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与管理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精益管理会计 价值管理理论 精益思想
精益管理会计的产生对提高企业的经济利润具有重大作用,将实现实际成本和目标成本相结合,并关注企业和顾客的价值的目标。而当前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人员也要及时转变管理思维,不能够仅仅重视财务数字的精确度,还要在会计管理工作之后进行分析和总结,实行精益管理会计模式做到良好控制,消除传统会计中的不足,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同时促进我国会计管理事业的发展。
一、精益管理会计概述
(一)精益管理会计的含义
我国会计管理领域各学者对精益管理会计的理解有所差异,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主要有两种定义被人们认可。一种是精益管理会计是改正传统管理会计中的不足,促进企业精益生产方式的各项活动。另一种定义是,精益管理会计是一种集合体,采用精益概念的方式消除管理会计职能活动中所有多余的活动。精益管理会计和精益生产联系密切。
(二)精益管理会计的特点
精益管理会计的主要特点有能够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简化,对产生成本的活动能够加以及时有效控制;按价值流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便于相关管理人员直接控制价值流,实现更多的利益;制造费用能够归属到价值流成本中。这是传统管理会计难以实现的。精益管理会计以其自身的特点推动着企业的发展。
(三)精益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
精益管理会计的主要内容就是根据价值流进行成本的管理、分析、核算工作,采用的是价值流成本法。另外成本的管理、分析、核算工作的重点是价值流的流动速度快慢问题,并不是制造费用分配、个人效率、资源使用问题。
二、基于价值管理理论的精益管理会计的研究
(一)价值管理理论与精益管理会计的关系
精益管理会计就是一种价值管理模式,基于价值管理理论的精益管理会计是从价值的视角和观念对待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是各项管理活动的支撑。实际上精益管理会计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价值管理理念,主要是通过会计的信息和方法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考核、预测、计算和记录等工作,并在各项工作中融入价值管理的理论。例如在白纸板上写明每小时需要生产的产品,每周报告一次价值流成本等,及时更新成本信息便于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事后对管理会计进行评价和分析,可以采用编制价值流损益表,将每条价值流编入其中并提供给价值流经理,根据价值流损益表的内容,价值流经理则通过消除浪费和对价值流进行取舍来提高价值流所创造的价值。
(二)精益管理会计与价值管理理论的融合点
在会计管理活动和价值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才建立了精益管理会计。而他们的融合点就是价值,因此,精益管理会计是通过价值流实现对企业的价值管理。价值流分析的基础就是顾客对企业生产产品所付出的价格和企业总收入的价值,价值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其增值。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价值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如固定资产、生产成品、原材料等。由此可以看出价值管理理论中的价值和会计管理中的价值理解的层面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而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精益管理会计的目标和研究对象两方面。从精益管理会计的目标角度来看,精益管理会计的目标和价值管理的目标都是从战略的角度实现的,主要是通过再建和优化价值流,满足企业减少成本的要求,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精益管理会计则采取优化信息流、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和核心价值流等方式,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而价值管理则通过信息流管理、价值流管理、资金和成本管理等方式实现企业的价值增值目标。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目标都是增大企业价值。从研究对象方面来看,精益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是各条价值流和流程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来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而价值管理的研究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象范围也由货币表现形式逐渐拓宽到企业的价值流层面,由此可看出两者的研究对象是相同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深入研究基于价值管理理论的精益管理会计,从中可以看出精益管理会计在企业会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对企业的持久发展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而精益管理会计在顺应时展潮流的同时,也要认识自身的不足,及时改正并广泛应用到各个企业的领域中,为企业效益的提高提供决策,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伟.基于精益会计体系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
[2]徐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旅游企业会计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关键词] 战略管理 产业经济学 联系 界限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大背景下,国内企业的组织和战略为广大学者所关注。但这些研究多数未能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徐德音、周长辉所做的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指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还处于垦荒阶段,其论文带有根深蒂固的经济学思维倾向,学界应该明晰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区别。
本文下面的篇幅将对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和演化、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间联系和界限的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从中探寻出战略管理所应有的视角。
二、产业经济学回顾
产业经济学(也称为产业组织理论)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产业经济学源于美国, 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产业经济学是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的,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是制订产业政策的理论基础。
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梅森和贝恩为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该阶段理论通过分析在市场结构的差异下企业行为对资源配置绩效的影响,从而指出产业组织的发展应当与市场交易的机制相一致。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
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以下两条主线进行:一条是沿着SCP范式继续前进的“新产业组织学”;另一条是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崛起。除此之外, 还有以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
新产业组织学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
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严格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强调对理论的经验证明,反对“结构―行为―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而强调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对市场行为持自由放任主义观点,反对政府对产业组织实施干预。
后SCP流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组织之间的关系的话,该流派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
三、战略管理回顾
战略管理学是管理学中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一直依赖案例作为研究和教学的手段,其学术成就并不为其他学科所重视。此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工具被引入该领域,战略管理学才形成了真正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领域。战略管理关注于组织特别是商业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构建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研究的中心内容。
战略管理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60至70年代
该阶段被视为传统的战略管理理论阶段,理论的核心是要求企业组织适应环境变化, 组织内部结构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企业组织结构势必要与企业战略相适应。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为代表的,以产业(市场)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竞争战略理论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之中, 认为企业赢利能力取决于其选择何种竞争战略。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战略管理理论集中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一阶段的战略管理理论更加强调企业自身能力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协调; 更加注重企业间的合作,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竞争。
四、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联系
20世纪80年代,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战略管理领域。波特作为一名横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的教育者和研究者,一直致力于为这两个领域架起“桥梁”。他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构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取得了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地位。这被视为是产业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最大贡献。
战略制订过程中必须对组织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企业所处产业的情况正是外部环境中最主要的部分。产业经济学提供了系统模型来评估产业中的竞争情况,从而消除了战略制订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为战略管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外部环境分析框架。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其研究对象从仅局限于产业拓展到产业和企业内部,这些发展使产业经济学进入到战略管理的核心。产业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和演变、产业内企业定位及动态竞争战略的分析框架丰富和推动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并对竞争战略的选择提供了理论解释和支持。与此同时,产业经济学的方法论在战略管理中得以应用。这些都推进了战略管理的理论发展。
五、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的界限
从本质上看,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是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双方思维方式的主要有如下不同点:
1.出发点不同:战略管理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出发,产业经济学则从整个社会出发。
2.着眼点不同:战略管理是在具体企业中来考虑问题;产业经济学则是以企业局外人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3.目标不同:战略管理关注于企业的多重目标,经济目标只是其中之一。
4.分析对象和相关假设不同:战略关注每个企业个体的问题,并认为每个个体有其独有的问题,分析基础是“个性化竞争”(distinctive competence);产业经济学则关注整个产业,其假设是产业中的企业除了规模,其他都是相同的。
5.决策思想不同:战略认为领导者个人及更多目标都会影响决策,人是战略管理的中心;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基于经济目标,不考虑人的因素。
6.战略管理会考虑到企业要涉足不同产业;产业经济学认为企业的产品是单一的。
7.战略管理认为产业结构是变动的,而且是可以通过企业自身行为对产业发生影响;产业经济学则认为产业结构是稳定的,对一个企业而言产业结构是给定的,一切决策只能在此范围内做出。
8.战略管理对处于独特环境中的企业个体感兴趣;产业经济学更关注于正常整个产业的结构与绩效。
此外,从学科特点上看,经济学主要是实证表述,管理学则更多注重于规范表述。作为上述学科的分支,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六、结语
由于战略管理和产业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两者间存在着清晰的界限;同时,随着两个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双方在许多领域将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战略管理理论的沿承有着清晰的经济学逻辑,同时也受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影响。对战略管理而言,单纯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为企业“把脉开药”的。
参考文献:
[1]徐德音 周长辉.中国战略管理学研究现状评估[J].管理世界,2004年(6)
[2]干春晖:产业经济学――教程与案例[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3]马广奇:西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轨迹与思考[J].经济纵横,2000年(10)
[4]吕健华:略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J].理论视野,2005年(6)
[5]陈宏志.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J].求索,2005年(8)
[6]苑 琦:西方战略管理理论发展与流派述评[J].特区经济,2005年(12)
[7]孙中伟: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经济学逻辑[J].山东经济,2007年(7)
【关键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战略管理
一、我国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重大意义
在经济自由化、国际化乃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时时面对的课题是如何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机遇与风险共存的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化解经营管理风险,保持企业有序、健康发展。而破解这一课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实行预算管理。对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我国企业来说,实行预算管理又是当务之急。所谓预算管理是指将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下达到企业内部各个经济单位。通过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考核,建立的一系列完整的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全面预算始终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其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
作为一种制度,预算管理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最初用于政府部门控制开支,应用于企业则始于20世纪初期。由于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张,管理人员急剧增加,出现了分权化管理的问题。同时,由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导致生产过剩、市场低迷。为使管理上分权但不失控,为协调产销、控制成本,企业开始探索实施预算管理。1911年,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学说,推动了包括预算管理理论在内的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的研究与实践,其中的“标准成本”和“差异分析”等方法都是企业实行预算管理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1922年,美国著名学者麦金西的《预算控制》一书问世,标志着预算管理理论的形成。该书详尽地介绍了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将预算制度应用于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后,日本也相继推出了《预算控制之研究》、《预算控制论》等学术专著。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零基预算”出现为标志,企业预算管理已基本成熟。预算管理以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基本策略为原则,以良好的组织架构、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以及完善的流程为基础。预算管理是计划未来工作的过程,是工作计划的量化体现,同时也促进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并且相互衔接。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计划经济时期,企业隶属于政府,企业的生产、销售等全部被纳入政府预算,企业预算只是财政预算的附庸,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完整的预算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 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被推向了市场,才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因而导致了预算管理理论研究滞后,在应用上,我国企业的起步时间较发达国家的企业晚了整整半个世纪或更长一些时间,既没有纳入法制管理的轨道,也缺乏起码的经验和模式。
(二)理论滞后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企业中,已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预算管理的还只是风毛麟角,更多的企业还在观望试探。不是企业不愿实行预算管理,而是普遍存在困惑,具体操作时感到无从下手。实践上的盲目乃是理论上的困惑所致。许多企业的职员、包括企业决策层人员都未经专门培训,缺乏起码的知识,对预算管理的本质属性、实施目的、控制程序、操作办法存在着模糊认识。同时,由于理论研究滞后,实用性较强的预算管理方面的书籍、资料奇缺,致使许多企业想搞又不知如何搞、搞和不搞差不多。有的套用政府财政预算管理模式,有的形同虚设,有的仅仅是为了装潢门面。
(三)前提条件不充分
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制企业,实施预算管理的前提条件除了必须有扎实的基础管理工作和企业高层的支持外,还必须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三、实施预算管理的措施
科学管理需要管理科学,但任何一种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环境,实施预算管理也是如此。我认为实施预算管理势在必行,我们目前所缺乏的就是条件、环境和基础。因此,要坚持以战略管理为导向,以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为前提,以严格内部控制制度为保障,突出抓好优化预算管理和控制环境、完善各项应预案和调整机制等各项工作。做好了这些工作,实施预算管理当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具体有以下几项:
(一)规范公司治理结构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就是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离开了这个基础,预算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这也好比任何畸形的模具都不可能浇铸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一样,任何科学管理的方法对于不规范的管理组织来说都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这是因为任何畸形的管理组织都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任何科学详尽的预算管理方案都不能改变愚昧管理所导致的错误。因此,必须从健全、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入手,为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坚实的基础。按照OECD在《公司治理结构原则》中的定义:“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据以对工商业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规定了公司各个参与者的责任和权利分布,诸如董事会 、经理层、股东和其他利益参与者。并清楚地说明了决策公司事务所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同时,它还提供了一种结构,使之以设置公司为目标,也提供了到达这些目标和监控运营的手段。
由此可见,公司治理结构是关于公司的基本制度和运营框架的安排,其实质是要解决因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一种控制与激励制度的安排,并通过这制度的安排实现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将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发挥作用的基础。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的机构的设置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责设定,特别是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兼任、董事会内部各委员会以及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安排,公司的治理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发言权的大小。例如如果形成董事会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董事会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进一步地说,如果董事会由大股东控制,则在此情况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大股东有理而有可能会损失小股东的利益。再如如果董事会与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中内部执行董事占多数,那么总经理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面有较大发言权,在此情况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总经理有利而有可能对股东和债权人不利。在其他方面,如预算管理的编制、预算的控制、预算信息的反馈报告、预算指标的确定和计算等方面,公司治理结构所做出的制度安排确定了预算管理主体之间在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责、权、利的关系,以及各个主体应负责的工作范围。
[关键词]情境管理;旅游产品;定价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96-02
一、情境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理论内涵
情境管理理论(Contextual Management Theories)主要论述了在当今组织中如何使工作高效率完成的问题,它为管理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工作提供了建议和意见,同时探索了在组织中如何提高管理效率的方式和方法。该理论也吸纳了过程学派的结构体系,将管理活动分成三种管理职能——领导、决策、沟通和两个活动阶段——计划与实施。同时,它将企业的组织文化也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家长专制式、(半家长专制式)和协作参与型组织文化;同样,将领导的管理风格也分成三种类型:排他型、决定型和包含型管理风格,并且将不同的管理层次、不同的组织文化和相应的管理风格、个性特征整合在一起,能帮助领导辨识出最富成效工作的职位情境。
(二)理论的创立背景
美国管理学者巴塞是情境管理理论的创立人。20世纪60年代中叶,他任职于印度新德里的一家政府机构,按照当时的流行做法,老板给他配备了一个“侍从”,作为他的忠实助手。为努力实践那时流行的“Y理论”,巴塞授予侍从一定的权力,但侍从的签字却被拒绝接受,这使巴塞对特定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依赖于当地的组织文化和社会信仰深信不疑。随后,巴塞博士观察了数以百计的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组织层次的管理人员并确信角色和情境、管理方式及在位者的个性特征应该较好地契合。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巴塞博士撰写了《A Global Perspective—Contextual Management》一书,在书中,他指出情境就是由于历史遗留及对未来的预期而决定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现行的占主流地位的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该任务是否能正确地完成)。而且,一个具体的行动或选择在某一情境中可能是可行的,而换到另一种情境中可能并非可行,所以管理者应正确评价每种情境的实际情况,并由此确定合适的行动计划,只有当行动计划和现行情境相一致时才能实施有效的管理。
二、情境管理理论在旅游业中应用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国外学者认为,情境管理理论最适合的管理对象是企业的员工。但笔者认为情境管理理论的管理对象不仅适合企业的员工,而且适合我国新兴行业旅游业的主体——旅游者首先,情境管理理论的管理对象是“人”,旅游业与一般行业不同,在旅游业中,无论是行业的产品生产者,还是行业的直接服务对象,都是拥有选择性思想的活动主体——人。其次,情境管理理论认为,执行管理职能的类型和风格取决于管理实践所处的情境,情境不同,管理实践也要随之变化,这一思想契合了旅游业的行业特征,旅游企业管理者在应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时,如果能够吸取情境管理理论的思想,根据当时所处的不同情境,制定不同的营销、服务策略,从而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的需求,以此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二)现实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旅游业必将得到迅速和全面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其中,旅游景区、景点、旅游服务企业的管理就是束缚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情境管理理论在旅游消费中的应用,一方面保证旅游消费者获得最大的个人满意度,从而旅游企业收益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和服务业人力资源达到最优组合,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开发、保护和利用。
三、情境管理理论在旅行社旅游产品定价中的应用
(一)旅游者类型及相应的策略
由于价格对企业、消费者乃至中间商都是最为敏感的问题,旅游业本身就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行业,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旅游产品价格的制定就更为困难。在情境管理理论的指引下,针对不同类型(从经济的角度来划分)旅游者的应对策略主要有:
1.对经济型旅游者
经济型旅游者通常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旅游消费一族,因此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的主要策略有:(1)建立自动调价、议价系统。在分析季节变化、市场供求状况、竞争情况及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设立自动调价系统,自动进行价格调整。建立与消费者直接在网上协商价格的单独沟通议价系统,使价格更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创新价格。这种议价定价策略目前已在一些中外企业中采用。(2)定价折扣策略。在实际销售过程中,企业对消费者可以采用折扣价格策略,如现金折扣、数量折扣和老顾客折扣等策略。此外,为了激励消费者淡季购买,也可采取季节折扣策略。
2.对个性化旅游者
个性化策略就是根据旅游消费者对产品包含的内容、路线、时间等方面有个性化的需求,按照消费者不同的需求特征,来确定旅游产品价格的一种策略。
3.对豪华型旅游者。
(1)品牌定价策略。旅游产品的品牌和质量往往会成为制定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它往往对有消费能力的顾客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某种旅游产品具有良好的品牌形象,那么产品的价格将会产生很大的品牌增值效应。如旅行社对品牌线路采用“优质高价”策略,既增加了旅行社的盈利,又让消费者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心。对于这种本身具有很大品牌效应的产品,由于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完全可以对品牌效应进行扩展和延伸,利用现代科技宣传手段与传统销售手段相结合,产生放大效应。(2)声誉定价策略。旅游企业的形象、声誉成为网络销售手段发展初期影响消费者做决策的重要因素。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对网上购买旅游产品往往会心存疑虑,比如在网上所购买的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证、货物能否及时送到等。如果网上旅游企业的店号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一定的口碑,则它出售的网络商品价格可比一般旅游企业略高。(3)特有产品特殊定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要根据产品的创新性和不可替代性来确定产品的价格。当某种产品有需求时,不用更多地考虑其他竞争者,只要去制定自己满意的价格就可以。这种策略往往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炒新”,它是利用网络的独特性,用那些创意独特的新产品去满足那些品位特殊的求新型顾客的“先睹为快”心理;另一种是“炒奇”,比如某知名旅行社近年来经营所独有的服务方式、服务系统、服务特色、旅游线路、独有的导游群体等情况,通过多种宣传媒介,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有幸通过各种消费方式享受到这种奇特的旅游产品或旅游产品组合。
(二)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需求特点,运用情境管理的管理理念提出相应的对策
老年人旅游时消费特点是:1.求实性消费。求实性消费特征一般包括价格的合理性、服务的舒适性、产品的可靠性。老年人消费一般要求安全舒适、方便实用、有益健康等,而对新潮性、趋时性没有太多要求。对价格的求实性一般要求物美价廉,在我国节俭传统的影响下,老年人对价格一般较为敏感。对服务的要求是舒适、及时方便,能消除不安全感。2.补偿性消费。补偿性消费特征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消费,它是一种心理不平衡的表现,是对过去的一种补偿。在消费中表现为用现代消费水平对过去的一种追忆和比较,比较的结果大多是对过去生活某些方面感到不足和遗憾。而当生活水平较高或时间充裕时,对过去遗憾和不满的补偿往往成为他们的消费追求。3.怀旧性消费。老年人怀旧性消费心理既是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是对新生活方式较少了解和难以接受的反映。人到老年后,其行为表现往往是回忆和沿袭旧俗的心态大于对新鲜事物的学习和接受。因此,老年人往往对传统产品、怀旧产品情有独钟。4.趣味性消费。老年人的情趣性消费与年轻人不同,老年人情趣性消费的主体实际上是习惯的固化,或为适应老年人生理条件而参与休闲消费的升华,情趣大多是个人和意识品质的反映,老年人消费情趣形成一般有三方面:一是以往原有情趣的自然延伸;二是年轻时的情趣由于各种原因,离休后又重新开始;三是适应老年生活需要而培养的新乐趣。
因此,旅游企业应针对老年人旅游市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以满足老年旅游者的需求。
1.采用灵活的促销手段
促销一般指营销沟通,其目的是利用一定的推广手段去说服消费者接受一种商品、观念或想法,老年旅游市场的促销必须适应目标群体和老年人的特点。老年人积累人生经验,消费技能相对较强,是理智型消费者,因此促销必须坚持诚信可靠原则,采取相对保守的倾向,以平实取胜,促销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多渠道,注意与当地相关媒体和机构,如老年人健康活动中心、老年人大学等紧密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有效扩大促销影响面。
2.选择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专项旅游产品
由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旅游产品的某些方面要求较高,在选择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对老年人的实用性。老年人旅游受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如设计旅游路线首先要本着“短而精”的方针,经典要精炼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安排适合群体参与的旅游项目,老年人出游的目的大多以健康和观光为主,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比较适合老年旅游市场,例如:民俗风情游、佛教圣地游、都市观光游等,这些旅游形式,不仅对国内老年人有较大的吸引力,对国外老年人更有意义,同时,也可以开发一些有关老年人健康的旅游线路,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旅游企业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开发森林旅游、温泉旅游等产品和生态旅游产品。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科学化;现代化;创新
Abstract: as is known to all, of all the world's operations and activities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economy, all human activity economic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of. Below the author expounds mainly is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the significance of innovation, content, and economic management scientific, the following is only for reference.
Keywords: economic management; Scientific. Moder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管理的实质在于创新
在新的世纪,我国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符合市场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及知识创新系统,提高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和效率。在各项管理工作中都要重视创新,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积累新知识。
二、管理创新的动因
管理创新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人们希望从创新的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显示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满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伴生的是对社会、对组织的强烈责任感,这会在创新主体的思想上产生强大的激励力量,促使创新主体为了这崇高的对社会、对组织的使命而付出不懈的努力去从事创新活动,这是内在动因。管理创新还有着多方面的外部动因,这影响、激励着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共同发挥作用。
三、管理创新的内容
3.1 技术创新
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新发明、新创造的研究和应用及实施过程,还包括了这些新技术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的扩散过程,即新技术成果从开发研究和市场推广的全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可归结为管理问题。进一步考察技术创新,可以看出它主要表现在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几个方面。
3.2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主要是指根据组织的结构与运行需要,从而指引入新的制度和规范,大到如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小的如具体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制度创新实质上也归结为管理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改革已经开始了攻坚阶段———产权革命,把新的关于产权的制度安排引进经济和企业。在理论与实践上突破原来的固守“所有权”的局限,熟悉到产权是权利,是从出资者的所有权派生出来的各种行为权利的总和;它不只限于生产资源,而泛指人们排他性地拥有的一切使自己或他人受到权益的权利;产权是可分的,各种权利可以互相分离,而且同一财产的产权又可以分为若干份额。这样,产权的交易、产权的流动就真正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从而使经济蓬勃发展、兴旺繁荣。同时,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经历经营机制的创新,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真正的独立经营者,成为构建市场经济的合格的微观基础。
3.3 组织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经济组织与社会组织都必须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创新。在以往的管理理论中往往把企业视为生产函数,从而把组织创新看作是技术创新。其实,这种只是说明技术创新对组织活动所作的要求,而不是组织创新本身。我们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到组织本身则可以这样来看待组织创新:是指组织规制交易的方式、手段或程序的变化。这种变化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改变原有规则结构的性质前提下的组织度量式创新;再一类是根本改变规制结构的彻底性创新。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通过改变组织中人员的行为来提高组织的绩效。在以人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管理人员首先致力于改变人员的态度,导致人员行为的修正,从而提高工作绩效。在以组织自身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方式中主要是通过管理人员修正组织机构、改变技术、增强沟通、改变奖励办法、改善工作环境等来改变人员的行为。上述两种理论的基础都是传统的组织理论。在对传统组织理论突破后产生了以组织过程为中心的组织创新,构建出过程组织,即按过程作为构件来构造组织。以这种思路来重新设计组织,虽不是直接着眼于削减层次、部门和人员,但带来了组织构形扁平化和组织机构的精减。组织创新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我们在组织创新中不可能完全抛弃组织的历史,企望突变出一个全新的组织。组织创新要注重把握适度的原则,过于频繁的大规模的组织变动会使组织经常陷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组织功能的发挥与组织目标的实现。众所周知,经济管理是管理的一个分支,是管理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因此管理的四大要素即主体、客体、方式、目的有机结合,同步和谐地存在于经济组织中,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来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的经济活动。
四、经济管理的方法要科学化
管理方法要科学化,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管理目标,管理的各项工作都要按照反映客观经济规律要求的科学模式有程序地进行活动,它吸收和运用一系列科学技术新成果,用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提高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任何一种管理行为都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方法来实现,实现同一管理目标可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而不同的管理方法则会产生不同的功效。经济管理方法科学化从组织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讲,就是把管理的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学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形成一个以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为主、以其组织现代化方法为辅的科学管理方法体系。从组织微观经济活动的角度讲,宏观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目前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是通过改革逐步确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体制解决好国家、地方和企业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问题。国家主要通过规划、产业、政策、经济立法和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宏观干预和指导,同时为企业搞活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是国家作为宏观调控中心,需要建立高效的监督、调控组织和信息系统网络,以保证国家由直接行政干预转向间接宏观调控的预测、决策、实施以及监督、调控、考核、奖励等各项工作都按规定的步骤和标准进行,要求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和途径,以求比较经济地达到既定的目标,成功的管理不仅要确保做对事,而且要尽可能做得好,好的管理就是要做好事、对事。
五、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
管理组织现代化的内容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和微观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两个方面。宏观经济管理组织可分为以国家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调控主体和中心的国民经济管理组织系统和产业部门、城市政府、经济区等介于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管理组织系统。随着生产的现代化和社会化,各种社会组织和经济管理组织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管理组织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管理目标要有一个既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又能适应生产关系和本国社会经济制度,还能够提高管理工作效率的组织设计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程序的提高,现代化的管理组织呈现如下一些特点:
1. 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控后、确保经济发展的健康有序。微观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主要是企业管理组织形式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为此:(1)管理组织形式选择要科学。(2)机构设置要合理,符合“精简、效能、协调、灵活”的原则。(3)管理组织内部职权、责任要分明,才符合现代化管理中多级管理循环的要求。(4)组织人员配置要适当,管理人员的能力要与其职级相符,避免出现高职低能低职的现象。
2. 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组织形式下进行的,现代社会是高度组织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管理组织呈现如下一些特点:(1)随着生产的集中化,组织规模日益大型化。(2)随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管理组织日益专业化。(3)随着管理组织和工作的复杂化,组织成员日益专业化。(4)随着经济活动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组织系统更加开放化。(5)随着管理实践不断发展,组织理论日益科学化。
六、结束语
总之,经济管理的实质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以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济管理通常由建设管理转为经营管理,且建设转为经营角色的过程较长,大部分人以建设成就作为经营管理的本钱,不加以开拓思想,创新思路,不主动深入市场观念,对市场前景不进行细心琢磨研究,容易导致与市场经济脱节。目前大多数企业人员缺乏电力生产及其运营经验,若稍有沟通不到位的地方,对生产成本不能加以估算,易导致经营不善等不利的局面,转向经济管理则无法开展到底。由于电力行业长期处于垄断地位,使得企业管理不能居安思危,忽视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对经济不加以合理规划与控制,造成了电力企业的内部经济建设相当薄弱。譬如项目工程不能给出合理可行的预算管理,当然其规划到实施,也是受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影响的。所以,制定人性化的人员管理制度和财务规划制度对于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型电力企业也是尤为重要的。现代电力行业需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经济管理手段,对电力行业的发展进行实时的分析、控制和决策,实现经济管理。
二、二次探讨电力企业经济管理原因
国有电力行业发展中,一直坚持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安全方针,以“安全第一,质量第二,效益第三”为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成本管理也是围绕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经济效益为基础,但此方法在国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作用是体现不出来的。此外,国有电力行业管理流程不够优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全面安全经济预控和监督工作不够完善,以及企业整体的效益观念不够清晰。因此,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电力企业转向经济管理型二次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三、电力企业现状改革措施
(一)明确经济效益与安全的关系
电力企业在市场化条件下的效益关乎其在市场中的生存与否。目前,企业虽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知道“以安全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但在实际经营管理中,由于责任、利益的直接关系,加之相关制度的缺失,造成经济效益与安全未能合理化运用,往往安全大于经济效益,出现过度维修、改造等脱离市场需求的经营现象,可能导致企业效益逐步降低。由此可见,经济效益与安全关系的重新明确具有重大意义。电力企业要结合实际,有全面的安全培训计划,树立严明的纪律,加强各级人员的责任心,使工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安全生产的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为电力企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明确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种科学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及考核,此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依存补充,集成体系,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投入先进科学技术,使得成本控制管理更加符合实际情况,起到管理控制与考核的作用。生产过程中,成本预算的编制人员需要关注可能影响价格和定额的因素,比如国家宏观调控及电力行业市场行情的变化等,从而能够把握市场走势,给出切合实际,合理控制的经济预算。
(三)检修、维护及施工外包,逐渐脱离业主管理
由于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发展,某些电力企业可能存在仅有资产权,而营业方面交由乙方。比如在某些发电企业中有着这种观念,以运行生产和发电效益为主,维护和检修等仅作为辅助措施维持生产发电的持续性存在。对某些辅措施往往忽略无几,未加以重视,常常在这些方面出现不可弥补的重大事故,那时后悔莫及已晚,从而降低了企业效益,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导向,以先进的信息化为动力,以企业雄厚的文化为基础,才能使一个企业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市场拥有站稳脚跟的竞争力,电力行业也不例外。只有不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过程中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才能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才能使得电力行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四)汇集凝聚力,集中一切优势力量,增强核心竞争力
是否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了竞争优势,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优势,扩大对外界的沟通渠道,完善内部的管理层次,提高管理的质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立于不败之地。增强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要有熟练、先进的技术力量以外,还需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从而促使电力企业能够经济有效的长久经营。电力企业要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统一全体员工的安全思想及企业的集体荣誉感,造就技术精湛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迎接多变型的市场挑战,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认清形势,创新思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论文关键词:高技术企业;经理激励;经理人力资本理论
一、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是解决高层经理激励问题的重要手段
自从人类社会发明了企业这种组织制度以来,对企业激励问题的研究就始终是经济学家挥之不去的情结,激励问题与激励机制的设计也就成为企业制度安排永恒的主题。从现代企业理论的角度看,企业的激励问题实质就是经理激励问题。职业经理在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中,已经成为主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对企业激励问题研究的重心已经由对一般员工的激励机制设计转移到运用经济制度安排来激励和约束决定企业前途的高层经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实现企业内部各利益主体的有效制衡,从而实现企业稳定成长和长远发展目标。
经理激励问题在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表明,高技术企业不但存在着一般国有企业中经常出现的59岁现象,更多的是中青年核心员工频繁的跳槽,以及由此带来的无可挽回的人才流失、技术及专利失密等问题。这些现象和问题固然是我国市场经济过渡期的伴生物,但无不与目前高技术企业内部缺乏活力的激励制度安排有关,从一个更广泛的意义上看,也与高技术企业的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密切相关。这个问题不及时解决必将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是影响到在WTO规则下能不能与国外高技术企业平等竞争的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加快我国高技术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改革进程,实现高技术企业经理激励制度创新是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看,股票期权制度是一种能够为经理提供持续激励的有效制度安排。而从我国近年的实践看,股票期权制度已经不是要不要实施的理论问题。而是如何实施,在多大范围实施的技术性问题。
二、高技术企业适于并应率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
经理股票期权(executivestockoptions,ESO)是现代企业激励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经股东大会同意并根据特定的契约条件,授予经理在未来的某一段时期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股票的选择权,通过经理取得股票的代价与市场该股票的预期价格差,形成一种经理与股东共担风险、分享利益的长期激励机制。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经理股票期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与一般的企业激励手段相比,经理股票期权激励具有以下突出的特征:
第一,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时间特征看,它是一种过程激励,是事先、事中、事后激励的有机结合。经理股票期权的过程激励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可变报酬激励”,二是“企业所有权激励”。股票期权的可变报酬激励是在经理取得股票期权之前发挥作用的。在经理股票期权计划下,经理的一部分现金报酬被具有不确定收益特点的股票期权替代。经理为使自己的报酬不断增加,就必须慎重决策、努力经营,使公司资产不断增值,赢得股民信任,推动股票价格上升。这样,经理就可以通过行使股票期权计划所赋予的权利获得不断增大的报酬,从而经理的行为与公司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就紧密地联在一起。于是,经理股票期权就收到事先、事中和事后激励的综合效果。企业所有权激励是在经理行使股票期权之后发挥作用的,当经理持有本企业的股票时,他们也成为企业的股东。这样,经理没有理由不无时无刻关心自己的企业。
第二,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空问特征看,它是企业内部契约激励与市场外部激励的整合。一般薪酬(如工资)是通过企业内部事先确定的“和约性收入”。只要企业和经理签订的和约具有法律效力,无论企业的绩效好坏,企业股票市价的高低,企业都必须按照合约支付薪酬,因此,这部分报酬基本上不起激励作用。但是,在股票期权的安排下,经理的薪酬由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行使期权得到的风险收入)构成。显示出较强能力和素质的经理能够得到更多数量的股票期权和更优惠的行权条件,也即意味着他获得更大的激励。由于股票期权自身的特点,它的收益更多地决定于股票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经理经营好,股票价格高,经理行权后的报酬就高。因此,股票期权制度安排实现了外部市场激励对企业内部激励的不完全替代,即体现了企业和市场内外激励的双重整合。
第三,从经理股票期权的激励效应看,它具有低成本、高风险、长期性的特点。实施股票期权激励需要企业支付较少的现金流成本,这是因为作为激励的股票通常是企业增发或库存的股票,不需花费企业的现金。这样,对经理的激励来自于股票市场。低成本性还表现在股票期权制度的运行降低了因两权分离带来的成本。通过股票期权,将经理的薪酬与公司长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联系起来,从而激发经理的工作努力和创新精神,可能将成本降至最低水平。高风险性指经理股票期权对企业中经理人力资本的价值充分肯定,提供强势激励的同时,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经理经营不善,或股票市场失灵,经理将所获无几。又因为股票期权制度具有延期支付的特点,如果经理在合同期满之前离开企业,他就将丧失本来可以获得的期权,这样就加大了经理离职的机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经理股票期权是激励和约束的统一体。长期性特征是指股票期权对经理的激励是长期的。由于股票期权从赠与日到行权日之问一般要相隔若干年时问,经理若要想通过股票期权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他就必须在若干年内都努力经营,以使本股票的市场价格到行权日时最大限度高于它的行权价。这样就促使经理把企业的长期发展放在首位,以保证企业股票市价长期看好。
从产业特性和产权特性看,高技术企业最适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与传统的国有企业相比,高技术企业内部产权清晰,发展思路明确,其成长与经理市场、金融市场、股票市场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并且较少有国有企业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避免所有制问题带来的诸多制约。高技术企业也是高级人力资本密集的地方,在高技术企业率先实行经理股票期权制度,有助于凝聚人才、吸引人才,进而在WTO框架下与国外高技术企业相抗衡。
三、从经理人力资本理论看经理股票期权制度设计中的激励效应
经理股票期权制度设计中的激励与约束效应,可以从现代企业理论中找到有力的解释。如威尔森与斯宾塞等人创建的委托理论、科斯开创的交易费用理论、威廉姆斯与克莱因等人的资产专用性理论、阿尔钦与德姆塞茨等人的团体生产理论,以及张维迎提出的企业的最优剩余分享制假说。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激励和约束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独特的理论模式。笔者从经理人力资本理论出发,为高技术企业实施经理股票期权寻求另一种经济学解释。
(一)经理人力资本的特点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主要是通过后天努力而形成的能力,其大小取决于人们后天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等因素。其特点,一是人力资本同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罗森指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限于体现它的人”。一个人的人力资本却是无法被剥夺的,它天然归属个人,并且只能由其天然的所有人实际控制着这种资产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力资本具有能动性。由于人力资本与人天然不可分离的特点,一旦人力资本的私人产权得不到保障,它的生产效能会马上主动下降直至为零。三是人力资本有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倾向。四是人力资本本身具有收益递增的重要特征。
高技术企业中的经理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企业的经理拥有的优良管理素质和能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本。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在于其自身生成周期较长、培养成本较高。经理人力资本还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专用性。较之普通人力资本,蕴藏在职业经理身上的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专用性。这种特质来自于经理的高度自信和敬业精神、坚定的意志力和竞争意识、持久的创新精神,以及敏锐的潜在利润捕捉能力。用威廉姆森的话讲,是指工作中有些人具有的某种专门技术、工作技巧或拥有的某种特定信息,可以称之为企业家才能或经理人力资本,它比物质资本显得更为稀缺,更具有专用性。拥有专用性资产的经理如若退出企业将会给本人和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为失去与物质资本相结合的机会,这种专用性资产难以在企业外部发挥经济效能,而企业的金融物质资本同样失去增值的机会。
第二,团队性。经理人力资本的经济效能的充分发挥必须依赖于其他非人力资本的协作。这是因为经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导致了程度更深更广的社会分工,只有参与社会协作,经理人力资本才能更多地创造出“集体产品”或组织租金,并在一定程度上占有这个租金。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的团队特征实际是经理人力资本的团队特征。
第三,创新性、风险性。经理人力资本不同于一般员工人力资本的重要属性是,经理是企业发展的创新主体,他承担着引进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重任。同时为了追逐经济生活中潜在的利润,他还必须承担经营决策中的巨大风险。
(二)经理人力资本与经理股票期权激励
在传统企业时期,由于物质资本的稀缺和普通人力资本的相对丰裕,企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本。企业中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也是经营者)占据着统治地位,占有全部剩余索取权;物质资本所有者的利益高于一般要素所有者的利益;企业的最终所有权和控制权高度合一。在工作努力容易被监督以及产出能够准确计量的条件下,普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回报只能是工资。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加强,企业内在地需要职业化的、具有较高资产专用性的经理,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开始分离,同时还伴随着企业的所有权的分散(股份化)。
此时,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回报除了薪金外,开始占有一小部分企业剩余即奖金。而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具有专用性特征的经理人力资本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加稀缺,职业经理的知识、经验、技能,日益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于是,物质资本的所有者与经理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的角色发生了逆转:经理人力资本开始主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新古典经济学要素分配理论中的工资决定理论遇到了障碍,传统薪酬制度已不能体现这一稀缺性资源的产权价值。薪金无法起到激励的效果。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应运而生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首先,从经理人力资本与经理天然不可分离、能动性的特征看,对经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激励要有足够的广度和强度,以保证经理人力资本经济效能的最大释放,而不至于使经理人力资本流失和价值缩水(比如难以观测到的偷懒行为等)。由于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完全决定人力资本使用和发挥的状况,而其他人要使用这种人力资本,则必须对其所有者进行激励。
这也就是说,股东必须承认经理的人力资本价值,并给予相应的剩余索取权。股票期权以期权的形式让企业经理获得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实际是企业对其人力资本不可替代作用的承认和肯定。作为经理,要想使期权收益最大化,就必须努力使公司股价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使经理与股东两者的目标函数达成内在一致,从而减少经理的短期行为及股东对其进行监督的成本,起到激励相容的效果。可以说,股票期权的方式既实现了经理人力资本的价值(期权),同时也体现了劳动收入(工资)。还可以换个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由于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或否认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不可分离以及能动性的特征,又因为无法消灭个人实际控制其自身人力资本的事实,企业的人力资本最大幅度缩水,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这里假设不考虑意识形态和政治动员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企业经理却通过非法减价的形式大肆攫取企业里的公共财产,以非法手段主张其剩余索取权。
其次,从经理人力资本的专用性特征看,其所有者应当像物质资本的所有者那样享有剩余索取权。由于剩余索取权是企业收益与事先可以确定的“合同报酬”差额,即由于经理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协作生产的集体产品或组织租金,那么为了激励经理服从于企业剩余最大化的目标,而使具有创新精神和承担经营风险的经理占有部分集体产品,就理所当然了。股票期权以期权的形式让企业经理获得了企业剩余索取权,可以避免这种专用性资产退出企业或要挟而造成的巨大损失。这里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取得了对等的地位,甚至,经理的控制权更大。
随着高校学分制模式的推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因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依赖性强而产生违纪、延迟毕业等学籍处理的情况不断发生。学籍异动已经成为影响高校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被动的学籍管理已然无法满足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原有的管理模式将无法适应现代管理要求。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考验。
二、学业预警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实施方法
以黑龙江省某高校为例,从监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为出发点,通过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面向每一名学生构建多元一体的警示工作系统。下面我从预警的工作原则、类别和等级、程序及帮扶措施等方面介绍如何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学业预警制度是通过对学生每学期的出勤、违纪、成绩等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对因学习目标缺失、动力不足、自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违纪、学业滞后、延迟毕业、受学籍处理乃至退学的学生及时进行警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范、补救、帮扶措施,将传统的“事后处理型”管理改为“事前、事中预防型”管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信息沟通和危机干预制度。
(一)预警工作原则
学业预警本着“以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坚持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工作方式和思维,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和默契;将“外部监控”与“内部机制”相结合,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将“家庭教育”与“学校培养”相结合,实现学校、家庭联动预警,形成学生、家庭、学校间积极互动、互补的良好局面;将“普遍性监控”与“个性化帮扶”相结合,构建由学校领导、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任课教师、学生干部以及“学困生”家长组成的爱心帮扶体,以帮助高校中学习困难、心理困难、面临学籍异动的学生走出困境;将“静态档案”与“动态跟踪”相结合,为每个预警学生建立预警管理档案,经常性跟踪学生学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
(二)预警类别、等级
1.预警类别考勤预警、学分预警、成绩预警、学籍异动预警、毕业预警、处分预警。2.预警等级学校实时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审核,并对其所产生影响的程度,发出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从低到高分别是蓝色预警、黄色预警、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四个级别,同时对于没有预警的学生标注绿色。
(三)预警程序
1.确定预警学生名单。根据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学习成绩及其他相关情况确定进入预警范围的学生。2.下发预警通知。向预警学生下达《预警通知书》,并将名单发给相关部门及任课教师,进行重点关注。(1)分析预警根源。辅导员通过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谈心、交流、沟通等方式查找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2)建立预警档案。辅导员记载学生受预警的前因后果、帮扶转变情况等,建立受预警学生档案。(3)制订整改计划。依据个人特点制订整改计划,明确整改目标、内容和时限等方面。(4)预警等级变更通知。学生受预警等级发生变更时要及时通知学生及家长。
(四)预警学生帮扶措施
1.建立教育体系。针对学生不同情况开展系统全面、针对性强的教育活动。2.建立帮扶机制。对受到预警的同学确定一对一的帮扶联系人。3.建立重点关注机制。重点关注受预警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及时反馈。4.建立定期谈心机制。定期与预警学生的谈心交流,掌握学生现状。5.建立分级监护机制。实行三级预警监护,一级监护是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干部;二级监护是学院管理者;三级监护是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同时建立家长监护制度。6.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定期进行情况反馈,做到辅导员与学生干部间、与学生家长间、与任课教师间的沟通与反馈,辅导员与学院管理者的反馈与汇报,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的反馈与汇报。
三、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效果
在我们对黑龙江省某高校的预警制度实施前后各类数据的比对、分析中发现,实施学业预警制度以来,学风有较大程度的好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明显改善。毕业前补考人数减少,延长修业年限人数减少。2012年延长修业年限学生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3.16%,2013年延长修业年限比例为2.90%。2.学生因学习成绩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减少。2013年受到学籍异动处理的人数较2012年减少了72.79%。3.学生受到各类预警人数明显下降。以2009级学生为例,2012年有315名学生受到预警,2013年仅21名学生受到预警。4.学生受到预警的级别在逐渐降低。大部分受到预警的学生在经过帮扶后取得了较大进步,有89%的学生预警级别从高一级别降到低一级别,也有43.3%的学生解除预警。5.学风逐渐好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增强,学生课堂出勤率、自习室利用率、图书馆资源利用率均有提高;学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奖人次逐渐增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提高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预警过程有效督促了学生按照学校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要求,努力完成学业,加强素质修养,减少或避免学习和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了高校整体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校园稳定。由学校管理部门、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建立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多方协作、齐抓共管的平台,适时的引导和及时的干预,大大减少日后可能因学籍异动而产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同时,通过预警的警示作用,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尤其是二次违纪开除学籍的违纪现象,控制了校园稳定高危人群的扩散。通过学业预警制度的实施,营造了和谐的校园氛围。学业预警制度更加注重营造和谐温馨的校园环境,更加关注、尊重和爱护学生,更有利于学生、家长和学校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创造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研究结论
论文关键词:班级,精细化,管理,思考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以制度建设和民主管理为主要的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
“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是学校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班级精细化管理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关键,它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果”论文提纲格式。要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教育管理论文,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
1 树立班级管理精细化意识,统一思想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策划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个学生都直接参与班级管理上来,让其体验和感受,这实际上就使每个学生都树立了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让他们觉得我们这样做定会收获很多。同时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的实际去落实,也可先召开班委会、小组长会,广泛宣传,逐层强化。
2 以情感拉近师生的距离,感化学生的心灵
教师对学生怀有真诚的感情,尊重学生,关心、体贴学生,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所以,在整个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时刻要做到责任心、爱心和细心教育管理论文,腿勤、眼勤和嘴勤,真诚、公正的对待评价每一个学生,无论品学兼优,还是品学均差,做到不偏信偏爱。
3 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依托《学生手册》和学校精细化管理有关规章制度,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全面可行的《班级法规》,从班级管理目标、活动、评价、反馈等方面实现了班级事务的组织、管理、教育和控制功能的动态体例,使班级工作做到有章可循,避免了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持之以恒地落实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增强学生的自控力与形成班级良好的班风协调起来,使班级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科学化。
(2)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营造精细化管理环境
在学生民主选举和推荐基础上扩展班委会作用平台,细化分工指责,强化监督力度,为班级精细化管理营造“自主、开放、立体”的管理环境论文提纲格式。更突出了班委会的服务理念,为班级精细化管理奠定了学生自主管理的原则和基础。
(3)细化班级公约,严格考核
班级公约是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基础,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有法可依,同时也使班干部在管理班级时有章可循教育管理论文,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如制定学生行为考核表,其内容涉及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如迟到、出勤、课堂纪律等,每项都有一至两个负责人,负责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学生干部。一系列具体而又操作性强的考核表,包括早操考核表、奖分原则、扣分细则等内容的精细化管理制度,是精细化管理的前台,由此调动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增加了责任人责任意识,凝聚了班级集体意识和团体荣誉感,确保了精细化管理实施的力度及针对性。
4构建班级网络式管理模式,实现人人参与
班级管理的精细化在于管理网络化。它不同于规范化,它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为严格细致的管理方式。即“班主任——班委会——值日班长——小组长——每个同学”的管理网络。要求“人人都是管理者”,因此,必须建立一种立体的网络式的管理模式,来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管理潜质,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最大作用,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精细化。
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变传统的“层级化”为“多方位网络化”管理制度,通过班级岗位的多样化设置及动态管理,把班内大小而琐碎的工作分配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是官教育管理论文,都是班内主人,实现前面所说的要求,同时接受监督又是被管理者论文提纲格式。另外,班级管理的精细化还要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做好详细记录,及时表扬先进,鞭策落后,最终落实到期末思品考核等级与个人先进评比上来。
5发挥团队精神,逐步完善制度
管理的精细化必须树立良好的团队精神,建立适当的监督体系,定期反映精细化管理的进度和突况。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发挥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在精细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民主性原则,对待学生中间所发生的问题须民主对待;②集中性原则,培养团结的意识、团队精神,必须坚持在民主的基础上进行集中;③加强制度建设,团结是制度控制下的团结,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④竞争性原则,团结并不排斥竞争,竞争是促使班级进步的有效手段。当然教育管理论文,对于实施精细化管理所导致的竞争加剧,应正确引导,避免小集体之间的互相抵触。
总之,班级管理的精细化,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服务性、实践性和教育的创新性,就是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通过爱心、细心、宽容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一步一个胶印,稳定的提高,成为一个德、才、能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吴翔江.精细化管理的认识与实践[J].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04,(07) .
[2]潘玉堂.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的思路与做法[J]. 当代教育科学, 2007,(Z2) .
[3]周俊峰.班级的精细化管理[J]. 科技信息, 2009, (11) :458
[4]马中艳.浅议如何营造良好的班级气氛[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17):156
[5]肖敬贤,肖东科.浅议中学班级管理的四项准则[J]. 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7, (06) .
[6]尹才忠.精细化—-班级管理之灵魂[J].职业圈, 2007,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