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地下通道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下通道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下通道设计

第1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 人行地下通道 环境设计 通过能力 空间品质

中图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韶山南路及地下通道分布

韶山路位于长沙市雨花区,是一条南北向城市生活干道,于2003年10月改造成幅宽60米双向八车道。韶山南路两侧分布着若干高校校区、大中型医院、购物中心、建材家具市场、住宅小区等等,车水马龙,其交通畅达情况直接影响到长沙市南二环的交通压力。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之间路段,共分布了四处地下通道,分别位于铁道校区东大门、长沙市中心医院前广场、韶山南路与香樟路交叉路口、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大门(如图1)。四处通道间隔不远,均是临近公交车站所建,修建过程中即考虑到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要求。

二、地下通道环境艺术设计分析

城市中有些设施之间虽然近在咫尺,但由于交通的阻隔,其被宽阔的道路划分成一座座“孤岛”,利用地下公共通道则能够有机地联系这些空间。这些地下公共通道通常是区域过街人行道,但目前这类空间的质量不高,脏乱差,商业开发少。所以了解地下人行通道系统布局原则是很有必要的,地下人行通道系统布局原则有:

1、以交通枢纽站为节点,形成立体的交通联系网络。

2、以便捷通达为目标,注重其联系能力和通过能力。

3、以环境舒适宜人为根本,为市民提供文明、洁净的出行空间。

三、地下通道实例调研及分析

1、雨花区11号地下通道

雨花区11号地下通道是为保证长沙市中心医院救护通道的完全通畅及缓解医院前广场的交通压力而修建。该通道与10号地下通道仅仅间隔约50米,但因为其特殊的“职责”——生命线而存在。

该地下通道的最大特点即为人车“混流”(图2)。此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人车混流,而是将车行地下通道与人行地下通道结合设计,采用抬高人行道路缘和建造护栏等措施来保证行人安全。因结合车行通道设计,人行通道仅1.8米宽。就在如此宽度的人行道上,依然有商贩违规摆摊,导致局部同行能力较差,摊位前仅能通过一人。

2、雨花区10、13号地下通道

雨花区10号地下通道位于铁道学院东大门,13号地下通道位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东大门。该类地下通道的共同特点是纯人行地下通道,宽度达4M左右,均进行了无障碍坡道和盲道引导设计。

存在的共同问题也比较突出。由于位于高校大门前,人流以学生为主——学生是流动商贩最青睐的消费对象,因此地下通道内两侧摆满了地摊,如此一“夹击”使得真正人行通过的部分仅有1.2M左右,而且空间品质较差(图3)。由于进行了无障碍坡道设计,不少非机动车也会由此“借道”,造成了地下通道内人车流混杂,影响了行人的安全,也影响了通过能力。

3、雨花区28号人行地下通道

雨花区28号人行地下通道位于韶山南路与香樟路交汇处,为其周边的大型购物广场提供了便捷的可达性。

该处地下通道位于交叉路口,为了节省道路面积,其无障碍设计采用了转折式坡道(图4)。对无障碍坡道的宽度也限制到了1.2M左右,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机动车和流动商贩的小货车的通行能力,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除了上述的实例简介,调研过程中还总结了所有地下通道存在的共同问题:

通道内无证商贩违规摆摊,占用了通道面积,影响通过能力。

不少摩托车、电动车“借道”无障碍坡道,干扰行人安全。

卫生状况难以保证,常常给人以脏乱差的印象,无安全感。

入口没有雨棚等遮挡设施,内部缺少公用电话亭、垃圾桶等设施。

通道内常年需要电力照明,而且内部墙壁材质单调,环境感受单一。

四、结语

在长沙市岳麓大道东段有一条太阳能供电、LED灯照明的地下通道已经投入使用,其利用安装在四个出入口雨棚上的108块太阳能板为通道中88条LED灯管提供电力。此类生态节能技术措施宜大面积投入到公共交通空间环境设计中。

从设计到施工建造,到最后的投入使用,空间品质往往会经历急剧的“变脸”。设计者尽力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大到规划层面,小到节能技术、人性化设施等细节,拿出了合乎要求的设计方案,但是由于后期的管理不善以及使用者的疏忽,很多本该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人们不愿意涉足的地方。在要求管理者提高监管力度的同时,也要提倡广大使用者文明出行,共同维护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参考文献

芦原义信 《外部空间设计》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3

第2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地下汽车库 诱导通风系统

中图分类号: U46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建筑设计中大型汽车库特别是地下汽车库项目越来越多,地下汽车库的通风排烟设计成为暖通专业的重点。地下车库内汽车排放的有害物质主要是一氧化碳( CO )、碳氢化合物( HC )、氮氢化合物( NOx )等,还有聚积的汽油蒸汽,这些有害成分要么对人体生理系统造成损害,要么有易燃易爆的危险,形成安全隐患,如何改善地下车库的空气品质,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并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是通风与排烟设计的基本点。所谓车库的通风,也就是要排除汽车尾气和汽油蒸汽,送入新鲜空气,以便有害物(这里主要指CO)的含量稀释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要求。防排烟就是保证火灾发生时迅速排除滞留烟气,限制烟气的扩散,保证人员和车辆安全撤离现场,减少伤亡。

一 诱导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组成

诱导通风系统又称自动喷流导引系统,其理论依据是动量守恒定律和空气动力学中高速喷流的扰动特性。当诱导风机的喷嘴向一个不受界面表面限制的空间喷出高速的空气时,就形成了自由射流。射流与周围的空气之间不断发生质量、动量的交换,带动周围静止的空气流动,使射流的质量流量、射流的横断面积沿着射程方向不断增加,形成了向周围扩散的锥体状流动场,随着锥体状的范围的扩大,其射流轴心速度则不断衰减。当轴心速度衰减到某一速度时采用另外一个射流来接力,从而形成气流推拉作用,使得空间产生流动的速度场。诱导通风系统由送风机(非必选)、多台诱导风机、排风机、测控设备组成。诱导风机的机箱内装有喷嘴、污染物质感受器、程序控制器、电磁接触器、变压器等元件。送风机输送新鲜的空气;诱导风机把车库内的空气扰动均匀,并把新鲜的空气沿着设定的路径向排风口输送,同时把污染物吹至排风口,经排风机排出室外;测控设备感测库内污染物的浓度,自动开启或关闭诱导风机、送风机、排风机。当某诱导风机附近污染物质浓度达到80ppm时,诱导风机开启,此诱导风机对污染物进行吹散稀释,直到污染物浓度下降至30ppm时,诱导风机关闭。如果在一定时间段内,诱导风机感受到的污染物浓度没有下降至30ppm时,此台诱导风机将信号通过网线传至诱导通风系统的集中控制器,然后集中控制器通过网线将信号传至送风机和所有诱导风机的程序控制器,使其开启所有送风机和诱导风机,诱导风机将新鲜的空气和污染物吹至集中排风机房,集中控制器再将排风机开启,将污染物排出室外。

二 诱导通风系统的特点

1 节省空间。减少土建投资一般诱导风机箱体仅250mm高,在梁间布置,直接吊挂于楼板下,可降低地下汽车库设计层高约400mm,减少地下工程开挖费用和混凝土浇筑费用,使室内空间开阔,布局简洁美观。

2 施工简单,减少安装费用。诱导风机体积小,重量轻,无需接管;安装形式多样,纵吊、横吊、壁挂式均可;单相220V电源,配线简易。

3 管理方便,节省运行费用。由于无管路阻力损失,送、排风风机所需风压低,使风机电机功率大幅下降。诱导风机采用高效低噪音风机、消声箱和符合空气动力学特性曲线的高速喷嘴,噪音较低,所用的高品质无油式轴承电机无需定期添加油,维修量很小。

4 通风效果好。诱导通风系统能够有效扰动周围空气,不易产生死角。当出现有害物滞留时,可随时方便地调整喷嘴向,以适应不同的建筑形式。室内空气分布均匀,混合效果好,有害物经充分稀释后平均浓度低。即使送、排风风机停止运行,诱导风机单独运行也能使空气流动。

5 噪声小,一般A声级噪声均小于等于56dB。诱导风机风量小,送排风机压头低,地下停车库内噪声明显减小。

6 其系统设计简单,变动弹性大,即使系统施工完毕,仍可视实际情况增减风量。

三 诱导通风系统设置及设计要点

现以同时需要排风排烟设计的地下车库为例概述诱导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点。

1 风机选型:按《民用建筑暖通空调设计技术措施》要求,如无计算资料时可参考换气次数计算,一般排风量不少于6次/h送风量不少于5次/h;按《汽车库、候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要求,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地下汽车库应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风机的排烟量应按换气次数不小于6次/h计算确定计算。送风机不需克服风管阻力,采用轴流风机;排风(烟)风机采用排烟风机,保证280℃时能连续工作30min,电机为防爆型。

2 计算出诱导风机的数量,再按两个喷嘴前后间距保持在17m以内的原则布置。

3 气流组织诱导通风系统的布置按送、排风风机的位置、停车方向等来组织气流行程。

(1)诱导风机回风口与障碍物的间距不小于600mm,喷嘴出风口向下15b前无障碍物。风机吊装高度以允许最低高度为宜,一般取箱体底部与梁底或管线底部相平,诱导风机沿车道布置时,前方射流中心,到第二台诱导风机处水平方向保持在8m左右,且射流中心到达此处距地面应在1m高度。

(2)确定气流走向:主气流通道一般设置在车库的通道上,此处设备和隔墙少,有利于射流运动和卷吸周围空气,可发挥诱导风机的射程优势。

(3)空气流方向尽量与车行方向一致。

(4)通风空间内有多个进风口或排风口时,尽量使各进、排风口均衡发挥作用。

(5)进风口和排风口最好不设在同一侧,若在同一侧时,二者的距离宜大于20m,避免相反方向的气流相互影响,形成气流短路。对于一般长方形的地下停车库,理想的主气流方式是:采用机械送排风方式,一侧送风,对面一侧排风,形成推拉式通风换气。

(6) 排烟口与该防烟分区最远点水平距离不超过30m,距疏散出口水平距离大于2m,使疏散方向与烟气和有害物浓度降低的方向保持一致,以利于迅速排除车库内的废气和烟气。

4 排烟风管可按排烟口距防烟分区内最远点的水平距离不超过30m的原则布置。风管管径按规范规定的风速上限20m/s来确定,这样排烟风管的面积大大减小,减少了管材用量和安装费用,少占用层高,也为其他专业的管线布置留出了空间。

5 系统切换:平时排烟防火阀开启,排风口开启,排烟阀关闭。通过诱导风机高速喷出气流带动周围空气,使大量新鲜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稀释后,沿预设方向运动至排风口,由排风(烟)机排出室外。当发生火灾时,诱导风机关闭,排风口关闭,排烟阀开启进行排烟。当烟气温度超过280摄氏度时,排烟防火阀自动关闭,同时风机停止运行。

四 与传统通风系统经济性比较

据有关工程实例所提供的数据,一个6000平方米左右的地下车库,分别采用诱导通风系统与常规风管通风系统设计,对其进行经济比较,前者比后者初投资节省约40%。因为地下室层高降低节省的土建造价为19万元,运行费用一年节约5万多元。

1 选用设备:虽然诱导风机所选设备数量较传统通风系统所用设备多,但传统通风系统所用排风机压头高、造价高,两者在设备初投资方面比较基本相当。

2 安装材料:传统通风系统所用风管系统复杂,排风口、排烟口数量多,比较诱导通风系统在这方面的投资大3-5倍。

3 运行费用:由于传统通风系统管路庞杂,所选设备电机功率较诱导通风系统设备电机功率总和大,运行费用高。

综合以上比较,加之诱导通风系统在节省车空间,减少土建投资方面的优势,可见诱导通风系统在地下车库中的应用较传统通风系统优势明显。

结束语

诱导通风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地下车库通风系统,理论、实验研究以及工程实际都证明诱导通风系统优于传统的通风系统,它具有节省空间、降低运行费用、提高室内空气品质、便于管理等优点,值得在地下车库的通风排烟工程中推广使用。诱导通风系统在我国的应用时间很短,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继续研究,如系统的智能控制、诱导风机的开发等,以便其能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董培庭,金林. 智能型诱导通风系统在地下汽车库中的应用探讨[A]. 2005年山东建筑学会优秀论文集[C].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05(02)

[2] 于伟,梁清水,周太江.无风管诱导型通风系统的应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26)

第3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降水设计,地下轨道,交通建设

中图分类号:TU753.6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本次进行降水设计的车站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主体结构尺寸长237.4m,宽17.2m,底板底面设计标高约104.3m,底板埋置深度约为现地面以下15.83m。拟采用明挖法施工,车站基坑围护方案采用水下钻孔灌注桩+旋喷桩止水+内支撑的基坑围护结构设计方案。

2.场区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勘探资料,勘探深度内地下水可分为潜水﹑微承压水及承压水:

(1)潜水:含水层由①1层杂填土、1层粉质粘土、1T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构成。①1层杂填土密实度差,孔隙大,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和渗透,雨季时含水丰富,出水量较大。1层粉质粘土、1T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饱含地下水,但透水性较弱,属弱~微透水地层。

(2)微承压水:含水层由2粉砂﹑1T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3中砂、3T1层粉质粘土构成。相对隔水顶板为1层粉质粘土,相对隔水底板为⑨粉质粘土。水头埋深在地面下5.12m,大连高程为114.98m,水头高度4.58m。

(3)承压水:含水层主要由⑩1中砂构成。相对隔水顶板为⑨层粉质粘土,相对隔水底板为⑩2层粉质粘土。根据本次勘察成果,该层水头埋深在地面下7.86m,大连高程为112.64m,水头高度22.64m。

车站主体结构与各含水层关系见下图。

3.地下水影响分析及降水设计计算

3.1 地下水影响分析

本站主体主要采取在结构周边设置隔水帷幕的方式对影响结构施工较大的潜水、微承压水进行控制,由于阻水结构底已进入弱透水层⑨层,因此基坑阻水结构是完整阻水结构,正常情况下已将基坑周边的地下水侧向补给完全阻断,但围护结构内含水层赋存水亦会影响到结构施工。

根据抗突涌验算分析,在基坑开挖时其下部承压水由于压力水头过高,将产生突涌,故需布设减压井将承压水头降至满足基坑抗突涌高度以下。

3.2 降水方案的设计计算

主站体结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需处理的地下水:

(1)潜水:该层水需做疏干处理。

(2)微承压水:该层水需要将其弹性释水量和含水顶板至结构底板以下1.0m±的储水量疏干。

(3)越流补给:需要控制承压含水层对上层水的赿流补给。

(4)抗突涌减压:需在基坑加深段部位针对下覆承压含水层进行减压处理。

针对以上四部分地下水,分别采取布置疏干管井和减压管井的方式对其进行控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2.1降水设计基本参数

车站外包尺寸面积A(m2)、地面标高(m)、结构底标高hd(m)、潜水含水层水位h1(m)、潜水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hw1(m)、微承压水水头标高平均值h2(m)、微承压含水层顶板标高平均值hw2(m)、微承压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h’w2(m)、相对隔水层粉质粘土⑨层渗透系数K1(m/d)、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K2(m/d)、承压水水头标高平均值h3(m)、承压含水层顶板标高平均值hw3(m)、承压含水层底板标高平均值h’w3(m)、水力坡度i、降水井半径rw(m)、沉砂管长度HS(m)。

3.2.2降水计算

依地下水影响分析对各层水分别计算如下:

3.2.2.1潜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潜水储水量计算公式。

式中μ1:给水度;S1: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3.2.2.2微承压水

围护结构范围内微承压水储水量包括两部分:

(1)弹性释水量3

式中S2: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μe:弹性释水系数,μe=mμe1(m:含水层厚度(m);μe1:比弹性释水系数)。

(2)含水层顶板至结构底板以下1.0m±含水层内的储水量

式中μ2:给水度;S3:原始地下水位与开采后最大静水位降之间的差值(m)。

3.2.2.3承压水

承压水对于结构施工的影响包括对于上部含水层的越流补给及由于水头过高而造成的突涌效应两部分,计算如下:

(1)越流补给量Q4=

式中:越层补给系数(=,:承压水与潜水位的水位差(m);k:相对隔水层渗透系数(m/d);m:相对隔水层厚度(m))。

(2)降低承压水头的出水量

抗突涌验算公式w

式中H:承压水头(m);h:承压含水层顶板至开挖槽底的土层厚度(m);Ks:安全系数;w:水的重度(kN/m3);:土的重度(kN/m3)。

取临界值可计算出不产生突涌所需要的水位降深。

选取正确的井结构模型进行出水量计算,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m/d);R:降水影响半径(m),R=10S;S:水位降深(m);r0:基坑等效半径(m),;M:承压含水层厚度(m)。

3.2.3疏干井配泵及井深

主站体结构一般深度部位疏干井内控制的水量:Q =Q1+ Q2+ Q3,依公式 q*n*a*k≥Q,用试算法得出井数及配泵q1、越流量所需泵量 及站体加深段增加泵量q′后既可得实际配泵量q。

式中n:疏干井数量;a:超前抽水天数;k:折减系数。

井深:

3.2.4减压井配泵及井深

依泵量公式 ,试算法既可得出为减小水头压力所需配备的泵量q3。

井深:

3.2.5承压水降深验算:

式中M:含水层厚度(m);S:基坑水位降深(m);Q:基坑涌水量(m3/d);:某点到各井点中心距离(m);R:影响半径(m)。

将数值带入公式计算后,与实际所需降低水位进行比较,既可判别水位降深是否满足要求。

4.结束语

管井井点降水是现在深基坑降水工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类降水方式,其有着施工工艺成熟、降水效果显著等优点,但在成井及抽水维护过程中亦存在着许多需要注意的问题:

降水井的平面布置:降水井平面布设宜采用围绕结构封闭式布置,当某处无法封闭时须在该处延长布设;

成井方法的选择:选用不同机械施工的降水井,其洗井难易程度存在有较大差异;

成孔要求:降水井成孔务必保证孔径和垂直度满足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才能保证降水井达到设计出水量;

洗井要求:洗井工作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且洗井程度应达到水清砂净,保证降水井的出水效果;

抽水要求:基槽开挖前务必保证一定的超前抽水时间,才能保证能够达到理想的降水效果,尤其本次设计结构内布设的疏干井更应实现超前抽水。抽水维护期间应定期对抽出水的含沙量定期检测,保证其满足相关规范要求,以免由流砂导致地面沉降等不良现象。

由此可见,降水设计应全面的考虑问题,照顾到整个降水过程的每个环节,并给出相关技术要求或参数建议值,保证每个施工环节均能够有据可依,才能够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JGJ/T111-98

2. 《城市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07-2012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 JGJ120-2012

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2001(2009年版)

第4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校企协同;培养机制;实习基地;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27-03

一、引言

土木工程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既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崛起,工程技术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培养单一的专业能力要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转变[2],而仅依靠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进而提升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时展的要求。其原因主要由于校企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企业单方面为学校服务的传统实习基地模式已难以维持。传统实习模式因无法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企业一般不愿意接受高校学生进驻实习,对实习基地建设更是缺乏兴趣;在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实习动力,参与度不高,往往停留在观摩层面,无法深入参与,难以保证实习效果;企业无动力更无责任为学生实习配备责任心强的现场指导老师,多数学生实习流于形式,疏于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由于上述弊端的存在,导致按传统模式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存在诸多困难,企业对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很难有兴趣,即便通过各种途径建立了实习基地,也往往成为挂牌基地,难以切实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因此,研究新形势下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一)实习基地体系的构建思路

构建一种企业感兴趣、学生乐于参与的实习新模式是解决当前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环节中所存弊端的根本途径。校企协同工作是打破当前传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弊端以及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的关键。建设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是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效模式,能有效地提升企业参与高校实习基地建设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产企业利用学校教育、科研优势,获得科技服务,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借助企业资源和力量,确保实践办学水平,增强企业对学校的认可度;实习学生作为校企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切实参与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难题,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对学生的吸引力,进而形成企业、学校与实习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相互解决对方的关切,为实习基地在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提供保障。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组成

调查发现,企业对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不满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3]:

1.专业知识积累及工程实践能力欠缺,创新能力较差。

2.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以及基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总结归纳能力不足。

3.实际操作能力与企业需要的“来之能战”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缺乏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能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实现校企双赢基本理念,以解决学生在步入就业岗位所面临的问题为突破口,打破工科实习基地的传统建设模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构建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建设体系新模式,见图1所示。

本体系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由校外基地与校内基地两部分组成。校内基地指学校的科研试验平台,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场所;校外基地指企业生产场所,是实际问题的来源地,两者在形式上相对独立,但通过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组成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

(三)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模式

在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并签订共建协议,为基地提供优质教学科研资源,如实验场地以及必需的试验设备等。另外,导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聘请学校和企业优秀的人才组成实习基地高水平导师队伍,遵循“注重实践、突出能力、激发兴趣、追求创新”的教学理念[4],创新地设计不同层次的实习内容。同时建立基地建设指南、培养过程管理手册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在培养过程中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5],最大化地激发各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终,通过校企协同工作,在为企业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时期创新型人才。这一体系下的实习基地在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得到成功应用。通过近3年的运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解决了学生刚进入工作岗位时上手不快、适应性不强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刚步入工作时企业的满意度。

三、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的应用实例及效果分析

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解决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实习基地体系在运行过程中需要一个对工程问题进行立项研究的载体,“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为本体系的运行提供了载体。

(一)基于“国家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实习基地体系构建

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拥有多个实验室,包括1个国家级实验中心和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此外,学校特别重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开展工作,仅2013年就立项568项,其中土木工程专业立项共54项,这些创新训练项目为该专业学生通过校内实习基地立项研究进而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提供了良好条件。

北京是典型的砂卵石地层地区,国内外在这类型地层中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案例非常少,工程常面临突如其来的技术难题,施工难度大,需要解决的工程问题更具有挑战性。因此,本案例以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为共建单位,实例研究了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及运行情况。

(二)实习基地体系的运行方案

1.学生进驻实习企业,提出问题。将土木工程专业大二年级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进行实习分组,每组3至5人,结合学生兴趣爱好等因素,派驻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在本案例中,实习小组进驻北京采用泥水盾构施工的某隧道工程项目部,深入参与实际工程,在工程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凝练出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泥水盾构施工所用泥浆及其特性是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关键,研究与北京砂卵石地层相适应的泥水盾构泥浆类型和泥浆特性参数是工程面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因此,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实习小组凝练提出以《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为题的研究课题。

2.依托校内基地,解决工程难题。首先,课题立项。实习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基本研究方法作进一步认识,形成综述报告;在校内和施工现场“双导师”的指导下,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然后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依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对课题进行立项作专题研究。在立项过程中,将学校举办立项答辩会,邀请更多专家对研究课题及方案进一步提出完善意见或建议,确保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分析表明:《砂卵石地层泥水盾构泥浆特性对开挖面稳定性影响试验研究》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充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本课题被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提升了研究的层次,为研究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课题研究工作的执行与结题。在校内外“双导师”共同指导下,借助我校“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试验场地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定期对研究进展进行检查,并实行项目等级“一检一变”制度,即每进行一次检查后,将重新进行课题等级的评定,这既确保课题的研究进度,又提升了研究工作的挑战性。在课题的结题答辩环节,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担任评委,对课题的立项内容完成情况进行逐项检查,对研究成果进行质询,均符无异议后,方可结题,结题环节的规范化,确保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为: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篇;研发试验装置1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撰写研究报告1份,并提出适合于北京地区砂卵石地层的泥水盾构泥浆特性指标参考值,即使用特性指标值在该参考值范围内的泥浆在这类地层中进行泥水盾构施工,开挖面不会发生失稳破坏。

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检验并完善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将课题研究成果带回施工现场,进行现场检验,校内基地研究的成果与工程实际情况必然有一定差异,为确保施工安全,在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完全应用到实际工程前,必须对研究成果先进行现场检验,根据试验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正,然后再将修正后的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实际工程中。至此,一个完整的基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实习周期结束。本课题研究的成果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为案例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目前,该工程已经顺利竣工,正在为首都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实习基地体系应用实例的效果分析

(一)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在体系应用过程中,学校主要的教学环境是课堂,企业主要的教学环境则是实际的生产现场,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突破了学生单向进入企业实习的传统模式,让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更加科学化,形式更加多样化。

(二)解决工程难题,实现校企双赢

该体系本着以实现学校和企业“双赢”为目而开展,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参与兴趣,提升共建水平。本体系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导向,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同时在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难题过程中,完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相互解决了对方的难题。

(三)提升学生对工程问题的认识水平

理工科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以比较抽象理论为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较弱,对工程问题认识较浅。在本体系中,学生在施工现场导师的指导下去发现并凝练工程难题,在校内实习基地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室内实验、理论分析和必要的现场试验等手段,为工程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此过程“双导师”全程指导,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认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独立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大学生实习模式多是让学生重复性从事实习单位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缺乏合理的机制。在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而构建的新型土木工程专业实习基地体系中,从工程技术难题的提出到问题得到解决过程中,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并独立完成各项研究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深度参与企业的工程任务,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本体系运行过程可看出,学生进驻实习基地后,从工程问题的提出到立项研究,全过程均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且不同阶段所组成的团队不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在对工程问题进行专项研究阶段,学生需要定期汇报研究进展,接受专家评委的询问,此过程可大幅提升学生在研究报告撰写、语言文字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另外,在学生深入参与企业生产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就业做好准备。

五、结束语

本文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研究,突破传统工科实习基地的建设模式,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构建以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土木工程实习基地新模式,这一体系直面传统模式的弊病,以解决各方难题为基本出发点,有效地改变了企业对实习基地建设不感兴趣,学生实习停留在观摩面层,学校无法培养出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尴尬局面。文章最后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某实习基地为案例,分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为依托,以解决企业实际工程技术难题为导向的新型大学生实习基地的运行情况及取得的效果。由此可见,通过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将对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功梅,周洪萍,曹海燕.浅谈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2]王刚.工科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吴福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过程的问题思考[J].现代商业,2011,(14).

第5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 地下;过街通道;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U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09-0104-02

0引言

近几年来,长春市机动车以年均18.7%的速度增长,每年增加约10万辆。随着机动车的增加,人行道变窄。当行人和车辆发生事故时,受伤害的往往是行人。因此,在城市交通拥堵加剧的背景下,规划高品质的慢行交通体系能够引导市民形成全新的出行观念。行人立体过街系统是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保证了步行系统的整体性、连续性。由于长春市冬季气候寒冷,并且冰雪期漫长,建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应以地下通道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结合对长春市重庆路地下过街通道使用状况的调查,并借鉴国内外城市的情况,对地下过街通道的改善策略进行了探索。

1 长春市地下过街通道现状及优化改善

1.1规划及实践层面

国内各大城市逐渐开展行人过街系统方面的规划与研究,以此解决日益严重的过街问题。相比较其他城市,长春市缺少立体过街设施专项规划及人行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管理办法。长春市慢行交通出行密集区,如商业中心、学校、医院等区域,以及主要交通干道路段上,缺少立体过街设施。长春市现有的地下过街通道,多是依托人防工程设立的,并兼作为地下商业街,如春华商场、重庆路地下商场、红旗街地下商场、站前地下商场等。

1.2地下过街通道现状及优化策略

本次研究设计了地下通道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庆路地下过街通道的现状,并提出对应的改善策略,既可以为我市已建的地下过街通道的改善提供思路,又可以为即将建设的地下过街通道提供参考。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得知,43.3%的人更愿意选择地下通道方式过街,然而26.7%的人会经常使用地下过街通道。根据调查结果,总结重庆路地下过街通道的主要存在问题及改善策略如下。

1)入口形象不美观

地下通道的入口是通道流露在地面上的唯一标志,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形象。重庆路地下过街通道入口形象过重强调商业功能,地下过街通道标志不明显。考虑长春冬季经常下雪,在出入口处可加设顶棚,以防风雪。另外,在入口明显处,应在地下通道两侧设置“地下人行通道标志”,正确地引导行人。

2)导向标志不完善

重庆路地下通道内地面和墙壁上有安全出口导向标志,但还没有形成规范的标识体系。行人进入地下没有地面高层建筑物做参照,行人很难快速地找到目的地的出口。另外,出口指示牌大部分的空间都是被广告占用,色彩也不明显,过街的行人不易识别。

在关于“地下通道存在的相关问题,导致您不选择地下过街通道”的调查中,标识系统混乱,指示不清晰占的比例最大。在关于“希望改善地下通道中的哪些人性化设计”调查中,共设置了5个选项,路标指示的比例为31.1%(如图2)。

图1 图2

图1地下过街通道的直观感受

图2“希望改善地下通道的人性化设计”分析图

3)环境质量令人不满意

如图1所示,在“您对重庆路地下通道的直观感受”的调查中,认为地下过街通道宽敞明亮的仅占5.6%。地下过街通道出入口处常有商家发传单,过街的行人随手丢弃的,比较脏乱,建议设置垃圾桶,保持通道内及出入口,并改善空气净化系统,增加照明亮度。

4)无障碍设施不完善

关于“希望改善地下通道中的哪些人性化设计”调查结果如图2所示,尤其是带小孩的母亲、老年人等经常使用地下通道过街,在这些人中,多数认为在地下通道人性设计中应该增设电梯。在地下过街通道设置坡道及盲道,利于自行人及残疾人士通行,能够实现与地面自行车的良好衔接。

5)商贩摊点过多占用地下通道

在“地下过街通道是否有必要与地下商场、停车场相连”的调查中,50%的人认为必要,36.7%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13.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这一调查说明多数市民赞成地下商城与地下行人过街设施相连,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发挥带动经济和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但是商铺要保持过街通道的宽敞,不能影响过街行人的正常过街通行,实现商业用途与交通功能两不耽误。

6)其他改善策略

另外,地面上的人行横道线适当予以保留,由于地下过街通道一般夜间关闭,方便夜间赶路或时间比较紧的行人。

交通设施无论改善的多美完美,要使其充分发挥效能,还取决于交通参与者是否遵守交通法规。因此,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加强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尤其是老人与儿童。

2 结论

长春市被誉为汽车城、最具人情味的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所以,更应该规划建设有自己特色的、功能完善的城市立体过街系统,并注重体现长春本地文化,体现人性关怀。长春市规划建设的快速轨道线,经过很多重要的商业金融中心,是人口与车辆大量汇聚区,会有大量的人流利用公共交通上下班。通过地下步行道连通办公楼与地铁换乘站,能为居民提供便捷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肇飞,李晓华,邵小东,耿娟.大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6):93-94.

第6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滤筒除尘,狭小空间,滤料

Abstract: analysis filter tube filter in energy sav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mainly in underground coal conveying channel's actual situ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and prospects the filter tube filter in the underground narrow space under special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prospect.

Key words: filter canister, dust, narrow space, filter material

中图分类号: TM925.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地下输煤通道中的原煤在转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空气中的浮尘浓度达到200~400g/m3[1],严重的粉尘污染不仅给工人造成了恶劣的生产环境,而且煤粉的集聚可能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传统的干式除尘系统主要采用旋风除尘器和布袋除尘器。根据实践证明,传统的除尘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都有明显的缺陷。随着滤筒除尘技术的不断改进完善和广泛应用,本文拟针对原煤地下输煤通道的特殊性,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滤筒除尘技术取代布袋除尘在狭小空间环境中应用的可行性。

滤筒除尘器的性能特点

滤筒除尘器与袋式除尘器相比有如下特点:(1)除尘效率较高。对于一般微米级的粉尘除尘效率可达 99.99%,部分处理能力较强的滤筒(如Donaldson系列的Ultra-Web滤料)对于粒径 0.5μm 的粉尘也可达到此效率甚至更高;(2)阻力较小。对于普通粉体,滤筒除尘器阻力小于 1000Pa,粘附力较强粉体,一般最大阻力 1500Pa 左右;(3)入口浓度范围广。普通的聚酯滤筒或摺式滤筒就可以处理入口含尘浓度较高气流,进口含尘浓度可达 400g/m3;(4)过滤风速范围广。不同材质的滤筒过滤风速不同。普遍袋式除尘器的过滤风速在1m/min左右,摺式滤筒的过滤风速最大4 m/min;(5)水洗性能。除纸质滤料外,其他的滤筒如聚酯滤筒和覆膜滤筒一般都可以用水清洗,待晾干后即可重复使用[1];(6)相对布局较紧凑,节约空间,便于维护。过滤阻力低,能耗和运行成本低,尤其采用表面过滤技术的滤筒,在自身清洁时,粉尘颗粒极易排出,而且更换滤芯方便。同时,由于采取滤筒式结构,大大缩小了除尘器的体积。该类型除尘器在厂房工艺设备繁多、空间狭小而除尘风量大的情况下非常实用。

工程应用

贵州某煤矿筛选系统工程中的原煤地下输煤通道内有3台振动给料机,落料点所需除尘风量约8000m3/h.个,三个落料点共需除尘风量24000m3/h。

方案比对分析:

方案一:选用1台QMC64-8气箱式布袋除尘器(过滤风速0.8m/min,过滤风量24000m3/h,过滤面积496m2,外形尺寸:9754×2388×7530)[2],将此除尘器放置于地面,通过管路与三个除尘点连接。此方案的缺点:

(1) 一台除尘器连接多个除尘点时,虽然节省了一部分设备投资,但管路太长太复杂,在计算时就很难保证各支管之间的阻力平衡,即使在支路上安装调节阀,实际运行也难以实现各吸尘点达到所要求的排风量,尤其是最远吸尘点。

(2) 另外,在地下通道中除尘管道的水平段过长会导致严重的积灰,而将管路设计成倾斜状,在地下通道这样的狭小空间难以实现。

(3) 除尘后的输灰系统较复杂,且易照成二次扬尘。

方案二:采用3台QMC64-8气箱式脉冲布袋除尘器(过滤风速0.85m/min,过滤风量7900m3/h,过滤面积155m2,外形尺寸:3944×1630×8650)[2],将除尘器放置于地下通道内,直接与落料点集尘罩连接。此方案的缺点:

(1) 此布袋除尘器的高度无法满足在地下的狭小空间放置的要求,即使采用MC型脉冲布袋除尘器,也需要约5m的净空高度。为放置除尘设备而加大地下通道的空间显然不可取。

(2) 设备阻力大,约1500pa,需要耗费的风机功率大。

(3) 由于除尘效率只能达到99%,除尘后的净气不能直接排入地下通道内。

(4) 滤袋寿命短,在狭小的空间更换、维修滤袋比较困难。

方案三:采用3台DFT2-8脉冲反吹沉流式滤筒除尘器(覆膜滤料,过滤风速0.85m/min,过滤风量9000m3/h,过滤面积187m2,外形尺寸:2159×1016×3157),将除尘器放置于地下通道内,直接与落料点集尘罩连接,如下图所示。此方案的特点:

(1) 设备本体较小,可置于地下狭小通道内,除尘效率高(99.999%),可将除尘后的净气直接排入通道内,无需排出地下通道,节约管材。

(2) 在设计低风速条件下,设备阻力<800pa,节省运行费用。

(3) 通过在滤料上粘附超细纤维层,使粉尘难以渗入滤料层内部,从而使喷吹清灰常变得容易,甚至可水洗。

(4) 滤筒倾斜15°可使滤筒不借助工具方便抽出更换。

(5) 除尘后的会可直接落在皮带上转运出去,节省了输灰器。

经过三个方案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DFT型滤筒除尘器非常适合运用于空间狭小的地下通道内,因此设计采用滤筒除尘技术。

滤筒结构形式及滤料的选择

滤料 过滤效率 建议过滤

风速m/min 工作温度℃ 适用灰源 其他

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

(纸质滤筒) ≥99.99 0.3~0.6 ≤65 粉尘含量低,含尘气体湿度小 不可水洗,

阻力大

聚酯无纺黏合

(聚酯滤筒) ≥99.99 0.6~1.2 ≤80 粉尘含量高,含尘气体湿度小 不可水洗,

阻力大

膨胀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与聚酯

(腹膜滤筒) ≥99.999 1.0~2.0 ≤135 粉尘含量高,无湿度要求 可水洗,

阻力小

膨胀微孔聚四氟乙烯薄膜与聚酯无纺黏合

(褶式滤筒) ≥99.99 1.0~2.0 ≤135 粉尘含量较高高,湿度中 可水洗,

阻力小

滤筒滤料的选择至关重要,是滤筒除尘技术能否应用于地下通道捕集煤尘的关键。由于通道内湿度可能较大,而煤粉又具有一定的粘性和吸湿性,因此建议选用表面过滤技术的腹膜滤筒。由于滤料表面超细纤维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亚微米级粒子的超级过滤,净化后的空气质量远高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可直接排入室内循环使用,无通风热耗损失。同时粉尘无法渗入滤料内部,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阻力,而且使清灰变得异常容易,延长了滤料的使用寿命,从而实现良好的经济性。

如选择纸质滤筒、聚酯滤筒、褶式滤筒,则可能出现如袋式除尘器一样因为煤尘的湿度、粘性较高而不能保证除尘的效果。

导流装置

为了避免入口处滤筒由于风速较高造成对滤料的高磨损区域,距离入口较远的滤筒不能充分利用。 采用导流板或者气流分布板就很必要,在除尘器选用多孔气流分布板, 这种气流分布方法在静电除尘器中采用很多,在其他除尘器上很少采用,但用于滤筒除尘器则有独特要求,气流分布必须十分稳定和均匀,才有利于气流的上升及粉尘的下降。 滤筒表面均匀的过滤风速也是气流分布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用中要保证除尘器尽量多的滤筒能够在合理的过滤风速范围内工作。

建议

1、表面过滤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除尘技术会使前期的设备投资偏高,但它良好的除尘效果以及后期能极大地降低维护费用,因此应综合评价它的经济行。

2、在原煤的含水量较高(≥7%)时,不建议采用滤筒或布袋除尘。因为滤筒除尘器本身也有糊筒、结板的问题,除了会导致除尘效果急剧恶化外,喷吹清灰的难度也会增加,甚至需要人工取出滤筒振打清灰。

3、导流装置能提搞滤筒除尘的效率,同时延长滤筒的使用寿命,在工程应用中不应被忽略。

展望

据统计,在地下粉尘环境中应用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和湿式水浴除尘器的比例达到80%,但运行投入率尚不足50%[3],究其原因,主要是运行效果不佳,运行费用高,滤料更换频繁,维护费用高。滤筒除尘在地下狭小空间的粉尘环境中还鲜有应用,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设备投资费用的降低,它的应用势必会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张一帜,陈海焱,覃金珠.滤筒除尘器应用现状.能源与环境,2009. 5:47-52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07K104 除尘设备选用与安装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第7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这场戏为什么让当年的观众、记者出离愤怒?又为什么使我们过了十年仍对其念念不忘?

情节

影片进行到41分整,伴随着摄人心魄的高跟鞋敲击地面声,爱丽丝婀娜的背影出现在了大银幕上。

为何选择爱丽丝的背影作为开场?

第一,是为了保持爱丽丝的神秘性。在这场戏之前,观众虽说见到了爱丽丝的正脸,但那是遭受暴虐之后血肉模糊的脸,跟戴了面具一样。因此,爱丽丝究竟长什么样子,在观众那里还是个谜。拍背影,等于影片主创给出了这个谜的谜面,谜底还隐藏着,于是,观众的好奇心就被勾了起来,增加了这场戏在初始阶段对观众的吸引力。

第二,是为了预示爱丽丝的悲惨遭遇。背影,从身体语言的角度,它表达的都是消极的含义或情绪——悲伤、压抑、痛苦、离别,等等。这场戏在画面上始于爱丽丝的背影,一开头就营造并传递出了一种主人公前景不妙但又无情推进、无法阻止的冷峻氛围,同时也呼应了全片“宿命”的主题。

爱丽丝是在地下通道被的。影片并没有让爱丽丝“平铺直叙”地径直走进地下通道了事,而是先让她走到马路边拦出租。由此,爱丽丝起码有三次机会改变被的命运:一是拦到出租车,走人;二是过马路,走人;三是死等出租车。总之,只要不和犯“条虫”一起进入地下通道,爱丽丝就能躲过一劫。可惜的是,出租车没有踪影,马路上又车流不息,最要命的,还有个好心的站街女提醒爱丽丝“过马路危险,走地下通道吧!”真是好人不见得有好报,遇见好人同样不见得有好报。所以,说爱丽丝是被命运之神推进地下通道的,毫不为过。

戏结束之后,回想爱丽丝进入地下通道前的这一波折,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爱丽丝步入地下通道时,一直处在跟拍状态的镜头,突然有一个上摇,仰拍了一下地下通道指示牌。这突如其来的上摇堪称本场戏最牛逼的妙笔,为原本处于中立、冷静、纯客观的镜头抹上了浓厚的感彩:爱丽丝!回头!现在上去还来得及!如此处理不仅延续并加重了前文所述的冷峻氛围,也为爱丽丝原本可以避免的惨遇增添了更为沉重的悲剧感和宿命感。

和之前“出门拦出租”的设计类似,影片主创没有让爱丽丝一进入地下通道就遇见“条虫”,也没让“条虫”在地下通道里守株待兔,而是精心设计了爱丽丝遭遇“条虫”的过程,再次避免了平铺直叙:

起初,地下通道里只有独自行走的爱丽丝,一切平静;当爱丽丝走过通道的二分之一时,“条虫”和一名异装癖男妓走了进来,这就冒出了不安因素,变数横生;当爱丽丝和他们交错而过时,“条虫”对男妓大打出手,由于震惊和慌乱,爱丽丝错过了最佳的逃跑时机——她已经离通道出口很近了,终于,转身之后,“条虫”发现了瑟瑟发抖的爱丽丝。

这里“条虫”暴打男妓的设计值得注意,它不仅为“条虫”打上了暴力狂的烙印,也为之后“条虫”暴打爱丽丝埋下了伏笔。

和绝大部分者一样,开始,“条虫”妄想跟爱丽丝建立起一种真实、平等的“情人”关系,会以调情的口吻说出“我不会把你怎样”这样自欺欺人的话。也就是说,在肉体占有之前,者一般不会放弃精神占有的努力,霸王硬上弓势必难免,但若能在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实现精神、肉体双“丰收”当然更美妙。可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强挤笑容、逢场作戏的女人毕竟是极少数,爱丽丝也不例外,于是,很快,调情阶段就以“条虫”精神占有尝试的完败而告终。

当“条虫”拿出刀子,爱丽丝面对的就是生命和的抉择,她嘴上讨饶,表明她选择了保命为先,放弃了鱼死网破式的反抗,承认“条虫”已经掌握了对她肉体的支配权。从这一刻起,对“条虫”来说,完成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在“条虫”向爱丽丝实施实质的同时,他还一刻不停地进行着语言,比如:为了使其行为合理化、“合法化”,强调爱丽丝衣着过于暴露在先,这属于做派,就是为了勾引男人,言外之意就是,你这么“骚”,招来了“扰”活该;为了满足变态的冲动和想象,命令爱丽丝叫他爸爸,等等。“条虫”闻芳香剂的动作设计,则一方面外化了者内心陶醉于行为的亢奋情绪,一方面和上述语言暴力一起,使“条虫”者的形象更具个性。

过程中,还有个小细节值得注意:就在“条虫”侵入爱丽丝身体前一刻,有人从地下通道下来,看到了这一幕,作为爱丽丝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却没有施以援手,而是转身离开(见图“”后景)。这处细节不仅让本场戏更加真实,避免了“地下通道怎么再无人经过”这样的质疑,还对当代社会的冷漠进行了有力地抨击。

结束后,已经被“条虫”实现肉体占有的爱丽丝没有向“主人”表示归顺,反而急于逃离现场,这一举动无疑刺激到了“条虫”,使他记起毕竟没有实现对爱丽丝的精神占有这一事实,于是,强烈的自卑感油然而生,容貌,成了“条虫”所能找到的他跟爱丽丝最直观的差距——“你看不上我不就是嫌我长得配不上你嘛!”于是,这个暴力狂用脚踢爱丽丝的脸,用拳头砸爱丽丝的脸,抓着头发猛磕爱丽丝的脸——使尽全力摧毁了她的容貌,临走还不忘朝她吐口痰,玩了把精神胜利,“老子才不要你这种毁了容的”!

54分整,这场耗时十三分钟的戏终于落下帷幕。

长镜头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暴力犯罪活动之一,,在电影中绝非罕见,许多影史经典或话题之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不可撤销》中的这场戏,从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平心而论,算不上有多特殊或多极端:论被者受到的伤害,《我唾弃你的坟墓》、《人肉叉烧包》比它惨得多;论者与被者关系的复杂性,《稻草狗》、《美国往事》比它深刻得多;论人物形象塑造,它更不是《发条橙》、《感官世界》的对手。这场戏能在影史上挂上号,在我看来,靠的就是成功运用长镜头来表现。

与真实时间同步的长镜头,其形成的情感冲击力无可比拟。一镜到底,一刀未剪,等于是逼着观众目睹一次完整的,切身经历期间者与被者情绪跌宕起伏、不断累积变化的全过程,观众没有任何逃避、喘息的机会。《感官世界》里男主人公女老板的那场戏,中间只插入了一个男主人公掀开女老板衣服的镜头,虽然增加了信息量,增强了视觉冲击力,但不可否认,这个镜头客观上打断了之前镜头中二人情绪的累积,影响了情绪线发展的连贯性(当然,影片主创想要在这场戏中表现的重点也并不在此)。

长镜头视点的不可变性和唯一性,牺牲了观众的代入感,却让观众得以完全从旁观者的视角,体味到了现实世界的无情与残酷。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稻草狗》里查理艾米的那场戏,期间出现了大量二人的视点镜头,甚至还有模仿二人视点移动和表现内心思维的镜头。这些“有人味儿”的镜头为观众进入主人公们的心理世界开启了大门、铺平了道路,增加了这场戏的情感温度。

表演

长镜头是全面考验演员演技的试金石。如果没有莫妮卡·贝鲁奇(饰爱丽丝)和乔·普雷斯蒂亚(饰“条虫”)的出色发挥,很难想象这场戏会如此真实,如此有力。

第8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故事情节纯数虚构)

(一)

从前有一个姓愚的老翁,他家世世代代生活在一座大山的内面,与外面的世界隔开,而且外出时非常不放便。

于是他想:怎样才能外出方便呢?移山?不行,这样太废时间了。搬出去?不行,这样还要再盖所房子,太废钱了……

“到底该咋办呢?”愚公皱了皱眉头自言自语的说到。突然,他眼前一亮,说:“对了,我可以凿条隧道呀!”愚公紧锁的眉头松开,欣慰的笑了。

第二天,愚公从集市买来了炸药,带着子孙们来到山脚下,准备炸山。这时,村长跑来阻止了他。

“你要干什么?”村长夺过他的炸药气乎乎地吼到。

“开条通道,这样以后出行就方便了……”愚公话音未落村长抢着说:“方便个屁!山凿通过了,那就不完整,不好看了!”

“是这样呀,那算了吧。”愚公的高兴劲儿一下子跑到了九霄云外,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愚公不肯罢休,继续想开辟近路的方法。晚上愚公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总想着一个问题——怎样开辟一条近路?到了黎明一直没有睡觉,他皱着眉向窗外看了一眼,看到农民们在挖坑种地,恍然大悟,“对了,可以建一条地下通道!”愚公的脸上又挂上了微笑。

第二天,愚公召集所有子孙,对他们说:“我们去开一条地下通道,以便出行!”

子孙们不约而同的叫喊道:“好!”

说完,他们拿起工具,来到了山脚下,一下一下的挖起土来。就着样干了三天三夜,终于竣工了,里面很宽敞,地面很平坦,光滑的墙壁上插着无数的火把。所有人想到这个“伟大”的工程都异常兴奋,因为出行方便了。

(二)

自从有了地下通道,愚公和村民们出行都方便了些。可是仍旧有一些不便的地方,尤其是下雨天,雨水会顺着入口和出口渗入地下通道,使通道变滑,成了“泥路”。

“怎样使雨水不渗入通道,又使通道完整保存呢?”愚公昼夜思索着。

终于想出了办法——把口用大盖子盖上。“对,就用这个办法!”愚公说着用手顺着胡子笑了。

第二天,愚公拿着钱向铁匠铺子跑去了。虽说愚公一把年纪了,但他这个欢喜的劲儿头儿一直鼓舞着他——累了歇一会再跑,渴了喝口水再继续跑……经过一番周折终于来到了铁匠铺。

愚公对铁匠说明来由和盖子的样子后,掏出钱,对铁匠说:“请您尽快做,过几天我来取。”

“好的!”铁匠点点头说。

说罢,愚公又一路跑步回到了家。

几天后,愚公又欢喜的跑到铁匠铺子。

“您来取盖子啦?”铁匠亲切的问。

“是的!做好了吗?”愚公微笑着说。

“做好了,就在里屋,我去给您拿!”说完铁匠转身进了屋,拿出来两个银白色的大盖子,盖身上分别刻着“入口”和“出口”。

“您还满意吧?”铁匠询问着。

“满意,满意,非常满意!谢谢您,辛苦了!”愚公兴高采烈地说。

“满足顾客的要求正是我所追求的,不必谢!”铁匠一边摆着手一边说。

说完,愚公拿起盖子跑会家去,盖在了自己心爱的地下通道口上。

自从愚公给洞口盖上了大铁盖后,下雨时,地下通道的地面干了许多。可是过了几年大铁盖生锈破了一个大洞,雨水又开始往通道里流了。

“必须得想个法子,制止雨水,不然通道又该变滑了。”愚公握着拳头说。可是用什么办法呢?再造一对大铁盖?不,那它还会生锈破漏。换个石制盖?不,那太沉重不好搬动。换个塑料盖?不,那太轻大风一吹就会跑的。愚公又陷入了苦思。

“什么东西不怕风,而且不生锈呢?”夜里愚公躺在床上思考着这个问题。

过了一会儿天空亮起了一道亮光,紧接着“轰隆”一声,然后狂风突起,骤雨忽降。下雨了。愚公顿时眉开眼笑:这不正时个好机会嘛!于是他注意观察着外面的一切。可院里的东西被大风刮的东奔西跑的,没有一样停留在原地。愚公再一次现入苦思。

这时他发现,虽然院里的东西被大风吹的东奔西跑的,但屋里的东西却纹丝未动。“对呀,可以建一座小房子呀!”愚公突然站起来欣喜若狂的说。

第二天愚公就去集市上买了些木材和稻草,请来了村里最好的工匠准备盖房子。

当天就开工了,进度不算慢,两天就盖好了两座房子。愚公付了工钱就又去了木匠铺定做了两扇门,安在了小房子上就连蹦带跳的回了家。

(三)

愚公又发现了地下通道的不足之处——过通道的速度还不是很快。

“怎样才能使过通道的速度快呢?”愚公又日夜思索这个问题。村民们都说他精神失常了,没事异想天开。经过一天一夜的不眠思考,愚公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买两匹马和两架马车。

次日,他来到了集市上,选了两匹好马买了下来。马买了,只剩下了马车,他几乎跑遍了整个集市也没找到一个卖马车的地摊,他只好牵了马垂头丧气地回了家。

怎样才能有两个崭新的马车呢?到别处去买?不,集市上没有卖的。弄个别的东西当马车?不,那不美观。“哎,有了!”愚公拍了拍手高兴的说,“我可以去定做两架马车呀!”

于是他拿起钱向木匠铺跑去。

终于来到了木匠铺,他累的气喘吁吁也没歇脚,喘着粗气对木匠说:“木匠师傅,我要定做两架马车。”

“你什么时候用呀!”木匠和气的说。

“这几天就用,您尽快做吧!”愚公微笑着说。

“三天不会耽误您的事情吧?”木匠非常亲切地问。

“不会的,三天后我来取!”愚公边掏钱边说,“钱放这了,我走了。”说完,愚公转身离开了。

三天后,愚公又来到了木匠铺,木匠按照约定把马车做好了。愚公高兴极了,可他突然想到了什么,高兴劲儿一下子全散了。

木匠看到愚公一脸愁苦的样子,关心地问:“老人家,怎么了?”

“我什么工具也没带,可怎么把马车弄回家去呢?”愚公苦恼的说。

“老人家,您不用烦恼,我家有几匹提货用的马,用它们把马车给您拉回家去吧”木匠笑着说。

“那真是太谢谢你了!”愚公感激的说。

“不必谢。”木匠摇摇手,“那咱们走吧!”

有了木匠的帮助,愚公很快就把马车运回了家,套在了马上,栓在地下通道进出口。

愚公这个马车计划的确大大提高了穿越速度。

马终究会死,得用个永远不会死的物体来提高穿越的速度。愚公想。可是要用什么呢?这个问题不好想,可是我们这位聪明的愚公却想了出来——木头永远不会死。

怎样能用的木材少,而工作速度又很高呢?把它制成一个有盖子的长方体,前后安上轮子?不,因为人坐在上面没法动。

几天来,愚公又是请教别人又是画图设计。工夫不负有心人,愚公终于想出了一个完美的办法——制船。有人会问光靠船怎么能前进呢?当然不会光靠船,还会靠水。

第二天,愚公拿了钱,跑到了木匠铺,把设计图给了木匠,拿了钱说:“一个星期后我来取。”

“好的!”木匠点了点头。

说罢愚公转身离去,来到了集市上,买了几桶石灰,又来到了地下通道,把石灰抹在四壁上 。

一个星期后,愚公又来到了木匠铺,雇了两辆牛车,把船运到了通道里,然后向通道里放水,直到小船飘了起来。

愚公的船计划就这样完整的完成了。

(四)

愚公的地下船使用了一年又一年,愚公也一天天的更老了。

一天夜里,愚公病倒在了床上,家里的人都围在床边,小儿子对愚公说:“父亲,你病的如此严重,我去请个郎中来给你瞧瞧吧”说罢转身便要离去。

愚公的一只手抓住了小儿子的手,另一只手摆动着说:“不……用了,我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医了,郎中也医治不好,你不……要去请了,还是多陪我会儿吧。”

“可……可是,不医怎么行呢?即使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要试一试!”小儿子劝愚公说。

“那……路那么远,来……来不及了。”愚公吃力的说。

“好,好吧!”小儿子于心不忍的说。

愚公望着小儿子,满意的笑了。

大半夜过去了,愚公和家人很兴奋的说着遗嘱。

突然愚公的眼睛湿润了,他为什么哭了呢?因为他毕竟要和家人们永别了,心里非常难过。

可过了一二分钟,他的嘴角又浮起了微笑,他为什么笑了呢?因为他想到了他没白来到这个世界,他做了一件大事——建了一个地下通道。

想到这里愚公闭上了双眼,但脸上仍然带着幸福的甜蜜微笑。他永远离开了这个绚丽的世界,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亲人们……

第9篇:地下通道设计范文

关键词:城市地下交通矩形隧道顶管机设计中间试验工程应用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越来越陕,交通运输对城市建设发展的作用更加凸现。发展与建设的推进求城市解决更多的地下人行通道,如地铁车站的进出口的过街人行隧道、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等类地下隧道工程以矩形最为经济。因此城市交通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的研究与应用十分必要。

1、矩形隧道的发展与应用世界最早的盾构法隧道是1826年开始建造的英国伦敦穿越泰晤士问底的公俏隧道,其隧道断面为11.4mx6.8m的矩形,由于采用人工开挖和施工中涌水淹没事故,长458m的矩形隧道掘进了18年才完工。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盾构掘进机施工技术有了新的飞跃。尤其是日本,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需求,促进了盾构隧道技术的进—步发展。20世纪80钢代后,世界各国掀起了开发异形断面盾构掘进机的,先后进行了矩形隧道、椭圆形隧道、双圆形隧道、多圆形隧道盾构掘进机及施工技术的试验研究和工程应用。从隧道的使用功能来分析,城市交通人行地道、地下共同沟、地铁隧道的断面形式以矩形最为合适,最为经济,因而矩形盾构掘进机的重新研究开发和应用意义十分分重大。

日本对大断面矩形盾构工法开展了研究,主要解决穿越铁路的车行下立交工程施工,用钢管片拼装后再浇筑混凝土内衬,盾构施工最浅覆土仅3m.1981年,名古屋和东京都采用4.29mx3.09m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2条长534m和298m的共同沟。名古屋还采用5.23mx4.38m的手掘式矩形盾构掘进1条长374m矩形隧道。总之,矩形隧道和矩形盾构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其优点日益体现,其技术也日趋成熟。

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于1995年起,开始启动矩形隧道研究并通过立题论迅1995年完成2.5mx2.5m可变网格矩形顶管机设计、矩形隧道试验工程方案和工程设计。1999年4月,上海地铁三号线五号出入口矩形通道施工采用上海隧道施工技术研究所自行研制的3.8mx3.8m矩形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矩形隧道于4月中旬始发推进,6月初完成第2条矩形隧道工程,工程质量优良,施工中确保了上海延安东路隧道的正常运营和陆家嘴路地下管线的安全。国内首次施工矩形盾构隧道仅花了40天完成了两条隧道的推进,矩形隧道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成功。

2、城市交通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的研究2.1矩形隧道应用的经济跬矩形断面与圆形断面相比,其有效使用面积比圆形增大20%以上。城市交通过街人行通道要求埋深浅,因此矩形隧道更能满足人行通道的施工要求。

城市交通过街人行通道作为地铁车站的进出口日益增多,城市地下管线共同沟也将在我国得到发展,而这类地下隧道工程以矩形最为经济,因此矩形隧道的研究和应用可直接为工程建设的需求服务,并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矩形隧道的研究方法矩形隧道的可行性研究力祛和技术路线如下:

(1)对国外有关矩形盾构和矩形隧道工程的消化吸收;

(2)矩形顶管试验工程的设想和设计;

(3)矩形顶管机机型的技术经济比较,机型方案设计和选择;

(4)试验用矩形顶管机的研制,在试验机的基础研制工程用矩形顶管机;

(5)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通过结构试验了解结构受力分布,改进管节设计节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6)通过2.5mx2.5m矩形隧道试验工程,了解矩形隧道顶进的施工参数和掌握规律,为工程应用提供依据;

(7)进行工程应用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完成工程应用,进行施工工法研究。

2.3矩形顶管机的研制由于可变网格式矩形顶管机具有加工相对简单、造价低、上马快的优点,在试验中同样可以获取有价值的各类数据,所以选择了这一方案。

2.3.1研发设计原则矩形网格式顶管机采用网格切割土体,并挡住开挖面土体有效防止正面土体坍塌,以人工出土方法进行开挖。它由主顶进推动机头向前运动,机头分成前后两段,中间由纠偏油缸连接,在壳体二侧装有纠转装置,切口环处安装变角切口,可进行一定量的超挖,有利于机头的姿态控制,保证隧道轴线的偏差在设计范围内。网格中包含四个可变网格,可以调整机头正面的进土量,有利于控制正面土体的稳定性。

2.3.2设计基本情况为了保证管节和土体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泥浆套成环,设计中将机头的截面尺寸设计得大于管节的截面尺寸。顶管机主机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由纠偏油缸连接。前后段之间的密封采用一道唇形密封和一道支承橡胶圈,切口环处装有变角切口。网格中装有可调节开口率的可变网格,在壳体两侧装有纠转装置。上述装置可对机头姿态进行控制。

主顶进装置由8台油缸及u形顶铁、顶环、垫铁、底架、钢后靠等组成,8台油缸分成二组,各4台叠加呈对称分布,并用分体式结构的支座固定,工作行程为1450mm.每台油缸可单独控制。纠偏装置主要用于机头左右、上下轴线偏差的控制,总纠偏力为752t,纠偏角度为±2度。注浆纠转系统(翅板+压浆)主要用于机头旋转后的纠正,纠转力矩可达210x2——420kN

2.4矩形隧道工程试验

2.4.1试验工程概况试验工程位于上海南汇县航头地区,顶进距离为60m,覆土深度为6.45m.距离顶进轴线北侧10m处有条小河,南侧10m处是场内钢筋混凝土主干道路,见图1.顶管机所穿越的土层分别为:进出洞段是灰色淤泥质粘土和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区间段是灰色淤泥质粘土和灰色砂质粉土,通过工程试验,验证了矩形顶管机的设计选型、矩形管节选型、接头型式和止水带设计选型;通过采集的各种施工参数和工况记录,研究了矩形顶管施工工法。工程试验完成了对矩形顶管机的技术关键进行试验研究,收集了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积累了矩形断面隧道掘进的实际施工经验。

3、矩形在城市地铁地下人行通道的应用1998年2月,课题组提出地铁陆家嘴站五号出入口地道矩形顶管施工方案。上海地铁二号线陆家嘴车站二号出入口通道需建立2条62m,内净尺寸3mx3m胡矩形隧道。

3.1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的研制3.8mx3.8m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是在2.5mx2.5m矩形顶管机研制、试验成功的基础上,针对上海地铁二号线陆家嘴车站五号出入口地下通道工程而研制的。

3.1.1矩形地下通道掘进机的选型结合工程情况,通过方案比选,考虑到大刀盘加仿形刀具有结构紧凑、可靠性好、操作简便等特点,一致认为工程应采用全断面切削土压平衡顶管机进行施工。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顶管机采用大刀盘及仿形刀切割土体。并挡住开挖面土体,有效防止正面土体倒塌,利用调整螺旋机的转速及顶进速度来控制土仓的土压力,以保持开挖面的稳定。为了保证管节和土体之间有一定的间隙,有利于泥浆套成环,设计中将机头的截面尺寸设计得大于管节的截面尺寸。(机头的外包截面尺寸3.828mx3.828m,管节外包截面尺寸3.8mx3.8m)。

3.1.2组合刀盘式土压平衡矩形顶管机的特点顶管机主机可分成前后两段,中间由16台纠偏油缸连接。前后段之间的密封采用二道唇形橡胶密封圈。正面由大刀盘及四把仿形刀对土体进行全断面切削。由螺旋输送机出土,调整螺旋输送机的转速可保持土仓内的土压平衡,维持开挖面的稳定.

3.2.1矩形顶管机全断面切削问题矩形顶管机若只有一个大刀盘进行回转切削,只能做到90%左右的截面切削率,矩形顶管帆断面内的四个角就无法切削。针对陆家嘴地区复杂的地质条件、管线、环境保护和机头进出洞时需穿越SMW加固层等情况,采用大刀盘对大部分的正面土体进行切削,利用设置在刀盘后侧的仿形刀切削四个角上的土体.

3.2.2矩形顶管机机头旋转问题对矩形顶管机机头旋转现象,采用压浆纠转技术措施,盘正转或反转的办法实现纠转。

3.2.3矩形顶管机机头轴线偏差控制方法根据轴线偏差方位以及偏差量,对纠偏油缸进行编组及控制油缸伸缩量,使前、后壳体形成一夹角,从而改变机头方向,以达到纠偏目的。此外还可采用压浆纠偏的办法,达到纠偏的目的,也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纠偏。

3.3矩形隧道工程施工上海市地铁二号线陆家嘴五号出入口顶管工程,位于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其五号出入口始发井,四号出入口为接收井,位置分布于延安东路隧道引道段南北两侧。通道由硼张度各为62.25m的平行管道组成,两条管道净间距为2.2m,管道坡度均为0.2%,管道顶平均覆土厚度约5.3m-通道结构全部采用预制矩形钢筋混凝土管节。管节外形尺寸为3800x3800,壁厚为40cm,管节长度为2m.工程管节总用量为64节。

3.3.1顶进轴线的控制轴线控制是矩形顶管顶进的一大难题。顶管在正常顶进施工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顶进轴线的控制。在每节管节顶进结束后,必须进行机头的姿态测量,并做到随偏随纠,且纠偏量不宜过大,以避免土体出现较大的扰动及管节间出现张角。

3.3.2环境保护和沉降控制由于工程沿线将穿越陆家嘴路、延安东路隧道浦东引道段及上水管、煤气管、雨水管、污水管、市话线、电力线等管线。其中管道顶与中450污水管、中1000而r欠管、小800雨水管底净距均为1m,与延安东路隧道引道段结构底净距为1.564m,见图5,在顶进过程中的地面沉降控制、实施环境保护将极为重要。

当顶管法施工引起隧道周围地表沉降,采用仿形刀装置:对矩形顶管机的四个死角内的土体切削配合大刀盘对正面土体进行充分切削。进行设置沉降监测,数据反馈,调整施工参数,实施信息化施工。

控制好地面沉降,实际已形成和达到环境保护。但本工程对延安东路隧道引道段提出的沉降量控制在+10mm~-30mm之间,故必须采取保证措施控制沉降,在特定的条件下,确保隧道引道段安全。

3.3.3矩形顶管机顶进中的控制技术(1)严格控制顶管的施工参数,防止超挖;(2)严格控制顶管顶进的纠偏量,把“勤纠、缓纠”控制好顶进辆线的原则,贯穿于顶进的全过程;(3)顶进速度不宜过陕,尽量做到均衡施工,顶进速度控制在15mm/min左右。

(4)顶进施工中,必须保证持续、均匀压浆,使出现的建筑空隙能迅速得到填充,确保顶管管道上部土体的稳定。

(5)克服“背土”现象,除在机头处道过压注触变泥浆,避免机头“背土”现象发生外,还须在顶进过程中专门对出洞段管节上部进行注浆,随时填堵由于管节“背土”而出现的建筑空隙。

(6)监测控制顶管机机头后部已建成管道的高程出现的“下沉”或“上浮”。当出现管道下沉较严重时,应对下沉部位进行底部注浆,防止由此导致地面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