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科学知识探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探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知识探究

第1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不仅体现着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而且其所容纳的大量的知识和信息对促进当前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后,日新月异的知识和科技在带给图书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型图书馆发展的需要,只有从实施知识管理,构建学习型图书馆;改革用人制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构建科学管理体系三个方面入手,才能将图书馆带入新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图书馆管理;知识管理;管理创新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传统模式下的图书馆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巨变的紧张环境。而图书馆作为公众学习知识以及获取宝贵信息的理想场所,如何才能够迎头赶上当前飞速更新的管理模式,如何能够行之有效地将图书馆内庞大的数据资源和理论知识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产力,如何能够彻底转化原有低效、古板的的管理模式,使图书系统能够将图书馆内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成为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若想促使图书馆适合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必须从以下几点入手:

1运用知识管理模式,构建学习型图书馆

1.1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知识管理的概念从被提出至今已经有30多年,知识管理理论最初应用于企业的日常管理运作当中。近年来,随着知识管理理论逐步发展成熟,图书馆界正逐渐地将知识管理这一理念引入并运用于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广义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是指既包括对图书馆馆藏知识资源的组织与管理,又包括运用图书馆的集体智慧开展业务活动,提高图书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图书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与实施必须满足以下几点特征:①相互信任。图书馆的构成人员一般是由图书馆领导、馆员以及图书馆用户三者构成,这三者之间必须以相互信任、互惠互利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平等的知识、资源共享。②开放式交流。开放式交流是相对于原有交流模式而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图使馆的职能就是提供给读者想要的书籍而已。而如今的开放式交流是指利用当今各种可行的先进工具,使读者与馆员之间能够建立平等互利的交流平台。③互动式学习。互动式学习是建立在开放式交流基础上的,是指构建一种平等的科研平台,以供馆员与用户相互交流学习。④共享知识。共享知识是指人人都有权利享受图书馆里的数据资源与文化盛宴,并且人人都有义务推进图书馆知识库与数据信息的更新。

1.2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与原则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科技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图书馆的一系列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运用图书馆知识管理方法提高信息资源的存取性,提高图书馆知识增值,提高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首要挑战。在此基础上,人们逐渐发现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应用更加适合图书馆管理创新的需要。随着近年来知识管理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普遍应用,其使用原则也逐渐形成,大致可以分为:科学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共享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互动性原则、个性化原则、多样性原则、增值性原则、创新性原则以及激励性原则。

1.3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1)实现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即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对人的引导和激励,使人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图书馆管理中,“以人为本”主要包括读者和馆员两个方面。以读者为本是指:要注重和满足读者的需求。以馆员为本是指:要以图书馆馆员为基础,充分调动和发挥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图书馆管理水平的和谐发展。

(2)建立知识管理的组织模式。管理职能的发挥必须通过组织机构进行实施。应用知识管理模式就是将原有垂直型等级管理改变为扁平型等级管理。即以图书馆馆藏的大量知识储备为基础,利用知识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运用知识共享平台,最终建立一套灵活、动态的图书馆运行机制。

(3)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知识+创新”,建立知识共享机制就是让每一个图书馆成员变成图书馆知识库的提供者与应用者,从而使图书馆成员可以不断地学习、进步,最终通过图书馆员工对图书馆的创新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适应能力。

(4)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创建学习型图书馆就整个组织而言,就是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建立有机的、高弹性的、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馆。就个人而言,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工作,充分发挥每个馆员的创造思维能力,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从而提高图书馆的社会适应能力。

2改革用人制度,合理开发人力资源

2.1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

我国图书馆受体制影响一直存在人员结构比例失调、服务和管理水平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若要将原有的人事管理转变成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改变原有用人制度,而且还要根据图书馆当前和未来需求,引进各个层次的专业管理团队。在此基础上,还要对原有的图书馆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和开发。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注重人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将人作为最重要的资源,强调对人的开发利用,最终形成人力资源的增值效应。

2.2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进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三者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引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专业人才,建立切实、可行、又符合个人发展方向的的培养体系,深度挖掘和勇敢提拔高素质人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图书馆现存的一系列人事制度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科学培养体系。建立科学培养体系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而且会促使员工知识结构的增加,还会不断地为图书馆提供所需人才。其主要表现在:培养与需求相统一;培养个体与整体相统一;培养的时效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建立合理的培养、激励机制和评估体系。

(2)设计多样化的培养形式。设计人才培养形式主要受到培养时间、培养对象、培养形式以及培养方法四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图书馆应该根据自己的不同特点,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设计出多样化的培养方式。

(3)建立跟踪式培养效果评估。人才培养评估是指被培训的人员在受到培训之后,对受训人员所培训的效果进行的评定。其好处是既可以看出受训人员的培养结果是否达到要求,还可以为未来的培训规划以及未来培训的人员配置提供可靠的数据。人才培养评估应遵循客观、实用、可持续的原则进行。一般评估的类型有:全员评估、部门评估、自我评估和专家评估。图书馆是知识密集型机构,建立一支高层次、多学科、全方位的运营团队和培养体系对图书馆行业的发展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3综合管理,构建科学管理体系

3.1管理方法评述

图书馆管理的应用方法自从应用开始就在不断地吸取各行各业优秀管理方法,并且随着当前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图书馆内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虽然如今图书馆界尚未形成一套标准化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但图书馆体系还是会将某些管理方法应用到日常管理行为当中,主要有:目标管理法、全面质量管理法、战略管理法、人本管理法、知识管理法、激励管理法、生涯管理法、绩效评估管理法、岗位管理法和帕累托管理法。

3.2整合管理方法,构建现代高效的图书管理模式

构建切实、可行的图书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将人、财、物三个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发挥其最大功效,而且可以创造出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今科学技术正在逐渐向综合化、一体化发展,如果运用单一的图书管理模式势必不能解决当前图书馆所面临的综合问题。因此只有将多种管理模式进行综合管理,才有可能达到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若要构建现代高效的图书馆管理模式。首先应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理念,并运用知识管理模式,构建学习型图书馆。其次,将落后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在招聘不同等级优秀馆员同时,还要注重对图书馆员的个性化培训。最后,整合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现代高效的图书管理模式。

作者:朱丽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第2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原指自然科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定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学科学中论及的科学,至少包含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包括科学素质等。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xx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在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来说,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说用这个科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用另一个活动来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在通过一个活动来教学生总结,这样做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达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意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都认为如此。

7、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我们经常称这样的系列课为一个模块。

8、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这表现在:

学习者分享了最初对特定时间或现象的看法和解释;

学习者收集到其他人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学习者检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证据;

学习者提出问题;

学习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现象的探究计划;

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解释

学习者根据实证来确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见或解释;

学习者想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学习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9、提出合适问题的注意点

(1)探究的内容与方式符合儿童实际的认知水平

完并不等于探究。那种把探究式学习简单解释成为“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问题应该和一个通过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有关。最好一次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3)不宜向儿童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

(4)在提出的题目所包含的探究过程中,尽可能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们不主张在小学阶段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10、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11、关于观察的策略

(1)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学生会学得更有效;

(2)设法改变某些事物,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得更深入;

(3)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第3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切实提高室内探究活动的效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有效指导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方案设计要凸显“三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探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实验过程不畅,实验结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与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充分有着密切关系。一份合格的方案至少要体现“三性”:1、基本要素的明确性。这里说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指探究目的、探究方法、实验操作过程、观察任务和实验结果等。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只有做到要素明确,才能胸有成竹、纲举目张、有的放矢。2、探究环节的层递性。探究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讲授课,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需要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课堂秩序难免出现忙、乱、吵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把握全局,又要考虑每一个环节;既要对实验过程的连续性及材料呈现的层次性进行合理安排,又要对实验方式及分工分组进行优化组合。因此,探究环节设计要做到,环环相扣,层递推进。3、活动内容的探究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往往是重结果、轻过程,重接受、轻参与的验证性实验教学。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鼓励学生大胆构思、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水有浮力”一课时,启发学生自己用橡皮筋提起不同的物体(在水中能下沉的)来进行验证,观察沉入水中前、后橡皮筋长度的变化,并随时测量、记录皮筋的长度变化,学会用比较的方法验证科学假想,归纳科学结论。

二、材料准备要体现“四化”

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和重要资源。材料准备是否科学得当,将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因此材料准备要遵循“四化”:1.材料选取要生活化。小学生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差,我们在准备材料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材料熟悉,学生不仅容易上手操作,更能激发探究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2.材料呈现要有层次化。我们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通过操作、摆弄、观察、思考,形成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感悟获取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过程。因此,在实验材料的数量与种类准备充分的基础上,还要特别重视材料呈现的层次性和发放的后续性,以起到激发兴趣、发散思维和启发、暗示的作用。3.材料展示要直观化。用直观的材料揭示事物的现象,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如《茎的作用》实验,在水中加入颜色,让茎管的输水作用形象直观。4.材料使用要简约化。自然界和生中并不是所有材料都能直接拿来用于实验的。教师要根据需要,选取那些能凸显事物(或现象)特质、有利于探究的典型材料,并尽量做到简约化。

三、过程指导要辅以“双基”

这里所说的“双基”并非是指通常意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指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自主实验、独立探索,并非让教师放任自流。实验过程中要做到扶放结合,要着重为学生搭好实验活动的“脚手架”,这就要求我们在以下两方面做到有效指导:1.常规器材的基本使用方法指导。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用器材的使用方法,如:放大镜、温度计、弹簧秤、酒精灯、铁架台、夹子、试管等器具应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方法,这是最基础的,但也是最关键的,使用方法是否正确也会直接影响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结论的准确性。2.探究活动的基本做法。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自主探索,为每位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做到“能学不教,以学促教”、“适时点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二是“授之以渔”。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方法的指导和方向性的引领是不可或缺的。

四、探究结果要做到“三会”

第4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关键词:学校科学;职前教学;培养模式;过程评价

1.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意义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目前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偏低,需要继续加大培养和开发的力度。同时,自然资源的缺乏和过重的人口负担,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显得格格不入。一些人长期受到封建迷信活动的影响,个别组织对民众产生一定的误导,危害社会的因素层出不穷。因此,需要继续加大科学教育的力度,尤其是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尽快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1]。由于我国的科学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大多数人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尚未充分体现。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校往往存在师资力量不足、课程安排过少等情况,学生对于科学课难以产生积极兴趣,导致小学科学的教育水平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小学科学课程起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最初的学科名称为自然课。到了2001年的新课改中,才正式更名为科学课,之后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内容结构到教学的目标和理念,都发生了较大更新与进步。同时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具备综合的科学知识体系,而且应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科学课的精华在于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育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而且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借助于自身的感官和认知,探索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积极的分析与思考,从而寻求答案和提升感悟。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习科学教师的专业化,是基于小学科学教育自身特性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科学研究条件,采用合理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努力增加实习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体验,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解自然规律的本质。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具备足够的教学能力及相应的专业技能,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模式

2.1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学科学教育产生于20世纪初期,以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师范学堂章程》为正式标志。随着西方文化和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受到较大影响和变化,并逐步走上正规化的发展道路。先后经历了初等师范教育时期和中等师范教育时期,无论是所用教材和教学的方法,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师范生在校期间得到较为完整的科学教育,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模式已初见雏形。建国后,党和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小学教师的培养关注,依托于中等师范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对课程设置进行过数次调整。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学教师的学历得到了较大提升。大专学历的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主流,以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本科教学比重正在逐步增大,更高层面的培养模式已经开始出现。

2.2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水平取得了较大发展和提高,以本科、专科为主的师范类院校遍地开花,逐步成为小学教师培养的主力军。与此同时,全国有五百余所中等师范学校,仍在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小学教师人才。绝大多数的专科类师范院校,其前身都是原来的中等师范学校,虽然经过了独立升格,但其硬件和软件资源并没有本质的提升[2]。整体而言,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规格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在培养体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混乱,本科、师专、中师三者并存的局面还将持续。就课程设置而言,其结构方面还存在诸多不合理因素,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科知识的学术性不强,培养方案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速度较慢。一些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过分强调了中文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比重,科学类课程反而受到忽视。同时,专业类课程与科学类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缺少综合性的科学课程体系。教学结果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习和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对于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教育实习安排的时间较短,且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一定不足。实习实践基地条件有待完善,情境实习场所相对缺乏。

3.提高职前科学探究能力的建议措施

3.1树立正确培养目标,转变职前教学培养方式。小学科学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人才,应当转变思想,确立正确的培养目标。在加强文化理论等普通教育的同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大与校外教育结构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掘师范类院校的教学潜力。通过系统的科学教育和培养,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创建专门的科学实验室,提供更多实践活动平台。结合专业的具体特点,积极探索辅修专业的办学模式,有效解决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3]。

3.2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习实践。从课程结构说,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内容,通常包括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三个方面,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其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设置中的特点和亮点,不仅包括对于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技能训练,而且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基础年级阶段,学习重点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基础。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则转向数理化、生物地理科学等基础课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师范生参与实习与实践的机会,通过实践更好地找到今后努力和完善的方向。

3.3注重实施过程,完善评价体系。探究式的教学源自探究式教育,在师范类院校的培养中,应当积极采取探究的教学方式,努力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探究学习条件和环境。探究活动不仅能提高学习者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可以为其将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更好地指导小学生的探究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避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以提高师范生对教学岗位的适应能力。加强对教学实施过程的控制和管理,从宏观上予以准确把握,从细节上予以细化完善,注重学科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确保探究教学的目的和效果。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考试成绩占据了评价体系的主体地位。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对综合能力训练的忽视,影响到小学科学教师的整体水平。因此,采用多元化、综合性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体现量与质评价的充分结合,有益于对探究教学能力的整体把握。考核评价的指标应当涵盖整个学习过程,从日常的学习积累到思维动手能力的评价,再到综合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注重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探究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3.4注重民族地区教育的特殊性。受历史条件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习俗信仰,使得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极大的特殊性。经济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教师的整体水平与内地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地区的办学规模普遍较小,教师往往需要承担两门以上的教学任务,因此双语教学成为民族地区教育的一大特色。必须牢牢把握民族学生的特点,掌握带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技能,加大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力度[4]。

4.结语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的灵魂所在,是进行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持续实施,对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之路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师范类院校应当努力提升教学培养的水平,不断提高专业建设和办学能力。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一帮一、结对子的形式,充分优化学校之间的资源配置,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邦平.我国小学科学教师教育:现状、问题与思考[J].当代教师教育,2011(06).

[2]戴丽敏.小学科学教师的工作现状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3]秦丽滢,龚大洁.职前探究教学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以小学科学教师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1).

第5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验研究;策略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可见,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培养学生制定实验研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研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研究的能力,以促使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一、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将会大大提高实验效果。而且明确实验目的,知道要干什么,才能确定实验的方案、步骤、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然而,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动手实验,但是实验过后,学生却不知道通过该实验能够得出到什么样的结论,神奇的实验现象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乐了一下,没有太大的实效性。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学生不清楚此次实验的目的。因此,在引导学生制定实验研究计划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以保证实验价值的真正体现。

二、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

1.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以问题为导向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应用新知的能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实验学习和探索当中。

案例:加热和冷却

师:(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有办法可以让乒乓球恢复原来的样子吗?

生:(思考)

师: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个被压瘪的乒乓球被热水浸泡后鼓起来的乒乓球。提问:(1)为什么热水能让瘪了的乒乓球鼓起来呢?(2)用热水能不能让瘪了的破乒乓球鼓起来?为什么?

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原理。并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不管装在哪里的空气,它是否都有受热体积会膨胀的现象?

(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实验方案,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实验方案如下。

实验目的:证明不管空气放在哪里都会出现受热体积膨胀的现象。

实验工具:气球、瓶子、塑料袋

一名学生这样设计:准备用气球装空气比较容易观察到现象。最方便安全的加热方法是用热水,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明显变大。还有学生用瓶子,实验现象是瓶子的盖子拧不开了。

……

之后,借助PPT出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引导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

这样以问题思考为导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教学中用问题来激活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用问题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用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以猜想为导向设计实验方案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活动中思维最活跃、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一环。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再加上现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针对某个问题,他们就会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假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而为高效实验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小车的运动》时,由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小车的运动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了载重汽车的速度和哪些因素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1)改变小车的拉力会影响小车的速度。(2)小车的载重量也是影响速度的因素之一。接着,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证明小车的拉力与载重量与小车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让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课。得出实验最后的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拉力越大,小车速度越快。

猜想和假设是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开始,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而且在以猜想为导向的实验设计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从而使学生从“我学会”变成“我会学”。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空间的发展。

三、完善实验记录表并进行分析

实验记录单是制定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我校实验记录表的设计主要有三种形式:(1)课后活动记录;(2)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3)学生准备一本空白记录本。三者之间各有优缺点,其中自己设计实验记录单,能够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设计、记录内容较有针对性,能够提高实验的效率。而自备空白记录本,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录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各种表达能力。但是,缺点便是记录费时,教师工作量增加。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时,要根据实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验记录表,正确做到既方便自己记录,又可以提高实验效率。

还以《小车的运动》为例进行简单介绍。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教师还是要“扶”。如果在教师指导完如何设计实验后只发给学生一张空空的白纸,我相信很多学生还是设计不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可实施的方案出来。教师在实验设计单上留几个空位让学生补充,主要让学生对“对比实验”中保持不变的因素和需要改变的因素加深理解,还有如何对改变的因素进行设计,完善学生的思维。具体的实验记录表如下:

这样的记录单设计既简单又清楚明了,学生通过数据之间的对比就可以得出载重量是否与小车运动的快慢有关,最后得出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载重量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简单的设计,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明了地得出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实验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所以,在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制定实验计划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动手实验的习惯,以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银山.浅谈小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制订计划”[J].科学课,2005(05).

第6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一、探究性实验前的准备

要使探究性实验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必不可少。

1. 明确实验目的

老师必需明确在课堂上准备让学生做什么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次的实验,都应该向学生明确这一次进行什么实验。

2. 精心准备实验器材

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不同的实验材料对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影响极大,因此科学教师应该对选用的实验器材有所了解,最好都能够亲自试一试,才不会在实验当中出现意料之外的结果。

3. 合理组合实验小组

在课前组建适当的实验小组是顺利完成探究任务的基础。一般说来,适当的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一般4到6人为宜。有了合适的小组成员,还得给小组的每位成员安排合适的任务。笔者给每个小组设置了材料员(负责实验材料的交收和保管)、实验协调员(负责监管整个实验的过程,安排各位成员的分工)、实验记录员(负责填写活动记录表)及汇报员(负责组织实验后的汇报)。每个小组成员都有具体的任务,并且每节课都会适当的调整他们的任务,让学生轮流担任各个任务。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有明确的分工,不再纠缠于谁该做什么,而且能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

4. 科学设计实验记录表

在探究性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及时进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下来,但小学生年纪小,书写能力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实验记录表的时候要注意降低难度,减少文字性的表达内容。实验记录表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设计,可以是表格式的,把一些选项都列举出来,让学生以选择或打勾的方式完成,也可以让学生用图式的方式代替文字的表达。

二、探究性实验过程的指导

在实验过程中的指导是实验能够完成的关键因素,探究性实验的指导包括整体性的指导和个别指导。

1. 整体性指导

整体性的指导是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对实验目的、要求、操作过程的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明确本次实验活动的任务是什么,有什么要求,以及实验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些内容较多,建议用PPT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实验的步骤如何较多或较复杂,最好能够把流程在学生的记录表上有所呈现。

除此之外,教师要教会学生操作实验仪器,让学生认识一些仪器的名称,能够使用正确的名称。

每次实验活动前,对于一些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教师可以特别进行指导,让学生在进行操作时重点注意。对于一些涉及安全的操作更加要在整体指导时讲清楚,避免实验当中出现意外事故。

2. 个别指导

实验过程中的个别指导,实际上是指对整个实验小组的个别指导。个别指导一般是在学生开始实验探究的开始后,老师巡视活动过程中进行。当学生的活动开始后,老师不能自顾做自己的事,而应该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在活动开始之后,往往会有一些小组还没有弄清实验该如何做,或者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十分需要教师的指导了。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困难,并对具体的问题作出指引。

三、探究性实验后的汇报交流

所谓汇报,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实验过程,实验结果等的内容进行一定整合,用文字、图画或其他方法呈现给全班同学,并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小组同学进行交流。汇报往往是科学探究的核心部分,汇报交流做好了,学生的收获会更大。

1. 组内交流筛选好汇报人选

在实验结束之后,让各小组有一定的时间在组内先进行交流,选出合适的人选进行汇报,就能够有效地节省时间,避免因为表达不清而导致的拖延。

2. 强调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

而在实验结束时,老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倾听环境,如及时把实验的仪器收上来,并让汇报者面对倾听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汇报过程中,要注意对汇报者给予肯定及鼓励。

第7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1.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提升的迫切性

新世纪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意味着经济规模的扩大,更使得国民的社会生活显著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追求生活的品位,初等教育类师范生作为时代的宠儿,接受着高等教育,享受着时代的缤纷。然而,看到有人随心情频繁地改变着发型的颜色、配合着服饰和妆容时,他们可曾想过染发剂和化妆品的成分是否有害健康,甚至有可能引发疾病?他们将手机挂在胸前或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聊天时,是否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人们在捧着张悟本的畅销书、排队购买绿豆时,他们是否怀疑过绿豆、长茄子包治百病的药用疗效?时下,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低,2010年中国第八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27%,也就是说,每100人中,仅有3人具备基本公民科学素质,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年前的水平。对职业声望的调查结果显示,科学技术职业的声望较高,教师、科学家、医生排在前三位。可见,在人们心目中,对教师的期望很高。

教师的科学素质对公民的整体科学素质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小学的各个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语文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教科书中约有30多篇课文与科学教育有关,约占课文总数的12%,如《小壁虎借尾巴》告诉孩子不同动物尾巴的作用;《小蝌蚪找妈妈》展示了青蛙的生长过程;《植物妈妈有办法》介绍了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我要的是葫芦》暗示了植物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过程;《小柳树和小枣树》对比出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回声》揭示了回声的原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高年级语文还收录了不少科普文章和科学说明文,《我爱绿叶》运用具体数字列举了绿叶的功能,说明绿叶是怎样造福于人类的;《太阳》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以及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航天飞机》描述了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功能;《银鲸》描述了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小学数学与科学更是联系紧密,一方面学生运用数学等手段解决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又在数学学习中形成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如学生学习了《分类》以后,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或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逐步运用这一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立置》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方向意识,发展空间观念;《观察物体》帮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学习《我长高了》形成测量的基本技能,会测量身高、体重以及身边的事物等,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小学美术、音乐等与科学以各自的学科的特点相互融合,呈现多元化信息,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画是学生表达意见、直观记录的好方法,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学生喜欢,不受年龄限制。这些学科渗透科学意识、科学思维,既满足了儿童的天性,又有利于儿童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从我国科学技术学会2007年对小学教师科学素质状况做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目前小学教师存在着对科学的基本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对科学的作用认识模糊不清等问题。高师初等教育专业是为小学输送师资的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教育,尤为迫切。学校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在校学生乐于接受科学素质教育,使他们能以多种渠道获取科学知识,自主构建科学知识体系,关心社会重要事件和典型的社会现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与过程,提升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科学素质的小学教师的输入,可以有效地改善小学教师科学素质不均衡的状况,并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提高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科学素质,切实保证科学启蒙教育工作的开展,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建设科技高度发展的创新型国家。

2.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素质培养的方向性

目前,我国学生在高级中学阶段就分科学习了,在高考的指挥棒驱使下,文科和理科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知识海洋中驰骋,很少出现交叉。文科学生即使与自然科学学科擦肩也不愿意投之以眸,这种心态会一直持续,在初等教育专业中文方向的学生选择选修课的时候明显体现出来,大部分学生选择社会方面的学科,而惧怕自然科学方面的学科。理科学生虽然选择了理科,但为了应付高考,只能埋头于题海中,忽略了自然科学知识以外的东西,距离高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高师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应普遍、全面地开展。

2.1 在课程结构上提供保证

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向,如中文方向、英语方向、数学方向、计算机方向等,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专业课程和共同课程,共同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我院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增设了科学实用教学法校本选修课程,为部分学生了解科学教育、掌握科学教育技能提供了前提条件,但没有选课的同学则无法享受到这一教育资源,因此,应开设相关的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科学素质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保证。学校还可以通过科学学术讲座、科技节等活动形式加以有益的补充。

在学校科学地设置课程结构的同时,任课教师也要积极地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满堂灌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模式,比如,可对“小学科学的相关知识”与“科学教师必备的实验技能”进行整合,学习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时,组织学生做植物标本或叶脉书签;学习昆虫的时候,组织学生观察昆虫的结构和生活习性,制作昆虫标本;学习微小植物和动物时,让学生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学习混合物和溶液等有关概念时,组织学生进行溶解和过滤等实验操作;学习杠杆、滑轮等理论时,让学生观察自行车等实物,体会、分析其应用的原理。“自制教具学具能力”和“科技创新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成活动课,让学生“从做中学”,在做的技能形成的同时,体会自制教具学具的特征和意义,总结自制教具和科技创作的方法,探讨指导小学生自制学具和科技小制作的方法。“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布置学生收集科学案例,一方面由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科学案例,然后组织同学讨论,以例说理,以例归类,总结出方法和程序。“学习方式”和“课程的评价”既是教学内容,又可作为上课的形式,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会与感知,和传统的学习方式与评价方式相对比,利弊自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教学实务知识,具有实用价值。

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构建科学知识,同时又可形成科学技能,掌握科学方法,还可进行情感体验,更新价值观、人生观,这正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课程目标,落实到教学中即三维教学目标。目前,许多大学教师因学生要掌握过多的学科专业知识而忽略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安排,因自己要完成过重的科研任务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三维目标的实现与思考方面远远不如基础教育的教师做得到位。实际上,三维目标并非三种类型的目标,而是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是总目标的细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中各分目标不能单独进行,片面地追求传授知识的教学是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的。一个综合内容与过程的模式中,一个活动往往可以与概念、过程和态度三个方面的目标相联系,然而,对于一个具体概念目标的活动,往往只可以与一个或几个有限的过程步骤相联系、而不是所有的过程技能。因此,过程性目标与概念性目标一样要划分不同的层次。如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形成这一教学目标,就不是一个教学过程所能达成的,要经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课堂评价等几章内容的学习与训练,才能初步形成。而每个章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往往要同时兼顾多项目标,即达成过程性目标的某一水平和概念性目标的某些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既不能象过程性目标那样训练,又不能象概念性目标那样讲解,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的真实体验和主观选择,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引导,使学生通过模仿、尝试、实践等去感受、体验,必要时还可以用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取向去影响学生,促进其认同和内化,逐渐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师范生热爱小学教学工作、热爱小学生的情感,在学校学习及试讲的过程中难以建立,但去小学见习或实习,很快地就与小学生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开始喜欢教师职业。

可见,课程结构的调整为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提供了土壤,教育者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耕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能力和科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改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和社会的共同需求,同时,课程结构改革的优势也依托新课程教学方式体现出来。

2.2 在资源配置上提供条件

学校教育中,学生的科学学习是其科学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学习应当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以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载体。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核心资源,需辅以其他资源才能顺利地实现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要积极开动脑筋,并用多种资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

第一,实验资源。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要高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设备,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将来还有可能从事小学的科学教学工作,所以,还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代用品,具备自制小学科学教具和指导小学生自制科学课学具的能力。

第二,学校资源。学生的科学学习可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资源,在校园内开辟植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区,了解植物的特点和动物的习性,探究植物养殖和动物饲养的方法,为将来从事小学教学打基础。

第三,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学校周边的科研机构、工矿企业和农场等单位,学生的科学学习可以借助于这些单位的帮助,建立一些校外科学教育基地,使科学学习密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实际。如科技馆展示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可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弥补科技教育的不足,以适应科学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组织学生定期参与其技术专题讲座,聆听工业界有实际经验的专家的讲解,参加沙龙、论坛等科普教育活动。

3.初等教育专业师范生科学教育能力的优越性

我国的科学教育经历了漫长的萌芽状态,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新世纪,小学科学课程的开设给高师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机遇,也使他们面临着挑战。一方面,小学各学科教材的出新,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科学素质,另一方面,小学科学的专业与专职教师的缺失,给师范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院抓住这一宝贵契机,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力争培养出具有一定科学素质的、一专多能的、达到零磨合期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小学科学教师的不足。

另外,大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加强也是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靠科学,公民的科学素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科学素质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全民的素质,只有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我们才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第8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如果探究教学策略不恰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效,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简单地说: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趣味创设,自主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点亮小灯泡》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出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我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情境,使探究内容更富吸引力;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还要设计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二、指导探究,预设方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今天这节课中,我组织好了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了研究方法、形式,提供了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三、探究释疑,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猜想等形式,手、口、脑并用,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答案和结论是深刻的,教学效率也随之是高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跳板”的技巧。这种技巧其实也就是为了便于讨论、研究项目或探究活动而用作“起跳点”的任何一种呈现。图画、角色扮演、都可以用作“跳板”。另外,能导致这样一些问题产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作“跳板”,诸如“为什么?”“这可能会是真的吗?”或者“如果是这样,然后又会怎样呢?通常,在这些“跳板”之后,教师还会继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产生新思想、知识之间的新联系或超越基本已知事实信息做出的新结论。一个真正有效的“跳板”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往往不需要进一步的激励就会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与发现事情的原委。

四、迁移探究,应用新境

第9篇:科学知识探究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实践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强调探究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这些探究活动,需要我们从更深层面去理解。下面结合高一《经济生活》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谈一谈如何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课探究式课堂教学。

一、探究式课堂教学误区

1.探究主题盲目化肤浅化,重教师自身需要,轻学生教材是否需要

例如,《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框中,教师提出“什么是劳动者”这个问题让学生组织讨论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很肤浅,无需探究。

2.探究过程表面化虚无化,重教师原先预设,轻课堂即时生成资源

例如,第一个探究活动“我国宪法为什么规定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个问题并不是为了追求一个标准答案,是激发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情感。而有的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时严格控制探究活动的进程和结果,预设学生的行动及发言的内容,忽视学生在讨论中、探究中即时生成的课堂资源。

二、优化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改的过程中,困难和问题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里不断地出现。这正说明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不断优化和完善。下面结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针对上述探究活动中的误区提出对策与思考。

1.选好探究活动主题,重视获得知识过程,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验

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提前提出一些主导性的问题,然后按小组分头查阅相关资料,提出问题,最后到课堂上集中讨论、总结。这些问题包括“本市就业形势”“某企业劳动者权益保护现状”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丰富了生活体验。

2.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强化教师点拨学法,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讲授时,围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采用角色扮演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对各个角色加以引导、点拨,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自主学习得到关注,也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探究式学习还处于摸索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使探究式课堂教学早日走出误区,从而使这一崭新的教学方式更臻成熟,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