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培养应用型人才,突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是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实际操作教学占很大比例,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卫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式。既然以培养能力来设计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应该是活跃的、多彩的,学生学起来应该是愉快的。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相当一部分卫生学校的课堂教学依然陈旧、腐朽,课堂纪律比较混乱,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情绪比较严重,部分老师甚至为此丧失了教育的信心。针对这些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谈课堂教学的技巧。
1.教学态度是基础
态度决定行动。课堂质量相当程度上在于良心。教师只有全身心地真情投入教学中,愿意把心事用在教学上,才有可能上好课,这是基础。
1.1视职业为事业,有进取精神。
要把职业当成事业来做,而不仅仅看成“饭碗”。如此,干起工作来,才有激情,才会工作愉快,才有从内心深处把每一堂课讲出来的打算;然后,才有可能讲好,才有可能出彩;若应付了事,把上课视为负担,感触不到工作的乐趣,这不可能上好课。
1.2自信心要强。
要坚信自己肯定能把课讲好,该克服的困难,也能克服,不一定非得有钢铁般的意志或超人的技巧。只要坚持每一堂课,就能信心百倍、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就会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到课堂上积极向上的氛围中,这节课肯定能上好。
1.3有职业自豪感。
譬如,做教师会使你感到永远年轻,你正在改变别人的命运等。有了职业自豪感,就会热爱本职工作,上起课来就会有动力。
2.组织教学是保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学生,引起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活泼主动地学习,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秩序,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这是教学重要的基本功,也是上好一堂课的保障。
2.1讲究方法,避免冲突。
对于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课堂上学生违纪是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可能也有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用粉笔砸,用课本拍,尽可能用最解气的语言责骂他们,但是这样的过程既驱散不了自己积郁的怒气,又未能让学生改正错误,有时会增加学生不服从的情绪和捣乱行为。课堂上应以平静的心态处理好课堂中的违纪事件,例如,当学生上课说话时,不是对违纪学生说:“你给我闭嘴,站起来听课”,他若不站起来你如何收场;而是说:“我讲你也在说,既影响其他同学听课,又影响了老师上课的情绪,请你配合一下好不好。”这样的劝诫,可能比愤怒的批评效果还要好。
2.2严明纪律,管理育人。
上第一堂时,要讲明课堂纪律,纪律规范有可操作性,避免“要求严格”、“举止适当”一类的笼统用语,要使学生感到经过努力肯定能做得到;当学生发生违纪行为时,教师应自己直接处理问题或和班主任共同处理,而不是将违纪学生交给班主任或有关管理部门就万事大吉,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教师不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权威,学生不会对你产生敬畏和尊重。
老师必须承担起管理的责任,但是不要时刻想着如何防止学生犯错,不断处理着学生的问题,并且不断地想着办法去阻止或惩罚这些群体,使这些人不敢再犯,同时希望通过这种行为达到“杀鸡给猴看”的目的。这样的管理在我们眼里,总是看到不满意的违纪行为或违纪学生,没有工作的乐趣可言。这样的眼光造成一个后果,老师苦死了,烦死了,每天都面对着头疼的学生,每天都面对着烦心事,工作失去激情与乐趣。因此,我们要关注课堂中守纪律并且守得较好的学生,更要关注不但守纪律而且学习等诸方面做得不错的学生,就是要找到课堂中的闪光点,并且想办法扩大影响,使学生明确对和错的标准,从而扩大影响,发扬光大。
3.课堂设计是根本环节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方法、内容、进度和质量,是影响教学成功的根本因素。教师上讲台前,必先进行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才会使教师在课堂上轻松自如、得心应手。相反,教材不熟、教法不明,仓促上阵,单靠教师个人的小聪明,想即席发挥,是不好成功的。教学须有目的、有计划,课上随意性越大,学习效率越低。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愿听乐学为目标,不要试图把学生教成医学专家,而要精心设计每一堂堂,去迎合学生的口味。
3.1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口味。
中等卫校目前招生困难,招生实施注册制,说明白了,只要报名就可入学学医,造成所教学生对所学医学专业知识的消化吸收能力较差。因此,安排教学内容时,不应只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去设计,而应按学生消化吸收的能力,去安排教学内容和每堂课的学习目标,去制定他们的喂养量和膳食结构,满足学生的口味,让他们愿听乐学。一节课下来,学生能吸收多少,我们就讲多少,喂养过多,消化不良,不但提供不了营养,而且会逐渐耗掉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所以备课时,最忌名为钻研教材,实质上搞教学参考书搬家,你把未经精细加工而头绪繁多的教学内容塞进一堂课,讲课糊成一片,搞倾盆大雨,弄得学生眼花缭乱,什么都教,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明白或一味地顺着教材爬,爬到哪儿,就算哪儿,自己说些什么都不知晓,更别管学生云里雾里。这样,学生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要掌握什么。有的教师总认为多教一些,学生多少总可学到一些,殊不知,漫无目的地学,学习效果肯定不好。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处理好讲、思、练的密度,不要让你的教学每一分钟都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让浩瀚的知识点砸得学生晕头转向,你尽管很辛苦,但学生并不买账。
有了适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了喂养量和膳食结构,这还远远不够,更要合理烹调。所谓合理烹调,就是要照顾到学生的进食和消化能力,在教学内容加工上下工夫。譬如,婴儿的食物要做到细、软、烂,注意颜色的搭配,以刺激孩子消化液的分泌为上品。目前,中专卫校学生的消化能力,就像婴儿,这就要求我们,潜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教材融入你的血液中,成为你智慧的一部分,必须把教学内容分出层次来,理解每单元、每节课之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突出关键,分散难点,深入浅出;必须体现教材的趣味性,研究如何用通俗幽默的语音来解说深难的医学专业术语,使教学生活化,达到通俗易懂,喜听乐学的效果,使学生们吃着这顿想着下顿。你把苹果洗干净给他,他不知道这是吃的,你削了皮,切成片,送到他嘴边,他闻到了苹果散发出的浓浓味道,才有可能张嘴。
3.2加工教学环节,师生产生互动。
课堂上,要尽量使教学过程变得津津有味、丰富多彩,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不要只顾你自己教,而要带着学生们参与到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满满50分钟,有的老师,讲得口干舌燥,腰酸腿痛,效果并不一定好,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厌倦学习。我们不能再做蜡烛,燃尽了自己,学生哪儿可能还是漆黑一片,这是老师的悲剧。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把学生调动起来,促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要多“折腾”学生。如提问、病例讨论、病人角色扮演、操作、练习等。
4.快乐学习是引力
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点滴体会如下。
4.1学会幽默。
课堂上,必要时添加一些表演性的、幽默性的活动与语言,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的工作就是相声加表演,语言要有个性,制造悬念,抖个包袱,让课堂充满笑声,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张有弛的学习环境。
4.2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学生。但是,说得容易做得难。有时,学生课堂上违纪,一下到气头上,忍不住就会大批一通,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宽容,宽容不仅是给学生机会,而且是为自己创造机会,保全学生的尊严,有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
4.3学会坦然。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父母的心态,也是老师的心态。每一位老师都希望所教的学生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能取得优良的成绩,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学生。然而,对于中专的学生,本身素质差,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比较糟糕,所以面对这么多半懂事又不懂事的孩子,如果你总是唠叨来唠叨去的话,就往往没效果,令学生听得厌烦,从而讨厌你。
4.4学会公正。
每个老师都有特别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至于那些上课不听讲,又调皮捣蛋的学生,虽然不喜欢,但也不要表露得太明显,尽量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行为,无形中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大家的老师,我不愿落下任何一个学生。
4.5学会鼓励。
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应具备很强的法制观念。而目前医学生的法制教育水平和现状实在不尽如人意,医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日趋严重,法制观念淡漠,是一个不容勿视的问题。
医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专业课程之多、学习负担之重导致法制教育不得不让位于专业教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法律课所占的比例极少,课时安排不多。现行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显然忽视了法律课的作用和特点。法律知识的传授,法律意识的形成不是短时间所能达到的,要循序渐进,要多次重复,才能深入人心。
(二)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讲授法律课的教师多为半路出家,未接受过正规的法律专业学习,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偏重于照本宣科,教学效果欠佳。
(三)学生主观上对法律课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其根源之一在于教育者仅仅把法制教育局限于课堂和书本,划几个重点,背几个概念,应付考试过关,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根源之二在于医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轻视法制学习的问题,以致于个别学生“课上学法制,课下读黄书”。
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多,学习压力大,重才轻德既是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是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医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行为责任意识差,言语不和即挥拳相向,见财起意则以身试法。
二、医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
(一)社会大环境与校园小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目前的教育形势下,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医学生的世界观尚处于形成之中,心理状态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极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的负效应,对医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校园小环境中的校风、学风是否端正、严肃,朋友关系是否正常,对医学生违法犯罪都有影响。因此,医学生违法犯罪率的高低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校园小环境的好坏有着非常直接、紧密的关系。
(二)反常规心态的外化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整个社会处于深刻的变革和飞速发展之中,勇于突破传统的束缚,求新、求变、求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医学生也和其他学生一样,有着最敏感、最活跃的思想。在新生事物的接受和发现上尤为积极、热心,投入也更为彻底和义无反顾。然而,由于他们中一些人社会阅历、思想状况、个人素质方面的缺陷和道德观念、法制意识的偏差,使其极易步入认识的误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道德水准、法制观念低下
道德是法制的基础和前提,二者互为联系,违法犯罪的医学生中绝大多数之所以走入误区,都与缺乏基础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们有的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丝毫不得侵犯,心胸狭隘,感情偏激,以致举止粗野;有的人听不得批评意见,一旦有事就耿耿于怀,总想伺机报复;有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导致人际关系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如果受到某种外来因素的激发,就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综上所述,法制教育作为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处地位确实令人担忧。加大法制教育在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的力度,是每一个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应忽视的问题。改变现有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中法制教育薄弱的问题,把法制教育真正溶于医学教育体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
三、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法制教育
结合多年从事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体会,笔者认为对医学生法制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法制教育中要注意提高医学生“法的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法的价值观念,体现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组织对社会主义法制的信仰。只掌握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要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中形成尊重法律的习惯和风气,使每一个人自觉地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绳,就必须解决深层次的法律意识问题,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抓好校园环境的建设
一是进一步完善学校的教学体制,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二是开展心理咨询服务,以解除某些医学生在心理上、精神上的困惑和压抑;三是改善人际关系,突出“以人为本”,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培养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一部分医学生中由于缺乏起码的道德品质基础,一旦受到某种因素的激发,就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因此,基础道德教育应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学生分清善与恶、美与丑,教育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反对自私自利。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一是要抓养成教育,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学习国家的有关法律、法令、校规、校纪等,让学生一入学便养成知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二是抓法制宣传,利用广播、录像、板报、法制图片展览等形式,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制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不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四)法制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 病例库;标准化;教育
当今社会在各种行业都积极重视标准的制定及运用,比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职责是确保美国本国生产或进口的食品、化妆品、药物、生物制剂、医疗设备和放射产品的安全,针对性的制定了各种标准;自2004年1月1日起,我国首先在食品行业中实行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制度;汽车工业的零件标准化,通用化生产制度,这些标准化制度的建立,极大的提高了社会工作效率和公众对产品的认可,对社会发展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主要由初中毕业生构成,起点低,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对知识的接收产生困惑,掌握难度大的知识有抵触现象。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医学教育中,如何培养一名合格的具有医学素养的学生,达到将来工作所需要的医学知识,本人认为建立一个好的标准化的病例库将会在以临床病例为中心的临床教学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1医学病例库建立的重要性
有条件的省市医院现在已经着手或者已经建立数字化临床病例数据库,为医院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以供培养年轻医生和进修生使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建立医学病例库有别于医院临床数据库,主要供教学,其重要性首先体现在教学上的统一,指导教师教学标准化。其次,有利于建立标准化的资源库,对考试结果可以进行有效横向和纵向比对,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再次,采取案例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理解吸收新知识,早接触实践病例,丰富了上课内容,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医学病例库制定的标准
在数据库建立前必须对数据库的入库病例标准进行分析探讨,制定统一的入库标准,才能保证数据的规范化,有利于构建一个完整而统一数据库。病例库建立的作用效果需要其构成的病例达到以下标准,才能起到教育、示范、衡量的作用。
2.1病例的典型性。人体的每个系统都有几种比较常见的病,这些是建库的基础,必须纳入。结合教学实践,侧重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建库时注意收集有地区特点的典型病例,比如广西为艾滋病、地中海贫血病、鼻咽癌的高发区,有利于学生结合地区实践。
2.2病例的区分性。病种与病种间有清晰的区分,才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少学习难度,掌握学习的关键点。相同病种的并发症需要列举齐全,教学过程中才好进行区分教学,避免学生产生学习误区。
2.3病例的专业性。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专业分化已经越来越细,药学类的学校甚至能举办10多个不同类型的专业,体现了社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在制定病例库时,需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实用性,比如护理专业与药学专业、康复技术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之间对医学知识的掌握难易度和范围差别明显,需要制定病例的掌握难易度和范围才能贴近专业实用性。
2.4病例的常见性。针对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多为药店、小型医院、家庭护理保健等都属于社区医学范畴,所以建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社区常见病例,才能在有效的体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教育的特色。在编写过程中,教师应多走访药店,社区医院,与居民医保管理部门联系,对收集病例进行调查,力求做到病例与学生将来工作贴近。
3制定病例库的重要意义
病例库在建立后,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各种教科研活动,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在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中职学生多来自农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典型病例,有利于学生理解,让教材通俗易懂。
病例的收集能做到贴近生活,尤其是以社区居民的常见病,多发病为主。
3.2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数据库的建立有利于学校在此基础上构建医学类课程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教学引用。
3.3有利于学校实训操作和习题库的建设。教师可以通过典型病例,模拟病人症状,对学生进行实训考核。在以往的考核中,病例的考试都以纸笔测试为主,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如果建立标准化病人案例,学生在实训中就能感同身受,初步体会到病人的发病到病愈的整个过程体验。
3.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开展德育教育。学生在病例实训体验教学过程中,能培养起关心病人、爱护病人的职业素养,深刻体会到病人的痛苦,以及救死扶伤的伟大职业情操。
4医学病例库建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4.1建立医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收集病例时,因学校附属医院规模小,甚至有的学校没有医院,遭遇数据来源匮乏的问题。遇到此类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大医院友好合作收集,共同开发的模式,由医院收集,学校负责整理筛选,互惠互利。
4.2建立学病例数据库需具备一定的信息数据电子化处理能力。数据收集过程中,学校不仅要有一定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如数据存储设备、摄影摄像设备和建库软件等,也要有专业老师会对病例信息进行电子化整理,这对建库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专业老师学术素养都是一大挑战。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医学病例数据库建立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对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信息化、财力的大考验,如果建成在此基础上延伸开来的教科研作用也是巨大的。目前我国正处于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国家对教育的软硬件投入都前所未有的增加,正是学校在学科建设上加大投入的关键时期,有能力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关键阶段的发展投入必将带来学校整体质量的大飞跃。笔者本文中所及,有不成熟的地方,希学界同仁提出指正。
一、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
为了扎实有效地推动“百万中专生计划”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将上级会议精神、文件要求及农广校的办学特点、设想多次向教育部门分管领导专题汇报,争取教育部门的全力支持。在多方努力协调下,省招办同意学校从2006年开始实施春秋两季招生,方便农民适时、就近就地学习,使学校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政策实现了较大突破,为开展中职教育,扩大招生规模,理清招生渠道奠定了基础。
二、拓宽办学思路,明确中职办学工作重点
一是确定重点县区、重点乡镇,在生源集中和教学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办乡镇教学班。二是积极参与初高中毕业生分流,培育农村新生代劳动力。在每年中学生毕业前,招生人员走进学校,向应届毕业生宣传农广校的办学特色,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面。三是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延伸培训服务链条,提供跟踪指导服务,吸引和动员更多参训学员参加系统的专业学历教育。自2013年起,全省农广校系统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选择10所县区农广校,从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中草药种植、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畜牧兽医六个专业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试点工作,当年招收学员500多人,实现了中职教育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有机结合,为下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三、充分利用国家资助政策,办好全日制脱产班
自2007年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资助以来,学校宣传国家中等职业教育资助政策,选择了办学基础条件好、师资力量强、教学管理严格的学校适度扩大全日制办学规模。鼓励办学条件相对较弱的学校,一边加强条件建设,一边继续下沉办学重心,全力搞好乡村教学班建设,做好业余函授班的招生教学工作。
四、结合办学评估,强化教学管理
为了全面提高“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效果,学校对全省12个市(州)所辖65所县级农广校组织开展了办学自评、复评工作,并接受了中央农广校的评估验收工作。
关键词: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共同体;培育
一、研究的缘起
笔者在江西省2010年教改课题“基础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师资培
养对策研究”中,对176名中、小学教师,264 名中、小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往往是少数1—2个同学完全包揽,其余的成员基本上置身度外,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也导致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就此与上述中小学教师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深入探讨,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必须加强对小组活动的指导,以此推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为此,笔者尝试开展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首次出现的课程形式,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和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初等教育专业的五年制定向生必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策略和方法。
2、学习共同体
学者张建伟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固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1]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构建学校共同体和班级共同体外,还可以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学习共同体。
3、两者之间的特征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生成性的特点。它需要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自然而然产生共同学习,相互作用的集体。学习共同体具有“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种基本素养。它的本质特征是行为主体性、系统开放性、成员组织性、目标整体性和活动整合一致性,恰恰符合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学习者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学习者个体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学习活动成为“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倡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这也与学习共同体可在班级中以小组的形式构建是相一致的。
三、研究的开展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理想的学习共同体,是共同体成员共同学习(learning with each other)、互相学习(learning from each other)和互利学习(learning on behalf of each other)的统一。[2]因此,笔者在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进校时,联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调查,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兴趣爱好以及家乡所在地等因素来安排共同体成员,尽量把性格互补、风格各异、来自不同县区、性别平衡但兴趣爱好相似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共同体,成员人数为6—8人。以真正做到每个成员都有相对优势和相对劣势,都能够在学习活动中有所收益又有所贡献。
创设环境,让学习共同体更有形。“共同体”在作为一个人类学概念被提出时,就具有以地缘为纽带、关系亲密、自然情感一致的意涵。[3]学习共同体与一般的教师在课堂上临时组织的学习小组的一大区别,在于共同体成员在学习生活中进行经常性的广泛而频繁的互动,在情感上相互依赖、相互支持。
为了让学习共同体得以维系和发展,在配置好共同体成员后,笔者首先鼓励学生给自己所在的共同体“冠名”,旨在让每一个成员拥有一种组织的归属感。其次,发挥大学校园学生座位的不固定性,要求地理课堂上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座位上靠近,以便于课堂上和课间进行经常性的接触和交流。第三、构建“理想说话环境”,从熟悉彼此的名字开始,指导学生以宽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联系,促进共同体成员之间相互包容,让个体觉得已经被他们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第四,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共同体成员的行为标准,保证学习共同体的有序发展。
(二)安排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要使组建的学生群体成长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他们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需要教师对共同体的学习活动予以合理安排和组织,在活动过程中对学习的方式和流程进行有效指导。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是以乡土地理为依托,以问题为中心,以调查、参观、野外考察、专题研究、条件分析、汇报交流等为学习方式,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理化生等多种学科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它是课堂地理学习过程的升华,是将应用主题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到更高层次——利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适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年龄较小,学习热情高,可塑性强,并且学习时间、空间灵活、充足。综合上述因素,笔者为学习共同体安排了以真实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真实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宽广的视域和灵活的思维,另一方面需要有效运用各种解决策略,因此有必要将学生组织起来,使他们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探索问题。或者探索问题睥各个侧面,并且切身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如何以及为何被运用的,从而真正习得这些学习策略,具体说来,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流程如图1所示:[4]
(图1: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过程)
1、发现问题。鼓励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产生尽可能多的不同的想法,而不去深入追究这些想法是否完善。由于小组内成员思维的异质性,思维的想互激荡作用特别明显,新的想法也就容易涌现。首先,笔者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其次,要求每一共同体成员共同遵循“讲问题、听问题、谈问题”的模式,指导每一成员把自己发现的问题讲出来,同时,认真倾听其他成员的问题,最后讨论大家提出的问题,根据大家的兴趣爱好、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围绕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的可行性等方面确定共同体要开展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学生们曾提出过以下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杨歧寺的宗教文化”、“萍乡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神奇武功山”、“萍乡城区太阳能热水器使用调查”、“走进‘凤凰天成’——萍乡精品小区设计中的问题”等等。这些主题由学生自发提出,兴趣高、实践性强,因此可行性高。
2、分析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后,学习共同体首先根据主题要求和成员的实际情况,推选出活动的负责人,学习共同体的每个成员都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对问题意涵的认识,进而提出拟进一步获取的知识信息以及获取的途径和方式。例如:理论搜集、实地考察、数据收集与处理等,其他成员给出反馈或建议。其次,负责人根据讨论的情况,组织成员制定活动方案,根据活动过程进行成员分工,每个成员明确自己要获取哪些知识信息以及怎样获取这些知识信息,并分头展开相应的信息搜集和知识学习活动。
3、解决问题。每一成员在共同体中汇报自己信息收集、知识学习情况中,所有成员在共同评估这些知识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的基础上,确定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而,每个成员再次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最后,共同体成员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综合获得的知识信息,表达自己对问题解决的初步见解,并撰写活动报告,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评估。
(三)评估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情况及效果
1、评估内容多元化
对学生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在进行评价时,可对每一项目提出更为具体的区分内容(见图2)。
评价内容评
价
要
点1评价要点2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否善于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经常独立提出问题,具有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已有信息提出地理问题,能否补充问题的必须条件;
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即问题是否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是否新颖。在各项探究活动中是否表现出下列情感与态度:兴趣、好奇心、探索欲、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创新精神等。
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能否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通过收集相关信息,将已有的地理知识与问题相联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能否分析信息,得出结论;
能否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是否具有独立思考与反思的习惯和质疑意识;
能否与他人合作解决地理问题。
表达、交流探究成果能否条理清晰、完整地表达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否将论据与论点联系起来,得出基本合理的解释;
能否用语言、文字、地图、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学习成果。
(图2: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点) 2、评估主体多元化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因此,学习共同体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主体也应是多元的,首先,成员在共同体内部对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其次,成员之间进行相互评价,第三,共同体之间通过活动展示,交流等进行评价,第四,教师通过活动过程的观察,对每一学生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学生的综合评价。
四、研究的结论及遗留问题
(一)培育学习共同体有利于促进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育学习共同体,可以让其所有成员拥有共同的兴趣,形成共同的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具有不同背景文化、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利用各自的专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完成其共同协调确定的学习目标,这就保障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既让五年制定向生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懂得了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二)培育学习共同体对新课程改革有指导意义
在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培育学习共同体,充分尊重学习者的异质性,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沟通,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与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是相适应的,特别是对于初等教育专业五年制定向生,能够从学习经历中树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习得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策略,将对今后在实际教学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发现学习共同体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有新课程的理念,在与学生沟通交流中形成平等、对话、理解的师生关系,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活动指导能力,帮助学生共同努力完成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功的体验,从而强化学习共同体的发展。这些工作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调动教师进行这项工作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建伟,孙宴青.建构性学习———学习科学的整合性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8.
[2]胡咏梅,英国中小学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系统[J].外国教育研究,2004,(8)
[3]赵健.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
[4]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
[5]肖川.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7
广州市有以下优秀的中专学校:
1、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国家级重点全日制学校、广东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是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的职业教育部,与广州大学市政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办学,师资共享,资源共享,学校开办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级职业教育。
2、广州市白云区卫生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广州市属普通中专学校,座落于广州市沙河龙岗路。学校从成立至今,已培养的各类医学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分布白云区及全省各市卫生医疗单位,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卫生单位业务骨干。
3、广州市天河职业高级中学,是隶属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的公办公费学校,创办于70年代,于1986年开办职业教育,从一所区办职业高中班起步,走过了从创业、发展到辉煌的40年。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广州市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
(来源:文章屋网 )
(1.广州医科大学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180;2.中山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东 广州 510275)
摘要:在对广东省卫生职业院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指出广东省卫生类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卫生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招考政策不完善,专业设置不对应,课程存在脱节、重复、倒挂现象,部分中职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升学,并提出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完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学分银行”、整合卫生职业教育资源等加强中高职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17-04
中高职衔接,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一个重要命题,主要目的是为有意愿继续升学的中职学生搭建升学平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
卫生职业教育既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医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基础。做好卫生类中高职衔接,有利于落实国家大力发展医学教育的精神,对加快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优化卫生职业教育结构,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长期形成的多级管理模式和固有教育体制,加上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沟通,中高职衔接收效甚微。虽然在教育部层面,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已由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统一管理,但广东省中职与高职仍然分属广东省教育厅不同的处室管理。管理体制不统一,使中高职在资源整合和发展规划上难以做到统筹兼顾,给中高职衔接设置了体制上的障碍。
随着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由过去的行业办学转变为现在的行业指导、教育部门办学。然而,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并没有及时到位,特别是近年来国家给予职业教育的多种优惠政策难以惠及卫生职业院校。如省、市职教部门在规划或落实中高职教育经费时,基本上都把关注点放在理工类高职院校,而提供给卫生类中高职院校的经费很少。
(二)卫生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不合理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提高已是时代进步的必然。这种趋势呼唤医务工作者的培养规格要与时俱进,培养层次需要由中职教育向较高层次过渡。近年来,广东省医学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医学卫生院校60所。其中,卫生类中职学校37所、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8所、医学本科院校15所。2012年,广东省普通医学教育招生规模中,中专生招生比重占57.61%,专科生占14.84%,本科生占19.62%。广东省医学教育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即本科和中职教育规模大、高职高专教育规模严重偏小,比例结构严重失衡。卫生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卫生类高职院校稀缺等弊端严重阻碍着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招考政策不完善
目前,广东省中职学校毕业生以直接就业为主,有升学意愿的则可通过以下途径继续升学深造:参加高职院校自主招生,报考试点高职院校;参加“3+证书”考试,报读普通高职院校;参加成人高考,报读各类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参加自学考试,获取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在招生考试时间安排上,每年高职“3+证书”考试时间与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执业资格考试时间相冲突(都在三年级第二学期),许多中职学生无法安排充足的时间作复习准备。为顺利获取毕业证书和考取执业资格证书,部分中职毕业生不得不放弃继续升学。
在招生考试科目内容上,偏重文化考试,忽略职业技能考核。如高职“3+证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以及专业技能。由于专业技能证书只是参加考试的一个前提条件,考核要求不高,基本上所有中职考生都可以取得此证书。因此,能否考上高职院校,就取决于三科文化考试,这意味着技能水平高的学生在此项考试中优势全无。为摆脱这种困境,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教学内容上不得不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更改教学计划,减少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所需的时间而转向学习考试课程,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四)中职和高职专业设置不对应
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专业目录,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短,目前专业目录不成熟。二是不论是中职学校或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过多考虑自身的发展,忽视适应市场需求或满足企业要求,没有从职业教育整体发展的角度、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度去考虑不同层次教育间专业设置的衔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卫生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许多中职学校开设了很多新专业,如药品营销、中医康复保健、中医学、中药学等,而属于高等教育范畴的高职院校,医学卫生类专业相对较少。虽然广东省高职招考的专业已经达到9个门类,但中职学校所设置的有些专业仍找不到对口甚至相近的专业报考。卫生类中职学生因无对口专业报考而放弃升学的机会。“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专业和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专业也仅限于护理等个别专业,范围未能进一步扩大,卫生类非主干专业的中职学生升学通道较为狭窄。
(五)中高职课程存在脱节、重复、倒挂现象
文化基础课程脱节 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比较困难,而且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这类基本课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认为“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差”、“高中毕业生接受能力更强”。这一方面反映了中职学校对文化基础课未给予足够重视,对学生潜力开发不够,只重视与本专业就业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中职学校的教学计划未能兼顾有升学意愿的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要求上存在着一定的脱节,两者没有很好衔接,没有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程体系。
专业理论课程重复 卫生类专业理论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限选课两类。这两类课程在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均有较多重复。目前,中高职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一体化的课程、教材,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是按照各自的教学目标来安排教学内容,这就容易导致高职阶段专业理论课和中职阶段专业理论课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通过对护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进行对比,重复率达70%。
专业技能课程倒挂 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其“高”并不明显,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课程定位低、实训资源不足,有些专业技能课程与中职相比并没有明显增加,甚至还存在倒挂的现象。这是由于中职学校经过漫长的办学历史积累,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无论实训设备、实验师资、实验室管理都有较强的实力,实训技能课程安排较完善。相反,高职院校在近几年才得以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都是仓促挂牌上马,实训设备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等因素影响了专业技能课程开设的数量和质量。
(六)家庭经济困难,使部分中职学生放弃升学
据调查,广东省卫生类中职学校生源构成中,相当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父母大多为农民,收入水平并不高。高额的高职学费已成为部分优秀中职学生升学的阻碍。尤其是相对其他文科、理科专业来说,卫生类专业因其专业差异性和行业特殊性,学费普遍较高,至少5 500元/年以上。加上住宿费、杂费等,就读一所公办卫生类高职院校一年花费至少8 000元以上,民办学院则更加昂贵,再加上物价高涨和伙食费不断攀升,对于大部分家境并不富裕甚至贫困的家庭来说,确实难于承担。
卫生类中高职衔接的对策
(一)改革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建议省教育厅下设“职业教育处”,将中职和高职统一划归“职业教育处”管理,“职业教育处”下设专门机构“中高职衔接办公室”,配备足够的人力、财力等,具体负责中高职衔接组织、协调工作。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处”主导下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教学融通,实现中高职教育全方位的衔接。
卫生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有很强的专业差异性和行业特殊性。政府部门在制定具体的中高职教育政策时,切忌“一刀切”,应给卫生职业院校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建议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方案,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给予一定的优惠。在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建立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创新校企合作形式,引入企业冠名班等人才培养模式。
(二)发展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许多省市以战略眼光,在压缩中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同时,积极加快地市级卫校的升格转型,着力发展医学高等专科教育或卫生高职教育。其中,江苏、浙江等省最为活跃,率先在卫校中推行“三加二”办学模式(即中专三年加二年成为大专)举办卫生高职教育。2003年,江苏省创建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实行“小学院、大学校”的办学模式,下设若干所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学院的分院,招收对象为应届初中毕业生,实施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这种改革方式,江苏省一下子把全省中职学校“中转高”的难题解决了。到目前为止,江苏、浙江两省几乎把所有地级市卫校升转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或卫生类高职院校,浙江省在“科教兴卫工程(2008)”实施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停招卫生类中职学生。
从现实角度看,卫生中职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已成事实,表明卫生职业教育现状与人才市场需求之间严重脱节。从国情出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和护理等相关医学类人才全部由本科院校来培养,既无可能,也无必要,还会增加培养和用人等社会成本。而由中职学校来培养,则达不到现代医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而这正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学的广阔空间。
政府部门应根据当前卫生技术人员队伍现状和需求情况,对卫生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布局进行科学规划,尤其要抓紧现有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转制和升格,在优化中职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的高职高专教育,逐步以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取代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三)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一方面,改革高职“3+证书”考试的科目。提高专业课和技能考核在高职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使中职生源考生平时学习的专业课内容与考试内容相一致,提高中职生升上高职院校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实行职业院校优秀学生免试保送制度。可在中职学校当年毕业生总规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把文化理论基础扎实、职业技能水平过硬、愿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免试保送到有对口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学习,完成高职阶段学业,有条件的甚至继续保送到技术型本科院校就学,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实行保送制度,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要把握好保送的标准和操作性,尽可能细化标准,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增强公正性和透明度,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二是要把握好保送导向。就卫生职业教育而言,要通过对卫生技术人才进行需求性调研、分析,把符合人们健康需求和紧缺型人才需求的专业作为保送的重点,而不能仅仅满足学生个人的升学需求。
(四)建立“学分银行”,实现中职学生自愿升学
“学分银行”是指借鉴金融学意义上银行操作运行的原理,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有关职业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学生学分生成、记录、储存、使用、互认等的一种系统和模式。学生可根据已有的学习基础以及潜能、兴趣选择不同模式的课程,允许学生工学结合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建立校际之间、相近专业之间、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之间的学分相互承认机制。“学分银行”的构建,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及美国的一些成功做法,规定中职学生在取得中职阶段基本学分拿到中职毕业证书后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选择升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如果选择升学深造,那么要在中职学分的基础上完成高职高专层次的基本学分和高职院校的特色学分,才能获得高职高专文凭。以此类推,直至获取研究生学历文凭。
(五)成立广东卫生职教集团,整合卫生职业教育资源
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是新形势下的创新形式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保障机制之一。根据现状需要,可设立广东卫生职业教育集团,集团可由卫生类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医院、药店、医疗卫生机构、企业等自愿组成,属事业性职教集团。成立广东卫生职教集团,主要有以下几点作用:
有效整合中高职教育资源 引导广东省卫生类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积极加入职教集团,以广东卫生职教集团为平台,逐步实现卫生类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的资源共享,解决高职院校实训场所和设备不足的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通过集团内部制度和规范,以签订相关协议的方式实现衔接,如实施“中高职三二分段”模式、开展职业培训、开发成人教育项目等。
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 集团内部中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和来自医院行业的卫生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构建一体化的中高职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制定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探讨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员为重点开展卫生技术人员需求调查,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调整传统专业。集团内部中高院校亦可共同开发以岗位为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和卫生专业系列特色教材。
集团内部成员实现共赢 集团内部成员通过共建教学场所、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行业的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提升中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条件、场地资源、技术资源、社会声誉等,促进医院、药店等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如高职院校可与街道社区共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学校与医疗机构共赢。
实现中高职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集团内部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实行院校间、专业间学分互认,譬如学生可在集团内不同职业院校选课、听课并取得学分。通过这种学分互认提高办学效率,实现校与校之间教师互聘、课程互选、专业共建、资源共享。通过学生选课程、选教师引入竞争机制,教师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有利于激励教师更新教学内容,激发教学工作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与文献:
[1]耿金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研究[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全,黄惠霞,陈小茜,彭会.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调查报告[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1).
[3]陈小娟. 广东省医学教育统计分析报告[R].广州: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研究院,2013.
[4]马秋硕,刘铁,赵倩.中高职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广州地区的实证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5]慈溪职高课题组.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技师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1(3).
[6]徐庆锋,苏慧萍.加强行业指导力度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0(1).
[7]王云波.走向教育公平的职业教育:问题与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0(8).
[8]秦建设,李勇华.论医学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衔接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9]陈健尔,应志国,章文杰.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化机制研究与实践——以宁波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1).
关键词:医学职业教育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面对21世纪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的挑战,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转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育思想以及过分专业化、单一模式化的观念,在注重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等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总体要求,构建起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能使学生在全面成长的同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把知识、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及综合提高的,开放式、多样化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模式。
一、加强基础教育
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医技人才,强调实用性,但如因此而忽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则不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在竞争日益激烈,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个人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一点在中等医学职业教育中普遍认识不足。在国内的中等医学教育中,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的现象较为普遍,数、理、化、语文等基础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基础文化教育环节十分薄弱。特别是近两年来,由于过于强调实践教学,各专业的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基础文化课时则一减再减。基础课程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在系统学习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往往伴随着学生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自身素质的提高,这对学生个人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基础科学文化教育的不足,会对学生的理解、分析、思考及判断能力产生影响,妨碍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另外,由于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每个医学生毕业后仍需要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唯有这样才能适当不断发展的社会卫生事业的要求,而这需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学习能力是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一个人一生不断发展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基础知识教育的不足以及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当前中职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从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出发,中等医学教育应体现终身教育观念,不仅应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术,还需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基础文化教育。
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从课程体系和结构上看,现有的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缺乏专业结构层次特点,在课程安排上追求专业化、基础化,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学生基本上是知识被动接受者,其动手能力、创造性较差。面对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中等医学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围绕新形势下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为:加强综合教育并与劳动结合,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是重视名次发展,还重视情感、意志、思想道德的发展;课程内容日趋合理,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中等医学教育改革也应朝着综合、多样化方向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中等医学教育应造就医德高尚、知识面广、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医疗保健、预防医学人才和具有全面思维能力的医生。因此,中等医学职业教育应注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特点,以及当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趋势,围绕面对21世纪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应抛弃那种过分基础化和专业化的倾向,取消那些知识已老化的课程,不断增添具有新知识的课程。其次,在课程设置中尽可能打破学科间界限,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性和融洽性。再次,应遵循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科间的有序性和连贯性。基础学科是专业的基础,改革基础学科如不断加强优化组合,势必影响专业课的学习,因此,优化基础学科应从系统、科学、整体的观点出发,加强学科间的广泛联系,删去那些重复、繁杂的内容,增强实用性内容,改革前后课程分离、基础与临床脱节的课程结构,应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接触社会。最后,应增设人文学科和文献检索等内容,以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卫生宣传教育等能力。
三、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21世纪的人才规格,要求必须确立新形势的培养目标,而要达到新的培养目标则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乏味,只片面强调知识传承,教师只起知识传导的作用,没能起到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作用,也不太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人去主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材料和书籍,自学能力也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较差。随着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中等医学教育进行系统改革、整体优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是今后中等医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提倡创造性教学,即应废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启发式、探索式等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创造力放在首位。教师要做到创造性地教学,首先,在知识的传授上,应加深面向过程,即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其产生的基础以及与其他知识的相互联系等。教师引导学生以面向过程作为学习重心,其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创造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必然能使学生获得一种创造精神,有效地促进智力的发展。其次,在教学上,应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应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影响,以唤醒他们丰富多彩的个性,并针对学生间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诱导,以满足不同的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再次,形象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教师应善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善于选择带有情绪色彩的教材,避免公式化地表达自己的判断等。最后,教师应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素质和水平,开展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有效训练。
四、加强毕业后的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
高科技时代的发展,对传统的医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教育得到的知识和技能很快就会变得陈旧,以致越来越无法满足工作需要。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日益突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个人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毕业后教育和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多渠道地建立培训基地,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可脱产进修,也可在职培训,时间可长可短。在培训内容上应强调学以致用,讲求实效,根据培训对象的需要、培训目的以及学习基础,设计各种各样的“搭桥”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可根据内容及其他因素采取小讲座、讨论、案例分析、求教与实习等多种形式。另外,培训者在培训中应针对地区实际,提出切合本地需求的操作,按照人才需求来进行设计、安排课程并组织教学,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学习,并与工作实践相衔接,使被培训者能够结合本职工作,对培训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有正确的理解,并能转化为工作、学习中的自觉行动。通过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对各类医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上的再教育、技术上的再提高、能力上的再培养,是加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
中等医学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遵循医学教育理论,以创新提升实践,以实践取得突破,紧紧抓住素质教育观、可持续发展观、终身教育观等关键问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便使中等医学职业教育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教育,2000,(5)。
目前,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水平低,试训、实验条件差,“双师型”师资力量匮乏,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对于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大多数人认为在政府积极主动确定职教发展的总体规划及思路,并出台相应的措施,给予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职业教育学校应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来取得长足发展。
一、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弱势
长期以来,学生难教,难管理,不断流失,已成为职业学校的一大困惑。其主客观原因如下:
第一,校方教育管理存在两种极端。学生是职校努力做工作争取来的,管理者们为了不使学生流失,在教育方面往往迁就较多,约束松懈,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会评价说这个学校管理不严学习环境不好从而离去,另一极端是学校为加强监管力度,往往采取控制和封闭,对学生进行理想化教育,于是有些班主任宁可担当流失的责任也要严明班风班纪,如劝其退学等。控制和封闭不但没能改变学生现状,反而激发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第二,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频繁和活动类型要求难度较大。有些学生本来学习基础差,贪图玩乐,怕动脑动手,日常习惯不好,对于校方高标准要求,感到沉重的压力,也因看不到自身价值而退却。
第三,专业与文化课也存在两个极端,或者忽视文化课,或者重视文化课而专业特色不明显,与招生宣传不相符,对学生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第四,家庭的影响。许多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教育,其次,他们往往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喝酒、打牌、讲脏话,许多学生也沾染了这种不良习气。
第五,空巢家庭鞭长莫及,使学校与家庭共管出现障碍。年轻父母在外打工,不少留守少年在父爱母爱鞭长莫及的日子里拿着父母含辛茹苦挣来的钱去网吧,在消费上大肆攀比。也有不少打工父母对子女上了职业中专则撒手不管,因此有人说职业中专学校简直成了托儿所。
第六,受学生个性心理的影响。工作、生活中的不如意往往使人落魄,更何况是学业不成功的初中生,心灵也自然会有些寂寞,他们自尊心很弱,道德推理不够成熟等等。因此如何把握严与慈、苦学与娱乐,如何留住学生,使学校真正成为人才的摇篮,是中等职业学校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二、西部职业中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首先,职校要实现对学生的承诺,比如承诺学生至少学到一技之长,就得让学生感到某个专业是他学习的主要方向,并尽快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技能要有实训基地,没有与企业联合的实训基地怎么办々眼下不能等待不能观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办学条件,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从精心设置专业开始,专业设置要有特色,更要有科学实用的教材。文化课与专业课程要合理设置,以突出专业特色。“双师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核,是重中之重。2007年入夏以来,全国各地著名的师资基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素质整体大大增强。某些专业可以重金外聘“双师型”人才和专业教师。职校必须尽快优化办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狠抓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职业学校的诚信形象,以办人民满意的学校来吸引学生。
与此同时,要强化对学生的科学管理,加强对学生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途径如下:
1、加强对父母的感恩教育,体会父母的艰辛。使学生与父母心连心。
2、实现个人价值的品格教育。譬如认真执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
3、多开展适合多数学生参与的文体活动、读书后动、社会实践活动。建立校园网吧,以疏导为主,引导学生提高道德推理能力。
4、校级领导定期与学生对话,以增强信任感,亲和力。
5、加强卫生教育,包括语言卫生。纠正一切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