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科学实验室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转眼又是一年。一年来,我担任学校教育科研室主任,负责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本学年的重点工作是按照学校自主课程实验推进学校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与管理,另外,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管理、科研论文征集整理等工作,另外还承担校长临时安排各种工作如学校制度修订拟定等工作。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9日,共计完成大小各项工作242项,每项工作最少需要半天时间才能完成,有的工作需要连续多加班才能完成。但作为一名党员,我心里有四句话,作为我的做人做事原则:“态度诚恳认真”,“工作细致扎实”,“标准求高求严”,“结果力争尽善尽美”。
一、态度诚恳认真
1.对工作的态度
⑴常规工作规范化。
如校本选修课的许多工作虽然对于我个人,学校老师来说是全新的工作,但根据学校对教育科研室的职责要求,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为常规教学探路研法。因此,从课题申报到审核,到课题上传到学生选课,到过程管理,到结果评价,每项工作我都努力使之规范化程序化,并且努力简化程序提高效率。经过两个学期的探索,校本选修课的开发与实施基本实现了要求具体清晰、流程规范明确、操作简洁合理、效果突出明显的目标。并尽量使之制度化机制化,现已经印制《北京八中自主课程实验校本选修课开发与实施制度汇编》一本,收录20项制度规定。我的目标是:不管是哪位老师拿到这本手册,都能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不会出现大的偏差。如果需要,我会将两个学期的研究成果作为基本成熟的工作移交教学处。
再如:我建立了“北京八中教科室日常工作流水台账”,教科室做的每项工作接受的每项任务,我都随手记录,包括时间、事件、要求、备注四项内容,每周查看,便于工作落实。我统计的242工作,就是这么统计来的。
规范是一种理性,只有将工作上升理性,才是真正科学高效。
⑵临时工作高质量。
教科室临时接受校长及其他领导的任务比较多,特别是一些文件制订及方案编制的工作,往往时间紧,要求高。我才到八中不到两年,有很多情况不了解,但这都不能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
比如少儿班结题工作,需要在一月内准备结题报告、资料整理等许多工作,科技实验班中期结题,开始接受任务时,连开题报告手里也没有,有时真是需要有施展空空妙手,但还是完成了任务,受到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本学期连续接受了“北京八中城宫计划方案”、“北京八中学习制度建设方案”、“聚光驱霾行动实施方案”、“北京八中项目式体育开设实验方案”等大型文件的编制任务。但我从来没有犹豫过,都是愉快地接受任务,尽管需要打通宵才能完成任务,但相信领导把任务交给咱,就是信任,保质保量完成是惟一选择。
⑶额外工作不推脱
高二科技实验班有个学生吴齐悦,高一我带过他研学,从高二上学期,他几乎每天都到我办公室来一两趟,开始是让我给他讲一些作业、试卷,后来是课堂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再后来,甚至连数学卷子也拿来问我。虽然自己手头工作不少,但对于学生的这份信任和依赖,我觉得是一种幸福。我给他讲题、给他讲方法,给他讲做人,给他推荐读书书目,将网上或自己平时遇到的好文章给他读。我告诉他,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大家,所以现在不要太功利,要多积累,多思考,学知识和学做人结合。
经过一个学期的交流,当去年期末他拿着年级前十总成绩和语文年级第一的成绩给我看时,我的所有辛苦都觉得有了回报。
⑷创新工作用智慧
我自己设了个“赵鑫小书架”,在办公室里有一个书橱。现在已经积攒了七十余本书,我打了个借书登记表,给那些真正喜欢读书的孩子用。学生自借自登,不管我在不在办公室。现在高二年级有近十个孩子在那里拿书看。
我觉得,学生看一本书,可能不亚于学一个单元的课文。
2.对同事的态度
象对待兄弟姐妹一样去对待同事,象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对待来八中的人。因为人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是同事,和同事在一起的时间甚至比和一些亲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友善地对待每一个同事,让每一天每一分钟都温暖。来八中的人我们接待,我们是代表八中,所以我们要让他们觉得我们八中的水平和温情。
3.对自己的态度
自信、自强、自监
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好的结果,所以我从来不选择放弃;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日益提高的要求。学习会声会影,WORD宏。
自我反思和提醒,做个好人,做个勤人,做个肯动脑筋的人。
二、工作细致扎实
1.凡事谋而后动:多调查,不盲动(校本选修课方案,去年春季,用了三个月制订好,唐校催过无数遍,但我觉得不成熟不上交,因为事关重大)
2.注重过程细节:每次课都去,一为服务,二为观察学习。
3.善始更要善终:注意总结,凡事有果。去年的论文集,38篇论文,155页,从封面设计到。上学期校本选修课,六本,800余页。2至5月,每天加班,但值。
三、标准求高求严
1.按做事的最高标准去追求
2.按最好高中的标准去要求
3.按作人的最高标准去要求。
1.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通过“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进而创建紧张、有序、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
2.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能力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课堂着重于师生的有效教学行为,以此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下校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比较传统,出现“满堂灌”的现象,学生只是接收知识的“容器”,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致使许多教学内容在课堂内无法完成,老师只得课内损失课外补,校内损失校外补,靠多布置课外作业来提高教学成绩,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羁绊了素质教育的推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校的发展。
能不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或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高效率的学习,使师生在课堂上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课后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已经是目前我们课堂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课堂、构建高效课堂,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而我们进行的“课堂三导教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正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课堂教学行为的问题,解决的是学生学习效率、能力培养的问题,它与新课改的精神、目标和任务是相一致的。
二、研究内容
探索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为此,我们确立了“课堂三导教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即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引导为本、学校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立足点,在课堂上通过灵活交替运用“导学、导疑、导练”三个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来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改革形式,既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途径、方法,又能对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并通过检测暴露出学生存在的问题,经过教师的点拨解惑,落实学生的学习目标,促使学生学会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与评价,从而达到人人达标的目标。
三、研究方法
为了使本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并灵活使用个案分析、调查研究、区域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研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并推广可行性经验和做法,使课题目标得以真正的落实。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方法是:
1.通过理论与实践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在区级培训的基础上,邀请省、市专家来我区作报告、开示范课、与教师座谈,强化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组织全员培训
(1)利用期初小学校长会、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会,分别对学校领导进行培训,确保认识到位,统一思想。
(2)组织我区全体实验教师参加培训,抓典型实验学校,培养优秀实验教师队伍。
3.典型学校带动
第一、确立典型实验学校若干所;第二、利用典型实验学校优秀教师的教学资源,通过开放周、片际研讨、共同体等活动传递给全区实验教师,以此带动、辐射、引领全区课题实验研究。
(1)开展区域性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及时总结经验,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推广,进一步促进课题实验的稳步发展。
(2)组织全区性的教师竞赛,促进教师自觉参加实验。每年定期开展各式各样的“课堂三导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
(3)开展区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及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以研带培,以培促研,研培结合,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4)编写导学材料,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保障。由小学教研室牵头,组织一线优秀教师编写四―六年级学生学习活动材料,并在网络上,为实验教师的上课提供方便,同时为课题实验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课题的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辅以实验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确保本课题得以顺利实施。
四、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
1.转变观念,增强教研意识
一切先进的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理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所以,要想推进课题实验的发展,观念的转变是先导。课题实验开始,我们把教师的培训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课堂三导教学”理论,还经常组织老师们积极参加了省内外的教学观摩研讨和培训活动,听取优质课、专题讲座、优秀案例分析等,要求老师回来后要在本校或全区里上一节汇报课或开一场讲座,把先进的理念传播给老师们,推广运用好的经验和做法;还聘请省内外专家来我区讲座、上示范课,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注重抓校本培训,坚持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专题研讨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教学反思与论坛相结合。老师们认真研读教育教学理论的有关知识、课程标准以及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人人写学习笔记、心得体会。达到在培训研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增强教师课题研究的教研意识。
2.开展研讨,提高教研水平
课题实施的推进,研究是关键。面对课题实验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抓住对“尝试”、“有效”两个词的理解。如何有效的进行“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的研究?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开展课题调研活动。每学期我们教研室都要组织教研员到课题实验校进行调研,听课、评课、交流,了解一线教师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为实验教师指明课题研究的方向。
(2)举办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个学期课题实验校轮流开展一次课题专题教学研讨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专题研讨课、评课交流、经验介绍、讲座、阶段小结、论文汇编等。共举办了7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有教学论文或阶段小结等共汇编5册,取得较好的成效。
(3)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实施课题实验以来,曾举办了三次区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主要以开展“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教学专题研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三导”教学的“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核心理念,“先学”就是让学生进行独学、对学、群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发挥团队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后教”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难之处进行点拨、指导,教师少讲、精讲,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说明白的不重复,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力求达到:“一节课我们关注的不在于教师讲得多么的精彩,而在于关注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状态;一节课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获取了哪些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知识”的最高境界。
(4)开展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和城乡共同体活动。每个学期开展或组织一到二次区小学数学林爱村名师工作室“送教送培”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工作室成员的研讨课、经验总结、专题讲座、评课交流等等;还组织开展了城乡共同体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能围绕“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的主题,组织课题实验学校的优秀老师到农村及薄弱学校进行“送教送培”,充分发挥了名师工作室成员及课题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带动辐射的作用,让优秀的课堂教学成果在教师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促进了城乡之间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
3.提升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通过课题的实验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从尝试中来,走促进自己专业成长之路,其综合能力普遍得到提高,也培养锻炼了一批中青年教师。一是教师合理设计教案的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在刻苦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的热情明显增强。课题实验以来,全区教师自撰了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优秀案例分析分别在CN、省级等刊物上发表;3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分别在市、区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以上优质课评比20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1人次、省级13人次、市级6人次);参加区级优质课评比有40多人次分别获一、二等奖。多位教师参加市教师技能大赛获得好名次,还有老师被邀请承担市级以上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由此可见,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力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方面
1.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多种,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领悟;也可以是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不同的学习方式,代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通过课题实验,我们发现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教师在课堂中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学习行为开始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开始由“厌学”转向“乐学”。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中品尝成功之乐,在合作交流中分享学习的快乐,敢于展现与众不同的想象与创造,展示自己的个性。一位六年级的学生在问卷中写到:“我会通过自学课本获取知识、理解知识,我们这样学习感到学得很轻松。我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整节课处于紧张的状态,但我们还是学得很愉快!”还有的学生说:“我们很喜欢这样的数学课堂,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学,不懂的知识老师才讲,我们真正学到了知识”等等,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1)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增强。由于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少教多学”的理念进行教学,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老师利用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不仅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积累了大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掌握了学习数学知识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养成。通过课题的研究,实验老师对学生经过精心的培训、辅导,严格要求,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断的养成。如:倾听的习惯、勤思的习惯、敢说的习惯、善问的习惯等。
(3)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逐步形成。实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同时运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评价机制,让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等活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把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2.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通过三年多的课题实验,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特别是有些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进步很大。如:某实验教师从四年级跟班到了六年级,原来这个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差的,到六年级毕业抽检中学生的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还有一位实验教师他所执教的班级有好几位学生由原来的学困生转化为中等生,中等生转化为好生,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乐学、爱学数学。
(三)努力实践,推进课题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课题实验开展以来,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充分了解学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并根据导学材料进行个人的增加或删减,在课堂中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探索、学会质疑、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爱学、乐学数学。
课题实验校先后承办了多次课题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与一线老师一起研究了无数的课例,通过“备课―公开研讨课―听课―评课―反思”的基本案例研究模式,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经过比较分析,形成了“课堂三导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
1.导学目标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将以往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的“学习目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改造成学生具体的学习任务,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目的是让学生一开始上课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本节课我们要学什么?使学生学习有了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自学诊断
让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课本的内容,边自学边完成诊断练习。学生对自学过程中碰到自己没办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可灵活采取以下四种形式:一是让学生自我重点研读;二是小组讨论;三是向老师求教;四是引导学生通过“兵教兵”、“一帮一”的形式,解决在独立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3.合作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精讲点拨,解答疑问,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讲评,教师补充。合作探究可以包括:
(1)预设的问题。
(2)学生在自学诊断练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3)生成的问题。
(4)教师重点讲解和辅导,解决疑难问题。
4.展示交流
是“自学诊断”和“合作探究”的升华,主要是解决本节课知识的巩固、检测、提升的过程。通过组际展示,交流各小组在“自学诊断,合作探究”中取得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展示学习效果就是让学生表现自我,感动同伴,学会倾听,学会欣赏,进而在为自己为同伴自豪的同时增强学习自信心,完善自我,形成能力的重要环节。即当堂训练,巩固提升。展示交流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有困难的学生可以请教小组的成员,或者老师重点辅导,让好生帮助差生,并且要求他们做完练习后进行及时的批改或者让学生上台展示,进行集体的批改,这样也可以减轻老师批改作业的时间。老师应采用一些评价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抓紧时间完成作业。
5.归纳总结
(1)全课总结,归纳、概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渗透学习方法。即课堂总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概括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强化难点,总结规律,使学生对全课的内容和知识要点留下明确清晰的印象;二是总结提升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条理化,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一、统一思想,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影响着农村中小学教师是实验教学的薄弱点,教师陈旧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和实施的过程中,我校首先加强了对科学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组织了各年级的科学教师,共同钻研教材和大纲,明确本学期的实验项目和要求,制定了实验教学计划进度表,并要求他们根据教学计划,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课后撰写心得体会。同时,很多教师不满足于课堂上培养学生观察、探索科学的能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采集、捕捞等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大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学校成立了科学学科的兴趣小组——标本制作和无线电兴趣小组。为学生了解大科学、增进科学科学知识提供条件。
二、实验室管理制度化,促进实验教学常规化。
学校实验室在建设、发展、使用的同时,相应地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学仪器管理使用制度》、《科学实验仪器损坏赔偿制度》、《科学实验室卫生制度》、《科学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这些制度不仅张贴上墙,而且在平时教学中严格执行。各种实验器材的借用,都能及时做好借用、归还记录,实验室各类仪器的说明书及各类帐册齐全,并做到帐、卡、物相符。实验室仪器全部按部颁目录分类编号,并按上轻下重、里高外低、水平式或垂直式进行存放。不仅做到定定橱定位,还做到科学、整齐、美观、大方。
三、继续强化管理,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估机制。
本学期,我们继续对实验室的财物进行了对应管理,确定了专人用规范帐册,按部颁目标将仪器记帐,所有仪器都定橱定柜存放,并将仪器用卡片编号,挂在橱上。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制定的《竹箦小学科学科学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对实验教学继续落实两抓:一抓“实验教学的开展”;二抓“实验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将实验教学评估纳入教育工作和整体评估中。评估的内容为实验教学计划、总结、实验记录、实验效果、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完好率、实验开出率、实验室的清洁卫生及安全防范等。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随堂听课等形式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存放教师业务档案,汇总到教师月考中。通过思想引导和过程管理,学校实验教学工作已经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
四、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研究,促进实验教学不断优化。
教学研究活动是教学的活力,因此,我们加强了对实验教学和过程研究探讨,用系统论观点,认真研究,积极开展实验试点。具体做法是积极开展探讨性的实验教学研究,举行实验教学公开课、研究课和优秀实验教学教案评比活动,总结交流心得体会,开展实验教学论文和自制教具评比活动,并且不断改进评价方式和手段,重视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科学实验研究的积极性。这一教学研究和评价措施无疑成为推动实验常规化的动力。
五、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师、学生科学实验研究成果。
【关键词】科学;兴趣;实验;探索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动手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小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笔者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 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一)明确实验目的。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二)明确实验操作过程。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三)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四)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2. 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一)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二)选择好实验材料。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3. 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一)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从而获得科学知识。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探究。如在教《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时,教师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灯泡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灯泡发光。”在学生认识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灯泡发光,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确定要求;拓展时空;亲临乐境;探究实效
《科学》课是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科目,具有其它科目不能替代的重要的教育功能。而实验则是完成这一功能非常有效的途径。小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可以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对科学实验的探究欲望。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我认为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策略:
一、确定科学实验基本要求
1.告知实验目的
确定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研究什么而设置。因此,做实验前,应明确学生做该实验的目的和任务,以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
2.理解操作过程
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他们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所以在实验前就要理解操作过程。我们可以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点先写在黑板上,作为实验的操作规程或注意事项,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3.布置观察任务
只有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
4.推测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推测实验结果,增强了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运用科学原理奠定坚实基础。
二、拓展科学实验时间空间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应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具体操作可如下:
可以开放实验室,允许学生自行实验。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里,轻松自在,设想出许多奇思妙想的实验设计,他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科学现象,领悟书上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锻炼了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可以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在学生学习探究中,经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疑问,可以发挥网络、图书室优势,让学生带着对宇宙的神秘向往自主收搜信息,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可以在大自然中拓展。如果我们局限在教室里,既会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又会削弱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乐趣。因此,要带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让学生把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与大自然相印证,再次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可以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延续。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还可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体会知识力量的强大。例如学生在家中做家务会有问题,冷天里,倒开水后塞上热水瓶塞,瓶塞会蹦出来等。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学习热胀冷缩知识,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并且已有经验,水到渠成,肯定成功。
可以在其他媒体中补充。我鼓励学生看 “教育科技”节目,其中“探索发现”“走近科学”“斗转星移”等栏目,其内容、图文、解说对学生产生的教育效果,都是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很难达到的。
三、亲临科学实验趣境乐境
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发挥环境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教授一些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我们的学生生活的环境,既有实验的劣势——实验器材不足,也有实验的优势——天然教学资源。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动植物、地貌等。
四、造就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获得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在实验中应鼓励、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多动脑, 多动口, 多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
关键词:科学实验室; 课堂管理;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83-0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地位决定了课堂管理更具有挑战性,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平时的科学课尤其是实验课就会比较“乱”,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内容有序实施的重要保障,教师的管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套在实验室授课的大班额环境下的科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约法三章,奖罚分明
在实验室授课的科学课堂不加以引导和管理,就容易出现一些在实验桌面乱刻、乱摇自来水龙头、争抢实验材料等等不和谐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给孩子们定下“规矩”。
在实际教学中,我设法引导孩子们自己约束自己。开学初,我组织学生自编了一首首好听又好记的课堂常规儿歌,例如六(5)班 赵怿晗、尹俞蓉、李k研三位同学集体编写的儿歌,朗朗上口,受到大家一致好评。
实验室课堂常规儿歌
按时上课不迟到,以致旷课饶不了;
操作有序无争抢,分工合作纪律好;
动脑发言声音亮,随意乱讲坏课堂;
闭门造车不成器,讨论分享共学习;
学会倾听不插嘴,重复发言遭人嫌;
认真记录不偷懒,不做笔记悔不已;
爱惜公物如爱己,乱刻乱划严惩你。
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快地知晓实验室里的一些基本要求,明确了在实验室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二、合理布置,注重细节
教室的布局、学生座位的分布、实验室内的总体环境和卫生状况等等,这些硬件环境都可以向学生传递你对其期望的信息,所以对科学实验室的环境进行合理挖掘也为课堂管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首先对实验室的小组座位要合理安排好。一般每个小组的“材料员”要坐在中间过道一侧,这样便于下位领取材料。材料员领取材料时的路线也要做好规定,领取材料要排队有序领取,这样就可以避免领取材料时一拥而上的混乱拥堵局面。
其次,实验室内要经常做到卫生、整洁。实验室内的抹布、垃圾筒、扫帚、簸箕、拖把等卫生洁具的摆放位置要固定,这样学生清理时就要方便的多。科学教材、实验桌长期使用,刻划损坏较严重时,要组织学生及时修复。通过这些细节处理,让科学实验室始终处于干净、整洁、有序的使用状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积极的、正面的暗示。
三、设计表格,广记姓名
科学老师一般任教班级较多,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所以一个班上能叫出名字的只是极少数表现特别好和表现特别差的学生。一般情况下,当某些学生被老师叫到名字回答问题时,他会感到自己在老师心目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他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同样的,当有些学生忍不住违反课堂纪律,突然被老师叫到名字,对他的震慑作用也是相当大的。
为了更快更多地记住学生的名字,我设计了一张实验室座位空白表格,将学生的名单按实验小组的座位重新填入。在课堂上,我尽量有意地直接或借助表格叫出学生的名字,很少对举手的同学使用“你说”之类的话,时间一长,借助这张表我能直接记住的学生名字要比以前多好几倍。
四、善于发现,有效表扬
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希望受到老师的表扬,高年级学生也不例外,恰当地表扬学生,可以明显提高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平时教学中,有的老师喜欢滥用表扬,以致时间久了,孩子们认为老师的表扬很“廉价”,而让激励的动力削弱。
在科学实验室里,老师的表扬要真诚、详细而具体。如在孩子们进行实验时,老师要多巡视、多记录,对各个小组的可取之处要提出具体的表扬。如“第几小组”的同学在做实验时交流的声音很小、XX同学的记录非常准确,洋葱表皮细胞的形状画得很到位等等。小学生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会更加乐于重复这些行为。
问题学生是挑战教师课堂管理的大障碍,在对待问题学生时,教师的表扬一定要恰当。科学老师要制造机会,更要善于发现这些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但也不要过分夸大。
五、树立榜样,小组争优
在我的实验室课堂里,小组是分层次的。一般最普通的就是像“第几小组”的按排序编号的小组,比普通的小组高一层次的是“个性化小组”,受到多次表扬的小组将有机会进入“个性化小组”,将有创建自己小组名称的权利,如有学生起名“男左女右小组”、“非常3+2小组”等等,他们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精美小组牌,这些小组将有优先领取材料、演示实验课上协助老师实验等优惠权利。
有了这样一套小组晋升制度,绝大多数的小组同学之间你追我赶,都以争取加入“个性化小组”的行列为荣。
一、明确实验的基本要素
1.明确实验目的
做实验之前,只有给学生提出做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才能使他们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做。因此,明确实验的目的对于学生上好实验课是至关重要的,它能让学生明白该实验是为了研究什么而设置。
2.明确实验操作过程
每个学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中的重点、难点、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总结。做实验每个学生都喜欢,但由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观察事物时常是杂乱无章的,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
3.明确实验中的观察任务
让学生明确了实验前的观察任务,才能在实验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和感知。
运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觉器官去观察和感知实验过程中形态、特征和声、光、色、味、温度等变化情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以《观察植物的种子》为例,课前要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仔细观察它们的外形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植物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4.明确通过实验得出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以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识。在《磁铁》的实验中,当我们看到磁铁能把带铁的东西吸起来,就知道磁铁有吸引铁的性质,所以就把磁铁的这种特性叫做磁性。磁性有强弱,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把磁铁用细线悬挂起来,等到它静止时,磁极分别指向南方和北方,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教师可以提示指南针就是根据磁铁的这一特性发明的。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增强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教师通过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
二、千方百计拓展实验空间
1.因地制宜开辟实验场所
小学科学实践课的实验场所不局限于学校的实验室,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校园、家庭、社会和大自然。将课内有限的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如在教学《观察植物根的生长》一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自己做实验,看看种子萌发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植物的根向哪里生长,根的生长速度怎么样;根有哪些作用,种子是怎样变成幼苗的,植物茎的作用和怎样开花结果的等。学生通过自己亲自选材,亲自种植,并把每天的生长都记录下来,从而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植物生长变化的数据。
2.选择好实验材料
根据实验科目的需要,就地取材,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实验材料的选择。如在做《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材料需要土豆、鸡蛋、木板、铁块、塑料泡沫等等,就安排学生自己搜集带来。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是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典型活动;二是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科学实验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实验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器材,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量搜集身边的实验材料。
1.寓欢乐于学习实践中
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观察蚯蚓的身体》、《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点亮小灯泡》、《种子发芽的实验》等这些具有小制作、小实验性质的实验课时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实验,在无危险时,尽情地实验,痛快地玩耍,学中玩,玩中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一)学科落实不到位,缺乏专业的教师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小学对于科学这门课程的落实并不到位,而对其的实验教学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很多小学对于科学课程并不重视,也没有为其配备专业的教师,往往都是由班主任、语文或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兼任,由于教师缺乏一定的科学知识,因此实验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学生缺乏严谨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欲望
在没有高素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上实验课的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好玩,严重的缺乏目的性,在课堂中散漫、随意的现象极为严重。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培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课必然将被学生与教师抛于脑后。
(三)实验教学方向缺乏计划性、目的性
在科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划,没有合理的安排实验的内容,这极容易导致学生逐渐的失去对科学实验课的兴趣。这种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的教学方式,必然将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逐渐的迷失自我,甚至会出现抵触、烦躁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必然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四)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很多小学教师在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并没有严格的依照新课标针对于实验教学的最新要求,在教学的内容上并不明确,这直接导致了实验课程的内容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这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往往都是依照以往的各项实验操作经验来进行教学,并在原有的实验内容中提取实验的材料及实验的方法等。这样的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但明显与新课标的创新性指标严重背离,无论是教学的方式还是教学的内容都较为闭塞,这极可能导致学生造成思维定式,从而影响到整个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的质量。
二、改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师资力量
要想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对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加强必然是首要的条件。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非常必要的环节。首先,应该对现有的师资进行分期分批的培训,以此来加强他们的专业能力,让他们的科学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得到知识性的提高。其次,应该着力的培养科学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以此来补充日益老化的科学教师队伍。
(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热情,调动学生实验的兴趣
对于学校与教师而言,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于科学课程来说,应该想方设法的开展各种教学实验课,无论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必然都将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极大的调动。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当他们走进教室后,哪怕看见了一盒火柴、一只蜡烛……他们都会兴奋不已,充满着期待,而实验教学的方式必然将极大的满足学生这样的内心需求。因此,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不仅要增加科学实验课的课时,更需要认真的对待每一节科学实验课。另外,除了教师、实验室之外,教师还应该对大自然这个大课堂进行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物质资源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必然将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明确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目标及地位
针对于科学实验课程,教师首先应该从教学的目标出发,来明确教学的方向。显然,科学实验效益是否能够得到提升、如今的小学科学教学现状是否能够得到改善,其关键就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将学生能力的培养视作主要的教学目标,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了解与认知程度得到提升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师应该发自肺腑的重视科学实验教学,在各项实验操作内容的落实中,必须严格的按照小学科学课程的标准。
(四)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针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质量而言,教学的方法必然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各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提升学生对于实验教学的兴趣性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的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从而让整个实验教学的目标高效益、高质量的完成。作为教师,应该在原有的教学基础上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科学实验进行深入的探究、总结与反思,鼓励学生将隐性的思维转化为显性的教学认识,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整体化、系统化,从而让学生学习的效果得到不断的增强。
例如:在“动滑轮、定滑轮的作用”一课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定滑轮与动滑轮是怎样使用的?它们应该在什么环境下使用?它们之前有着怎样的作用?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自主的探究,而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收集关于动滑轮与定滑轮的专业资料,适当的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的现象进行解释。在整个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能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发现与创新,并从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与认识动滑轮与定滑轮在使用的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最初的教师演示实验发展到学生自己进行分组实验,经过形象思想、抽象思维,最后概括总结出概念和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验证。这样循环往复,经过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进行科学实验是学科学最有效的手段。小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可以激发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探究科学的求知欲望。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学科学实验课呢?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之农村小学目前基础实验设施较差的特点,我认为要完成好课标要求的科学实验课,必须注重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实验课的基本要求:
1、明确每次实验的目的。科学教师在做每个实验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只有在学生明确了每个实验目的的基础上,才能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实验上来,才能使他们深入细致地去观察、去验证。因此,明确实验目的对学生上好实验课是非常重要的。
2、明确每次实验的操作过程。有些实验首先需要老师做演示实验,进行每个过程的示范操作。每个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不一样,实验成功率也不一样,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实验的重点、难点、操作程序的把握程度,以及对现象观察总结的水平。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每个学生都喜欢,但有些学生观察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系统性,只是看热闹,常常偏离观察的主要目标。看到实验器材,凭借好奇心盲目的乱动,不按操作程序进行,很容易导致实验的失败。所以在做实验之前,教师一定要在每组学生都明确操作过程的前提下,再进行分组实验。如:在进行《电磁铁》这一课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老师自制电磁铁的过程。我首先拿一根没有生锈的长铁钉,然后再拿一根导线按照相同的方向缠绕在铁钉上,交待学生导线缠绕的越多,磁力越大,同时把制作过程的顺序、重点词语板书在黑板上。“相同方向”,这样在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组实验,避免了实验操作的无目的性。
3、明确每次实验的任务。每次实验只有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此,任课教师在实验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用引人入胜的导言,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入到探究新知的实验中,教师再不失时机、趁热打铁,时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感知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例如,在讲解《生物的进化》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言的: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回答:“喜欢!”同学们在看《恐龙特辑克塞号》时,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恐龙。那么你们知道这么多的恐龙是在什么年代灭绝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进化》。这样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思绪引导到七千万年前。
4、明确每一次实验的结论。爱迪生发明电灯是经过了3600多次实验才成功的。而小学科学科的每次试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现象到结论是一个有具体到抽象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个质的飞跃。由观察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由现象得出结论,寻找规律性的东西,得出概念和结论。在讲解《凸凹镜》一课中凸透镜的作用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的作用;具有使物体成像的作用;并且知道了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通过实验、观察、验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为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就地取材是做好实验的根本保证。
1、因地制宜地采集标本。小学科学实验课、实践课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实验室,要根据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如在讲解《岩石》一课时,我利用午后两节课放学后的时间,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前提下,组织六年级学生去学校附近的红旗山采集岩石标本。每个学生都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盒子装满了各种不同的岩石,有些学生还意外地采到了古代植物的叶子印在石头上的遗迹的“化石”。如获至宝的学生们把自己亲手采集的岩石用水洗刷的干干净净,然后我让学生根据书上介绍的各种岩石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学生们很快就准确地分出了板岩、页岩、花岗岩等岩石,并贴上采集的时间、地点及名称。
2、就地取材,实验效果更好。根据实验项目的需要,教师设计让学生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效果会更好。因为这样可以更充分的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实验操作中。例如,在讲解《摩擦起电》一课时,每个学生手中都有塑料尺、用过的练习本。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用过的练习本撕成纸屑,然后再让学生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把摩擦后的塑料尺接近纸屑。学生兴奋地发现,塑料尺上吸附了很多纸屑,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摩擦起电的原理。
三、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
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科学实验兴趣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各项实验活动,另一方面要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育鼓励学生科学实验不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鼓励学生时时观察、处处观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处处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的良好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