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培训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培训报告

第1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

作者简介:罗建河(1979-),男,湖北黄陂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原理等;陈继艳(1989-),男,山东东营人,南昌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719.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6-0083-05

在很多人眼里,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形大同小异,无甚特色可言。事实上,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有其本土特色,特别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可以看作是一种原型,而不是对欧洲模式的复制,它对欧洲职业教育培训原则和模式的形成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法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概览

早在1881年,法国就有了以国家名义兴办的职业学校,称之为国立初等职业学校;1887年又通过法律规定成立工商实科学校。但这些学校所培养的青年技术工人的数量微乎其微,大多数青年就业时都无相应的职业培训。1911年,法国设立职业能力证书;1919年7月颁布《阿斯蒂埃法》,规定职业培训的强制性。法律要求各市镇都应开设职业培训班,不足18岁的在职青年都有义务参加职业培训,学习结业之后,授职业能力证书。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职业教育内部关系才基本理顺。职业行会管理的职业培训班负责培养手工艺者,教育部门管理的学徒中心负责培养技术工人。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前,法国的职业教育培训(VET)主要在工作环境中实施,职业教育体系未能展现其独特之处。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本土特色的形成,始于1965年法国“技术学士学位”( the technical baccalaureate)的创设。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推进了职业教育培训与普通教育地位的平等,在两个隔离体系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在这一文凭创设的背后可以看到里斯本目标的动机,如通过技术培训造就“高尚的劳动者和公民”,维持法国作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的地位,与里斯本计划通过培训公民创造一个卓越欧洲的理念是一致的。“技术学士学位”还充分地体现了对人生道路的关注,它既可以作为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凭证,也可以为他们继续学业提供平台。1969年法国又创立了教育等级分类框架,其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培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让培训与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相对应(如表1所示)[1]。

从表1中可以看到,法国的分类定义是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但是在这个系统中对“可观察的需求”与“可欲的需求”做出了明显的区分;在等级分类中还包含着对“先前学习认定”的原则,“第五计划”的报告中更是特别说明了“培训可以在学校之外获得”的原则。培训等级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而不是培训内容予以“定义”的,这点也对“先前学习认定”原则的支持。当然,这里就存在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了,即培训的水平对应的是需要这种培训水平的工作。职业培训等级分类体系的出现,使得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创建成为可能;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初始培训体系,在普通教育、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之间进行对照并构建沟通的桥梁,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也就水到渠成了,初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的整合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与此同时,1971年,《继续教育培训法》出现了一个新的元素。该法确认了员工接受培训的权利,并指出,雇主有义务将每年工资总额的一定百分比用于支付员工的培训;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失业人员的再培训,这为培训的平行模式(parallel)奠定了基础。当时,法国既有国家承认学历的起始教育培训系统,又有审定形式模糊的继续教育培训系统。而社会上一直存在着赋予两个系统同等价值的意愿,即两个系统产生的结果应该是相当的。因此,创建于197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Commission technique),创建了一个新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的认证列表。虽然,起始教育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两者能够在培训等级分类的基础上统一于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

2002年,技术资格认证委员会被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所取代。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框架开始为所有在列的职业资格提供模板,从而提高对“先前学习”的评估。职业标准的引入让人们更为重视职业资格,只不过此时的职业资格不再被视为培训的自然终结,而是对个人获得专业能力方式的一种反映。事实上,1985年职业学士学位的创立,已经标志着通过职业标准推进职业培训这一新方式的肇始。职业学位的开发程序表明,在定义培训内容前必先定义职业标准。在今天看来,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却是一项巨大的变革。因为此前根本不存在对职业活动的详尽描述,人们关注的只是学校培训的性质和质量。职业标准的引入也是为了让社会行业参与进来,“文凭其实是教育培训机构与社会行业之间的一个契约;培训机构颁发文凭证明职业资格持有者具备相应的能力;而社会行业应该能够知道职业资格所证明的能力是什么。因此,职业资格本质上应该是一个职业标准,是行业对职业资格持有者的期望”[2]。职业标准呈现的是为了获取职业资格所必需的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及其组合可以应用于多个职业;每个活动分解成各项任务,这些任务同时也是职业标准描述的对象。表2是法国“工业设备维修”职业学士学位的职业标准,该职业学位创立于2005年[3]。

表2 法国职业标准的一个范例

二、法国模式的本土特色

通过追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发展历程与关键事件,如,1965年技术学士学位的创设、1969年教育培训等级分类框架的提出、1971年技术鉴定委员会和2002年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创立,可以看到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特色表现为三大发展导向: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导的系统向需求主导的系统发展;不断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这三大导向与欧洲模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就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从“供给主导”到“需求主导”的发展而言, Annie Bouder和Jean-Louis Kirsch指出[4],在培训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三种“需求”概念,即“操作性的”、“适应性的”和“专业化的”。所谓“操作性的”需求是一种即时需求,即强调职业培训要满足劳动力市场的即时需求,从而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培训预测以解决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种需求概念的问题在于那些接受培训的人是为了满足现在的工作需求,但是他们需要在明天才能去胜任这些工作。所谓“适应性的”需求强调现代工业生产对劳动力的要求是变化着的,职业教育培训应该能够预测和满足这种变化。法国初始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一直选择的是适应性模型(adaptability model),这与法国培养“高尚的人、生产者和公民”的远大培训理想是一致的。教育培训的重点在于培养学员的可迁移能力,即核心能力。如果将这种适应性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联系起来,法国的做法是,在一个更为长远的考虑之下构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而不是亦步亦趋地对行业需求做出反应。因此,这个框架不会对即时的需求或无法预见的需求做出调整,即减少了“特定能力”的学习时间,集中于培养学员的“关键能力”或“一般能力”。因为“特定能力”的培养只需要通过相对较短的培训课程就可以做到,而这些培训没有必要纳入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之中。劳动力市场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专业化的(professional)需求”概念,即劳动力市场上的需求是由专业群体提出的。通过教育培训和职业资格这些专业群体定义着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干预空间,控制着他们的人员更新情况。例如,欧洲方针(官方的指令,directives)保证了文凭、证书和其他资格的相互认可(article 57 of the Treaty of Rome);能力资格的移民要通过欧洲职业资格认证;某些实体部门通过干预和认可也可以授予职业资格,法国职业资格部门(CQPS)就是这样的例子。综合这三种“需求”概念,可以说,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与欧洲模式最多是在描述的基础上一致,即都以“职业标准”为基础。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特点在于强调“需求”的多样性,因此,在国家统一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存在着各个子系统以及调节程序,例如,在法国各实体部门的职业资格认证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

其次,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不断遭受质疑的过程。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然是渐进过程的结果。其大致的阶段如下[5]:首先是建立国家层次的架构,尤其是开发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以及建立合作关系模式;然后,进入“渗透”阶段,这个阶段旨在使教育培训的途径多样化,同时让多样化的途径之间能够相互渗透。在这个阶段会产生职业教育培训一般化、特殊化以及模块化等问题的争论;最后,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名录和先前学习认定。如果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是连贯性的,那么,这种连贯性表现为工具上的一致性而不是概念上的一致性。之所以说法国职业资格体系具备连贯性,主要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教育培训与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见表1),这个表格试图在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能力与所具备的能力之间建立联系。尽管资格或能力标准的描述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但并没有真正的科学证据予以支持。这些标准只是实践经验的一个抽象化结果,具体定义往往依赖于职业资格证书的颁发机构。换言之,法国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工具主义的;欧洲职业框架的八层级“知识、技能、能力”模型的连贯性则主要取决于用户的评价(value),而评价始终是一个不断争论的话题。从法国的“培训等级分类表”逐步过渡到“职业资格等级分类表”的过程中,国家框架不断地遭受质疑。原则上,如果职业资格的纳入申请没有被批准,那么它们将不会登录在国家目录中;但有足够知名度的组织却可以颁发被劳动力市场所认可的专用证书,而不必强制接受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的管制。如果州政府决定资助获取某种职业资格的培训,那么,该职业资格就需要纳入国家目录之中。这些都表明法国职业资格框架关注空间的不断变化,而正是空间边界的变化将人们带入了关于职业资格框架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论争“漩涡”。

最后,在鼓励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上,法国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增进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关系的透明性;二是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①。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雇主经常表示道,他们只是通过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自己孩子的学习经验来了解教育培训系统的,可见教育培训系统对劳动力市场上的雇主而言就像一个“黑箱”。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情况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年轻人的就业危机让文凭/证书成为了越来越多雇主的选择标准,雇主们不得不去了解职业教育培训的过程和结果,而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更是促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增进教育培训系统面向雇主的透明性与法国的社会中一直存在的“文凭崇拜”是相对应的,为了增进对文凭的了解,法国行业甚至联合签署一份集体协议,在文凭的等级、专业性与行业职业分类之间建立了联系。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明性主要是对系统用户和计划者(策划者)的易明性。就对系统用户的易读性而言,职业资格框架的存在为所有的个体提供了一个工具,去了解全国职业资格认证目录和公司对先前学习经验的评估程序。这与法国平等主义的传统是相联系的,也是与法国职业资格(文凭、证书和部门职业资格)子系统相对分离的特征联系在一起的[6]。对于策划者而言,要增进教育培训/资格系统内部的易读性,就必须减少职业资格的供给。这样,他们才能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所有的职业资格。法国教育部似乎已经做出很大的努力去减少文凭数量,但是,在某些领域中对认证资格的需求却不断增长,这导致教育部的努力未能产生明显的效果。

三、法国职业教育系统的贡献

在此,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贡献:一是它对实施国家和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贡献;二是对发展中国家构建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启示。

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通过创建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培训、起始教育与继续教育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建立“需求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系统的过程中,让整个欧洲体系开始重新思考劳动力市场功能的问题。事实上,欧洲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近来的发展,包括对欧洲职业资格框架的讨论都涉及到现有欧洲劳动力市场功能问题。欧洲职业资格框架(EQF)试图把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欧洲体系中,建立了职业与职业资格的五级分等之间的强制关系,通过欧洲通行证(EUROPASS)系统,构建多个国家中通用的职业标准。通过欧洲资格框架(EQF)整合分类系统,以便将已具备的能力与必备的能力进行比较等措施可以说都是在法国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刺激下形成的。同时,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定义的“能力”概念,也给欧洲职业资格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将“能力”的概念加入到“职业标准”的概念时,“能力”的定义包括了情境化的维度和三个构成要素,也就是最初被称为“知识”、“知道做什么(技能)”和“知道如何去做”(态度)的三个要素。对于法国教育部而言,能力是“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既知道如何做又要有相应的知识”,知识对应的是与“人所拥有的关于目标和环境的信息,包括目标的特性,环境的法则等”。技能(知道做什么)是指“人所拥有的关于他/她在环境的、技术的和社会的背景下所采取活动的信息”。这一信息的特征是它只能通过在真实或仿真的情景中进行练习来构建和存储,并且只能在活动中被重新激活。因此,外部观察者只有借助活动的具像化及其实体性符号(如文字、手势、目标转换等)才能领会和理解技能。对法国劳工部而言,能力对应的是“在工作和/或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知识、技能、行为、程序、推理的类型等。更宽泛地说,它是在给定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7]。对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而言,能力“是在给定的工作情境采取行动并取得可见的结果的能力”。法国职业教育培训系统中“能力”概念的多维性,是法国职业框架中“KSC(知识、技能、能力)”能力概念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三大导向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也有着直接的借鉴作用:

首先,在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建立怎样的职业教育体系”、“如何建立新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主要导向的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下的强制驱动过程,其结果很可能是一个供给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然而,我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之所以需要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市场上的紧迫需求和青年就业的现实困境,即正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主体的需求提出了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任务。政府主导与市场需求之间是否能匹配、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供给与就业需求之间是否能够形象有效的供求均衡,这是建设我国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中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问题。而问题的关键,是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能否认识和预测劳动力市场的真实需求。因此,在政府的建设模式主导下,吸纳行业代表、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主体的参与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为了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紧密联系,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过程不能是一个“”的过程,建设过程中固然可以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是形成本土特色也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与环境不同,行业与产业结构也不同。其实,在欧洲的职业教育培训区域发展计划过程中,人们已经发现欧洲不存在一个同一的劳动力市场。中国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在客观地了解自身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而且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接受各种质疑。因此,国家职业资格框架建设主体一方面要有明确的大方向,另一方面更要有坚定的决心,用实践的结果去迎接各种挑战。

最后,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的易明性也是不容忽视的。这种易明性包括对于劳动力市场上雇主的易明性和对于培训学员的易明性以及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特别是对于培训供给主体的易明性往往容易受忽视,欧洲的“培训包”实施过程已经证明了这点。很多培训教师和培训机构根本不能理解“培训包”中的能力单元,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培训了。

总之,寻求职业教育培训“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对应,增进国家职业资格体系的连贯性和本土化,鼓励职业教育培训系统增进对所有用户的透明性,既是法国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发展的特色,也应该是我国建设新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

注释:

①这里的“易明性”主要指的是易理解性,即所有的用户,无论是培训机构、教师,还是学员、雇主,甚至旁观者都能够很轻松地理解培训的内容,培训体系的特色以及培训体系、职业资格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应对性。以避免欧洲“培训包”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甚至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都看不懂“培训包”的能力单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Affichard,J. () Nomenclatures training and practices classification[J].Training Jobs,1983(4):47-61.

[2]Bouyx,B. . The social partners and professional advisory committees[A] in: E. Bentabet, J-L. Kirsch & S. Stefani(Eds). Social partnership in vocational training in France[C].Céreq RELIEF,2005(6):9.

[3]National Commission of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he vocational Baccalaureate Maintenance of industrial equipment[EB/OL].[2007-8-20]Http://cereq.fr,dp.fr.

[4]Annie Bouder & Jean-Louis Kirsch. The Frenc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like an unrecognized prototype?[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Vol. 42,No. 4,2007:503-521.

[5]Kirsch,J.L.(2006)Certification, community goals and national policies: agreements, differences, history... .[A] in: J. Teissier & J. Rose(Eds)Certification, new instrument for the training-employment. A French and European challenge[C].Céreq,Relief,2006(7):16.

第2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失地农民 职业教育培训 长效机制

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失地是指农村居民丧失依据《土地承包法》所取得的家庭土地经营承包权。失地农民是指农民失去土地的使用权,同时土地的所有权由集体所有变迁为国家所有。据估计,我国现有失地农民4000多万人,单广东就有280万人,并以每年约10万人递增,而广州在其中占有一个较大的比重。广州每年征用土地的数量非常大,失地农民的数量相当多,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发展问题不仅是地方政府急待解决的重要工作,而且成为关系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相协调的重要因素。

在广州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失地农民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产方式,引发了一系列影响当前广州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问题。如何建立起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发展的长效机制,是解决广州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面向就业的教育,它是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新型农民、开发劳动力资源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职业教育培训使失地农民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谋得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岗位,实现顺利就业。

一、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宣传工作不到位

笔者以广州市失地农民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401份,以“您对职业培训了解吗?”为问题进行调查,其中了解较多的仅占3.74%,有些了解的占25.19%,听说过占27.18%,完全不了解有近43.89%。由此可见,对于什么是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对其相关的信息缺乏了解。连了解都谈不上,又何来能够有效利用职业教育带来的信息优化自身素质呢,更谈不上利于职业教育学到技术促进就业。这说明政府和村委的宣传、组织工作还不到位,有的村组织过培训但失地农民知道的不多。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帮助失地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中,基层组织起到了一定作用,如街(镇)劳动保障部门和村委会组织技术培训比较多,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政府还没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职业教育失地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以“您曾参加过职业培训吗?”为问题的调查显示。有19.50%参加过培训,80.50%的人没有参加过培训。在培训参与度方面,参与度较低。农民不热衷于职业培训也是其在就业技能提升方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影响失地农民参加职业培训积极性除去与政府相关的例如缺乏对失地农民培训的配套政策,政府、企业对失地农民培训的经费投入不足等之外,农民自身的就业观念也严重影响了参与的积极性。

(三)失地农民自身就业观念保守是阻碍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障碍

1.消极被动的就业观念。大多数农民据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思想特点,那就是保守、自由、闲散。如今失去了土地,被迫置身于一个激烈竞争的陌生环境中,必然会感到手足无措,从而形成依赖、消极和被动的就业观念。

2.不能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补偿金,缺乏开拓性、长远性,同时缺乏自身再就业发展中的投入意识,不能够合理、科学使用土地补偿金,往往在短期内把有限的安置费消费完,从而出现“坐吃山空”的现象。

3.对自身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投入意识,缺乏长远的打算,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由于认知有限缺乏选择性;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也缺乏必要的选择。同时在调查中以“如果有职业技能培训,您愿意花多少时间参加?”为题,发现45.09%的人希望只参加半个月的培训,32.75%的人愿意参加一个月的培训,愿意参加1~6个月的仅占32.16%,可以看出短期职业培训是比较受失地农民欢迎的方式,并且参加培训的人都希望能在家附近参加培训。

(四)缺乏符合性教材和分类培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是对农民来说,他们之前的职业是农民,从事着知识和技术含量不高的种养业和简单手工劳动,在失地以后,政府、企业积极组织,但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对农民自身知识的分析导致在课程安排上不能适应市场,也不符合农民心理需求,导致不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广州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研究探析

以广州市为例,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失地农民培训工作健康、协调发展。

(一)媒体参与,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宣传

要重视新闻媒体在失地农民宣传中的作用。利用媒体宣传失地农民培训的政策、信息、策略,努力争取农民和社会各界对失地农民培训的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培训不仅仅包括职业技术培训,还应包括就业观念的疏导以及政府相关政策的宣传。作为培训参与主体的农民,其态度对培训工作的成效起到至关重要。培训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认识不到提高职业技能提升对于找工作、提高收入的重要性。因此要通过宣传,调动农民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要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正确权衡取舍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还要通过宣传职业教育对提高失地农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使其明白,要适应城市化、工业化中的竞争机制必须改变、创新。新的就业岗位需要失地农民走出原来较为封闭的空间,进入一个全新的工作环境,媒体需要宣传,才能使弱势农民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层次,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上风,在不断的尝试、摸索、感染中完成市民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模式的转变。如果能够有典型的失地农民成功化身的事例,需要树立榜样和楷模加以奖励和宣传。

(二)政府主导,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首先,要“出力、出人、出才”,成立专门机构做好失地农民技能素质摸底调查与调研,再此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进行登记、造册,实施统计调查和监测。其次,应定期调查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做好培训服务和就业指导,使农民尽快在第二、三产业中实现就业或创业。建立健全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多层面的市、区、镇三级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体系。每个层面要担负起不同责任,在职业教育引导中起到“牵头、组织、实施”三大责任。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款,建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与培训机构及学校共同以政治任务和目标构建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开展免费培训,同时将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纳入城镇下岗人员再就业培训体系。

(三)培训把关,设置合理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培训主办方和承办方必须要了解失地农民的思想状况,了解市场的需求,一方面引导失地农民在众多行业及专业中有前瞻性的选择,另一方面要依据调查报告,制定适合农民层次和水平的教材及课程。此外,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中要有针对性,因才配置各种教学资源。在培训内容在选择和考核培训机构时,要突出把培训教材的开发和修订、培训师资、培训学员、提供后续扶持、培训质量的监控和评估等作为重点内容,对认证合格的培训机构实施激励政策,对不符合要求、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培训资格。此外在培训层次上,建议开展多层次的培训。对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年青人要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的专业技能、技术工种的培训,并鼓励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失地农民,然后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家庭手工业、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实用技能培训;对年龄偏大的女性可多开展家政服务业培训。

(四)职业院校参与,共享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和培训效果不佳,除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和培训本身注重实践和操作,无法提供实践和操作的环境也是导致满意度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职业院校不仅有较高的思想文化专业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资源,将职业院校拥有的教学资源运用到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中来是解决培训师资及培训机构费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外,很多职业院校都设有相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站,让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可直接考取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职业院校有完善的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渠道广,信息多,与企业、行业、协会联系紧密,具备实施订单式培养的条件。因此可配合企业和政府实施失地农民“订单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五)多重模式并存,竞争带动发展

各方都在为失地农民培训做着各种努力同时也为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在运行模式上提供创新空间。广州失地农民培训运行应允许多种模式并存,鼓励各种创新。在模式上可采用由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的“订单式”培训;根据不同对象提供不同采单的“超市化”培训;依托社区教育的“学校+社区”联合培训;采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方式,创建灵活高效的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充分调动政府、培训机构、企业等各方的积极和创新性,将生产功能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改变目前仅有的政府一方努力的局面,在广州失地农民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是发展失地农民培训的方向。将生产者由政府部门的单位扩展到其他各类组织,构建一定的公共培训市场的规则,形成一定的机制,开展公共培训生产者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失地农民培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竞争中,政府要加强监督考核,跟踪各种培训模式和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及培训效果,依据就业状况对各培训企业的进行考核与评定。

总之,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大力开展失地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是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同时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教育业面临这常态化、常规化、科学化、长效性的发展问题,需要社会各级积极探索,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胡伟等.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调查研究――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个案[J].职业培训,2008.

[2]董倩倩等.职业教育与失地农民市民化[J].河北农业科学,2012,(14).

第3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497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日前,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批准了201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这次共有48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中高技能人才497人。从2008年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范围以来,共有1286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部委

教育部召开2013年度职成教工作会

3月18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3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12年的工作成果,进一步明确职成教战线参与“中国梦”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新一届政府工作要求的思路和举措,部署2013年的重点工作。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出席并讲话。

两部门联合印发文件推进水利职教改革发展

2月28日,水利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水人事[2013]121号),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意见》明确了水利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现代水利职业教育体系、水利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水利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利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水利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5个重点环节建设,大力实施水利职业资格证书推进计划、水利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计划、基层水利职工文化与专业素质提升工程、水利职业教育“送教下乡”计划、水利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计划等重点项目。

教育部召开新闻会介绍职教改革创新进展

2月20日,教育部召开新春首场新闻会,介绍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进展情况。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副司长刘建同、王扬南出席会。据介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在助学政策、综合改革、产教融合、质量建设、基础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已经取得了新进展,突出表现在积极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与水平上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教育部要求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

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做好成人教育培训服务等三项国家标准贯彻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3]2号),决定于2013年2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2日批准的《成人教育培训服务术语》《成人教育培训组织服务通则》《成人教育培训工作者服务能力评价》三项国家标准。

人社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

1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做好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9号),决定将原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评估调整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评估,包括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国家级重点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家级重点技师学院评估。

人社部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印发《2013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明确提出2013年工作重点是: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推进职业培训,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和职业技能竞赛和开展基础性工作。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类2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3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江苏省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孙伟宏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化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由宁波市教育局张力鸣主持的教育部规划课题《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通过鉴定。

职业教育类22项课题获批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

近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青年基金、自筹经费项目立项情况公布,职业教育类研究有22项课题获批立项。

机构

《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

2月27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北京《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该报告是中国职教学会组织编写的全国首份聚焦中职学生发展与就业的报告。报告从第三方的视角观察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促进社会各界了解和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职教社2013赴台职教高级研修班在台开班

3月19日,由中华职业教育社、台湾贤德惜福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2013赴台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班”在台北科技大学开班。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等大陆的16所职业院校和教育机构的23位同志参加了研修班。在台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还将与台北科技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等19所台湾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签订以“学习、合作、交流、研究、服务”为宗旨的战略合作协议。

中国职教学会系统工作平台启用

3月15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关于启用“学会系统工作平台”的通知》(学会[2013]7号)。《通知》指出,工作平台由“学会日常工作平台”、“学会网站建设平台”、“学会资讯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职教通’即时通讯工具”共同组成,致力于提升职教学会系统内部日常管理、沟通联络、宣传展示和服务会员的能力与水平。

全国电子商务职教教指委2013年工作会议召开

3月22~23日,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3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近三年的工作,部署2013年工作任务。会议期间,还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工作会议,部署了中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工作的各项任务。

学校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

3月13日,第一届中芬职业院校虚拟公司技能比赛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这是中芬职业院校间第一次在商科/文科领域开展技能比赛,芬兰FINPEC(芬兰虚拟公司管理中心)对比赛提供技术支持。来自芬兰的两个职业院校代表队,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组成的五个代表队共29名学生参加了比赛。

五所职业院校入选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

2月16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发出通知,批准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州市交通运输中等专业学校、山东德州汽车摩托车专修学院、深圳技师学院等5所职业院校成为首批“教育部-PPG示范联合培训中心”项目。该项目是由教育部与庞贝捷漆油贸易(上海)有限公司(PPG)签订的汽车涂装专业校企合作项目协议。根据协议,该中心将培养有现代汽车服务理念的汽车车身涂装专业人才,以满足汽车售后服务市场需求。

劲松职高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

3月5日,北京劲松职业高级中学与法国提莱尔酒店餐饮职业高中签订合作协议。本次合作是在北京市教委和巴黎学区的共同推动下开展的。双方经过协商,共同确定了未来几年两校的合作方式,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交流和网络课程的共同建设等内容。

淄博职院首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

近日,淄博职业学院制药与生物工程系申报的“山东省曲霉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山东省科技厅批准立项。

企业

北京两家企业与延庆一职开展校企合作

日前,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巴黎汇发型设计有限公司与北京延庆第一职业高级中学签订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学校按照企业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每年定向为企业培养学生。根据协议,企业安排学生实习,实习期间学生由校企双向共同管理。企业参与学生考核与评价及教材的开发。

奔腾公司与教育部共建“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

2月16日,教育部和奔腾公司共同设立的首批 “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名单公布,包括长春市机械工业学校在内的23所中高职院校入选该项目。根据协议,奔腾公司将为每所建立“奔腾ARS汽车实训中心”的项目院校提供价值约22.68万元人民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为项目院校免费培训2名核心教师,提供全面的教学模块培训课程,提供每个实训模块对应的实训课程,同时提供学生教材样本和教师上课教案蓝本;为项目院校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推荐平台;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组织项目院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技能竞赛,为与国外同类院校间交流建立沟通的桥梁;结合汽车新技术的发展,不定期与学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新技术培训,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汽车维修行业的技术要求保持同步,帮助学校培养出更适合市场竞争的技术人才。

各地

广东要求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3月18日,广东省政府《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从全面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开发和技能评价体系及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强化服务等方面,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多形式、有计划、全方位确保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和水平。

浙江鼓励学生报考中高职家政服务专业

浙江省教育厅近日发文要求各地各校采取有力措施,吸引和鼓励学生报考家政服务专业,并将各地开展家政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年度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浙江省教育厅要求各设区市应确定至少2至3所中职学校和1所高职院校,作为本地区家政服务业人才教育培养培训的骨干单位,积极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乡镇成校和社区学院多形式开展家政服务与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形成家政服务人才的教育培训网络。

甘肃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

3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理顺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通过资源整合,力争到“十二五”末,使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调整到200所左右。

湖北规定中职生实习每天不超8小时

近日,湖北省教育厅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程》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学校在完成三分之二的教学计划后,方可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习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学校不得安排学生在风险较大,如从事高空、井下、放射性、高毒、易燃易爆、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和酒吧、夜总会、歌厅、洗浴中心等不适宜学生的岗位顶岗实习;学生每天顶岗实习不得超过8小时。

南京召开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

3月1日,南京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布置落实了2013年南京市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相关试点项目工作。南京市教育局有关领导,南京市职教教研室部分专家,南京晓庄学院等40余个中高职院校负责人参加会议。

常州市科教城签约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

3月3日,常州市科教城管委会,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青年和体育部,德国(上海)工商协会三方在江苏常州就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签署备忘录。合作内容包括依托巴符州州立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对常州科教城职业院校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推动该校与在华德资企业在课程、教学、实习、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合作,引入和实施德国政府认可的国际技师课程、教学和认证,逐步实现受培训的高职学生达到国际公认学士学位水平,合作成立“中德职业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等 。

成都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

近日,成都市出台《成都市职业教育促进条例》,以促进成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各地推进高职招生制度改革

第4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一、围绕市场选产业

夏邑县农广校从1991年开始结合当时农民技术需求,进村举办村级绿色证书培训班,培训周期为一年,当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深受农民欢迎。在此基础上,夏邑县农广校很快又提出了“要大力开办村级绿证教学班,积极探索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新路子”的办班目标。为此,学校组建市场调研组,分赴上海、深圳等经济前沿地区和大中城市,认真开展市场对农产品品种需求情况调研,并进行理论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选择确定切合当地实际、经济效益良好的品种及生产经营模式,然后,在每个乡选一个村,每个村选一两户致富欲望强、又具备一定条件的农户进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大力推广。同时,聘请教授专家对农广校教师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再由农广校老师分别包村包户,对相应的农户进行及时的、现场的、具体的技术指导,从技术上扶持,使市场看好的这一产业迅速发展壮大。

二、根据产业办专业

夏邑县农广校从1999年以来一般都把绿证教育教学班设在村里,并根据该村的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同时,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农民生产的需要、专业教学培训的需要确定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证明效果较好,既受农民欢迎又有效促进了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夏邑县农广校在这一过程中,累计举办绿色证书培训达1089班次,其中村级班为659班次。随后,夏邑县农广校根据农业部和河南省农业厅的部署,在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中,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培训模式,全部进村举办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班,培训新型农民6600人,成效显著。他们认真吸取绿色证书教育和新型农民培训的经验,积极探索在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中,进村开办全日制涉农专业中专班。并于2010年春季,专门开展了涉农全日制中专试点工作,围绕当地大棚蔬菜这一主导产业开设了现代种植技术专业,在刘店乡的三里村、吴楼村、孔祠村、徐马庄村4个大棚蔬菜种植专业村举办4个中专班,招收注册学生198人,全是青壮年骨干农民,年龄基本都在45岁以下;在产业方面,都以种植业生产为主,其中从事大棚蔬菜生产的134人,占学员总数的67.7%。这期教学班在教学中均执行河南省农广校的教学计划,学制3年,理论学习2年,毕业实践1年。由于这期中专班的成功举办,带动了周围专业村农民学习科技的积极性,2011年、2012年又分别在7个专业村开办了中专教学班,开设的专业和这些村的主导产业相吻合,教育规模得以扩大,有效解决了农业中职教育招生难的问题,农业中职教育得到健康发展。

三、办好专业促产业

为有效促进“一村一品”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夏邑县农广校制定了“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培训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培训宗旨,要求教师不仅根据当地主导产业把教学班办到村,而且还要在村里建基地,搞实训,抓示范,搞好技术推广服务。教师在教学班上都深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一边组织搞好教学,一边指导优秀学员建立并搞好教学生产示范点,教师在示范点上进行实践操作,做给学员看,指导学员干,使学员学有教师、看有样板、干有技术,达到“干中学、学中干”。同时教师还指导、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加强对学员的信息服务、技物结合服务等,让学员发展自己的产业、实现增产增收。因此,进村办班的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得以发展的同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

总结夏邑县农广校多年进村办班的经验,按照“围绕市场选产业,根据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发展思路,以村为单元,进村开展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可以取得“办一班、兴一业、富一方”的良好效果。从夏邑县的探索历程中可以看到,进村举办涉农中专班,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面向产业需求,结合当地主导、特色产业设置专业,做到“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二要根据农民学习特点,把教育办进村,让农民就地就近就可以系统学习中职课程,做到农学结合、学用结合。三要按照培育“有文化、有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选择教育对象,确定教学内容。主要招收对象应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45岁以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务农农民,以及有志于在农村兴业创业的农村应(往)届毕业生、农村基层干部、返乡农民工和复转军人等。教学内容应系统全面,既达到中职教育标准,又要适合农民学习。四要规范管理,确保成效。应按照“开设一个专业,办好一个教学班,搞好一个生产示范点,培养一批科技骨干,扶植一项支柱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深入基层开展教学工作,把教学、示范、推广、服务融为一体,实现“围绕主导产业、培训职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具体做法是:选择农业主导产业突出的村,根据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每村举办一个教学班,开设一个专业,每班注册初中以上学历的适龄青年40人左右;按照农业职业中专的标准,进村开展教学、现场培训指导,实行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做到教学、生产两不误、两促进,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和相关产业的有效发展,既发展了农民职业教育,培育了农村实用人才,又发展了当地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实现了发展农民中职教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的良性循环。

第5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21-2

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放在第一位,并指出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总理强调:“只有职业教育才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也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落实十七大报告、调整教育结构的重要举措,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新跨越的战略突破口。

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的改善;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资源零散,体系不够健全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在办学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都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政府投入、教育部门经办、全日制的学历教育,离“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还有很大差距。存在诸如管理体制上统筹乏力、办学体制单一等体制性的障碍,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培训体系。在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上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现象尚没有根本改变。当前,各地的职业教育在条块分割的部门管理(教育部门、财政部门、农业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等)中得不到多方面的帮助,反而受到多方面体制与掣肘,农村职业教育分别要归属教育、农业、劳动、工会、人事等10多个主管部门管理或钳制,致使专业和培训项目重复设置、资源统筹难、设备闲置或老化、有限的资源得不到综合利用,形不成合力和优势。教育部门只管培养,无法与用工单位结合;劳动部门只管考证,实质是为了收钱;其他部门通常是旧体制行政所属关系的延续,主要是为了养活编制内的“人口”,这种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行业企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地方面临着一方面是农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另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断弱化的两相矛盾的局面。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资源流失严重,在企业中建立农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也还没有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企业如果不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就不会有大的发展。除此之外,缺乏足够优惠的政策吸引民办资本进入农村职教,也是目前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体制。民营资金是否能进入职教,关键看进入的门槛有多高,或者干脆不设门槛。要继续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农村职教,政策上要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保证他们有一定利润,增强吸引力。除了民营资本准入方面缺乏吸引力外,农村职业教育分属教育、民政、劳动等部门多头管理,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等,也都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要破解的困境。

在当前农民教育与农民培训方面,政府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手段,没有形成一套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体系和管理体系,使得农民教育和培训不能以一个系统的工程予以落实。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和培训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体系,保证农民教育和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2 整合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方针,政府要制定职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加大主导、统筹力度,逐步建立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2.1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应该作为各级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和向农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制订近、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

整合教育部门、农业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科技部门以及扶贫办等在农村的教育培训资源,改变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运作方式。尽快出台便于人才流动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尤其是农科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和企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在职教招生规模扩大的同时,及时增加教师编制并划拨相应的经费,对职业教育中涉农专业给予补助。

2.2 行政管理部门应宏观统筹全市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组织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相关人员

在深入调查研究全市职业教育需求和资源的基础上,解决全市职业教育存在的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公办与民办存在不正当竞争的问题,把职业教育统一划转到教育部门。整合职教资源,确定职业学校的布点、数量以及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配比、发展速度等,积极建设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形成完善的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2.3 改善培训管理,整合教育培训资源,认真搞好多领域、多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逐步形成以乡镇为主体、以县市区为重点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工作中要采取各部门广泛参与、农民自愿参加相结合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逐步形成政府统筹、行业牵头、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工作格局。可通过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基金等途径,采取培训券的方式,使农民凭券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和培训机构,增强培训实效性。

2.4 必须从当地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出发,构建新形势下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我国国情,当前可以考虑把农民职业教育体系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为第二、三产业的专门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第二种类型: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产业结构目前仍是第一、二、三产业并重,但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化阶段。这类农村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重点是培养服务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人才,适度培养高层次人才。第三种类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职业教育体系。这类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目前仍是以第一产业为主,重点是培养面向第一产业的专门人才和对农民进行某些专业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基础教育。

2.5 改革办学形式,拓展生源渠道,扩大办学规模

继续搞好联合办学;在专业设置上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置。要集中人、财、物力办好拳头骨干专业,努力形成特色,打造品牌,同时要努力形成集团化办学;认真搞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谋求高中阶段的整体发展;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农村职业学校。

2.6 建立和完善各级农村教育体系,调整优化县乡村教育结构

根据农村教育的区域性、分散性和辐射性特点,协同各省(区、市)高等院校,依托现有的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建立省、地农村教育综合培训中心作为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省、地农村教育培训基地示范、辐射和带动县乡村的职业教育中心和城乡文化技术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高、中、初等农村教育体系。

2.7 要建立健全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教、职教、成教相互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农民终身教育和培训的体系

满足科技进步和产业技术升级对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职业教育的追求。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和其他非学历教育的沟通机制,积极发展综合初中、综合高中,使农民极其子女,能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不同教育类别和层次上有多次选择机会。

2.8 多元化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鼓励各类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培训,组织动员各类培训机构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

加快农业职教资源改革与调整的力度,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形式,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积极统筹相关职业学校,用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科学地进行区域功能定位,将农业教育的功能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保证人才培养和为农村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

2.9 依据市场机制构建农民职业教育新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条件的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产业化

要在农村大力培养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有偿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力发展民办职业学校,既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又做大做强了职业教育本身,对于当地经济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必将产生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2.10 充分利用农广校办学形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服务

农广校办学的优势在于其招生办学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进行正规的学历教育,又可以进行短期的技术技能培训,而且服务对象具有开放性,因此农广校在职业技能培训中,要克服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重视正规学历教育而忽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和培训的弊端,调整办学思路,树立农广校为提高劳动力素质服务的观念,充分利用农广校灵活办学的优势,根据地方潜在的和现实劳动力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办学,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贴近实际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需要。

2.11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同时也探索出一些别具特色、效果显著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模式

在办学形式上,加强对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进行学历教育,有规划分步骤地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科技的致富领路人。同时,定期吸收农民参加专业进修,为农民开设与农业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大专专科课程,加强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主动与锦江区三圣乡华新村培训中心接洽,利用城区职业学校的师资和资源优势,开办了该村首届农民工艺插花培训班,花农们均对培训的效果感到满意。四川省什邡县用现有职业中学的资金建立职业中心,使10万农民接受了职业技术培训。

2.12 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本地区城市化进程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拓展农民“绿色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向农村富余劳动力积极开展旅游、环保、服务以及加工制造等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农转工”、“农转居”和小城镇建设转非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使之就地培训,尽快实现就业,从而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2.13 结合农村富余转移,探索多种有效的劳动力培训方式方法

(1)政策支持,农民自主参与。主要是由区县、乡镇政府补贴大部分或全部培训费用,农民自主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调动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把农民转移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了农民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积极举办家政培训班,乡政府承担培训费用,使本乡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获得了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多名学员找到了工作。

(3)发挥企业优势,搞好劳动力的“对接”。许多乡镇把引进企业的用工与农民转移培训结合起来,提高了转移培训的针对性,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

(4)发挥乡镇办学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办学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一批农民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北京市房山区大石窝镇雕塑艺术学校为当地和全国培训了一批石材雕刻和加工人员,进一步提高了石材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石材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李景潮.浅谈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教育周刊,2008-6-4.

[2]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N].中国教育报,2007-7-7.

[3] 周兢.农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原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08,(4).

第6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农村从业人员 培训需求 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1.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繁峙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属全省两区开发县和国家级贫困县。全县国土总面积2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7万亩,人均耕地面积2.9亩。全县辖13个乡镇,401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26.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3.7万人,占总人口的89%。全县有农村劳动力9.2万人,其中男劳力5.8万人、女劳力3.4万人,剩余劳动力5.4万人。2011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33.7亿元,全县财政收入5.6亿元,县农民人均收入3998元。全县有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345个,从业人员为4971人。

2.产业发展状况

2.1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2011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33.5万亩,总产量5810.1万公斤;小杂粮种植面积达17.5万亩,总产量1840万公斤;瓜菜2.1万亩,总产量3557万公斤;全县猪、鸡、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了15.2万头、34.6万只、4.5万头、33.5万只,出栏量分别达到7.5万头、13.2万只、7.4万头和11.7万只,牧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总收入1.3亿元。

2.2龙头企业稳步发展,规模逐渐扩大

一是玉米产业,龙头企业有山西宏达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达到12万吨,生产的“天喜牌”淀粉畅销省内外;二是小杂粮产业,小杂粮龙头加工企业有45个,年加工小杂粮达1000万公斤;三是畜牧产业。先后建成了规模养殖场36家,银河畜牧发展有限公司、辉煌实业有限公司养殖奶牛分别达到500头和400头。

2.3农业科技得到普及推广,科技含量逐年提高

玉米产业优种率达到100%,通过地膜覆盖、优化品种、优化施肥、优化技术等手段,平均亩产得到大幅提高,玉米品质也随之提高。高蛋白玉米的种植满足了我县宏达淀粉厂的需求。以反季节为主的特色瓜菜,占到瓜菜总面积的45%,各种瓜菜示范园区达20多个,园区引进稀特优瓜菜进行试验、示范,待成功后进行大面积推广,提高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设施瓜菜生产有效缓减了全县蔬菜供需矛盾,解决了冬春蔬菜全部依靠外调的问题,2011年,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2400亩。

3.县域职业教育培训资源情况

全县有资质的农民教育培训单位有8家: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县职业中学、县职业技术学校、县综合职业技术学校、县腾飞技术学校、县农广校、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县农民培训中心。目前我县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规模较大的有县农技推广中心、年从事农业科技培训达5000人次;县腾飞技校年从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年培训规模达500人次;县综合职业学校从事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500人次;县职业中学从事职业教育培训,年培训规模400人次。

4.农户调查情况

随机抽取平川、半坡、山区的繁城镇、光裕堡、柏家庄三个乡镇,三乡镇分别依据村情按好、中、差三个层次确定,共计90个农户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填写调查问卷90份。90个农户家庭总体情况是:人口总数445人,平均家庭人口4.9人;耕地面积1365亩,户均15亩,人均3.1亩,其中自有土地1315亩,租赁他人(或租给他人)50亩;2008年家庭现金收入99.04万元,人均2225.6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63.4万元,户均7044元,人均1424元;劳动力总数252人(户均2.8人),其中务农154人,务工98人,兼业24人。

二、现状分析

1.繁峙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低,农业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

据2008年的统计资料和本次调查,全县8.9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的占18%,初中占68%,高中占14%。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农民未参加过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154名务农农民中,文化程度在小学及以下的占到29%,妇女占务农劳动力的66.2%,50岁以下务农农民中,男性劳动力仅占28%,务农农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妇女化现象明显。

2.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突出表现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且与农户之间缺乏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农户发展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业的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

劳务收入在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占的比重为68%,每年有4.2万人外出打工,而通过政府培训引导、组织输出人数仅为0.5万人左右,农民外出的地域选择、工作可靠性不高。本次调查显示,平均每1.5个农户就有1名外出务工人员,有务工人员的农户家庭生活状况明显优于没有外出人员的,“外出一人,致富一家”的效果显著。全县农村合作组织大多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发挥应有功能和作用,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几乎是靠农民自己“揣摩”市场、自行解决,仅几个“协会”组织者在啥有价格、啥有销路是介入,农户加入的积极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3.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缺乏统一规划。目前,我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受制因素较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劳动力个体分散性大,文化层次、年龄结构差异大,小范围办班培训难“配菜”,效率低。

二是缺乏产业支撑,产业方面的大户不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发展与农民教育培训之间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三是缺乏政策扶持。尤其是县乡培训资源配置上,投入的资金很少。农民参加非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没有资金扶持。

四是培训效果不显著。各涉农部门及农民教育培训的部门在不同的阶段和季节都开展了一些培训,但不系统,不经常。

五是中职教育直接服务当地经济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县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主要是升学(对口高职)和域外就业,直接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成效不太明显。一是受农户兼业性特征与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优势的影响,农民对农业类职业兴趣淡化,造成农业中职教育生源短缺;二是中职学生毕业回农村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县职业学校毕业生回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不足毕业生总数的5%。三是中等职业教育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服务不够。

4.职业教育培训资源短缺

4.1基础条件有待改善。我县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学校缺少实习场所和设备,严重制约了全县职业教育的规模和发展。

4.2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任老师数量缺口较大,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全县中职学校188名专职教师中,绝大部分是普通中小学文化课教师,专业教师总体数量少,有些专业教学甚至由文化课教师担任,自身专业动手能力差,难以保证教学、实训质量,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比例低。

4.3招生市场混乱,生源外流较为严重。尽管我县启动实施了针对“两后生”的中职教育项目,仍有一部分外地职业学校不惜代价,采取高额回扣、“先入学、后收费”等不正当手段,甚至进行虚假宣传,在我县争抢生源,造成本县职业教育生源外流严重,且多数学生到外地上学,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

三、农民培训意愿

通过调查了解大多数农民不安于现状,都有驱穷致富奔小康的意原,他们都想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学到一技之长,以此来增强致富的本领,他们最想了解和学习的是有关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农机维修等技术,也想了解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等知识。当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壮大农村技能型人才队伍。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四、建议对策

1.整合资源,明确责任,突出效果

针对目前农民培训中出现的多部门各自为政现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通过资源整合等途径,明确实施部门中的领导主体,由主体部门牵头制定考核办法,分配年度农民教育培训任务,根据考核情况兑现补助资金等,集中物力、财力和人力资源,强化培训效果,必要时可以考虑从教育基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或象“新型医疗合作”资金运作那样,建立农民自己的教育培训基金,以弥补阳光工程培训经费不足,切实办好阳光工程培训服务农民。

2.针对不同对象,分类办班培训

制定积极政策,对农村劳动力中年龄偏大依然务农的农民只要求参加一些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而对青壮年劳动力要通过补贴资金等有效方式,结合当地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由政府部门统一制定培训规划,利用农闲季节,组织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意愿需求的劳力,参加相应专业的系统的技术培训班,宜农的选择农业专业、宜工的选择技工专业,切实使“留守在家的会务农,外出打工的有技能”。

3.多种教学措施并举,方便农民随时随地学习

充分利用媒体、网络等各类辅助资源,提高农民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如依托广播电视“村村通”,利用早、中、晚吃饭时间播放农业科技专题技术节目;加强对培训单位、培训教师的考核监管,使农民培训“三进村”工作经常化等等,为农民创造一个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学习环境,建议阳光工程培训应拿出相当一部分经费购置像放映机、扩音机等设备。

4.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阳光工程培训教师队伍比较薄弱,知识结构比较单一,专业师资短缺的现象,建议阳光工程划出一部分经费,通过调动、招聘并制定让专业教师“走出去,走下去”的培养方针,选拔出一支切实能“拿得起”的专业教师队伍。相关部门也可把这两方面作为教师年终考评,职称晋升的依据之一,全面提高教师的执教水平。

第7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国际劳工组织综合性技能开发战略框架

近来,国际劳工组织召开会议,提出了加强技能、生产率、就业、发展和体面劳动之间联系的基本框架,见图1,并《关于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推动就业增长和发展的技能的结论》。报告的核心观点是:技能发展可以成为减少贫困与排斥现象同时加强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工具。富有成效的技能开发政策需要成为国家发展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便使劳动力和企业为迎接新的机遇做好准备并采取前瞻性的方法处理变革。为了成功地使技能与生产力、就业创造和发展挂钩,技能开发政策应瞄准三个目标:使供应与目前对技能的需求相匹配;帮助工人和企业适应变革;预测和提供未来需要的新的不同技能。为实现这些目标,政策咨询和技术合作的具体优先事项包括:预测技能需求、生成及使用劳动力市场信息和改善就业服务的工具;使雇主与培训提供者建立联系并增加工作场所学习;制定区域技能认可方案;提高包括农村地区和残疾男女在内的所有人对技能开发的可得性和改善其质量。这一战略框架自后,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其对于我国目前的通过职业教育开展精准扶贫同样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美国报告强调数字技能培养

日前,美国著名信息技术企业Burning Glass Technologies主题为“拥挤的数字:劳动力中数字技能差距”的报告。我国学者郑坚对报告摘要进行了翻译。报告提出,中等技能(Middle-skill jobs)劳动力市场正日益被划分为两个世界:需要数字技能的工作及不需要数字技能的工作。中等技能工作普遍被界定为需要具备高中以上及大学本科以下学历水平的工作。许多工作需要非常复杂的技能,例如写代码,美国劳动力市场上39%的工作可以归入这一工作领域。这些工作在支撑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显示,需要数字技能的中等技能工作正在一系列广泛方面发挥影响:在10个中等技能工作中,有近8个需要数字技能,处理电子表格和文字正成为大部分中等技能工作的基本要求;需要高深中等技能职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的中等技能工作。2003-2013年间,需要较复杂数字技能的工作比仅仅需要简单数字和文字处理的工作增长了2.5倍;需要复杂数字技能的中等技能职业比普通的中等技能职业工资平均高18%。随着整个国家从大萧条中复苏,需要复杂中等技能的工作与需要高技能的工作增长处于平衡状态。基于此,报告认为,美国未来的教育与培训需要加强培养学习者的数字技能,包括软件处理技能、高级生产技能及特定职业数字技能等。

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

2015年10月,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中国职业教育观察报告》。报告以“脱离目标:中国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掣肘中国成为工业强国”为题,提出技能短缺问题是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的重大威胁。报告认为,中国教育体系没有培养出相应的技能工人,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一是吸引力不强。中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一方面是由于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普及率,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入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则由于中国长期作为“世界工厂”拥有大量不需要技能的工作岗位,很多企业只需要简单的劳动力。为此,选择职业教育与培训被认为是无奈的选择,其对象主要是考试失败人群。二是社会其他各方,特别是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由于工人流动性大,中国企业不愿意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他们一方面不愿意承担学徒培养的高成本,另一方面不能保证培养的学徒为自己所用。与参与职业培训相比,中国企业更愿意为特定岗位工人提供公司内部培训。为此,业教育与培训缺乏与实际生产之间的相关性。三是设备设施及师资与实际生产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报告认为中国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急需关注如下五个领域:一是进一步发挥企业的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实践环节,力求80%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二是支持私立职业院校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是让地方具备更大自,特别是省级机构可以根据本地企业发展需求调整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央层面则进一步加强部委间的统筹协调,明确岗位要求并制定相应标准。四是发挥职业学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培训方面的核心作用。

课 题

“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结题

苏州大学刘方涛主持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研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状况和90后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归纳概括出六条具体的培养路径。第一,重视教育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资源建设,科学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不断提升90后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第二,发挥政府助力作用。要发挥政府导向的前瞻性和公共资源配置的主导性作用,以及社会政党、群体、媒体、精英对公共资源与文化资源配置的影响力。让这些资源配置促进90后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培养。第三,积极推进90后农民工市民化,帮助90后农民工认识城市文化、掌握工作技能,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会环境。第四,改革和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要考虑到不同年代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职业教育活动和职业能力培养工作。第五,把愿意返乡的90后农民工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可以鼓励90后农民工返乡创业,提高90后农民工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把返乡的90后农民工培养成职业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生力量。

观 点

建立国家资格框架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在《光明日报》发表《职业教育应有突破 建立国家资格框架》认为,目前,有两个明显问题制约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一是用人的劳动制度与育人的教育制度的分离;二是职业资格证书与教育学历证书的分离。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有一个制度性的国家资格框架予以支撑,包括把基于认知规律的学历资格证书与基于技能形成规律的职业资格证书加以融合,一是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二是实现纵向的衔接与横向的沟通。笔者认为,国家资格框架的基本组成部分应包括:第一类:教育部门负责的各类教育证书,主要是教育部管辖的学校颁发的各类教育证书,涵盖职业学校、普通学校;也包括人社部门管辖的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颁发的相关证书。第二类:人社部门颁发的各种职业资格,也是技能等级证书,由职业资格鉴定机构通过考试后颁发。第三类:专业部委或行业、企业或社会教育与培训机构颁发的各类职业培训证书,一般为针对特定的行业或企业的、专业性强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国家资格框架的层级结构,要涵盖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资格证书。

第8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 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是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的重大举措。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广大农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等,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思想观念新、文化素质高、技术业务精、就业竞争能力强的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1、新农村建设赋予了农民教育重大历史使命和大好机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依靠亿万农民。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塑造高尚道德情操,增强法律法制意识,使之成为新农村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这无疑对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是给农民教育赋予的艰巨而又光荣的重大历史使命。

新农村建设也为农民教育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十一五“规划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技能培训和文化事业,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没有千千万万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不可能完成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也不可能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培育亿万新型农民,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重要前提,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

目前我国农村有8亿农民,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比重约为70%。农民是我国最大的人口群体,但同时也是我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其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等都比较低。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占49%,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还有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2006年4月国务院研究室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农民转移就业极不稳定,回流现象严重。这不仅影响着农民自身发展程度与生活状态,也影响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同时还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的规模和速度,影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文明进程。因此,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最为迫切的要求和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的问题分析

1、农民教育落后于社会发展,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中国的农民教育相对于其它教育来说一直是一种弱质教育,非常需要国家各级政府、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但在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下,对农村农民的歧视性管理,城乡教育政策的偏差失误等原因,导致最应该受到重视的农民教育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大力扶持,农村文化普及、职业教育和科技推广等无法获得像城市那样大的投入和支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尚未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农民教育事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与投入已有所增加,但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多元化投资体系和多元化办学机制尚未形成,政策倾斜力度不够,农,民教育经费紧张、资源匮乏、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城乡间、地区间公共资源占有和分配不公平不断扩大,城乡教育差距仍严重存在,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民教育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从业人员的要求相比,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劳动者就业技能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和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各类农民教育发展不平衡,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就当前我国农民教育现状来看,各类农民教育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成人继续教育低于正规学历教育,农业职业教育低于普通教育和其它职业教育,农民转移教育培训又不如国民教育。在农民培训内容上又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从总体上看,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不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普九”巩固和提高任务还十分艰巨;农业职业教育总体上看尚未找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有效机制,政府行为过多又大多以学科教育为主,适应性不强,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转移教育培训也面临资金投入不足,培训设施薄弱、师资短缺,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根本不能满足市场对劳动力技能的需要,农民参培积极性也还未充分调动: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村社区教育以及农民工文化教育仍处于农民教育最薄弱环节,尚需进一步加强。

而处于我国社会结构调整和变迁之中的大部分农民又以多业兼营为主,经常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流动转移,就业并不稳定,这给农民教育带来极大困难,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变性特点,培训内容要求更加丰富,培训层次、手段和形式要求更加多样,农民教育培训任务异常艰巨而又繁重。

三、加强农民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分析

1、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观念,加大农民教育统筹管理和投入力度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大力支持与配合。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形成全民重视发展农民教育的社会共识,营造有利于加强农民教育,促进新农村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国家应加强对农民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和统筹管理,进一步理顺农民教育统筹管理机制,为农民教育提供优质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各地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应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农民教育工作新格局。要打破地方、部门、行业和学校等体制,推进各级各类农民教育资源优化整合,逐步走向城乡统筹、地域统筹、行业部门统筹,形成由各级政府统筹管理、各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农民教育协调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的投入效益和教育培训效果。与此同时,应坚持国家和各级

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同时落实好部门与企业承担技能培训的经费责任,积极鼓励、扶持并规范各种社会力量及公民个人办学或提供资助,多渠道筹措并大幅度增加农民教育培训资金,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和城乡居民素质差别。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2、结合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明确农民教育主要内容和任务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又庞大的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又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应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使农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达到新型农民的培养要求。首先要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后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避免新的素质低的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出现,这是农民教育的基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其次是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职成教育,提高农民农业科技素质;第三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教育培训和城镇对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岗位技能素质i第四是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加强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农民的先进实用技术培训,并把青壮年农民、科技示范户和种植养殖大户等骨干农民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提高他们的农业实用技能素质,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之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第五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民主法律意识教育和科学文化等社会化终身教育,大力发展农村社区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现代文明综合素质。

第9篇:职业教育培训报告范文

一、>,!

各国对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都做出了明确规定。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对不同类型的会员,规定了不同的法定学习时间。对于那些从事公开业务(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每三年必须完成12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20小时;对于那些从事非公开业务(not public practice)的会员(即不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则每三年必须完成9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但每年最低不得少于15小时;对于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会员,每两年必须完成80小时的后续教育课程,每年至少20小时。如果一个会员由从事公开业务转向非公开业务、或者情形相反,则三年期法定的累计学习时间应予以调整,按公开业务每年40小时、非公开业务每年30小时计算所需要的总学时。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规定,每个会员在三年内必须完成100小时的后续职业教育课程学习。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Royal NIVRA)规定,会员每年参加后续教育的时间必须达到40小时或每两年80小时。

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CICP)规定,执业会员接受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8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40学时;接受脱产后续教育的时间三年累计不得少于120学时,其中每年接受脱产后续教育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学时。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参加后续教育时间来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的时间无疑是最长的,同时规定也是最严格的。这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起步不久,注册会计师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是基本吻合的。

二、后续教育学习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NASBA)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2月对外公布了《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Statement on Standards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Education)征求意见稿。在该公告中,明确提倡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学习活动(sponsor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组织者负责将学习计划传递到学员手中,可以采用工作室、研讨会等各种形式;另一种为自主的学习活动(self-directed learning activities),在该方式下,学习活动是在没有外部组织者的帮助之下自己进行和完成的。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后续教育培训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和措施:课堂教育、组织学术讲座、召开研讨会、网络或电话教学以及自学等。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下设有专门负责职业后续教育的机构——后续教育委员会(VERA)。该组织提供的培训方式包括面对面的课堂教学、网上教学以及函授等。会员或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既可以参加后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培训,也可以在公司、大学学习或在家自学。

中国注册会计师参加职业后续教育的形式主要有:脱产课程学习、非脱产课程学习、参加专题研讨会、承担专业课题研究以及个人专业学习与实务研究等。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可的学习方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有组织的学习和自主学习。其中有组织的学习一般居于职业后续教育的主导位置,而自主学习则处于从属地位。另外,就自主学习层面来讲,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其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在会计职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国家如美国、荷兰等,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高,而在会计职业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国家如中国,自主学习方式的认同度较低。

三、后续教育课程设置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了多种课程来满足职业后续教育的需要,课程种类在150种以上,并且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要进行修改或更新。其后续教育课程按会员的不同职业发展阶段设计,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培训要求。

具体分为:

(1)基础课:用于新会员,该课程知识面窄,强调基本原则和技能;

(2)中级深:在基础课的基础上强调实际应用;

(3)高级课:强调知识的深度和应用的广度;

(4)更新课:介绍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

(5)星级课:由高级专家指导的讨论课。与此同时,对于自主学习的课程,由各州会计理事会全美协会指定的后续职业教育机构负责设计,其中最有影响的组织之一是会计师教育组(AEG),该组织从1988年开始成为美国自学后续职业教育领域内的领先者。

目前,该组织所设置的课程主要有:

(1)计算机系列;(2)税收系列;(3)审计和会计系列;(4)遗产计划(estate planning)系列(文秘站:)。

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设置的课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会计、审计、

财务、税制和管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的最新发展; (2)职业道德规范的有关课程;

(3)信息技术。

荷兰的后续教育委员会与荷兰一些大学合作,为不同层次的会员制定不同的继续教育课程,如信息技术、保险、工商经济、法律、税法、政府及非营利组织、管理技术等。该委员会在制订后续教育课程内容时着重突出“能力”教育,并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即一般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行为能力等。一般性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职业道德水准;解决问题能力包括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能力、整合能力和评估能力等;实际行为能力包括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人能力、人与人之间沟通并影响他人的能力、组织能力等。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职业后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

(1)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

(2)独立审计准则及其他职业规范;

(3)与执业相关的其他法规;

(4)执业所需的其他知识与技能。职业后续教育的具体内容根据不同对象及其需要确定。针对主任会计师、部门经理、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以及一般执业人员的培训内容各有侧重。

从上述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设置的课程来看,各国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其中美国、中国的课程规划比较详细,而加拿大、荷兰的课程设计则比较简约。由于职业后续教育面向的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因此各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般都将技能的培养与训练,而不是知识的传授,置于核心地位。与美国、加拿大、荷兰相比,中国课程设置唯一的缺陷在于没有对信息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审计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中国注册会计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四、后续教育评价方式的国际比较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会员应定期报告参加后续教育的情况,日期为会员加入协会之后每个日历年度的起始日。考虑到各种因素,协会还规定了报告宽限期(grace period)——法定报告日后2个月内。对于报告的格式,该协会要求采用统一标准,即在年度会费报告中包含下列的陈述:”在缴纳会费时,我确保自己已履行了后续职业教育的有关规定”。同时该协会要求,在陈述报告时,必须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

在《后续职业教育准则公告》征求意见稿中,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针对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参加有组织学习方式的会员,该准则要求他们在报告学习情况时提供以下的信息:组织者的名称、学习的题目和内容、日期、地点以及职业后续教育的学时等;而对于参加自主学习方式的学员,在完成自主学习活动之后,学员必须提供能够证明完成该活动的相关文件,诸如由第三方提供的证明、证书或撰写的文章等。此外,学员还应对自主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并提供自我评估报告。如果学员对完成的自主学习活动诸项目中有超过半数表示满意,则报告还应附上一个专家评阅意见。如果未超过半数,则不需要这样的意见。

荷兰注册会计师协会规定每年会员必须向协会提交一份前一年的学习报告,但对未完成后续教育课程的会员则目前尚未出台强制性措施.而是靠会员的自律和自我责任感。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每位注册会计师建立一套培训档案,并制发了统一的注册会计师培训手册。每一位注册会计师都要按要求在培训手册上记录其培训情况,并要经过有关机构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