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必备文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现代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
目前教师已被普遍认定为专业技术人员中的一类,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和良好的基本素质。
1 高于一般职业的文化知识。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因而形象地说,现代语文教师既要做“专家”,又要做“杂家”,对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都要有所涉猎,通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自然科学、社会人生等各类知识,同时应有自己较为深入的研究板块,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此所谓“一桶水”与“一瓢水”的关系。
2 较为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语文姓“语”,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现代语文教师要熟练掌握以下专业内容:①比较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②对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透彻了解;③对语文教材应熟练掌握;④对与所教学段关联的语文学科的纵深了解,如中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大学语言文学专业等内容的了解。
3 较为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是一门科学,教师作为一个技术职业,必须懂得教育理论知识,从而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如语文教学法、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等。
4 较为广博的社会知识,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各种知识。语文姓“语”的同时,不排斥也姓“文”,甚至姓“社”。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了解一些当地的社会文化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科技常识和现代生活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需要的。
现代语文教师的基本素质,应该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 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在中国,教师这个职业被赋予了其他很多职业所不具备的要求。自古以来,身正为师,德高为范。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常常超过家庭教育的影响。尽管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深远,但从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来看,人们常常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并把更重要的期待落在学校教育上。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常常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严谨治学、谦虚好学的作风,严于自律、为人师表的风范,遵纪守法、依法治教的素质等等,无疑是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高度期待。
2 较高的语文能力素质。要想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能力,教师首先要很好地掌握,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一般包括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等方面。
3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能力素质。语文教师除了要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外,还应具备语文学科特点的教学能力。
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研能力。钱梦龙先生说:“教学论不是一门纯思辨的学问,它需要沉下心来,长时间的实践、观察、研究、提炼。”教育研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可以带来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 体现语言工具性的人际沟通素质。现代社会是一个合作性非常强的社会,需要人们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语文教师讲的是语言运用,当然要求语文教师具备更好的交际能力,并进而上升到对学生的指导层面。
二、现代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与方法
秋叶的新浪博文曾用“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来概括语文教师素养,这形象地抓住了语文教师的学科特性。个人认为,现代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可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1 “职业危机意识”与“职业幸福指数”——语文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般说,“教师职业危机”多指的是“教师岗位的危机”,也有很多人认识到还存在着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不同于普遍意义上的师德建设,它更多体现了对语文教师各方面素养的综合要求。除加强师德培训、建立师德考核机制、树立师德典型等措施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师职业的荣誉感,提升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2 “读书”与“读人”——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要倡导读书风气,要开展读书交流,要举行“读书与教学”论坛。学校、语文教研组,要给教师开列书单,人文著作、教育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方法等等,让语文教师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3 “语文的工具性”与“语文的专业性”——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构建。作为一门学科,语文不仅是工具性的,也具有其本身的知识系统。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构建,首先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板块构建:汉语知识、文学知识、写作知识、教材教法知识等等,还要加上完善的课程理念。
4 “字、书、画”与“听、说、读、写”——语文教师基本功强化训练。普通话l和三笔字,是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往往要求更高;“听、说、读、写”,更是语文教师专业基本功;当然,还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5 “智慧人生”与“人生智慧”——语文教师教育的灵动性和技巧性。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等,只能是提高语文教师教育的灵动性和技巧性的基础层级,教育智慧的培养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则更多是在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得到的。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不是一个简单的轮回,是教师长期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感悟后形成的。
关键词:高职语文课;教与学;课程改革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语文课在达到这一目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课不仅是学好其他所有学科的必备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思想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正如《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语文课是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开拓视野、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适应今后就职岗位的需要,对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毋庸讳言,从目前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课程的作用与价值远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发挥,其原因也颇为复杂。高职语文教学不同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首先,我们就高职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最大不同,首先在于其没有高考的压力,也就是说,其不必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但这绝不意味着高职教师的责任或压力大大减轻。相反,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学生知识水平层次各不相同,学生所学专业又各不相同,教师所面临的问题更为复杂多样,其教学难度也更大。
对学生一视同仁,满怀热情,是高职语文教师必须牢记的一条原则。由于我们现阶段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大都是中考未能如愿者,其学业水平普遍低于普通中学学生,行为习惯又参差不齐,且其中有一部分学生还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不良习气,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时有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对学习也是吊儿郎当。高职语文教学除了给学生教授基本的语言文字与文学知识外,较之其他课程,在如何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方面担负着更多的责任。作为一个高职语文教师,要承担这个责任,就必须要对学生一视同仁、满怀热情。尤其是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切忌有鄙视、蔑视的情绪,更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关心他们、了解他们,只有与他们有感情的交流,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从而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合作者,而不是“捣蛋鬼”。也惟有如此,才能使他们喜欢你的课,上好你的课。
“因材施教”是教育界普遍的共识,但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似乎显得尤为重要,而语文教师更是首当其冲。不可否认,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在整体上是比较差的,有的学生在阅读、书写以及作文方面的基础甚至还停留在小学阶段,与较好的同学有着很大的差距。作为语文教师,需要摸清楚学生的底细,掌握他们的不同语文程度,在授课时,既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需求,也不可忽视“差生”的接受能力与水平。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但在理解力上并没有很大的差距,那些所谓的“差生”并非笨,有些方面反而显得很聪明。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讲授,而对个别实在难以跟上整体水平与理解力的同学,就要予以个别的辅导与帮助。
语文教师要有较为广博的知识,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作为高职语文教师,这一点尤为重要。高职学生一般不参加高考,这就为他们的学习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以增加文化与语言文学知识、提高整体素质为主要目的。而且,也由于他们不需要参加高考,就有了学习和接受较为多样化的语文知识的条件与机会。要达到此一目的,就应该尽可能地学习一些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知识,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与文学知识。在这一方面,作为语文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只有教师自己有了这方面的准备,才能使学生的脑袋也充实起来。
其次,我们就学生的角度来看。高职学生将来的就业主要是做一名有文化、有技术的一线员工,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蓝领”。因此,对于操作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技术类课程,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相对要强一些,而对语文课这样的基础课程,有部分学生认为是可有可无,并没给予应有的重视。教学相长,只有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主动配合,语文课是不可能达到教学目的的。因此,要提高学生对基础课程如语文课的认识,使之懂得素质的提高是成为一个好学生(将来是一个好员工)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里,教师要做的事除了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外,最好的方法是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会对语文课下工夫,自觉地学习。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身感知、感悟、感受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是一个可行的办法。这不仅是说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重要的是在课余时间,要使学生有书读、读好书。学生正值十七八岁的年龄,求知欲强烈,而且精力充沛,但同时也好动并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有的学生如果不好好学习,在课余时间往往会惹是生非。如果将他们的课外阅读组织好,就会把他们的时间与精力转移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在这里,课外阅读小组的建立,是必要的。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不必由老师指定,也不必由老师来安排,而应该主要由学生自己来决定。但这也并非是说老师可以放任自流,老师需要做一些指导(不是指令)的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自觉转换角色,由“主角”变成了“配角”;由“主演”变成了“导演”;由“主播”变成了“主持”。必要的时候,为学生释义答疑,甚至可以和学生一起读书,参加讨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而课外阅读还可衍生一些其他的学生方法,如编辑学习小报,朗诵会,创作比赛等。同样,这样的事也不必全由老师提出来,而是在水到渠成之时,老师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动发起与组织。这样的事如果做好了,不仅语文课所要达到的目的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且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有助于形成一个好的学习风气。
最后,谈谈语文课程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大问题,在这篇短文中无法作详细的讨论,这里仅就课堂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如上文所述,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教师要改变一人讲授,学生机械地记录的做法,而要让学生投入其中,共同来探索课文的分析。如在讲授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可以先让学生查阅和寻找“三・一八”事件的相关资料,对文章背景有一个较为清晰与完整的了解。由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动手查阅与寻找资料,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易于掌握和理解文章的精神。然后,在讲授时,提出数个问题,如“鲁迅所说的‘文人的阴险的论调’的实质是什么?”“刘和珍等的牺牲有怎样的意义?”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表看法。在适当调动学生情绪的基础上,请学生以感情投入进行朗读。最后,老师可以总结学生的看法,并适当归纳补充。当然,文中的一些字词也有必要做一些解释,这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通过翻检字典和词典来解决。这样,由单纯的教师讲授为主,转为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互动参与为主,会收到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既要求语文教师的辛勤努力,也必须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既要上好每一堂课,也要抓好课外的阅读;既要灌输必要的基础知识,也要重视人文精神和思想素质的提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职语文课程的作用与责任也越来越显得突出,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开拓,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学素养;文学素材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金波先生强调:文学就是人学,文学素养是一个健全的现代人必备的素养,主张教师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必须要对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展开持之以恒的探索。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语文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在各项综合素养中,最直接,也最贴近语文学科的,则属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不断探索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方法和路径,切实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中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文学素养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非常重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够对我们的人生起到重要的启蒙和催化作用。拥有了良好的文学素养,我们所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会更加全面。文学素养不仅促进人们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可以丰富个人内涵,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提供依据。我们的语文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培养的效果并不是非常好。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很多学生更加关注比较容易提分的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而认为语文学科提分慢,所以常常忽略了语文课外知识的学习。又由于学习压力大,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除非教师布置了任务,否则他们很少主动去读写。这就导致很多初中生的文学素养比较薄弱。他们不熟悉中外经典文学作品,阅读量远远不足,阅读方法比较传统,阅读习惯没有养成。由于缺乏阅读量的积累,这部分学生往往会在写作中非常吃力,或者写流水账,或者文质平平,没有特色,或者文章空洞无物,无病。不仅学生,即便是现在很多的语文教师,也存在着文学素养欠缺的问题。《中国教育报》曾对全国城市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教师没有写日记、教学札记的习惯,更谈不上发表过文章。甚至有个别语文教师可能平时还不喜欢看书学习,即便看书也只是教参之类。有的教师文学知识仅限于课本内,对于很多文学经典、国内外名著都仅限于了解,很少深入研读,也没有自己的看法……这些都直接造成了当前语文教育改革举步维艰,使语文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文学素养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更遑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感兴趣的内容自然会有极大的驱动力,即便是教师不催促、不布置任务,学生也会自主学习和探索。反之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即便教师为其布置任务,强制其学习,也只能使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为此,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需要首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激起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比如,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使学生因为教师的表扬和肯定而得到满足和自豪感。当然,还有很多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兴趣的方法。比如,为学生开辟一块网络写作天地,让学生课下通过互联网写一写诗歌、散文、读书心得等,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有自己表达的空间。师生之间可以互相评论、转发,这种新媒体形式的读写,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读写的兴趣。当然,还有很多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教师需要加以运用。
(二)加大对于名家名篇的朗读与背诵,强化积累现如今,无论是初中、高中的语文教材,还是小学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朗读与背诵的要求。其实,选入语文教材的多数都是名家名篇,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非常流畅的表达,因此,教师可以多引导学生来朗读课文、熟读课文,多引导学生背诵比较优美的篇章。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断地朗读、一遍又一遍地阅读,并不是机械的、枯燥的,而是一个量的逐渐积累,量的积累能够带来质的飞跃。为了强化学生的积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对于朗诵的训练,可以在课前领读、课中个别读、集体读的方式,使学生将经典大声地读出来。不仅如此,还要在课后发动家长的力量,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研读,督促学生背诵。当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一些句子的时候,学生能够从容地娓娓道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正向激励。而当学在写作的时候,能够信口拈来一些古诗词、名家名言,也能够大大地为学生的写作增彩。这同样反作用于学生,能够大大激发学生对于背诵的兴趣。
(三)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为写作积累素材语文的学习,离不开阅读。大量的阅读,能够在阅读中认识到更多的字词,更多的表达方式,了解作者是如何描绘景色、季节、人物的,从而能够积累很多的写作材料。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引导学生积极地为写作积累素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很多时候,学生的阅读非常低效,他们不知道如何阅读,不知道如何积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要引导学生多思考。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2)文章的语言特色有哪些?举出一些例子。(3)你还阅读过哪些关于春的散文?那些散文与朱自清的《春》有何异同?(4)你最喜欢这篇散文中的哪一段、哪句话,或者是哪个词语?如果教师没有提出这几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阅读多数会浅尝辄止,感觉到作者“写得很美”,就不会有进一步的挖掘。而教师提出了这四个问题,通过这四个问题,学生能够深入地思考,真正走进文章里去感悟春天,感悟散文之美。这要比单纯地阅读有更深远的意义。而且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加清楚,在阅读时不能走马观花,而要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思考,从而更好地为写作积累素材。有了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技巧,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学生的文学素养自然能够得到提升。总之,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用自己的眼睛和心去阅读。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在向作者学习的同时,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不仅能让学生学会品味生活,观察生活,学会感动与感恩,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更让他们积累下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
(四)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丰富学生文学素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语文课堂,而是应该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活动,将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诗词经典,感受传统文化,提升表达能力,强化文学积淀。比如,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可以在全校推行全民阅读活动,可以在校区内组织诗词大会、辩论赛、作文大赛等,这些活动形式非常丰富,内容也非常多元,在学校里组织开展,吸引学生参加,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学素养的提升非常有利。下面列举几个文学活动,简要论述文学活动的开展思路和收效,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1.邀请专家学者或者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文学素养较高的教师举办文学讲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在学校里所接触的是同学和各科教师,较少接触专家学者。为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大家来校举办文学讲座。文学大家、专家学者的视界更加开阔,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为学生提出一些阅读方面的建议。当然,如果没有条件,也可以邀请本校教学经验丰富、文学素养较高的教师来举办讲座,为学生解答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困惑,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目,带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2.积极组织开展师生共读活动,使阅读蔚然成风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阅读。而阅读也需要非常好的环境和氛围。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积极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比如,每个学期(或者每个月)都由学生投票选出一本名著,在本学期(本月)内师生共同阅读,制订阅读计划,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一个人阅读可能会受到惰性的影响,而一个班级阅读则会互相督促,互相促进,会使阅读蔚然成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做批注、读书笔记,撰写读书心得进行交流,分享展示活动。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读书分享的环节中来,也要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文学活动有很多种形式,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本文所列举的两个是比较普遍的,还有很多种文学活动的形式,不再一一列举。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加以探索和灵活地运用。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为创设一个良好的古诗文学习环境,我们学校加大宣传力度,班级黑板报也开辟了每周一诗的小栏目,红领巾广播则开辟诗词欣赏栏目,每天定时间播放古诗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每天早读、课间、午间同学们,都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人人诵读,遍地诗声,这样,同学们每时每刻都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文氛围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发放古诗文教材《小学生必读古诗文》,开设古诗文诵读课
我们除了背诵教材上的古诗以外,同时把小学阶段应背会的古诗也列入我们的背诵范围。诵读期间,每个年级都有自己年级的必备教材,背诵篇目是不同的,各有侧重。我们的学生以自由背诵为主,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为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我们规定,每天利用晨读的20分钟,作为集体诵读时间。我们不仅早自习带领学生进行背诵,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古诗文诵读课,同时进入学校课表当中,每位班主任老师每上一节课都相应地写出本节课的教案,来使这一活动规范化,科学化。
学校定期给全校教师进行古诗文方面的专门培训,提升教师的文化内涵。
三、因地制宜,诵读形式丰富多样
在古诗文诵读活动中,一直坚持:自学活动与班级活动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体辅导相结合;诵读与展示相结合;评比与奖励相结合,办出特色,脚步扎实。
常规的诵读活动都有了,但要想使这项活动更具有活力,我们开展一些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活动,不断给诵读活动注入新鲜血液。
1、我校设计了班级诵读主题赛、朗诵比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每天的早自习,各个班级都能进行班级有特色的诵读活动,调动了学生诵读的积极性,引起孩子们诵读的极大兴趣。2007年6月,学校举行了《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古诗文诵读大会。活动中或纵情高歌,或入境表演,演绎出一幕幕景美、情美、词更美的古诗文小品剧,给人以美的享受,品德的熏陶,受到师生及家长的好评。
2、举办以“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为主题的班队会。在班会展示期间,邀请了部分家长作为嘉宾,孩子们分别以写物、写景、赞颂亲情、描写战争场面、军旅生活和弘扬爱国情操等诗句进行了汇报。在主题班会上,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使许多家长都为之感动,他们也对诵读活动表了态,要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到此项活动中来。
3、举办以诵读古诗文为题目的班级墙报比赛。各班墙报由孩子们自行设计、自行布展。孩子们自抄的一首首诗文,配的一幅幅图画,一点一滴都渗透着学生对这项活动的热爱。
4、每学期期末举行古诗文诵读活动星级擂台赛。各个班级评出优秀诵读小明星。学校统一进行颁奖。本学期每个年级每名学生都能背诵20首古诗。此外古诗文诵读活动渗入德育,深入少先队员工作、渗透语文和美术教学,使古诗文诵读活动不断深化,让千古美文走进了学生的心灵。
四、增强学生诗词欣赏素养,收到德育效果
熟读古诗文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格美的塑造,很有益处。开展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来,学校风气有了明显改善。像《明日歌》中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让学生学会了珍惜时间;“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让学生养成勤复习旧知识的好习惯;“德比于上,欲比于下”之后,让学生懂得了谦让,变得有礼貌了。《游子吟》这首诗虽然写的是一个极其平常的生活细节,但揭示了母亲的无私和伟大。让学生明白了,连小小的草儿都知道报答那春天阳光母亲的一片恩情,从今以后,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尽量不惹妈妈生气,好好学习,来报答妈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好好学习,珍惜时光”。古诗文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孩子们。
通过古诗文活动也确实带动起一批学困生、“调皮鬼”,校园里的语言比过去文明多了,还时时地伴有古诗的对白。一些在班级中因过去学习不好而被大家疏远的学生也找到了自我价值。诵读古诗文对纯净思想、升华心灵、增强记忆、纠正口吃等等都有好处,老师们已把它当成教育学生的一种手段。
五、诵品结合,塑造人格
古典诗文内涵丰厚,具有丰富知识、明理启智等多种多样的作用。让小学生诵读大量的古典诗文,可以使他们既获得丰富的文学知识,又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及启迪思维、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子孙后代,此可谓利在当今、功在千秋!我校开展诵读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我们在鼓励学生背诵的同时,不忘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有一定意义的句子,使学生学到千古美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原则,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影响。
事实证明,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孩子们的文学修养得到了提高:爱读书的孩子多了,读书韵味十足的孩子多了,随口能说出名言警句的孩子多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了大量的精神营养,气质也提高了。我们将把这一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学生真正从中受益终身。
六、点滴体会
中华古诗文诵读活动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好古诗文诵读活动,领导重视是前提,教师参与是基础,家长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活动刚开始时,有的教师提出“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诵读古诗文有很大难度,他们对古诗文的意思又搞不清楚,这可给我们出了难题。”学校领导班子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古诗文读本前言,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诵读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希望工程,读经典名篇佳句不仅可以寻找民族精神之根,寻找现代文化之源,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而且在修身立志、提高自身素质、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将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关键词:听、说、读训练;壮母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4-0242-02
写作是一种书面交际形式,英语写作和汉语写作一样,是人们交流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工具。但是,这种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活动对于壮母语学生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难度。壮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壮族地区学生的母语是壮语。壮语属于汉藏语系中壮侗语族的一种,长期以来主要作为壮族聚居区居民的口头交流语言,而英语隶属于印欧语系(西)日耳曼语族。二者之间差异较大。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目的语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因为在学习新的语言系统过程中,来自母语的一套根深蒂固的语言习惯势必会阻碍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壮母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可以在听、说、读的训练中得以逐渐提高。
一、在听的训练中培养写的能力
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听”不仅是取得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保证语言规范化和加强语言实践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中心环节。因此,听力是掌握语言的基础。
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听力需要克服三方面的障碍:一是心理上的障碍:许多壮族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还相对比较缓慢和滞后,壮母语学生很少有机会见到外国人并与之交谈。所以,他们在听英语的过程中具有潜在的心理障碍,存在着听英语时精神高度紧张,过分注意每个音、每个词、每个句子、每个细节,并感到被动、无把握。如此,本来可以听懂的东西也变得听不懂了;二是语音上的障碍:壮母语学生生活在壮族聚居区,长期受到壮语的耳濡目染,同时自己说的也是壮话,没有掌握正确的英语发音、充足的词汇量及相关的语法。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当所听的材料中出现新词、新句型或新语法现象,或者由于连读、失去爆破、弱读、重音移动等语音现象而使语句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听的困难;三是内容上的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提升听力水平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学知识。同时,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如果这方面知识贫乏,常常会感觉到只听懂了单词,却不能听懂其所表达的内容。壮族作为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有自己的独特的民族习惯,包括生活习惯、风俗习惯、文化特色等等,壮母语学生往往因为英语国家背景知识贫乏而出现听力障碍,例如,英语中教师和学生打招呼时,父亲和儿子讲话时,常常直呼其名。这时,壮母语学生的思维就无法转过弯来理解,谁是学生,谁是老师,当然更别提谁是父亲,谁是儿子了。
这三方面是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听力的关键之处,同时也是他们在培养写作能力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消除了心理障碍,能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克服了语音、语调问题,可以促进单词的记忆和英语语感的形成;解决了内容上的困难,有助于熟悉英语背景知识,培养英语思维能力。因此,在听力训练的过程中,壮母语学生的的词汇量得到了扩大,英语语感不断增强,背景知识日益积累,思维能力逐渐提高,自信心得以加强,从而也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英语会话训练,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英语口语在语言学习的四项基本能力中,是“说”的技能,它在英语课堂教与学之中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口语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学好英语的自信和态度;同时,大多数社会生活活动依赖于说和听。在当今全球经济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学生们与外国的朋友、学生需要用英语交谈和聆听。他们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通过讨论和相互交流才能得以提高、培养和发展。口语正是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必备的一项技能。
壮母语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存在着诸多困难。首先,壮母语学生的英语口语往往发音不准,他们长期生活在壮语地区,和伙伴、同学、甚至教师之间的交流都是用壮语进行,所以其英语的语音、语调都夹带壮语的发音痕迹,主要表现为:(1)壮语中没有送气音(清辅音),所以壮母语学生在说英语时便习惯性地常把清辅音发成浊辅音,如把[t]发成[d],把[f]发生[v],从而把They laughed till tears came。说成近似于They loved till dears came。类似的母语负向迁移情况还有不少,这都直接影响他们英语交际的顺利进行,轻则造成交际对方理解上的障碍或产生少许误解,重则导致交际的彻底失败,甚至挫伤其继续用英语交际的积极性或自信心;(2)壮语中没有卷舌的习惯,因此壮族学生容易把“r”读成“l”,所以当表达“All right”时,经过壮族学生的口舌后就变成了“All light”;(3)各个壮母语学生普遍都有漏发末音位的现象,如壮语中的入声词bit(鸭子)、mak(果子)等,这种发音习惯自然而然地迁移到英语上来;(4)在壮语中没有音和调的变化。壮语的声调多为平调,且节奏感和重音、轻音的区别不大,但在英语中,单词有重读、弱读,句子有降调和升调之分。其次,壮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与英语中的区别较明显。例如,壮语有修饰成分(定语)后置于中心名词的特点,汉语和英语(从句除外)则恰好相反。如,壮语:他买毛衣红件一。汉语:他买了一件红毛衣。英语:He bought a red sweater。这种句法结构上的差异性使壮母语学生在进行英语思维、表达及理解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李强,1998)。正是由于这种壮语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使得壮族学生的英语说得吞吞吐吐,词不达意。再则,运用英语的场合不恰当。在日常生活中,壮母语学生习惯用壮语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与老师、同学和伙伴打招呼:“吃过晚饭了吗?” “你去哪里啊?”于是他们在用英语进行的交流中仍然沿用了类似的思维表达形式。最后,说话方面的困难还表现在壮母语学生由于接触面较小、词汇量较少,造成了其常常有话说不出的现象。
以上几点是壮母语学生英语口语学习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困难。这些困难主要涉及到语音和思维两大问题。这两个难题其实也是其他很多民族学生学习外语时的共同障碍,只是对在汉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壮母语学生来说,它们的表现更为突出。如前所述,语音和思维问题也是壮母语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两个障碍。因此,解决他们口语学习中的这两个困难,实际上也同时为提高英语写作水平消除了相应的障碍。
三、通过扩大阅读量,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阅读是一项重要的人文活动,一个人的阅读水平受先天的影响,但更多地有赖于后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生理条件、心理状态和语言基础对阅读能力的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壮母语地区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师资缺乏,设施简陋。这些客观条件使壮族子弟启蒙晚,入学迟,智力开发滞后。他们多数是学前教育空白,小学学汉语,进了初中才开始学英语。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起步很晚。这些不利因素造成了他们英语阅读水平的滞后状况。但阅读水平可以通过扩大阅读量逐渐提高,阅读训练实际上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过程。
多阅读是学生增加接触英语语言材料、接受信息、活跃思维、增长智力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提高理解力、增强语感、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一种好方法,有利于促进英语写作能力的提高。首先,阅读和写作是语言学习中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阅读能够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也同样能够帮助语言学习者提高阅读的水平。其次,如果我们同意词汇是写作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阅读对于写作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因为,正如许多语言研究专家都认为的那样,词汇和拼写方面的知识,大部分是来自阅读。此外,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者的背景知识和写作的逻辑性,这对于写作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最后,就写作者而言,熟悉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对于了解不同体裁的写作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训练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结构、中心思想、段落中心句、写作方法等,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2)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通过推敲优秀的文章来学会写作方法和选词、用词,通过大量的泛读来吸取信息量,扩大词汇量;(3)要扩大阅读量。阅读的材料,涉及面要广,这样才能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适应各种题材的写作。
总之,写作是一种综合能力的训练,是对学生所学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应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壮母语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必须从他们的民族特点出发,坚持从易到难、从少到多、从课本到课外、从慢到快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而激发他们英语写作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壮母语地区的英语教师,要从语篇水平上考虑谋篇布局,进行内容表达、语法修辞等诸方面的训练,必须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听、读、说、写全方位的训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壮母语学生英语写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强.多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英语教学[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3).
[2]王晓.关于壮语语法若干问题的商榷[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