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小学教育实习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实习总结

第1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 校园网规划,资源库,培训,应用。

我们从校园网建成伊始就意识到,用好校园网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的建设,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比校园网本身的建设更重要也更困难。必须大力开发校园网的各项功能,使其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突出作用,才能改变全体教师的观念,让大家认识到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对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将教学应用系统建设作为校园网建设的核心任务,进行教师全员培训,强化网络管理。经过几年的努力,老师们已经感受到校园网在教学活动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在工作中对校园网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我们的体会是:网络环境是基础,教学资源是核心,人员培训是关键,全面应用是目的。

一、合理规划网络,给师生一个友善的备课和学习环境。

网络建成以前,由于设备有限,常常是多位老师或学生使用一部电脑,老师们和学生的文件资料只能存放在毫无安全保障的本地磁盘上,文件资料时常被无故的删除或修改,这些问题常常困扰老师们。网络建成之后,如果没有合理的应用规划,仍然发挥不了它的功能和效益,若能让老师和学生拥有自己的网络帐号,并且成功登录,以上的诸多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我们使用的是Windows NT操作系统。为了充分发挥Windows NT强大的域用户管理规范,我们做了合理的规划和配置。

1、主域服务器规划

主域一:"teacher",用于教师登录和教师文件服务,拥有教师服务器、备份域服务器、资源服务器和图书馆服务器各一架。

主域二:"student",一架高性能学生服务器,可提供给180架学生机器同时登录。

主域三:"liuzhong",用于网站服务,包含有Web服务器、服务器、FTP服务器各一架。

2、域用户组规划

校长组:校级领导的隶属组。

处室组:办公室组、教务处组、政教处组、教研室组、总务处等组的上一级隶属组。

教师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物理组、化学组等各教研组的上一级隶属组。

班主任组:班主任的隶属组。

网页制作组:"liuzhong" 域上的用户组。

学生组:初一组、初二组等各年段学生组的上一级隶属组。

3、域用户规划

每个老师隶属于教师组和各自的教研组,由于学校领导和各处室人员均有兼课,有的老师既是任课教师又是班主任,因此同一个老师可能有双重或多重身份。

4、个人存储空间规划

使用用户环境配置文件,创建各个用户组的登录脚本,让老师登录网络之后,自动映射出自己的网络驱动器。建立全校的教师公共交换区和组内交换区,便于信息交流。

例如电脑组成员登录脚本内容。

net use w: \\ntsvr4\电脑组$ /yes

net use x: \\ntsvr4\公共交换区$ /yes

net use y: \\ntsvr4\共享数据$ /yes

使用三个隐藏的共享目录,"电脑组$"、"公共交换区$"和"共享数据$",目的是让其他网络用户看不到它们,而登录成功的用户则可通过登录脚本将它们映射成网络驱动器,如图所示。

5、用户权限规划

右图图中是以林福荣私人拥有的帐号登录的,他隶属于"电脑组",因此他可以看到全组的成员,但除了对自己的目录"林福荣"拥有完全的访问权限之外,其他教师的目录他是无法进入的。

X:盘为全校的公共交换空间,只要是合法用户并且登录成功之后,他就对"公共交换区"拥有读写权限,但没有修改权限,这是为了避免大家的交换文件被修改或删除,因此"公共交换区"也是一个安全的数据存放区。

Y: 盘存放的是学校各种管理档案、教学档案、教学资源、各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试卷存档、各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绩存档等共享数据。提供给具有相应权限的老师和管理人员使用。例如,我校各学期期中考和期末考试卷要求教师必须用计算机设计和编辑,老师可以在网上直接将试卷缴交至"考试中心",由考试中心审核和打印。

随着计算机成为必修课程,开设计算机课的年段增加,学生用户数也随之增加,因此计算机的用户管理上有着用户量大,用户分类多,用户变化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对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性。我们采用了校园局域网批量用户的管理策略,利用学生的学籍数据库和Windows NT 的"NET USER和CACLS"等命令,生成命令行的批命令文件,轻松的解决了包括开户、分组、文件夹权限设置、登陆限制、登陆脚本等大量用户的管理工作。

二、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库,满足创造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信息化的内容与实质。要充分发挥校园网的效益就得根据教学、科研、管理的不同服务需求,建立类型齐全、信息丰富的校园网信息资源体系。因此我们开发了庞大实用的七个教学资源库,让每一位老师感受到校园网实实在在的作用。

七个资源库总容量达50多GB,其中图片近二十万张,动画一万五千多个,音频文件4千多个,课件四百多个以及大量的文字资料。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方式来组织这些资料,方便老师浏览和调用,使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1、学科资源库

该库目前有语文、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学科资源,还有音效、动画、图片、图象、视频等分类资源。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直接调用这些资源上课。

2、备课资源库

①教学图片库:将原来的幻灯片、投影片和教学用的各种挂图以图片的形式存放在网络上,建成教学图片库。②视频片断库:教学中运用一些视频小片段,仅需播出几分钟就能解决课堂教学中的某个难点。我们从VCD或其它影像资料中采集视频小片段存放在服务器上,目前库中存放了250个视频小片断。③音乐音效库:将中学音乐课的教材录音、参考资料转为MP3数字信号并搜集有大量的MID、WAV、MP3音乐、音效资料总计约有1000多件 ④教学动画库:收集和制作供教学使用的各种类型小动画500多个。

3、课件点播库

库中有400多个各学科课件,一部分是我校教师自己制作的,一部分是通过不同渠道收集来的。由于使用运行脚本,无论是PowerPoint 文稿还是Authorware打包的可执行文件,或者是WWW网络课件均可以直接点播,无须考虑运行环境和如何安装。

4、教案库

我校承接了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课题"创造教育整体改革",许多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他们有很多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和研究性教案,都已成为教案库的主要内容。

5、试题库

该题库主要用来存档本校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试卷,要求每一位出卷教师必须提交试卷的MS Word文档。同时也收集各学科历年的高考试题、竞赛试题和各类练习题。

6、学生成绩库

成绩库中存放的是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的学生成绩,主要目的是配合试题库中本校各学期对应的试卷存档库,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做追踪分析。只有合法的"teacher"域用户成员登录成功后才可以查阅成绩库,防止学生随意的浏览别人的成绩。使用SQL数据库和ASP技术,建立基于浏览器方式的查询界面。

7、网络教室

自制、收集、购买了几十个理、化、生实验仿真软件和英语、计算机学习软件,供学生自学用。

除此之外,我们还购买了K12等多家公司的大量教学资源和软件,容量达90GB。目前校园网内可供学生和老师使用的资源已达140GB之多。

校园网上庞大的教学资料库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合我校承揽的省级重点课题"创造教育整体改革",为我校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研究性学习,为教学方式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强化教师全员培训,探索信息时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不断提高校园网的使用水平和效益是校园网建设中的关键工作,应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尽快使更多的教师熟悉和适应信息时代的教学新环境,因此在建网的同时我们对教师、学生分层次进行技术培训。

1、网络管理人员:一支技术过关的网管队伍是校园网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我们的网络管理人员都参加了建网的全过程,同时积极的参加各种较高层次的专业培训,有能力自己完成系统集成,近几年的网络维护和持续建设均由自己的网络管理人员完成,这样既锻炼了网管队伍又节省不少的经费。

2、教学人员:全体教职员工按需求的不同,分层次进行培训。我校举办了①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参加对象是全体教师,目的是使我校全体教师人人都能熟悉并使用我校所拥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正确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各种教学设备;具有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的能力。②老教师计算机普及班,目的是使老教师能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字表处理软件和CAI课件的使用。③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班,参加对象是中青年教师,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基本软件操作技术,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能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学辅助软件,能运用计算机及信息网络进行教育科研。④网络应用培训班,参加对象为全体教师,目的是让全体教师能运用校园网检索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教学交流。学会浏览器的使用和简单设置,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和收发技能,BBS使用方法等。⑤教学课件制作培训班,参加对象为部分青年教师,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开发制作本专业教学课件的骨干教师,为我校开发学科课件系列打好基础。

另外我们还在网上建立了教师继续教育基地,部分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教育系统的计算机考核课程和练习、教师普通话考核课程和练习等内容均已上网。

3、学生:全校有三个年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两课时,还由学生会和团委会举办信息技术讲座,组织学生学习网络知识,让学生学会在网上快速查找资料,下载资料、收发电子邮件、加入网上讨论,使他们能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建立教育应用策略,开展创造教育整体改革。

由于有了以上三条强有力的措施,校园网上庞大的共享教学资源为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有力保证,使得我们实施教育应用策略成为可能。

1、创设教学环境。由于在校园局域网中使用了用户管理策略,教师有了安全的个人电子教案夹(存储空间),他们可以在办公室、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场所,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将网上的各种资料加工制成自己的电子教案试卷等,存放在个人空间里,教学时在任何时间,不同的教室中都可方便使用。也可以在公共交换区进行信息文件交流。

我校考试中心规定,期中考和期末考试卷都要采用MS Word文档提交。现在所有备课组长和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已经能熟练的使用电脑编辑试卷,并利用校园网提交和交流,运用数据库软件分析学生成绩。

凡是开设公开课、观摩课、研讨课以及说课的教师都积极踊跃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通过教学课件的运用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如我校庄老师在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中用动画演示电解液中离子的运动;林老师在高中物理《简谐振动》中用课件形象的分析了弹簧振子位移、回复力等四个矢量的变化规律;林老师的语文课、杨老师的政治课,都采用了我校自己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些课程都获得福建省优质课一等奖,都受到了普遍的好评,而课件的多种媒体资料都来自网络。

课件《简谐振动》、《滑动变阻器》分别获得第一、二届全国"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二等奖,网络课件《遗传变异》获得第三届全国"CIETE"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模拟危险实验的《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课件获华东区化学课件比赛一等奖。几年来,我校教师设计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参加省市级以上评比获奖的就有28人次以上。这些成绩的获得,校园网的作用功不可没。

由于课件制作的普及程度较高,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堂占有率也较高,较好地实现了普及与提高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创造思维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新型教学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2、展现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

在对学生进行创造力培养上,我们组织学生制作自己班级、个人网页,校园网给了学生展现自己个性和创造力的天地;在学校组织的各种辩论、讨论会时,校园网又成为学生查找资料、收集论据的工具。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3、开展课外活动。

通过选修课、活动课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网页制作、参加网上论坛等活动,部分学生在校园网主页上的专栏,"发明家的摇篮"上自己的创意发明构思,提供各种创造构思供他人思考、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发明家的摇篮"网页上可以浏览到我校学生获得的,共计75次的国际、全国、省、市各种发明奖项的作品介绍和创作思路,可以查询到我校小发明家们取得的十四项国家专利,大大激发了学生发明创造的欲望。

4、网络课程开发。

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的环境下,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利用BBS进行学习讨论。我们在网上尝试开设了高中英语、信息技术等网络课程,都取得较好效果。该方式通过学生自主性学习,使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成为可能。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校园网的建设和维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累,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以上是我们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的点滴经验,借此抛砖引玉,以期与同行们切磋。

[参考文献]

NT Server 4.0 专业指南(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为深入学习教育部制定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规范学校、教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继开学初的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和县教育局集中培训后,6月24日,在我校多媒体教室再次召开全体教师教育大会,会议由政教处主任×××主持,学校领导全部出席。×××校长向全体教师逐字逐句逐条解读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

校长在讲话中指出,《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必将有力的保证学校教育的合理化、规范化。不再是有责任的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畏手畏脚,甚至出现了邯郸学步的现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必将激发出教师的教书热情。

×××校长就出台的背景,教师如何运用等问题,向全体教师做出了详细的解读。校长在解读中指出,说教不是万能的,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惩戒并不是体罚,两者如何区分?简单来说就是实施惩戒过程中,不得对学生采取体罚、变相体罚或者打骂、辱骂等侮辱人格行为,也就是说教师实施惩戒行为时,一定要向学生及家长明确什么是坚决不可以做的事情,什么是学校规矩,什么是做学生底线。教育惩戒权最大的意义就是在于教师对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而让教师对调皮学生敢管了。能够促使教师由于及时制止熊孩子的不当行为,并能适度地采取一定的教育惩戒措施,避免学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最后走上无法挽救的道路。

会上,×××校长强调,《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是把双刃剑,老师们要慎用惩戒,合理运用惩戒,做到“不越位、不过分”,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尺度和温度。通过此次学习,全体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惩戒有了更深的认识,既有利于教师规范行为、把握尺度,也有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会议最后全体老师就如何实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学校将根据制定出实施细则。

第3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4-0059-03

自从1998年在国家教育部的指导下,南京晓庄学院率先开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13年。这一专业,无论从专业的管理制度、课程设置,还是从教育实习的组织、实践技能的训练都与中学教育本科专业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现阶段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已成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瓶颈,成为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小学校长和教师普遍反映,当前高等院校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传统“三字一话”的教学基本功不如过去的中师生;毕业生教育教学技能薄弱已成为普遍现象,导致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基础教育,严重浪费教育资源。不言而喻,教学基本功的退化与职前教育的教育实习的质量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通过梳理目前高师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缩短新教师在小学教学中的“磨合期”,使师范生在毕业后快速进入教师角色、迅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尽快成为一名“熟练劳动力”;同时也为高师院校小教本科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并为各高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一、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单一

目前的教育实习只注重提高实习生的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使教育实习单纯地成了上好一节课的教学实习。由于实习内容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因此离教育实习的本质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并没有达到全面锻炼师范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习生普遍只注重教学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而忽略了其他诸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如科研能力、实践指导、课外活动的组织、师生之间的交流等。另外,在理论知识运用的指导上,指导教师与实习生的观点不大一致:实习生希望指导教师能指导例如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等问题,而指导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理论的指导,对实习生科研能力几乎没有太多的指导。其原因除了在职教师的自身科研能力比较薄弱,不能有效指导实习生之外,实习学校本身对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不够重视,往往只是形式化地布置任务,而没有安排具体的时间与内容来让实习生完成科研项目。

2实践教学课时偏少

目前教育实习时间安排通常在第七个学期,共8周,在校准备1周,回校总结1周,在小学6周,平均每位学生上4~6节课,学生往往刚刚进入状态,上课刚有点感觉,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课程的点缀,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多数实习生认为,实习时间太短,建议实习不仅仅要安排在大四,还应该穿插在大二、大三学年同步进行。实习时间过短,时间安排过于集中,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实习的质量,引起多数师范生的不满。

3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

由于缺乏稳定的实践基地,大学与小学严重脱节,使得校际间的学术活动、教研活动、专家讲座等很难共享。虽然有些大学与小学之间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些实践基地,但大多流于形式,协议缺少行政的约束力。就拿实习来讲,通常实习是实行双导师制,即以小学指导教师为主,大学再派几名带队教师指导。不少学校并不乐意接受师范生教学见习和实习,认为会打乱他们的教学秩序,影响他们的教学质量,但迫于面子实在推不掉也只能勉强应付。指导教师的指导受到自身教学任务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指导实习工作中去。指导教师的态度总体不够积极,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实习效果产生影响,这是实习管理制度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的表现,有待于高校、实习基地学校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协调寻求解决的措施,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以提高指导质量。

4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

缺少有效的激励制度是当前小学教师指导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师范生进小学教育实习,小学指导教师不仅要开放课堂给实习生听示范课或随堂听课,而且还要指导教学、班级管理及科研活动,教师的压力和工作量就无可避免地增加了许多。他们承担了自己日常教学工作以外的指导实习生的任务,同时,又担心放手让实习生上课、管理班级会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而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又没有对参与指导工作的教师的工作量作客观的评价,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因此,多数小学教师对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指导的积极性不高,接受任务只是出于学校的压力。所以,指导工作往往是走过场,不敢放手给实习生工作,严重影响师范生的实习效果。

5师范生主体意识淡化

部分实习生对实习工作的关键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教师)以及对这一角色的意义和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对实习在自己今后工作过程中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因此,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就表现得漫不经心,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备课,不认真去了解学生,自律性很差。有的实习生不遵守实习纪律,随便请假甚至自以为是,不虚心求教。大多数实习学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教育实习仅仅是他们毕业成绩中的一项考核,他们常常认为教育实习不过是“走走过场”,到下面上几节课,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有些不准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认为实习好坏对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影响,将来的前途全凭“关系”。

6投入资金不足

资金的保障对于开展正常的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师范生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提供的住宿、水电费、实习生正常的办公开销、交通费以及教师的指导费、两校领导沟通的工作餐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而这些开支通常要由高校给予支持,但实际上高校用于实践教学的经费十分有限,捉襟见肘,所以给予的实习指导费往往只是象征性的,与工作的付出不对等,小学可能还要为教育实习贴钱。因此,见习学校接受实习任务的积极性不高,能推辞就推辞。

二、小学教育实习的应对策略

1提升对小学教育专业重要性的认识

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的引导,抓理论学习的同时,要关注师范生思想道德素质和从教意愿的培养。根据现实情况反映,实习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不足关键在于对实习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甚者是对自身专业重要性的认识不正确。因此,高校应该让师范生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对全民素质提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作用,以及作为小学教师所要承担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使师范生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应具有热情、公正、真诚、执著的道德态度[1]。应当通过开设小学教师必备专业知识与道德素质课程,介绍我国小学教育现状,并且组织学习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和政策,让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使师范生从学习之初就给自身设定一个明确的职业定位。

同时,及时有效地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端正师范生对教育实习的态度,加强实习生对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态度。师范院校应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了解实习的相关内容与要求,使师范生根据实习所需知识、技能来规划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且,学校可以整理历届实习生所留下的宝贵的经验与心得,编辑成册,交给在校师范生相互传阅与学习,使之从中悟出实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给师范生以充足的时间,让师范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定自身的实习目标。

2丰富教育实习的内容

在强化教学技能与班主任工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还需要注重师范生活动组织能力、交流表达能力、教育调查与科研等能力的培养。丰富实习内容,有助于提高实习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才能。从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教学工作与班主任工作这两大块内容是教育实习中师范院校特别注重的,往往也是唯一落实较好的。一方面,安排实习生进行课堂教学,熟悉教学的全过程,可以使之初步掌握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为今后从事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让实习生担任实习班主任,了解班主任的作用和任务,增长教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为达到逐步独立地从事班主任工作打下基础。事实上,实习生本身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能力的锻炼,但由于实习内容与目标的制定偏向于这两大块内容,也就只能按照要求来完成实习内容。因此,高校应该丰富实习内容,给各项内容以科学配比并将其纳入最终的评分体系,以利于实习生综合能力的均衡发展。

实习是一个实践性的教学过程,不仅小学教育专业所在高校本身要制定明确而全面的实习目标,并通过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检验目标的达成,每个实习生也应该给每个过程都赋予实际性的意义[2]。实习生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不足,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个人目标,如培养交流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制订教学计划,改善自己的教学观,获得管理一个班级的经验,验证自己是否适合教师这一职业,理解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等等。要制订个人实习计划和个人努力的目标,再用这些目标的达成来验证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程度,以有针对性地继续努力。

3加强技能类课程改革

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等师范学校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本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与图形表达能力、课堂教学基本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科研能力与班级管理能力等几个方面。这些技能和教学基本功的提升,依托“普通话与教师口语”、“书写”、“音乐”、“美术”、“各科教学法”、“教育研究方法”等必修课程和由此延伸的任意性选修课来进行,并以学校技能实训中心、实践教学基地、远程教育网络平台等载体来实现。应当以院校共育、内外结合的思路,通过严格考核目标,增加课时数,更新训练方法,组织丰富的活动,如才艺展示、竞赛评比以及拜师学教、名师讲坛等手段来达到教师技能训练的目的。

4教育实习全程化

即延长实习时间,扩充实习范围,采取连续性、阶段性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我国高师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实习的方式,将同专业的学生组队派往当地小学,时间一般为6~8周。在这段时间内,除去动员、准备与总结工作,中间只有6周左右的时间在实习学校。这6周之内,除了了解情况、见习、试讲、协助班级工作等,还包括真正上课与班级工作的实践。学生真正用来上课和实践的时间不多,并且往往是多个实习生集中在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活动,不利于熟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和把握教学原则,极少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班主任工作,很难达到教育实习的根本目的。因此,实习时间可在总量上加以延长,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例如,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时安排适当的时间到小学听课实习;在大三时将微格教学指导与听课相结合,并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了解当地学校教学与学生情况,以便减少实习生适应的时间,在实习过程中快速进入状态,多参与实践尝试;大四的集中实习阶段,可以先安排实习上课一个月,在此期间,安排一个星期左右进行反思和理论指导,再回实习基地进行最后一个月的实习授课,最终给予综合性考评,真正将教育实习全程化。

5探索三级管理体系,建立实习保障制度

(1)加强高校与基地联系,建立互惠关系

以集中实习为主,分散实习为辅,尽量减少分散实习,这就需要建立一定量的较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基本上有其独立而固定的实习基地,但是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往往是在见习、实习需要时才建立,而且这样的联系很多又是程序化的,即开会、制订见习实习计划、落实等,至于每一届实习生的区别、实习基地的变化等情况则很少去考虑。有的实习计划甚至几年不变。这样的见习、实习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帮助是很小的。因此,要加强实习院校双方间的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调整实习目标与内容,让实习双方能在长期合作中加深了解,不断协商改革,使得双方都有所收获。

此外,高师院校与实习基地的联系仅仅是单向而非双向的。只有高师院校的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却很少有实习基地的带队老师到高师院校去。针对这一问题,实习学校可以与高校相互交换学习,派遣在职小学教师到高校接受理论培训或为师范生开展名师讲坛活动;高校老师可以到小学进行教科研指导等。这种合作,不仅有利于当前在职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指导实习生开展实践活动,而且也能完善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达到双方互惠的效果。

(2)加强与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高师院校和基地学校都应重视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落实情况,沟通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来指导和激励实习基地学校,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实习指导工作中,有些指导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指导实习不认真、不负责任的现象。表现在对教案的审批指导上敷衍了事,只签名,不把关;在对实习生的评课上,只是指出实习生的不足之处,而未能给实习生以具体详尽的思路和方法的指导以及原因说明。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上,要么认为既然有实习生实(见)习班主任工作,因此会对班级和实习生放任不管;要么担心实习生因不熟悉班级情况而不肯把班级管理交给实习生。还有个别指导教师缺乏指导实习的经验和能力[4]。针对此类问题,要尽量选派有指导经验、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都能胜任的教师去指导教育实习,充分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作用。并且,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提供适当的倾斜性政策,比如对于参与合作并表现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适当增加其晋职、晋级、评比先进和优秀的机会,使其在评比时多一些优势。

参考文献:

[1]许惠清论师范生素质的培养[J]抚州师专学报,2003,3(1)

[2]郭黎岩发达国家小学教师培养的经验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7(11)

第4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前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师范性”处于下风,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课时数有限,且安排不合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实践教学“无处去”。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实践基地普遍较少,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实践教学“无人教”。很多时候,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出现了实践教学 “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更新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有前后顺序关系,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同时,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1)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2)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四年不断线,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3)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创新形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高师强化活动课程,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开设艺术实践课程。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学生,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开发学校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设置项目,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建立基地,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四年不断线,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进行“师徒结对”活动,每位指导教师带3—5 名学生,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缺乏经验,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提出可行方案,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1):22. 

[2] 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1):118. 

第5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第6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bboyv”为你整理了这篇教育学系主任2020年度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教育学系主任2020年度述职报告

周春玲,现任教育学系主任,本年度共承担5门课程,共计400学时,同时带领学生实习,见习;实践学时累积200余学时,指导毕业论文12人,本年度顺利完成各项工作。下面将对2020年度教育系工作进行述职。

一、教研室常规工作

撰写教研室工作计划及活动记录,期末教研室工作总结;期初、期中的各项检查和教学准备工作;组织多次教研集体备课,和集体听课活动,教师评课、学生评教;期末试卷和考试分析的检查、存档工作;教研室档案归档工作;科研研讨,教研室本年度在研项目共8项,包括省级项目3项,厅级3项,校级2项,6篇。教育学教研室无教学事故或差错,总体表现较好。

二、专业建设

1、组织填报21年春季学期教学计划和教材。

2、组织专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工作。本年度组织18级学生教育见习和17级教育实习、专业实习,16级毕业实习等工作。并组织教师完成相应的见习、实习材料归档工作,批阅实习手册累积达400余人次。

3、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工作。20春季学期16级63名毕业生的论文指导和答辩工作。20秋17级89人毕业论文的开题和指导工作。

4、组织学生技能展示和比赛活动

与学工办合作,在本教研室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夏季学期组织了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数学说课比赛等活动

5、配合学工开展学生教育工作

开展20级新生的入学教育及18级专升本学生的专业教育,组织16级毕业生的考研交流会并对17级学生考研进行指导及相关咨询工作,以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更好准备考试。

6、专业宣传片制作工作

搜集专业发展历程中的资料,并与毕业生沟通,了解毕业生工作现状,制作专业宣传片。

7、组织申报双一流专业和优秀教研室工作。

8、专业认证前期准备工作。

三、学科建设

1.组织2019级小学教育研究生教育实习

2.组织2017级教育管理研究生毕业答辩工作

3.修订2021年考研大纲工作

4.组织填报硕士生导师考核表和新任导师审核表共计20余人

6.组织推免研究生面试,20级研究生导师互选工作

四、工作中的不足和改进措施

第7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一、对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当前,设有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大多是采用“分科培养,全面发展”的模式,目的是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以求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高素质小学教师。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要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色,体现小学教育综合性特点,在造就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同时,注意加强学生学科专长、教研能力的培养。

这种课程设置体系,在结构上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出“双专业”的目标取向。教务部门力图把课程设置与小学教学科目一一对应,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拔高对学生的学科专业要求,细分课程,增加学时, 有些院校学科专业课程课时量已经占到了总课时量的42%,而学科专业课程的课任教师仍觉得课时不足,无法达到教学质量的要求;学生则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无法静下心来自主学习。

单纯对知识储备数量的追求会造成课程体系的无所不包,简单的学科综合或不同课程的内容综合也无法达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要求。课程知识综而不合,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知识体系缺乏系统完整性。从高等教育的视角来看,无论在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上,专业的学术标准和学术水平的要求与大学本科层次的要求会产生一定的差距,学生在知识的体系与结构上会产生一定的缺陷。最终造成小学教育专业学术水准下降,课程设置专业指向不明,专业培养的目标规格再次游移于学术性与师范性之间,不利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简化其多元结构模式,回归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一般结构模式。以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由此确定专业课程的结构配比,建立起由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发展到专业研究课程的有机的、呈梯度分布的课程体系。以系统的小学教育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为核心课程,以大学文化通识类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选修课程为支持学生自我发展的辅助课程,构建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这一课程设置体系,注重加强学生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素养,使学生具有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深入地了解,熟悉基础教育的特征,精通小学课程理论,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技巧,并具有初步的小学教育科研能力。这有利于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点,明确小学教育专业方向,提高小学教育专业的学术研究水平;防止小学教育专业“双重标准”的出现,符合高等教育的标准和要求,达到当前小学教育对“研究型教师”的培养需求;同时,也突出了“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一专业定位。

也许有人会产生疑问:小学教育的专业基础理论,在小学教学中,并不能转化为直观的教学效益,小学教师在工作中,最需要的仍然是语文、数学等教学科目的相关知识,这种课程设置是否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我认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小学教师应该是儿童教育专家,而非学科专家,作为一个教育家所需要的决不是单纯的知识。小学教育,因其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教育的重点在于发展儿童的个性,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形成人生的基本态度。教育的难点也不在于教师如何精通并传授学科知识内容,而在于教师是否有能力使学生热爱学习。由于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低,自控能力差,对小学教师的职业素养与教学艺术的要求更高,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要求重视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教育心理学素质的培养。

在这里,我并没有贬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的意思。相反,我希望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全才,能解答小学生的一切疑难问题。面对现代社会知识的容量与更新速度,我们只能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建立起小学教育专业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能力。马斯洛说过:“课程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通过知识达到人的个性自由和解放。”我们要培养的是充满想象激情和创造欲望的教师,是儿童眼中个性鲜明的人生导师,而不是单纯的课任教师。如果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对目前过早的将小学生置于学科体系之中,造成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有所触动,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三、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

大学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文化通识类课程、小学教育专业课程、选修类课程三部分。

1.文化通识类课程

文化通识类课程应使学生在基础知识水平上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并增加艺术审美修养。课程主要有哲学原理、法学概论、大学语文、大学数学、大学英语、自然科学概论、计算机基础、体育、音乐、美术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2.小学教育专业课程

小学教育理论类课程是提高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检查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学生在学科专业知识体系及能力上应达到高等教育本科层次的要求。学生应培养自己内在的教育理论素养,掌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掌握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与知识结构,并具有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小学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小学教育技能课程、小学教育实践课程。以上两部分课程,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3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主要安排在大学一、二、三年级。

小学教育实践类课程在时间安排与过程评价上应按专业课程标准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进行。要改变传统师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新生报到一直到毕业前,让学生不间断地深入到小学教学第一线,目的是使学生对现代小学教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教育宗旨有所感悟,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的机会。在教育实践中有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坚定学生的专业信念及对小学教师职业的热爱,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自身的人格魅力。课程可分为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课程实践、教育调查、论文撰写等。在课时比例上,应占总课时的20%。在教学计划安排上,一年级在每学期第一周及学期中间各安排一周的集中见习。二年级每周安排一天的分小组见习,并开始为小学教育调查研究做好准备。三年级学生自由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教育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并对学生的教学、调查给予指导和评估。四年级学生连续实习时间应不少于十二周,学生实习授课种类应不少于三门,教育调查和论文撰写时间六周左右。

以上安排,教育理论与实践课时数占总教学课时的50%以上,这样,就可以起到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突出专业特点,提高小学教师培养的专业化程度的作用。

3.选修课

选修课以增加专业知识深度、培养学生教育科研能力和特长为目的,学生可按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学科选修课,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重点应放在学生日后自学方法的指导上,学生应在学科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按照学科知识体系选修。

四、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课程的教学直接关系着课程设置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师在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应以“教学做合一”为指导思想,采用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提供民主的学习氛围。

第8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1-0000-01

摘要:自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学院试办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开设,顺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但是,小学教育专业做为一个新的教师教育专业,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小学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对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教师学科基础实践课程

随着世界范围内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就成了教师发展必须要走的道路。而高等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设置,顺应了社会对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也体现出社会对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视。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舒尔曼认为,当代社会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经验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核心。“这昭示着,任何一个职业要发展成为‘专业’都需要一门高度发展的科学做为学科基础。”[1]

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学历的提高、教师知识储备量和程度的增加,而且还要考虑小学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发展的特殊性。有学者研究指出,目前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主要问题在于,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没有体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很多高师教育工作者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对小学教育的特殊规律认识不够。[2]也有学者指出,小学教师之所以要另设一个专业进行专门培养,这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小学生的本质特性决定的,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特点与中学生有着质的不同;二是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小学教育做为初等教育,既不同于保教结合知识性教学任务较少的学前教育,也不同于以分科式的知识教学为主的中等教育。[3]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小学生获得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最基本的知识、方法和情感,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它需要教师具有与小学生的认识层次相对应的浅显、广博但综合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设计的能力、组织课堂、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的能力。

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不是单一的学科或者教育学科,而是由多种相关学科开放融通,共同支撑的复合结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基础应该是教育学科与任教学科的整合,任教学科与各相应学科的整合,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整合。”[4]小学教育专业最显著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便是教育学科与任教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以学科教育为形态的学科领域。

二、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生源与招生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新领域,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导致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不能保证质量,这给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造成了一定的挑战。另外,小学教育专业在招收高中毕业生的时候跟其它的专业一样看的只是学生高考的分数,却没有考虑这些学生是否具备做小学教师的基本条件,这对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二)小学教师教育的理论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前面已经讲过,我国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方面,人们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而且小学教育学的理论还不健全,在小学教育的实践层面一方面要吸收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向一线教师学习、观摩,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还要靠学生教学实践来实现。

(三)小学教育专业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意识不强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是小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教师的“三笔一话”(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普通话)训练,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这些都是做为一个小学教师要具备的基本技能。现在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意识淡薄,比较重视的是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加强对学生基本功训练的同时要设置一套相应的考核制度,确保每一个学生毕业时都能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

(四)学生科研能力有待加强

小学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的小学教师,这是与高校其它专业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的主要区别,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不但要具备小学教师的基本技能,还要具备教师专业发展所需要的研究能力。

三、我国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策略

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面对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促进小学教师教育专业的更好发展是每一个设立小学教育专业的高校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普及人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

要普及人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做小学教师并不是大材小用,这是由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决定的,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国家现在小学教育发展,正确认识小学教育专业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提。

(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特性研究和理论研究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理论建设,人们还没有形成共识。要想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这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小学教育专业要形成自己的理论。加大对小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不只是小学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任务,小学的一线教师要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自己教学心得,形成自己的理论,为小学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增砖添瓦。

(三)加强大学与小学的合作

小学教育专业做为一个师范类的专业,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是教师要有见习、实习的机会,高校在小学教育专业这个方面与小学的结合还是很欠缺的。学校应通过学生观摩有经验教师的讲课,老教师带领实习学生,学生自己讲课等形式使学生积累做小学教师的经验。

(四)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教学课程

小学教师的培养要教、学、做相结合。“从专业建设的目标上来说,实践教学最终指向的是专业的培养目标,而不是知识学习的成绩。”[5]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应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指导思想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寻找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教师的实验课程、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社会实践课程、教育见习实习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设置系统的实践课程。

(五)优化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

小学教育课程的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特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师范院校教师的教学基本能力,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小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优化现有教师师资队伍结构,这并不仅仅是鼓励大家为提升学历读硕攻博,而是以尊重小学教师培养工作实际需要为前提,出台一系列小学教师教育师资的培养方案和评价方案,从而推进小学教师教育师资队伍的真正优化。”[6]

参考文献:

[1] 殷忠民、刘立德、阮成武.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 刘德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计划(文科方向)的案例比较[J].高师教育研究,2002,(5):53.

[3] 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08,28(12).

[4] 阮成武.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与学科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0,30(3).

[5] 曹慧英.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7,27(9).

[6] 李玉华、林崇德.从教师专业化视角看我国小学教师教育发展[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3).

第9篇:小学教育实习总结范文

【关键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教学能力

一、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现状

(一)学生现状

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初始学历为中专或高中,数学学习起点低,数学知识不扎实.而数学抽象性强,很多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工作关联不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数学困难.也有一部分学员来自县级以下或农村小学、幼儿园的在职教师,虽有教学经历,但作为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素养还远远不够,他们通过开放教育,希望能更加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能切实解决教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课程设置现状

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而小学教育专业是个综合性、实践性强的专业,无数研究表明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实践、技能训练与反思.数学类课程一般具有理论性强、抽象不易理解,目前开放教育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是理论学习,重视科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的教学实践工作和小学生的发展缺乏整体了解,教学中很少针对所学内容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践割舍开,没有很好的培养的学生的数学教学知识.

(三)教育实习现状

受学校条件,地理环境,生源等因素影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科的实习工作重视不够,在数学教育实习这一块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度不高,甚至缺失,来自县级以下农村小学的教师学员能够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但来自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未工作的学员实习时间不够,且学生实习时缺乏有效的指导,师资不够,和中小学交流不够.

二、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数学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很多,需要各方面综合作用,本文只在影响开放教育小学教育专科培养重要的四方面———“课程设置方面”“面授课理论学习方面”“教育见习实践方面”“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探讨,力求改善小学教育专科学生培养现状,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

(一)课程设置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数学基础都普遍较差的开放教育的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就显而易见,而目前这些课程与学员的本职工作没有关联,又再一次影响了他们学习课程的兴趣,因此,课程设置变革就十分必要,应开设一些与小学教学联系紧密的课程,如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课程,减少难度较大的数学专业理论课,加入一些与小学数学的教学改革方面相关的课程,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因此,还应加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工具的技能培养课程.我们的课程设置,应让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实现与课程相关的多媒体作,进行电子演示,成绩计算等等.比如,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OFFICE办公软件时,可以练习用Word公式编辑器完成数学作业的书写,用PPT试着制作数学课件;让学生学会一些必要的专业软件,如,用Mathematica作图,求逆矩阵、导数,求不定积分、定积分,既有助于学生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图书室、网上教学资源、信息中心等资源,建立小学教材库、试卷库、课程标准库、练习册库等资源,以解决学员与小学教育脱节、无法进行针对性训练的状况.

(二)面授课(教学方式)

远程教育的很大困境之一是学习的即时反馈,学习有效性难以保证.但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做作业,更多需要跟教师互动、跟同学交流,收获各种有针对性的即时反馈.比如,学习高等数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理解不同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但对于高等数学研究的是不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深刻本质,学生就很难领会到,例如,线性代数中的向量的相关性问题,仅靠网上学习是不够的,必须进行面授培训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不全为零,如何找出需要的向量,通过教师的举一反三和让学生不断练习,师生面对面交流,获得即使反馈,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当然面授课上,让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等理论性强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很有帮助,但这些课与小学教学视乎有些脱节,因此,可以聘请优秀的小学一线教师,讲授一些结合小学数学课程的具体案例,在具体案例中培养师范生的数学教学能力,学生通过向一线教师交流学习,还能学到如何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提升自身讲课风格方面的能力.面授课教师可以采用讨论案例、模拟案例等方式去更有效的教学.在讨论案例时,可以通过“给出案例”“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全班讨论”“集体总结”等五个环节,使学生能够对复杂的教育过程产生较清晰的认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抽象的数学教育教学理论有较深刻的理解;在模拟案例时,教师可以利用“微格教学”将学生对某一课时(或片断)内容的教学设计与施教过程录制下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反思,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怎样将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中.这样通过面授课的讲授辅导、讨论学习、案例分享、情境体验等方式让师生间实现知识上的撞击和交融,让知识入脑、入心.让数学面授课不再是满堂灌,增加其趣味性、实用性,让学生乐于学,主动学,并用所学更好的指导实际工作,又在工作中不断反思,形成良性循环,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质.

(三)教育见习实践方面

美国学者舒尔曼(L.S.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PCK).具体到数学学科,可以把它称为“数学教学知识”或者是“数学教育知识”,从而有别于作为科学的数学专业知识.而现实案例中有著名数学家不能教好数学课,可见有丰富的科学数学知识不一定有好的数学教学知识.传统的师范课程在数学的科学知识这一块做得很好,但数学教学知识离不开具体的教学情境,目前的大学也显然不具备长期提供真实教学情境的条件,教学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反思,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也不是固化不变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除了要有较渊博的学科知识,还要对小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兴趣等足够了解,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实际教学中才能获得.对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学员,学校可以充分进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内注重学生五课能力的培养,即备课、说课、上课、讲课、评议课,这为学生以后能够顺利度过教师专业发展的初始阶段做好必要的准备.另外还应定期时常开展“三字一话”、微格教学、说课、微课设计比赛等各种提高教育实践水平的活动.课外注重教育实习,因为它是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从教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于已经工作在教师岗位的学员,他们有一些教学经验,但教学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有待提高,这时名师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在同行专家的指导下,学员通过“示例—模仿”,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迅速学习如何教好小学数学.通过及时反馈,让“数学教育知识”和“关于学生的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理性分享,共同提升.

三、教师队伍建设

理想的开放教育教师应该具有如下角色:知识内容的提供者;学习行为的指导者、优化者和促进者;在线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学习成果的评价者和学习情况的诊断者;学习内容(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远程教育的研究者和践行者.开放教育专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师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走出传统师范教育,体现开放教育特点及特殊性的根本保证.

(一)优化教师结构

根据教育类专业建设需要,在师资建设中,应通过培养建立一批专业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师,并合理配置、根据需要调整充实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工作,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二)教师角色定位

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开放教育教师,我们从事的是教育专业技术工作,我们教授的也是从事教育专业技术的后备军,为更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应深入小学教学实际,努力提升自身教育理念与小学教学实践的结合度.其次应努力拓展师生沟通渠道,开放教育环境的开放性,要求教师需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工具与手段,保持与学员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最后需要有意识主动引导小学教育专业学员将实践教学中的各种困境与教师、同学交流,获得即时反馈,让学生学会从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度分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

(三)校校联盟,提升教师队伍

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开放教育教育类专业仍然倾向于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学科知识,而用人市场更看重人才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和实际业务技能.因此,应建立与中小学之间的协同机制,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稳定的联盟性质的合作体,聘任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兼职教师,经常性邀请中小学教学名师给学员现身说法,传授他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可模仿、可复制、可检验、可操作等诸多优越品质的教育知识.

四、结论

国家开放大学发展至今已为越来越多小学教育专业学员提供了继续学习、终生学习的平台,但国家开放大学还在不断完善,革新中,以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员的学习还是开放教育的教师,均有很长的一段逐步提升和适应的过程,这需要学员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会逐步把开放教育的小学教育专业办成开放教育,对中小学实践教学提升和改革提供原助力.本研究仅从小学教育专科学生数学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实践性策略,对于国家开放大学的院校教育环境及教育技术手段提升的问题缺乏进一步研究,这将成为未来的研究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新均.我国成人教育发展现状与展望[J].继续教育,2009(3):13-18.

[2]齐振彪,刘艳桃,华婷.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顺德成人教育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1(2):55-57.

[3]克拉玛依广播电视大学课题组,张巧玲.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个性化模式的实践探索[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1-5.

[4]兰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及反思[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陈灿.从传统走向现代: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6]成晋.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7]刘仁坤.远程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9.

[8]全,林克松.宽与活:小学教育专业集群式课程模式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1):74-79.

[9]侯红璆.小学教育专业理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09(4):90-92.

[10]王智秋.小学教师教育实践取向的构想与举措[J].教师发展,2010(5):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