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化学学科知识

第1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化学知识在生物学科(人教版必修)中的呈现举例

由上表可以看出,生物学将与化学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学习,而化学则在高一第二学期或者高二才开始接触这些内容,两学科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上不协调。例如,蛋白质一节,按生物课标要求一个课时完成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及其多样性,而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学生对一些学科名词“基”、“键”、“结构式”、“结构简式”、“羧基”、“氨基”等不能理解,造成学习障碍。而如果详细规范地介绍相关化学知识,则容易把生物课变成地地道道的化学课,就会冲淡主题,也不利于生物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基于此,笔者谈几点思考与建议。

二、有效解决化学与生物知识矛盾的探究

1.从学生知识的实际出发,按照知识的循序渐近性进行教学,适当地拓展化学知识

首先要认真地钻研教材,找到每章每节所联系到的化学基础知识,然后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凡是学生学过的,上课时稍加复习,就可以用来为生物教学服务。凡是学生没有学过的,应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然后适当拓展有关的化学知识,使学生在已有的化学知识上学习生物,才能形成一个正确的概念,完整的理解。例如,在讲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时,出现了“氨基”(-NH2)、“羧基”(-COOH)等有机化学的术语,而在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清楚地讲符号“―”表示一对共用电子,并表示共价键。在讲课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这部分化学知识,并对蛋白质的结构式加以解释。这样,对生物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不仅对生物课的学习有益,也减缓了以后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负担。

在讲第三章第二节“新陈代谢与ATP”时,教材首先讲三磷酸腺苷这一重要的化合物,学生对三磷酸腺苷是完全陌生的,但实际上是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即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个问题涉及到化学必修2的第二章“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这部分内容。只要先适当地讲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讲一下生物的特殊性以及ATP的特殊性,这样,细胞内能量的释放和吸收储藏过程,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借助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活化”化学知识

教学中找到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尽可能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手段,如投影、实物、演示实验等形象而生动地解决化学知识给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构成的障碍,以达到“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淀粉遇碘变蓝”时,教师不妨分两步做实验:首先用纯淀粉遇碘酒变蓝的实验为参照,其次再用种子加碘酒变蓝,这样,既能说明种子中含有淀粉,而且对“淀粉遇碘变蓝”这一化学知识理解更加透彻。

3.优化现行《生物》和《化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及内容

在生物教材的编写中,可以在相应章节中设置诸如“科学视野”、“阅读资料”、“注释”等小栏目,对正文内容中出现的化学名词作以解释和说明。初中化学教材可以提及一些化学键和有机物的初步知识,为高中生物的学习打下基础。

另外,像缓冲溶液、层析(色谱)等知识,生物中经常应用,而高中化学未涉及的知识,可以在化学教材的对应章节增加这部分内容。如缓冲溶液知识可以在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三章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中以“科学视野”的形式给出,层析知识可以在化学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确定有机物结构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中增加。

同时新课程改革所强调的一种开放的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只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课程实施更多地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所以,各学校也可以进行生物与化学校本教材的整合,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要墨守成规,可以科学大胆地重组和优化生物与化学教材内容及其先后顺序。如果将《化学》和《生物》紧密联系的内容安排在一起或同步学习,有助于学生轻松学习好这两门课程。例如将《化学》必修中的糖类、油脂、蛋白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的内容编为《生物》的教学内容。

4.教师要拓宽学习渠道,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要想解决化学与生物之间的知识矛盾,显然生物教师必需有较为完整的化学知识体系。这就要求教师要给自己注入新的知识,打破学科界线,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拓宽各种学习渠道,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更新知识,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科学而恰当、灵活而有效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知识矛盾和新挑战。

第2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学化学实验; 教学质量;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O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0-0103-01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实验不仅是该学科的基石,更是创新的源泉。实验通过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不仅为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提供了一个极好途径,更为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萌生与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途径。实验是学生亲历操作和对呈现自然现象亲历观察、分析和想象的极好载体。因此,化学实验教学在提高中学化学教学质量及创新性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化学实验对提高中学生的基本素质具有重要地位

一是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文化素质。化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为中心,而化学实验又是化学的基础,是掌握化学知识规律的入门向导,是应用化学基础知识来研究、探索、解决化学中各种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中学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所得实验资料与数据,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能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某些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现象,经过科学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归纳出的结论就会注入创造动机,从而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中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和美育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化学实验本身存在物质与物质、物质与现象、变化与变化条件等诸多因素。化学实验揭示了这些关系的实质,研究了事物变化过程中的各因素的相互影响,反映了结构与性质的关系。通过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内因与外因,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废水、废气、废渣,规范的操作、合理简洁地安装操作顺序都能使学生受到化学实验美的教育和熏陶,培养审美观点和能力。另外,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顽强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品德,这些对学生形成正确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素质。面向21世纪,提高劳动技能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化学中与知识内容联系的演示,旨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生实验,重在培养兴趣和创造性的选作实验和家庭小实验,这些都是提高中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好材料。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学到制气装置气密性的检验、可燃性气纯度的检验及泄露时应采去的措施、防止强腐蚀性药品对人体腐蚀的措施、有毒气体的防护及处理、正确连接仪器装置、规范使用仪器等技能,都是一个合格公民应有的基本劳动技能,都为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实验教学对改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中学所开设化学及化学实验教学,虽然绝大部分是对物质及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科研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当化学实验被用作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时,化学实验的创造性和探究性便充分显示出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体现科学家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为以后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化学实验在教学中处于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实验的功能,理论和实践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尽量让学生动手,通过参与从实验现象认识后现论知识,在参与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各种素质。为此,我们应该把课堂上的演示实验改编成老师边讲边操作,学生边实验。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较迅速,但对教育投资比例相对较小,而常量的化学实验每年消耗的药品和更换的玻璃仪器有是巨大的。而且药品价格也是比较昂贵的;目前部分中学的化学实验条件相对较差,所以我们应设计以微型实验代替常量实验,即采用简易的代用仪器和少量的药品或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较便宜药品代替贵药品就能起到明显实验效果的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对中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验时,我们应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实验老师要指导学生自制一部分实验仪器,并会自行组装实验装置。如制备气体的化学实验反应器。反应装置和集气瓶可用吊液体的小药瓶,滴管用厚玻璃管拉制而成,长约3-4cm,套上即可;导气管用废圆珠笔芯或细塑料管弯成,用自行车气门芯胶管连接即可。又如自制酒精灯装置:其灯体可用吊液体的小药瓶,在胶盖上打一个小孔,安装上一段瓷管,用棉线做灯芯,用玻璃管少制成大小合适的灯盖,盛上酒精即可。再例如制代用燃烧匙,将粗玻璃棒一端放在煤气灶头火焰进行烧,烧到玻璃棒刚好熔化,轻轻用尖嘴钳子将这一端弯曲向上,在轻轻用钳子夹成平的,这样即制成了代用燃烧匙。二是实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多看一些资料,从中找出一些简单替代实验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在讲空气组成时,因实验室没有红磷和罩,笔者就取了一个玻璃水槽,将一根蜡烛固定在水槽中间,里面倒入适量水并滴了一滴红墨水,然后将蜡烛点着,用一个直筒形茶杯(按容积分成5等份,用橡皮筋作记号)罩在蜡烛上,一会儿蜡烛熄灭了,水面上升茶杯约一个刻度,教师顺势提问,为什么蜡烛熄灭了?水面上升了约一个刻度?然后分析:说明了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消耗了1/5,这样茶杯内气压就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水面上升了1/5,此气体就是氧气。接着在水中用一块玻璃片盖住茶杯口,移出水面,正放在桌上,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入茶杯内,发现火柴熄灭了。从而说明茶杯内还有一种不支持燃烧的气体,它就是氮气。顺理成章得出空气主要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较好地完成了新课的内容。三是学生实验时,一定要让学生注意安全;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考核并及时巡查纠正,找出较典型的错误,分析错误原因和错误操作可能引起的后果,达到启发一个而教育大家的目的。同时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注意什么、怎样操作?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然后由教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提倡课堂教学中多设计些探究性实验,即实验在先,结论在后,想办法把演示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变成探究性实验要注意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方案应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由浅如深,由个别到一般。可以盐酸的化学性质为例,教师组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从而掌握盐酸与指示剂作用,了解盐酸是否能与金属反应、是否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是否能与碱反应、是否能与某些盐反应?

第3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网络信息; 多媒体; 数字教育; 改革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8-001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教育环境,提高英语课堂教育质量成为英语学的热点话题,而“英语教学信息化”的实施进展也成为英语教学的焦点。

英语教学信息化就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信息化要求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从而更适应已经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以求实、敬业、安全、高效的工作精神,在课件开发运用和英语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等方面,展现英语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实现英语教学信息化

外语学院应组建英语信息教育网络中心、信息技术英语教育硬件、软件设施。建立校园局域网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班级、教研室和各科室之间的联通。外语学院应建立网站,要有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库,要安装各具特色的英语教学软件平台。学院应配置网络中控室、英语教师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演播录课室、网络教学教室和学生用计算机房,各教室、办公室和行政科室都要配备计算机。学校的多媒体双向播控系统可以转播各班的英语现场教学。快速、高效的网络硬件环境和丰富、优质的软件环境构成学校完善的英语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为师生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英语自主教与学,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英特尔未来教育所倡导的、以任务驱动式单元学习为核心的、开放自主的学习模式提供优越的现代化教育环境,英语教学走向信息化、数字化。

二、将信息技术融进英语教学,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软件的人性化和教学反馈的精确性等特征的优势和作用,使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个整体,促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组织教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老师们以教育理念以及课程整合的理念为指导,把计算机与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备课方式,实行计算机电子备课。这种备课的变化,不仅仅是从备课本到计算机电子文本的变化,而是从以单纯的讲授和线性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为中心转向信息化教学设计为中心,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个知识构建的学习过程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依据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任务。对学生的特点和对本单元中知识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英语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要环节,制定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收集具有学生特点的作业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等等。电子备课教案直接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接在一起,不但在课堂上应用,同时又在学校教育网站上。学生回家后可反复观看,进行再学习,家长也能直接了解到老师的讲课内容和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还可以在老师之间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形成一种教学的合力。信息技术在教师备课中的应用,使得原本属于教师个人的备课资源变成了宝贵的集体财富。

其次进行网络与面授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把网络学习和面授教学各自的优势结合在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老师可以把学习目标、要求以及有关的学习资源和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以教学主页的形式提前到学校教育网站上,学生进入教师主页,以任务驱动的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边学习边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进行较充分的自学后,再进行面授教学,落实双基,突破教学重难点。面授教学时,围绕本课核心知识,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会,联系自学时查到的资料,共同讨论,释疑解难,使教学重难点得以很好的突破。随后,教师又请同学们自己再上网查找资料,深化主题。

第三步让学生再进行网上自学,查漏补缺,领悟学法,拓展知识。网络与面授相结合的学习过程,真正体现出教师指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是对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探索。

开展网络教学,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英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都是整合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目标和方向。在教学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而且使学生上网浏览、网上交流以及语言输入等信息技能得到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又作为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整合理念。

三、英语教学管理信息化

第4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学案的设计

“学案”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在编制“学案”时,重视思路、方法的引导,学案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

1.明确学习目标。在学案中向学生展示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达到的目标。克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习更具针对性。

2.学习方法建议。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化学思维能力。

3.知识框架化。化学知识繁多冗杂,但又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知识系统化,能让学生形成知识的框架,便于知识的掌握。

4.问题导学。问题导学可以分为教师提出问题和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最好选择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利用学案的便利,给学生适量的化学材料,通过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来讨论和研究

问题。

5.优化训练。训练巩固是学生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训练巩固包括课堂训练和课后作业两种形式。

二、学案的功能

1.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一种常规的学习方法,目的是为上课做准备,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如果要做到提出问题,更需要预习思考。学案在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有重要的指导

作用。

2.课堂学习的载体。重点、难点的把握与分析,知识的系统化,问题的思考与解决,练习的及时处理都为课堂学习提供方便。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方向。

3.用于复习巩固。化学阶段学习的总结,知识的归纳,是化学学科复习必不可少的。无论是章节复习还是专题复习,学案都能够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习题式学案的训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

三、“学案教学”的优越性

“学案教学”教师投入的精力多,教学中所使用的材料是教师精心组织的材料,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东西。教师不需要在学生已经懂了的问题上花费工夫,这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克服了课堂讲授中学习的盲目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增强教学的交流性:“学案教学”把教学重心由教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用“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了教学的交流性。

2.“素质”与“应试”兼顾:教学改革要处理好素质教育与应试的关系。“学案教学”正是力求最大限度地调整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理清知识线索,并尝试用已掌握的知识解答“学案”中的问题。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的内容,就可以先让其学习掌握。剩余部分在课堂教学讨论中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5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水平也在不断地完善着,信息化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对应于课堂教学来说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质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与发展。

 

一、信息化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第一,信息化教学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意义。首先,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加强学生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可以有效的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有效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内在主动性。其次,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深化教学重点与难点,便于学生对各种化学知识的理解,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整体质量。最后,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力,可以有效的促进现代化学课堂教学事业的发展与成长。在信息化教学方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相关电教理念,这样可以有效的转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与素质能力,有利于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第二,高中化学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原则。首先,科学性原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的理解与使用信息化教学模式,基于课堂教学内容与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其次,教学目标性基本原则。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设置与开展的基础,一些教学方式与内容都是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的,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中要明确既定的教学目标,保障教学质量。最后,就是发展性的基本原则。在化学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开展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基于学生的需求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设置与开展。

 

二、高中化学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策略

 

第一,树立科学的教学意识。现阶段教师对于信息化的教学没有明确的认知,不理解信息化教学的深刻含义,认为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开展化学教学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化学活动的设置过程中较少使用信息化模式。基于此种问题,首先,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方式的认知与理解,探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教学价值与重要意义,塑造一个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观念。其次,教师要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能力,优化自身的信息教学能力,为开展信息化化学教学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最后,教师要优化自身的信息教学模式与方式,提高整体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与综合水平。

 

第二,明确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辅地位。在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明确信息化教学的辅地位,不要喧宾夺主,让信息化教学模式取代固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将二者有效的融合起来,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弥补传统固有教学模式的弊端与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充分的发挥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自身效能。首先,教师要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利用信息教学模式辅助化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其次,教师要基于现有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基于化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能力,科学的设置化学课堂活动,明确具体的教学思路与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氛围与质量,构建有效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最后,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彰显信息化教学辅助手段的优势,有目的、有内容的提高教学整体质量,全面有效的保障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的综合发展。

 

第三,构建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要想保障知识学习与理解的有效性,就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方式。对此,教师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各种有效的模式与手段营造一个符合化学学习的氛围。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准备。教师要基于化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科学的设置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基于信息化的设置的图片、视频以及文字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鼓励发言。在化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言,对于各种化学问题要勇于探究、勇于质疑,通过科学的讨论方式与手段,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加强化学教学整体质量。

 

第四,保障信息化学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在高中化学课堂信息教学活动的设置中,教师要保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适时、适当以及适量,明确教学重点,探究合适的着力点,灵活的融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要对化学课堂进行宏观的掌握,科学的选择,这样可以有效的保障化学学习的整体质量。

 

结束语

 

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可以充分优化现有化学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整体发展。对此,教师要加强对信息化教学模式的重视,通过各种科学的方式探究合适的信息化教学手段,规避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化学教学的缺点,充分的整合资源,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整体效能,进而有效的实现既定的化学教学目标。

第6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项目化教学 医学生 师生角色

化学课程是高等职业院校医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对主干课程的学习、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使医学生能很快地从学校到工作(STW)、从学校到生涯(STC)[1],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项目化教学改变了传统化学教学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以及教师借助演示工具向学生单向传授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僵化模式,而是以建设化学实训中心,以学生完成各个项目的实践为先导,以实际操作为主线,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转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任务[2],使学生在自己思考和自己动手中完成项目任务,让学生采取“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获得知识和技能。项目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从而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我们通过项目化教学的实践,对师生角色的定位进行了探讨。与传统的师生角色相比,项目化教学中师生角色被赋予了新的任务和作用。

一、传统的师生角色定位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和以控制学习者为基本理念。教师的角色定位为:知识的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3]。学生处于被动的角色,学生被压制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和单纯的受教育者。学习是复制的、接受的和指令性的。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化学教学中,知识的学习是强制性的,知识的学习追求准确的、标准的答案,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授、以灌输的方式将化学知识传递给学生,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进行操练。老师保持对学生和知识的权威性,而学生也对老师形成了依赖性,学习缺乏主动性,知识的获得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同时学生也失去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项目化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定位

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我院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针对项目化教学的模式,我院师生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了各自的角色定位,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的导师、信息的咨询者、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和团队的协助者,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主动学习者、信息的探究者、知识构建的实践者和团队的协助者、交流者。

1.教师是学生的导师,学生是主动学习者。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从“教”转变为“导”――引导、指导、辅导和教导。在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是直接讲授基本概念、原理,而是将化学的基本知识、实验操作技能与专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加以整合,设计成具体的项目,引导学生去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在项目学习中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为了完成项目,他们能主动和自发地学习,并运用教材、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和其他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在一起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展开思维活动。

2.教师是信息的咨询者,学生是信息的探究者。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更多的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些信息的咨询,如设计、搜索并帮助学生获取相关的教学资源、材料,以支持学生者主动探索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帮助学生对其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同时给予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的指导。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是信息的探究者,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自发地提出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求结论。在项目化教学中,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决策、运用问题求解策略的机会,积极、主动并有意义地面对和接纳外界的各种刺激、解决各种问题。

3.教师是知识构建的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构建的实践者。

项目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专题结合所学专业和职业生涯进行深入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力和应变能力,要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对学生所在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规划的了解。项目活动的开展要求教师仔细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展及兴趣发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构建。在项目教学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是一种体验学习,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学生自始至终是问题解决和项目完成的主要承担者。

4.教师是团队的协助者,学生是团队的协作者、交流者。

在项目化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探究,因此团队的协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帮助下确定项目目标和完成步骤,进而分工协作,展开交流、讨论、总结成果、展示和回报,在协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的能力。教师应“明察秋毫”,关注团队的合作情况,一旦出现“单打独斗”“大包大揽”“意见相左”等情况,应及时进行协调,化解矛盾。

三、师生角色转变的体会

在项目化教学中,师生角色应合理定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如图2所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不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学生与学生不再是相互竞争的而是相互协作的,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相互进行交流。

图2 项目化教学中师生关系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挑战,它有助于教师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学,了解专业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改进工作,从而促进教师多方面的专业发展,成为高职教育所需的“双师型”人才[4]。项目化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独立工作、善于交流、团结协作、联系实际、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高职人才,适应了医药卫生行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伟平主编.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丛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黄晓英.高职医用化学项目化教学的探讨[J].化学教育,2010,(10):33-34.

[3]杨文明等编著.高职项目化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第7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课程价值;功能体现

1 数学文化的内涵

一般来说,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等等。所以数学文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2 数学文化的价值

认识数学文化的价值是理解数学文化的重要方面。事实上,认识数学文化的价值就是从文化的层面上来看数学的价值体现。

这种价值体现首先就是数学对于人的观念、精神以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数学的理性精神被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核心,而这种以理性精神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如今在全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并驱使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类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

其次数学对人的思维具有重要的训练功能,这是数学所具有的最广泛的文化价值。思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之物,数学是基础教育科目中公认的训练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大部分具体的知识在人的以后的工作、学习中并没有直接的应用,但是它的思维训练却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受益无穷。

最后,数学的其他方面的价值一直以来都体现在人类历史和科学发展中。例如科学的价值、语言的价值和工具的价值等等。

3 在高中数学教材中体现数学文化的原因

事实上,客观地存在于数学中的无形的数学文化并不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没有体现,数学文化与数学同在,只要有数学,就一定有数学文化。但是,是否能认识到数学的文化性取决于人对于数学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数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汇总,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说过去我们只是在随意地、因人而异地和不知不觉地感悟数学文化的话,那么,现在,在信息时代,让我们更多的人更深刻地感受到数学对于我们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和作用不是以具体的数学知识的形式、而更多的是以文化的形式出现。简单的说,除了一个一个具体的数学公式、命题、定理以及计算等等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数学内容,数学文化的层次是一种无形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有很大一部分人在中学学到的数学知识并没有在他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直接应用,而另一方面,作为世界各个国家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体现出愈来愈强的重要性。事实上,正是因为人类开始客观而全面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作用不仅是数学知识和技能,正是因为数学作为文化对人的发展乃至社会和文明进程的影响,才使的数学教育对于一个人发展乃至国家的发展、民族的进步体现出了重要作用。因此,数学课程的目标就必然要考虑到这两个层次:具体的知识技能方法的层次和无形的文化层次。所以,数学课程中也愈来愈多地考虑到数学文化的成分。而且,在学习数学时,数学文化不在只是需要个人去感悟,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和自然地引入到数学的课堂中,让它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深刻地认识数学和真正去应用数学,让数学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同时,作为古老的中华民族,我们有着高度发展的古代数学。但是由于整个世界的西方化,使的我们没有机会在数学课上了解东方数学的精髓。但是如果作为一种数学文化,就为我们的学生提供的认识自己本民族数学传统的机会。

4 高中数学课程中数学文化的总体思想和呈现途径

不同于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和学习,数学文化在数学课程中的体现形式可以更为多样化和更为灵活。有很长时间以来,无论数学家、数学教育研究者、还是中学数学教师,甚至包括从事其他行业但对数学又情有独钟的数学爱好者都从自己学习数学的切身感受中体会到,数学的发展历史对于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从数学的发展历史中去寻找体现数学文化的途径和灵感,这是一种悄然而起的行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性,因此对于数学的学习(或者说是认识数学)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

数学的发展历史对于认识数学的作用就必然体现在不同的层次,从开始认识数学--经历纯粹的数学活动――到对数学有了自己的理解这样一个过程,数学史的作用不仅只是体现在用数学家的故事和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趣闻逸事、史料来将学生吸引到数学上,更重要的是数学发展过程中从人类认识数学角度所展示的数学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思想性和本质性对于数学教育的启发作用。如果从数学发展中体现的文化性来看,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作用体现在两个层次:最初的、表面的但同时又是不可缺少的史料的层次,这一层次现在已经引起了比较普遍的关注。史料中包含的离现实生活很接近的数学对象的实际背景、数学对象的诞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性以及数学对象诞生的过程等文化内涵都是在这一层次中被关注的对象。而数学的进一步发展中体现出的人类思维发展的逻辑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对于人类的作用等文化内涵是在前一层次基础上的深化。只有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或多或少认识到这两个层次,对于数学的兴趣才能持久,才能从根本上喜欢数学,认真去学习数学。

事实上,这2个层次体现的正是从数学的外部因素到内部因素对于学习者的吸引之处。当然,后一层次需要对数学史的比较全面的了解和系统的学习、训练。如果说前一层次可以编成教材的辅助材料进入课本,那么,后一层次可能就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训练,可能就要在大纲中、数学课程标准中、从教材的编排体系上去体现、去展示。在考虑每一个教学单元时,在教学内容的引入、延伸、发展和阶段性收尾时,在编制、安排一个一个的习题和例题时等等,在每一处、每一点都充满了体现数学文化的机会,但同时又是要仔细研究、深入考虑、一点一滴的自然去实现。所以将数学文化有计划、有目的、和谐地与数学教育内容进行整合是数学教育中的一项细致、深入而系统的工作,决非将一个数学家的故事或一项数学发展中的曲折事例放到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后面那么简单。同时也需要在研制教材时,与教学内容在思想上、观念上、从整体上、技术上保持统一性和完整性。

当然,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要以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为基础,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和理解又有要依靠数学文化来建立。因此,数学文化――数学知识与技能训练――达到一定数学文化层次的理解――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如此螺旋上升,达到思维上的独立的创造性活动。

如果能够将数学认识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有了这样一种观念,将教师的数学教学活动与人的个性的发展联系起来就有了思想基础。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为注重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训练,数学教育如果在雄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思想和方法、精神等文化的层次,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

Mathematical culture in senior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curriculum value and presentation

第8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优化 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新课程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7-01

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和转变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方式是时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高中政治课堂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开展有效教学,不断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何为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教育者所熟悉的,但对教学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学被定义为“培养人从事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手段”。这种观点一直是我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观。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和学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而且意味着学习者正在掌握所教的东西,“教”对于“学”,就如同“卖”对于“买”,如果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也就谈不上教,所以“教学即交换成功”。事实上,它是在强调教学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概念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是学校教育中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二、何为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具体进步或发展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含意是它在同样多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下完成了更多的学习任务。第二层含意是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和态度得到了更多提高,充分享受了学习过程是在提高学习能力。第三层含意是它很好地达成了教育的完整目标,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追求有效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追求第一层次的有效,而忽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有效。结果往往把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得不到提升和改善,这种只给了“鱼”而没有给“渔”的教学,不能算真正的有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1]为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2]教师要学会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思路,与时俱进,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三、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

抓住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教学结构包含着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等等。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做到五个方面:有利于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解放;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探索、创新和深化的重要实践,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任重道远。”[3]为此,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个教育探索、创新和深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任重道远。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支裂破碎的分析、讲解、提问,多一些整体把握,让学生自由地求实、求索、求真,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目标明确、结构适用、训练恰当、合理适度、贯穿始终,手、脑、口并用。

综上所述,改革与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体现,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真正做到有效教学,不断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中政治新课程核心理念,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静,陈友芳. 经济生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7.

第9篇:高中化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课堂文化建设的思想理念

课堂文化主要是指在课堂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表现出的精神风貌、价值追求、相互关系以及自觉践行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学习方式等。

1.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在课堂文化建设中,要坚持“三个面向”,坚持科学发展观,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和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以及多元智能的理论作为主导思想,落实“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

2.坚持素质教育价值观,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学校要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需求,满足广大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求,时刻以“孩子快乐、家长认可、社会满意”为教育教学的宗旨;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吸纳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以改善基础教育服务现状为己任,努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社会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3.坚持“素质教育”原则,促进学生素质提高

素质教育,体现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素质教育理念观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观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观照学生禀赋、兴趣和特长的培养,观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尊重和支持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二、课堂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1.思想目标要求:更新教育观念,强化课堂文化育人功能

弘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人类文明永远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思想目标要求,学校要确立先进教育思想的主导地位,教师要用先进的思想理念武装头脑,树立先进的教育观、价值观、学生观,提高课堂文化育人的意识,自觉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成长。

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爱心,这是搞好课堂文化建设的根基。课堂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教师队伍的思想观念、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将最终决定课堂文化建设的效果。

2.基础目标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教学环境

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堂文化建设的基础目标要求。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落实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能特征,相信学生的多元发展潜力。教师要学会赏识、理解、宽容学生,善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内驱力,善于捕捉学生的成功处和闪光点,善于组织教学,富有亲和力和感召力,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处于积极上进的学习状态。

3.行为目标要求:改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改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是新型课堂文化建设的行为目标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课堂教与学的各项活动,并及时处理好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教育对象,灵活运用引领式自主学习、启发式接受学习、研讨式合作学习、展示式体验学习等多种有效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只有改善课堂教与学的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一般来说,引领式自主学习是其他学习方式的基础,只有有了学生预习和初步自学的准备,进行其他学习方式时才会更有针对性和更高的效率。在同一节课的不同教学环节中各种学习方式也可相机使用,只要用得恰到好处,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策略目标要求:强化学生参与,优化教学策略

强化学生参与、优化教学策略,是新型课堂文化建设的策略目标要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主体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主张教育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居主体地位,教师通过主导作用的发挥,优化教学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教师要加强“重视主体参与,创设展示交流,讲究合作探究,做好分层指导,进行及时反馈,实现评价激励”等策略的实施。

5.质量目标要求:构建文化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育效果

构建文化生态课堂,提高课堂教育质效,是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质量目标要求,打造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质量、生命状态、健康成长都和课堂文化息息相关,广大教师肩负着历史的责任。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养成爱学、善学的品格,进而成为优秀的学习者。

教师要更加关注教育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扎扎实实落实三维教育目标,探索学科课堂教学中如何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接受先进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从思想理念、环境文化、学习方式、生命状态、激励导向等方面全方位构建文化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学园、乐园、家园”。

三、课堂文化建设的推进措施

新型课堂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思想观念先行,制度管理到位,行动措施落实,运行机制健全。

1.统一思想,建立领导机制

推动课堂文化建设,要有统一的思想认识,要有健全的领导机制。为加强对课堂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堂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学校教务部门、科研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学科教研组长为学科课堂文化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学校聘请的专家名师是教学研究的引领者,广大教师是课堂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课题引领,建立研究机制

要进一步优化校本教研策略,引导广大教师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提倡“依靠全体教师,立足教学实际,解决现时问题”的行动研究。围绕课堂文化建设的相关问题,每个学科组要结合学科课堂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至少立项一个小课题展开群体性研究,有效解决课堂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要强化研究意识,教育科研及教学研究要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学校科研部门要充分发挥规划、协调及指导作用,统筹课题的立项管理、阶段评估、结题验收等工作,通过课题研究,引领课堂文化建设不断深化。

3.完善制度,建立管理机制

要营造以人为本、和谐共进的文化管理氛围,引导教师自觉进行课堂文化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如完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检测、听课、评课等教研制度建设,突出常规管理中的课堂文化建设内容,强调教书育人,强化课堂文化育人,形成长效机制。

4.鼓励创新,建立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