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生理学相关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理学相关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理学相关知识

第1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第2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80-02

高职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在心智发展方面与大学生基本类似。但是,由于高职学院的特殊性,使高职学生的任务也有所不同。高职学生是以学习职业技术为主要任务的大专类学生。他们不仅仅要完成课堂理论学习,还要进行相应的职业训练。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和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1 问卷调查方案的设计

1.1 调查对象构成

选取东营职业学院大一大二高职类男女学生,共发放23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2份,回收率是92.1%。其中男生89人,女生123人。

1.2 研究工具: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

本研究采用西南师范大学黄希庭、张志杰等人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TMD)对被试进行测查。本量表由三个分量表构成,共44个项目,包括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每个分量表所包含的项目数为10、24、10。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t)5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不符合”至“完全符合”分别评定为1一5分。“完全不符合”一记1分、“大部分不符合”记2分、“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记3分、“大部分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一记5分。计分方法:首先把各分量表所包含的题目得分相加得到各分量表得分;其次,用各分量表的得分除以各分量表所包含的题目数获得各分量表的平均得分;最后再把各分量表得分相加得全量表总分。

1.3 调查的要求与程序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施测于被试。所有的量表同时发放于每一个被试,由主试按照统一的指导语说明作答要求。在学生完全理解作答要求后,统一进行作答。所有的问题一次完成,统一收回问卷,经人工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12份。所有数据录入计算机并用SPSS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被试学生在时间管理倾向总分,三个分量表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列于表1。

表1 时间管理倾向的统计结果

表2 时间管理倾向的统计分析结果

由正态检验发现(表2所示),本院高职类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总分是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能够对时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够对自身时间进行一定合理的安排。

表3 时间价值感的统计分析结果

时间价值感得分(表3 所示)总体看来呈负偏态分布,说明高职学生的时间价值感水平尚可,多数高职学生意识到了时间的价值,并能够深刻体会时间的有限性,从而导致他们对时间有一定的危机感,但不能合理时间。

表4 时间监控观的统计分析结果

时间监控观得分(表4所示)呈负偏态、说明高职学生的时间监控观水平较高,很多高职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时间使用,只要他们认为在某段时间内应该做某些事,一般会顺利完成。

表5 时间效能感的统计分析结果

时间效能感得分(表5所示)呈负偏态分布,说明高职学生的时间效能感水平较高,他们能有意识的观察自己在使用时间时的有效性,也可以思考时间的付出与收获是否成正比,说明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时间的使用存在一定的计划性,但是时间操作性差,导致计划往往不能付诸实践。

3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自己所拥有的时间把握不清。

(2)缺少合理的时间安排。

(3)主次不分,目标不明确。

(4)有计划但计划管理“空”,而且变通管理“少”。

(5)时间利用率低。

3.2 高职学生课余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习、生活没有目标是导致高职学生时间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我调查的这些同学中,绝大部分同学表示在未安排课程的上课时间和晚上的自习时间不知道要做什么,有时候是总想学习,但又不知道要学什么。

(2)缺乏自制力是导致高职学生时间管理不善的又一主观因素。 高职学生时间监控能力较弱,时间分配不合理现象,主要缘于没有很好地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进入高职院校,学生有了充足的自主时间,面对这些宝贵的时间,他们却不懂得应该如何去分配,如何进行有效的利用。

(3)对课余时间的价值认识不够清晰和深入。虽然大部分学生认识到课余时间有价值,但没有确切认识到课余生活在愉悦身心、文明精神、强健体魄、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个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如何有效利用课余时间,不少学生思想上存在模糊的认识

(4)周围环境影响,尤其是同辈群体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在同辈群体中他们往往可以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并且他们与群体的相处,代表着他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合作与竞争更多地要发生在他们中间,所以很多情况下,在同辈群体与成人之间,高职学生往往更多地看重同辈群体的评价。我们发现当一个班级中有半数以上的人不以学习为主要任务时,其班级的学习风气很差。同辈群体的影响也使本来做好计划的高职学生临时调整自身计划而完不成相应的任务。

4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时间管理的建议

4.1 教给学生制定时间计划的技巧

时间缺乏计划则会使学生学习、工作效率低。但是,尽管计划的拟定能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好处,但有的学生从来不做或是不重视做计划,而由于我们的工作缺乏计划,将导致如下恶果:目标不明确;没有进行工作归类的习惯;缺乏做事轻重缓急的顺序;没有时间分配的原则。只有一个好的计划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好的计划执行能力和时间安排能力。

4.2 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时律

高职学生通常在时间规律上陷入下面的陷阱:习惯拖延时间;不擅处理不速之客的打扰;不擅处理无端电话的打扰;泛滥的社会交往的困扰。导致生活失去节律。高职学生在安排自己的学习和娱乐生活时,应根据人体生理节奏选配适宜的学习和娱乐时间。

4.3 帮助高职学生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

时间管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主要是习惯方面的管理。一个人要有效地管理时间,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时习惯,要排除来自本身的时间浪费因素,就必须改变习惯。时间管理实质上是自我管理,而所有的自我管理都包括习惯方面的管理。对于大学生来说,很多时间的浪费和低效率往往是习惯造成的,不改变其利用时间做事的习惯,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应该养成按时、守时、准时、尊时的良好习惯。

4.4 掌握科学的用时方法

提高大学生业余时间管理的能力,除了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注意把握个人的生物时律,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以外,还应该注意用时方法的掌握:遵守“巴特莱法则”。高职学生应当对要自己做的事情,应分清轻重缓急,具体可进行如下的排序:重要且紧急的事情必须立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只有在优先考虑重要的事情后再做;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事情放在最后,善于作时间记录和用时分析。

4.5 学会适时拒绝

时间管理当中最有用的词是“不”。在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不会拒绝,这特别容易发生在高职学生身上。高职学生喜欢表现而自己又缺乏时间管理意识和必要的交际技巧,往往把来自于各方的请托都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但这不是一种明智的行为。量力而行地说“不”,是做到有效时间管理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向学生提供技巧以学会适时地拒绝,接到别人的委托,不要急于说“是”,而是分析一下自己能不能如期按质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不能,那要具体与朋友协调在必要的时刻,要敢于说“不”。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33(4).

[2] 钟慧.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1:26.

[3] 古玉,谭小宏.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信的相关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4).

[4] 狄敏,黄希庭,张永红.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A型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理学杂志,200l,12(2).

[5] 秦启文,张志杰.时间管理倾向与生活质量的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4).

[6] 房安荣,王和平等.学优生与学困生学习时间管理的对比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2003(4).

[7] 邓凌,陈本友.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主观时间压力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2005,19(10).

[8] 毕重增,彭香萍.拖延:时间管理倾向的区分效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05,31(6).

第3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模式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进入新时期以来,高职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解放思想,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从管理体制、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展开创新,不断提升管理效率。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

1.管理人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仍缺乏创新,并且管理学生数量庞大,很多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并没有直接与大部分学生进行接触、沟通的机会,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需求,学生工作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脱节的现象很严重。

2.师生间没有建立平等关系

很多高职院校的师生关系仍属于“上下级”关系,无论是在教师与辅导员眼中,还是在学生眼中,彼此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教师没有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学生也总是将教师视为高高在上的角色,不会主动交流、联系。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对学生的管教更多的是一种压制性的训斥,缺少换位思考的沟通,难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削弱了学生工作管理的效果。

3.学生方面的问题

(1)学生思想的多元化以及生活学习多样化

随着时代进步,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于老师、家长的教育与批评不甚在意,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更强。部分学生在做错事时采取逃避、推卸的态度,语言和行为表现过于激烈。以往,学生主要从课堂上获取知识,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学生的兴趣爱好也不再局限于社团,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占据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2)学生理想同现实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个性发展同其能力与知识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很多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但是缺乏自控力和团队意识。开始就业后,这些问题就会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会更加凸显。很多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就出现心理障碍,这对于他们更好地接受在校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管理,更好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均会产生不利影响。

二、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是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首要遵守原则。首先,在管理制度上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要由传统的“管事”理念转变为“管人”理念,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到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够仅抓专业知识和学习成绩不放,还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2.创新管理机制

首先,创新性的管理机制不仅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还是一种平等的、有意识的、人人都能参与的管理模式,是一种你我他之间以及自我之间的相互管理过程。其次,新时期下的学生管理要赋予学生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不要要求学生在一个特定的模式中发展,要创新个性与共性全面发展的管理理念,做到真正为学生服务,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要。

3.创新具体的管理方式

学生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也是一充满挑战的工作,学生工作管理者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方式。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高职学生管理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采用网络化的管理模式,如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这不仅能够解放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其次,多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与学生网上交流,实现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有利于学生工作管理者及时掌握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并做出管理模式上的转变,从而在无形之中提高学生工作管理效率。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对高职学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工作的管理效率。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管理人员要紧跟时展步伐,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符合本校发展规律的创新性管理模式,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构建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参考文献:

[1]蔡欢欢,梁保恩,谭序光,苏波,方梦飞.新时期高职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第4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73-02

据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全年新增网民5 580万。其中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3.56亿,占网民总体比例的69.3%。2011年微博使用率上升了24.9个百分点,手机微博作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

一、微博的定义

微博创始于美国,最早的微博网站是美国的Twitter,它于2006年7月向公众开放,许多的国际知名企业和个人都在Twitter上进行互动。2009年8月,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新浪网开始进行新浪微博的内部测试,至此,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以其迅猛之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1]。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相对于其他传播媒介而言具有快捷的传播渠道、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和碎片化的传播内容。

1.“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

不同于博客面对面式的信息交互,不同于QQ空间的“留下脚印”,微博是以“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方式,即当你了一条微博,然而不知浏览过你的微博的“潜伏者”,反之亦然,当你默默关注他人时,会时刻刷新他的微博,就像一个名人拥有千千万万的粉丝,他不清楚“潜伏者”浏览了自己的微博,甚至不知关注他的粉丝为何人。移动终端的多样化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用户对微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

2.信息碎片化

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现象的一个形象说法。所谓“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变成了诸多的碎片。用在传播学上,指原来一类媒体垄断信息的格局已被多类媒体“百家争鸣”的局面所取代[2]。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人们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简洁的话语、随时随地,你只需动动手,一条微博便已发表,信息的合当今大多数人猎取或者传送信息的方式。

3.裂变式传播

在微博平台上,所关注的关注者更新的微博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我的首页”上,即关注为转发和评论这两大功能提供了保证,微博的转发功能为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微博可以在第一时间内被无限扩大,呈现即时裂变的扩散模式。微博用户不仅仅是创造者,也成为信息传递的传递着,他们可以把所有的消息聚集在一起,又能把汇集的信息传递出去,这就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

4.互动性强

信息的碎片化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也使得微博的互动性增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微博,也可能随时随地被别人关注。因此用户能够随时接受“关注”的人发的微博,并且及时转发和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感想,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

三、大学生使用微博的心理解析

目前,随着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微博网站的开通,注册微博的用户呈现日渐激涨的状态。手机和网络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通讯工具,为大学生使用微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大学生作为追赶时尚的群体,固然成为了微博的主力军,微博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诉求的平台,为大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舆论空间。

1.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心理。简而言之,猎奇心理就是:对别人不让你去做的事想要去做,要看个究竟,并且好奇心特大[3]。在现实中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因为好奇想要去猎取其他人的信息,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新鲜事物和敏感事物好奇的群体,必然会加入到微博的热潮中来,当其了解到所喜爱的明星入驻了微博,就会对这位明星的微博“加关注”。

2.自我诉求

现如今,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孤独感,而微博为大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沟通平台,在微博这个畅所欲言的沟通平台,大学生比较容易倾诉自己的情感,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心理学家认为: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期,他们的注意力已经慢慢集中到关注自我的层面,但是形成于青年初期的自我意识还不是很明确,因而在他们内心深处渴望与人交往,并且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大学生在微博上可以结交朋友,诉说心声,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3.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事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学习、生活的压力让大学生不得不通过网络活动中的社交来扩大自己的交际圈,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与生活压力,微博这个平等、开放的交流平台给大学生创造了人际交往的环境,在这个舆论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丰富感受,缓解紧张的心理,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微博结交朋友,扩展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人际传播的“圈效应”以实现扩大自身交际范围的需求[4]。

4.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5]。微博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高雅品位的需求,当三五成群的好友对一件新兴事物想谈甚欢时,不了解此新兴事物的学生就会对此新兴事物提升兴趣,进而关注此新兴事物,于是就形成了一个传帮带,大学生在猎取专业知识、接受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各种新兴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而接近它、学习它。

四、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背对脸”式的信息交互与大学生的猎奇心理相结合,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例如现在各个大学都开设了微博,在微博上各个大学会就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建议,大学生们在微博上不仅可以关注到学校的动态,还能体会学校对学生的关怀。不仅如此,许多社会名流、政府官员、草根都开设了微博,使得微博成为了汇聚各路社会信息和媒体信息于一体的交流平台,信息资源极具特色。当大学生拥有专属于自己的微博,就能快速关注热点、了解民意、获取资讯,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到了丰富。

2.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微博作为当下大学生人际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6]。微博的信息传递方式克服了传统网络媒介“注重历时传递,忽视共时传递;注重单向传递,忽视交互传递;注重垂直传递,忽视互相传递;注重直接传递,忽视间接传递”[7]的不足。随着140字的“信息碎片化”的到来,为大学生的自我诉求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信息碎片化与自我诉求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这个互动平台,与大学生进行及时指导与随时互动,因此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与引导作用,进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3.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微博是大学生表达自我情感与宣泄不平情绪的重要平台,微博强大的展示平台更激发了当今追求个性、喜欢展现自我的大学生们表现的欲望,他们利用这一平台,搭建了一条大学生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渠道,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思想动态。当一位大学生博主发出一条感情挫折的微博时,其同学进行转发,并以此种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传播开,思想政治教育者则更易发现问题,及时与此博主进行思想沟通,引导其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因此,裂变式的传播模式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相结合,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微博在大学生中的蓬勃发展源于其互动性强与其从众的心理,微博以简洁的文字、张扬的个性、方便的方式受到大学生的欢迎。改变了传统的“强灌硬输”教育方式,更多地采取示范、启发等疏导的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增进了解,以情感人、以理服人[8]。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随时随地信息,并且能够随时关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动建立微博群,在群里提一些热点话题,对正面的新闻进行积极倡导,对负面的新闻进行深刻说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以及提高大家对热点的敏锐观察度。

参考文献:

[1]微博[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

9.htm.

[2]卢金珠,微博客传播特性及盈利模式分析[J].现代传播,2010,(4).

[3]猎奇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7

83885.htm.

[4]于阳.大学生使用微博原因初探[J].新闻世界,2011,(5).

[5]从众心理[EB/OL].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9

3366.htm.

[6]廖颖.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J].学理论,2011,(16).

第5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摘 要: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研究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和教学实践活动,关键是要构建起能够促进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本文将详细论述留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及其相应的教学管理机制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留学生;生自主性学习;教学管理机制;社会意义

作者简介:米磊,男,1978年生,辽宁人,现任沈阳音乐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助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5-0071-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汉语界开始引进学习理论,提出在研究“怎样教”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研究“怎样学”的观点。这正符合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文化普遍认同的“以学生为中心”或“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主旨是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只有将教师在课堂上的适当引导和学生在课下的自主性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留学生的汉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自主性学习的内涵、理论依据和特点

根据目前国内学者的观点,大家普遍认为自主性学习有别于“自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主见地学习”(罗福午,2006)。自主性学习时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材料进行掌控的学习模式。从学校教学模式的角度,我们把自主性学习看作学生在学习目标的要求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认知结构和需要,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掌握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发展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

培养自主性学习能力的研究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在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以学习法为中心的理论研究带动了教学法观念的根本性变革,从而使教育理论更加符合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人格发展的内在规律。

自主性学习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个性化、能动性、相对性、有效性。

个性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的建立、知识的消化和积累等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身条件和主观努力来决定的,任何人无法替代,因此,自主性学习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个体的需要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为他们量身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能动性。在对自我需求和个体能力有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要积极地维护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相对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同时,决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学生整个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帮助、评价仍然十分必要。

有效性。自主性学习更加重视促进学生学习的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而内因是变化的决定性因素。自主性学习强调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在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求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和知识的难点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

二、培养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语言的方法应该是主动的、个性化的,学生不仅要通过课本和教师的传授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更主要的是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获得的,这需要他与别人合作、利用各种学习资料、在不同场合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才能自信、自如地运用目的语表达自己。

作为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构建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也是可行的。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对外汉语的专业教师,在学习材料、学习条件、学习理念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具备了开展对外汉语自主性教学模式的条件,关键是要构建起能够促进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下文将详细论述这个问题。

三、构建促进留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教学管理机制

要构建能够促进留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教学管理机制,应该注意一下几个要点:

转变观念,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留学生在学业方面乃至心理方面的需求,在制订教学计划、评价教师执教能力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为学生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安排,创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促进“自我认识”的教学管理机制。如果留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条件和汉语的特点,并在协调两者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学习策略,必将有助于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元认知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提高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是学生提高学习自主性的重要前提。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

构建促进“自我管理”的教学管理机制。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学生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为学生把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成果的过程提供保证。

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能够保证效率,所以要特别重视目标管理和时间管理。“目标管理”,比如把中长期的学习目标分解成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阶段;“时间管理”,比如各门课程所需的时间分配,一天或一周内的学习任务的时间安排等。要让学生认识到自我管理将使他们的留学生活更加高效、丰富、精彩。

第6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接受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激励 障碍 策略

接受是指人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接受效果受到信息接受者、信息传导者、信息传导媒介、信息接受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影响。接受理论是基于接受影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方法,它强调信息接受者对信息的感知和对接受者的影响效果,简而言之接受理论是研究外界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与效果的观点和方法。

在人类社会活动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转化人的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更离不开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互动的效果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中最关键的是大学生的接受效果,即大学生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消化信息之后的思想观念转变效果或思想发展效果,由此可见,接受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加强对接受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大学生接受机理,就是大学生获取、吸收思想道德信息的过程和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而大学生思想素养的不断提升不是在获取接受信息之后,就马上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它遵循一定的接受机理,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方式,经历一定的发展变化,才能将获取的信息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成熟与发展。从接受机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信息的获取。高校思想政治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施加影响,而对于大学生来说,接受信息的第一个阶段是信息的获取,获取的方式就是通过自身的感官系统和神经反射系统,将外界信息反射到大脑。当然这种信息获取过程不是无条件地全面获取,而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已有的价值判断标准、思维方式确立对信息取舍,是对信息有选择、有标准、有条件地获取,也就是说获取信息的过程是有选择的获取过程。信息的获取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只有他们的感官得到了刺激,接触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才有可能获得信息。当然,因为学生个体对信息的选择有获取也有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传送的信息多选取、少舍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信息的融入。大学生个体接受信息后,经过思维加工、梳理之后就要融入自身的思想体系中。这种融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一致时,将起到丰富思想体系、固化思想认识的作用;二是当融入的思想信息与原有的思想认识不一致时,将起到优化思想体系结构、改变思想内容成分、转变思想认识的作用。总之,思想信息在大学生思想体系中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将引起受教育者思想观念、政治倾向、道德意识的优化和思想认识层次的提升,将有利于使大学生从感性层面得到思想境界或理论知识上的提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通过理论灌输或说教的方法,还是通过其他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送,大学生信息的融入都会引起其思想道德体系的优化,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感性认识的提高。所以,信息融入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奏。

3.信息的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大学生头脑,成为学生个体的感性认识之后,其形成的思想道德认识还十分浅显,还不能成为稳固的、真正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这种思想道德认识必须经过外化的过程,即经过个体在客观世界和社会活动中进行反复验证,逐步固化,才能使个体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价值观),达到大学生思想道德内化的效果。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理论灌输、理论教育固然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但要真正使之形成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必须引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社会活动、实践检验,才能真正使大学生领悟、认知和验证已有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独立的、稳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

由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接受机理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感知、信息选择、信息融入和信息内化的过程,它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定方式方法,来达到大学生接受的效果。

二、影响大学生接受效果的障碍因素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受到信息输送者、信息接受者、信息传播媒介和方式、信息传送环境的影响。其中信息传送者的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信息接受者的感知能力、需求动力、实践活动影响自身的接受效果;信息传播采用的方式方法、传送途径体现了信息传送者的工作艺术,直接影响到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信息传送的社会环境影响信息接受者接受动力的发挥。由于上述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障碍因素,主要表现为: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互动关系中的障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干部还是专业任课教师,要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存在不同层面、不同内容的障碍性因素,使得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协调、不顺畅,甚至发生矛盾冲突。从教育者自身看,有的政工干部或教师的认识不到位,使得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表现出生硬、直接,或不看时机和学生的需求,不讲策略与方法,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的关爱,从而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或接受态度的漠然;从学生自身看,有的学生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缺乏成才意识和发展意识,以混学历、耗时光的态度对待大学生活,很多学生往往缺乏与教师的沟通,使得他们对教师的信息发送无动于衷,有的甚至置之不理,我行我素。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当前,社会各种思潮激荡,多元价值并存,多种矛盾冲突,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等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高校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送中,有时夹杂有不健康的思想信息,或表现为传送信息上的不切实际,这对大学生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他们对外界信息刺激模式的淡然。就大学生来讲,由于环境的影响,也使大学生对主流思想信息的获取、吸收和内化缺乏动力驱动,甚至存在厌烦和抵触情绪。

3.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存在缺陷。我国历来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接受。如长期运用政治观点来代替整体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导致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社会化程度、心理健康、文体特长、审美发展等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尤其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缺乏创新,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阻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受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运用接受理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要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借助接受理论,跨越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效果不佳的障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动与信息接受达到有效的契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更多地关注接受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就在于促进教育对象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就要关注大学生。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决定于大学生的自身愿望、利益需求和个体状态。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多地对大学生群体和个人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探知他们的各种需求,抓住他们的矛盾冲突所在,根据他们的发展、成才规律,按照全面素质培养原则,施加各种有针对性、有价值的信息,从打好思想素质基础做起,促进他们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2.做好与被教育者的主动沟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工作中处于统领地位。因此,政工干部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转变工作观念,调整工作状态,积极与学生沟通。教师要注重自身的工作角色,更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激励大学生,增强他们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在正式场合与学生沟通外,也要善于运用非正式场合、运用非正式交流的方式,与学生交朋友,增进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要从抓住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入手,着重做好与学习障碍群体、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问题群体、交友困惑群体、择业就业困难群体等学生群体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第7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48-03

作者简介:郭秀兰,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庞雯,硕士研究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命线,其实效性总是不尽人意,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各高校确立了明确的教学改革思路,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但始终治标不治本。究其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忽略了课程教学的特性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困扰,缺乏对教学主体间性的关注和改善来提升其实效性。

一、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这种教学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不同于其它的专业课教学活动。[1]教学主体是具有丰富思想意识和心理活动的高校教师和学生,教学内容中关于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文化信息属于“再生信息”,不仅体现了国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流思想,也凝聚着编写者的社会道德理想和个人人生追求,同时还涉及到教师与学生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高校教师和学生在同龄人群中属于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成就动机强烈的群体,在教学过程中,主体间总是进行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互动和思想交流,双方的思想认知和心理状态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发挥。不仅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认知问题和心理影响会反映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来,教师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情绪情感、知识能力以及人格品质也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直接地表现出来。[1]它超越了一般教育意义上的“授”与“受”的关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在现有的教学及研究中,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内容的落实、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设施的改善等客观因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性认识不足和对教学中师生的心理感受和问题关注不够,致使出现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和学生的厌学现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两个接受过程,一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为教师认同和接受,二是教师将其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认同和接受,在这传播和接受过程中无不带有很强的主体特性,尤其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心理活动,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文化的反映、择取、整合及其内化和践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问题不只是单纯的学生思想问题,也不能仅追究于教师教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而是种种社会问题、社会心理与教学中师生双方所承担的多种角色相互交织而产生的综合心理问题的反映。

二、关注:师生心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师生所具有的角色心理必然会带来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比较突出地表现了师生的心理问题,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无直接关系,但其存在也会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发挥。

从学生方面来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可度普遍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尽人意。[2]究其因,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存在4种心理问题:一是轻视心理,认为课程设置不重要或是教学内容自己能把握;二是厌学心理,对课程教学感到厌烦,总想逃避;三是逆反心理,不接受或不认同教学中正确的思想和教师赞美的内容;四是依赖心理,一切听从或指望教师的安排,被动学习。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独立的自主意识、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批判逆向的思维方式,也有学校强势教育模式的泛化、死板教学方法的固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还有社会急功近利、实用主义思想及不良现象的感染。而这些问题和因素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对课程价值的认同、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以及对课程学习的投入,没能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提高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与对待。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方面看,角色和职责的要求使他们在教学与现实生活中面临各种心理冲突与挑战,影响其思想认知、情感表达和行为规范。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存在4种不良心理:一是倦怠心理,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热情,感到身心疲惫,提不起精神;二是焦虑心理,压力过大,觉得力不从心,产生紧张、忧虑甚至恐惧的负性情结;三是压抑心理,感到挫折、失意时的沮丧、封闭、自卑的病态心理;四是失衡心理,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而产生不公平、不公正的心理体验。产生这些问题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师强烈的成就动机、完美的个性追求、与时俱进的欲望,也有教学改革带来的考评压力和学生对权威的挑战,还有社会变迁引起个体需求的变化和职业生活的心理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到教师对职业的正确认知、对教学的热情与付出、对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学生的热爱与互动,最终影响教学的实效性与学生的成长。

三、改革: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线,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不单纯是师生心理问题,往往与教师和学生的生活问题、工作问题、思想问题以及其它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需要作为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来抓。对高校而言,实施人文关怀,应该是当前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原则。

首先,以人为本,重视师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灵成长。教师与学生都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体,其需求多样又强烈,而且拥有较多的知识,具有较高的成功动机。教学应从师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关注他们的生存发展状态,考虑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心理需求,这样才能消解他们思想上的负担、心理上的包袱,让他们感受到自身是受尊重的、被肯定的,他们也会因此而拥有良好的主体意识,增强主体适应能力,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客观地传播和接受社会的主导思想,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其次,实施人性化管理,制定合理的师生考评体系。师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与其生活环境有关,当前管理制度的硬性化和沟通平台的欠缺是产生师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而考评是师生心理压力的最大因素。无论是学生的以卷定优劣,还是教师的以分定晋聘,因一刀切、简单化而失去客观性,让师生倍感竞争的残酷。如果多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性和师生的心理特点,实施科学合理、灵活多样的考评方法,使师生感受到关怀和理解,心理压力会减小,责任意识会更强,主动性和创造性会更高,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第三,注重心理疏导,搭建师生心理倾诉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精神问题是人心理深层次的问题,厘不清这些问题是产生师生心理困扰的根本原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反映的正是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而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师生的心理诉求很难得以满足,大多数师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高校能给师生建构倾诉心理苦闷的空间,并有专门的人员为其进行心理疏导,师生的心理症结才会解开,心理健康了,心态才会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才会有兴致。

第四,开展实践活动,增添师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最大困扰,是没能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实践的结晶并用于指导实践的。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多注重实践环节,把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让教学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这样,既能让师生深切感受到正确的理论指导所产生的魅力,充分体现知识的力量,提高其思想境界;又能让师生广泛了解民情民意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现实生活的价值引导,认识到现实自我的不足,增添生活的热情和对社会的热爱,在活动中得到实质上的锻炼和真正的成长。

参考文献:

第8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一、调查方法

我们就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学习状况进行了专门的调查,随机抽取了平凉工业中专在校学习的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1个班和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1个班做调查。发出调查问卷表两项共1000份,收回调查表共980份。

该调查运用了格瑞思(Derogaitis,L.R.)编制的,由上海铁道学院吴文源教授引进修订,在我国国内应用广泛的《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它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它具有容量大,反应心理症状面广,能准确刻画各症状程度,省时,易操作等特点。对学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测试。本测验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采用五级评分制,根据症状分为正常、轻微、中度、较重和严重五个等级,分别评为1、2、3、4、5分。测验的十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它方面的内容。

按修订的我们中国的常模大于160分的学生心理上就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目前国内采用的心理健康量表有好几种,鉴于职业学校学生基本都在十六岁以上,我们只能应用《身心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来测定,各种量表测出的数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使用不同的心理测验量表,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急切盼望有关部门和专家尽快修订、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健康量表,能够得到比较一致性的数据,并做统一要求。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此外还运用了《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元认知问卷》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测评,按四类不同的状况统计得分,汇总出了测评学生的总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评估。

二、调查结果

1.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有62.7%的学生有轻度以上心理问题。我们测定的结果并不能完全代表其他学校。虽然我们的统计是笼统的,并没有严格区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没有细化衡量。但完全可以看出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高于普通中学学生。

2.从性别来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抽查的男生124人,大于160分的有67人,占抽查男生人数的54.0%;而65.6%的女生心理上有一些问题,女生的心理问题大于男生。这是因为女生天生的气质特征就表现出内心体验深刻而持久,考虑问题细致,比男生更容易烦恼和激动,对小事也会容易过敏,感情很容易受到伤害,往往把小事容易放在心上,很难轻易放下来,如果没有人开导或者自己还没学会自我调节,就会产生偏激的心理。另外,女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男生多,从而使有心理问题的女生就较多。

3.中专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中专二年级学生。中专一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5人,大于160分的有113人,占61.1%,中专二年级的学生调查了188人,大于160分的有121人,占64.4%,比一年级学生高3.3个百分点,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并不长,较少考虑自己的前途、去向,而二年级学生第二年将要进入实习就业,较多的考虑自己出路,心理压力加大,心理问题因而较为突出。

我们又从11个没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班中随机抽取了10%的学生46名,心理健康的23名和心理有问题的23名学生,经过统计计算发现:心理健康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65.1分;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状况平均得分为56.1分。虽然学习状况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学生的努力程度等都有很大的关系,但通过调查,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相同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动机强,学习进步快;而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不思学习,学习动机稍差。虽然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如果能密切配合,只要我们能坚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又对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大专英语二班统计计算相关性,其结论为:25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的样本相关系数与零相关有极其显著性差异。或者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的正相关。

三、讨论分析

以上计算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状况有着较高的相关性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联系。相关性虽然不能完全证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状况直接的因果关系,但我们还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佐证。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导致学业不良;同时,学业不良又会引起种种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影响着学生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今后很难适应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③的学生是客观存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

四、调查建议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建议:在职业学校要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系统的心理教育课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职业学校应当配备经过培训的心理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员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我们教育的成败,而且,事关到未来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教育部早在2004年7月,就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它是加强和规范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职校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对职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最佳时期、关键时期,应该不失时机的抓紧抓好。应当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沟通、学会自我教育、学会适应社会,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把他们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身心健康的、德才兼备的有实用技术的应用型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教育统计学》王孝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9篇:生理学相关知识范文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88-03

一、导言

现代管理学的创始人法国学者法约尔(Fayol)提出: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1],而另一位著名的管理学权威德鲁克(Drucker)则指出:在人类历史上,还很少有什么事比管理的出现和发展更为迅猛,对人类具有更为重大和更为激烈的影响[2]。管理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当中,每个人都是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工程技术人员常常需要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能。

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高铁、港口、桥梁、高速公路、水利及民用建筑等土木工程建设规模均处于世界前列,而混凝土仍然是目前最大宗的土木工程材料,因此,近年以来混凝土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呈现出需求量快速增加的趋势,各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相关专业。然而,在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的应用实践当中,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管理素质和知识欠缺、管理能力和水平需要提升。现代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建设施工往往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施工效率的高低、建造品质的好坏以及企业的赢利能力不仅与企业的工程技术水平有关,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在大型土木工程结构的大部分施工环节发挥作用,在有的关键性施工环节如桥梁锚碇或建筑物底板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时要指挥数十名甚至数百名工人在有限时间内同时开展工作,涉及到大量的人员、物资调配、管理工作,以及和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如工程部、物资部、设备部、财务部,企业外部如业主方、监理方、质检方和其他相关施工企业的交涉协调工作;混凝土工程师仅具备工程技术专业知识很难应付复杂的局面并妥善处理好各种关系,适当的管理专业素质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应当是混凝土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之一。而目前从高等院校毕业直接进入工作岗位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普遍缺乏管理素质的系统培养,面对复杂的工程任务组织实施工作一筹莫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其专业技能的发挥,不利于土木工程建设项目的高效率运营和工程品质的提升。

二、目前高等教育中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培养的局限性

随着现代经济理论的发展,管理科学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术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都已经认识到科学管理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的有效手段,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管理专业,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形成了较完备的教育体系。但是,对于非管理类的其他工科专业而言,在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是缺乏足够重视。在计划经济年代,混凝土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较为单一,工程建设集成化、社会化程度低,相关技术人员大都专注于本专业领域的技术问题,因此对于个人管理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设置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培养方案专门涉及管理学科课程的问题甚少;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工程技术发展呈现出高度综合化、集成化的趋势,对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相关大专院校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着重于人才培养的专业性,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仍然没有真正地把经济和项目管理素质看作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和重要目标,教学改革滞后,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跟上土木工程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趋势,企业对综合型创新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没有准确、完全地反馈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而大多数混凝土技术专业学生也欠缺对自身管理素质培养的足够重视和清晰认识,许多学生一提到管理就认为是文科学生的事,甚至有的人还认为这是一门“务虚”的学问,在工程中没有实际用途,因此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对于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而言,管理学相关课程总体仍处于从属甚至是可有的地位,尚未引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

二是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方面培养目标的不明确性阻碍了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综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在没有明确总体培养目标的情况下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系列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或者说缺乏方向性;从整体角度而言,对混凝土工程或类似非管理类工科专业的管理素质培养,教育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缺乏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在管理素质培养问题上,高等学校各院系及教务管理部门之间工作缺乏整体协调,在师资力量的调配、课程开设安排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方面无法形成统一规划。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开设的管理学课程由本校管理学院(系)承担,有的院校由土木学院(系)项目承担,而有的院校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设在材料学院(系),工程管理相关课程甚至由未经专门训练、不具备讲授该类课程资格的教师临时充任,因此课时多寡不同,讲授范围不一,实际效果悬殊。尽管情况不尽相同,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相关课程的开设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

三是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匮乏、教材脱离实际。如上所述,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所属院系不一,在课程设置和讲授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别。例如:管理学院(系)老师开设的课程通常讲授的是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一些模型等,对混凝土工程项目实际问题不甚了解,很难将理论知识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深奥的理论,更谈不上在以后的工作中能灵活运用;另一方面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是敷衍应付考试了事。而一些由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土木、材料本院系开课的管理学相关课程,任课教师又通常缺乏管理学的基本素养,有的甚至自身都没有经过相关学科的专门训练和培养,在相关课程授课过程中往往流于对具体工艺过程和技术方法的介绍之中,与混凝土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时有重复,难以训练学生从管理学的角度而非纯工程技术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实效不大。可见,具有学科交叉知识背景师资力量的匮乏是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教材滞后、与实际情况相脱节是另一个问题,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之中,沿用二、三十年之前的老旧教材显然难以体现当前现代化生产施工过程中的先进管理方法,无法满足现代混凝土工程要求、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需要。

四是实训环节缺乏。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之后能够将其灵活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高等院校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上,近年来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训教学环节已经成为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创业竞赛、模拟公司管理等实训内容丰富多样[3,4]。然而,非管理学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实习等实训环节的主要受训内容还是本专业技术内容,基本上不存在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管理素质的训练。

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模式探讨

如上所述,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素质的欠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土木工程结构施工大型化、集成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形势下,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目前高等院校中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管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局限性,需要进行积极探索和教学改革,以达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混凝土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

一是多方重视,科学规划,协调安排。学校和院系领导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培养工作,须将其作为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5];各教师也要充分重视管理素质教育,在课堂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宣传管理素质对于成为一名卓越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性;而学生更应当加强认识,把对自身管理素质的培养提升到专业技能培养相当的地位。应当充分发挥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等院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积极作用,根据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对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现状和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自身特点,参照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提升大学生管理综合素质的教学改革总体方针,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建立明确的管理素质教育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充实师资力量,形成教学的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教师的管理学素养。设有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的院系应当积极引进具有混凝土工程和管理学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学和科研人才,或者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管理科学和工程的专业培训。其次是改革课程设置及选课机制。对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应当设置一门有关管理原理和科学的必修课,设置涉及管理实务的工程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及物资管理等多门选修课;鼓励学生跨院系甚至跨校选修管理学相关课程,并且在学分核算等方面为之创造条件;另外应当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增加管理学相关教学内容,例如在《混凝土学》的课程教学中,可在“混凝土施工”章节增加施工组织与管理内容,结合混凝土施工实际情况介绍人力与物资管理、施工计划与组织、进度管理与考核、相关方面关系协调等内容;有条件的院校甚至可以组织本专业及管理学、财会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编写有针对性的专门教材。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大学生的管理素质培养应当摒弃过去那种单一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6]。一方面应当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尽可能地将管理学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实效;另一方面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比如课堂讲授与专家讲座相结合,知识学习与模拟训练相结合。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加强混凝土工程相关专业学生实训环节中管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知识难以全面地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素质,在实践中锻炼和摸索才能真正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混凝土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生产实习环节,应当让其参与到生产施工计划的制定、组织和执行中去,建立对实习过程管理素质方面的考核与评价。例如,在实习指导教师和工程单位专业人员指导下,可安排学生针对某大型桥梁锚碇大体积混凝土工程进行施工安排,从专业技术角度提出施工要求,制定施工进度,根据现场条件布置施工设施,规划砂石水泥和钢筋等原材料的供应,组织安排人员完成各项任务,建立质量检测管理体系,进行成本利润等财务核算,然后对完成的方案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判、点拨和修改。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有实际操练的机会,改变学生仅有专业技能、但在实际工程中无法发挥作用的现象。

四、结语

管理素质是知识经济时代下现代企业制度和规模化工程项目实施所要求基本素质之一。我国目前处于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时期,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将更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提升施工组织能力,提高施工效率,保障工程质量。高等教育作为具有综合素质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重要培养阶段,应当重视管理素质的养成与训练,通过统一规划和教学改革等措施,形成管理素质培养的完整体系、丰富内容和有效方法,改变目前混凝土工程技术人员较普遍存在的缺乏管理素质系统训练的现状。

参考文献:

[1]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迟力耕,张璇,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赵曙明,杜鹏程.德鲁克管理思想解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英奎,张杏辉,曹婷.管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创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6):52-53.

[4]石秀珠.管理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57-159.

[5]王军.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经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1,(1):34-35.

[6]汪利祥.管理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3):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