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护理管理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互联网+”;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一、“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互联网+”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12,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衍生出的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态,“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种传统行业。它充分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与传统行业所产生的深度融合,重新创造出更加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新生态平台,已经悄然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这种影响同样存在于我们的会计领域,传统管理会计模式把成本会计作为管理重点的弊端,以及在处理海量的财务数据信息时后劲不足,日趋显现。同时,2014年,财政部颁发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战略性地部署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为了尽快提升我国各类企业内外部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帮助企业顺利度过经济转型期,财政部又颁布了于2016年6月开始实施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各个企业在进行有效内部管理时,所运用的管理会计在战略导向,嵌入企业内部各领域、层次,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进自身理论不断建设完善,并有效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应用技术,对企业内部冗杂繁多的数据进行汇总、筛选、分析,重构有价值的决策信息,尽可能地减轻传统管理会计人工核算工作量同时,最大限度提升企业决策效率。
二、“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理论与实际脱节,发展滞后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本身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80年代,其理论绝大部分翻译并借鉴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本身水土不服。同时,这些理论研究基础局限于工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的思维是:依赖信息不对称,大批量的生产,大批量的销售、传播,战略起点强调从企业内部出发,由内而外的找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以企业产品为中心进行经营,最后是销售渠道的商业模式。而现在的“互联网+”,消费者有权选择,个性化消费需求的体验已经成为现实,颠覆了传统的工业产业模式,变成了C2B模式,即以用户为中心,消费者将按照自己的意愿购买产品,甚至订制产品。这就意味着,工业化时代的大批量生产,大批量销售将被个性化取代,企业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偏好,战略起点从变成了消费者,然后最后才转向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相应地,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管理的客观要求,管理会计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相关的研究重点、方法也应发生变化。而事实上,我们国家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非常缺乏这方面的指导。
(二)“互联网+”下,会计数据信息安全存在漏洞一方面,网络环境下,企业的会计资料不同于传统会计存放于纸质凭证上,而是以数字形式存放于相关电子介质上,而在这些电子介质上进行数据篡改都不会留下痕迹。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开放性、动态性,存放于电子介质中的会计数据在网络传递中,很有可能被非法截取。随着云采购、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也将处于被外部攻击的状态,这种攻击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
(三)“互联网+”下,管理会计人才素质达不到要求现在,我国各类会计人才总数已经达过1660万之多,其中初级以下人员占比百分七十,而中级职称财会人员严重短缺,符合“互联网+”的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更匮乏,会计人员基本专注于“钱、账、税、控”,还停留在记录与核算阶段,本身缺乏对管理会计的理论和实践的认识,更缺乏能够利用“互联网+”下的大数据,云计算搜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地分析的技能。另一方面,“互联网+”下,现代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于相关人员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仅要求这些管理会计人员具备相关财务业务处理能力,企业管理能力,还要具备精通网络知识和电子科技应用相关知识以面对、处理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目前,管理会计人员的建设仍处于对基础的管理会计理论及管理会计教育的基本水平,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管理会计信息人才的需要。
三、“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系统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下,管理会计理论实用性建设针对理论与实际脱节,发展滞后的现象,我们必须要加强理论的实用性建设,在“互联网+”这个新环境下,做到理论与实际完美的结合。一方面,适应“互联网+”下经济环境的变化趋势,对原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建立适应我国特色的互联网时代下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建立适应“互联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理论。进一步加大力度研究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与云计算、大数据的深度结合应用,管理会计与网络经济的结合。
(二)加强“互联网+”下,管理会计信息内部控制建设在原已经建立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础上,应逐步完善并不断发展为以会计信息控制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账务处理方面,操作员记录的数据除了记录在其自身使用的电脑上外,还应同步传递到第三方监控人员的电脑上,监控人员及时备份,审查,避免数据被篡改伪造的发生,而相关的资料还应以书面的形式备份。其次,系统软件使用方面,相关操作员的姓名,权限,密码和电子签名应妥善保管,禁止外借他人使用。对有些重要的环节要设置“双人口令”。最后,加大对网络安全建设的资金投入。
(三)“互联网+”下,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在“互联网+”下,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企业要顺利地推进管理会计工作,相关的财务管理会计人员就应该运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先进数据分析技术,对于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作出一个很好的预测,使企业在“互联网+”这个时代大背景下有一个更为光明的发展前景,未来更加辉煌。首先,国家层面应该加强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和理解,加大力度培养适合“互联网+”下的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质量。比如:建立类似于CMA,属于我国的管理会计师证考试体系。其次,企业层面对聘用的管理会计人员应要求具备与管理会计专业相关的资历证书,并通过定期继续教育培养大数据思维思想,提升相关网络技术和信息化处理能力,提升管理会计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最后,管理会计人员自身层面要及时转变观念,加强学习“互联网+”下,管理会计信息化这一模式,并按相关要求掌握网络知识,信息安全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时展。
四、结束语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与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国家层面,企业层面,财会专业人员层面都应重视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在目前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顺利地拓展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并将管理会计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相关难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同时符合中国各类企业实际情况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玉明.企业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框架:基本构想与预期突破[J].财会通讯,2011(10):6-10.
[2]刘颖,林继锋.试论我国政府管理会计框架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19):29-31.
[3]张继德,王霞.我国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J].会计之友,2014(20):122-126.管理会计129
关键词:节约型;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环保材料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节约型园林绿化,是指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的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即:寻求以最少的人力、资源和能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建设节约型园林,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要求。
一、节约型园林绿化的重要性
1.资源匮乏要求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
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资源日益匮乏的矛盾,成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其建设、养护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土地、电能,因此要大力提倡走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道路。
2.节约型社会提倡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
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园林绿化建设存在注重视觉效果、忽略综合效益的现象,不但造成水、土、植物等资源的严重浪费,还使本土景观严重丧失,这些与我国倡导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精神背道而驰,因此,要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3.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
园林绿化建设、养护中的各种资源浪费,不仅增加了建设投资、养护费用,且严重阻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促进园林绿化行业进一步提高水平的原动力。
二、园林绿化工程养护与管理的关键点
2.1增加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地被植物生长期内,应根据各类植物的需要,及时补充肥力,尤其对一些观花地被植物更重要。在栽植地的土壤保持疏松、肥沃的同时,排水工作一定要做好。一般情况下,应每年检查,暴雨过后要仔细查看有无冲刷损坏。
2.2注意抗旱灌溉
地被植物在种植后要及时浇灌,园林树木灌溉的时期主要根据树木在一年内各个物候期的需水特点,当地气候、土壤内水分的变化规律,以及树木栽植时间长短来决定。
灌溉次数和灌水量要与树种、土质、气候及植株大小相适应,以节约用水和便于作业为原则来选择灌溉方法。
2.3注重修剪平整与更新复苏
整形与修剪是园林植物栽培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而又有情趣的养护管理措施,主要目的是满足观赏和达到美感效果。一般低矮类型品种不需要进行经常修剪,修剪工作最好安排在傍晚前后地被植物上没有露水时进行,可以避免地被植物的人为损害和阳光的灼晒。在地被植物养护管理中,常常由于各种不利因素,使成片的地被出现过早衰老。应根据不同情况,对表土进行刺孔,使根部土壤疏松透气,同时加强施肥浇水,有利于更新复苏。
2.4注意地被群落的调整
地被比其他植物栽培期长,但并非一次栽植后一成不变。除了有些品种具有自身更新能力外,一般均需要从观赏、覆盖效果等方面考虑,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应注意花色协调,如在道路或草坪边缘种上太阳花,则显得高雅、醒目。
2.5防寒与病虫害的防治
某些园林植物,尤其是南种北移的树种,难以适应北方的严寒冬季,为防止冻害发生,需及时采取春灌、保护树干等防寒措施。对于病虫害的发生,要以防为主,要防早、治小,除了要慎重对待,科学防治,同时要保护环境,减少农药污染。
三、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措施
1.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据不完全统计,园林绿化行业水费开支约占维护费的30%。因此,要降低园林绿化维护费用,就要推广节约用水技术和措施,如喷灌、滴灌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在靠近江边、湖边的绿地可直接利用江水、湖水浇灌绿化,有条件的地方还可采用中水浇灌技术。草坪尽量使用自动喷淋进行浇灌,反对采用浸灌草坪的淋水方法和措施。其次,要根据园林植物的不同生理特性,观察其生长特性和状况,及时了解旱情,合理安排好绿化浇水时间并控制好浇水量。浇水时,要避开蒸发量大的高温时段,合理安排浇水时间,使浇灌量既能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又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提倡和推广园林绿化修剪物回收处理的循环利用
要提倡节能减排,推行环保、创新型的社会。据不完全统计,园林植物所产生的植物垃圾处理所需费用,已占园林绿化维护费用的20%。因此,通过采用园林绿化修剪物的回收处理方法,既可节约对修剪物的处理费用,又可对修剪物进行堆沤技术处理后变成有机肥直接施入园林绿地植物中,形成变废为宝,资源生态再利用的科学方法。
3.合理利用修剪枝条
城市园林绿化每年有大量的色块和乔灌木需要对其进行修剪,以保持完美的树形和良好的植物景观。在极大地满足园林植物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前提下,与苗木生产等相结合、科学修剪,部分修剪下来的枝条被合理而节约地利用到苗木扦插、嫁接繁育的工作中,修剪的草坪被用作饲料,以及和其它部分枝叶腐烂作有机肥,产生极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分析各种植物特征和科学试验,研究适合在生产养护管理中广泛运用拉拽、拔芽、除蘖,除残花疏果等免修剪或轻修剪技术措施,有效减少水肥消耗,节约消纳运输等。针对不同树种生物的特性,科学地扩大树冠,选择最佳修剪时间和减少修剪的措施,达到节约美化的效果。
4.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一是丰富植物种类,合理搭配树种,完善环境内的生态结构;二是注重保护害虫天敌,少用高毒或残留期长的农药;三是采用绿色环保农药,增加太阳能诱虫灯等物理防治设备等, 基本收到了用最少的人工干预达到最佳公园绿地环境的生态平衡效果。
5.其它节约型措施
(1)科学养护,扩大园林绿化的综合效益 调查研究,认真做好各项计划和预案,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工作从而提高效率,使资源的使用更加合理,更加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尽量减少资源的无谓浪费。探索低投入、高产出的节约型技术措施和发展模式,创造出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2)抓好安全生产和各项预防措施
①机械安全操作。园林绿化机械的操作要符合规范要求,操作人员要持证上岗,按照工作的程序、步骤、性质和要求作业,切勿违章操作,建立岗位安全责任制。
②安全标志服。在野外作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岗位上要求穿上安全标志服。特别是在道路上从事园林绿化作业的人员,要求在工作范围内设置好路障和标识,做好各项安全防范措施。
四、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节约土地与保护绿化用地的关系。节约用地不等于不给予地或减少绿化用地的供给,而是要在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用地的基础上使土地效益最大化,同时,在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新的绿化领域,如墙体绿化、屋顶绿化、废矿地绿化等。城市绿化必须要有土地作支撑,没有土地就无从谈绿化。我们要以辨证的观点看问题,要认识到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国家严格保护和管理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节约土地,一方面要多想办法,开辟途径,保证必要的城市绿化用地,一方面要在所能利用的土地上使园林绿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2.正确处理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与建设精品园林绿化的关系。节约型园林绿化不等于低水平和低档次;精品园林绿化也不等于高造价求奢华。关键是正确理解节约型绿化的本质涵义,树立正确的园林绿化的理念,确立城市园林绿化生态优先的原则。制定正确的精品园林绿化工程标准,明确真正节约型的园林绿化就应该是精品工程,而精品工程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要体现节约这样一种观念。
3.正确处理好绿地建设的生态、景观、文化、服务功能的关系。园林绿化建设包含了生态、景观、文化、服务四个要素,其相互之间是有机联系、互相作用、不可分割的。营造良好的生态是城市园林绿化最本质的任务,也是其产生和存在的根本前提。节约型的绿化必然是生态型的绿化,有了生态作用,才能体现优美景观,才能体现文化功能,进而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功能。片面追求景观、文化、服务功能,必然产生不了节约型的园林绿化。
4.处理好节约用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节约用水,大力推广中水回用、雨水的拦蓄、地表水的开放利用。节约用水不能一刀切,要注意配合好环境的保护,中水的利用还有一些技术问题要研究,要在利用中水的同时保证园林绿化的用水。
5.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节约型园林绿化工作不仅当前要重点抓好,同时又要作为一个长远坚持的根本方针,不管有钱没钱,有地没地,都要坚持做好这个工作,要充分认识,把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处理好。在坚持正确理念和措施的前提下,对于一次性投入增加,但经过科学论证有利于今后长期节约的措施,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加以利用。
【关键词】三北防护林;工程效益;监测体系;工程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改造自然的行动。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的约500多个个县,建设范围东起我省的宾县,西至新疆,总面积40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宏伟工程,不仅是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也是全球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项目建设是全国森林生态定位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环境变化研究的支柱是监测、实验和信息系统,而地面长期定位的生态、环境观测和试验系统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为了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环境效应,深入研究生态特点及生态变化过程,为工程退化提前发出预警,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林木资源,必须对工程进行长期的定位监测。
2.三北防护林建设的经济效益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生态工程,它的经济价值表现为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可以供人们生产生活直接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如木材、干鲜果品、薪柴、木本饲料等。间接经济效益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通过改善环境,改善人居和生产条件,表现在林业范畴之外,并与林业有着密切因果关系的效益。例如,保护农田,防灾减灾,使粮食增产的效益,保护牧场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的效益及水利、交通、工业设施的效益等。我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技术研究成果,在防护林庇护范围内可增产干草20%,每年可增产干草22.5万t。每t干草按200元人民币计算,每年增加效益折合人民币0.45亿元;防风固沙林476.1万hm2。潜在经济效益,即可以预见到,但尚未完全发挥出来的效益。例如林产品加工生产的高附加值产品的效益。"碳汇"在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分配权的作用等。
3.项目建设是对生态环境及其效益进行评价、预警、调控的需要
森林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维持水、土、大气等生态环境的屏障。森林植被在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通过与土壤、大气、水流在多界面、多层次、多尺度上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改变和影响区域气候、水资源分布,起到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资源和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作用。因此,保护和建设生态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8年起,我国政府花费巨资先后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试点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重点地区以速生丰产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工程。经过整合后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区总面积超过705.6万平方公顷,覆盖了我国主要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和台风盐碱等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这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构成了我国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基本骨架,是面向21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内容。为此需要获得有效的、完整的成为国家环境和自然资源政策基础的信息。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通过野外长期定位定时的监测,建立森林、湿地、荒漠、山地生态及其效益的评价、预警、调控体系。
4.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问题
工程建设所追求的目标与目的,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土安全为主的,而不是以商业目的为主的,这也是一般工程所不具备的。因此客观上要求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更要突出社会与公益事业的特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工程管理与一般工程管理比较,既有共性,更有突出的个性,因此要求管理手段要更加全面和先进,本文重点从工程建设的个性出发,探讨工程的管理问题。
4.1工程建设的性质
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体的陆地生态系统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是通过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要手段,恢复与改善三北地区已经严重恶化了的自然与生态环境的生态系统工程,保障与改善三北地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
4.2工程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生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追求的最根本目标。生态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保障,只有改善生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坚持体系建设的思想原则,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一个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工程,外部环境要求具备社会保障体系,改单一的林业行为为社会公共行为;内在的需求要求工程建设具备生态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要统筹和协调项目建设区域内的各方面利益,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工程自身建设更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乔、灌、草结合,多林种、多树种结合,造、封、飞结合,要先易后难,并集中连片、规模治理、突出效益的治理原则。
5.加强组织管理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是构建我国北方绿色屏障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林业综合性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实践证明有效的组织保障,是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国家保障从国家层面要建立和强化必要的领导组织。
5.1加强市场与经济管理
市场与经济规律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中。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更容易被市场和经济利益所支配,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市场与经济始终是应该处于从属地位的,以赢利为目的的项目开发,必须经过环境评估,减少生态与环境所付出的代价。因此政府的介入与对各方面的行为规范是必要的。
云计算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之一正在不断的自我进化和完善中。在世界范围,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应用正在不断的被开发出来,企业、政府、个人用户也正逐渐从了解云计算转变为进驻云计算和使用云计算。
中国的云计算经过了2011年的初始元年,2012的风起云涌,2013、2014年的力量积蓄,终于在2015年迎来了等待已久的全面爆发。2015年也可以看成是云计算在中国全面落地的一年,由政府主导的政务云成为了推动云计算从概念走向应用的核心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委也相继了多个支持云计算和政务云建设的政策、规划和相关意见要求。政务云的落地,一方面得益于政府在政策和资金层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云计算技术的逐渐成熟。
在云计算尤其是政务云的建设过程中,安全是一个不可忽略也无法绕过的关键问题。保证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不仅仅在于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政务服务,同时更是国家信息安全的一种直接体现。
政务云既然是云计算与电子政务结合的产物,那么运行在云计算环境中的电子政务平台也继承和具有了云计算的种种特点。云计算利用虚拟化技术能够为其使用者提供快速灵活的资源管配能力,通过对原有物理资源的使用方法的重新定义,利用资源池技术消除了原有的物理资源的使用限制,把资源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再以更细粒度的方式对资源进行重新按需分配。
这种复杂而灵活的管理方式得益于云计算环境中所存在的云管理平台。由于硬件的虚拟化和服务的软件化,使得云管理平台可以以软件定义的方式按需的申请资源、部署资源、调度资源。
安全管理独立性尤为重要
云计算的这种技术实现方式既是其优势所在,同时也是安全的问题所在。当安全资产不能够被集中管理和按需分配时,云环境虚拟化资产的弹性调整会使得原本部署在固定位置上的安全资产失去防护的目标。
因此,在云计算环境中,我们不仅需要云管理来管理和调度业务资源,也需要云安全管理来基于业务资源的弹性变化按需的配置和部署相应的安全防护服务。
在云计算建设过程中,一些云管理平台也可以提供部分安全功能,如部署虚拟防火墙和配置ACL策略等。然而,系统化的安全防护体系需要由分析、审计、监测、防护等多种专业安全功能协同完成,这些往往是云管理平台所无法提供的。
安全管理平台的设计初衷即为了解决云计算环境中的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问题,并通过其专业的安全管理和部署能力,实现按需的对安全资源的管理调度,以适应业务资源弹性动态变化的特性。将安全管理独立于云管理也更利于整个云环境中安全系统的不断自我完善和扩展,而不易受到云管理系统的制约和影响。而从管理权限和安全级别上来看,安全管理也应该高于云管理,这样在安全管理过程中才能够对云管理过程实施全面的监控和运维保障。
政务云从体系架构和安全需求上都对安全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与企业私有云不同,政务云不仅需要利用云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来运行各种业务系统和服务平台为政府部门日常办公和公众政务提供服务,更需要借助云服务提供商的专业运维管理能力来提高电子政务的IT服务运维管理水平,并降低成本。因此政务云通常都采取租用第三方云服务的方式来提供服务,这种模式使得云服务提供商对政务云中的资产和数据具有很高的访问和控制权限。在此运营服务模式下,安全管理的独立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若不能将政务安全管理从云运营服务方的云基建设施管理中独立出来,那将不能客观的评价政务云环境中的安全状况,容易在安全建设的过程中产生缺陷和盲点。在安全管理和运维过程中,云管理平台作为整个云计算环境的管理中心,它更不应该亦成为安全管理中心,云管理平台自身的安全运行需要被保证,云管理过程的操作更需要被审计,因此独立的云安全管理平台将作为整个云管理的监护人,时刻保障政务云环境的安全、保证云环境中业务运行的安全。
按需调整安全设备的部署
云安全管理平台能够提供更加专业和完整的安全解决方案,而并不是仅仅提供部分安全功能。特别在云计算环境下,安全需要协同和配合,相对于集成部分安全功能的云管理平台,专业的云安全管理平台将能够更加有效的协同各类安全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
在政务云的安全解决方案中,云安全管理平台应该成为云监测、云审计和云防护的中心。这是因为在所有安全产品中,云安全管理平台具备其他类安全设备所不具有的全景安全感知和分析能力,包括从云基建设施到虚拟机的深度视角,以及遍及整个网络环境中所有资产和业务应用的广度视角。云计算环境中,资产和网络都会随着云管理的业务需求而发生改变和调整,而无论是传统安全设备还是虚拟化形态的安全设备自身都无法发现这种变化,无法感知虚拟机的创建和迁移,亦无法感知网络逻辑边界的变化。云安全管理平台可以通过对云管理平台、虚拟机和虚拟网络的全方位探测和感知,来发现任何的资产和网络的变化,从而按需的调整安全设备的部署,来保证安全防护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从另一个角度说,云安全管理平台将负责整个云计算环境中安全资源的运维和生命周期的管理。这种安全运维和管理不应该由云管理方发起,而应该由云安全管理平台通过对云环境资产、网络等各种信息的独立的采集、汇总、分析、审计后,以从安全的专业视角来进行管控。
【关键词】医养结合;护理员;管理体系;规范化管理;常态化
目前,世界各国已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1]。养老护理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适应时展需要应运而生的新兴职业。与此同时,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也日益成为养老机构医务管理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其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2]。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相对较晚,在护理员队伍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有效的管理体系。我院自2009年成立以来,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逐渐形成一套适应失能、失智老年人群照护需求的护理员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护理员管理体系的建立
1.1建立护理员聘用管理机制
为了建立一支适应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需求的合格的护理员队伍,本院对前来应聘护理员岗位的人员一律进行面试,并制定准入标准:①富有爱心和耐心;②具有一定观察和沟通能力;③年龄在58岁以下,性别不限;④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⑤体检合格,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无严重皮肤病。面试且体检合格者,须进行为期2个月的试用期学习,并取得《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合格后,与本院签订合同协议书,聘用期限为2年。
1.2建立护理员培训管理机制
本院向每位新入职的护理员发放员工手册,从规章制度,劳动纪律,奖惩规定等方面组织护理员进行系统学习,使其明确工作导向,工作有章可循。手册内容包括:护理员职业道德规范,职业行为规范,职业技能规范,职业安全规范;护理员服务规范、环境规范、语言规范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规范等。我院实行边学边干和一对一的带教制度,由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护理员以传帮带的形式对新入职及业务能力欠缺的护理员进行日常照护工作指导。同时,我院规定每周二、三为护理员学习培训日,结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通过理论授课、举办讲座、观看示教片、现场演示等多种形式,组织护理员轮流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技能培训。主要包括:老年常见病相关理论知识,护理操作技能和抢救原则,防跌倒、防坠床、防压疮全程监护,鼻饲、留置导尿护理,气管切开护理,约束带皮肤护理等;将规范洗手[3]、灭火器使用、噎食急救、Ι级压疮预防护理、床到轮椅之间安全转移、更换床单、老人穿脱衣裤等7项操作规程列为重点培训内容。此外,护理部针对日常工作薄弱环节及时点评,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工作。本院还定期组织护理员进行业务考试和比武活动,以夯实护理基础;积极开展对外业务交流,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来我院授课,同时选派优秀护理员赴新加坡、香港、济南养老机构参观学习,开阔眼界,与兄弟单位切磋业务,取长补短。
1.3建立护理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1.3.1护理员组织管理我院实行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共同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其中,由分管院长任护理部主任,全面负责本院护理管理;下设1名副主任,负责护理工作日常事务管理;各护养区分别设2名护士长和2名护理班长,护士长负责按照护理部每周质量检查内容对本养护区护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护理班长负责按照每日工作流程巡视检查班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护理员则负责每日对自己的护理工作进行自查。1.3.2护理员工作模式管理本院实行24h轮班制,采用相对固定、包干到房的形式,以每2名护理员为一个单位开展工作,每名护理员负责7~8名老人的日常照护。1.3.3护理员岗位职责管理本院制定了明确的护理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①负责老人洗浴、饮食、整理床铺、换洗被服衣物、协助翻身、大小便处理等基本生活护理,如实进行生活记录并予以公示;②负责随时观察老人身体状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医生报告;③负责按照医嘱按时给老人服药,如老人发生便秘,必要时须进行抠便处理;④负责检查导尿管、氧气管等各种管道是否顺畅及更换日期;⑤负责病房及养护区环境卫生。1.3.4护理员操作流程管理本院专门成立由分管院长牵头的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为护理员工作制定了严格的操作流程及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①每日操作流程:每日早晚为老人洗漱,清洗会阴;每日为老人量一次体温;每日饭前为老人洗手,准备就餐事宜;每小时给老人喝水一次,上下午各补充水果或点心一次;每两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扣背一次;每天与老人对话交流不少于30min;每日清扫房间,整理床铺;每日对老人生活、身体状况进行详细记录;每日参加早晚例会及工作交接。②每周操作流程:每周为老人洗一次澡,并换洗衣物及被服,如遇特殊情况则应及时更换;每周为老人泡脚两次,并及时修剪指甲。③每月操作流程:每月为老人理发一次。护理质量管理目标主要包括:①严格执行护理服务要求和礼仪要求,做到手勤、嘴勤、腿勤,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养成紧张有序、不拖沓的工作作风;②熟记受照护老人的姓名、身体状况、饮食习惯、性格爱好及护理重点;③老人身体、身穿衣服须整洁无异味,床铺整洁无异味,床柜衣橱摆放整齐无异味;④统一房间用物摆放,统一养护区清洁用具配置、使用及消毒,要求房间整洁,清新,无死角,清洁用品按要求交接,绿色抹布擦床头柜,棕色抹布擦窗台等。1.3.5护理员考核管理本院由护理部成立考核小组,每月对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考核,并实行“优奖劣汰”。其中日常考核占70%,年终考核占30%。考核内容主要包括:①工作规范、职业礼仪考核;②投诉、表扬,满意度考核;③安全事件考核;④养护区卫生状况考核;⑤业务考试及比武活动成绩考核等。在常规考核的同时,由护士长任督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每一个护理员护理质量进行抽查,并将抽查结果纳入护理员考核内容。对出现违规问题的护理员根据考核标准按章兑现,奖罚分明,每年保持不低于10%的淘汰率。
1.4建立护理员监督管理机制
本院由分管院长组织,由护理部具体实施,建立完善了护理部-各护养区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4级护理管理质控网络,采取多种方式对护理员工作进行监督管理。主要包括:①我院实行护理管理早晚例会和交接班制度。医生、护士、护理员每日共同参与交接班工作,不仅对前一日护理工作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也对当日工作的重点、难点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接;②护理部选拔具有丰富医养结合管理经验的护士长,在护理部领导下不定期对各养护区护理质量进行抽查;③建立夜间巡查制度,每周不定期对夜间护理情况进行突击检查;④每周定期召开全院护士长、护理班长会议,针对各护养区出现的护理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及时研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及整改措施,并对改进效果及护理质量进行持续关注。⑤分管院长每周定期听取护理质量与安全工作汇报,并不定期到各护养区巡视检查护理工作,对于护理不到位、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问题,能现场解决的,立即组织相关人员沟通解决;现场解决不了或属于各养护区的共性问题,则在护理部每周例会提出。⑥由院社工部每月与患者及其家属就护理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及日常生活起居情况进行交流和满意度调查。⑦成立老人民主管理委员会,邀请部分老人和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院务工作透明化。
2实施效果
2.1人员构成比例基本合理
本院目前拥有护理员105名,其中男12名,女93名;文化程度:高中20人,初中67名,小学18名;年龄:30~40岁11名,40~50岁52名,50-58岁42名;入职时间:1年以内20名,1~3年35名,3年以上50名。该人员构成基本满足老年照护人员在文化素质、身体条件及熟练程度等方面的工作要求。
2.2护理员职业素质及职业规范得到全面提升
通过严格的管理、规范的培训,护理员的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得到全面提升。在我市举办的多届护理员技能大赛中,我院护理员均取得优异成绩。同时,护理员的工作也得到了院内老人及家属的好评,表扬信、感谢信、锦旗和牌匾纷至沓来,调查结果显示,住院老人及家属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截止到2016年度,满意度达到95.12%,与2015年度基本持平。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院2015年获评青岛市五星级养老服务机构称号。2015年度,我省评选出3家养老服务名牌机构,我院成为青岛市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养老机构。
2.3护理工作中事故发生率明显减少
随着我院护理员管理体系建立以来,安全事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统计结果显示,截止到2016年,我院共收治失能老人467名,卧床老人比例高达82.5%,较2015年增多7.3%,但压创发生率仅为1.49%,较2015年下降了1.1%,同时也大大低于一般医院的2.5%水平。此外,各类管道的管理是我院安全管理重点,我院对此项工作加强分析研究,制定了各类管道护理常规和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大大降低了各类管道的脱管率。至2016年,尿管、鼻饲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和膀胱造瘘等非计划脱管率为8.89%、14.25%和0,均较往年显著降低(见表1)。
2.4管理效率大大提高
我院采用护理部-护士长-护理班长-护理员四级质量控制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护理管理工作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同时,也使质量检查督导常态化,在工作管理上形成了良性循环。2.5护理员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以特色文化带动护理院发展。我院在严格管理的同时,通过举办春游、春节联欢晚会、组织座谈等各种活动丰富护理员文化生活,增强了护理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3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3.1管理难度大
我院护理员多为外来务工人员,流动性大,文化知识水平较低,自身素质不高。护理员工作琐碎、繁重、风险较大,加上护理员队伍工作经验较少,往往情绪化比较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老护理服务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护理员感到活比以前要求标准高了,更难干了,管理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要有耐心,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因势利导。一是要充分利用近期我市出台的对护理员的扶持政策,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要强化教育培训,使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使护理员的素质能够得到较大提高。三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护理员的归属感。
3.2安全养护需进一步加强
医养机构安全问题成为大家研究课题。我院同样存在老人安全风险问题,我院护理员与老人人数比1:4.5,护理员工作琐碎,经常有老人行为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不听劝阻,跌倒、摔倒造成骨折等情况,引起家属不满造成纠纷等。如何做好老人的跌倒、摔伤、走失等风险评估、风险全程管理,如何照料好有认知障碍但又能自我活动的老人,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我院收住多为插管老人,风险高、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事件,我院制定警示标示和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订制了11种安全标识带,统一规范了各种护理安全标识带的使用和管理,对护理安全事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防范警示作用;如有男蓝女粉腕带、四防牌、深静脉置管、注意安全小心跌倒、夹闭尿管3h一次、约束带使用、胰岛素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冲洗等标示,标识管理带使用成为加强安全管理工作落实一大亮点,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可和肯定。
4讨论
2015年11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更好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同年,国家九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2016年7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实现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有序共享,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在此过程中,建立高素质养老护理员队伍,成为养老照护机构高质量高水平服务老人的有力保证[4]。当前,社会对于高水平医养融合养老院的需求日益迫切。但是,养老护理员普遍存在的知识文化水平低,养老照护专业技能缺乏也是我们要面对的突出问题[5]。如何将他们变成有爱心、有较高专业技能水平、有团队意识的护理员,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课题[6]。我院的医中有养,医养结合模式对于一个养老院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我院通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建立起一套适应“医养结合”模式的养老护理员管理体系,队伍建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本院始终坚持护理管理常态化,主要包括:①日常工作考核常态化;②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管理常态化;③夜间巡查常态化;④护理督导常态化;⑤护理技能培训和考核常态化;⑥安全工作专项管理常态化。常态化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护理质量,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此外,本院对护理流程及护理监督进行细化,如细化晨间护理,将人性化的服务语言和人性化的操作融入护理员对老人的服务中;细化夜间巡视内容及时间等;注重护理细节管理,要求护理员将小事做到位做扎实,通过小事体现大爱。我院在护理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服务、质量、安全”这个核心,按照工作计划和管理目标,从夯实医养模式的护理根基出发,在护理管理上狠下工夫。护理管理日趋规范化、标准化,做到有制度、有规范、有评估、有考核,日常工作可追溯。通过对护理员工作的不断规范,让标准成为了习惯,让习惯符合了标准,提升了圣德护理员的整体形象。今后,我院将继续坚持和完善护理管理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护理员队伍,为老年人群,尤其是失能老人提供更为优质的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1]谢红,王志稳,侯淑肖,等.我国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其长期护理服务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14-16.
[2]崔霞.发达国家护理员发展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119-121.
[3]张燕.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现状调查[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5):537-541.
[4]金云叶.康复机构护理员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24-526.
[5]王麒媛,姜殿翠,李公平.加强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提高病员满意度[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3):110-112.
【关键词】 网络化; 信息化; 医院; 病案管理;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R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2-0149-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LIU Xiao-ya.//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22):149-150
【Abstract】 To improve construction system of information system of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existing problems of inform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domestic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Not only development of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as a reflec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hospital,but also it can reduce the cost for the hospital at the same time.And it can improve the hospital management benefit, and help the hospital to take over market opportunities.Full implementa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modern hospital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And it strongly reflects hospital strength,and it sets off medical high speed and efficiency.Its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value should be reckoned with.
【Key words】 Network; Informatization; Hospital; Medical record manage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Songgang People’s Hospital in Baoan District of Shenzhen City,Shenzhen 518105,China
二十一世纪已经步入了经济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科学时代,而医院作为全人类进步过程的健康保障机构,对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不可低估。网络信息化已是现代医院一种较为普遍的运营管理模式,而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对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成为现代化医院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体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院的科学技术也在突飞猛进的进步,再加上信息管理无疑让其医院的发展一日千里,对医院病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可让医院的运营和管理更具科学性、智能性、高效性。本文通过分析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体系的意义及作用,相较于传统模式的优劣,寻求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做好铺垫。
1 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相较于传统管理以人为的主观经验和手动管理的模式,如患者档案、身体状况、疗程疗效等操作,借助于信息化管理,可直接提高医院管理效率。而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可准确、全面、高效、科学全方位的反应患者的相关事项,为患者的就诊提供便利、为护士的护理带来方便、为医生的治疗带来效率、为医院的声誉和效益带来福音。而今笔者所在医院已经开始着重于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和运用,并也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
2 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建设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作用可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1)大大减少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可有效、快速、准确的帮助工作人员缓解日常的繁琐病案整理工作,不仅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节约了一定的人才资源;(2)完善医院管理制度,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间接的完善了医院的管理制度,大大减少了其人为的因素,提高了医院管理的控制力度,同时还于无形中升华了医院的地位层次;(3)科学辅助医院其他组织部门的工作,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能够全面合理的搭配医院内的各个部门和资源,将医院的效益及效率发挥到最大程度;(4)加强了医院管理的效率,信息化的病案管理方法,能够为医院带来巨大的效益,为其医院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起到了推动效果。
3 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主要是以医院的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网络、信息、数据等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为手段,坚持以医院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一种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事实表明,医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立足于社会,那就要顺应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历史潮流,建设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但是对于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却又不得不面临。
3.1 系统不规范
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标准难以统一[1],使得对现已开发完成并投入运行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无法评估,难分优劣,造成医院难以跳出低水平重复的怪圈[2]。由于多数医院没有理清病案管理信息的内容、源头和传递过程[3],并在此基础上规范代码、统一管理流程,使该网络系统不能成为一条科学管理的纽带,从而不能为病案管理信息处理创造良好的条件[4]。
3.2 信息化系统的研发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医院的病案管理系统落后,软件脱节,常年失修,最终导致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满足现代化医院的硬性需求。随着医院飞速发展,医院在医疗、科研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医护人员根据医疗和科教方面的要求提出的检索条件无从查询[5],还有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中统计功能有限,统计模块生成的表格大多是固定好的,而固定的报表样式难以满足临床日益更新的工作需要[6]。
3.3 数据信息交流
现在国内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只对院内网络开放,很少有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交流共享的存在,因此对于患者档案的交流共享受到极大的制约。此外由于大部分医院只实现了住院患者的计算机管理[7],门诊、检查、检验还没有联网,加之目前医院病案管理信息系统仅仅提供了文本方式的病案,不能实现全息病案的输入和检索[8]。
3.4 安全问题
对于医院病案管理系统,可以开辟一条独有网络线路,建立单独防护系统和技术人员。而电子病历是医务人员正常诊疗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对电子病历中患者隐私信息确定密级并设定相应管理权限,应在方便诊疗的同时充分保护患者隐私权[9-10]。现阶段,多数医院对于病案管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服务器资料丢失、黑客攻击盗取等。
4 对策
随着医院经济与技术的进步,其现代医学的管理体系越发举足轻重,而完善的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对于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医院病案管理部门应该运用网络化信息管理对医院病案的相关资料进行科学性管理。近年来,医疗行业的竞争也日渐激烈,再加上国家医改的逐步实施落实,从而导致各大医院都显得捉襟见肘,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要想从同类行业中脱颖而出,非得顺应时代的发展,实施医院病案信息化管理,提高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服务效率以及时代竞争力。就现阶段国内医院病案管理现状,虽说都意识到了医院病案管理信息体系建设中的各类问题及重要性,但是能够正确解决及彻底贯彻的可谓凤毛麟角。据此,本文结合多家医院的实践方法及理论指导,为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切之可行的对策。
4.1 优化体系制度
通常而言,一所普通三等医院所拥有的床位高达上1000个,每年病案数量级也破万,传统病案手工管理模式很难进行有效的管理,就更别说满足现代化医院医、教、研等对于医院病案资料的各项需求了。于是,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就应运而生了,而其中的核心又当属“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结合医院自身实际情况,研发先进的病案管理系统是建设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关键点[11-14]。病案信息管理数据化是数字化现代医院建设的主要标志之一。医院病案管理实现信息化后,利用计算机网络将病案以电子形式存储为数据文件,抛弃了传统繁琐的记录、查找、整理等手工作业,提高了医院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4.2 优秀的管理系统研发
必须优化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软件,以快速、科学、准确等医疗体系为患者的就医提供更优质快捷的医疗服务。再有就是对于病案有可能要用到的各类报表、计算及统计等操作,事先要寻求有经验的软件公司,形成长期合作的工作模式,为医院有计划、有标准的发展做好铺垫,逐步实现病案管理信息的标准化管理。
4.3 规范标准
由于病案管理部门不属于运营部门,故很难受到重视,同时也缺乏相关标准进行完善及制约,从而导致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系统难以良性发展,最终遏制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的进步及推广。然而相应规范病案管理的标准,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医院就能做到的,是需要所有医院在信息化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病案资料管理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为患者病案管理的安全性、移植性、有效性,提供了有迹可循的章程。
参考文献
[1]李廷珊,陈振兆,丁惠,等.病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措施[J].现代医院,2013,13(3):135-136.
[2]冯静.实施医院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的作用及重要意义[C].宜昌市卫生经济学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2012:303-307.
[3]王听明,陈玉民.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完善医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C].全国电子病历应用规范与病案管理新进展研讨会论文集,2011:10-12.
[4]方敏.医院病案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4):593.
[5]黄锋,陈剑铭.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192-194.
[6]张曼,房迎华,丁元欣,等.医院病案管理流程优化与质量控制的实践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2):59-60.
[7]郭绫.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26(3):216-217,220.
[8]柴军英,周忠全.缩微数字化:信息时代纸质病案管理的科学手段――兼谈中国人民第二五一医院病案管理新模式[J].中国医院,2011,15(6):67-69.
[9]龚祖康,陈丽娅.新形势下医院病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146-147.
[10]胡桂兴.病案管理易发医疗纠纷的环节与预防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27-128.
[11]杨立莉.医院病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健康大视野,2013,21(5):429.
[12]岳婷.浅论医院病案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6(5):79.
[13]周军,杜晓娟,熊先行,等.如何利用病案首页信息管理系统采集医疗质量监测指标[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3):61-63.
护理质量是指护理人员表现出的专业形象是否具有其特性,是否有助于护理对象生命质量的提高,以及护理工作的成效[1]。广义讲,还包括护理工作效益[2]。
护理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疗体制不够完善:由于政策的关系,医院为了生存发展不得不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尽量减少护理质量管理投入,使护理质量管理战略和方针目标不明确,护理质量管理惯性地由几个业务部门自己去管,认为不出事就万事大吉[3]。
护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对医疗市场的严峻性估计不足,缺乏现代质量管理的市场意识[4]。对患者的质量要求尚不够重视,对质量的有效需求能力尚不够理解。轻视了医疗服务的满意。
管理知识专业培训不够:缺乏全面性现代护理质量教育,很多管理人员是从“保证不出事”的角度来抓质量,很多操作人员也是为了保证不出事和保证奖金来执行质量要求。可见,全面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管理体制有待健全。
护理质量监控中过分追求考核结果:近年来频繁的上级检查,临床实际工作繁忙,护士均感到压力很大,在护理质量管理目标设定上产生了偏差,过分追求指标值,重视考核分值,而不是针对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和特点进行全面监控。
社会群体对护士的工作及人格不能正确评价:大多社会群体认为护士的工作就是输液、打针、发药,缺乏正确的认识,疾病康复与否关键在于医生,甚至对护士的人格不尊重,恶语中伤,管理者也不重视这方面的教育,造成医患缺少沟通。
护理质量管理措施
建立健全护理质量管理体系:为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医院应设置专门机构,例如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护理质量专项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职责明确,工作制度健全,分工到位,实施有记录,奖惩严明。定期与不定期对院、科、病区三级护理质量进行效果评价;建立与完善护理查房、护理会诊,护理病历讨论制度。
加强护理管理教育,提高质量意识:①进行全员培训,使护理人员意识到体系运作涉及到每一位护理人员,是全员参与的过程,牢固树立以质量求发展的观念。护理质量管理要适应社会进步与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护理人员应把质量第一的思想贯穿于整个工作中,护理工作的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核心,是衡量医院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②使护理人员明确提高护理质量管理必要性。卫生制度的改革,大众法律意识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和护理技术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护理质量控制必须要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标准来督促实施。
提高护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抓好护理服务质量:护理管理工作要“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的护士,就是说护士长或者护理管理人员要在充分考虑护士的生理、精神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护理管理工作。二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亲情化的护理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护理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医学,护理学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加强护理人员的沟通能力,提高护理服务的水平[5]。
完善专科护理管理体系建设:①制定专科护理实施制度。制定专科护理常规、专科标准护理计划、专科护理操作流程及专科护理人才培训计划。坚持做到每天业务提问,每周进行专科知识学习,每月至少组织1次操作及理论考试,每月重点患者护理查房。②成立专科质量管理小组。为保证护理质量管理起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作用,设立专科督导管理小组,每组设组长1名,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内护理质量的监控、改进和落实工作。
建立多部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协调机制:医院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组织实施全面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指导、监督、考核、评价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并注重各部门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监督。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把握护理质量管理的重点,确保护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护理管理者的中心任务,也是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目标。护理质量管理思想没有体现现代质量管理思想,传统质量管理认为,达到“符合性”技术标准就是高质量,质量问题是作业线的恶果,这过分强调工人文化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对质量的影响,不能追求“零缺陷”。比如危重、一级护理病人合格率95%,即是允许出现5%的护理缺陷可能,这无形当中就使护士会认为5%的护理缺陷是不可避免的,这种以质量标准适应现行状况,留有余地的管理方法,不仅使病人得不到100%的优质护理,也容易增长护士工作出纰漏习的惰性,有碍于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质量意识。我们的护理质量管理应该吸取先进的现代质量管理思想,护理质量的概念应该从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角度去定义,而不应该局限于对患者日常活动的服务上,也不应该将其简单的定义为服务态度的优劣。护理质量的评价主体应该从护士做了什么转向患者实际得到了什么,得到的是否是他所需要的。护理质量的控制应加强前馈控制的行为,克服反馈控制中因时间差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护理缺陷,使控制变得积极而有效。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护理管理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医院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临床工作中应积极发挥质量控制、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做好服务中各环节的管理,增强护士的质量意识,促进护理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爱萍,孙红,姚莉.持续质量改进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2005,40(2):123-124.
2 陈穆媛,郑燕花,方建玲.如何确保及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中外医疗,2009,9:103-104.
3 崔晓薇,李江,张顺英,等.完善现代医院医疗护理质量控制方法探讨.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9):71-72.
[关键词]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1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养老压力日益严峻。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尚没有成型的专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源自各国五花八门的管理制度和粗放的本地管理制度混杂在一起,使得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频频曝出养老院重大安全伤亡事故,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17年1月4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一安养老院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力推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养老行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老龄产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集中爆发。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应提高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1内部控制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1]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保证资产和信息安全,避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打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格局,大规模实行民营化的背景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将增加,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战略风险
养老机构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战略眼光。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会受到养老机构选址、产品和服务定位、集团扩张、多元化经营策略、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对市场风险及竞争对手的判断、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政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市场风险
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营时间一般比较长,运营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变化、银行利率浮动、市场竞争对手情况、养老产品发展、消费群体喜好变化的影响。
23运营风险
养老机构的收益基本来自运营阶段,而运营风险也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员工尤其是护理员的稳定性、机构内部管理合理性、机构产品定位准确性、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都对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4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养老行业的法律建设比较落后,养老机构容易陷入事务纠纷。老人入住合同不范不统一、事故责任划分机制不明确、机构事务纠纷诉讼及处理程序不规范、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养老行业专业律师缺乏、养老事务法律咨询机构稀缺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养老机构带来风险。
25财务风险
养老事业属于福利性事业,养老行业属于微利性行业,在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财务风险。在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机构贷款、融资比较难、经营盈利少甚至亏损导致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系统不完善、集团资金缺乏监管导致被随意挪用。
3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养老机构目前存在众多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的精准性,促进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合法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养老行业PPP模式的背景下,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法规逐步完善。新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合同标准、环保标准、消防防疫等安全标准、老年人设施设备标准、募捐及志愿活动等都将陆续建立和完善,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养老机构行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行合法性。
32运营必要性
基于养老行业PPP模式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养老行业将面临大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将迅速增加,机构运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消费群体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高质化,服务群体的服务标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有资质的专业护理员严重缺乏,机构不断面临法律诉讼和护理纠纷困境,而能够有效转移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严重滞后,机构运营管理日益复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提高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和高效性,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33投融资必要性
在大数据和养老行业PPP模式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金融+养老和众筹模式。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养老行业投融资门槛将迅速提高,投资者对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打算众筹一家养老机构,或者向网络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养老机构开始高度专业化,外包服务和供应链不断拉长,时刻考验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实现养老机构投融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极大地减少投资风险,促进投融资顺利进行。
34人力资源建设必要性
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素质不高、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国仅拥有养老护理员约100万人,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近900万人。[2]另外,从业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增强,对机构的人文建设、工作环境、薪酬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有效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1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前瞻性。内部控制体系要超前制定,事先考虑和预测风险,制定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机制,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连锁化战略经营。
(2)标准性。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增强与各项管理模块的兼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标准不因实施对象、实施主体等的差异而随意变更,要强调职责明确,避免政出多门,权力不明,职责不清,同时要善于授权和加强监管。
(3)协调性。要强调内控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和业务完整性,各项指标和体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出现体系相互排斥冲突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要方便调整和更新,且调整更新成本低,在操作过程中要便于核对检查。
(4)可行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养老行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公共环境的情况,也要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考虑机构自身所处的地区周边环境、机构实际运营情况、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机构财务情况等。
(5)具体性。内控规则要分模块细化具体,要对控制流程做出详细描述。对控制目标、要求、内容、措施、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程序、记录等做出详细规定,以实现操作规范性和统一性,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注重微观细节。
42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模块建设
根据养老行业特点,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公共事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市场营销。
(1)信息系统。养老机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要制定总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控制:信息系统安装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管理、信息传递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管理、信息备份和拷贝管理、信息公开管理等。
(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内控模块要求对养老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审核、结算、复核、盘点、记账、核对和审签等业务。对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应付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机构及企业的财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是养老机构各内控模块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机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养老机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主要归纳和学习新、老国家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条文条例、规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事务合法性。法律法规模块重点是把握养老事业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专业养老事业法务人员,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内控模块主要是针对机构对外事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包括:政企关系、社会关系、媒体公关、志愿者服务活动、慈善募捐、国际养老文化及经验交流。公共事务内控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对外公共事务,实现养老机构战略发展、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提高社会影响力。
(5)公司治理。进行公司治理内控模块建设要对养老机构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等进行管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的民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养老机构组织文化深厚、组织结构优化、结构设置合理、权责分配得当,公司上下齐心,能进能退,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奠定优良的组织和文化基础。
(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内控模块主要是对养老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对象主要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财务人员、医务人员、培训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在具体的内控设计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规范、员工招聘、薪酬设计和激励、技能培训、身心健康、人事关系等活动进行规范。人力资源内控模块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内控设计最为重要。在对护理人员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纠纷解决、技术培训、薪酬激励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7)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主要包括: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生活护理、社区助餐等内容。后勤服务内控要重点规范后勤操作流程、严格把关食品卫生安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保障机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8)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运营安全、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进行环境安全内控模块建设中,要加强消防安全、医疗急救、老年设施设备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和教育宣传,进行医疗急救流程规范和知识培训,建立机构老年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9)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控模块是减少养老机构突发危机,缓解危机灾害,减少危机后果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程序、突发人为灾害应急程序、机构事务纠纷应急程序、社会公关危机应急程序等。
(1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内控模块具体包括机构业务介绍、服务推广、品牌定位、展会展览、客户评估等内容。在养老机构市场营销内控模块中,要规范养老机构业务推广,形成规范的业务推介和营销模式,精准市场定位,找准机构客源,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资质、条件审核,对于不符合机构服务条件的群体,采取限制准入的方式,将运营风险提前规避。
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机构运行的基础和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是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内控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也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发现和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在进行养老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植根于养老行业特点,充分结合自身及其他养老机构管理经验,抓住时代特点和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内控系统内容和规范,为养老机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程序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3-95
[2]许江萍,东志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陈家军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李敏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16(2)
[5]张美珊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要点[J].中外企业家,2014(12)
[关键词]护工市场;市场价值;专业护工
人口老龄化应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和从注重人口数量到质量的体现,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少子的老龄化社会使家庭无力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而15%的老人却需要有人照顾才能维持生活,75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数需要有人照顾。随着老龄化社会,体弱多病和有障碍老年人不断增加,单单接受医疗不能解决健康问题,但是,要求看护工作者不单在医疗上,在日常生活上也要照料,已无法应付。有需求就有市场,护工不仅是病人的依靠,也解决了家属兼顾工作与家庭的担忧,我国护工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护工是护理工的简称。在我国通常将在各级医疗机构、老年护理院、社会福利院、养老院照料陪护病人的人员称为护工。
1.我国护工行业的现状剖析
1.1我国护工普遍不具备专业理念
当下护工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黑护工”,不仅无法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甚至连最基本的工作也做不到位,有的甚至因缺乏护理知识,延误了患者的病情。评价一个护工是否“资深”,实际上就看他能否在生活料理的基础上,还能发挥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的作用。
1.2我国护工从业人员来源窄、素质低
我国城市医院的护工基本上来源于农民工,基于其文化素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城市医院用人的急功近利造成的职业培训方面的缺陷,所以大部分护工承担的只是生活料理这一最基础的职能。目前医院大部分护工是由医院委托公司介绍的,部分由家属自己直接从社会雇用。其中多数为四川、江西等地的外来工,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体检和专业培训,文化程度偏低。
1.3我国护工极其缺乏专业培训
我国对护工的上岗培训的内容比较单一和浅薄,培训学时不足,目前没有一本统一的专用教材。据了解目前没有针对护工管理的法律法规,直到目前,卫生系统只对护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护工一般由医院自行管理,对护工方面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不规范,由于市场的需求,不经培训随意上岗的现象随处可见。
1.4我国护工培训机构奇缺
我国的护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目前全国无一所专门的护工培训学校,无一本全国统一的专用教材,也没有专职的教师。做得比较好的地区和单位,也不过是各医疗机构及养老院分管的护理部门自行组织培训上岗,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1.5我国护工市场收费逐年飙升
政府对于护工的收费政策是空白的。现行护工服务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工资由护工定,护工要的工资过高,但还是不得不接受。据了解,护工的工资收入不受医院制约、不受政府卫生部门和物价部门的掌控,完全由“市场”所决定。目前一般为100~150元/天,看护重病患者达200元/天,有的遇节假日还会加价。
2.我国护工市场扭曲的人力因素
2.1老龄化中国急需专业护工
据调查,京、津、沪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数只有100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据调查,94.12%的患者认为医院有必要为患者提供专职陪护服务,还有很多老年人的家庭急需类似介护的服务。
2.2我国护工工作强度大、从业意愿低、人手非常紧
护工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为护士和患者家属分担了一定的工作量,护工一个周期为6~15天,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由于缺乏正常的休息时间,护工的睡眠严重不足,许多护工在饮食、精力、注意力等方面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护工是帮助伤残人生活和康复的高尚职业,可是由于世俗的偏见,很多护工从事这个行业,都是看在钱的分上,即使这样,很多护工也没有从业此行的长久意愿。护工的工作强度如此之大,使得人们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致使护工行业更加显得供不应求。
2.3患者家属迫切需要护工照料患者
一项调查显示,80%的独生子女夫妻当老人住院时会选择请护工照顾。另外,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由患者家属长期照料患者也不实际。护工行业在家属看来却是“少不了的角色”。如果家庭中一位家人得重病,需要24小时护理,家人轮流照顾,不到一个月,“全家人就都要垮了”。
2.4医院将护工负担推向社会
由于护工属于一般看护性工作,在要求医院自负盈亏、自谋生存的社会大背景下,医院通常更加关注自身的利益。鉴于管理护工不但没有利润,还要花费人力和物力,许多医院最终把护工管理当成一个负担推向社会。由于在护工管理上没有相应的政策,医院对于护工的管理缺乏法律或政策上的依据,导致医院不愿意管理。
2.5我国护工流失情况严重
医院护工常年工作、生活、吃住在病房里,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甚至没有白天黑夜。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上不了网络,这种生活是极其枯燥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护工的这种生活模式近乎是对人的折磨,很多护工都受不了这种工作,一有机会就逃离这一行。
2.6我国护士短缺催生护工市场扩张
对于医院而言,明知缺护士却不愿招护士。医院的人员编制是恒定的,多招一名医生可以通过做手术或出门诊为医院创收,但护士却不能为医院带来收入,反而增加了护理开支。同时,护士的薪酬和社会地位不尽如人意,超负荷工作,职业生涯不明朗,自然使得报考护校者下降,护士人才储备匮乏,离职者在增加。正是护士数量的巨大缺口,催生了护工市场的扩张。
3.我国护工行业规范发展的措施
3.1我国应采取多种形式介绍和传播护工知识
包括:开展介护知识宣传,让患者接受护工;多渠道宣传,消除人们对护工的偏见;通过基础知识培训,规范护工市场。
3.2我国应强化护工的专业化培训
护工要具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对术后病人、植物人、瘫痪卧床的病人等进行专业的康复护理。他们一般要学习基本护理、康复护理及特殊病人的生活护理等知识和技能。
3.3我国应创建优质服务示范医院
针对当前护工行业乱象,相关部门应出手治理。2010年,卫生部消息称,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创建百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由护士代替护工完成为病人洗脚、洗头等护理工作,以降低护工比例,提高护理质量。
3.4我国应组建专业的护理公司
我国应该鼓励组建专业的护理公司,福利部门把护理任务分派给专业护理公司,并把经费拨给这些公司,由公司对护工进行培训和管理,统一招聘、体检、技术培训、着装和编号,颁发资格证书,再由这些公司发工资给专业护工,这样,有利于减轻医院负担和提高服务质量。
3.5我国应建立护工的准入制度
包括:借鉴日本经验,确定培训对象;把护工纳入医院管理体系;政府部门制定行业准入标准。
3.6我国应完善护工的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