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防震减灾科普教学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院利用紧邻德孝之邦——孝泉镇和特级英雄故乡——中江县的资源,提取“一门三孝”等孝文化地域的思想精华,建立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基地,使校园文化融入地域文化的色彩和个性,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和有效传承,更是植根当地的有效教育途径。
一、行业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共享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的办学生命线。在文化育人的视野下,把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是培养高素质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更是培育符合社会需要人才的有效途径。工业文明是人类在工业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工业文明的植入不可隔岸看花,必须要有企业实体的引入,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的锻炼和真切的理解。所以,校企共同成为实施主体,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让教学实践从设计环节就贴合企业需求。学院邀请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将岗位职业要求注入到专业建设和教学设计环节,紧跟产业发展和企业技术进步要求。学院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一批“校中厂”和“厂中校”,在系部设立“产学研办公室”“,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入校企合作项目,组建由专业课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团队,进行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与技术开发,形成了“设备人员共享、生产教学并行、培养培训兼顾、校企文化兼容”的合作育人机制,使学院成为一个开放共享、资源整合的大平台。只有实施主体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教育空间实现学院与工厂结合,高职学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技能训练,感染到最浓郁的产业文化氛围。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进入企业后最大的困扰是文化认同感和基本素质达不到企业标准,这集中表现在学生“成本意识、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方面缺乏相关的教育,企业后期培养人才的成本很大,要重新对学生进行观念的引导、行为的修正和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一大亮点,实训文化建设则应当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一环,应当以培养敬业奉献、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和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着眼于准企业员工的培养,植入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校园文化全面对接。学院建立起“把企业引入校园、产品引入实训、工程师引入课堂”和“让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的校企合作机制,建成了全真实训环境,在实训过程严格实施企业行为规范、纪律公约和实训教学的规章制度,实训基地里既有企业宣传横幅又有大师名言警句,企业在基地适时开展各类技术比武、技能大赛。由此,学生既接受培训又参与生产,技术人员既是产业工人又是实训教师,实训过程就是真实生产过程。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了产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熏陶,实现了校企文化的有机交融。
充分挖掘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校企文化交融的状态,需要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也需要紧贴专业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专业类活动。例如,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聘请“全国十大能工巧匠”高凤林等企业技能大师走进校园,邀请优秀毕业生走进党支部活动、团支部活动,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开展“向工人同志学习,争当学习成才标兵”活动,让企业精英与模范人物、技术骨干和学生面对面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技能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把扎根基层、爱岗敬业、勤学苦练、重诚信、讲创新等优良的职业精神生动地传递给未来的生产技术人员,形成校企联合开展思政教育的合力。
二、社会视野下活动文化的创新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信息的获取变得便捷,大学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已难以避免,高职院校应当以开放创新精神打开封闭的“象牙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校园活动空间,培养学生健康情趣,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创新思维,打造属于高职院校的文化活动品牌,发挥高职院校的文化服务功能。现代大学提倡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从现状来看,高职院校在此方面起步较晚,故更需树立有容乃大的思想,建立“请进来融进去”的机制。在学院坚持开放办学的实践中,不但打造出开放共享的校园环境,整合资源修建起了1.8万平方米的图书馆、5千平方米的体育馆,更重要的是坚持免费向社会开放,让市民共享资源。校门打开了,具有高雅品位、丰富内涵的展览、学术和文体活动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校园,为校园增添了人文氛围。学院通过承办职教师资培训、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培训、对流培训以及四川省基层干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培训班、工信部中小企业服务年之创业巡讲等活动,形成了具有浓郁工业气息、开放活泼气质的校园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能接触到更前沿的社会资讯,感染到社会人的独立品格和意识。
校园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校园活动的范畴扩大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环节和喜闻乐见的领域,让学生受到高雅情趣和健康品味的熏陶。例如,把校园活动作为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延伸,开展技能比武、创业模拟大赛等学风建设活动;以寝室为阵地,开展“寝室文化节”、“每周一星”等以培养高尚情趣为主的文明修身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爱心流通站”等以勤工助学为内容的助学活动。学院每年举办体育健身节、科技节、艺术节,每周组织学生进行周末文化广场活动,这些传统的文化节目成为了学生素质拓展的平台,更是学院先进文化集中展示的平台。
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和品行,而在重实践重技能的高职院校内,社会实践教育更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环。学院按照“在实践中锻炼提高,在奉献中成长成才”的思路,鼓励发展与专业结合的特色社团,全校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化艺术类、体育竞技类、实践创业类40余个,学生团体每年开展理论教学2000余学时、各类活动300余项。每年有上万人次参与到社区服务、“三下乡”、课外专业实践中。学院2011年与两个乡镇签订协议实施“校村合作”计划,开展党建共建、文化共建,师生在村官培训、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乡村图书馆、修缮乡村小学等活动中担当主力军。在校外的文艺舞台、技能维修站、文化宣讲团、支教帮扶队、环境整治小组里,经常能看到学院师生的身影。这不但发挥了大学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积极作用,更不可忽视的是,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得到了锻炼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