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新苗培养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时期,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高等医药院校也应该转变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基础牢、能力强、素质高的药学人才。其中探索高等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各医药院校关注的重要命题。
1 我国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1)设置专业口径窄。我国初期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原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参考:忽视通才教育而注重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多、细、口径窄的特点。然而这种“重专业轻人文,重应用轻理论,重知识轻素质”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交叉渗透,综合发展的趋势;人员的职业分布也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逐渐调整更趋向于多元化;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特点也逐渐的转变为:基础知识扎实、适应能力强、素质高。
(2)院校培养模式单一。现阶段,化学—— 药学仍是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学科内容,在今天,却逐渐显现出弊端。现有模式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多个课程都具有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课程之间重复较多,现行的多个版本教材大多内容落后陈旧,不能体现出药学领域的前沿内容;药学专业的实验课也多以验证为主,没有大量的引入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实践教学也普遍呈现着内容窄,质量低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单一,沿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的自主探讨受到限制;仅仅注重专业课教育,忽视相关的人文课程教学,对于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其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不佳。
(3)人才结构失衡。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了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然而快速的发展对应的却是专业人才短缺、结构不合理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高校药学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一些院校药学专业只是追赶潮流,求量而不求质,其教学计划没有自己的特色,只是照搬他校,不能够对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个准确的认识。随意的课程安排必然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完整,学生的创造能力贫瘠。
2 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的工作方向
针对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我们提出高素质综合型药学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多学科交叉渗透的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药学人才的培养教学计划必须突出厚基础、宽口径、高交叉度,人才培养目标要由“专业对口”向“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创新意识”复合型人才过渡。
2.1 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双基”教育
学校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压缩的必修课学时应该用于设置一些选修课来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基础如强化生命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辅以生物医学和中药现代化课程,向学生介绍现代医学的发展成果;注重技能培养,如英语、计算机、文献检索能力等;注重教育辅助职业的作用,药学教育应适当的考虑国家的职业准入制度,适当的增加执业药师必考课程比例。
2.2 搞好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构建完善、系统、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特点,建设一套完整的药学实验教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有机结合多个课程实验,针对体系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实验大纲和考核办法。实验教学的改革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集约化建设实验室、建立规范高效的实验中心、修订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大纲单独设置实验课等等。同时在正常的专业课教学中多引入交叉性强,综合程度高的设计型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衔接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3 改革实践取得丰硕成果
3.1 构建了一套全新的课程体系
充分利用学科的优势,挖掘现有专业的地域、资源等优势,对相关学科进行重组,以增进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性。以建设复合型专业为原则,以中药学学科为核心,以化学学科为基础,以生命科学学科为前沿的新型平台课程体系。在这个平台上,建设课程群教学模块,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的弹性要求。具体如下:依托“化学学科”,将四大化学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淘汰原有的四大化学独立教学模式,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突出基础性、综合性以及先进性;对药学专业课如: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和中药药理学等课程同样采用交叉融合的方式,进行整合,形成
转贴于
特色鲜明的药学学科教学体系,融各个专业课为一体。
另外,在模块内设立选修课程,实现了学生跨年级、跨专业选课,逐步建立并实现在指导性教学计划基础上的体现学生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3.2 课外科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热情
为了更加有效地实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积极挖掘出创新性实践教学有效载体,形成了以“挑战杯”学生科技作品展为龙头,以创业计划大赛、“新苗计划”、“药学院科研立项”、srt(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等为主体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并在一系列的科技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和渴望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研究、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3 将课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融为一体
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巩固专业知识,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采用赴地方经济实践服务团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如进行地方药材产销调查研究工作,走访药材市场,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等。通过这些密切结合实践教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充实和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
关键词: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医药高等院校
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面向社会培养应用性和技能型专业人才,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管理、营销的概念、原理与方法,还能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分析、营销策划、市场开发及促销等实际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预计2020年我国医药市场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中医药要实现快速发展,市场营销人才必不可少。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企业对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逐年升高。目前我国已有16所中医药高等院校设置了市场营销专业,我校于2000年设立市场营销专业,经过多年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已趋于成熟,但仍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笔者在全面分析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等环节的基础上,采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HACCP)理念确定其关键控制环节,以培养合格的中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1HACCP的概念和应用原则
1.1概念
HACCP是一种被世界各国食品医药安全主管部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公认用来控制危害的经济、有效、科学的全过程预防性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将其定义为:生产安全食品的一种控制手段,对原料、关键生产工序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加工过程的关键环节,建立完善的监控标准,并采取规范的纠正措施。现代研究表明,HACCP不仅可应用于食品、药品行业,还可用于医药类课程教学改革,通过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有助于提高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市场。
1.2应用原则
HACCP的应用有以下基本原则:
(1)危害源的分析,是HACCP的基础,确定产品所有潜在的危害及其来源,有助于找出潜在危害;
(2)关键控制点的确定,为有效控制关键点提供依据;
(3)控制标准和关键限值的制定,结合实际制定关键限值可确保实际操作的简便易行及连续监测;
(4)关键控制点监控体系的建立,是HACCP管理体系的关键,可使HACCP体系正常运行;
(5)纠偏措施的建立,针对各关键控制点制订有效纠正措施,提前采取措施,降低危害程度,确保目标的实现;
(6)HACCP体系有效运行的验证确认,采用除监测以外的方法确保HAC-CP实施的有效性,有助于HACCP成功实施;
(7)HACCP体系有效文件的建档,文件和记录是有效执行HACCP管理体系的基础,记录应包括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关键限值、纠偏记录、验证程序等。HACCP是持续改进的体系,通过关键控制点的评价与控制,不断改进完善,从而提高管理和产品质量。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关键环节分析
2.1人才培养目标
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社会需要什么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将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基础为药学、人文、市场、管理等知识,培养目标应充分考虑中医药行业特点及市场营销规律,符合医药市场对营销人才专业性、实用性的要求,培养复合型中医药市场营销人才。
2.2课程体系构建
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应涵盖以下内容:
(1)人文知识,医药营销人员日常工作中需同临床、药剂、生产厂家的各类人员交流,应具有社会学知识和社交礼仪。
(2)医药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了解中医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专业知识以及药品营销知识。
(3)经济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掌握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广告宣传等方面的知识。
(4)管理学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具备管理学知识,熟悉医药营销的目标制定、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管理学知识。
(5)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医药营销人员应适应现代医药企业国际化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能进行新成果推广。
2.3师资队伍建设
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性强,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体,每门课程均应由具有教学经验的人文、市场、管理专业人员讲授。综合采取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任务引领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既懂医药又懂营销、管理,同时还需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2.4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可达到提升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及其监控体系、评价指标对提高医药营销专业人才综合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对提升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采用开发营销模拟软件、举办营销大赛、进行自主实践、到医药企业实习和见习等多种形式,结合教学中的热点、难点与关键问题进行实践教学。
3应用HACCP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关键环节根据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结合HACCP应用原则,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对潜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评价,提出防控措施。
(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准则,脱离社会需求可能导致人才浪费和相关企业因缺少人才而减缓发展速度,甚至阻碍企业发展,导致企业破产。
(2)人才的专业性。专业性人才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人才的实用性。实用性较差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不仅不能很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企业,还可能导致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而被淘汰。
(4)人文知识。缺乏必备的人文知识,可导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工作中不能较好地交流,影响工作的开展。
(5)医药知识。只有掌握相关中医药学、药理学、药剂学、生理学、制剂、药事法规等药学知识,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
(6)经济学知识。仅仅掌握医药知识而缺乏相应的经济学知识,同样不能正常工作。
(7)管理学知识。具备管理学知识,才能进行目标制订、计划组织、监控实施等医药营销活动。
(8)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现代社会不管是专业型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外语和计算机知识都是必备的技能之一。
(9)综合型教师。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涉及人文、医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不可能拥有掌握各方面知识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成长为既懂医药又懂营销及管理的综合型教师。
(10)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需要,必须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
(11)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
(12)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对实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测和调控,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目标,提高教学有效性。
(1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采取听课、教学检查、学生评教、学生信息反馈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有助于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结论
通过探索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发现社会需求、人才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人文知识、医药知识、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综合型教师、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监控及评价体系13个关键控制环节均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应用HACCP理念,及时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通过建立关键限值、制订纠正措施等手段,山东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得到明显提高,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就业质量越来越高。将HACCP理念应用于中医药高等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和持续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出合格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柳萍,辛宁,秦华珍,等.中医药院校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2):147-149.
[2]宫春博,康怀兴.高等中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5):58-59,103.
[3]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委员会,国家技术监督局.GB/TI5091-1994食品工业基本术语[S].1994.
[4]郑爱新,高勇,谈国强,等.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的研究应用进展[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3,19(3):196-199.
[5]郭铃.HACCP理念在微生物检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2):265.
[6]郭新苗.中药黑膏药制剂生产中的质量风险管理[J].中国药物警戒,2014(8):495-497.
[7]李均,李志宁.药品质量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8]张楠.论高职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8(4):41.
[9]罗丹凤.高职医药市场营销教学模式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20):72-73.
【关键词】实践教学 管理模式 创新能力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与输出出现了教育与生产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社会人才输出供求关系不平衡,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受到较大的冲击,甚至面临了重新审视“培养什么,怎么培养”的问题。在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创新实践才是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发展最迫切的需求,各大高职学校必须改革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培养学校与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创新教育应运而生。创新教育包含了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模式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评价的创新以及教育制度的创新[1]。因此,从整体上看,创新教育并不是单一教育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功能在新的背景下的重新定位相关,具有全局性和结构性的特点。下面对创新教育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
(一)创新教育追求的是高等教育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培训与教育,除了注重知识的传承,也应该强调对现状的突破。创新教育的改革与实施既是对古代文明的超越,同时也是以学生个体为基础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追求。
(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推动与深入
目前,综合素质教育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又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点与核心。只有确保学生的教育在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施行,学生才能形成真正的较强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教育更注重学生发展的创造性
创新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进行教育,具体到教学活动及学习实践上,学生则是学习与活动的主体,教育改革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特长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高职改革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一)改革课程体系,创建核心教育
进入高职专业化的教学阶段,其课程体系对学生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当前高职学校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已经迅速更新,学科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很多领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创新性的研究,因此改革与优化课程体系任务十分迫切。高职学校管理者要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核层式课程体系,包括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及拓展课程,实现三位一体的整合。通过开发建设核心课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力量与资源,鼓励学生参与大量的实践创新训练,培养积极主动性与创新实践能力[2]。
1.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专业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准,每个专业可设置10门左右核心课程,将理论性学时控制为2000左右,加大在实践学习中的比例,确保实践类的课程学习占总数的25%以上,总学时超过40%。并具体根据实践教学的系统性、层次性、创新性要求,建立系统的实验教学模块、综合运用模块、素质拓展模块以及社会实践模块,确保理论与实践在这一环节得到很好的衔接与融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将实践方向往综合型、设计型和应用型发展,注重创新设计能力与创新思想的渗入,培养学生的“集成创新”与“借鉴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综合创新素质[3]。
2.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高职教学课程体系应重点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整合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突出学生“吸收知识――整合能力――提升素质”结构的优化。同时,要以应用能力为教育导向,对每门核心的课程以培养具体能力为基础进行内容的优化与重组,由知识点到能力项的过渡,结合基础课程的基本技能进行深入培训,真正做到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4]。
3.课内与课外的联动
高职的实践教育应该摆脱过去第一课堂的局限,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延续与补充作用,将学分的管理融入其中,形成三个有效课堂的结合与互动。只是从第一课堂到后续两个课堂的实践教学都可作为必修学分,如参与各专业科技竞赛奖项、科研项目奖项、公开奖项等创新学分,再如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自主积极参与高素质拓展活动等设置素质学分,明确规定创新学分和素质学分为毕业必备学分,鼓励学生充分调动积极性激发选修学分的热情,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以及一技之长为自己赢得更高的学分,逐渐强化自身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提升创新能力
1.“双主体”模式
“双主体”模式主要强调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以人才培养作为工作的要求与定位,一起承担人才培养与管理的任务。高职学校要积极与各专业企业开展“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活动,明确统一的培养规格,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共同管理和培训,将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与信息共享,充分结合理论学习、专业培训及企业实际岗位要求。学生在校的前三年可以将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校内统一培训,在校最后一年充分发挥与企业相结合培训的优势,由企业根据专业需要挑选专业教师联合授课,紧密联系岗位实践过程,完成最后的毕业设计。
2.“双合作”模式
“双合作”模式主要强调高职学校与地方政府展开的合作,按区域产业结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结构进行调整,加强人才培B的针对性,同时又与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共同对人才的培养出谋划策。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生,可构建区域的合作联盟,以共建实验室、科技园区等形式创新资源力量,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宁波市区政府建立的知识产业园以及与高职学校建设的科技园,为科技创新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教师的科技创新,学生的实践创新提供了条件,真正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实体[5]。
(三)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创新能力
1.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
学校实践专业课程中有大量对实验室的需求,而优秀的科研团队与先进的实验设备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积极创设开放性实验能够最大程度利用与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动手操作的兴趣,帮助学生在锻炼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而开放形式也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设定,如全面开放、定时开放以及预约开放等,开放内容以学生制定实验内容、自立题目、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为标准自行研究。此外,学校要确保实验项目开发或实验材料损耗过程中的经费补充,以最好的保障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2.积极拓展科研训练
高职学校依托自身在科研方面的条件与优势组建优秀的导师队伍,并将科研训练作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比如学校可制定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管理规定,鼓励有潜力有特长的高职生通过自选研究课题,或是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担任教师科研助手。也可以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方式创新模式,通过自由申请、教师推荐、择优选择等,推荐申请优秀的高职生新苗辅助计划,帮助高职生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实现培养计划。高职学校要积极帮助学生的创新课题立项资助,鼓励学生更早地接触并进入到专业的科研领域中,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掌握行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与运行手段,为今后进入社会开展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教育发展大背景下,高职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探索创新教育体系下的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模式,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胡伟,于猛,王志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10):70-72.
[2]陈志华.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1(22):101-102.
[3]郭学霖.改革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2016,12(15):11.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应用
一、任务驱动法的特征
1.任务为主线。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最重要的核心,且任务要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将任务作为主线,教师与学生均围绕这个任务进行互动,最终完成任务,这也标志着本次学习的完成。
2.教师为主导。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运用,带来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首先是任务的设计者,因为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任务;是任务的评价者,这是因为教师需要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出一定评价;是引导者,教师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应该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机,并根据学生对学习的需求,提供一些及时有效的帮助;是监督者,教师除了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外,还需要对课堂进行监督,因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环境,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学习的效率更高、方向准确就应该从旁协助,保持课堂氛围的和谐。
3.学生为主体。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无疑都是学习的主体,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学习,学习的效率才可以提高,让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让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其次是让学生形成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法是一种不断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在任务中,让学生拥有主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形成自己的认识,增加掌握的深度。最后是让学生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任务驱动法是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学生在完成任务之后自由交流,可以让学生自我审视,对照别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结论。
二、运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
1.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流。计算机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软件,且这些软件的操作也在逐步直观化、便捷化。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导致这些软件的应用和操作难以板书、讲解,而是需要使用相关的演示设备进行演示,也就是要采用“演示+操作+讲解”这一讲课方式。这就要求外部教学环境的条件跟上,也就是教室应该有相应的投影设备。投影设备在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可以让教学知识更加直观,同时可以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由于中职学生的基础稍微差一点,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注重知识的难度,还应该突出重视培养的目标,即突出实践与技能的训练,在教材上,更应该选择适用性较强且浅显易懂的,并坚持实用的原则。
2.结合小的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任务驱动法的教学需要以实例教学为教学模式,让每个章节有代表性的实例,给学生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进行相关介绍。计算机课程的教授需要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结合,这样才能跟上相关知识更新的脚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做好充分准备,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学空间,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的自学内容逐步增多、难度加大,让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并养成自学习惯,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师传授内容的理解,让教学效果更好。
3.加强实践,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实验为主,注重实际运用。尽量增加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让学生多练习,掌握操作技巧,最好可以自己熟练地综合运用。教师应该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让教学更加有步骤、有计划,同时坚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三、注意事项
1.教师应该将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一些,因为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地进行教学,同时与其他教学方法巧妙结合在一起,保持《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与灵活性。
2.任务驱动法主要是依据一系列的任务来完成教学的,因此任务的提出必须与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但这并不表示教师所设置的任务就是很简单明了的,还需要有一定的难度与可操作性,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互相协助、探讨及教师的指导之下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又可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3.任务驱动法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仅扮演“导演”的角色,因此应该积极从旁协助,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对教师就提出了新要求,那就是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课堂控制能力要高。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彼此之间多多进行交流沟通,互相学习、交流教学经验,这样可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控制能力,增加师生间的互动。
四、结语
要想合理、适当地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必须与学生多接触并收集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这样就可以把一些枯燥的知识点和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结合起来,学生就会对学习感兴趣。计算机知识的讲授是不可能把每一个软件的所有的功能都讲到的,所以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掌握与计算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让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前提,还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源泉,这样的课程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让学生主动接受。
参考文献:
[1]黄祥谈.计算机应用课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
[2]倪宝童.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御用[J].辽宁师专学报,2004(06).
[3]黄冶斌.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5(4).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
随着一个以创意、共情、模式识别和意义追寻为核心的“概念时代”的到来,未来属于具有“高概念(HighConcept)”和“高感性(HighTouch)”双重品质的人。我们的课程也应随时代脚步而更新,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更多地将多媒体、新技术将融入创新教学,既能激发学生右脑思维,开拓学生多元智能、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为培养具有美感、情感、懂得交往和寻求意义的优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课程
未来的世界是多元的、未来的世界是虚拟的、未来的世界是充满创意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渗透着“视讯科技—新媒体”的符号,需要我们去用心发现、体验。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以“新媒体艺术”为轴线,贯穿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新媒体艺术与文化等课程大模块,采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结合我们身边的各种资源一同审视、探讨、分析、创造、重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新媒体艺术课程。新媒体艺术是指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影像与其他美术媒材相结合,艺术性地选择、利用、改造、组合,延异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这让摄影、摄像、录像以及投影等元素也融入了新媒体艺术的创作中来。将新媒体艺术引入中小学美术课程中,与以下几点特质有关:强调观众介入和参与,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在展示效果上具有异质性、互动性、融合性、非重复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以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将美术、音乐、戏剧、诗文、计算机、影像、劳技、光学等跨学科内容融入多维空间中,是一种开放的可变艺术。以夸张、异化的形象激活观众的感官,着重强调艺术思维和肢体介入。强调在自我与环境间的思辨,给予社会场域以人文情怀的美育关照。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嬗变,艺术的外延和内涵也络续转变,本研究将新媒体艺术与高中美术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也十分契合新媒体时代下的视觉潮流与人文理念。
2高中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设计概述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美术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敏锐的洞察力和乐于探究的精神,鼓励想象、创造和勇于实践,用美术及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方法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美术和其他学科的学习。”[1]新媒体艺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开设,能积极帮助学生进行高层次艺术思维能力的学习。因此,笔者开设的新媒体艺术课程力求让学生学会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创意,敢于大胆质疑,了解媒体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原理与思想,掌握利用相关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学生可以在多元的情境中密切新媒体艺术与自我、生活、艺术、文化、科技、社会、未来的联系,获得积极审美体验和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此外,本课程还能让学生对媒体文化产生感悟与内化,养成利用新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掌握利用新技术主动获取与加工、感知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交流与评价知识的能力,发展信息素养、科技素养、媒体素养。具体说来,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设计如下:
2.1课程目标
(1)明晰“新媒体艺术”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周围的视觉文化现象,深入探索、鉴赏与批评不同形态的新媒体艺术。(2)感知新媒体艺术的特质、美学价值与人文价值,思辨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人文情境、生活环境、社会生态间共相互生的美学关系。(3)通过多元媒材的体验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影像感知能力、创意表达能力以及空间转换能力。
2.2课程设计思路:
通过艺术鉴赏、创意园区新媒体艺术考察、新媒体艺术创作等一系列主题性教学活动,采用串线性、共享式的统整模式进行课程整合,利用计算机、PPT及相关影像资料、互联网、艺术思维导图、绘图纸笔、美术档案袋等教学资源,力求建构多维、立体的课程,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2.3课程模块设计
模块一:新媒体艺术与自我活动目的:师生围绕“咱们学什么?为什么学?咱们如何学?与谁一起学?”四个议题进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一同选择、探讨、建构、编创属于自己的课程。活动项目:头脑风暴、课程会、议题讨论、新媒体宣传会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组建“学习共同体”,师生共同了解新媒体课程的由来与概念,一同商议课程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活动安排、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构建和谐民主学习气氛,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社会经验出发,结合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使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创生意义的资源;师生可以围绕“我看新媒体”、“我与新媒体”等相关议题展开辩论演讲,或围绕“新媒体艺术”“数字化时代”等关键词展开头脑风暴活动。模块二:新媒体艺术与科技活动目的:掌握利用网络工具进行信息检索、搜集资料的方法;以批判的眼光宏观当今社会的变化,明确新媒体时代下视讯科技发展的诸多表象及其特征。活动项目:网络虚拟考察、知识竞赛、主题调研会、视频媒体艺术展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学会运用常见的信息检索工具进行学习,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基础、网络学习资源获取方法、网络交流的沟通桥梁、基于Internet的资源学习”四个任务;通过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既学习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更应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和综合实力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项目实践,申请博客,协同完成以“新媒体艺术与XX”、为议题的网络检索报告。模块三:新媒体艺术与生活活动目的:结合自身生活环境和经验阅历,从思维开拓、创意设计和调查实践等方面理解新媒体与生活的联系,锻炼用新媒体手段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项目:创意思维墙、校园设计工作室、模拟项目签订会、新媒体手工坊、家校参与户外采风、言语写作等以供选择。学习要点:建议从身边校园文化入手,利用电子数位板、CAD等绘图软件设计草图,师生共同创设兼具意趣性、交互性、主题性、文创性、时代性的学校环境,以求传达学校的教育哲学和文化精神;运用原型启发、希望点列举、逆向思考等方法进行互动,锻炼学生多向思维、放射思维、换元思维,为新媒体创意制作打下良好思维基础;项目实践,尝试各种手段建设我们的数字化校园(方案、模型、实体改造等);小组完成田野调查报告,并尝试设计新媒体解决方案;模块四: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活动目的:通过跨文化体验,力求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参与国际交往的态度和志向,以及多元视角所带来的宽容心态。活动项目:文化主题日、虚拟漂流瓶、多元文化旅、中国动漫游等以供选择。活动要点:站在世界文明与民族文明互动发展的原点,结合社会生活事件,理解地域、亚文化、伦理、种族、性别等问题,展示影像、交流评析,培养国际理解能力;帮助学生从新媒体的角度理解多元与本土、传统与现代、冲突与融合、积累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自觉建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精神;项目实践:举办多元文化综合媒介展,力求跨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虚拟的界限,把社会评论、大众审美融入新媒体作品中。
3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新媒体图像文化在极大地丰富、提高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技术手段和效率的同时,也以冰冷的数字技术标准造成了人的感知方式与审美经验的“同质化”。将新媒体艺术融入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不仅能给予全球化语境下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而且对继承、保护、创新本土文化,构建21世纪的创造力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据此,笔者为新媒体时代下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通过动态的发展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现象密切联系,精选设计多层次的、具有弹性的、符合学生审美建构水平的教学内容。从审美内涵和形式上来建构高层次的教学。第二,教师应积极建构以学生学习经验为中心的、结合社会性议题的视觉艺术课程,注重传统文化与学生的经验统整、知识统整,视觉文化资源与社会公共资源的统整,实现以人为本的新型课程发展。第三,改变思维,以学校美术教育在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中的力量为动力。[2]应改革师范学校教学课程、加强职后教师培训计划,提高美术教育者的新媒体艺术素养。总之,美术教师应充分认知新媒体艺术教学与跨学科美术教学对学生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独特功能,助人学渔,引导学生构建未来中国的宏伟蓝图做好思维方面的准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钱初熹.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
关键词:学科竞赛;主题;时间;空间;模式;管理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开展的学术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是激发学生潜能和创造力的最好手段,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形形各级各类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层出不穷,对学科竞赛的分类也五花八门。只有通过构建一套有效的分类体系,提出学科竞赛分类准则,厘清学科竞赛内涵与外延,才能避免造成学科竞赛管理混乱和措施不当等现象,有效减少竞赛的不公平和不公正,从而推动学科竞赛有效开展以及进一步发展。
一、学科竞赛分类准则的提出
我们可以把学科竞赛定义为学生利用所学科学文化知识针对所提出的学术问题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通过一定方法(或模式)进行分析、构思、尝试,争取优胜的活动。不难看出,作为学科竞赛应该包含主题、时间、空间、模式四个要素。“主题”即竞赛的内容和核心,如某届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主题“智能小车制作”等。“时间”即竞赛全过程或某一阶段从开始到结束的间隔,一般一次比赛包括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或答辩陈述)阶段等时间段。“空间”即竞赛所需要的场所,如决赛场所、预赛场所等。“模式”即解决竞赛问题所采取的方法,如手工制作、计算机编程、口头表述等。
不定主题科技活动分为以下三类:
(1)不定时间不定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它是大学生一种自我的不受约束的学习或研究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自由学习研究类活动,如学术调查、科技发明等。
(2)定时间不定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时间规定可以半年、一年,但活动场所没有统一规定。我们把这种有组织的活动称为研究训练计划类活动,如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实验计划、新苗计划等。
(3)不定时间有评比空间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我们把它们称为展示类活动,如“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它没有主题限制,没有时间规定,仅以申报调查报告、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对优秀作品给予奖励,并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等活动。
以上三类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都不设主题,它们不具备学科竞赛特征,不是本文研究对象。在此列举能清楚理解什么样的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才能称得上是学科竞赛,也更加明确了科研训练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与学科竞赛之间的区别。这对我们学科竞赛管理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规定“主题”的大学生学术竞赛活动,根据竞赛运作模式固定与否,我们把它分为非学科竞赛和学科竞赛类两类。其中具有固定运作模式的竞赛如知识竞赛、辩论赛、技能竞赛等,它们运作模式只有笔试、口试或只有验证型动手等形式,竞赛过程过于简单,学科性不强,只是对学生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我们认为不应列入学科竞赛范畴。
规定主题的具有不同运作模式的大学生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我们列入学科竞赛范畴。根据时间、空间二个要素把它分为开放式学科竞赛、半开放式学科竞赛、封闭式学科竞赛、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四类。
(1)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有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该类学科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不受时间限制,竞赛所用场地也不作统一规定,仅以提交参赛作品参加决赛。如大学生机械设计、大学生智能汽车、大学生广告设计竞赛等。
(2)半开放式学科竞赛,指不定时间半定决赛空间的学科竞赛。该类学科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模型制作和决赛集中在统一规定的场地内进行。如大学生结构设计、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
(3)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阶段定的时间统一规定,场地实行全封闭,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
(4)半封闭式学科竞赛。该类竞赛准备阶段、理论方案阶段、模型制作阶段、决赛阶段定的时间作统一规定。竞赛场地分散于不同地点进行竞赛,竞赛期间参赛人员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如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有关特征如下表所示:
学科竞赛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竞赛的发展和主题变化可以调整。如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为反映学生真实参赛水平,更加公平公正,从起初开放式调整到目前的半开放式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因隔年竞赛的主题不同,采取了两种不同形式竞赛,逢单年为半封闭式竞赛,逢双年为开放式竞赛(嵌入式竞赛)。
二、针对四类不同的学科竞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我们根据时间和空间对学科竞赛进行了分类,针对四类学科竞赛的不同特征,提出了以下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从而指导学科竞赛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得到较好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1)开放式学科竞赛一般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性竞赛。从竞赛主题看,一般采用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要求参赛学生拟定解决方案或按所设置的测试标准设计制作作品。竞赛难度一般较大,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去分析问题、构建思路、选定方法以及验证方案,进而实现从掌握理论知识到切实解决问题的跨越。竞赛整个过程需要参赛者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这种特征决定了形式必须开放,过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如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等竞赛。开放式学科竞赛的主体是参赛学生,同时需要教师在赛前进行指导和提供必要硬件、场地等帮助。开放式学科竞赛必须把诚信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有的学生和教师不免会利用开放式竞赛特点,为了获奖而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急功近利。为此,要实行诚信一票否决制,对违纪现象及时查处。另外,一方面在竞赛内容上增加决赛答辩评审环节在获奖的权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推行和健全竞赛举报机制,加强作品真实性考证。
近年来,浙江大学针对开放式学科竞赛,通过制定《浙江大学大学生竞赛管理条例》,规范和引导参与学科竞赛的师生行为,引导学生树立“重参与、重过程、争取获奖”的竞赛观,在竞赛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督促教师要以“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约束自己,在竞赛中以优良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我们还推出竞赛过程跟踪机制,实行网络监控、评议等等方法保证竞赛公平公正。我们充分认识开放式学科竞赛答辩环节的重要性,尽力为竞赛作出公平公正的评判。
(2)半开放式学科竞赛分两个阶段,竞赛理论方案设计(或竞赛准备)阶段和竞赛模型作品制作阶段。竞赛理论方案设计(或竞赛准备)阶段实行开放形式,竞赛模型作品制作阶段实行集中封闭形式。半开放式学科竞赛有现场集中封闭制制作竞赛作品环节,因此竞赛命题十分关键。在考虑题目的新颖性和实用性前提下,一定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主题选择偏难,会造成参赛队在规定时间不能完成制作竞赛作品而无法参加接下来的决赛。如果主题偏易,失去竞赛的挑战特性,不利于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激发,最终会造成评奖等级难以区分问题。
为保证半开放式学科竞赛的公平公正,必须有相对完善的竞赛章程作支撑。明确竞赛的性质、目的、意义、方式,组织机构及职责,参赛资格和作品申报,作品的展览、交流、转让,奖励等内容,使之体现原则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并邀请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学者组成竞赛专家委员会。
浙江大学承办了浙江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该竞赛采取半开放式。为确保竞赛的公平公正,一方面,省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组委会通过制定竞赛章程明确竞赛的宗旨、组织和规则,以及参赛资格、参赛形式、参赛经费、评奖办法、参赛时间安排、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另一方面,每届竞赛承办学校都制定实施办法暨竞赛指南,明确竞赛开展程序,作品的要求和评审标准、奖项设置的具体方法、参赛者必须遵守的纪律。在竞赛设置上,我们适度增加模型作品制作阶段在评奖中的比重,力争使竞赛公平公正公开。
(3)封闭式学科竞赛是在同一时间,提供统一的竞赛设备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学科竞赛,如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封闭式学科竞赛有两个重要阶段和两个重要环节。两个重要阶段:第一,赛前准备阶段,包括制定竞赛规则,通知,明确参赛条件、竞赛范围,成立专家委员会、命题等。第二,竞赛实施阶段,包括场地布置,竞赛现场秩序维持,领奖及颁奖工作安排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对赛场的控制与调节,开赛后,要严格按照规则实施,对违反竞赛规则的选手及时予以处罚。竞赛中如果出现问题,要依靠评委会迅速解决,以保证竞赛不间断地进行。二是竞赛题的选择与确定,要考虑竞赛难易度,确保竞赛各奖项能顺利评出。
封闭式学科竞赛从形式上看,最为公正,但要避免 “以考代赛”和走入知识竞赛模式,所以不能过于提倡。另外,考虑到本科、专科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竞赛组别上最好按高校学生学历层次分本科、专科组别制定不同的评审标准。由于封闭式学科竞赛场地限制,该类竞赛还不能满足各校参赛要求,竞赛可以通过开展学校或赛区的初赛与复赛,扩大学生受益面。
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封闭式学科竞赛,浙江大学已经开展十三届。我们重视竞赛的每个阶段和环节,统一竞赛规则与技术数据,保证了每支参赛队公平参赛,至今乃保持竞赛零举报的好声誉。我们紧紧抓住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一封闭式学科竞赛特征,通过竞赛题目的创新性、交叉性和多样性,以弥补封闭式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不足。通过扎实富有成效的开展,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有3所高校3支代表队进入世界总决赛,约占全球3%,约占国内进入总决赛队伍16%,受到世界注目。浙江大学2003年以来每年参加世界总决赛,并在2011年第35届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摘得全球总冠军。
(4)半封闭式学科竞赛是在规定时间分散于不同空间进行的学科竞赛。它与封闭式竞赛不同之处在于参赛队处于不同地点进行竞赛,允许参赛者可以运用网络、书籍、各种文件资料等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允许参赛者外出加工、购买竞赛所需物品。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等。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关键在于竞赛过程监控,通过设立巡视制度,进行随机随时抽检,增加现场答辩环节,对违规参赛者实行一票否决制达到参赛过程的公平公正。在评委的选择上,建立评审专家资源库,将为人公正、专业能力和水平在本学科领域突出、竞赛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者纳入其中,每届从中随机抽取评委名单。另外还可以通过评审过程公开,允许被测试队之外的其他参赛队观看,一则互为监督,二则互相学习。
浙江大学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浙江赛区秘书处单位。多年来,我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赛前制定严格的纪律制度和评审制度。竞赛期间赛区组委会组织巡视检查,委派巡视员进驻参赛学校。安排学生进行现场答辩;评审专家采取回避制度。在评奖结果上,采取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等等。通过以上针对性管理措施,浙江省半封闭式学科竞赛卓有成效,如全国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010年浙江大学参赛队荣获本科组全国唯一“高教社杯”奖项。2008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荣获专科组全国唯一“高教社杯”奖项。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理性分析学科竞赛的现状,找出发展规律,通过厘清学科竞赛内涵与外延,进行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管理措施,学科竞赛工作才能提高一个层次,才能富有成效持续开展。近年来,浙江大学在这方面已经迈开了一大步,取得了较大成绩,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争取让更多学生直接受益。
参考文献:
理念构建:
打造学校发展的主心骨
对于笔者的疑问,岷县一中校长张新强作出了如下的回答。当一所学校发展迟缓,人心涣散,找不着北的时候,就迫切需要一种理念来支撑与唤醒。这种感受,让我们提炼出了“创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办全县人民满意的学校、育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办学宗旨,“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心体同健 德才双修”的校训和“终身学习、快乐工作,健康身心、幸福生活”的教师文化,以此为管理“正向导航”。同时,我们从校墙到校内橱窗,墙壁,从校园网站到校报校刊,从教职工会议到学生家长会,学校始终如一地叫响办学理念的口号,让它能深深地植根于领导、教师、职工、家长、学生的心田,并坚持走精细管理、内涵发展之路。
张校长还介绍说,为了让学校文化建设从一着手就高起点、全方位,实现用文化育人、以文化提质的目标,学校制定出台了以“大美岷州 文化一中”为主题的《岷县一中2011—2015年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从人文、制度、活动、环境四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的规划,努力建设具有精致的“净、雅、美”的校园环境,培育具备卓越的“精、气、神”的一中文化,强力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着力提升师生生命质量,示范引领兄弟学校共同发展。
精神引领:
培育志存高远的一中人
在谈话中,张校长始终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文化是决定学校兴衰的最重要因素,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而在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教师更具有主动性、引导性和决定性。所以,抓住教师这个群体就等于是抓住了学校教育的全部。为此,岷县一中努力加强学校文化和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以下各种渠道,着力培育“志存高远、卓尔不群、儒雅大气、和而不同”的教师气质,引领师生形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使校园成了师生学习的学园、生活的家园、成长的乐园。
树立“信念”文化。“有了学校的发展,才有教师的尊严”是树立信念,“既然选择了从教、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是坚定信念,“做最好的自己”是最朴素的信念,“一切为了学生”是最崇高的信念。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保障,古人说“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而制度建设,教师认同,共同遵行,它就叫“文化”;教师不认同,被动应付,它就是“废纸”。因此,我们奉行和探索的是“绝情制度、有情管理”。
推进“公平”文化。公平首先源自公开,学校的重大决策、大宗采购、招生方案、收费开支、学生资助和教职工的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选先等均要按规定层级经过校委会、行政会或校长办公会议的集体决策,并公示后方可实施。学校的4名副校长和11名中层人人上讲台,有的还兼带班主任,大家时时处处以身作则,让老师们在感受到一种差距和压力的同时,也强化了一种信任与目标。
丰富“活动”文化。教师文化建设的重点是青年,我们持续开展了新老教师结对帮扶的“青蓝工程”,培养骨干教师的“名师工程”以及“优秀班主任培养工程”,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组建教工篮球、乒乓球、健身操、棋类等社团,丰富教师课余生活;让教师学习在一中、快乐在一中,奉献在一中,成长在一中。
环境搭台:
形成文化校园的高水准
站在岷县一中整洁优美的校园里,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每一寸墙壁、每一张挂画都蕴含着育人思想,都能让每一个进入一中的人感受到浓郁的学府气息,感受到昂扬向上的力量。
在办学条件的改善上,岷县一中的管理者不遗余力,多方筹资3000多万元,在七年时间里完成了校园规划设计、采暖工程改造,修缮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楼,修建了新励志楼、新勤学楼、桃李苑学生公寓、如家餐厅、轻松阁水冲式厕所,建成了48个液晶多媒体教室和配套的各种功能室,购置了7万册图书及大量的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更新了所有的学生课桌凳及教师办公桌椅,使校园面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与此同时,勤劳聪慧的一中人努力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怡人。楼道内,有计划、有体系地悬挂国学经典、世界名校、励志故事、名人名言、校园风光、温馨提示等制作精美的展板或师生书画作品;橱窗里,随时展出学校主要活动的报道剪影、班级文化和校园动态,每月评选一次“学生之星”进行风采展示;草坪上,安放形态各异的景观石,上面刻有“勤学”“励志”“书香”“静思”等文字,安插造型美观的提示牌,上面印着“绿草如茵 惜于足下 ”“用心呵护每一片绿色”等温馨言语;各个功能室里更以醒目的文字诠释学科要义、点明专业特点,提醒同学们刻苦学习、励志成才……通过这些细节布置,让环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让师生在优美的校园里也变得儒雅大气。
活动育人:
营造舒心怡人的新校园
课外活动时间,岷县一中的校园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各类兴趣小组及师生社团活动竞相登场。操场主席台上,由学生会组织的学生才艺展示如火如荼,周围挤满了前来观看的师生,乐曲声和掌声交织成一片;综合楼前,各班级校歌班歌比赛也拉开了阵势,你方唱罢我方来,看看哪班得第一。书画展室里,人头攒动,笔走龙蛇;新修建的草坪篮球场上,一排排整齐放置的乒乓球台前,更是活跃着同学们青春矫健的身影。
近年来,岷县一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书香校园,建构文化生态,创设文化环境,以艺体节、科技节、课前唱、阳光体育、一中讲坛、教学开放周、节庆活动、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校报校刊等为载体形成全方位的文化网络,使学校成为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的乐园,充分发挥党、团、工、妇组织作用,使之成为思想行为的引路者、工作的加油站、生活的剂。
为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岷县一中还在每年举办历时一个月的科技文化节和春季艺术体育节活动,活动一般历时一个月,并在最后两天集中进行开幕式、师生书画展、田径运动会和闭幕式等主体活动。在科技文化节中,一中讲坛、网络应用大赛、数学智力游戏、演讲大赛、科技创新、地球小博士等多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多彩的舞台,不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在校园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和人文氛围。
如今,一年一度的春季艺术体育节和秋季科技文化节已成为岷县一色教育的大展示,既为全体师生搭建了展示才华和特长的平台,也为学校架设了对外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而师生“读书之星”的评选更让学校书香校园、书香班级、书香办公室、书香家庭创建活动变得有声有色,做客“一中讲坛”的杰出校友和社会贤达,还带给同学们更多的新鲜的感受和更远的目标追求。“迎七一”“庆国庆”“贺新春”等主题活动及学科竞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知识讲座、英语角、书画展等专题活动不仅活跃了师生生活,而且使一批又一批的学科人才和文体人才脱颖而出,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学校体育代表队、文艺节目组在历年市县举办的各类比赛中均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另外,岷县一中还创办了校刊《高中教与学》、校报《岷中风景线》及校内外交流材料《教研简报》《每周快讯》,其中校报《岷中风景线》在中语会组织的全国校报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学校还建成了校园网及学校网站,为所有教职工和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并联网,使师生实现了网上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招生 问题 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和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同时,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急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因此,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学术性为主培养模式向应用型培养模式转变,2009年教育部决定开始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根据教育部长远规划,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将逐步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比例为10.7%,而2010年该比例就增加到了23.3%,但是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学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识不足,导致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一志愿报考人数很少,尤其是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走出招生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生源质量,规范复试工作,完成招生计划,这些是当前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招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为今后的专业硕士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一、报考生源严重不足
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如“985”、“211”等重点院校,因此应届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选择报考“985”、“211”等重点院校。在地方高校的考生中,大多数考生基本都遵循传统观念选择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而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很少。如何拓展招生资源,解决培养单位普遍面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生源不足的问题,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和提高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全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任务全部通过调剂工作来完成,由于社会和考生对专业学位硕士的认知度不高等原因,浙江省2009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任务完成得不理想。从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各专业学位领域报名和录取情况来看,在我校共有8个专业学位领域中,仅艺术设计领域报考人数比较多,其他专业学位领域报考人数很少甚至无人报考,专业学位招生任务基本都是通过调剂完成的。
二、优秀生源缺乏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源于全国统考、推荐免试和一志愿报考学术型研究生的调剂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的考生不仅数量少,而且第一志愿上线的考生更少,调剂考生是地方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方式,从2010年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招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看,来自于“985”和“211”院校的调剂生所占比例仅为8%。由此可见,优秀生源数量偏少,生源整体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因素。
三、无效调剂逐渐增多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报考数量和上线率已远远不能满足其招生的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调剂录取已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调剂的考生有两种,一种是未达到第一志愿招生单位的复试分数线;另一种是达到第一志愿招生单位的复试分数线,参加了复试但没被录取或认为被录取的机会不大的考生。这些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申请调剂参加其他招生单位的复试。
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是一个全国性的功能强大的网络调剂信息平台,目前此平台是作为全国硕士研究生调剂的唯一工作通道,所有调剂招生单位和考生必须且只能通过此平成调剂录取过程。该平台目前具备以下功能:调剂信息和查询、考生调剂申请、考生信息查询、招生单位筛选、考生调剂锁定和解锁、复试录取通知发送、复试结果查询、录取状态查询等。招生单位和考生通过使用网上调剂平台受益匪浅,首先,对广大考生来说,一方面节约了考生的调剂成本,另一方面考生的利益也最大程度地得到保障。其次,对招生单位来说,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调剂过程中网上调剂平台的弊端也凸显出来:
(1)网上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申请调剂时,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同时申请几个招生单位,而且可以同时接收这几个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同时,部分一志愿上线考生因为担心复试被淘汰,所以在没有参加一志愿单位复试前就填报了调剂志愿。这些情况都带给调剂单位一些虚假信息,认为生源充足,但真正来参加复试的考生却不多。调剂中的“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现象愈演愈烈,考生流动的无序性造成研究生调剂工作的混乱,因此浪费了招生单位指标,也导致符合条件的考生丧失了录取机会。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2010年两个专业学位领域的招生为例,学院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向37名考生发出的复试通知,同意接收复试通知的考生共37人,但是实际参加复试的考生仅为22人。
(2)调取考生试卷环节。研究生调剂政策规定,调剂考生被调剂单位拟录取后,调剂单位才可以调取考生初试试卷。在调剂工作中,考生的初试试卷是决定考生去向的重要因素。而在现行调剂程序中,考生仅需在网上接受调剂就可以到调剂单位参加复试,并且即使被调剂单位拟录取,只要调剂单位尚未调到初试试卷,考生仍然可以参加网上调剂,而且还可能再次被其他单位拟录取。这样,一个考生可能同时被几个单位录取,导致无效调剂逐渐增多,同时给招生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二、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建议
1.重视专业学位教育
高校特别是高校的高层决策者,要充分认识到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正确认识全日制专业学位的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准确把握教育定位。只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学位的社会认同度才会得到提高,才会吸引广大考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2.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考生对此并不了解,所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广开宣传渠道。除了通过报刊、网络等媒介加强对专业学位的宣传外,还可以到重点地市、对口院校和企业开展现场咨询会和考研动员会,宣传学校和专业学位的专业特色,加深社会、企事业及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的理解和认知度,提高专业学位的社会知名度,为专业学位教育开辟广阔的市场。我校先后利用网络、媒体及主动联系生源好的高校等方式多渠道对外宣传,重点宣传我校的学科特点、学科优势、师资队伍、就业前景等情况,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广大考生。
3.扩大接收推荐免试生的比例
推荐免试生又称推免生,是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提前获得了高校硕士生的入学资格,不需要再参加全国研究生人学资格考试,俗称为“保送生”。一般来说,符合推荐免试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较高,具备研究生培养的潜力,是专业学位的优质生源。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接收的推免生共30人,其中专业学位共9人,这些专业学位的推免生中,专业排名均位于本专业前30%,英语大多数已过六级,有的学生曾主持过浙江省新苗计划项目、有的还获得挑战杯竞赛浙江省一等奖等。
学校扩大接收专业学位推免生的比例,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专业学位的推免生奖励制度和保障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申请推荐免试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这样既保证了生源,又可以提高生源质量,从而可以大大改善学校专业学位生源的素质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完善网上调剂平台
造成目前调剂工作中无效调剂增多的根本原因在于网上调剂系统缺乏对调剂考生和招生单位的约束,根据目前招生中出现的问题,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现有功能中再增加一些功能,就更加有利于发挥网络的便利作用,促进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和谐统一。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这一网上调剂平台的功能进行完善:
(1)招生单位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目前没有强制要求招生单位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库,部分一志愿拟录取考生因种种原因,也登录调剂系统填报调剂志愿,调剂单位一般是不知道考生是否已被一志愿录取,只有待全国研究生招生工作录取检查会议时才会查出来,这就影响调剂单位的招生工作,有可能白白浪费招生指标。教育部2007年硕士生招生录取检查会议时,查出我校拟录取库中有15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经核查,有3名考生选择调剂至我校,其他12人均选择了其他学校。如果强制要求招生单位将一志愿录取信息导入到调剂系统,就可以减少这种情况发生。
(2)考生填报调剂志愿环节。为了充分照顾考生的利益,考生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填报调剂志愿时,可以同时填写两所调剂单位,在此时,考生和调剂单位都是自由的。招生单位通过调剂平台查阅考生信息,并及时向考生发送复试通知,调剂平台中目前设置的回复有效期是48小时。考生收到该信息后在有效期内决定并通过网络确认是否愿意参加复试,考生一旦从网上确认参加复试,考生的信息将进入该调剂单位的复试备选库中,此后其他招生单位将无法看到该生的调剂信息;如果考生不同意该调剂单位的复试通知,则在规定的回复时间内点击放弃,网上显示该通知无效,考生可以再次恢复到自由挑选调剂单位的状态。这样就可以确保考生参加复试的唯一性,避免同时参加几个调剂单位复试的可能,同时又保证了考生的权益。
(3)考生的录取环节。考生一旦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接受了调剂单位拟录取通知,就可认为考生的录取工作已初步完成,调剂单位和考生未经对方许可不得单方面解除拟录取状态。调剂单位也无需再调取考生的初试试卷,考生网上的确认结果就是考生最终的录取去向。这样就可避免目前调剂中考生的去向由考生的初试试卷决定这一情况的发生。
如果从以上环节改进调剂程序,一方面,充分考虑了考生的利益,给考生以自由选择调剂单位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方便了招生单位的调剂工作也可以按计划顺利完成。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又降低了调剂成本。
三、结语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起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考生积极配合,对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调剂生源的有序流动,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从而保障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开展并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秦丽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定的探索与制定[J].科技信息,2009,(31): 7-8.
[2]陈丽莎,吴建文.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10,(22):55-56.
[3]布都会.张静.杨春雷.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流程及注意的问题.继续教育研究,2008,(6):121-122.
[4]田月霞.论地方高校硕士生调剂工作的新思路.科技信息,2009,(21).
[5]刘国勋.硕士研究生调剂录取的思考和建议.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3(3):43-45.
[6]杨德平.孙晓.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特点与策略分析.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1):100-101.
体外兼并后的整合势在必行
教训是明显的,既不能依靠收缩业务范围、成本削减和优化战略来创造价值,当然也不能依靠它们实现复兴和增长的目的。老牌企业也不应该指望通过兼并来恢复自己的元气。不幸的是,多数兼并行为的结果令人深感遗憾。哈佛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一位研究竞争战略的重要专家,发现收购公司会将从新行业收购来的业务的58%剥离掉。麦肯锡咨询公司估计,60%的兼并败在财务上。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了300宗最大的并购案后发现:3年后,57%的被兼并的公司的总股东报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兼并成功的关键是整合问题。是将兼并当作一次独立的投机冒险来对待呢?还是将其纳入到母公司体系中去呢?这对于许多公司来说,如何进行兼并整合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挑战,其中,文化冲突、职工冗余、主管责任和个人安全保障问题都会严重分散兼并的最初意图。因此,放任收购来的公司不管并且避免完全整合的问题可能富有诱惑力。
有些企业将兼并视为均衡公司饮食、有益于公司健康的活动,它们趋向于以某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事情。这里,通用电气公司就是一个颇具说服力的行为榜样。就拿通用电气公司财务集团来说吧,它是一支庞大的金融服务力量,拥有27个独立的业务单位,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过去的5年时间里,它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数百次兼并。通用电气公司财务集团已经使兼并整合成为一项独特的经营职能。这项职能不仅包括从最初讨论直至收购任务的圆满完成,还包括要负责为被收购公司的成功整合制定计划。交易发生后,要尽可能早地制定和实施有关组织结构、关键角色、临时解雇等方面的决策。预先制定的结构化程序是成功整合的关键。
兼并能有效地替代研发工作吗?
我认为,最好的兼并是“成分”或“点”兼并,换言之,就是那种将未来经营模式或市场概况中的特定要素纳入到核心组织中的兼并。兼并决策是根据战略而非其他什么来做出的。在高科技行业,这样的兼并能够有效地替代某些研究与开发工作。思科公司已经通过收购吸收了新的技术和工程师,而且,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约翰・钱伯斯还建立了许多高级管理团队,而团队中的主管就是通过兼并加入公司的。
有人指责说,思科公司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有巨额支出(占收入的13%),其中的许多开支都花在整合购买来的技术上而非开发新的技术上。精明的旁观者可能会说,那只是一张入场券。该公司的审计长丹尼斯・鲍威尔说:“对于这个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企业的成功来说,人是重要的,如果失去了人的话,我们可能就不会有影响力。”因此,即使在一次兼并完成之后,思科公司还要维持一个15至25人的集中统一的团队来处理整合事宜。
微软公司和思科公司一样,似乎已经养成了每月都要搞兼并的习惯。在浏览器市场上,它是一个后来者,通过收购,它才进入了这一市场。当然,无论是思科公司还是微软公司,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们在收购其他公司时都犯过大错。因此,你可能很容易想到一个隔几月就收购另一公司的企业面临着什么样的困难――它可能无力使临时合并的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在克莱顿・克瑞斯腾森所著的那本有重大影响的书《创新者的两难境地》中,他将老牌企业在开发突破性技术方面的无能与新兴企业在利用这种技术谋取战略优势方面取得的成功做了对比。克瑞斯腾森进一步建议,为了给创新计划提供它们发展所需的自由和资源,老牌公司要将其置于企业的“围墙”之外。人们普遍认为:“突破”最好是从母体中“独立”出来进行培育,这是因为独立企业不存在官僚障碍和文化阻力,并鼓励“突破”在温室环境中发展。
但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行业中的老牌企业在开展和发展创新方面真的就这么无能,以至于“体外”办企业成了惟一的解救途径吗?
如果这样的新创企业存在失败的可能性,那么一个比“独立”更恰当的词也许是“派生”。在内部发生的内生增长比“体外”的外生增长(即增长是由合并、“独立”、联合经营等带来的增长)更有潜力。通常,外生增长不会发生。为什么不会呢?首先,独立企业放弃了母公司关键性的支持和资源(尤其是渠道和客户),而且当一个公司进入到一个新的业务领域时,许多在原来熟悉的业务领域中取得的经验就会失去作用。疏忽,即便没有大的危害,也会妨碍增长。为了使突破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公司的所有人才和资源――相当多的“伞兵”――都必须全力投入到这项努力中,“伞兵”――“独立”出来的团队成员――是引导主攻部队进入目标地域的敢死队员。
新创立的“独立”企业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它所准备替代的核心业务。资源的获取、客户、能力和管理层的关注都是实现增长的养分。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新创立的企业可能就会衰竭。
内生增长是否是实现突破的途径
成功的内生增长依靠一个关键因素――现行组织培育和发展下一代业务所需要的能力。这可不是小把戏。人们常常发现,企业未来业务的最大敌人就是该企业现在的组织。归结为一个简单的问题:你的组织是像一只天生就具有吞吃幼仔倾向的成年鳄鱼呢,还是更像一只受到保护、支持和培育的哺乳动物呢?还是一个你如何对待下一代的问题。依靠内生增长取得成功的根本,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像父母成功地养育自己的下一代那样的本能。
无论你是打算自己搞创新还是通过购买的方式实现创新,将创新整合到核心业务和组织中去是实现顺利成长的最有效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内生”增长,它是实现老公司转型的最佳途径。为了实现内生突破,要将没有经验的未来业务投入到企业艰难的日常生活中去,尽管有得有失,但是这样做能够使企业将这株新苗直接嫁接到自己这棵家族大树上。在当前的经营活动中以及对新企业的成功来说,都不能夸大“获得支持和保持士气”这句话的意义。
外生增长失去了许多本可以从母公司得到的有价值的输入资源,如处于母公司第一环的供应商、客户和股东。一个公司只有了解当前和潜在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并对其做出反应才能获得成功。母公司可以给新企业提供一项无价资源,即它辛苦得到来的客户群(更不用说母公司现行的市场营销和销售结构的杠杆作用)。尽管不是每个当前的客户都能成为新产品或服务的潜在购买者,但是,与寻找、吸引和接近新的客户相比,向当前客户交叉销售产品或服务所需要的成本和努力更少,这可能就会造成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差别。此外,在产品设计和开发阶段,可以让经精心挑选的客户担当廉价甚至无价的顾问或把他们当做贝塔测试(不用文字及口答的一种智力测验)对象。然后,在新产品首次公开展出时,还可以让他们成为高度透明的早期使用者。这个过程甚至有助于增强公司现有经营项目的客户关系。
如果IBM公司将它的软件业务“派生”出来发展自己的客户群,那它今天会处于什么位置呢?如果它不将服务严密地整合到核心业务和组织中去,那么,它从今天的服务中创造出的利润还能占到公司利润50%的份额吗?IBM公司让它们看到了崭新的“增长能量”直接整合到当前核心业务和组织中去所能产生的威力。
对于嘉信理财公司的成功来说,整合同样具有决定性作用。1995年,嘉信理财公司创建了e.SCHWab,它是一个以该网站为工作重点的独立部门。到1996年,大约80万个投资者上网进行交易。但随着e.SCHWab的迅速发展,令客户失望的事情也增加了。“它让人感到困惑和像是一个临时拼凑起来的摊子”。嘉信理财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应该保持e.SCHWab的独立地位呢,还是应该将它并入到公司的主流业务部门中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