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课外科学小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外科学小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外科学小知识

第1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误区;科学指导

小学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尚且不够成熟,其在不断接触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会影响其后期的发展。因此,如何对该时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的教育研究人员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有效解决问题,进而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误区分析

1.将语文课外阅读理解成了随便看“闲”书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教师鼓励学生看课外书,但是却不对书籍的种类进行有效的引导,常常将看课外阅读书理解成看“闲”书,他们认为这种看“闲”书会严重浪费学生的时间。相比较看“闲”书,他们更希望学生能够在每时每刻背诵和听写的过程中对书本上的相关知识进行巩固,这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样的误区主要是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得不到家长和教师的支持,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限制课外阅读,认为其应该辅助考试

很多教师和家长虽然能够认识到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但是他们却将课外阅读错误地理解成是一种辅助教学、辅助考试的途径,其将语文课外阅读神圣化、功利化,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生带着一种功利的目的去读书,阻碍了学生正确思想意识的有效培养,有损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形成。

3.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存在约束、不够人性化的问题

很多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就会在学生阅读的时间和阅读量方面布置作业,并且还要求学生对相关词语进行摘抄和背诵,还要对其作业成果给予批阅和检查,逐渐增强了语文课外阅读的任务功能,但却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发现阅读的乐趣,时间一长,学生会逐渐将这种课外阅读理解成作业,阅读的积极性大大降低,不阅读的动力也逐渐消磨殆尽。

4.将作文书作为最优的阅读材料

由于小学生正处在写作的初级阶段,其在言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架构能力方面不够成熟,因此,很多家长和教师认为在这个时期,课外阅读的材料应该以作文书为主,并且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背诵相应的段落,摘抄其中较好的诗词语句,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非常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中,学生在看书时反而更为敷衍了事,这无疑又成为阅读的一大误区。

二、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

1.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阅读引导

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要想对其进行有效和正确的指导,就要尊重个体差异,能够划分好层次、目标和要求。例如,教师可以将阅读目标分为三种等级,第一级就是要在识字量上达到相应的要求,能够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明确其中的道理;第二级就是有相对丰富的语言积累,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第三级就是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对其进行合理的帮助,这样才能使短文阅读有效进行。

2.要在引导的过程中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入其中

在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该不断地挖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这种感染和熏陶中挖掘出阅读的兴趣,进而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推荐书籍时,种类和形式不要单一,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高效高质量的课外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西游记》《宝莲灯》等相关深受学生喜欢的资源吸引学生对相关视频内容的观看,然后当学生了解了故事的梗概后,带领他们去阅读文本,这样能够有效减少阅读的阻力,并且能够保持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

3.家长要在无形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第2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一、培养阅读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年级的学生大多喜欢有趣的童话故事,为此,我每周一下午特意安排一节阅读课。在课上,我给学生们讲述《白雪公主》《小红帽》《皇帝的新装》等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当讲到《皇帝的新装》时,我让小朋友扮演那位愚蠢的皇帝,他穿着子虚乌有的纱衣在热闹的大街上神气活现地游行,笑得学生们前俯后仰。孩子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故事中来,感受到了故事的有趣。接下来,我便抛砖引玉,要求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等有趣的书籍。第二天课前,我用十分钟让学生口述故事情节来回忆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特别喜欢上阅读课,也会主动从家里带一些故事书来阅读,这就为课外阅读开了个好头。

二、推荐适合的读物

高尔基说过:“读一本好书就像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对话。”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识字量有限,可以向学生推荐篇幅短小、内容浅显的神话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书籍。因此,我在教学生学习新课时,课前或课后向学生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或资料。如上二年级的《我们成功了》这篇课文之前,我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查看并阅读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的资料;上完《静夜思》,要求学生背诵李白的其他诗歌;上完《卡罗纳》一文时,我布置学生利用小长假阅读《爱的教育》……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扩充一些阅读资料或书籍,这样会对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量。比如:三月份要开展“学雷锋”活动,我让学生阅读雷锋的故事,再查找当代的雷锋的事迹来补充学习;遇上国庆节,学校开展“迎国庆”活动,我布置学生诵读爱国的诗歌,阅读反映祖国面貌的资料;每逢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到来之时,我会要求学生查找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与其相关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不仅学校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也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三、指导读书方法

态度决定高度,方法决定效果。好的阅读方法能大大提高阅读的质量。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小、理解能力欠缺,课外书则需要家长陪同阅读。有时候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帮助孩子答疑解惑;有时父母是孩子的忠实“听众”,耐心地听孩子复述故事内容。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思想渐渐成熟,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则需依据文章的长短或体裁的不同教给学生不同的阅读方法。我认为篇幅短小的写景或者是诗歌等文章,可以采取熟读成诵的方法。篇幅较长的小说则应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区别对待。(1)掌握读书程序。一本书先看标题、内容和序言,尤其是作者的特别观点。再查看目录,弄清书的大致情节。然后注意书后的索引及引证相关的书籍,以便解读需要理解的词汇。(2)了解读书方法。培根说过:“浅尝辄止,有些书不妨囫囵吞枣。”有选择的阅读是为了把力气花在刀刃上,针对不同类别的书籍可以选用不同的读书方法。一是浏览性阅读。对于那些浅显易懂、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或是长篇小说中那些穿插故事情节的一些过渡性语言,可以随便浏览一下,这样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二是选择性阅读。对于书中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以便理解记忆。如读《百科全书》《昆虫记》,书中有许多科学知识需要学生理解,对待这类读物不可随意浏览,而是要学生重点阅读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下来。三是品味性阅读。对于名家名篇或文笔优美的优秀作品则采取精读的方法。在读中细细地品味字词的运用、文本的意境等。读此类的文章时,需要学生在文中圈点勾画;针对文中精彩的场景、生动的对话、细腻的景物和人物的描写,可以建议学生用笔在书上画起来,熟读背诵;文中出现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的议论等可以建议学生用特别符号做好记号,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四、展示成果来激励

第3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一、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学生通过课外实验,可以大大丰富感性认识,深化与活化已掌握的物理知识。课外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联系,可以使课堂教学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延伸。

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课外小实验是由老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实验。如果实验取得成功,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从而消除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三、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动脑能力,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学生学习物理感到困难,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把所学过的知识用来研究具体物理问题。通过课外小实验或观察性实验,可以把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养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亲切,能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耐心、毅力

有些实验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如:观察液体的蒸发、扩散和室温变化等现象。不适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只能在课外进行,这些实验需要进行持续的观察、对比。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耐心、毅力等优良品质是很有作用的。

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物理课外小实验以其小型、灵活、生动、多样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强烈兴趣,有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等。课外小实验不受大纲、教材的限制,与现代科学技术密切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课外小实验来迅速地接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活跃思维,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

六、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通过课外实验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把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课外实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既经济又科学,变废物为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学生通过自己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第4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任务,目前高校在加强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一直以来,高校普遍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社会实践教学。然而,采取何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更具有合理性和实效性,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1.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内涵。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与课外实践,即第二课堂实践以及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更为基础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在思政课课堂中渗透于理论教学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它本着“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运用丰富的“实践资料”(案例、影像等),和生动的教学手段(演讲、情景模拟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感知理论、体验“社会”,实现“内化”和“外化”、“知”和“行”相统一,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教学形式,它是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2.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的特点及优势。

(1)课内实践教学可操作性大。课内实践教学对经费需求少,对其他条件要求也不多,高校现有条件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而不需要兴师动众以及防范安全事故发生。

(2)课内实践教学针对性强。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实践教学形式以及具体实施环节,避免活动形式单一化和活动组织中出现“一窝蜂”现象。

(3)课内实践教学实效性高。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手段活泼,教师倾注全力进行教学准备与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教学,既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1.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的本质特征,思政课本质上就应该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依托的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2.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把思政课课的理论内容渗透到课内实践教学中,有效践行思政课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激发大学生了解历史、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实、关爱自身成长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可以通过课内实践活动发现、尊重、释放以及完善学生个性,锻炼学生分析、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内实践中的小组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加速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化,及早适应社会。可见,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使学生既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培养综合素质。

3.开展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课内实践教学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实践教学,教学内容合理、新颖、多样、信息量大,教学针对性强。通过这种“入脑入心”的课内实践教学,改变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远离生活的偏见,激发大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切身体验和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政课“到课率”和“抬头率”,提升思政课的教学魅力,解决学生上课参与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的难题,真正达到“教学育人”的目的,也为学校学风建设服务。

三、高校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思政课课内实践教学形式应该是既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又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的教学活动。

1.明确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包括章节教学目标,制定课内实践教学目标,处理好课内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制定体现课内实践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分配课时数(分钟),实现动态调整,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根据教学计划编写课内实践教学大纲。大纲内容翔实,实时更新。

2.探索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有时事评议,.案例评析,专题研讨,情景模拟,主题演讲。.影视观摩,此外有教师提问、红歌欣赏、诗词朗诵、拍摄DV、辩论赛、课堂讨论、征文比赛等形式。

3.建立完善的课内实践教学辅助资料库。教学辅助资料的搜集是教师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必需环节,整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工具书、参考书、影像资料、教学软件、光盘、时事新闻、录音资料等实物和数据资料,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4.完善课内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多元而又充满激励的评价考核体系是检验计划落实、督促过程实施、巩固实践教学成果关键的程序。建立完善的考核评鉴体系是保证课内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评定的具体要求是:重在学生的态度、过程的考核;根据效果区分等级。并与理论教学评价相协调。

5.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结合思政课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构建完整的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注意内容的系统性、连续性,针对性、科学性。

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1.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学时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课外学时并将其落到实处,保证课外学时的教学质量,是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为此,必须对课外学时制定详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特别是要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形成一整套课外教育教学基本方法,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2.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保持扩招规模,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几乎成为普遍现象,师生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而且有限的课内学时与庞大课程体系和博大精深内容矛盾并未彻底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也是不可能实现教学目的的。更何况,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变成“满堂灌”:教师总是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总是力求把知识点讲全讲透,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互动,也没有理解和对话,学生主体意识和功能被限制。

3.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内容要靠课堂系统讲授,才能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方法无论如何创新,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总是有局限的。特别是对于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实践来说,理论往往是苍白的。在回答实践问题中产生、又在指导实践中得到证明并与时俱进,是科学性、时代性和生命力的生动体现。因此,在理论联系实际和“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指导下,通过大学生全员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三下乡”等一系列课外教育教学方法来引导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补充和延伸,而且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必然要求。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

1.师生网络互动法。网络互动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个别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多向互动、多维反馈、多元发展的系列方法和途径,教师还广泛通过设置课程公共邮箱、个人E-mail、QQ群等网络互动方式,就课程教育教学相关问题与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了师生之间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2.暑期全员实践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时代,认识中国化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历史条件,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思想、新实践、新成就,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发生的典型案例,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3.实践资源整合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实践教学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它仍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和困扰高校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固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有关,但更多的是与实践教学资源分散使用和低效利用有关。

4.专家学者报告法。一是聘请校外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二是举办教授(博士)论坛。三是创业就业报告会。

第5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另外,患者的预后较差等,对中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会造成严重的威胁,一般情况下,该病均是在情绪激动、兴奋过度,精神紧张的状态下发生的,因此,临床上研究该病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可对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就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和影响疗效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在2015年6月至2017年4月选取所在科室46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抽签分类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实验样本为23例。

参照组,男13例,女10例,患者的最大年龄是88岁,最小年龄是56岁,平均年龄(69.3±8.6)岁。研究组,男12例,女11例,最大年龄是90岁,最小年龄是58岁,平均年龄为(70.6±8.9)岁。

本组研究中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可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研究方法

参照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患者的颞上做一弧形切口,切开患者的头皮,分离肌肉钻孔,将铣刀铣骨瓣剪开硬膜,切开患者的皮质,进血肿腔,彻底的清除血肿,然后再进行止血、引流以及缝合等。

研究组采用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在三维CT技术的定位下确定患者的血肿最厚层,进行切口,切开患者的头皮、剥开肌肉以及骨膜,钻孔,采用铣刀铣骨瓣,随后展开电凝硬膜,沿着患者的脑沟方向切开皮层,然后将1.5cm的塑料管道固定,缓慢置入患者的脑室镜,彻底的清除血肿,然后进行止血、引流以及缝合等[2]。

1.3 观察指标

治疗效果: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记忆力和自理能力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记忆力和自理能力逐渐恢复;无效:患者的记忆力和自理能力未见恢复,病情无明显的好转,且加重。

脑血肿量、手术时间以及再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开展统计,脑血肿量、手术时间以及再出血量为计量资料,治疗效果为计数资料,分别采用(±s)标准差、(n,%)平均数表示,用t检验。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即P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5.21%),P

2.2 脑血肿量、手术时间以及再出血量 研究组患者的脑血肿量和再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P

3.讨论

目前,在临床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越来越多,使得该病的病残率及死亡率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临床上积极查找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可使得临床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进一步的决定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上指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外科治疗方式疗效的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术中的出血量,出血的部位,出血是否出现破入脑室以及手术时机等,可较大的影响患者的预后,因此,临床上在开展外科手术的同时需要对影响患者手术效果的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3]。

本次研究中,采用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3%)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65.21%);脑血肿量和再出血量明显少于参照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⒄兆椋P

结合上述研究,采用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脑血肿量和再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值得临床进一步的学习与深究。

参考文献

[1]朱立仓,赵冬,徐上知等.新疆地区三个民族35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调查[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5,31(9):912-917.

[2]郭兴涛,李萍.高血压性脑出血现代外科手术治疗的认识与体会(附116例临床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24(7):3782-3783.

第6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1. 小学生课文阅读的主要问题。

前文分析了课外阅读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随心,课外阅读看什么是自由的;二是随时,课外阅读要在什么时候看也是自由的;三是随性,课外阅读想看多久多长篇幅更是自由的。但是,小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表现却是无知、无序。这无疑是摆在课外阅读实践面前的一组矛盾,而矛盾的焦点是“无序”。

“无序”引发凌乱。小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就会出现盲目地挑选读物,不清楚自己的阅读兴趣,使阅读行为不能持久,这说明组成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结构的要素组成比较混乱,没有达成可体现能力的有序排列。所以说,“无序”会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减退,最终因没有获得阅读愉悦的体验而抗拒课外阅读。

2. 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如何解释和解决这个矛盾呢?协同学的理论观点认为:事物的演化受到序参量的控制,演化的最终结构和有序程度决定于序参量。序参量的大小可以用来标志有序的程度,当系统是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序参量也变化,当到达临界点时,序参量增长到最大,此时出现了一种有序的有组织的结构。协同论揭示了物态变化的普遍程式:“旧结构——不稳定性——新结构”, 即“随机力”和“决定性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把系统从旧的状态驱动到新的状态,并且实现成为那个新的状态。

用协同论解释学生课外阅读行为,可以理解为:课外阅读就是外界的“随机力”,学生内在阅读能力即是“决定性力”,两股“力”在课外阅读实践中相互作用,将学生旧有的阅读能力无序结构引向有序,促成新结构的形成。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随机力”的构成对学生“决定性力”的影响至关重要。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以及课外阅读内容组成外界“随机力”,影响学生内在序参量的“决定性力”,会更有效地推动学生内在阅读能力结构的发展。

3. 分级阅读理念的运用。

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内容的影响呢?分级阅读的理念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拨开云雾。

分级阅读是近代在西方发展起来的阅读模式,国内有学者将其理论进一步发展,提出人一生的阅读从来就是分级的,分级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就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让所有儿童都获得阅读,让阅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成为儿童最广泛的学习实践。分级阅读提出“什么年级的孩子读什么书”,具体说就是从儿童的年龄(身心)特征,思维特征,社会化特征出发,根据其心智发展程度,选择不同的读物,什么年级读什么书。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分级阅读体现着人性的关怀,它是儿童本位论的践行者。

二、课外阅读分级指导策略的实践探索

协同论的观点为我们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提供了理论依据,分级阅读是在阅读内容上给学生进行分级,在阅读内容上帮助学生解决读什么的问题,但在阅读行为上,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级或分层的指导。我们在此理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进行分级指导的实践探索,具体的指导策略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无知走向自知。

孩子的观察和认识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在认知的驱动下会自觉地寻找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观看和阅读,但行为多为无目的的,大多数学生仍不很清楚自己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阅读,表现出对课外阅读的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的无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协同论的原理,通过外在的阅读行为的指导影响学生内在的阅读认识的发展,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认知从无知走向自知。

阅读行为指导需经历阅读实践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促进阅读心理变化,使之逐渐明确自己需要怎样的课外阅读。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学读。这是让学生从随意翻开书看两三页,到静下心进行阅读的过程。无论哪个年龄层次的孩子,只要进行课外阅读,都要经历静心读的阶段,不沉下心进行读,很难读出什么内容。这是一种阅读品质的培养。

第二阶段:学思。这是让学生从追求情节或满足认知的阅读,向边阅读边思考转变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融入思维活动,进一步理解阅读文本的意思,体会作品的内涵,是提升阅读质量的重要步骤。这对已具有一定课外阅读经历的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一步。

第三阶段:学联。这是让学生从文本内容的阅读,联结到文本内容以外的事物,积极寻找对照点或理解点阅读的过程。如果说上一阶段的课外阅读,较多指向文本内容本身,那么这一阶段的课外阅读则强调让学生联结文本以外的要素,如作者经历、时代背景等,同时也可联结自己,对照自己或所处的环境进行联结阅读的过程。

第四阶段:学辨。这是让学生从接受阅读到批判阅读的转变过程。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阅读活动,学生能用鉴赏的眼光、一定的观点评价所读作品的价值。这往往是学生阅读品质中比较欠缺的一点,这是课外阅读比较高级的阶段。

这四个阶段的阅读行为指导,使小学生从不知道怎样读到自我完成读的过程,从无知走向自知,甚至形成一种自觉的阅读能力表达。这种分级的课外阅读指导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和成熟度相一致,使学生更快更容易促进内在阅读认识的形成。

2. 从无序走向有序。

第7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进出口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总额连年上升。在进出口业务中,从发货到结汇离不开各种单证,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了合同的履行,因而单证工作是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单证的流转构成了对外贸易的基本程序。但外贸单证引起的贸易纠纷在进出口业务中时有发生,给企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外贸单证课程着重讲述单证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信用证审核、单据的缮制及审单技巧。作为一名国际贸易专业的年轻教师,我深深意识到一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尽自己最大努力培养出一批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熟悉国际经济和贸易运行规则、掌握如何缮制单证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而高职院校培养外贸单证操作人才时,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加强研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掌握进出口贸易知识,更要掌握相应的制单技能,成为一毕业即能上岗的专门人才。

二、当前外贸单证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外贸单证课程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外贸工作所要求的制单能力,国内各类院校的经贸类专业都开设了外贸单证课程,然而目前的教材和教学都无法适应外贸工作对学生从事外贸业务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重理论,轻实践。

表现为在教学中,教师讲授概念、让学生浏览教材中的单证样本,然后进行简单的分

析,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和师生习惯,可以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忽视了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走上了工作岗位,不知如何下手。

2.重功利, 轻素质。

这是一种浮躁作风,只求“立竿见影”,缺乏长远打算,表现出来的是重视能立竿见影

的单证填制知识,重视能立即带来成绩的教学方法(如片面追求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资格考试的高通过率),而轻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3.重典型,轻变化。

外贸单证种类很多,用途各异,不同贸易条件下涉及的单证种类不同,缮制格式上也有

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单证,由于贸易条件不同甚至是外贸公司不同,它的填制格式也有一定的差异。目前部分学校只让学生接触典型的单证样本,忽视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要求。

三、对外贸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的解决方案

1.外贸单证课程实践教学框架的构建

在整个外贸单证实践教学体系中构建三大模块: 即基础模块、综合模块、实习与职业技能鉴定模块。

(1)基础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中包括制单材料和单证填制两个子模块, 其中制单材料是单证填制的依据, 包括进出口合同和信用证两个二级模块。单证填制模块根据实际业务中单证的特点,按合同的履行程序分成运输单证、检验单证、报关单证、投保单证、结汇单证等五个二级模块。

(2)综合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基础模块中的二级模块进行整合,让学生分别扮演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出口地银行、进口地银行。学生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在模拟环境中为了各自的经营目标主动完成工作。各角色可以在既定的规则下自由地进行寻找业务伙伴、交易准备、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等商务活动,最终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实习与职业技能鉴定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工作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单证员资格考试、报关员资格考试和报检员资格考试,安排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单证操作短期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激发起学生的实践兴趣。

2.外贸单证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案

(1)根据进出口贸易的制单过程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深入进出口企业调查行业对单证操作的要求,以此设定实践教学大纲,列入教学计划,确定单证人才的培养模式。

(2)根据模块设置进行阶段性教学。

①第一阶段,基础模块教学。对制单材料这一子模块进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能阅读英文合同和信用证等制单材料,并能对不同类型的合同和信用证有所了解,为单证缮制打下基础。

②第二阶段,综合模块实践教学。在第一阶段训练的基础上,对二级模块进行整合,让学生分角色操作一个完整的案例。

③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及参加校外实习,一可以检验出前几个阶段实践教学的效果,是否符合单证岗位从业资格的需求,二可以为学生走入工作岗位做准备。

(3)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开放式的课外教学,建立一个外贸单证课程主页,为单证样本提供展示平台,将进出口业务中的单证样本经过处理后扫描成图像后挂至主页中,让学生在课外上网浏览企业的业务单证,利用这些资料来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单证实务的感知。

3.外贸单证实践教学的实施保障

(1)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由于外贸单证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方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模式,应大胆改革。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本课程宜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方法,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 。具体如下:

①任务驱动法。进出口业务单证的制作与使用在真实背景的贸易项目中进行,将一个大项目拆分为若干个任务,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学生间的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

②课证融合法。本课程的教学与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职业考证相融合,上课内容与考证内容相融合。我们采取“以考促改”、“以奖促考”、“以考促练”的方法,以成功实施“课证融合”改革,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顺利实现就业。

③案例教学法。抓住大学生偏形象思维,喜欢活动的特点,在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穿插一些具体的单据案例给学生练习及讲解,加强学生的技能掌握。通过案例分析,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案例的采集最好是既有教材里的,又有教师在其它参考资料上或现实生活中找出来的。

④双语教学法。由于在进出口贸易实践中,相关文件绝大多数都以英文拟订和处理,这就要求主讲教师在教学和实训中运用大量专业英语进行讲解和讲授,学生的实训也须全部以英语来完成。双语教学使学生熟悉业务操作实际环境,真正掌握职业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

(2)进行教学手段改革。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大胆尝试模拟软件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等。本课程可开设手工制单实训室、电脑制单实训室、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把手工制单与电脑制单以及单证流程结合起来,使用EDI教学系统软件、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系统软件,并使用光盘、图片、表格和幻灯片等多种手段配合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中,每一章节先介绍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方法,让学生明明白白学习,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再强调重点和难点,并且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一些单证来进行生动讲解,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进行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对于外贸单证课程来说,应采取利用实际操作来考核,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案例环境下,根据所制单证的正确率进行评分。

(4)建立模拟实验室。在学校资源利用允许的情况下,加大力度建立模拟实验室。让学生可以熟悉、体验国际贸易、物流和报关等业务流程。该实验室主要是根据进出口业务联系的各个环节,把学生进行分组轮流练习,每组为二到四名学生,通过处理相应的单证,让每个学生都能熟悉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包括催证、审证、改证、备货;出口托运订舱;出口货物保险;出口货物报验;出口货物报关;出口制单结汇等)、银行、保险、船务运输、海关(报关)等流程,并让每个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轮换角色,培养学生亲自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精神,尽快地适应国际贸易、物流、报关报验等岗位的工作要求。

教师通过演示国际贸易业务、报关等的各个环节,包括议价、谈判、付款、装运、通关、保险、索赔等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商品进出口无纸化交易的全过程,感受现代国际电子商务的魅力。

(5)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更新,增强实际操作技能。外贸单证课程知识面广、更新快,因而教师要具备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同时教师要利用假期下企业实地锻炼,积累相关的外贸单证操作经验,培养双师型素质。

(6)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我院自建校以来就开展并坚持着校企合作。在《外贸单证实务》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可以继续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积极联系外贸企业,与他们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条件。实训表现出色的学生更可成为外贸企业将来招聘的重点对象。这样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实操能力。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社会对知识型、实用型和技能型级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外贸中的很多做法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基于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书面和实践不脱节,同时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课堂的主人,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贞芳: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掌握外贸单证技能 职业[J].2009年第6期,16-18

第8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1.从问卷调查中引发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课外延伸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应该以课堂探究为前奏,以课外探究为后续,开展跨时空、全方位、多角度的延伸活动,但现实的课外延伸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

为更好地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现状,2012年6月随机对我片区三至五年级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结果如下(序号为调查选项,括号内数据为调查结果):

问题一:老师会布置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吗?

1.经常(6%);2.有时(15%);3.偶尔(31%);4.不会(48%)。

问题二:对课外延伸的作业,你怎样对待?

1.很认真(19%);2.比较认真(30%);3.不认真(25%);4.不清楚(26%)。

问题三:课外任务完成的情况老师会检查吗?

1.经常会(10%);2.有时候会(17%);3.很少(43%);4.没有(30%)。

问题四: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老师会一起参加吗?1.很多(9%);2.一般(16%);3.很少(58%);4.没有(17%)。

问题五:在信息技术课外延伸作业中,你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1.其他作业多,没时间(7%);2.缺乏老师指导(23%);3.家长不支持(62%);4.其他(8%)。

2.成因分析

从以上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课外延伸的参与率和有效率都很低。那么,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们不妨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教师对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活动的误解

教师常把小学信息技术看成是一门“副科”,课堂上都是马虎应付,就更谈不上重视学生的课外探究实践活动了。如果教师对学生的课外活动不重视,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励,学生很容易对延伸活动半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理睬。

2)教师“走过场”的教学设计

课外延伸的学习是学生学用结合、深入探究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并未引起信息技术教师的高度重视,显得非常随意,让人感觉可有可无,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课后延伸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但在教师的随意对待下,变成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3)小学生课外自行探究能力弱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思维还不够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小学生的兴趣激发快,变化也快,注意力不能持久,在遇到困难时,如果教师不适时推助一把,那么就会阻止学生课外探究与实践的步伐。

3.我的观点

后置性作业,又称为后置性学习,是生本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在上课之外的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活动,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是信息技术教学从课堂向课外的有效延伸,使学生带着课堂中所学到的信息技术走向社会生活,积累与丰富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活动经验,提升信息素养。

既然现实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外延伸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那么我们必然要寻求一种提升其实效的有效载体。我们认为精心设计后置性作业,保证作业的有效实施,是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延伸实效的重要策略。

二、实践探索

作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延伸部分,后置性作业是对课程意义重建与提升的创造过程,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深化过程,其作业内容应适度开放,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作业形式应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实践性、探索性,促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获得新知;作业的指导与评价应有效、到位。

1.后置性作业的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中,后置性作业的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课堂的重难点和课堂上遗留的内容;校本活动的内容。

1)抓住教学重难点,合理延伸

技能的形成需要不断的训练与提升,然而信息技术课一个星期只有一节课,这样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后置性作业进行课外延伸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课堂上学生通过椭圆和曲线工具完成了“气球”的练习,在设计后置性作业时,围绕椭圆和曲线这个教学重难点,要求学生利用这两项本领设计相应的图案,将课内知识适时延伸并到课外深化拓展。

2)捕捉遗留问题,适时延伸

一节信息技术课只有短短的40分钟,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学生还在继续探究、交流某些问题,下课铃声响了,在学生的叹息声中,往往课堂就这样草草收场。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堂上意犹未尽的探究点,设计后置性作业,将信息技术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去。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画图中,颜料盒是学生极感兴趣的内容,以往常有学生因为精心调色而无法完成课内练习。此时,设计一个“‘五颜六色’靓衣裳”的延伸作业,将课堂上费时的调色问题延伸到课外的活动中。

3)打破学科边界,融合延伸

模糊学科边界是以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界限,揭示并强化各学科知识在结构上的内在联系为基础,逐步完善成形,向专题形式发展。例如,四年级下册“小小编辑”一单元内容,主要是掌握Word类软件处理图文的技能。此时,和语文学科教师商议共同设计一份板报的课后延伸作业,内容由语文组商定,设计与实施方案由信息技术组商定,最后在各个班级的展览墙上展示。

4)立足生活实际,应用延伸

后置性作业可以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灵活拓展,开发新的作业资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料,拓宽发展空间,从而营造多元健康的学习文化生活。

(1)基于校园生活,满足个性需求

校园生活系列开发的目标在于创设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轻松、和谐的氛围,以期满足学生的选择需求,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组的传统小型竞赛项目“笔画新年”,课程形式丰富多样,学生喜欢,乐于参与,始终是在愉悦中享受教育。

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数少,所以很多时候是在课外开展。结合校园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化活动,使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能够有机会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而且还像逛“超市”一样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活动。

(2)传承本土文化,突出自主协作

本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是在生活、自然、生态、习俗等方面各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文化。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的数字名片”(如表2)的后置性作业设计。

根据“我的数字名片”所提供的内容重组、活化后的内容,基于本地文化的作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走进生活画卷,丰富个性体验

后置性作业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以发展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合作精神、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互联网有约”(如表3)的作业设计。

现在上网对孩子来说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了,让孩子们通过与此相关的作业任务能真切感受到网络带来的益处,同时深刻体会到它对心理健康成长的负面影响以及对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1]。

2.后置性作业的类型创新

1)游戏型作业:主动练习技能,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型作业将知识蕴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作业。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感觉到信息技术作业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2]。“认识键盘、指法练习”(如表4)的作业设计,有效地抑制学生对打字感到厌倦、乏味的心理。

学生回家玩儿打字游戏,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再玩儿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2)实践型作业:灵活运用知识,提升操作能力

教师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收集信息等途径来增强运用信息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师在施教第六册“让照片别具一格”(如表5)这个内容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这样的作业可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促进这些能力之间的平衡,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3]。

3)创作型作业:激活个性与潜能,重在个性展现

作业必须适应孩子的需要,而不是让学生去被动适应预先规定的作业。学生会更乐于自由想象、自由创作。教师在施教六年级下册“房间的布置”(如表6)后,布置以下的实践延伸作业:

学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作型作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探索者和成功者。

4)整合型作业:丰富作业外延,重在综合应用

整合性作业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处理、解决问题。根据四年级下册第15课“设计标志”(如表7)和PowerPoint中的“自选图形”设计“交通标志我知道”的后置性作业。

类似这样的作业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这里不仅需要孩子有比较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信息搜集处理水平,此外还需要整合其他学科,对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从而激活各自的潜能[4]。

3.后置性作业的激励评价

加强后置性作业的指导、评价与激励体系建设,多形式展示学生课外探究成果,努力争取家长对学生信息技术课外延伸探究活动的支持。

1)突出指导:注重后置性作业过程的交流

后置性作业不是布置下去就完成了,必须还要回归到课堂中来,这样信息技术教学的“效”才能体现出来。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过程的交流。学生课外的延伸活动,需要课堂上的适时调控。在课堂上初次交流、布置好后置性探究延伸活动后,学生着手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安排课堂上的某些时间进行实时的交流。

注重课外延伸探究结果的交流。我们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了解课外延伸探究活动:一是过程流,二是学生探究结果的汇报交流。总结性的交流对后置性课外延伸活动反馈信息的掌握更加重要。

2)凸显激励:注重后置性作业成果的交流

开汇报会: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实践、自己探索、自主合作,就课外了解、调查、实验操作中的情况在同学间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向大家作汇报,看哪些同学知道得最多,哪些同学讲得最具体。

成长电子档案展示:成长电子档案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同时也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并且强调自我纵向比较。通过校园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只“成长电子档案袋”。学生每次必须以真实姓名登录网站,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并进行学期测试、阶段性总结评价。档案袋包含学生认为最能展示他成就的有效作业。例如,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包括课外创作的作品),自己收集的有关信息技术的图片、文字,以及自己写的信息技术小评论等,由学生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保存到电子档案袋中,存放时可与过去的作品比较,不满意的作品可以取出,定期展示给家长观赏、评价。成长档案中的作品,可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展览[5]。

网站作业展示区:每位学生都可以将自己的有效作业上传到网站并附上自己的简短评语,其他同学也可以对作品进行适当的评价,并为作品评级:优秀、良好、合格。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展示和评价学习同学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

3)关注生成:注重后置性作业生成问题的交流

注重后置性作业的生成问题的交流,研究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力量、可能性和能力,找准教学目标、教材与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因人而异,以学定教[6]。通过对后置性作业的交流和关注,学生不但掌握、了解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与习惯,而且会更多地融入自己的思维,感受到课外延伸作业的快乐和家庭的温暖。

我们可以将生成的问题划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

抓“近相关”生成问题。这类问题是课外延伸的深化与拓展,这就要求我们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当然,有些问题需要花较多的课外时间,可以有效地将课外研究和课内讨论结合起来。

取“远相关”生成问题。“远相关”不是“不相关”,这类课外延伸问题往往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最终起到提升整个后置性作业有效性的作用。对于这类生成问题,我们要懂得取舍,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才是如何利用与拓展延伸[7]。

三、思考

1.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

设计与实施后置性作业,增加了教师上课的跨度、深度和灵活度,使备课层面拉宽、难度加大、工作量增多,这对教师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教师如何更好地适应后置性作业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2.争取家长更多支持,提高后置性作业的实效性

有不少家长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理解信息技术这个学科,从而导致对后置性作业,尤其是一些探究活动的反对。因此,我们还需要逐步引导家长走进孩子所探究的信息技术学科领域,消除对“玩电脑”的成见,了解学科价值,在家庭、社会中形成浓厚的课外探究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敏军.互联网有约[J].信息教研周刊,2009(2):26.

[2]王敏军.巧用游戏,突破难点[J].信息教研周刊,2012(7):19.

[3]王敏军.对“用ACDsee浏览和编辑图片”教学的反思[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22.

[4]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实践性课外作业例谈[J].信息教研周刊,2010(17):19.

[5]王敏军.小学信息技术差异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Z].富春五小,2010.

[6]叶青.浅谈语文课外作业的设计[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8):44.

第9篇:课外科学小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中职院校学生的一种自觉、自愿、自发的行为,对于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娱乐身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课外体育活动的对抗性、开放性和自发性,容易导致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虽然伤害事故的概率较小,但一旦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受到人身伤害事故,不但对处在发育期的学生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也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便,严重的伤害事故还可能给学生的成长和家长的生活蒙上一层阴影。因此,通过对惠州市部分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抽样调查,试图找出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类型和原因,期望对中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惠州市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了惠州卫校、惠州旅游学校、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建筑学校作为样本,并随机对4所学校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专业书籍的阅读以及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的检索,基本了解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照。

1.2.2问卷调查法 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6份,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177份,问卷有效率为88.5%。

2结果与分析

2.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现状

2.1.1课外体育活动任害的类型与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最常见的伤害是表皮挫伤、韧带损伤和肌肉拉伤。其中表皮挫伤有16例,占调查人数的9.03%;韧带损伤有7例,占调查人数的3,95%;肌肉拉伤有5例,占调查人数的2.82%。

2.1.2课外体育活动协罟项目的分布 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与学生所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直接关系。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普及程度,伤害事故也成不同的分布。比较流行的项目,伤害事故概率就高,反之则低。篮球和足球在中职院校较其他项目更为流行,所以受到伤害的人数也最多,共计23例,占调查人数的82.1%;其次为羽毛球13,占调查人数的10.7%;其他项目为2例,占7.2‰

2.1.3课外体育活动化害部位的分布 调查发现,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经常发生在面部表皮、上下肢关节部位和肌肉拉伤,尤其是皮肤表皮、上下肢关节损伤较多。面部表皮损伤15例,占调查人数的53.6%;上下肢关节损伤9例,占调查人数的32.1%;肌肉拉伤占4例,占调查人数的14.3%。

2.2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原因的分析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对抗性和风险性。学生在运动中受到伤害事故的原因具有动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活动伤害的原因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外体育活动缺乏有序的组织 中职院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多数是学生自发、自觉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正确的指导是学生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中职院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内容都没有专人指导、组织,比较流行的项目场地较为拥挤,参与人数较多,经常发生身体碰撞和擦伤,比较容易受到伤害。

2.2.2课外体育活动准备活动不充分 调查发现,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前热身运动准备不足、认识不够,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体育活动的为数不少。尤其他们在中学时期参加体育活动较少,在自发参加的体育活动中,对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这种现象在大学生中也普遍出现。有为数不少的人认为做准备活动浪费时间,消耗体力,往往不做准备活动就参加剧烈运动,这样神经系统和内脏等器官机能没有充分动员起来,致使肌肉拉伤、韧带拉伤或挫伤等伤害现象时有发生。

2.2.3课外体育活动动作技术不规范 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欠缺体育教师的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时,始终在无序和自发的状态下进行。学生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时,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体育项目,不少学生对参与体育项目的动作要求和技术规范掌握的不够,甚至基本上不会。因此,在不会和错误的动作下,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伤害也在所难免。另外,有一些学生在大强度运动后,继续在饥饿和疲劳的情况下进行体育练习,忽视了身体机能状态。在此情况下,学生的机能下降,兴奋性低,稍有疏忽,就容易发生运动伤害。“技术动作不熟练、不规范,甚至技术动作错误或者违反运动规律,都会违背身体的生理解剖特点和运动时的力学原理,不仅易造成自我伤害,而且易造成其他学生的伤害。

2.2.4自我保护能力差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能力非常关键。有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篮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项目中,动作复杂多变,对抗性强,要求身体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协调性与柔韧性。而在这些体育运动中,有些学生预防运动伤害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自我保护的方法不当,即使意识到也容易受伤害,也因自我保护能力不重视,不会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而导致运动中伤害。

2.3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预防措施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如何防止和减少伤害是中职院校教师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娱乐学生身心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有赖于减少对学生的人身伤害。为了减少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伤害事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3.1加强安全教育,重在预防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不少学生由于缺少运动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或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忽视安全而发生运动伤害的学生较多。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课外体育活动容易受伤的项目的要点,分析可能导致课外体育受伤的部位,教育学生自觉遵守课外体育锻炼的原则,循序渐进,避免因体力透支造成不必要的课外体育伤害事故。同时,学校应举该办一些运动损伤应急处理讲座,让每个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预防技巧和应急处理办法,这样可以减少课外体育活动伤害的发生。

2.3.2课内外体育一体化 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对课堂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实践应用。课内体育教师传授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而课外体育活动是对课内体育学习的实践应用,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得到锻炼、掌握、巩固和提高。因此,中职体育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内体育教学,也要做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引导和指导,只有体育教师正确的引导、组织和关注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才能发挥其最大功能。

2.3.3重视热身,加强自我保护 在体育教学中,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做准备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学生对做准备活动重要意义的认识。认真做好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以前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在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并对预防肌肉拉伤、关节扭伤,以及因心跳过快而引起的心慌、恶心、呕吐、头昏等有重要作用。

加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主要手段。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并把自我保护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培养学生相互保护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2.3.4购买保险、转移风险 学生入校时,学校有关部门应了解他们的家庭是否为其购买了伤残保险。对于没有购买的家庭应尽量引导购买。对于少数困难的家庭,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其他途径(如困难补助金、助学金、捐款等)筹措资金为他们购买保险。学生参加保险,在伤害事故尤其是重大人身伤害事故发生时,能够降低和转移学生自身承受的风险,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

3结论

3,1中职院校课外体育活动伤害事故的发生与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成正相关。在中职院校比较普及和流行的足球、篮球、羽毛球发生伤害事故的比例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