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

第1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古典微观经济学;4P;4C;4W;渊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041-01

1 营销的4P理论

营销理论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其基本的营销观念受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指导和规定。美国营销理论家菲利普•科特勒在其第九版《营销管理》中认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和管理过程。这一定义包含下列一些核心概念:需要、欲望和需求;产品(商品、服务与创意);价值、成本和满意;交换和交易;关系和网络;市场;营销者和预期服务。”这里不难看出这些核心概念也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从时间上看,在1890年左右,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以单个消费者、单个厂商和单个行业作为分析对象,构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是其理论的基石。“准确地说,4P存续于1875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这一时间上的巧合性,不是偶然的,正是经济学理论对营销观的影响和启迪的结果。而从经济形态来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从19世纪后期到1929年全球经济过剩危机这一时期内,世界经济的主流是短缺经济。4P代表了销售者即生产者的观点,即卖方用于影响买方的有用的营销工具。4P理论的出发点是以生产者为中心,4P理论的时代背景是卖方市场,是短缺经济时代下的产物。4P理论的目的是以企业或生产者的利润为目标。

2 营销的4C理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消费个性化、人文化、多样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的4P理论已不适应新的情况。 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舒尔茨和劳特明教授为代表的营销专家认为:企业从事营销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为此他们提出了营销组合的4C理论,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 Cost),沟通(Communication)和便利性(Con-venience)。4C理论的提出对传统4P理论冲击很大,传统4P理论是一种企业导向而不是真正的顾客导向,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是一种由内向外的经营思维,本身带有销售观念和以生产为中心的痕迹,而4C理论的经营理念则刚好相反,它是一种由外向内的经营思维,是市场观念的具体体现。

4P到4C是营销观念的变革。传统营销理论强调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四要素。这种4P理论认为,企业只要围绕4P制定灵活的营销组合,产品销售就有了保证。

3 营销的4W理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既是后者的理论基础,又是后者的方法论基础,营销理论无论是4P和4C理论都是建立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虽然在4Ps和4C之后,人们提出诸多营销新理论,来刻画知识经济时代的营销理论创新,如社会营销、关系营销、生态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等,但笔者认为这些观点确实有创新,但它只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营销理论创新的某一特征,具有启发性但也具有片面性,因为它们均是对实际营销现象的经验总结,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也不断发展,一些学者通过分析新古典经济学的纯生产者与纯消费者的两分法的局限性,提出了生产――消费者全新的分析单元,提出了4W理论,有的学者甚至认为4P是第一代营销理论,4C是第二代营销理论,而4W是第三代营销理论,4W是4P和4C理论内在逻辑发展的结果。

笔者认为,如果从营销学的主要理论基础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来看,或者从4P和4C的基本理论方法与实务来分析的话,4P和4C理论在本质上是属于同一逻辑结构中的同一论,即4P和4C的理论基础都是新古典经济学。4P和4C理论两者最大的共同点,都是以一个独立的观察者来观察市场营销,4P以生产者的角度来演绎出一套营销理论,4C以消费者为出发点来发展出一套营销理论。这也是4Ps的营销近视症和4C理论的营销远视症局限性存在的原因,这一原因的存在可以追溯到经济学的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致命缺限是4P和4C理论局限性存在的根本原因,也是4P和4C存在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目前流行的微观经济学著作或教科书的流行写法,是以马歇尔对需求和供求的狭义解释为基础。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1890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利用供求、边际分析和局部均衡方法对古典经济学加以形式化,形成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该框架有三个基本的假设:第一是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第二是马歇尔对需求和供给这两个概念的狭义解释以及他对这两个概念在经济分析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第三他用规模经济概念替换了专业化经济概念。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两分法是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奠基石,它使得“边际学派”得以兴旺,为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在理论与方法上构建了较为厚实的基础。两分法是分解方法在经济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被当作微观经济学分析柜架的标准构件,新古典经济学及其现代形式成就卓著,但由于其纯消费者与纯生产者之两分这一致命缺陷,从而导致4P和4C理论存在相应的理论局限性。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接近现实的框架,用消费――生产者代替纯消费者和纯生产者,其中每个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则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一种职业,这就决定了他买和卖什么。在这种框架里,在选择不同职业的个人之间,消费者-生产者的地位是对称的,因此,不存在纯消费者地位与纯生产者地位之间的不对称。

从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逻辑来思考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笔者认为第一代营销理论(包括4P和4C)应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单赢营销理论或优化营销理论,第二代营销理论(4W)称为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的营销理论,或称为共赢营销理论或博弈营销理论。笔者将之概括为4W营销。4W并不否定4P、和4C,而是在4P和4C基础上的总结和扩展,4C比4P进步的观点有二:一是观察市场营销的角度从生产者转到消费者,这意味着“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地满足顾客需要,同时和顾客保持有效的沟通”,与4C相比,4W是从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者――政府、生产者――供应商、生产者――环境四个范畴来全而审视市场营销,4W认为获胜的公司必将是可以方便经济地满足生产者、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的需要,同时形成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环境、供应商双赢的结果。总之,4W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相比,它关注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磋商、共赢、合作、参与、学习、分散、柔性。4W是一种新的市场营销理念,其与4P与和4C相比,它更符合建立在市场规则,公共利益认同之上的合作这一新经济观。

综上所述,4P,4C,4W营销组合理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这样理解:它们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完善和发展的关系,它们都有深刻的微观经济学的渊源。由于企业层次不同,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及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因此企业在了解、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的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把三者结合起来指导营销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著.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第2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相隔十年,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C.Schell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1998年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3]彭建刚.博弈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动态,1998(5).

第3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 边际分析 边际效用 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 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 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 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 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 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 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 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 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 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 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 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 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 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 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 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 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 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 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 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 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 且赋税越高, 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 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 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第4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西方经济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研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F23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8750(2012)02

一、引言:高等教育的新环境、新主体呼唤新方法

高等教育面临国际化的新形势,同时高等教育的受众和主体也有新的变化,不仅包括“90后”的大学生受众,而且还包括越来越多的新的教育工作者与教师队伍(即“70后”、“80后”的加入),对西方经济学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决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教学方式与手段上都要有所创新。

很多学者都认为经济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刘志彪等认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模式经过多次更新,但由于其是脱胎于苏联的教学设计思想,因此仍存在若干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或问题[1]。方福前指出,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两大偏向:一是夸大西方经济学的意识形态性,二是完全忽视西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全盘地将西方经济学作为方法论意义来对待。他认为要矫正这两大偏向,必须进行教学理念、方法的改革[2]。逄锦聚从宏观层面指出了经济学教育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认为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理念有待转变,高校结构、学科专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合理化,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等方面[3]。

也有一些学者在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探索。元惠萍从现代经济学本身的分析方法入手,指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从具体到抽象,然后再由抽象转化到具体[4]。阮守武认为,像西方经济学这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以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中心,教师应该侧重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尤其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5]。于泽认为,实验辅助教学是本科经济学教学较为理想的选择[6]。唐国华认为,教师应通过比较教学法使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取得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7]。

这些研究都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主要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几种可能的“新方法”,包括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教学法、内容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以期引发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新探索。

二、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针对中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学教育宏观环境的新变化,面对教师与学生的“新主体”,如何设计、开发与选择西方经济学教学上的新方法,是本部分的核心研究主题。笔者认为,“换位思考教学法”、“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体系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抑或以上这一系列方法的综合运用可能构成西方经济学教学新方法的备选子集。

(一)换位思考教学法

在理论研究层面,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有关换位思考法的研究较为鲜见;在实践教学层面,这一方法也未得到广泛运用。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与同行听课,笔者发现,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并促使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实现双向换位思考,寻求相互间的交集,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主动将自身定位为学生,把握以下内容: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样的教方法,期望达到怎样的效果。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学方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的把握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老师从学生的视角来开展教学时,一方面,更容易了解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对教学难点的解决与根除功效更为显著,更容易了解学生为何“卡”在某个问题上,找到问题的症结。

例如,在微观经济学“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总效应”的讲解过程中,如若教师能实现学生身份的换位,就能够很容易把握学生在理解这组概念的过程中的难点,这个难点在于对“补偿预算线”的来缘和对替代效应的理解,即一种商品价格发生变动会对消费者产生两种影响:其一,使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其二,使商品相对价格发生变化。而我们界定替代效应时,却提及“在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于两种商品而言,其中某种商品价格变动,引起二者相对价格发生变动,进而导致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需求量发生变动”,看似前后矛盾,而事实上,笔者认为,教学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分析某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时要剔除其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由此,在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的界定过程常常出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这一表述,这样也容易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的严谨与作为一门“科学”的显性特征。

(二)批判式与内容创新式教学法

这里的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均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言,而非方式本身的创新。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将不仅使该部分内容取得较佳的传授效果,还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独立思考、创新的热情。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是富有创意的一代,教师理应注重这一层面的培养与训练。批判式与创新式教学法对教师主体有相对较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非常熟悉,更要求教师对此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形成对原有内容的批判与创新。也恰恰因为这一要求较高,这个方法在中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国内一些微观经济学教材往往倾向于将“需求”与“需求量”这一对基本概念相互混淆,进而使学生产生极大误解,笔者曾在宏观经济学课堂上复习微观经济学内容时,问及“影响需求的首要因素”,95%以上的学生回答是价格,而且其理论根据均是来自于教材。

(三)研究式教学法

所谓研究式教学法,就是针对相关课程中的核心内容、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在对基础理论进行讲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专题式的深入研究。研究式教学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还有利于对课程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当然,这一方法的运用应根据差异化受众主体有针对性地、适当地应用,比如综合性大学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主导性的教学方法,而普通财经高校和其他一般性高校则可将其贯穿于重点章节和重要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之中。对重点和难点内容适当开展研究式教学,不仅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或难度高,而且相反能提高其学习积极性,掌握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并能拓展其分析问题的思维和视野,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运用这一方法时,教师可以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他们时间允许、精力充分和能力较强的情况下,要求他们个人单独完成,如若某些条件受限,可以采用分组开展,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

例如,教师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弹性理论时,可以布置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一定的应用研究,如“如何运用弹性理论看待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运用弹性理论对超市日常与周末商品差异化定价进行经济学分析”,“从供求理论与弹性理论看公园门票的定价问题”等。再如,在讲解宏观经济学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中国近年来采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进行思考并形成若干小论文,如“2008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为何提出保8而不是保7.6抑或9呢”,“家电下乡政策的逻辑出发点、内在机制与效果”,等等。

(四)体系式教学法

截至目前,体系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中较为鲜见,然而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逐步认识到该方法的必要性。这里的“体系”指的是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教师在讲每一章、每一节甚至每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其在整个西方经济学知识体系中的坐标位置,即该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如若能做到这一点,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具体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连贯自然是水到渠成。事实上,这一教学方法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对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知识点和教学体系了然于心,否则就难以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体系式教学法。

在教学实践中,体系式教学[鉴于国内各高校的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有所差异,因此这里笔者基于国内目前较为普遍使用的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与宏观部分)进行阐述。]十分必要。如从对微观经济学整个体系的把握来看,教师可以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引导学生对整个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把握:(1)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全貌进行介绍以使学生对之有个概览;(2)通过供求理论引出课程核心理论,即一只看不见的手“市场之手”,尤其要强调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并将价格理论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3)进入微观经济学的两大微观主体之一(即居民或家庭的消费行为理论)的介绍;(4)从生产论、成本论开始介绍另一大微观主体――企业的供给行为决策过程;(5)引导学生思考连接两大微观主体的纽带,这个纽带显然是市场(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6)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四种市场类型展开对市场行为的介绍;(7)在上述讲述的基础上可引入一般均衡研究方法,主要探讨在市场体系中是否存在一般均衡,如若存在,是否存在经济效率,后一问题可引导学生进入福利经济学的学习范畴;(8)指出市场不是万能的,由此引出对微观经济干预的介绍。

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教师可以主要以国民收入或总产出为分析框架展开教学:第一,从国民收入的概念界定入手,介绍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第二,在国民收入内涵与核算基础上,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三,利用IS―LM分析工具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仍然是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与此同时对均衡利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第四,从政策理论与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仍借用IS―LM模型,论证财政或货币政策的运用组合方式以及政策效果,落脚点同样在国民收入;第五,借用另一种分析框架或工具,即AD―AS模型,放松在IS―LM分析中价格P不变的假定,使得分析更为接近经济现实,探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六,表面上探讨失业与通货膨胀间的内在关系,实质上仍围绕总产出为中间变量开展论证;第七,放松IS―LM、AD―AS模型中国际汇率E固定不变的假定,基于全球视角将汇率内生化进行考察,利用IS―LM―BP模型探讨国内外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八,从长期视角分析国民收入增长的趋势问题以及周期性波动问题。显然,国民收入构成其整个分析过程的核心主线。

这一方法的运用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在全程教学过程能否做到认真对待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每一门分课程、认真对待每一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

(五)启发式教学法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最先提出了启发式教学法,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并没能具体细化,也不具可操作性。事实上,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初始阶段,而且还可应用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内容之外的经典寓言、人生哲理、世界观与价值观等方式来开展教学,还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学课程自身内容进行启发。

教学过程中的启发非常重要,它能引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经济生活的现实,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企业微观经济主体是如何定价的?该考虑和权衡哪些变量和因素?如若定价不当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现实当中又有哪些成功案例和惨败的经验教训?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启发足以引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再比如,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如何判定与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与趋势?宏观经济政策该如何制定?政策力度该如何把握与决策?政策效果当如何评价?这一系列贴近现实的问题必然能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

(六)兴趣式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对于任何一门课程都非常重要,然而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研究中,笔者之所以撑起为“新方法”,是因为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兴趣式教学法的核心在于从根本上激发教师“教”的热情与学生“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理应成为授课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学生兴趣被调动时,教师就在一定程度上驾驭了整个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完成了一半。至于学生的兴趣如何激发,其实上述每一种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学生兴趣的调动,将学生导向有意义的学习,促进其知识的长期保持,并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动机。从宏观层面来讲,校园的教风与学风、良好的校园文化塑造、学生整体的精神面貌等都会对其有较为深刻的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教师的人格魅力、具体的课堂传授方式等的影响更为直接。

从某种意义上说,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是一门艺术,它并没有标准划一的方法或模式。对于具体的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常见的生活案例,“假定今天早晨你的口袋中只有3元钱,你如何安排你的早餐?”“假若只有馒头和油条,你又会如何选择你的消费组合?”这会让学生对“消费者行为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兴趣激发式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产生意犹未尽之感。

(七)实验教学法

尽管实验教学法在众多课程(如物理、化学等)的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事实上,这一方法目前在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尽管实验经济学这门课程近年来已逐渐被引入到我国,并重点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但截至目前,它在我国高校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仍较为鲜见。

实验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与热情,进而转向研究式学习的境界。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事实上,很多教师会有疑问: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如何去设计实验?换句话说,设计实验很难。事实上,现有研究已为教师提供了很多良好的素材,教师主体在这一领域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经济学家张伯伦(E.Chambelin)曾在哈佛大学创造了第一个课堂市场实验,用以研究市场的不完全性。尽管由于众多原因他当时未能取得成功,但这却为实验方法的应用与拓展提供了重要思路。随后,当时还是哈佛大学研究生的史密斯(V.L.Smith)开始深入思考经济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并倡导经济学实验方法,促成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借鉴史密斯有关市场机理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同样可以设定由某班全班同学进行经济学实验,具体的做法是:将该班同学随机分成市场上的购买者和销售者两组,然后由这两组模拟市场进行自发交易,最后通过实验中的供需情况,来观察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如何实现的。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供求理论以及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进而也使其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对理论的验证。

三、评价与建议

以上论述了笔者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实践中探索的一些可行的新方法。事实上,以上方法的运用,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学生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和讨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他们从事学术研究与创新的内在潜力也得到挖掘,不仅表现在课程成绩和成果方面,还表现在理论的升华、分析问题的视角拓展与能力的提升、实践应用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创新实践立项、获奖、等比率均表现出不断攀升的态势。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述教学方法的先后顺序并不意味对其重要性的主观价值判断。事实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很难量化每一种方法的具体效果。这一系列的“新”方法,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学中所提及的一般教学方法相比,结合了经济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自身特征,显得更为具体、更为专业,因此更具有针对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笔者建议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以上教学新方法进行综合运用,而不是单一方法或单纯几种方法的组合运用。

其次,鉴于专业之间的差异,比如经济学专业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之间的不同,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有所侧重。

最后,教学方法的内涵界定上通常不仅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而且包括学生“学”的方法,本文这里论及的“新”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更凸显了这一方法论上的内涵特征,即不仅对西方经济学教师在“如何教”方面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对学生在“如何学”(包括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研究式学习、体系式的系统学习、实验中学习等)方面具有重要启发。

参考文献:

[1] 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

[2] 方福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5(9):13-15.

[3] 逄锦聚.当前经济学教育教学面临的形势和今后的任务[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0-12.

[4] 元惠萍.思想与工具――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的教学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8):18-19.

[5] 阮守武.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6] 于泽.我国本科经济学教学方法的经济学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9(4):70-76.

[7] 唐国华. 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妥善处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2(1):98-102.

The New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China

Fan Shide

第5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1西方经济学的性质与教学特点

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澡程,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必考科目,它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课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干其所特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层次具有相当难度,因此我们需要针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特点进行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改进和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不同层次的理论和方法。笔者根据西经教学实践,总结出本课程教学具有的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1理论教学内容较多,逻辑性强,较抽象

西方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它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一些次要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了极为严密、精细、完整,前后内容联结紧密,系统性很强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例如,在微观经济理论中,从简单的供求理论开始,到消费者与生产者理论,再进而研究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及福利经济学等,各个知识点围绕价格理论这一核心层层推进,前面的内容总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前后衔接,环环相扣,需要串起知识的链条才能准确的把握微观经济的全部内容,这一特点对于初学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偏重感性思维的文科生更是如此。

1.2实践性结合理论性,虽然西方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核心课,但教学中必须童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因为如果只是注重用一些图表、函数和数学公式来表达经济学原理,虽然能使学生了解一些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记一些公式、图形,却不能达到能力培养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尤其是西方经济学目前主要在低年级开设,对于那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相当的误解和困惑。同时,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模型,其理论模型的前提假设与实际有很大距离,因此,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1.3传统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局限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课堂上通常是教师板书、讲解与学生的听讲、笔记相结合。结果是教师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干板书上,而学生又在机械的记笔记反而无暇思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进行较为复杂的推导和图形解析的时候,首先要花一定的时间把它们抄到黑板上,然后讲解;如果这一分析过程很长,则需要抄写一半;讲解,擦掉后,再抄另一半,原有的逻辑性就很难完整的表现出来了。而且一些经济学模型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很难在黑板上准确进行演示的,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

2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优越性

在我国多媒体教学在2O世纪8o年代已经开始出现,但当时是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90年代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多媒体计算机已经逐步取代以往的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使用地位。因此,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干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优越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2.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容量明显增加

目前课件的开发方面的应用软件有不少,但对于普通的本科西方经济学任课教师而言,最容易掌握和使用最普遍的是Powerpoint。该软件操作相对简单而且功能强大,它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文件编辑和动态演示功能,还可以进行超级链接,可以很方便地在课件中加入其他软件对象,~IWord文档、office表格及图形等。那些以前需要占用教师大量时间的板书和图形可以轻松地由展示界面显示出来,而且甚至是可以以动画的方式显示,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更为清晰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增加了授课效率。例如在微观经济学部分单是解释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如果要清晰明了的展示就需要6个图形,而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在一个图形上以动画的形式予以展示,省时又省力。

2.2形式活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程学习对象为2O岁左右的青少年,此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和欲望极强,但持久性差。在平时的生活中喜欢接触电脑、网络等IT信息。所以相对于传统的板书教学,大量使用图形动画、视频和声音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多媒体教学所特有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多种刺激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把标题、重点、结论等内容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使之显得更加醒目,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介绍宏现经济学的货币政策部分时,引用我国历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实例,并可加入相关视频。

3多媒体技术在西方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使用多媒体课件讲授西方经济学能够较好的适应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具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

3.1教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本人提高对经济学专业领域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在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的板书量大幅度减少,课堂信息容量大幅增加,这就对教师的经济学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对干大量的基本概念用更多的口述替代板书,即用多媒体进行演示的同时,需要花更多时间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同时补充大量的实例,力求通过更多形象的例子来讲清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若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需要教师对所讲的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课件内容及结构安排。当然其中对于教师对于软件使用的技巧也有要求,所以教师还必须在专业学习之余不断学习与更新软件使用的新知识,这都增大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与复杂性。

3.2影响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中,运用数学、几何的语言进行分析是一种基本的训练,尤其是在经济学基础的课程中,图形语言的认知和使用是普遍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图形,并解释。但是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些图形便直接显示出来或者是以动画的方式出现了。虽然更为清晰和便捷,但是学生却无法通过教师的画图操作来学习这种方法。而且动画图形出现的时间相对较短,学生也往往无法对图形的形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图形分析时的动手能力受到影响。

3.3影响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

西方经济学的内容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前后联系紧密。这也是本门课程的特点之一。但是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讲授时,受到每页课件大小的约束,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个或多个页面才能展示完全。这就从形式上打破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那些以前可以在板书中系统呈现的知识链条,在使用课件时不能完整的展现出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系统把握。虽然,我们也可以使用超链接的方式进行前后的联系,但是,学生在页面的频繁切换中仍不能很好的掌握各知识的脉络。

4对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课程的教学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不断更新课件,更好的结合实践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与其他的传统和基础的学科相比较,变化更快,作为西方经济学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对于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也应当不断调整和丰富,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此外,在每一次更新内容时,除了注意新的理论发展,更应该把实践和案例内容的补充作为重点,以更贴近学生、更贴近当前的教学案例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参与与学习热情。

4.2通过习题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对于在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得不到锻炼的问题,建议采用习题课的方式予以解决。也就是单列习题课时间,由学生自主做题,并由教师负责指导,从而达到解题和分析能力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薄弱点,进而选择典型习题作为例题,通过板书的方式向学生说明。既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同时也更有针对性。

4.3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

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学手段,故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作较大的变动。但是,传统教学方式也有一定的生命力。在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中,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适当加入传统的教学方法,二者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将会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例如,针对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够系统的问题,建议为学生提供知识点网络结构图,构造系统的知识体系。当然,这个结构图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出来,但是毕竟页面有限,内容过多,字体相应变小,不利于观看。所以,如果能以板书方式展示,则可以显示更多的知识点与相互关系。同时,板书的过程教师可以边讲解边串联起各个知识点,也会给学生更多消化吸收的时间。

第6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参考文献:

[1]徐德音 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年(6)

[2]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马广奇: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0年(10)

[4]吕健华:略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J].理论视野,2005年(6)

[5]陈宏志.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J].求索,2005年(8)

[6]苑 琦: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述评[J].特区经济,2005年(12)

[7]孙中伟: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经济学逻辑[J].山东经济,2007年(7)

第7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经济学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280-03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于建构主义理论较好的解释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许多学科或领域纷纷采纳、应用建构主义观点。经济学基础是教育部规定的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经理财经类专业课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当前中国正逐步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大批合格的经济类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讲,经济学基础的教学质量将影响到经济类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国家经济体制的构建,因此,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

1.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派别并存

从研究的基本内容分类,《经济学基础》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以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为对象,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解决的主要问题,收入理论是其中心理论。概括地说,《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从微宏观的层面探讨并揭示了市场经济运行下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它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经济学基础》同时也是由众多经济学派的经济理论和学术观点构成的,仅近现代经济学就包括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凯恩斯主义、新剑桥学派等[2]。庞大的体系和派别的林立在丰富和完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过多的学术排斥和对立也给《经济学基础》的初学者造成了众多疑惑与费解。

2.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并存

与一些应用学科相比,《经济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该学科运用抽象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假设前提条件,排除需要排除的因素和现象,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也就是说,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前提假设基础之上的。它剔除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影响因素,而这对于一些社会阅历简单、社会实践有限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会带来相当的误解和困惑。其次,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也大量地充斥着《经济学基础》教材。数学工具运用逻辑上的抽象推理,将经济社会中各种不同的人抽象为单纯的数学符号,然后使用大量的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去演绎人们的经济活动。经济学深奥的理论配以晦涩的数理分析,往往使学生望而却步[3]。特别是高职经管类学生数学基础本来就弱,这样纯理论加上数理分析的教学往往使他们对这门课丧失信心。

3.理论与实践的不可分性

经济学源于对经济现象的解释,经济学理论从经济实践中抽象和分离出来,而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和假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学家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理论与经济实践背离的瑕玷被发现出来,于是对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和重新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见经济学从起源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从没有离开过经济实践活动。虽然基于价值中立原则,将经济学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但是经济学首先是实证科学,因为任何政策建议的提出,首先依赖于对客观事务的研究和解释。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经济社会的实践活动具有不可分性。

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生经济敏感性差

多数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一直处于中学学习阶段,没有社会实践经历,同时高职学生的经济来源于各自的家庭,他们的经济知识多来源于间接的传授,比如书本的介绍、人们的谈论、对父母的职业了解、网络等等,他们自身并不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在没有亲身体验的情况下,对经济理论的学习,只是凭借自身缺乏实践背景状态下的理解和想象,他们对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敏感性较差,于是在没有参与的状态下,不能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在系统性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枯燥感[4]。

2.教学时数少

教育部2000年《关于制定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明确要求:“三年制专业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5]。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所能安排的理论课时极为有限,最多不过60学时左右,多数的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计划为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学时为54。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就显得比较紧张,为了讲完教学大纲或教材上的内容,常常需要赶进度。学生对前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好,后面的课就听不懂,学习效果难免就会受到影响。

3.教学内容选择不够合理

《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很多,理论发展较快。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清讲透所有经济学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目前的高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求全求深,不顾学生的已有基础和专业需要等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现状,使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基础》课程内容庞杂、理论深奥,造成学习的畏难情绪,大大地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教学,整合理顺理论,提供给学生一个清晰明了的教学内容,建立一个框架式教学体系,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4.教学方法陈旧

教学方法的陈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讲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忽视教学过程[6]。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可能把全部经济学理论都讲清楚,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偏重死记硬背和机械化训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课堂交流,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5.实践环节薄弱

在目前的《经济学基础》教学中存在明显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践环节薄弱体现为:一是教学计划要求在一学期54学时内讲完经济学课程的全部内容。教师如果既要满足教学内容要求,又要照顾教学对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学生学到的东西就少;教师如果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学生学的东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这样就会出现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尴尬局面[7]。二是教学过程中按部就班式的理论知识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而教师的过于主动和分析方法的单一化和确定化,以及分析结论的定向化和确定化,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而且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8]。

三、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模式设想

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基于建构主义的经济学基础课堂教学模式,即四段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核心,以知识建构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力争提高学生学习《经济学基础》的积极性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全面完成经济学教学目标,进而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

四段式教学模式主要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以知识建构为目的,从教学程序上看,分为情境导入(提出问题)、协作讨论(分析问题)、理论精讲(解决问题)、反思内省(扩展问题)四段,从教师活动上看,教师要设计情境、启迪思路、引导解答、理性归纳,从学生活动看,学生接受挑战,发现问题,专研思考小组讨论内容、完成解答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该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宗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提高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与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以启发式为核心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时时思考、处处探索,不断推动智力参与,最终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9]。

1.情境导入是基础

它推动了学生探求经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推动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发动机。情境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它承担了提出问题的重要责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的有效切人点[10]。鉴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特殊性,如果刚开始创设的问题是学生根据情境材料自由发散思考的话,学生有可能容易离题思考。对此,我们认为经济学的情境或案例要提出本堂课要解决的问题,学生根据这一问题发散性思考,形成许多新的问题,而学生提出的无数新问题都是对情境提出问题的展开,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思考不会离题,才能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2.协作讨论是该模式的重点

它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深入讨论,热烈分析情境所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根据情境又引发的新问题。在讨论中,学生认真探求,既要调动原有知识储备,又要结合问题认真阅读课本或相关材料,让思想针对问题不断耕作。学生还要时时对自己的思索情况作评价,不断修正自己或者小组的思索结果,分享他人的思索成果。教师要起引导者和鼓励者的作用,不断启发学生沿着教学内容深入探索[11]。

3.理论精讲是该模式的关键

它要要求起到解决问题的作用。经过前面的协作讨论,师生、生生已经对问题作了透彻分析,教师在本阶段的任务是解决学生没有弄懂的难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难点,适当精讲,既要解决情境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难点,同时又要促进教学内容的进行。

4.反思内省是该模式的导向

它起到拓展问题的作用。它能增强学生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储备的联系,让学生同化或者顺应知识,理解和深化知识。同时,解决了前面的问题,又在此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推动《经济学基础》教学链的不断延伸,从而形成活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具体图示为:

四、结束语

四段式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四段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创新性和学习兴趣都有了不同的提高,其显著效果就是实践能力得到了提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在四段式教学模式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环境优化了,学习主动了,兴趣提高了,合作互动性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入了。可见,四段式教学模式在《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有着不小的助益。

教学模式的创新就是要寓教于乐,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12]。在经济学教学中尝试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模式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教学过程的实施和教学内容的范围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无论教学模式如何创新,其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社会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在《经济学基础》的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创造性运用教学方法,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石兰萍,朱红.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119-120.

[2] 姚智谋.创新教育视角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探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69-71.

[3] 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186-187.

[4] 温晓琼.关于高职《经济学基础》项目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教论坛,2011,(26):28-30.

[5] 胡巨.浅谈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8):123.

[6] 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67-70.

[7] 余秀华,李润玉.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J].教育探索,2007,(12):47-48.

[8] 科德卡,J.R.大学课堂里的学习契约运用(Using learning contracts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EB/OL].https://msu.cdu/user/coddejos/contract.htm,2009-04-25.

[9] 张桂春.激进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5-138.

[10] 张丽梅.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教学实践[J].黑龙江教育,2006,(3):51-52.

第8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SCP范式;交易成本;制度环境

中图分类号:75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894(2007)06-0015-06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服务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服务业的全球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而且正日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对此,中国既面临通过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一、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外资政策的理论思路

毫无疑问,在我国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那么,应当如何运用政策力量来促进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呢?又应当如何运用政策力量来促进现代服务业利用外资呢?在理论上,我们应当具有哪些基本思路呢?笔者认为只有在理论上具备了成熟的思路,才有可能在政策上形成稳定的策略,从而在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对其研究的理论工具最合适的莫过于产业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是国际公认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是微观经济学深化和发展的结果,也是近些年来经济学最活跃、最激动人心、取得成果最丰硕的领域之一。

在西方,产业经济学又称产业组织学或产业组织理论,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G.Stigler)1982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相对侧重基本经济理论,而产业经济学则侧重实际应用。不过,产业经济学虽然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但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有了自己的理论和方法,成为一门相当理论化的学科(泰勒尔,1988)。

研究方法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有时甚至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3种:案例研究、经济计量学和博弈论方法。

在这里,我们主要运用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即SCP范式来对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外资利用问题进行尝试性研究。

哈佛学派的这…理论体系集中表现为“市场结构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范式,即SCP范式。所谓“市场结构”,是指在特定的市场中企业间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决定的竞争形式。它是反映产业组织竞争性质和垄断程度的基本要素,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成本结构、经营多样化等指标来衡量。“市场行为”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产品政策、价格政策、促销策略和并购行为等。“市场绩效”是指产业运行的效率,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所形成的产业资源配置、技术进步和产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等方面所达到的状态,藉此来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按照哈佛传统,这3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主体内容。另外,一个明确的特征就是,在政策主张上,该理论赞成政府对产业组织的行为实施干预。

我们研究问题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近年来崛起的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North)、成廉姆森、阿尔钦(Alchian)等人。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关系研究的话,那么,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从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例如,他们运用交易费用理论说明产业组织的效率来自交易费用的节约,运用产权理论说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误在于产权配置的失误,运用委托理论分析两权分离对企业动力结构的影响以及建立相应约束机制的途径。新制度经济学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理论的深化起了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外资政策的理论分析

2005年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外资的成功国家,之所以成功,是因为稳定的外资政策环境和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但是,这样的情况现在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首先,我国过分依赖优惠的引进外资政策需要已经在发生变化,此类优惠在我国引进外资的政策中正在淡化。其次,强大的工业配套能力也的确是我国优于其他发展中小国的一大优势,但是,这种工业配套优势主要甚至仅仅是适用于制造业,而不太适用于甚至是完全不适用于现代服务业。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引进外资的关键主要就是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当然包括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

在理论上,我们为什么这样来认识问题呢?因为我们知道,引进与利用外资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对外商在华投资形成稳定的收益与收益预期。国内以往的研究往往仅仅局限于宏观方面的一些讨论,而缺乏微观基础的研究。但是,关于引进与利用外资的微观机制研究恰恰是我们深化研究的关键。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在这里,将“稳定的收益与收益预期”与“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结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我们分析问题的微观基础。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将SCP范式中的“市场结构”概念进行新制度经济学的拓展与延伸,由此引伸出我们上述的“市场制度环境”这一关键性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突破了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交易者信息对称的理论假定,认为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从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了主要基于信息的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的降低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不同,交易成本的降低则主要依赖于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另一方面,特别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生产成本是分析制造业的基础,交易成本却是分析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关键。所以,在新制度经济学基础上的SCP分析范式的创新,就是分析我国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引进利用外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吸引外资的产业分析

人们通常认为中国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具有一些竞争优势,如市场潜力和人力资源优势,但在跨国公司看来并不如此。在一些对形成服务业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因素,如对信息技术投资和流程组织管理,中国的重视还很不够。我们不能以制造业的思维模式来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在选择服务业承接方时,跨国公司以承接方的服务业竞争力为导向,内容包括:服务市场的规模和质量,服务人才的成本和质量,服务业的信息化程度,服务企业的流程管理能力。这些都是跨国公司考察承接方服务业竞争力的重点,也是其决定服务业转移的规模、

深度和方式的依据。

客户满意度是服务企业的生命线。中国很希望将承接制造业转移的成功复制到承接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上。但是,服务业转移和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区别是满意度要求,对制造业的消费需求,基本上可以明确量化到产品的性能和价格,但是服务消费更偏重心理层面的满意度要求往往很难量化。制造业企业的优势取决于其产品配套体系,服务业则取决于人才配套体系。因此人力资本就成为服务业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

信息技术是服务业投资的主要方向。数据库和供应链等软件信息技术平台,是服务企业提供相对完善服务的必要条件,是服务企业规范和组织信息流程的框架结构,是服务业实现规模经营的基本手段,也是服务业专业人员发挥其特长的前提。

流程组织管理在现代服务管理中处于中心地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流程的实质是一种战略性的组织管理技术,其特点是兼具综合性和复杂性,相关的知识是内隐的,难以规范分析,一旦确立,往往会帮助企业组织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对手很难拷贝。由于缺乏流程管理能力,中国企业很难将制造业的优势扩展到服务业。

由于全球资本正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加之中国是世界上对FDI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我国服务贸易领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和外资金额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在生产型企业适度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领域的外商投资快速增长,服务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

目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同时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主要贸易伙伴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另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地知道,我国特别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是十分巨大的。笔者认为:金融和商务服务应当成为上海服务业的核心行业。具体领域可以包括:现代物流业、旅游业、会展业、现代金融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等等。

另一方面,值得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服务外包产业将会成为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新领域。我国商务部《2007中国外商投资报告》指出,近20年来,全球跨国投资更多地向服务类部门集中。2001~2002年与1989~1991年相比,投资到服务业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从50.56%上升到65.26%。中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与这种趋势有明显错位。同期,中国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服务业利用外资仅占利用外资总额的22%,明显低于全球65%和发达国家71%的水平,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49%的水平。

2003年以来,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加速向中国转移服务外包业务。2005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长最快的领域就集中在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实际利用外资增长都超过30%,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增长也都超过10%。在软件,数据处理、商务中介、动漫制作、设计、研发等领域,我国承接的国际服务外包都已颇具规模。

《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显示,2006年中国承接的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市场容量为1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8.4%,未来5年复合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7.9%,其中日本是目前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的最大转移方。服务外包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等特点。

发展服务外包是优化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重要方式。服务业对外开放和承接全球服务外包正在成为我们利用外资的重要新领域。

四、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政策建议

1 提高市场准入,逐步开放市场 第一,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第二,依据透明度原则,完善服务市场政策环境。对有关政策、规定(包括地区性的政策规定)尽力做到规范、统一,并及时给予公开,为国内外服务提供者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三,依据国民待遇原则,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由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下,竞争力较为薄弱,因而在服务业市场开放问题上,应充分利用WTO中的一般和特殊例外条款,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实行适度的保护政策。第一,根据《GATS》中“例外条款”,对可能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护公共道德或公共秩序、国家安全等的服务部门采取适当限制措施;第二,依据“逐步自由化原则”中的规定:自由化进程取决于各发展中国家的政策目标及整体和个别部门的发展水平。这使得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可根据内部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逐步进行;第三,利用“保障条款”,合理保护服务市场。

GATS的保障条款规定,成员方在因没有预料到的变化和承诺失当从而对本国服务或服务提供者造成严重损害或威胁时,部分或全部终止所作出的承诺。

2 正确引导投向,优化产业结构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我国服务业外资主要投向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而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新行业和资金短缺行业,如交通运输、电信通讯、地质勘探、科技服务、教育文化等行业,外资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我国必须要正确引导外资投向,为调整产业结构服务。首先,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加强对外资流向的宏观调控。2002年3月11日公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其中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4类。这为我们正确引导外资流向,进行宏观调控提供了客观依据;其次,进一步调整外资政策,适度加大服务业开放程度。近几年,在金融、保险、通讯、航空、运输等行业虽然都有部分外资进入,但总的来说,我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仍较低,外资进入的限制还较多,这必然影响外资在这些行业中的结构比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在现有开放基础上,对外资政策做相应调整,逐步放宽对某些服务行业的过多投资限制,使更多的外商能够投资于该行业,进而优化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第三,通过制定一些具体的投资鼓励措施,加强对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对于符合我国引进外资重点、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投资项目,如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我们应当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一系列优惠待遇,并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政策措施以保证其落实。

3 完善法律体系,健全制度环境 加入WTO前后,中国政府根据所作的承诺在一些重要的服务贸易部门颁布了新的审批外资进入中国的法规和条例,但我国目前仍然没有专门针对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立法,相关法律也只是在《合资企业法》、《独资企业法》等法律法规中体现,有些行业的基本法还是空白,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另外,外资大规模进入,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在中国的垄断行为也日见增多,为了保护民族工业和国家经济安全,应当尽快完善《反垄断法》,制定出台实施条例,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保护生产经营者合法权益。

第9篇: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范文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的结果,通过整合公立普通高等院校的科研师资资源与民间灵活的办学机制,力求满足市场人才需求。民办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应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因材施教地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用教材不合适

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的特点是市场性强、应用特色明确。但院校选取的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过于抽象,缺乏配套的案例,学生反映难度大。

(二)西方经济学讲授过程中的实际状况各异

目前,我校西方经济学开课的院系主要是金融与会计学院、商学院与和国际经济学院。致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下面三个问题:一各专业招生是文理兼收,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低、尤其是数学基础不好,普遍存在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习惯不太好和经常表现想学好又怕学不好的矛盾心理等因素。二同一专业各班级任课教师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存在不同,导致同一专业不同班级同一课程知识点的涵盖面和深浅程度差异很大,教学水平和效果参差不齐。三也存在由于讲授对象为不同学院、不同系别的学生,他们的上课状态、学习态度和知识掌握的不同,同一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不相同。

(三)教学方法单一

首先,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教师普遍年轻,缺乏工作经验,同时受各种限制,教师主要采用课堂板书讲授为主,缺乏必要的多媒体及实验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被动地听,没有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其次,基于学院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的原因,通过数学论证来讲授一些较深理论时,不能弄明白数学模型与经济理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觉得课程远离实际生活,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只好死记硬背,勉强通过考试就算数,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最后,西方经济学是一个舶来品,是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条件和经济问题为背景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对发达的市场经济运行实践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许多理论并不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普遍认为没有用,学习兴趣不高。

二、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要调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效果,民办高校必须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改革等多方面对西方经济学教学进行改革。

(一)教材建设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考核要求,开设有差异化的课程,教材、学时、内容都要有所差异。

首先教材各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符合教学目标的需要,对于本科教材,考虑将来学生考研的需要,采用多数高校都使用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对于专科学生则采用高职高专的教材;而要求更低的非必修课程则采用更适合成人教育的通用教材。其次学时各异,对于本科学生学时安排为72学时,相对于这门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72学时的安排显得比较紧,如果课时稍多些,就可以讲解一下习题,提出一些与实践相联系的案例或问题进行讨论,丰富教学内容。对于专科各专业学时要求一般也不一样,72或54学时的都可以,基本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再次教学内容各异,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专科学生,老师尽量避免使用高深的数学知识,只要求“知其然“;而对于本科班级,要求“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所以对于公式、曲线、模型的来龙去脉就得详细讲解。最后,不同专业课堂规模也要适当控制。对于考查课,课堂规模可适当扩大,达到普及经济学知识的目的;对于考试课,最好单班上课,尽量避免上合班课。

(二)教学内容改革

第一: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首先,在第一次上课时,教师必须把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及学生转变学习方法时必然遇到的困难,原原本本告诉给学生。越来越数学化的经济理论让数学基础比较差的三本学生感到很困惑,但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对于三本学生而言,模型化的经济理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其次,教材每章的内容不可能全面介绍,许多内容学生必须课下自己理解和掌握。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讲授侧重点要有所不同。如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使其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和财务管理、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应则着重讲解微观经济部分,使学生能够充分掌握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和要素理论等,为他们学习后续课程如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理论、成本会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把握西方经济学教学体系。学习西方经济学时,学生普遍反映微观经济学部分比较好学,宏观经济学部分比较难学。西方经济学包含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微观部分的中心问题是价格决定问题,解决资源有效配置,通过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及市场结构的分析,讨论产品价格决定和要素价格决定;宏观部分的中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问题,解决资源有效利用,通过四个经济模型(总收入)总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IS-LM-BP模型)讨论国民收入决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只要能把握住这两条主线,通过这两条主线把各部分内容串起来,就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

第二:考试制度规范化。在考评方法上,我们要改革以往的期终考卷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过程要进行全方位考核,建立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采取新颖、灵活、实用的考评方式:笔试考核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的掌握情况;讨论和作业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问、发言、出勤等情况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平时作业、课程论文、讨论和学习态度的评分标准也通过分解小项进行量化处理,以提高考评结果的真实性、公平性和合理性。规范化考评指标,成立西方经济学学科组,设计考核指标。每张考卷设置单选、判断、名词解释、计算、简答等几种标准化题型,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划分出不同的分值权重:笔试分值60%由学科组统一命题,用以考核统一界定的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教学状况,其余40%由任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自主性教学内容自主命题。

(三)教学手段改革

第一:教学实行多样化。民办高校和其他高校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促进教学互动,增强教学效果。与学生沟通的手段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群、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最大限度的与学生交流,直接进行网上答疑,指导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在学生作业中多补充一些案例分析,让他们多参与课堂讨论,并尝试写一些经济类著作、文章的读后感或对一些经济事实的评论文章,并进行评分,记入总评成绩。以此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