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管理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就是让我们利用广联达沙盘就是模拟工程,让我们分别模拟不同的角色,对这个工程进行前期策划与后期执行操作,整个过程是在一个大桌子上,桌子上有模拟工程的各种教具。每组有五个不同的角色,分别是:项目经理、财务经理、经营经理、生产经理、采购经理。项目经理负责指挥、控制和协调项目组成员按照进程表完成项目;财务经理负责资金管理和操作、资金帐目管理、负责盈亏分析;经营经理负责劳务结算、甲方报量、成本核算和分析、洽商变更;生产经理负责进度计划编制、资源需用计划、施工操作;采购经理负责材料采购、库房管理、材料发放、材料核算。而我的职位就是生产经理:负责进度计划编制、资源需用计划、施工操作。
口水话说完,现在说正经的.
第一门实训的是凯旋门这个工程,我选择了财务经理这个职位,负责对这个工程的资金管理。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还是把凯旋门这个工程完成了,但是由于经验的不住,我们狠狠的亏本了,其中待工费占了很大的比例。可能是运气不行,没有把选择组员这个事放在心上,最后是班长随便帮我安排的,另外四个组员是一个宿舍的,我无法融入他们的圈子,刚开始几节课除了项目经理外其他的基本不理我,但是我也没有放弃,积极的做好我自己的工作,虽然大部分是只有项目经理和我在做。
第二门实训是世纪大桥工程,这个项目工程就不是老师带领,而是我们自己策划,自己实施。由于项目经理有事所以请假回家了,而其他三个组员是不用指望了,所以,我就自己一个人做了策划,由于上一门的实训是老师指导和我因为有事请假了三节课,所以我对项目策划不是太懂,做起策划就比较费力,但是,在我多次的请教同学后还是做出了策划还做出来了,然后就拿给老师检查,结果是惨不忍睹。没法,我又重头认真分析和核对,最后终于在广联达的评分软件上除了盈利上没得多少分外,其他的都是满分。
一、基本情况
(一)压缩企业开办时间,优化审批流程。设置企业开办综合服务窗口,实施“一窗受理”,将“营业执照申请、公章刻制、税票申领”三个环节合并,并压缩企业设立登记至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已办结压缩开办时间企业5035户,免费发放公章3467套。
(二)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建设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网上登记全覆盖,实行“一网通办”,与税务、公安部门信息共享、数据联通实现了“零见面”、“无纸化”、“零费用”。截止2019年10月23日,我县实有市场主体59689户,比2014年开始商事制度改革,上涨255.7%,其中全程电子化登记企业占比88.9%。
(三)推进企业开办“六个一”体系建设,健全长效机制。按照省、市局关于加快推进“六个一”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局进一步“减环节、压材料、降成本、提效率”,强化基础保障。
(四)全面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清单,扩大“互联网+政务服务”范围。目前,我局政务服务事项总计198项全面上线安徽政务服务网运行,彻底打通了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五)取消名称预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3月1日起,取消企业名称预先核准,开放市场主体名称库、明确名称字号禁限用规则、放宽名称使用条件。同时取消营业执照遗失报纸公告,改为在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公示,扩大公示覆盖范围,减少企业公示成本。
(六)推进企业登记身份管理实名验证工作。自2019年5月1日起,通过手机APP认证系统,对新设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实施自然人身份实名验证工作,解决了身份证被冒用、“被股东”等问题。
(七)构建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及长三角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机制。在安徽政务服务网开通专栏的同时,设置线下专窗,配备专职人员,推进“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实现高频事项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
二、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调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对标、找差、补短、增效,确实梳理出企业开办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
(一)部门间的配合不足。由市监部门牵头改革,难以协调其他单位,自市局要求实行企业开办“一日办结”以来,我县全程电子化“一日办结”企业办结情况在全市排名时高时低。其中,市监部门严格按照企业设立登记0.5个工作日(4个工作小时)办理,办结率为100%。
(二)综合窗口体制未捋顺。自2018年11月28日实行营业执照、公章、税票综合发放以来,截至目前仍然由市监窗口代为发放,数据资源局未按照文件要求设置综合窗口、未安排人员发放营业执照、公章、税票。
(三)落后的软件系统跟不上快速的改革进程。全程电子化外网申报系统不稳定,时常出现网站卡顿崩溃等问题,企业申报步骤略显复杂,电子签名不容易操作。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需要强化思想认识,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和部门协同机制,主动担当作为,狠抓工作落实,高质量高效率地推进改革工作。
关键词: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问题;措施;管理水平
一、常出现在外墙外保温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
(一)在配置聚合物砂浆方面
工厂化生产的干粉状的预混砂浆以及厂家仅供应聚合物浆料,是目前在市场上外墙外保温系统专用的聚合物砂浆。在后者砂浆中,是一种双组分,在使用时必须以规定为依据,加入一定的水泥和砂于,并进行搅拌调匀。所以,在使用聚合物砂浆时往往会存在性能差异,也就是成品质量的差异性。这主要是有在配置保温系统专用的聚合物砂浆时有直接影响成品固化后质量的可控性的差别存在而导致的。外墙外保温的质量将会受到缺乏严格性的聚合物砂浆的配置的直接影响,通常,与双组分砂浆相比,单组分砂浆在性能可控方面更加明显。
(二)在安装保温板方面
板与基层粘结的牢靠稳定性、板在墙面上派的规范性(对于门窗洞口部位、阴阳角处、外饰构件接口处要特别注意),板粘贴好后保温层在墙面上的平整性,是关系到保温板安装质量的主要方面。
(三)在搅拌和粘结涂抹保温浆料方面
通常,会将多种添加剂改性的胶粉与聚苯颗粒,也就是轻骨料在施工现场加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中,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水兵进行充分地混合搅拌直至粘稠状,在涂抹保温层时,要以设计要求为依据,分数次在基层墙面上进行涂抹,从而使具有保温隔热性能的保温层形成。这种保温层具有易于施工操作的性能,主要是由于容重轻的胶粉料、大量的加水、大体积的聚苯颗粒轻骨料所决定的,在固化后容重通常在[180k~m3,250k~m3]之间,从而保证了容重轻的固化干态保温层。所以说,为了保证保温层现场施工的顺利进行,必须以较高的产品技术和施工要求为基础。在产品实际特点的影响下,为了达到施工量和施工进度的要求,通常在施工现场的搅拌会采用大体积的机械混合机来进行。
(四)网格布的埋填
网格布在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的作用是埋人系统抹面砂浆中,与有效符合组成护面层,以提高系统的机械强度与耐久性一起到增强作用,当然,网格布的增强效果与抹面砂浆的性能和埋填质量是分不开的。
(五)护面砂浆的施工
EPS~OXPS两大系统的护面砂浆都有各自的标准性能要求,性能的达标并不意味着施工能做好,因为施工性能也会影响到成品的性能和质量,特别是外观质量,这些涉及到拌成浆料的流变性能及施工人员规范操作、技能及经验的综合平衡。这种类型的常见问题有:
第一、浆料和易性不好,稠度不佳一操作吃力。影响抹面速度与质量;
第二、与保温层咬合不好,产生空鼓现象;
第三、厚度不均匀,有太厚太薄存在,导致护面层强度不均;
第四、在大风(>5级)、阳光直射下、温度低(≤5℃)时。施工产生开裂现象;
第五、追求表面观感,采取蘸水刷浆处理,导致骨料暴露、表面返白、强度降低,甚至开裂;
二、外墙外保温施工质量问题对策
(一)聚合物砂浆的配制
砂浆配置人员需要进行技术与素质培训,定人定岗,稠度的控制、搅拌应充分均匀,确保施工操作顺畅,配比正确。
(二)保温板的安装
加强施工人员素质与技术培训:培训板面布胶、板裁剪、板排布、板拍挤压胶料、板缝及板与外饰件间密封、板打磨等操作技能,强调板安装量的重要性,加强管理人员的减产贵能严格监理人员验收,并做好记录。
(三)保温浆料的现场搅拌和粘结(配料)
采用大体积的,适合功率的机械混合机混合搅拌,经专业培训后的专人定岗负责配料与混合;专贵人员要求掌握加水量多少、配比正确、混合时间控制、稠度控制等要求及其重要性。
(四)保温浆料的现场搅拌和粘结(涂抹)
施工人员经培训后上岗做好界面层质量。首道保温砂浆与之紧密抹压。咬合好以计厚度,且厚度宜控制在30-60mm~全范围内,最后一道要拍打紧压、在砂浆是状态下保证平整度一次成活;注重阴阳角线、与外饰构件接口处、特殊部位等细活到位。
(五)网格布的埋填
现在保温层均匀布胶,然后铺填网布,两道布胶,一道铺网,明确工艺程序及规范操作动作,同时薄抹灰的厚度控制在3-6mm~围内。
1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形式是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工程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文物保护工程既具有一般工程项目的特点,又有其特殊的一面,它的最终目标是以文物建筑修缮原则为基础使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不是一般工程的确保质量与工期下获得最大利润。所以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管理形式的选择就应该围绕最终目标的实现,怎样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就选择这种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理论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学科,理论研究的历史并不遥远,但实践活动从建筑活动开始而开始。随着项目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化,其理论则更加严密、准确。《文物保护法》公布实施后,作为工程项目的特殊一员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必须更加严格和周密,确保文物建筑得到有效的保护。现将现代建筑建设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介绍如下,以便选择出适合文物保护工程项目的管理模式。
1)设计建造模式。这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工程方面最为通用,它是一种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业主委托建筑师和咨询工程师进行前期各项有关工作(如进行可行性研究等),工程项目评估立项后再进行设计,设计与招标文件完成后,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最后按设计图纸进行验收。这种管理模式应用在文物保护工程,管理模式应是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委托文物保护专家或通过对文物建筑病害长期的观察,需要维修时进行立项,然后与文物保护设计单位签订设计合同,并进行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通过招标确定施工方,按图纸施工,最后验收。这种管理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由于该模式长期被采用,管理方法比较成熟,各方面对有关程序都较为熟悉。业主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保护设计以及保护施工可以进行有效的控制。很明显文物保护工程的两大环节设计与施工在这种模式下被分隔,业主的控制权较大,易产生不利于文物建筑保护的因素。同时,这种管理模式时间跨度较大,但环节联系松懈,前期资金投入较大,设计变更手续繁琐。
2)建筑管理模式。建筑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流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之后进行招标、施工的连续模式)不同,而是采取阶段发包方式,又称快速轨道方式。即业主委托建筑管理工程师(又称“CM经理”)与建筑师共同负责组织和管理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CM经理负责整个工程的管理,建筑师对设计、施工的管理起协调作用。在主体设计方案确定后,随着设计工作的进展,完成一部分分部工程的设计后,即对这一部分分部工程进行招标、施工。建筑管理工程师定期与设计方、施工方进行会晤,对成本、质量和进度进行监督。文物保护工程运用这种管理模式,需要文物保护业主首先委托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评估、立项,设计单位根据评估与实地勘察做出初步设计,审批后,文物管理事务所、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同时入场,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进行详勘,制定出详实的维修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维修图纸进行保护施工。文物管理事务所负责对工程的全面管理,协调设计与施工,确保文物建筑修缮原则的落实,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保证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缩短设计到施工的周期,节约资金,提高保护设计的水平,设计与施工之间有CM经理进行沟通,维修水平可以得到保证。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有明显的不足:a.当前业务水平较高的文物建筑管理事务所较少,甚至还没有文物建筑管理工程师。b.设计与施工同时进行管理较为复杂,协调相对困难。c.业主与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干预不明显。这种管理模式在制度完备,法律、法规、规范健全与管理人才充足的条件下是较为理想的最终模式,但目前尚不具备这种条件。
3)设计管理模式。设计管理模式类似建筑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设计方提供设计与施工管理,或设计与施工组成同一实体向业主提供服务,类似现建工程的项目总承包。这种模式下,设计方起主导作用,指导并监督施工。设计师与CM经理基本相当,更偏向于技术指导。目前文物保护工程的现状,更适合设计管理模式。首先,文物保护设计人员较为充实,经过几十年文物建筑修缮经验的累积已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理念。其次,设计与施工能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文物保护工程目标的实现,对文物建筑修缮水平的提高起关键作用。
2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运用
设计管理模式是指:设计方或设计施工同一体向业主提供保护设计并指导维修施工和施工管理服务。采用设计管理模式时,业主只须签订一份设计施工合同。文物保护工程项目运用该模式时,一般文物保护单位的业主委托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现状情况做出评估,进行立项,并上报管理部门,立项通过后,设计单位对文物建筑做进一步的勘察与保护设计。通过审批后,设计方与施工方组成同一实体由设计方为主,一方面对文物建筑进行全面细致的勘察,提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措施;另一方面指导并监督施工,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处理,确保文物维修项目目标的实现。
1)设计管理模式的内容。a.立项阶段。该阶段目标控制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文物保护单位业主初步对文物建筑现存情况进行分析,初步判断现存残损主要原因,以及维修措施,提出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具体的工作就是编写符合实际情况的保护工程项目建议书。管理部门对项目建议书进行审查,如果同意进行立项,纳入维修计划。b.初步勘察设计阶段。该阶段在项目建议书批准后进行,主要工作是为文物建筑初步做现状勘察与保护设计。该阶段的管理应从技术上把关,对现状图纸要认真校对,准确判断文物建筑的残损原因,提出可行的维修措施。编制详细的勘察报告,通过对各种维修方案的比较,得出最为合理的维修措施。由于条件限制,初步勘察与设计阶段不可能全面涉及文物建筑各个构件,只能对文物建筑的维修提出较为粗略的方案。初步勘察结果与设计须经文物主管部门审批后项目才能进行实施。c.项目实施阶段。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初步设计获得批准后,进入项目实施阶段。项目实施阶段是决定和影响项目最终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首先,要对初步设计提出的维修措施进一步细化,对每一个残损构件做出行之有效的维修手段。其次,设计与维修施工同时进行,双方联系紧密、互相制约、互相提高。项目管理以协调设计与施工为主,在确保保护工程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项目有序的进行。通过设计师在其中协调,有效的沟通设计与施工两个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更为有利于文物建筑的修缮。该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靠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同时业主应依靠监理单位参与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资金使用、工期进度、文物安全等各方面的监督,减少保护性破坏的可能性。工程项目完成后,由设计方与施工方共同完成竣工报告。d.验收阶段。管理部门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设计变更文件、竣工报告以及文物修缮原则、有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等,全面对文物建筑的维修进行验收。通过验收后,向业主单位移交。
2)设计管理模式人员组成。设计管理模式是以设计人员为主导的管理形式,其保护项目管理人员的组成应以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为主导成立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管理部。项目部由设计单位与施工单位共同授权相关权益,对其职责提出总体要求。项目部对保护工程负全责,依据文物修缮原则维修文物建筑。文物保护工程管理项目部的人员组成有主持(具有文物建筑勘察设计从业资格的设计师担当,其主要职责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对项目负责)、施工负责人(具有文物建筑保护工程施工从业资格的工程师担当,主要职责是负责保护工程施工的管理,协助主持完成维修任务)、项目经济员、设计人员、施工技术员、材料员等。项目部在主持的领导下对保护工程项目的维修措施、施工质量、文物安全、资金使用、资料收集、人员安排等全方面进行科学管理,从而达到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最终目标。
3)控制与监督。文物建筑保护工程项目的设计管理模式下的控制与监督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文物管理部门对保护工程的监督。包括在立项阶段对文物建筑修缮建议书的审批;初步勘察设计阶段对初步设计的评审;验收阶段根据立项建议书、初步设计文件、施工设计文件、竣工报告等技术文件对文物保护项目进行严格的验收。在项目实施阶段管理部门应不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保护工程进行检查。其二,文物建筑保护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监理与控制,严格按有关规定规范、技术文件、设计图纸对保护工程实施情况与技术措施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关键词】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质量分析
随着建筑行业在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上的不断发展,目前,该行业之间也竞争日趋激烈,现代建筑管理方法越来越受到建筑行业的应用,因此,很多的建筑企业都在赶工期,保质量关的努力完善各种管理模式,许多现代化管理手段也逐步的投入到了建筑行业中,这些对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及工程质量的提高,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建筑质量存在问题分析
1.1质量监管不严
目前,在很多的施工建设项目中,监管工作人员的文化程度各有不同,管理方法各异,在管理的素养水平及法制观念也比较淡薄,很大一部分工作人员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是很明确,导致很多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违反工程建设的法定程序。
由于施工单位人员素质偏低 ,缺乏工作的责任心,诸如建设材料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查,导致很多质量低廉或者不达标的建筑材料流入建筑工地,同时也因为检查不严格而又偷工减料的现象发生。再者,工程竣工后,验收不认真检验,没有按照建筑标准的规定进行严格验收,从而导致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1.2建筑行业市场不规范
目前,国家在建筑行业中的有关法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对工程质量监管上,没有明确相应的监管条款,在监督和监管等方面就出现了建筑企业无证承建工程或者建筑单位多层转包的不良现象,这极大的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当这种违规承包现象出现频率高后,建筑行业市场就变乱而无序,如果承包的工程处了质量上的问题之后,承包方与建设方就相互推诿,没有谁能承担其责任,从而就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和建筑市场的规范性。
1.3开发商只求速度
现在的很多建筑工地,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不按照工程进度要求,一味的超进度的施工,对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置之度外,因此,在追求速度中有很多建筑工程的工序就被忽略,出现不按章程施工,这样质量得不到保障,工程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2.质量监管问题对策
2.1强化政府的监管执行力度
在工程质量的监管执行中,以法律规范依据,围绕政府的监督权威,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
建筑行业监理人员要选择其素质和技术水平达到建筑标准要求,要求人员专业化,还要考虑到其对施工的技术认知层次,继而在监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技术要求达标后,还要就监理手段及检测设备改进完善,只有多元化考虑到质量监理的全面性需求,才能够良好的对各工程责任主体存在的行为,进行协调统筹的监管。
因此,在工程施工中的监理目标的完成,不仅需要监理的职能发挥,同时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协作,才能统筹保障工程顺利完成。另外,在市场准入的条件下,也应逐步由偏重人、设备等条件转为同时强调质量和安全保证能力等方面。
2.2抓好工序关键环节目标质量监控
建筑工程项目工序繁杂,在建设工程中如果按照其特点和规律对工序加以控制,这对工程的质量监控就有了一定的效力功能。因此,在工程建设工程中,把握好基础开挖,这是对该工程能顺利验收的关键工序,而校验是关键的技术工作。当规范工序的控制操作,并协调各工序的顺利开展,这是使分项工序的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进而保证了主体质量。
如果说一个工程中只管工程质量的总目标是远远不够的,对每一项工程的质量把关,先得把总工程质量目标逐步分解,要目标细化,将总目标分为多个小目标,然后再从小目标中实现其质量关,这样一来,当完成总的工程目标后,质量管理已经控制在小目标的施工过程中了。
同时,在项目施工进程中,要时刻的对施工报告进行研究分析,如果发现有与施工标准有差异的数据,要分析其差异是否在也许的范围内,如果不是,将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这不仅能及时控制施工的差错,同时还能确保施工细分目标的质量。
2.3提高建筑队伍的综合素质管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有一支高素质的建设队伍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条件,队伍素质低是决定着工程质量失败的一个因素。因此,对于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主要是严格控制队伍中人员的准入。
而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过程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低,将在工程的施工中成了质量的绊脚石,如在一些原本就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没有及时补救,没有采取对策控制,反而还越演越坏,导致结果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质量问题。因此,素质高的管理人员,一旦发现有问题将及时的进行指导或者帮助改善,这样就工程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管理人员的素质在施工建设中尤为重要。
作为建筑队伍的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对施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应根据其轻重程度做不同的处理,对于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要进行问题通报,以提高建设单位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安全认识,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2.4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科学管理
没有先进技术的支撑,工程质量就无法创造有效的经济利益,这就需要工程单位对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进行管理,从开始的设计到房屋建筑的完全竣工,都需要进行科学的管理。
当前的很多施工单位对施工技术设计管理不是很重视,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处于违规状态,比如缺少关于环保意识,导致施工现场燥音、粉尘等对周边市民的影响,从而引起社会矛盾或者增加了建造的成本。
除此之外,在建设的具体技术中,如地基、桩基内部土质的基本情况是否与勘探结果相同,地基桩基的支护方式是否科学等还需要做检查。并且建设的设备是否符合规定,运用混凝土浇灌桩基时应注意温度变化,要有严谨可执行的施工设计方案。
然而,有些施工单位追求利润,偷工减料,在地基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垂直开挖的方式减少土方的开挖量,现场也没有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一旦地基内部排水系统处理不当,雨天容易积水,造成基坑塌陷,混凝土温度控制不好,导致桩基变形,或者桩基直径达不到设计标准,深部不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在疏忽中引起了重大事故。
2.5构建安全管理责任制度
在具体的建筑施工实践中,或多或少也出现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要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技术水平,构建一个安全管理责任制度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建筑工程的建设。否则建筑工程规模、单项工程和分项工程等都较大,没有形成一定安全管理制度,是很难进行合同管理与施工管理。
因为,建筑行业由于安全管理状况较差,导致建筑成本上升、生产效率降低、建设周期增长、质量水平降低等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中,要针对不同工程项目,采取不同的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管理,尽量对所有的可能发生的事故问题进行预防,以成本核算和管理责任制度为管理核心,并强化落实,以确保项目管理的成功。
3.结语
在现代建筑管理中,如果没有科学管理和高科技术的支撑,就很难在行业激烈竞争中有所建树。因此,建筑管理中的技术、安全、人员等方面尤其重要,要确保工程的质量,先有科学的制定管理计划和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学兵.建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建设. 2012(10)
[2]琚荣兴,张春芝.加强建筑管理质量 切实提高管理水平[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04)
[3]顾淼璐,刘香.试述高层建筑施工管理问题及对策[J]. 民营科技. 2011(02)
【关键词】建筑施工;创新;绿色施工管理
0.引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的提升。城市建筑不断的增加,建筑施工绿色施工管理是当前建筑企业所要改进的。为了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和资源的过度损耗,重视绿色施工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为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提供发展方向,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所存在的问题
1.1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
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一些建筑单位对于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建筑施工中管理是其中重要的环节。目前,在我国建筑单位对施工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该有的重视,在管理方式上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管理不足的问题,管理制度没有有效的参照数据,使得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缺失相应的科学依据和事后评估报告。相关的建设施工管理方式和验收管理方式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对整个建筑施工管理制度运行造成一定的阻碍。
1.2监督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建筑施工管理工作中,不仅要对建筑施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落实,还要注重建筑工程流程的评估和监督。当前一些建设单位在施工管理中没有相应的评估环节,对于施工管理只是停留在制度的管理上,没有对建筑施工管理过多的关注,对管理制度的落实,相关的监督机制和监督部门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建设施工管理上不能体现出管理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使得施工工程不能有效的配合,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性不够紧密。在施工管理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由于涉及的环节比较多,这就使得监督体制不能很好的开展,建筑施工管理创新受到制约。
1.3施工管理人员水平还有待提高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方案和施工环境设定相对比较繁琐、结构比较复杂。由于管理人员对创新理念不够重视,使得施工管理不能有效进行。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比较缺乏,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在建筑施工中,不能发现问题的所在,制约了建设工程施工工作进行。一些管理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管理进行日常的审核时,由于专业水平的问题,很难发现其中的隐患,部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责任意识不高,这些都使得施工管理创新制度难以开展和落实。
2.加强建筑施工创新与绿色管理对策
2.1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中,根据目前管理人员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管理人员在现场施工管理中的需要。加强建筑工程管理工作模式的完善,更应该对现有的管理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绿色施工管理和建筑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树立工作责任意识,提升工作的积极性[1]。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相关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性人才,保障绿色施工管理在建筑管理创新中有效进行,同时满足施工管理对人才的需求,推动建筑施工有序进行。
2.2加强绿色施工管理创新
为提升建筑企业的效益和效率,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强管理创新是很有必要的。确定好绿色建设施工方案,从而为建筑管理创新提供有效保障。对于绿色建筑设计图纸应该做好审核工作,保证图纸的整体质量[2]。加强管理人员与施工人员的沟通,减少部门之间的内部矛盾。确定控制体系主体,采用分级负责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强对绿色材料的管理,结合当前的市场变化,对绿色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创新完善,对所需要的材料严格进行选购和配置工作,从而确保施工材料的标准。对建筑材料进行必要的检验工作,确保建筑材料各项参数能够符合绿色施工标准。做好施工人员的调配,关注相关人员的状况,加强施工队伍之间的沟通,落实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考核,从而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保证绿色施工管理有效落实。
2.3健全完善考核评估制度
在建筑施工中,评估和考核是用来调整和控制施工情况的手段,能够有效保障绿色施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定期及时对建筑工程施工状况和人员施工规范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便于能够在最早的时间内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和调整。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规范化的监督,落实建筑施工管理创新方案。注重对施工安全风险和技术隐患进行分析与评估,进而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在建设工程的施工中开展控制活动。结合绿色施工管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风险管理方式进行风险识别[3]。注重施工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创新,结合施工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建筑施工的规范性,推动绿色施工管理持续发展。
2.4加强施工设备的管理和创新
在建筑施工中,对施工设备的管理也是很重要的。对建筑施工设备,应该定期进行相关的保养、维修、备件和检查工作,制定相关的维修预防机制,确保建筑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优化和创新施工安全管理的流程。对设备进行故障与功能的分析,确定建筑设备故障发生的原因,收集相关的数据,制定预防性维修制度,合理科学的对设备维修工作进行安排,坚持管理与维护并重,加大对预防工作的开展。对于预防性维修制度能够定期对相关的设备进行维修,并且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修理,修理过程中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零件和部位进行维护。做好仪器的技术创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动建筑施工管理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施工管理创新和绿色施工管理分析,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能够提升建筑施工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推动绿色施工管理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创新的必然性[J].建设科技,2013,08(16):36-45.
[2l张振良.浅论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创新[J].广东建材,2014,19(17):48-56.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BIM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曲线
作者简介:赵雪锋(1977-),男,湖北武汉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李炎锋(1971-),男,河南新密人,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24)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编号:2013110312002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53-02
建筑业是个传统产业,总体规模虽大但效益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和管理方式落后。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仅是英国的1/14和美国的1/19,迫切需要利用和发展高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的建筑业,BIM技术就是应这样的要求而提出和发展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这些维度包括在三维建筑模型基础上的时间维、造价维、安全维、性能维等。BIM的作用是使建设项目信息在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维护全过程充分共享、无损传递,可以使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在项目从概念产生到完全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都能够在模型中操作信息和在信息中操作模型,进行协同工作,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依靠文字符号形式表达的蓝图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工作方式。
世界各国都在推广BIM的应用,因为应用BIM技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然而,缺乏具有BIM技术的人员已经阻碍了该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大规模调查显示缺乏足够的BIM训练是采用BIM最大的障碍。在e建筑圆桌会议上,参与者认为“缺乏有经验的从业者已经成为将建筑业带往BIM时代的一个主要瓶颈”。他们断言BIM的广泛采用需要大范围的教育和培训。《中国工程建设BIM应用研究报告2012》也指出,企业在2012年内没有使用BIM软件的原因,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是没有BIM人才。
学生是BIM技术的后备军、未来的生力军,是BIM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希望所在。只有在大学课程和继续教育课程中教授BIM技术才能够实现BIM大规模的教育和培训,才能够实现BIM人才的量级突破,才能够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因此,研究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思。通过教学实践和观测统计绘制出普通建筑类本科生的BIM技术学习曲线,并在借鉴总结国内外BIM教学的经验基础上提出我国建筑类本科生BIM培养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主要教学方法等培养模式和方法。
一、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的目标与内容
BIM技术人才最基本的就是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通过操作BIM建模软件能将建筑工程设计和建造中产生的各种模型和相关信息制作成可用于工程设计、施工和后续应用所需的BIM及其相关的二维工程图样、三维几何模型和其他有关的图形、模型和文档的能力。通过操作BIM专业应用软件能进行BIM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是仅仅掌握BIM最基础的技能,并不能称为BIM技术人才。BIM的意义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因此BIM人才应该具备基本的工程能力+BIM技能+管理协同能力。只会用单一软件建模,而不会用多种软件解决问题,或者只会用模型解决单一工种问题,而不会解决多工种问题的,不算懂BIM。只会干活而不会带领团队的,或者只会带队干活而不懂培养人才的也不算BIM技术人才。BIM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才能承担起在一个项目中的责任,才能发挥出BIM真正的价值。
二、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的难点
1.BIM教育目前缺乏系统教材
BIM技术产生仅有十年,进入我国时间更短,国内的BIM技术扩散的推进很大一部分体现在Autodesk为其产品所作的书籍、培训以及会议等方面。2005年10月,Autodesk与中国高校的“长城”合作项目出版了《建设工程信息化——BLM理论与实践丛书》。该丛书大篇幅介绍了BIM理念及Autodesk对实现BIM理念的软件工具。这套丛书某种意义上起到了BIM理念的启蒙作用。2011年至2012年,何关培总结其博客内容,并汇集多方力量出版了《BIM技术应用丛书》。2011年4月,华中科技大学BIM工程中心成立,并宣布进行BIM工程硕士的培养,标志着BIM技术逐渐进入我国正规学历教育体系。
2.没有可供参考的例子
BIM与CAD课程同属建筑业技术,但是两者有很大区别,CAD的应用谁用谁受益,而BIM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建筑业革命性的一个工具,如何推行BIM教学没有参考系。
3.建筑工程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BIM作为一门课程应该独立教授,而不应该作为CAD课程的扩展。许多国家的教育机构已经开始BIM应用教学,并且将BIM课程模块分别放到建筑业的有关课程里面。在美国,有许多教育机构在他们的课程中介绍BIM技术。例如,奥本大学在一个学期的BIM入门课程后提供为期一周的教程。新泽西理工学院的建筑系将BIM作为设计室的主要工具教授完整课程。
(1)常见BIM技术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BIM课程小组,以十个左右学生为一组,学生自由阅读相关文献并分配任务,与BIM专家访谈、座谈、通信或电话交流相关知识,组员之间相互交流。这种方法适合于学生有强烈学习BIM的意愿的情况。充分利用协同设计与施工的BIM软件作为项目干系人之间协同工作的工具。用BIM协同工作,每个或每组学生能够看到三维的设计理念,极大提高了知识交流的速度和深度。
将BIM融入其他建筑课程里面。例如将BIM融入建筑管理课程的方法。在教授BIM之前应该先修其他基础课程,比如数字可视化、CAD制图和3D建模。其一是要求学生自学BIM,不提供正规的培训给他们,通过一个项目用BIM软件去完成,这种情况下学生反馈认为BIM太难了学不会。其二是在建筑管理课程中介绍BIM原型,课程介绍的内容包括建筑、结构、MEP模型、建筑总平面图、估算、进度、项目模拟、交付。同样地,BIM也被加入有关建筑信息技术的课程。
国内也有学者以BIM平台为基础,研究了工程造价管理课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实践教学诸多环节的优化组合和改革。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建立BIM实训平台,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接受知识,并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2)学习曲线在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应用。学习曲线是以图形的形式表示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技能或知识的速率。学习曲线体现了熟能生巧。学习曲线是分析采购成本、实施采购降价的一个重要工具和手段。一个人随着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熟练,学习曲线提供了使这个原理定量化的分析框架。通过校内开设的BIM创新实践课、基于BIM的毕业设计、BIM竞赛以及进行培训的学生为基本考察对象,用观测统计、测验等方法实测学员们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并用统计学方法绘制出BIM的学习曲线,为BIM教学任务设定、进度安排提供基本依据。通过两学年的统计,利用学习曲线对BIM创新实践课、毕业设计以及培训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进行分析,最终制定了BIM创新实践课、BIM技能培训、BIM竞赛以及基于BIM的毕业设计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
(3)多种形式结合的BIM人才培养模式。BIM创新实践课通过课堂展示BIM技术的特点以及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于BIM的兴趣,使同学对于BIM具有初步的认识。通过BIM创新实践课上的观察,鼓励对BIM有较强兴趣的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BIM技能培训班主要讲授BIM的基础知识,包括运用BIM软件建模等。前面提到,仅仅会建模不能称之为BIM人才,因此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BIM竞赛是检验前两种形式培养效果和训练同学综合能力很好的途径。通过参加学会以及BIM软件商组织的BIM竞赛等,让同学体会和学习在一个BIM项目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调。
近3年,土木相关专业近300人次选修了BIM创新实践课,50人次参与了学校组织的BIM技能培训、星火基金和BIM竞赛以及挑战杯比赛。该培养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BIM的机会,为建筑行业培养BIM人才。
三、结束语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建筑工程专业而言,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根据行业特点紧跟国家的形势与政策以及行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引导学生适应行业新发展的趋势,对于推进BIM以及建筑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晓刚,周力坦.将学习进行到底——BIM为建筑院校构建完整教学案例[J].建筑技艺,2011,(Z1):121-125.
[2]米旭明.基于BIM平台的工程造价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6):165.
[3]解明镜,石磊,罗明.基于BIM平台的集成化可持续建筑设计教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46-148.
尽管有大量的文献与实践都在讨论,并为实践作出指导,但依旧无法完全避免质
量问题。为此,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必须对施工材料、设备、环境、相关人
员进行管理,实施有效质量管理对策,尽量完善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施工
质量,促进建筑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当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使得民用建筑规模、速度、水平都有一定提高。施工质量是建筑施工重中之重,为此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是企业实现质量达标及提升市场竞争力主要手段,需加强重视。目前,国内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及时采取措施改善,本文就相关文献进行了探讨,希望相关建筑事业及单位有所借鉴。
1 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民用建筑作为关系着住户生命安全的建筑工程,在其质量管理上包含很多要点,本文以表格的形式简要介绍如下,见表1。
表1 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要点
2 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问题
2.1 设计管理问题
设计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设计屋面防水工艺时,可能存在局部泛水檐高度不够的问题,或者伸缩缝出屋面墙的压顶不符合标准设计要求;楼地面设计时,卫生间、厨房地面设计结构高差不统一,使得同层排水时高差无法满足设备的安装需求,同时导致面层找坡难度较大;剪力墙洞口比窗尺寸大,使得补砌难度较大,而且不牢固。出现这些设计管理不佳的原因在于设计单位质保体系不全、各个专业配合不佳、设计者责任心不足等,从而遗留质量问题隐患。
2.2 房屋建筑施工偷工减料现象依旧存在
笔者从以往研究、文献及报告中发现,大多数民用建筑采取的制度为承包制,其中一些承包商为了获取最大化利益,除了正常营利外,还希望通过材料采购等方面获取更多的利益,为此采取扩大供材范围,以至于出现弄虚作假、高估冒算、以次充好、偷工减料等不良事件。尽管近几年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但在实际中依旧存在,比如《中国质量报》中介绍了这样一个案例:某建筑工程队承包九层高楼建设,竣工投入3 年使用后,建筑物底楼柱子发生和墙壁完全分离的现象,同时发生多处梁柱断裂现象。通过调查分析后查出原因在于该建筑存有严重偷工减料现象,具体表现在水泥中的钢筋采取竹竿代替,或者混凝土中出现纤维袋与塑料瓶等。近几年,尽管苏南地区民用建筑施工偷工减料现象不多见,而且相应检测设备逐渐完善,但对于一些易隐蔽与难检测部位依旧存在偷工减料现象,需加强重视。
2.3 建材质量较差
施工单位采购材料时往往追求低价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出现以次充好现象,比如采用非标钢材;采取含泥量大的砂石(甚至采取风化砂);采取非标导线;部分民用建筑工程竣工不久便出现内墙装饰变色与脱皮等,主要在于采取的涂料质量不过关;应用石膏板质量过低,空气中极易受潮,使得板块中发生下垂等,严重情况下出现提升架口板面结构裂缝等。
3 提高质量管理的办法
3.1 建立并践行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
作为最为基本的建筑工程之一,民用建筑工程应结合国家相关法律与法规制定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并且充分结合职责、权限与薪酬制定。职责要明确施工的具体任务与责任,而权限则要明确施工质量控制全校,薪酬则需要根据质量管理效果确定采取何种报酬处理,以此促进建设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建筑质量。制定管理责任制后要严格按照制度实施,明确管理对象与目标,制定合理质量考核标准,以便及时发现质量管理问题,从而调整对策,提高质量。当然,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度除了要符合前述要求外,为了保障该制度合理,质检人员、项目部负责人及施工责任者等均要开展讨论及审核评定,对有疑惑之处要协商,最终达成质量责任共识为止。
3.2 加强施工材料与设备管理
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施工材料与设备管理:1)建筑材料必须严格验收,一般应根据施工要求执行,尽量做到条理清晰,验收合格的材料才能入库,同时材料管理人员要严格保存,并根据施工的具体进度合理分配材料出库,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或丢失。2)在施工之前,相关人员要合理规范建材和器具,充分结合工程进度、材料质量要求、材料供应等规划,以便为后期工作提供帮助。3)积极做好建筑废料回收,当施工完成后,相关人员要及时将建筑废料回收干净,防止建筑材料丢失或浪费,并且对建筑材料使用情况进行核对,进一步核查利用效果。
3.3 实施质量目标控制管理
民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其他建筑一样,需制定目标管理和控制策略:1)相关部门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和现状制定质量管理的目标,比如建筑质量标准、可能出现的通病、业主的要求等。2)目标管理制定后,要采取控制策略处理,努力践行目标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与义务,建立责任制度,以此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和监督。
3.4 加大监管执行力度
民用建筑施工管理制度实施时,经常出现制度形式化,导致管理制度未能实现其应用的价值,而建筑施工质量自然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必须加大民用建筑施工监管执行力度,确保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发挥。相关部门要加强质管人员培训与考核,提高他们的管理意识,对他们的质管行为进行规范,必要情况下可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优秀者予以奖励,较差者予以惩罚,从而确保监管有效实施。
3.5 加强施工安全管理宣教
根据施工安全管理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加强设备、人员及制度监管;施工现场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配备安全防护设备,特别是高空作业者要重视安全防护,设置安全网、防护栏及安全绳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加大宣传力度,促使相关人员皆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安全意识,保障建筑人员的生命安全,而且结合责任制度,明确各自职责,确保安全制度切实执行;对相关人员实施安全教育,特别是施工人员要做好宣教,提醒他们时刻注意安全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同时也能进一步提高施工质量。
不久前,Redwood Systems正式推出最新的照明和建筑性能管理第三代智能平台,它能够通过一个高效益的照明解决方案提供实时的动态建筑智能管理。高密度的传感器网络可实现极为流畅的单灯具调光或一键式日光采集,并针对用户使用的照明测量实现高精确度传感。上述场景正是基于这样的技术背景而实现的。除此之外,这些传感器还可自动交付数据和警报,报告工作区域的利用情况,包括亮度级、温度、占用数据和实际功率消耗。有了这一数据,基建管理人员以及业主就可以在充分了解相关信息的情况下在建筑照明、暖通制冷,以及战略性不动产建筑规划方面做出具有成本效益的决策。
在康普看来,未来的世界是数字化的世界,所以提供传递这些数字化信息的物理通道,将不同的数字集中在一个平台上已成为未来的核心。“我们要提供一个成本效益比较高的平台,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建筑。”康普企业解决方案高级副总裁Kevin St. Cyr说。
小心脏 大智慧
康普的智能化之路是“蓄谋已久”的。其核心业务是建设网络基础构架,然而在整个地球智能化的喧闹下,康普也产生“智慧布线、智慧网络”的思路,慢慢地衍生出智能化的基础建设。今年7月,康普成功收购了为数据中心和建筑楼宇提供LED照明解决方案和集成传感器网络的企业Redwood Systems,使康普能够提供全面且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智能建筑基础设施管理平台。
据了解,Redwood Systems所开发的建筑平台节能功耗比办公楼所使用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75%,比数据中心的传统荧光灯照明系统高出90%,并能分级监控空间利用率、温度和功耗。
“这不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而是Redwood Systems的革命性所在。”康普大中国区技术经理吴健介绍说,“市场上大多数灯的供电线路和控制线路是分开的,供电是高压交流,控制变成了低压直流。康普的照明系统是将供电和控制二合一,采用了专利网络技术和低压直流电架构,只需要一个系统一套线路和一套硬件设备为灯供电。”
原来的服务对象只是网络服务,现在一箭双雕,实现了灯光网络二合一,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有独特性,因为LED本身已具有节能效果,外加统一的控制无疑是更加节能环保和降低资源成本的好方法。与此同时,康普在每个LED灯的传感器设计上也下了番功夫。
目前,很多厂商的LED灯是通过增加特定的传感器、后台系统和低压直流系统才能控制,导致照明、温度等都是不同的控制系统,线路有些复杂。而在康普的这一套系统里,每一个LED灯背后都有一个集成五种传感器于一身的适配器,最终对传感器的数字化信号进行了集中化的处理。这五种传感器包含了灯光、移动物体的感知、温度、湿度和粉尘度。
拿一个例子来说。在炎热的夏天去参加某公司的大型会议,男士们都是西装革履,而女士们一般是短裙装,空调开太大女士们会觉得有些冷,空调开太小男士们会觉得热,这种情况下这些传感器就会根据会场的空间利用率、温度、人数来智能控制空调的温度,营造出一个适宜的和谐环境。吴健补充说:“尽管我们的集成化第一目标是灯光,但还可以扩大到其它智能控制领域,因为灯光还有指标、报警、引导的作用。”
不要着急,一套完整的智能建筑系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一个楼宇有四大基础设施,水,电,风和通信网路,这里面包含安防、铜轴电缆、无线基站等等的多套系统网络,而康普现在要做的将这多套系统网络统一到一套传输线路里,这样就会大大节省资源,而且易于管理。只有将中枢神经修理好以后,后续的传感功能就是锦上添花了。“我们的未来是要统一,这也是整个智能建筑行业发展的必要趋势。”吴健表示,“传感器的部署加上网络系统的数据收集,未来我们的产品会向综合统一的平台去进发,将来会管理综合布线、数据中心、照明系统以及周围的环境,形成一套完整的智能化系统。”
康普现在是以智能照明为引导正在逐步向智能建筑的各个方面延伸,而一旦这个统一的平台搭建完成以后,将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真正数字化以后的核心是软件定义网络,未来所有的行业都会进入基于软件的方式来管理所有的硬件。”吴健说。
小市场 大作为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智能化的概念始终超前于市场化的进度,因此导致很多行业的智能化项目变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
康普Redwood Systems 不仅以智能照明为主打,还能成为智能建筑管理平台。但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家居和商业楼宇目前的照明技术趋同化严重。而随着智能化概念的追捧程度不断升温,智能照明的企业市场也趋于饱和。可从表象上来看,智能照明和智能建筑的理念并未得到大范围的使用。
因为康普本身的行业特点,它可以从以往综合布线的用户群入手,其中包含了金融、制造业、学校、酒店和商业楼宇等。“我们更多是从智能管理的角度去进行推广。”吴健介绍道,“从第三方数据来看,照明的电能消耗占楼宇总电能消耗的40%左右,所以我们首先考虑从商业楼宇开始去推广Redwood系统,帮助楼宇实现节电节能、降低成本。相应后台的数据中心会通过前端多个传感器的信息收集来对机房进行深度的管理。”
然而从其目前Redwood系统的用户来看,全是微软、Google、Facebook、SAP这样全球性的大企业。由于他们本身是软件企业,所以对新技术的认可度自然会非常高。相比之下关键的区别还是在于国内外对于节能的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国外比较流行按投资回报率计算,然后看到自己所得的利益,或者节能的效果。而国内的用户,基本上都着眼于初期投资,一旦初期投资提高,就会拦住一大部分用户的热情。”吴健说道。
这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据了解,智能化照明系统初期投资一般会比传统的照明高出一倍左右,这也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的积极性。在吴健看来,康普Redwood系统现在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智能楼宇和数据中心的设计理念要改变。“我认为从前期设计开始就要给用户一个渐进的接受和认知过程”;第二点要完成真正的节能,需要有突破性的技术和理念,因此也提高用户对于技术节能的接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