进行利润分成。这样可以不断激励内容提供商提供完善和新颖的内容,大家各有所专,从而促进手机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其基本思路就是以用户的需求为第一要素。

4.3多渠道产业链,提升盈利空间

能否盈利是手机图书馆能否良性及高速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手机图书馆发展的方向与态势。手机图书馆要想成为优势的信息传播模式,必须要实现盈利并产业化,否则它就只能成为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延伸与补充,而不可能独立,因为它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可通过内容服务盈利、广告盈利以及手机图书馆衍生出来的价值链(如通过手机图书馆进行市场调查)等途径实现盈利。

总之,手机图书馆建设应以其信息传播特点为基础,借鉴国外手机信息服务的成功经验,运用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运作手段,解决内容同质化、技术障碍等问题,寻求合理的盈利模式,从而使手机图书馆能够在数字信息传播市场中获得更多优势。

5 未来展望

第3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基于电路交换的语音通信业务属于典型的传统行业,从目前来看,其与互联网的交集还比较有限,一方面,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通讯协议,基于公共互联网的IP语音技术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突破;另一方面,基于IP的语音通信在中国处在一个比较模糊又相对敏感的灰色地带,使得传统语音业务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中,要么游走在政策的边缘,要么客户体验较差,但也正是这种有限的交集,提升了通信业内对传统语音业务的想象空间。

由互联网发起的语音业务

目前,用户通过手机APP启动电话呼叫越来越多,在这种呼叫模式中,手机APP仅仅是电话呼叫的触发端,实际通信过程还是在传统电话网络中完成,从技术角度看,这与从手机拨号盘上发起一个电话呼叫没有本质区别。然而,仅仅是触发端的不同却能对通话双方产生截然不同的业务体验。

以客户服务为例,客户从手机APP触发的到企业客户服务系统的电话呼叫避免了冗长的IVR流程,而企业客户服务系统在接通这个电话前就已经通过APP服务端程序知道了客户在业务流程中的操作轨迹,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将该电话转给相应的座席,由座席快速提供相应的服务。相比客户直接打电话到客户服务系统,这种由手机APP触发的电话呼叫显著改善了客户体验,降低了或者优化了企业的客户服务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基础电信运营商的业务量提升。

还有一种由互联网发起电话呼叫的形式,相比手机APP触发电话呼叫,这是一种真正由互联网侧发起的电话呼叫。在这种呼叫形式中,手机APP向互联网中的服务端发送一个请求,服务端收到这个请求,即通过网关同时向主叫方(请求方)和被叫方(目的方)发起电话呼叫,呼通后在服务端将两个电话连接起来。从技术角度看,从服务端网关到两个电话端的呼叫过程仍由传统电话网络完成,而手机APP仅是通过IP域向服务端发起一个请求。目前,这种呼叫形式在中小企业统一通信、社交等互联网应用中有一定的应用量,如一些基于匿名的社交应用,这种呼叫形式能屏蔽主被叫双方的真实电话号码。

与传统语音业务相比,由互联网发起的语音业务表面上看是触发方式的不同,实际上是将传统的语音通信业务嵌入到互联网的业务流程中,使得围绕用户业务应用构建通信系统这种理念得以真正落地,并催生更加丰富的互联网应用。

基于公共互联网的语音业务

上述由互联网发起的语音业务本质上还是基于传统电话网络的语音通信,所以这种业务一般不会存在政策上的障碍,而且对基础电信运营商的语音业务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真正存在争议的是基于公共互联网的语音通信业务。然而,随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产业链环境的演进,这种10年前较明显的争议,现在看来要淡化许多。

首先,基础电信运营商已经建立起来较完善的接入网络,用户的互联网固定接入带宽已经能够满足媒体通信的需求,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通过宽带接入网络接入到正在逐渐成熟的IMS和NGN,实现全IP通信,况且,基础电信运营商未来的收费模式将由单纯的基于话音的计时收费转向话音免费而数据流量收费的业务模式,真正能将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络统一起来;其次,2015年底的VoLTE试商用,也标志着移动网络全IP化时代的到来。时过境迁,IP网络的完善以及互联网和通信网的融合,使得基于公共互联网的语音业务(亦包括基于视频的多媒体通信业务)不大可能产生以前那么大的争议。

实际上,基于公共互联网的多媒体业务,其意义远不止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以及改善客户体验,基于公共互联网的多媒体业务将改变通信的业务模式和产业链,如产业链中将产生独立的面向互联网的通信服务提供商,该提供商通过构建一个可进行网络部署的软交换系统或多媒体处理系统,向互联网业务开发商提供媒体交换和媒体处理的资源租用服务,也可以连接电信运营商的SIP中继为业务提供落地服务,从而使得互联网产业链环节各司其职,进而能够涌现出各种创新的互联网应用。

东进技术在IP多媒体通信业务中的探索

第4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曾经有一句话,大意是多看朋友圈会拉低智商。虽然有些夸张,却道出了一些自媒体的问题。各种虚假的知识,谣言被大量转发。每天都能看到各种段子手和各类鸡汤。然而,真正有营养和干货的内容却得不到足够重视。

昨天,笔者看到了UC联合新榜的自媒体调研报告,提到目前大约有40%的自媒体月度流量不足1万,同时有超过50%的自媒体没有任何收入。行业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这些定量的分析和笔者的主观感受也不谋而合。

笔者有时看到其他自媒体发发鸡汤或者搞笑段子就轻松突破10万+的阅读量,内心也会有一些失落感。好在笔者也算享受过最初自媒体红利的人,这些年也积累了像你们这样一批忠实的用户。但对于新加入的玩家,错过了最初的流量红利后,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流量。同时,没有好的商业变现模式又更加难支撑一些小平台的自媒体做大。最终形成一种负反馈。

有趣的是,和自媒体的凉秋对应的却是网红经济的春天。由于具有更加精准的流量,大量的广告商离开传统媒体,将更多广告投入到自媒体中。2015年前三季度,电视广告下滑4.9%,报纸广告下滑34.5%,自媒体广告上升23%。从Papi酱估值3亿以及2200万的首单广告拍卖,都能看到自媒体的价值。

笔者在想,或许两者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本质是通的,但怎么打通是个问题。

从渠道角度看,流量入口巨头微信公众号占据领先地位。几乎所有的自媒体都会有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天天快报、一点资讯等竞品的开通率也不低。但过去几年我们也看到另一个现实的问题:微信虽然有巨大流量,但格局基本已定。微信公众号一开始的巨大红利也逐渐消失。此外,从企业的基因来看,腾讯的基因是社交,阿里的基因是商业。所以,微信公众号虽然有比较强的社交属性,但商业化能力比较弱。大量的微信公众号没有任何商业化能力,即使有也仅仅是做一些软文。对于许多初创的自媒体人来说,大家非常渴望找到一个新的平台,既能提供全新的流量分发,又能更多元化的商业化变现能力。作为自媒体老鸟的笔者,昨天就了解到一个具有这种特征的新平台:UC订阅号。

UC订阅号的优势:

UC订阅号是一款全新的自媒体平台,背后有阿里大数据和整个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支撑,而且阿里在商业化方面又有天热的基因。笔者认为自媒体运营者有三个最大的痛点:粉丝太少,变现太难,运营太苦。基于这三大痛点,UC订阅号也有针对的服务:

1)依托大数据的精准推送。UC订阅号依托阿里数据的强大背书,在当前日分发量高达60亿的优势基础上,实现有效、质优、多样、精准的推荐。让自媒体人不必担心自己的文章缺乏流量,让自媒体人的关注点重新回归到内容本身。UC的大数据来自于搜索、电商、视频、地图、社交、应用、游戏,移动几大互联网最top的应用场景。基于这些数据。分析用户阅读喜好、阅读层次、所处时间段、阅读时长、喜好资源(如视频、纯文本)等阅读行为,去给不同的用户做不同的推荐。这也导致自媒体可以不再担心流量问题,专注于内容的制作。也不会出现各种没有实质内容的标题党,伤害用户体验。

2)对优质原创内容的保护,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负反馈。将媒体定位为种子源,根据媒体定位,作出合适加权,根据其调性不同做不同的推荐。有效快速定位到深度垂直领域,保证优质文章的下发量和阅读量,同时,在利用强大算法筛选的同时配备以对自媒体进人工审核,保障内容质量。这样,优质的内容被保护,提高用户体验。

3)流量变现模式多样化:平台直接来做,包括商家合作,社群电商,广告等。阿里的基因就是商业化,这点我们从最近微博的商业化加速也能看到。对于大部分自媒体来说,是否能商业化关乎其长期生存的命运。UC依托阿里的商业化能力,能够满足各种需求。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初期可以通过广告分成、消费阅读来实现内容变现,随着社群规模的日渐扩大,可以以内容为介质向电商变现模式发展。过去一年微博对于自媒体的商业化也做的非常成功。UC订阅号也将借鉴微博的成功经验。

4)开放式的运营体系。大部分自媒体的问题就是平台过于封闭和中心化,同时由于公众号是单向交流,导致和粉丝的互动比较少。UC订阅号则采用分发与互动相结合的模式,利用人性化、开放式的社群化交互场景及多种运营模式的有效结合,实现自媒体运营能力的最大化,帮助自媒体轻松沉淀粉丝。有评论运营,自定义栏目和菜单,还有各类文章排版,提供可视化的数据分析,以及第三方平台接入和社群运营。

分析,什么样的公众号平台会成功?

笔者认为,自媒体时代1.0已经结束,最初的流量红利分割也完成了。在这个过程中,流量为王。拥有最大社交流量的微信公众号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龙头。但是看未来,什么样的订阅号平台能成功?由于最初的卡位已经不再有意义了,差异化服务会越来越重要。平台型公司对于自媒体的意义在于几个方面:流量,商业化,社交,运营。差异化服务太重要,简单提供流量没有意义。如何解决用户痛点也至关重要。笔者发现,大部分自媒体平台还是过于封闭化,很难搜到别的东西,导致自媒体人变现出现问题。未来一个更加开发,产品线打通的自媒体平台才更有价值。通过一个订阅号,获得其他资源。UC订阅号的价值也有很大部分来自于其开放的体系。

UC产品矩阵,开放体系的核心:

UC有12年的浏览器积累,清楚网络供给、需求两端的情况,UC浏览器全球月活超过4亿,是全球第二大的浏览器,用户量已经超过Safari,仅次于Chrome。以UC、高德为核心,配合神马搜索(中国第二)、阿里文学、PP助手、阿里游戏(中国第二)等,阿里移动事业群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一,相互引导、配合优势明显。所以我们看到在渠道方面,阿里具有神马搜索,PP助手。在转换变现方面,UC可以依托阿里汇川平台。我们看到整个体系是非常开放的。商家可以从一个体系向另一个体系切换。下图是BAT生态圈的对比。我们看到阿里相对弱的就是内容。此次推出UC订阅号,也看是否能补充阿里在内容端的弱势。

展望自媒体未来:

第5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传统电视与时移电视的特点以及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恩德PVR的本质区别。

电视服务一直都是由广播电视公司来提供服务的,目前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有线电视用户,新的运营商想提供电视服务,获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提供差异化服务,提供区别于传统电视服务的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电视服务给人印象就是固定频道、固定时间服务,电视台什么时候播放用户就只能在什么时候观看如果错过就没有机会再看到实际上就是电视服务受到电视台播出节目表的约束,如果让人们看电视不再受到这个时间框的约束,用户可以自己任意选择电视节目的开始播放时间,并可以对电视播放进行任意的暂停、倒退和快进那么大大改变人们看电视的习’质,使人们从电视台的时间框中解放出来,这个功能被称作时移电视(好像电视台的播放时间轴不再固定.而是根据用户需要随意移动。)

时移电视即“Time-shifted TV”,是在提供电视直播服务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将电视直播频道内容通过网络保存在视频服务后台系统供用户点播,实现在任意时间收看固定时间播放的电视节目的一项新型业务。

这项业务给传统电视消费习惯和消费理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改变了以往电视的使用习惯和形态。简单而言,广大的电视机用户今后看到的不仅仅是所谓“广播式电视”或“直播式电视”,“而是真正的“互动式电视”,“个性化电视”,使消费者由被动形式转向主动形式,是一场新的电视观赏革命。

手机的出现,使人们可以不受固定电话线的限制,可以随地进行打电话,这个新功能成就了今天移动通信产业;时移电视的出现使人们看电视不再受时间框的限制,同样将使电视服务开始一个新的纪元,将成为新电视服务商的“杀手级”功能。

电视消费的明天是不同的媒体提供给不同的人看,每个人都可以完全个性化的选择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内容,但只有时移电视才能保障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因为拉长了电视的时间轴,既可以正(看后面),也可以负(看以前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模体内容前后控制。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不可能看每场的“英超“。

电视直播服务中,信息是持续不断的,因此是一个没有结尾的超巨型 视频文件”,这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是一个巨大挑战,而视频切片技术通过将信息进行切片很容易处理这种特殊的视频文件以这种视频切片进行处理可以使时移电视成为可能。

针对传统CDN网络的FILECOPY技术的不足,第二代CDN技术应运而生。第二代CDN技术的核心是媒体交换(或者称内容交换)思路,其基本原理是将体积巨大的视频文件切分成一个个固定大小的视频切片然后在宽带媒体分发协议旧MDP)的支持下,MediaSwitch根据用户的要求和操作人员指定的策略智能地将节目片断缓存在网络边缘服务器上。这种智能的内容传送机制可以让服务提供商将一部故事片长度的节目的开头片断直接存放在网络边缘(靠近用户),并在用户开始观看时动态地传送后续片断.。

采用视频切片技术的特点系统的处理特别灵活,媒体文换技术充分借鉴了电路交换到IP交换的包交换的成功经验。

时移电视这个功能将成为运营商滚滚利润的来源,运营商可以将时移电视作为一个业务推荐给用户用户如果需要开通时移电视的功能,那么需要提供支付一定的费用。

值得说明的是时移电视功能和以前电视行业的PVR有本质的区别:

对一些有丰富电视行业经验的人来说,理解了时移电视的概念后,立即会想到PVR,这是一种通过在机顶盒上安装一个硬盘,并拥有2个高频头,用户可以将某个频道的某一段节目内容录下来。这个功能虽然表面上与时移电视有些相似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就存储的内容而言,时移电视可以对所有的频道的所有内容提供时移电视服务,而PVR方式仅仅能够对某个频道的某一段内容进行录制:其次就系统造价而言时移电视采用集中存储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整个系统造价而采用PVR方式在每个机顶盒上都安装一个硬盘等到用户量上来后,将会导致成本高昂:最后时移电视用户服务体验可以对边播内容立即提供暂停、倒退等服务而PVR用户只能等录完毕后对录制的内容进行暂停、快进和倒退服务。

时移电视的基本业务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利用时移电视的功能可以为用户提供定制的电视节目,用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有选择的观看电视节目。从根本上实现由被动看电视到主动选择着电视节目的转变,真正实现节目播放中针对终端客户的细分,这样既可以达到扩大用户群提高终端客户对节目的满意度.又可以针对不同用户群的节目进行细分收费,提高了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营业收入第二类是利用一追时一的功能实现目前DVD播放机所实现的功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提高用户的满意度。例如正在播放的某一场球赛当有需要暂时离开几分钟当回到电视机前的时候可以利用该功能“回顾一刚才的比赛内容并通过一快进”功能追时到目前的实时现场直播。该业务可以通过类似目前一来电显示”收费方式收费或者在初期的时候作为优惠业务赠送达到吸引消费者,提高终端用户满意度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与传统直播电视进行差异化的市场卖点推广,可以迅速打开市场。

第6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一、手机媒体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我国手机媒体无论在商业模式、运营模式和业务模式上,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模式,尚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首先,手机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所办的多采取合作的运营模式。目前,手机媒体主要采取如下方式运作。一是传统媒体+SP+电信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所兴办的手机媒体,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是采取的这种方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中,传统媒体提供内容、SP提供应用服务、电信运营商提供渠道,相应的收入一般按照内容、SP、电信运营商25%:25%:50%的比例分成,当然,相对强势的内容提供商获得的分成比例会高一点。

目前,很多报业集团旗下报纸的手机报总订户在几十万的数量级上,一年的收入在几百万元级别上。二是传统媒体直接和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手机媒体,如新华社、CMMB等。这种运营模式直接跳过SP运营商,或者传统媒体收购SP运营商,或者电信运营商直接跳过自己的平台进行运作,如中国移动旗下有卓望科技、中国联通旗下有新时刻公司。在这种运作模式下,传统媒体的分成比例略高,但是一般不超过40%。三是3G门户网、空中网等专门化的手机媒体网站,他们致力于打造专门的手机媒体平台,并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获得收入,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四是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业务。目前,门户网站的手机媒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门户网站自身提供SP业务,通过和电信运营商进行分成,这些业务主要包括铃声、图片、文字传情、新闻、游戏、短信等;另一方面是门户网站设立专门的频道专门提供相关的手机媒体业务。

其次,目前绝大多数传统媒体手机媒体的定位都是附属业务,而没有把其定位为独立的业务。当然,由于作为从属业务,尤其是传统媒体重点扶持的业务,手机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既有的内容资源,不需要投入大量的采编费用就可以获取一定的收益,因此,目前传统媒体的手机媒体业务多为盈利项目,但是一方面收入规模小,远远不足以成为新的业务增值点,另一方面如果和现有的业务采取交易的方式来获取内容资源,甚至可能出现亏损状态。尤其值得指出的是,理论和实践都已经证明,新的业务尤其是发展前景巨大的新业务必须作为独立的业务来发展,采取相对分权的组织模式,否则就会受限太多,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导致或者业务得不到发展,或者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的局面。

第三,目前,手机媒体在表现形态上,主要采取的是手机报、WAP网站、手机电视和手机视频等表现形态。如CMMB(中广移动)采取的是手机电视形态,传统媒体多采用手机报形态,3G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门户网站多采取WAP网站产品和手机视频网站形态。

最后,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

二、手机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我国有着巨大的手机用户群且手机具有的自身特性,手机媒体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首先,手机媒体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手机媒体已经有巨大的用户,而且潜在的用户市场更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4738.4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56.3部/百人。全国网民数达到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手机网民数净增1.2亿人,达到2.33亿人,占网民总数的60.8%。因此,有着庞大用户群的手机媒体必将要迎来黄金发展期。

其次,手机媒体的自身特性更符合读者阅读趋势的变迁。当前,从读者阅读趋势上看,一方面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读者将更善于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获取信息和娱乐,这些碎片化的时间主要由等待和无聊时间构成,等待的时间包括等车、等人、候机等时间,无聊时间包括乘车、如厕等空隙时间。在这些时间获得信息,需要相应的媒介及时、易携带、展示性好。另一方面人的需求可以分为娱乐需求和信息需求。在娱乐需求方面,年轻人有着更强的需求,也更为电信运营商和广告主所看重,广告主看重的是年轻人所具备的庞大的潜在消费能力,电信运营商看重的年轻人所钟爱的手机视频这些能够带来大规模流量的消费形态;在信息需求方面,这部分人群多为消费能力强的中产阶层,这部分读者需要个性化、量身定做的信息,这部分读者也更为广告主所看重。由于手机媒体具有易携带、及时、迅速、展示性好的特点,这些都完全符合读者阅读趋势变化的要求。

第三,从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手机报、WAP网站都是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将以网络媒体的现有架构为基础来发展。无论是手机报、WAP网站还是CMMB提供的信息依然具有标准化、信息量少等缺陷,不能满足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要求,这也注定这些形态只是手机媒体的过渡形态。未来手机媒体必然以巨型的娱乐信息平台为基础,并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驱动,为读者需求为导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分层娱乐信息收费。

第四,手机媒体将采取“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由于手机媒体和网络媒体一样,具有前期投入巨大,而后期成本投入较小的特点,其就可以在基础业务平台方面利用免费的优势来尽可能地吸引用户,并在此基础上搭建巨型平台。由于其平台的空间是海量的甚至是无限量的,成本低廉,手机媒体就有能力和意愿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户,而且由于其存储空间海量,它就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具体说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巨型平台发挥长尾效应,把各种个性化和小众化的用户吸引到巨型平台上来。

手机媒体“免费+收费”的商业模式可以具体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用,利用免费优势吸引巨量的用户,进而搭建大型平台进行资源协同和共享,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增值业务。在具体的盈利模式上,手机媒体将多采取交叉补贴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付费的给不付费的提供补贴,一方面,同质化的信息变得免费,而客户定制化的信息则要变得昂贵;另一方面,第三方给获得免费信息和服务的用户付费。以google为例,google对使用其一般手机搜索业务的用户免费,而通过广告主等第三方收费来补贴免费,或者把读者的流量转移到第三方的网站上,采取和第三方分成广告收入的方式来补贴免费。具体来说,手机媒体的收入来源一般是广告、深层次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和售卖用户数据等。

第五,电信运营商和新技术公司将大力进入手机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更大、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信运营商拥有渠道优势和巨大的用户群,又亟需寻找新的业务增值点来实现转型。毫无疑问,三大电信运营商垄断了手机媒体的终端,又手握将近7.5用户,在手机媒体的发展中占据极为有利的地位;此外,我国电信业虽然在过去的30多年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也出现了增长变缓的趋势,2009年电信主营业务收入8424.3亿元,同比增长3.9%;电信增加值5012.2亿元,同比增长7.0%,都低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9.1%)。从电信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将从通话消费为主转变为以流量消费为主,据国外媒体报道,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 Warrior)日前表示,到2013年,全球互联网流量将达到560亿GB。而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移动互联网这一新的信息服务业新兴形式,以带动自身流量的大幅度提升,才能保证通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电信运营商必将大力发展手机媒体业务,三大运营商已经开始在移动互联网方面投入了极大的关注,下一步将是人力、物力的大规模投放。

另一方面,google、苹果、微软、腾讯、新浪等以技术起家的新媒体公司正在虎视眈眈手机媒体业务,由于手机媒体业务对技术的依赖性很强,这些新技术公司将在未来的手机媒体业务领域占据及其重要的位置。

三、传统媒体发展手机媒体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

当前,传统媒体意识到手机媒体的良好前景和潜在的市场规模,纷纷采取手机报、手机电视等多种方式进入手机媒体领域,但是囿于观念、技术、人才、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成效不大。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新媒体,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包括手机媒体的发展思路观念、利益观念以及合作挂念。

首先,要加深对新媒体本质的认识,变“先内容后网络”的观念为“先网络后内容”的观念。从目前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现有观念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还抱着“内容为王”的观念,认为原创的内容依然有无穷的生命力,而互联网泥沙俱下、虚假信息泛滥等等,并采取“报网互动”等理念来发展新媒体。这种思维依然停留在“先内容后网络”阶段,即内容思维在前而网络思维在后,本质上还只是把网络当成一个既有内容分发的工具和渠道。这种思维的缺点在于:首先,没有认识到传媒业巨型信息终端的趋势,未来任何媒体的内容只能是巨型信息终端的一个很小的部分,而最为重要的是这个信息终端必须符合互联网理念并以互联网为平台;

其次,没有认识到读者个性化、定制化的阅读趋势的变化,原创的内容无论其渠道怎么变化都依然是统一、标准化的信息提供,和读者的要求相差悬殊;第三,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对媒体业的改变:一是网络媒体可以通过提供平台使自媒体成为可能,这就大大拓展了信息源,也使得媒体从业人员的专利转变为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权利;二是可以利用技术提供及时、深度的信息分析,例如,和讯、东方财富网等可以通过相关分析软件为你及时提供各支股票的各种技术分析;三是更为重要的是能通过技术手段来分析读者的信息阅读偏好,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四是网络技术也可以解决信息的筛选,解决现实存在的互联网泥沙俱下的情况,一方面可以利用众包理论让更多的用户参与对信息的求证中;另一方面可以设计评价机制,一旦信息者假新闻就把他的等级大大降低,这就能保证信息者为了自身的声誉而自身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思路决定出路,传统媒体要想真正发展手机媒体,就必须变“先内容后网络”的思维为“先网络后内容”的思维,即按照互联网的要求来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这就要求首先意识到网络媒体平台化的趋势,并结合自身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巨型信息平台对自己的内容进行优化和分类,并利用互联网技术找到需要自身内容的个性化读者,并为他们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信息。因此,在未来,信息服务和内容服务不仅不会消亡而且还会更快发展,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在于改变自身对内容的认识,从“传统媒体的内容认知”快速转变为“互联网基础上的内容认知”。

第7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接上期)

第二十八计是“上房抽梯”。

古日:“假之以便,唆之以前,断其应援,陷之死地。遇毒,位不当之”。此计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引诱对方进入对己有利的战场,然后断其后路,迫其就范。另一层意思是,将自己团队或组织置于有进无退之地,迫使团队破釜沉舟,与倭寇等一死战。

在“互联网+”、“三网融合”、“新老媒体深度融合”时代,倭寇上有线房拆瓦扒梁,有线却没有多少“抽梯”的手段,就连护院的3/5/6/8都保不住;因此,“上房抽梯”的第一层意思基本无力可为。有线要想生存,只有第二层意思,即联合起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这里先臆想国网在“皇阿玛”御赐的“云南玛卡”作用下能够“雄起”。首先,最近“皇阿玛”对国企改革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即“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有线不留住用户,保值增值无从谈起;只有提高对新老媒体的传播力,才谈得上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就是做大做强,而且首先是做大,其次才是在做大基础上的做强;试问:有线不联合起来能做大吗?再试问:在没有充分证明国网是“扶不上墙的阿斗”之前,在有线各各算小账、只占便宜不吃亏、偏好“杀熟”、都想当“太子”的环境中,还有比国网更具公信力的平台吗?

其次,歌华倡导并发起的“中国有线电视院线联盟”,通过合资公司和运营公司的两级运作,成功地创新了一种既公平和平等地联合全国各网络公司、又满足目前体制要求、同时对外开放、并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模式。国网的大数据公司也是参照这种模式,从而证明,该模式具有可复制性。

臆想是否成立的最后一个前提是,国网是“太子”定位?还是为众“皇子”“辅佐大臣”的定位?如果是“辅佐大臣”的定位,该臆想就成立。也就是,国网具有“三个基本思想”;即联邦制思想,也就是在保持各地网络公司自治结构不变的基础上,以共同的利益为目标联合起来;增值业务思想,也就是不仅不动各地网的“剩饭”,而且只做“新饭”和抢非有线“别人的饭”,并按市场原则分享利益;开放的思想,也就是向非有线行业开放,包括向民营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开放,如李宰相所言:“关起门来发展就是保护落后”。

“破釜沉舟”的第一招:成立“中国有线基础网络服务公司”。现在网络改造路线已经基明确,主要是CMTS、小C和光纤到户。“网络服务公司”不是简单地制定或选择标准,而是直接定型产品,并充当银行担保或支付预订金;也就是把定型产品公开,要求投标企业按定型产品复制或仿制,实施统招分签;不仅彻底改变标准不统一的局面,而且全面降低成本和技术风险。

“破釜沉舟”的第二招:成立“中国有线超高清(4K)电视业务公司”。首先“4K公司”负责引进、集成或投资4K节目源。其次为各地网免费配置超高清播出平台。再者,设计产品,并制定统一的产品策略;如“超高清院线”、按片点播、每次10元,“超高清节目包”、包月100元、包年1000元,“超高清轮播频道”、每月60元,“超高清实况转播频道”(体育或演出),每场5~50元(临时定价),每月点播5次“超高清院线”送一个月的“超高清节目包”等。第四,对已有高清交互机顶盒、并拥有4K智能电视机的用户,订三个月“超高清节目包”,送“超高清魔线”;对没有高清交互机顶盒、但拥有4K电视机用户(不要求是4K智能电视机),订半年“超高清节目包”,送“超高清网关机顶盒”一台……。第五,“超高清魔线”和“超高清网关机顶盒”全部由国网“4K公司”承担成本。第六,分账原则:“超高清魔线”用户,五个月后,与各地网分账;“超高清网关机顶盒”用户,八个月后,与各地网络公司分账;分账比例可参照“中国有线电视院线”……。

“破釜沉舟”的第三招:成立“中国电视节目和国际电视节目网络交换局”和“中国视频新闻拆条及分发中心”。首先由国网完全独立投资“中国电视节目和国际电视节目网络交换局”旨在获得国际和国内的互联网出口。其次,由国网独资或合资建立“中国有线互联互通分发网”,所有的分发节点及其缓存全部由国网投资。再者,由国家行政指定,由“新闻中心”向互联网网站提供强制链接(“新闻中心”不办网站、只供链接),旨在不仅完全镜像所有的主流网站,而且形成流量倒挂。第四,由“新闻中心”依国家行政,强制在各有线交互电视上落地统一的新闻点播栏目。第五,由“新闻中心”向各地有线提供互联网出口服务。

“破釜沉舟”的第四招:成立“中国有线电视游戏公司”。“破釜沉舟”的第五招:成立“中国有线电视教育公司”。“破釜沉舟”的第六招:成立“中国有线演出电视转播公司”。“破釜沉舟”的第七招:成立“中国有线电视健康服务公司”。“破釜沉舟”的第八招:成立“中国有线大数据运营及文易公司”。“破釜沉舟”的第九招:成立“中国可视电视通讯服务公司”……。招招都有商业模式,招招都无需各地网投入,招招都满足各地网“只占便宜、不吃亏、不冒风险”的需求。关键还是国网吃“玛卡”能否“雄起”……,只能拭目以待了。

今天关于市场业务运营的第124个问题是:你认为国网吃“玛卡”能够“雄起”吗?你有无倭寇“上房”、你能“抽梯”的良策?你对有线仅凭自身(不依靠国网)、不相互计较、不占对方便宜、主动照顾弱小的“皇兄”、联合抗击倭寇有信心或有可能吗?你有什么“破釜沉舟”的良策?如果国网吃“玛卡”能够“雄起”,你认为国网会具备“三个基本思想”吗?并会信任“国网”吗?……。

第二十九计是“树上开花”。

古曰:“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简单地讲,目前有线的力量比较弱小,但可以借友好合作伙伴或其它网络公司的势或借某种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阵营显得强大;即借助各种因素来为自己壮大声势,包括移花接木、虚张声势等。

有线第一个要借的“势”是“官势”。建议同仁将“有线电视网”改为“公共文化服务网”或“公共文化电视服务网”,将城市电视、互联网电视、地铁电视、移动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视直播电视、手机电视和其他电视服务的概念捆绑或混淆在一起,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和提高自身的形象。在网建中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名义。在超高清网关机顶盒推广过程中,以文化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的名义来“虚张声势”。在利用“可视电视(B2C)通讯社区公共服务网”OTT倭寇宽带中,以“三网融合”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名义“移花接木”。在扩大视频传播终端上,借“党的舆论阵地”和“新老媒体融合”名义“巧取豪夺”……。

需要提醒同仁的是,本地政府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重点项目和产业是必须要借的“官势”,如“京津冀一体化”……。

有线第二个要借的“势”是“商势”,即通过借势显示自己有好的技术和好的产品,并通过借势实实在在地逐步提升自己产品和服务竞争力。当务之急,是与知名厂家合作,形成技术先进(假象)的、有线专属的、实用的解决方案。如“中国有线烽火DVB FTTH解决方案”,“中国有线华为CMTS解决方案”,“中国有线思科OTT网络解决方案”,“中国有线IBM甲骨文云平台解决方案”,“中国有线高通4K网关机顶盒解决方案”,“中国有线中国移动社区无线解决方案”……。

有线第三个要借的“势”是“江湖势”,特别是百姓。如“电视是穷人和弱势群体的电视”,“电视是基本人权”等。需要提醒同仁的是,如何你所在的有线还是以“不宰百姓、浑身难受”为宗旨或文化,建议慎用“江湖势”中的“百姓势”,以免“移花接木”不成,反而“弄巧成拙”……。

有线第四个要借的“势”是“洋场势”,也就是“资本势”,包括各地网联合起来以及“江湖势”中的“富豪势”。以124题(“上房抽梯”)中的国网专业公司为例实施“树上开花”;“中国有线电视院线控股公司(仅各有线网络公司参股)”与“中国有线(及国网、中影、阿里等)电视院线运营公司”;“中国有线电视基础网络服务控股公司(仅各有线网络公司参股)”与“中国有线电视(及民营公司1、民营公司2、某国企3等)基础网络运营公司”;“中国有线超高清(4K)电视业务控股公司(仅各有线网络公司参股)”与“中国有线(及民营公司1、民营公司2、国企3等)超高清(4K)电视业务运营公司”……。

今天关于市场业务运营的第125个问题是:你是否清楚你发展过程中所缺少的因素?你所缺少的每个因素,谁最有权势?你能利用或交易这些权势吗?在“四势”中,你的企业最缺少哪一“势”?

第三十计是“反客为主”。

古曰:“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渐进也”。简单地讲,就是瞅准时机、把握要害、化被动为主动。

该计的古按语说,“反客为主”的过程分为五步,分别是争客位、乘隙、插足、握机、成功。此计又为“渐进之阴谋”。“反客为主”的关键是“乘隙”,“乘隙”的关键是找到真正的问题或本质。例如,DVB和OTT,表面上是技术;对百姓而言,既不管什么DVB或OTT,也不在意谁提供的服务,只要内容丰富、品质好、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就行,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谁满足了百姓的需求,谁就是座上客!对政府而言,谁能服从领导,谁能保障安全,谁能把握舆论导向,谁能既把百姓服务好、又让百姓说政府好,就信任谁!政府更不管什么DVB或OTT。因此,在DVB与OTT上的“反客为主”不是什么DVB+OTT,而是内容,包容内容的集成或汇聚能力、投资能力等;“中国电视院线”的本质不仅是集成和分发,而是影视作品的投资……。

宽带也是如此。百姓可不管是同轴宽带或光纤宽带,更不乎谁是宽带服务商,只要流畅、便宜和服务快捷,谁就受百姓爱戴。宽带在政府眼里,不仅是政治,而且是经济;谁能提高政府声音的传播力,谁能拉动经济,政府就仰仗谁,根本不管你是同轴或光纤;“反客为主”之所以称之为“渐进之阴谋”,隐含着“忍辱负重”的意思;有线在宽带上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占优;建立“中国视频新闻拆条和分发中心”和“中国公共移动服务网”是力争在政治上占优,构建以互联网为承载网的文化产业对接平台是力争在经济上占优。

影视业是渠道为王,但渠道三六九等,有的值钱,有的不值线,越是接近院线的越值钱。“中国有线超高清(4K)电视业务公司”不仅是4K屏幕数,还有4K的品质,特别是以前被忽视的音效;有了这“三者”,再加上自我投资和独家引入的片源,便可“反客为主”。

在有线业务运营上,只要抓住问题的本质,均可化被动为主动,即“反客为主”。在政府项目上,民生是其永恒的主题,智慧城市和环保是其时髦托词或包装;而宜居、教育、医疗、就业是民生主题中的核心问题,用智慧社会破解这些民生问题,便可在政府面前“反客为主”。又例如HFC的反向噪声问题,如何你装上JDSU的反向噪声监控系统,不仅可监测噪声,而且可以形成主动维护机制,化被动为主动。在大数据分析中,如果只是针对造假,去抢索福瑞生意,恐怕没有抓住大数据的本质,也很难成功;如果是帮助电视台提高播出质量,提高竞争力,扩大收视人群,可能就抓住了本质;由于能真正帮助电视台改善经营,有线大数据就可改变被动局面……。总之,是否抓住问题的本质是“反客为主”的关键。

第8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微博具备互联网公司商业价值的核心

根据艾瑞咨询网民网络行为连续性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数据显示,2012年Q2微博服务覆盖人数达到2.8亿,季度浏览时长达到7.8亿小时,在社区交友类细分服务中黏性最强。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微博推出之后,迅速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同时由于它自身的媒体性与社交性,使得网民能够在该平台上长时间停留。微博已经具备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基础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可观的用户黏性。在此基础上,微博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庞大的流量变现。

微博本质即互联网基本商业形态的载体

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基于其媒体和渠道的本质。作为媒体,互联网面向个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吸引用户,同时帮助企业用户营销推广以及维护公关。作为渠道,互联网搭建起数字化信息平台,成为企业用户的销售渠道。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微博以实时信息流的形态呈现,每天在微博上产生大量丰富且具有即时性的内容。一些热点话题甚至呈病毒式快速传播。微博目前已经成为满足用户日常信息需求的服务,能够承载以媒体为基础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如网络广告和企业宣传公关等。从渠道模式来说,微博作为实时信息平台,能够整合供应链资源以及目标客户资源,搭建起规模用户的销售渠道,例如微博可能成为电商平台和游戏平台。

微博的商业价值能够进一步提高与延伸

第9篇:新媒体运营本质范文

【P键词】“得到”客户端 罗辑思维 知识服务 国民总时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D

罗振宇,“得到”互联网音频客户端(App)和《罗辑思维》创始人,曾担任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制片人、《罗辑思维》主讲人。

2012年12月21日《罗辑思维》开播,2017年3月8日,罗振宇宣布对其改版,将节目每期周播60分钟变成日播5~10分钟,视频改为音频,且节目不在全平台分发,只在“得到”客户端播出。

在“得到”的不断迭代中,一场关于时间战场的知识革命、有关音频变现的营销愈演愈烈。《中国广播》杂志记者就此专访罗振宇,就“得到”的商业逻辑以及音频产品的营销模式进行探讨,以期对传统广播的转型提供借鉴。

一、“国民总时间”与音频

中国广播:3月8日,您向外界公布了“得到”客户端的运营数据:总用户529万,日活跃用户42万,订阅总人数79万,产品订阅总数130万,盈利或超2亿元。在方兴未艾的知识付费领域,“得到”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是怎样看待知识付费的?

罗振宇:知识付费是一种趋势。过去商家争用户的钱袋、市场份额,现在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会有另外一个维度的争夺,就是争时间份额――即它在“国民总时间”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产业升级,所有新产业本质上都是在找用户要时间。比如度假、医疗、养生、游戏、电影等,都需要用户占用时间来体验。大家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越来越觉得不够用,那么我们就来帮助大家节省时间,用我们的服务来帮助用户。比如一本书你每天两小时读了5天都还可能读不懂,那我们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来读,读完之后再讲给你听,帮你省时间。通过每天20~30分钟对这本书的转述,至少让你甄别和选择图书的成本大幅度下降。举个例子,“得到”主理《5分钟商学院》的刘润老师,他一直以来交付知识的方式就是上大课,做战略咨询。我们花半年多的时间对其研发,做成通俗易懂、大家在金钱和时间上又付得起的产品――《5分钟商学院》。他每天交付一个特定概念,用户记住这个概念就很容易理解深奥的课堂内容。

这个需求在其他进入“小确幸”时代的欧美等国家也许不那么明显,但在中国不一样,大家都觉得明天会比今天好,认为机会大门正在未来的某个时机打开,所以都想拥有提高认知水平、打通跨界学习能力的需求。

“得到”是一家创业公司,它的第一性原理是用最新的技术重新转化和呈现人类历史上积累下来的知识。凯文・凯利(Kevin Kelly)有句话说,互联网时代,任何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只要能吸引到一万个粉丝,他就足以靠这个东西生存了。选择互联网知识付费行业创业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国广播:节约时间和消费时间是相对的,比如交通广播的服务内容之一是要解决堵车时用户消耗时间的问题。您将周播60分钟节目改成日播5~8分钟的节目,时间总量并没有减少,这是为什么呢?

罗振宇:这是尊重用户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时间,日播容易使用户形成收听的习惯。比如说刷牙、通勤、开车、健身、散步等都可以收听音频内容,节目可以嵌入其生活中,“得到”可以成为他们在特定场景里、每天生活流中的一个嵌入产品,这就形成了服务。

让用户看60多分钟视频,这本身就是对用户不尊重。原来60分钟视频每期都需要一个大主题以及极大的逻辑整合力度。现在将节目压缩成短音频,小的感悟或知识边界延伸的内容就可以纳入到这个体系,节目主题反而会更丰富。这是一个根本的变化,也是对未来愈演愈烈的时间竞争趋势所做的准备。

中国广播:您如何看待音频产品传播的优势?

罗振宇:音频是非常好的载体,它可以用伴随性的方式完成信息交付,它是“国民总时间”这个刚性战场杀红眼时一个非常好的再扩展战场的工具。文字阅读和听觉实际上是两种语言类型。文字语言出现不足3000年,它是人在阅读领域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后构建起来的本领。学习知识并不仅仅通过书本、文字交付,事实上撇开文字,人类一样能学习。音频,在我的理解当中是自然语言,人人具备,这是几百万年进化史带给人类最伟大的馈赠,所以我觉得音频是一个值得大投入的、有前途的产业。

二、媒体本质:从产品到服务

中国广播:3月19日,从下午4点到次日凌晨近1点,您对罗永浩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专访,剪辑后至少有6个小时的节目在深圳卫视播出,这个节目时长打破了世界电视史上访谈节目的时间纪录,这种长节目跟您节约时间的理念是否相悖?

罗振宇:难道这不是创新吗?在这之前,电视访谈时间最长的是大卫・福斯特(David Foster)采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传统广播电视一直在进步,现在的问题是在时间的市场上有了一个“国民总时间”极度碎片化的陷阱。节目中短访问不足以了解一个企业完整的创业历程。通过超长访问,观众可以像读一本书一样完整地分享罗永浩的创业历史、实践经验和思想理念,这对年轻人的创业很有帮助,市场也需要这样的产品。产品是为用户服务的,任何一个行业,或者任何一个产品,它的本质就是解决人类社会的一个特定的问题。

中国广播:“得到”的第一性原理及服务模式是怎样的?

罗振宇:用户为什么购买“得到”的产品?因为省时、有用、有趣。上个世纪美国营销界有一句话:“用户需要的并不是一台钻孔机,他们需要的是墙上有几个孔。”即钻孔机是用来解决墙上打孔这个问题的。事实上,商业最根本的动力就是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过去知识交付服务是大学里的课程或书店里的书;广播电视媒体交付的是一个个栏目或节目,但它们仅仅是个产品,并不针对具体个体的服务。“得到”的陪伴实际就是服务,从完成产品到阅读、到售后的一系列服务。

从后台数据看,“得到”的用户以25~35岁之间爱学习的青年人比较集中,尤其大学毕业一两年后。大学知识交付到工作实践后,他(她)会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然后就会花钱去学东西,并在W习上追逐效率。

三、传统媒体:社会的凝结剂

中国广播:所有创业者和创新者都拥有一个机会,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变协作形式和新技术的应用,还原事物的本质。您的跨年演讲以及《001号知识会》的直播协作的伙伴是深圳卫视,您找传统媒体合作是要还原什么本质?

罗振宇:我们的策划与深圳卫视“双创(节目和活动)”战略不谋而合,我们也共同分享了收益、市场影响,这是双赢。

互联网传播会出现“信息茧房”效应,就像一个蚕一样不断地吐丝,最后把自己卷起来。茧房之间完全不搭界,达成共识的人一旦形成自己的文化内卷,别人很难进去。所有的成长都是靠边界破碎开始的,电视和广播这类大众媒体是击穿互联网社区化内卷趋势的力量,因此我需要通过和传统媒体的合作,一起来击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很多人唱衰传统媒体,其实所谓传统媒体的危机并不是传统媒体有,所有媒体都有,互联网媒体死得比传统媒体要多得多、快得多、惨得多,因为大家都在瓜分时间份额。传统媒体的传播力量是很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的,它能够跨阶层、跨群体传播。传统媒体有一个功能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它是整个社会的凝结剂。人们需要“广场狂欢”,这是人类的本性。

四、知识变现及其营销模式

中国广播:传统媒体生产的知识类产品也通过互联网平台分发,但在版权、利益分成上并没有得到保障,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罗振宇:这是一个思维模式转化的问题。传统广播电视愿意把产品在自己或其他平台上免费播出是基于一个假设,就是扩大影响力,或拥有更多的资源能力。我们再进一步追问,扩大影响力的目的是为了赚钱吧?有的媒体盲目追求收视率和收听率,以为影响力与收益成正比。但实际上这个逻辑链条是断裂的。市场才是行动的校准器,如果影响力不能赚钱,转化不了商业利益的时候,媒体就要克制供给。我们上线的节目产品如果不挣钱,就要看是哪儿出问题了,是产品不对还是服务没跟上?总之要找出原因。

中国广播:今年3月“得到”客户端接近200万用户成为消费内容产品的付费用户,5月,“得到”上线一年来,用户增长到736万,“得到”是如何引导用户购买的?

罗振宇:用服务。“得到”主理《精英日课》的万维钢说:“《罗辑思维》给专栏作者提供支持的团队非常强大,有特别有创造力的主编、音频转述师,从设计、内容到技术,他们的新主意层出不穷。我们团队有180多人,大概一半负责产品技术,一半负责运营和产品内容,庞大运营团队的使命是服务和连接用户。技术人员虽不直接生产内容,但内容通过运营和技术完成连接并将价值放大。

我们不是知识生产者,只是转述者,因此选好产品至关重要。比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首先选定他的综合能力跟这个产品最匹配,他的内容就不再审查或辅导,其实我们也没这个能力。“得到”的产品内容不是后审查型,所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看作品有没有硬伤,比如错别字、播放码流、宣传口径等,或者讨论该节目订阅数,达到10万做什么线下活动等;协助教授阅读并选择整理有代表性的用户留言,告诉教授:“这个用户是最热心的用户,建议您优先回复。”

中国广播:5月18日,“得到”在电视上召开《001号知识会》,这也是您的产品促销方式吗?

罗振宇:应该说会本身就是产品。给企业做这种表演性的会是从乔布斯(Steve PaulJobs)开始的,后来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学,它解决了会内容不好听、不好看的问题。会上我们推出十多个产品,比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订户已经突破十万。顺着这个思路,又推出《宁向东的清华管理学课》,一个北大、一个清华;一个经济学、一个管理学。原来只能在工商管理学院MBA课堂上用的案例教学方式,现在我们用师生互相问答的方式呈现。我们正在研发有关社会、哲学、艺术学等目前人类主要的知识范畴内容的产品,力争找到大学讲堂最好的资源、最好的老师、最有服务精神的老师,用互联网的方式再生产一遍。

中国广播:除了付费订阅方式,“得到”有其他变现方式吗?

罗振宇:当然有,比如植入式广告等。“得到”好比是一家好酒店,好的酒店有两个特征:第一,有好的公共资源,比如给住店客人免费使用的海滩。将《罗辑思维》节目内容放到“得到”免费使用,就是让其扮演海滩的角色。还会请一些大咖来做节目,我们起名叫“驻场大神”,这些节目都是免费为用户服务的。另外,好酒店会成为一些著名商家来展示自己品牌的地方。“得到”也需要著名商家来展示,这种模式称为知识赞助人。比如宝马品牌想传递有关知识给用户,宝马提供赞助,我来做,然后放给所有人看。传统媒体的思维逻辑是用户越多广告就卖得越好,而我的逻辑是我只生产赞助人愿意赞助的产品,我释放我的产能,你得到你的品牌价值。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