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绿色经济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经济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经济的意义

第1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我国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需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资源节约方面需要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来尝试,从而达到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目标。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为人们提供适用、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能够促使建筑和自然协调一致,提高绿色建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绿色建筑最终目标是实现建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世纪是一个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需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并且需要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绿色经济效益发展的队伍中,最终能够建成环境优雅、布局合理、安静、清洁、舒畅、和谐的居住区,提高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国正处于各种建筑业发展的黄金阶段,提倡和发展绿色经济对全球性资源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自然环境达到节约资源的根本目标。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看,其具有明朗的前景和诸多优势,最终提高绿色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从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看,具体实践过程中与真正的绿色建筑经济还存在很大的差别,很多开发商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纷纷打出康居、绿色的标语,但是在“绿色建筑”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当前的绿色建筑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实施绿色建筑经济,提升绿色建筑经济的整体效益。

二、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经济分析

(一)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分析

绿色建筑项目需要对其进行技术经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需要采取关键技术进行综合处理,此种模式对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技术评价过程中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综合分析,让投资者在技术方案方面选择一个最优的依据,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技术经济评价模式。其一,需要对绿色技术进行增额投资,从而能够提高其投资净现值。在节约能耗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能够获取更多的节能收益,在使用的全寿命周期过程中,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找出关键技术,从经济价值角度选择一个最优技术方案,提升绿色建筑项目关键技术评价水平。其二,需要从绿色技术动态增额投资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以绿色关键技术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节约能源支出角度考虑,提高绿色科技水平,推动绿色建筑经济效益不断提升[4]。绿色建筑技术增额需要从内部收益率角度开展工作,通过对各年净现金流量差额进行研究,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提高绿色建筑全寿命技术研究水平。绿色建筑经济实施过程中需要实现成本价值,对成本差额进行分析,同时对消耗的资源进行综合评价,从经济合理性角度推动绿色建筑产业不断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总体技术经济评价

从项目增额投资净现值角度考虑,传统绿色建筑和现代绿色建筑的造价具有很大的不同,需要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此模式可以反映绿色建筑在生命周期内节能收益能力的动态指标,通过对动态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可以更好地对绿色建筑经济进行效益评价,从而达到节约资源的总体目标。绿色建筑项目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整体投资效益进行分析,确定一个项目成本回收期,提高整个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已经是建筑业发展的一个方向,需要从节约资源、提高项目价值等方面开展积极有效的工作,提升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收益率,为建筑业全面协调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项目增额投资回收期角度看,运用差额分析法可以对项目的净现值和投资回收期进行综合评估计算,通过绿色建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投资收益角度看,需要一定的时间,关键是要分析项目成本投资回收率。绿色建筑项目经济敏感性分析可以提升项目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项目综合收益评价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生命周期的思想,需要对项目的前期规划进行综合分析,对中间活动进行评价,对日常使用、维修、拆除等活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进行全面考虑,充分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经济效益问题,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和模糊性特点影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对其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把绿色建筑项目的关键技术运用到全生命周期过程中,提高绿色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三)绿色建筑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第2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 绿色制造 绿色供应链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绿色消费走进人们的生活并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消费者的需求也从以关心自身健康与安全为主转移到以关心自身健康和安全与关心环境改善并重。1992年,第27届联大决议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以此推动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与此同时,以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为基本思想的ISO14000开始实行,企业要想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符合ISO14000的要求,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在这种情况下,以集成的思想整合整个供应链环境管理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一、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1、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供应链的每个成员称为供应链的节点。更加确切的说,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各实体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的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重点在于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使传统的企业向扩展型企业(Extended Enterprise)发展,其实质在于集成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1]。

2、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JeremyHall认为,绿色供应链[2](Green Supply Chain)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经济与环境最优化。由此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比传统供应链更注重于资源消耗的最小化,更注重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与绿色供应链相对应,绿色供应链管理(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也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理论上的进一步深化。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管理技术在绿色制造中的具体应用,是一种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对环境的负作用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管理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绿色制造与供应链的学科交叉。因此,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就不能忽略绿色制造。

二、 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

哈佛大学教授 Nazli Choucri 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可以说,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能充分满足现在和将来的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以此形成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并取得长足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具体地说,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

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是满足客户服务的要求,检验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终指标是客户满意度。可以说,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供应链,是即将消亡的供应链,是终将要被取代的供应链。随着社会对环境的重视和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绿色消费将从时尚消费走向大众化,成为人们消费的基本标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大大提高供应链以客户导向为中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对绿色产品由定制向大规模定制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先行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独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时掌握市场动向,有效运用延迟策略,提高定制化产品的销售比重和准时交货订单比例,在提高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也提高了供应链的敏捷性,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2、 加强供应链各节点间的合作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节点企业之间应建立起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营效率,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可以说,供应链管理关注企业之间合作机制的研究,以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否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分配,即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如何进行。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的分配往往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作产生的利润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配,二是因合作而导致的共同费用和风险如何在成员企业中分摊[3]。可以说,如何公平地进行分配利润、分摊费用和风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合作的紧密程度。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为公平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契机和方法。因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中心,从根本上重新设计和构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所需的投入和所承担的风险,将有一个全新的预测和规划,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可以以此为依据,最大程度上实现公平化。

3、 有利于供应链取得竞争优势

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曾说过:“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取得新的竞争优势。比如,有利于企业品牌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企业信誉,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赢得市场;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如通过绿色物流强调的小投入、大物流模式,节省经营成本,拓展企业利润空间;有利于企业绕过绿色壁垒,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等。

三、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领域虽然很广,但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即物流管理和制造管理。因此,要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化即绿色供应链管理,应从这两个方面,即从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进行着手,综合考虑,认真落实。需要注意的是,实施绿色物流管理和绿色制造管理,一定要以实施绿色营销为前提。

1、 实现绿色物流

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技术》对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s)的定义为: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施绿色物流的直接原因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客户绿色消费的需要。 绿色物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生产企业和专业物流公司。生产企业,尤其是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是实施绿色物流的最直接和积极推动者。如果把节约原材料称为“第一利润源泉”,提高生产率称为“第二利润源泉”,实施物流管理称为“第三利润源泉”,那么,就实施绿色物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和降低的资源消耗来说,完全可以将其称之为“第四利润源泉”.

以实施绿色营销(Green Marketing)为前提,大力进行物流流程绿色再造,是实现绿色物流的一种有效方法。绿色营销,是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和出发点,力求满足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的营销活动。在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下,采用系统化改造法,识别并消除现有物流流程中非绿色物流活动和流程,简化和整合绿色化不明显的流程,运用和发挥信息技术的强大作用,实现以提升物流绿色化为目标的自动化。比如,在运输管理上,企业应选择绿色运输策略,开展共同配送,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在库存管理上,要实现有毒、有害物品的有效管理;在包装管理上,要以包装尽量简化、合理化、和可降解化为目标;在流通加工上,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流通加工,同时也要力求实现专业集中加工和边角料的集中处理,处理好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

2、 实现绿色制造

绿色制造[4](Green Manufacturing)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绿色制造是世界工业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绿色制造将越来越显示出强大的优势。

绿色制造的实现需要很多相关技术的支持,目前还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解决,如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制造运作模式以及绿色数据库等。企业要实施绿色制造,不仅要增加资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进而解决上述关键技术,还必须从提高企业自身绿色制造的意识入手,即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营销,并以此为指导设计和生产绿色产品。此外,绿色制造的实施还要充分借鉴现有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成果,如并行工程、大规模定制、延迟策略、精益制造等,并将这些先进的思想有机结合,同时利用制造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以信息化推动绿色制造和绿色集成制造系统的实施。当然,在此过程中,也需要政府提前建立合理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同时为弥补实施绿色制造的外部性,政府也需要制定并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发展。

总之,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提高供应链的客户满意度,进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企业应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从实施绿色物流和绿色制造两方面积极开展和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邵晓锋,张存禄,李美燕.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9.

[2] Jeremy Hall. Environmental Supply Chain Dynamics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0, (8): 66-67.

第3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领;消费形态;生活形态;绿色消费;绿色营销

随着环境保护、绿色经济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课题,又一个消费群体正悄然崛起,他们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支持公益、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绿领阶层”,亦被称为Lohas(Life styles of heath and sustainability)。这里所提的“绿领”与蓝领、白领、灰领等职业概念不同,它打破了职业的分界线,汇集了各阶层人士,与社会地位无关,而是直指内心,只要具有相同的绿色生活理念,都可称为绿领。

从人口统计学角度来讲,25~44岁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的绿领倾向性更大,这一群体有76.8%为在职人员,其中21.2%为高层管理者。地域分布呈现一四线城市多、二三线城市少的现状,多活跃于东北地区,其中以长春更为显著,这与生活节奏和生活水平有关。小型城市的人生活压力较小,能在工作之余为自己留下更多空间和时间来体味生活,而一线城市对于物质与欲望的追求所带来的环境及健康等方面的负面结果,使得他们意识到并开始追求生活本质的回归。

1.生活形态和人生观

2012年10月北京电通以CNRS 2011的数据为基础做了调查,选取对于下列语句均表示同意的人群为绿领,这些语句以及被选择比例分别是“我愿意参加社会公益活动”58.49%、“人应该有责任感而不是只顾自己享受”65.55%、“为了保护环境,我愿意改变我的生活方式”57.08%、“汽车对环境的污染和交通拥堵令我担心”54.34%,调查结果显示对以上语句均赞同的有22.76%,这在精准定位的同时也描述了群体的人生观。

笔者2013年开始关注绿领族群,并有一组在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国家二等奖的公益系列平面作品《我是绿领一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画面的内容和文案可以很直观地说明绿领的生活形态。他们追求生活本质的回归,穿衣讲究舒适、环保、天然,偏爱棉麻等天然面料,拒绝皮草;饮食注重营养、偏好低热量,愿意为绿色有机食品埋单,即使价格偏高;居家不在乎房子大小,而是追求惬意和温馨;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或步行,环保与健身一举两得,同时能够节约成本。这是一群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群,尊重传统又绝不守旧,追求事业但绝不放弃生活,注重家庭、善于交友、关爱社会。

2.消费形态与媒介接触习惯

绿领消费相对理性、保守,不喜欢透支消费,对打折和促销产品较为关注,同时尽可能选择国产商品而并不偏好高价位的进口商品,从中也折射出绿领“务实”的消费理念。消费常受非价格因素影响,例如对企业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注重品质、迷恋权威,专家或权威机构推荐的产品更受青睐。关注品牌内涵,并且品牌忠诚度高。与绿领的地域分配相对应,在消费的影响因素上,一四线城市也呈现出看重环保因素的倾向,例如从购车的影响因素来看,一线城市的绿领看重环保、品牌、低燃耗、低排量等,四线城市的绿领看重环保、车内空间、排气量等,而二三线城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更关注售后服务、发动机性能等因素。

上文提到这是一群游走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人群,因此在媒体接触方面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享用,基于相对保守的生活方式,电视则是生活中的必需品,喜爱旅游、养生类的节目,需要信息时也会通过网络搜索。此外,绿色出行的习惯带来了较高的户外广告和公交广告接触度,较慢的生活节奏和较高的生活品质使绿领对影院、广播和杂志,以及健身房媒体的偏好度较高。

3.对营销的启示

第4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精细化工是当今化学工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领域之一,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工产品种类多、附加值高、用途广、产业关联度大,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诸多行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各个领域。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已成为世界各国调整化学工业结构、提升化学工业产业能级和扩大经济效益的战略重点。

二、发展精细化工的必要性探讨

一是石油化工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化。石油工业为化学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原料,也为精细化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受石油危机的冲击,一些原油资源贫乏的工业发达国家不得不考虑改变化工产品的结构,更侧重于发展精细化工产品,以技术上的优势来弥补资源上的劣势。日本由于资源贫乏,因而更看重这种转向。这就是日本的精细化工更为发达的主要原因。

二是新技术的挑战。世界进入21世纪,也即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从微电子、空间技术、遗传工程领域,可明显地感受到新技术新门类的不断涌现。新技术产业在力图满足新技术开发中的各种新要求,一些传统产业也将其产品应用的范围由传统的对象扩大到这些新的领域。

三、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向

精细化学品的生产全过程,不同于一般化学品,它由化学合成、剂型(制剂)、商品化(标准化)三个生产部分组成。在每一个生产过程又派生出各种化学的、物理的额、生理的、技术的、经济的要求和考虑。这就导致精细化工必然是高技术密集的产业。 新型精细化学品逐渐取代传统精细化学品:传统精细化工品包括肥皂、燃料、油漆等等,这些都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新型精细化工品会逐渐研制生产出传统精细化工品的替代品,使精细化品朝着低能耗、高品质、低毒性、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在以往和现今使Hj的一些精细化产品中,由于技术原因和科技的发展水平的制约,使得一些精细化工产品具有一定的毒性,例如人们最常使的塑料包装袋,虽然这些产品的毒性,不足以危害人的生命安,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而随着精细化工技术发展,精细化工制品在安全性、便捷性上肯定有更大的进步。

加强当代高科技新领域的精细化工品的开发:各类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等领域都是现代精细化工所要研究和开发的高科技新领域,这些领域的开发使精细化工的发展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功能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这样的新材料,在制作感光产品、电线、涂料、胶粘剂等方面具有很大的途。而随着人类对海洋探秘的深入,这一占地球接近三分之二比例的巨人能源库,也将会为精细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型能源和原材料。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的革新意义的技术,其研究的领域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相关内容,不论是发酶技术还是细胞融合技术或者是基因重组技术,都对精细化工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反过来讲,精细化工也是使生物技术产业化的途径。因此,精细化工的发展必然朝着高科技新领域的开发方向。

重视精细化工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未来的发展中,精细化工的生产技术的投入会与研发技术的投入相当,甚至占有更大的比重。生产技术是使技术研究和设想变成可能的渠道,是精细化工产品能否产出的关键,所以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未来精细化工的发展中,会抛弃以往只重研发不重生产的片面观点,而是研发技术与生产技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的发展思路和方向会使精细化工的发展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重视精细化工的生产技术的开发应用,是精细化工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

掌握复配技术不断开发新品种:精细化工产品具有用量小、品种多的特点,而对于精细化工品的要求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许多产品由于工艺复杂,材料特殊等特点,单凭一种或几种生产技术很难生产或者说成本太高,所以在精细化工的发展中,掌握复配技术显示其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趋势。现今像农药复配技术、香精复配技术等都已在实际应用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复配技术会大量应用在精细化工领域,不断开发出新产品,而且在主产品生产过程中,还可能生产出相应的副产品,这样的生产技术省原料的同时,也会极人的提高曼济效蕊,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发展绿色精细化工

1.废弃物利用,以环保养环保

有些精细化工产品,如5,6一二甲基苯并咪唑,生产厂家仍沿用硝基铁粉还原而生产铁泥,而氨基磺酸厂又产生大量废硫酸。这两种废弃物单独处理都较麻烦。利用铁泥和废硫酸生产硫酸亚铁,作为产品出售,或再经煅烧生成氧化铁红,比之单独处理三废,既容易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由对硝基甲苯经硫化钠还原生产对甲基苯胺,是生产染料中间体的传统工艺。以前,一些厂家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还原废液由造纸厂运走用于纸浆生产,自己省去了治理的费用。这只不过是一种污染源的转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大。经实验研究,采用全转化法F"G,将这种废液中的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硫化钠全部转化为硫代硫酸钠,不仅治理了污染,还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厂家积极性很高。这种变废物为产品,以治污养环保的做法,工厂非常容易接受。这比单纯用法律约束和职能部门的管理容易得多。

2.采用”无盐“技术,减轻治污负荷

精细化工产品尤其染料、颜料及其中间体的生产,其后期的精制过程往往采用酸碱中和和盐析技术,大量的无机盐进入了污水中,为污水的治理增加了困难。目前人们正在着手解决这方面的问题,采用无盐技术从事生产。如酸性橙E-3R染料的无盐合成工艺就是一个例子。该产品的生产,按照国内现行的合成工艺为缩合、盐析。由于盐析,无机盐进入产品,影响产品纯度和染色强度,而且会有大量的无机盐进入废水。采用“无盐’技术,上述两个缺点就得以克服。直接耐晒翠蓝GL生产,传统工艺是在磺化之后要经过两次盐析,母体铜酞菁与氯化钠用量之比为1:6(质量分数),无机盐不仅进入产品,更多的是进入废水。由二次盐析改为二次沉降(加入水溶性絮凝剂)的方法,由有盐操作变为无盐生产,不仅节省了大量的盐类,产品的纯度也得到了明显提高,染色强度高达150分,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

第5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1绿色建筑的诞生

2009年12月,一场关于给地球“降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召开,它给各国领导和世界人民敲响了警钟,是影响人类发展的重要会议。在会上,我国政府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排放比2005年下降40%一45%。当前,我国建筑能耗已超过全国供能的30%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据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乡建设新建房屋建筑面积近20亿耐,其中80%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近400亿时,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面对这一形势,在建筑方面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开发和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对我国提出的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战略任务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贡献。

1.1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在国际范围内,绿色建筑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国外许多学者、建筑师对于“绿色建筑”都有各自的理解。例如,德国学者克劳斯•丹尼尔斯教授在其著作《生态建筑技术》中,对绿色建筑做了如下定义:“绿色建筑是通过有效地管理自然资源,创造对于环境友善的、节约能源的建筑。它使得主动和被动地利用太阳能成为必需,并在生产、应用和处理材料等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如水、空气等)的危害。”此定义简洁概要,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尽管国外学者和建筑师各执一词,但他们所持观点的核心是共通的,即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建筑,其建造和管理应基于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效益原则。

1.2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虽然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步比西方国家要晚,但是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普遍接受并加以实践。就在短短的10年间,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栓国绿色建筑创新管理办澎栓国绿色建筑创新实施细则(试行)》健设部关于推进节能省地型建筑发展的指导意卿雄录色建筑技术导贝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关于新建居住建筑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的通知》攀录色建筑评价标准纷假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由此可见,我国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建设和工程实践还处于研究探索和试验阶段。

2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并不是单纯地为建筑单体提供技术保障的某一单项技术,而是一个技术群。它是为建筑具备“绿色”属性提供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整套技术体系,因此也是满足自然生态良性循环规律的“绿色”技术体系。目前,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围护结构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的大小。我国根据1一7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5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气候环境相适应。墙体的保温隔热应根据具体的气候环境,加以考虑。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围护结构的保温是重点;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在夏热冬暖地区,隔热和遮阳是重点。

2.2屋面节能技术

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随着建筑层数的增加,屋顶所占面积比例减少。加强屋顶保温及隔热对建筑造价影响不大,但屋顶保温能有效改善顶层房间的室内热环境,而且节能效果明显。屋面有多种形式,常用的屋面分为平屋面和坡屋面2种,平屋面又分为上人屋面和不上人屋面,屋面隔热保温及防水做法有倒置式屋面和架空式屋面等。在坡屋面下应铺设轻质高效保温材料;平屋面可以考虑采用挤塑聚苯板与加气混凝土复合,有利于减小保温厚度,减轻屋盖自重;上人屋面和倒置式屋面可以采用在防水层上铺设挤塑聚苯板的保温做法。

2.3门窗节能技术

门窗的保温性和气密性对采暖能耗有重大影响,新型的节能门窗,在满足室内采光、通风和视觉要求的同时,还要满足隔热保温性能,即冬天能保温,减少室内热量流失;夏天能隔热,防止室内温度过高。例如,中空玻璃窗、真空玻璃窗和低辐射玻璃窗等;窗框的型材主要选用断热铝合金、塑钢和铝木复合等。

2.4现代遮阳技术

当前作为可调节遮阳层或建筑表皮上的可调节遮阳构件,其功能已超越了遮挡太阳辐射这一单一功能,正向多功能化发展,成为具有多功能的综合装置,即在遮阳的同时能起到引导自然光、产生电能、促进自然通风、隔绝外界噪声、防灰尘、安全防护等作用。

2.5现代通风技术

不消耗能源而取得令人满意的通风效果,是最理想的建筑通风结果,但这需要通过外部气候条件的配合与精心合理的建筑设计来实现。对于通风生态化设计,可以将常见的生态化通风方式分成大循环、小循环、微循环3类,它们在不同层面上可实现建筑生态化通风的作用。大循环通风指的是从建筑物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建筑造型上的通风。小循环通风指的是从房间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替换式通风等形式。微循环通风则是指从建筑构件尺度上考虑的通风设计,主要表现为双层幕墙等形式。在现代建筑中,通风生态化设计正被日益广泛采用,它在不同尺度上把握建筑的形体、结构与构造,降低了能耗,提升了建筑内部空气环境质量,最大限度地改善了建筑内部微气候,达到保护使用者健康的目的。

2.6现代采光技术

绿色建筑的采光是指建筑接受阳光的情况。采光以太阳能直接照射到室内为最佳,或者有足够亮度的折射光。这里的采光指的是自然采光,不包括人工照明。绿色建筑采光设计的目标有以下4个方面:一是满足照明需要;二是满足视觉舒适度的要求;三是满足节能要求;四是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3结语

第6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因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中只有人类,所以其根本无法意识到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与之相适应的传统工业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正是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的核心———人类。综上所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伦理观深刻地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这正是绿色经济的哲学理论内涵。绿色经济的涵盖范围很广,其理论来源主要有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理论。对绿色经济的研究现状可以归纳如下:刘思华认为,绿色经济就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形态和形象体现,是环境保护盒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张兵生认为“绿色经济学则是一门以天人合一、共生共享和系统哲学理念为基础,在以人为本和生态伦理指导下,从研究生态资本和物质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优化配置与整体增值人手,最终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鲁明中、张象枢认为,“绿色经济是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规律,以实现经济生态化为目标,并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以上对绿色经济不同的定义,均强调了生态规律的重要性,基本符合绿色经济的基本思想,但仍有不足。刘思华在定义中强调知识经济与生态经济,但基本将其等同于绿色经济,没有提出相对独立的理论。

绿色经济不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代名词,可持续发展理论简单讲包括三点,分别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可见,其理论重点在于对发展目标的认识和确立,即我们努力发展所要达到的效果。绿色经济的涵义不仅限于此,它的理论重点应当是通过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张兵生的定义利用了“生态资本”这一创新概念,初步解释了“绿色经济”。该理论是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但是仍有很大不足之处:首先,生态环境的价值还在不断探索与研究中,不同学者用不同方法测算出的结果也大相径庭,所以我们无法将生态价值资本化并且合理定价。其次,能否将生态价值资本化是一个生态伦理问题,一旦将其资本化,就相当程度上割裂了人类与大自然的联系,很容易令我们重新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最后,假若我们将生态环境资本化并给予合理定价,逐利者也很难保证自己的行为都是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如果逐利者破坏环境的成本小于这种行为带来的收益,那么他也会为了短期利益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总之,“生态资本”理论有理想化、操作困难等缺陷。

鲁明中、张象枢的定义同时突出了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有一定缺憾。首先,其未明确主体,没有指出谁来遵从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其次,它未能说明当某行为无法同时满足两个规律时,行为人该如何选择;最后,定义中“一定水平的经济实体”所指不甚明确。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绿色经济”的定义都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各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这里,笔者尝试在改进传统经济学理论基础上来定义“绿色经济学”。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就是一种“关于选择的科学,它研究人们如何进行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者有限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这些物品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消费。”显然,传统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配置的,它有最基本的“理性人”假设。虽然很多学者研究绿色经济时批判该假设,并对此提出了“生态人”假设,认为“生态人”就是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追求其他经济社会效益,但是这种假设实际上没有多少现实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在实践中,都是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进行经济活动的。对于普通的市场经济参与者,一般都缺乏足够的生态学理论知识,他们在经济活动中首先承担了最为直接的市场风险,在市场中生存是第一目的,所以他们没有动力更无能力确保生态效益。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在于劳动、技术、资本等要素,通过市场调节这些要素的分配和利用,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但是不会使人主动重视生态环境效益,所以生态环境在这种市场规律下很难不被损害。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逐步深入,研究者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内提出“外部性理论”,即单个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带来影响,但他个人并没有因此得到补偿或者给与他人补偿。显然,生态环境问题就是典型的外部不经济。英国福利经济学家庇古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对污染者征收“环境税”来解决外部性问题。

科斯指出政府只要选择最优的初始产权安排,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外部性问题。这些学者的研究都说明,政府才是唯一有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主题。可惜的是,这些思想早期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可以在传统经济学的框架下保留“理性人”假设,将“外部性理论”提升至同劳动、资本、技术同等重要的地位,让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调节劳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资源的配置,让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来解决生态环境的外部问题。之所以强调政府的作用,理由如下:第一,只有政府有能力对生态环境问题能有足够的认识。环境的破坏往往跟人们缺乏足够的环境知识。生态环境问题有一个显著特点,其全面爆发前的潜伏期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十年,然而一旦爆发,带来的结果就是毁灭性的。也许我们现在的很多行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正处于潜伏期,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罢了。正因如此,若想避免环境问题带来的损失,必须长期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生态环境进行基础性研究,以获取足够的认知。显然,只有政府动用国家力量才能使这些研究长期进行下去。第二,只有政府有足够的能力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如前文所述,单个行为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可能主动成为“生态人”。而政府如果采取适当的法律、制度、教育等各方面措施,是有能力将普通的“理性人”规范成为“生态人”的。只要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相关制度建设,定会取得显著成效。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来解决,而政府正是社会力量的代表。所以,政府是生态问题的最终责任人,构建“绿色经济”理论当然应强调政府发挥的作用。

作者:刘啸

第7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 浅谈雾霾对环境的影响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因子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临夏市雾霾天气现状及气象因子对其的影响研究 空气雾霾污染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基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城市雾霾治理策略初探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国4个直辖市宜居性的比较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城市宜居规模研究 基于心理学理论的宜居环境研究 雾霾环境对档案的危害及防护 石家庄市雾霾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雾霾污染对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 雾霾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因素研究 雾霾对我国城市环保产业的影响研究 大陆居民对北京雾霾的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研究 雾霾天气环境影响评估探讨 对城市宜居环境规划的讨论 雾霾天气对经济产生的现实影响 建筑施工对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雾霾对中国经济和人口的影响 建筑对雾霾的影响及预防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中文网.57种植物净化空气能力PK 龟背竹吸甲醛强芦荟弱爆[EB/OL].[2016-03-11]..

[8]中国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网.雾霾对生态环境和交通造成的危害[EB/OL].[2016-02-26]..

[9]国网河北电力雾霾天气对输变电设备及环境影响调研报告[J].河北经济日报,2013-08-29 11:06:36.

[10]邓凯.各国工业发展对生态资源环境影响及治理[EB/OL]..

[11]搜房网.雾霾威胁之下如何选择居住环境[EB/OL].[2016-10-29].http:///2013-10-29/11329138.htm.

第8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改;政府主导;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55-02

我国建国六十多年来,四个阶段的医改经验告诉我们“政府包办”成本过高、不可行;“市场化”导致政府向医院提供的资金支持锐减公立医院开始像逐利企业般行事,最终亦无法维持。故而,“医疗改革必须走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路线,也就是说,中国的医改必须要建立在两条主线上,一条是“政府主导”用以保障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另一条是“市场经济”用以撬动社会资源,解决效率问题。两条主线必须同时推进、相互协作才能合力推动医药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与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构建出公平、高效的现代化医药卫生体系。本文就政府在卫生服务领域应当承担的责任展开讨论,就如何“政府主导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谈几点看法。

一、理论基础

(一)政府主导

我国卫生事业是以政府实行的具有福利政策的公益性事业,因此政府在这个领域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且根据国内外历史经验,保障性的“公益事业”是不可能依靠市场来完成的,同时也正是这个责任决定了政府必须在卫生事业中起到主导作用,以承担弥补市场失灵、研究和制定卫生发展规划、组织和构建社会基本健康保障体系、规范和调控卫生保健服务市场、对消费者教育和信息提供等诸多职能和作用。

(二)市场的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国都在利用各种方法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力量,以充分激活、整合资源市场资源,引导数倍乃至数百倍于政府投入的社会资源为医疗卫生领域服务,从而减轻政府的负担,加快行业的发展。而且市场的天然特征,决定了在市场竞争中资源配置会得到不断优化,直至接近经济学最优状态,而这种特征也正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最为需要的无形助力。

二、现状分析

现阶段,公立医院被所谓的“公益性”这一模糊概念所累,造成医疗机构服务价格仍然保留计划经济政府包办体制,由政府统一定价,拒绝由市场配置资源和调节价格,而实质上,政府控制的定价权真正能压低的,只是医生和护士的劳动力价格。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医学检验、影像学技术等价格十分的高昂。事实上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医生和护士乃至医疗机构在政府面前的议价能力与药品公司和设备供应商的议价能力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政府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医院和医疗从业者大量增加药物和顶级医疗设备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推高了医疗服务的费用,却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质量,使没有医保的人看不起病。这种价格扭曲直接导致了以下结果:

(一)医院收支不能平衡,造成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由于公立医院自负盈亏且不能自主定价,而且医疗服务定价存在严重的滞后和不合理,部分省份甚至还在执行十几年前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故在这种价格体制的不完善现状下,医院只能通过增加利润高成本低的服务,减少低利润或无利润的服务量来平衡内部的亏损。例如挂号、诊疗、手术等费用,随着通货膨胀早已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使得医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挫伤医生工作积极性;部分含治疗药品、耗材成本的诊疗项目随着物价上涨,甚至连治疗药品、耗材的成本都无法收回,更无从谈起医务人员劳动价值的体现了;而相反的CT、核磁等服务项目,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服务项目成本早已明显低于政府定价,利润空间较定价时有了明显的提升。故而医院在既定价格体系内,为了取得盈亏平衡,为了挽回由于“必须”提供的“非盈利”服务项目所造成的亏损,必然导致过度提供“盈利”项目,造成百姓医疗成本增高。

(二)失去价格杠杆作用,导致分级诊疗设想落空

中国有着健全的三级医疗体系,分级诊疗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效果始终不尽人意。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在技术、环境方面令患者不放心或不满意,致使分级诊疗计划一直“搁浅”。那么,如何才能让 90%的患者留在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成为当务之急。

而事实上近几年的各项措施并没有留住患者的脚步,从经济学基本原理角度分析,各级医疗机构间价格差过小就是一个典型的不利因素,以现阶段物价部门对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价来看,大多数基本费用,如挂号费、诊查费甚至医技检查费用差距不大,虽然各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略有不同,但是过低的价格差对于患者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价格差被忽略的前提下,患者自然会选择医疗能力、条件均处于优势地位的大型医院,从而导致基层医院无人问津。

三、政府应当承担的职能

(一)加强公共卫生保健服务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通过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利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有利于缩小因地区差异而导致的健康差距以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差距,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同时,根据WHO一个数据:防保投入1元,可节约医疗费用8元的投入产出比,显然投资预防保健服务比投资医疗服务能取得更好的收益,这也是医疗机构不会做而政府必须做的。但事实上,2014年公共卫生的财政拨款支出仅为5.29亿元,与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支出36.19亿元比,投入明显不足。

(二)合理分配公共卫生资源

上面讲到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支出36.19亿元,那这36.19亿元又应当如何分配呢?据王朝昕等人的研究,以现阶段医疗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来看,医疗机构净收入与毛收入之间存在1∶4.03浪费型放大效应关系,即财政向医院投入每减少1元钱,医疗机构就需通过提高4.03元业务收入(医疗费用)来维持运营状态的平衡。反之,财政对医疗机构投入增加1元钱,有理由要求医疗机构少收业务收人4.03元,百姓医疗费用负担由此下降4.03元。毫无疑问,科学把握追加财政投入与业务收入减少之间的规律,才能制定合理的医疗机构投入数量,减轻百姓医疗费用负担。当然,随着筹资职能的逐步完善,1∶4.03的浪费型放大效应会逐步缩小,当完全补足现有缺口时将彻底扭转当前浪费型的补偿机制。

(三)合理运用价格杠杆促进保障的公平性

我国医疗保障公平性在世界卫生组织189个国家中排名185位,足见问题之严重,其原因与我国并行的干部保健、公务员医保、企事业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等多种医保模式并存,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有关,同时又与政府过度强调片面的“公平性”导致诊疗成本不合理上升。反观国外,如新加坡在建立各项保底制度的同时,政府还建立了医院病床分级制度,并实行差异化的财政补贴。病床分A、B、C、D四级,其在公立医院中总体比例分别为7%、16%、28%和49%,在同一所医院中也分别设有A、B、C、D级别,其中A级一般为单间有空调、单独的卫生间等设施,D级别为6人以上病房,只有电扇,而相应的,政府补助比例则是0、20%、65%和80%,患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经济能力能够适应的病房,这项政策总体来看,既体现了政府补助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普惠性,又可以作为调节医院收支结构,以及进行医保成本控制的一种方法,可以予以借鉴。

四、结论

既往医改失败的原因在于过于偏重效率,将医疗机构推向市场却又没有放开医疗服务价格,导致了医疗机构必须在一种畸形的管理环境中挣扎生存,最终丧失了其公益性。因此,成功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建立公平与效率并重式发展思维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建设供给与需求共赢型的发展模式。医改的成功应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事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为判断标准,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政府主导”并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故而“政府主导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个方向很重要,同时政府在“主导”过程中发挥正确和应有的作用更为重要,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引领医改的真正成功。

参考文献:

[1] 赵云,潘小炎.基本价值的偏失与供需体制的失衡――旧医改的教训与新医改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6):392-404.

[2] 李少冬.关于构建基本卫生保健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7,(6):20-24.

[3] David Blumenthal,M.D.,M.P.P.,and William Hsiao,Ph.D.Lessons from the East ― China’s Rapidly Evolving Health Care System [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15,(372):1281-1285.

[4] 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见[Z].2009.

[5] 陈丽,舒展,姚岚,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1,(8):23-25.

[6] 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EB/OL].广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2015-07-22.

[7] 王朝昕,王颖,励晓红,等.医疗机构净收入与业务收入关系是医改求得突破的技术基础[J].中国卫生资源,2011,(1):62-64.

[8] 王东进.发挥市场机制 破解医改难题[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14):1-3.

第9篇:绿色经济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绿色环境标志;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一、环境标志制度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环境标志(Environmental Label),是指政府管理部门,或者由公共或私人团体依据一定环境保护标准、指标或规定,向有关自愿的申请者颁发其产品或服务符合要求的一种特定标志,标志获得者可以把此标志印在所申请的产品及其包装上。它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或服务与其他同类产品、服务相比,不仅质量合格,而且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利用到处置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损害极少,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

所谓“环境标志制度”,是指政府、国际组织或非政府组织按照一定标准和程序在其认定的环境友好产品上加盖特定标记的规则。环境标志制度是实现公众环境信息权的重要途径,它为消费者提供了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产品信息,促使生产厂商通过设计和开发对环境有益的产品进行保护和污染控制。实施环境标志制度,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环境标志制度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越来越重要的一项制度,对环保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二、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作用分析

(一)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促进

1.实施环境标志制度,有利于提高一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由于在已实行环境标志制度的一些国家中,对进口产品而言,环境标志实际上已成为一种非正式的贸易技术壁垒,因此,一国尽早实施自己的环境标志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该国产品冲破这一壁垒,从而顺利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该国根据相关国际惯例保护本国环境利益,限制国外不符合本国环境标志要求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提高本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能够大大增强已获得国内外标志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从事开发、生产环境标志产品的企业,其所在国一般均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如给予信贷支持、税收减免、环境补贴、出口奖励等,使开发、生产此类产品的企业并不因此丧失比较成本优势。同时,与未获得本国环境标志的产品生产企业相比,前者的环境标志产品更易于进入进口国市场。至于那些已获得进口国授予的环境标志的生产企业,其产品可直接免检进入进口国市场,这无疑大大增强了此类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环境标志产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将处于越来越有利的地位

环境标志产品是指从研制开发、生产使用到回收利用、处置等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并被有关机构授予使用特定标志的产品。一方面,由于这些产品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有利于资源的再生和回收利用,从而受到各国公众(尤其是环保意识强烈的国家的公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刺激消费者强烈购买欲望的产品。另一方面,当一些国家(其中主要是发达国家)将具有特定环境标志作为允许产品进口的前提条件时,那些产品具有的特定环境标志实际上就成为这些产品进入进口国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二)环境标志对国际贸易的壁垒作用

1.环境标志制度对不具有环境标志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属于企业的自愿行为,但它对国际市场关系的影响是潜在的和巨大的,因为零售商或消费者可能会拒绝购买无环境标志的产品,从而使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和无环境标志的产品处于不同的市场竞争地位。也就是说,环境标志制度给没有环境标志的产品带来了新的国际市场风险,使此类产品更难进入进口国市场。

2.对不同企业而言,环境标志制度可能构成其进入国际市场的障碍

一方面,虽然环境标志本身不具有公开的歧视性,属于自愿性标志,同时不区分国内和国外的环境标志的申请者,但它仍然可能具有隐含的歧视性,因为其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评价标准主要反映的是环境标志授予国本身的环境条件和生产状况;同时,目前各国的环境标志制度是各自独立的,缺乏互认性。因此,取得出口国环境标志的产品可能不具备进口国的环境标志而无法进入进口国市场。另一方面,环境标志制度将给期望借助环境标志赢得竞争优势的生产者带来直接和间接费用。

3.实行环境标志制度,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某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环保行动起步较早,技术先进,其授予环境标志的评价标准较为严格。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基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即使实施环境标志制度,也往往因其依据的标准或条件相对宽松,而无法得到发达的进口国的认可,从而限制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从整体上削弱了这些国家的竞争力。

三、我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加强科技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实施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

推进绿色生产活动,也就是促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控制,通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适应国际上绿色贸易的需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改变传统的大量消耗资源能源而不关注环境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绿色消费观,鼓励公众消费那些不污染环境、不损害人体健康、对改变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有利的产品,使绿色贸易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去。

2.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适时采取应对策略

密切收集、跟踪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动态,建立有关信息中心、数据库及咨询机构,加强研究和信息收集工作。主要贸易对象国环境壁垒繁多,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影响很大,应有专门负责环境壁垒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的部门,了解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法规、技术和标准,同时加强对有关环境问题的公共技术研究,建立咨询点,便于为企业服务。为保护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和生态环境,合理有效地保护国内主导产业和幼稚产业,应参考国际规范,建立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

3.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苛刻的绿色壁垒要求

面对全球的环境保护浪潮,我们既要适应绿色条款,积极调整有关的产业政策,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要联合发展中国家坚决抵制发达国家制定的不符合有关国际规范的、实际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不合理的绿色壁垒。目前有关环境和国际贸易问题的国际规则还没有最终成熟,发展中国家还有空间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制定的不合理条款,使国际规则的制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合理要求。

4.通过国家环境标志制度和国际贸易惯例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和企业的正当贸易权益

面对国外企业通过“生态倾销”,向我国推销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或者将一些环境污染超过国家最低标准的产品转移到我国进行生产的情况,我国应通过国家环境标志制度和国际贸易惯例保护我国的环境利益和企业的正当贸易权益。

参考文献

[1]徐淑萍.贸易与环境的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程开元.中国环境标志与国际贸易[J].生态环境保护,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