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互联网危机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危机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危机管理

第1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03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0-00-02

0 引 言

在我国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电子商务业界已经为互联网思维赋予了“用户、简约、极致、迭代、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跨界”等九方面的内涵,这些内涵也是互联网思维能够对传统商业模式实现颠覆的原因之一。美国特斯拉,中国的小米、阿里等企业应用互联网思维实现自身的成功转型,就是互联网思维实用性的最佳表现,这也为互联网思维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依据。

1 我国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对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进行较好的研究,笔者首先需要对我国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明晰,笔者将在下文中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我国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出现较多的战略性缺乏、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以及重考核而轻培养等多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论述。

1.1 战略性缺乏

在我国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中,这一工作的战略性缺乏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是行使着以往人事管理的工作,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能够发挥的效用较低,并不能较好地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而在这一战略性缺乏的问题中,其还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放性较差,这就使企业中一旦提到人力资源管理想到的就是人事管理,这种落后的战略理念自然不能满足我国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1.2 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除了战略性缺乏的问题外,我国当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存在的工作人员素质较低的问题,也切实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具体来说,由于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遍布企业的各个领域,这就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员工很容易出现狐假虎威,将自身的工作错误地认作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资源的管理,这种问题的出现很容易造成企业内部的气氛不和谐,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也极为不利。这一问题必须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并需要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1.3 重考核而轻培养

除了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外,我国当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存在着重考核而轻培养的问题,这种问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立初衷来说无异于本末倒置。具体来说,在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不知道应该考核员工什么内容、不知道考核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使对于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的员工考核工作彻底沦为“走形式”,这一问题也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无法成为现代企业核心部门的原因。

2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

为了能够真正实现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笔者参考上文中论述的我国当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提出了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选、育、留、辞”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此实现人力资源生态圈的建设,这样就能够较好地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转型。

2.1 “选”

这里的“选”,指的是基于互联网思维进行的人才挑选,这种互联网思维的人才挑选不同于以往的企业招聘,而是通过建立一流资源生态圈,通过颠覆传统人才招聘模式的手段进行优秀人才的挑选。在这种一流资源生态圈的建立中,企业需要结合自身所需要人才的特点,初步选定这类人才在网络中的集散地,这样就能够为具体的人才挑选提供帮助,而在具体的招聘手法选择中,企业除了结合自身企业文化与发展实际外,还应借鉴一些优秀的招聘手法,国外有很多很有意思的招聘手法,这些都值得我国进行学习、参考及借鉴。以NSA官方推特发出的乱码招聘广告为例,这一广告如同家中的喵星人跳到电脑桌上玩耍误踩键盘打出的乱码,但事实上这一串乱码是一段技术难度非常高的代码,而后NSA官方对这一招聘进行了说明,并通过这种形式真正招聘到了优秀的人才,这就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人才挑选模式,值得我国借鉴与学习。

2.2 “育”

在这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转型的“育”环节中,这一环节的核心是设法使员工成为企业的粉丝,这样就能够真正营造和谐的、真正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并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这种“育”的追求,企业就必须设法建立人力资源粉丝圈与员工粉丝圈。在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以往从知名度-名誉度-忠诚度的粉丝圈建立模式将得到彻底颠覆,而粉丝圈-忠诚度-美誉度-知名度的企业粉丝圈建设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而这种粉丝圈建设的核心,正是用户提前参与的交互。以阿里巴巴的员工培养为例,在阿里的人才培养中,其较为倾向于为员工提供各类培训,并给予员工在不同岗位工作的机会,这对于职场新人的成长有着极为有效的促进作用,这一方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值得借鉴。

2.3 “留”

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国很多企业都开始认识到群体智慧在企业发展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而为了保证群体智慧能够较好地在企业中得以应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就必须实现对优秀人才的“留”,笔者在这里提出全员创客化的互联网思维人类资源管理模式。在这种全员创客户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需要实现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转变,以此保证个人潜能的发挥与公司的发展方向相一致,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潜力,使其能够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价值。而在全员创客化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企业还应设立创客委员会,并给予这一委员会自主用人权、决策权及分配权等权力,这样才能够保证这一创客委员会能够真正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并较好地激发创客委员会的动力,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4 “辞”

在本文论述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选、育、留、辞”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辞”也是这一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辞”代表的是企业的组织瘦身,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的企业组织瘦身中,裁员是最常见的形式,但这种传统的手段很容易经由互联网对企业的形象造成影响,而减薪这种手段却往往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了一种在册和在线管理的企业组织瘦身模式,其中在册指的是企业固有的资源和人,而在线则是指游离于企业之外但又是企业生态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资源和人。在这种模式的企业组织瘦身中,就可以通过引入压力驱动解决企业的内部员工问题,实现内部资源的驱动升级,这样就能够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自动瘦身。

3 结 语

在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转型中,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能够通过对传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颠覆保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此我国各类企业应积极应用这一思维模式进行自身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改革。

主要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25).

[2]Jimmy,王娜,卢旭,等.互联网思维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职业,2015(10).

[3]鲁辉.人力资源管理新思维――基于传统行业时代与互联网时代的比较[J].现代商业,2015(9).

[4]王安琪.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6).

第2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云计算;物联网;ZigBee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30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高校的设备管理中,针对高校设备种类繁多,设备情况复杂,设备使用频率高的特点,利用通常的手工管理和维护的方式,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高校的设备管理中,可以对设备的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既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的状态也可根据设备状态判断设备故障情况。这样可以有效的调用设备,使设备得到充分的利用,从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高校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中,并结合互联网技术将把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工作推向一个信息化管理的新时代。

2 相关技术

2.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而进行信息通信。即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定位系统等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系统结构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1]。

2.2 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依赖于网络传输的短距离无线传感器技术,其核心技术包括跳频技术和扩频技术两种。ZigBee技术不适用于大范围内的通信,但对于功耗低,体积小的通信环境却是最佳的选择[2]。

3 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设计

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设计以物联网的系统结构为基础,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建立zigbee传感器,用来采集设备的数据,并将数据统一到检测端计算机 ,管理端计算机通过网络接收检测到的数据,相应的数据会存储到对应设备的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做出故障种类和故障位置的预测。设备管理和维护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3.1 感知层设计

感知层的设计采用zigbee传感器网络,感知层位于整个设备管理与维护系统的最底层,用来获取检测设备的状态以及对设备状态的控制。Zigbee传感器通常分为电源类传感器、门禁类传感器、环境类传感器以及控制类设备等。其中,由电源类传感器传送设备的电压、电流、功率等状态,环境类传递温度、湿度烟气等,由控制类设备发出指令进行断电或报警。

3.2 网络层设计

系统对网络层的设计依托于互联网,通过互联网可以对设备进行远程管理,管理端计算机与设备可以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实现一对多的管理模式,直接由系统的响应速度所决定。在系统的网关设计上采用串口的模式,接收网络数据、控制信息以及网络状态等信息。

3.3 应用层设计

整个应用系统分为三部分: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设备故障预诊、设备调用控制。

状态检测模块设计:在状态检测模块的设计上,同过zigbee传感器实时检测设备的状态,传感器获取电压、电流、温度、湿度、灯光 、烟气等数据[3],再将数据传送到检测端计算机,再对检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从而判断设备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故障预测模块设计:本系统设计的故障诊断模块是对系统的整个工作周期的状态进行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作为设备故障诊断的依据,通过分析处理得到的数据从而确定检测设备故障的类型和设备故障的位置。通过对设备整个工作周期及不同设备的检测可以避免旧的检测模式只针对某一个设备的某段时间的检测数据的片面性。设备调控模块设计:根据数据库中综合数据进行调控。根据设备使用状况以及设备故障的情况,从整个系统中调用空闲的设备,使设备得以充分的利用。

4 结论

本文提出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设备管理和维护中,并将zigbee传感器技术应用于感知层。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高校的设备管理和维护中,可有效的 解决高校设备管理混乱,设备利用率低,以及设备故障诊断的延误。可以通过对设备状态的检测,对设备进行预诊,从而更好的对设备进行调控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杰,杨久波.物联网技术在煤矿设备管理与维护中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

[2]ZigBee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互联网数据.

第3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2014年,优酷联合万合天宜打造的搞笑Mini剧《万万没想到》迎来了网络自制剧的又一春。这部被称为真人版日和的网络自制剧以每集5分钟的容量成为年轻人打发零碎时间的解压零食。不按常理出牌的结局和吐槽式的互联网对白,抓住了众多学生和白领群体的胃口。吐槽式的广告植入也被很多公司列为视频营销的创新案例。

吃一顿早餐的功夫,等一班地铁的时间。时间短任务重的Mini剧,打发了都市人的破碎化时间。每周二早上,优酷总裁魏明都会看完《万万没想到》再走出家门上班,周二是这部剧更新的时间。第一季播出之后,《万万没想到》每集平均达到了2996万的播放量,很多粉丝将这部剧看成是“周指活”(每周都指着这部剧而活)。

2013年优酷、土豆BU化之后,多屏互动和自制内容创作成为优酷在确立品牌形象之后的两大动作。根据中国网络视频指数显示,在《万万没想到》第一季播出的时候,移动设备的播放量占整个播放渠道的44.3%,而在2014年年初最新一集《万万没想到》的统计中,移动设备的播放量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过去一年来,优酷的移动端流量从1亿增长到3亿的水平。当多屏时代到来,用户关心的是看的内容,根本不用关心什么时候看,在哪里看。

互联网种子落地生根

如果说短小的Mini剧是基于用户习惯的大数据所发掘的“定律”,那么这种试水其实在4年前的微电影蓬勃时期就已经开始了。2010年,一部《老男孩》捧红了筷子兄弟,也让微电影进入快速生长期。时隔四年,筷子兄弟再度归来。优酷联合儒意欣欣影业、乐视影业打造了互联网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

曾经一曲《老男孩》为筷子兄弟积累了8000万的粉丝规模,大数据带来的有效反馈为创作者提供了重要养分,也为宣传和推广带来生机。

互联网模式的打磨,离不开大数据的引擎。“比如网友浏览视频时的拖拽记录会形成一个拖拽曲线,用户集中拖拽的起始点就是尿点,没有出现拖拽的时段就是看点。”魏明用这个例子解释了大数据对创作者的深刻影响。

“互联网带来的潜在市场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拨人是怀着对品牌的预想来看电影的,比如《小时代》的第一波票房;第二拨人则是被互联网的口碑传播带进电影院的人。”魏明表示,“在制作和传播上,互联网跟其他媒介同样具备价值。我从来不认为体量小就代表品质低,网络自制节目绝对有理由有自己的观众群”。

何为“互联网电影”?

具有互联网的IP。在创作阶段以互联网思维策划,经过互联网模式的打磨。吸纳传统电影的工艺进行创作。同时采用互联网的手段宣传推广和发行。简单而言,就是拿互联网的基因来嫁接传统电影的创作流程和方法。

互联网电影是微电影的2.0版本吗?

互联网电影是微电影非常重要的一个出口,或者是一个高级阶段。很多导演通过互联网、通过微电影尝试了他们的创作手法,测试了观众的口味,也验证了他自己的剧本。通过互联网电影,你完全可以把故事讲清楚。而且通过互联网覆盖的观众群,未必比在电影院线覆盖的观众少。

第4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在阴霾深重的经济危机中,我国互联网产业如一道亮丽的彩虹点亮天空,勾画出一条逆势上扬的漂亮曲线。工信部最新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增长了4000万,网民总数达到3.38亿,其中宽带网民数达到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5.5%,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更是增长了32.1%。

从市场规模看,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互联网经济市场规模为202.4亿元,其中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增速突出。而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以互联网、电信业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还对传统行业走出危机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期,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企稳向好的局面逐渐得到确立。但同时,工业经济发展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态势还不稳定,行业之间还不平衡,面临的内部、外部环境依然严峻复杂。我们要更加注重推进调整和优化经济,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更加注重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更加注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高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当前,信息通信技术处于更新换代的重要时期,云计算、软交换网络技术进一步创新,新一代通信技术网络迅速发展,互联网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更担负着更大的使命和挑战――即加快互联网应用,推进互联网和传统产业进行有机结合,发挥互联网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发展的步伐,我们要认真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及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应对金融危机、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质量,提升互联网的普及率,加快互联网向城乡延伸发展,提高农村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要以新一代网络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投资的力度,加快下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带动社会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3G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产业链发展的作用。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指导,积极营造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

第二,要加强业务创新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提升网络的价值。各互联网企业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的协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突破关键技术,密切跟踪把握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大对下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无线网络、传感网络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以及社会公共性信息服务的发展政府各部门要从政策标准制订、市场监管、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规范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实现广电和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促进IPTV、手机电视等融合型业务的发展。

第三,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上业化的融合,培育新的增长点。推进“两化”融合,是应对危机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在企业、地区、行业三个层面选准切入点,抓好试点,典型示范,总结推广。在企业层面,要围绕着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企业科学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的开发、新兴业态的培育等7个环节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能力;在地区层面,要继续推动“两化”融合的试验工作,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特色产业、现代物流的发展这四个切入点,把促进“两化”融合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在行业层面,要推进行业信息共享,建立行业的信息化评价、评估体系。互联网行业要发挥优势,加强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支持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进物流信息化、数字内容产业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为推进“两化”融合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要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积极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我们要深刻认识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真落实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坚持两手抓,发展和管理并重,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等中介组织,要不断完善自律规范,拓展自律范围,引导督促各类互联网企业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落实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制,要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5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政策;影响因素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力量,历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被誉为:"当前信息技术核心和标志"的互联网因其革命性的特质,势必会成为公共政策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颠覆传统理念,赋予公共政策互以联网时代的全新内涵。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理论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体制创新

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和社会价值观念不仅主导我们的社会生活,亦对多元主体和多元价值体系之社会格局下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协调与平衡包括经济与政治、中央与地方、整体与局部、政府与公众、长远与近期、效率与公平等各种社会关系的新要求,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推动了包括文化创新、信息系统创新和组织创新在内的全新公共政策体制。

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本质上都是具有一定政策文化背景的人的社会文化活动,而一项公共政策文化,必然受到相应的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实质在于"公共特性",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对体现"公共特性"政策文化的创立、贯彻和更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开阔公众视野、拓宽信息渠道、提供参与机会、激发并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关心程度和自主意识--不仅沟通了政府与公众、完善了政策过程,使公共政策更具科学性和合法性,破除了"经验型"政策文化的局限性,更真正实现了由"个人封闭型"向"公众参与型"政策文化的转变。

信息是公共政策的基础,公共政策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可供决策者使用的信息系统状况。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英语、更新和完善了公共政策信息输入、传递、加工、选择和反馈系统,是决定者及时顺利获取信息,更好分析使用信息并提高政策方案的有效性。

公共政策不仅需要足够的信息,更要求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将各种不同意见充分表达交流后,通过公共政策组织系统理性选择,形成最佳结果。互联网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应用,突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垄断格局,使得公共政策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组织内部,而真正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公共领域是介于自律的市民社会和掌握公共权力的国家之间的一个领域,具有开放性和平等性、批判性和批评性、讨论性和推理性等特征。网络以其普遍性、平等性、匿名互性和分散性和交互性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提供了公平效率、言论自由、充分辩论的"多对多"交流模式的新型公共领域。

由于公共领域强调舆论和公众意见的形成,保证公众的话语权便成为了公共领域的必要前提--互联网话语的自由性和多元性冲破传统一元价值观,前所未有的挑战了传统公共领域的话语霸权;互联网话语的分散性和互动性保证了传播者和受传者平等互动,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时空限制;互联网话语的主体平民化与平等化使话语权分散到普通民众中,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的精英话语权模式;互联网话语权的权力性和权利性增强了话语权的影响力,打破了传统公共领域话语权强制力。互联网时代,网络公共空间在传统社会的基础上构建了广阔的公共领域,完成了公共政策的领域创新。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公共政策合法性就是公共政策被认可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价值,包括公共政策的主体合法性、程序合法性和价值合法性,公共政策只有具备合法性才能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执行;公共政策合法性危机会影响整个政治系统的稳定和国家法治进程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根本性问题。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渗透能切实有效的促进公共政策合法化,以维护政治系统的稳定性和法治化发展。

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要求其以民主价值未经依归、公民参与为核心、社会正义为目标,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主要表现在公共政策主体公共性缺失和公共政策无法充分代表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利益两个方面;公众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重要基石,对公共政策合法性有重要作用,而互联网构建的互动型公共政策新平台能有效消除公共政策主体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往往聚焦政策内容而忽视制定程序的具体表现为缺少将政策议题触发机制转化为政策设置议程的制度化程序、公共议程设置基本机制的局限性和公共政策程序缺少公众协商性民主机制等。互联网提供了公共政策制定前的触发机制催化空间和实现协商民主理论的实践平台,有效解决了公共政策"重实体轻程序"的程序合法性危机。

传统公共政策遵循以公共权威部门为主导的精英立法模式,由于缺少公众参与和价值认可、缺少多元主体的利益表达和对公权力主体的监督与制衡,其价值的设定和执行极易偏离公众对政策的价值诉求。公众对政策冷漠、质疑、批判甚至抗拒而非认可和支持造成了公共政策价值合法性危机。互联网提供了理性和批判性的公共平台,通过多元利益主体的公共协商对公共政策是否具有公正性、正义性、公共利益性的价值进行评判,评判结果成为判断公共政策是否合法的依据,这种评判和质疑形成了公共政策的价值评判机制,促进公共政策体现公平、正义和公共利益之价值合法性。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悖论分析

与传统公共政策相比,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可谓是建设性与破除性并存、广阔性与局限性同在,以致公共政策悖论的形成。

(一)平等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改变了传统理论等级森严、自上而下垂直控制的政策体系,而这种平等是以技术发展为前提、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这就在本质上限制了政策参与范围,反而造成了公共政策的不平等。

(二)成本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突破传统理论的时空界限而实现了信息多元、开放、交互式传播,而在对参与者知识素养的要求、政府对参与进行的规范、信息权威度与可信度层面上来看,会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成本反而有所增加。

(三)绩效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提高了公众参与的质量、能力,虽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也存在着参与质量有限、销蚀公民责任、合作能力下降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广度、深度、效应等的问题。

(四)稳定悖论

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创新使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的声音有了传播的可能,为舆论监督提供了新载体的同时也会出现非理性化和无序行为,成为社会稳定的极大隐患。

三、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传统公共政策理论均是从互联网资深固有缺陷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角度提出了难以解决的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悖论,如果从影响互联网的因素分析,是否可以找到引发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困境的根本原因呢?

(一)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因素是互联网的普及程度,包括互联网的实际拥有情况和有效使用情况两个方面;公民实际拥有电脑数量、政治素养、工作性质、收入水平、所在地区互联网相关基础性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情况等因素均会影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

尽管互联网以其自由性优势、低成本优势、平等性优势为公共政策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途径和手段、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参与门槛、激发了公众参与热情、扩大了政策参与规模、保证了公共政策科学性、促进了公共政策民主化,但这一切均是建立于相同的互联网拥有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之上、以互联网的普及为首要前提。网络时代不等于互联网占有和使用人人相同,互联网普及程度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必然会导致公平悖论、同意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成本必然导致成本悖论、互联网普及情况造成的公民参与程度差异必然导致绩效悖论、甚至可能导致稳定性悖论。所谓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若抛开互联网普及程度这个前提孤立研究公共政策悖论,势必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

(二)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

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间接因素是公民的文化程度,包括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公民文化程度可以通过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而间接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从更深层面来讲文化程度还会影响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诉求。公民文化程度与其阅读能力、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工作性质等息息相关。

文化程度对互联网的实际利用率、互联网技术操作水平、政治参与积极性、政策理解能力和政治诉求等方面均有影响,忽略了公民文化程度差异就等于忽略了网络时代公共政策的"公共特性",是不科学不理性的;公共政策缺失"公共特性"必然会产生公平悖论、缺失理性和科学性必然产生绩效悖论和稳定悖论,这样的政策本身就是一种浪费,结果必然造成成本悖论,甚至会导致网络时代公共政策陷入合法性危机。

(三)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根本因素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公民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政治诉求。无可否认,经济因素对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直接影响甚至会超于传统公共政策。无论是直接影响因素即互联网普及程度还是间接影响因素即公民文化程度,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的归根到底是经济。

经济影响互联网基础设施和政府电子政务建构水平、影响互联网普及程度;在没有互联网情况下研究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讨论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较传统公共政策的种种进步、谈及互联网的种种优势,便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意义。

经济影响公民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当公民的文化程度不足以支持其利用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这就等于关上了公民通过互联网参与公共政策的大门、取消了公民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资格,此时互联网不再是进步的象征,反而强化了传统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互联网时代公共政策有事皆归于无、所谓公平荡然无存、弱势群体的话语销声匿迹。

参考文献:

[1]蒋云根.《哲学笔记》与黑格尔哲学[J].甘肃理论学刊,2001,(3).

[2]薛冰.网络公民参与与公共政策的制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机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4]张艳辉.浅论网络公共领域与公共政策合法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

[5]蔡新燕.我国公民网络政策参与的悖论及其消解[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

[6]石屹.我国东西部互联网发展的比较分析[J].学海,2010,(5).

[7]黄建元.转型中的人才建设[J].学海,2009,(6).

第6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频谱危机”进一步加剧

移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所带来的海量数据传输,以及万物互联带来的无线感知设备的爆炸性增长,将使得频谱需求大幅增加,“频谱危机”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复杂电磁环境挑战无线电监管能力。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融合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无线技术将广泛应用于物联网、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智能家居等领域和智能生产的各个环节,这将对更广领域的无线电监测能力及无线电设备管理模式提出新要求。海量无线传输终端的出现,以及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数据传输量,将极大增加无线电台站设备的数量及密度,使得大量台站设备在同一时间、地域内使用成为可能。

大量频段资源的集中占用,将使电磁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各种新的干扰问题大量涌现,无线电监管、协调难度不断增加,常规的监测技术已不足以应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无线电监管。

海量移动设备的接入,使网络环境变得异常复杂,各级用户面临非法接入、无线网络干扰、远程控制等严重的安全威胁。

创新管理方式和手段

根据“互联网+”时代无线电技术的应用特点和趋势,无线电管理部门应研究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频率台站管理方式。在管理手段上,要整合多方资源,充分依托互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无线电管理系统,增强对海量台站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提升无线电管理的精细化、主动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在管理方式上,要按照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要求,改变单一行政指配的频率分配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重频谱分配模式, 满足“互联网+”时代海量用频需求,应对日益激化的频谱供需矛盾。具体来说,应在依托行政管理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通过拍卖、交易等多种手段配置频谱资源; 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方式, 逐步引入频谱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机制,推动我国无线电频谱资源合理规划和利用。

同时,还要将频谱资源管理由静态转向动态,而完善频谱资源的动态管理机制也是提高频谱利用效率,满足“互联网+”环境下各领域对频谱资源灵活、实时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可能的频谱共享方案,制定动态频谱共享方法的长期研发计划,调动各方积极性,协同推进我国频谱共享计划的出台及实施,优化频谱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互联网+”时代的频谱短缺问题。

统筹做好频谱规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各领域应用的逐步深入,已有的无线电频谱资源规划难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无线宽带频谱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成为保证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无线电管理部门应做好几项工作:

首先,应尽快对各领域无线网络用频需求进行预测,加强对现有频率的梳理和调整,为做好重点领域的频率规划和配置奠定基础。其次,必须加快研究科学的频谱规划方案,合理规划相关频段,提前做好“互联网+”时代各领域用频规划和调整工作,制定前瞻性的频谱中、长期规划,加强对无线宽带技术应用的政策管理和引导,促进频率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保障“互联网+”时代工业、农业、金融、物流等各领域无线网络的用频需求。最后,对于覆盖更大、功耗较低、可支持更多用户的免许可低频段用于“互联网+”各领域的预先研究和规划, 无线电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提升管理效能。

加强对电磁环境的智能化监测

为了应对各种短距离微功率设备增加带来的电波干扰,无线电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移动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无线电干扰新形式、新类型,认真研究各种新应用、新设备的无线传输特性,熟练掌握各频段频谱占用和业务工作状况。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的无线电监测手段,提升无线电监测技术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加强新型无线电干扰的智能化监测及干扰查处技术研究,综合运用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以及智能传感网络等技术,丰富监测手段,增强对新型干扰的监测查找能力。

第7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一、总则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网络上出现的关于我局发生任何级别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及其它各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或论坛、博客、微博客贴子。

(二)工作原则

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强化事件的权威报道和快速反应能力,做好网上热点敏感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和舆论引导工作,争取第一时间准确权威信息,有效引导网上舆论。

二、组织机构

(一)网络舆情领导机构

成立交通运输局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局网络管理和舆情应急指挥的非常设领导机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担任,成员由局属各单位信息员组成。

(二)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组织交通运输系统有关人员集中办公,统一对外口径,确定对外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三)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综合科,付建菲同志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监管、搜集、整理工作。

三、分级响应

(一)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根据需要,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向局主要领导请示,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二)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

由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一般网络舆情

经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科室开展应急工作。

(四)影响较小的网络舆情

由舆情内容涉及的相关部门在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应急工作。

四、工作机制

(一)网络舆情监控

1.日常监控

将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一旦发现不利于社会稳定的负面舆情或重大的虚假舆情,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2.突发事件监控

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组织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及时、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给决策者在较短时间内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网络舆情预警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并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

(三)网络舆情应对

1.针对网上出现虚假不实报道,会同宣传部门及时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网络媒体进行沟通,积极主动消除不利消息。

2.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网络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与相关部门会商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缩小突发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网络舆情反映事件的程度,必要时及时组织新闻会。对于特别重大网络舆情,由局新闻发言人对外权威消息;对于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由事件处置的部门组织新闻会。新闻的主要方式有:新闻会、新闻通报会、向新闻媒体发放新闻通稿、采访及在网站登载新闻信息、向新闻媒体发表谈话和接受媒体专访等。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工作

网络舆情应急处置结束后,互联网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相关部门负责关注网络上相关事件的舆情趋势。

第8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电信财务 职能

一、互联网时代中国电信的转型实践

互联网时代,运营商普遍面临传统主营业务被分流、盈利下滑和被管道化的危机,从国内三大运营商和日本NTTDOCOMO、KDDI的共同发展历程看,开展战略转型,探索新的业务体系、商业模式和资源发展模式,已成为运营商在互联网时代生存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电信也投入了拥抱互联网的转型浪潮。其转型大致有不同层次的两大途径。

(一)电信自有业务的互联网化

即:适应互联网时代人们生活、消费习惯的变化,以及商业运作电子支付、电子采购、电子订单的时代潮流,通过引入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流程,将电信自有业务纳入电子商务体系。

例如将传统营业厅窗口的业务交易逐渐转移到网上营业厅、手机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渠道开展,以及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各个营业网点、商纳入系统平台集约管控,如网厅充值、淘宝旗舰店、社会渠道三直体系、快供平台建设等。

(二)构建互联网商业生态的跨界融合

早在21世纪初,广东电信就曾开展160/168信息台、聚龙计划、商务领航等信息增值业务,作为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手段之一和主营业务的“点缀”,但到面临“管道化”威胁的互联网时代,上述类型的合作上升到关乎企业之生存与发展的战略层面。

顺应互联网时代“开放、协作”的市场特点,中国电信十年前就开展“去电信化”、“综合信息服务商”、“新三者”转型,横向拓展广阔的内容和应用类跨界合作,同时纵向延展上下游渠道,努力构建商业生态环境。包括:依托通信业务体系开展的行业应用以及与其他公司合作的内容服务,如翼之旅、爱音乐、院线通、羊城通、翼健康、天翼彩票等,以及号百商旅业务、号百优礼、信息经营、传媒、通信助理等各个板块。并成立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公司,一方面依托电信体系向外拓展社会各行业的支付市场,另一方面以其差异化的产品体系和市场化运作理念,助力电信自有业务转型。当前,中国电信启动“互联网+行业”战略,计划提供覆盖政务、制造、教育、医疗、物流、商贸六大重点行业的解决方案。

这种跨界融合,在日本电信界,也曾是BANKSOFT抓住时代脉搏、向NTTDOCOMO发起进攻并取得成功的有力手段,是NTTDOCOMO阵痛后选择的转型方向。

以上,前者是通过引入外部手段“为我服务”,提升电信自有业务销售,实现降本并增效;后者是参与社会合作,“为他服务”,协助成就他人并分享合作收益,实现创收并增强客户粘性。但二者都是逐步向信息化、开放化、深度社会化合作的进程。

二、电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前端业务经营模式的巨大转变,给传统财务管理的相关工作带来了挑战。以下以资金管理为例进行论述。

(一)对工作内容与方法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电信业务交易,互联网时代的业务具有开放、多样、深度社会化合作的特点,其资金管理更为复杂(见图1)。

运营上,业务多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空间障碍,采用纵向集约运营方式,由省平台(甚至集团基地)集约运营,由此引起财务工作的信息源、业财稽核流程、营收稽核流程的变化。

业务形式上,电信自有业务与外部合作业务融为一体,产品形式极大丰富,合作方式灵活多样。意味着对财税政策的判断和适配、核算支撑、效益评估等更加复杂。

资金支付上,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支付特点,采用电子支付,尤其是联合第三方平台支付,由此意味着财务需加强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跟进和风险管控,以及协调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关系。

营收款上,电信多借助客户界面和通信手段的优势,作为合作资金入口;也有后向流量等多种灵活的经营模式。意味着财务对客户缴费渠道、营收款回笼、保证金管理等需进行针对性优化。

资金结算上,适应合作式生存,需开展灵活多样的对外结算,手续费、酬金、代收款等形式,意味着财务对酬金激励、结算依据、结算方式、结算频次、佣金收入等的研究和支撑。

以上在实现途径上,还需依赖IT支撑及完善,如业务管理系统、营收稽核系统、财务系统、资金系统、融合支付平台等,以及系统间的对接和开放,为合作管理提供客观、详尽、公正、及时有效的依据支撑。

关于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的差异,可以从资金流属性总结得出,详见表1。

从与业务流的关系上看,变化和差异如表2所示。

(二)对工作量和组织设计的挑战

相对于传统业务标准化、规模化横向拓展的特点,互联网转型业务以差异化特征纵向深入,其纵向个性化、流程复杂化、管理尚不成熟的特点,决定了相关各岗位的工作量与传统成熟业务之间出现“二八”现象。

从业财衔接界面看,许多新型的业务需求与现有财务管理规则之间存在断层或管理空白,已无法直接对接,需要新增一个前置的支撑层予以衔接支撑(见图2绿色区域)。

未来随着支撑层工作量增大,以及不同类型业务运作的差异增大,甚至可能需要不同的专业化团队分别支撑不同类型业务。

三、电信财务管理职能拓展的机遇

互联网时代给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危机,也带来更广阔的业务领域。同样,公司业务转型给财务管理带来了挑战,也为财务管理带来了职能拓展的新空间,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第9篇:互联网危机管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防范机制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现阶段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借贷模式、众筹、小微金融模式等。与传统的金融行业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边际成本较低、更新速度较快、客户精准服务程度较高等。互联网金融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影响因素。因此,需要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并对其防范机制进行逐步完善,为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互联网金融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互联网金融具有其非常明显的特点,且有较多应用优势,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互联网金融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一)安全风险影响因素第一,外部欺诈。外部欺诈是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中表现最为明显的风险影响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和短信,通过中奖、顾问等多种形式诱使用户填写身份证号、密码等个人因素信息,以盗取用户的资金;伪冒银行机构客服诱使用户告知验证码和账户密码;在网站的各种可下载内容中隐藏木马程序,并在木马的攻击下盗取用户的账号密码;用非法手段模仿用户的亲朋好友,诱使其为对方账户打款等。这种欺诈方式的技术水平高、金额小、速度快、隐蔽性好,且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的防御难度较大。第二,内部管理失当。内部管理失当的具体风险事件包含多种情况,例如交易管理失控、技术以及信息安全防控存在漏洞、资金管理不到位、人员管理不到位等。在内容管理失当的各种事件中,资金挪用、产品服务缺陷以及用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事件是非常容易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信任危机的,甚至严重的情况还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网络信任风险影响因素第一,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为了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还不能够与我国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在无法对用户个人信用进行征信查询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对用户风险识别和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就会依靠其他信息,如:水电费缴纳是否拖欠等,导致“长尾”情况严重,且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不高。第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任危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虚拟性的经营模式,其虚拟的交易特征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特别是当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信息优势的一方在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存在欺骗对方的情况。

(三)法律风险影响因素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中,所有的风险问题到最后都会转化为法律风险。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征信业管理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多个法律法规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约束和管理,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在法律建设方面呈现出分散、零星、不完整、不成体系的状态,所以一些不法分子会钻法律空子,利用不法手段来获取更多的利益,也让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环境面临着较高的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的完善措施

(一)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体系第一,创新以安全合作为主的模式。在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主体要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应当要平衡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提升用户体验的过程注重金融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整个产业链中高度配合,以提升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效益。对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来说,其应当以互联网金融安全与效率为核心监管目标,积极推动银行、互联网金融以及用户之间的配合,同时要建立统一的标准,让网络支付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竞争有序。第二,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相关教育。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风险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性,向用户介绍杀毒软件、加密软件、密码设置的重要性,并引导用户正确使用,避免个人隐私信息泄露,同时引导用户正确识别安全产品,提升用户的安全风险防范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各种新媒体途径来对风险和安全教育等进行宣传和教育,向普罗大众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管理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这样,不法分子就不会有机可乘。

(二)安全技术的进一步应用第一,各种反黑技术的综合使用。安全技术的使用是保证互联网金融环境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当要加强各种反黑技术的使用,例如安全扫描工具、防火墙技术、反病毒技术、加密技术等。以反病毒技术为例,在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反病毒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以下内容:通过系统监控、加密程序等预防计算机以及相关网络中存在的病毒;通过关键字技术、变化文件长度等来检测计算机及相关网络中的病毒,同时判断病毒的特征;通过病毒删除程序、恢复源文件软件等来分析并清除计算机的病毒。第二,智能实时防控系统的应用。智能实时防控系统的应用能够对风险进行自动识别,实现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利用智能实时防控系统进行风险分析、预警以及控制等,并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控,进行风险的稽查、处置等。同时,通过该系统可以对交易过程中的交易风险、账户风险、违规风险等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风险事件的全过程进行响应,有效降低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欺诈行为、洗钱行为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