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但现在不少的教师、家长却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学生缺乏自信心。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愿做可能有困难的事,遇到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在回答教师提问时,总说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经常判断自己的考试会失败;自习课做练习时,需要不时与别人核对答案,来确信自己的做法正确与否;部分学生喜怒难测,情绪起伏不定,易于和同学产生矛盾纠纷,会有孤僻沉默的表现,很难融入集体中;师生交流中,推卸责任不肯承认错误;甚至部分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学习较为滞后,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压力下,变得对学习愈发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出现逃课、逃学、辍学等一系列问题。
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案的设计、案例的设置等环节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自信心的教育和培养。
一、情感激励
【案例】“相识的快乐”中自我介绍的演讲环节。
这是初一入学的第一节课,面对着陌生的面孔,很多学生不敢上台进行自我介绍。也有部分学生在听了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后,认为自己没有特长,不好意思展现自己。还有一些学生在下面蠢蠢欲动,但就是没有勇气走向讲台。在此过程中,我现对前面敢于自我介绍的学生进行了表扬,树立了榜样。再向学生介绍了我在初中、高中阶段面对此类情景时自己不自信的表现和种种克服的办法,给学生带来欢笑和放松,同时也激励大家每一个人都会有相似的经历,要敢于尝试,敢于表现。在这一番自我经历的展示后,终于激发了大家的热情,有几位一直不愿上台的学生,进行了自我介绍。在介绍后,我对每一个人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侧重指出了演讲中的一些精彩的细节和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又指出哪些地方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会做得更好。最后全体学生一热烈地掌声,为他们几位同学找到自信而喝彩。这几个学生在以后的课堂上非常自信而且积极。
情感的激励可以贯穿于整个课堂,它不需要教师做多大的动作。有时课堂上一个赞扬的微笑、一个恳切的眼神、一次小小的精神或物质的奖励,就会让学生有自豪感和成就感,能激励其不断地进步,增强自信。
二、活动的设计要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威尔逊曾说过:“要有自信,然后全力以赴――假如具有这种观念,任何事情十之八九都能成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很多的活动,而这些活动的开展我们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让他们全力以赴,发挥他们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来设计活动。这样的活动必将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的实际,也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获得成功、收获信心。如,案例《筑起“防火墙”》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情景活动:“我家门锁被撬,有贼!”怎么办。我就把这个情景活动交给了一个小组,让他们来设计如何应对。他们设计出了很多的应对情景。如:
1.发现家中有贼,要保持冷静,装出若无其事、漠不关心路过的样子,迅速离开家门。
2.赶快去邻居家请大人帮忙拨打“110”报警。
3.如果进入家中,可以装成寻找同学的样子,迅速离开。
4.如果发现楼下或门口附近有可疑的车辆,一定要把车牌号码、颜色和车型特征记录下来,然后告诉警察或大人。
在教学中,学生的这个情景表演十分成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从创新性的活动中激发了自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一些可完成的任务,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自信。在过程中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创造力,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价值和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宽容过失
路易・锤斯说:“那些尝试去做某事却失败的,比那些什么也不尝试去做却成功的人,不知好上多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初中生有一个和成人不同的心理世界和独立的价值,思想认识、行为动作比较幼稚。他们对待事物没有教师设想得完美。但正如路易・锤斯所说,我们的学生尝试去做了,不论成功与否,都值得去表扬。因此,对待学生在我们的教学案例的进行时所出现的过失,我们要告诉学生,每个人都有失去自信,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但可以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它,要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得很惨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不论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思考了多久,真正着手做的时候,都有难免会犯错误。但要把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告诫自己:我自信我能行。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失败中寻找方法总结经验,避免下一次又一次重复的失败打击到学生的自信心。更不能紧揪学生的错误不放,这样记仇的行为会严重刺伤学生的心理,让学生有严重的挫败感,自信心自然无从谈起。
一、自觉遵守"规则",提高基本安全防范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如《学校里的规则》,根据学校环境,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公约》等内容,注重抓好学生最基本的安全教育。
1.娱乐活动中遵守"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追逐打闹,不遵守活动规则,难免造成碰伤事件。轻则擦伤皮肤,重则造成身体伤害,更严重的,还会影响正常学习、生 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教师要时时留心、关注学生,随时渗透教育内容;引导学生课外观察、发现、制止不良行为;课内交流、反馈、评论其危险性。用鲜活事 例,使学生认识到玩乐活动时注意安全的重要性。做到: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不摸电源插口,不玩火,不做危险动作,不玩有损身心健康的游戏等。通过小 品、相声、编课本剧等活动拓展安全教育内容,使学生懂得活动中应该相互尊重、谦让,举止文明,行为规范。
2.教育学生着装要遵循"规律"
小学生年龄小,身体免疫力差,穿衣要随自然规律――季节、天气变化而异。通过列举季节易发疾病引导学生着装上应该注意什么,进而得出保护身体的 重要性。如,春天易发感冒,要注意穿暖、防风,保护关节,着衣应"下厚上薄";夏天,要预防热感;秋季,腹部受凉会诱发感冒、腹泻,应保证睡眠充足,多进 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冬天寒冷、干燥,是流行性感冒蔓延的季节,重在全身保暖,积极预防。进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 保护能力。
3.坚持锻炼,以强身健体
坚持锻炼数年如一日,才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因此,教师要把课堂上的理论指导和课后的实际行动相结合,为人师表,引领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鼓励 学生乐于上好体育课,乐于参与学校各项活动,乐于每天坚持做好"三操":早晨跑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做到标准、到位,真正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交通工具的日益增多造成交通事故频发。小学生过马路成了家长头疼、学校担忧、教师担心的大事。"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知道行人应走人行道,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玩耍打闹。"这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要点。因此,结合教材《四通八达的交通》《生命只有一次》等学习,教师主要从两方面做 起,确实抓好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
1.明确交通"法规"要求,懂得"规则"重要性
按照《小学生守则》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珍爱生命,注意安全".形成小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 规,保护身体,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师首先应该使学生通过"查资料、搜图片(或照片)、做调查"等方式,结合"守则""规范"内容,加深理解,牢记交通安 全"法规""条例"要求,懂得从小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对生命的重要性。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观看宣传图片、电视、"采访交警"等办法,明确我国《道路交 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懂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2.熟记符号标识"规则",明理导行
教师要把教学内容和学习《交通规则》《交通安全教育手册》
《道路交通安全法》相结合,针对学生过马路时的实际表现,有针对性地开展交通安全教育,督促学生形成习惯。
(1)收集资料,积累安全知识
指导学生自学。搜集、识记交通安全符号标识: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查找交通安全常识:图片、儿歌、顺口溜等;动脑、动手筛选、编辑、制作《文明交通安全行》小报,以学习、积累交通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2)竞赛激励,巩固安全知识
如,让学生画一画、比一比,谁识记的交通安全符号标识多;说一说、听一听,谁分析的交通事例典型、有教育性;评一评,看看谁是班上最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孩子。
(3)以拍手歌强化记忆"交通安全儿歌"
"红灯亮了停一停,绿灯亮了往前行。一慢二看三通过,不与车辆来抢行。乘车安全要注意,遵守秩序要排队;手、头不能出车窗,扶紧把手不能忘。乘 车谦让有礼貌,交通安全靠大家。"采用教师护送路队检查,路队长管理、带头,人人监督,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办法,真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懂得珍惜生命的重 要性,切实做到"内化与心,外化与行",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三、了解"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知识,加强突发事件预防自救意识
教师要结合课程《自然灾害中的威力》《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等内容,通过看图片、查资料、听故事的 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威力(如地震、台风、火灾、水灾等)是巨大的,有时候人为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人们只有尊重自然法则,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尽 可能减少或避免大自然的惩罚。通过课内学习,课后扩展,使学生懂得遇到灾难时,自救、互救的办法。例如,在学习《灾难之中的救护》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灵 活开展活动实践课:"火灾演练""地震避难""洪水来临"等实际演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牢记自护自救方法。切实懂得:生命大于一切,有一线希 望就应该百分之二百地争取。如,住楼房遇到火灾,火势不大时,一定用湿毛巾或湿衣服捂住嘴,低着头,出门顺墙根下楼梯。火势凶猛,不能出门,且住在高楼 时,就要想办法扯下床单或衣服,并将其结成绳子,一头拴在楼房靠近窗户的栏杆或者窗框上,另一头苍谧约貉间,手抓绳子一点点顺着绳子滑下来。实在不行, 就想办法打电话或别的办法求救。还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还有哪些好的自护自救措施,以增强面对灾难临危不惧,设法自救,珍爱生命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3.2
1、引言
思想品德课程是确保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建设发展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初中生一般都处于青春期,此时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正在慢慢形成,也是学做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有效的教育引导,紧紧围绕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建立良好的品质行为。
2.当前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教师、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忽视
现阶段,仍有很多教师没有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当成学科的重点,认为思想品德教育只属于辅修课程,只要简单地看看就可以,没必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去学习,这样必然导致了教学质量的下降。很多学生也对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离自己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只是对教材内容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加上教师对该课程的不重视,学生也产生了逆反心理。
2.2 思想品德课堂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当前思想品德课教学仍然延续了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有些教师重视单向的知识灌输,只是讲授课本知识,而对于其他参考资料和相关的时展新动向结合使用较少,导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枯燥,课程缺少与时代相适应的的特色,且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更轻视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对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很难接受理解,也难以结合实际生活产生自己的认识。
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水平提升对策
3.1 学校、教师首先要全面认识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由此引导学生重视
首先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增加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课时,再者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把握好课程的总体要求,充分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课以及深刻认识到思想品德教育课对学生的重要性,转变备课思路,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将传统的教案思路向学案思路转变,学案导学是指以学案为载体,采用导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教师真正重视起来,花精力去备好案,教好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会重视,学生在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同时,也能全面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
3.2 课堂教学形式要创新
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学生学习的理解和掌握难度较大,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很多教师教学就是理论的灌输,学生学习也只是死记硬背,不重视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这种教学模式抹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根据新课程的标准,我们应该摒弃这种教学模式,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重视学生思维、情感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特点,丰富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比较新奇的课程,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教育课的学习热情,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比如在课堂上可以针对课堂需要阐述的知识,我们开设一些时政演讲;或者设定某一辩题,将学生分为正方、反方、评委方、观众方等进行主体辩论;或者设置情景模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充分体验文章的寓意及思想感情;再者,选择合适经典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在教室中播放,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等等。在课堂外,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适当展开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与课堂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这样学生自己对于思想品德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收获感触也更多。如:组织学生展开专题调查,要求学生全程自行策划分工实施总结报告;利用一定课时或者寒暑假带学生到相关社区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如去养老院看望老人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心。如此,将学生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学习思想品德教育课,推广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是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而不仅仅理论知识的接受者,根据课堂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自主地去体验现实的生活,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3.3 拓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范围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课改的不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也处在不断变化更新过程中。因此,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也不应当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不断拓展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以使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找找教材外的与内容相近且实用性强的其他参考资料,结合起来教学,还可以选择一些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来扩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学习范围,如此,不仅学到了比教材内容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提高知识的掌握能力。
4.总结
学校和教师要全面理解初中思想品德的真正意义,坚持让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及其个性的发展统一,教师要把握正确的教材观,在备课过程中要吃透教学课标,牢固树立新课标意识,将新课程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促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在创新教学形式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教材和活动的比例,切不可顾此失彼,适得其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要及时作出反思,不断总结,增强教学针对性,使得教学内容更全面,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钟世军,雷新菊.浅谈中学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1)
一、有关的内容
就美国的传统教育来说,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在不断地批判传统教育的前提下出现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要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批判,强调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并要促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和谐的关系,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生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快学生的个性发展。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不单单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1.以学生为主。非指导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要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个人价值有一定的尊重,同时认为学生都要逐步培养出真正认识自我的能力,从而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进步,不断地激发自身所具有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更好地促使学生潜能的激发,逐步指引学生树立一定的信心。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价值以及需要。
2.教师是促进者。首先,在督促学生学习的时候,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集中在收集和提供资料上,而不是注重于讲解以及教案安排上。一般而言,教师应当要重视资料的提供,从而能够促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在资料的展示上,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资料。紧接着,教师只需要做非指导性的回答。在非指导性教学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只需要回答问题,从而能够确保学习讨论的顺利进行。同时,在非指导性应答的时候,学生要不断理解,更好地接受以及反应,从而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地表达的观点。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够自主决定需要学习的内容,从而自己能够设立相应的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二、充分运用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目前,学生的理论课学习模式已经逐渐从传统的方式向创新型学习方式转变。为此,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而教师的角色要从主导者转变为促进者。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主张突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性学习,同时也要凸显出教师的促进者的影响。目前,农村初中面临着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当学校不采用科学、有效以及有针对性的方法促使思想品德教育水平提高,就不能有效地培养高素质人才。
1.农村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不断优化。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言,重点在于对国家以及党政策的教学,更好地为国家以及党服务,从而忽视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为人服务。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并不适合当前时代潮流的发展。思想品德教育者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主要体现在我说你听这种模式上,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变成了教育者故意塑造的对象。就非指导性教学理念而言,应当要以学生为主,凸显出教学对象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为我国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人才。
2.转变思想品德教育的角色。对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者而言,在课堂中主要是知识的代言者,代表着绝对的权威。这不单单夸大了教育者的地位,同时也过分强调了教育者的能力以及主观能动性,忽视了教育资源,从而导致教育对象积极性下降,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就非指导性教学而言,能够科学地转变教育者角色观念,促使教育者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怎样去展开教学,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特别是对于理论课教师而言,一定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正确地指引学生学习。
3.转变思想品德教育对象观念。就传统的课堂而言,教育对象一般都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往往都是被迫上课、被迫教育,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为此,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目的。通过非指导性教学这种方式能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为课堂教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帮助。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否认教师的作用,而是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心理的引导,从而促使中学学生的素质更加提高。
4.思想品德教育测评标准要科学合理。就思想品德教育来说,进行测评能够准确地了解到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能够为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制定有效的措施,逐步推动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化,能够确保教学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学生为中心,能够凸显出教师是促进者,同时也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科学的测评标准。
三、在农村中学中运用非指导性教学的有效方法
1.促使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紧跟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也越来越明显,这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育者而言,要不断促进自身创新能力提高,更好地指导、帮助学生。同时,教育者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教师应当走出课室,培养创新型素质,把学习的时间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此外,教师一定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充分利用小组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建立学习小组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充分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能够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2.学生需要充分发挥其主体的作用。就非指导性教学理论来说,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教师是促进者,一定要对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进行界定,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两者的位置。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意识,即学生要通过自身具备的个性以及主动性凸显出自身独有的个性,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师的重要性,不断改善课堂气氛,转变课堂枯燥无味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良好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置身其中,作出合理的评判以及分析。同时教师要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表演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地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7―0031-02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促进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课中进行思品、公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自觉锻炼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是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率先垂范
向师性是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明显的态度,低年级学生尤其明显,他们对教师有一种无条件的崇拜和依赖心理,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就慢慢开始减弱,若教师行为或语言有失妥当,那么学生就会有不同意见,甚至引起他们的不满。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好好利用,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行为规范、举止文明。当学生看到教师行为规范优雅及文明优美的谈吐,就会严格要求自己,效仿教师。
1.行字当先。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是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生时,要特别注意措辞得当、语气适宜。教师教育学生时,应该用正面鼓励的语言,避免嘲讽或全面否定学生。小学生一般都是通过教师、家长的评价来认识自己,难以自主形成正确的评价,尤其是向师性较强的小学生,特别在意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因此,教师如果能给学生一个正面评价的鼓励,告诉学生“你能行”。学生就会倍受鼓舞,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所注意。反之,学生就会失去信心去学习,甚至还可能产生厌学情绪。
2.言语激励。动机是学习过程的核心,激发动机则能诱发兴趣,所以激发动机就成为了体育教学的关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特点适当运用激励语言,教学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例如,在练习前滚翻时,有些比较胆小、害怕的女生对滚翻比较畏惧,出现躲避和不乐意参与的现象。此时,教师千万不要去批评她们,而应该以期待的言语去激励她们:“前滚翻很简单,并不是你们想的那样复杂和危险,只要你们认真地对待,掌握‘蹲撑,两手撑垫,同时曲臂、低头、两腿蹬地,提臀收复、团身向前滚翻。向前翻滚时,头的后部、肩、背、臀部要依次着垫,当背着垫时,要迅速屈起小腿。上体与膝部靠紧,两手抱着小腿,向前滚动成蹲立状。大家记住要领,认真练习,就会越练越好。”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继续练的信心。同时,当学生在训练中有了一定进步,教师又可以说:“你做得真棒”“你滚动的动作真是越来越标准了”等语言去鼓励她们。
当然,激励语言也要运用得当,才能明显地发挥作用。假如不去考虑存在的教学内容和客观因素,在学生还未进步或成功时,语言激励采用不合时宜,不仅不能起促进作用,还会出现“勉强、反感”的尴尬局面。
二、内容引导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到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时候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的活动中。目前,有些水平段的体育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越来越低,由此可见,喜爱体育老师的程度也有所下降,甚至很大一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出现讨厌体育课的思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体育课堂的枯燥乏味,又加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严厉苛刻,体育课上不断重复地进行练习,教师灌输简单示范动作,体育达标要求又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逐年下降,导致其对体育课越来越感到厌倦、畏惧。对此,体育教师应培养自身良好的体育专业素养及崇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在体育教学中,以德育内容引导体育教学,将德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只有这样,才能时时刻刻地将德育游刃有余地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在备课的同时,体育教师还应该精心设计教学教案,将德育的教学目标明确地在教案中体现出来,使德育和体育真正并存。
三、源于生活
体育生活化是指以体育活动为形式和内容,以维护终身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自发需求和日常行为的过程。“体育生活化”换句话就是,体育是生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生活化是体育积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的体现,成为人们新的生存价值标准和生活方式。它的发展对于人的素质提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体育生活化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人们生活方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和潮流。体育新课程教学强调“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相互联系”,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让学生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生活,赋予体育教学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体育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体育活动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投掷》时,可以把课题设计成《快乐的田间劳动》,将复杂、抽象的内容改变成形象易懂的内容。以农民伯伯挑秧苗为开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着以投秧苗为主,让学生去体验如何投得远。在活动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投掷的基本要领,还体验到了农民伯伯劳动的辛苦,从而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懂得珍惜每一粒粮食。
四、渗透策略
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
一、精心设计
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编写教案时,要根据本课内容、任务、目的精心设计,要有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多变,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如做队列练习时,是比较枯燥乏味,可采用“我是一个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出“立正”、“向右看齐”等正确动作,以实际动作向学习,锻炼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再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鬼子”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画日本鬼子兵的头像,看谁能炸死鬼子兵,如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罚做俯卧撑,促其加强臂力练习)学生们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敌人投掷。这既是效果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综合训练课上,创编了一套组合游戏——《路上》,在游戏中设置了“雪山”、“草地”、“铁索桥”等情境,让学生通过跑、跳、翻滚攀爬及投掷等活动,全身心都得到锻炼,这是一节“军事课”,又是革命传统教育课。
二、寓教于乐
要做到“寓教于乐”,就应在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教学法”,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新鲜,注意力不集中很适合游戏教学。游戏教学是从个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把获得运动的快乐感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作为目标的教学思想。它重视每一项不同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并强调愉快地、自主地从事体育学习。游戏教学在形式上是以快乐从事体育学习为目标,但真正的目的是为儿童在学校阶段认识体育,真正获得快乐体验,从而持之以恒,直至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学要依据大纲、教材的要求和实际可能,又要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学有所获。如跳单双圈时,有些学生因图快或不认真,常常踩出圈,如果设计成“小猫捉老鼠”游戏,谁要是踩出圈,就算被小猫捉住,这样再跳时学生就会很认真,又很有趣。又如“送盲人回家”游戏,让“盲人”戴上娃娃头,“少先队员”推着“盲人”绕“土堆”“过小桥”,看谁先送到“家”,学生们看着憨态可掬的“盲人”乐不可支,都争着去送盲人,达到锻炼和教育目的。在低年级或学前班搞穿衣服扣扣子比赛、用筷子夹玻璃球比赛等,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用“石头、剪子、布”等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得到锻炼。
三、心有德育场地宽
【关键词】德育;体育教学;渗透;素质;体验
0.前言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学生教育的最主要的部分。 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塑造完美的人格一直是我们教育者所提倡的并一直努力实现的目标。当近社会形态、价值趋向、审美观念等人生观、世界观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客观的改变。如何才能在如此复杂的社会形态下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德育工作者一直研究与探索的问题。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笔者也专门对此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研究结果。
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性质以及近年来在德育工作中的一些工作积累主要从两个方面人手进行了研究与概括。一是充分利用体育课堂过程进行深入德育教育。二是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充分利用体育课结构。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个对学生包括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培养、锻炼。学生通过体育课的学习.锻炼健美的体格,充实智力活动,提高思想觉悟,培养感情智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体育教师必须能充分了解和利用每一次体育课的结构,根据每堂课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
1.在课堂常规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常规是课前直接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等结合起来。比如每堂武术课教学中,课前与课后的抱拳礼就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礼节,在每次课堂上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这样必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武德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
2. 在教学内容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毕业论文 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手段。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不同,所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田径运动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球类项目需要在同伴的配合F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在武术教学中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宽广的心胸,见义勇为,疾恶如仇,尊师重道,磨练出慈、勇、智、恒的坚强意志,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目的。另外还应积极开展拓宽一些教学新内容,新形式。比如近年来在社会上逐渐风靡的素质拓展培训。其内容新颖、形式机动。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过程。学生通过这种亲身体验后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对我们平常德育工作所提及到的各种道理及素质有更加深刻而直观的认识。甚至不需要老师(培训师)的引导自己都能够做到反省与升华。这点在我校的新生素质拓展培训中体现的很明显。
3.在组织教法中结合思想品德教育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例如.通过队列队行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进行技术性较强的动作,通过同学间的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可以增强同学间互相帮助意识.增进友谊,培养情感;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在健美操等教学中,需有音乐设计的一种情境下,让学生想象身处在这种情境下通过模仿练习和运动,就会既能达到学生身体锻炼,又会使学生陶冶情操教学的目的:在课堂小结中,评价和肯定一个学生时,会更加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这些种种都会使学生个体进行内化,从而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4.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还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硕士论文 必须做到尊重学生,树立平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影响学生,树立师表意识;相信学生,树立民主意识: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在具体的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去,也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所要探讨追求的目标。
1.暗示法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如在指出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教学中发现某学生注意力分散,做小动作时,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l ,这要比中止教学,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体验法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练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意志,体会人生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3.激励法体育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等手段,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职称论文 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纪观念。
4.时机捕捉法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例如在篮球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面对偶发的不良事件则指出要害.给予适当的批评,能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别能力。
5.情感感染法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新颖独特的教法,科学合理的分组,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爱互助的人际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JE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和形式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努力、去研究,以便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4月刊.
[2]《体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一个学期又要结束了,在本学期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从总体来看工作有收获,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今在此作工作总结,以便来年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老师们能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和乡土文化,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要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内容,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教学之余,教师们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教师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继续教育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课改教研等等。
4、除了认真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老师们还开展了美术兴趣课的教学工作,课外兴趣辅导等。并有多人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
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考核可采取多种方式。
6、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做好教学工作计划,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辅助资料,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2、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当地的美术资源,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函授学习和外出听课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
4、我除了认真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对12个班级的黑板报进行跟踪指导,对个别有美术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兴趣辅导等。
三、经验和教训
1.教师要认真贯彻本教学大纲的精神,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能力培养和双基训练
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能力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学业考核以平时成绩为主,理论考试和实践相结合。
6、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能力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即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7、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