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

第1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9-0090-0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小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不足以使学生阅读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才能吸收和储备大量的优美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从而具备较好的语文素养。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呢?

一、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中指出: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而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尚不能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扩展教学思路,耐心引,导。讲故事是诱导他们喜欢读书的很有效的方法。所以,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讲一些短小精悍、故事性强的童话、寓言,并让他们充分体验故事中的角色。

在学生进入三、四年级后,随着词汇量的逐步扩大,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时教师应变为指导者: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故事书,并适时开展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能够激活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在体验阅读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为了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竞赛活动。一是评选“小小书虫”。在学期初,我向学生推荐不同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并在班上设立“书虫排行榜”。学期末根据本学期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质量,评选出“书虫之星”,予以表彰。二是展示学生的优秀读书笔记。,我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勤做笔记。评选前,学生先在班上展示自已的读书笔记,互相学习,互相评比然后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统一展出,从而使学生养成认真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三是展评手抄报。可以以一个内容为主题让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并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从而通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进一步得到巩固。四是组织知识抢答竞赛。抢答内容为本学期所学的课内知识和所推荐的课外书上的知识。有猜作者、接诗句、对对联、谈作品内容、词语积累、古诗积累等形式,对答对者发给精美纪念品。这些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掀起了全班的读书热潮。

三、创设多种表演机会,升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第2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

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双轨调查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现了不是预料中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起关键作用:老师先将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及调查结果甚至分析报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学所调查收集的资料作案例分析,与学生共同明确活动目的,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重整旗鼓”,第二次进行时,效果明显不同,无论是学生处理归类资料的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显提高。

“教师导向,学生定论”。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继续深入调查、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的文化生活”,该小组通过口头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并附有照片,既有过去的材料,又有现在的材料,但如何用这些资料,学生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相连不可分的两个村庄的居民文化生活有着这么大差异?文化生活的差异折射出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老师的点题明确了学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逐渐走向形成定论的阶段。

扩展实践。这是拓宽空间思维,实现知识的转移,实现“学以致用”。即在“双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行模仿进行调查研究,放手让学生自行迈步。在完成了“寻找家乡的文化”的课题研究后,我选择了一个相近的小课题“走进乡村文化名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调查方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自己写好汇报(必要时老师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得出结论。对活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题表现方式指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题表现方式上,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课题研究紧扣语文的教学目标,使课题研究从课外又回归到课内。

语文的本质之一是“语言学习”,就是教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无论是上网搜集,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所得到的资料都是很好的语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文字阅读中,根据要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归纳相关的中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乡村文化古迹——窦氏青山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活动开展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要求,除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新闻体裁,写作新闻报道展示成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达到了语文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目的。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成果展示指导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示,成果汇报分三步进行:一是教师成果汇报。由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给学生以借鉴。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调查进行分类汇总,得出各种形式的成果和结论。三是师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包括有教师的教研论文,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如:自办的报纸、手抄报、活动日记、小论文集、可供参考的资料,图片、照片,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有精彩的演讲、生动的故事会……尽显多样化的特点。

第3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在婆家生活已有六七年了,每逢年节的时候总觉得有些失落。婆家的节日气氛和我生长的家庭是截然不同的,节日里只是置办丰富的酒席,吃好喝好,余下的时间就是打牌、聊天、看电视、逛街而已。没有了节日的庄重,没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期盼。仔细想想,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对节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可以吃好点、穿好点的期待,没有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健康快乐的念想和依赖。四时八景、时令节气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生活在“改革”,彻头彻尾,人们大都可以万事不关心,诸多不遵循了。每逢年节,我就会很怀念自己儿时的那些遥远但清晰的记忆,清明时的青烟袅袅、哀思缠绵,过年的鞭炮炸响、熏香四溢,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果品……清明的碧柳青松插起来了,过年的对联门前贴起来了,端午的清凉晨露打过来了,中秋牛郎织女的情话也传到葡萄架下来了……多么美妙的生活,这些场景在我年轻的心灵里留下了永久的悸动。在生活水平更高的今天,却嗅不到泥土的芬芳,却触不到露珠的清凉。

每逢节假日返校,我都会询问学生假日生活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回答多是玩耍、做作业、上网和发呆。多姿多彩的生活哪里去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哪里去寻找?孩子那可贵的蓬勃朝气又走向了哪里?

互联网上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而我们生活的内容越来越贫乏。那些曾经陪伴我们的乡土文化的迷失是不是我们现在的生活处于尴尬的一个原因呢?

印第安人有一条著名的箴言:“开始,上帝就给每一个民族一只陶杯,在杯中,人们饮入了他们的文化。”“乡土文化”就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乡土文化承载着我们生活的历史,了解乡土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本土历史。乡土文化是很有渊源的,也是很有魅力的,滋养我们的性情,使我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因而,了解自己的乡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应试教育自8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虽然现在意识到了问题,但修正起来难度是可想而知。应试教育把教育的真正活力和生命力都抹杀了,学生成了分数和考试的奴隶,对养育自己的这片热土知之甚少,对厮守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认识、情感、心理上产生了疏离感、陌生感。这不仅会导致民族的危机,更严重的是会导致自身存在的危机。让孩子们认识脚下的土地,认识自己生活的空间及群体,从而产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民族情感,明确自己生活的价值和努力的方向,这些不是显得格外重要,急需我们重视吗?

我们生活生长在赣榆这个地方,对赣榆历史的各个方面却了解甚少。唯有了解了才有可能真正有感情,才会产生那种动人的、伴人一生的乡土情愫。网络信息载体日益发展成熟,使得我们的乡土文化得到整理和传承,而同时网络也占用了我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们多数的时间是在校学习,休假期也多数是玩网络游戏和聊天交友,而很少参与一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活动。即便是身处其中,也会觉得自然而然,很少会有自觉的意识进行记忆和整理了,家长们也在对现代文化的追求中很少向自己的小孩讲解本土文化。我们的乡土文化何其宝贵,但对孩子们的生活、情感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了。

乡土文化的生存走向还会怎样?我们为师者又该做点什么呢?

(一)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实践性原则。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鼓励广大学生深入生活的海洋中,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2.探究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重要的是让乡土文化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在采集材料的基础上,应该因时制宜地举行一些探究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讨、多品味,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高素养,在研思中提升品位。生生探究外,也可以有师生的探究,还可以请本地的文学名流、社会贤达进行座谈传授。

3.集体性原则。走近乡土文化,凭一己之力是薄弱无力的,应该坚持集体性原则,要发挥集体的力量,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

(二)帮助学生走近乡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乡村采风。清新的空气、广袤的原野、茂密的树林、清澈的山泉、袅袅的炊烟,这些是我们一路看不完的画,赏不完的景。在乡村采风,可赏自然美景,察风俗人情,听民间故事,感受那种淳朴厚重的人文精神。可以利用节假日询问家长,采访附近擅长“讲古”的老人。可以文字记录,可以拍摄照片。

2.胜地游览。连云港赣榆县有山有水,是不错的游览去处。抗日山是著名的红色圣地,古木竞翠,风景秀丽。海州湾是有名的旅游度假区,阳光沙滩,令人神往。夹山、巫山的天然秀美,海陵湖、塔山水库的碧波荡漾。而孩子们作为一个赣榆人,因为繁忙的校园生活,也因为当下极为小心翼翼的学校教育形式,致使很多孩子还未曾走近这些地方。风景依旧,徒然美丽,更不用谈了解这些地方的文化渊源。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张开求真求美的双眼,关照这些身边的风景。这样学生又怎会不爱自己的家乡呢?

3.网上搜集。爱我家乡,爱我乡土文化,鼓励学生浏览家乡文化网站,收集家乡的名人逸事、诗词歌赋等,还可以在课外利用科学技术进行整合,制成电子相册、电子展板、电子网页等。

第4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英语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紧密相联,是使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尽快掌握英语知识与能力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它能巩固,加深,扩大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有利于对英语语言国家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激发他们从事外语工作的欲望,养成良好的组织才能,将自己磨练成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我们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之前,他们对英语了解甚少,仅凭短短的课内45分钟,要想尽快提高综合能力(听,说,读,写,译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创设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创造活动,则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得到显著效果,即入门快,进步大,提高也快。北京外国语大学陈琳教授说过:“课内所设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陈琳教授强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强调课内课外相结合,将课内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那么英语课外活动该如何搞呢?

一、 组织性活动

这种活动是在学生自己组织,自愿参加,教师充当指导,顾问等情况下,着重丰富学生的课余英语生活,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创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造才华。

1.英语听说小组

听说小组要选好组长,制定活动计划(含时间,活动安排等)。主要内容是通过做游戏,朗诵,讲英文故事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口语能力,克服农村学生的胆怯心理,增强学英语的自信心。

(1) 英语游戏

做英语游戏可以增强学习热情和自信,同时,也可发展熟巧的口语。是巩固词汇,语法,训练发音的有效手段。游戏可配合课堂内容,经常做。

(2) 朗诵

朗诵是一种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强化英语阅读与欣赏能力的好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礼仪等。形式可分为全校性的也可分年级性的,一个班也能进行。这样一来会使同学们的语音,语调,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2.英语黑板报小组

让学生自办英文板报,可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创造性劳动的锻炼,又可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办手抄报,亦可出黑板报。所选材料,应是广大同学熟悉的,这样,学生看懂了,才有效果。每一学期力争出几期。不管手抄报还是黑板报,主题一定要突出,或配合教学,或迎接重大节日等,内容可含故事,谚语,谜语,名人小传,英文新闻,英语国家的风俗人情等。选英语基础良好,擅长绘画的学生,在英语老师或其他有关老师的指导下分别担任组稿,写稿,绘画等创造活动。

二、 赛性活动

它是一种以奖励为手段的促研活动。它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亦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促进校风学风的好转。我们可自上而下,亦可在校内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一些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活动,及至得到社会的承认和赞誉,从而激起更热烈的内驱力。每次活动后老师作总结时要指出褒扬的地方,亦应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希望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歌咏比赛

针对青少年喜跳爱唱的特点,学校或年级可组织,班上也组织进行,形式不限,平时教唱一些美国乡村歌曲。在歌咏比赛时,让学生选作参赛曲目。像这样的活动,每一学期可举行一两次,最好在节日庆典时举行,这样可以活跃学校的气氛,促使学风好转。

2.英语演讲赛

演讲的主题可规定,亦可由学生自定,起始进行不定时的,进行素质训练。随着年龄和水平的提高,可采用定时或即兴演讲。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好材,审好稿,尽量少一些错误。赛前要宣布规程赛后要评奖(让学生有成功感)。进行总结时,肯定成绩,指出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这样让学生自觉得准备和锻炼,力争下一次较有提高,此活动一般在三年级举行。

三、 娱乐,体育性活动

这类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开阔眼界等,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英语,在活动中增长知识。 转贴于

1.英语晚会:“English Evening”

晚会可在周未,亦可在期中,期未举行。由学生自编自导演一些短剧,唱英语歌曲,绕口令,笑话,小故事,朗诵等。节目内容宜结合教学,稿子由学生准备,老师审阅。这样表演出来的节目适合学生的口味,体现他们的水平,使他们的工作能力,语言能力得到创造性的锻炼。

2.学习成果展览会

展览会要陈列一些优秀学生的书法和作品,作业,并给以评注。陈列一些学生自制的教具,学具,优秀成绩,作文及参赛获奖作品稿件等。另外,还可陈列一些如英语杂志,课本,有关课外活动的照片,让学生从中体味到学英语的真正乐趣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四、 创设开放性语言活动

1. 实物情景

借用直观教具——实物——是最简单的情景设置方式。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建立一条模拟的“商品一条街”,当课内学到购物的对话内容时,孩子们就会在课外活动时来到“商品街”,走进“糖果店”“文具店”,“商店”里货物还真满全呢!但标价都是英文,买卖都用英语,操场的另一角是“动物乐园”。当教到有关动物的课文时,孩子们就会进来参观这里的形象逼真的珍禽异兽。讲解员用英语讲述多种动物的习性,使孩子们能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了解很多有趣的知识。在“钓鱼结对” 、“五花八门”、“智破魔方”、“踩脚印”、“英语沙龙”、“60秒智力大冲浪”等活动中,孩子们觉得个个都有趣好玩。

2.开设英语角

在校园某一地方,在规定的时间里,由外籍或英语教师组织学生谈天说地。可以是老师主讲某一件事,学生提问,或就着一个问题进行辩论,或者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交谈,谈感兴趣的话题。英语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听英语、说英语的场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只有听的机会,参加人数有限。为便于人人参与,很多学校将原来校园里“请说普通话”的标记改为“请说英语”要求老师带头在课外说英语,能用英语表达的就不说汉语。低年级的同学,从一句汉语句子里夹有一两个英语单词,提高到能用几个英语句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为搞好英语课外活动创设出开放性的语言环境。

3.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多种媒体引入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活动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教师可利用幻灯片和录音,组织开展课外活动。电视录像声、画结合的动态方式传送语音和非语言信息,极大地丰富了活动内容,加深听力理解和记忆。教师运用适当的演播方式如无声观看,只听不看,定格观看,创设信息图等方法,再配合其他的活动(小组讨论,选择回答,角色扮演,再创表演等)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之后根据学生的观看回答进行课外写观后感比赛,引入竞争机制。由于多媒体声音图像同时介入,媒体信号强烈,学生的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再加上讨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事,因而在接下来讨论中,个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对整个的课外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英语课外活动进程中,借助多媒体这个利器,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思维想象,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把握和运用知识从而提高课外活动的效率。在多媒体的神奇帮助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为课外活动创设情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开辟了广阔的渠道,如看了一段录像或电视把声音去掉,让学生借助画面,发挥想象并用英语表达。多媒体更为我们创建语言环境提供了全新的方式,使课外活动的情景更形象更逼真,又易操作。

通过多种创造性课外活动的开展和设想,既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提高了教育者的创造素质。

第5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注重整合 物尽其用 锦上添花 个性光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028-02

一、注重整合,让资料袋“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其中较为充分地体现在“整合”的课程理念。我们都知道,发挥资料与课文之间的整合作用对我们的教学是有着举重轻足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在充分地研究教材的时候,仔细分析每一个资料袋的内容和作用,在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课文,引导学生利用资料袋里的知识,更好地辅助我们的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一)在引文入题中运用

许多资料袋中的内容都是新课教学导入的极好材料,教师可以抓住资料袋中的关键语句,设计一些符合“文情”特点的教学导语,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收到“课未始,情已人”的教学效果。

(二)在阅读拓展中运用

阅读课中,有一些重点章节或是关键词句的理解,如果能有效地利用资料袋来展开教学,那么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原本很生硬的文字变得立体丰满起来,所以在阅读课文时,能够适时地引入资料袋的内容,更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犹如转轴拨弦三两声,意味无穷。

如:教学《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二自然段时,课文中介绍峡谷平均深度2268米,最深处达6009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不容置疑”这个词语,我马上让学生阅读了课后的资料袋。通过资料袋中一些数据的显示:过去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370千米,最深处2133米),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长90千米,最深处3200米),都比不上雅鲁藏布大峡谷。通过这些数据的对比,孩子们对文中“不容置疑”这个词语可以说是迎刃而解。像这一类的课文还有很多,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个句子;从他的批改中我感受到了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如果在课中能够及时引入“资料袋”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叶老批改的认真以及一丝不苟,从中感受叶老平易近人的好品质。这“画龙”还需“点睛”,在课中选取适当的时机穿插“资料袋”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一些关键词句的理解,犹如“拨开云雾见天日”。

(三)在实践活动中运用

细心的老师会发现许多资料袋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只要我们怀着强烈的资源意识,能统观整个单元的课程资源,并进行认真的梳理整合,就会大大拓宽语文的天地,使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

如:人教版第五组课文,都是描写我国“世界遗产”的一组课文,在上课前,我让学生结合第17课《长城》的资料袋,搜集有关于我国其他“世界遗产”,并结合本单元语文园地中的“宽带网”,制作手抄报或电脑小报。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小报的内容也很丰富,有图片展示、景点介绍、人文历史、传说、诗词、楹联……小报制作精美、内容丰富,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交流,孩子们从中获悉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也培养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在作业设计中运用

有的资料袋是很好的作业素材,《人类的老师》中,提到了仿生学一词,我在教学课文时,设计了以下作业环节,思考:什么是仿生学?除了电子蛙眼外,仿生学还有哪些?它们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课文中提供的资料袋是“未加工的材料”。因此,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对资料袋中的资料进行“再加工”。根据文本内容和学生情况,该整合的整合,该删减的删减,该添加的添加,使其符合教学实际的需要,变成“有效的材料”,这样资料袋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二、鼓励创新,使资料袋“锦上添花”。

在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资料袋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如果只局限于仅有的课堂或课后的资料袋,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时刻注意保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作积极性。只有在学习好原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再去发挥,再去创新,再去寻求新的出发点,那才是真正的学习,那才是新课标所体现的特点。正如刘锡庆教授曾说过的“对其重新整合、熔铸、再造,使其从头生长,获得新生。”那么怎样利用课堂资源向外拓展延伸呢?

记得在上《赵州桥》一文时,我请同学们在课后搜集了世界各地的“桥”,并让孩子们分组合作制作精美的“文化卡”。最后制作了一期“放眼世界,来过桥!”的有关于桥文化的展示活动。这次资料展示活动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视野。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布置孩子们搜集有关于桥的图片和资料,并制作成精美的文化卡,孩子们兴致很高,在一次班队课上我们专门进行了一次“走进世界,来看桥!”的有关于桥文化的展示活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桥可以说是千姿百态,有古色古香的廊桥、有质朴厚重的拱石桥、有充满现代气息的悬索桥、有造型独特的铁索桥,这些桥因造型独特或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而闻名天下。通过这次资料荟萃,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促进了学生间的合作、交往,给语文学习带来无限活力。这些资料的征集无疑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再次开发、整合、提升,犹如给新课程资源“锦上添花”!

三、资源共享,让资料袋焕发“个性光彩”。

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和其他因素,对于资料袋的搜集整理一定存在差异,这是很正常的,所以教师应多做“正面引导”,树立榜样,而尽量不要“强行要求”,搞一刀切。如果收集整理资料、运用资料袋变成教师强制要求的行为,就使得原本很快乐的学习过程变得索然无味,令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费力低效。如:在教学中可以组成合作小组,大家群策群力,取长补短,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搜集资料,有的可以到图书馆查询,有的可以问家长或邻居,有的上网查询,对于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也可让他们尽力而为,告诉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在与同学资料的“共享”中得到提高。另外,鼓励学生自身资料袋在内容、形式上以及命名、美化方面应尽可能体现自己的个性。

在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课文中,整个单元都是围绕“乡村田园风光”的这个主题的,于是我让孩子们分组搜集了有关这方面的资料,在展示活动中这些资料袋可以说是异彩纷呈。有的小组以制作小报或资料卡的形式展出,有的小组以搜集乡村歌曲的形式组成了“乡村歌曲大连唱”,有的小组搜集了有关于乡村风光的诗歌,编辑了“乡村诗歌选”,有的小组则以图片展示的形式制作了图片集。这些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资料袋就可以成为一个缤纷的展台,让孩子们在展示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体验成功。但资料袋的合理使用,以及在课堂上所占的时间,一定要恰如其分,收放自如。如果占用时间比较多,可以放在课前或课后,不致顾此失彼。

四、培养习惯,让资料袋“时时更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一时的兴趣恒定成长久的习惯,才能收获成功!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整理资料的兴趣呢?多用一些激励的手段,对于一些做得好的同学要树立榜样,并经常的有一些成果展示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品尝乐趣!

如:学期结束时,可评选“小小资料员”、“小博士”或展示成果“采蜜本”、“百花齐放才是春!”(成立班级资料袋或资料库),班级月刊中专门设立一个“资料角”。让孩子们尽情遨游知识的海洋,真正体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这个道理。同时这些鼓励措施可持续激发孩子的兴趣,使搜集整理资料成为语文学习中一种恒定的习惯,真正实现“让学习语文的过程成为孩子们阅读积累的过程”。只有资料袋的“时时更新”才能为语文学习注入一道生机和活力,让语文课堂绽放出美丽的智慧之花。

综上所述,在我们的教学中,资料袋确实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学习也不将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教师的职能由原来的“教”变成“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使用资料袋的好习惯,不断地让资料袋充大充实,真正做到“物尽其用”!那我们的教学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杨帆)

[2]《把握教材特点,用好用活资料袋》 (曾彩雁)

第6篇:走进乡村生活手抄报范文

关键词:校园文化;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60-04

党的十提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较十六大、十七大的提法增加了“现代”二字。如何才是“现代”?这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真正的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是更全面、更科学、更以人为本、更注重人文素养的职业教育。因为职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技术技能的教育。“为了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应该是职业教育最首要的任务。这与十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重要教育思想也是相契合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认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归结起来都是文化育人。”以文化引领、强化内涵建设,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一、承扬传统,做实校园精神文化

淮阴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58年,前身是淮阴医学专科学校,至今已有55年的办学历史。学校坐落于一代伟人总理的故乡、千年历史文化名城——淮安。这里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韩信、枚乘、梁红玉、吴承恩、关天培等一大批光炳史册的历史名人。这里还是东方母爱、淮医、淮扬菜的发祥地。淮安的名片是历史名城、伟人故里、美食之乡、运河之都、生态家园,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学校根植于这样的地域文化背景中,有利于承扬传统、强化精神文化建设,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学校长期以来一直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并以此为内核,秉承传统,结合实际,以系列活动为载体,做实校园精神文化。

(一)从传承中寻找切入点,立德树人

学校以淮安人的骄傲——总理作为道德典范,在人格精神上感召莘莘学子。学校每年组织新生参观故居、纪念馆、少年读书处;各系(部)均创立了不同层次的“班”;墙壁上张贴画像、名言、书法,墙角摆放与有关的书籍、画册;平时组织演讲、知识抢答、征文等多种形式弘扬精神。淮安还流传一个漂母施饭救济年少困顿韩信的千年佳话,形成极具地方本土特色的爱心文化,所以淮安也是东方母爱之都。学校所培养医疗卫生技术人才,他们将来从事的是呵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事业,正需要漂母的这种大爱之心。每年清明时节,学校组织师生瞻仰漂母墓,实地感受大爱无疆的深厚弘阔。此外,校团委专门成立“天使爱心”社团,举办一系列播撒爱心的社团活动;学工处每学期评比“爱心班级”。学校倡导学生从日常点滴做起,爱身边的一切,爱老师、爱同学、爱专业、爱知识,爱学校的一楼一舍、一花一草,以此培育他们博爱之心,将来更好地爱国家、爱社会、爱服务对象。为了让传统的、本土的厚德博爱得到升华,学校倡导将南丁格尔精神作为护理专业精神文化的逻辑起点,学校的整体价值观、校训、办学理想与南丁格尔精神中所包涵的“人道、博爱、奉献”相吻合。我们认为立德树人,培养爱心,并不是乏味的说教、空洞的口号,而是触手可及的形象、情真意切的活动、实实在在的行动。所以,每每学生毕业离校时总会深情凝望校门上醒目的“厚德博爱”校训,依依不舍地留影纪念。

(二)从传承中树立方向标,凝心聚力

淮阴卫校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的淮卫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淮卫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才有今天声名远播省内外的淮卫品牌。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学校确定了新的办学目标:创建“国际接轨、国内一流、文化引领、特色鲜明”的护理职业学院。这一目标一经确定,全校上下,群情振奋,斗志高昂,传承下来的淮卫精神也一下子找到了新的方向标和出发点。经过多方努力,学校终于在2013年3月获批筹建护理职业学院,几代淮卫人的光荣梦想即将实现。在申办和筹建期间,淮卫精神再次得到升华,形成新时期极具特色的团队文化和创优文化。按照校党委书记、校长花开功同志的诠释,团队文化的内涵是和谐协作、和衷共济;创优文化的内涵是追求卓越、追求完美。在这样的精神文化的引领感召下,大家确立一致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力争为学校飞跃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二、开拓创新,做特校园职业文化

(一)对接企业硬件文化,营造职业工作环境

学校建有护理、康复、检验、药学4大实训中心和教学、科研两级实验实训平台,总面积2.4万平方米,功能配套、设施完善,设备先进。实现实训中心与临床无缝对接,为学校专业教学及技能培训、社会培训和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条件。以护理专业为例,学校以对接医院、对接临床为目标,建立高仿真实训基地。医院临床一线医护专家全程、全面介入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职业岗位需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训练为中心,构建真实或高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张贴操作规程、职业行为规范,合理布设实训项目、流程,点缀职业格言警句,使学生走进实训基地,就宛如走进了医院、病区、治疗室,使实训基地成为巩固学生专业思想、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场所。目前护理实训中心、医学检验实训中心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职业学校优秀实训基地。优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练就扎实、娴熟的技能提供了坚实保证;真实的工作场景,对强化学生职业理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引入企业管理文化,建立职业秩序文化

借鉴医院管理模式,结合临床工作要求,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学校制订了实训中心管理制度,包括实训中心管理细则、仪器设备保养维护制度、物品查对交接制度等。按照医院临床病区、治疗室等要求严格实施实训室管理,强化“三到位、四规范”。进入实训区域,学生必须通过自查、互查做到“三个到位”:卫生到位、着装到位、微笑到位。建立教师和学生双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四个规范”:仪表规范(着装及站姿、坐姿、走姿等)、言语规范(使用普通话,语调轻柔)、操作规范(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操作标准)、管理规范(参照医院管理规程建立井然的实训中心秩序)。护理专业还充分借鉴医院护理部的管理模式,让学生成为管理的主体。成立学生护理管理部,学生协助教师管理实训中心日常事务,对课余在中心实训的同学进行服务与管理;结合护士岗位特点,开展礼仪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学生参与管理,培养他们自我服务与管理能力,激发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职业认同感。这一管理模式在全国、省内职教会议上经验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三)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打造品牌专业文化

走进校园,浓郁的卫生专业文化夺人眼球。建筑色彩、景观雕塑彰显着专业特色,教风、学风、培养目标体现了丰富的专业内涵,校徽的设计凸显专业元素。实训中心更是专业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交汇融通的集中体现。专业发展介绍、专业技能标准、专业工作流程、专业规章制度的设置与展示,专业行为准则、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的张贴,为教育教学营造了浓烈的专业氛围。学生徜徉在专业名人名言、校友风采、教师寄语、学生感言的专业文化氛围中。感悟专业的底蕴与魅力,增强了学子们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了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激情与动力。学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专业品牌打造。一是创建品牌专业。面向医疗行业及相关岗位群,按“专业结构集群化、资源配置集成化、专业拓展集约化”思路,构建学校专业设置总体框架。护理、医学检验专业创建成省五年制高职示范专业。二是构建品牌实践基地。建立了延伸国外、拓展省外、覆盖全省各市,以三甲医院为引领、二级医院为支撑的校外实习就业网络。三是开展品牌培训。学校与北京好医生医学教育中心联合开展全省在岗乡村医生学历补偿教育,共设1010个教学点,成功培养了3万多名在籍学员。开展各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卫生继续教育,成为区域卫生人才培训高地。四是打造品牌专业社团。护理、药学技能操好者协会、心理协会及“天使爱心”礼仪社团等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展专业系列活动,拓展校企合作领域

1.各类大赛活动。实施技能大赛、文明风采大赛、创新大赛、信息化大赛“三个覆盖”(覆盖所有系部、所有专业、所有学生)。

2.志愿者活动。学校成立了“南丁格尔”、“天南星”等志愿者服务组织,全校80%的同学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队,其中南丁格尔志愿者服务队有1880多名成员,他们积极服务社会,宣传护理文化,广受群众赞誉。

3.职业实践活动。开展暑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5·12”护士节庆祝活动、授帽仪式、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卫生职业礼仪培训等专业活动,增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4.系列主题活动。如专业读书节活动、专业文化艺术节活动、医学礼仪表演及竞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

三、彰显个性,做优校园环境文化

(一)新颖的绿色卫生文化

学校精心规划、实施绿化方案,赋予校园绿色以新颖的文化内涵。校园内种植了全省13个市的市花、市树,寓意着莘莘学子来自全省13个市。绿色植物蕴藏着丰富的药物资源,为数十种树木、花草设立了“知识牌”,介绍其种类、异名和药用价值,美丽的绿色成了学生药学实践的课堂。精选、组合好树种、花草,使校园四季常绿、四季飘香,为未来的白衣天使营造绿阴葱茏、花香四溢的优美育人环境。学校注重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不留一处卫生死角;注意学生文明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从学习、生活场所到衣着、指甲等细节,规范要求,从严管理;制订环境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将卫生状况纳入系(部)考评、班级考核和学生德育考核之中;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推行班级劳动值周制度。

(二)独特的景观标志文化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精心设计独特的景观标志文化,形成个性化的校徽、校训、教风、学风,制作校舍、校园景观、主要道路等公共指示系统;对聘书、荣誉证书、工作笔记本、信纸、信封、纸杯等用品赋予标准字、标准色,以形成独特的办公标志识别系统。校园的4条东西路命名为厚德路、博爱路、精业路、笃行路,分别对应校训的4个方面;4条南北路命名为天使路、天罡星路、天健路、天南星路,分别对应学校的4个主干专业。学校西北侧建有南丁格尔汉白玉雕像,既是我们缅怀现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的地方,也是开展护士授帽仪式、“5.12”护士节纪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培训的场所。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衔接地带的英语角,曲径通幽,别有意境,是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和开展医护英语活动的开放空间,深受学生喜爱。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创设校园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三)别致的餐饮健康文化

“医食同源”、“药膳同功”是我国悠久饮食文化的精华。学校充分挖掘这一元素,以中外饮食理论为引领,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要领为主线,以食堂宣传栏为主阵地,构建具有卫生职业特色的饮食文化。餐厅内分设谷类、豆类、蔬菜类、果品类饮食养生板块,介绍食物食养、食疗、食宜、食忌等作用,阐释了“健康饮食”、“食医结合”等丰富的卫生饮食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浓郁的餐饮文化,增长健康知识。

学校还通过教室文化、公寓文化、实训室文化等创新表现形式,营造了浓郁而富有新意的卫生职业教育环境文化。另外,学校大学城新校区正在建设中,聘请国内一流的设计院对新校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体现现代化、国际化,紧密契合学校“国际接轨、国内一流”的办学定位,让新校区成为智慧校园、生态校园、美丽校园、文化校园、幸福校园。

四、立足校本,做亮校园阵地文化

(一)构筑以专家为核心的智囊阵地

学校成立决策发展顾问委员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省内卫生教育名家、职教专家、医院管理行家及发展、教育、卫生等行政部门人员参加,每年各举办一次研讨、论证会,研究卫生教育发展政策和学校发展方略,指导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工作。平时,学校通过咨询、邀请开设讲座、联合组织调研等形式,充分尊重和发挥“智囊团”的指导、引领、带动作用。

(二)搭建以“三室”为轴心的队伍阵地

学校成立了4个名师工作室、2个创新工作室和1个重点实验室,以名师、创新能手、教科研骨干为核心,搭建有领军人才,有课题支撑,有经费和物资保障,优势互补、协同作战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团队,营造浓烈的崇尚科学、锐意进取的文化氛围。如市消化道肿瘤重点实验室,既磨炼了队伍,提升了科研工作水平,也服务了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打造以论坛为抓手的活动阵地

丰富多彩的论坛是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学术交流的有效举措。学校积淀了浓郁的论坛文化。多元化论坛主体:论坛的主讲人有来自高校的学者,有来自卫生行业的专家,也有职教名师、名校长。每年还开设杰出校友讲坛、本校教师学术交流专场等。多面性的论坛内容:既有职教理论讲座,有学术研讨,也有临床实践经验交流;既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研究,也有管理工作的探讨;既有面向教职员工的,也有专为学生开设的专场。多样性论坛形式:有专题主讲式,有系列研讨型。现代化的演播系统可以让每一间教室成为报告厅的分会场。

(四)优化以橱窗为形式的宣传阵地

橱窗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载体,学校采取“三贴近三结合”策略,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橱窗内容。“三贴近”就是贴近专业、贴近行业、贴近学生实际;“三结合”就是内容上体现常规管理与阶段性主题活动的结合,范畴上突出校内面向与社会面向的结合,形态上实行动态报道与静态展示的结合。目前,橱窗已成为学生喜闻乐见、每日必看的文化专栏,伫立橱窗前,浓郁的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

(五)创新以刊物为平台的交流阵地

《校刊》是教师交流教育教学及教科研工作的平台;团刊《花季引航》是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喉舌与团员青年的温馨家园;《学生工作简报》及时传递、报道校园学生工作情况;各系(部)、学生社团也创立了各具特色的刊物、手抄报,如护理系的《天使之窗》、心理协会的《心灵导航》、基础部的《美文荟萃》。学校还通过参与、主办《淮安临床医学》杂志,与《卫生职业教育杂志》、《江苏教育》、《江苏医药》等杂志建立协作关系,搭建学校教科研成果展示、应用、推广平台。校园网、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等其他形式与各类刊物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既增添了校园文化氛围,也扩大了学校社会影响。

Culture Guidance: An Inevitable Path to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GE Wen-gang

(Huaiyin Advance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of Health, huai'an 223001,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