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本培训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参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骨干教师培训,这一次培训虽只是短短两天半的时间,但我受益匪浅,现就这一次短暂的学习培训谈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吧!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的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首要目的是传授做人的道理,其次才是知识技能。要把学生教育成为一个爱他人,爱社会的人,是不是让学生背背日常行为规范?或者多上几节思想品德课?孔子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教师的我们,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只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做一个有爱心的人,用自身的榜样作用和人格魅力,让学生佩服,从而仿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有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爱心的学生。
在学习完后。我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德育工作要取得好的效果,成人社会首先要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体地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作为老师在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同时,还要顾及少年儿童的真实想法,考虑他们的兴趣、能力、个体差异,这样才能使儿童避免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就要相信他们的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正视他们的接受能力。有的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还小,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许做,在爱的名义下过度保护孩子。这样做,一方面使孩子受到过分限制,使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另一方面,孩子也会在过度的限制中,厌恶说教。另外,父母的过度限制或保护,还在悄悄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行,你不能。在这样的心态支配下,孩子要培养良好习惯,形成高尚品格,难度就会更高一些。正视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就不要"拔苗助长",不要违背了未成年人的生长规律,要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道德教育。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要深入了解未成年人,根据儿童的天性来进行教育。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如果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品德培养很容易走弯路,走错路。儿童的个性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智能组合等都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要采取易于未成年人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方法。
尊重未成年人的主人地位,还要让他们多参与。道德教育不是你说我听,而是要让未成年人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孩子们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只有孩子们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认识。
与此同时作为教师要做到育人先育己。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两句话是我对德育工作的概括。也就是说在我教育我的学生时,我必须先做到有德。德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小学时期是每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好多习惯在这期间养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好的品质会决定孩子的一生,。相反,后果不堪设想。所以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也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以良好的师德培育优秀的学生。通过这次学习,今后我将从以下几点开展德育工作:
一、从点滴小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从爱护公物,座椅做起,小中见大,不摆大道理,从学生的认识能力入手,让他们处在优秀品德的良好氛围中,自我感知德的重要。
二、遇到问题要让学生主动,冷静。积极与学校有关老师及家长沟通,从问题本质着手,努力化解问题,使孩子恢复正常学习生活。耐心讲解,使之感化,自行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从平日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遇到德育工作好的事例,积极结合自身教学。做到教学与德育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让他们懂得具有怎样品格的人才能把所学知识用得恰到好处,才没有辜负老师及父母的培养。
个人校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一
通过一学期的校本培训,和其他的培训方式、继续教育方式,本人谈一下在校本培训中的三个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意义
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校本培训在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是深化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实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观定》明确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性质与目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指对取得教师资格的中小学在职教师为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而开展的培训。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
教师参与继续教育其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提高自已的学术水平,更主要的是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并直接为教学服务。
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价值最终是通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来体现的。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为实施素质教育服务、直接为教学服务、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上,决定了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必须有助于中小学当前的问题解决。
(二)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积极性
成人教育中,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很强,当他没有意识到参加培训是一种需要时,效果不会很好。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由于教师身心发展已经成熟,认知结构达到一定水平,在教师身上显现出来的学习者应是自我发现问题、自我探究、自我解决、不断进取的个体,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能力的自我教育者。利用教师主体经验、发挥主体作用是参学者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前提。事实上,教师在培训机构和培训中心参与继续教育,参学者往往抱着我是来接受教育的的被动心理,信息流向主要是培训者参学者,基本没有参学者培训者、参学者参学者的信息沟通与信息交流,这种信息流向一方面是培训者信息的陈旧和日渐枯竭,另一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身经验不被重视、教师缺乏主体外化实证主体的机会,他们中蕴藏的宝贵的信息资源得不到重视和利用,很容易失去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校本培训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教师主体意识:培训过程中,第个教研组一个下午不排课,分教研组培训人数少一些,活动效果可能要好一些,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明确教师参与的义务和责任,而且增加了教师的参与机会;同时,校本培训培训主题集中在所在学校的问题中,和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教师的经验和问题更容易受到重视和关注,教师参与积极性更强;更为重要的是,校本培训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教师学习需求,培训成果可以直接内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转化为实际教育教学效益,有利于形成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在动机。所以,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
(三)校本培训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广大教师不可到高校去参加继续教育、去参加社会机构的培训,所以校本培训以学校为阵地,因校制宜、内向挖潜,学校、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式,选取适合需要的内容,有的放矢地完成培训任务,是一种机动灵活的培训方式
(四)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适应21世纪的社会需要,必须开展终身学习。在诸多社会职业中,教师是最先感受到终身学习必要性的社会工作者之一,学校必须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理念顺应形势变化。在学习型组织中,学习不再是孤立的活动,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校就是教师学习的场所。因此,要改变过去脱产才能学习的陈旧观念,在教学和工作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和充实自己。只有组织捅有众多会学习的团体,才可能发展成为善于学习的组织。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的问题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增进团结与友谊,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学校由教师忙于授课、辅导、出题、判卷的事务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发展。
二、校本培训的组织
(一)校本培训的制度化建设
1、教师发展不仅是学校和学生发展的条件,也应该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学校要对学校教师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实现途径进行认真规划,这种规划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领导层的头脑中,而是应该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反复,成为明确而具体的规划方案,使每一个教师都能从中找到位置和方向,使之成为全体干部、教师的共识,激励学校成员为此目标奋斗和努力。
2、学校领导要注意挖掘和协调继续教育资源,实施校本培训。
3、教师参与业务培训提高,不仅是中小学教师的义务,也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学校要把保障教师参与培训提高作为以法治教的重要内容,依据《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等政策法规,创造条件,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条件保障。
4、校本培训的制度化:(1)校本培训的工作制度,即把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内容、什么人实施、什么人参训、什么要求等以制度的方式固定下来,成为教师群体和个体必须遵守的规范;(2)检查考评制度,每学年(或学期)对教师继续教育检查考评些什么、由谁实施、怎样实施、对检查考评结果怎样处理进行明确要求,使之成为制度。
(二)、和学校和教师实际紧密结合是校本培训的根本
校本培训以学校和教师当前及发展中的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教、学、研、做合一、即知即传、互教互学为主要教学方式。
(三)、继续教育活动中,必须有其他培训活动的完善和补充。
三、校本培训的模式
校本培训的模式应该是多样的,不能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学习就称为校本培训。
1、专题研讨式:参与学校教研活动是每个教师教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活动不仅是中小学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常用、最普遍的措施和手段,也应该是培训提高教师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把教研、师培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教研活动必须有教师提高的目标追求和功能定位,其次教研内容要专题化、微格化,一次甚至几次解决一个问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例:首先要运用系统的方法对课堂教学要素和环节进行系统分析,然后按照最优化教学原理,一次或几次教研活动集中解决一个要素或环节的优化问题,最后将优化的各要素和环节整合在课堂教学中,以改进课堂教学,有利于中小学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
2、个别指导式:个别指导式也就是传统的师带徒培训方式。接受指导的教师一般包括以下几类:一类是新上岗教师,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信念、熟悉教材教法、掌握基本教育教学技能,尽快适应教育教学为目标;第二类是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的教师,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第三类是新调入学校的教师,以熟悉了解学校、尽快融入教学体系和教师群体为目标;第四类是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骨干教师,以继承和发扬名优教师优秀教育思想和成功经验、形成教学风格和特长为目标。
3、课题研讨式:课题研讨式校本培训就是通过组织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学习新理论、接受新信息、探索新模式、实践新方法、创造新成果,提升教师精神追求,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课题研讨式培训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促进教师进一步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它最适合促进骨干教师的提升和发展。对教师成长规律进行研究表明①,教师成长有两个重要的转化期:一是从教育的新手向教育能手转化的时期;二是教育能手向学者型教师转化的时期,由教学能手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化的根本途径是参与教育科研。
4、专题培训式:把专题培训式与专题研讨式进行比较,专题研讨式主要以教研活动的方式进行,侧重于当前教育教学的问题解决;专题培训主要以集中办班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侧重一些全局性、共同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的问题解决,侧重于信息交流,它是一种相对集中的培训活动。专题培训在时间上可长可短,可以是一小时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也可以是延续几个月的计算机培训班、英语口语训练班;在内容上可以针对当前突出存在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师德建设研讨与报告、新教材与新教法培训,也可以是系统性、规范性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指导教师既可以是或先一步了解信息、或自身有研究成果的校内教师,也可以是外聘的教育骨干和专家。
5、资源共享式: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学校的校园建设为广大教师学习提供了一个很的平台,同时我校有很多名师和先进模范也是我们广大教师的学习榜样。
6、学校管理的个别自学式:在学校教师成长总目标指导下,学校明确规定学习任务,由教师个体实施,每个教师根据自身实际确立自我成才目标,自我定位,自我导向,自我修养,自我提高。促进教师自学,学校要把激发教师内在学习积极性作为根本,必要时辅以制度、检查和奖惩;我校的青年教师参加月考就是一种很好的自学形式,学校要积极为教师个别自学提供条件,使教师有资料可学、有时间可学、有地点可学、有好心情可学。
个人校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二
本年度,我参加各种校本培训,观摩了多节优质课学习等等。学习了先进的教育理论,也和我学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说此次培训收益颇丰、获取匪浅。我上了四年级数学课,在教学中我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能够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请教,积极地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并认真上了一节公开课。经过培训、实习、实践,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既使观念更新了,也将理论有所提高,现对整个学习培训过程总结如下:
一、更新教育观念。
这次校本的培训,给我带入了一种求学的氛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在教学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乐园,学习才是唯一的路!我深深地意识到:一名优秀的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论充实自己,那么,他的教学在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提高了,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所以回到课堂后,我更加努力,仍不断搜集教育信息,学习教育理论,增长专业知识。我更注重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更快达到真正提高自己的目的。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小学的教学工作。通过培训,我学会了变换角度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我都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通过利用农远工程资源、网络这便捷方式来查阅相关资料,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地反思,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因此,现在,我的教学更注重反思了,我上完每节课都认真反思,反思这节课成功地方和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地方要改进,写好课后小记,单元小结。
二、做好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1、权威者转向参与者,激励者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并使之逐渐形成新能力,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师长的架子,以一个普通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使学生勇于挑战课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
2.向专家型转变
未来教育需要专家型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
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改善自身,勇敢迎接更多挑战。
个人校本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三
我认为,做一名现代化不落伍的老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同时,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步,这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为人教师的重要内容.
以前我的认识就是春蚕到死丝方尽,教师的工作的确需要奉献。通过这学年的校本培训后,我又认为新课程中有爱心,有创意,能够扩展教学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产生影响的具有注重人文关怀的教师。如关于真才实学的老师。也许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的说法已经有些过时,但若将自己拥有的那桶水变成不断更新的活水,又有何不可?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广泛,以学生为友,甚至以学生为师都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勤学善思。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和谐地与学生相处,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性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在此次培训中每一个讲座都很精彩,在佩服讲座专家们博学深思精神的同时,我更关注讲座的内容。对我来说,讲座中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
一、在专家的讲座中,我领悟到:不断的进步是以不断的学习为前提的。
我个人很喜欢专家讲座,当书越教越疲惫的时候,需要见多识广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专家高屋建瓴的给我指导,助我突破瓶颈。专家讲座满足了我的需求。四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我的学习并未结束,相反,以此为契机,它才刚刚开始。专家给我们推荐了很多有名的书籍,我将会一一去学习研读。
二、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意识也逐步提高,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过时,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并受到老百姓喜欢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学习
过去不代表未来,要转变观念靠的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本次校本培训,我更强地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在这些专家们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什么教科研,什么新的备课理念,我都觉得很新鲜,有些以前真的连听都没听过,更别提去实践了,我有了一种很强的危机感,所以学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危机有转机,所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相信自己能坚持。
四、学会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学会总结反思,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对学生胸怀要博大,情感的体验要细微
“没有理由要求每个学生喜欢我,但我必须喜欢每个学生”。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便会主动亲近教师,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使师生心灵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性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七、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校本培训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很广,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各地各校不尽相同,但教师素质不高是共性中的关键。这一关键问题涉及“宏观上以此为契机的教师专业发展,纵观上更新教师观念,微观上的新课程的创造性实施,问题解决的共同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培训。”①因此教师培训既是新课程实施的起始环节,又是贯穿新课程实施的经常性工作。
一、校本培训的合理性追问
(一)理论追问――教师成长的规律
1.教师发展的阶段性
美国学者富勒(F.Fuller,1969)提出了教师关注阶段论。他认为,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休伯曼(M.Huberman,1993)提出了教师职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他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有五个阶段,即入职期、稳定期、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教师成长的阶段论有不同的论述,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论支点,就是终身教育,即教师专业发展并不只存在于职前教育阶段,而且存在于一个人的整个专业生活过程中。学校环境、教学的活动、同事及其学生等外部因素影响着教师个体的发展,教师正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开展校本培训,不仅能为每个教师的实践成长创造机会,更能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特点予以不同的支持和帮助。②
2.教师知识论
教师的专业知识不仅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通常呈内隐状态,它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具有隐蔽性、非系统性、缄默性等特点,因而这类知识不能由教授式传递而获得,必须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依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经由实践与体验来获得。高德逊(Goodson)曾指出,要真正促进教育发展,就必须对教师的知识构成形成新的认识,其中最为核心的是要树立“实践科学”的转向,即重视教育实践在教师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要关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个人知识的形成。校本培训正是以此为依据,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培训资源,为教师及其教学实践赋权,充分发挥教师实践知识的价值作用,同时也注意克服和转化其消极、负面影响。
3.成人学习特点
美国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Knowles)指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贬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他还指出成人学习有以下特点:“作为成人,教师从事学习时具有强烈的自我指导的心理需求;具有实地学习过程中有待挖掘的丰富的经验;具有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问题的需要;其学习以行为本体为中心,即希望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技能马上能够应用;以及这种学习首先是内在激发的。”校本培训正是根据成人学习的特点来为教师的实践赋权,强调培训应以教育实践中问题为中心,主张改变教师在院校培训中作为知识的消费者和旁观者的地位,使之成为培训中知识的生产者和参与者,发挥教师实践知识的独特作用,复归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本然统一之路。
(二)实践追问――我国传统教师培训存在的弊端
教师专业是建立在一系列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上的,专门的教育学科理论为教师专业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也使教师专业以其特有的理论体系而区别于其他专业。为了加强教育学科理论的学习,中小学教师纷纷走进了高等教育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中进行的教师培训可以较好地塑造教师的教育理论基础,然而教师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真正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仅靠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是难以达到的。因而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培训很难照顾到教育实践的有效进行,其缺陷就是造成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参加培训的教师回到学校后面对具体的教育问题依然束手无策;进修的课程设计与中小学教学具体需求有很大的偏差距离;进修计划只考虑共性而不完全适合特殊需要等等。因此,“学校应该成为在职进修的地点,有指导的自我分析和需求对问题的解绝应该是进修基本的方式”。
二、校本培训的当前意义
(一)校本培训是转变教师理念的主要手段
能否把新课程的理念转变为广大教师自觉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李连宁司长在谈及此点时明确指出:“推进素质教育,课程不改不行,但如教师观念不改,课程改了还是不行。”这里所说的观念,主要是指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等。根据教育部“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在进入新课程之前,都将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短期的集中式的上岗培训。但上岗培训是大面积的,而且是短时间的培训,具有快速高效之特性,主要作用能使教师对新课程产生思想、观念和情感上的接受或认同。但教育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因为“任何新观念的内化,一般都要经历接受、反应、评价、组织和个性化等五个由浅入深,由不稳定到稳定的过程,短期的集中式的上岗培训显然无法完成这五个前后相继、互为前提的螺旋式过程并达到稳定状态。”③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引导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升华自己为主要形式的校本培训更为切实和重要。
(二)校本培训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保障
加拿大课程论专家卡尔森(T.Carson)认为,课程实施就是一个解释的过程,教师的课程实施就是一个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课程文本、教师与学生以及教师与课程实践的情境之间的持续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对话与会话而达成共识、生成意义。教师对课程的理解与解释决定着学生所接受的课程的质量。新课程实施是指把新的《课程标准》付诸实践的创新过程。这就要求课程实施者相应地做出系列而具体的调整,包括对教学风格、教学行为、教学方式、课程安排等进行改组或重组。同时新课程实施中会出现一些情境性、生成性问题,如校本课程开发问题,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转变问题,新教材使用中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技术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短暂培训、听听报告就可以转变的。那么,靠什么形式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呢?又靠什么途径来解决在课改中遇到的教学策略和技术问题呢?无疑校本培训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校本培训的模式构想
(一)课题研究模式
课题研究模式是教师结合具体教学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课题,然后通过教师间以及教师与专家间
的协商、讨论,确立一套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的培训模式。培训中的课题是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要中生成的,培训中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导教师以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中的科研能力为主要目标。其操作模式是:(1)组织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2)针对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关键性问题,确立研究课题;(3)围绕课题选择学习和研究的材料。(4)组成课题研讨小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题研究;(5)课题研究结果的反馈:一是教师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论文等;二是教师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经验;三是教师反思自身学习、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整改方案;四是确立下一步的研究课题,继续接受“校本培训”。④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好地践行新课程理念,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二)现场诊断模式
现场诊断模式是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集体审议或共同“诊断”,开出“处方”,对症下“药”,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培训模式。现场诊断中的现场是教师所在的班级,是教师熟知和经历的现实,易于唤起教师对自身体验的再现,触动教师真实的感受,从而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研讨,而且现场诊断是一种集体的诊断和讨论,参训教师是会诊的主角,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视角和侧重点,因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振。其操作模式是:(1)查看教师课前准备情况;(2)观察课堂教学;(3)剖析教学情况,进行诊断;(4)研究改进对策,开出“处方”。在现场诊断模式中,教师“只有通过积极的心理分析和深度反思才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或对他人的提问做出及时的回应,所以现场诊断是一种借助集体的智慧,通过不同矫正个人的偏颇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不断成长。”⑤
(三)课例反思模式
课例反思模式是通过设计一个个真实的教学场景,展示出导致教师教学决策典型的“两难”实际情境以及显现出教育教学工作复杂性的一个个生动、客观的事例,促进教师探究新课程教育教学理论,总结提炼实践经验,改变教育教学行为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中所选择的课例通常与教师实际情况以及培训的内容有关,或来自他们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经验,并且与他们目前的培训目标密切相关。上海顾泠沅教授构建了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操作模式:(1)选择与培训内容有关的课例。一般先由教师自己备课、上课,专家和同行听课后,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评课,寻找现实与理念的差距,进行方案修改;(2)教师按改进后的方案上课,专家和同行听课后,评价其行为跟进的情况,然后教师进行反思,找出自己的实际行为与理念之间的差距,以及理念在教学实际中应用的更好形式,修改方案;(3)教师还要按改进后的方案上课。这样,教师不断反思,不断把理念内化到教学行为中,不断促使自己成长。
(四)“师徒制”模式
师徒制模式是指采用新手教师与优秀教师合作的形式,使新手教师通过对优秀教师教学实践的观察、模仿及优秀教师的具体指导,逐渐地体悟职业的隐性经验或缄默翥识,不断地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智慧的一种培训模式。波拉尼(Polanyi,M.)认为,所有的知识和实践活动都以各种不可还原的缄默的因素为基础,并且人们总是从缄默的因素推进到专注的、被公认的真理判断、行为或行动。优秀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实践知识和智慧,在很大程度上是缄默知识和情境教育机制,这些缄默知识和教育机制难以以“客观知识”的形式、用语言来陈述和传授,但可以通过优秀教师教育实践中的言传身教和教师间的共同探讨、交流互动而获得。其操作模式:(1)新手教师观察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以获得教学的感性认识;(2)从观察学习到模仿学习。在观察的基础上,新手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学习、模仿优秀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3)优秀教师对新手教师进行具体指导。新手教师在这种不断地学习,实践探索、反思中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五)同事互助观课模式
同事互助观课模式是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通过观课后观课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互相切磋,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培训模式。西方学者乔依斯和许瓦斯(Joyce & Showers,1982)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学校内教师之间的相互观课和指导能使教师将在职培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日常课堂上,有效解决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问题。其操作模式:(1)要做好观课前的准备工作,观课者和被观课者以调查、自省为基础,提出观课的焦点问题,双方通过合作查阅文献,共同设计教学;(2)做好课堂观察和记录;(3)开展观察后的讨论活动。被观课者课后自省,与观课者共同讨论分析,寻求问题答案;(4)改良再行动。教师已有经验是建构新知识的固着点,教师总是用已有的经验来同化或顺应新的知识,如果不对自己原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和省察,新知识很难被内化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同事互助观课提供了一个使教师反省自己经验的情境和条件,可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注释:
①③沈定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校本化培训[J].教学与管理,2003,(3)5―7.
②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2.
关键词:信息技术;背景;教育;信息化;校本培训;教师
一、信息化教育与校本培训
信息化教育是指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它是建构主义理论与先进的技术(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结合的产物。“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让教师尽快适应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这种新型的教育教学环境并快速全面地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从结合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及校本培训的现状两方面加以分析探讨。
二、校本培训的现状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快速步入信息时代。这么多年过去了,让我们来反观一下信息化教育的开展程度。据我调查,我市在2005~2010年通过教育局电教室先后装备各式电脑约2000台。遍及全市60个各级各类学校,满足了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学校的教师用电脑的需求。此外,全市还装备了35个多媒体教室,其他相关硬件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在软件建设方面,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建制单位的学校大部分购置了两套网络备课系统(科利华、中教之星),翰林汇、天师多媒体多套教学资源库,同步教学资料、同步教学课件供教师借阅。而且,我市充分利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与其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备课、教学。尽管如此,由于没有系统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应培训,致使校园网、多媒体教室和软件资源难以派上用场,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效益,造成资源闲置、浪费。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重投入,轻应用。学校在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设中,舍得投入,但在设备和资源逐渐完善后,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如何发挥现有资源的功效,却没有一个系统的规划、一个可行的方案。
2.重技术,轻理论。大部分学校重视计算机等基本技能培训,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新型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培训。
3.重形式,轻应用。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例:课件比赛的作品大部分出自计算机老手,而大多数课件制作水平还停留在初级的层面,犹如“黑板搬家”,没有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4.重过程,轻评价。学校组织培训后,没有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没有对培训的结果进行评估,致使参加培训毫无意义。
当前,在全国流行的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模式陈旧,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及教育管理干部的需要,为尽快在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中推广和普及信息化教育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迫切需要从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体系。
三、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
针对以上现状,如何搞好信息化教育背景下的校本培训呢?以下是本人根据信息化教学发展需求及我市实际情况而制作的校本培训基本策略:
1.制定培训计划
要以校本培训为主渠道,面向突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适应新型教育环境为重点,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依照计划分期分批,对全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以培训教师中具有创新精神者为重点,树立模范旗帜。
2.确定培训内容
(1)理论知识培训
学校要通过互联网、书籍和教学光盘等多种渠道,收集一批国内知名教育技术专家理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素质教育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知识等。将这些材料整理成册,印刷发给学校每位教师,进行自学。
(2)计算机基本技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应用,应用Word编写试卷、教案和论文,Excel制作学生成绩表,利用互联网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等。
(3)课件制作培训。开展应用Powerpoint制作简单课件、应用Authorware和Flash制作高级课件、应用Frontpage制作网络课程等培训。
(4)课题培训。了解课题从选题、申报、中期评估到结题所涉及的知识和注意事项。通过培训,使教师具备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较高水平研究论文的能力。
(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研究。通过案例分析,了解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实施的条件和形式。
3.考核评估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计划。各职能部门加强对培训过程的检查和督促,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及时总结经验,发现解决问题,确保培训质量。教师在校本培训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晋升的必备条件。在周期内需晋升教师职称者,须完成晋升前校本培训时数,否则不得晋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师资培训是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否拥有大批掌握并能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是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教育要实现信息化,必须要在硬件、软件、师资培训三方面均衡投资。硬件与软件建设的问题只要投入资金就可以很快解决,而师资培训却没有这么简单,它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艰巨的接力工程。本人作为瑞金市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瑞金市教育系统相关计算机的培训工作多年的教师,面对以上这些问题结合瑞金市校本培训现状对信息化背景下的校本培训作一些粗浅的探讨,有很多不成熟的意见和见解,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冯中毅,董玉铭.信息时代对教师培训的再思考.中小学电教,1999.
[2]王珏.信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中国基础教育网,2000-02.
[3]祝智庭.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外国教育资料,1999(2).
[4]桑新民.当代信息技术在传统文化――教育基础中引发的革命.教育研究,1997(5).
[5]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校本培训理念;应用
在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他们的素质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有着不一般的重要职责。这就需要我们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日益专业化与现代化。所谓校本培训就是指要根据学校实际课程与整体规划来组织满足个体教师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那么,我们就需要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课程设置与整体规划来对辅导员进行个性化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成为新时期高素质的辅导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现状及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培训管理不够严谨
当前的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大部分尤其重视辅导员的全体参与性,并没有真正重视培训结果与培训成效,培训师资往往是本校师资,并没有充分利用其它院校的培训资源来进行相互借鉴与学习。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也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与指导,从而使得辅导员培训工作无法充分调动起辅导员的学习热情。有些高职院校即使设立了一定的培训制度,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按照这些培训制度执行起来,难以保证培训工作的质量。
2.培训内容不够贴切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的具体内容理论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很多只是停留在培训的理论层面和问题分析方面,缺少实际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从而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产生了严重的脱节,难以形成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有机融合。此外,培训内容更多的关注学生方面的问题,而对于辅导员自身的问题却关注较少,也没有分类分层的培训内容,从而使得整个培训显得片面而无针对性,无法满足辅导员培训的实际需要。
3.培训方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培训方式十分有限,无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辅导员培训自身需求。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往往采取的是授课的培训方式,并没有充分重视辅导员自身的主体性参与,难以实现自我消化,难以深入理解培训内容,加之整个培训系统中的评价方式也较为滞后,缺乏相关的评价环节,大大削弱了辅导员在在岗培训的效果。此外,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重视骨干培训而忽视全员培训,重视短期培训而忽视培训系统规划,注重共性培训而缺乏个性化培养。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的必要性
鉴于以上高职院校辅导员不容乐观的培训现状,我们就应该从校本培训理念出发,在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事实上,这是有一定必要性的。
1.校本培训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高职院校辅导员来说,他们现有的培训工作无法适应我国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要求,而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中势必出现不少问题,这就迫切需要辅导员队伍尽快实现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而校本培训显然是一种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从学校层面开辟校本培训的实质内涵工作,有利于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各种人员,并进行相关效果评估。
2.校本培训是提高高职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科学途径之一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正在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与诱惑,他们在面对多种文化思想的引诱之下,不能完全排除其负面影响带来的消极作用。校本培训理念将给予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思想引导,因为辅导员的校本培训将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让他们的管理与引导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让高职院校从科学角度来提升辅导员的素质修养、能力水平以及知识体系等。
3.校本培训有利于拓展辅导员的工作路径
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将有利于更新辅导员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从更为高的战略性角度来看待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让辅导员能够成为学生的导师进行学习引导与成才引导。这样的校本培训工作将有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不断创新,也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效率,让他们从看似繁杂的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真正做到从思想观念上来教育人,从行为模式引导人,从服务方式上培养人,从创新理念方面启发人。由此可见,校本培训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的重要创新手段与力量来源。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的具体路径
既然说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中应用校本培训理念具有必要性,即它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变得目标具体明确,培训组织高效便利,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培训效果全面显著。那么,我们就应该遵循一定的构建原则来积极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这些基本构建原则主要包含了:注重发展性、注重系统性、注重实效性等。然后,我们在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积极构建校本培训体系。
1.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应该实行阶段性的集中培训
一般来说,辅导员的工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期、成长期以及稳定期。校本培训的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处于探索期,就是说辅导员刚参加工作的初期阶段。在这个初期阶段,我们对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主要就是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进行初步的规划。具体培训内容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我们应该引导辅导员建立具有激励性与指引性的工作愿景与共同价值目标,这种正确的培训目标定位是校本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它应该促进辅导员专业发展与个体发展,还要能够促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与特色发展,让辅导员在共同愿景的指引下完成个人目标与共同目标。其次,我们还应该开展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让辅导员实现自我发展与工作发展的有机融合。这就是说校本培训工作要对新入职的高职辅导员采取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引导,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我,客观理性的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再次,我们还应该进行辅导员工作技巧与技能培训,让辅导员时刻保持一种学习的意识,培养辅导员参与式研讨的思维与能力,并践行到实际工作中去。
2.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还应该实行潜移默化式的长期培训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让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领导的带头作用下践行相关的参与式研讨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很多情况下,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过程中,很多辅导员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使得讨论无法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因而,我们应该让学校与领导出面,把研讨工作推向深入与平等,使其真正成为一种自由且有创造性的交谈方式,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提升辅导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我们还要针对辅导员校本培训工作开展小团队“专题研讨”,尤其要深入研究某一个工作领域和难题,让辅导员工作以及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升到理论层面,并通过相关工作来把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到工作实践当中去,不断丰富辅导员自身的工作经历与知识结构,还要让辅导员开展读书报告会以及特色经验总结交流会,让高职院校辅导员校本培训的内容、方式以及方法能够触动辅导员的内心活动,提高他们系统思考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与针对性。
总之,高职院校辅导员培训工作现状不容乐观,我们应该遵循校本培训原则,设立科学的培训目标,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丰富校本培训形式,加强培训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辅导员校本体系,整合教育资源,营造良好的校本培训的开展氛围,从而使得高职院校中的辅导员群体能够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出教学与管理的双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晓梅,周艳华,陈浩文等.论高校辅导员校本培训体系的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3):182-185.
[2] 李锦红等.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调查与培训体系建构探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5):95.
----记小学数学生本教育骨干培训班学习感获
广元市利州区南鹰小学 张剑双
自9月开学以来,生本教育随着暖暖秋风吹到了利州大地。我们学校也在李校长的亲自部署下,如火如荼地开展探索适合于我校的生本教育课堂,我有幸作为首批生本实验教师,带着我的新一届一年级学生,开始了生本教育的探索之路。说实话,初遇生本教育,我只是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以学生为本。这样的教育理念我并不陌生,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教育理论,也强调了不仅要关注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关注教学中学生情感、兴趣、动机的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内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顺应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以及个性差异,达到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起其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视创造能力、认知、动机、情感等心理方面对行为的制约作用。但为什么郭思乐教授要提出他的生本教育理论呢?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是什么样的?我校开展了近3个月的生本教育实践,我们的方法和路子是否正确?带着这些一连串的问号,带着学校领导的期望,我诚惶诚恐地开始了美丽羊城的生本教育学习实践之路。
12月15日,当我来到羊城后,就看到了为期十五天满满的学习安排表:进校听课、理论讲座、课堂模拟、借班上课、论文答辩等等。但我不在乎这些形式,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专门在这些形式中“挑刺”,看看生本教育是否真有那么神奇,从这点说,我不是个好学生。但经过半个月的学习,我内心经历了由开始的怀疑----半信半疑----坚信不移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次学习是对我以前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重构,特别是郭教授的一些经典警句,对我简直就是醍醐灌顶。今夜在回顾翻看学习笔记,更是内心激动澎湃,现把半月来的学习心得加以整理,吸取精华,去之糟粕。
一、 生本教育的核心环节
(一)个人学(独学)
个人学(独学),是生本课堂的第一步。学什么?怎么学?----自主完成前置性小研究。谈到这里,不得不说前置性小研究,前置性小研究是老师设计的,在设计小研究时,我们要遵循学生生命之“根”和学科知识之“根”,当两“根”交汇在一块,就形成了“汇根”(即:慧根),简单地说,设计前置性小作业的原则是低入-多做-深思-高出。低入的含义是:根本,简单,开放。根本:是数学学科的金标准,直指学科内容的本质;简单:就是让人人会做,但我认为,简单也有个度的把握,应简单到不失去内容的探究价值,如:我在上模拟课内容中的《植树问题》时,我设计的是三棵树产生间隔的例子,再让学生试着画4棵树、5棵树的间隔情况,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最后,郭教授指出了为什么不设计两棵树的例子?因为两棵树是发现不了规律。可见,简单承载思想,过于简单就失去探究的价值。开放,就是可以拓展,能运用,便于总结。
其实在独学中,还有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尝试、画图、演示等方法技能,还要让学生养成会整理、会提炼、会质疑的能力。可见,让学生会独学,是生本课堂的基础。
(二)小组学(对学)
在学生独立完成前置小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就要真正在课堂上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在小组中学习时,要注重突出“帮”学,在小组内交流前置小研究的完成情况,交流时,最好让要发言的同学把研究单放中间,轻声细语指着说,学困生为第一发言人,小组内可以每人交流一道题,也可以每人交流某道题的一种方法。
针对我们一年级做生本,在一开始训练学生小组学习时,我们要做到各科互相配合(至少语文、数学),采用统一的小组分组,统一的评价标准及机制。在一开始训练时,要一组一组地训练,训练一组,巩固一组。每天训练时,要拟定一个训练重点和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进行训练和评价,可以说,评价指向哪里,学生就会朝向评价的方向努力。
(三)全班学(群学)
全班学,表面上看好像是课堂展讲,但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在小组内通过对学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到全班交流。在这一环节,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学生的展讲的方式和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在新授课时,学生展讲主要侧重于方法探究的过程及方法的多样性。如:执教《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学生的展讲主要放在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及过程上,体现转化思想的过程。在整理复习课时,学生的展讲主要侧重于知识的整理过程及整理的方法,使相关知识横成片,竖成线。如:执教《多边形的面积》整理复习,学生的展讲应放在整理的方法和整理的知识网络上,在学生头脑中构建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及梯形的面积这一渐进的知识过程。在评研课时,学生的展讲要侧重于“评”与“研”,重点是要错题分享,把自己做出的题要分析错因,对改正后的题目加以研究,并给同学们诚恳的提醒或建议。
以上无论是何种课型,每个小组展讲后都必须要或总结,或点评,或提醒。除此之外,上面的小组在展讲时,下面的同学要认真倾听,待上面的小组汇报完毕时,下面的同学能质疑,会补充,并注重对学生质疑交流的指导和培训。
(四)教师帮学(点评提升)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不断改善,信息化教学资源日益丰富,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实施信息化教育既是国内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也是广大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信息化教育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信息化教学能力才能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育,什么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由哪些方面构成?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等一系列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实践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丰富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而且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实施,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专业能力,是由多种具体能力构成的一个综合体,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信息技术环境特别是网络环境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具备的新教学能力得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与关注,陈丽等学者(2003)提出了中小学教师要具备现代教育观念、系统化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监控能力等七个方面新的能力。Smith,T.C.等学者(2005)根据课程教学的三个阶段,归纳总结了教师开展网络教学应具备的51种能力,并分析了每个阶段教师的具体能力。Vera Queiroz(2003)分析指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技术应用能力、课程设计和实施能力等。Jia-Ling Lee与Atsusi Hirumi(2005)、陈丽等(2003)、Smith,T.C.(2005)、Vera Queiroz(2003)、Ahmad G. Abdulla(2004)、陈凤燕(2005)、钱焕新(2006)等学者虽然从不同侧面探讨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但还缺乏对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研究,其能力体系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对教师能力的发展, Benner, P.(1984)、Fuller F. 和Bown O(1975)、Melanie Clay(1999)、欧阳向东(2003)、张焕华(2001)、谭强(2003)等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这方面有较多研究成果,国内外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技术操作能力方面的研究与培训较多,对于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来发展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需要进行系统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明确信息化教育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由于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将研究提出通过校本培训发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并在实践中予以检验和完善,从而优化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的能力。
四、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
1.信息化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
研究当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学环境以后,中小学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要顺利实施教学活动应该具备的能力体系,厘清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内容,明确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2.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调查、访谈、实地观察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掌握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际状况,探讨中小学教师能力发展的途径,分析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阻碍因素,剖析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针对其特点,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
4.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校本培训是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针对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能力存在的培训模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于校本培训,在混合学习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等理论指导下,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5.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实践与反思
以广州市部分中小学为试验基地,实施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验证策略的有效性,通过反思,总结其优点与不足,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五、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课题研究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观察法、综合法、归纳法、行动研究、试验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
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等研究方法;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在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法、归纳法等方法提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以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采用行动研究法,开展网络环境下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反思与总结。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抓住了实施信息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和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构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使信息化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本选题将信息化资源的应用与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起来,探索了提高教育信息化效益的新视角,有利于调动教师、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积极性,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信息化资源应用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互相作用,使二者在互促互动中相得益彰。
七、理论意义和研究价值
研究中小学教师实施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专业能力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构建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研究网络环境下通过校本培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途径与策略,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成果可以丰富中小学校本培训和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信息化教育的顺利实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中发展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为广大中小学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校本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优化校本培训的质量,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八、预期成果
1.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体系构建的研究,论文。
2.网络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研究报告。
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通过培训使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层次。面向全体教师,以师德为首,以理念培训、业务培训、信息技术培训为重点的思想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工作。
二、工作目标:
通过培训使教师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充实文化知识和学科知识,增强教科研能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任职能力。
三、培训内容与方法:
本期培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自学自练、观看录像、研讨交流的方法进行。
1.师德培训。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校内广泛开展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培训,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坚持依法施教、依法办学。
2.专题讲座内容为:追寻名师成长的足迹,重在引导教师树立理想,苦练内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做有思想的教师。引导教师拓宽视野,厚实知识背景。
3.每位教师认真读一本教学专着或教学杂志,完成XX字左右的学习笔记,同时加紧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争取在教师专业技术测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4.分学科组进行各学科的教材解读,主要将小学阶段教材内容分类梳理,分类讲解,重在引导教师掌握各类内容在各个年级教学时的度。
5.观看录像主要观看名师的课堂教学录像,并做到在观看之后研讨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点评。
四、培训组织与实施: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
学校领导要正确认识校本培训的作用,向教师大力宣传校本培训的积极意义,引导教师正确了解校本培训的性质特征。负责校本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与考核。
2.做好培训情况记载。包括:参培教师出勤、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培训时间、授课教师等。
3.重视培训过程资料的积累。包括:文件、制度、计划、总结、培训教材、培训活动情况记载、考勤登记、考核材料和教师个人培训档案的建立等等。
4.考核。及时将教师的学习笔记、听课记录、课件、学习体会等材料和教师参加培训的考勤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并获得校本培训学分的重要依据。
五、青华镇第四中心小学暑期教师培训安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