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乡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法国,乡村开发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乡村建设,因此“乡村开发”的概念使用也比“乡村建设”更加广泛。从政策法规的角度看,法国少有专门针对乡村建设的政策法规,而是一方面将其视为乡村开发的组成部分,在有关乡村开发的政策法规中加以体现;另一方面将其视为建设管理的对象之一,在有关建设管理的政策法规中加以规范。法国的乡村开发建设在政策框架上体现了包大揽。新村建设不搞齐步走,上什么项目,完全由农民自己选择,从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为推进传统农村的现代化,韩国农村3万多个村庄面临需要解决的许多问题,经过归纳可以分为三类:农民的单独行为、村民的合作行为和政府的行为,用函数可以表示为:W=f(F,V,G)。其中F指传统村庄的福利水平,V指村民的合作行为,G指政府的政策项目。F类的问题需要农民自己来解决,V类的问题需要村民的合作来解决,而G类的问题则需要中央政府来解决。
2当前规划存在的问题
①不同地域中心村定位模糊;编制依据不具体、不深入;传统规划思路与方法的弊端在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中的体现。
②编制程序过于简单、公众参与不够;编制各部门、与相关规划的协调不够。
③规划内容雷同、缺乏特色;具体措施实施策略深度不够;公众利益体现不够,对农民的心声关注度不够。
3规划设计
①构建以庭院、中心绿地和水体为核心的村庄空间格局,围绕各组团中心绿地、水体形成放射式规划布局,将水体和绿化融入到建筑群体之中,形成具有气韵生动疏密有致的园林式绿水空间;
②组织曲折通达、等级分明的道路系统,步行空间在水岸线和曲折小径之间来回转换,形成私家园林般移步异景的空间感受,从而造就归属感和易识别性不同组团空间特征;
③将建筑群体或聚或散、或半围合的形式融入各个组团中心绿化环境之中;
④注重莲花地中心村内部环境的塑造,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发展条件,同时,规划中充分考虑到乡村道路交通与居住社区间的互动关系,规划村庄内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居民点集中布置,如此,具有投入少、服务好、易于管理的效果;村庄中心绿地向过境乡村道路呈半开敞式,形成一体,村庄对外有着良好的展示效果,同时也丰富了沿线景观。规划结构规划充分考虑到地块周边的环境因素,特别是交通因素,与周边道路做好衔接,并结合现状道路集中布局,同时以整治中心绿地和水系环境为线索,将生态绿化引入组团内部。将总体规划结构总结为“一轴、一带、两片”:一轴为东西向发展轴;一带为南北景观带;两片为本次规划区被过境公路分为两个居住组团。公共建筑规划按公共建筑的性质和使用要求紧凑布置,并结合基地地形及原有道路系统,结合村民政务服务中心,布置幼儿园、敬老院,进而构成公共设施中心,满足合理的服务半径,其中村民服务中心大楼包括:公共服务中心(科技、就业、警务等便民服务场所)、村委会、卫生所、文化站、图书室、邮政所、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和公厕。农资店、便民超市、农贸市场统一布置在一处。
4结语
【关键词】农村公路 发展 规划 对策
2003年,交通部提出的三个“到家门口”即把增加农民就业、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村城镇化三项目标的工作路子送到家门口。这是很形象地说明了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以及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苍南县作为一个交界地带,更应重视交通对本县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本县农村公路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中还是有很多问题。如何从公路前期规划到资金投入建设,确保农村公路质量,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一、苍南县农村公路的现状
截止2011年底,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737.2255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为100%,公路通村率为100%,其中通村公路836.361公里,实现将苍南10个乡镇、776个行政村紧紧连在一起,形成对外方便快捷、对内通达顺畅的交通网。可以说,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我们看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农村车流量的逐渐增多,农村公路管养措施不得力、不及时,给农村公路造成了很大的压力。部分地区农村公路路面已经严重损毁,给农民朋友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那么,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一)规划建设不尽合理,公路网络化偏低
我国一直对农村公路实行的是“民办工助,民工建勤”这样的方针政策。除了交管部门提供少量资金补助外,大部分资金需要农村自行筹集。那么,农村公路首先面临的是资金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公路建设、公路养护都造成很大的困难。这是直接制约农村公路发展的关键之处。因此,农村公路主要靠村民自行筹资、自主建设。但村民的经济条件有限,部分人员不愿意出资,而且出资也不多,使资金分散、总量较少。资金的偏少,造成农村公路建设规格低、质量差等缺点。基本上都是各村在原有的老路上进行改建、扩建。没有统一的规划、部署,造成各县、乡、村道之间缺乏有效地公路连接。其中,不乏有很多回头路、断头路。这样,大大降低了农村公路的通行能力,还造成一定的投资浪费,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便,更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路政管理配套不足
在我国路政管理机构至少是县级公路主管部门下设置的路政机构。主要管理乡道以上的公路。那么,乡村道路没有纳入相应的路政管理工作中,使乡村道路的使用和管护都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加重了乡村公路无序、混乱地发展状态。乡村公路的相关路权、路产、设施受到破坏,一般都由乡镇政府或者村民委员会按照乡镇规定或者治安处罚、纠纷调整等管理办法进行相应处理。没有专门的路政管理,处罚工作缺乏一定的制度性、强制性、权威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约束力极其有限,凸显出乡村公路管理的薄弱之处。
(三)公路养护水平严重滞后
苍南县的各乡镇村都没有专门的公路养护单位。农村公路养护未纳入本地公路养护统筹资金范围内,基本是依靠各村镇自行养护管理。但某些地段的管护权责划分不清、兼之村民存在一定的小农意识,包括村镇之间、群众之间都互相推诿责任,公路管护积极性很低。这样,公路缺乏监管,年久失修,特别容易造成路面垮塌、损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78省道建设过程中,大型施工工程车就驶入三星村公路上,造成路面严重损毁。并且苍南县地处沿海地区,每年7到9月份台风及引起的次生灾害对乡村公路的损坏都比较严重。
二、加快苍南县农村公路规划发展的建议
(一)统一提供认识,科学、合理地建设农村公路体系
苍南县地理位置优越,是浙江省的“南大门”。多年来,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因此,要提高对本县农村公路规划认识,与建设苍南新农村、调整经济结构、资源开发等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加强组织领导,注重科学、合理规划,构建出适应本地发展的农村交通体系。
(二)加强规划、统筹部署
针对乡村公路没有专业的设计、规划,只是村干部自行决定公路建设路线及公路建设具体事项,造成公路建设不科学、布局不合理、浪费资源等问题。苍南县应该将乡村道路规划纳入到县道规划中,由县交管部门介入、统一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成适应本地发展、四通八达的县、乡、村三级公路网络体系。规划中,要注意按照“解放思想、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将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的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公路建设中的全局和局部工作,新建与改建、质量与数量的关系。一定要明确规划的整体目标,做到布局合理、规划科学,尽量避免对资金的浪费。这样,通过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带动本县经济快速发展。在规划建设中,要注意保持本地生态环境。尽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要尽量降低公路占用农地量,尽可能减少对深林植被的破坏,使本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农村公路健康发展
一方面,各乡镇政府要认真收集本地公路建设信息,根据实际需要,积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向上争取一定的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要积极抓住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项目等重要机遇,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相关建设资金。另一方面,可以想方设法调动农民集资修路的积极性。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积极向农民宣传公路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其他地区公路建设中的好经验做法、先进典型等。在本县基本形成投身公路建设、支持公路建设的好氛围。苍南县观美大路村许祖焕老人,自掏腰包,将70万元无偿捐献给村里修路。老人的这一举动,立即在本村乃至本县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观美大路村抓住时机,积极向村民宣传老人的感人事迹,发动群众积极投入到家乡农村公路建设中来。村民们也积极响应,纷纷响应,踊跃捐款。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让农民群众参与到公路建设管理中。给予他们自和决策权,让他们增强主人翁责任意识,愿意并乐意出钱出力,促进农村公路建设良性发展。
(四)建立健全养护机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力度
首先应该成立相应的乡镇公路管理部门。比如管理站,由该乡镇政府分配、组织人员作为公路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由他们专门对所属辖区内的农村公路进行管理养护。管理站行政上由该乡镇政府进行管理,业务上交由县交通局进行指导。然后,要积极探索建立起农村公路的长效养护管理机制。一方面可以组织村民进行集体管理养护;另一方面可以交由专门有技术、有经验的人员组织进行管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由县、乡、村一起筹集。特别是要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把诸如栏杆、防护墩、警示标志等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安全设施配置到位。各乡镇政府机关要根据实际,逐渐完善起农村公路配套设施。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在公路旁种植行道树,美化公路环境。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大家宣传道路养护的常识、保护道路的意义,提高群众自觉保护公路的思想认识。让村民们积极参与到维护道路管护工作中。最后,要加强监管,把农村公路管护工作纳入各乡镇的年度考评工作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考评机制,督促各乡镇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管职能作用。
总的来说,苍南县要抓好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通过政府的引导,社会各界的参与,做到与时俱进、科学规划,建立起高效、快捷的农村公路体系,为苍南县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奠定好交通运输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公路;养护;问题;措施
0 概述
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动脉,加快农村公路网络的建设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村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国道、省道、市道等骨干线路的形成,乡村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日益凸现。近年来甘肃省不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了乡镇和建制村通畅率,纵横交错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通保障。截至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0.75万公里,乡镇通畅率达97%,建制村通畅率达43%。但是,随着农村公路等级的不断提升与日益增长的交通量,其养护管理能力和养护管理需求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村公路的养护机制、资金的筹措、路产路权的维护、如何开展日常养护管理等问题,都有待公路养护管理部门去认真探索和解决。
1 我省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 资金保障乏力,养护经费极少
目前除国、省、县公路有养护资金保障外,县级乡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未列入财政预算,仅依靠交通部门对已建成通客车乡村公路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县、街(镇)、村三级财力用于公路养护资金有限,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缺口大,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得不到保障。目前农村公路管理部门面临的现状就是“花钱修路,无钱养护”,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已建农村公路破损严重,国家资源的极大浪费。与目前倡导的建设节约型是社会是不相吻合的。
1.2 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乡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主体是乡镇地方人民政府,由于乡村道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规范,又没有固定管养机构,没有专门养护人员,也没有养护经费。各乡镇虽都设有道路办,但还没有完全建立起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机制,养护管理人员少,以至于个别村道存在失养现象。乡村道路每年发动农民以会战的形式进行一次集中养护,日常处于弃养状态。对于大中型养护工程,存在养护机械装备短缺,养护工程以人工操作为主,与规范化养护体制不相适应。很多路段因水毁或其他因素造成损毁无法快速有效恢复,道路弃养极大地降低其使用寿命,在加上超载严重,使农村公路受损严重。现存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机制导致办事效率低,农村公路养护滞后,很多可以及时解决的小问题,最后变成了大维修。
1.3 养护技术水平低
乡村公路缺乏专业的养护技术队伍及高效率的养护设施,道班工人对于沥青类、水泥类路面常见病害不能及时处治,路面得不到及时维修,缩减了公路使用年限。不少乡村公路养护人员是当地农民,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养护专业知识,培训难度大,公路养护技术水平极为低下,影响了公路养护质量。
1.4 养护和管理工作难度大
一些公路抗灾能力低,我省很多农村公路线长、路远、量大,管理起来十分困难。当受资金“瓶口”的限制,只好降低设计标准,有些通村公路建成之日路基就存在一些质量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路网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服务功能。通村公路路基等级较低而导致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有自然灾害,通村公路首当其冲,公路沿线经常发生塌方、垮岸现象。坡陡弯急的农村公路,雨水冲刷破坏严重,一部分通村公路的排水设计及防护工程没有到位,每年水毁冲刷现象都比较严重,特别是纵坡较大、土质较差地段,一遇大雨,几乎每次都会出现严重的水毁现象,造成部分路段晴通雨阻,给农村公路养管工作造成重创。
2 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应对措施
2.1 关于增加养护资金的建议
建议国家及时采取以下措施,彻底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的筹措问题:
1)中央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应在燃油税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农村公路养护专项资金,增加对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支持,继以保证农村公路养护。
2)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区财政年度预算安排,专项列支,用于化解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投入不足,实现农村公路“有路必养、养必良好”, 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从而降低道路的建设成本。
3)在有条件的地区仿照“以工代赈”和目前“家电下乡”、“农机下乡”补贴政策,采取以实物换服务的方式,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既能拉动农村消费,还可暂时部分弥补当前不足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
4)集中农村公路建设期间的工程建设、施工企业各项税费,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养护。
5)鼓励地方政府组建非营利的农村公路养护公司,减免税费,补贴养护必须的小型机械购置费用,专职从事农村公路养护,既可最大程度降低养护成本,还可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2.2 进一步健全乡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明确以政府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主体,交通局为行业管理责任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加快乡镇政府管理养护体制的建立健全,配齐养护人员,加大管理的力度,使农村公路管理在组织、制度、养护标准、考核、资金保障等各方面规范化、制度化。
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进一步深化交通行业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管养分离,推进公路养护市场化,建立专业化、机械化的养护施工队伍,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更加标准化、科学化。
2.3 加强培训,提高养护人员技术水平
为有效解决农村公路养护质量不高,养护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必须要组建专业化的农村公路养护队伍,并进行技术人员培训。通过培训、业务考核,使我省公路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搞好公路养护工作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各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站长、养护人员提高养护技能;严格人员的任用、选拨、录用,将真正能胜任、品学兼优、热爱公路养护管理工作的同志推举到适当的管理岗位,将不合格人员调整岗位,增加养护人员力量。
2.4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防止农村公路病害问题不断发生
农村公路建设首先要着重确保工程质量问题。目前,一些县区乡镇盲目寻求建设速度,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进行农村公路建设,造成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偏低,抗灾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公路质量是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发展农村公路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系统工程。发展农村公路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要合理确定农村公路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把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和效益质量放在第一位,做到建成一条路,带动一方经济。县乡两级效能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抓效能工程质量,真正做到优化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管理、抓好工程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另一方面,对于进入农村公路行驶的超限超载车辆,为保护乡道、村道的需要,乡级人民政府可在各自辖区农村公路两端出入口设置必要的限高、限宽设施。
3 结语
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管”,我们要理顺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的关系,坚决克服“重建设轻养管”的思想,做好边建边养边管工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使其保持长期良好的技术状态,让我省的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洪武,齐宝玲.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0(02).
关键词:农村公路 建设 养护 分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0.3
柳林县位于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柳林把公路建设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位,作为“兴柳富民”的重大战略举措来抓。2006年以来,和着县域快速发展的节拍,柳林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乡村公路建设机遇,创新村通公路发展理念,按照省市“五个全覆盖”的思路,以“坚持科学快速安全协调发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为主题,以人民群众感受便捷、快速、安全、和诣的交通运输为目标,以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建、管、养”三级主体为体系,着力解决制约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交通瓶颈以及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再掀农村公路建设,使村通公路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乡村道路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村通公路建设卓有成效,城乡道路通行能力显著提高,形成了城区道路和乡村公路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喜人太势。截止2012年底,全县乡道里程达346.7公里,村道达644.7公里。 全县形成了四通八达、循环贯通的公路交通网,从根本上改变了柳林公路建设的落后状况,为全县经济的腾飞创造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公路翻天覆地的巨变,是柳林取得的重大而辉煌的历史性成就。但由于柳林特殊的地理环境,蕴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储量最多,分布最广, 且质量特优,堪称“国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市场的日新月异,致使车流量大,重车辆多,污染严重,管养难度大。公路建设与管护方面存在的不足也随之凸显出来。
一、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部分农村公路、质量较差。农村公路普遍路网密度不高,技术等级差,抗灾能力低,一些乡镇不按规划管理,各行其是,安排公路建设项目随意性较强,不经过交通部门批准就擅自开工建设,某些乡村公路建设项目无设计或由施工单位边设计边施工,存在等级偏低、修筑不合理等问题;二是施工队多为民间施工队,无资质、无营业执照现象较多,施工能力无保障;三是质量管理薄弱,存在偷工减料、不按规范施工等问题,工程完工后不经过交通部门验收就交付使用,质量难以保证,以至于出现前面修后面坏的现象,造成资金浪费,也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
(二)警示标志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路段的路基未达到标准要求的宽度,出现公路狭窄、急弯、陡坡、连续下坡、视距不良及横断面发生变化等特殊路段,没有设置交通警示标志,更易引发事故,再者道路两侧没有排水设施,现在大部分路段都是铺油的或是硬化的,遇到下雨,雨水得不到及时排除,导致路面拉空或坍塌。
(三) 群众爱路、护路意识差,安全意识淡薄。把道路作为自家的院子使用,道路上堆放着粪堆、柴草堆、收割的庄稼等,再者,由于部分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乱修乱建现象尤为突出,厕所、猪圈、放柴草的小平房等侵占路面。集镇段上出现临时沿路摆摊、占道经营,严重影响车辆通行。
(四)养护工作不到位,重建轻管问题比较突出。各乡镇交通管理站由于无资金的支持,职能和作用发挥很不明显,村级道路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体制不健全。2009年来,响应上级精神,农村公路硬化工作全面铺开,单纯依靠国家补贴的资金,养护管理工作根本跟不上,致使一些修建早、等级低的乡村道路出现路基沉陷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了农村公路失修失养。使农村公路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也势必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
(五) 农村公路的路政管理工作急待加强。近几年,随着干线公路治超工作的深入开展,超限超载车辆绕行农村公路愈演愈烈。农村公路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超限车辆的恣意横行使技术标准较低的农村公路的路产损害严重,地方经济发展与农村公路管理之间矛盾日渐突出。一是沿路的加水点难以控制,由于现行《公路法》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没有具体规定,公路路政执法部门难以依法打击乡村道两边的加水点。二是超载、超限车辆严重损坏农村公路。由于我县特殊的地理环境,煤炭、粉煤灰,沙、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施工、特别是车主为躲避收费站,导致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造成路面长期超负荷工作,加速了路面损坏。而乡村公路又不在公路部门路政管理范围,无法对其进行处理。
(六) 道路建设困难,干扰因素颇多。由于大量超载、超限车辆涌入农村公路,使农村公路损坏严重,但修复资金无可靠来源,八石线公路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八石线公路在2003年时铺油,由于有丰富的沙土,沿路百姓掀起了一股“刨沙”的热潮,吸引了不少打车来装载,虽然百姓们获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路遭到严重的损坏。近年来,多少百姓联名请愿,争取到了修路的机遇,但是维持工作进展很不顺利。一是资金紧张,道路严重损坏,修护难度大,需要资金量大,二是沿线群众不配合,制造纠纷,阻挡工队,索要钱财,致使道路建设不能顺利开展。
二、 鉴于我县农村公路及其养护管理的现状,提出解决农村公路建设与管护问题的一些建议。农村公路建设要紧密围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总体要求,必须探索建立一条符合我县实际的、新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全民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体制,实现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工作的正常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确保农村公路路况良好、路产完整、路权得到有效保护。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村公路建设实际,从农民迫切需要而又有条件做好的入手,分阶段、有重点地稳步进行,把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的问题解决好,使他们真正得到实惠。
(一)实事求是的涉及公路建设方案。农村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加快农村当地的经济发展,方面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所以在设计建造公路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 统筹规划,实事求是,合理制定农村公路建设方案。使农村公路真正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主管部门加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全面落实项目法人、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质量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监督、法人负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各村要借鉴其他乡镇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建设单位全程监督、乡村干部跟踪监督、监理人员现场监督、群众及社会随时监督的“四级监督”作用,做到农村公路建设一条、达标一条。
(二)完善农村公路各类标志,确保安全畅通。交警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完善农村公路各类附属设施的重要性,在岔道口、弯道、陡坡等特殊地段设放安全标志,警示行车人在经过这些地方时能注意安全。主管部门要在道路两边配套修建排水设施,最大限度的减少道路破损面积,延长道路寿命。
(三)全面推进农村公路沿线环境综合整治。采取“分级负责、分层推进”的办法,结合地方小城镇建设,建议政府牵头,交通、公安、环卫、土地、水利等多个部门联合行动,对公路两侧所有破旧房屋、围墙、厕所、猪舍、大棚等有碍观瞻、影响公路环境的违章建筑物、地面构筑物给于彻底拆除。清除道路上的粪堆、渣土、柴草堆、建筑材料、非标、招幌、摊点,彻底根治公路集镇化、街道化现象和“马路市场”,保持公路两侧良好环境。 通过综合整治努力使农村公路达到“畅、洁、绿、美、安”的标准。
(四)多方措施,确保养护工作顺利展开。一是各级政府要统筹本级财政预算,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保证农村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运行。二是公路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级责任,拟定农村公路养护质量评定标准,和与之配套的奖惩机制,并逐级签订公路养护责任书,明确养护管理人员管养的路段、养护质量要求、责任、工资等。三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农民养护工队伍,落实日常养护人员,明确责任,对农村公路实行长期有效的管理,确保有路必养。
(五)加大整治力度,确保农村公路的使用寿命。首先加大整治超载力度,超载车辆没有了,加水点没生意了也就不复存在了。由于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单靠交通部门路政管理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政府牵头、交警、治超、路政等相关部门联合、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新格局,才能使农村公路的超限运输势头得到有效遏制。要大力发动群众,可以采取举报有奖,举报有功的方法,调动群众爱路、护路的积极性,对在农村公路上超限运输行驶的车辆积极进行举报,由路政管理部门进行处罚。让超限车辆无隙可乘。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才能保证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不受侵犯,把广大群众变成农村公路管理的主力军。
(六)做好群众动员工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农民群众也是公路建设的主体力量。首先要广泛积极的进行宣传,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从而调动起广大群众的修路积极性。同时要把政府修路的决心落实在宣传当中,要让群众相信政府的建设力度和决心,同时要让群众明白农村公路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要让他们积极主动的支持到公路的建设中来,而不是无事生非,制造纠纷,阻挡工队,索要钱财。对无理取闹严重影响公路建设者要依法作出处理。同时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方面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除省补助、财政拿一点外,要采取镇、村经济里支付一点,一事一议筹集一点,厂矿企业赞助一点,农民自愿捐献一点等多渠道筹集,确保公路正常施工运行。
三、结语
总之,农村公路的建设和养护,特别是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是一项全新的、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农村公路是“三分建设,七分养管”, 只要各级政府部门领导重视、大力支持,交通行业主管部门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基层乡镇和行政村尽职尽责,大力推广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就一定能解开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难这把“锁”,让我县农村公路在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我镇农村公路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全镇通村水泥硬化里程突破200公里,除九龙村外,其余全部实现硬化,给广大农民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加快建设的同时,农村公路管理明显滞后,特别是对超限车辆,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致使部分地方道路损坏严重,当地群众怨声载道,由此引起的也时有发生,各种矛盾隐患逐步显现,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给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为切实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工作,根据《省农村公路条例》和《自治县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现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农村公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农村公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农村公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前提,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维护和管理好农村道路,不仅是各级各部门的主要职责和重要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全镇上下务必高度统一思想,动员全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农村公路建设和管理,使之走上一条良性发展轨道。
二、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的承载能力
本通知所指农村公路是指县道、乡道、村道。根据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基本要求:现行通村硬化道路设计板面宽度为3.5米,板厚为0.18米,核定农村公路荷载最大负荷为15吨,超过限定荷载标准的车辆不得擅自在农村公路上行驶。确需行驶的,必须经自治县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超过限定荷载标准的车辆擅自在公路上行驶的,按《省农村公路条例》的规定,给予500元—5000元的处罚。
三、采取得力措施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工作
1、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民养路、护路意识,特别是营运车辆业主,要弄清自身车辆是否符合道路承载能力要求,自觉遵守规则,确保载货不得超过道路承载能力。
2、矿山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要从维护地方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自觉采取治超限载措施。要从企业自身发展来维护好现有道路管理,要把企业利益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利益结合起来,把维护好农村道路管理当成自己的职责来对待。一是各厂矿企业,要认真检查矿产品的营运情况,凡不符合乡村道路要求,车辆载重超过道路设计能力的,一律采取有效措施,属于企业内部的车辆要实行车辆更换或限载运行,企业外车辆要禁止使用,企业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对超限车辆的管理工作;二是对煤炭装运职工及过磅房人员加强管理,企业要制定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三是企业不得委托“三无”车辆及无保险车辆从事运输业务。四是要与运输车辆签订承运合同,明确运输安全责任。
3、镇交通办要加强公路管护。一是强化路产路权管理。乡村公路两侧从边沟(坡脚、坡顶、挡墙)外缘起1米以内属公路用地,5米以内属建筑控制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控制区内修建建筑物和地面构筑物。二是持续搞好后续维护。及时组织资金修复损坏路段,确保畅通;对因企业产品运输造成路面损坏的,交通办要督促企业组织资金,迅速恢复。
4、村委会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各村要组建专班,加强车辆超限的管理工作,村委会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对已实施道路硬化的路段,要加强管理,发现超限车辆即要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控制,并即时上报交通管理部门进行查处,对群众自觉参与治超限载的行为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发挥全民参与和监督作用。
5、交通管理部门要依法监管。通过交通巡查,依法查处“三无”车辆,督促车主买齐各种保险,发现超限车辆要及时查处。
关键词:农村公路公路养护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地方政府各级领导对农村
公路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农村公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的任务也更加艰巨,问题也日渐突出。
1、基本情况
农村公路由于种种原因,养护难度较大。为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我县在各乡镇成立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领导小组”,并明确一名主管乡镇长任组长,负责本乡镇乡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交通系统负责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措施和目标并将目标和管理办法上墙公示,各乡镇负责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另外陆续出台了一些规范农村公路养护的文件,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工作进行了细致、具体的规范,进一步确立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责任主体和多种筹资方式。随着乡村公路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不断显现,农民主动爱路、护路的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渐探索出了“专业养护、承包养护、集体养护”等乡村公路养护管理模式,有效维护了道路的安全畅通。
2、存在问题
虽然我们在农村公路的管理养护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距离“有路必养”、“凡路必管”、“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重建轻养”思想依然存在。由于建设周期短、见效快,能在短时间内充分体现当地领导干部的“政绩”,有很强的生产效益,所以地方领导干部非常愿意搞建设。而管理养护是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不具备明显的生产效益,所以对于流动性较强的地方领导干部来说,不愿意投入很大的财力、物力对本区域内的道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养护。
2.2责任主体意识模糊,基层管理养护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公路法》和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规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是路线所在地的县级政府,但是受多年养成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们思想中固有的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和乡镇的基层干部总是习惯性地认为管路养路都是交通部门的事,和地方政府没有关系,所以即使路坏了,也不主动去管理养护,而等着交通部门去养护。
2.3领导小组的作用不明显。各乡镇虽然都成立了“乡村公路养护管理领导小组”,也配备了管理人员,但是多数乡镇未能按照工作职责履行管理义务,管理制度得不到有效落实,职能作用发挥普遍较差,没有对乡、村公路养护管理形成必要的检查、考核、考评、奖惩等监督、制约机制。养护工作还没有开展起来,管理小组形同虚设。
2.4管理养护人员数量短缺,整体素质不高。多数乡镇由于受养护资金的限制,安排的养护人员不够,甚至部分路段根本无人管养,一直处于失养状态。而且养护人员多是村民,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整体素质偏低。在农忙季节,养护工都忙于自己的农活,根本无暇顾及农村公路的养护,致使日常性养护出现断档,等到农闲时进行养护已经造成路况质量的下降。此外部分乡镇每年只能搞几次突击性养护,但效果并不理想。
2.5养护资金短缺。现有的养护资金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的日常养护,按乡道2400元/公里、村道600元/公里的标准来算,就连养护工人的基本工资都无法保证发放,因此资金问题成了制约农村公路养护的“瓶颈”。
2.6工程建设遗留问题增加了养护成本。由于大部分乡村公路建设标准较低,质量要求不高,附属配套工程严重欠缺(路肩、防护、排水、标志牌等),造成乡村公路的先天不足,没有达到“成品路”的要求。这样的“路”无疑超出了养护工作的职责和范围,而要弥补建设中遗留的部分工程,就会大大增加养护的工作量、养护难度和养护成本。由于工程前期投入不足,加之超载超限车辆增多,部分路段出现严重破损等病害,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功能,但由于缺乏资金,小修工程难以实施,路况质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3、解决措施
3.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对所列养的公路和失养公路进行实地观摩和对比,使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广大群众从根本上认识到公路养护的重要性,从而树立“建设是政绩、管理养护也是政绩”的思想,使各级领导从根本上摒弃“重建轻养”的思想。
3.2狠抓责任主体落实。进一步明确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县级交通主管部门属于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部门。确定乡镇人民政府有关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以及养护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具体职责,做出具体规定,明确乡镇各自的责任,上下协同,共同做好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积极思考,尽快探索出农村公路体制改革的方案,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责任,构建分级养护管理体系并狠抓落实。
3.3狠抓组织机构落实。各乡镇要承担本区域内乡村公路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乡村公路管养的好坏和相关的工作人员是否负责任有着直接的关系。各乡镇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严格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和规章制度认真开展工作,让“乡村公路”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将管理养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工作的考核目标。按照核定的养护路线、养护里程、养护内容和养护标准检查、验收、考核、评比,维护各项制度和机制的严肃性。
3.4狠抓管理养护人员落实。俗话说:不怕事情办不了,就怕事情没人办。每条乡村道路都要按照规定的标准安排管养人员,并配备必要的养护工具,要按时足额兑现养护工人的工资,充分调动管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县级交通部门要分期分批地对基层管养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养护人员的管理养护技能。
3.5狠抓制度落实。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管理养护机制、监督制约机制、管理考核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明确农村公路的管理内容、责任主体、责权划分、管理手段、资金渠道、养护要求、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评定办法等内容,并将这些规章制度切实落到实处,提高工作效率,体现工作效果,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各养护段要设立公示牌,明确养护人员和段落,以便于监督管理。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装备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视,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我国农业机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的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农业增收、农民致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农业机械的大幅度增加,增加了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因为一些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安全意识不高。一些违章现象时有发生,给农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说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势必加强。
一、影响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因素
影响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因素有各种各样,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类:
1 无证驾驶、无牌行车是农机安全生产的最大隐患。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不挂牌入户就上路,驾驶人没有经过培训,也没有正式的驾驶证,这样的人、车上路,就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 超载、超速行驶。很多驾驶员为了挣钱而无视安全,擅自加大车帮、更换大的拖斗,甚至想方设法提高车速。
3 驾驶人员技术素质低。现在很多驾驶员只会开车而不懂对机车的保养,经常开车况不好的车,对机车的故障发生没有预见性,有时会因为中途机件损坏,失灵而耽误行程或酿成事故。
4 太注重经济效益开疲劳车。有的机手致富心切,起早贪黑连轴转,致使疲劳过度,体力不支,头脑反应迟钝,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5 其他情况:除了以上外,还有就是酒后开车、违章载人等等。
二、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对策
根据影响农业机械的因素的分析,对农业机械的安全管理应大致分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于泰山,事关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我们农机管理部门要敦促当地乡镇政府要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上认识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维护广大人民的生命和财产放在首位,以确保农机安全生产的目标,成立乡镇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对好的要给予奖励,激励他们继续为农机安全生产作出贡献。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是我们的一项重要措施。我们要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
(1)向领导宣传汇报,引起领导对农机安全生产的高度重视,争取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向农民和机手宣传,定期向农机手发放安全责任意识的宣传单,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其操作、保养技术水平,增强其安全生产意识和安全责任感,使之认识到农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在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安全生产,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减少违章现象的发生,杜绝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3)向社会各界宣传,取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利用当地的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利用邻近路面的和村庄民居的墙体书写警示标语等形式进行全面、广泛的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努力营造一个农机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3 坚决取缔无牌行车、无证驾驶现象。首先要摸清本辖区内的农机拥有量,掌握可靠的农机发展情况:其次要严格收费标准,不许搭车收费,提高机手挂牌持证的自觉性,再次要提高执法者的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观念,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工作形象:最后要深入田间地头、乡村道路,做好无牌车辆、无证人员的整治清理工作,全面提高农机挂牌持证率。
(一)土地综合治理。根据贵州山区特点和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按流域或灌区划片,设立项目区,统一规划,综合措施,集中治理,连片开发。采取中低产田造、山区小流域治理、优势农产品基地、节水农业示范、草山(场)建设、农业生态工程等建设措施。通过对土地的合理治理建设,一是使3000亩以上的坝子地区达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实现园田化;二是使丘陵山区基本达到五子登科。即:山上戴帽子(防护林)、山腰系带子(经济林)、坡地铺毯子(草地)、基本农田种谷子,实现多种经营抓票子。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采取财政资金有偿无偿投入相结合、投资参股、贷款贴息等多种扶持方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群众增收门路。一是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平台,以发展粮油、畜牧、中药材、蔬菜、茶叶、水产、竹类、马铃薯、花卉苗木、名优果品加工及保鲜和市场建设等为重点,进一步调整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形成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布局。二是充分依托现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和创建一批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农业企业,努力扩大辐射面、提高带动力,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三是切实加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农户自愿原则,培育发展一批种植、养殖、流通等民间专业协会合作组织,服务农户,搞好产业开发,帮助农户进入市场,拓宽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规模,规避市场风险,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提高农民增收的组织化程度。四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新品种,提高农业产业开发的科技含量。积极培育种养能人大户,充分发挥种养能手在产业开发上对农户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促进项目区农民有效增收。
二、农业综合开发成效
(一)投入力度加大,开发范围增加,群众受益面扩大。“十五”期间,全省共完成土地治理项目284个,累计投入开发资金12835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58685万元,占总投入数的45.7%;地方配套资金37590万元,占总投入数的29.3%;自筹资金32075万元,占总投入数的25%。与此同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范围增加,群众受益面扩大。
(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项目区共维修加固小型水库29座,建拦河坝65处,维修、新建提灌站94座,配套输变电线路20.25公里,开挖疏浚渠道1890.3公里,衬砌渠道2305.02公里,埋设管道156.85公里,新建小型蓄水工程1651座;修建机耕道996.19公里;培训农民155.09万人次。新增灌溉面积44.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7.71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8.1万亩,改善除涝面积23.2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5.53万亩,新增机耕面积48.73万亩,新增农机总动力31976.38万千瓦。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的实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增强,初步实现了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路相连的现代化农业的格局。
(三)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期间,通过农发项目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多年制约项目区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项目区实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9461.87万公斤,其中新增优质粮食生产能力5077.35万公斤;新增油料生产能力5818.95万公斤,新增蔬菜生产总值8397万元,新增经济林生产总值20412.65万元,新增草场畜牧业产值7874万元。实现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四)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十五”期间,通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使农发项目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项目区规划设计可行,建设质量优良,路渠配套合理,结构调整优化,已初步成为了当地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成为当地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广大群众称赞田间水渠是幸福渠;机耕道是奔小康的康庄大道;农发工程是“扶贫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积极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有效增收。“十五”期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共投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32447万元,建设产业化项目166个。建成了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如中药材、辣椒、奶牛、茶叶等种植养殖基地,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通过农副产品加工、产地批发市场等流通设施项目的建设,提高了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加工的转化增值和市场竞争能力。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和培育了一批发展潜力大、与优势农产品基地联系密切、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
(六)项目区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明显,群众素质不断提高,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十五”期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结合山区特点,通过统筹规划,集中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连片治理,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核心示范区。同时通过在项目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有效提高了项目区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群众素质不断提高,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尤其是基本农田、水利、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还很差,仍然是制约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因素。1、由于受到扶持范围的限制,非项目区基本农田建设缓慢、建设标准低,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2、工程性缺水严重,人畜饮水困难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地貌切割很深,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工程性缺水一直是制约其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群众生活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增收渠道窄,增收基础不稳定,收入水平低,返贫现象仍常发生,脱贫致富任务繁重。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1374.2元提高到2006年的1985元,但与全国相比很低,相当于全国的60%。农民增收之所以缓慢,原因很多,主要还是增收渠道单一,缺乏高质量的、高附加值的、具有市场竟争力的支柱产业,加之生产条件差、经济基础弱、增收基础不稳定,一旦遇病、遇灾,农民极易返贫,返贫率常在15%以上。
(三)整合资源的农业发展机制未能真正建立。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类支农资金要根据规划统筹安排,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
(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施难度大。1、对整村推进重要性的认识不够。2、整村推进进展缓慢。3、各项支农资金不能集中使用,条条块块各自为政,投入十分分散。4、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5、投资强度低。
(五)返贫现象比较严重,返贫因素错综复杂,返贫工作任重道远。贵州省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农业生产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而不稳,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是全国四大生态脆弱带中自然条件最差、脱贫难度最大的地区。地方病发病率高。因灾、因病返贫十分突出,正常年景返贫率在15%左右,遇到较大自然灾害年,返贫率在20%以上。
四、对策。
(一)提高贫困地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的认识。贵州是我国惟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全省总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2.5%,山间小盆地占7.5%。全省耕地总面积中,河谷坝子仅占3%,其中万亩以上的坝子只有23个,面积28.9万亩,旱地占70%以上。贵州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共有49个民族,民族成分仅次于云南、新疆,居全国第三位,全省3900万人口,少数民族人口占37.8%,其比重仅次于、新疆、青海和广西,居全国第五位。贵州也是一个革命老区的省份。全省革命老区县有33个,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贵州又是一个贫困落后的省份,全省88个县中83个县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50个(全国592个)。贫困村13973个,其中一类村5486个、二类村7638个、三类村849个。到2006年底止,全省还有贫困人口453万(绝对贫困人口255万),约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10。因此,提高对贫困山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重要性认识十分必要。贵州20年来的实践证明:农业综合开发是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形式、好平台,是贫困山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最有效的开发模式,解决了贫困山区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问题、贫困群众基本的增收门路问题和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提高问题。贵州贫困山区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战场,农业综合开发不是发达地区的专有名词。要充分借鉴农业综合开发模式用于贫困山区的扶贫开发。即:贵州贫困山区扶贫开发要借鉴农业综合开发模式,而农业综合开发要向贫困山区、贫困村、贫困户延伸,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整体推进。
(二)整合资源,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要加大对贵州贫困山区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继续推进山区连片开发,将土地治理、乡村道路、社会公益、产业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平台作用,尽力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向项目区集中,整体推进,提高建设水平和规模效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统一规划项目区,明确各级各部门分工;各类支农资金使用上要根据规划统筹安排,建立统一的农业开发资金帐户,集中投入贫困山区建设;项目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投标,统一检查验收。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道路通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和提升。但由于多种因素,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量存在,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09〕3号)文件精神,加强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全力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平安*”的高度,认识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积极研究解决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突出问题,推进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进程。针对我县道路基础薄弱、安全设施缺乏及农民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的实际问题,要把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彻底改变“交通安全管理是公安交警和交通运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交通事故难以掌握”等模糊认识和消极态度,为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创造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二、认清形势,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近年来,虽然我县道路交通事故有所下降,但在全县安全生产事故中所占比例仍然偏大。2008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0起、死亡31人,其中,道路交通死亡事故26起(摩托车9起),死亡26人(含道外),直接经济损失48.11万元。究其原因:一是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仍旧薄弱,道路隐患突出。2008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16.035公里,其中,县乡道路1947.035公里,占80.59%,三级以下道路2343.035公里,占96.98%;二是客运车辆少,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安全出行需求;目前全县营运车辆共有306辆,其中出租车124辆,不能满足群众出行需求;三是机动车辆明显增加,特别是摩托车增加较快。全县有近9万辆机动车,其中农用车2千多辆、摩托车6万辆;四是道路交通管理力量依然显得薄弱,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存在失控漏管现象。全县现有交通民警25人,交通协管员29余人,但就2416.035公里且仍在增加的通车里程、基数近9万辆机动车和5.8万名机动车驾驶员而言,道路交通管理力量十分薄弱;五是驾乘人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见人就拉,见车就坐已成陋习;六是大量农用车、摩托车无证驾驶和车辆安全性能没保障。
道路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重大损失,给和谐*建设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强化措施,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有效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三、创新机制,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网络体系
(一)县政府成立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工作。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以政府主要负责人为道路交通安全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
(三)各乡(镇)人民政府在明确或聘请专职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的基础上,将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明确为本村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形成县、乡(镇)、村三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组织网络。
(四)层层落实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制。从县到县直部门、到乡(镇);县直部门干部、乡(镇)干部、村级干部到驾驶人,层层签订安全管理、安全驾驶责任书,各级有关部门实行“一车一档”、“一帮一”、“一盯一”等管理办法。
(五)明确乡(镇)人民政府、派出所、交警大(中)队、安监人员、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道路交通安全协管员、农机安全管理人员的责任,形成既分工、又协作,横到边、纵到底的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
(六)将行政村交通协管员经费补助按《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黔府发〔2009〕3号)文件精神纳入县财政预算。
四、明确职责,落实责任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对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分解,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措施,堵塞漏洞。建立完善乡(镇)包村、村包组、乡(镇)干部包片、单位包职工的管理机制;建立农村“红白喜事”、传统节日、赶集(场)交通安全“打招呼”制度,安全管理人员跟集(场)等制度,及时消除农村群众搭乘低速汽车、拖拉机、三轮汽车的严重违法行为,杜绝由此引发的道路交通事故。
(二)各乡(镇)人民政府、派出所、交警大(中)队、农机安全管理站、行政村要建立健全农村客运机动车及驾驶人、低速汽车、拖拉机、三轮汽车、摩托车的台账,实行“一车一档”“一人一档”管理,并督促无牌无证车辆完善车辆相关手续,全面落实监管职责。
(三)县公安局要按照公安部《关于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公通字〔2007〕04号)和贵阳市公安局《关于农村公安派出所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筑公通字〔2007〕60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发挥基层派出所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中依法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交通安全宣传、机动车入户登记、建立辖区机动车和驾驶人管理台帐、开展道路隐患黑点排查等作用,加大在县、乡、村道路的巡逻管控力度,特别是事故多发路段的监管力度。协助有关部门清除占道、黑点排查治理工作。协助驻村(片)民警、治安联防队员、村支两委、村民组长加强源头管理和交通安全宣传以及交警对辖区内机动车车辆和驾驶人的管理。
(四)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要全面履行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的主体责任。一是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和安全形势研判制度;二是认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充分发挥道路交通管理主力军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切实加强管理,努力形成严管长效机制;四是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路面管控,加大打击违法行为力度;五是维护辖区内道路交通秩序,保障辖区内道路畅通有序,不断组织开展专项行动,采取打突出、打重点的形式,达到带动一片的效果;六是加强宣传引导、深入源头管理,抓好驾驶员的考试、考核工作和监督各类车辆的安全技术检验;七是重点整治客运车辆超员、超速,农用车、报废车及二、三轮摩托车违法载人、未戴安全头盔、无证驾驶、酒后驾驶,形成良好的交通安全氛围并从县城中心辐射到乡镇到村。
(五)县农业局要加强对农用车驾驶培训机构和驾驶员发证工作的全面检查,严格查处违法发证行为;认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五进”宣传教育活动;并采取定期下乡和预约上门等多种便民、利民措施,实现车辆管理业务向农村延伸,解决农民群众办牌办证难等问题,提高农村地区机动车和驾驶人的办牌办证率、定期检验率。
(六)县交通局要加大对全县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加大对“村村通”公路建设、管养的投入,完善乡村道路安全设施和标识标牌,逐步改善乡村道路通行条件。对存在严重交通隐患的重点路段和危险路段,明确责任,抓紧整治;制定和组织实施农村客运方案,构建覆盖农村所有集镇、重点区域、重要路段的四通八达客运网络,逐步解决农民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等问题。
(七)县教育局加强对全县中、小学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定期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县中、小学校师生道路交通安全意识。
(八)县直各部门、各单位及工作人员有责任和义务对发现的非法营运,非法载人的机动车和摩托车超员、未戴头盔等行为进行制止和举报;同时,加强内部车辆管理和驾驶人的安全教育培训。
(九)县安监局要加大对有关部门落实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责任的督促检查力度;并协助有关部门严格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
(十)公安、交通、农机、安监等部门要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各部门间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例会机制和工作协作机制,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及时沟通,齐抓共管,形成全县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治理的良好格局。
五、坚持疏堵结合,多渠道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客运的意见》(黔府发〔2008〕3号)的精神,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和重在治本的原则,多渠道扶持和发展农村客运。一是制定与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有效结合的农村客运发展规划,突出农村客运站点规划、农村客运线路规划和运力投放规划等重点,加强和规范农村客运站点的建设;二是坚持新建农村道路与农村客运站点、农村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的方针,力争农村公路发展建成一条,验收合格一条,客车通达一条;三是在确保营运安全前提下,简化农村客运班线审批手续,做到随到随办;四是通过减免相关税费等措施培育农村客运市场,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农村客运,确保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五是增加营运车辆(县城增加出租车、乡镇根据实际确定);六是统一营运车辆颜色,区分营运和非营运车辆;七是组建赶集(场)车队;八是统一核定农村营运票价,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出行贵、出行不安全等问题。
六、加大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驾驶人和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道路交通安全法》赋予的职责,结合我县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一是采取把道路交通安全相关规定列入村规民约,加强人民群众的日常教育和行为约束;二是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在街道、主要路口和客运站点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交通安全宣传栏、宣传墙、警示墙,宣传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常识,宣传党和政府解决人民群众安全出行的政策措施,宣传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以及摩托车超员、超速的严重危害性;四是利用身边案例教育群众,发挥交通安全宣传的引导和警示功能,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出行观念,增强遵纪守法和交通参与的自觉性;五是大力开展“交通安全文明村”、“交通安全文明学校”创建活动,发挥交通安全文明单位的辐射和示范功能,达到宣传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
七、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工作
(一)各乡(镇)人民政府要针对辖区道路上低速载货汽车、三轮汽车和拖拉机违法载人、无证驾驶、无牌机动车上路行驶、摩托车超员及驾乘摩托车不戴头盔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特点、规律,定期与不定期组织乡村干部、交通安全协管员、交警大(中)队、派出所民警、安监人员、农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和查处辖区道路上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
(二)加大道路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针对全县道路的实际情况,一是组织交通、安监、公安、农机等部门加大对全县公路安全隐患排查和危险路段排查;二是统筹安排、有效整合各项交通治理专项资金,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逐步改善辖区内道路通行条件,提升道路等级,改善道路状况;三是逐年加大对公路建设、管养的投入,逐步治理通行公路的交通安全隐患;四是交通部门加大对通乡、通村公路危险路段和事故多发路段的治理力度,并增设必要的交通标志;五是县政府继续将道路隐患治理纳入为民办实事之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特别危险的道路增设1000米防护设施和20块永久通安全警示标志牌。
(三)公安、交通、安监、农机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针对道路上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经常组织开展各种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严防漏管失查,形成严管重惩的高压态势,从根本上解决道路交通安全失控漏管问题。
八、加强督查,确保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县人民政府将全县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加大对相关部门和单位履行道路交通安全职责的监督检查,对不认真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有关部门和单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行政问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