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讨论法的基本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第1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讨论”这种被传统教育认为会影响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的教学模式,却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广大教师所采用。但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好的教学形式,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内容都适合。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去讨论,什么时候讨论,讨论什么内容,怎样讨论?这些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好,讨论就会失去意义,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过程。如果教师不能正确组织“讨论”教学,讨论的效果将会适得其反。下面就如何组织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讨论”谈几点看法。

一、在思想上的转变观念

教师要重视观念、角色的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扮演知识的占有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文化指导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的执行者的角色。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角色应当发生转变,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机动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在教育实践中,不转变教育观念,还是传统观念,在新课程实施中根本不能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教师在传统角色中,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如何使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走进促进学生发展角色的教师,应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发展过程”上。要关注学生,心里有学生,要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更着重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有体验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二、选择讨论法的一般原则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结合具体的客观条件和自己的主观情况周密计划,方可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在选择讨论法时须考虑以下依据:

第一,教学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教学目标少,学习要求不高,学生容易引起误解的适合讨论法。学习目标多,要求高,学生难以理解的不适合讨论法。

第二,教学内容特点。教学内容不多,有规律性的适合讨论法。

第三,学生的学习基础。对于一般学生均适用讨论法,但基础差的学生达一半的不适合讨论法。

第四,学习时间和效率的要求。讨论课比较适合教学时间充足,课时安排较多的课题。

另外,还要考虑教师自身素养,教学方法本身特性,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情况。要结合考虑各种因素,从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再确定是否采用讨论法。

三、讨论法教学的课前准备

1.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课,精选问题

问题不宜多,4~25个为宜,要为学生留有讨论的余地,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知道哪些问题是学生经过努力完成的,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容易出现偏颇,在哪些问题容易产生讨论的火花,哪些问题学生感觉比较难,等等。太易,学生人人能回答,不用讨论;太难,都不会,让学生经历太多挫折和失败,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

2.学生的课前准备

好的讨论的先决条件是参与者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个充分地了解。具体是让学生在课前对课文进行必要的阅读,通过阅读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当然这里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文章的前后关系,理清数学逻辑思路,画出对课文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以便在讨论时提出。有一次,我在听《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公式法》一课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里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没有错,关键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对问题有大概的了解,这样学生的时间会更多地运用在讨论上,而不是对问题的提出上。务必使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对知识了然于胸,对于不会的问题,要在课文中标出来。要讨论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就已知道,有所准备。这样在上课时,学生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发言,该提出哪些疑难问题了。

3.分组的准备

从学生基础、性格差异、男女比例考虑对学生进行分组,以4~6人为宜,人太多讨论听不见,人太少意见容易统一,要使学生在本小组内感到愉悦,有帮手、有朋友、有“老师”。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学习效果,每个学习小组应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为了使合作成功,还必须使学生在本组内感到愉快。为此,组建合作小组之前,教师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当清楚学生愿意和哪些同学一组。分组时,教师应尽可能给予照顾,使其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伙伴和他同组,促进小组内部有效合作。

四、讨论过程

在课堂上宜采用“小组讨论――释疑解难――班级展示”的模式进行。先在小组内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要求学生畅所欲言,老师要做巡回指导,深入学生中去,对卡壳的问题给予提示,在巡视过程中,善于发现新颖的解答思路,有利于在班级展示中有的放矢。也可以用暂停方法对问题做出修订和补充,学生在答疑解难中提出的问题,也可以提到全班讨论。最后,把各小组讨论的成果在班内展示,让有不同解法的同学上台交流,使学生体会讨论的快乐,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课堂上解题能力和技能都得以提高。

五、讨论法中教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时间上,要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学生讨论时间低于15分钟,基本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学生讨论时间适宜为半个小时左右,班级展示适宜为一个小时。

第2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 实践法学 教学形式 法学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立以来,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心就不再是为立法服务的价值导向型发展模式,过去主张构造论的权利法学、利益法学等各层次法学认知,都在转向一种新的共识,那就是以解决实践问题为依归的实践法学。因此,传统的以某种“主义、精神”为核心内容的经典讲授等法学教育教学形式,也必须寻求新的能够承载以“法律规则、司法规则”为核心内容的教育教学形式。

1实践法学对法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践法学必然要求法学教学以具体司法问题的解决为导向。法学既具有人文性,更具有科学性,二者同时存在、共同发挥作用。其人文性主要要求法律应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规则,体现人的基本价值关怀,其功能在于实现对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定位。其科学性则在于保持应然与实然、价值与事实的统一性,确保法律规范的有效实现。在立法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历史时期,法律本身的实践理性决定着法律的发展必然由立法主导向司法主导转变,司法问题这种往返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问题如何科学地实现人文性,就成为实践法学所要求的面对的核心命题。

实践法学必然要求法学教学重视学科间的交叉和互补。长期以来,法学领域处于分割状态。部门法学专注于法律制度设计的技术细节,与理论法学缺乏沟通;理论法学则关注那些抽象的空洞的“理论”,习惯于自娱自乐,即便同属理论法学的法理学和法律史也是各自耕耘自己的“领地”,鲜有交流。理论法学进行社会法治价值总体塑造的历史使命已经阶段性的完成,法治中国的深度建设需要的是理论法学从天国回到人间,以更加接地气的策略关注部门法学制度设计和操作困难所存在的基本问题,而部门法学也同样亟须获得一种共识性的法治精神来调和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难题,不再蒙受理论法学空乏的批判。

实践法学必然要求法学教学方法论视角的转向。法学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全面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目标,它依赖于科学的课程设计和恰当的训练手段。过去的理论教学,其所有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设计都以知识的讲授为中心,同时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也成为学生的基本任务和对其考核的唯一评价标准,因此,法学教学方法论的基本指向乃是经典阐释的解释论导向。而实践教学关注的目标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实证的社会调查的方法论将会代替纯粹的经典阐释和解读的方法论。

2实践法学现有教学形式评析

2.1实践法学现有教学形式

当前,我国高校法学专业在不断改革调整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如下一些典型的属于实践法学的教学形式:

2.1.1庭审观摩

庭审观摩是学校组织专业学生对实际的庭审过程进行全程旁听学习的一种形式。目前,这种形式在不同学校又发展出几种不同的具体情形,譬如组织学生前往法院旁听、邀请审判部门到高校组织庭审、组织学生观看庭审录像等。

2.1.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的方法本来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形式,它应当是和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育相结合的,但是,由于当前理论教学的原有状况和实际操作,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主要是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司法过程的精细解读。

2.1.3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则是通过选取典型、真实的司法裁判案件,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依照法律的相关规定,全程模拟司法审判过程的一种教学形式;现形成了学生自主组织和教师参与协助的多种操作形式。

2.1.4诊所教育

诊所法律教育主要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课堂模拟练习;一是真实案件的。这种形式是上述教学形式中最值得倡导的一种,其中学生的参与度和操作参与程度最高,无论模拟还是真实,都实现了学生对案件实务处理能力的全方位培训,从专业知识到职业道德、从待人接物到操作技能、从材料选择分析到程序的综合运用等。

2.1.5实习

实习是所有法学专业院校在课程设计和安排总体过程中的必须环节,这一环节多安排在大学即将毕业的学年。主要形式是由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联系相应的司法机构或其他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到半年的业务知识实践学习和锻炼。任何缺少这一环节的学生,将影响毕业学分或学位的获得。

2.1.6其他特殊教学形式

除上述形式之外,基于部分特殊专业的实践需要,我国高校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实践教学形式,如实验,主要包括刑事侦查实验、物证技术实验、法医实验等;实训,主要包括速录实训、搏击格斗实训、驾驶实训等。

2.2评析

实践法学现有教学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并不是在实践法学的基本立场上建立起来的体系,而是传统理论法学教学模式在遭遇历史实践的挑战之后,调整改革的结果。所以,这种教学形式设计总体上遵循了实践法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但其建设基础和教学过程仍然没有脱离原有理论法学教学的限制,从而呈现出名不副实、形式大于实质的特征。

就上述具体的教学形式而言,在实际教学当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用。庭审观摩由于成本高、操作不易,因此,组织次数和参与学生数量十分有限,并不具有普适性。案例教学在当前(50人左右)大班教学的现状下,依然是缺乏操作性,所谓的案例教学不过流变为理论法学模式下的案例精讲。模拟法庭一方面缺乏实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参与,其实务性不够,另一方面每次进行参与的学生数同样有限,无法使更多学生受益。①诊所教育尽管已经流行了一阵子,但事实上在大多数院校空有其名,既受制于双师(兼职律师)教师数量和成本,又受制于现行法律对办案资格等方面的规定。实习则实际上更是流于形式,成为应付法学教学基本要求的虚幻共谋,大多数学生不过是随便找个机构加盖个公章而已,实际进入司法部门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学生少之又少,而且由于周期极端,实际产生的效果也并不好。

之所以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法学和法治历史发展的自身惯性或许是最根本的原因,但除此之外,其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学教育精英化和大众化之间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上,由于立足于改变国民教育的一般文化素质状况,提高全民普遍的文化水平,而不是培养某一个专业的精英,即首先是知识的普及而不是打造某一专业专家的教育。法学教育作为现代普通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因此背负了普及法律知识的历史重任。同其他学科一样,现阶段的法学教育自然也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法学教育逐渐迷失了自己的真正方向,以所谓的社会需求强化了市场化的逐利性一面,法学教育变成了商业的教育,最终“劣币驱逐良币”。高等院校法学教育当中要求专业性极高的实践教学必然无法成为主流,而理论法学则相比更便于操作和便于开展,成为法学专业高校的较好选择。

第二,法学课程通识化和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大众教育所要求的肯定是较低层次的通识化课程学习,法学专业并不是反对通识课程学习,而是还应该以法学所有核心课程、以及历史、政治甚至理工科的知识作为辅助;但是,法学职业要求法学专业不能因为通识课程的学习就丧失专业化和精英课程的教学设计。因为,法学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乃是评判社会、改革社会的时代中坚。

第三,法学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和实践法学需求的扩展性之间的矛盾。实践法学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深刻性,并且不断扩展,其实践是在理论高度发展基础上的实践。而多年来法学的盲目扩张导致了法学教学资源缺乏和分布不均衡,无法满足实践法学的需求。实践教学要求对案件的深度参与,而当前有几个显著问题制约着这种参与,即教学队伍实务工作综合素质较低、理论实践人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不合理,并且职称晋升和年终教学考核标准严重制约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②学生人数众多,大班教学根本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甚至连课堂讨论时间都存在课时制约问题;实践教学成本高昂,一方面是教学设备的采购和建设,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的工作量投入和收获不成正比。

第四,法学教育和法学实务部门的对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最首要的是法学教育培养的学生,不能直接满足法学实务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近年来,虽然司法考试的引导极大地改变了原有的落后局面,但是,司法考试通过的学生到实务部门后仍然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学习过程。其次,这种不协调还在于法学教育工作人员和实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交流、沟通极为匮乏,有限的交流只在于大学兼职律师的业务工作,而没有正式的、完善的、参与度和参与面广泛的正式机制。③

3实践法学教学形式创新途径

法律职业人员基于其专业性强和高水准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其接受的法学教育必然的定位应当是精英化教育。法学教育某种意义上应包含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公众法律教育,一是法律职业教育。前者可以走大众化的路线,因为其主要目标在于法治文化的宣传和大众法律意识的培育;而后者则必须坚持精英化教育,因为其目标在于塑造可以成为社会标杆的、承担着裁决社会纠纷、影响他人命运、代表国家法律权威的法律人。基于此,高等院校的精英化教育必然是通识化基础上的专业化,是“通而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高层次的要求。

因此,在法治中国建设深入拓展的新局面下,实践法学的提出必要求对高等院校的法律职业教育进行新的定位,协调社会资源,实现新的变革。

3.1实践法学要求法学职业教育的整体精简

法学职业教育的整体精简其前提在于明确法学教育当中的公众法律教育和法学职业教育之取向和目标不同。在此前提下,法学职业教育必须总体压缩开设法学专业高校的数量,实现以有限存量提升质量。同时,在能够从事法学职业教育高校内部,在教学和学生人才调整策略上,结合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能上能下的教学队伍选择机制、形成学生学习的严进严出考核机制;在课程安排和设计方面,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定核心课程安排基础上,精简课程科目和具体内容,形成以需求定课程的机制,而不是以人头定课程、以课时分配定课程;充分协调教学行政各部门的资源,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极好地教育和引导学生。

3.2实践法学要求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也就是实现法学教学和法律实务部门的高度融合,这既是一种教育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法律精神的教育环节,而且还是法治国家构建的必然要(下转第55页)(上接第53页)求。法学教育需要教学队伍拥有很强的实务工作经验和能力,实务部门也需要法学的理论支持,而学生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上述二者的合力。法律职业共同体是包含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以及正在从事法律职业的所有法律人在内的一体化队伍建设,任何人为的分离必然是对法学教育、法治国家建设的最大破坏。

3.3实践法学要求评价标准和激励体制的良性引导

如同司法考试要成为对学生等所有进入法律职业的群体一个指挥棒一样,实践法学的真正成功必将要求一个优质的体系化的评价标准和激励体制。一切好的想法和做法要最终落到实处、开花结果,必须要有具体工作者的认真、辛勤劳碌。当前,许多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无法予以落实的关键就在于缺乏肯定的评价和实际的激励。因此,增强实践教学在工资或待遇发放、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的权重,如何将课堂外的工作量化为课堂内的工作量,将直接决定着实践教学改革成败和教师队伍创新的动力大小。此外,学生学习的考核方法同样也要创新一种多元化的模式,重在实际操作等综合能力,而不是单一的识记背诵能力,引导学生更加注重法律实践素养和能力的提高。

注释

① 以最近几年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为例,参赛学校每次不过十五个左右,而且每个参赛学校为参与付出的费用常常高达近十万元,而参与的学生却连十人不足。

② 许多高校对实践教学的物质支持、特别是教师劳动报酬的支付缺乏保障,职称晋升靠文章,师资评价标准混乱和缺乏良好的价值导向。

③ 现在组织部门和部分高等院校组织的挂职锻炼,在参与面和参与度等都不能构成严格的、正式机制。

参考文献

[1] 陈柏峰.‘迈向实践’的法学―读黄宗智著《过去和现在》[J].学术界,2010(3).

[2] 房文翠.法学教育中的法学实践教学原则[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第3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设疑讨论法 意义 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47-01

设疑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特点及学生实际,科学设置疑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之更加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和探究,达到主动摄取知识,自觉提高能力的目的。本文就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探讨一下运用“设疑讨论法”的意义和过程。

1 运用设疑讨论法的意义

1.1 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方面,还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因此,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系和发展,既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教育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现代师生关系已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师生关系中,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单调、枯燥地讲解知识,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可以促进师生间彼此尊重、互相爱护的理念,有利于建立和巩固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设疑讨论法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是很普遍的。学生之间围绕话题,讨论问题时,与教师对话时,心相通,情相连,向教师敞开心扉,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师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双向信息互动,才能建立起畅通的信息循环系统,不仅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而且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效益。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兴趣,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疑问设置得当,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心理的愉悦感并取得好的效果,以此转化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心强,行动易受兴趣支配,巧设“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而讨论又迎合了学生追根寻源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有趣和实用,很自然地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如数学科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加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科持有畏难情绪,由此种种都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科的吸引力。设疑讨论法对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使他们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有效地避免厌学情绪,主动获取知识。

1.3 有利于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

能力是与完成某种活动有关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认识事物,探索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本领。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数学学科的角度看,设疑讨论法可以挖掘和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加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带着疑问,观察数学模型,讨论分析疑问,寻找答案,在观察、讨论中达到了提高能力的目的。例如在授课“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生活的一些具体实物。先从熟悉的笔筒(提示学生缺少上底面)入手,然后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的总面积。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模式展开教学,结合分组讨论,由学生归纳总结,最后水到渠成启发学生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另外,学生在讨论、总结过程中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水平。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要经过一个语言构思、梳理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叙述和解答问题,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搭建学生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平台,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从而有目的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新时代赋予课堂教学的新任务,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上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讲授知识时,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对求知领域的思考和探索,自己寻找独创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组织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采用设疑讨论法可以使学生大胆设想,拓宽思路,集思广益,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更有效地培养学习热情,从而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设疑讨论法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设疑讨论法,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快乐学习,并适时点拨,使之达到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目的。

2.1 巧用设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通过设疑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以在学生心中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紧紧跟随着教师设置的疑点,深入探索下去,主动查找出答案来。教师设疑时要始终遵循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适时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无论是课堂导入的设疑、新课进行中的设疑,还是新课总结时的设疑,都要有的放矢,紧紧围绕重点和难点,善于把握时机,注意循序渐进,面向每一位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疑问,尽可能给学生创设最优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推进积极思维,并能够产生克服困难,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无穷动力。

2.2 灵活运用讨论形式

讨论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指定小范围的,与邻近同学展开讨论,可以互帮互学,优秀生带动后进生;另一种是全班性的围绕疑问展开大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互相启发,使疑问得以解开。灵活运用讨论形式,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2.3 做好归纳、总结

作为一名教师,做好课堂归纳、总结是完成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学生讨论的答案往往各自独立,缺乏联系和系统性,教师要通过简练的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使学生对各方面和层次的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从而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4 练习

练习是培养学生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行为习惯和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同时能学会举一反三,加深理解、巩固和消化知识,有助于获得掌握知识、技能的方法,发展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教师也可通过练习了解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给予及时纠正,发现学生解题的新动向,从而争取最佳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的作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尽善尽美,为学生今后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技能

中图分类号:G6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7-0061-02

作者简介:张滨桥(1960-),女,哈尔滨人,中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管理研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书育人的基础平台。初中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是指初中教师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必备的教学基本技术和能力。为了实现“新课改”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目标,初中教师不仅要具有板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讲解能力、运用教具辅助教学的能力等必备的基本能力,还要有向课堂45分钟教学要质量的教学基本技能。笔者在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教师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基本技能在初中教学中,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每门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都是不同的。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对教师讲课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初中任课教师,只有全面把握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和教材的基本内容,深入了解初中学生的主要特点和思想状况,精心备课、精心施教,才能做到明确知识目标、实现能力目标、达成素质目标。

1. 知识目标

在初中教学中,每门课程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的知识点、知识链构建而成的知识体系。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既要组织学生弄通知识体系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又要帮助学生联系实际,弄清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还要启发学生承上启下,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链。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寻新的知识点,实现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目标。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具备对专业知识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的能力以及整体把握和有效处理课程标准及教材的能力。

2. 能力目标

改变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方式以及由此导致的“高分低能”现象,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培养学生的能力,既包括学习和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也包括一些通用性的实践能力,如获取信息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文字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践探索能力等。在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应依据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自身示范、模拟仿真、综合演练、才艺展示、课堂讨论、学科竞赛等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开展能力训练。

3. 素质目标

初中教育要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切实做到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要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通过课堂教学,使初中生初步树立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志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为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中学生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寓价值观培养和德育于其他课程教学之中。渗透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音乐、体育课程中,通过学科史和学科代表性科学家生平的介绍等,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树立远大志向。特别是可以通过体育竞赛、文艺表演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正确使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基本技能在当今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很多,这对初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

目前,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既存在“我讲你听”的“满堂灌”现象,也存在“我问你答”的低层次互动方式。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遵循初中生的认知和成长规律,针对不同课程、不同内容和不同对象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1)实行章节式教学。教案基本思路可以按照教材的框架结构,着重在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上进一步展开,补充一些资料和案例。

(2)实行专题式教学。可根据需要整合教材的有关章节,补充近几年初中教育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内容,设置若干专题,着重讲清重点、热点问题。

(3)实行案例教学。可围绕精选的典型案例,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把有关原理和观点阐释清楚。通过精心选择案例,力求讲出品位、讲出特色、讲出魅力来。

(4)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可以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原理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可以采取师生合作的方式,在实践教学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初中课堂教学尤其要紧贴教学目标需求,紧贴学生思想实际,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多下功夫。

2. 倡导使用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讨论为主,通过学生自学、自讲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型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

(1)学生自学。由教师指定自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对自学内容进行全面浏览,指出自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由学生推演公式,总结概括观点、结论,演算例题和习题,从而实现难点突破和把握重点。

(2)自行讲解。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按基本观点和理论、例题、习题等分成若干个单元,把学生也分成数目相同的小组;在学生全面自学的基础上,每组各有侧重,指定主讲人做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相互讨论。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以教学单元为单位组织相互讨论,对主讲学生的讲授正确与否进行讨论,并提出最简捷的答案。

(4)单元总结。由教师或主讲人对知识、原理进行串线和总结。教师要注意肯定学生的成绩,指出努力方向。

第5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不同途径,可以将地理教学方法分为六种。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教师的特点、教学环境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多样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和有序性原则。

关键词

选择地理教学方法;主要依据;基本原则

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主要内容之一,是达成地理教学目标的关键,是选择地理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重要依据。所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优化地理教学设计、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一、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类型

地理教学方法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从教师传授知识的媒介不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课型的不同、地理知识属性的不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不同等角度来划分。为凸显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同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直接感知为主、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以操作训练为主、以自学探究为主和以参与体验为主的六种方法。其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旅游参观法、演示法等;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

二、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1.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

要科学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首先应了解每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运用条件、适用范围、优势、局限性等。例如,讨论法,既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生独立的思维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又能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但要求教室空间比较大、班级规模比较小;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合作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适用于高中阶段;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设计能力和课堂管理调控能力。又如,地图法是最具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直观性强,最适合区域地理中地理名称、地理位置、地理分布等知识的教学,但抽象性和概括性较差,需要与讲授法配合使用。实践表明,正确认识各种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的特性,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2.地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类型决定了应当选择的方法。由于各章、各节、各课时教学目标不同,就必须相应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就可选择以直接感知为主和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等,以利于学生建立丰富形象的地理表象[1],进而准确地理解地理概念、掌握地理原理;如果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除了采用讲述法、讲读法、问答式谈话法等以阐明有关知识,让学生明确基本要求和掌握操作要领外,还应大量运用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加强技能操练;如果教学目标旨在发展学生地理能力,则可选用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以及讨论法,以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如果教学目标有科学的地理价值观教育,则可选用讲解法、案例法、讨论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某种地理体验、产生某种地理情感,则可选用以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

3.地理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教学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应当采用的方法。自然地理内容多概念、原理,既抽象又远离学生生活,相对比较难学,宜采用旅游法、演示法、讲解法、启发式谈话法、变式练习法等,便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原理。自然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特征决定了在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中还应较多地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等具有自然地理特色的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人文地理内容常常被认为是“易学不易教”[2]。因此,针对人文地理的知识特点,宜采用参观法、社会调查法、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具有人文地理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人文地理内容“易学易教”。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内容,多地名、数据、景观、分布、判断、特征,可采用演示法、地图法、“纲要信号”图示法、游戏法、区域比较法等,有利于学生建立丰富的地理表象,掌握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特征。乡土地理内容最接近学生生活,既是学生熟悉的内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应采用学生自由度较大和参与度较高的教学方法,例如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给予学生较多的学习自,同时尽可能采用旅游参观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实行开放式教学。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根据课题名字就可确定以模型(地球仪)演示法为主。又如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根据问题内容很容易确定出其主导教学方法为决策教学法。

4.学生的特点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相适应[3]。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方法取决于年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短暂,容易分散;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片面、肤浅、粗略;直接经验比较少,理解能力弱;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感性出发,贫乏单调;记忆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够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选用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以象征符号认知为主的方法、讲述法、讲读法、启发式谈话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丰富地理表象,发展地理形象思维能力。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与初中生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为课堂注意力比较集中、持久;观察事物和现象比较全面、深刻、细腻精确;直接经验比较丰富,理解能力强;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想象一般从理性出发,丰富且具有创造性;记忆以意义记忆为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牢固。因此,地理教师应从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实习法等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观察、练习和实践操作,辅以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自学探究的方法和讨论法。同时,依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存量和初始能力来确定教学方法的运用也是十分必要的。

5.地理教师的特点

教师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者,教学方法的选用往往带有运用者的个性色彩,因此,地理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优势,选择适宜的地理教学方法[4]。如有的地理教师雕塑和美术功底扎实,他就可以多选用模型、板图、板画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酷爱旅游、擅长摄影录像,他就可以多选用标本、照片、幻灯、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学方法;有的地理教师精通计算机和网络,他就可以多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有的地理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较强,音质柔美、极富感染力,语调抑扬顿挫,讲话幽默,他就可以多采用讲解法、讲述法;有的地理教师动手操作能力强,他可以多采用制作法、实验法、观测法、野外考察法、社会调查法等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善于组织学生活动的地理教师,可多运用讨论法、游戏法、角色扮演法等参与体验为主的方法。总之,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发挥自己的优势来选择地理教学方法,做到扬长避短。

6.地理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与周边教学环境是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地理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本学校现有的地理图书、报刊、挂图、图片、标本、模型、教学软件、网络教材、教学器材、学习场所等教学设备条件、学校所能够提供的教学经费情况以及学校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教学环境,选用条件许可的教学方法。如教学设施比较简陋的乡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质地貌、河流、植被等自然景观进行野外考察教学,可以充分运用地球仪和地图册进行直观教学,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简易教具和设计实验进行教学。而现代教学媒体齐全、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往往建立了地理专用教室,可以经常采用标本与模型演示法、实验法、计算机多媒体演示法和网络演示法。那些建立了地理园的学校还可以经常运用制作法、观测法。总之,地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建立在对学校教学设备条件和周边教学环境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到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三、选择地理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

1.多样性原则

从地理教学方法自身看,选择多种方法有助于进行组合教学,实现优势互补。实践证明: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所有的方法都有其运用条件和适用范围,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5],没有一种方法在所有方面都超过其他方法,也没有哪一种方法能适用于所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校、学生和教师。有时,某一种方法的局限性可能正好是另一种方法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助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进行组合、直观教学方法与逻辑思维教学方法进行组合[5]、文字语言教学方法与图像教学方法进行组合、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方法与以学生为主的方法进行组合等。从地理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看,选择多种教学方法是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教师素质、教学设备条件等的不同所决定的。不同的进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不一样;不同的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有差异;不同的班级,学情有区别;不同的教师,素质有高低。地理教学系统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变化性客观上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

2.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一节课里,教师所选择的几种地理教学方法不能均衡使用,而要在其中确定一种方法作为这节课的主导方法,而其他方法作为辅助和补充,为主导方法服务,所谓有主有次,主次分明。具体而言,要分三个维度进行选择:首先要在宏观层次上本节课是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还是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例如,以语言获取信息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教师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以自学探究为主的方法就属于以学生活动为主旋律的方法。其次,要在中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是以哪一种方法为主导,即确定是以操作训练为主的方法为主导,或是以自学探究为主导,还是以参与体验为主导。最后,要在微观层次上确定本节课具体的主导方法。如在自学辅导法、案例法、决策法、发现法、课题研究法等方法中选择案例法作为主导方法。

3.有序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是指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以保证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对此,首先要熟悉各种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优势、局限性、运用条件、适用范围等自身特性。其次要分析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三维要素组成与水平层次(包括了解、理解、掌握、应用水平等);分析地理教学内容的性质、知识属性、组成、层次结构、逻辑联系、重点和难点[6];分析不同学段学生的注意力、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差异等年龄心理特征,挖掘学习需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学习积极性因素,结合生活经验、地理知识存量、初始地理能力等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学习风格;清楚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长、教学弱点;熟悉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教学经费情况和周边的教学环境。再次,要充分考虑学校目前为地理课程安排的教学时数(即课时)和最大程度所能提供的教学时间保证,做到因时制宜。在此基础上全面比较,综合考虑,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作者:赫兴无 单位: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林培英.探讨“决策”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0(6).

[3]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家清,等.生本取向优质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

第6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边远贫困地区创新观念思维教学法两元模式

《美术欣赏》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尤其要让他们掌握如何去欣赏、认识和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方法,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所以,在美术欣赏基础课程的学习更应调动学生自发的思考,自主的探究。而边远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最薄弱的环节。可以采取开发式思维,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使贫困地区美术教育健康发展。

一、边远贫困地区中学美术欣赏课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1.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在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培养人、发展人、完善人,追求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与平等。

2.新课标的要求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美术欣赏教学的认知功能认知功能就是对现实生活全面、生动、形象、能动的反应。所有的美术作品都能使人获得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有助于人们透过美术作品透视作者及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4.美术欣赏教学的教育功能通过形象的感染与激发效能,启发观赏者的意识与情感活动,从而达到提高思想、品德和情操的目的。

5.美术欣赏教学的审美功能从人的现实主体方面入手,不断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发展和完善人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

6.美术欣赏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情感是艺术的特质,艺术所表现和传达的情感是高尚优美,艺术对人的情感陶冶有着独特而重大的作用。

7.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创造美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的基本要求。在美术创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对目前美术欣赏课中常用教学方法的分析

1.讲授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缺点是以教师为中心,容易陷入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知识的传授量。

2.提问法:教师根据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回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讨论法和探究法的缺点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优点是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艺术作品从形式到内涵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欣赏的能力。

5.比较欣赏法

可以分为(1)横向比较法: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

(2)纵向比较法:不同发展时期的作品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

6.情境教学法

指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上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出情境表象,使学生通过情境加强直观感受。

7.“五让”教学法

“五让”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指的是“让学生读书本、让学生讲见解、让学生议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找规律、让学生写总结”。要注意课前对教学步骤中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

三、边远贫困地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学科特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注重学生见解,实现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2.防止由于一味迎合学生的兴致,将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

3.防止以美术家的介绍代替美术欣赏。

4.防止以“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如果把作品的文学性同美学特征割裂开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

四、思维教学法

美术欣赏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上的一个难点,新课堂要求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所以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同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和培养。求异质疑,启迪创造思维,要求学会与别人不同的思维,用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而思考问题,这就是创造思维。

五、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两元模式教学

1.知识+创造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基础知识重在研究美。如果美术欣赏课只注重对作品直观感受的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美术欣赏课的开始把这堂课的重要知识点从教材中提炼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记忆。下面,介绍一些促进思维的教学策略:

(1)音乐法。音乐可以使人的意志清醒,身体放松,大脑活跃,思维敏捷,能够促进灵感的产生,加速信息的收集。

(2)要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将一个完整的内容进行细化和解构,形成几个要点,以点及面,强化学生的理解。

(3)鼓励提高法。对学生多多鼓励会增强其参与的信心与热情。

(4)分享快乐法。在快乐的学习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效率也会提高。

2.故事+问题+合作+评论

(1)授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有其自身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讲故事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现代心理学家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3)在合作部分给学生交流的时间,由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根据思维创新的原则,设置同桌交流、小组讨论、伙伴学习等环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对于一堂课的欣赏内容,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述,谈谈自己的收获与看法。对美术作品的赏析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教师应尊重、保护、鼓励学生的见解,引导学生充分发表内心的观点、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真正属于自己的主张。

针对贫困地区的教学情况,应该提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水平,不能把美术欣赏课理解为让学生简单知道一些作画知识,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念,真正发挥美术课的作用——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趣,使他们热爱、维护、创造美好的东西,憎恨、遗弃、改造丑恶的东西,同时让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逐步发展。而学生审美观的变化,将会对整个地区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钱初熹著.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美]理查得·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著.舒予译.艺术:让人成为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第7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 公安招录体制 《户口管理》 实践能力

目前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为了规范和加强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试点工作,公安部印发了《关于制定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意见》,此培养方案是在推进公安院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索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一次有益尝试,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试点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层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考试办法等教学要求。为组织教学活动,规范教学内容,提供了主要的依据[1]。面对招录体制改革后的局面,公安高等院校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尽快培养出适应当前和今后公安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已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

《户口管理》作为治安管理的一门专业课程,经过几十年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学科体系,并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但是,面对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国家人才培养体制的根本性改变,学生不再是统一参加高考而录取的大学生,而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士官生与有较强文化基础的大学毕业生。为此,在《户口管理》中如何着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我认为,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从转变教学理念、改革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变化考核方式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一、转变教学理念

《户口管理》课程,是关于户口管理工作及其对策的知识体系,是户口管理工作实践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这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讲清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并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提高。尤其是招录体制改革后,“改制生”在校培养的时间由原来大学生的3年变为短短的1年,各门课程的教学课时大大压缩。如果仍然遵循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的话,则不仅课时不够,学生反感(因为他们都有比较好的文化基础),而且无法实现为基层公安机关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因此,要转变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突出教学中的实践特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模块式教学

模块教学就是围绕一个能力和素质的教育专题,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2]

根据公安工作的需要,以及实践公安机关户政管理业务范围的要求,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合理的取舍与整合,把整个课程划分为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重点人口管理、居民身份证管理、户籍档案管理、人口信息化管理六个模块,每个模块的教学又可分为认知模块与实训模块两个部分。认知模块主要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基本的概念、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的基本方法。而实训模块主要是通过实践训练,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巩固与消化知识,从而实现一毕业即上岗的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紧密联系公安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今后从事治安管理工作服务。

三、创新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唯一依据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单一讲授法,代之以多样、灵活、讲求实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可采用专题讨论式、社会调查法、问卷式调查、辩论式、模拟实训式及多媒体教学等。逐步走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开放式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有机结合,建立一整套包括校局合作、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方法在内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校内模拟派出所、校外实习基地,精心制作立体、生动、全面的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方面的能力。

具体说来,在常住人口管理、暂住人口管理、重点人口管理三个单元,可以采用模拟演练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围绕某一教学主题,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模拟或虚拟再现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教学内容,进而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亲验式教学方法。通过开发的“派出所人口管理信息系统”予以练习,学生会熟练掌握三大人口登记的基本要求。对于户籍档案的管理,则可采用现场观摩法,把学生带到实习基地的派出所予以观摩,通过派出所户籍内勤的讲解,使学生对档案的归类与整理、库房的要求有更为直接的了解。对于真假居民身份证的识别与查验,则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与实物演示法相结合,四个学生一组,两两组合,一组为查验者(即人民警察),手持身份证阅读器或者是视读检查;一组为被查验者,手持真假居民身份证数张。对于流动人口与重点人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户籍制度改革,可采用专题讨论法,先由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派1―2名同学上台发言,最后老师讲评。专题讨论是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取得较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当然,讨论教学除了可采用课堂上的即时讨论外,还可采用专题讨论的形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围绕某一主题,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内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达到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本专业知识的目的。专题讨论法运用于治安管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课程的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口头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社会调查教学法就是运用“社会调查”开展活动的一种方法。运用社会调查法是户口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有益尝试。就是通过教师及时辅导,学生积极参与及课后综合评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与学的互动和统一。在《户口管理》课程教学中应用社会调查法,通过教师有目的地组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锤炼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是培养当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公安专门人才的一种有效方法,社会调查法有专题调查、选题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

四、更新考核方式

各门功课的考试也是公安院校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专业课的考试更是检验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重要手段。考试的内容应该是全面的,方法应是多样的,但是,公安院校治安管理专业课程的考试方法依然是沿用仅凭期末一张试卷就确定学习专业课成绩的方法。这种考试方法过于简单,过于单一,也过于片面,只停留在考卷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治安管理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不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检测,需要加以改革。由于“改制生”教学的目的主要是突出其动手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理论知识的闭卷考试,根据生源的文化程度和即将工作的警种,有差别地予以对待。如从部队考上的士官生,理论功底相对薄弱一些,而且将要走上特警与巡警的岗位,故主要可以采用实训的开放考核方式;而从其他高校毕业的大学生,主要从事派出所的社区民警工作,既需要掌握户口管理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管理原则与方法,又需要熟练掌握具体的操作方法,故可以采用理论闭卷考试与实训开放考核的方式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覃泽敏,马红玲.户政与人口管理.群众出版社,2009.

[2]省略/jg_ed/showjg_edu.asp?id=130.

第8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化学的特点

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既往的课程构架,构建了学科基础知识与人的认知能力相互融合的新体系,体现了以学生的个性和个人能力的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多元智能的理论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我国新课程改革与实践产生了比较广泛和深远的影响。总体来看,多元智能理论与高中化学具有以下特点:(1)与传统化学教学相比,新课程标准不再只局限语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而是转向发展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技能与方法并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相互融合的一种新型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体系。(2)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程逐渐划分成多个模块,主要分为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拓展学生的选择空间,并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平台,使得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智能结构特点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程更加重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调科学探究意识和思维,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培养其科学创新精神。(3)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时也对学生的活动表现情况十分重视,基于这种多维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教学评价能够广泛渗透到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从而对每位学生都能产生激励作用。

二、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将多元智能的理论作为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背景,其具体思路是:首先,要明确具体某一课对学生智能的要求,并将该项智能作为培养的重点,将大部分时间应用到启发和训练该项智能中;其次,教学设计也应该围绕着该项智能而展开,运用智能手段设计课堂教学,还要保证其能够让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并将这种职能运用到学习中。最后,改变既往整齐划一的聆听式教学方式,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展示中来,在课堂上展现出自身的智能强项,运用最擅长的方式进行化学学习,以改善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应用实验法

实验法能够直接避免过去“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将其作为化学课堂直观教学的主要方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采用积极的态度面对化学,让学生发挥善于观察的特长,准确地认识化学实验的反应规律和相关化学物质。比如,在认识氯气一课中,可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认识氯原子结构图,分析氯原子的结构分布特点,进一步判断氯气可能会产生的化学性质,根据具体的分组实验结果确定氯气的性质。

(二)范例法

传统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一般是以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作为教学基础,虽然隶属于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这一范畴,但在本质上更加偏重技能教学。因此,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在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时,要将“过程与方法”纳入到教学中心工作中,运用范例法向学生讲授知识。例如,教师在教授“守恒法”一课时,可以结合具体范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展示守恒法的计算技巧,使学生把握化学反应之前和之后物质量的具体等价关系。

(三)讨论法

讨论法能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和互动,使化学课堂呈现出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并通过探讨一系列的化学问题,来观察和分析不同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智能表现特点。例如在“气体体积计算”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分工计算气体、固体以及液体的摩尔体积,并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分析温度对体积有无影响。

三、结束语

第9篇:讨论法的基本要求范文

关键词: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海洋,逐渐的教育改革成为我国发展的主方向。推出新课标之后,各课程教学都实施了改革,然而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决定性因素就是其课程教学的质量,地理教学亦是如此,加大力度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视为发展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多种地理概念教学法

地理事物是一切地理概念的源头,若想很好的把地理原理理解透彻,其基础就是将地理概念熟烂于心。一个地理知识体系的建立,单纯的记住一些地理概念是不够的,因为它要求必须真正的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概念不能概括为事物的表象反之它是事物的本质,它也不代表片面的事物,而代表事物的全面,同样它所体现的是事物内部的所有联系。因此,为了真正的掌握好地理概念,在学习地理知识时,需时刻铭记学与思的结合,善于思考,勤动脑筋,真正理解其内涵并培养归纳能力,将抽象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认识,逐渐形成明确的地理概念。多种多样的地理概念学习法是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重点。

(一)概念地图学习法。概念地图可以直观的表现知识概念体系,是一种认知工具。不同的主题都可用它来体现,其地图的几何构成一般都是矩形框和椭圆,将知识内容放置其中,并用直线进行相应的连接,这样就形成了主题的概念地图,这种针对地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结构,加深学习印象。

概念地图的诞生是在20世纪60年代,是由一个美国教授提出的。概念地图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时候,其表现的基本要素只有命题、概念、连线和层次级别这四个。其中命题指的就是指把两个不同的概念连接起来形成的相同意义的关系;概念是节点的表示,同类事物被感知其共同属性就是节点;连线是最容易理解的,二者之间只要存在概念关系,就可相互连接;层次级别,任何知识领域里,概念必定是多层次的、分级别的。概念地图学习法不仅可以把相同主题的不同概念作出区分,还可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不同领域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启示传授法。地理教师是地理知识传授的主力军,通过课堂上绘声绘声的讲演,将地理现象描绘出来,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易受到启发。老师讲演的生动程度越大,地理概念形成的容易程度就越高。教师在授课之前,需事先为相关的地理概念储备大量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还需一边讲课一边提问,努力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思维引往深处,指导他们真正理解地理概念的本质。

(三)对比法。对于地理概念的形成,对比法在其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学生可以理解地理事物的本质。地理事物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各种地理现象存在于整个发展过程中,这些现象由于受到一定的时空限制都具备其自己的特点,但是各现象之间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联系。运用对比法,可以明确的发现其共性和个性的一般发展规律,有利于地理概念的形成。

举个例子谈谈,当学习到内力和外力的概念时,老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相关问题,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可以发现内外力之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它们表面的差异造成的。对于环境的改造,外力的规律是地带性的,而内力的规律是非地带性的。通过不断的分析研究,发现二者的本质联系,内力是基础,对海洋和陆地的分布,地表起伏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外力的作用就是继内力之后对地表的改造。通过这个例子,对比法的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在运用的时候还需注意一些问题,尤其是目的性的问题,不能抱着比较的心态为了比较而比较,并需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容易到困难的比较方法。

(四)诗词利用法。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喜好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提及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生动,而且直观,容易理解便于背诵。倘若教师能意识到这一点,课下多收集一些含有地理知识的诗词,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学生有兴趣就喜爱学习喜爱研究并牢记于心不易忘记。尤其在学习新课题之前,若能引入新奇的相关诗词,学生的吸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二、地理概念教学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一)关注教学的流动性。地理概念说到底其根本反应就是地理事物的本质,其概念也是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核心。为了对教育实施创新,教师必须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勤动脑筋,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地理概念掌握牢靠。地理事物的发展不是静止的,它永远处于一个流动的发展态势,因此其地理概念也具有流动性。地理概念不断发生变化,相应的就要求其概念教学也应随时做出改进来适应概念的流动性。

(二)预防教学出现“概念化”。使地理概念教学不断完善做出的种种努力的这份决心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必须要预防“概念化”教学的出现。这个“概念化”的内容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生动的、内容丰富的等具有很大教学意义的地理事物简单化,单一的展现出来,使其真正内涵完全得不到体现,对其现象的研究一味的看重表象,忽视本质,看不到事物内部之间的必然联系,看不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这种现象会严重阻碍地理概念教学的发展,未出现时需预防,出现时必须抵制并克服。

三、地图法

1.概念

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

2.地图法运用基本要求

选图运用教学挂图,首先要注意对它的选择。特别是在教学用图数量多、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更应作好选图工作。

指图指图时一般要做到:教师要站在挂图的一侧,且面向学生,身体不要挡住地图以妨碍学生的视线;指图目标要明确,切忌盲目乱指或空指,做到“讲”、“指”一致;指图要准确,要严格区分出地理事物反映在图面上的点、线、面;指图必须注意规范,指图时指图钎的运移方向要合乎地理事物的规律,并时时提醒学生注意,指交通线要顺着起迄方向指;指河流大川则要从上游往下游,不能倒指。

用图用图即运用教学挂图说明地理问题,通常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选用不同的地图。有的地图所反映的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并不突出,必要时就需辅以略图。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应用没有注记的空白挂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把所讲授的地理名称有计划地写在图上,以加深学生的初始印象。还要有思考性,教师要重视组织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倡导生动活泼、主动探索的学习氛围,讲解时可以采用适当的提问,要求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或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从图上寻求答案,获取知识。

三、讨论法

1.概念

在教师引导下,教师和学生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开论辩,以求得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讨论可以有全班讨论和小组讨论。

2.讨论法运用基本要求

选择恰当内容。选择在重点内容、技能学习、开放性问题、感兴趣的内容方面重视思考过程。难易适度、给予时间保证,问题具有思考性

把握课堂讨论契机。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提出问题时

四、结语

加强地理概念教学,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文重点分析了概念地图学习法、启示传授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以及诗词利用法,并为加强概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打了预防针,给予警示,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