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小学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学科知识

第1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第2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学校科学 职前教学 培养模式 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

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

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

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

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

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

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

[2]戴丽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第3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一)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由学科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共同组成。学科性知识的典型形态是普遍理论,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任教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实践性知识的典型形态是个人理论,是教师通过反学科性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并借助批判和反思升华实践经验而得来的,这种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独特实践经验以及对这些经验的整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以下五个特点:其一,它是依存于有限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比起理论知识来说缺乏严密性和普遍性,但却是一种鲜活的知识、功能灵活的知识;其二,它是作为一种“案例知识”而积累并传承的;其三,它是以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其四,它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发挥作用的;其五,它是一种拥有个性性格的“个体性知识”,这些知识是通过日常教育实践的创造与反思过程才得以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往往是决定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关键要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实践性知识也是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区别于中专层次小学教师和大专层次小学教师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因此,实践性知识在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素质结构中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具体包括学术研究能力、课程教学能力(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组织管理能力(包括交往沟通能力等)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这些能力都是教师通过不断实践、批判、反思与探究而形成的。从教师专业成长的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就在于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但教师专业能力水平主要不是反映在他掌握和直接运用学科性知识的水平上,而是反映在他把学科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并且在处理实际问题方面能够不断创造新的实践性知识,并藉此形成和不断提高个人理论的水平上。可以说,积累实践性知识进而形成个人理论是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可见,教师专业能力的基础不仅是知识,而且有实践和反思,后者往往比前者更为重要。

(三)专业品质

大体上说,教师的专业品质是由教师的价值观、态度、理想、信念、兴趣、自我意识等组成的集合体。如前所说,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积累实践性知识以形成个人理论。在普遍形态的学科性知识向个人形态的实践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中,既有认识方面的,也有情感、心理、身体、审美、价值观、科学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而非理性的专业品质决定着这种转化的速度、方向和效率等,尤其在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和教学创新能力的培育上,教师的专业品质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教师来说,专业品质有助于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促进对自身学科性知识、技能、态度和理论的创造性理解,从而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反省意识与探究能力,以促使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尽量达到完美的结合,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专业品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建构策略

(一)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从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来看,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有三种取向:一是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该理论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知识基础,认为教师能精通“所教的知识”(学科知识)和“怎样教”的知识(教育知识),即可有效教学。它强调教师教育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主要是向专家或大学学者学习;二是实践一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的发展。该理论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基础,认为教师专业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并不取决于学习了某种可靠或有效的普遍理论,而是取决于把普遍理论转化为个人理论的实践能力。它侧重于教师个体的专业能力发展,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人风格特征,强调反思、探究对形成和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意义;三是生态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该理论是从宏观视角关注教师专业能力形成和提高的途径,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合作的,不是但单凭个人反思,而是与教师职业群体的交互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它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景,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性和文化氛围,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特征,这些都弥补了实践―反思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观存在的不足。从上述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中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化运动并未沿着追求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方向发展,而是强调教师对实际教育情景的反思、探究、教师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以突出培养教师的实践智慧、批判性思维以及创造性地行动和寻求变化的能力为发展趋势。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秉持的理念主要是理智取向的教师的专业发展观。通过上面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的分析,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在教师反思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乏力与不足,而实践一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恰好能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树立实践―反思取向和生态取向相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这样才能促使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获得系统的学科性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以便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而这一点正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旨趣所在。

(二)坚持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教师教育原则

对本科层次小学教师而言,其专业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职后教学实践活动水平的高低。因此,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研制活动中,应该坚持以发展能力为本位的原则。可以尝试采用下列方法:

第4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中小学音乐教师 教学观念 教学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 科研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能力

传统的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过分强调知识的继承性和完整性,采用的是以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主的知识传授方式,这些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教师专业化和新课程改革迫切需要音乐教师运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1.从偏向少数拔尖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2.从单纯追求音乐学科知识水准,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3.从音乐教育与社会脱节,向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转变;4.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转变;5.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音乐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转变;6.从注重音乐教学结果,向注重音乐教学过程转变,等等。

二、专业教学实践能力

音乐教师应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需求,结合音乐教育专业特点,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技能运用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扎实的音乐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包括熟悉教材与掌握教材。熟悉教材是指熟悉教材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理解教材在音乐审美及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对教材的音乐要素、表现手段能正确地阐释。掌握教材首先是指从音乐上掌握,能示范、能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筛选、补充适当的教学内容,确定重点、难点。

2.教学设计能力。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也是体现音乐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重点与难点的处理,时间的分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用等。

3.选取和运用教学方法及策略的能力。音乐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在选取时应当遵循音乐学科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并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年龄特征灵活运用。

4.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能力是指音乐教师具有的按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包括选择或编制评价工具的能力、实施评价的能力、获取反馈信息的能力等。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机制,充分赋予了教师自主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的权利,激发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结合实际,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艺术形式、人文社会、自然景观的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学习,从而培养自身的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的世纪,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流。在音乐教育领域,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不断丰富的音乐教学媒体资源,给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增添了许多新鲜的教学元素,使抽象的音乐教学变得更加感性、活泼生动,开阔了学习者的音乐视野,从而促进了音乐教学效率的提高。作为新时代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技能以适应现代音乐教育教学的要求。

1.多媒体教学系统应用能力。音乐电脑、多媒体教学设施和数码乐器等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音乐教学多媒体系统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在众多学校的音乐电化教室从过去的幻灯机、录音机、脚踏风琴、手风琴发展到了多媒体音响系统、实物投影仪、数码摄象机、数码照相机、电脑投影仪、钢琴、电子琴。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培养和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综合应用能力。

2.乐谱和MIDI制作能力。近年来,随着电脑的迅速普及,在音乐界已然兴起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用电脑制作音乐及乐谱,因此,学会使用一些音乐制作和乐谱制作软件,如“贝音”、“TT作曲软件”、“CAKEWALK”、“ENCORE”等,使之与音乐教学紧密结合,为中小学音乐教学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是完全必要的。

3.音频剪辑处理能力。音响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音频剪辑处理的问题。合理地利用一些设备及软件,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或剪辑音频素材,可以加强音乐教学的独立自主性。因此,具备基本的音频剪辑处理能力是必要的。

4.音乐课件制作能力。在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课件已成为常见的教学手段,课件制作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须掌握的信息技术之一。因此,音乐教师要熟悉一些常用的课件制作的工具,了解一些课件制作的基本理论,学会收集并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及思路制作音乐课件。

四、教育科研能力

科研促进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高现代社会,音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能力,而且要具备优秀的科研能力。“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因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从而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能力是音乐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更是提高音乐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现代教育理念下,中小学音乐教师应教学与科研并重,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郁正民.中学音乐教学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孟育群.现在教师的教育能力结构[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0.

第5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动手;自主学习;观察想象

小学科学课如何让学生掌握知识,是一个值得教师去探讨的问题,对于我这样一名刚进入学校不久的新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才能够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如何让学生能够快乐地、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以下是我在教学中一些微薄的体会。

尽管一直以来都提倡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在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受到限制,而且对于科学课程,学生家长并不重视,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学生对于科学课学习的概念基本有两种:一是科学课就是玩的,并不重要;二是把科学课当成语文课,认为科学就是一门背的学科。学生对于科学课并不理解,所以必须先纠正学生错误的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要让学生知道大自然充满了奥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有趣的现象。

那么,我们该如何设计一堂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让学生喜欢科学,学好科学?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科学的目的,科学课的教学只有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才是有意义的,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本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一、为学生创造动手条件

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指导,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操作前教师自己要先认真研读科学教学大纲,了解各册教材中的实验安排目的,分清哪些实验需要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哪些实验可以由老师进行演示性的操作。根据科学课教学,积极去探索、开发。根据学校实际办学条件、教学内容的需要,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教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实验的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营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学生天玩,课堂上的大多数实验活动其实有许多是学生认为很好玩才去做的,这样的活动毫无目的性,这种纯粹被玩的意识支配的实验活动是很难收到成效的。所以在做每个探究实验前,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一番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问题,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怎样才能让实验更准确,怎样才能看得更加清楚,等等。在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创设良好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创造思维为根本,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中吸收知识,获得创造性技能和思维,养成科学的创造态度。兴趣是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创设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培养观察想象的能力

观察是认识事物最基础的途径,是发现问题的前提,教学中还要创造条件,通过观察启发学生想象力。如巧设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发现;教师演示,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了解操作方法、实验要求;引导学生观察了解事物本质、特点等。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要先对学生进行实验目的性的教育,使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是很有趣但也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我们的实验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是一项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

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

科学教学应该从学生身边的事物、熟悉的场景出发,提出问题。在“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我让学生回忆平时在生活中所看到过的物体的沉浮情况。

设计意图:活跃课堂气氛,促使学生养成平时要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的习惯。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活动一:观察砖块和木块的沉浮

提问学生:砖块和木块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学生对砖块和木块有较好的生活经验,基本都能判断正确。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砖块沉,木块浮。继续提问:沉和浮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然后我根据各小组的发言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概念,确定了判断沉和浮的标准。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判断沉和浮的标准,学生认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判断出沉与浮,为下面活动二的预测和探究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埋下伏笔。

活动二: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我先让学生预测这7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并把预测理由和结果填入表格。

给每组学生发放材料,要求进行实验观察验证。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操作,要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水里,而不能扔进水中。

引导学生将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出现预测错误?而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又是什么?

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会得出质量、大小、材料等因素,先不做论证,在下面的活动中继续研究。

本活动纠正了学生对生活中的物体沉浮的潜意识判断,学会了实验观察和对比,初步明白了哪些因素会对物体沉浮造成影响。

活动三:将同种材料切分和叠加,观察沉浮情况

首先,引导学生推测:橡皮在水中是沉的,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它们切成一半一半,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会怎样?如果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又会怎样?

让学生把推测结果写在表格里,并写出预测理由。

我进一步追问:那你如何验证自己的猜想呢?

组织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汇报过程中,我听取学生的想法,并给予指正和修改,帮助学生确定最后的实验方案,并且严格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将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接下来发给学生实验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我将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实验中,发现亮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果学生遇到困难或疑惑我及时给予帮助。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科学地记录实验的数据和现象,这样不仅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实验结束之后,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只有经过思维的加工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认知的必要过程,所以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小组总结。

2.代表汇报。

3.最后通过师生间的讨论、质疑和否定,我们得出结论:

同种材料的物体,改变他们的体积、重量,沉浮不变。

设计意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并且使实践活动取得创造性的成功。

(三)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总结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科学概念的能力和习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实验教学应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等,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获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动手前可以先请学生设计一份实验方案,把原来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改为让学生想一想需要什么材料,怎样做比较合理,在动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在探究中一边动手一边做记录。再想想探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留一点时间请学生进行探究后反思,谈谈探究后的体会和感受,相互之间做一些评价。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责任,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不同的教学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结果,这种现象引发了我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思考:科学教育怎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自身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科学课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向40分钟要质量这一目标?大量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努力探索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第6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知识;翻转课堂;教学

引言:随着翻转课堂的出现,对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与学进行了反思,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作为学习的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互、互动性以及个性化。它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也称为颠倒课堂,主要是指对课堂内的时间重新进行调整,将课堂决定权转给学生。在这个教学模式下,课堂内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生能够在项目学习的基础上更加专注,共同研究解决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战以及其他现实世界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利用课堂的时间来讲解知识,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这些知识,他们可以通过视频讲座、听播客、电子书等进行学习,不论何时都能对所需的材料进行查阅。教师与每个学生之间交流的时间就会增多。在课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行自主的选择,教师使用讲解和协作来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在实践中习得知识。

二、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特征

(一)突破时间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为主,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前学习和课堂研究为主。虽然知识概念的讲解要比传统课堂好的多,但是不能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进行否认,局限主要是指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教与学。如果某位学生由于个人的因素而不能正常上课,不是很容易将缺的课补回来。而针对接受新知能力差以及由于个人原因而不能到学校的学生,翻转课堂能够将这类问题解决,学生能够在家中自由的进行学习,也可以对视频反复观看,一直到学会为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进行突破。

(二)先学后教的教学结构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的时间学习教师编制好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视频的讲授过程中做好笔记,将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这些视频都存在一个特点是短小精悍,通常视频的时间会在5~10分钟内,并且这些视频的针对性都比较强,对于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在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内对视频的时间进行编制,这样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且与学生的发展特点更加符合。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对问题进行探讨,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能够将知识面拓宽,是比较典型的先学后教的模式。

(三)递进的学习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视频中的知识进行了解,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其中,学生只有在测试合格之后才能进行下个阶段的视频学习。若是不合格,就要对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如果有疑问可以在线上同老师和学识进行探讨,一直到测试合格为止,学生才能对下个视频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在对单元知识点完成学习之后要进行相应的测试,只有测试合格之后才能对下阶段的视频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现代数字化方法,将学生作业后通过网络来给教师,教师就能够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时的进行掌握,这样与其他教学方式是有区别的。并且,不管是怎样的做作业方法,学生也可能拖沓。通过学习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监督,推动学生及时完成测试。

三、翻转课堂的个性化原则

(一)巩固强化

小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在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内,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巩固和强化。学生在进行视频学习的时候,在看完视频后,要对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这样能够方便老师及时的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进行测试之后,老师可以通过QQ交流平台来对问题进行探讨,对上课的教学计划重新制定。

(二)系统梳理

知识视频是由比较小的知识点构成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需要教师利用回顾的方法来协助学生将知识体系的构建。只有逐渐的构建单元知识点,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将系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教师能够协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学生能够在头脑中将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的构建,对学到的知识的消化。

(三)深化拓展

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有需要深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进行满足、对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行满足,并且可以在翻转课堂最好能够实行“及时分组”,将学生分成一个学习组,来督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学生能够将想法相互的进行交流,将提出的问题,共同深层次的进行探讨。

(四)探索创新

在目前需要对学生的探索精神进行培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进行探索创新的时候是需要花费时间的,这在传统课堂上是不能顾及的,由于在传统课堂上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对新的知识进行讲解和巩固练习,根本就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探索创新。恰巧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就能够将这个问题解决,课下学生先学习,课上进行探索创新,不管是学生之间的交流还是小组之间或者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都体现出对探索创新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相宜,李远蓉,清.翻转课堂:化学教学变革性视野[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2).

[2]陈玉琨.中小学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第7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章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一个能充分体现我国教育方针,符合我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语文教

学法课程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语文教学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汪飞雪(1967-),女,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法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研究。(辽宁

营口11500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19-01

一、问题的提出

1.语文教学法课程要突出教学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语文教

学法课教学模式是由任课教师按照语文教学法教材的顺序,一

章章、一节节地讲授,教师倾其所有,将毕生所学滔滔不绝地向

学生传授,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缺乏师生间真正的互动,忽

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更谈不上对其将来从事语文教学应

有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学习了大量的教学法理论知识,具有

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功底,但由于教学内容与具体

的教育教学情境脱离,使得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从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来看,作为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特

有的教学法课程主要是以策略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为主。一方

面,教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学习教什么,如何教;另一方面,又

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形成具有定向和指导作用,能够促进教学技

能的形成。

2.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现状。(1)重理论讲析、轻教育教学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委

制定出了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许多专家学者也编订出多

种版本的《语文教学法》教材,这对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学起到

了指导和保障作用。但教材在基本教学理论的讲授方面仍存在

诸如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等问题。例如,选用的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法》,该教材内容涉及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小学语

文教材、汉语拼音教学、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小

学语文教学工作常规、小学语文教师、小学生课程活动等方面,

教材体系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只能学到一块块互不联系的

教学理论,而无法将其整合为系统的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理论知

识。同时,教学理论课程用时过长,按照本专业课程计划的课时

安排,“语文教学法”总课时量仅为

64学时,其中基础理论部分

就需要

32课时,可供学生实践的教学时间包括见习只有

32学

时,这种教法只能让学生做一些静态的教案设计,缺乏走上讲

台试讲练习的机会。(2)教学评价手段单一、陈旧。语文教学法

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职前教育课,

其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然而,高职

院校的教学评价常用的方法是期末考试和论文两种形式,强调

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复制。语文教学法课程同样也使用这两种

评价方式,如此一来只能助长学生对笔试高分值的追求,而对于

课程的内容只能是流于形式的死记硬背,忽视教学技能的形成

和培养,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1.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打破教材条块分割,设计几个

连续的专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1)

结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情况介绍语文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对语

文教学有个初步的认识,了解当前语文教学需求、更新教学理

念。(2)对于一些最基本教学理论,如语文学科的性质、教学原

则、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

知识,也是他们将来备课、上课活动的必备理论指南。同时这

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一时又很难消化,因此,我们采用集中讲

述,只要求学生接受和记忆,不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以待在

以后的训练中慢慢消化吸收。(3)对于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

易忽视的知识,以及与形成学生语文基本功密切相关的内容,采

取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登台讲解,一

方面可以加深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从教的基

本技能。(4)对于与教育学等其他学科知识交叉重复的教学内

容,我们采取教师列出问题提纲、学生自学并形成综合的文字材

料,教师在总结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作综合讲解的方法。

2.借鉴模仿示范课教学。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小

学语文教学录像,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讲示范课,到小学、特殊

教育学校听观摩课等形式借鉴模仿优秀课、示范课的教学。首

先,在见习观摩前提出明确的要求,要求学生边听课,边做好详

细的听课记录,不仅要记录下教学的全过程,同时,还要在听课

笔记的边框中记录自己感受,回校后,仿照教学过程编写教案。

其次,分组讨论“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什么、教师采用什么方法

完成教学目的、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所学知识进行训练

等”,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具体的教

学现象,同时又要用具体的教学现象去理解学过的语文教学法

理论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对所见所感生成了理性的认识,而且

对抽象的理论知识也有了真实的感受。最后,对照讨论的结果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教案的各组成要素的内容与形式以及相互间

的关系,进一步修改教案,进行分环节的试讲练习,如导语设计、

授新过程、练习、板书设计等。试讲后学生先互相点评,教师在

学生点评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3.模拟课堂情境试讲。试讲是实习前的演练和准备教学。

通常是采取以下七个步骤进行:(1)给学生提供小学语文教材,

让他们根据教学要求独立分析和处理教材编写课时计划,设计

教学方案。(2)将学生分成试讲小组、评课小组、配合的“学生”小

组、录课小组。(3)制定听课、评课的评分标准和赋分办法。(4)从

试讲小组中推选基本功比较扎实的学生带头试讲,我们称之为

典型引路。(5)轮换各小组职能,做到人人试讲、人人会评课、人

人会录课。(6)利用微格教室资源优势回放经典教学片断的方法

讲评每节试讲课,教师根据学生在试讲中的表现评出每个学生

的试讲成绩。(7)以教学班为单位,选出试讲比较好的学生,在师

生评课的基础上,重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重新录制后存

档,为下届学生学习教学法课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三、语文教法改革的结果

语文教学法课教学模式主要由四个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

是整合精讲教育教学理论,这个环节将语文教学法理论整合成

几个教学专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帮助学

生从理性上认识语文教学法理论知识。第二个环节是借鉴模仿

示范课教学,在这一环节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

基本教学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把培养学生形成教学技

能,发展教学能力放在第一位,组织学生模仿示范课教学内容编

写教案,设计教学环节。第三环节是模拟课堂情境试讲,利用微

格教室组织学生按着相应的步骤,完成试讲、评课、录课。这一

环节是语文教学法课程主体阶段,是将第一个环节的理论知识

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将第二环节每个教学步骤的单项训练过渡

到整体教学过程的综合训练,也是由教案的纸上谈兵,到通过试

讲实施教学的过程,模拟课程教学情境,发展教学能力。第四个

环节是加强教育实习,巩固教学成果,组织学生到基层学校听

课、上课,在实习过程中落实好实习的指导工作,做到有组织、有

管理、有听课记录,切实做好实习成绩评定工作。

总之,本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育

教学法的理论,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深入学习增强了教学效

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毕业生能够适应语文教学及教学改革的需

要,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星,孟庆红.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2]杨秉静.开放式语文教学法浅谈[J].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2).

[3]岳强.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汪飞雪.听觉障碍学生教学法[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5]容慧华..赤峰学院学报

《语文教学法》教学中技能训练的实施与探索[J]

(科学教育版),2011(3).

[6]张兴旺.加强语文教学法教学中学生试讲环节[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3).

[7]袁利芬.论建构主义理论在高师语文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医科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第8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应用知识

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小学科学课中怎样指导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理解是应用的基础

知识应用的含义比较广泛。一般认为,凡是依据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都可以叫做知识的应用。这就明确告诉我们,要应用知识,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理解掌握所要应用的知识,只有理解了知识才能应用。卡尔梅科娃的一项实验研究表明,知识应用的效果与知识的理解水平及巩固程度有密切关系。所以在科学课中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课,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活动课的主要特征就是“活动”,它具有实践性,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科学实验活动课是科学课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将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例如:学生在学了《大气压力》一课后知道了大气有压力。我给学生又补上了一次实验活动课,我布置每个学生回家带一个煮熟的鸡蛋,把蛋壳剥掉,再给学生准备一个集气瓶(瓶口比鸡蛋稍小)一团酒精棉和一盒火柴,让学生运用大气有压力原理,把鸡蛋完好无损地放进集气瓶内。

这次实验活动课使学生充分应用了已学的知识,而且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激发学生运用知识

在科学课教学中,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搞一些小制作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运用知识的集中体现。如:在给学生上了《光的反射》课后,布置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原理,每人制作一个简易潜望镜。学了《电热》课后,学生运用电热原理,自己制作了一个简易电热切割器。

通过小制作活动,学生不但对课上所学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的兴趣,认为科学知识没白学,有的同学还提出能不能利用以前学的知识自己制作其它好玩的东西。

四、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应用知识

“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讲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教学时,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使学生在游戏中应用知识。例如在学习《磁铁游戏》-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游戏让学生应用磁铁的性质,像巧取别针游戏。把曲别针放在酒瓶里,谁能想办法 不把瓶子倒过来,把曲别针取出来,由于学生了解了磁铁的性质,因此,他们各自拿起磁铁、认认真真地取。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充分应用了所学的知识。

五、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学习《摩擦力》一课时,在上课前和学生玩坐在地上拉着滑的游戏,由于大多数学生做过这种游戏,当老师问做这种游戏在什么地方好做、什么地方难做时,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在干泥地上难做,有的说在凹凸不平的地方难做,在家中的地板砖上易做。还有的同学说在撒有豆子的地上最好做。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各抒己见,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六、解释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应用知识

第9篇:小学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学习方式;主体性;独立性;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课堂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内容更加为学生关注。因此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知识教育的束缚,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大胆创新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一下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一、教学理念

1.应当突破课本知识的束缚,拓展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因而教师要敢于突破课堂的束缚,不仅指导学生学好教材,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政治课外书籍,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仅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自主精神;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好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实践证明,在政治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突破“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尝试提供生动、逼真的正反案例和由简单到复杂的案例,给学生造成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变学生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地学习为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课能否把握时代的脉搏,这是该课程的生命力之所在。课堂在于教师的引导,更在于学生的参与,营造学生喜欢的课堂,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学理念的一次创新。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体现,它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有了重要的抓手和坚实的操作性基础。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去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丰富的情感和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1.知识目标

“知识”维度的目标是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的具体规定,是教学的基本依据。知识目标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只有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的知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2.能力目标

“能力”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新课程中究竟如何实现学生的能力呢?我认为我们可以思考从两个方面入手:(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的主体始终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把课堂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从学校学习到深入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2)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上准备把课堂与生活联系,把教学与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联系,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实践”“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其有效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极为关键的检验标准就是要看其是否实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甚

至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决定政治课新课程标准能否得到有效落实、政治课堂教学能否真正具有意义,它是政治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从理论上说,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之中。知识是实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能力是链接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升华与结果。

三、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积极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政治课堂上,有效的课堂评价能够建立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自信心,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爱上政治课堂。高中新课程的改革让这一课堂评价已不再是对学生的简简单单的测评,而是有效的成功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偏向以下三种教师的有效性评价:

1.鼓励型评价

在课堂中我尽量很好地去运用这一评价。鼓励性评价是我针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所运用的评价,这些学生在课堂中往往会被教师忽视,加上本身性格的原因,对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反应不积极,即使心中有了对于问题的答案,也往往难以在课堂上展示自己。因此我会把焦点集中在这部分学生身上,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对于问题的看法,从而一点一点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2.纠正型评价

关于纠正型评价,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相对不多,主要针对一些无法很好地理解问题的学生而使用,因为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有跑题的现象发生,这时我会稍稍纠正一下,并提示学生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从而让学生的回答接近问题本身。

3.补充型评价

补充型评价是我在教学中应用最多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能很好地发挥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变教师的单一讲授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教学的讨论环节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我们要求学生对教师绝对尊重,在课堂中我们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

学会倾听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我一般在学生讨论或回答问题结束后,对学生的讨论做相关的补充,让学生看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经过一次次锻炼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野就会开阔。

综上所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教师、教案为本位的做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开放性教学为本位的教学新模式,从而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功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田肖军.高中政治有效性课堂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