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雪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3、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韦应物《调笑令·胡马》
4、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黄景仁《别老母》
5、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6、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曹雪芹《残菊》
7、宫城团回凛严光,白天碎碎堕琼芳。——李贺《十二月乐辞·十一月》
8、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张孝祥《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9、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1、小学生描写植物的诗歌:家乡的稻花稻穗压弯了腰,是时间在奔跑由苗变梗。从青变黄一粒 一颗一片、一仓饱含汗血的浇灌,与泪水的欢笑望着它看到了小时候看到了家乡。
2、我没有玫瑰花的清香,我没有梧桐树的伟岸,可是我生来从不寂寞,因为我有无数的朋友陪伴。也许我的志向不像蓝天般高远,也许我的胸怀不像大海般浩瀚,但我有自己的人生轨迹,星星之火总会燎原。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素描教学;写实;表现;临摹
写实性素描教学在中国现代学院素描教学中曾经一直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这与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互补性需求,以及我们长期执行的现实主义美术创作政策和诸多复杂的政治历史原因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当代艺术思潮的冲击和中国当代艺术多元化、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写实性素描教学的统治地位发生了松动,表现性素描写生教学开始逐步成为主流化素描教学模式。应该说这一变化是学院素描教学的进步,它使得我们对西方素描有了更为全面而主动的认识,促成素描教学体系向着更加丰富、合理、科学、完善的方向发展,素描教学质量和理论研究水平得到提升。但是,由此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是素描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增大,素描教学体系的科学化受到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具体的分析作为素描教学手段的写实素描与表现素描在写生教学中所具有的不同教学功能,以形成写实与表现相结合的综合性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结构。那种非此即彼、相互替代或者跟风式的素描教学是不科学的,也是有害的。教学中的素描问题需要通过完整的教学体系来解决,脱离开教学体系漫无边际的谈论素描,容易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使学生在素描的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和无所适从,影响素描写生教学的质量。
写实性素描教学
广义上讲素描可以分为两种:即主观性素描和客观性素描。写实素描属于客观素描,是西方三维写实造型艺术的基础。写实艺术起源于希腊雕刻,发展于文艺复兴,成熟于19世纪科学知性的欧洲写实观念,即三度空间合乎透视解剖的写实观念,其造型方式不脱离自然对象,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更多的侧重于对客观对象的研究和再现。具体狭义的讲就是光影素描,通过丰富的黑白灰色调变化,塑造出立体、真实的画面形象,过去我们也曾把这种素描称之为“全因素素描”。从图像上看,写实素描比较接近一般的真实的视觉形象,要求忠实的记录和再现客观物象,素描语言隐含在真实的画面形象之中。严格的说,对写实素描如此的描述是不能概括丰富而复杂的写实素描历史,这里只是一种方便的说法。
那么,写实素描在我们的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什么教学意义呢?首先,写实素描所要求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深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的艺术观。我们的艺术思想、创作力量不是头脑固有的,而是源于对客观世界的亲密接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新鲜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不断的冲刷我们头脑中固有的概念化图像和思维方式,永远是我们进行艺术创造的源泉和动力。
其次,写实素描是训练观察能力的最好手段之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素描教学的根本任务,学会了观察就学会了绘画。写实素描所提供的整体观看的方式方法,能够锤炼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真实形象中发现和提取艺术形象的本领。正如罗伯特.贝佛莱.海尔所说:“在你学习素描时,尽量养成把你所见的一切看成简单的几何体的习惯,它能增长你从整体出发的思考能力,应当使这种能力成为一种本能习惯,它是学习素描者所能养成的最重要的习惯”[1]p7。
第三,写实素描不等于照抄和模拟客观对象。尽管写实素描有其明确的“记实”倾向,但是,素描是情感交流的视觉艺术语言,写实素描必须通过系统的素描语言才能转化真实的视觉形象。因此,通过写实素描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绘画的基础造型语言,是对习画者控制能力的极好训练。如果我们在写实素描教学中能够明确上述三点教学功能,在心、眼、手(思维、观察、表现语言)三个方面进行素描的教学,那么写实素描就可以为学生打下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绘画基础。这个基础并非只为写实而存在,它源于写实且能够超越写实。
回顾写实素描在我国美术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过程,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素描理论研究滞后,素描教学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持,没有把素描与西方文化联系起来加以整体认识,导致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西方的写实素描体系的“误读”。具体的讲,就是对贯穿于西方写实素描中的“几何结构分析”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而只是孤立地注重表面的写实样式。第二,没有很好的把写实素描定位在素描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而是为写实而写实,致使写实素描教学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与“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目标相去甚远,最终成为僵死的样式化素描教学模式。第三,写实素描的教学功能有其局限性,将其作为唯一的素描教学模式,其短处就会被放大出来,影响学生艺术思维的活跃性,局限了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素描语言趋于贫乏。
表现性素描教学
表现性素描倾向于主观性素描,艺术家个性情感的表现处于优先的地位。表现性素描是对传统的客观素描的超越,具有当代主流艺术的特征。西方绘画艺术自印象派之后,东西文化交流加强,艺术呈现更加开放的多元化格局,写实观念的艺术传统被打破,其艺术教育也日趋自由化。阿恩海姆关于艺术的表现性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有这样的论述:“表现性在人的知觉活动中所占的优先地位,在成年人当中已有所下降,这也许是过多科学教育的结果”,“在培养艺术家的时候,要特别注重学生们对表现性的反应能力,并培养他们把表现性作为使用铅笔、画笔和雕刻凿刀似的用力基准。事实上,很多优秀的艺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这样作的。但是,另外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法就完全不同了,学生们在接受了这样的培养之后,不但未能使得自己对表现性反应敏锐起来,就连自己原有的那点本能反应能力,也受到了压抑和破坏”[2]p619-620。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这种新的西方艺术思潮开始全面影响我国的艺术教育。表现性素描强化素描语言的学习,把我们对客观物象的观察和感受体验进行更大幅度的素描语言化处理,更加重视二度空间的画面视觉表现,主动灵活的分解、重组或强化素描的各个元素,以构成更加强烈的视觉效果。
表现素描在素描写生教学中有多方面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性素描与中国绘画艺术的写意性有着某种程度相似,那么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可以转化学生完全西方化的素描观,建立起更加开放的素描观,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研究和学习中国艺术,使素描的学习成为连接中西艺术的纽带。中国的美术学院是不应该无止境的克隆西方艺术,只有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体系中不断地一点一滴融入自己的文化基因,才能够建立起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
第二、表现性素描教学的全过程还是要面对具体的写生对象,观察仍然是第一位的,目的是保持表现性素描教学的渐进性,使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感受和发现事物的表现性内涵,实现由自然形态向艺术形态的跨越,而不是概念化的自我表现。
第三,表现性素描的实验性特征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素描语言的主观能动性。一个对象,多种表现,一幅写生可以有较少的主观因素,也可以有较多的主观因素,可以使用单一的绘画材料,也可以运用综合绘画材料。相对于写实性素描单一的语言模式,表现性素描增强了素描语言的可选择性。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我寻找方向感,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第四,表现素描可以较好的理顺基础与创作的关系,克服基础教学与创作相脱节的不合理的教学现象。
今天我们已经扬弃了以写实素描为“正宗”的素描教育模式,素描教学从单一的写实素描的困境中解放出来,表现性素描也已经成为正常的学院素描教学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表现性素描的教学便成为需要我们关注的新课题。总之要在整体的素描教学体系的框架中去发展和推进表现性素描教学,不能任意炒作一家一派的素描样式,也不能不研究西方素描的历史,而自以为是的发明一些“新素描”。不要滥用表现性素描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了他的自由性。教师应明确自己的教师角色,理性地从画家的身份挣脱出来,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素描教学的研究。教师角色定位模糊一直是影响高等美术教育的一个老问题,一些教师的素描言论带有更多的画家色彩,而不具有教学的价值。
素描写生与临摹
进行素描写生教学,学生需要了解素描语言的基本构成元素,理解和认识这些基本元素的变化规律。教学的主要过程是通过写生实践来完成的,但是,在学生对于素描语言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单一的面对具体物象的素描写生,不应是唯一的素描学习方法,也不能取最佳的教学效果。缺乏熟悉的素描语言的支持,学生一方面容易陷入盲目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则会导致学生别无选择地学教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有齐白石先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艺术胸怀和教育理念,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自己的画风“熏陶”学生,局限了学生的艺术个性。我们提倡素描临摹教学,首先使学生在一开始就能够接触到最优秀的素描艺术,随着临摹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艺术判断力和独立思考的自学能力就会的得到加强。第二描临摹教学会很有效的帮助学生尽快的熟悉素描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体现,克服照抄和模拟真实物象的习惯,学会运用素描语言的转化描绘对象。第三临摹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比较快地建立起丰富的素描语言背景,形成具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素描语言群,使学生既可以发现适合自己的素描语言,也能够博采众长融合出新。第四素描临摹教学需要打破单一的仅仅只是研究西方素描的格局,在西方当代的一些素描著作里已经将中国的水墨画纳入其素描研究体系,优秀的中国绘画艺术同样也是素描临摹的范本。临摹与写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样式化教学,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控制和把握好临摹与写生各自的教学任务,经过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临摹与写生就会自然的融合,并逐渐发展和形成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素描艺术语言。
综上所述,素描写生教学中的写实与表现以及临摹是三种基本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在素描写生教学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发挥三者各自不同的教学功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素描训练。学生既要接受写实性素描的教育,又要进行表现性素描的学习,同时也要研究优秀的素描传统。由此,真正全面掌握素描艺术语言,为艺术创作打下坚实而又富于创新活力的素描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白描花卉写生 教学方法 观察与感悟 提炼与取舍 临摹与默写
写生是创作的主要基础,通过观察和写生才能了解各种花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及形象特征。自古以来,我们的先辈画家对物象的观察及写生就非常重视。据记载,唐宋时期,花鸟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达到“和生者毕肖”的程度,写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宋代宋伯仁撰的《梅花喜神谱》序中说:“余于花放之时,不厌细徘徊于竹笼苑屋边,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图写花之状貌,得二百余品……”可见古人是如何观察写生的。赵昌“每于朝露下时绕栏看诸花,即调色彩描写,自号写生赵昌”。易元吉疏凿池沼、种花、种苇、养水禽,伺其动静游息之态,以资画笔之趣,进行穴窗写生。曾云巢画草虫“取草虫笼而观之,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复就草地之间观之,于是始得其天。方其下笔之际,不知我为草虫,草虫之为我耶”。这已进入了写生的高层次,不但状物,而且传神、达意、抒情。郑板桥画竹“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和五代的李夫人一样,同样是属于对影写生。以上事例举不胜举,可见古人对写生是多么重视,写生方法又是多么灵活多样。
一、白描花卉写生的观察与感悟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在画不好的时候,往往认为自己画不好的原因是由于手不听话,方法没有掌握好,但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画不好的真正原因不是手,而是眼睛的问题、观察的问题。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首先要从整体出发去观察,不仅看到对象的部分,而且必须看到对象的全体。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画一点,看三点。这“三点”的意思,不仅是三点,而且要求多点,虽画局部,但要照顾到整体。古代画家画树也主张要绕树一匝,这也说明要从四面八方去观察对象的生长规律及精神实质。要远看其势,近看其质;首先看到大的气势,整枝的动态及其基本形体,然后深入细致地察看局部。近看、远看、局部看、整体看,这样反复加深对花卉的理解,才能抓住对象本质的东西、典型的东西;抓住了特征,强调了特征,把非本质非典型的东西删掉,然后下笔,不仅能表现花的外部形态,而且能生动刻画出花卉内在的本质精神。
植物花鸟的生活习性也就是它们的品性,正如历代文人和画家对植物花鸟赞咏的那样,如松柏常青,梅菊傲雪御霜,牡丹富贵,荷花君子,梅兰竹菊四君子各有品性,而且面对风晴雨露不同时空,也和所有的生命一样,它们都会有不同的情态。我们应该明理“花鸟既人”的道理,用自己的心境去关照和体悟花鸟与大自然的关系,花鸟植物是艺术家寓意抒情的载体,更是艺术家赋予花鸟植物新的时空和新的品性寻找心境与意境的一次构想、遐想与媾和的机遇。如果只注重了物理,强化了物态,而不能很好地关照物情的话,就忽视了写生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写生手段是记写植物花卉花、枝干组合穿插的构成关系,以及虫鸟的组编特点。品味其性格、情态,融联想、遐想、畅想、象征及时空因素为一体,捕捉情意与境界的灵感与升华的刹那感觉。其写生要求是缩写和记写大势、场景和附文字随感记录。
二、白描花卉写生的提炼与取舍
写生花卉,切忌自然主义。虽然学生在初学阶段,必须忠实于对象,但这忠实对象并非见到什么就画什么,仍需要艺术加工,把繁琐的东西删去,抓住其典型的、本质的东西;要懂得取舍,借变,移花接木的道理。因此,教学必须由简到繁,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局部到整体,概括、取舍,循序渐进。教师应指导化整为零,局部着手,先从树木、云水、山石、花草等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如画一枝花,应该知道它的名称及结构特征,选择最优美的角度,达到写生造型准确、充满生机和感染力的目标。
在花卉构图时,艺术加工是必不可少的,即使在写生一组花或一朵花的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取舍、夸张、减弱等处理手法。在自然界生长着的花卉,不可能都十全十美,符合入画的要求,这就要进行挑选,不符合绘画表现的花就排斥它,有的花基本上符合描绘的要求,但在某些局部上不十分理想,这就要求画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把不够美的部分加以艺术处理。如单瓣花,桃、李、杏、梅等,都是很有规律的五或六瓣小花,而且花瓣排列基本规则,十分呆板,同时由于花瓣受花的生长结构的限制,不允许增瓣或减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夸张的手法,有意识地把某些花瓣夸大,有的缩小,瓣与瓣之间的距离也可做些调整,使花瓣产生大小、疏密的变化,达到形态多样而生动的艺术效果。复瓣花的花瓣很多,如菊、牡丹等,其花瓣多的有上百片,写生时绝不可能把它全部表现出来,而是抓住其中主要的,对花的形象及动态起决定作用的一些花瓣,把可有可无的花瓣省略掉。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写道:“凡写花朵需大小为瓣。大小为瓣则花之偏侧俯仰之态俱出。”“点花如荷、葵、牡丹、芍药、芙蓉、,花头虽极工细,不宜一匀叠瓣,须要虚实偏反叠之。”这是古人画花所得出的经验,也证明了剪裁、提炼得当,描绘的花卉比自然形态的花更典型、更简练、更完美,否则会导致公式化、概念化。
三、白描花卉写生的临摹与默写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一种方法,通过临摹可以继承民族绘画的优良传统,但继承也不能生搬硬套和一味模仿,我们学习传统应把重点放在学习传统的观察方法、处理手法及写生方法上。一方面,要从生活中去体验传统花鸟画的优点及特长,另一方面,要从传统技法中印证它的真实性、生动性和表现生活的能力。临摹白描的顺序,首先要选择优秀的白描作品,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曾为学生概略地开列过一张学习白描花卉取法上师的清单:白描花卉虫草由俞致贞入手,白描花卉禽鸟由田世光入手,上学于非,临习、解读陈子奋,览读三任(任熊、任薰、任伯年)白描线法,上追陈老莲(临习、解读)线法,临研赵子固《水仙图卷》,临研林良、吕纪大景用线及树石勾皴法,上追宋元诸白描技法风格。学生初临画往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一拿到范本就急于动手,把范本上的线条一模一样地全部描下来,一点一划都不放过,至于这些线条表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现,就不研究,没有理解其道理,这种依样画葫芦的临摹方法势必造成“谨毛而失貌”,从表面看似乎形临得很准确,实际只达到了表面的形似,没有临出精神;只画出了对象的躯壳,而没有画出灵魂。临摹一定要忠于临本的精神,要做到形神兼备。通过理解,大胆落笔,抓住其主要的精神状态,至于少花一点是无妨的。如木本枝干的临摹,因表皮粗糙斑驳,线条组织处理变化多端,在临的时候理解枝干的生长结构极为重要;干与枝交接处,枝与叶交接处的关键部位的结构,没有通过理解而照着范本一笔笔地去描,其结果必定是与临本面目全非。理解后勾画出来,意到笔不到,效果很好;不理解者则笔不到,意更不到,造成结构松散,形神俱失,真谓之“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也。
通过写生的锻炼,要逐步增强记忆画和默写画的能力。这样可以把瞬间变化的形象根据记忆画出来。比如:一只美丽的小鸟,站的姿态也很好,刚要动笔描绘它,突然飞去了,怎么办呢?要靠记忆把它画出来。有时到风光区游览,看到了姿态美的石头,气质好的树,山上的凉亭,水中游船,触景生情,但当时没有画下来,回来后,闭目思之,景呈眼前,将它默写出来。记忆画和默写画的能力的增强,对于绘画创作是极为有益的。从观察到表现有个思考过程,把眼前看到的一切物像,逐一综合分析和概括,形成对具体物象的概念,然后把它画出来,全凭记忆。中国画讲意在笔先,即指先想好了,然后再画的意思,也包括记忆的功能和默写的能力。在写生时,面对实物,不可看一眼画一笔,这样容易散、乱,整体感差。应当一看,二想,三画,画的时候要求准确、简练、迅速、显示重点物象,其他可以虚而代之。有的物象变迁异常,如蝴蝶,飞翔上下不停,手画得再快,也跟不上它的变化,所以必须用记忆画法充实之。又如水中的鱼,林中的鸟,姿态多变,必须认真观察其动态规律,增强记忆力,然后根据记忆,进行默写,久而久之,实践多了,便可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写生的范围要广泛,便于收集创作素材,有时可以勾画符号,帮助回忆;有时用文字简记,帮助回忆;不仅记忆形象,而且着重记忆神韵。为了增强记忆和默写能力,还应当提高文学、史学、光学、色彩学、透视学的素养,从而提高理解能力。默写还要勤于动脑,以养成形象思维与记忆的好习惯,随时关注自身周围的现实。这样,你将会发现,默写的范围和内容无限丰富和有趣。
参考文献:
[1]王志纯.丹青文萃[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在热闹的2014级3班,有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这个小,而愉快的班级里,充当着“反派角色”, 他就是胡澜萧。
他有着杂乱的头发,脏兮兮的外套,和令人恶心的举止,可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他和我们不一样?他因给被我们排斥在外,不,都不是,因为所有孩子的内心都是纯洁的,而他的那颗,只不过是被一小滴外来的墨汁给染黑了一小块,就一小块,所以,如果我们用耐心和热情把那一小块给擦去,情况又会变得怎样?
胡澜萧的确是个差等生,但是,他只是没有学习的热情罢了。可能会有人说他“坏”,可有有谁能肯定他从来没做过好事呢?就拿上学期说吧,其实在那个时候我都没有想到这些,作业和背书总是在那儿一味的催促,到最后,他连信心都没了,于是,便开始逃避,这也是一个问题。
作为他的组长,我 还 发 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不总是喋喋不休地在那里指责,也就是说对她好一丁点,他也是会回报你的。他有多少次借我文具,我已经不记得了,在我的紧急时刻,他总是率先替我想办法,其实他做的事都有两面,一面是习惯性的坏事,一面是下意识的好事……
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生命开始都是善良的,到了后来,因为接触的人、事、环境的不同,才导致了今日的好坏之分。同学们,如果你们换一种角度去观察他,这样,对他,还有班级,或许都是一种好事吧。
【关键词】描写翻译;英语广告;翻译方法
一、描写翻译学的特点及其对英语广告翻译的指导意义
描写翻译学(DTS)是西方20世纪70年代的译学研究新视角。它始于Holmes1972年的《翻译学的名与实》这一标志性论文,于20世纪80年代有了长足发展。代表人物Toury在1995年出版的专著使描写译学得以进一步发展:他对Holmes的翻译学框架进行了阐释,认为描写翻译研究是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关键(1995:10)。翻译研究正在从规范性翻译研究走向描写翻译研究。描写翻译理论,用玛丽娅・蒂默兹科(Maria Tymoczko)的话说,就是:“描写性翻译研究在研究翻译的产品、过程及功能的时候,把翻译放在时代中去研究。广而言之,是把翻译放到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之中去研究”。(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when they attend to process, product, and function set translation practices in time and thus by extension, in politics, ideology, economics, culture.)描写翻译学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翻译,给予各种各样的翻译以正确的定位。在进行文本对比分析时,描写翻译学以开放性视角对待源语和译语之间的信息、功能及文体等方面的关系,能促进翻译的优化,推动翻译研究的新发展。
描写翻译研究承认原文和译文的语言差异,任何事物都有局限性,翻译也是如此,在翻译标准问题上,没有绝对的标准,价值“功能优先原则”,这让我们在描写的视角下来翻译广告英语容易了许多。传统译学通常强调原文和译文的对等,片面强调绝对的翻译标准。由于文化背景、广告的特殊性及其特点,传统译学的翻译方法给广告英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描写译学把译语文化、译语读者以及译语社会的政治和历史因素都纳入到翻译研究中,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途径和范围。对广告翻译很有益。相对于规范性翻译,描写性翻译理论的一个最大的重点是它的宽容,它根本不关心直译,而是从宏观的角度揭示翻译的全部,它认为翻译有“不完整性”,即不可能把原文百分之百统统翻到译文中去,但只要译者能说的出理由,某个文本就可以被认为是翻译。描写翻译学派的兴趣不在语言上,它试图探讨翻译的起因以及翻译在社会上所发挥的作用,所以这对广告的翻译是有积极意义的。此外,笔者发现描写翻译理论的应用目前仅限于文学翻译方面,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广告已成为语言及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二、英语广告的特点
广告,即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公布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的消息。在经济繁荣和全球化的今天,广告英语也逐步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广告英语的翻译也日益受到关注,也越来越重要。广告是一门艺术,而广告翻译则是一门学问。在翻译广告英语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它的文体特征,力求找到在意义、形式、风格等各方面都与原文相对应的汉语表达方式,从而使译后的广告打到预期的市场效果。笔者认为,要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首先必须充分认识英语广告的特点,其次运用描写翻译学的研究理论来指导广告英语的翻译,则更能准确传神的表达源语广告的效果。
1.标题和正文:大多数英语广告包括这两部分。标题是广告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标题就是广告成功的一半。标题写得好和翻译得好才能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读下去。标题一般短小精悍,重点突出,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力士香皂的广告标题是“LUX girls are lovelier!”;麦斯威尔速溶咖啡的广告标题是“Good to the last drop”。广告正文基本上是对广告标题的解释及对所宣传事物的详细描述,具有宣传鼓动和加强印象作用的文字。
2.词汇特点:创新词汇,以突出产品的新、奇、特,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或满足消费者追求新潮、标榜个性的心理,有时还可取得某种修辞效果。如,“天美时”表的广告“Give a Timex to all and to all good time.(拥有一块天美时表,拥有一段美好时光。)” Timex 由Time 和Excellent 构成,由此充分强调了此表的计时准确等特点。又如,“The Orangemostest Drink in the world.(世界最高品质的橙汁。)” Most 和 -est 都是表示形容词的最高级,这里表示这种橙汁的高品质、高纯度,以引起人们注意及留下深刻影响。
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词汇,使广告内容更容易理解、记忆,具有可读性、吸引力和说服力。如,耐克的那则广告:“Just do it.(想做就做。)”让大家至今都记忆犹新。又如某化妆品广告“It helps keep you young.(有助于你保持年轻。)”
3.句法特点:主要是句式简洁、突出重点。因为广告要求能快速吸引消费者,一目了然、给其以深刻印象,所以广告的句子就要简短、精湛和引人入胜,所以广告多用以下句式。
a.多用简单句,一目了然。如:
The taste is great. ----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Fresh up with Seven-Up. ---- 请饮七喜,倍添精神。
b.常用祈使句,感召力强。如:
Puma (彪马)广告语: Turn it on ! ---- 穿上它!
Loreal (欧莱雅)广告语: You’re worth it! ---- 你值得拥有!
c. 多用省略句,短小精练。如:
理光复印机广告语:We lead. Others copy. ---- 我们领先,他人仿效。
中国电信广告语:Always with you. ---- 与你同行。
d.常用疑问句,激发好奇心。如:
Wouldn’t you really rather have a Buick?----难道你不愿拥有一辆别克车吗?
Are you going gray too early? ---- 你的乌发是否过早的变白了?
4.修辞特点:为了使广告更加生动,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广告英语中常用各种修辞手法对广告用语加以渲染,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广告的表现力以及产品的吸引力。如:
比喻:Feather water, light as a feather.----法泽瓦特眼镜,轻如鸿毛。
双关:I’m More satisfied. ---- 我更满意摩尔牌香烟。
拟人:Flowers by Interflora speak from the heart. ---- 英特弗洛植物园培育的鲜花,发自内心的表达。
对偶:Double delicious. Double your pleasure. ---- 双重美味,双重愉悦。
夸张:The only sound you’ll hear is praise. ---- 听到的只有赞扬声。
头韵:The wonderful watches by Waterman. ---- 奇妙手表,威迪文造。
三、描写翻译视角下的英语广告的翻译
1.翻译原则
a.要注重语篇的功能对等
广告是一种营销手段,广告翻译必须考虑广告的受众。根据不同广告的不同受众,采用较为灵活的翻译策略,把握广告的整体效果。充分考虑文化差异,使广告译文对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读者也具有感染力。
b.译文能充分体现广告的信息功能和劝说功能
广告翻译既要注重广告的表意,又要注重广告的传情。因此,广告译文的语言不仅要生动形象、精炼恰当,而且要明白易懂、醒目易记,以充分体现广告语言必须具有的引人注目、唤起兴趣、激发欲望、令人信服和敦促行动五个特点。
c.翻译要遵循忠实、得体、统一的标准
广告译文也要尽可能地体现原文的文体特点 ,用相应的题材和文辞体现原文文采 ,再现原文语言的感染力。
2.翻译方法
结合描写翻译和传统翻译的理论和方法,广告翻译的常用翻译手段有直译法、套译法、意译法、创译法、增补译法和化简译法等。结合英语广告的特点,尽量使译文贴合原文,传递信息,达到广告的目的。
四、结语
广告英语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遵循的是高效、务实、功能对等原则,更要求译者把译文读者对语篇信息的可接受性放在首位,立足于译文读者的认知心理,通过各种变通手段对源语语篇中的背景信息进行适度调整,结合传统翻译方法和描写翻译的理论和方法使译文语篇实现其预期的社会功能。为此,译者不仅要熟悉英语广告的语言特点,明确广告翻译的原则,灵活运用广告翻译的方法,而且要不断提高英汉双语的文化修养,紧跟语言的发展步伐,认真研究和掌握广告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才能达到商品宣传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Holmes. Translation System [M].St. Jerome Publishing, Manchester,1999,p.18.
[2]Holmes James. 1972.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3]Tymoczko, Maria (2004) Translation in a Postcolonial Context: Early Irish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Toury Gideon. (1995)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Toury Gideon (2004)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林克难.从规范走向描写[J].中国翻译.2001,6.
[7]赵静.广告英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150-156.
[8]黄红卫.试论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J].山东外语教学,1995,3:21-23.
[9]申雨平.描写译学研究内外介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
关键词: 篮球教学;投篮;瞄准点;辅助器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187-02
1投篮瞄准点的确定
投篮是进攻队员为将球投入篮圈而采用的专门动作方法,它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进攻技术,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唯一手段[1]。一切技战术运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投篮得分机会,而得分的多少又关系着一场比赛的胜负。所以投篮技术是组成全队进攻的中心环节和决定胜利的重要保证。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努力提高投篮命中率,是各级球队贯彻训练始终的一项重要工作。
投篮瞄准点对投篮技术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决定投篮用力大小、速度和角度的重要因素。投篮瞄准点的确定一直存在着争论,到目前为止没有达成共识。“投篮瞄准点在篮圈前沿中点距离投篮者最近的一点[2]”这种方法被多年的教学和实践所应用。
瞄准点指的是一个点,篮球是一个直径为24cm左右的球体。球命中瞄准点的定义为:在投篮出手后,篮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运行轨迹最前沿的点命中投篮瞄准点为球命中瞄准点。
依据球命中瞄准点的理论,如果瞄准“篮圈前沿点”投篮,根据球体在空中飞行的抛物线轨迹和球体碰触篮圈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用力较小,球没有触及篮圈前沿;第二种是球正好碰触篮圈前沿的前面一点,那么球就向篮圈的前上方弹出;第三种情况是球碰触到篮圈前沿的后面一点球弹向篮圈的后方而落入篮圈。根据瞄准点在“篮圈前沿一点”和球命中瞄准点理论,投篮3次只有1次命中机会。
球命中篮圈和球命中瞄准点的区别在于:无论是球空心入篮还是球碰触篮圈入篮,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球命中篮圈;而球命中瞄准点指的是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角度范围内篮球的最前沿一点命中瞄准点。从理论上分析球命中瞄准点比球命中篮圈在投篮技术的要求更高。
依据球命中瞄准点的理论,可以认为篮圈的中点为最理想的投篮命中瞄准点。从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解释,如果球直接命中篮圈中心就会空心入篮,球命中篮圈的中心也不会受到篮圈的反弹作用力,大大的增加了球入篮圈的机会。
“瞄准点为篮圈中点”这种方法投篮,在合理的飞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球投到这一点,就会使球直接命中。实践证明是理想的选择,理论是准确的。篮圈的中心点是一个想象的点,没有实物参考。如果我们在篮圈的中点加一标志物,视觉和手对球支配的本体感觉目标相一致,手眼相适有利于直接投篮命中。练习时首先要凝视标志物,球出手的速度,入篮角度要合理,球就会投进。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建立动力定型,真正提高投篮技术。
2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对象以陕西科技大学2010级参加篮球选修课的学生(男生)100人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50人)和对照组B组(50人)。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表1)。
2.2 实验方法用橡皮筋把一直径为3cm的红色小球(红色区别于篮圈的橙色)在练习前固定于篮圈的中心,要求实验组的学生投篮时把小球作为瞄准点。实验前和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测试。每人在罚球线后投篮10次,统计投中次数。每人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
教学过程中对照组采用篮圈中心瞄准点,没有辅助器械作为参照物;实验组采用篮圈中心的小球为瞄准点。在每次课结束前15分钟进行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练习。在经过15周的教学课后,对实验对象的投篮技术进行再测试。
3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经过15周的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教学与训练后,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投篮命中次数都有了非常显著性的变化(P<0.01),说明通过投篮教学都提高了学生的投篮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由表3可知,在实验后进行的假设检验表明实验组较对照组的投篮命中次数有非常显著性变化(P<0.01),这说明了应用辅助器械确定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的教学效果优于篮圈前沿为中心的教学效果,为使用辅助器械确定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在实践上提供了依据。
3.2 实验结果分析
3.2.1 辅助器械的使用有利于建立正确的立体视觉准确明晰的立体视知觉对篮球运动员的投篮技术具有重要意义。瞄准点在篮圈中心的确立只是理论上的研究,实际上在比赛中投篮时看到的是整个篮圈,辅助器械的使用为发展运动员的空间立体视觉提供了条件。投篮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时期立体视觉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期,视觉起主导作用,动作肌肉感觉和其他感觉相比具有模糊的特点。前苏联学者华西里耶娃在实验中发现“球类技术有缺点的运动员除了训练不够外,和空间立体视觉有缺陷也有关。球类运动员如果立体视觉不够完善,降低了判断空间位置和距离的能力,就会使运动技术动作不够准确”。
辅助器械的使用加强了实验对象的立体视知觉,使想象中的瞄准点变成了有实物参照的事物。投篮时眼睛注视标志物,能够精确的目测投篮的方向、距离,从而决定投篮出手的用力大小、速度的快慢及球飞行弧度的大小。经过长时间使用辅助器的训练,使立体视觉练习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中,最后立体视觉得到发展和提高。
3.2.2 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分析辅助器的使用有利于动力定型根据心理学的特点,人们的心理活动具有注意的选择性,因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经常有下列的表现:人们越是集中或专注于某一事物,那一事物就被反映的越清晰、深入。在学习原地单手肩上投篮的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因为受到辅助器的视觉刺激,注意力集中在瞄准辅助器上,投篮时出手速度和出手角度就会相应的得到加强。没有辅助器械做参照,篮圈的中心只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事物,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到集中,相应的投篮技术也得不到加强。借助辅助器械使视觉和本体感觉建立更强的联系,头脑中有一个正确的动作要求,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再经过反复练习逐步消除错误动作,形成技术的肌肉感觉和记忆痕迹,建立皮层内抑制,完成分化抑制,实现动力定型。
3.2.3 辅助器的使用大大的增加了投篮的难度辅助器械的使用使得投篮瞄准点有了实际的参照物,在投篮时瞄准的是辅助器械,要求投篮时球要命中辅助器械,这样就会大大的增加了投篮技术的难度。经过长时间的难度大于原来的训练水平的技术练习,技术素养就会得到更大的提高。我们也可以称这种训练方法为增加难度的强化训练法。
4结论与建议
4.1 投篮瞄准点位于篮圈中心理论的建立,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证实。改变了瞄准点位于篮圈前沿中心距离投篮者最近的一点的传统观念。
4.2 球命中瞄准点的定义为球在合理的运行轨迹和入篮角度范围内最前沿的点命中瞄准点为球命中瞄准点。
4.3 以篮圈中心为投篮瞄准点进行投篮教学,应用辅助器械的教学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建议在投篮技术教学与训练中灵活应用简单辅助器械。
参考文献:
[1]叶国雄,陈树华.篮球运动研究必读[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李明礼,陈仙芳.投篮瞄准(篮)点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1988,(2).
1古代诗歌对气象的关注与表现
气象描写在古诗词中最早出现并发展成熟。大量的古代诗歌或以一种欣赏的闲情描写风云雨雪,或借自然气象抒发抑郁不得志的感慨,不仅真实地记录了由于四季更替形成的风雨变化,而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据专家统计,《诗经》三百零五篇中,具有一定气象意义的诗歌就有四十多篇,如:《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阳。……殷其雷,在南山之侧。……殷其雷,在南山之下。”这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观察并总结出雷雨形成与地形的关系,认识到雷雨是有它的发生规律的。人们由此进入一个认识气象的新境界。又如《邶风·终风》:“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终风且曀。不日有曀,……曀曀其阴,虺虺其雷……”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图景:狂风挟裹着暴雨,汹涌而至,乌云蔽空,不见天日,天空漆黑一团。紧接着雷声轰鸣,由远而近……。这首诗形象地再现了暴风骤雨来临时的景象,堪称经典。
在《诗经》中能够准确地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诗歌共有三十几首,汇集起来可以构成一幅先秦时期的自然气象图。到了唐代,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描写气象的诗歌。唐诗不仅是文化艺术的高峰,也有非常丰富的气象描写。有学者通过分析和统计《唐诗三百首》中用到云、雾、雨、雪等字的百分比,占总首数的45%;这说明唐诗中所体现出的气象类内容数量巨大。早在我国周、秦时代,人们就开始就把物候和农时结合起来,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从那时起人们就关注见霜、下雪、结冰、打雷等自然气象。唐代中叶诗人元稹在湖北玉泉道中所作诗有句:“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这是诗歌中对“物候”一词的最早记载。大诗人白居易十几岁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说明了一年一度的季节交替。诗仙李白“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他们都用自然气象描写来抒情、遣怀。刘禹锡《竹枝词》:“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王之涣《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些都是以杨柳始绿来标志春天的到来。气象描写又是诗人性情所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气象描写。同是写雨,或温润如酥,或寒凉如水。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雨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雨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雨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雨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们可以看出杜甫雨中的焦灼抑郁,韩愈雨中的喜悦洒脱,王昌龄雨中的孤苦凄凉和李商隐雨中的迷惘缠绵,各有深味,余韵无穷。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雪是“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雪中有英豪之气。陆游所作《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他借雪表达一种人生思考:人生当然最好是成熟后壮年,但是人生不能嫌老,也不要嫌少。“老”愈好,“少”已香。古代诗歌中气象描写十分丰富,尤其是唐诗创作和发展中,伴随着对气象的高度关注和丰富的艺术表现。
2气象描写在词中的审美意蕴词
初冬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使得大地一派银妆素裹,心中挂念着初冬尚未凋谢的月季、等花卉以及火棘、枸骨、石楠等观果植物,想象着它们在雪中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带上相机,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去“踏雪寻芳”,领略雪中赏花的意趣。
外面早已是一片银白世界,不同的植物在白茫茫的大雪中展示着各自的风采,苍松、翠柏、青竹、枸骨等常青植物在白雪的衬托下更显其苍翠挺拔,而紫荆、合欢、紫薇等落叶植物道劲刚健的枝干上落满了白雪,犹如玉树琼枝,红瑞木那血红色的枝条就像刷上了一层红油漆,红红火火,给人以热情奔放,充满生机的感觉。
终于找到月季花了,白色的花朵上覆盖着白色的雪花,分不出哪是雪花,哪是月季的花瓣,但月季那甘洌的芳香却是白雪所没有的,粉红色的月季花与白雪交相辉映,别有一番特色,可谓“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而鲜红色的月季花在皑皑白雪的映衬下是那么的娇艳,犹如燃烧的火焰,彰显着生命的顽强。、一串红等较为低矮的草本花卉已经彻底被埋藏在雪的下面,难见其踪影,偶尔露出几枝,色彩虽然依旧,但已经被冻僵了。估计雪融化后就会香消玉损,但它们的根部还留在土壤中,等待春季萌发新的生命。
除了雪中尚未凋谢的花朵外,枸骨、火棘等植物的果子虽然不大,却色彩鲜亮,圆润光滑,如同一粒粒红色珠子,在翠叶、白雪的掩映下格外醒目,不时有灰喜鹊等越冬的鸟儿前来啄食,为寂静的雪天增添了几分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