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

第1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第2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ERP 云计算 供应链管理 业务流程再造

ERP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ERP的基本概念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以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罗延举等,2004)。ERP通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计划和控制,达到优化企业资源,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网络集成化管理的目的。

ERP由美国的加特纳公司在1990年提出,认为ERP是“打破企业的四壁,把信息集成的范围扩大到企业的上下游,管理整个供需链,实现供需链制造”。目前ERP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涵盖ERP管理思想、ERP软件、ERP管理系统三个层面。

(二)ERP的主要内容

企业组织的管理活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风险管理六部分,ERP将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的系统信息管理,主要集成生产控制管理模块(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财务管理模块(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物流管理(分销管理、库存管理、采购管理)模块(周三多等,2010)。

ERP 扩展了MRPⅡ的应用范围,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信等技术,发展成为面向供应链的集成体(见图1)(王东迪,2002)。

成熟度模型下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管理(SCM)发展现状概述

供应链一词最早来源于彼得·德鲁克提出的“经济链”,后经迈克尔·波特发展为“价值链”,最后演变为“供应链”(郭立宏,2006)。供应链是指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和活动的上游及下游企业组织所构成的网络(马丁·克里斯多夫,2009)(见图2)。马丁·克里斯多夫主张“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何明珂(2004)认为“尽管供应商关系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企业对供应管理的投入在不断加大,但是总体上说,中国目前的企业供应管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1.ERP在供应链管理(SCM)中的应用现状。ERP的核心思想即是供应链管理。目前国际著名的ERP软件商有Oracle(甲骨文)公司、用友公司、德国SAP公司、香港金蝶公司等。ERP软件商针对中国企业的特点开发了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很多企业诸如海尔、苏宁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节约成本、提高决策水平及协作能力方面效果斐然。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制造资源计划MRPⅡ至今,ERP的推广和应用并不乐观,《计算机世界》提到MRP、ERP从诞生到现在已经20多年,实施成功率极低,美国大概40%,中国大概10%。现在还有很多企业不敢采用ERP供应链管理系统,而在实施ERP的企业中也是较多地采用财务管理模块。

2.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配套设施落后。在推广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利用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控制和管理,是离不开相关基础配套设施的。硬件诸如电脑、网络,软件诸如EOS(电子自动订货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诸如BAR CODE(条形码)、EDI(电子数据交换)在中国很多地区并不完善、普及,制约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其次,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经费投入不足。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实有企业数量1374.88万户,中小企业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普遍存在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在ERP的实施过程中,前期因为ERP软硬件收费不菲,中期需要软件维护、咨询服务,后期软件进行系统升级,都需要花费高昂的费用。企业外部面临竞争压力,内部进行生产运营,资金短缺,即使实施ERP,效果也大打折扣。再次,从业人员信息管理观念淡薄。企业从业人员对ERP应用认识并不全面。误区一混淆了“ERP软件”和“ERP系统”,误认为只要购买计算机和安装软件就万事大吉;误区二将ERP看作信息化建设,实施ERP是IT部门的事,缺少管理人员的参与;误区三认为ERP是灵丹妙药,可以解决企业的所有管理问题,未明确ERP首先是管理思想,而后才是计算机应用;误区四不重视基础数据的采集、录入、分析和利用,部分人员被动参与甚至IT抵制,对ERP实施需要“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熟视无睹。最后,ERP在供应链管理的适用性有待提高。现阶段的ERP还不能很好地集成、优化企业的各种资源,全面实现与电子数据交换、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关系管理。软件开发商方面,存在ERP厂商把国外软件和中国产品简单嫁接,仅将软件的界面和报表汉化,敷衍了事;实施企业方面,一部分企业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需求分析、正确规划建设、业务流程重组及实施效果评价;另一部分企业在进行服务商和产品选择时,盲目追求“大而全”,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3.ERP成熟度模型简介。ERP成熟度阶段划分: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和COBIT标准,模型分为规划、实施、交付、运行、更新准备五个阶段。本文主要研究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ERP成熟度各阶段级别确定:汪小梅、袁薇(2007)结合SW-CMM和技术-信息卓越度模型,提出了“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EIMM)”,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成熟度分为初始级、基本级、集成级、战略级、优化级五个等级。关键状态指标:即要达到某个成熟度等级需要满足的条件。ERP供应链实施主要涉及四类关键因素:一是人的因素,包括顶层管理者的支持、项目经理的能力、中层部门经理的支持、项目组的工作能力、员工的素质、员工对信息化(ERP)的认识。二是内部管理与环境的因素,包括基础数据的完整性、业务流程的规范性、人员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模式、项目资金支持、企业文化、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包括大客户或竞争者的影响、国家政策的影响。四是技术支持因素,包括软件供应商的支持、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支持(董得敏,2010)。规划阶段和实施阶段各等级对应的关键状态如图3所示。

基于云计算构建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集成体系

ERP作为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手段,其建设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为企业组织的生产运营提供优质的数字化资源和服务(周蕊等,2013)。故此,进行业务流程再造、采用云计算技术、实施绩效评价体系是ERP在供应链管理应用中的三项重点任务。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将BPR与ERP完美结合;通过云计算,对企业内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协调和整合;通过绩效评价,最大地满足市场需求。

(一)基于业务流程再造,实施ERP供应链协同管理应用系统

“业务流程再造(BPR)”是迈克尔·哈默与詹姆斯·钱皮首次提出的,是指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基本问题进行反思,并对它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以便在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当前衡量企业业绩的这些重要的尺度上取得显著的进展。

梅绍祖指出BRP和ERP几乎是对方取得成功的互为成功的条件。一方面,ERP的先进系统要发挥作用,产生效益,企业必须进行BPR;另一方面,若企业组织从观念重建、流程重建、组织重建三个层次成功实施BPR,则有效地保证ERP应用成功并达到预期效果。故此,BRP是ERP实施的前提条件,ERP是BPR的保障(李映辉,2006)。面向ERP供应链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BPR)实施步骤为:第一,识别现有业务流程;第二,进行企业流程分析;第三,结合ERP的实施设计新的业务流程;第四,制定文化变革计划;第五,流程再造实施及改进阶段。通过ERP+BPR的有机结合,能够实现系统运行集成化、业务流程合理化、绩效监控动态化和管理改善持续化。

(二)应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有效存储、共享和使用

云计算(云服务)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被称为“云”。美国的咨询公司加特纳估计,2013年全球的云服务的消费水平将达到1500亿美元。

云处理是ERP的技术基础与延伸,应用在ERP供应链管理的数据存储管理工作中,具体体现在:第一,“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无限扩展的,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按实际付费,即使一家中小企业也能接受云的价格。第二,“云处理”技术可以减少噪音,在供应链内简化、加快数据交换,企业能从云服务中寻求最大利益。例如云服务商能提供80%全球供应商的数据库,企业能在更佳的时间,以更便宜的成本和更好的质量进入市场。第三,在“云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云服务提供了有效、灵活管理供应商的能力,组织优化供应链更加容易。第四,云基础的供应链服务还可以增加组织边界的能见度。能见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验证供应商订单进度报告的真实性;二是获得第三层供应链的能见度。云服务提供商可以收集有关运输、库存、质量保证等点对点的信息,并将之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姚晨辉,2011)。

(三)加强ERP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目的在于评价供应链的运行效果、评价各成员的贡献以及激励员工。验证供应链是否有效的依据在于最终客户的满意水平。Christine Harland(1995)提出:不同节点的企业对用户的需求以及各自的工作业绩的评价是不同的,下游企业更加注重顾客导向,顾客对交货期最为关心,逆供应链而上,顾客不满增加。“你评价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建立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郭立宏,2006):突出重点,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采用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能反映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情况,而不仅仅反映单个节点企业的运营情况;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和评价方法,要把绩效量度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战略层面上使用关键绩效指标,战术及操作层面使用具体绩效指标为宜。

参考文献

1.罗延举,黎明等.ERP管理思想及我国ERP应用现状[A].第六届中国青年运筹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秦皇岛,2004

2.周三多,陈传明.管理学(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王东迪.ERP原理应用与实践—East light ERP(第一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4.郭立宏.中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5.马丁·克里斯多夫.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何明珂.中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R].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物联参阅,2004

7.种卿.工商总局:全国私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近80%[EB/OL] .中国新闻网,2013-4-19

8.汪小梅,袁薇.企业信息化成熟度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10)

9.董得敏.中小制造企业ERP应用成熟度模型研究[J].现代制造工程,2010(6)

10.周蕊,戚桂杰.数字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推广[J].民俗研究,2013(4)

11.李映辉.面向ERP实施的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06

第3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供应链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9-0027-03

[作者简介] 吴金椿,广东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广东 广州 510320)

一、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概念

随着世界范围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及计算机与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全球资源的整合运用变得越来越容易,使得市场竞争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竞争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成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企业一方面要加强内部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管理,提高本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与供应链企业的协调与管理,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而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培育来说,在很大程度上则要靠零售商动态地整合供应链产业集群的资源与能力,发挥企业的协同作用来实现。本文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定义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零售企业有效地整合与优化配置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供应链的聚集互补作用,对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做出快速、有效反应,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获取竞争优势,促进供应链生存和发展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强弱,既可以通过供应链本身的效率、响应速度、可靠性和投入产出效益直接体现,又可以通过供应链的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来间接体现。

二、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在市场竞争由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供应链竞争时代后,供应链竞争力的大小决定了供应链的生存能力,企业开始关注如何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通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企业个体竞争力的提升。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所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复杂多变且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保证供应链稳定发展,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必须从各个方面着手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成,即从响应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的角度研究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的竞争力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与单个企业管理有着很大的不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与企业间的管理,一条供应链是否能协调运作,是否能产生集体效益大于局部简单相加的效益,决定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大小。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更多地体现为作为核心企业的零售商的管理能力。响应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必不可少的能力,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面对的是一个需求多变的市场,因此,要求其对顾客的需求变化要做出快速的反应,甚至要提前预测顾客的需求变化;否则,就会被顾客所淘汰。创新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获得差异化优势,才能满足客户多变的需求,才能保持持久的利润优势。高盈利能力是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存在的前提,企业构建供应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利润。在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中,如果参与各方不能通过供应链来提高自身的利润水平,供应链必将解体。

三、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零售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也不断发展,供应链的竞争力逐步增强,但与国外零售企业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供应链成员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二是缺乏供应链管理人才;三是缺乏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四是供应链物流管理水平不高。对这四个影响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因素其阻碍作用分析如图2所示:

具体来说,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

1.企业缺乏合作精神。供应链管理思想缺乏,供应链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企业往往不是从整个价值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不惜损害整个供应链的利益。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普遍缺乏商业信用,经济生活中的失信现象比比皆是,一般情况下也很难说服零售商与供应商共享自己的商业数据或者其他重要的销售信息和顾客信息。在供应链的整体链条上,大型零售企业和供货商在价格上的不断博弈也是两者之间经常产生矛盾和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方的交易中,零售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一再向供应商压价,甚至把供应商的让利作为自己的主要利润来源。而供应商则隐瞒自己的真实成本,甚至变相提价以作为对零售商的反击。双方不是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出发,而是把自己的利润建立在渠道伙伴损失的基础之上。

2.供应链人才缺乏。供应链要获得长足发展,人才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供应链管理涉及客户关系管理、综合物流管理、生产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相关人才要求也会更高。它不但要求此类人才要涉及诸多领域产品技术知识,而且还要精通各种管理理论、方法和手段。同时,还要熟练掌握与各种企业的外交技巧。供应链管理理念进入我国的时间尚短,既懂得供应链管理理论知识又具有丰富的零售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十分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零售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减缓了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步伐。

3.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我国零售企业的高效、稳定、灵活的物流信息系统尚未形成,具体表现为:编码和识别技术的应用不普遍;信息网络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协调;物流软件参差不齐,缺乏规范的测评和认证;公共平台的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与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平台,如工商、税务、报关、商检、金融、保险等业务信息还没有互联互通,加快这些业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将会极大地促进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较低还表现为,对现有管理信息系统运用不够,有些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硬件水平并不低,但缺乏相关的软件应用及管理人才,造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化水平不高。

4.物流设施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下。大型零售企业往往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形成了公司内部的库存。与此同时,供货商为了不至于陷入被动,尽量完善自己的物流系统,也有一定数量的内部库存,这就导致两者的物流设施在某种程度上的重复。大型零售企业与供货商都备有一定量的库存,必然使供应链上的存货量增大,这不仅会增加库存费用,也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并造成巨大浪费。

大型零售企业和大型供货商都希望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以赚取物流利润。供货商希望由自己直接将商品送到零售门店,这不仅可以赚取配送利润,而且可以及时掌握门店的销售情况,及时配送以达到销售最大化。而大型零售企业则想由自己来实现配送,一方面可以降低进货价格;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的物流设施实现物流利润,同时还可以防止供货商与门店直接联系而可能产生的市场不规范行为。在供货商和大型零售企业都设置物流系统的情况下,加之企业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不管由谁来配送,总有一方的物流设施要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四、增强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竞争力的策略

零售企业在供应链竞争力的构建过程中,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对策,才能够真正发挥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入手:

1.转变管理理念。加强供应链管理首先要转变零售企业的传统观念,即零售企业必须从致力于企业内部整合管理转变为企业间的整合管理,从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转变为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并明确企业的利润应该通过供应链管理来获取,而不是从渠道伙伴身上去获取,供应链企业应该树立共同把“蛋糕”做大的思想观念。零售企业应该把渠道伙伴作为盟友,而不应该作为竞争对象,竞争应体现在不同的供应链之间。

2.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针对我国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起步晚、发展不完善等特点,零售企业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应对国外零售企业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加以继承和完善,并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实践,再从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零售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源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育,也可以考虑让企业内部人员走出国门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思想与管理模式,以逐渐壮大国内供应链管理人才队伍。

3.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信息共享是大型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条件。为此,大型零售企业应及早开发企业信息管理平台、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等电子供应链管理系统,以便在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中实现信息共享。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既能使企业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可以得到及时、灵活、可操作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充分掌握有关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信息、产品的市场信息、其他企业的决策信息等,又能够使各企业从供应链的全局出发来安排生产与服务。

4.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制造商和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供与求的关系。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合作,以及相互间在设计、生产、销售、竞争策略等方面的良好协调。为了确保各节点企业形成稳定、融洽的合作关系,诚实守信就成为各节点企业必须信守的行为准则。这样,既能减少供应链企业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又能减少合作双方的信任危机和交易成本,并确保供应链的长期稳定与发展。

以零售商为主导的供应链体系信用建设重点要抓住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供应商的信用问题,包括供货的准时性、供货数量保证、供货质量保证,以及异常情况处理机制、完善的退货流程和便捷性等;在零售商方面,主要的信用要素包括对采购合同的严格执行、及时付款、兑现卖场上的承诺,出现异常情况的协商对话机制等。当供应商和零售商都能高度重视这些信用要素时,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就有了基本保证。

5.重建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就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系统而言,核心企业零售商将处在完全主导角色,在供应链运作上零售商具备很强的优势,这可从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分析得之,如图3所示:

图3中,供应商群是包含了不同级供应商的总和,包括各层批发商和制造商。由于零售商在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加之供应商的产品必须经过零售商场才能和消费者见面,因此,在买方市场的环境中,供应商与零售商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具体地说,由于市场竞争的原因,零售商场为了增加销售就需要不断地降低商品价格,这就要求供应商也得相应降低商品价格,但由于零售商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商品进场费、堆头费等一系列行业惯例费用,而且该费用不菲。同时,零售商又常常采用先销后结账的方式来进货,在现金流上获得了重要优势。在这样的运作机制下,供应商处在两头受压状况,利益的天平向零售商倾斜。从长远来看,供应商的竞争力会被削弱。所以,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利益分配必须改革现有模式,转向科学、合理、多盈的利益分配模式。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零售商肩负着改变自身不合理的利益追求模式的重任。

6.政府要积极创造有利于零售业供应链健康发展的环境。供应链管理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的协作行为,离不开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节,政府相关部门要明确提出:现代物流、信息安全、电子支付技术、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以形成更加有效的供应链管理为方向,并依照这样的产业导向制定相应的政策。当前,亟待政府办理的相关事情很多,比如:解决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问题,完善相关法律,使供应链上的物资能够以很低的制度成本跨区流动;抓紧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向社会公开政府掌握的大量信用信息,营造全社会的诚信氛围,使企业之间在建立供应链关系时,具备良好的信用基础和透明的信用预期;还要重视精通流通业务、懂得现代管理的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导、支持建立跨地区、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中心,等等。另外,政府应当鼓励开发成本更低、价格合适、适应我国零售业发展需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第4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产品电子代码;实训;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3―0050―02

一 产品电子代码的特征

产品电子代码,即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EPC编码体系是新一代的编码标准,它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延伸和拓展,是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PC系统的核心与关键。

EPC代码由标头、厂商识别代码、对象分类代码、序列号等数据字段组成,一般为128位,可标记世界上全部的单个货物。具有以下特性:

科学性:结构明确,易于使用、维护。

国际性:不以具体国家、企业为核心,编码标准全球协商一致。

EPC系统是一个全球的大系统,可在生产、流通、存储、结算、跟踪、召回等供应链的各环节全面应用。EPC系统的附加价格较高,目前主要适用于高价值的识别对象,如运输包装单元、高档消费品等。EPC系统正在考虑通过本身技术的进步,进一步降低成本,同时通过系统的整体改进使供应链管理得到更好的应用,提高效益,以便抵消和降低附加价格。

二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方案模型

很多不同的公司围绕某种产品通过供应链进行合作,该链包括零部件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和售后服务提供商。对供应链的效率来说,供应链上每一点关于存货的确切信息都是需要的。

如图1所示,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用于产品装配的原材料,零件和组件。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贯通整个供应链的运输及仓库等多种服务。产品制造商专注于制造消费者将会购买的产品上。经销商负责销售产品,售后服务提供商提供维护和修理等售后服务,所有这些参与者组成了产品价值链。

EPC系统在以协同的方式工作时,基于EPC标准的供应链中的数据被共享,能充分地体现出它的效率。在这个方案中零部件供应商为每一个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添加一个RFID标签,并写入带有零部件标识的EPC编码。产品制造商也会为每一个产品添加一个带有产品EPC编码的RFID标签。每一个供应链下游的收货方只需简单的用自动识别解读器解读EPC,然后和发货通知单中的EPC对照检查。EPC系统在全球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和EPC信息服务(EPC IS)来实现全球“实物互联”。对象名称解析服务(ONS)是一个自动的网络服务系统,类似于域名解析服务(DNS),ONS给EPC中间件指明了存储产品相关信息的服务器。EPC IS提供了一个模块化、可扩展的数据和服务的接口,使得EPC的相关数据可以在企业内部或者企业之间共享。供应链各方通过EPC系统将在存货管理,偷窃事件的控制,商标鉴定,生产和再循环的提速等方面产生益处。

三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软件方案设计

图3所示是一个细化的用例图,它展示了供应链各方的相关活动,其中涉及到使用EPC应用的用例用深颜色显示。

四 基于产品电子代码的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

1 实训室布局设计

整个供应链管理实训室主要由四个区域构成,每个区域的出入口处都需要安装支持EPC读写的射频天线和射频电子标签读写器。

(1) 零部件供应商、制造商区域

在该区域给零部件装贴支持EPC的射频电子标签。同时也可在此区域模拟制造商,进行产品组装以及电子标签的装贴。区域的出厂处配有支持EPC读写的计算机终端,用于接受订货,完成电子标签中EPC码的填写以及扫描出厂信息,与物流服务区域之间通过平板货车运输产品。

(2) 物流服务区域

含立体仓库货架,配有平板货车,用于货物的出入库;出入库终端计算机,用于在出入库的时候读取相关标签数据,并用于数据处理。

(3) 经销商区域

配有卖场终端计算机,用于在货物进出卖场时读取相关标签数据,也可在实训中模拟买家通过网络进行购买的行为。

(4) 物联网、服务器区域

主要是后台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文件服务器以及一些网络服务器设备等,用于支持整个实训过程中软件功能的实现。

2 实训过程安排

实训开始前,由教师进行角色分配,5-8人一组,轮流担当客户、供货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商、经销商等角色。每个角色拥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以及相关权限。实训的内容有:销售订单处理,采购订单处理,产品贴标签,写EPC,读标签(接货、入库、出库),物流线路运力装车安排等。由于供应商、物流服务商都可设置多个,因此供应链下游厂商可对上游厂商和物流服务进行比较选择,可组合出几十种运行方案。每个学生轮流担当不同的角色,最后给出实训报告,并根据实训中产生的数据给出数据分析和相关报表。

五 结语

本供应链管理实训方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EPC/RFID的技术先进性和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过程。实训安排的综合性、设计性比较强。还可鼓励学生根据具体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可进行方案的对比和评价。依据此方案进行的实训中,学生普遍表现出较大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 胡险峰.RFID在协同供应链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0):67-69.

[2] 王晓华,易久,纪玉超.EPC技术及其在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6,(19):140-141.

[3] 余雷.基于RFID电子标签的物联网物流管理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6,(2):240-243.

[4] 苏艳,董琳媛.EPC技术及其在零售业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19):16-17.

[5] 谢勇,王红卫.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入库管理系统及其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4):95-98.

第5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在此时谈未来供应链的发展显得不合时宜,但又不得不面对,从大局来看,全球产业供应链将会如履薄冰,更加艰难;从微观上来讲,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如何改革、创新成为“突围”的关键。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要敢于改革,更要善于创新。未来供应链的发展何去何从,关键还是在于管理者本身。

一份“石沉大海”的报告

2008年年中,全球商务协会(Global Com―merce Initiative)和凯捷(Capgemini)共同名为《2016年未来供应链:以可持续的方式服务消费者》的研究报告,指出消费品与零售业的未来供应链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的因素。然而,尽管这份报告的发起和制定参与企业都是来自于消费品、物流等行业的巨头,但并未引起广泛的重视,特别是在众多企业在“疲于应战”,根本无暇顾及谈论企业供应链未来的现实中,这份报告最终“石沉大海”。

不过,重读这份报告,仍有一些问题值得企业供应链管理者深思。该报告提出,新型的供应链模式考虑了影响可持续性发展的参数,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更好地追踪交通流量和降低交通堵塞:同时,也没有忽略一些传统因素诸,如货架利用率、降低成本和提高财务绩效等。

然而,这些新因素对未来供应链的设计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着手改善供应链应对未来的挑战成为管理者面临的长远问题。例如,当第一次提出“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直至现在,企业已经逐步关注供应链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此项报告的意义极其深远,是在多家企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本着社会责任,通过把协作概念和这些创新解决方案整合到一个集成模式中,将为产业在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方面提供一个新型供应链架构。

五大趋势:未来供应链的内在驱动力

据宝洁公司董事会主席表示:“现在所应用的供应链模式需要突破性的变革,因为过去的模式不能满足产业未来的需要。报告在供应链变革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指出了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创新因素,诸如新型解决方案、领先的实践经验、供应链实例,以及可以计算新参数对供应链影响的新方法等。其中,综合考虑以上参数而重新设计的供应链模式产生的潜在影响是巨大的,包括降低每次货盘的运输成本、降低每次货盘处理成本、缩短交货期、减少每次货盘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改善货架利用率。

该报告指出,建立未来供应链,首要的切入点是为现存的问题以及未来十年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报告明确了七个关键的创新领域:存储物流、协作式实体物流、逆向物流、需求波动管理、标识及标记、有效资产、联合评分表和商业计划书。可以看到,一系列内在趋势正在改变行业的发展,有的甚至大大超出其范围。不过,零售商和消费品企业应慎重考虑这些内在驱动力对业务所产生的影响,寻找解决措施应对挑战。

经济趋势:新市场和新经济平衡现象将进一步凸显,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非洲和韩国将是未来的全球主要市场。与之前北美、西欧的巨变相比,这些新兴市场将发展更快,出现更多的变革。同时,地区经济与全球化经济之间的平衡将会出现新的局面。

生态趋势:自然资源的稀缺和生态维持会继续面临更大的挑战。其中,生态维持是未来发展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行业必须向消费者做出示范,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2007年商定的巴厘岛协议和其他政治条约将被作为应对2020年挑战的解决方案。能源、原材料及其他资源的制约可能会成未来供应链发展的瓶颈。并且,供应链成本依旧波动,供应也将会萎缩。

人口趋势:出现隔阂,城市化继续加深。随着人口迁移频率增大,未来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如西方国家城市人口不断上升。预计到2010年,世界的城市人口比例将会达到一半以上(51.3%)。

新技术趋势;信息爆炸、摩尔定律将会史无前例地以新技术的方式进行扩散。例如,RFID(无线射频)技术会在供应链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另外,消费者和销售商对新技术的采用速度将会进一步提高。

规定趋势:新条约、新规则的作用至关重要。除了来自消费者的压力,企业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政府部门会出台更多的条例,特别是针对某些关键流程或地区。这些工作将会落到政府或一些政治组织的肩上,包括地区性、国家,甚至跨地区的。除此之外,某些现有的劳动力法规将会废止(如更灵活的劳动时间),以便设施能够充分地动用其生产能力,而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产业趋势促使变革

实际上,重点行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未来的价值链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消费者行为、信息流和货物流,相比较外在驱动力,行业在变革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消费者行为:改善价值链,消费者和零售商将继续提高服务标准,在供应链当中处于更主动的位置,甚至直接推动产品改进,完成库存补货。值得注意的是,上下游之间、平行企业之间通过各种渠道(网上、门店、移动通信),互动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包括订货和采购),送货方式也更加灵活,如近距配送和送货到家服务。研究表明,信息共享、协作仓储、协作城市配送和非城区协作配送等概念的整合及实施,将对新的可持续发展参数产生巨大的影响。家乐福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这些概念已有成功个例存在,但是在有关产业中广泛应用这些概念的关键是更好的协作。而更好的协作就需要寻找新的方法,在实体供应链上实现更加紧密的合作,目前有关框架已经由全球商务协会制定出来,并在不断完善当中。”

货物流:供应链重构不断出现。新行业的挑战要求有新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城市结构引起广泛关注,目前,运输和基础设施拥塞问题日趋严峻,阻碍了服务水平的提升。另外,能源价格和政府条例也会对运输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行业有必要考虑产品是如何配送的。

信息流:可视化管理简化信息管理方式。未来的供应链将会比现在的更加复杂。企业需要了解和确定如何合作,才能最高效地满足需求。开放式的信息共享将是帮助企业实现消费者需求动态管理的基础,同时,企业间的协同也是一种趋势,可以在不降低企业竞争力的条件下实现“双赢”。

哪些变革是必须的

谈到协同,这个新出现的概念已经渗透到行业的各个角落,逐渐成为企业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许多案例中,协同要求企业重新思考它们所在行业的优势。在一些业务领域,核心竞争力差异化可能为竞争者之间的协同提供可能,如市区内补货。并且,行业协同将促使政府采取更为有利的措施,完成行业之间的协作。

此外,供应链经理应具有一定的新能力,

采取更多的新工作方式,以应对未来供应链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公司客观地认识到发展供应链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但是,许多公司在实现这一目标时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特别是在各个层面缺乏训练有素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据AMR对15个行业的198个组织调查(其中包括宝洁、英特尔、IBM、波音等商业领军企业)发现:2007年,这些公司在供应链上平均投资回报率为17.89%,然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回报率为6.43%;标准普尔500指数为3.53%。换句话说,如果要使企业的收益更多,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起到关键作用。

在管理过程当中,不仅仅是看中供应链的效率,还应该关注创新和协同的潜在发展。因为没有两个供应链是相同的,只有极少数企业以相同的方式确定和设计供应链。并且,供应链结构趋于更加集中的趋势加大了对扩大技能组合以及更短成长时间的要求。一些在供应链中新出现的理念要求现有的管理能力进行一些变革,这其中需要对新技能的培训、开发新工具,以及制定教育计划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建立一套合适的领导方式。

历史也许不会重演

目前,所有行业都徘徊在困境当中,例如,企业仍然在整车货运上面临挑战,而缺货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者。据欧洲ECR对缺货问题的研究表明,仅法国全境百货零售企业因缺货而每年损失的收入就达到8亿欧元(折合13亿美元左右)。与此同时,基础建设问题相当复杂,能源成本继续高企,最为明显的就是每桶原油的价格在2008年上半年曾突破100美元。并且,城市物流配送还存在相当多的问题,需要新基础设施和条例进行规范和调整。

然而,这些问题在过去十年并未得到显著的改善,业界没有对此提出实质的解决方案和实施办法。很明显,目前的工作方式效率非常低下,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制定新的参数,出台新的衡量方式。从现在的发展来看,大多数供应链采用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衡量,如针对消费者可得性的单位库存率、成本降低率,另外还有涉及到财务的KPI,包括投资回报率(ROI),品牌资产和库存回报率等。不过,现行的KPI可以被用于衡量供应链的效率,但难以对其他某些方面进行体现。基于这一考虑,一些新的KPI相应出现,因为法规改变、资源稀缺、气候变化、安全等各方面都要求企业在供应链等产业基础设施方面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的协作方案。这些KPI已经开始运用到未来供应链衡量的模型当中:

能源消耗:企业和各种组织要尽力使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在运作中损耗。根据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IEO 2007)显示,估计从2004年到203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会增长近57%。

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用于测定二氧化碳排放的吨数。对于运输而言,二氧化碳排放的程度与交通工具行驶时的重量、方式和距离有关;而对于仓库和库存定位来说,二氧化碳排放程度直接与操作时的能源消耗相挂钩。

交通拥挤度:作为新提出的衡量指标,各个政府和政治组织将此作为对城市拥挤和污染的负面评价指标,用作制定城市交通工具数量、交通管制制度的依据。

安全规定:安全将是未来供应链管理的关注热点,用于信息和货物流程的复原行动计划必须整合到日常的操作程序当中。为了操作人员的安全和货物的可追踪,仓储和运输的安全要求必须强化。因此,未来的供应链在大型、复杂的合作模式下,着重强调的还是其可靠性。

第6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摘要] 通过分析ERP和供应链国内外现状,提出如何实现ERP在供应链中的延伸管理的方法,分析了ERP与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优势所在,并对这种方法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ERP 供应链管理 国际化

一、前言

20世纪60年代,企业开始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从MRP到ERP,逐步实现了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的管理,使内部业务流程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ERP在供应链的跨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全球500强企业在经过若干年的ERP应用后纷纷引入SCM(供应链管理),将ERP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所有物流环节。

二、ERP和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在经济发达国家,ERP的应用几乎已涉及到所有行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业、零售业、通信业、高科技产业等。ERP已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的管理,而是拓展到整个行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配送环节、流通环节以及最终消费者,即整个供应链的管理。

我国在流通领域中的ERP管理尚很欠缺,为数不多的一些ERP管理也仅仅局限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内部,这就限制了企业,特别是流通环节上的企业更好地利用全行业中的资源来实现优化经营和管理。

三、ERP在供应链中的延伸管理

首先,在整个行业中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众多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ERP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把这些企业的分散计划纳入整个供应链的计划中,从而大大增强了该供应链在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之间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在供应链统一的ERP计划下,上下游企业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库存,使所有上游企业的产品能够准确、及时地到达下游企业,这样既加快了供应链上的物流速度,又减少了各企业的库存量和资金占用。通过这种整体供应链ERP管理的优化作用,来到达整个价值链的增值。

其次,在市场、加工、组装环节与流通环节之间,建立协调相关业务的动态企业联盟(又称虚拟公司)。通过信息技术把这些企业连成一个网络,以便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来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这不仅使每个企业保持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扩大了其资源利用的范围,使单个企业可以享用联盟中其他企业的资源。使供应链上的产品可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地交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基本上实现了零库存管理。

最后,先进的IT技术已为这种全面供应链的管理提供了底层的技术手段,如网络技术、Internet/Intranet技术、EDI技术、条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等,使得各企业在业务往来和数据传递过程实现电子方式连接;在管理技术上,ERP也为企业提供了从内部到外部各环节上的管理工具,特别上当今的ERP系统,已将上述先进的IT技术融入了自己的系统。 转贴于

四、ERP与供应链综合管理的优势

实践证明,这种供应链的管理可降低整体物流成本和费用水平,加快资金周转率和信息传递,使供应链上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合理利用。因此全行业的供应链管理是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生产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管理。据美国先进制造研究报告,1996年全球企业资源计划和供应链管理软件的年销售额超过了50亿美元,而且将持续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国外的应用结果表明,企业采用供应链管理后,提高了服务质量,降低了成本。例如,美国的惠普公司在多个相关项目中应用了供应链管理,每个项目每年为公司节约1-4万美元。

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调控逐步到位,已从短缺经济初步转向剩余经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资源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也逐渐成为明显的趋势。培育消费者的新需求、适应其多样化的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企业解困的强大推动力。在管理上实行全行业、跨地区的供应链ERP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为产品市场提供完整的产品组合,大大缩短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周期,使产品供应环节进一步向流通环节靠拢,极大地缩短供给市场与需求市场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我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中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我国虽有一部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中实现了ERP管理,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尚未在任何行业中形成上下游集成的供应链中实现ERP管理。我国的产品转移成本和流通成本较高、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的传递滞后和不透明,造成产品供给落后于市场和消费的需求,导致了产品大量积压。进一步扩大和提高供应链上ERP管理的范围和水平,实现全行业跨地区的供应链管理已不失为企业摆脱困境、增强实力的一种良策。

将ERP管理整合在供应链管理中是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作为现代企业应抓住机遇,认识到其重要性。市场给我国企业的时间并不多,企业应首先从分析自身的现状入手,逐步开展和应用ERP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总体规则、分步实施,为应对国际化的竞争和需求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田扬王沁:如何让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4):83~84

[2]路成志:论ERP在国有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 2008,(06):311~312

[3]孙江莉:浅析企业ERP管理系统的实施[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6~37

第7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1. 供应管理的概念

从结构的角度看,供应链指组织采购,制造和交货期间与贸易伙伴共同维持的复杂关系网。供应链包括取得,运输,存储和销售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设施。它们由运输线连接起来,材料和产品沿着运输线流动。理想情况下,供应链由多个公司组成,他们的运作像单个公司一样有效,信息和责任充分透明。也可以说供应链是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在所参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企业集成是供应链管理的必然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企业在完成组织内部的过程重组以提高效率后,相应地还要重新考虑他们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其顾客的关系。集成要求优化过程,即通过降低库存,运输和处理的成本,使定货交付过程的总成本最小化。传统的优化方案可能最小化某个成本,但是不能处理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而且,制造,分销,运输和零售商业应用重点在于控制本企业直接控制下的成本,而不是控制完整动作的综合成本。

网络时代电子商务以及各种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多个环节的同时优化,新一代的供应优化工具提供了集成方案,使需求预测,库存存储和运输决策能一起进行。在供应链管理中,新一代的应用程序不仅优化了成本,还优化了可以强烈影响顾客满意程度的质量和时间因素。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商业框架,有多个应用环节组成,可分为两个阵营:规划和执行。规划过程集中需求预测,库存仿真,经销,运输,制造计划与调度。规划软件是为提高预测的精确度,优化产品的调度,减少库存成本,缩短订购周期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改善顾客服务而设计的;执行过程处理贯穿价值链的产品釆购,生产和批发。供应链执行应用是为管理经过销售中心和库房的产品流而设计的,重点放在库房和运输操作的有效管理以及其与规划系统和其他企业软件应用的集成需求。供应链执行由订购、生产、补充预测、各种计划、采购和销售模块组成。

2. 区别情况采纳不同的供应链结构

不同的战略目标激励着公司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结构。如集成的“按库存的生产”方式,流通领域集成方式,按定单生产方式等。

(1) 集成的库存生产方式。传统的供应链称为按库存生产模型,在大众产品环境下特别有用。生产量和日期由预测决定,不考虑个别顾客要求,顾客得到的是从库存运来的货物。利用现代技术可更好的协调完整过程,诸如从采购、生产、库存、打包到分销的垂直集成。分销可有多个渠道*供应链操作支持所有渠道,起到平衡作用。产品的多渠道经销需要及时跟踪并精确报告库存情况,分销能力和动态安全存货的维护。为了管理资源分配,下层部门每天都把销售和库存信息集中送到总部,经分析整理得出预测结果。带来的好处:关键资源的分配更合理?计划和集成采购的性能很高,使上市时间缩短,控制了生产过程中完整的原料流程。

(2) 流通领域集成方式。经销商不仅提供物流,还为供应商和顾客提供新信息服务和市场援助。供应链集成有助于销售商从拉式促销转向推式促销,销售部经理能够利用商店销售点数据清单更有效地计划和促销。与经销商的集成,将天天减少每次促销规划和存储所需的时间。经销商通过供应链可监控批发商,补充库存以达到一致的服务水平,顾客得到的好处是降低流通成本,交付更及时,更有效的购物和服务。而这一些需要宏观的企业过程集成和完善的应用程序才能实现。

(3)按定单生产方式。以戴尔公司为例,看按订单迅速生产和发送低价位高质量的机器。为了在残酷的个人计算机和台式服务市场上竞争,戴尔有一条非常灵活,机动的供应链。上连计算机各部件的生产厂家,如CPU生产商Internet?硬盘制造商Maxtor主破_制造商^electron,下连顾参。生产车间按照订单生产每一台PC,驱动器,主板,芯片都按照顾客的要求添加在—起,在流水线上完成。公司没有成品库存,定制的计算机使用最先进的部件,直接与顾客接触,快速发货,提供一流的服务,该公司就是用这样良好的供应链战略取得了成功。

3.如何建立电子供应链

要在顾客,经销商,供应商和外购伙伴之间塑造电子供应链,可采取如下7个歩骤。

(1) 明确供应链目标。供应链管理是整个商业设计的基本元素,公司必须明确自身供应链管理战略,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方式。

(2) 审核供应链就绪情况。审核供应链是否为顾客需求?为全球化即将到来的信息时代需求做好准备,如何促进公司内部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协调?性能衡量是不是最新的?与行业内部和行业外部的其他公司比较起来如何?这样的评估能够为供应链开发提供一个与公司有关的特定方向。

(3) 为供应链的集成指定商业方案,方案必须在战略与实践两个层面上制定*并结合对方向的清晰判断,以及成功的事例。

(4) 建立供应链实施小组,在公司建立一支战斗力强但人员编制紧凑的供应链管理队伍。目标就是领导公司提供解决方案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把公司上下和公司与外部伙伴的服务和成本收益提高到新的高度。这次队伍将作为公司顾问,提供一流的管理支持,降低成本,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序。设计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让他们了解从采购到生产到顾客服务的供应链的各方面;最新的决策支持工作;与合作伙伴建立双赢合作关系的最佳方式;协作团体工作基本的辅助设计。

(5) 开始供应商集成。说服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和顾客参与,公司需要合作者支持新的虚拟组织。

(6) 制定性能度量方法。实施供应链之前一定要和与你合作的供应商达到共识供应链性能如何衡量?并制定业绩奖惩制

(7)学习,培训,教育。商业过程的优化,需要在职工,供应商和供应链其他成员的教育上有所投人。任何人,队伍,公司的知识是永远要补充的。承担起全公司的义务.创造和管理一个能够应付全球商业问题的更复杂的组织。组织必须在不断的培训,指导,教育和反馈系统上加大投资。让公司职工武装最新的思想。

第8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智慧;供应链;配送;管理;思路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概述

智慧供应链基本概念

“智慧供应链”是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在企业中和企业间构建的,实现供应链的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技术与管理综合集成系统。

传统供应链的发展,技术的渗透性日益增强,很多供应链已经倾向于具备已经具备了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视化、自动化等先进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智慧供应链”将技术和管理进行综合集成,系统化的论述技术和管理的综合集成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而成系统的指导现代供应链管理与运营的实践。

“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具备以下特点:

1、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技术的渗透性更强。在智慧供应链的语境下,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者会系统地主动吸收包括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内的各种现代技术,主动将管理过程适应引入新技术带来的变化。

2、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可视化、移动化特征更加明显。智慧供应链更倾向于使用可视化的手段来表现数据,采用移动化的手段来访问数据。

3、智慧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更人性化。在主动吸收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同时,智慧供应链更加系统的考虑问题,考虑人机系统的协调性,实现人性化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二、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管理

2.1.1业务结构图

2.1.2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 特性

全生命周期管理: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串联所有业务模块,从全生命周期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包括需求管理、采购管理、供应商管理、履约管理、仓储管理、质量管理。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让供应链所有业务操作形成一个闭环,提升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与精准性。

互连:精益化的智慧供应链将实现前所未有的交互能力,一般情况下,不仅可以与客户、供应商、专家、IT系统之间实现交互,还可以对正在监控的对象,甚至是在供应链中流动的对象之间实现交互。

先进:以前由人工创建的供应链信息讲逐步由RFID标签、仪表、执行器、GPS和其他设备和系统来生成。在可视性方面,供应链不仅可以“预测”更多事件,还能见证事件繁盛时的状况。由于像集装箱、货车、产品和部件之类的对象都可以自行报告,供应链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人工来完成跟踪和监控工作,设备上的仪表板将显示计划、供应源、预计库存和消费者需求的实时状态信息。

智能:为协助管理者进行交易评估,智能系统将衡量各种约束和选择条件,这样决策者便可模拟各种行动过程。例如在投标时,智能评价各供应商;评标时,智能抽取专家;在仓储管理时,智能跟踪物资,形成监控报告等。

三、现状及问题分析

物资需求单位的物资到货计划不确定,经常变更,造成物资部门出于被动的位置,常常背黑锅。(JIT管控系统必须联动物资需求单位一同进行管控)

系统不能如实反映物资到货实际情况,现阶段需单据收齐办理入库才进行统计,但单据收齐及办理入库完成过程往往比物资实际到货时间滞后(所以,衍生了配网项目另外开发了物资到货管理软件,以另外统计物资到货的实际情况。)

现状:现阶段缺乏有效的监督供应商生产、出货、运输等环节的提示手段。

解决思路及方案

加强供应商参与履约过程协调,对重点物资的生产过程及运输过程进行跟踪、监控。

3.2重点物资生产过程跟踪

加强重点物资的履约管理,包括物资供应计划管理、物资生产与发运管理、物资交付与验收管理、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以及对应的合同结算等业务阶段。

物资供应计划管理

为了确保对供应过程进行有效的统筹和监控,基于采购订单生成供应计划,若供应商或现场单位有交货期变更需求,需要提出申请并协调沟通确定后,维护新的供应计划,并记录相关责任方和原因。

物资供应计划管理包括供应计划维护、交货期变更(供应商提出交货期变更申请、需求单位提出交货期变更申请)以及重点物资的图纸交付和排产计划。

物资生产与发运管理

根据重点物资排产计划,供应商组织进行生产,物资部门跟踪供应商的实际生产情况,定期形成生产进度报告。供应商的实际生产情况可通过与监造系统信息交互来获取,通过对生产进度监控,尽早发现合同履约中的问题。

物资经需求单位、供应商、履约专责确认供货期后,组织进行物资配送运输,包括发货通知管理和重点物资的运输计划管理、运输过程跟踪。

在履约专责、供应商、需求单位三方确认供应计划后,供应商或履约专责根据供应计划生成发货通知,明确实际的送货计划及发货联系人、收货联系人等信息,以及确定是否需要现场开箱验收,在履约专责确认发货通知后,由供应商打印相应的货物交接单、到货验收单,并进行发货;要求供应商制订相应的运输计划;履约专责根据运输计划对运输过程进行跟踪。

物资交付与验收管理

组织进行物资收货管理,包括物资收货和验收。物资到达项目现场或者仓库后,组织进行物资到货外观、数量验收,签署货物交接单;货物验收完成后,签署到货验收单。货物交接单只是表明已检查包装、外观,货物已经交接并代为保管;到货验收单表明货物已得到认可,从外观、数量、附件等进行了验收,到货验收单作为付到货款的依据。

推进移动应用(PDA),在具备条件的仓储或者现场,可采用PDA的方式来完成收货和验收,确保信息的及时性。

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

物资投运与质保管理包含投运单管理和质保单管理。在设备安装调试完毕,投运后,进行投运验收,签署投运单;在物资质保期满后,进行质保验收,签署质保单。

3.3资运输监控

重点物资运输作为电网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制约工程按期投运的关键因素之一。公司所签重点物资供应合同所涉及重点运输工作的责任主体为供应商,公司及其下属公司所涉重点物资工作旨在督促重点物资按工程需求到货。基于上述原因,对重点物资运输过程关键信息的监控要求比较高,监控的内容包括实时地理位置信息、路况信息、车辆的加速度和倾斜度,以及视频记录等信息。

根据供应商制订相应的运输计划,对重点物资进行运输监控,确保实时掌握重点物资运输情况,提前预警物资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

1.监控信息可视化展示业务功能

1)运输监控任务进度跟踪:物资启运后,可以记录启运时间;在运输监控过程中,能够在地图上展示运输任务的执行情况,并与运输任务提报的时间及里程数形成对比,通过甘特图的形式展示;在物资到达终点后,可以记录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2)实时展示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和当前行驶尾迹:可以实时展示装有监控设备的车辆在地图中的位置和行驶尾迹。

3)显示车辆和物资详细状态:当在地图中选择运输车辆时,显示当前运输车辆所在位置的文字信息、车速、加速度、倾斜度、车辆周围环境信息,以及车辆运输对应的合同、物资等信息。

4)地图历史轨迹展示:运输监控人员可随时抽取历史轨迹信息,并在地图中进行展示,包括正在执行的运输任务和已完成的运输任务。

5)运输途中重要路段信息上报:当有押运人员跟车押运时,可用移动作业终端上报运输过程中的重要路段信息或对踏勘信息进行修正。

2.监控信息通报业务功能

1)运输关键路径到达提醒和偏差预警:系统根据车辆当前位置与关键路径节点进行对比,如到达关键路径节点或发生偏差,系统自动通过短信息通报相关人员。

2)现场视频监测及电话确认:当系统发出预警,并判断为异常时,系统自动通知调配中心监控人员。监控人员可调用视频观察周围环境状况,可通过电话的方式,联系承运人员或押运人员了解物资运输现场的实际情况。

3.在途终端应用业务功能

1)终端设备远程控制:运输监控人员可以远程控制终端设备,对传感终端设备参数和预警阈值参数进行远程设置。

参考文献:

[1]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物资物流管理》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01

第9篇:供应链管理实践报告范文

[论文摘要]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地就是达到供应链协调。本文从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在阐述了实践中的四类基础供应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后,进一步分析了其中的VMI模式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21世纪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创建无缝的,同步的供应链能带来快速响应和库存成本的降低已成为共识。供应链管理的目地就是达到供应链协调。所谓供应链协调,是指分散式供应链达到集中式供应链同样的绩效。供应链的协调在于创建与整个供应链同步的,透明的、需求可见的模式。

大量学者就供应链协调从不同角度展开了研究。本文将从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角度进行探讨。通过对实践中最基础的四类供应链结构的描述和分析,结合其重要影响因素,加深对实践中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的认识。并进一步探讨其中的VMI模式的适用性及其选择。

一、供应链协调战略模式

1.类型描述

在实践中,按协调计划和协调库存两个维度划分,存在以下4种最基础的供应链结构:

(1)传统供应链。其链上各级独立决定产品定单及补货,而不考虑链上上下游相关节点。其特点是,不存在协调,牛鞭效应明显。

(2)信息交换的供应链。供应商和零售商独立下定单,同时交换需求信息和行动计划,以便在预测产能和制定长期计划时参考。其特点是,预测时参考了最终客户的需求;消除了需求延迟及不必要的不确定性。

(3)供应商管理补货(又称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供应链。补货指令由供应商下达;其管理零售商库存,从而决定服务水平。其特点是,供应商对客户存货完全可见,并对其库存管理负全责。对库存的投入大大减少。

(4)同步供应链。只有一个定单决策点,从而将供应商的补货决策与产品/材料生产计划一体化。其特点是,供应商从运作层面管理客户的补货,并应用该可视性生成其自己的供应链运作计划。

2.重要影响因素

以下因素对供应链协调产生重大影响;

(1)客户和供应商工厂的地理分布。供应商越接近客户,越容易实行生产和库存控制。

(2)产品的需求模式。客户对产品的需求越稳定,消除牛鞭效应和供需同步带来的收益越大。

(3)产品的特性,特别是生命周期,销售周期及价值。产品生命周期或销售周期越长,越有必要采用供应链协调。同样产品价值越大,对库存控制的影响越大。

二、VMI及其适用性分析

1.关于VMI

VMI是由供应商负责管理客户库存的一种供应链战略。供应商在客户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政策,拥有库存控制权。它打破了传统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获得同步化运作。大量研究表明,VMI在促进信息分享,降低牛鞭效应,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由沃尔玛带头,Fruit of Loom,壳牌公司紧随其后,VMI成为一个重要的供应链协调的始创者。Buzzell Ortmeyer在1995年的报告中也指出,VMI在Dillard Department Stores,JCPenney,及Wal-Mart的应用使得销售增加了20%~25%,库存减低了30%。近年来VMI的盛行使得有言论声称VMI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其概念亦将引发分销渠道的革命。

VMI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双方都能获益。对零售商,VMI可带来库存的有效管理,并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对供应商,实施VMI可增加其品牌在商店的可获得性,并通过信息共享降低将需求波动放大的牛鞭效应,还能减少供应商为获得更多配给引发的博弈动机。

2.VMI的适用性分析

尽管VMI有诸多优势,但在实践中也有许多失败的案例。结合上述影响供应链协调的因素,在选择VMI模式时,应详细考察下列因素。

(1)供应商与零售商的相互位置。一个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需求较分散的需求更适合VMI,供应地与需求地应尽量接近。

(2)客户需求波动的幅度。VMI适合需求较为稳定的产品。客户需求波动过大的产品不能通过实施VMI协同供需带来很好收益。

(3)产品的特性。产品生命周期越长、产品价值越大,库存的显性及隐性成本就越高。通过VMI带来的协同收益也就会越明显,从而更适合采用VMI模式。

三、结束语

有效的供应链协调在于能将内部计划与外部需求一体化。考查具体状况才能寻找到恰当的供应链协调方案。针对VMI模式,接近的供需方地理位置,稳定的产品需求,以及较长生命周期的产品,将有助于其良好实施,在供应链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