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

如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1篇:如何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范文

晴隆县地处我国西南,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县。一九九一年时被国家定为全国最贫困的山区县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极端落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处于全国的最低点,地形、地貌被严重破坏,是我国珠江流域的重要水土防护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珠防工程的实施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在县域内的广大农业生产者,由于长期的耕作习惯和地域封闭性的影响,农民对现代科技的接受力表现出特定的特征性。

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推动下,晴隆县牢牢抓住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不放,把发展作为新阶段的历史机遇,立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这一大局,始终把农业结构调整,整体推进产业化经营作为创建经济强县的重大举措来抓,目前已建立了大批优势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从广大农村来看,农业结构调整步伐还很慢,严重滞后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与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有着巨大的关系,同农民对科技的心态有必然的联系,本文就此问题作浅显简单的分析。

1 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

当前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民的心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1 看不准

随着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层出不穷,各种农业信息铺天盖地,农资,农副产品市场千变万化,而农民的素质却没有得到质的提高,许多农民凭以往的经验已无法判断和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知如何是好。如沙子镇的农民在种植早熟蔬菜生产中,在没有当地政府的支持和正确引导下,认为市场好销,盲目地大家一起上,家家户户一起种,结果是一哄而上,种出来后小瓜只卖0.3元/公斤,农民吃了大亏;而搞复杂一点的长期调整,如栽果树、种花卉、苗木,又由于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且不知市场发展情况,担心自己的心血和投入得不到回报。如在晴隆县的鸡场镇发展农民种植脐橙时,1986年-1989年是政府出资购买种苗送给农户种,但很多农民都是互相观望,犹豫不决,错失了最佳的发展时机。

1.2 信心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对自然、市场和社会三重风险。在贫困地区中,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如果连续几年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差,就承受不了考验,对社会风险农民的心理更加脆弱。在结构调整中,政府的引导,指导和宏观调控必不可少,但做任何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时也会因决策失误而误导,让农民吃了苦头,或者是大张旗鼓办的示范不成功,而产生了负面效益。如1989年在晴隆县光照镇盲目地大面积种植草莓,由于当年的霜特别大,又没及早采取防霜措施,致使所种草莓几乎无收,正是这些不轻意的伤害和影响,使有的老百姓失去了对政府行为的信任,形成了一种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形成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思想,以后对某一项调整也只信一、二,不会全信。

1.3 拿不出

高效农业,也是一种高投入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必须有一定的投入,才会有相应的产出。一个标准高一点的大棚种蔬菜、西瓜、草莓等,每亩能赚3000~5000元,甚至更多,但是一次性投入也不少于2万元,许多农民想干而苦于一时拿不出资金,当然也有人指望政府投入而不想拿,即使是各级政府大力扶持而获得成功的项目,一旦断奶,也可能因投入不足而出现滑坡甚至随之夭折。

1.4 干不了

这是许多农民想干而又怕干不了的又一心理障碍,对一些技术含量高和操作管理稍微复杂一点的项目,看到别人干得好好的,自己真要动手干,还真有点摸头不知脑,加之现有的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怕劳神费力不讨好而打退堂鼓。

1.5 跟不上

晴隆县究竟如何调整农业结构还处于摸索阶段,一年一个新思路,一年一个新方案,对以往推广的东西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掌握的农民,要他改种其它,他一无思想准备,二无技术储备,真是无所适从。思维上的惯性让他转不过弯来,即使原有的模式效益稍差,也不肯轻音放弃。如晴隆县碧痕镇的农民种植薏仁,1991年以前每公斤薏仁米在本地就可卖10-15元左右,而1992年、93、94年连续三年在广州交货每公斤就只能卖4-4.5元左右,政府一再宣传、发动、推广种植烤烟,农民始终愿种薏仁而不愿种烤烟。

2 促使农民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接受农业科技的对策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实践者和执行者。在贫困地区,农业调整结构必须要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对他们的不同态度政府只有一要理解,二要宽容,三要检查政府的宏观指导思想,找准问题,对症下药。要从如何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消除他们的思想后顾之忧入手,动员、帮助他们投身到农业结构调整中去,采取各种方法,对此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

2.1 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市场脉络,科学制定农业结构调整规划

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中心任务,大家都在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大搞产业化,茶、果、蔬、花、鱼、禽逐步代替了传统的粮,乡野平添了许多四季风景园。尽管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不尽相同,但思路基本相似,那就是抢抓机遇,将农业结构调顺、调优。但主观想法与客观现实总有一定的差距,因为同一产品的市场空间总是有限的,当我们丢掉计划种植拐杖之后,“种什么、种多少”似乎是跟着市场走;实际上是跟着感觉走,跟着迟钝而盲目的感觉走,其结果是“价扬时扩种,上市时跌价”。因而,在调整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抓住市场是关键,就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但这条牛必须扣牢了才能牵,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是必要的,但却不能套用计划经济的行政手段,否则易产生误导,导致农民吃亏,政府失信。

在当前,由于农业的持续丰收和多种经营生产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农产品供求关系已从总体一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多种经营中的一般传统产品也呈价格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改善,市场需要的品种更多、更新、更丰富。因此,在传统农业转向市场农业的过程中,将面临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但市场是动态的,决定了的结构调整也是长期的。只有我们正确认识了市场规律,自觉地调整发展思路,克服在调整中的时间差,把农业结构调整变成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克服了认识和落实的时间差,才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冲出一条路,走出自己的特色来,反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做到位,这正如同我们打乒乓球一样,等你判断准了球的来路,再换步,挪位,结果总是慢了半拍。如晴隆脐橙是晴隆县鸡场镇的特产,它的品质在全国橙类产品中排列第一,每年上市价格,每公斤不低于10元,但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这说明知道自己看准的事,到头来只抓了一条小鱼或者只抓了半截尾巴的原因所在,实践告诉我们,调整结构要农民有个好的心态,而我们的干部更应如此,即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因循守旧,对自身优势要心中有数,对市场动态更应追踪了解,要识其利,避其弊,弃其短,扬其长。该一步一个坎,就一步一个坎,能跳跃式发展的也没有必要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领导干部要有正确的政绩观,要把个人和班子的政绩建立在实实在在为农民谋福利基础之上,不能搞花架子和急功冒进,衡量一个地方农业结构调整的好坏,不仅要看面积落实了多少,重要的要看调整后新增效益如何。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认识市场到把握市场,从眼前利益到长远利益,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做到科学决策在前,科学规化在前,科学组织在前,就能理性地做出充满可操作性的调整决策,实现调整农业结构的现实追求。

2.2 “以人为本”狠抓素质工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执行者和直接受益者,但目前战略性调整农业结构与农民文化素质低有较大的反差。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结构调整的难易,一头热的调整和强行调整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培养一批科技的坚定信徒,造就一个层次较高的科技群体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他们的信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2.1强化意识

首先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大调整的氛围,使人们感觉到农业调整结构势在必行,时不待我;其二是搞好典型引路,应更多地有目的地引进外来单位和个人到农村承包土地搞项目开发,种植高效作物和搞名、特、优养殖,让老百姓亲眼看到自己撂荒的田地怎样在别人手里产出了金和银;其三是开展大规模的科技致富竞赛活动,大搞评先表模,一年一评,或者一季一评,一品一评,评出农口各行业的状元,为他们披红戴花,宣传介绍经验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让农民群众看到,同样的坡,同样的地,在这些模范状元手里也能产出高于几倍,几十倍的效益。如此激发广大农民投身到农业结构的调整热潮中去,社会一但有技术上的需要,则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农民的科学意识越浓,对农业结构的调整欲望越强,其行为也就会越迅速。

2.2.2提高劳动者技能

意识的好坏并不代表技能的高低,科技是需要灌输的,首先要扎扎实实地搞好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培训,现在许多地方在年初集中培训一次,这远远不够,要定期和不定期地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多次培训;其次,要加大田间指导的力度,多组织有权威的专家,技术人员在关键时刻到田间巡回指导和咨询,基层农技人员还应做到腿勤、口勤、农民需要时一找一个准;其三要组织精兵强将种出有一定规模和说服力的样板田、示范田;其四是推行农业技术标准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将农业结构调整中所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编成简单的程序和模式,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的东西具体化,零乱的东西系统化,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技术标准,它就象一台“傻瓜”相机,尽管本身包含着深奥的科学原理,但农民朋友使用起来却感觉简单、方便。只有超前做好了农民的技术知识培训,让农民以农业结构调整思想上有准备,技术上有储备,使他们在认识上同市场农业的发展同步,才能有效地克服因循守旧心理,信心十足地加快调整结构的步伐。

2.2.3排忧解难

当前农民想的是致富,少的是门路,缺的是资金,难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盼的是服务,怕的是保守。很多农民通过引导,培训以及自我实践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术能和自我决策能力,但有些问题不是农民单枪匹马和自身能力能够解决的。农行和信用社要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简化贷款程序和担保手续,为真正需要资金的农户送上及时雨;农业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农资市场,即防假冒伪劣坑农,害农,又防高价伤农;农口各部门要加快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联合体逐步形成农业集约化经营。改善过去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大力推行公司加农户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生产经营形式,发挥公司连接市场和农户的纽带作用。鼓励农民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等要素与乡镇企业,农业庄园和城市工商资本相结合,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农民逐步由土地的直接承包者转变成产业化集经营的企业员工。让农民一方面通过土地使用权胡偿转让获得土地承包收益,另一方面通过在产业经营的龙头企业就业获得收益、学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