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品德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必须重视实践课教学
实践课教学面临的现实是,基于应试的需要,加上实践课教学备课要耗费很大的精力,很多教师采取了不上,或者就是上了,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做法。这不仅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也让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课程――实践课变得可有可无。究其根源,都是对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1.实践课教学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能够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无论是教材中的实践课设计,还是教师布置的实践作业,或是学生在家中收集材料、制作,都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如小区安全问题、交通问题、绿化问题等,接着会去思考解决,有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2.实践课教学是增强学生凝聚力的手段。班级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凝聚力,综合实践活动就更是如此。学生在日常班集体活动和实践课学习中,都能感受到凝聚力的增强。
3.实践课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智力上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实践活动,如编写小报,写感想,做调查报告,思考社会实际问题等,学生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社会综合实践能力。
二、学会丰富实践课教学资源
思想品德实践课难上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资源的手段,课上得枯燥乏味。其实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无论是“最美女教师”,还是“神九升空”“伦敦奥运”,都是我们可以利用的信息。一节实践课能否成功,与教学资源是否生动有趣有很大的关系。在采集思想品德实践课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教师要克服畏难情绪,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的优势,将采集得来的教学资源加以整合。如何采集整合教学资源呢?
1.从感知的生活信息入手。整合优化教学资源首先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这种事可信度高,影响力广,在教学中整合运用,说服力胜于其他事例,容易感染和传播,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教育效果。如校运动会上接力比赛的最终成绩不单单是由哪位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决定的,而在于每个人的出色表现,加上接力时相互之间的配合是否协调科学,从而认知一个集体的荣誉力量是集体成员每个人责任感的高度体现。面对众多的生活信息,作为教者应具体分析,要有选择性筛选,要从中找出关键环节,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例如,在校运动会上同样是安排服务的同学,有人热心投入各项为运动员服务的活动中,有人抱着消极怠慢少干一事就好的心态。在教学中选择性列举其中的活动镜头,点到为止即可,不能面面俱到,这样就给学生留有自我反思的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心理品质的锻炼和培养。
2.借助现代科技,对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为实践课的教学打好准备。如2012年的“神九升空”和伦敦奥运会,中日两国针对有关报道的实况录像,在教学爱国主义内容时加以灵活运用,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爱国主义思想的认同。对于社会性实践的信息,通过使用互联网,利用互联网上传播的消息故事、各种案例等,只要教师稍加整理,就能够成为紧密结合实际,开展实践课教学的重要资料。
三、处理好实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
1.新课标中要求,强调联系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活动是与课程联系在一起,以教材线索为依托的,学生应带着一些问题去参加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体现课内外的结合,活动后,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收获进行评价。
2.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知识与实践并行,在实践中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要并举,良好的品德需要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同时需要通过自我教育达到内化;说理教育与体验教育相结合,思想教育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教育的说服力,但理论再深刻,也要与学生的实践体验相结合;要把事先准备与随机应变结合起来,思想品德实践活动更强调使学生获得发展和能力,以学生为本。
关键词:政治;素质;血液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一种良好途径。那么,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该如何实施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品德课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思想品德课教材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教材多、篇幅大、知识点零乱、可读性强,学生学习感到乏味。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使学生读懂教材,为教学顺利进行扫清障碍,便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在的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指导,其阅读的兴趣和效率还不高。浓厚的读书兴趣,是掌握知识的第一步,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在教学中,坚持不限制学生的思维模式,只是提供必要的参考,由学生自己决定取舍,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展。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懂了,在讲课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举例证明一个观点、概念,简单说明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找到事物间的联系,通过以上实践,好多学生便能读懂教材,领悟其意。
一是积极开展思想品德课中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是一种以鼓励、表扬为主的教育。初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他们的心理需要鼓励、表扬,而不是压制。教学中,哪怕是学生一小点闪光点,一小点进步,教师也应表扬、鼓励。在赏识教育中激发青少年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
二、将真知告诉学生
“真”是客观世界自身变化发展的规律,是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是人们求知的对象,凡是能将自我认识修炼到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吻合的人,就是掌握了真理的人。思想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求真”,做到既要钻进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做到学习与批判的有机统一。“求真”首先要带着学生钻进教材学习“真知”,真知是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科学,同样具有科学的知识结构及其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哲学、思想品德等学科组成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在每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了对基础知识必要的教学与训练,不善于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那么思想品德课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
初中思想品德除引导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外,还应当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道德是以善恶来评判,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来实现的调控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因此,思想品德课应根据本学科的鲜明特色,加强德育,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要求学生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教育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遵纪守法、办事公道、团结协作、不谋私利,为祖国、为人民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思想品德课上我们要教给学生经济、思想品德、法律、哲学、国家方针政策和道德修养知识。一节完美的思想品德课能给学生以震撼,并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打动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严密的逻辑、宏大的框架、思维的启迪抑或规范优美的语言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一是让优美语言感染学生。思想品德课的语言应该是严谨规范、简洁深刻、优美凝炼的。教师应敏感地把握问题的本质,破题要简洁明快,入题要新颖独特,论题要精辟深刻,联系实际要合情合理,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内心需求,切忌平淡、平庸、言之无物。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审美知觉,随着强烈的情感体验,融入审美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联结着广瀚的现实和学生的内心世界,达到美的效果。二是人格魅力。“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以教师的崇高人格影响学生。
五、讲实效,求落实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与社会、学生实际联系起来,通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思想品德觉悟,做到讲实效,求落实。我们要采用多种形式上好思想品德课,向学生注入新鲜血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践让我们认识到:要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品德课一定要讲“真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质,思想品德课要加强初中学生德育教育。
【关键词】知行统一 现实体验感 内化 以评促行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77-01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在地存在着很多不利因素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健康发展:比如有的学生缺乏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有的不爱惜劳动成果、生活奢侈浪费;有的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以及集体的关系;更有甚者,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淡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因此思想素质教育应当提升为一个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所以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利用好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们所说的利用好这块阵地,不仅指要重视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讲清道理,激感,更要重视行为实践。只有把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才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的。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在实践教学中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积极设置灵活多样的活动呈现情境,增强现实体验感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师生间情感的有效沟通、交流和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学习热情,点燃情感的火花。自然也就能直接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这一环节的实施需要通过创设出逼真的情境来实现。那么这些情境的创设不要只有花架子,只图热闹,脱离实际,而是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接地气,说人话”。即通过学生的讨论、现场调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教学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呈现情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是仅仅靠听课来学习,思想品德课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课,而“更多的是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亲身体验。
如我在教学《少年能自强》这一课时,讲授到第二部分战胜自我是自强的关键,为了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杨佳老师失明后的痛苦与无助,我让学生做了一次盲人独立穿越障碍的模拟体验:学生蒙住双眼,利用一分钟熟悉场地,然后独立穿越障碍,学生穿越过程中人仰马翻的状况给了大家切身的感受。这样的模拟体验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出发,虽然是虚拟的情境,但由于材料都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真实可信,学生跟着角色体验,很快就能感同身受。通过模拟体验,犹如身临其境,体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获得真实感受,进而达到增进认识和培养情感的目的。
2.加强活动后的实践指导,使学生的体验内化为日常实际行动
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自身独特的体验过程,离开学生的亲身体验,正确的行为规范就不能真正内化。“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一种观念的形成,最重要的首先要在“心”的层面上受到影响。要达到这一点,根本的途径是实践。
如我在教学《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一次感恩亲情活动:(1)算一笔感恩账。将自己一年的各项花费算个总账,想一想父母的艰辛和奉献。(2)开展为父母做一顿饭、照一张相、说一句祝福的话、洗一次脚、做一些家务、捶一次背、买一件礼物等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
许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都发出了“原来父母是这样辛苦”的感叹。可见,这次活动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母的艰辛和爱意,也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了要感恩父母。
3.落实课后效果,让学生的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养成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靠完成一项作业,也不能指望一两次活动就能完全实现,而是要通过点点滴滴、长此以往的生活实践把道德教育进行下去。
为了强化感恩行为,我又上了一节《难保三春晖》主题课,课前让学生做好假期“感恩亲情活动”的总结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有一位女同学讲道:在寒假妈妈生病了,我和妹妹第一次学着做家务,虽然熬粥的时候差点把手烫到,洗碗洗衣服也让手指冻得发疼,但是为了让妈妈安心养病,我要像妈妈一样帮家务干好。在汇报结束后,经全体学生投票产生了“感恩之星”。通过反馈活动,我对学生的感恩行为及时进行表扬、鼓励,树立身边的榜样。在强化、引领学生“感恩”行为的同时,也抑制了冷漠心态的形成,激发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为了让感恩活动能成为一种持续性的行动,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完成一项感恩亲情的活动(如用一句话向父母表示感恩,用一个举动为父母消除疲劳,用一次行动为父母分担家务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逐渐懂得了要感恩,学会了怎样去感恩,逐渐把感恩活动当成了一种习惯。许多家长反映:孩子越来越懂事了。周末能主动做一些家务了,更体谅父母了,与家长的争执也变少了。
4.创新评价方式,坚持“以评促行”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其学科性质作出明确界定:“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因此,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评价就不应该仅仅限于认知领域,而关于学生的情感、品性、理想、信念等非认知领域,则需要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在实践中要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既评价学生的智力,又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我的具体做法:
(1)勤写观察笔记。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与行为,并随手记录,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
(2)设置情景评价。通过创设各种情景与学生进行交流,获得学生思想品质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在自学探究过程中思考并提出疑问后,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可选取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作探究有三种常见的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同学就疑难问题互相启发、互相探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人或六个人,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网络协作探究,即让学生通过BBS论坛、在线交流、留言板等形式在网上相互交流。这三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确定。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增进了同学友谊,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应该与课程改革的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教师应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处于活跃状态,产生思想意识的创造体验,体会到行动和创造的愉悦,达到在实践中内化思想品德的目的。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尝试、探索和抉择,更好地发挥个体的创造潜能,成为课堂学习和社会成长的主人。探究性学习必须是开放的,即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兴趣、爱好和知识结构,学生自主地进行生成性品德养成的活动。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自主选择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担负责任的生活,并且得到成长的体验。倡导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加人性化和开放的学习环境,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提供机会。
思想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教师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思想品德教育需要知识的传递,但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知识,而是一个人言行的表现。为了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必须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们投入到社会实践之中,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背景
思想健康教育主要是研究、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交流来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上的种种问题。品德教育则比较注重学生的整体修养,关注的是品德方面的问题。思想品德教育将两者合二为一,由于中学生的思想还未完全定型,面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还缺乏独立解决的能力,需要有人来引导指正。但是,现实中很多时候他们的身心健康,尤其是思想品德这一方面的问题却被忽视了。由此引发的自卑、敏感、冲动、偏激、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则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要着手解决这些问题,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要单独进行辅导。
二、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途径
1.学校方面
学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的引导。要想有效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培养或引进大量思想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教师要注意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去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善于发现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并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在校园内,要注意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思想品德健康素质较高的学生,可以多给予他们一些鼓励,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同学的发展。
2.家庭方面
由于学生的很多思想品德问题都受家庭的影响,所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多和家长沟通,这样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家的情况,方便老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以身作则,遵纪守法,尊敬长辈,爱护公共环境,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拥有良好的品德。
3.社会方面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还要把学生带到社会上去实践,使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更加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去做志愿者,让学生体会到奉献的快乐,懂得爱与感恩。同时也能够学习到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增强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本来就是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人们穷尽一生的力量去阅读。每个孩子最后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在他们正式进入社会之前,培养他们的能力肯定是相当重要的,而一个人能否成功,往往就在于他的意志是否足够坚强,是否拥有健康的心态。将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进而升华他们的感情。
三、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朋友来聆听他们的倾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孩子们的心理题。可以多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升华自己。
关键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教学理念;培养学习能力
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丰富多彩的、适合初中生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以下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品德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思想品德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是重要的原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借助当今视听与电脑的高科技优势,形声兼备地创设生动形象、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置于这种情境的氛围之中,以便把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情感传导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和共鸣,从而使情感获得升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创设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多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1.鼓励学生课外通过教材、杂志、图书、报纸、网络等各种途径搜索、处理、组织、运用与教材理论相关的各种时事信息,设计成诸如“实话实说”“新闻观察”“案例评说”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每节课用五分钟时间由一位学生演说后师生共同点评。这有利于贯彻新课程理念提出的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的统一。
2.教师在勤于积累资料的基础上,善于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巧设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热情。
3.可以用巧设悬念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4.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观点。
5.可以设计开放式课题,让学生深入实践活动,走向工厂、企业、社区、农村进行探索研究性学习。例如,七年级课文中“我国的资源环境现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设计一个保护环境或珍惜资源的公益广告,达到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的。
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通过经验性的活动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怎样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关键是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改变过去以教导、说服、劝诫为主为以学生的调查、访谈、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创作、社会实践为主,积极倡导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探究、感悟,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他们内心对真善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自己的生活、以身边的环境为课堂,去正视人生、体验人生、探索人生,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进行道德修养、有效调控自己的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上由学生分小组开展讨论课文的基础上,选举代表讲解课文,共同分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正确性;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概括、总结。这样的教学比单纯的讲解效果好得多。例如,在教学九年级课文中“直面风风雨雨”知识时,事前让学生收集“战胜困难和挫折,在逆境中自强不息”的事例,课堂讨论“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挫折”,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并进行充分讨论、辩论后,使得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懂得人应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又如,在学习九年级课文中“角色与责任”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每一种社会角色又要求他承担相应的责任,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区中的不同身份和不同责任,然后就“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进行一次主题讨论。
2.充分利用好思想品德新教材每一课后面的活动设计。思想品德教材处处有活动,时时有活动,且这些活动不是远离学生生活的“空中楼阁”,而恰恰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学生能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例如,七年级课文中“完善真实的我”,从“我心目中的我”“同学心目中的我”“老师心目中的我”和“父母心目中的我”等不同角度,给自己画像,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不满意,再为自己设计新的形象,让学生懂得美好的形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变成现实。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真正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3.打破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彻底改变教师“问”、学生“答”的现状,把课堂变成学生“问”的天堂,正确对待学生的任何问题,启发学生敢问、爱问、善问;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45分钟,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无疑就挤占了学生的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在读中发现问题,学到知识;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精讲是必要的,但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情感的交流更重要,要多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以往上课总是教师讲、学生听,练习被搁至课尾、拖至课外,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关键词:思想品德;联系生活;结合媒体
基础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使教师的教育科研气氛异常浓烈,广大教师纷纷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活动中。在教学实效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怎样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重视知识体系和导入
思想品德的课程内容,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不一样,连贯性和系统性不是那么紧密,因此不是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才可以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但是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却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站在整册书和整个单元的高度去研究教学活动的实施。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自然巧妙,可以为新课的成功提供保障。导入的方法各种各样,有开门见山式、小品故事式、影音资料式、故事悬念式、联系生活式等几种。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进行具体的设计。
比如,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跨越代沟》中的《走进父母》一课的导入,我利用网络上搜集到的一组成长连环画的视频资料把学生的情绪带到父母曾经为我们所做的一切,让学生首先在心理上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看这段视频资料的大多数学生都十分感动,教室里鸦雀无声。有的学生甚至眼圈泛红,课堂气氛被那种感动和感恩笼罩。但是在生活中,由于与父母的年龄差异以及多重代际差异,学生与父母间有了矛盾,时下被称为代沟。怎样解决这个代沟,怎样在我们和父母间铺设一条方便沟通和交流的路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都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如,遵守法律和道德伦理规范、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极为重要。思想品德教学是为社会培养良好公民和有用人才的学科,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保证教学有效性和实效性的关键。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是面对社会这个大课堂,学校就显得狭小了。所以必须要学生放眼世界和社会,开阔视野,早日融入社会。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结合社会调查采访,这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最有效途径,学生把调查所得通过和所学理论的密切结合,从而形成道德观念的意义建构。
比如,科教版七年级上册《走进社区》中的《在社区生活》中的教学,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走进社区、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从而更加理解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树立为全社会人民幸福生活而不断地努力和奋斗的理想。
三、多媒体的巧妙应用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进入课堂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如何保证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利用网络资源和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制作合适的课件,为教学提供重要的辅助作用。
比如,《人类的朋友》一课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搜集网络资源,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的阐述,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同时利用画面的直观性,为学生展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作为一名初中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贯彻新课改的理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使其成为创新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实践探究
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起着塑造人格、培养内涵、导正“三观”的基础性作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只注重理论,课堂教学模式僵化死板。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生活化”教学提出了要求,让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迎来了新的转机,“生活化”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发挥着提升学生兴趣、强化知识感受、开放自主体验等重要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教师要结合多种方法,关注细节,从心理到思维,深度引导学生,打造高效课堂。
一、导课交流生活化,营造轻松氛围
师生间的交流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有效交流的意义。有质量的课堂,不但能带动正常的师生交流,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交流过程中的趣味。思想品德课要突显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感染,而不应教条式地复制,要进行自由交流。为此,“生活化”作为一种调剂和牵引,要从导课语言做起,要改变师生的交流方式,让刻板语言变得生活化,让师生之间自然地“拉起家常”,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感受中完善学习。
例如,在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换个眼光看老师》学习中,我自白:“在和你们一样的年纪,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以后会成为一名老师,甚至对当时我的老师也有着既敬畏又厌烦的感情。”N近学生内心的生活化导语会让学生备感亲切和放松。接着,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这个问题我有话说”的趣味讨论,师生共同列举了学习生活中的典型问题,如“月考真烦啊,就不能少考两次吗?”学生大胆地表达着自己的压力,我也幽默地剖白:“其实老师比你们还烦,收集资料、出考题、校对、批改,累得我连想看的电视剧也看不了,但依然愿意如此辛苦,因为通过每一次考试都能看到你们的进步。”贴近生活,毫无架子的交流能让师生敞开心扉。
导课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在导课过程中融入“生活化”,就好比在寒冷的雪地下了火种,严肃的课堂因此也得以破冰,师生之间紧绷着的交流线可得到缓和,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自然会全身心地参与课堂学习。
二、情境模拟生活化,提升深入感知
思想品德和别的学科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对学生的教育必须融入情感,深入内心,以感促学。因此,照本宣科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只是狭隘的束缚,只有把真实的社会生活呈现在学生面前,才能深化学生感知、强化学生理解。针对这一教学角度,生活化的情境教学已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上,教师在具体实施中不能天马行空,不能走形式,而要真实、细节地模拟生活,让学生跳出教材,用真情实感体会生活。
例如,在教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让人三尺又何妨》时,我引入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公交车上,由于急刹车,自己不小心踩了后面人一脚,对方反应非常强烈:“搞什么啊,踩到人了不知道吗?”以此让学生分组对这一情境展开现实模拟,扮演主人公和乘客,并分别演出几种结果,第一种:怒气冲冲地“回敬”被踩者,“踩了就踩了,你能怎么样啊?”因双方言语不和,险些引起斗殴。第二种:先是小心解释,但对方不依不饶,结果忍不住还是吵起来。第三种:诚恳道歉,在对方不依不饶的情况下依然耐心解释,周围的乘客也帮忙劝和,最后顺利和解。在表演过程中,真实的生活就在眼前,深深触动了学生的生活感受,对于问题理解起来也特别深入。
生活化情境是思想品德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将学生从枯燥的理论指向了活生生的现实,在实现感知方向转换的基础上,学生的思考才能更深刻。
三、教学资源生活化,丰富精神内涵
教学资源是学生的知识养分,资源越丰富,知识吸收的效果才会越好。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学资源偏于文本化,大都走固定的教材计划,学生死死围绕课本学习,不但知识印象不牢固,还容易精神贫乏。为此,在教学资源中融入生活化是极为必要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挑选、收集时政新闻类的教学资源,让现实社会问题更清晰地显现于学生面前,加深认知程度。
例如,在教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成长在社会》时,我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收集了一些社会新闻材料,展示了近年来国家和城市建设方面的成果:地铁、高铁大量覆盖,公交系统越来越人性化,大众娱乐设施越来越多,机场、医院等公共服务单位服务态度和服务标准的改善等。我一边列举新闻,一边引导学生回忆并感受。当学到《关心社会发展》一课时,我利用当前改动较大的与升学和高考有关的政策或新闻来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意识到生活实际与自己的学习、成长是息息相关的。而本章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愿走进社会,授受服务于社会的思想。同时,我结合学雷锋日,中、小学生不忘传统精神的活动,使之成为一则社会新闻,让学生感同身受。
生活化的教学资源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增添了色彩,让学生从“听”的角度提升内在情感、拓展视野,唤醒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四、个性活动生活化,强化自主体验
活动是课堂教学中的亮点,活动的特殊形式有别于一般的学习任务,课堂活动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大的自由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个性,强化学生的自主体验。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不乏实践活动的身影,但如何才能让活动的开展发挥其最大效用呢?这仍然离不开“生活化”。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活动主题,能够让学生更投入、更热情、更具个性。手脑合一的实践形式面向思维、创造、沉淀,若在其中融入生活化,则学生的体验感也必将更独特、更强烈。
例如,在苏人版初中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成长不烦恼》的教学中,教师设计开展了“如果我有你的烦恼”的课堂活动。学生按照我的引导先对自己的生活做了总结,然后把自己生活中的最大烦恼写在了卡片上,我收回所有卡片,并打乱顺序随机再次发给学生,这样大家都了解了别人的烦恼,然后站在自己的思维角度,为烦恼的主人提出建议,最后我再次收回卡片发放到原来学生手中。当学生看到别人给出的答案时都很惊讶,同时也意识到了仅仅关注自己的生活,思维角度是不够宽广的。学生的不同思维也展示了他们独特的思想内涵,参与到解决别人烦恼的过程中,更是一种新颖、自由、个性的锻炼。
在课堂活动中添加生活化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具象化,也为学生创造了创新实践的机会,没有理论的固化思维,学生的课堂体验会更丰富、更充实。
生活是“活”的,知识也是“活”的,生活化的知识体验更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品德教育传导的是精神,凝练的是内心,只有让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积累丰富感受,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怀。
参考文献:
创设有效的活动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体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活动情境,以使学生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发展的教学方法。这个教学方法的主旨是尽量优化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情境创设的实践
1.游戏或表演。
游戏或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观看、参与游戏或表演,不仅能理解教材的抽象理论,而且能产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在教学“调控情绪”时,我在课前安排了一个抢凳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抢凳子时体验到各种情绪,包括争抢时的紧张、抢到后的喜悦和失败后的沮丧。
2.手抄报、贺卡的制作与展示。
学生动手制作手抄报、贺卡不仅能提高学习兴趣,而且能在材料图片的收集选择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如在教学“我和父母”后,我安排学生制作一张贺卡作为父母的生日礼物;在教学“法律护我”时,我安排学生制作了一张以“我与法律”的手抄报,并选出较好的手抄报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3.采访、辩论或讲故事。
在教学中通过辩论、讲故事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精神,还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如在教学“树立正确学习观念”时,我安排了一次“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的小辩论;在教学“抵制诱惑”时,我安排了一次“网络利弊大家谈”的小辩论。
4.社会调查活动。
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自我探索获得的知识,才会扎根在脑海中。因此,社会调查能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用探索实践、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如在教学“珍爱生命”时,我设计了“我身边的动植物伙伴”为题的主题调查活动。
5.综合实践活动或观看电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将课堂学到的知识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同时,扩大知识面,真正体会教材的知识。如在教学“服务社会,有所作为”时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一次公益小活动,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更好地树立起服务社会、从小做起的意识;在教学“严守法律”时我安排学生观看电影视频《少年犯》和《迷途少年》,让学生谈观后感,从而使学生理解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违反法律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情境创设的思考
把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入课堂,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活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驾驭课堂,有效组织管理课堂教学。
由于初中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和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容易变得散乱,甚至因过多的“自由”而影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因此,只有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才能确保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1.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制力。
建立必要的、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是教学组织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学生遵守教学秩序的行为依据,使学生在时刻自律的情况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课堂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建立规范的课堂教学秩序不仅能促使学生培养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而且能有效改变学生懒散的不良行为习惯,为学生自制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鞭策作用。
2.建立合理的赏罚制度,有利于维护规范的课堂教学常规。
有了教学常规,还要有规范、合理的赏罚制度来维护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不同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赏罚制度,凭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学生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认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的教学顺利进行。
3.妥善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即使有良好的课堂教学常规,在教学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致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或教师的难堪,这时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因势利导地妥善处理。
4.调控教学节奏,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