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

第1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集成 业务流程优化 智能中间件平台 一站式服务 数字空港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030-05

信息技术在民用航空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民航的发展,适应了民航业务高速增长的要求,对民航未来的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指出:“民航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行业,建设民航强国是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信息化则是民航强国的必由之路。”

机场作为民航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为机场运营管理和旅客服务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服务与保障。与此同时,机场的经营管理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度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步向整体规划,资源共享,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转变,以信息技术推进业务流程优化必将成为今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现今,机场已不再仅仅定位于交通枢纽或基础设施,而是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于一身的综合功能体,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如何有效利用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来提高机场资源的利用率,加强企业的能力再造、提升机场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成为下一步机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机场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信息集成平台下数字空港的发展构想。

1 现阶段制约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1.1 业务相对独立、资源较为分散

机场的业务较为复杂,提供服务的单位,不仅包含内部部门,还包括外部单位,从运营的要求看,机场需要一个相互衔接,紧密协同的整体,而实际的运营和服务,组织结构和保障单位则呈现松耦合的结构,相互独立、四处分散。机场基本业务框架如图1所示。

由于涉及单位众多,聚焦对象不同,且相互之间协同复杂。以地面服务为例,业务包括生产调度,乘机办理,配载平衡。引导车的调度要与空管协作完成;资源使用要在机场指挥中心AOC的调度下完成;乘机手续办理要与安检、物流部门相互配合。此外,基地公司通常由自己的地服部门保障,而其他航空公司则会委托机场来提供服务,尽管服务内容基本一致,但使用的资源却相互独立又兼有交叉。

业务流程协同涉及内外单位,关注的主体和使用的资源也有所不同,例如空管主要是基于空域和跑道资源进行管制;机场指挥部门则以飞行区和航站区的资源调配为主;物流以行李、货邮业务为主;安保则以危害航空安全的行为作为工作重点。此外,机场的业务离不开信息部门和信息系统的有效支持,涉及的系统包括运营管理系统、离港系统、配载系统、安检信息系统、航班信息显示系统,自动广播系统等。

由此可见,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关联许多其他业务流程的协同与配合,然而由于组织架构的制约,导致业务流程之间相对独立,无法充分衔接与支持;同时,业务流程的推进,需要覆盖众多的资源,但由于业务独立的特点,导致分散各处的资源难以获取,且得不到有效利用。

1.2 缺乏统一标准,资源难以共享

机场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各系统间缺乏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往往出现一词多义,同义多名等多种不匹配不兼容的问题,使得系统间逻辑接口关系复杂混乱,数据交互容易产生冲突,信息资源无法真正发挥效能。目前业务系统接口现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路线不同,业务主体不同,民航术语及数据定义的规范不同,现行系统基本是以自身流程和数据处理为主,各系统相对独立,形成了信息孤岛,数据难以交互,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

1.3 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匮乏

机场信息化建设,一方面需要精通机场业务的人去分析和规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人员去设计与实施,只有将两者有效的统一起来,才能将技术手段有效地融入其中,发挥效能,实现效益创收。然而,当前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极度匮乏,人才的培养滞后,极大制约和阻碍了信息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开发与应用。

首先,民航业务涉猎广泛,包括空中管制,机务维修,指挥调度,安全保卫,客户服务,商业经营等,这些知识的构建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只有具备机场运营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可能达到。

其次,信息化建设人员,必须精通信息技术和项目管理,从调研到立项,从设计到开发,从软件到硬件,从测试到运维,具备全方位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的能力,就目前而言,这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本身就是社会稀缺的资源。

最后,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民航业务,发展都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复合型人才必须时刻专注于两者的发展与变化,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要打造一批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思维的高级人才,除了个人的努力,还需要企业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2 建立信息集成平台,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运营能力,构建一站式、多元化的产业价值链

为符合未来机场运营的要求,信息系统应着眼于科学规划,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兼容性,通过清晰梳理、明确规范,以服务为导向来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建造以价值为驱动的机场产业链。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以信息集成为基础,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整合分散资源,将资源充分发挥。具体需要构建以下四个层次的内容。

2.1 完善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建设

2.1.1 继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推进绿色机房建设与改造;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构建多层次网络覆盖;加快陈旧设备的升级换代,加大多元化终端应用服务的开发与投入,以此满足机场未来多样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2.1.2 不断完善信息化工程设计施工的规范及标准

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建设的规范与标准,在规划设计时既要考虑技术的成熟性又要考虑技术的前瞻性,既要遵循国家标准又要借鉴国际标准,施工过程严格遵照系统工程规范实施,完善工程资料的整理归档,形成工程技术知识库,为今后各系统升级与改造提供一致性和标准化的依据。

2.1.3 推进信息化制度改革,完善信息化制度建设

信息化建设,制度建设是保障。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便捷、智能化的管理工具和手段,但信息化不是万能的,还要靠制度去保障、去规范使用者的行为;要用标准、严格的制度去约束人的行为,杜绝随意性,达到风险的有效管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建设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和制度,是构建信息化基础平台的重中之重。

2.1.4 持续做好民航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建设是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聚集和培养高层次的创新人才,加大企业投入,建设和形成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民航信息技术培养基地,加快推进和实施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

2.2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

构建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将分散在不同应用系统中有价值的数据重新过滤,进行系统整理,再经过抽取、转换和装载,合并到一个企业级的数据仓库,从而得到一个企业级数据的完整视图,通过网络向企业内外部提供信息服务。具体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2.2.1 机场运营数据库(AIRPORT OPERATION DATABASE)

机场运营数据库(AODB)是机场航班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机场航班保障与旅客服务的全部业务信息,如航班计划、资源分配信息、雷达监控信息,气象信息、旅客信息,货物邮件信息等。如图3所示。

2.2.2 机场商业数据库(AIRPORT COMMERCIAL DATABASE)

机场商业数据库(ACDB)是机场商业运营的核心数据库,覆盖非航产业的各类商业信息,如商户信息,酒店服务信息,停车场信息,机票信息,餐饮服务信息等。如图4所示。

2.2.3 建立机场工程数据库(AIRPORT ENGEERING DATABASE)

机场工程数据库(AEDB)是机场所有工程建设的核心数据库,包括机场所有与工程、设备、建筑物相关的数据,如设备采购安装信息,工程项目信息,楼宇控制信息等。如图5所示。

2.2.4 机场安保数据库(AIRPORT SECURITY DATABASE)

机场安保数据库(ASDB)是机场安全管理,风险管控的核心数据库,存储与机场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的相关信息,如应急预案信息、视频监控信息,危险源识别与管控信息等。如图6所示。

2.2.5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IRPORT ENTERPRISE DATABASE CENTER)

机场企业数据中心(AEDC)企业管理的核心数据库,包括企业管理过程所涵盖的所有内容,如财务信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行政办公信息等与企业管理密切相关的各类信息。如图7所示。

2.2.6 机场数据仓库(AIRPORT DATA WAREHOUSE)

机场数据仓库(ADW)作为数据层的核心,汇聚各类数据库资源,包括运营数据、管理数据、安保数据以及外部数据等,此外,还负责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包括数据的过滤、匹配、净化、标明数据的时间戳、确认数据质量与元数据抽取和创建等任务,最终形成综合一体化的综合数据中心,体系架构如图8所示。

综合一体化数据中心为旅客、驻场单位、机场各部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通过数据加工,建立分析模型,利用商业智能与决策辅助系统,对生产保障、旅客服务、经营管理等数据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2.3 构建异构环境下的企业信息集成

机场信息化建设初期,多是独立开发,系统相对独立,数据源彼此存在差异,进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异构数据环境,信息集成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不同区域、异构的信息合并起来,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数据视图,将异构环境下的资源有效整合。

2.3.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就是对分散异构的多数据源实现统一的访问,实时地、智能地将有价值的数据传递给分析系统或其他应用系统,实现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利用。

2.3.2 内容集成

内容集成是指非结构化信息,例如图表、邮件等非结构化文件的集成。建立内容管理平台,提供对非结构化信息的管理功能,负责对各类内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并控制信息的与访问权限。

2.3.3 业务集成

业务集成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技术上的功能集成和管理上的职能集成,对业务进行重新设计,改造与组合,构建灵活、健壮的优化流程,以响应市场快速的变化,全面提升企业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应用集成系统(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一套面向服务和业务,实现数据资源在各类异构环境下应用服务无缝衔接的解决方案。通过建立底层架构,来联系横贯整个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将业务流程、应用软件、硬件和各种标准联合起来,使它们像一个整体一样进行业务处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机场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信息集成体系架构如图9所示。

EAI信息集成利用中间件技术使得所有子系统都能使用相同的接口机制进行数据交换。其中最为核心的是智能集成业务交换平台(Intelligent Middle Flat)的技术,它是机场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之间信息传递和服务调用的中介平台,是企业信息集成的服务总线,IMF系统基于智能消息中间件,通过统一接入机制和信息流转规范,将机场业务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机场跨应用平台的多系统联动,是信息集成的核心组件。

2.4 以服务为导向,利用多元技术手段满足个性化需求

从国际民航发展态势来看,信息服务已成为国际间机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如图10所示,如何利用多元化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将成为今后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美国北肯塔基机场、英国伯明翰机场以及加拿大温哥华机场都已经推出了移动网站。旅客可以通过手机访问网站来获知航班具体信息。Gate Guru软件数据库涵盖了85个北美机场、13个加拿大机场以及英国的希思罗机场,可以显示机场设施、平面图指引、包括候机楼地图、登机门、餐饮、购物以及贵宾厅情况。采用通用技术标准开发的应用程序,在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以及“一站式”服务体验的同时,也能为机场带来了可观的非航性产业收益。

以信息集成为基础,解决“信息孤岛”,推进业务流程优化,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以服务为导向,实现多元化应用开发、无线移动数字网络覆盖,构建“一站式”的航空产业增值链,已经成为国际现代化机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3 数字空港建设

3.1 数字空港理念

“数字空港”理念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实现机场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以数字化的手段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机场,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应用集成技术等信息技术用于机场生产、经营、服务、安全等方面的系统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运行,以此来提高机场的运营管理能力。

3.2 数字机场信息系统构建

“数字空港”核心是建立一套能够适用国际机场数字化管理的控制系统,系统包括:运行状况报告子系统,监控及告警子系统,移动(车载)子系统,资源管理子系统,机场GIS地理信息子系统,应急救援辅助子系统,通信子系统,中心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等多个基础系统。系统如图11所示。

所有系统将以信息集成平台为基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多元化应用的无缝衔接。通过内场数字化建设,实现实时管理和调度服务资源的合理调配;通过外场数字化建设,实现机场周边和关联产业全面数字化(如:餐饮管理、智能停车、酒店服务、航班预订),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高质量服务的数字空港,构建服务产业价值链,全面提升机场服务和保障能力,最终实现“航班保障信息化、旅客服务多样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经营管理数字化、运筹决策科学化”,使机场信息化综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 结语

机场信息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期望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通过逐步构建信息集成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打造“一站式”多元化,面向服务的数字空港,以此来推进企业的管理变革,促进机场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泓,周慧艳.机场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第2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陈奂生……随即悄悄起身,悄悄穿好了衣服,不敢弄出一点声音来,好像做了偷儿,被人发现就会抓住似的。他下了床,把鞋子拎在手里,光着脚跑出去;又眷顾着那两张大皮椅,走近去摸一摸,轻轻捺了捺,知道里边有弹簧,却不敢坐,怕压瘪了弹不饱。然后才真的悄悄开门,走出去了。”这是高晓声在《陈奂生上城》中的一段描写。在县委书记的帮助下,陈奂生有幸住了一晚5元钱的高级招待所,一夜之间,原本被人看不起的老实人,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大能人。

而再过两年,浙江杭州的黄龙酒店将建成中国第一个真正的数字化酒店。仅凭一张特殊的智能卡,VIP顾客一进入酒店即可被系统自动识别,服务员能叫出您的名字,知道你预定的房间号,而且你根本不要办入住手续即可入住;房间的温度已经根据你的喜好设定好了;如果你想要去咖啡厅喝点什么,服务员不再是麻木地等着你的选择了,她已经早就知道你偏爱的咖啡类型。

匪夷所思吗?不,这一切正在变成现实。

从招待所到酒店

凭介绍信入住招待所,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出办事人员的集体记忆。计划经济时代的招待所是稀缺资源,本属于服务业的招待所,当时并没有什么服务意识。老百姓必须拿着大队或是单位开的介绍信才能到外地的招待所住宿。这些招待所一般都规定几点开饭、几点打水、几点锁门,进门还要出示出入证。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地区之间商业往来的增多,一部分原本归属于集体,只对内使用的招待所对外开放了。“好的招待所是接待上面来的领导的,只能拿着介绍信住小招待所,人多还要打地铺。”家在山西,长年负责一家乡镇企业销售工作的老王,提起上世纪80年代在省城住招待所的遭遇,年近60的他唏嘘不已。

在招待所发生改变的同时,1978年我国制定了首个酒店星级服务标准,酒店的设计和服务逐步走上正规。曾任国家旅游局饭店管理司司长的袁宗堂在回顾那段历史时,把1976~1978年看做是酒店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两年间,酒店数由137座迅速增长至1860座。随着市场的活跃和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酒店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中国酒店业的信息化也随之开始。1982年浙江省计算所开始研发国内第一套PMS酒店管理系统,并于1984在杭州香格里拉成功试用。与此同时,北京丽都假日酒店在全国率先引进了假日集团的酒店管理系统和基于电话网络的全球预订系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应用让人们选择和预订酒店变得前所未有地方便,不仅很多酒店和酒店集团都有自己的网站提供酒店信息和预订服务,而且各种各样的商旅网站都可以预订酒店,国内最知名的就是经营多年的携程网。

“在网上找附近有什么宾馆?”老王口中的宾馆也就是酒店。前几年从工作上退下来的老王迷上了旅游,“以前都是谈生意,现在可以好好看看了。”每次出游前,他都会让他的小孙子提前在网上预定好房间,在网上找酒店是老王近几年刚刚学会的,为此,他还很得意地说,他的朋友中,能跟上时代的就他一个。

找酒店:GPRS+GPS

不过,老王还是“OUT”了,他抓住的只是时代的尾巴。酒店信息化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网上预订酒店,身为记者的小丁,对此深有体会。

“作为一个完美主义的自助游爱好者,我喜欢借助Google在我喜欢的目的地检索酒店信息。”小丁说。在找到中意的酒店信息后,他还会到预定酒店的大型网站去检索、比较和预订,最后还去Google Map中定位,看一下实景的卫星照片。

预订好酒店后,下一个问题是怎么准确地找到目的地。“以前,你只有靠一张地图加上嘴巴;现在,我可以依赖GPS的帮助。”小丁向记者讲诉了他从西安到成都的一次自驾旅游经历。

在翻越秦岭后,小丁用笔记本电脑通过GPRS上网,在携程网上预定了成都的蜀都大厦酒店。预订成功后,就能收到携程发来的酒店信息。有了酒店的地址(蜀袜街xx号),在电子地图上很容易就可以检索到蜀袜街上的这家酒店。利用GPS导航确定目标后,当晚就直接到了蜀袜街的该酒店门前,复杂的成都道路并没有成为首次到成都旅游的小丁的障碍。

“以前开车到达一个陌生城市,疲惫之余还要像没头苍蝇一样四处乱撞找宾馆,搞不好还经常客满,那种感觉实在太糟了。”回想起以往的自驾游经历,小丁对现在的技术非常满意。

除了长途自助游外,GPRS+GPS的组合在搭乘公交去酒店的路上也有很大帮助。小丁的做法是事先在电子地图上检索好搭乘和换乘的地点和路线,这样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到达目标酒店附近,再用GPS帮个忙,即便是在一个陌生城市也不会晕头转向。

酒店数字生活

60年前的酒店,电话绝对是奢侈品。今天,在你入住一间酒店前,很可能第一眼就要看看有没有互联网接入服务。宽带连接正逐渐成为从五星级酒店到家庭旅馆都提供的必备服务。不仅商务旅行者要通过互联网宽带来收发邮件,休闲旅游者也喜欢到当地之后上网查找休闲娱乐的相关信息。

不仅房间中的有线宽带逐渐成为基础配置,酒店大堂、酒吧、泳池和庭院里也越来越多地向旅行者们提供无所不在的无线宽带连接。毕竟Wi-Fi已经成为笔记本电脑的标准配置,掌上设备上网也越来越普遍。

坐在阳台上享受着日出的阳光,听着不远处的海涛阵阵,上上网与远方的亲朋好友QQ、MSN一会儿,还可以去开心网“偷”东西,这样的假日休闲别有一番风味。

网络化是酒店数字化服务的基础。有了酒店宽带网,更多的数字化服务手段也就变得简单容易。用宽带传送,用电视显示,视频点播正逐步成为酒店的增值服务项目,也能让客人有了更多的娱乐项目。

除了视频点播,酒店的多种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在客房内轻轻一点,就可以预订酒店的各种服务项目: 可以轻松订阅想要的飞机航班、火车车次,了解附近的旅游景点路线,可以从饭店订餐送入客房,当然,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在酒店中的各项消费账务。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档酒店还在提供“便捷离店”服务。基于酒店联网电算化和电子支付手段,客户只要在便捷离店单据上签个字就可以直接离开酒店,不必到前台结账,酒店会在你的信用卡预授权额度内自动结算。

然而在以前,如果你需要酒店的服务只能打电话到前台,甚至要亲自跑到前台才能办。想要结账离店,就得等更长的时间。服务员先要查房,再打电话给各个部门查询你的消费,然后才能结算,退押金。这个过程经常要耽误15分钟~20分钟左右,而且容易出差错。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便捷,还让这些繁文缛节的事情都被信任二字化解了。

国际酒店业信息化的五个阶段

1.电算化阶段: 借助计算机来对酒店运行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算机化的输入、存储、处理和输出。利用系统处理简单、琐碎、重复性的工作,如财务管理,客房管理等。

2.自动化阶段: 酒店宾馆的设备运行管理的自动化逐步走向高层次信息化应用,如暖通系统的监控,给排水系统监控,供配电与照明系统监控,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等。

3.网络化阶段: 以宽带高速数据网络为核心的“数字化酒店”应运而生。数字化酒店不仅仅是酒店有宽带接入线路,方便客人在酒店内域高速上网,还包含公司网站、客户自助服务、有市场销售、宣传推广、订房管理的功能;酒店管理MIS系统等。

4.集成化阶段: 随着酒店信息化管理系统深入运用,酒店业信息化步入了酒店流程再造的全新的集成化应用阶段。使信息技术架构同酒店的新业务流程及组织的管理目标相互适应协调,形成酒店在信息时代的新竞争优势。

5.协同化阶段: 酒店通过互联网搭建统一的信息应用平台将客户、酒店、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等各方联为一个整体,直接面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中国酒店业信息化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台系统”建设发展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为了提高服务效率、避免人工失误、加强运营管理,酒店开始引入PMS酒店管理系统和构建运营局域网等前台系统。

第3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报纸数字化 互嵌 整体融合

报网互通 影响无限

腾讯・大楚网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公司合资成立,以楚天都市报与腾讯网为运营主体的商业网站。日均独立IP访问量150万,员工131人,年利润过千万元,拥有25个频道,日均发帖量7000的大楚社区,并负责腾讯微博在湖北地区的运营。

楚天都市网是楚天都市报与荆楚网2010年合建的楚天都市报门户网站,员工8人,负责开发、运维包含新闻、互动社区、乐购等内容在内的楚天都市报官网;楚天都市报移动阅读客户端等无线互联网应用;楚天都市报在各大微博平台的官方微博。

――腾讯・大楚网、楚天都市网简介

“嵌入”概念源于卡尔・波兰尼1957年在《The Great Transformation》(大变革)提出的“经济的社会嵌入”观点。在他的论述中,“嵌入”的本原概念是一个系统有机结合进另一个系统之中或者一事物内生于其他事物之中的客观现象。观照楚天都市报的数字化运作,笔者认为:楚天都市报与其数字化运作平台互相嵌入,呈现出整体融合发展的态势。

一、楚天都市报数字化运作历程

楚天都市报1997年正式创刊,是湖北日报社主办的省级新型城市晚报。该报至今在世界报业排名第38位,中国报业排名第7位,现为湖北全省发行量最大的日报,被业内称为“爆炸式的增长奇迹”。

楚天都市报的数字化运作,则可追溯到湖北日报社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构建的数字化平台,在国内率先实现了采编工作流程数字化,财务、广告工作数字化。随后,楚天都市报从多个渠道将纸质的内容数字化上网,创建了楚天都市报多媒体报、楚天都市报门户网站――楚天都市网等网站,并提供其报纸的数字报(电子版)。

然而,楚天都市报并没有局限在单纯地将纸质的内容复制到网络,而是围绕实体报纸的数字化进行了一系列的资源价值开发。2008年5月20日,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集团签约,合资创办腾讯・大楚网,分别以楚天都市报与腾讯网为合作主体,构建本地全方位资讯互动平台。随后,新闻报料台于2008年7月8日测试上线,成为楚天都市报核心的社会化媒体数字化平台。2010年元旦,由楚天都市报和荆楚网联合打造新型区域门户网站楚天都市网成功上线。

此外,自新浪、腾讯微博于2009年、2010年相继上线以来,楚天都市报开始在各大微博平台运营官方微博,报社所属记者也相继运用微博开展工作,报社在微博平台上继续推进数字化运作。至此,楚天都市报系已拥有腾讯・大楚网、楚天都市网、官方微博等多个数字化互嵌平台,楚天都市报与其数字化平台的“互嵌”日渐向纵深发展。

二、 纸与网的“互嵌”

技术嵌入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演化是一种人性化趋势,是人对技术和媒介做出的理性选择,但是,新媒体对于已有媒体并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对已有媒体的某一种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这是一种技术的嵌入融合。

纸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技术层面的互相嵌入,表现为利用互补的传播技术优势,共同建构更为强大的传播平台。腾讯・大楚网充分体现了纸与网的技术互嵌。2008年7月22日,腾讯・大楚网正式上线,第二天页面浏览量即达到了100万。截至2011年6月,已成为日均页面浏览量2000万,日均独立IP访问量(网络用户数,相当于报纸的发行量)150万的百万级网媒。腾讯・大楚网基于腾讯QQ的技术,通过即时通讯客户端弹窗、迷你首页、门户网站、海量服务器等多种技术手段,与百万大报楚天都市报搭建深度互动传播平台。

内容联动

内容联动的必要前提是双方所拥有的新闻资源的差异性,目的在于使合作双方优势互补,挖掘并实现新闻资源的增值。

楚天都市网用技术手段延伸了报纸内容。在楚天都市网中,首页最醒目的信息新闻设置和楚天都市报纸质版保持一致。在保持楚天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形成叠加效应的同时,利用网络的视听结合、支持互动的技术手段,从多方位、运用多元化手段传播信息:在运用文字手段传播信息的同时还有各种视频文件,而网络新闻文本内容后面附加类似新闻或新闻相关背景链接,打破纸质版报纸版面有限的限制;同时开辟论坛、社区等和公众互动的区域,博客、微博客等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视听结合的栏目,将自身和单纯的网上报纸分离开来,体现多媒体报和网站的特质,为公众提供表达空间,弥补纸质报纸难与受众互动的同时,增加注册用户,保证可持续的点击率。

在对公民新闻的资源挖掘上,腾讯・大楚网与楚天都市报共同运营的“新闻报料台”,成为楚天都市报的重要新闻来源,生动地诠释了纸与网的“互嵌”:网友可通过报料台提供新闻线索,报料台开通了评论跟帖功能,其他网友可参与评论,属于典型的社会化数字媒体平台。该栏目2008年7月8日测试上线当天即收到网友报料600余条,相当于通过热线电话获取的一周线索量。据统计,截至2010年9月,报料台上线以来收到各类网友报料3万余条,均是湖北当地各类民生信息。2009年,共有93个来自报料台的新闻线索被记者采写为重点稿件见报;2010年共有127个,几乎每3天形成一条重点稿件。

内容联动也使得“纸与网”的人力资源配置和传播流程发生深度互嵌。大楚网的编辑负责审核报料台内容,并为楚天都市报提供报料人的相关信息;楚天都市报则安排3位挂牌记者每天通过报料台追踪新闻线索,并与网友互动,为网民解答问题。当有新闻价值的线索出现时,大楚网和楚天都市报都可对此事件进行进一步跟踪。有的事件是大楚网先置于首页报料台推荐位,如网络上反应热烈,楚天都市报跟进报道;有的事件是楚天都市报报道后,大楚网对新闻进行转载和加工,在网上扩大新闻效应。在报纸与网络的双重推动下,新闻报道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

报料台上线后,成为一系列有影响力新闻事件的源头,如《武汉OK民警》、《经适房六连号》、《巡司河治理》等。2009年6月武汉的“经适房六连号”事件是报料台互动机制的典型个案,该事件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最终促成了对事件的解决。

微博作为纸与网互嵌的新兴数字化平台,也带来了内容嵌入的新变革。微博的参与性、互动性、连通性等特质,使其成为纸质传统媒体与网络新媒体深度嵌入的平台。楚天都市报在新浪、腾讯、网易等各大微博平台上都拥有官方微博,并有专人负责运营管理。其中,新浪的楚天都市报官方微博自2010年3月29日开通以来,已微博10621 条,截止2011年11月5日拥有795622位粉丝。

楚天都市报共有32位记者使用腾讯微博,且多为活跃用户。安陆女孩耳蜗事件是微博嵌入纸质媒体内容传播的鲜活个案。湖北安陆14岁女孩王婕患有先天性重症耳聋,其父母花费20多万元为她购买了一套电子耳蜗,今年8月6日,王婕在孝感下火车时遗失耳蜗,向报社去电求助。随后,楚天都市报记者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同时寻找信息。截至8日,新浪微博转发1.3万次,腾讯微博转发5万次。舒淇、范晓萱等明星均转发,呼吁网友帮忙寻找,大楚网还专门开辟“帮孝感女孩寻助听器”专题。7日8时许,在孝感一家酒店工作的赵先生拨通报社热线,称在火车上捡到一副耳蜗,当时并不知道是何物,后在上网时看到大楚网弹出的TIP消息。至此,失物寻回。这一事件解决可谓是对纸与网内容嵌入及传播效果扩大的全景式注解。

同时,2008年12月28日至2009年1月20日,为送地震灾区同胞返乡过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腾讯・大楚网携手楚天都市报联合发起“爱心专列”活动,以及2009年1月13日,大楚网Q仔奔赴南极并与楚天都市报联合推出“致南极的一封情书”主题活动,都充分体现了纸与网在新闻内容及相关资源的深度互嵌。

战略合作

战略合作型的“报网互动”虽然也是以报网之间的资源共享为基础的,但已经不是局部内容的相互复制或联动报道,而是战略意义上全方位媒体合作。

2008年腾讯・大楚网的创办,宣告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与腾讯集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二者将进行资源整合,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资本合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对接。通过楚天都市报的新闻资源优势和腾讯在湖北1300万QQ用户, 双方共建本土一站式信息传播新平台。

经过3年的发展,腾讯・大楚网从最初的18名员工,发展为平均年龄26.7岁的131名员工;办公面积从490平米,扩展到2600平米;广告规模从上线头一个月的5万,发展到2011年突破5000万。3年时间,腾讯・大楚网没有动用股东双方一分钱股本,在完全自负盈亏基础上,除去所有运营成本,总计实现了利润1972万元。其中,2011年1~9月,就实现利润1025万元。我国报纸在十余年前就已自办网站,搭建网络平台进行报纸内容再次销售的探索,相较之下,收效甚微。

这样的合作,相比过去商业网站与传统媒体仅在新闻信息资源上互动共享的合作方式,显然是更深层面的,是基于合作双方资源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这种报网互动的新模式,证实了传统媒体新闻原创能力的价值,通过战略合作方式,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同时也证实了网络传播的新平台对于作为内容生产商的传统媒体的深远影响。

第4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BIM技术;公共建筑;机电安装

1引言

公共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涉及采购设备、系统安装与调试、系统运行及竣工验收等多项施工活动,是建筑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日趋复杂,其对房建使用功能、室内舒适度、建筑美观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机电安装工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工程设计方法和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而在机电安装工程中应用BIM技术,具有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期和成本的作用。

2公共建筑的特点及功能空间分析

与其它建筑相比,公共建筑在容量、人流活动方式、建筑空间等方面的要求有很大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公共建筑功能的某些特性。虽然不同类型公共建筑其空间使用性质有所不同,但从功能层面出发,公共建筑内部空间可以分为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主要使用是空间功能的主体,主要是指公共建筑生产、生活所直接使用的房间,例如办公建筑的办公室、医院建筑的病房等;次要使用部分是空间功能的必要补充,主要是指公共建筑的辅助房间及设备用房,例如卫生间、空调机房、水泵房等;交通联系部分主要用于沟通主要使用部分和次要使用部分往来联系的空间,例如门厅、走道、楼梯间等。由于公共建筑的功能复杂性,其空间组合应遵循功能分区合理、空间布局紧凑、结构选择合理以及设备布置合理等原则。

3BIM技术的应用价值

3.1客户

BIM技术模型为客户提供了建筑设计投资回报分析的功能,可及时了解方案调整、设计变化等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为客户选择经济性方案提供依据;协助客户检测设计方案是否符合成本合理、节能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确保招标文件的合理性;可向政府部门、投标单位等进行直观的模型展示,缩短决策时间。

3.2施工单位

BIM技术在施工阶段的应用体现在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施工工艺的指导、工期进度管理等方面。施工单位利用BIM技术的可视化特点,将建设项目信息与施工组织计划信息结合,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建立建筑虚拟施工模型,为合理布置施工场地、施工机械设备、保证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提供依据。比如在现场安全管理中,利用智能手持终端拍照功能,现场人员随时将工地现场的隐蔽验收情况、质量问题、安全问题以及文明施工等问题记录下来,标注位置、问题性质等各种属性,实时上传到服务器,与BIM模型相关联。通过积累,逐步形成一个现场图片结构化的数据库,非常方便图片数据的再利用,对现场管理形成强有力支持。

3.3运营部门

针对建筑后期运营管理阶段,BIM技术模型可将建筑的物理性能或功能性能等实时反馈出来,比如酒店的入住情况、商铺的租赁情况等;快速查找导致后期维护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及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建筑后期投入使用中所产生的收入、费用等进行财务分析,可有效提升建筑运营收益成本。

4BIM技术在公共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应用

4.1模型建立

施工阶段BIM模型的建立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利用设计方输出的二维施工图重新建立BIM三维模型;②在设计阶段就建立了BIM模型,施工阶段直接导入设计阶段的BIM模型,无需重新建模,该方式的难点在于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所用软件的对接与转换。在建立BIM模型时,应满足施工工艺要求,通常采用分布式建模、数据集中管理的模式,按照建筑、结构、机电(水、暖、电)不同专业分别建立模型,在达到规定模型深度要求后,再完善模型构件数据库信息。

4.2碰撞检查与管线综合

公共建筑安装工程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防排烟、给排水、消防、供配电等。管线综合与协调则通常是在设计完成之后,将各专业设计图汇总分析,找出管线碰撞的部位,并按照一定的专业顺序进行管线调整。利用BIM技术进行管线碰撞检查与综合排布:首先利用BIM软件分专业建立通风系统、空调系统、防排烟系统、给排水、电力、照明等三维模型并输入相关信息,之后整合系统模型,安装工程各专业管线叠加后,再将模型导入Navisworks软件进行碰撞检查,如图1所示。一方面利用BIM软件导出碰撞检查报告后,根据报告所显示的管线与管线之间结构的碰撞点,分专业逐步调整以消除管线碰撞、优化结构预留,最终实现管线的最优化综合排布;另一方面根据上述碰撞检查报告,应用Revit软件进行管综优化,并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提高施工效率。

4.3预留预埋

公共建筑安装工程预留预埋是施工后期设备与管件安装的关键。尤其对于梁、柱、剪力墙等,若预留孔洞或预埋套管位置不准确,会导致工程后期不必要的返工,严重时会影响结构受力。BIM技术的三维协同可视化能够在机电系统安装前对所需的预留预埋进行深化设计,不同专业都在同一模型(或链接模型)中,能够直观、快速的看到彼此专业模型情况。利用BIM提出建筑结构机电系统的预留预埋要求,并通过三维建筑模型全方位全角度的展示出隐藏结构的信息,从而精准定位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避免后期二次开凿现象,同时能把预留孔洞统计成清晰的列表,方便查找。

4.4漫游检查

对设备机房进行漫游,进一步优化冷热源、循环水泵、管道及其附件等设备的空间布置,以便于施工阶段设备进场的安装及后期竣工交付后的运营管理;对走道等管线密集处进行漫游检查,合理调整管线位置与间距,在标高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压缩吊顶空间。

4.5管件预制

在BIM模型中输入安装工程施工过程所需管件的管材、壁厚等信息,不断调整直至其与现场实际情况保持一致;导出BIM模型中管道的类型、管材、壁厚、长度等信息,形成管道预制加工图,将图纸送至工厂进行数字化加工,数字化自动控制机床能够自动识别处理BIM系统生成的预制加工图纸,管道预制加工完成后送至现场安装。BIM技术管道预制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公共建筑安装工程通过利用管道预制加工来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BIM三维信息模型对预制管件现场安装作业给予可视化指导;(2)安装工程所需管道均在工厂内标准化预制,避免了二次加工过程,待加工完成后,只需将预制管段运至安装场地拼装焊接即可,节约施工时间;(3)管道预制加工技术依据所建立的公共建筑安装工程BIM模型,管段类型、管材、壁厚长度等信息均为工程所需,最大限度的利用建筑材料,降低施工成本。

5结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因其直观的展现方式、各专业配合的系统工作模式、全方位的综合管理方式等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BIM技术在公共建筑安装工程中的应用使机电工程更加精确、快速、协调、方便;BIM技术的碰撞检测功能可起到降低建筑风险、优化施工流程、实现精细化管理等作用,是BIM技术最为突出的一项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BIM技术作为一种新生的科技力量,必将会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并引起整个建筑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参考文献

[1]高成,赵学鑫,高世昌,等.BIM技术在中国尊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钢结构,2016,31(6):88~91.

[2]刘晓东,田林,高子钰.BIM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影响研究[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5,20(3):117~120.

第5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服务供应链;产业融合;电信服务;整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78-06

研究背景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刘丽文2004)。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近年来企业运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吴先明,杜丽虹2010)。电信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宽带接入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的、专用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正在走向融合,传媒、出版、电影、广告等产业也卷入产业融合的浪潮(吴京渝2008)。在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其基本框架领域,现有文献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结论。而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属性及模型的确定可以为系统研究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奠定基础(程建刚,李从东2008;刘伟华,季建华2006)。本文以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一方面能填补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界更深刻地理解在新的产业环境下TMT行业的供应链总体结构和特征,对企业更准确地在供应链中进行定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1.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与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相关。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一般遵循三种视角,即产品服务化、服务外包的兴起和服务业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兴起。相应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1)服务供应链指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Dirk和Steve(2004)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设定、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

(2)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

(3)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Ellram(2004)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客户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金立印(2006)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上述三类定义中,第三类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比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服务业中。

2.服务供应链模型

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定义的明确表述。国内外文献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但是没有回答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所有服务业的供应链模型的问题。

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供应链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特点后,得出每个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值得引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从服务商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流与上游的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进行联系。该过程涉及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六部分内容。该模型的不足是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组成的体系结构,仅仅反映了服务供应链中的主要管理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Dirk和Kremper(2004)从产品服务化角度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服务。服务供应链企业在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下,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这种定义实质上是集成产品服务中所包含的正向供应链(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逆向供应链(回收和修理等),为客户提供全面、整体性的服务。

还有一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其实质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例如,JackS.Cook(2001),Richard Metters(2004)等在医院健康护理方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的综合绩效。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没有很好地融合服务的特点,仍然采用产品供应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能反映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于亢亢(2007)基于对制造供应链模型的分析和服务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以服务为节点,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苟娟琼等(2009)基于虚拟服务价值网动态整合理论,结合服务模型、服务组件和服务流程模块的结构,提出基于服务组件的面向服务供应链的模型。

3.电信业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通信技术的发展,其研究也集中在计算、出版、广播电视、通信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被普遍认为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前提。

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融合一般将这个问题回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产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是新的技术条件所促使的对传统产业分工理论的一种挑战。然而,由于目前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大都集中于传媒、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所以许多产业融合的研究都伴随着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国内学者中,马健(2002)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一定义强调导致产业融合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并且产业融合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边界的淡化甚至消失。

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例如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他方面。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例如,Gill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

电信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主要对象,一直是产业经济研究、企业战略研究以及产业链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提出了电信业、邮政业、广播业等传媒以及信息处理服务业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的合并产业,即“数字信息通信产业”的概念。

董爽,梁雄健(2006)着重阐述了通信业融合的发展,认为通信网络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等一系列创新过程,渗透到其他产业,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曾勇、忻展红等(2006)以信息产业融合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电信企业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信息产业融合划分为五个阶段:电信网络融合、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融合、网络融合、网络与应用融合和全信息业务融合。

周振华(2003)运用产业边界理论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融合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他提出“产业边界”的概念,将其分为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并认为上述产业边界分类的理论为分析产业分立与产业融合区别及其演化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

二、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1.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

Ellram(2004)将服务供应链定义客户需求驱动下的从上游供应商到最终客户所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活动。Lambert等(1998)提出供应链的模型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元素:(1)供应链中相互协作的角色以及其中的关键角色;(2)关键的供应链角色各自所参与的流程活动;(3)企业协作时相应的流程整合和管理成分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理念仍然是高效协调各企业的合作满足客户需求,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Lambert等(1998)关于供应链结构三要素的结论仍然适用于服务供应链。

基于以上定义,本文将服务供应链模型定义为: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SSCF)是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各企业如何协调分工高效满足动态的客户需求的框架。该模型不仅要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包含哪些角色、各企业在服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交互联系,也要说明各企业所处的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如何与其它角色的企业协调一致完成功能上的对接。因而,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而协作互动的企业所对应的角色定位;二、以上角色各自的分工,角色的工作量包含哪些活动以及如何将角色所完成的活动与其他角色的活动对接。

综合现有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为从客户到上游供应商的四级链型结构,各角色中的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协同合作,力求达到整条供应链上的总成本最小。其中,各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产品。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完成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能力管理等流程中的活动,并且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与传递。

2.服务供应链模型在传统电信业中的应用

在传统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是存在通信需求的所有客户,但是电信服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服务,电信服务的使用规模大小决定了提供电信服务的成本不同、方式不同,质量也不同。在传统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组织客户。

电信服务是基于一个规模庞大的通信网络的,因此需要网络运营商来管理这样的网络,以保证服务源源不断的提供。服务从基础通信网络中被“制造”出来之后,需要让客户享受到这样的服务。电信运营商将“制造”出来的原始服务“加工”成业务并出售给客户。终端制造商提供客户满意的终端以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电信服务。电信运营商承担着整合服务提供商的核心角色。

以上角色离客户较近,可以说是处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其总体任务就是将电信服务提供给客户;上游的角色则供应质量可靠的电信服务,其关键作用是供应建设和维护通信网络的必备资源。对应于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和系统集成需求这些资源,产生了网络设备供应商、支撑系统/技术平台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多媒体通信服务除了需要完整的基础通信网络的支持外,还需要文字、图片、应用等数字内容的供应。对应于数字内容、专业应用和服务集成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CP)、专业应用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P)。

服务供应链模型的内涵说明了各角色为达到以最低的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而必须完成的所有流程活动,包括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现金流管理、服务传递管理以及信息流管理。

(1)信息流:信息贯穿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所有活动中,保障客户需求信息、资金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各种信息准确高效的流通是服务供应链中所有角色的义务。传统电信业时代,由于电信运营商在服务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大量的信息在此处汇集,导致信息流通容易出现瓶颈,信息流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信息流作为降低整个服务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关键,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用处。

(2)需求管理:对需求的准确预测和获知并将其变化迅速传导至服务供应链中的其它各角色仍然是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需求管理的关键活动。传统电信业时代,直接面向客户的是电信运营商和渠道商,电信运营商凭借良好的服务供应链核心地位和实力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客户需求信息。电信运营商根据所掌握的客户需求信息调整业务,并以合同的方式将业务调整所导致的业务支撑平台变化信息告知上游服务供应商。需求变化带来的服务供应链调整的起点几乎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控制。

(3)能力管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减小服务供应链总成本的关键,需要在减少不必要能力储备的同时不延误前端业务的提供。能力管理流程的参与主体仍然是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活动就是预测业务量等指标进行网络规划,采购合适的网络设备以备建设。电信运营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法体系,在能力管理方面管理得比较成功。

(4)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阶段,上游阶段虽然也存在着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但是上游企业由于面对的客户数量十分有限,参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活动较少,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限定在电信运营商、渠道商和客户之间。

(5)供应商关系管理: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上游阶段,其关键活动在于供应商的选择和一种伙伴关系的维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判标准,而伙伴关系的维持则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通过一次次亲密的合作建立长期互信关系。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供应商较多,选择面较广,因此在选择供应商合作时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6)服务传递管理:服务从被提供出来到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中,对其质量、传递效率和客户反馈的综合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的主体同样是电信运营商,服务水平协议(SLA)主要由其主导拟定。

(7)现金流管理:主要活动包括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最小化资金流通的成本,避免服务的传递、质量保证等环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影响。传统电信业时代的现金流管理还未被充分意识到,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现金流的管理。

三、电信业产业融合趋势分析

本文认为周振华(2003)提出的产业边界理论能比较明确地解释产业融合发生的机制,并基于该理论回顾了电信产业融合的历史,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六阶段产业融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电信业目前总体上正处于三网融合起步的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的融合已经开始,而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正在深入。具体到产业边界的四个层面,电信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市场融合。

第一阶段,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电信与邮政被很自然地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电信业务被认为是基于电子化、以提供语音通信为目的的,而邮政业务一般是实体的,主要提供文字信息的交流。二者在企业形态、信息传递手段、服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电信业的技术革新,传真出现了,使用电子手段传输文字信息成为可能,在电信业的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进行文字通信。可以说,是这些新兴电信技术的融合开启了电信业和邮政业的融合。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等方式互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邮件通信的需求。这就使得原本关系甚远的两个行业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电信业和邮政业在业务、市场等层次上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邮政业务的实体性(如包裹传递)和电信业务的虚拟性(如数字通信),这两个产业只能是某些层次上的融合,比如在运作层次上就无法深入融合,因而第一阶段只能是“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

第二阶段,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这里的传媒指的是广义上的传媒,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不包括广播电视等产业,而泛指出版、音乐、互联网媒体等产业。电信业的诞生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通过语音的方式交换信息的需求(双向通信),而传媒业则是为了让人们接收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单向通信),因此,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社会价值看,这两个产业都被很自然的分离开。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组通信在通信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通信网络呈现出IP化趋势,数字通信越来越普及。随着技术的融合使得服务的提供变得可能,用户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数字内容通信方面的需求,整个数字内容产业慢慢形成规模。在利益的驱动下,电信运营商和传媒企业都会逐渐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数字内容产业,并通过合作赚取利润。具体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建立增值业务平台为数字内容的传输、收费和保障提供技术条件,而传媒企业通过整个平台数字化后的内容,然后双方再根据合约按规定比例分享利润。

第三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融合。传统意义上,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分别处于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有各自的分工。这三者分工明确,各自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3G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历史分工。开源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都能分享自己开发的小型应用,而3G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应用软件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从而使得大范围的分享变得可能。伴随着这种基础技术融合的是3G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的语音通信和文字通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各种形式的多媒体通信逐步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这也使得电信业所提供的业务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信服务不再是只有电信运营商能够主导提供的通信服务,而变成了各方都有能力参与的信息服务。这种转变标志着业务融合的开始。

第四阶段,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于运营商不能兼营固话网与移动网的管制,移动网与固定网一直处于分立的状态。按照产业分类所遵循的“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中,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提供的业务在形式有很大不同,产业内的企业相互之间也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实际上,这两个产业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互通的障碍,业务的基本属性也是一致的。二者在运作边界上只需调整就可融合,只是因为政府管制才使得两个产业的市场独立开来。由于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以及3G的普及,2008年5月我国开始并逐渐完成电信重组,形成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第五阶段,电信、大传媒和IT三大产业的融合。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传媒业,这里的大传媒不仅包括出版、音乐发行、电影等传统媒体和娱乐业,还包括广播电视等公共属性比较明显的产业,因而这一阶段产业之间融合的范围更加广泛。IT产业同样指的是广义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企业,甚至家电业,因为这一阶段的融合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六阶段,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即信息产业开始向其它产业渗透,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产业,自然与其它实体产业是相互分立的。然而,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并非不存在融合的基础。任何产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不可能脱离信息而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有能力认识这类信息的流通规律,科学的管理这些庞杂信息的流通,进而针对信息流通的环节提供整合的信息服务以加快生产、销售信息规范地流通,从而影响这些产业的运作方式,并创造价值。这个目的应该是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的驱动力所在。

现阶段,信息产业还只能为非信息产业提供信息传输、利用等环节的信息服务,但这就已经为这些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增长。随着未来4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商务智能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技术边界将会随之打破,进而带来业务、运作和市场等层次上边界的打破。可以想象,这一阶段的业务无论是为了满足用户支付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还是为了满足用户管控家电需求的智能家居业务,都将具有信息解决方案的根本属性,无论是面向个人的综合信息服务,还是面向组织的行业解决方案。

四、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结合产业融合趋势的分析,本文得出如图3所示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沿着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提供综合服务为链条,分别有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客户,电影发行商、视频网站-视频资源供应商、电视终端制造商-广电运营商-客户,终端设备提供商-客户这三条线型供应链。对银行、渠道商、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而言,以上三条供应链都有它们的参与,因此结构图中与之连接的上游角色用一个涵盖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的大圆形来表示。图3中三大主体向客户提供的IS是Integrated Service的简写,即整合服务,强调最终客户接收到的服务是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合而成的整合信息服务。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的核心宗旨是以最小的服务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的综合信息需求。追求最小的供应链总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高效整合结构中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六大流程。

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指运用各种技术为组织客户提供面向特定管理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些咨询性质的商业机构。广电运营商是以改造后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为运营基础的、面向客户提供电视直播、视频、通信、互联网接入、软件应用等服务的整合服务提供商。和在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支链中所承担的功能一样,系统集成商也起到保证广电运营商的运营网络稳定运行的作用。视频资源供应商对广电运营商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保证广电运营商视频资源持续供应的功能。相对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广电运营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内容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因而其整合服务中最重要的也是视频信息提供和视频通信等视频相关服务。电视终端制造商泛指一类企业,如电视生产商、机顶盒生产商、天线等辅助设备生产商,其功能是为客户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广电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整合服务创造硬件条件。

新型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结构的角色协同方面,新的服务供应网中所有的角色以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为核心协同完成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这六大流程的整合。六大流程的具体活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各活动实现的方式、参与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协同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活动的完成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如KM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商业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角色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获取更为容易;参与流程管理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电信运营业由整合服务提供商所主导的流程管理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协同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吸引了更多角色的参与。

该模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呈现出网状特征。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运营业角色增加了很多,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一家,承担着传统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功能的增加了广电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

(2)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接收到的是整合服务。整合服务虽然也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成,但这些细小服务模块内容更多、覆盖面更广、形式也更多样。此外,整合服务还具有更高的客户化属性,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整合服务。

(3)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的角色协同更加紧密。相对于传统电信业,角色之间协同完成六大流程的方式更加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加成熟,对供需的战略匹配更加精确,对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相应更加及时,更能有效管理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清晰,服务的质量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总之,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整合六大流程的效率更高、总成本更低。

总结

本文结合电信业产业融合的趋势,基于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提出了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表示新的产业环境下,参与电信运营服务企业的角色,也能表示各企业如何分工协作以最小的总成本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本文所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括,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同时,模型中涉及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如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重新定位、广电运营商的介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丽文.服务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先明,杜丽虹.运营战略、服务供应链与供应链整合[J].珞珈管理评论,2010,(1).

[3]吴京渝.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转型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程建刚,李从东.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01-102.

[5]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C]//2006-

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9.

[6]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4(1): 28-36.

[7]Lisa M.Ellram,Wendy L.Tate,Corey Billingto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40(4).Fall 2004:17-33.

[8]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100-106.

[9]Jack S.Cook,Kathy DeBree,Amie Feroleto.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6(4). Autumn 2001:14-21.

[10]Richard Metters,Kathryn King-metters,Madeleine Pullman著.服务运营管理[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

[12]苟娟琼,李学伟,王家琦.面向服务的供应链动态整合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9,(2):107-114.

[1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1):78-81.

[14]Rainer Andergassen, Franco Nardini, Massimo Ricottilli. Innovation Waves,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d Technolo-

gical Convergence.2003.

[15]Bradley, Gunilla.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ciety:

how people will live and work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0,(7).

[1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7]董爽,梁雄健.产业融合趋势下电信运营商的策略思考[J].移动通信,2006,(12):17-19.

[18]曾勇,忻展红,黄建华.产业融合下的电信企业四次转型成长[J].当代通信,2006,(13):50-52.

[19]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J].产业经济研究,2003,(1):1-10.

第6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ies, and owner for changing the appearance and function of building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patterns have been not obviously satisfied.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model technology BIM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BIM technology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al phase of the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phase, designers through the BIM technology scheme comparison, optimization, decision realize the optimal design. In the construction phase, constructors mainly use it to take the virtual construction to find and solve problems in advance, guaranteeing the engineering quality and achieving green construction. In the operational phase, managers through BIM technology gain diversification communication, making information transfer more really fast and realizing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the project.

关键词: BIM技术;应用现状;综述

Key words: BIM technology;application status;summarize

中图分类号:TP391.9;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4-0022-03

0 引言

科技信息革新技术的浪潮在全世界蔓延开来,数字化在各个领域都得到很好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工作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此背景下,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迅速发展。它有机地结合了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科学技术、计算机图学及虚拟现实等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建筑行业在二维平面图纸下,面对大量繁杂的文字及表格的工作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形象立体的模型方式。它可以真实并全面地将一项建筑工程物理的及功能方面的所有建筑信息进行形象表达。确切地说,它更是其在整个建设生命周期内时刻进行修整、补充、完善的动态信息储备中心。各专业领域参与方均可以通过该信息交互平台较为自由地、传达及提取各自所需的准确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改变了建筑行业以往单一的交流模式,使信息传达趋向于多元化,高效率地提升了建筑行业各参与方的工作质量,成为了建筑领域的一大革新,并从根本上促进建筑行业向前发展,具有极高的价值。

BIM的概念早在30年前就已经出现。国外BIM技术发展较早,各国学者都对其有着高度的重视并在进行不间断地研究开发,目前基于BIM技术的代表性软件有Bentley公司的TriForma、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而在2002年我国才正式提出BIM技术的概念,随后2004年Autodesk公司实施“长城计划”,首次系统介绍BIM技术,得到各方相关建筑企业的重点关注。相关领域部门先后举办“与可持续设计专家面对面”的BIM主题研讨会、“BIM建筑设计大赛”、“勘察设计行业BIM技术高级培训班”等。Autodesk等随后推出了Revit等一系列应用软件,上海现代建设集团等公司也在一些项目上使用了BIM技术。我国住建部在“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纲要中都在强调BIM技术的推广运用。相关部门也频频举办全国性的BIM大赛,国内许多高校也已经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开拓研究,最早在国内开展BIM技术试验研究的是挂靠在西北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的西安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该中心的成立对学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等其他院系和研究所在虚拟现实、虚拟仿真、虚拟制造方面具有积极性的影响[1]。近几年来国家也要求大型的复杂建筑项目必须采用BIM技术,这将有利于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后续发展,相信随着对BIM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将成为未来建筑市场不可或缺的一种新技术。

在各国学者的共同努力研究下,BIM技术已经日渐成熟。由许多实际工程案例表明BIM技术已经能基本较为完整地应用于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决策阶段、施工建造阶段及运营管理阶段。

1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对于设计人员而言,BIM技术的出现是实现从运用AutoCAD进行手工绘图到不用画结构图的一大解放[2]。此外,它可以将较为抽象的二维平面图形立体化,从而预先看到整个建筑工程竣工后的实际效果,并可对不符合自己预先构想之处进行反复调整,准确定位,直到制定最佳设计方案。另外,由于各数据参数与模型进行关联后,即使在工程实施后期施工环境发生改变或其他不确定因素产生,在设计师进行单处操作调整处理后,建筑模型其他地方也将自动调整尺寸并更新所有相关信息。因此通常只需对一种类型的建筑项目建模一次,后期就只需要调用该模型而无需再次进行编辑修改,这是对设计人员工作的便捷之处,节省了人力时间,缓解了制图压力,大幅度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很多建筑公司的设计单位也会利用BIM技术,尤其是对于大型工程项目,以此来更清晰直观地向业主展示自己所设计产品的理念、功能情况等,在这个过程中,它很好地克服了传统由于业主方专业知识背景匮乏而不能参与的问题,使其真正意义上地参与协同设计,从而达到令各方均满意的效果[3]。如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馆项目的设计就采用了BIM技术,它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地运用纸盒、泡沫等手工模型进行展示,建筑师将构思的草图导入BIM技术相应软件环境中,进行参数化设计荷花瓣外观和花瓣数量,并不断进行调整对比直至确定最终方案,整个过程实现精准、高速、形象的高度同步。另外由于体育场馆的设计对防火、疏散、温度、声音等功能的要求较高,通过使用BIM技术模拟预测体育馆在83Hz、125Hz、250Hz各个频带观众坐席区声压极差分布分析,证明体育馆的声环境分布均匀并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无声场缺陷[4]。

随着BIM技术的出现发展,“绿色建筑”的概念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绿色建筑即在一项实际工程的整个生命建筑周期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化地节约能源,并减少污染,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实用的环境。绿色建筑主要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来改变建筑的声光热环境。它避免了传统二维图纸可视化差、信息量不全的特点,设计师可以很便捷地获得有关工程的成本、进度、几何图形的信息,从而更快速地进行决策设计。如南宁市规划展示馆的设计即结合了BIM技术。本项目外形为异性曲面,若采用传统的二维图纸则难以表达出设计师的思想意图,但运用BIM技术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项目使用数字建模软件,把展示馆的信息参数化、数字化后形成一个模型,设计师以此为平台将设计中发现的问题反馈到平台中并加以解决。它分别对太阳辐射、室内采光、声环境、室内外风环境进行分析优化设计,贯彻节能减排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理念,最大化地使用有限的资源,是一种全新的高水平的设计模式[5]。同样中铁二院在宝兰客专石鼓山隧道的铁路路线规划以及世博会中的德国馆、奥地利馆,北京奥运会奥运村空间规划及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香港地铁等项目都运用了BIM技术,其他还有很多类似工程项目都是通过与BIM技术的相互结合才能顺利快速地完成。

虽然BIM技术对设计阶段的影响很大,但是目前并未全面普及。主要是目前国内大多计算机硬盘配置都还有待提高,其次不论是对设计系统研制及专业软件的开发都还不够完善;国内尚未形成专门的BIM技术的规范使其存在责任归属不明确的问题。由于涉及的各领域各方都可以接触模型,如果出现模型信息的泄漏等情况将无从追究责任。而国外相关软件对我国的建筑标准规范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我国设计人员对该三维模型的接受能力还有待提高,有些甚至存在抵触心理;在另一方面由于软件价格相对昂贵,且培训专门的人员需要花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及时间,对于一些小型公司企业会造成一定的经济压力;而对于小型项目,则更多公司偏向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6]。这些都导致BIM技术在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实践运用例子还处于少数,获得的经验也较为匮乏,处于起步摸索阶段[7]。

2 BIM技术在建造阶段的应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建筑施工现场不确定因素及突况繁多,特别对于一些大型项目,建设方利用BIM技术主要是进行虚拟施工,即在计算机上虚拟仿真实际的施工过程。虚拟现实技术属于一种二次开发技术,它可以运用仿真系统在多维空间构建出建筑物所在地周围的场景如真实般存在的环境,利用计算机图学、传感器等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一种更为真实的交互体验,使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建筑物受到加载、撞击时的情况,来模拟工程在全真环境下的效果,分析其所受到的影响及破坏程度。对于整个施工过程而言,内力及外力的仿真分析及模拟加载是保证后期工程质量安全不可或缺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施工方也可以提前发现并排除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缺陷或潜在的隐患,如管线碰撞,在直观地看到整个建造过程后,施工方可以对其施工工艺进行调整改进,通过对不同施工方案的比较,实现最优的施工方案。通过BIM技术,一方面为实际工程项目的建造提供经验,有利于施工技术和施工方案的选定,避免了施工过程中的返工现象,提高了施工水平,使后期实际工程的质量受到保证,减少了工程事故的发生。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指导施工方进行施工进程的合理规划布置,减少工期,节约成本,具有很好的经济性,实现绿色建筑。

第7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 网络旅游;旅游开发;虚拟旅游

网络旅游的发展对传统旅游活动提出了挑战,但也拓展了旅游的研究空间,丰富了旅游内涵。目前,各个景区逐渐推出网上景区游览项目,游客足不出户即可游览景区景点,既获得了新的旅游体验,又减缓了出游带来的交通压力。未来,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旅游开发会更加成熟,逐渐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条。

一、网络旅游内涵及层次分析

1、网络旅游内涵

网络旅游是相对于现实旅游的一种旅游体验方式。广义的网络旅游指借助互联网开展旅游活动。狭义的网络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互联网为媒介,以虚拟旅游空间为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仅借助网络空间即可完成整个旅游活动,又称网络虚拟旅游活动。网络旅游不同于现实旅游的最大区别是其发生背景是网络环境。

2、网络旅游结构分析

网络旅游体验的核心是网络虚拟游览,按照体验层次不同可将游览载体划分为静态图文、动态视频及虚拟现实三种。静态图文指网络旅游者通过阅读旅游景区介绍、浏览景区图片获得景区相关信息完成游览过程,旅游者主要获得视觉上的旅游体验,体验度与文本内容的丰富程度、语言表述清晰度、图片视觉冲击力等有关。动态视频载体主要有旅游城市或旅游景区宣传片、传统旅游者上传的旅行摄影视频、与旅游相关的影视作品等,旅游者可获得丰富的感官与情感体验,体验度与视频自身品质、及电脑配置有关。虚拟现实类载体主要有实景地图类、三维图形技术类、3D虚拟网络技术类和综合技术类四大类[1],模拟或超越现实景观,为游客带来极强的感官体验、社交体验、情感体验等,且具有与传统旅游活动进行互动的趋势,是未来网络虚拟游览的重要载体。

二、网络旅游相关概念辨析

1、网络旅游与旅游网购

旅游网购是指旅游者通过互联网查询旅游相关信息,预定旅游景点、线路、酒店、交通工具的一种在线旅游购买行为,是一种旅游供应商提供的产品销售、营销方式。

网络旅游涉及到互联网旅游信息查询、在线交易支付,但不等同于旅游网购,两者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旅游网购是网络旅游实现中的旅游决策、交易支付环节,是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达成共识促进旅游活动开展的过程。从旅游活动实现过程上看,旅游网购相当于传统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与旅行社、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之间的沟通、交易过程。

2、网络旅游与旅游电子商务

世界旅游组织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是指“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企业内部流程,增进知识共享。”旅游电子商务不同于网络旅游,网络旅游是一种以网络环境为背景的旅游体验方式,旅游电子商务则是一种商务体系,为在线旅游购买的实现提供平台基础。

3、网络旅游与虚拟旅游

网络旅游是旅游活动的网络化,是以网络为载体与媒介的旅游活动。主要包括旅游活动信息查询、在线预订、旅游虚拟体验、旅游游记撰写等过程。虚拟旅游是指以现实旅游景观为基础,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虚拟旅游环境,使得旅游者获得旅游景区景点信息、知识和体验的过程。[2]根据实现载体或媒介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虚拟旅游和以虚拟仿真平台为基础的虚拟游览系统。

网络旅游需要虚拟现实技术的支持,以提高旅游者的体验度,但不等同于虚拟旅游;虚拟旅游是网络旅游体验的核心环节,其体验质量直接决定了旅游者网络旅游的体验质量和满意度。虚拟旅游也是网络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其可视化界面、可感知体验、模拟或超现实虚拟场景是网络旅游的重要卖点。

4、网络旅游与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为网络旅游发展提供了可参考方向,且可作为网络旅游营销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网络游戏英文为Online Game,又称在线游戏。指基于浏览器或客户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在虚拟的环境下对人物角色及场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操作,以达到娱乐、休闲、交流目的多人在线互动游戏。[3]其市场管理、盈利模式为网络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此外,以旅游目的地为游戏画面或场景进行的网络游戏内置广告,改变了传统的旅游营销模式,扩大了营销渠道,且具有极高的体验性与针对性,是网络旅游营销的补充途径与手段。

三、网络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现实旅游活动主要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构成,其综合发展受到各个要素的支撑与制约。网络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体验方式,其构成体系不同于现实旅游,主要涉及旅游信息在线查询与支付、网络虚拟景区游览、旅游网络社区交流与体验评价三大要素。目前三大要素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网络旅游开发方向,制约了综合网络旅游体系的构建。

1、网络旅游开发现状

(1)旅游网站功能逐渐完善。旅游网站是利用网络技术,从旅游专业角度整合传统旅游资源,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网上旅游服务的场所,是网络旅游开展的主要媒介。按照网站运营主体可将旅游网站划分为旅游行业网站、专业旅游网站和门户旅游频道三类,按网站主要服务功能可划分为旅游资讯网站、旅游预订网站、旅游交流网站、旅游管理网站四种类型。在网络旅游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旅游资讯网站、旅游预订网站和旅游交流网站,为旅游者提供信息查询、旅行预订、沟通交流等服务。

目前,各种类型旅游网站发展迅速,功能逐渐完善,越来越注重旅游者需求。提供了诸如旅游定制等个性化服务,充分利用视频、三维实景、虚拟景观等技术为旅游者提供体验度更高的服务,通过完善网站导航功能、检索功能、提高用户界面友好性、增加互动等措施提高旅游者的在线体验,也通过与其他平台、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合作扩大市场。但仍存在以人机互动为主交互性差、更新不及时时效性弱、营销宣传过度真实性存质疑等问题。[4]

(2)在线旅游交易高速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电子商务网站开辟了旅游功能,如淘宝、各种团购网站等;另一方面,旅游类电子商务网站也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旅游功能逐渐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信誉度得到提升;此外,迅速增长的网民群体、网络购物用户为在线旅游交易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2011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 5 亿,达到 5.13 亿。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3.56 亿,占整体网民的69.3%。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在线旅游交易获得了高速发展,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交易规模达1672.9亿元,较2010年的1037.4亿元增长61.3%,在线旅行预订市场OTA营收规模为90.5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幅为33.9%。随着手机网民规模的增加,在线预订模式更加丰富,旅游者将获得更加便利化、个性化的预订服务体验,推动在线旅游交易的发展。

(3)虚拟现实技术充分应用。西方发达国家网络旅游经历了旅游信息咨询网络化、旅游交易在线化和旅游景区虚拟化三个阶段的发展。在第一个阶段,旅游者主要是通过网络进行景区景点介绍、交通住宿咨询等旅游信息搜索。在第二个阶段,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旅游者可以在线进行旅游交通、住宿及景区景点预订等交易活动,旅游企业的行为主要是通过网络信息咨询、进行网络营销、提供旅游要素预定等服务。这两个阶段的网络旅游主要是为现实旅游服务,提高现实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是旅游功能的网络化。在第三个阶段,依托现实景观,充分利用三维实景、虚拟景观等虚拟现实技术设计虚拟旅游空间,是旅游景区虚拟化阶段。旅游者可以借助网络进入虚拟景区景点进行观光游览,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游览活动。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网络旅游的体验深度,为旅游景区提供了很好的营销素材,也为文物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发展途径。

2、网络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1)缺乏专业网络旅游体验网站。网络旅游的本质为旅游者提供完整的网络旅游体验,目前旅游网站仅能为旅游者提供某项旅游体验,缺乏专业网络旅游体验网站。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预订功能的主要有五大旅游网站运营商[5]:以携程旅行网、e龙旅行网等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服务商、以港中旅芒果网、中青旅遨游网、康辉旅游网等为代表的传统旅游服务商、以Motell168连锁旅店、如家等为代表的在线旅店预定服务商、以中国民航网、东方航空公司官方网站等为代表的传统航空公司、以去哪儿旅游搜索()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搜索引擎。比较知名的虚拟景区体验网站主要有虚拟紫禁城、泰山虚拟旅游网站、黄山虚拟旅游网站等。集旅游信息查询、旅游在线交易、虚拟景区体验、旅游社区交流于一体的网站仍然缺乏,具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2)网络旅游体验度不高。虽然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增加了旅游者网络旅游体验的内容,使旅游者借助网络自行参观、游览景区景点,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等感知功能进行景区体验。但受虚拟现实技术硬件条件、网络旅游开发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网络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高。从体验广度上来讲,目前网络旅游偏重于个别景区景点的观光体验,仅强调“游”的虚拟性,没有向旅游购物、民俗表演观看、旅游娱乐等功能进行拓展,吃、住、行、购、娱等要素参与较少,缺乏从整个旅游活动开展角度的综合体验。从体验深度上来讲,目前网络旅游偏重于人-物理环境的交互式体验,网络旅游者之间、网络旅游者与旅游供应商之间的交流较少,沟通主要是静态的文字、画面欣赏,缺乏动态的音频、视频互动。

(3)缺乏网络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营,网络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营销,虚拟景区的设计、管理等涉及旅游管理、信息技术、市场营销、产品设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对网络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网络旅游从业者大多是旅游专业人士或者电子商务行业人员,缺乏既有旅游专业知识,又精通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四、网络旅游开发策略

1、构建网络旅游系统

网络旅游系统指支撑网络旅游实现的整套体系,主要由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商务、网络虚拟景区、网络旅游社区构成,四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协调,互相支撑网络旅游的实现。网络旅游是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普及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信息咨询网络化、旅游交易在线化与旅游景区虚拟化三个阶段。网络旅游未来发展以网络旅游系统构建为方向,实现旅游活动全过程网络化、全员网络化、旅游全要素网络化。

2、深化网络旅游体验功能

目前,大多数旅游网站主要提供旅游信息查询、旅游在线预订、旅游景区在线虚拟游览功能,旅游者所获得的主要是视觉与听觉等感官体验。为提高网络旅游者旅游体验深度与广度,可以通过丰富网络旅游产品类型、设计网络虚拟旅游线路、组建网络虚拟旅游团队、实现网络旅游与现实旅游的互动等方式深化网络旅游体验功能。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GIS和网络技术等高科技信息技术手段,力求展示形象逼真、人-机交互性强、人-人交互便捷的网络旅游环境,提升网络旅游体验水平。同时,旅游网站应加强与旅游景区、专业数字科技公司合作,减少运营成本,实现共赢。

3、完善网络旅游产业链

网络旅游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传统旅游企业的市场,对传统旅游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挑战,但也为传统旅游企业的转型升级、新型旅游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催生了新的盈利模式与企业类型。优化产业结构,建设功能齐全、结构互补的产业链条,是网络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动传统旅游业务数字化、网络化,将网络信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充分应用到旅游预订、旅游营销、旅游规划中;鼓励专业信息技术公司与旅游企业合作,参与旅游网站运营管理、旅游景区开发、旅游项目设计等工作;以传统现实旅游产业链为参考,结合网络旅游自身特点,开发功能齐全、结构完善的网络旅游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张清,王雪,武月娟.浅析网络虚拟旅游类型[J] .湘潮(下半月),2010(6)45-46.

[2] 张威,马鹏,张磊.虚拟旅游的功能结构、盈利模式与运营策略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09(9)156-158.

[3] [11] 王碧雪.以网络游戏为媒介的旅游虚拟体验营销探讨[J] .商业时代,2011(29)34-35.

[4] 熊伟,叶淋玮.我国虚拟旅游网站的功能评价研究[J] .人文地理,2011(2)154-160.

[5] 张学林.在线旅游的产品策划研究[D] .上海大学硕士论文集.

[6] 侯建娜,李仙德.在线旅游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1)151-158.

[7] 卢政营.国外网络虚拟旅游研究述评:回顾与展望[J] .旅游学刊,2009.24(12)83-89.

[8] 余汝艺.虚拟旅游及其发展研究[D] .河南大学论文集.

[9] 张定方,阮舒宁.虚拟旅游网站发展探析[J] .商业时代,2011(10)131-132.

第8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关键词:展示商品化;会展产业链;会展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政治多极化背景下,会展的政治经济属性得以强化。从经济属性上看,展示不断商品化和专业化,由此推动了会展产业自身以及其产业延伸价值的不断开发。从政治属性上看,会展产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会展不仅具有涉及产业议程界定的“政治”功能,而且具有区域(甚至全球)经济与政治发展议程界定的“政治”功能;二是会展成为各国政府及城市展示实力与政府营销的重要平台,各地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提高国家或城市形象,推动与域外资本与技术的合作,通过参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达到展示实力、提升形象、促进合作的目的;三是某些会展具有政治展示、宣传、教育与动员功能,许多政府主导型的会展开始采用市场化运作手段或干脆市场化运作,这也意味着会展产业化的领域越来越广。目前,我国会展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与其他产业融合的现象。本文以展示商品化、专业化展开路径为切入点,探讨会展产业价值链及其赢利来源,进而探讨会展产业融合途径与方式,旨在为会展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一、会展产业价值链及其赢利来源

(一)展示商品化、专业化与会展产业价值链

会展作为一种产业得以产生与发展,其核心在于展示自身得以专业化和商品化,主要围绕如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展示技术化路径,即通过实体与虚拟技术、展台展具及展示空间技术、表演与演示技术等的运用,进一步强化展示主体、展示产品及其消费主体的技术使用性价值内涵。二是形象化路径,即通过赋予展示主体及展示商品以及其消费者以艺术、审美、品牌与身份象征等形象,实现商品与信息价值增值。三是意象化路径,即将社会历史与文化和商品展示相结合,赋予商品以象征性的文化性、社会性以及政策性内涵。四是体验化路径,即通过主题、活动、形象的营造,使参与者获得求新、求异、求奇、求美、求知等方面的心理与精神层面的满足。

有的学者认为体验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经济形态[1],会展业已经从狭义的会议、展览拓展到大会展的范畴。按照这一范畴,会展被看做是一种“人造事件”[2],这些事件围绕主题、活动和形象核心要素由内而外展开,主题是最含蓄的内在要素,而形象是最外在的直接体现主题的要素[3]。形象可以通过刺激参与者的感官系统使其获得体验,活动可以通过参与其中才能有所领悟。从会展的角度看,主题必须从产业和社会发展趋势、展示区域文化以及有创意的未来愿景入手,通过有效的策划组织过程,形成关键词和主题思想,再围绕关键词与主题思想进行主题演绎。活动是主题演绎的最好形式,活动项目的设计需要为参与者提供富有创意的舞台、活动主题与线索、道具、活动角色和规则等方面的体验化设计,形象可以标志色、标志物、主题音乐、展示场景、展示产品、纪念品、口号、出版物等体验化设计予以实现。

从展示生产的阶段上看存在两种形态的展示生产,一是创意形态的展示生产,它以个体或团体形态的组织形式体现,以展示项目方案以及展示艺术和技术表达设计为生产对象;二是具体形态的展示生产,通过运用技术与组织工具,对创意形态的展示产品予以具体化为可以触摸、品尝、观赏、参与以及体验的展示产品。在商品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时,围绕商品的展示也会日益被专业化,进而因为专业化劳动而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易价值。会展产业价值链是展示组办方、展示主体以及其他参与主体通过展示技术化、形象化、意象化路线形成展示实体与虚拟空间、提供展示服务与活动体验、集聚展示信息,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满足各利益主体需求为目的,将会展主客体及其行为以及资源等要素联系起来,并依据特定的演进逻辑、时空与生态布展形成的价值来源关系形态。

(二)会展产业价值链赢利来源

会展产业价值的产生离不开策划与组织,由此形成沿组办方策划展示空间建设、租赁、经营及其物业组办方招展招商、宣传推广参展商、采购商、相关活动参与方进入展示传播与销售会展购买这一主线展开的价值链,由此产生的赢利来源包括:(1)展示空间建设、租赁、经营及其物业赢利。对于大型展览来说,要求专业化的场馆,这种场馆多是政府投资或融资建成。但是,对于会议、奖励旅游、节事和赛事活动来说,其场馆选择面要大得多,且其经营模式也存在更多可能。对于超大型展示空间经营使用还可通过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债券、银行借款等资本运作赢利。此外,还有展示空间物业经营赢利来源。(2)组办方及承办方展前、展中和展后一系列会展策划、组织与实施等服务赢利。(3)展会服务供应商增值赢利,供应商通过展会组织者、赞助商等提供增值服务获取赢利。(4)组办方相关活动赢利。(5)交易服务提成收入。对于组办方促成的交易,往往可以收取一定的交易提成收入。(6)后续创业融资、评估商业机会、企业培训等方式赢利。这一方式可以通过提升组办方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借助组办方大数据优势进一步拓展其赢利模式。(7)会展电子商务赢利模式。

从价值创造来源看,会展的价值不仅取决于组办方,而且还取决于参展商和观众,沿着参展商和观众参展投入推动了对支持服务的需求支持部门提供相关服务支持服务购买主线展开。参展商在这一环节不仅需要向组办方购买展位、门票,而且需要围绕展品运输以及展台搭建、展台展示与销售等活动付出大量的投入。观众,尤其是专业观众也需要购买门票、展示产品、酒店、餐饮等。因此,在这环节产生了支持价值,展会供应商的进入与支持形成了会展的经济拉动效应。

资源、人员和信息的高度聚集与互动推动了会展传播与广告价值的提升,由此产生了会展产业链的第三大价值来源,即传播与广告价值。组办方、活动参与方、媒体等可以通过丰富内容制作、完善内容销售渠道、拓展传播空间与渠道和会展信息基础设施等环节,促成会展传播与广告价值链的形成与发展。一般说来会展自身的经济社会政治价值越高、参与人数越高,品牌及空间影响力和辐射力越高,其传播与广告价值越高。因此,诸如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这种超大型会展,广告与媒体转播费成为其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由于会展核心在于组办方通过会展服务促使参展方的展示活动获得观众的认同,会展过程自身首先需要高认同度。这就需要会展组办方具有高度的品牌意识,采用严格的品牌价值链管理策略,就需要从场馆的设计、主题的选择、展会的规划、展会的组织与管理等具体方面来实施会展业的品牌化发展,从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提升品牌质量,不断扩展会展品牌时空影响力和价值。会展品牌塑造需要从会展组织(公司)品牌与项目品牌两个方面同力着手,前者需要会展组织者不断完善其治理能力及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网络关系,后者需要项目开发和拥有者以国际品牌展会为标准塑造其在同类会展中的影响力。从产业链的角度看,围绕会展组织(公司)、场馆、项目的品牌经营存在一个不断投入的过程,由此也会存在一个不断增值的过程。因此,会展品牌赢利成为会展产业链的第四大价值来源。

二、会展产业融合途径与方式

会展产业价值链涉及主体多、价值来源广,存在很强的融合市场空间,展示日益专业化和商品化对展示技术化和空间拓展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此推动了展示与技术、设计与创意的结合。从横向上看,展示、体验、休闲、创意等新型产业既可以相互之间交叉和渗透,也可以和传统产业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并形成产业增长,形成以展示为中心的单中心产业价值链融合结构或者多中心产业价值链融合结构。从纵向上看,形成以会展产业融合形成的产品策划与实施、服务、经营与传播等纵向一体化产业价值网络。

(一)会展产业价值链融合途径

从根本上说,会展产业离不开展示技术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由于会展产业价值的主要来源于围绕展示技术化、形象化、意象化展开,所以会展产业价值链融合也是以展示为基础。具体来说,围绕营销、技术、体验和创意等基本途径,会展可以与其他产业形成融合。

第一,展示所具有的整体营销功能,使得一般产业可以通过营销途径和会展产生融合,形成相关产业交易展,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可以通过举办相关产业的展览,实现产业融合。政府也可能通过举办区域相关产业展,推动产业集聚,提升城市产业和城市形象。

第二,通信、影视、出版和广告业的融合及发展,推动展示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技术融合路径与会展业产生融合,形成虚拟展、线上线下展示融合。借助数字技术,尤其是虚拟3D技术和动作识别技术,世界上许多博物馆已经实现了由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力图让访客获得“不仅看得到,更能摸得到”的双重体验。

第三,通过体验路径,会展业可以与旅游、休闲和体育产业形成产业融合,形成会展旅游、会展休闲和会展体育。旅游、休闲、体育在根本上主要是以一种参与性体验方式获得心理为目的的审美、自娱过程。作为一种聚集性活动,会展不仅可以拉动旅游、休闲和体育活动,而且自身还可以通过活动、聚集性体验等方式丰富人们的旅游、休闲和体育体验。

第四,通过创意路径,会展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产生融合,形成文化展、会展文化。创意自身需要通过展示获得认可、投资,需要通过活动交流形成创意碰撞。创意需要一定的聚集空间、特殊的氛围和有组织的活动,作为一种创意文化与会展融合形成的展示形式,创意园、创意展、创意会等在现资体制的支持下不断得到发展。例如台湾华山1914文化园区前身是酒厂,后来改造为文化园区,包含户外文艺空间和室内展演空间两个部分。整个园区形成集公园绿地、创意设计工坊、创意作品展示中心、文艺表演、文化教育学习、特色商店、创意市集于一体的创意文化园区。消费者来到文化园区,可以看表演或展览、逛特色商店或创意市集、参观酒作坊,或者公园休憩,或者点杯咖啡或啤酒,坐在广场或是大树下的露天座位,享受这难得的空间与时光。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园区主要存在五种类型。一是以旧厂房和仓库为区位依附,通过文化创意将其改造成集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创意与展示、文化旅游与休闲于一体的区域。二是以大学区或大学城为依托,形成文化产业基地或园区,形成集文化创意与研发、文化体验与学习、文化旅行与展示于一体的区域。三是以高新技术科开发区为区位依附,通过将设计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将文化与技术相结合,建成集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研发、展示与学习体验于一体的区域。四是以传统特色文化街、社区、艺术家村为区位依附,在原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产业聚集、产业融合和产业化运作以及空间改造,形成集文化生产、展示、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区域。五是以博物馆网络为依托,形成集展示、学习、体验、休闲与旅游于一体的区域。

以上四个融合路径之间会产生进一步融合,形成更为复杂的会展产业融合方向。例如传统的农业可以与休闲、旅游、活动、会议进行融合,形成休闲农业园;还可以通过创意文化和科技途径,形成民俗生态展示和旅游型、农业科技展示与旅游型等形态。随着体育与展示、体验的融合,体育进一步分化为参与性体育和观赏性体育。其中,观赏性体育比参与性体育更能体现休闲体育休闲性,可以获得日常生活或一般性的休闲体育难以获得的移情、迷狂等情绪体验[4]。

(二)会展产业融合方式

从产品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角度看,可以将会展产业融合方式分为:(1)渗透型融合,可以在客源、技术与服务上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从客源上看,会展聚集了庞大的参展商、观众,可以与传统的酒店业、旅游业、餐饮业、广告业等进行融合。从技术看,信息、媒体和设计技术的发展最终会表现在展示技术上,由此推动了它们与会展产业的融合。从服务的角度看,会展本质上就是一种服务,它既可以和传统的服务产业融合,也可以和其他现代服务产业融合。渗透型融合可以由会展业渗透到其他产业,也可以由其他产业渗透到会展产业。对于品牌、大型公司来说,渗透融合往往成为它们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方式。(2)互补型融合是指会展业与在资源、功能、空间上互补的其他产业或地区通过合作、联盟等方式进行高度整合的过程。例如会展公司可以通过合同与旅游目的地公司在会展培训、体验等项目上进行合作,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会展经营模式。又如实体会展、博物馆等可以和电子商务公司开展合作,形成“专业公司+线上平台+线下展示或体验”的有机统一。互补型融合在产业组织结构上推动了企业联盟、网络组织的发展。(3)替代型融合。会展替代型融合需要具备两个前提:一是融合的产品之间具有相似的特征及功能,是可替代的产品;二是这些产品之间具有共同的标准元件束和集合。在会展产业,产业功能在创意、展示技术方面容易发生替代型融合。从创意上看,会展产业最容易与创意文化产业产生替代型融合。从展示技术上看,会展产业最容易与媒体、信息产业产生替代型融合。随着展示文化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替代型融合也推动了大会展业的产业。从产业组织的影响上看,替代型融合引发了越来越多企业加入会展业,推动了会展业内部的竞争与创新。(4)重组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发生在与会展业密切联系的产业或会展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将原本各自独立的产品或服务在同一空间、同一流程、同一主题中通过组合效用,而产生不同于原有产品或服务的融合过程。例如将相声业、传媒业、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相声大赛,进而将相声大赛融入节事活动之中,可以实现将单纯地相声产品通过重组后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的会展产品。又如通过创意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与会展产业融合,将传统工业区、文化居住区改造为集文化创意、展示、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区域。

从企业融合的角度看,存在两种产业融合基本方式,一是从事会展业的主体向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其他产业向会展业的整合发展,我国更多的融合方式属于第二种(如表1所示)。例如像九华山庄这样的酒店已经实现了由度假型酒店向会展型酒店的转型,而像湖南电视台等媒体通过不断创新选秀节目来提高其收视率。而中青旅更是国内实现将旅游业与会展业融合的成功公司。2014年为了满足参与大型会展项目的需求,它成立了中青旅博汇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又如,对于中超这种俱乐部经营来说,能否参与更高级别的赛事活动相当重要。并且,俱乐部还需要策划一系列相关活动来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培育球迷。随着会展业的进一步发展,第一种融合方式获得了飞速发展。例如,诸如奥运会这种大型活动自身会促生相关旅游、体育、文化等公司的产生。博物院通过摄影、X光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3D等新技术制作精密的图像,让文物在保存、修复、学习、推广、应用等方面上有更多元的可能性并实现了典藏数字化、数据化。通过资料整合、文案创意,横跨数字艺术、纪录片、多媒体制作等不同领域,推出如国宝总动员、网上博物馆、富春山居多媒体展示、博物馆展等多种展示与体验方式。

随着会展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会展企业可以通过多元化方式将集旅游、休闲、教育及体验、购物于一体的多业态经营形态。从市场融合的角度看,主要存在如下两种方式:一是基于组办方及其供应商-赞助方-参展商形成的市场融合空间。从组办方与展会供应商的角度看,可以实现会展与其他产业供应商之间的市场融合。从赞助市场的角度看,可以实现与媒体、广告产业等市场融合。从参展商市场的角度看,其在实体和虚拟空间集聚特征可以和许多产业实现市场融合。二是基于参展商及其供应商-观众形成的市场融合空间。

从制度融合的角度看,存在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会展产业内部通过互动形成会展产业行业标准,实现其产业内部微观层次的制度融合。会展产业企业、协会在与其他产业企业、协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产业间行业标准,实现会展产业与其他产业微观层次的制度融合。例如西方发达国家的展览业都设立一个唯一的、独立的、权威性的展览管理机构,如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LAEM)、德国展览委员会(AUMA)、法国海外展览委员会技术、工业和经济合作署(CFME-ACTIM)、英国会展业联合会(EFI)等,它们在推动展览产业标准化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宏观层次的制度融合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一起协同治理制度。例如英国政府会展与其他产业融合涉及文化、新闻、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它们只管政策与财政拨款,涉及的文化协会、艺术协会、博物馆协会等负责对相关企业或机构评估和拨款。因此,各种非政府公共会展文化机构建立了相关产业发展与融合的网络体系,成为政府、协会和企业协同治理的组织网络。

产业融合最终形成一定的产业生态,并在空间上形成集聚,而产业集聚反过来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在空间上,北京、上海、广州等会展发达城市多经历了集聚核形成阶段、点轴集聚阶段和网络集聚阶段[5]。以这些城市为中心,我国已经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多区域、多层次会展业集聚区带。这些产业集聚区都开始尝试通过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其中最为流行的做法是“会展带动、创意发力,推动文化、旅游、会展产业的融合”。一些科技产业园、农业生态园、经济开发区,也在尝试通过与会展、创意文化产业融合实现产业和园区升级。

三、结论

展示商品化、专业化促进了会展产业的形成,而会展产业价值链多功能属性、跨界属性、多赢利来源特性,使会展产业容易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通过营销、创意、体验和技术等融合路径,会展产业可以和其他产业融合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目前,我国会展产业形态已由最为常见的会展旅游向更为多元的产业融合形态转变。通过渗透融合、互补融合、市场融合、重组融合等基本融合方式,会展产业组织结构需要做出相应的优化。通过企业融合、市场融合、制度融合,会展产业融合有助于推动区域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升级。由于会展产业具有整体营销和经济拉动的功能,会展在产业融合与集聚中发挥了其他产业所不具有的特殊作用。

事实上,会展作为一种由政府、专业会展公司、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参与和供应主体,在一种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有关展品、产业主题和议题、品牌等展示的网络组织,无论是政府主导的还是市场主导的展会组织,都会在推动组织间的“网络化”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6-7]。基于展示、体验和创意结合成为产业融合、升级和集聚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由此产生了展示(会展)经济、体验经济和创意经济新形态。因此,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格外关注会展产业融合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企业自组织的作用,不断完善会展产业价值链,吸引其他产业进入会展产业链实现某一环节或多环节的产业融合。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会展产业融合和集聚中的政策规划和导向作用,为会展产业融合提供政策支持。应尽早形成国家或区域会展(或文化)产业融合治理机构或平台,实现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的协同治理,推动产业融合在复合人才培养、多元融资等配套性制度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B.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45.

[2] Getz D.Event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M].New York:Cognizant Communication Corporation,2005:21.

[3] 余美珠.基于体验经济理论的旅游产品要素设计:福建省泰宁县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42.

[4] 王健.休闲体育研究综述[J].云梦学刊,2010(1):56.

[5] 张玲,邬永强.广州市会展旅游业集聚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J].地理学报,2013(2):111-116.

[6] 李勇军,黄柏青.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及其组织网络构成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2):135.

[7] 姜永常.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例[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07-112.

第9篇:数字化酒店运营管理范文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工作回顾

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四个发展”为主要路径,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全面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奠定了“十二五”发展的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0.7亿元,增长1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5.3亿元,增长31.1%;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增长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亿元,增长17.1%。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3.6∶53.4∶43.1,其中一产比重较上年降低0.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7%,工业主导型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强化,园区引领作用尤为明显。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社会民生显著改善。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42元,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6634元,增长21.4%,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采取临时价格干预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措施,有效抑制物价高位运行,切实保障了困难群众的生活。全年用于社会民生的投入占到财力总支出的80%以上,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投资55亿元,一批关乎长远、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相继实施和建成,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八个方面:

(一)强化项目拉动作用,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围绕东部城市群建设的目标要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巩固和保持了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严格实行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制度,加强对火车站综合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教育布局调整、排污口整治等23项重点项目的督查,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不断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涉及民生项目的投资大幅增长,其中医疗卫生、节能环保、农林水务等方面的投资分别增长51.4%、40.3%和39.6%。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民间投资日益活跃,投资比重达到65.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到位资金176亿元,其中省外到位资金119亿元。“青洽会”签订各类项目33个,签约金额189.5亿元,外向型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开放的成果日益丰硕。

(二)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结构调整深入推进。我们始终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路径,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投资242.9亿元,实施工业项目177项,工业技术创新项目32项。多晶硅、单晶硅、电子铝箔、镁合金、藏毯绒纺、生物制药、改装汽车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铝板带箔、PVC复合材料、二甲醚、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光伏电池及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增强发展后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力支持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97.8亿元,获得省政府“年度省工业投资贡献奖”,对全市工业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组团赴韩国、澳大利亚等开展了大型推介活动,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81.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2亿元,被世界科学发展联盟和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评为“世界旅游名城”。以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朝阳物流园区、铁路物流中心基本建成,物流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扎实推进“三农”工作,城乡统筹成效明显。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措施,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农业生产喜获丰收,粮食总产量26.9万吨,蔬菜总产量72万吨;肉、奶、禽蛋产量分别增长6.4%、10.8%、20.9%。集中建设冬暖式温室3500栋,建设畜棚4000栋,新(改、扩)建各类养殖基地75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53家,带动周边农户21万户。认真实施“千村建设”、“百村示范”计划,农村水利、公路等一批基础项目顺利实施;完成村道硬化360公里,新建农村公路49公里;7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全面完成,实现4.7万人稳定脱贫。城乡统筹工作力度加大,“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承载能力逐年增强。扎实推进“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的发展战略,全面完成了《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重点部位、重点片区、重点项目的详规修编工作。旧城改造稳步进行,完成拆迁面积106.4万平方米,开发建设1399万平方米。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建设,商品房施工面积1276万平方米。加大供排水设施建设,新增管网27.3公里,改造管网11公里,供排水能力不断提高。深入实施畅通交通工程,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停车场等项目进展顺利,道路通行率平均提高20%,有效保障了安全有序顺畅出行。推进重点功能区的开发建设,海湖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亿元,生态宜居形象初步显现。做强,服务全省的目标正在大步推进!

(五)积极实践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创卫、创绿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重点绿化工程按计划实施,完成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造林1.7万亩,各项工程造林27.3万亩,义务植树501.2万株,新增园林绿地40公顷,完成海棠公园、河湟公园等主题公园建设。围绕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启动了“清水入城”工程,开展湟水河排污口综合整治和南川河城区主河道清淤,停产、取缔了一批违规采砂场。历史遗留铬渣处置、“两废”中心建设等一批环保重点项目进展顺利。6个示范片区、83个村的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有效实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淘汰了一批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6天,比上年增加5天;湟水河小峡出口断面水质达到三类,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城市宜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六)各项改革纵深推进,体制机制更加有效完善。全面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实行政事分开、医药分开,成立了市医疗卫生服务管理中心、市医疗机构药事服务监管中心,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组建了湟水投资管理公司、园林旅游体育资产经营公司和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运营管理公司,市场化运营体系不断完善。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挂牌营业,浦发银行、新华寿险等一批金融机构在落户。继续推进城司二期企业债券发行工作,融资能力明显增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机关人事制度改革,制定并试行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涉及民生的听证会现场直播、政府雇员、总师等制度。加快市级公园管理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成立了公园管理中心,对5个市级公园全面实行了免费开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享受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七)倾心关注民生福祉,群众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坚持把新增财力的80%和主要工作精力放在社会民生事业上,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不断激发全社会创业、就业的激情与活力,城镇新增就业2.7万人,各类失业人员就业1.9万人,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35.1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持续扩大,养老保险新增扩面13616人,失业保险扩面4300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2%,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顺利启动,实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开工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31905套,农村奖励性住房3025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18000户。大力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建设,改造学校危房33万平方米,湟川中学、二十一中新校区交付使用;“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教育布局调整、素质教育等多项成果走在了全国前列。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等建成使用,城乡医疗卫生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文化为民办实事工程,建成352个农家书屋和11个乡镇文化站。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获得“年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我市有1个村、11个单位分别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和“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稳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落实“5568”创新工程各项任务,全面启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殊荣。

市委、市政府10大类62项为民办实事项目顺利完成,全面兑现了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

(八)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谐稳定局面进一步巩固。切实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一年来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58件,政协委员提案160件,办结率100%。全面落实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勤政廉政各项规定,廉政建设取得良好实效。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农产品及农药监管,开展滥用食品添加剂、饮食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网络,公共管理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认真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人民、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在抢险救灾、维护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力推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化解了各类不稳定因素。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各民族团结互助、共谋发展的局面得到巩固。不断加强工商、统计、气象、质监等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妇女儿童、残疾人等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与此同时,我们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新玉树的重大部署,扎实做好援建工作,涉及杂多县萨呼腾镇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62个援建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7.2亿元,完成援建任务的66.1%,其中4个村的农牧民住房和城镇居民住房等8个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得到了杂多县干部群众的肯定和好评。

各位代表,回顾一年来的政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与开拓进取的结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有效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向奋斗在全市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向中央驻宁单位、省直各部门、人民驻宁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建设和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市加快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压力逐年增大;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财政规模小、调控能力弱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拆迁和安置的难度加大,制约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环境、功能品位与市民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还面临许多新课题,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二、年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年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大力实施“一统三基”发展战略,围绕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目标,围绕“五个三”工程,加快优化需求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注重投资拉动和产业支撑,牢牢抓住城市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提升、民生保障等重点,抓细节、做精品,全面加快“四个发展”,全力推进文明城市创建,用新举措丰富生活之城、幸福之城的新内涵。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转移劳动力30万人次;节能减排控制在省上下达目标以内。

各位代表,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改进工作方法。我们将牢固树立精细理念,悉心打造精品城市。不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社会管理,都要体现精品意识、精细理念,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盘活存量,提升效益,优化服务。坚持把心思聚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在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在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出精品上,精细化规划、精细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让未来在规划中更加靓丽,让城市在建设中更具特色,让社会在管理中更趋和谐,让人民在服务中更加满意!

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重点突出以下八个方面:

(一)致力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突出实施重点项目。以“项目推进年”为契机,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商品房开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社会民生等领域592个建设项目,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完成投资630亿元以上的目标。

准确把握投资重点。深入研判宏观经济形势,把握国家投资重点,有针对性地在水利、节能减排、保障性住房、扶贫开发、生态环境和改善民生等领域预先谋划、精心组织,及时申报一批项目,力争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计划,使项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继续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注重对改善“三农”的投入、对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对城乡居民住房和改善人居环境的投入、对流通领域基础设施的投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地位和作用,围绕产业定位和比较优势,综合运用土地、财税、金融等手段,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新兴产业、知名品牌和重大项目,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确保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落地实施。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全面落实重点建设项目市级领导联系督导制度、重大项目工作例会制,严格项目监管,统筹安排,责任到人,争取早安排、早协调、早征地、早开工。保证建设有序,投资到位,质量过硬,力争使每个工程都成为效益显著、人民满意的工程。

同时,全力抓好玉树援建工作,圆满完成决战年的建设任务,为建设新玉树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调整优化结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省委关于要实现“三个新突破”的要求,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主攻方向,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拓展发展空间,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突出工业支撑作用。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确保工业投资完成29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以上。抓紧制定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意见的具体措施,认真贯彻省政府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意见及关于应对当前工业经济突出问题的十项举措,扎实推进“双百”行动,以引进大型企业和培育知名品牌为突破口,加快推进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太阳能光伏制造、有色金属、特色化工、藏毯绒纺、高原生物制品、装备制造、锂资源精深加工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快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园区经济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园区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充分利用县域工业园和资源禀赋条件,围绕产业定位和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国家服务业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加大对旅游地产、旅游重点景区和重点项目、文化体育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开发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全面加快旅游业发展。积极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经验和优质高效服务的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服务企业,大力发展连锁酒店、家庭旅店等服务业,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围绕海湖新区商业核心圈建设,启动夏都会议中心、北京新华联等项目建设,不断完善会展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功能,建成国际会展中心C馆。做好商业巷、水井巷商务区、建国路等重点商圈建设,实施王府井城西店等商贸项目,提升商业中心档次和竞争力。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连锁便利店、社区菜店及配送中心改造等商贸流通设施建设,扶持和培育一批农副产品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抓好青藏高原农副产品集散中心的启动运营,及早发挥集散中心调控物价、保障供给的基础作用。

持续发挥消费拉动作用。积极寻找扩大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以改善投资结构拓展消费空间,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5亿元。积极改善民生,促进居民创业就业,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养老、医疗、低保、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增强消费预期。加强对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引导,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巩固扩大“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建设成果,落实好家电下乡“提标扩面”等政策,努力扩大农村消费。多措并举,全力促进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持续促进农民增收。坚持不懈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步伐,逐步实现城市资源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按照率先在全省建成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的目标,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推进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步伐。加强蔬菜、畜产品生产,提高农畜产品的商品率和自给率,特色种植比例保持在75%以上。加快新型设施农业建设步伐,新建冬暖式日光节能温室和大棚各3000栋,牲畜暖棚4000栋,新(扩)建奶源、肉牛(羊)、生猪基地各10个,禽类基地5个。新(扩)建蔬菜保鲜库5座,使全市的冷藏保鲜库容达到10万吨,提高菜篮子产品储存调剂能力。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加快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引大济湟”西干渠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及县域供排水配套管网,抓好重点河段防洪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着力抓好人畜安全饮水工程、设施农业和养殖基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实施灌区改造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抗旱技术。统筹建设一批农村水、电、路、沼气、太阳能灶等项目,解决5万人、4.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农户沼气池6600座,新建农村公路100公里,硬化村道100公里,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三集中”,力争完成土地集中经营25万亩,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整合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实施100个示范村建设,切实改善农村面貌。准确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大趋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点的扶贫开发道路。今年集中实施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解决5万名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发展壮大城郊经济、县域经济,着力打破市内四区三县之间资源和要素流动的各种障碍,推动区域内经济形成城乡结合、优势互补、一体化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促进城乡群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致力于增强载体服务功能,科学规划建设城市。贯彻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努力增强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突出体现“现代、大气、特色”的城市品质,用规划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城市发展框架,逐步增强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城市功能。

强化引领作用。围绕转变发展思路、城市职能、发展方式,进一步突出在东部城市群建设中承担的“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通过区域职能的合理分工、重大设施的协调布局和城市群网络发展的统筹等方法,构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细化城市各层次规划。以《2030年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为契机,制定《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市居住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套标准》等一系列地方规章与标准,落实城市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用地和空间,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加快重要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将规划与城市发展进程、片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规划工作向精细化迈进。立足高原山水河谷城市特质,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加快第五立面研究和城市色彩导则制定,强化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格局的呼应,提炼和塑造城市独有的特色。

进一步完善载体功能。继续推进“东延、西扩、南活、北优、中疏”发展战略,力争启动多巴综合片区建设。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规范土地招拍挂和集体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工作。抓好火车站综合改造、中心广场北扩等重点项目,打造精品街区。完善海湖新区服务功能建设,充分利用环湖赛、青年电影节等重大活动推介海湖新区,尽快聚集人气。加快京藏高速南过境公路建设,启动凤凰山快速路项目,做好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等重点工程的协调服务,提高与周边重大交通枢纽的沟通衔接。抓好柴达木路综合整治二期等道路建设,持续抓好畅通交通工程,实施停车场、人行天桥、换乘中心、微循环片区、畅通示范街等项目,优化静态交通,分阶段实施环城公交、直达公交、同城公交建设,在有条件的道路设立公交专线,优化线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畅通能力。做好城市排水设施维护工作,加大老城区老化管网改造力度,新建市区扩展和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全面保证城市“输血”功能的健康有序成长。

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加强规范化、制度化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法规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城市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精细管理,持续巩固和发展创卫成果,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复检。扎实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人性化,让更具亲和力!让人民更有幸福感!

(五)致力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以创建全国森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目标,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促进生活环境、建设环境以及投资环境的改善,努力建设高原山水花园城市。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坚持“三环”绿化战略,抓好大南山生态绿色屏障、小酉山绿化工程,完成“三北”防护林、公益林等造林工程26.3万亩。加快城市出口道路绿化美化、城区“三河六岸”绿色滨河景观带、北山危岩体综合治理等城市重点景区及主题公园建设,抓好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等项目。深入实施“清水入城”工程,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再生水利用项目建设,开工建设第四和第五污水处理厂,力争湟水河出口断面水质逐年改善。

切实强化节能减排。进一步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积极培育以低碳产业为特征的绿色发展模式,不断完善“有色金属—天然气—盐化工”产业链,构筑循环经济体系,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强建筑节能监督和管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推进低碳型社会建设。

扎实推进创模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实政府、企业、个人的主体责任,全力完成“创模”达标各项阶段任务。实施以历史遗留铬渣综合整治为重点的重金属污染和工业废水处置工程,加快“两废”中心、餐厨垃圾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监督实施中星化工公司搬迁,实现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深度处理。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不断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加大汽车尾气、煤烟、扬尘等综合治理,确保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保持在85%以上,切实提高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清、天蓝、地干净的宜居环境之中!

(六)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社会事业更快进步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今年政府将继续整合资金30多亿元再办一批民生工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福祉!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深入开展“教育均衡发展年”活动,推动教育改革试点,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步伐和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完善涵盖终身的教育体系,使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启动实施第二轮教育布局调整和校安工程,重点抓好五中、十四中、聋哑学校、张家湾小学迁建和四中扩建工程,推进三县示范高中建设,加快规划和实施一批城乡幼儿园项目,不断满足各个层次的教育需求。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巩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成果,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抓好海湖新区医院、市级综合(专科)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和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不断提升医技水平,满足城乡群众就医需求。

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重点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复转退伍军人就业及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全力做好创业及就业工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启动综合性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综合和优惠政策等扶持。积极鼓励、支持各类经济实体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力开展全民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能力培训活动,培训创业人员1万人,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4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各类保障标准和补贴标准,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保障需求。关注低保边缘人群生活状况,建立低保对象保障与物价上涨补贴动态管理长效机制,提升低保对象生活水平。推行低保对象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逐步提高孤儿和无人抚养未成年人生活补助标准。构建“政府主导、平台运作、社会参与、股权多元”的公共租赁房建设新模式,建设各类城镇保障性住房13758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000户,奖励性住房17000户,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住房条件。

继续加强物价调控。把稳物价保民生的政策一以贯之,抓好每个季度,抓住每个月份,使影响全市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的主要因素得到有效抑制。加强同省外蔬菜、生猪产区的联系,建立互利合作的产销关系,建成和发挥好300个社区直销菜店的作用,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对人民生活影响较大的重点商品继续采取政府补贴、以奖代补、批零差率控制和最高限价,严格实行“四包四定”制度和市区联动机制,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价格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市场经营秩序,确保全年价格指数继续回落。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公共服务职能和购买服务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承接政府部分服务职能,参与社会管理。依托社区基础平台,建立组团式服务管理队伍,实行“定格、定人、定责、定流程、定奖惩”的网格化、精细化服务,实现公共资源共享化,业务流程规范化,社工服务高效化。全面启动市区居住小区物业管理标准化建设,使物业管理提升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服务的重要抓手。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推进“平安”建设,着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社会管理支撑保障六大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完善各级救灾应急指挥系统,全面提升减灾救灾工作水平。做好“双拥”模范城市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强化新时期宗教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制定和落实养老服务优惠政策,加快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充分发挥惠民政策的引领激励作用,重点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努力稳定人口增长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七)致力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推进文化建设。认真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因地制宜、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量力而行”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推动文化事业更加繁荣。加快制定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探索“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大繁荣,把建成地域特色鲜明、经济效益良好、创新能力凸显、产业体系较为完善、文化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的青藏高原文化中心。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城市为载体,深入推进歌舞团、戏剧团体制改革,成立全市范围的群众文化协会,加快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进度,全面开展文体旅游活动,积极打造文化品牌。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开发老爷山花儿会、湟中“八瓣莲花”、湟源排灯等资源,彰显历史文化魅力。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资源共享、综合利用,科学编制全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和区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扎实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着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弘扬文化特色,加快产业基地建设,精心组织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工程。加快文化、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抓好文化产业园区、影视剧院、体育游乐场等项目建设。培育3—4个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剧(节)目和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发展壮大广播电视、电影院线、出版发行、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大财政对各类商业演出和公共文化演出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

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围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达到西部城市前列、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任务的目标,以建设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舒适便利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为重点,全面加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精神,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综合竞争力,切实用政府工作的辛苦指数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八)致力于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积极探索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新机制。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文化卫生、城市公交等体制改革,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积极推进“政府雇员”制度,培养、引进和留住各类优秀人才。抓好融资体制改革,运用信托、债券等融资方式,创新城市建设项目筹融资运作模式,形成可持续的城市建设资金支持体系。

大力培育市场主体。集中力量,采取补贴和直接投入等措施,在园林旅游、文化体育、便民服务、设施农业等行业培育更多市场主体,重点扶持以市民创业为主导的微小企业,重点扶持市民开办家庭旅馆、餐厅等文化旅游服务业态,重点扶持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的有益探索,既缓解旅游压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带动民众创业,促进和扩大就业。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有机结合,继续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和渠道,注重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办好“夏都国际论坛”,加大对外向型企业的涉外服务力度。积极推进与发达地区乃至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加快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让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国际国内的发展之中。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全面完成年的各项工作任务,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谋划、执政为民、加快发展、勤政廉政的意识,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执政水平,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一)注重调研,广聚民智,确保科学决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克服多种不利因素,实现科学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听民意,集民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做广大群众“看得见”的干部,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听证、专家咨询、责任追究和重大建设项目工作例会制度,使各项决策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接受监督,完善制度,确保依法行政。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依法履行政府职责,确保政府施政行为的法制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及时公开群众关心和关注的事项及信息,接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

(三)善于创新,狠抓落实,确保高效执行。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做出政绩、干出成效。坚持一线工作法,敢于直面矛盾,一个一个解决问题,一项一项落实工作。关注民生问题,特别是选准选好民生实事,尽快明确、及早开工,言必行,行必果!坚持用大开放的思路研究新形势,以大创业的动力解决新问题,以大发展的成果破解新瓶颈,以大和谐的局面推动全社会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