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

第1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论文摘要:对高校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对传统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改进措施,并结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管理实践之经验和特点,尝试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

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改变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高校用于多媒体教室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使教学资源得到很大的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得到迅速优化。然而,在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阻碍着高校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发展。如何更好地管理和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成为目前高校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现状与分析

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突飞猛进,从1999年的160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29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率达2900。如此一来,高校教学资源的投人也在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学设备越来越多,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精密度越来越高,对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目前,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率极高,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的排课率超过75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90%以上的课程教学中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有约50%的师生对多媒体教学管理比较满意,但也有16. 7%的师生不满意,说明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中尚存在一些巫待解决的问题。

1. 1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不够科学

各高校的多媒体教室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但少有独立的管理部门。即使在同一所高校,也有多媒体教室归属于不同的院系或部门、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的情况,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多媒体设备不是同一个时期购置的,品牌、型号不同,操作方式也不同,这导致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缺乏整体一致性和系统性,不利于统一有效地管理。再者,大多数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是相互独立的,没有多媒体教学网络提供教学互动,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多媒体教室资源的利用度,未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资源共享、教学互动优势。

1. 2技术培训不足

新的多媒体设备引进后,缺乏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对于新设备,必然有一段从认识到掌握熟悉的过程,良好的技术培训可缩短这个过程,降低设备使用成本,提高利用率。有的学校在引进新设备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设备的使用率很高,但在教师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常常会因为操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设备故障或损坏,影响正常的教学。由此可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很有必要。

1. 3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人员服务意识不足

部分一线设备管理人员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岗位的特点和职责,工作理念有一定偏差,服务意识不强。少数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视自己为管理者而不是教学过程的服务者,因此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往往缺乏耐心,对教师表现冷漠、态度生硬,容易造成矛盾,影响教学。

1. 4多媒体教学设备购置经费不足

目前高校办学难点之一是经费相对短缺。许多高校加强了多媒体教室建设,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办学经费不充足,学校每年用于多媒体设备更新的费用很少,而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很高,部分设备经常出现故障,维修频率较高,所以必须有经费保证以支持日常设备的维护保养。当然学校每年应有专项投人,部属高校可向教育部和财政部申请国家设备购置、修购专项,以满足多媒体教室建设需要。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实践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多媒体教学发展的制约因素,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推动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依靠高校的设备管理者、一线管理人员和教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此进行了有益的实践。

2. 1整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统一规划与调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从学校全局出发,坚持“统一安排,共同使用”的原则,按品牌或型号将设备分类,尽可能地将同一品牌或型号的设备安装到同一楼层的教室或同一栋教学楼,这样有利于对设备故障的处理与日常维护,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学校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实施了“公共教学多媒体教室设备购置”修购项目,多媒体教室的情况从此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总量有较明显增加。全校多媒体教室数量由98间增加到154间,座位数由13 791座位增加到18 167座位,新增56间、4 376座位,大大缓解了多媒体教室资源不足的矛盾。

(2)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视频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从无到有,现已拥有42间、6 764座位;用于精品课程、示范教学的全自动录播教室从“一根独苗”到拥有4间、472座位;更多的多媒体教室也由过去的“单机版”升级为网络中控教室,并增加了新的一键式联动控制、资产管理、安防报警等功能,可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3)多媒体教学条件、授课方式得到改善。在新建和改建视频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全自动录播教室、网络中控多媒体教室的同时,更换和改造了教室内的中控讲台,新购置了一批投影机、计算机等设备,大大提升了全校多媒体教学的硬件水平。全日制本科生必修课程实行多媒体教学的授课率有了较大程度提高。全自动录播教室将反射式投影机、电子白板等高新数字化设备运用于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了互动教学优势,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

2.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注重效益,资源共享

只有制度完善、科学合理,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才能有章可循,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所以说制度建设是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结合管理实际,加强制度建设,已制定和完善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办法”、“全自动录播教室使用管理暂行办法”、“服务公约和服务承诺”、“设备故障维护记录制度”、“职工考勤管理办法”、“多媒体教室借用须知”等多项管理规章制度和内控管理办法,这对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为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管理人员工作量,学校还实行了IC卡制度,即教师在上课前到多媒体管理办公室凭有效证件登记领取IC卡,简化了手续。学校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视频网络中控,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室设备的开关,进行监测、维护、安全监控及资产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投人。

2. 3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的培训

学校采取集中、分散、派出去、请进来方式,加强对一线管理人员的培训。具体做法是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分散、轮流地将技术骨干派出去进行“订单式”培养;或将设备供应商、承担日常维护的系统集成公司的技术人员请进来,对一线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通过在职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也通过与兄弟院校开展管理交流,相互取长补短。此外,吸收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参加多媒体管理工作,也可帮助管理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二是通过各种会议、座谈会等方式,帮助管理人员转变观念,树立“管理是服务,管理是科学,管理是专业,管理要创新”的理念。要求做到“门好进、脸好看、话好听、事好办”,努力建设一支高效务实、规范创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团队,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2. 4树立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保养意识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操作上的问题,这时他们会请教相关的设备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在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时,灵活、有选择地对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学校实验室设备处每学期举办一次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班或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多媒体教室使用方法,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让教师从中了解多媒体设备的性能,并进行实际操作训练。通过对设备维护的宣传,提高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保养意识。

3、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新模式是一种新理念、新观念。该模式主要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在开放式管理的基础上,将高校的设备管理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买、使用、维护与升级、报废等流程全部由学校一个专职部门进行统一规划与调度,由其他相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具体执行。管理中的所有流程都要考虑学校整个设备管理体系,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加强配合,减少摩擦,一切以更好地为高校课堂教学服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出发点,以人为本。要构建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将设备效益指标与高校教学质量、设备使用率等相挂钩,实现计划、研究开发、运行管理和培训一体化,从而使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益达到最大化。

3. 1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是在开放式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发展,具有以人为本、系统化和开放式3个特点。

第一,以人为本要具有目的性,始终明确管理的目的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管理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实施人性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人为本,要强调沟通,鼓励教师与管理员、管理员与领导、学生与管理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以人为本,还需要关心管理员的业务素质与个人职业发展,进行岗位轮换,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第二,系统化强调资源的整合与管理的统一。资源整合包括对设备的整合和对人员的整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就是要统一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部门之间信息渠道畅通。通过系统化,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项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该管理模式是将高校的设备管理看作一个系统,追求规划的统一性,讲究资源的统一分配,讲究对设备采购和使用的计划性,当设备需要维修和报废时,又要讲究工作的灵活性。因此,可以说新模式是讲究对工作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第三,开放式管理的理念认为教室不仅是教学场所,同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场地,需要开放式管理。开放式多媒体教室采用的是全封闭讲台,讲台的开启通过刷卡系统实现,教室的使用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管理部门在总控制室授权。这样既便于教师的使用,又解决了教室资源紧张的问题,是提高高校多媒体设备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以人为本是理念,系统化是管理方式,开放式是实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管理。

3. 2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的配套措施

构建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新模式,首先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系统,打破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谁管理谁占有”的状况,实现所有权与管理使用权分离,进行管理理念创新。

这个管理系统应包括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详细信息,能够查阅这些设备的采购、使用、维修情况以及报废等信息,这些信息根据不同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设置不同的查阅权限。该管理系统既要与学校现有的网络视频中控系统和全自动录播系统兼容匹配,实现网络互动教学或教学直播以及精品课程录制,也要与教务处教学资源库链接,便于教务处进行教学质量网络评估、教学评比与远程教学观摩,还可以实现优质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

这个管理系统还要具有图形查询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图形查询是根据多媒体教室中设备的位置、类型,绘制出多媒体教室设备分布图,需要查询具体设备信息时,可以直接在设备分布图中点击相应设备,即可得到所需的结果,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资产管理功能就是系统准确、便捷地收集教师机、投影机的软硬件信息,及时形成并输出资产报表(Excel格式文件),使学校快速、准确地掌握自身的IT资产状况,提高整体管理效率。该系统也应具有电子阅览室功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享受名师资源。

其次,要构建设备效益考评机制,通过考评机制来激励和引导管理人员以及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多媒体教学设备效益考评指标应该包括教学质量、设备使用率、设备发生故障次数、学生投诉次数等。效益指标可以作为对科室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的依据。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可用它的开机时间来表示;设备发生故障次数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管理系统或管理工作日志上的登记获得;学生投诉次数的数据,由设备管理部门通过设置匿名意见簿和网上投诉2种方式获取。

第2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高效使用;管理

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出空前的热情,随着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大力实施,全国各大高校的多媒体教学以前所未有的势态,迅速发展并日益普及,而且逐渐成为各高校扩大教学规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加快精品课程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技术支撑。但作为信息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多媒体教学系统或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它的构建是以较大的经济投入来获得的,各大高校为了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均对多媒体建设进行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如何让高科技产物科学、合理、有效地服务教学,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论述:

一、高校多媒体教学使用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内容是:综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投影技术,研制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用于课堂教学,取代(部分或全部)黑板板书,丰富拓展课堂展示(原来以板书形式体现)的教学内容;在文字展示之外配加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声音和动态图象(这是板书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视、听全方位信息输入方式,增大课堂信息输入量,并借此使教学内容的课堂接受效果提高。总的来说,此项多媒体教学预设目标,是借助多媒体技术信息传输快捷和多方位、形式灵活、生动形象等优势,更新传统课堂教学,以收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预期效果。

多媒体手段为教学技术的更新、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可能,其功能完整、操作方便,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扩大教学规模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如何使用这技术,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如前所述,目前多媒体技术应用已经很广泛了,但我们所见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包括高校教学课件)和所了解到的多媒体教学实践,却普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

1.重形式轻内容,重图像而轻文字或者盲目追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所谓“多媒体”,当然是指信息输入方式的多方位、多种渠道。但这个“多”字,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操作者乃至评价者。一般情况下,人们首先容易把握到的是其技术和形式,就是信息输入方式的变换,误以为课件制作中引入的手段越丰富,越是成功。所以,不顾内容实际、追求花哨而喧宾夺主,以动画多少论课件质量的倾向非常普遍。许多课件迷于动画,一会出来一个小青蛙一会出来一个小蜜蜂,跳跳飞飞,或牵强附会插放电影(录音)剪辑,与教学内容无甚关联,这是最常见的一个痼疾。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老师为了图轻松、方便,把一些本来不应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也拿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导致有时候造成对多媒体教室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提高故障率,进而影响教学的进行。

2.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不熟悉

以我院为例,许多中老年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还不太熟悉。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多媒体教学工作日志登记表记录中发现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时经常遇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图1):①设备未关闭或设备无法启动(其中包括电脑、幕布和投影仪,机柜未锁);②光驱播放问题;③笔记本电脑连接问题;④视频音频无法播放;⑤幕布下降\上升、投影显示问题;⑥手持话筒无声音或发出轰鸣声;⑦教师课件播放问题(PPT无法打开)。(备注:此统计是以每天各多媒体教室的上课日志为参照,只统计每天发现问题的情况,有可能存在同一个问题在不同多媒体教室同时发生,但只记录为一次)。

3.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误操作

许多教师,特别是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多媒体设备不熟悉,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规范的操作,轻则造成数据文件、课件的破坏或者丢失,重则可能会导致系统瘫痪,影响授课的进行及多媒体教室的正常使用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的管理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展多媒体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具良好的作用。因此,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才能维持多媒体教室高效运转。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多媒体教室使用与管理制度

建立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保证,健全制度是管好多媒体教室的先决条件。规章制度是管理活动的依据,有了规章制度,才能职责分明,使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一般的多媒体室教室都配有计算机、视频展视台、投影机、投影幕、中央控制器等设备额,为了保证多媒体教室安全稳定地运行,维护正常教学次序。制定了《多媒体使用申请流程》、《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办法》,对使用多媒体教室的老师明确使用多媒体教室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制定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使管理人员明确职责、规范其职能,明确其责任和权力;制定《多媒体教室使用条件及审批管理办法》规范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条件,防止教师滥用多媒体教室,提高教室的有效利用率;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确保设备良好使用,有序管理。

2.建立科学的多媒体教学监控与评价机制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对课堂教学监控增加了一个维度,形成了一个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媒体组成的教学系统,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学系统要复杂得多,除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外,教师对多媒体的监控能力将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监控理应包括:熟悉各种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功能和教学特点;分析学生特征,主动了解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选择相应的多媒体并恰当地进行应用。除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监控外,还应当建立面向学生的学生评教体系、专家监控体系以及目标监控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外部教学监控系统。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3.完善的多媒体教室设备维护与保养

在实施多媒体教室规范管理的过程中,十分重视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工作,经过几年的多媒体管理工作的积累,基本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流程。①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投影机过滤网和投影机灯泡做专业的清洁工作,保证进风口的畅通,有效预防投影机的液晶板老发或损坏;②对多媒体计算、功放音响等做系统检测,计算机安装并升级杀毒软件到最新版本,确保系统不被感染,安装硬盘保护还原卡,做好系统备份,保证计算机出现故障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解决;③每月的设备定期检查和设备清尘工作,以及教学控制台上的设备使用流程、温馨提示等细节工作带来了意外的成果。

三、相关人员做规范化操作培训

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属于专业设施,它需要严格规范的操作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操作的不熟练或者失误都可能引起设备的损坏。有的教师上完课为了能尽早离开,往往将整个系统的交流电源一下子全部关闭,电脑和投影机常因硬关机而损坏或者经常开机自行检测硬件。这种操作方式尤其会对投影机的灯泡产生致命的影响,严重影响灯泡寿命,因此,开展设备规范化操作培训是能否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和管理效率的关键。

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如何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损教师面子的同时满足其信息化教学设计及课件制作能力提高的需求,解决其授课使用过程中的基本问题和突出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组织广大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实行持卡上课。每学期集中组织一次多媒体教室使用操作流程技术培训,同时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进行多次现场实践操作指导,对所有没有进行相关培训的教师一律不能使用多媒体设施。这样就在培训与使用之间建立一个规范体系,对提高管理效益非常有利,大大地提高了多媒体的使用率。

2.加大对多媒体教室辅助管理人员的培训。考虑到多媒体教室管理是比较繁琐的过程,光靠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并不现实,也是不经济的,它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辅助管理人员的技能提高也很重要,因此把辅助管理人员也纳入到了培训的范围,防止单靠技术人员的漏洞。

四、结语

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所开创的教学环境已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其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式出现在校园内,对培养和造就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保障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充分保证设备功能完好,才能发挥其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为了提高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率和增强多媒体教室使用的稳定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不仅要求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还要求相关人员掌握使用技术并学会应对多媒体设备出现的简单问题。只有管理人员与教师共同协作维护好多媒体设备,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从而适应新教育技术革命的挑战。

第3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高校教改因素内蒙古民族大学我国高等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建设者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存在着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如教学过程仍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传递――接受模式,在教学内容中,理论部分仍是主要内容,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其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从系统科学理论角度看,高等学校是一个完整、开放且有序的系统,在外部,高校系统接受国家和地区政府的政策指导、受到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同时还要接受社会需求的引导;在内部,教学系统是其核心系统(或组成部分)是高校系统实现其教育功能的主要要素,因此,其教改的核心领域是教学系统内部的改革。

教学系统是高校系统的核心系统或组成要素。首先,从教学设计理论和传播学理论看,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其次,在高校系统内部,其教学系统还与高校系统内的其他因素密切联系、相互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制度建立和监督、学院对学校相关政策和制度的执行力度、教研室职能的发挥以及其他辅助教学部门的职能发挥等。也就是说,高校教改实践的主要领域在高校系统内部,首先,其教改实践必须与国家和地区政策相一致、服从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并依据社会需求的引导;其次,高校教改的核心领域是其教学系统内部的改革,但也与其教学主管部门、学院及教研室等相应职能部门密切相关。

下面,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谈高校的教学改革实践。

近年来,内蒙古民族大学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修改、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

教改实践实施至今,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如在2012年度和2013年度连续两年分别以“课堂教学”和“学生为中心”开展了教育质量年活动,使得教师教学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提高;修订并实施了《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和《辅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了教学成果奖和优秀课程评选工作,已经有22名教师被评为示范课教师,78名教师获得教学技能奖,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积极性;并继续对自治区教学名师、自治区精品课程、自治区品牌专业和自治区教学团队进行评比,同时加大了奖励力度;制定了《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等。

一、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

有效地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1.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矫正了我们国家高等教育过分的专业化的特征,扭转了人才发展片面的趋势。内蒙古民族大学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该类课程开设时只对学生提出在若干最基本的学科领域的学分要求,至于选什么课,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决定,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钻研,全面发展。课程主要包括五大模块,即社会科学、人文学科、公共艺术、自然科学类和应用技术,教学方法应重在启发思想,培养自主学习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教学重点应是启迪思路,讲解方法和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于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时调整

在通识教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该校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通识教育类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一和第二学年,每学年学生选修4门,在4年的总学程中,至少要在上述5个模块中选修8门通识教育课程。相应地将各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推至大三全年和大四第一学期,由于原来平均开设在4年的专业课集中在一年半开设,导致学生在大学高年级课业负担过重,影响考研备考和就业准备,而教师的教学压力也随之增大。

3.2011版培养方案中的其他问题

在这版培养方案中,开设了为期3周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和3学分的“实践能力拓展”两门课程,但方案中对课程没有明确规定这两门课程的具体实施办法,这使得学生不知如何具体操作,教师不清楚如何有效评价。

二、在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人才应该向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发展。据此,一方面,内蒙古民族大学在制定2011版人才培养计划时,相应地加大了实践教学力度,从课时上给予偏重;另一方面,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专门制定了《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启动了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立了师范类和医学类学生技能培训中心,积极参加和主办自治区和国家各级实践技能比赛奖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该校还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使每位在校本科生均配有一位学业导师,用于指导实践和学习,其反响良好。

但在具体执行时,更应该注重合理化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方面

高校教师教学技能水平是高校教学的“灵魂”。高等学校大师云集,可再高水平的大师,如果没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其意义为零。因此,教学改革应该以提高教学水平为重要目标。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1.明确教师课堂教学考核办法

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该校制定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办法中规定,要在教风方面(包括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否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基本要求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是否适应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能否引进本学科最新成果;备课、讲课是否认真,基本理论、概念是否讲授准确,层次是否分明;指导实践环节是否认真;辅导、作业、考试命题是否规范等)、教学方法方面(包括教学中是否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启发式教学;是否注意各环节的有机结合,突出重点,讲清难点;板书布局是否合理,层次清楚,字迹规范工整,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教学效果方面(包括是否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对教师教学进行全方位评价。

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结果由学生评估(占50%)、专家评估(占25%)和领导评估(占25%)三部分组成。评估形式主要通过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等形式搜集评估信息,然后分别填写教学质量评价表。对于评估结果达到“良好”以下的教师,将对其实行停课整改的补救措施。

2.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

对于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让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作为新入职教师的导师,专门负责培养其教学能力,新入职教师必须经过听课、备课满一整年,经考核合格,方可登讲台。

3.严格多媒体课件的管理

加强对媒体课件的使用和管理,联合专家和学校教学督导严格把关,尤其对青年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考核和筛选,除非必要,否则不允许使用,强迫其提高基本教学技能。其他教师也应根据课程具体情况选用课件,以避免“上课念课件”的情况发生。

4.加强教学奖项的评比

继续开展了教学成果奖和优秀课程评选工作,多名教师被评为示范课教师和获得教学技能奖,为全校专业教师起了示范作用。深入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自治区教学名师和自治区教学团队不断增加,参评自治区教坛新秀,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层次。

5.加大对教改课题的支持力度

教学改革课题是实施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托,也是其实践方式之一。申请教改课题就意味着可以获得学校的资金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完成教学改革研究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但由于该校教师对教学改革课题认识不足,导致对教改课题的申报缺乏热情。

6.加强教研室工作,有效促进教学改革

教研室是高等学校教师最基本的管理部门、是其教学管理的最基本单位。教研室负责完善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制定专业课教材、组织教学实践、组织教师教学研究和研讨、进行教学检查等工作。其工作内容密切贴近教师日常教学,其内容繁杂,但却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

内蒙古民族大学制定了《内蒙古民族大学教研室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明确了教研室工作目标,并每两年对教研室工作进行一次评估,全校范围内通报表扬优秀教研室,通报批评合格和基本合格教研室,使得教研室工作在相互比较中促进,并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良性工作竞争氛围。

在新的社会情境下,社会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学校教育必须随之发生改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优胜劣汰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屹立不倒。高校教改的核心是学科教学改革,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高校系统内部的其他因素也会对高校学科教学改革造成影响。因此,只有高校系统内部各部门、各要素的协调配合,高校的教改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母国光,翁史烈.高等教育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皮连生.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教学设计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章伟民.教育技术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字:实训室;设备设施;管理

高职院校实训室、实训车间是学校科研和学生实训的重要场所,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高职院校实训室、实训车间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实训室、实训车间是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提高科研水平,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度有现实意义。学校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设施、仪器是实训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实训设备设施的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伴随着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教学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实训室、实训车间建设也成为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项目,做好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实训室设备的作用,将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实训室设备管理现状

1.观念传统

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包括很多设施,有实训台,实训的各类精密仪器仪表,工卡量具等等。精密仪器仪表造价相对较高,实训室、实训车间管理会对精密仪器进行重点管理,而对其他仪器的使用则不进行重点管理。学校相关领导对实训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使用制度,导致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使用率降低,甚至有时会发生设备不能平均分配使用的现象,给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学生进行实训带来很大麻烦。

2.使用审批制度不健全

由于管理观念传统,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的审批制度也不健全。有些教师或者学生可以随意借用实训室设备进行实训,因为没有建立完善的使用审批制度,造成借用混乱,不能按时归还实训设备,影响其他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训,严重的还将影响大批学生的正常实训课程,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3.管理手段落后

目前,部分学校的实训设备管理还停留在非常传统的管理阶段,不仅记录麻烦,查找困难,还容易造成一定的混乱,影响设备的使用。有些学校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就盲目采取一些现代化管理办法,同样给设备使用带来很多不便。有些学校虽然采用了现代化的数据库管理软件,但是并不能完全适合本校的实训设备管理。

4.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高职院校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的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校使用的是退休教师,有些是学历较低的人员,所以,实训管理的水平也不一样。然而高素质人才进行实训室管理会从工作中发现各种问题进行及时的修正,同时能够为实训室发展提出更有效的建议。而有些素质较低的管理人员不仅工作态度有待改正,工作方法也较古板,不能为现代化实训室、实训车间管理提供更多的有效建议。

二、加强高校实训室设备管理的途径

1、创新观念

思想认识问题是决定实训设备管理成效的根本性问题。如果思想上不重视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必然会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的马虎大意,实训设备管理工作也就不可能做好。因此,学校领导应该统一全校思想,使全校教职工认识到实训设备管理的重要意义,能够自觉维护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实训设备管理的意义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是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的必备仪器,离开了这些设备,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就难以正常进行,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其次,实训室、实训车间内的设备一般来说都比较贵重,而且大型精密仪器现在高职院校实训室、实训车间里也非常普遍。如果出现损失,就会给学校经济带来严重损失,甚至影响到整个学校的实训室建设经费的整体规划,职工社会福利的提高和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对于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工作也十分重要,这也

是学校是不是真正重视实训室设备管理的重要表现。

2、建立严格审批制度

在设备采购时,严格立项审批手续,在前期做好把关工作,按照学校和具体实训室、实训车间建设的整体规划,技术先进、经济合算、科学实用的原则选择理想设备,避免订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防止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确保购进设备的质量,从入口上打好实训设备管理的基础。设备进入实训室、实训车间后,做好详细的登记工作,把好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收关,使进入实训室、实训车间的设备万无一失,还要认真登记、造册,建立详细的信息,为今后的管理工作提供充分的方便和依实训设备管理问题的思考。在使用时,应该在注意谨慎小心,避免人为产生损害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使用效率,在最大限度内使实训设备发生作用。同时,做好实训设备的定期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保证设备能够始终处于完好的状态,避免在使用时因维护不当产生损失。另一方面,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过程中必须注意安全问题,这是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最重要的核心环节之一。

3、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制定科学、规范、有效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开展和提高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实训室、实训车间仪器设备管理要想有效进行,必须使之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因此,在实训室设备管理工作中必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教育部2000年修订了《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高职院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颁布学校的具体管理制度。这些制度主要应该包括教学、科研设备管理办法、精密贵重仪器和大型设备管理办法、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实训室、实训车间仪器设备训收工作规程、多媒体教学系统管理制度、保管制度、规范操作制度、维修制度、仪器设备管理考核制度、实训室、实训车间安全检查制度等。

4、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实训室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在进行人员选拔的时候,不能完全注重学历,更应该注重管理人员的全面素质。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从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将错误降低,提高实训室、实训车间设备的使用效率。总之高职院校的实训设备是为教师进行科研,学生进行教学实训的基地,实训室、实训车间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科研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所以,加快实训设备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是保证学校实训室、实训车间正常运转,提高设备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马琳,长春大学学报,2003/04.

第5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1.1实验室安防配套设施及制度建设滞后于规模的扩张

高等学校多是以某学科为龙头,理、工、文、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以及众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近些年来,高校基本每年都新增一些实验室,加上实验室资源的开放性、共享性要求越来越高,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呈现数量多、流动性大、结构复杂、知识层次不齐的特点,高校实验室的增加、学生进入实验室的人数增多,而要保证实验室正常、高效运转,与之相匹配的安防配套设施和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明显不足和落后。

1.2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缺乏良好的安全习惯和安全常识

一项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的调查结果显示:1000名调查对象中不穿工作服的占32%,在实验室饮水或进食的占28%,实验结束后不洗手的占7%,私自带出试剂的占2%,试剂不加标签或标签不规范的占65%,取用试剂时出现泼洒的占13%,擅自改变实验条件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的占12%,不知安全防护设施位置的占54%,不会使用灭火器的占72%,不佩戴个人安全防护用具的占28%;此外,因实验人员不良习惯而经历过玻璃器皿破损的占29%,经历过酸碱灼伤的占23%,经历过人体不适的占10%,经历过割伤的占4%,经历过仪器损坏的占3%,经历过触电的占1%。可见,实验人员不良行为或习惯不可忽视,上述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背后往往正酝酿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任何一次看似微不足道的坏习惯的放纵都可能带来难以挽回的惨痛教训。

1.3实验室安全管理统一协调机制缺位

高等学校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各类科研机构、研究院(所、中心),加上各类教学实验室,总实验室占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教学资源紧缺的限制,各种实验室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对独立和分散,实验室安全管理经常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缺失,统一管理难以实现。此外,相对于教学实验室,高校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的经费支持渠道来源广、独立,因而其实验室安全责任和义务难以落实,经常出现“实验室负责人不愿管、学院管不了、学校无法管”的局面,这种混乱的局面直接导致对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监管处于空白,暗藏诸多安全隐患。如各级各类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购买、存储、使用基本处于无序状态,“三废”处理也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长效的协调机制规范高校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责任和义务。

1.4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有缺口

近年来高校实验室数量急剧增加,但实验室安全经费的短缺一方面使得实验室建设用地、用房紧张,实验室的建设不得不因地制宜、因“房”制宜,建设环境无法达到基本的实验安全要求,但却仍在“高效”运转;另一方面经费的短缺还长期制约着实验室现有设备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上,事实上,“重购买、轻维护”是所有设备共享机制不完善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难题。此外,经费短缺还使实验室安防设施的配备不到位,如一些高校实验室没有配备或没有按要求配备足够的安全消防器材、应急喷淋系统、通风系统、危险气体报警系统、闭路监控系统等安全消防设施[11—12];因节省经费而随意处置“三废”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以上由于安全经费短缺造成的实验室安全隐患几乎无处不在,每一处都将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环境污染和保护。

2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主要做法

针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具体做法。

2.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

高校应专门成立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的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主管全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高校实验室设备处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执行机构,对全校实验室安全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实行“三级责任制”,即实验室设备处代表学校对全校所有各类实验室的安全行使监督职责,各院系(重点实验室)对本单位内所有实验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各实验室对本室的安全负全部责任,并按照这个职责顺序分别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其中,教学实验室由实验中心主任向各院系负责,科研实验室由实验室负责人向各院系和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对安全责任人的安全目标实施绩效考核。

2.2建章立制,实行科学化、制度化的实验室安全管理

高校实验室应制定《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管理办法》、《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章立制为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高校统一部署和协调全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搭建厚实的平台。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迅速有序地开展处置救援工作,将事故损失控制到最低水平,高校还应制定实验室应急处理预案,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实验室设备处处长担任,领导小组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各院系、重点实验室的有关专家组成,办公室设在实验室设备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具体分工如下:应急处理事务协调责任部门为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应急处理安全保卫责任部门为保卫处、事故单位;应急处理物资保障责任部门为后勤保障处、财务处;应急处理抢救责任部门为校医院;应急处理技术保障责任部门为实验室设备处。

2.3树立安全意识,加强实验室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安全教育是保障高校实验室安全的关键[13]。高校实验室设备处可根据学校学科分布实际情况,组织实验室一线教员编写诸如《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实用安全手册》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师生传达简单明了的实验室安防信息;同时,组织制作实验室安全宣传展板,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幕幕触目惊心的场景带给全校师生深刻警示;此外,组织制作《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多媒体课件、《实验室安全管理卡》等,加大对进入实验室人员的强化培训工作,并可引入高校实验室安全操作考试系统,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统一考试,考核通过后方可持证进入实验室,切实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将实验室安全事故隐患从源头扼杀。

2.4多部门协调统一、职责明晰地管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

明确高校实验室技术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全校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工作,高校保卫处、实验室设备处以及各学院(重点实验室)协调一致、各司其职,对危险化学品进行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施管理工作流程,未经申报备案的不得自行采购,所有涉及危险化学品的报账必须经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及实验室设备处签字认可,对违反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的单位和个人,实施年终单位或个人评先“一票否决制”。

2.5统一规范处置实验室危险废弃物

对高校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危险废弃物(简称“三废”),由高校实验室设备处统一回收处理,处置费用由学校专门设立的“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基金”统一支付,并为各实验室配备储存废液的高密度聚乙烯容器,要求制作“实验废弃物标签”标明废弃物的详细信息,并实行分类存放、分类回收,以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处置的统一规范管理。

2.6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投入,完善安全防护设施

高校实验室要始终秉承“安全放在首位”的理念,加大实验室安全经费的投入,并要求有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设施建设中,一定的经费用于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支出,通过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以为高校营造出安全实验室建设的工作环境。此外,还有必要完善实验室安全防护设施,如为实验室高压气瓶配备固定支架、气瓶柜、特种气体防爆柜等安全防护设施;为化学实验室配备护目镜、活性炭防护口罩、乳胶手套或抗高温手套等安全防护用品;为剧毒危险品仓库配备红外报警装置和防火保险柜等安防设施等。

3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应注重统一、协调管理,规范管理细则,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构建一个科学引导、环境安全、机制长效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将实验室安全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为全校师生营造一个安全有保障的实验室环境。今后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亟待逐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切实推进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明确管理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和细则。(2)督促各院系专职人员全面掌控本单位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出入库记录,按要求制定详细台账,做到帐物一致;同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数字化管理。(3)目前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统一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措施,对此可以教学实验室为切入点,加强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这将是今后高校实验室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重点。(4)着力推动实验室安全教材建设、安全教育师资建设、安全通识课程建设、安全考试系统建设等,并进一步拓展安全教育的多方渠道,将学校主体与政府主管单位紧密结合,让政府主管单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此外,定期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参加环境、卫生、安防、保卫等相关安全事项的培训,积极开展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践活动。(5)进一步明确高校实验室建设准入条件,积极呼吁加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专项经费投入,增加经费预算,并确保这些经费能够专款专用。

4结语

第6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微时代的到来,微信、微博作为一种新媒体成为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对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极易形成网络舆情并导向事件态势发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高校的和谐稳定。为此,探讨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事件的主要特点

1.发生源头广泛

高校微时代背景下,每个学生都是自媒体,都可以不受性别、年龄、民族等限制注册微信、微博等账号。每个学生都是信息传播的主体,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随意、转发和评论各类信息,各类信息在没有把关的情况下传播,更容易刺激高校大学生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

2.传播便捷、速度快

在纸媒时代,危机事件传播一般要受撰写、编辑、审核稿件,截稿期限等条件限制,一般至少需要一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然而,在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的传播不受纸媒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账号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信息。也可以通过关注、评论、转发等功能来分享他人的信息,还可以通过微博互粉,在极短的时间内发展大量粉丝,[1]从而使信息的传播变得非常的便捷和迅速。

3.容易恶化、升级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传播危机事件的主体主要是隐藏真实身份的学生,由于各自的素质、兴趣、爱好、立场不同,其表现也不尽相同。由于受到不同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危机事件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思考,往往表现出情绪化和感性化,有的学生甚至把这个网络平台作为发泄不良情绪的场所。同时,这个新媒体交流平台又缺乏监管机制和道德约束,极易为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提供传播的机会。甚至会出现一味谩骂、恶意攻击等偏激、粗俗的倾向,最终导致危机事件进一步恶化升级。

二、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监管难度大

当高校危机事件突发后,每个账号用户会根据各自的不同爱好,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把事件内容上传至微信、微博上。由于这些用户注册时基本上是匿名的,他们可以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地表达个人情感和发泄个人情绪,不需承担任何责任。加上高校管理者本身危机意识淡薄,对这个思想舆情阵地也没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也使得高校在危机事件管理过程中获取准确信息并掌握公众的立场和态度的难度增大。

2.隐藏真实信息

部分高校在面对危机事件管理时存在“家丑不可外扬”的心态,一旦高校发生危机事件,一些管理者担心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甚至会为之丢掉仕途,他们不愿承担事故责任和公开信息,或者信息公开滞后、片面。他们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心态来处理危机事件,常常采取“内紧外松”的原则,有意隐藏、封锁信息,延误对危机事件进行有效处理的时机。致使公众的知情权被人为所屏蔽,在他们不知危机事件真实性的情况下更加容易产生恐慌心理,进而对学校缺乏信任和信心。直接导致信息传播失控,造成危机事件升级、加剧。[2]

3.缺乏配套机制

多数高校没有根据微时代危机事件发展的新特点对原有的危机事件机制进行更新。原有的危机事件机制在危机预防、应对等方面本身是滞后的,它一般都是解决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问题,并没有包括危机前的预防,危机后的学习、总结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它缺乏专门的机构、组织、团队或较专业管理人员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对危机进行实时监控,不能第一时间预测、发现危机事件的苗头,不能进行及时有效预防和紧急快速的回应和处理,因而不能适应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处理需求。

4.沟通渠道不顺畅

高校的危机事件通常是因琐事引起。众多高校通过校长意见箱、领导接待日、举报箱等形式来搜集学生反映的问题,但是反映的问题又没有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有效解决。因而就会有学生转向微信、微博平台上发帖吐槽、宣泄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当这些不良情绪得到众人附和,就会形成负面的能量进行传播,进而对高校危机管理提出了挑战。

5.处理能力和水平欠缺

微时代背景下,部分高校对危机处理能力和水平明显欠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信息反馈慢。当危机事件发生时,不能对其给予及时回复和处理;第二,态度、立场不明确。对所发生危机事件不给予积极正面回应;第三,处理方式不恰当。对危机事件处理缺乏沟通技巧和媒体公关能力,一贯采取回避、删帖、打压等消极形式来应付,没有运用科学手段来控制危机事态纵深发展,有效化解矛盾;第四,研判水平缺乏。在面对新媒体上发生危机事件时,高校缺乏对事件性质的准确研判,不能找到科学的处理方法,致使危机事件向负面升级。

三、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危机管理策略

1.更新观念

高校必须根据微时代背景下危机事件的特点,更新对危机事件管理的观念。树立责任担当理念和信息公开理念,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进行危机管理的首要前提条件。[3]责任担当理念是指高校、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要敢于承担责任。当危机事件牵涉到高校时,无论高校是否有责任,都应该主动表明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不应回避甚至推卸责任。对学校自己的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自揭其短,从而赢得公众对学校的支持和理解。[4]信息公开理念是指高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应该在第一时间,积极主动、持续地公开事件相关真实信息,掌握舆情导向主动权。2010年3月,我国颁布实施了《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该法对高校的信息公开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各高校应把信息公开成为日常工作常态并落到实处,对各类危机事件要按要求进行实时适地公开、公示,而不应该对其采取封锁、隐瞒。危机信息时要遵循“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进展”三项基本原则,对于较复杂的危机事件,不要等到彻底处理完后再给予终版公布,要根据事件每个阶段的进展情况分阶段进行公布,避免因公众各种质疑、猜测而导致恶意传播各类负面信息。[5]

2.建立微信、微博舆情管理新机制

微时代背景下,危机舆情管理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所有高校都应与时俱进,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专项工作新机制。第一,预防机制。高校危机事件虽然是突发性的,但往往在其爆发前都需要一个酝酿、加工的过程,是有规律可遵循的,因此建立危机舆情监控、预防机制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微机制,制定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和建立自媒体平台,如官方微信、微博等;用微时代背景下的沟通方式,与危机事件信息传播者进行有效沟通,主动占领这个危机网络舆情阵地,拥有控制危机事件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和话语权。第二,应急机制。当危机事件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时,高校应做出快速反应,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源,及时、准确研判危机事件事态性质,迅速做出决策,控制事态的发展,遏制问题的滋长。高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学生群体的呼声,调动校内外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建立官方唯一的信息网络渠道,统一内外思想和口径,与各主流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多方合力来化解舆情危机。第三,善后管理机制。高校危机管理相关部门以及责任人要及时对处理过的危机舆情进行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修订规章制度,优化人员组织结构,规范处理程序,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或升级。

3.加强微时代的危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能否建立一支微时代的危机管理高素质队伍,是能否做好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对高校来说,首先,这支队伍的结构覆盖面应该是广泛的,既要有学校领导、社会知名专家、教授,又要有教师和学生骨干;既要有各二级学院、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负责人、工作人员,又要有学生代表。其次,这支队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品质素养,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即对新媒体反映的各类信息的理解能力、评估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反应能力。最后,这支队伍还要具有明确、具体的分工。有信息代言人、评论人、监管人。对于一些不良信息的用户,通过跟帖留言或微信等形式主动约其私聊沟通,掌握其思想异常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其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端正态度,主动删除负面信息,消除不良影响。

4.全面普及新媒体素养教育

新媒体素养是指在互联网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和社会网络社交发展的需要应该掌握的新技术和能力。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网络新媒体课程、举办相关讲座、专题教育等形式来提高师生的新媒体素养,让全校师生正确认识新媒体、掌握和使用新媒体,充分了解新媒体的基础知识和道德规范,不断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和技术,提高危机管理导向能力、信息的搜集和研判能力,使师生持有对危机信息的怀疑精神以及道德底线,理性传播与学校相关的危机事件信息,尽可能地杜绝危机事件舆情从内部源头发生。高校还可以主动设置危机相关议题,邀请知名权威机构或专家参与探讨、解读等,通过他们的声音来平息质疑、维护形象。

5.加强危机舆情管理法制建设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高校在危机管理事件过程中,应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与本校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完善、明确校园危机事件舆情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师生的法制意识,使全校上上下下都能学法、知法、懂法、守法。自觉约束自己在网上的一言一行,以自身的力量积极带动并推进危机舆情的法制化建设,真正把“微”平台建设成为高校师生共建、共享的主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为高校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和制度保障。

作者:陈雪梅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江奇艳.微时代高校危机管理探略[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141-144.

[2]赵芸,张永亮.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动态管理[J].安顺学院学报,2013,(2):106-108.

[3]彭焕英.“微时代”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57-59.

第7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微信一方面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陕西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陕西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陕西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与管理的策略,不断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关键词 微信;高校共青团;平台;应用;调查

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依托互联网技术实现集发送语音短信、图片、视频等功能于一体,并支持多人群聊及公众平台推送信息的一种新型社交媒体。微信不仅是一种网络社交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看似简单的社交工具却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陕西高校共青团应用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与管理的策略,以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一、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陕西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次调研选取了陕西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共发放调研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83份,收回问卷有效率为98.3%。从调研样本的性别构成来看,男生为432人,占比为43.95%,女生为551人,占比为56.05%。从调研样本的专业类别来看,理工科为524人,占比为53.31%,人文社科类为459人,占比为46.69%。本次调研综合考虑了调研对象的性别和专业类别等因素,样本结构合理,调研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研问卷回收后,将调研问卷进行了初步筛选与统一编码,运用spss17.00对调研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二、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通过对陕西高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关于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情况调研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的现状

1.微信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逐渐成为主要宣传载体。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开通情况的调研数据来看,84.5%的大学生所在的学校各级团组织或学生组织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10.5%的大学生所在学校各级团组织或学生组织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5%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具体情况。从学生参与或了解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渠道的调研数据来看,46.3%的大学生通过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或朋友圈了解到学校团委开展的各项工作或活动的信息,21.2%的大学生通过海报、宣传单等传统媒体获取共青团开展工作或活动的信息,31.3%的大学生通过飞信、微博等媒体形态了解到学校团委开展的各项工作或活动信息,1.2%的大学生漠不关心。由此可见,微信作为全新的宣传载体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宣传载体。

2.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逐渐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的受众群体或粉丝数量的调研数据来看,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大学生关注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占总关注人数的52.3%,非学生干部的大学生关注占33.5%,14.2%的大学生不关注学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可见,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受众群体不局限于从事学生干部工作的大学生,非学生干部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受众群体逐渐扩大。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或文章的调查数据来看,84.3%的大学生浏览过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或文章,74.2%的大学生转发或分享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信息或文章,10.2%的大学生将微信公众平台信息或文章重新推送到其他公众平台,可以看出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正逐步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随之有所提升。

3.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以传播正能量为主,休闲娱乐比重相对较低。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推送信息的内容的调研数据来看,82.6%的大学生选择共青团微信平台推送内容主要为活动信息和传播正能量的文章,14.2%的大学生选择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内容主要为休闲娱乐方面的信息,3.2%的大学生选择其他内容。可见,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主要用来传播正能量,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向上,占领青年意识形态的高地,而对休闲娱乐方面的内容传播较少,以避免影响学生的价值选择或判断。从大学生希望在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上获取何种类型信息的调研数据来看,约81.2%的大学生希望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能够推送与大学生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信息,如时政新闻、就业信息等方面内容,53.2%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微信公众平台获取更多学校举办活动的信息,23.4%的大学生希望能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获取休闲娱乐方面的内容,9.6%的大学生对推送内容表示无所谓。调研数据反映出,大学生对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求为首要目的,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科学设计共青团微信平台各板块内容,以满足广大青年的需求。

(二)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缺乏科学管理,微信平台建设较粗糙。高校共青团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制度建设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34.2%的大学生选择其所在高校共青团初步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微信平台的板块设置、人员管理等方面内容,51.2%的大学生选择其所在高校共青团尚未建立微信公众平台管理办法,14.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没有必要建立微信平台管理制度,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即可。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内容更新情况来看,45.3%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共青团能够及时更新微信平台信息,52.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共青团未能及时更新平台内容,2.6%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共青团很少或不更新平台内容。可见,高校共青团在微信平台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充分发挥微信的传播优势,保证微信公众平台的有序运行。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建设由于受到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设计水平略显粗糙,有待高校进一步加强微信平台建设的技术、资金等的投入力度。

2.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与学生需求耦合度偏低。从共青团微信平台对建设校园文化的作用的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23.6%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对建设校园文化有很大作用,62.3%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对建设校园文化有作用,但是效果不佳,14.1%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对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没什么作用。从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的目的来看,92.3%的大学生选择高校共青团微信使用主要目的是用于即时通讯,62.5%的大学生选择获取相关信息资讯,43.6%的大学生选择丰富和娱乐学习生活,仅有31.2%的大学生选择传播正能量,引领学生思潮。调查数据反映出微信对建设校园文化有作用,但是效果不佳,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校共青团使用微信主要目的是为了即时通讯、宣传活动等内容,而忽视了微信平台传播正能量的这一根本目的,这就需要明晰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的使用目的和价值导向,增强微信公众平台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导向作用。从共青团微信平台的内容设置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耦合情况来看,34.2%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平台内容能够满足学生需求,58.8%的大学生认为微信平台不能满足学生需求,7%的大学生对此不关注。从大学生希望共青团微信平台提供哪些功能的情况来看,63.4%的学生希望专门设置意见收集处,31.2%的大学生希望设立监督部门,51.4%的大学生希望设立在线联系,46.4%的大学生希望设立回复评论,35.8%的大学生希望定期推送新闻动态。可见,高校共青团要从学生需求出发,科学合理设置微信平台的主要板块和功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与发展。

3.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媒介素养偏低,与学生思想交流不同步。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微信开通情况来看,45.7%的大学生选择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开通了微信并可以熟练使用,43.5%的大学生选择开通了微信但不能熟练使用,10.8%的大学生选择尚未开通微信。从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微信应用能力的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27.8%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微信应用能力较好,对微信功能的了解和使用较为熟悉,64.9%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微信应用能力较差,缺少对微信功能的了解和使用,7.3%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情况。由此可见,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大部分开通了微信,但是媒介素养偏低,缺少对微信功能的了解和使用,不能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公众平台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4.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微信,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较差。从大学生平均每天通过微信浏览信息的时间的调研数据来看,17.83%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浏览信息的时间在30分钟以内,23.26%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浏览信息的时间在30分钟至1个小时之间,27.13%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浏览信息的时间在1个小时至2个小时之间,31.78%的大学生每天通过微信浏览信息的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可见,部分大学生使用微信时间较长,存在着过度依赖微信的现象。从大学生对信息筛选与识别情况来看,65.3%的大学生选择基本相信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3.4%的大学生选择完全相信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仅有31.3%的大学生相信自身对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的判断,不盲从,这就表明大学生对信息识别和判断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尽量避免部分不良信息对学生价值观念产生的误导和冲击。

(三)调研结论

第一,微信被广泛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中,逐步成为高校共青团主要宣传载体。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受众群体正逐步增加,在传播正能量,引领学生思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微信平台内容的设置、更新的时间等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耦合度较低。

第二,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随意性较大。同时,受资金、技术等方面条件的限制,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较粗糙,在信息、内容提炼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第三,部分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媒介素养偏低,缺乏对微信功能的了解和应用,不能很好地使用微信,与学生之间保持同步的思想交流。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微信,缺乏对微信平台推送信息的识别与判断能力。

三、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与管理策略

微信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高校共青团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给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共青团应正确分析微信对工作带来的影响,针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应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高校共青团微信的科学管理

高校共青团要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科学管理,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完善高校共青团微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的运行机制、宣传内容等事项,使高校共青团微信管理制度化与规范化;二是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微信的监管机制,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推送的信息要严格审查,确保推送的信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不违反法律规定和道德要求;三是提升共青团微信平台建设水平。高校共青团要加大对微信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科学规划微信平台的板块设置,建立完善微信平台运行的保障机制,确保微信平台的可持续运行。

(二)充分发挥微信传播优势,建立三级立体微信平台

高校共青团要充分发挥微信的传播优势,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深挖微信功能,建立学校团委、院系团委、团支部三级立体微信平台。一是高校共青团要科学合理设计共青团微信平台的板块内容,扩展微信平台的功能,如可以增加意见收集、在线联系、回复评论等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二是要打造三级联动的微信平台,院系团委、团支部也建立与学校团委相对应的微信平台,及时传播共青团工作讯息及其他内容,确保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周围发生的事情;三是实现微信与其他传播媒介的有机融合,高校共青团在充分利用微信这一宣传载体的同时,也不能放弃其他宣传方式,实现多种宣传方式有机融合,特别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共同促进高校共青团的建设与发展。

(三)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媒介素养

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是高校微信平台的管理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其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的发展水平。要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者的媒介素养,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增强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应用微信的能力,组织专人对高校共青团工作者开展专门的微信知识讲座与培训,加强共青团工作者对新媒体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利用微信的能力与水平;二是提升高校共青团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与观念,高校共青团工作者推送的信息一定要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随意传播有损国家和社会利益、违反法律规定的信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合理使用微信;三是培养正确的新媒体意识,高校共青团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微信的传播优势,主动接受微信这一新事物在共青团工作中的应用,不因工作习惯和使用能力等因素影响而不愿意去接触微信,做到乐于接受,勤于学习,善于应用。

(四)抢占微信舆论高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的最大受众群体,由于微信的快速发展,其传播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良信息,在孰是孰非面前,大学生缺乏识别和判断能力,会对其价值观念造成冲击。高校共青团要积极抢占微信舆论高地,积极传播宣传正能量的信息,引领学生主流思潮,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可以利用高校共青团微信平台推送社会热点问题、开通知名校友、榜样人物互动交流等功能,发挥典型引导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8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网络德育 高校 管理系统

网络作为新的技术平台,在为高校生提供大量信息和便利条件的同时,由于其隐秘性的特点也带来了相当范围内的高校生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高校生的网络德育,必须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加强高校教师网络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建设高效、规范、严格的网上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网站进行有效的管理,对网络不良信息进行疏导和防范。高校在建立互联网上德育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言行,把网络所提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融于各项管理之中,使其内在约束与外在约束有机地统一起来。

首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学生的网上言行。必须明确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需要遵守的所有法规和道德文明礼仪,诸如《宪法》、《民法》、《刑法》等在网络上同样适用,国家保密局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法规必须执行,任何触犯法律法规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近年各高校纷纷制定《校园计算机网络管理办法》、《学生宿舍网络管理条例》,修订《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这些办法和条例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地域等内容进行了限制和规范,并制定了相关的处罚条例,如:规定联接学生寝室的网络暂限国内运行,学生不得因上网耽误上课、自修和影响同学的休息等。对于违反网络管理条例规定的给予相应的处罚,包括暂停上网资格、赔偿损失、取消学生评优评奖,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等。此外,在辅导员、班主任的指导下对各院系、班级寝室制定上网的“乡规民约”,自律与他律相结合,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其次,加强网络的技术支持,筑牢“防火墙”,堵住“入侵者”。一些大学的校园网刚启用时,由于网络防卫系统比较薄弱,漏洞较多,很快被“黑客”恶意攻破,窃取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在对匿名用户缺乏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一些不宜宣传或不健康的内容也通过网络进入了校园网。基于上述问题,学校实施了二期工程,建成了以“防火墙”网络安全技术为技术支持的校园网,有效地抑制了同类问题的发生。现在,可以通过系统内部的规则设置对境外有害网站和有不健康内容的网站进行封堵,禁止访问,现有的网络安全技术也使网络抵御校内外“黑客”攻击的能力大大增强,安全性明显提高。

再次,加强对电子公告牌和“论坛”的监管。BBS即电子公告牌,是国际互联网上最知名的信息服务点,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BBS网站。该站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有:讨论区的文章出现涉及政治的过激言论;在讨论中由于知识的贫乏和观点的谬误而误导他人;在不同观点的争论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个别不负责任的人在网上贴出某些内容不健康的文章。因此,应该采取如下管理办法: 明确职责并建立责任制。对于BBS的管理,要明确主管和协管部门。管理者不仅要有网络技术人员,还要有德育工作者和安全保卫人员。凡申请在学生寝室上网或申办“论坛”者,须填写入网申请书,并签署有院(系)学生工作组或有关主管部门审核的入网责任书。BBS站实行版主负责制,明确各版主的具体权利和义务,促使其认真履行职责,切实维护好本版的内容,及时删除一些错误的信息。

二、加强高校网络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针对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环境、教育内容及过程的新变化,尽快培养出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高校网络德育人才队伍,应成为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把握网络文化发展方向,加强网络知识技能学习。

当前,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就必须主动学习和着重发展网络知识和技能:

(1)交流与沟通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掌握聊天室、BBS、QICQ、网上论坛、电子邮件等网络交流手段,以便及时收集、分析、监控网络信息,发现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快捷、多方位地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

(2)浏览与查询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懂得如何在信息海洋中尽快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并采取一定的信息保存方法将需要的信息存储起来,提高网络使用率。

(3)信息与网络参与技能。大学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计算机理论与操作实践,掌握各种软件的应用技能,懂得网络的基本原理,掌握网络运用规范,学会网上查询方法,信息下载和网上通讯、交流的技巧,学会多媒体、网页的制作技巧、网上监控的方法与阻挡有害信息的技巧等,总之一切有利于开展网络德育工作的技术技巧都应熟练掌握和运用。

高校要加强对网络德育人才队伍的网络培训,通过技术讲座和培训,介绍网络发展的新动向,应用软件的新版本,使德育工作者具备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能力。只有德育工作者掌握了足够的网络知识技能,才可能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采用声、文、图、像的综合表现形式来表达教育内容,增加教育信息容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提高大学德育的时效性。

第二,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德育专家意识。

大学德育工作者只有成长为一名专家,才有可能胜任日益繁重、复杂、艰巨、高标准的德育理论研究和日常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成效性。目前大学德育队伍经过学习和培训,大部分已能够利用网络进行日常的德育工作,但开发德育软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建立德育网站等更深层的德育工作还有一定困难。大学德育工作者还必须下苦功夫不断学习实践、研究提高,熟练地掌握计算机,了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其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并尽可能以适当方式参与校园信息的制作与控制,指导大学生在网络上查找有益信息,使自己成为大学德育所涉及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专家,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带头作用、团结凝聚作用和咨询指导作用。

总结:因此,优化德育队伍结构,树立专家意识,充实一批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有较好政治素质的专业人才到大学德育队伍中来就显得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王爱民.大学生网络德育初探.《中国德育》,2003年 第6期

[2]尚元东.大学生网络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教育探索》,2008年 第6期

第9篇:高校新媒体管理办法范文

我承诺严格遵守《广东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办法(试行)》(粤教贷【XX】5号)的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以下工作及承诺如下:

一、遵纪守法,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国家和社会。

二、生活简朴,管好用好每一笔助学贷款,使它真正发挥助学功能。

三、诚实守信,按贷款合同承担还贷义务,严格按规定还本付息。

四、毕业时未还清贷款,主动与经办银行签订还款确认书,同意将毕业证和学位证交给经办银行,由学校代为保管。

五、毕业后未还清贷款前,主动与经办银行、茂名学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和院(系)保持联系,并及时提供最新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和联系电话。

六、如果出现违约行为,同意茂名学院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在不通知本人的情况下将违约情况提供给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相关单位,并在就业网、校园网、校友网和报纸等媒体公布违约学生的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