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农村道路建设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道路建设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村道路建设意义

第1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促进农村的资源有效开发,扩大商品渠道,改善农村经济环境,促进小城镇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首先要克服一切困难解决农村道路交通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农村道路交通。

一、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背景

1、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我国公路网包括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对于农村道路范围的界定的观点不同,本文提到的农村道路是指主要为行政区辖内经济、文化、人民生产、生活服务的道路,以及不属于乡道以上公路的行政村之间及行政村与外部联络的公路。

2、农村道路建设提出的背景我国经济发展至今,由于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全面展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全部认识到了农村道路建设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改善了交通条件后,快速地实现了奔小康的梦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下,国家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决策。新农村道路建设二十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真正实现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农村道路建设。

3、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有利于粮食的生产及销售,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实现提供帮助,而且由于修建农村道路属于劳动密集型项目,使用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与建筑材料,有利于农民增收。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加快农村交通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速度。加强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立,发展农村道路能够减轻农民负担,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

二、新农村道路建设的发展现状

上到中央下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但由于我国农村的自身情况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我国农村道路在规划、设计甚至施工阶段就存在问题,对日后道路的养护中也存在诸多问题。

1、道路工程建设资金筹集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公路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是资金投入不够,而资金投入不足的首要原因是投资主体缺位,投资体系不健全。首先,主体不明确。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上,一方面,很多人以为农村道路建设属于公路建设的范畴,责任主体理属于交通公路部门,而事实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农村道路建设是国家整体经济不断加强和提高而带给农村居民的,所以地方政府才是责任主体。另一方面,由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不明确,直接导致投资主体的不明确,使修建道路的资金筹集困难丛丛。其次,地方财政紧缩一级投资主体单一。虽然我国中央在不断加大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资金与政策扶持,但是这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大量需求是不够的。而且,目前我国农村道路发展的状况处于单一融资模式下,这种单一的投资结构,在农村道路工程建设投资巨大和任务繁重的现实情况下,筹集建设资金非常困难。

2、农村道路工程建设规划需因地制宜农村道路属于低等级公路,大部分在四级或四级以下,而且没有纳入国家公路网,乡镇或村委会是农村道路权属部门,因而不可避免地在农村道路的规划设计上出现不合理现象。同时,在我国农村的数量多分布零散,地方政府在规划时往往占用大量耕地林地,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影响了生态环境。

3、农村道路质量问题严重农村道路的修建资金大部分来自当地政府和群众,资金来源有限,使农村道路施工标准与施工队伍不能与高级公路相比。农村道路质量不高,施工单位责任心不高施工技术低劣。在道路施工中我们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工期,要保证工程质量,不能擅自缩短工期、擅自增加工程成本,很多农村道路出现质量问题是因为缩短工期造成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一般由乡镇组织实施,而乡镇一般缺少公路建设、工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监管能力差,工程质量根本不达标。

4、对农村道路做不到及时养护由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前期标准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车辆超载现象频繁发生,农路道路原本承载力差,使很多大量乡村公路出现龟裂、坑槽等现象。这样现在发生除了前期建设标准过低之外在加上超负荷使用、养护不及时等直接导致公路使用寿命缩短。

二、改善新农村道路建设的方法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运输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而要改变农村运输的落后面貌,国家在宏观政策,特别是区域性政策方面要有优惠,同时针对乡村公路在建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乡村公路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性。

1、明确乡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及农民的积极性,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第一、明确农村道路建设的责任主体;第二、明确职责,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投资;第三、提高沿线农民建设农村道路的意识;第四、加大国家政策支持,稳定当地物价。

第2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

城市规划,城市道路建设,规范性,科学性,可持续发展性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引言: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城乡区域整合,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增大,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产生关键影响;城市道路建设是城市连接乡镇,工业对接农业的重要纽带,是城市规划的规范性、合理性、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体现方式之一。

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学科,世界各个国家对其定义各不相同。作者认为国内的城市规划是综合运用各学科,以促进城市发展为中心,通过区域化的合理建设和合理配置方式,打造适合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所的手段。综合来说,城市规划最终是服务于使用者,为使用者带来便利的同时间接刺激区域经济发展,提高物质文明水平,从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

1、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规范的模式:

城市规划需要遵循发展规律,这种规律来自多种形态赋予,有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等,必须要做到规范设计,规范规划。从一个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规划在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功能区域进行规范划分,根据城市发展的空间定位、城市发展的需要、人口居住的密集度,规范的划分出对应的功能区间,譬如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等,进一步推动城市规模扩大与城市发展。

2、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合理的布局:

如上述,城市规划的本质就是规范的划分城市功能区域,所划分出来的居住区、工业区、农业区、旅游发展区等功能区域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进行合理的布局。合理的布局是方便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各项活动的基础手段之一,譬如休闲广场、购物商场、饮食饭店作为生活、娱乐活动场所,三者必须考虑合理的布局构成商业休闲中心区域,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效益,扩大区域经济辐射,且对城市规划反作用,使得城市规划的合理布局更加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加符合自然生活规律的进化。

3、城市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可持续发展的统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来自统一筹划,既要为满足当前城市发展需要留足空间,又要为今后城市发展谋划预留空间。作者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统筹所必须具备的要素。“天时”代表城市规划的大环境,这种大环境要考虑城市与乡镇,乡镇与社区,社区与村组之间的联系,以城市规划促进城市发展,以城市发展谋求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城乡、乡镇、社区走特色创新之路,创造改革试点机遇,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助力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地利”代表城市规划的小环境,这种小环境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规划时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村镇发展,通过上述的规范模式、合理布局,围绕先天的地理位置、地域条件,坚持向城市中心外环发展,坚持向城郊结合部发展,减少城区与郊区建设差距,改变城市仅一个中心圈的格局;“人和”代表城市规划的“添加剂”,要充分考虑人口聚集区所处的位置,聚集区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人”这一主观要素,有针对性的统一建设,统一筹划,统一调配,促进城市规划的成果更加完善,更加符合“人居”。因此,“天时、地利、人和”营造了城市规划上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城市、乡镇发展中的差距进一步缩短。

城市道路建设的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建设包含城区道路建设、城郊道路建设及农村道路建设。加快城市道路建设发展,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投入力度,能有效的缓解城市居住环境拥挤现状,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城市道路建设在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中处于建设路程最长,道路建设量最大的国家,所以城市道路建设必须要有超前意识。

1、城区道路建设

城区道路是城市商业区、公共场所、写字楼等城市功能场所的联系纽带,决定了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便捷性和效率性,城区道路建设必须要超前规划,超前设计。以南京为例,至2002年底,南京市城市道路总长度为5368.53公里,全市人均道路面积11.31平方米,主城以绕城公路、内环路以及八条放射状连接线的“两环八射”快速路系统初具雏形,“经五纬八”的主干道网络已经形成[[1] 解读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N].扬子晚报,2004年2月25日 ][1]。但是南京城区道路建设仍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区域交通道路瓶颈尚未消除,缺乏建设的超前意识。

2、城郊道路建设

城郊道路是城区通往乡镇,乡镇联系城区的重要通道,城郊道路建设必须要跟上城市发展需要,必须充分考虑到地理位置以及规划布局。以南京新城区江宁区为例,作为南京中心城区南向发展走廊的主要城郊道路,南京老城区进入江宁区的最主要交通枢纽,江宁区仅有两条城郊道路将军路、宁溧路。伴随着南京市城市圈范围的扩大,城郊道路建设严重滞后,建设比例失调,阻碍了南京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在南京南站建设后配套建设高架路等支干道,仍不能达到城区快速通行的要求和缓解日益增大的通行压力。

3、农村道路建设

农村道路建设是满足乡镇第一、第二产业服务城市发展的重要道路保障,为乡镇居民“衣食住行”提供便捷的绿色通道,为乡镇居民发展特色农业提高输出的“生命线”,为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带来机遇。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代表农村,农村代表农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推算,大陆范围农业人口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以上,绝大部分农民还处于生产资料匮乏、生产力中下的环境当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道路建设落后于生产活动的需要,从某方面也助长了城乡差距的增大。有句俗语:“要致富,先修路”,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资力度,加强对农村道路建设管理,必将为引进现代化生产工具增加农副产品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和缩短城乡差距带来便捷。

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两者的影响和利用

据世界银行研究,通常发展中国家交通需求增长超前于经济增长速度两倍以上,城市交通普遍落后于城市化进程,解决交通问题将是我们长期面对的艰巨任务。作者认为解决的根本途径就是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建设的衔接,加大道路建设投入,让城市规划服务于道路网络建设,让道路网络建设来规范城市规划,两者相结合来促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加快。

城市规划影响城市道路建设的合理性。如果不考虑城市规划的影响,遇阻修路,遇山开路,势必造成城市格局条块分割,影响城市的整体形象和阻碍城市转变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需要。所以,规范、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运用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加强对城市道路建设管理,更好的促进城市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制约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性。如果为了城市发展,为了区域经济平衡,盲目的跟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规划营造出花园城市,风景城市,势必造成资源浪费,城市没有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所以,利用自然风景、天然环境通过城市道路建设的延伸,展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的同时转移城市中心圈,加快城市发展。

结语

自古有人活动的地方形成村落,逐步发展成乡镇,再而发展城市,可以说城市的发展始终围绕“人”这一根本;又如鲁迅在《故乡》一文中写到: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城市规划和城市道路建设都是“以人为本”,通过两者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为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应用

Abstract: our country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for developing the rural economy and solve the masses travel inconvenient ques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rural highway quantity is not enough, the technical level is low, so need scientific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ndex accelerated highway construction. At the same time considering the rural areas the reality of the situation, the technical index of the application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resources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Keywords: the countryside; Highway, Construction; Technical indicators; 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农村地区公路建设是发展经济、服务于民的重要举措,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交通建设的支持。新时期我国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增加公路里程,农村公路建设已成为一项“民心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公路数量不足,且技术等级低,科学应用技术指标是今后工作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重庆地区实例探讨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的应用。

一、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应用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标分为国家统一标准和地方标准两类。《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是交通部统一的技术参照标准,农村公路建设参照其中的3、4级公路山岭重丘的标准。地方标准是在参考《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基础上,由地方政府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目前,我国已有的地方标准包括《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吉林乡村公路技术标准》、《青海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试行)。这些标准的颁布和应用对促进我国农村地区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应用的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省市的地域特征非常明显,东西部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指标应用也需要因地制宜。

(一)不同地区技术指标应用的区别

农村公路是指在农村地区通乡、通行政村的公路。乡道是指区(县)行政所在地(镇)通往乡(镇),及连接乡(镇)与乡(镇)的公路。村道是指乡(镇)通达行政村,及连接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的公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条件不同,公路建设指标的应用也各有特色。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农村道路交通具有一定的建设基础,公路建设应依托原有基础,合理开展道路扩改建。例如上海市颁布《上海市农村公路及危桥改造实施细则》,要求公路建设应以现有道路为主,路线线位、线型满足规范要求的,尽量利用原有道路扩建。路线局部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可适当进行改造,避免大规模改造和占用有限耕地。乡道建设应至少采用3级公路指标,村道建设应至少采用4级公路指标。对于交通量相对较大或是有条件的乡村,可适当提高建设等级标准。

与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薄弱。例如甘肃地区根据本省实际制定《甘肃省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主要县道建设应采用部颁3级以上标准,乡道建设应采用部颁4级以上标准,村道建设一般以农1级、农2级为主,重要的村道可采用部颁4级路标准。这一指标应用方法能够充分考虑到甘肃地区各县、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又能结合未来发展为县、乡公路建设提供指导。

(二)重庆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的应用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对重庆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进行了研究。重庆市地形复杂,山区较多,地质灾害多发,农村公路建设有其特殊性。《重庆市实施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办法细则》虽未提出本地区农村公路建设的具体技术指标,但政府部门针对本地区实际、参考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选择适合的技术标准,提出了科学的建设方向: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合理用地,避免大规模填挖,完善排水设施建设,增强内涝灾害防治能力,提高农村公路使用年限。重庆地区多数农村公路都是利用原有旧路或简易机耕道加铺水泥砼或沥青路面改造而来,平纵线形主要依据预测的交通情况进行了局部调整。经政府部门实地考察,并综合对重庆地区经济状况、地形、地质分析,山区农村公路乡道、村道建设可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等级公路修建,对于地质情况复杂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从而有效确保公路建设指标应用的科学性。

表1 重庆地区山区农村公路建设指标参考值

农村公路类型 设计车速

(km•h-1) 路面宽度(m) 路基宽度(m) 极限最小半径(m) 停车视距(m) 最大坡度(%)

乡道 县——乡 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等级路修建

乡——乡 30 6.5

(单车道3.5) 7.5

(单车道4.5) 30 30 9(10)

村道 乡——村 20 3.0

(单车道3.5) 6.5

(单车道4.5) 15 15 9(10)

村——村 15 3.0 3.5 12 10 10(12)

注:括号内的纵坡为特殊地段极限最大纵坡,或利用旧路时采用的极限纵坡值。

三、农村公路建设技术指标应用的原则

农村地区公路建设应充分结合当地经济和地理实际,因此,技术指标的应用需遵循合理规划资源使用与防范自然灾害的原则。

(一)合理规划资源使用

农村公路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建设本身将涉及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工程投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地区仍比较贫困,过多占用土地资源不仅影响粮作物种植,更加剧工程投资的压力。因此,政府部门应合理规划资源使用,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使其科学匹配,以实现降低工程造价、节约耕地占用、提高路面质量的目标。在实践中,加强旧路升级改造就是非常实用的建设方法。农村地区很多旧路不符合现有标准的技术要求,旧路升级改造应根据服务对象对路面线形做相应调整,但对特殊地段的坡度不宜过多调整。

(二)防范自然灾害

我国农村地区道路交通设施薄弱,其特定的地理条件也是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例如,广大农村地区山地较多,暴雨季节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给广大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公路建设技术指标的应用需考虑线形标准的采用对工程造价及公路运营的影响,遵循交通部的建设指导,注意避免片面追求坡度平缓而造成大规模填挖,防止水土流失。

总结

农村地区公路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各地区应遵循全国统一指标,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指标应用方法,从而加速农村地区公路建设,提高路面质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造福百姓。

参考文献

[1]张军艳.浅析公路路线设计主要技术指标的缺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2]王淑红,李明.新农村建设中公路建设与养护技术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2(03).

第4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路面;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现阶段,伴随农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路面施工建设已进入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路面建设施工对于加强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农村道路工程的主要形式之一,沥青路面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受工程预算、施工组织规划以及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影响,易产生路面施工问题,影响施工质量以及沥青道路工程的服务性能,因此对于农村路面的施工需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以不断提升路面强度以及行车舒适度,因此,对于农村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路面施工及质量控制的意义

1.1、农村公路设计特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重要工作,在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要求,即进一步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交通运输设施的完善,不断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需依据建管并重原则,注重农村公路的设计工作,其中,在公路的整体参数设计方面,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计等级及技术参数的确定依据道路地势、位置以及功能而确定,以公路的改建为主要内容,需综合考虑各种设计因素,在满通荷载需要的基础上设计路面结构如路基宽度等,以保证畅通的交通量,路面的线形标准依据设计速度确定,三级、四级公路的路基宽度、设计速度以及路面宽度等均需区别设计,并在适当位置设错车道,对于不符合设计规定的改建公路工程,可结合路面重载交通承载要求,进行路面结构的设计,原路基宽度可保持恒定,路面各结构层次设计要求如下:农村路面具有线长面广的特点,其技术等级较低,抗灾性能差,但覆盖面较广,设计规划时需综合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与交通运输量要求,并注意凸显当地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证路面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路面规划优化路面施工的成本控制,并结合道路设计经验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设计质量,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服务水平。

1.2、农村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意义

(1)有利于确保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顺利进行在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可以对于沥青混凝土道路工程施工进行系统化设计规划,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的质量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防施工过程中质量安全事故的产生,从而保证农村道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的顺利进行。(2)有利于提升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程建设效益施工中加强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可以促进工程要素及资源的合理配置,极大地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提升施工组织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在高效化施工组织配置的基础上,各岗位施工人员各履其职,对于农村道路施工质量及安全事故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作用,进而提升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与工程建设效益。(3)有利于延长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使用寿命由于农村道路易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高强度负载、恶劣环境因素等,且对农村路面工程也欠于维护保养,造成农村路面工程易出现质量及安全方面的问题。进行路面工程施工技术的优化以及质量控制措施的完善能够及时处理路面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保持路面的质量及安全性能处于良好状态,进一步延长农村公路工程沥青路面使用寿命,为农村路面交通运输提供良好保障。

1.3、农村路面设计要点

(1)设计荷载的合理确定路面设计荷载的确定需依据农村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如对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路面的施工应确保农产品运输量的要求。而且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重载车辆也对于农村路面工程造成较大的破坏,因此在农村路面工程的设计规划中,需在深入公路调研的基础上,获取公路运输量预测指标,并结合技术标准,准确进行公路荷载标准及等级的设计。(2)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为保障农村路面工程施工效益,实现当地财政投资的效益最大化,在路面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需进行交通路线的优化设计,结合当地交通运输实际要求而合理确定,通常路线的优化中需遵循以下原则:尽量在原有道路的基础上进行,减少耕地资源的占用,做好植被绿化工作,维护当地生态环境;路面工程线路设计应体现便于施工的原则,路面工程施工工艺需满足质量检验评定规范;路面工程线路设计中需考虑与当地自然景观相适应的原则,以促进农村公路建设效益的最大化。(3)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设计中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量、施工建设条件、施工水平以及施工组织条件等因素,实现路面结构高度适用性、经济性与可行性,补强设计中也需参考原路面结构特性进行路面补强厚度的计算,并通过补强厚度的拟合设计纵断面结构,实现路面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旧沥青路面的处理与修复,需在详实的实际考察基础之上,路面面层裂缝较为严重时应及时采取开挖工作,在沥青裂缝较严重部位应增设沥青补块,并敷设玻璃纤维格栅加以保护。当路面出现较大沉陷,需深入剖析其事故原因,并进行翻挖处理。路面代表弯沉值的计算通过实际路面弯沉值实际测试数据确定,然后转换为当量土基回弹模量,计算得到补强厚度。对于旧碎石路面的处理与修复,通常将旧路豁松、打碎并进行掺灰处理,使其成为底基层,然后再根据弯沉情况加铺补强层。对于桥涵的改造设计,需首先进行施工分析,确定故障桥段是采用改造处理还是重建处理。通常包括以下的内容:①分析桥涵的设计荷载标准是否合理,当设计载荷尚未达标时,实际路面工程中需进行结构加固处理;②研究原有桥涵的结构类型、服务年限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在分析研究基础上进行使用价值分析;③基于排洪要求进行桥涵结构功能特性分析,再次基础上进行结构性优化,以满足实际桥涵的通航要求;④考察桥涵结构与周围环境的相适应程度,桥涵工程对于路线规划是否有影响,路线指标是否满足技术标准要求以及经济性要求等方面。通过经济技术特性分析,基于实际需求进行改造工作,由于原路面承载能力以及排洪特性均较低,桥面宽度窄及跨径小,通常考虑工程重建,在改造过程中要考虑有足够的农业排灌涵洞,处理好进出水口与农田耕地的关系,保证灌溉需要。在公路交叉设计方面,考虑到路面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在公路交叉设计方面需保证较好的视野范围,以保证交通运输的安全特性,实际施工过程中,为避免彼此污染,需对被交叉道路提前实施路面铺装,而且要多开行人出入口。在沿线设施方面,农村公路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需合理设置沿线安全标志、路况牌以及地名牌等,以达到保证安全、方便群众的目的。(4)路面工程安全设施的合理设计当前农村路面工程的设计中需依据“保障安全、提供服务、利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工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特点,并考虑路面工程交通量以及技术发展现状,合理设计及布置路面工程安全设施,例如防撞设施(分流路口等位置)、路侧护栏(结构及高路堤路段)等安全防护措施以及警示标志灯,不断提升行车安全性。

2、农村路面施工的技术及质量控制措施

2.1关键技术

(1)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农村道路施工开始前,需进行施工材料的合理选型及可靠性能检查。在施工材料的选择方面,需在深层次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依据工程实际需求合理选用,综合衡量所购材料的质量以及经济因素,且优先选用大厂家施工材料,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以利于工程效益;对于沥青路面施工材料的检查包括沥青材料、矿粉、砂料以及石料等,施工材料进场后需进行原材料的检测及登记,检查合格证是否齐全,并取少量样品进行质量检验,以进一步确保材料质量合格。(2)沥青路面施工运输和摊铺运输过程的质量控制:在车辆的安排上必须满足运力要求,车辆载重量应大于15t,运输前打扫干净车槽,并涂1:3油水混合液,车槽侧面打温度检查孔,备覆盖成品混合的油毡布。在混合料装车时分三堆装料以减少混合料离析,在沥青混泥土摊铺时,运输车辆要在离摊铺机30cm处停车,停车时不能撞击摊铺机。沥青路面的施工摊铺工作需缓慢进行,保证摊铺的均匀性,在摊铺过程中,摊铺机的运行速度需预先设定,一般为2~6m/r,对于路面交叉部位需进行人工找补,或更换混合料以保证摊铺均匀性。摊铺完成后需进行质量检测,若质量不合格则需再次摊铺。(3)沥青路面碾压摊铺施工完毕后进行的碾压施工应在碾压速度为2~4km/h的速度下进行。为保证碾压工程质量及效益,应首先优化碾压方式,对于初压、复压、终压等各碾压区段分别进行红黄绿标注,结合流水排压碾压方式,可防止重复碾压以及漏压情况的出现,同时,需注重车道变换问题的处理,为保障沥青路面工程的质量,压路机变道需缓慢进行,混合料配比也需依据工程规范进行,并保障路面的压实度,提升路面工程质量,保证路面的使用功能,并提升沥青路面的耐久性能。(4)路面接缝技术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横纵向施工裂缝的产生将对于路面施工质量造成较大影响,对于路面施工接缝的处理工作也分横向与纵向裂缝两方面:作业过程中采用热接缝辗压方式消除缝隙;另一方面,采用平接缝法处理横向接缝,摊铺前需做好接缝的清洁处理工作,并配置钢筒式压路机进行横向压实,可有效处理施工过程裂缝,保证路面质量。

2.2质量控制措施

(1)质量检测与评定施工质量检测和评定对于保证路面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对于路面施工进行质量检测与评定可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技术及管理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其中,质量检测工作涵盖了包括原材料、沥青面层等方面,通过原材料的质量检测,可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场影响工程质量;沥青面层的质量检测可对于路面施工过程实现动态管理,及时发现路面工程中存在的质量及安全问题,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保证路面质量。另一方面,路面工程的质量评定工作即按照一定的评定依据对于路面质量进行评定,通过完善并落实评定标准,可对于实际路面工程施工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2)机械设备的检查机械设备在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施工前需严格检查施工机械设备,确保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特别是拌和、碾压压实、运输摊铺装置等,进场前需对于施工所用设备进行全方位检查,并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关键性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始终处于最佳性能状态,提升路面施工效率。(3)混合材料的质量控制施工前需加强混合材料的质量控制,依据相关规范通过抽样检验的方式确保原材料质量满足施工的规范和技术要求。对其质量控制工作需从集料的温湿度以及配比的稳定性等因素展开控制,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如确保均匀取样、保证集料温度的恒定,并实时观测沥青含量变化情况,为施工的顺利进行和路面质量的控制提供保障。

3、注意事项

首先需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原则,注重农村公路的改造工程项目确保工程的质量合格,设计需与质量验收标准接轨。平面线形的设计应保证交通的顺畅,且适合原线形流线;并需明确新旧路基的接茬方式、填料技术要求;采用夯实机具型式以满足压实质量标准;涵洞顺接方式应参照旧涵结构;石质路基上直接做水泥稳定基层;工程加宽方面需考虑错台方式、压实作业和错轮有效宽度;最后做好综合排水的完善,减少水侵害,提高公路抗灾能力,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农村道路交通的发展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出行,路面建设施工对于加强农村地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农村路面施工质量,需从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施工运输和摊铺、路面碾压及接缝处理等关键技术入手,并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路面结构设计中需综合考虑交通运输量、施工建设条件、施工水平以及施工组织条件等因素,实现路面结构高度适用性、经济性与可行性,在保证路面的质量以及安全性能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路面规划优化路面施工的成本控制,并结合道路设计经验不断提升农村公路设计质量,提升农村交通运输整体服务水平。

作者:罗恒兴 单位:澜沧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江淳,周奇.浅谈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8):218.

第5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交通路网;建设;消费;统筹;开发;机遇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1-27 -02

一、引言

近年来农业科技的突飞猛进,从技术层面有效地推动了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的投入也相应地增加,农产品的输出以及农资的输入效率问题成为农业发展的障碍。“十二五”期间,我国预计新增5000个建制村通公路,近900个乡镇和8万个建制村通硬化路;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将超过100万公里,通车总里程约395万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和东中部地区建制村通硬化路。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央投资农村公路3265亿元,发放农村客运补贴资金超过100亿元,全国农村公路建设带动社会总投资约1.3万亿元, GDP贡献率达0.6%,带动农民工就业超过290万 。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到乡村路网的建设维护中,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的建设发展同时也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产业经济结构的改善,带动相关产品部门的发展。

二、交通路网完善的意义

(一)实现城乡互动,活跃区域经济

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拥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产业,是统筹城乡的介体,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消除城乡发展失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乡村交通网的不断完善将很大程度地提高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资源的流通速度将大大加快,同时促进资源的更优化配置,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发展交通可实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发展交通可促进沿线地区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这些产业对交通运输都有很高的依赖性。实现城乡交通网的互联互通,促进城乡在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更大程度的流通合作,活跃整个区域经济,从而有利于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

(二)增加收入,为消费提供支撑

交通网的建设,拓宽了乡村居民的活动范围,直接影响了居民的就业方式。道路的畅通直接将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与劳务市场连接,从而实现更大的收入。乡村道路交通的完善,为农副产品的不断输出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对于鲜活农产品来说,除了良好的储存条件外,畅通的路网也是保障其新鲜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可以降低出售农产品和购买农资的成本,促进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提高农业生产收 入。不断促进发展理念的更新,推动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链的不断延长,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也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转变消费观念,促进进一步消费

农民收入不断地增长,“保守”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交通条件的改善,村民的出行时间、方式更加地自由化,相对于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时间成本的投入而言,现今人们会更多地考虑时间投入与获得价值的比较,消费的时间、地点更为灵活。道路交通的建设将为“下乡”产品的输入提供有效的载体,企业能更好地根据农村消费环境和农民消费特点开发、设计、生产相应家电下乡产品。村民的消费结构以及内容不再受制于交通的障碍,生存型消费逐渐向发展型乃至享受型转变。

三、当前乡村路网建设及利用出现的问题

道路交通对于乡村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各地在实施区域经济统筹规划时,也在不断地重视和开发,但是在实际建设及利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建设

1.路网的布局及规划不尽科学。乡村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特殊性,使得施工难度较大。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考察不足导致设计与实际路段情况不符,尤其对原材料质量控制不够,相关材料用量配比不合理,导致路面破坏现象严 重。线路的规划应该最大限度地方便居民的生产生活,但村民居住区并未经过统一规划,加之农耕用地的分散性,路网的规划建设不可避免地忽略掉较远居民点,且占用了较多的耕地资源。

2.日常管理维护难,配套设施不到位。相关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问题不够重视,不能积极调动当地养路、护路的积极主动性,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抵御灾害能力差,加之养护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使得公路的整体寿命大大降低 。由于相关部门对施工建设疏于监管,导致道路安全质量问题严重。道路的建设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但是对其维护保养却需要一个持久的投入。相关责任不能很清楚地明确,具体地维护工作就不能很好地开展。

(二)利用

商业活动未对其充分利用。道路交通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将现代化商业气息吸引到乡村的每个角落,城市地区的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地趋于饱和,而农村的消费能力却在不断地上升,但相关商家并没有对农村市场进行有效地挖掘。道路沿线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尽科学,没有最大限度地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便利,致使农村居民消费得不到更大程度地释放。居民可选择的出行方式受到限制。由于在乡村道路上可选乘的交通工具少,因此出行方式受到极大限制,往往花费过高的成本却只能获取较低效率的出行体验。

四、策略

第6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县乡道路作为城乡建设的主要工程项目之一,其道路工程施工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交通道路施工的工作者,必须重视施工管理,本文简要阐述了县乡道路工施工管理的重要性,就当前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做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优化管理的方案,供行业工作人员参考。

关键词:

县乡道路;施工管理;质量管理;问题;优化措施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需求,不断兴建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县乡道路施工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最基本的公共基础设施,其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懂不容小觑。县乡道路的施工环境和工艺都很复杂,工期也相对较长,也具有一定的风险。

一、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的意义

县乡道路施工项目的管理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程管理,其关键是对成本预测、决策、控制、计划、考核、相互促进、分析互为条件以及完善各环节的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更是控制成本的重要保障。想要真正控制好项目的成本,就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做好施工的成本策划,使成本控制责任全面落实。

二、县乡道路施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

县乡政府为县乡道路建设的主体,在调查中发现乡镇政府把工程确定了抛投标中标人后,由交通局做为业务主管部门,而施工单位对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不重视,一些较大投资的工程并无可行性论证报告,立项手续不够完善。而且有的为了节约资金投入,不请或请资质与工程投入不相符的设计单位进行工程设计,这必然会导致设计深度不够,当实际施工时才发现问题,形成边设计边建设的局面,从而增加了工程造价,其工程质量也得不到保障。例如某县乡镇在一老路改造中,合同价达2000万元,由于建设单位没有请勘探设计院进行地质勘查,也没有设计单位进行施工图设计,而是利用该镇建管所一位技术人员设计了一张草图就给施工单位施工,结果在工程实际施工时,发现地下有许多暗塘,最后导致临时修改施工方案,使工程决算时超出了500多万元。

2技术标准低。

随着当前县乡经济的发展,客运、货运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而县乡道路乡的村技术标准一般为15cm灰土、3cm沥青混凝土,已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了。

3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管理不善。

由于县乡道路的施工量较为庞大,加上施工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例如受不不良地质情况以及特殊地形条件的影响时,施工难度将会进一步加大,从而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现象,所在在进度管理以及质量管理方面,一定要保定工作的有效性。就当前的情况来看,质量与进度控制不善已经成为施工管理中一种较为常见的问题了,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好工程施工进度,将会导致无法按期完成施工工作,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重建轻管是乡村道路管护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我县乡村道路有首建设规划早、起步快以胶里程长特点,而在管理养护上却缺乏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和必要的经费保障,从而形成了“县上无力管、乡村无钱管以及农民不愿管”的现象。有的农户利用油路打碾、通过柏油路浇水;有的农户在柏油路上乱泼污水、乱倒垃圾、乱堆杂物;有的农户让不宜上柏油路的农机具直接上路;有的农户挤占路基或排水沟,遇到阴雨天气,低洼处的柏油路就浸泡在水中,造成路面龟板样损坏,缩短了使用寿命。这种重建轻养、“一建了之”的做法,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参与乡村道路建设的积极性。

三、县乡道路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建议

1提高县乡公路标准,符合当前县乡经济发展。

县乡公路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使人们出行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方,各省部适当提高补助标准,这就有利于搞高地方农村公路建设标准,从而修建高等级、高质量的县乡公路。就东光县来说,当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委并无收入,光靠群众集资也比较困难,修建水泥路面成本又太高。从2001年实行“村村通”工作之初,我县在重型车辆通行较少的偏远乡村、农村公路过村路段或主街道硬化路段修建了二十几条砖路,因为砖路不仅施工工艺简单,其造价较低,而且耐积雪、耐雨水,在维修养护方面也更方便。

2规范建设程序,完善施工环节。

在建设计划下达后,项目规模要达到公开招标的标准的,招标单位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应该委托招标机构办理招投标事宜。在开标中应该邀请纪检委、发改部门以及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监督,当确定施工单位之后,应该签定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并向质量监督部门办理监督申请,最后向交通主管部门办理施工许可证后才可开工建设,如有工序不合格、资料不齐全的,一律不许进行进一道工序。

3建养并重,明确管养主体。

根据《河北省县乡道路建设管理办法》规定,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责任主体是地方人民政府,县乡道路建设和养护的主体是统一不可分开的。道路建成后,接养单位应该立担当起责任,完善防护和安保措施,明确养护路段及养护责任人、监督单位、监督电话,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增进群民爱路护路的责任感,地方政府应该每年安排必要的养护资金,同时采取多种养护模式,积极探索低成本以及高效益的养护管理办法,从而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结束语:

县乡道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县乡两个文明建设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但在公路发展意识上很多干部群众的意识并不强,大多数领导认为县乡公路的交通量不必花大力来建设,就算要建设那也是交通部门的事,从而制约了县乡公路的发展,把公路建设的重点放在干线公路上。所以目前最重要要的是加大县乡公路建设的宣传力度,组织工作队员深入县乡农村,向社会各界人士及干部、群众宣传县乡公路发展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得他们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发展县乡公路的实际意义并重视、关心并支持县乡公路的发展。

作者:刘莉 单位:东光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1]朱建新,王国华;浅谈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0

[2]韦秋杰;建设工程计价模式比较与结算审核研究[D];西南大学;2010

第7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道路工程建设;解决对策

1引言

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是服务农村经济的基础设施,也是缓解农村、农民和农业之间矛盾关系的重要条件。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扩大农村交通工程建设规模已成为缩小城乡经济差异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地区居民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等原因,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有必要加强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和优化措施,以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撑。

2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运行现状

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大部分村级道路交通网络已逐步形成,县乡道路逐渐成为国省级道路的支脉,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对于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同时,在社会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道路等级及其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一方面克服了传统农村道路在通车里程方面的限制,可更好的满足村民日常出行、农产品运输的需要,另一方面提升了地区物流市场的活跃性,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交通运输系统朝着多样化、多类型的方向发展。另外,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时期,农村交通工具较为单一,村民的出行目的及次数受到严重限制,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交通工具的数量和类型发生重大变化,私家车已逐渐成为村民的代步工具,这种形势下,当前的道路工程已无法满足农村交通工具不断增加的需求,这对农村道路交通工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主体不明确

在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主体不明确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主体和责任主体这两个方面。①农村道路建设是国家整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向农民提供交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在道路工程实际建设中,大部分人会认为农村道路建设属于公路建设的范畴,其责任主体是交通公路部门;②由于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不确定,也就难以明确工程投资主体,导致农村道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极易存在资金不足等问题。

3.2资金不到位

目前,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或养护上的资金缺口较大。目前,很多地方的养护管理及建设资金主要由上级财政拨付,但由于部分村级的经济水平较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与养护管理资金十分有限,不利于保证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3.3建设和养护机制不完善

完善的农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机制是促进其性能发挥的关键,但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在建设与养护机制上存在较大的问题,比如:道路工程管理责任不明确,特别是一些农村道路的路面修护、危旧桥梁的改造等项目被搁浅,极大影响了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即使具备完善的道路交通工程建设和养护机制,但由于不同地区的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建设和养护机制执行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例如:某条农村道路长3km,属于两个村之间的交通连接主干道,道路设计宽度为3m,错车道每500m一个,每年县财政拨付到村里的养护资金是3万元,要求每年定期养护2次,但在实际养护中,每年只在秋季养护一次,只有不到10%的资金用于养护,该道路的养护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

3.4缺乏技术性人员

新农村发展模式下,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多数农村地区的交通部门由于薪酬待遇等原因的影响,缺乏大量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无法全面保障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专业性和标准性。

4强化新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对策

4.1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与道路交通工程所在地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解决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当前以村级管理为主体的模式下,由道路工程所在地的村级选派专人负责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并由县级、乡镇选派专业人员加强对其的教育和培训,同时,加强与村级道路施工负责人的沟通和合作,且每年、每季度定期选出模范施工人员,加强对其经验的学习和传播,才能更好地促进大众对道路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确保道路交通工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4.2提高道路施工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技术问题得到优化和完善,需加强对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①要引导其意识到自身在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中的重要性,加强对这一工作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②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主要采取远程教育培训与面对面传授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且在培训后注重实践考核,重点对其所负责路段的建设效果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加薪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其技术实力的提升;③由于参与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一线施工人员自身工作较为枯燥,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困难较多,村级领导或施工单位可着力解决其在工作、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促使其更加全神贯注地参与到本职工作中,进而促进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4.3加强道路建设的资金管理

①拓宽道路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比如通过向金融机构借贷的方式来缓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的现状,并实行资金专项专用制度,严格监管和控制资金的具体流向,最大限度的发挥资金使用效益;②发动社会捐资。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益团体、经营大户等在农村道路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大力推广转让路桥冠名权、项目开发权、客运经营权等融资方式,引进农村道路建设资金;③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符合农村特色经济的养殖业、果园种植业、林木业等,以通过提升农民年收入来增加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

4.4建立完善的管养长效机制

结合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开展道路工程养护检查工作,并将检查结果与建设项目安排和资金拨付挂钩,充分发挥县乡人民政府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农村道路建设养护管理工作由部门行为向政府和社会行为的转变。另外,还应将日常养护与专项养护结合起来,专业人员与村民相配合,日常养护以“培路肩、扫路面、挖边沟、清涵洞”为重点专项养护,以治理“稳路基、补路面、检桥梁”等病害为主,提高道路抗自然灭害能力和通行能力,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道路养护,促使农村道路“畅、洁、绿、美、安、优”的目标,促进人、车、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5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虽在农村道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在技术、认识、资金和机制上存在的不足,对农村经济发展和道路工程效益的提高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强化经验的总结和教训的分析,注重道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筹集,同时基层交通部门也应明确自身职责,以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工程能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京,王建伟,何娟,等.农村公路与新农村建设发展适应性评判方法[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9):145~153.

[2]卞素萍.转型发展中的新农村建设研究———基于对江苏高邮和宜兴的个案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493~496.

第8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一、围绕经济共建,促进村队经济发展。我县各级文明单位将协助结对村分析发展优势和薄弱环节,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积极组织各类讲座和举办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及时把各种科技知识、实用技术送到农村,满足农村和农民群众的不同知识需求。并根据结对村生产经营状况,帮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经营,搞活商品流通。同时,结对村及时向广大村民积极宣讲村发展规划,大力推广传授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不断提高村民致富能力,努力促进村队经济发展。

二、围绕教育共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共建双方将把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贯穿结对共建活动的始终。各级文明单位将积极帮助结对村开展文明礼仪、诚实守信、法律科普知识等教育,开展多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积极配合结对村搞好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三、围绕文化共建,推动村队文化建设。各级文明单位要帮助结对村培养文体骨干,使村里有一支以上能够经常组织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骨干队伍,引导他们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并积极参与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使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籍下乡成为“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的经常性项目。有条件的文明单位要力所能及地为结对村改善文化体育设施,共同建设完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未成年人活动站、图书阅览室,不断满足农牧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围绕环境共建,优化人居环境。各级文明单位帮助结对村改善村居环境。围绕道路硬化、造林绿化、村庄净化、整体美化等工作,帮助结对村加大硬件设施建设,重点共建“文明样板路”,即村队道路规划必须符合建设部门统一规划要求,住房符合抗震安居房建设标准,路面黑色化、墙面文明化,路、渠、房、树一条线的“文明样板路”。共同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努力解决乱倒垃圾、乱堆杂物等问题,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第9篇:农村道路建设意义范文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各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农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态上。因此,各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政策以及具备地区特色的建设途径。现阶段,农村城镇化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进入一个问题并发阶段。人口压力大、城镇建设密度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和城镇发展后继力量不足等普遍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高速发展[3]。黄河三角洲地区做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新兴代表区域,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建设、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亟需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通过对典型代表“东营三义和社区”的调查研究来探讨黄河三角洲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可以较好地推动该区域农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有助于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三义和社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对三义和社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发展结构、居民生活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等开展实践调查,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融贯等研究方法,采取叙述、分析、归纳、演绎四个步骤,深入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合理的看法。

三、研究范围与对象

为更好的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开展本研究的同时还对共属河流三角洲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行调查比较,以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特殊之处,探寻合适的发展道路。

四、研究综述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散型发展。

图1 珠江三角洲:外来力量推动村、镇自下而上型分散型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在外向型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下,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吸收外来资金和外来人口,以及在农村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推动下,产生了大批的农村式的城镇。这种发展是具有特色的发展,它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发展。

图2 长江三角洲: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发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发展中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概括长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区域的扩展;其次政府权力层层下放,开创了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农工相辅的自下而上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苏南模式”及靠发展私营和民营企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温州模式”;再次是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体区域的发展,使大量农村逐渐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比较典型的是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4]。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面向渤海湾,北邻京津冀,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开发大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同时,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缺少对农村城镇化的足够重视[5]。

五、研究过程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和特点,我们一行八人对山东东营三义和社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实践调研,搜集相关数据、调阅相关资料并采访相关人员,取得本次调研所需一手资料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7月18日至19日,我们拜访了三义和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蒋时祥先生和曾任村长张孝武先生,大体了解到自2000年至2012年以来三义和社区发展变化的实况,根据前期准备向其提出问题并就本次调研重点咨询意见。经蒋时祥书记和张效武村长介绍,我们了解到三义和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96户、非常住人口6219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超过98%的土地为严重的盐碱地类型,土地基本无生产能力。目前,社区已建成1.3万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1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1.1万平方米家具城、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1万平方米的旧货交易市场等设施,初步发展成为了黄河以北颇具规模的商品批发中转集散地。另外,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达260亩、惠及1380户的新农村村居改造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

2012年7月20日至22日,我们根据蒋时祥书记和张孝武村长的介绍,对三义和社区新建的村居工程,下辖的蔬菜批发市场、五金建材市场、家具城、餐饮服务一条街和旧货交易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三义和社区在快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村庄整体布局缺乏规划,商铺民居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够明确,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商铺形象五花八门,市场环境缺乏有效整治,安全隐患严重,消防能力弱;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缺乏发展潜力与动力。

2012年7月23日,我们进行了居民走访调查,随机抽选了42户居民做为走访对象,向其发放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约78%居民对社区整体状况持满意(包括比较满意)评价,约86%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脏乱差现象和社区绿化建设问题),约45%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供暖设施,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另外,46%居民从事自由商业贸易,月均收入约2000元;52%居民属于自由职业者,月均收入约1000元;2%居民无职业,月救济金平均700元。

2012年7月24日,我们借阅摘抄了三义和社区资料档案室保存的《三义和村村史》和其它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召开了课题调研总结会议,对所有材料进行详细的整理,结束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实践考察。

六、研究发现

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

经济实力是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也是判断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以三义和社区的发展情况为例,三义和社区于1950年建立初期,全村总收入1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5.8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由此可知,三义和社区的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另外,由于社区超过98%的土地为盐碱地,土地几乎无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罕见。同时由于该社区接近城区,多注重劳动力向邻近城区的低廉输出和租赁土地、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而对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通过查阅社区资料和走访调查得知,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第一、二、三产业的严重失衡发展已经制约了该社区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再提升[6]。

2、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义和社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目前,社区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3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家具城占地1.1万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占地3000平方米、旧货交易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占地1863亩,余下为未开发利用土地。各功能区规划布局极不明确,商铺居民布局混乱,且人均建设用地比重过大,致使城镇职能发挥受到阻碍,社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力量不足。

近些年,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虽逐步改善,已经初步实现社区道路硬化、水电信通畅无障碍等。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与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不协调的,部分新建商业区供水存在困难、社区1863亩的居住用地冬季无供暖、社区80%区域无绿化覆盖、社区废弃物处理系统有效利用率仅达60%,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社区环境缺乏有效治理且安全与消防隐患严重。

3、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

三义和社区的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社区第二产业主要是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三产业以商品零售业为主,生产服务型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同时,社区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自身发展能量受限。

另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社区常居人口约有7600余人,而配套的医疗服务站点仅1个且专业医护人员配备不足,配套的文化服务设施仅能满足10%左右居民需求。商业占地面积约有4.7万平米,而配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七、研究结论

黄河三角洲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黄三角区域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义和社区为例调查研究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

第一是城镇化发展速度够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化和持久化发展。另外,不少地区的农村依旧处于未开发状态,单纯依靠劳动力输出或农业支撑经济发展。

第二是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农村在开发建设之前或进行中缺乏科学合理地规划,多根据就近、便利和节省的原则进行建设开发,导致分区混乱、土地利用率低下甚至生态破坏严重。[7]另外,很多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经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并未能良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供需联系上并不紧密。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建设落后于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

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加强对重点县(市、区)城镇化发展的扶持,以点带面增强城镇化带动效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983.9万人,如何在这广袤的土地上高效开展城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一。我们建议编写《黄河三角洲未来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足的县(市、区)实行有重点、分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扶持。同时,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尊重区域经济发展事实,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和指导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实现协同并进、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局面。

2、推动农村经济职能的分化,建立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主要由特色农业、地方工业和商贸业构成。现代农业包括绿色果品蔬菜、优质粮棉和绿色生态畜牧业,是未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方工业将来则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品走集约型、技术型发展道路。商贸业则依托城镇夯实产业基础,逐步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与水平。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各地农村依托优势资源明确自我经济职能,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3、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坚持提升城镇内涵,建立紧凑型城镇的理念。促进用地功能分区是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对功能区混杂现象进行大力整顿,有计划开展功能区重新划分工作,推动相同或相似职能集中化发展。另外,加强"城中村"改造力度,对隐患大的城中村进行拆迁或易地重建,对隐患小的城中村进行完善整治[7]。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坚决保护农耕用地、合理控制居住用地、适当调整工业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