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交通运输行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铁路交通运输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6年中国铁路运输市场研究报告研究报告》,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交通运输企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各种运输方式发展迅猛。铁路交通运输虽然运量逐年增长,但市场份额却逐年下降,铁路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尤其是在交通运输部门中,铁路运输的发展呈现滞后状态。这种状况与“铁路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部门,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的地位不相适应,有些地区的线路甚至无法支撑运输需求的巨大压力,铁路运输发展滞后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明显存在。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共同规律是,当一个国家处于经济起飞阶段时,铁路对于经济增长往往具有先导性的带动作用。德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的后来者,它们之所以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来居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在当时对作为社会先行资本的铁路进行高投入,从而带动和支持了其它产业的大幅度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分析当前铁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铁路行业的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时代课题。本论文所探讨的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即是基于此而做出的一份努力。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就我国而言,国家铁路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否则就会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进程。由于铁路运输是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在改革实施之前必须要有方向明确、思路清晰的发展战略的指引,才会使改革向预定目标顺利推进。因此论文的主要内容即是围绕“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和战略方案如何拟定和设计”而展开,也就是说要从理论和方法上论证为铁路运输行业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在吸取国外铁路变革经验的基础上,适合中国铁路自己的国情和路情的。
论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是对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归结其原因,提出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加快铁路运输现代化进程的观点;然后指出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最后在借鉴国外铁路运输改革实践和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对国家铁路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的设计。
二、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已有127年的历史。与计算机、通讯、生物等高新技术行业相比,它是个传统行业。进入21世纪,世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正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转变。世界发达国家铁路较高的起点上,以全新的方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了由传统行业向现代行业的升级,使铁路这个传统行业展现了全新的面貌。中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建设起步并不晚,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铁路交通运输行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前,国家铁路实行“政企合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与国家宏观计划经济的整体基础相适应,也与铁路当时自身经营的环境与条件相适应。当时我国经济技术落后,资金资源严重短缺,不可能优先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度要求较高的航空和公路运输,适合中国国情、运价低廉的铁路运输因而长期处于垄断优势地位,没有面临生存竞争方面的任何挑战。
进入新时期之后,国家经济运行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铁路运输行业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运能短缺上。运能短缺一方面是铁路物质基础相当薄弱的基本情况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对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铁路运能短缺的问题不可避免。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增速,铁路运能短缺的严重后果一览无余。全社会爆发出来的巨大货运需求压向铁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石油、棉花、粮食、煤炭、磷矿石等重要原材料运输严重受阻,影响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缺口加大,迫使不少工厂半停产运行。因铁路发展不足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使铁路素有“瓶颈”之称,国家因此而损失巨大。
同时,对局部区域铁路客运列车而言,一方面有些落后地区根本就没有开通铁路交通运输,如湖北恩施州;另一方面普遍超员严重,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客运的全面紧张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铁路运输行业存在运能短缺问题的原因分析
铁路交通运输的运能短缺问题除运力基础与运输需求矛盾的原因之外,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这主要是:
1、就认识根源而言,关键在于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普遍薄弱。人们并未真正理解现代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先行这种根本道理,为保障宏观经济高效率、高效益运行所必需的交通富裕度的观念薄弱,甚至视超常紧张为正常。现代交通运输意识的缺乏,根植于我国长期的小农经济及计划经济环境之中。环境封闭、交通不便与运输需求被抑制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很难超越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去观察和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生产、大流通必然面对的诸多问题。
2、就经济根源而言,关键在于不发达经济的长期存在。百事待举而资金严重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之一。人们在拮据的经济条件下,很自然地会选择将资金投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加工工业及其他产业,而对虽然社会收益广泛,影响久远,但周期长、收益慢、直接效益低的铁路等基础产业,则往往被置于忽视地位,从而忽视“社会成本”与“直接生产成本”间的协调均衡。而这一协调均衡,又恰恰是欠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整体财力有限,所以需要一个较长时期来改变铁路的现状。
三、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的基本前提
经过近十几年市场经济导向改革,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所依存的经济环境和基础,已发生了深刻变革,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铁路运输行业制定发展战略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
(一)将铁路交通运输行业放在优先考虑的战略位置
行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战略发展模式。行业生命周期分为开始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铁路是夕阳产业,已处于行业发展的衰退期,其实无论从我国铁路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察、还是从西方铁路复苏的国际比较考察、抑或是从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察,铁路都是需要大发展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它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从我国铁路运能短缺这一基本事实判断,铁路运输行业处在行业的成长期,应加大发展力度,以尽快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外,从节约资源兼顾环境保护的角度考察,公路和航空运输耗费石油巨大,土地资源日益锐减。相反,我国可转化为电能的煤炭和水利资源丰富,因此,占地较少、对环境影响甚微的铁路运输,特别是电气化铁路和城市轨道运输,应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的战略重点。世界铁路在全球范围内重新崛起,正处于行业的成熟发展期;而我国的铁路运输行业现处于行业的成长上升期,由此决定了制定的行业发展战略应保证其优先得到发展。
(二)依行业市场化趋势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在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市场化的表现在于:①进入上世纪90年代之后,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主体单一的格局己不复存在。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主体决定了多元化的运输需求主体,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产生了灵活多样的运输需求,使铁路运输的经营环境向市场化转变;②同一时期,铁路运输生产正常运行所必备的各种生产要素,如钢材、水泥、木材和柴油等,在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总格局中,也日益市场化,使铁路运输生产的供给主要求助于市场,推动其经营成本随市场价格波动而升降;③铁路运输市场化的另一个推动因素是交通运输市场的激烈竞争,铁路运输行业开始留意研究公路、水路、管道和航空运输的动态和规律,从以前的市场垄断走向市场竞争。
以上情况说明,铁路运输生产的投入和产出两大领域,均已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和支配: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市场上已不再处于以前的绝对垄断地位。随着时间的延续,铁路运输向深度市场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己不可避免。对铁路行业而言,就是要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其适合公众需求的特有的产品和服务,制定其行业发展战略。
四、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要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分析基本前提和借鉴国外铁路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国情和路情出发,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方案可作如下描绘和勾勒。
(一)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步骤选择
1、实现运输主业和辅业的分离
根据2005年底铁道部的统计数据,中国铁路现在职工人数有228.41万,其中运输主业职工152.68万人,非运输主业职工队伍较庞大,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铁路行业所没有的现象。铁路办社会,大而全,势必制约铁路运输主业的发展。铁路系统中的社会公共部门,如公检法、医院和学校等社会性、事业性单位应剥离出铁路系统,这些单位可以说都与铁路运输没有直接关系,长期“捆绑”在一起将导致运输主业专业优势不突出,竞争能力低下。
另外还应剥离铁路系统中的辅助产业,即工业、建筑、工程、通信和物资五大公司和若干勘测设计院,还与国家邮电网并存的铁路通信网等。机务段、车辆段、车务段和工务段等运输主业中的“多种经营”也应被剔除。这些部门或多经产业虽说与铁路运输相关,但由于没有实行分账独立核算,产业属性不同,容易导致职责不清,扯皮推委。
2、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股份制改造
股份制是一百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资产组织形式,既可以迅速聚集社会资本,又可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铁路行业在完成主辅业分离的前提下,选择业内的优质资产,即盈利能力强、管理效率高的资产,结合主干线、客运专线和城际客运铁路等项目建设,寻求境内外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可实现企业持续快速发展。
3、通过上市融资
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是拓宽融资渠道,解决铁路建设资金主要依赖于铁路建设基金的收取与国家开发银行的长期借贷而成的长期性的极度短缺问题。其它渠道资金的进入为铁路加快建设速度和更大程度扩展规模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帮助铁路部门引进新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新机制。而其他渠道资金的筹集主要是通过公司上市来解决的。
相比客运而言,货运业务彼此独立性较强,更容易把市场前景较好的优良资产单独剥离出去进行公司化改制;而且,货运的国际市场开放程度高,可以更好地吸收地方政府、社会和国际投资。因此,应按照先货运后客运的次序推动股份制改造成功的企业上市融资。
(二)铁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战略措施选择
1、积极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我国,制约铁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是资金问题。美国铁路建设之所以能在1887年一年中铺轨2万多公里,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迅速吸收国内外的投资资金。我国的资本市场虽不发达,但却具备了吸收投资的有利条件。首先,我国大陆性地理特征条件,决定了铁路还远未达到发展的极限且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集装箱、冷冻冷藏、行包快运等具有高附加值的货运业务正在成为铁路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商业性开发、建设和经营之后必将达到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除了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进行股本融资这一方式外,可以选择的方式还有直接债务融资、利用国际贷款以及融资租赁等。
2、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企业规范制改革
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还需要对铁路运输行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建立有效激励、严格约束、责权利相统一的法人治理机构。对于具备一定市场生存能力的改制企业,可以直接改制为国有股占49%以下,民营资本持股51%以上的非国有法人控股的法人实体;那些暂时生存能力还比较弱的改制企业,可保持国有股占51%至75%的国有法人的控股地位,但仍应强调产权明晰、独立核算、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实在无力经营的可以选择破产清算或者出售。铁路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能因而转向宏观管理和行业管理,不再干预铁路运输企业具体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当前的主要任务应是:落实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实现政企分开、社企分开、事企分开和减员增效,组建客运公司及专业货运公司,为实现运输专业化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推进铁路行业技术引进开发,提高行业服务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产业进步的最终驱动力是科学技术,包括与之相适宜的管理技术,员工和资金都因科学技术的光明前景而重新优化组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生产力。这种技术效应是不可阻挡也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可谓顺之者盛,逆之者衰。我国铁路系统经过近年来的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技术的开发应用呈现出加速追赶的趋势。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高速铁路系统技术开发及建设;铁路行车安全技术保障系统开发;重型优质钢轨及新型轨枕制造;编组站自动化、装卸作业机械化及货场设备制造;铁路客货运信息系统开发等。
为顺利实现铁路运输行业的战略目标,铁路运输系统干部和职工必须转变工作是完成国家运输任务的思想,树立铁路运输行业具有服务性特别强、同时竞争性也特别强的观念,此外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演练来更新自己的服务知识和技能。为此需要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对现有的铁路系统干部和职工进行全新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培训,使之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各司其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注重和其他运输行业的协调配合,创建交通运输大领域的“共赢”格局
在我国五大运输行业之间不仅存在着资源和市场的竞争,而且还存在着因各自优劣势相异而需要协调配合的实际可能。因此就可能会出现两种结局:恶性竞争与良性竞争。恶性竞争是不突出和强化自己的运输专业优势,不讲究服务的质量和方式,而是拼命压低运输价格,大打价格战,最后落得个共败共伤的结局,既浪费了经济资源,又造成了社会效益的损失;良性竞争与此刚好相反,五大运输行业坚守各自的目标市场,运输价格不下降或略微上扬,在运输服务的质量和方式上下足功夫,靠服务和技术创新来赢得市场,这样的竞争方式不仅合理配置了经济资源,而且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社会效益。
预计随着市场发育得越来越完善,市场机制作用的越来越普遍和深入,交通运输领域的行业结构将趋向发达完善,通过且只能通过良性竞争而必然形成“共赢”格局。届时,处于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的铁路运输行业将呈现在世人面前,为国民经济建设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结论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既是一个严肃的实践问题,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因为通过中国铁路建设与发展的历史回顾和中外铁路行业的对比分析,很容易得出铁路运输行业物质基础薄弱的结论,发现存在着运能短缺的问题.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问题的关键是:铁路运输行业如何在技术飞速进步、行业竞争激烈的时代条件下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发展战略。
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研究是个内涵丰富、政策性和实践都很强的课题。囿于篇幅和资料的限制和作者的学识水平,论文只是粗线条地对铁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战略作了整体上的勾画和描述,还远远没有深入、细致和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身所蕴含的特征和规律,因此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在所难免,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同行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厉国权.铁路运输经营与管理所面临的体制创新和课题[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03.
[2]李红.加快铁路多元经营发展的思考[J].铁道技术监督,2003.
[3]宋强太,杨月芳.中国铁路客运体制改革探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2.
[4]张江宇.铁路改革:哪种模式能突围[J].综合运输,2002.
[5]王金祥.铁路多元经营新格局的实践与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6]郑明理.对铁路跨越式发展中改革问题的思考[J].铁道经济研究,2003.
[7]高婕,高卉.加入WTO后我国铁路行业面对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铁路,2003.
[8]江小国.论我国铁路经营体制改革的市场化取向[J].市场论坛,2004.
[关键词] 交通运输;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战略
[作者简介] 肖 海(1971― ),男,华东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民商法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王静静(1984―),女,华东交通大学2010级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课题编号:09FX204)的阶段性成果。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服务性行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大动脉,因此交通运输系统建设必须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重要性。同时交通运输业又是以技术应用为主的行业,其行业特性决定了必须重视技术创新,对此,国家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体要求,而一个行业的自主创新与其有没有制定知识产权战略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现状
(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十一五”期间,中国的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交通运输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其贡献体现在交通运输业的各个领域与环节。目前中国交通运输初步形成涵盖公路、水路、民航、邮政的安全畅通绿色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初步形成了规模适当,功能完善的机场体系。
(二)目前我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行业这方面的意识也得到提高,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铁道部共同制定和实施了《铁路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纲要》,这是中国第一个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标志着中国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进入新的时期。2009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并实施了《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然而具体到交通运输业的各个企业却依然存在保护力度不够的问题,笔者就几个重要企业的商标注册与专利申请情况进行了检索并进一步分析如下:
十家铁路企业共申请发明专利337件,实用新型专利575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总计921件。其中发明专利占37%,实用新型专利占62%,外观设计专利仅占1%。综上可见,交通运输业对此保护如此匮乏,更不用说将专利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实施率了。此外,商标注册方面,由于商标意识的缺乏,阻碍了中国交通运输业品牌形象的创造,大大降低了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国交通运输行业目前并没有制定符合其特点的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下面对主要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中国交通运输业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行业竞争意识淡薄。组织机构相对比较松散,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各单位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更没有专门的宣传人员。
第二,交通运输行业缺乏一个整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由于整个行业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知识产权工作也并未上升到战略的层次,这不利于行业自主知识产权水平的提高,并使得交通运输业技术创新缺乏制度保障与服务。
第三,相关交通运输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还很欠缺;目前中国交通运输业企业中很少专门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多数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看作是一种额外的成本支出,仅仅是一种法律事务的管理,远没有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将直接导致大多数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流于形式。
第四,交通运输行业的科技投入不足,专利成果转化不够;成果转化一直是制约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此外,行业对促进、激励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不配套也是智力成果转化率低的一个原因。
第五,交通运输行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非常不利等方面。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产权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加入WTO以来,中国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竞争力空前加剧,而关于行业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缺乏致使交通运输的发展举步维艰。
三、交通运输行业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一)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交通运输业是国家经济运行的命脉,虽然我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一些挑战,加入WTO后,外国资金的引进一方面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也发出了新一轮的挑战,那就是自主创新成果的如何保护,即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从现有的学术研究来看,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是一片空白,需要加强研究。
(二)交通运输业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可行性
学者冯晓青将知识产权战略定义为: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与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交通运输业是一个技术应用性行业,其行业特性决定了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技术差别比较大,特殊性比较强,因此需要专门从整个行业角度作出符合其特点的知识产权规划,这一点尤为重要。
(三)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意义
制定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也是在新形势下,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交通运输业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
1.通过制定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引导行业企业大力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提高交通运输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将交通运输业的科学创新能力得以维护并不断推动其发展。
2.通过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建立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够及时防范外部知识产权风险,对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坚固的保障作用。
3.通过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将交通运输业的智力成果知识产权化,商业化和产业化,形成品牌形象。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智力成果缺乏积极的保护,相关的智力成果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四、中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对策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的变化,针对中国交通运输业目前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中国交通运输业知识产权战略,以推进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进程:
第一,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相关责任人及相应管理主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方面交通运输部门加强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的完善,这是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的大前提;另一方面建立对员工激励机制,调动其对知识产权创造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对企业人员统一进行相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培训。
第二,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行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在行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中,战略管理可谓是其最高境界和层次的管理。通过知识产权战略管理能从全局性、长远性提高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其可持续发展。
第三,设立交通运输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所创造的智力成果给予及时的知识产权保护。首先从意识上重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地位;其次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确权、运营方面的管理制度;最后,设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运作方式,建立知识产权激励机制。
第四,增加科技投入,多出创新成果;支持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交通企业联合,形成区域性和专业性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资金方面,建立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交通运输科技研发,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大对重大科研专项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
第五,加大保护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专利成果,提高专利成果的转化;建立健全成果推广机制,完善以政府部门为指导,交通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支撑,中介机构为桥梁的组织体系,这是当前解决成果推广难的重要措施。
第六,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加强国际交通运输科技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引进或出口技术时,应对输出国或输入国有关该项技术的知识产权法律状况和技术状况进行检索、核查,结果报知识产权归口管理部门,以制定保护措施。同时积极推进专利和已申请项目实施,不光定位在国内,还要积极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申请,使专利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结束语
交通运输业新时期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而单层次的知识产权并不能延伸到交通运输行业中的每一个方面,因此需要提升到战略的层次,制定一项专属于关于交通运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是当务之急,笔者希望交通运输业在知识产权战略的保护下,能够又快又好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李盛霖. 2011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讲话[J]. 交通标准化. 2011,(2):12-20.
[2]陆静.让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 ―饶黄裳谈 《交通运输行业知识产权管理办法》[J].运输经理世界.2010,(5).
[3]冯晓青.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7. 069
[中图分类号] F5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7- 0112- 02
交通运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总体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就具有制约作用;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快于国民经济发展,就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从我国目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已经起到了制约阻碍的作用。因此,本文对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1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现状
1.1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滞后
目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的问题非常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不论是企业经营规模还是人民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却始终没能跟上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存在道路交通网设计不科学、运力规模不足、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直接造成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虽然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和使用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运输压力。
1.2 缺乏资金投入
交通运输压力大,就意味着要兴建更多的道路,然而资金不足是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类经济活动市场竞争激烈,从而导致建设材料等物资价格大幅上涨,人力资源紧缺,同时费用也逐年增加。受各种因素共同影响,交通运输建设在资金投入方面相对有限。其次,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各地交通运输资金投入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各个地区交通运输建设状况参差不齐。虽然我国交通部门对交通运输建设已经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1.3 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
交通运输发展情况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交通运输网设计不合理。当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无论是企业的生产需求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都和城市的交通运输网络息息相关。但是从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网络来看,很多一线、二线城市都存在严重的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影响了物流运输的速度,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限制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脚步。
1.4 交通运输缺乏个性化服务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加关注生活的质量,对交通运输工具及交通运输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受到资金和成本控制等因素的影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和个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服务管理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剧了交通运输行业内部服务同质化的趋势,导致交通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下降。
1.5 安全保障不足,管理体制落后
交通运输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危害社会和人身安全的隐患。受到经营管理方面的影响,铁路、公路交通事故频发,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信心,从而影响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然而事故的责任并非全部来自当事人,也有部分原因来自交通运输管理的松懈。我国交通运输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交通运输管理体制落后,无法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所以,为了保证交通运输经济能够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必须加快交通管理体制的改革。
2 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
要想有效促进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首先需要切实实现合理的统筹规划,明确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目标,并通过科学政策的指引,完善机制的管理以及丰富经验的优化来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
2.2 加大交通运输的投资力度
交通运输建设及管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所以,资金始终是制约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政府需要重视交通运输管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同时,广泛吸收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扩大交通运输建设的资金来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3 控制行业成本
资金是限制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交通运输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成本控制是关键。首先,需要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各个相关行业也必须投入到成本控制当中。所以,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以成本控制为目标的财务管理和联动机制。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就是成本控制中心,通过对建设资金的分配、预算、效益等进行评价,全面实施成本管理,最终实现交通运输经济的全面发展。
2.4 适度开展个性化服务
交通运输经济同样处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希望享受到同消费价格相等的服务。所以,交通运输经济发展要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力消费者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但是,服务的水准还要掌握好适度原则,因为我国现阶段交通运输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大规模实现个性化服务的条件。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娟,周健,武丽.对部级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分析工作的认识与思考[J].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12(7) .
10月13日,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主持召开部务会议,听取关于《交通运输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标准化规划》)、《交通运输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十三五”发展规划》(简称《节能环保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汇报。他强调,要深入研究、科学编制相关规划,进一步加强标准化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个交通”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
会议指出,作为首个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专项发展规划,研究编制《标准化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化工作战略部署,提高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促进综合交通运输科学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会议强调,要切实把研究、制定、宣传、实施、监督、创新和国际化作为标准化工作的有机整体,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全过程管理。要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机制,构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重点突出、支撑有力的标准技术体系。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趋势,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企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新活力,形成交通运输标准化工作新格局。
会议强调,科技进步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要抓紧抓好《科技规划》研究编制工作,准确把握现代科技发展趋势,围绕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大局,瞄准国家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以科学的精神和严谨的作风,不懈推进科技创新和行业融合发展,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转化、成果普及应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的研究,更好地发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交通运输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作用。
会议强调,发展绿色交通、加强节能环保工作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对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回应人民美好生活期盼具有重要意义。会议要求,要科学研究编制《节能环保规划》,不断增强做好节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不断提升节能环保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进一步明确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的职责定位和目标要求,强化交通运输行业环保政策和标准化研究;落实行业节能环保任务,强化督查问责手段;加强宣传引导,营造“绿色交通,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引言
交通运输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在某种程度中决定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假如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整体落后国民经济发展,则会束缚国民经济的发展。如果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比国民经济发展快,则会加快国民经济的发展。以我国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对国民经济发展具备了束缚作用。
一、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交通运输事故频发,交通运输安全不够理想
(1)我国未真正将交通运输安全政策落实到位,交通运输人员不具备较强的安全服务意识,综合能力较低,无法严格依照规则进行工作;(2)我国未及时完善交通运输能力,城市交通较难应对,并且因为私人交通工具的增多,令交通拥挤现象更为严重,以此令交通事故率大增;(3)众多驾驶员疲劳驾驶,对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工作未做到位,管理需要提升。
2、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应管理制度不完善
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当中,创建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非常关键,可是对于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管理而言,我国相应的制度并不完善,在真正运输当中,时常发生驾驶人员疲劳驾驶,无法严苛依照交通运输法则驾驶的状况,令违章现象时有发生,以此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我国政府对交通运输经济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交通运输经济的相应政策未落实到位,以此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具有诸多问题。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公交企业需要成为经济效益的核心,虽然政府给予公交集团减免税费的相应政策,可是因为体制改革造成各种问题,乃至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当,并且欠缺科学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则令公交企业大多亏损。并且,公共交通的发展需要通过政府的行政方式,假如政府管理不当,并且法律法规保护不够充分,则会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健康发展受到影响[1]。
3、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城市交通所严重失衡,区域发展面对较大的挑战
虽然我国长期处在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当中,可是其建设速度却落后于机动车辆以及交通流量的增长速度。由于我国机动车辆的高速增长,令交通环境污染愈发严峻。我国机动车交通已经变成城市主要大气污染源以及噪音源,而且我国交通运输还体现在管理方法落后、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欠佳、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够统一等方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并且我国通过功能区为单位的发展面临着较大的险阻,交通运输的规模经济以及成本控制都非常艰难,这些均令我国交通运输经济比发达国家落后许多。
二、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对策
1、优化并完善交通运输管理机制
要处理当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的问题,则需通过管理制度进行,创建完善的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机制,如此才可更好的引导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令其经济作用获得有效展现。先要透过制定完善的交通运输法则,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给予理论指导,并且将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战略做好,透过有效的战略布局,将当前的网络结构以及运输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完成运输结构化的目标。还需依照相应条例,将整体交通运输行业进行整顿,令交通运输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2]。
2、从整体调整交通运输系统
我国当前交通运输构造不够合理,交通运输行业的耗费及产出无法形成正比,不仅加大了能源耗费、运载工具,还有利于效率的降低。为优化交通运输的资源配置,完成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减少能源的耗费。需在行业中建立低碳环保的意识,通过这一概念为引导持续提升交通运输的产业构造,提升能源使用率。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是通过交通、民航、铁路等部门结合而成,可是这些部门欠缺系统的统筹规划,各自为政,这一构造已经无法顺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所以,需要对这些部门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战略的方向协调运输业的产业构造,才可令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符合经济发展的节奏。
3、加强交通运输的综合管理
交通运输经济是一项十分笼统的概念,其涵盖的方面较多,因此,需要具备一套完善的管理方式,才可加快交通运输经济更好的发展。先要通过管理能力进行改进,需要提高网络管理,令交通运输处在动态管理当中,令运输的所有环节受到控制,比如增加电子检控设备,强化网络基础建设。将交通运输行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提高,进行个性化的服务,交通运输企业能够透过持续的服务吸引客户,如此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令企业的社会效益获得提高。并且,个需适时进行,不可与大众服务相冲。强化安全管理,对从业人员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技能水平,并且也需令其建立安全意识。并且,也需加强交通运营单位的审核管理工作,当出现安全问题迹象时便及时消除[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透过有效的资源配置以及宏观调配,规划有效的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计划,才可以真正提高道路运输的能力,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侯永慧.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2012.(12):103-105.
[2]王海燕.浅谈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现状及发展战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11):67-68.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and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edefini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analyses some deep-rooted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modernization in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关键词: “十二五”;现代化交通运输;发展途径
Key words: Twelfth Five-Year;modernization transportation;development ways
中图分类号:U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87-02
0 引言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成效最大、发展质量最好的五年,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随着经济改革和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和问题已经阻碍了交通运输现代化的进程,制约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在新的时期探索新的途径来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1 新时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内涵及特征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重要支撑,交通运输现代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在分析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交通运输现代化就是用先进的工业化技术和新型的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的交通运输业,使各种运输方式能够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有效衔接、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一体化的运输系统,该系统一方面能够在管理和技术上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客货运输需求,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与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1 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作为服务型和资源消耗型的行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应在最低能源消耗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类客货运输需求,这就要求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在其各个环节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各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的交通运输服务,实现自身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2 安全便捷、绿色环保 作为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安全便捷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加强安全监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保障旅客运输与货物运输的快速便捷就显得十分必要。除此之外,绿色环保也是现代化交通运输区别于传统交通运输的又一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深化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行业建设,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
1.3 组织有效、结构合理 现代化的交通运输要求在运输组织上充分发挥各种交通信息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以实现运输过程的无缝化、一体化,进而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合理的运输结构也是现代化交通运输的一个重要特征,主要表现为五种运输方式分工合理、不同运输方式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交通运输枢纽建设与线路建设相适应等。
2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进程中引发的矛盾与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理能力明显加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2.1 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增加的同时,结构问题凸显 “十一五”期间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有所增加,但结构失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方面,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不利于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的铁路营业里程、公路里程和航道里程公里数全部低于东部地区。除此之外,二级以上公路总里程,高级、次高级路面以及县乡公路和等外公路总里程方面,西部地区也都远落后于东部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结构严重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均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综合利用和发展各种运输方式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国目前的运输结构却是在运输严重短缺的状况下形成的,公路运输相对其他运输方式增长较快,如图1、图2所示,截止“十一五”末,公路所承担的货运量与客运量的比例已分别达到70%和90%。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比例严重失衡,极大制约了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
2.2 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提高的同时,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仍然层次不齐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引进外国先进交通运输技术和装备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但是在交通运输技术装备和信息化建设方面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铁路信息自动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公路混合交通较为严重,港口装卸设备及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民航装备及技术难以适应民航的发展。交通运输技术装备的层次不齐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的提高。除此之外,现阶段我国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也同样存在着许多缺陷。其一,由于交通运输站点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致使交通信息采纳来源缺乏集中性,加之现阶段我国客运业、货运业信息化程度不高,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交通运输信息的流出出现滞后现象;其二,由于数据格式、开发模型及应用架构存在部分差异,造成系统间的数据交换存在困难,进而导致交通运输信息难以实现网络化,严重影响了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其三,由于网络信息化成本较高,加之管理体制、运行与维护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交通运输基础信息网络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需要,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2.3 交通运输的高耗能与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发生了矛盾 长期以来,我国交通运输的快速增长是以严重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总体上高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且主要集中在油耗上,2007年该行业汽煤柴3种油耗占全社会油耗的近70%。“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交通运输能源消耗总量将进一步攀升,虽然能耗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优化,电耗比重会迅速增长,但由于公路能耗在交通运输能耗中占有绝对比重,故难以从根本上改善交通运输以油耗为主的特点。显然这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方式与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势必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2.4 交通管理体制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整个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 我国现行交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管理模式的延续,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原有体制的弊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现行交通管理体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显。一方面,政企不分。用行政办法来管理交通运输企业,不仅会导致各运输企业之间的联系被行政隶属关系强制割开,而且不利于调动企业和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缺乏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管理。由于各自为政,交通运输各部门只能规划与安排本部门所负责的运输方式,难以兼顾整个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现代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形成。
3 新时期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化交通运输的途径
“十二五”规划指出: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到“十二五”末,初步形成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为此,新时期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推进应该将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绿色环保作为中心问题解决。
3.1 合理安排交通运输设施的区域布局,确保协调发展 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地域广大,少数民族众多,资源极为丰富,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交通比较落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影响到了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中央及地方政府应按照“扩大成果、完善设施、提升能力、统筹城乡”原则,着力改善中西部地区和老少边穷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农村公路养护的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路养护公共财政投资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实现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规范化、常态化;统筹城乡客运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稳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鼓励城市公交向城市周边延伸覆盖,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全国所有乡镇通班车。
3.2 深化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的要求,在借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交通运输企业更应该走技术创新、自主研发为主的发展道路。深化科技创新,加大对交通运输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加强交通运输领域内重点项目研发,破解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到2015年,交通运输科技贡献率力争达到55%;提高信息化水平,着力抓好交通运输管理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到2015年,公众出行信息覆盖率力争达到75%。与此同时,针对我国部分运输装备大量依赖进口,造价成本昂贵的现状,应该特别注意大力发展运输装备国产化,加大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使国内的先进的技术装备发展早日走上产业化的道路。
3.3 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公布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这对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交通运输相关部门及交通运输企业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把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积极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开展低碳交通城市试点工作,鼓励混合动力、替代燃料运输工具的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探索建立绿色交通发展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淘汰落后工艺,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行业。
3.4 加快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根据居民出行量、出行目的、交通设施现有和未来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一方面,继续推进运力结构调整。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的逐步形成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货物运输结构中应逐步扩大公路和民航的份额。与此同时,还应优化客运交通结构,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增加公共汽车运营里程,提高公共汽车运营车况和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深化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第一条就是继续强化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深化“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重点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现代化的综合运输体系,综合交通网规模为338万km以上(不含空中、海上航线、城市内道路和农村公路村道里程,县级以下道路都属乡村道路,占整个公路运输的70%左右)。
3.5 全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 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就要加大力度推动政府交通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政府交通管理体制的转变,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的效能。一方面,加强对整个交通运输行业的行业管理,改善对交通行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鼓励和引导行业的经济活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法则,引入竞争机制,加速政企分开,将政府的资产监管职能与经营职能相分离,经济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职能相分离,使其成为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的维护者,进而促使运输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
总之,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新时期,对于我国交通运输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认真研究发展现代化交通运输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予以解决,进而保障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国强.当前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电业,2003,(12):41-43.
[2]傅莉萍.发展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08,(45):145-146.
[3]罗仁坚.交通运输发展的若干主要问题研究-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概念和发展思路[J].中国经贸导刊,2004,(02):12-14.
[4]周新军.交通运输业能耗现状及未来走势分析[J].中外能源,2010,(07):9-17.
[5]孙迎春,冯雪丽.我国交通运输结构现状分析及调整[J].科技之友(B版),2008,(01):100-101.
[6]郭文龙.解读全国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一)[J].建筑机械,2011,(08):24-28.
着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
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数字化信息资源成为当今信息的重要载体,传统的行业图书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大数据环境下的应用。改善行业图书馆应用现状,提高行业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满足信息时代人们对图书馆的新需求,成为行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已成为图书馆发展的新模式。为此,交通运输行业图书馆管理部门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需求,在资源共享、服务内容和增值方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信息共享空间的定位与基本构成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于2009年起着手规划建设,定位于借助先进的软硬件设备、丰富的行业信息资源、快速便捷的互联网络、独立的物理空间、高水平的咨询人员为行业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学习交流与研究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由空间、资源、服务三大要素构成。
空间要素是行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基础,分为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物理空间是指行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实体空间,虚拟空间是开放存取数字信息资源的虚拟场所。
资源要素是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主要部分,也是满足行业用户需求的重要保障,包括信息资源、设备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三个方面。
服务要素是行业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的最终目的,它以空间要素和资源要素为依托,为行业用户提供一站式的信息咨询服务。
从区域划分的角度,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可分为服务区、阅读区、网络区和交流区四大区域。在原有交通行业图书馆的基础上,通过交通行业图书馆功能升级改造,将图书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网络服务和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共享。
信息共享空间数字资源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将原有交通行业图书馆部分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聚合交通行业信息资源,建立门户网站,提供网络服务,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
截至目前,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已建成30余个数据库,对交通行业电子图书、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论文、科学数据、行业标准、统计年鉴等资源完成了数字化加工,提供信息资源的网上查询与下载。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网络区配有联网一体机7台,采用刷卡上机的服务模式,用户在服务区获取账号和密码后即可登录上网,免费使用各种资源。
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建成后,主要提供书刊借阅服务、数字资源查阅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服务内容,既能提供传统图书馆服务,又能满足新时代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咨询服务是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共享空间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大数据环境的新应用,利用后台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技术和行业传统的科技查新经验,提供科技查新、科技文献、资源定制、文献收录引用查证等科技咨询服务。
科技查新。依托行业内专业的文献检索技术,为国家、省、部、市、地等各级交通科研项目的开题立项、成果鉴定、成果报奖、新产品开发与申报等提供查新报告。
科技文献。应用先进的文档内容相似性检测技术,检测目标文献与已公开发表文献的文字重合、相似程度,帮助避免抄袭、过度引用、重复发表等行为,提供文献结果分析,出示科研诚信证明。
资源定制。根据用户在政策制订、课题研究、新技术产品开发等专项工作的需求,为其提供科研全过程提供资源定制服务。
文献收录引用查证。该服务查证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在SCI、EI、ISTP等国际有影响力的检索工具中的收录和引用情况,为科研基金申报、学术水平评估、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交通运输 经济发展 协调性
交通运输产生于人类的长期生产实践活动,而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在近代才正式开始。最初,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大都以水路为主,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工具也越来越先进,形成了公路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等相互结合的运输方式,从而改变劳动对象的地理位置,实现空间位移。
一、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一)交通运输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
交通运输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841年,李斯特以英法美等国为案例,就这些国家的交通运输对其国家经济的作用进行分析和论述,阐明了交通运输对生产力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政治力量的扩张。由于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运输方式相辅相成,因此,交通运输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
(二)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的重要因素
正是由于政治的需要、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交通便利的需要,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城市。回顾历史,城市往往会产生于交通便利的地方,特别是水路枢纽或者两河交汇处。交通的便利能够方便人们进行物物交换,能够更加便于对人口、商业、工业、农业、政治方面的管理,就现代城市而言,每个城市大都是建立在交通条件的基础之上。因此,交通运输的发达是实现城市化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交通运输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比例
国民经济构成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交通运输属于第三产业,能够有效地实现人和物之间的空间位移,是社会经济最基础的行业之一,如果对交通运输不够重视,将会导致交通运输和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严重制约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四)交通运输是现代工业的先驱
一方面,交通运输是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通过对人和物之间空间位移规模的加大来有效刺激货物的流通;另一方面,交通运输本身就具有巨大的需求,能够有效促进其他部门的扩大再生产。交通运输业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能够有效推动各行各业的大力发展,尤其是工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交通运输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一定范围内,资源和生存空间在不同水平的交通运输条件下,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会不同,一般而言,交通运输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也会越高,某一地方的可进入性提高,便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资源和空间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交通运输业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大力发展。交通越便利的地方,当地的土地价格相应会越高,这种趋势大都建立在当地的交通条件基础之上,因为交通便利,当地的商品市场就会非常繁荣,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从而推高土地及住房的价格。因此,交通运输状况与距离市场的远近对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很广,地形复杂,各不相同,因此需要逐步减缓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均衡,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落后地区的交通可进入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分配。
(六)交通运输有利于降低和稳定物价
运输水平的提高,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能够有效减少经济损失,降低运输费用,能够拓宽更大的市场,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从而降低商品的价格,能够实现低价销售,这样能够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促进货币的流通,允许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价格竞争当中,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同时,运输条件的改善还能够有效保持价格的稳定,当某一地方的商品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可以将当地的剩余产品通过交通运输输送到外地,能够避免货物积压,满足外地市场的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具有高度相关性,只有具备了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及设施,形成发达的运输网络,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相应的运输数量也有了提升,交通运输的成本会越来越高,对社会资源及环境形成一定的压力,因此,应当准确地掌控好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保证交通问题得到合理解决。
从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来说,能够形成社会发展的基础,并且保持一定的超前性。协调好各种运输方式,合理配置好交通战略要素,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使国民经济从被动的状态转换为主动的状态,通过交通运输促进经济的大力发展。
在交通运输成本方面,需要尽量减少社会成本。要在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供给量保持平衡的状态下,对运输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建立节约资源及注意环保的综合通信息网,尽量以最少的资源及环境成本来达到最大的交通运输量,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大力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加速当地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行业是借助交通运输实现货物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空间位移活动,它能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是有效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加快发展交通运输行业能够有效带动现代物流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大力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经济水平。
三、结束语
交通运输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科技繁荣、社会发展等,作为经济发展的根基,可有效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发达的交通运输,保证了人们的现代生活,保证了当代文明的和谐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应控制好二者的协调性。
参考文献:
[1]刘昕.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企业导报,2016,(1):102
关键词:公路运输;统计;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公路货物运输的现状
交通运输关系国民经济的命脉,是国民物质生产生活以及商品流通的重要产业,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不可或缺的内容。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长度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1-10月份,全国公路货运量再创高峰,我国投入的公路建设资金高达4869.9亿元,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统计学概述
1.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体系
2.重点调查指标
2.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交通运输统计来讲,作为统计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是利用各种科学的方式,进行搜集和整理各种公路数据,同时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经济活动中统计资料的工作,也是有效地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随着公路的发展,越是现代化,就越是需要依靠数据的统计,在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交通运输统计是进行历史经验的总结,揭示和认识公路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在公路的养护过程中以及公路的新建改建的工程施工和具体的使用领域中间,存在很多的我们都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和他们往往没有被认识的必然的联系,这都是需要我们去认识和探索的。比如对于公路的发展以及整个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公路的发展方向以及与公路相关的每部分的各种的比例和其社会效果等部分。
其次,交通运输统计能够有力地加强公路的科学管理,编制好公路发展的短期计划和中长期计划,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有效的检查这些计划完成的具体情况,交通运输统计是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对交通运输的统计工作,能够有效的加强交通运输部门的内部经济核算机制,从而能够更好的推进经济责任制,充分的调动起各个部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最后,交通运输统计工作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公路的养护情况和建设的实际过程以及结果。同时,交通运输统计也是能够反映出考核各个交通部门的各个单位的管理好坏以及管理的成果的重要的尺度。对于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来讲是一种更好的责任心的体现。所以,交通运输统计能够有效的保证交通运输部门的行为正确性,有效地做出应有的监督工作。
2.当前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要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编制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材料,对国民经济的总体情况进行监督。交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的统计需要符合国家统计法对统计基本任务的要求。目前交通运输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适合的手段进行统计,对交通行业中可以提供现代化服务的活动进行调查、统计、收集、分析,从而为国家充分的了解交通喊个对国民经济和运输业发展的重大影响,制定出适合交通行业发展和规划的资料,为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提供依据;为交通行业的不同部门企业之间的交流提供参考。
3.在现场测试与交通中,两个变量之间多数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某种曲线关系,在这类问题的回归分析中,包括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可以化为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曲线回归分析两种情况。
对可化为一元线性回归的曲线回归问题,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3.1 选择能代表两变量与之间内在关系的函数类型主要是从散点图的分布特征、变化特点——是否具有收敛性等特点,进行选择。在交通统计中不能单纯依靠理论上的推导,还要借鉴以往的经验,才能选出满意的函数类型。
3.2 求出两变量与相关函数中的未知参数欲求非线性函数关系中的未知参数,首先是通过把非线性的函数关系变换成线性函数关系,然后再按线性函数求未知参数的方法求出未知参数,再由参数变换式求得选定的曲线函数的未知参数,从而得到曲线函数回归方程。
3.3 经过剩余标准差分析,感到精度不够理想时,则可另选一种曲线函数按照上述步骤再进行重分析。
若令被测物理量(如位移)为y,观测时间为x,我们设法找出一直线函数式来表示两个变量y与x的关系,即
y=a+bx' (1)
统计数据可以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三.当前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我国的统计数据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别使得公众对于统计的数据产生了疑问,因此这种统计的结果没有很强的公信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交通行业整体发展来看,管理中有很多的漏洞,如果不能及时的进行完善,那么必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对交通行业的把控和分析。当前我国使用中的统计指标已经严重滞后交通行业发展,不能真实的对近几年交通行业的发展进行反映,那么对交通行业的现实意义也就不能实现。
产生以上问题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对统计调查项目的信息整合不足,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导致交通运输统计没有一套完整和准确的运输工具数据库以及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案,所以严重影响了抽样调查产生数据的准确性,而且我国在交通运输统计方面的管理水平,统计体系等都还不完善,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运输行业的总数据一直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而且各地的运输经营模式不同,导致运输统计的执行标准也不尽相同,严重制约了我国交通行业统计调查的发展。
交通运输统计工作仍然需要不断的完善提高。
1、完善统计网络,细化统计职责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交通统计网络体系,根据交通运输管理的工作职责,按照交通统计工作的要求及交通统计网络有效运行的需要,明确统计网络、各部门的统计工作职责。
2、强化落实工作责任
交通统计工作是交通运输经济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各部门(单位)应正确处理好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强化交通统计工作责任意识,落实交通统计工作责任。各单位应将统计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以确保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3、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统计报告是反映统计工作成果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是统计人员劳动成果的体现,更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统计报告制度是交通统计工作的基本保证。统计报告制度既包括了“条”上的统计报告制度,同时也包括了“块”上的统计报告制度。
4、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交通统计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传统的全面统计手段已无法适应统计工作发展的新要求,必须不断强化统计管理,优化统计手段。
在统计的过程中要改变单一的报表制度,通过抽样的方式结合统计报表的方式来进行统计;还要建立完善的名车库,并完成科学的工程。:
针对遇到的问题,要求统计工作者对于老化的设备负责。
( 1) 在统计范围内的所有从事运输工作的各种车辆,都应该使用。在统计中,要对下去的事情以及各种车辆的情况进行说明。在货运车辆中的火车,各种私营企业者提供运输车辆含货车、各企事业单位的自用车、乡镇开展货运经营的农用车。
( 2) 在道路运输的众多业务中,例如站场经营、机动车维修经营、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物流、信息服务和新兴的 4S 店的经营业户。
( 3) 统计交通运输行业中各种等级公路的经营和收费。
由于当前的机动车管理权属于公安交警、车管、农机、运管等多个部门管理管理,这就导致交通事业发展那中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机动车名录,这个名录是道路运输的依据,而且准确性较高。
四.当前对道路统计中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道路统计中存在的大量问题,结合各地区的不同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对市场变化影响交通道路设施建设进行研究。
( 一) 在进行统计的过程中,统计超过了统计部门职权,始终坚持道路运输统计的行业化方向。
当前,很多交通主管部门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公路、航运等职能部门都进行了指导。由于统计工作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管理范围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存在着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职能部门收到部门职权的限制,加剧交通行业各个部门的重复现象严重。对于此类情况,我们应该树立“行业化”统计的思想。在道路运输统计中将道路的统计范围扩大到整个行业范围之内而不仅仅限制在部门的职权范围之内。要实行“行业化”统计,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解决统计部门内部的很多工作叠加问题,还可以为国家解决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还能够促进政府统计的“综合化”、“社会化”。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行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地位,如何能够整体把握好其发展前景呢?对此来说,交通运输的统计调查就显得极为重要,那么对于交通运输行业统计的调查方法的研究就有着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振江.加强运输指标统计分析,完善、优化运输组织——浅谈公路专业货物运输统计工作[J]. 科技信息. 2007(06)
[2] 梁超强,靳文舟.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调查抽样方案设计[J]. 交通与计算机. 2007(03) [3] 左庆乐,林旭霞.完善我国交通运输统计工作的思考[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06)
[4] 梁超强.属地道路货物运输统计调查数据处理软件分析与设计[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