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传统教育的例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教育的例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教育的例子

第1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一、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涵义

第一,人事管理。

在“人”与“组织”科学化管理观念的历史演进时间不超过百年,过去总以“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视之,着重于行政事务层面的管理。1940年代的“劳工关系”,50年代的“训练议题”,60年代的“法规、薪酬与考核”,是人事管理的“主轴”。

英国人事管理协会(Institute of Personnel Management)在1963年的金禧纪念刊物上,为人事管理做出如下的阐释:”人事管理包括所有管理人的责任,亦是指那些受聘专门担任这类工作的人。人事管理是管理范畴中主要处理工作中人的问题,以及人与企业的关系。”肯普纳(Thomas Kempner)编撰的《管理手册》辞典,则将人事管理解释为:”管理过程中关于政策、程序及实务的工作,以控制组织中员工的招募、遴选、培训、晋升、报酬及工作环境等。”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

随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信息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的变迁,企业景气的循环,劳动市场人力供需的变化,劳工立法趋于严谨,以及全球化的竞争趋势,个人自由意识的高涨、个人价值观不同于往昔。现在企业面临更为复杂的、自由化的经营环境,特别是人力资源的全球化配置,使得传统式的人事部门由“组织”面的切入,即人员招聘、绩效考核、技能培训、薪资福利、员工沟通等经常性的人事行政工作,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迅速转型到以“员工”面为切入点,将个人与组织的目标结合为一,使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逐渐提升为更具层次感和人性化的角色,也使得传统人事的功能,从次要的、非重点的角色,提升到主要的、核心的角色。传统的人事工作除上述的一般性行政工作外,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事工作的内涵扩大到人力资源的规划、组织发展、人员培养、绩效考核、目标制定、薪资管理与弹利制度、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劳资关系等各项重要课题。

二、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

第一,管理观念的区别。

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力为成本,往往以事为中心,注重人员的管理;而人力资源开发则把人视为一种资源,以人为中心,强调人和事的统一发展,特别注重开发人的潜在才能。因此,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重视智力的投资,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是从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再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境界,以确保企业在竞争的过程中能更成功。协助高阶主管在订定公司的策略与计划时,能纳入有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为配合企业使命、发展意图、实现目标等的达成,现代人力资源工作也需要参与制定和规划公司的成长计划,并协助将事业计划转为人力资源计划,明确地订定培养和招聘人才的质量目标、时间规划等,即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具备能够协助公司成功执行规划目标的责任。

第二,管理重心的转移。

传统的人事管理强调以“事”和“物”为核心,人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加强调以“人”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各项工作均围绕人的能力展开。传统人事管理偏重于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更加注重从企业长期发展策略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人文关怀,人性化管理和更前瞻的眼光与作法,找出企业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短板,加以优化,以迎接企业所面临的内外在经营环境的挑战。

第三,管理视野和内容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招募新人,填补空缺以及核发各种福利待遇。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工作内容上大大扩充,还要担负工作设计、规范工作流程、协调各层级员工的工作关系。 根据Milkovich等人的定义,训练(training)系“基于使员工更符合工作要求而进行一连串培养技能、规则、概念之系统历程”,而发展(development)则为“提升员工竞能与动机,使能为公司未来带来价值的长期历程。”基于上述愿景,如果询问企业“训练发展”的重要性,答案几乎都是有定的。但是当进入实务运作时,这个重要性可能会落在一连串具有实时效益的活动之后。事实上,学习可能是一种长期、内化的历程,其不必然立即外显,也不应诉诸于实体交换,而是知识活动价值的开端。随着多次累积与反刍,渐次深化,在一定的阶段,自然浮现相对的表现;如果只是着眼于交换观点,则反而不能顺遂。

第四,管理原则和方法上的区别。

在日常管理中,传统的人是管理大多制订有许多管人、管事、管物等多方面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规章制度的运行,保障了组织结构日常的整体工作能正常、有效地开展。这种传统的人是管理虽然能够统一本机构员工的工作节奏、工作步骤,发挥他们的协同作战能力,但由于过于强调统管性,往往不利于员工创新思维的发展。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完善常规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往往是其工作内容的先决条件,在建立一套以职工为本的独立全面的工作管理办法后,更重要的是通过“能位匹配、互补优化、激励强化、公平竞争”等原则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公司取得巨大的人力资本收益。因此,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差异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进行最优化,根据其特点安排最合适的工作,注重强调员工的成长和价值,突出人性化与个性化。

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第一,为员工开展咨询服务。

举凡与工作无关的私人问题或疑问,皆可透过员工咨询服务得到询问,并得到人员的协助处理生活锁碎大小杂事。例如,法律税务、投资理财、进修课程、医疗问题、房屋维修……等各种对生活大小事的疑难杂症。

员工咨询服务的首要工作,是要让全体员工知道”窗口”在哪里,咨询方式可安排直接面对面的咨询,或设立电话专线咨询。员工咨询服务可做到的要及时答复,马上解决,暂时无法答应的问题,应随即交给有关负责单位处理或改善,并做追踪的工作,不可不了了之。

第二,举办各类活动及社团营造和谐氛围。

第2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顺从心理定式;胜任力;绩效卓越者;辩证的卓越者

[中图分类号] F272.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04-0063-04

本文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06JZD0021)的阶段性成果。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逻辑是追寻辩证的卓越者。

从前,在劳资对抗的严峻形势下,产业关系(IR)得到极大关注,产业中的劳资人事成为该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并有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学科“黄金时代”(王一江,孔繁敏,1998)[1];然而1970年代起,随着经济潮流的转向对过于狭隘的人事管理研究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企业需要从更开阔的视角去考虑如何协调组织内的资源,时代呼唤人力资源管理(HRM)的到来,它要求这种管理具有战略性和主动性,更适应当今组织的管理模式和发展趋势,人力资源不应该只看作成本,更应看作资产(Asset)。就这个意义说,从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管理的一次飞跃。

然而,事实上管理的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不仅仅是从产业关系到人力资源管理这样一个术语的更替,如何在其内涵中获得可操作性指导才是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真实含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事实是,在当今的组织里,人力资源管理正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革(杜波依斯,罗思韦尔,2006)。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也许符合了这种潮流,逐渐在实际经济管理中得到运用。

像以往的情形一样,这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既具有克服以往不足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考验。如何更为准确的把握其整体内涵,直接关系到理论的实施和有效性。此外,跟随经济的发展,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最终也面临历史的再次选择。

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思路,首先从顺从心理定式的角度阐述现有人力资源所面对的困境,然后讨论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发展而来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提出追寻绩效卓越的胜任力是这种管理理论的核心,在第三部分讨论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最后,从辨证的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顺从心理定式: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及问题

不同于从前的产业关系的人事管理,发展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增加了更多的内容,它不是被看作仅仅是特定职能部门的责任,相反,人力资源管理表述了某个组织环境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用以鼓励甚至指导管理行为面向人来展开(比尔等,1998)[2]。然而这种管理理念如何作用于实际管理仍只具有意向性,以往人事管理的方式因其实施的便利性,更多地主导着现实中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一种刚性效应。

对于上述情况,杜波依斯和罗思韦尔等人(2006)[3]认为,“曾经一段时间――并非很久以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HR Management practitioners)被期望成为像组织里面的交通警察。……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职责就是记录那些法律不容或者是与组织政策相悖的行为,然后惩罚违规者。”因而,归结起来这种管理可以称为是一种顺从导向的管理,顺从心理定式(Mental set)①在其中起决定作用,这是人事管理刚性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必然反映。

由人事管理刚性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定式是管理者追求规避风险,希图通过规范的形式化过程来完成人力资源的管理职能,因此,以工作分析(Job analysis)作为人力资源各种活动的基础的管理必然成为当前的实践和理论主流。这种按图索骥的管理模式并非一无是处,它的确在具体实践过程和理论说明中起到了积极作用。Walker(1980)从四个维度详细的考察了职务分析的目的,并且说明其对人力资源计划的重要性。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的工作描述书(Job description)说明了任职者从事的任务、职责以及责任等职位情况,而工作规范书(Job specification)则反映了职位对任职者必需的最低工作要求,包括知识、技能等其它特征。基于这种工作分析,形成了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机运行系统,如图1所示:

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优点在于能够形式化说明任职者需要完成的活动,并且在一段时期十分有效,而缺点是在工作日益知识化的时代,它无法明确描述符合组织要求的可以量化的产出或者结果,是一种过程导向的管理模式。从理论上来说过程导向与结果导向的管理在效果上具有同一性,并没有优劣之分。但这通常需要与具体的工作环境――方法的约束条件――相适应,在没有充分的相应条件下实施既定的管理模式很难获得期望绩效。因此,这让形式上完整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质上仅仅是一个急待完善的半成品。随着经济竞争的加剧,刚性执行这种基于工作分析的人力资源管理必然无法让企业跟上变革节奏,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表现为企业不断的忙于寻找求职者,同时不断发生员工流失,在组织中员工和管理者都对面临的问题不知所措,人们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却不知问题出在何处。

基于这种问题意识,无论是管理实践者还是理论研究者已经开始寻找问题的本质原因,与此同时,相应的操作实践也从“选、育、用、留”四个方面展开了尝试性的革新。值得关注的是,通过引入互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成为革新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性手段。借助于这种网络化技术,它实际上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通过集中式的信息库、自动处理信息、员工自助服务、外协以及服务共享,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员工服务模式的目的。但是在顺从性思维模式的主导下,这种所谓的新模式无非是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权宜之举,并不能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在知识经济日益重要的社会环境中,能够充分释放生产力的决不是技术本身,而是生产技术的创造性,即生产者的才能。

实践表明,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过于强调形式而忽略了其管理的本质内容,过多地强调了操作的规范性,这造成管理者不愿意采取积极的行动去释放组织成员的才能,因为这要求采用更灵活多变的探索新方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过高风险,从而产生大量的组织成本。这种固守形式的行为无疑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更大发展,无法跟上变化的节奏,变革的形势却要求打破原有的顺从心理定势,形成迥异于以往角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念,从而让人力资源发挥更大的潜力,是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二、基于胜任力的卓越者:新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传统的人力资源理论的确给予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内容,并且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的框架。正是这种框架的要求,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会仅仅停留在这种状态,如何充实其内涵,使其更为符合组织形式的发展与工作性质变化的需要,成为目前的急需的任务。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在《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提出的胜任力理论,为新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克服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局限具有重要意义。[5]他认为组织实现目标的关键是能过识别组织中的胜任力,即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 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自麦克利兰首次提出“胜任力”的概念后 ,学术界对胜任力的研究便逐渐增多。Klemp(1978)、Boyatizis(1982)、斯班舍Spencer等(1993,1994)[6][7][8][9]对胜任力理论进行了更为全面的阐述,他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胜任力的界定、胜任力的分类和胜任力模型(张兰霞,闵琳琳和方永瑞,2006)[10]。综合各种论述,所谓胜任力通常是指在一个组织中绩效优异的员工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

从“胜任力”内涵的定义中可以发现,胜任力的理论的关键在于寻找组织中的绩效卓越者。通常来说,在组织中一个绩效卓越者具有的明显优势是能够主动完成组织的目标,而不是以顺从心理定势来消极地履行职务说明书,他通常具备灵活处理工作任务的快速变动,他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可以满足组织的多种经营需求。因此,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从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来寻找卓越者,具体则需要从知识、技能、个性、动机、价值观、态度、自我形象或社会角色等角度将企业中的绩效卓越者和绩效达标者进行对比,从中挑选出绩效卓越者的特征和达标者的特征,最终将组织中的绩效卓越者和绩效达标者区分开来(杜波依斯,罗思韦尔等,2006)。一旦企业获得绩效卓越者,一个组织将具备剩余优势,为组织适应变革赢得更多时间和竞争力。

由以上论述可以肯定,不同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关注于人,即寻找出卓越者,然后才关注他或她的产出和结果,用胜任力特征改造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而基于这种理念,胜任力将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至此,组织将形成一个拥有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如图 2所示:

在这个系统中,胜任力模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各个职能模块相互联系的纽带,通过胜任力模型的不断完善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发展。在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胜任力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和核心,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胜任力的开发和管理来实现的。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胜任力管理和胜任力整合。整个管理模式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形成一种柔性的组织形式,不断的识别出组织内的胜任力特征,保持组织总是置于卓越者工作之中。这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使组织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从而有可能打破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僵化程序。

从基于胜任力的视角,释放员工的生产力,从而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有效,这无疑是一种理念的革新,它不在是在形式上强调生产者需要完成多少过程,而是从目的上告诉工作者最终他需要实现的结果是什么,至于具体的工作形式,以及其需要具备何种技能,工作者最具有权威,他熟悉他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他可以选择他认为适当的做法,而不仅仅拘泥于老观念和老传统。正是没有传统框架的束缚,工作者将会主动地去完善自己从而让自己不仅仅适合当前的工作,而且具备胜任发展中的工作。让员工变得更为卓越,在发展中不断跟上变化的步伐是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

三、对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挑战

尽管胜任力的理念拓展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获得了普遍关注,并且在某一些管理实践中展开了应用,但远没有实现变革的预期目标,人们对胜任力本身还持有很大疑问。在没有满意回答对胜任力的诘问之前,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注定只能在讨论中进行。

针对胜任力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胜任力的精确属性是什么。的确,在目前诸多胜任力的定义出现了许多不同含义的解释,这导致胜任力这一术语无法清晰、一贯的加以理解。以至于Zemke(1982)不得不承认关于什么是胜任力,什么不是胜任力,并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完全一致的意见,“胜任力、胜任力特征、胜任力模型、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都是一些噱头,单词本身并无意义,定义它们的人想要它们是什么意思就可以是什么意思。”[11]尽管在此之后,大量理论工作者为此付出巨大的努力,状况依然没有有效改观。目前在中国,基于胜任力的模型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运用,例如在企业、学校、政府以及金融机构等部门都展开了胜任力模型的建立,给出了所谓的胜任力清单,但是这些都徒具形式,所谓的胜任力不过是将以往的工作说明书写的更为冗长。

针对胜任力的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度量胜任力,以及其所带来的收益值得建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

首先识别胜任力将是一件非常艰难、细致和长期的工程,它的识别并非像它所给出的直观意义那样简单,人们无法在短期内肯定某种个人特征就是胜任力。它要求非常耐心而又富有经验者通过不断地分析绩效卓越者的行为。此外如何克服因为识别胜任力所导致的费用也是一件不能忽略的事情。很多的胜任力模型之所以无法实施很大原因在于过于简单地寻找卓越者的行为特征、动机和态度,因为过少的经费无力支持仔细而详尽的分析。

其次,如何检验胜任力所带来的收益。尽管从理论上讲,可以假定检验环境的确定性来分析具体的胜任力的效度,但是在实际观察中,不可能存在这种类似真空的环境;此外,胜任力所带来的收益并非在短期内可以实现。因此,如何获得具体的验证方法测定胜任力的效度,从而获得胜任力的收益在目前仍没有进展。正是这种不可验证性导致现在的胜任力清单往往比较求全,面面俱到,将某些非胜任力要素列入其内,而这可能影响胜任力模型的解释力。一旦一个组织发现其所花费的成本只可能获得一个套套逻辑,必然影响到组织对胜任力模型的采用。

针对胜任力的第三个挑战是,如何改造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并非是在从前的管理模式上机械照搬,它需要相应的实施环境,例如,追求变革的动机,良好的组织文化等等。而在目前,顺从心理定势仍主导着管理方式,成为运用新管理的阻力。一个企业或组织是否能够下决心改变现有状态,将会是一件极具挑战的工作。

综上所述,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现实意义在于提出了问题,并且给出了改进的途径,但在实践方法中仍乏善可陈。因此,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否会成为新世纪的潮流,将待时间来检验。

四、永远的卓越者――辩证的卓越者

考察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可以发现,其实质在于最优化使用组织的人力资源,不断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因此,为了满足这种本质要求,管理者不仅仅需要寻找足够数量的劳动者,而且需要发掘符合组织目标的卓越者,这是从近半个多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总结获知的。然而这不是历史的惟一启示,更重要的是历史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的辩证发展逻辑,卓越者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从前它适合于科学管理,具备的素质是满足一定规范的工作技能,操作性素质是关键。基于这种要求,注重形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流行开来。而发展了的卓越者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中具有更多的素质,它需要在工作中获得绩效卓越,而不仅是满足工作要求,追求剩余优势是竞争的关键,它为组织的转型赢得缓冲的时间。

正是在上述意义来看,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符合这种工作环境的要求。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基于胜任力的绩效卓越者将在未来被替代,胜任力不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发展目标。可以预料到的是,由于过于注重胜任力的获得,不可避免地导致工作中的不和谐,这种不和谐不是来自于工作本身,而是来自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这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又一个障碍,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

历史不断地赋予卓越者具体的内涵,因此永远的卓越者将是辩证的卓越者。

[注 释]

①所谓心理定式就是用处理从前问题的方式处理新问题的倾向。参见格里格和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王一江,孔繁敏. 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迈克尔•比尔,等. 管理人力资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

[3]杜波依斯,罗思韦尔,斯特恩和肯普.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董克用,叶向峰.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McClelland,Davi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6]Klemp,G.O.The Assessment of Occupational Competence [M]. Washington.D.C: Report to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1980:21.

[7]Boyatizis R.E. The competent manager: a model for effective performance [M]. New York: Wiley,1982.

[8]Spencer, L. M, Spencer petence at Work: 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 [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3.

[9]Spencer, L. M. McClelland, D. C. & Spencer, SCompetencyassessment methods: History and state of the art [M]. Boston:Hay-McBer Research Press, 1994.

[10]张兰霞,闵琳琳,方永瑞.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J]. 东北大学学报,2006,(1):16-19.

[11]Zemke,Ron.Job competencies: Can they help you design better training?[J]. Training, 1982,19(5):28-31.

A Comparative Study on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Duan Junfang,Gao Changchun

(Donghua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1,China)

第3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字理;小学语文;教学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的独特之处在于汉字具有表意功能,汉字中的会意字和象形字形象生动地把汉字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文字符号表现出来。从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千年前祖先生活的情景,了解他们的生活观念和思想,祖国的传统文化在汉字的世代相传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让小学生在字理认知的过程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重要意义,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生字学习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小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生字量,才能实现小学语文工具性的学科性质,学生具备大量的生字词之后,才能依靠文字获取更多的知识,把文字当作一种学习的工具。小学生要掌握的生字量很大。每课的课后都有一定的生字要学习,加上识字的学习内容,小学生每个学期的学了期末前的一小段时间外都在识字中度过。假如教师不注重识字的趣味性,采用单一化的教学方法教学生字,学生会觉得识字教学枯燥乏味,进而对识字教学产生厌烦情绪。字理识字让学生走进汉字,了解汉字根源,感受汉字中传递的浓厚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

(二)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字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避免了学生生字词的死记硬背,通过追根溯源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了解汉字的造字原理。字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生字词进行理解性记忆。生字的学习充满趣味性,学生的思维在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发展,有利于学生智力的提高。字理识字避免学生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学生的各种能力均得到锻炼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字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的教学策略

(一)象形字字理教学

象形字在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在象形字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教会学生借助汉语拼音会读生字、会写生字,而是应该把象形字的教学和象形字的“形”结合起来。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象形字一般较为简单,往往被安排在小学低年级中,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小学生进行生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生字所代表的事物结合起来。小学低年级是识字的初始阶段,注重象形字的字理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学习的培养。如:“火”“山”“水”“日”“月”等象形字,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字形和这些字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把生字想象成该事物,把每个汉字都想象成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总之,象形字理教学是一种能调动起小学的形象思维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结合的教学手段。

(二)会意字字理教学

假如说象形字把事物的形象通过文字符号展示给学生,那么会意字则把生字描绘的场面展示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会意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如:“上”“下”这两个字对于初学汉字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区别起来显得较为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这两个字的字理进行教学,学生才能有效理解。针对小学生总是对上和下这两个形近字难以区分的状况,假如把这两个会意字的甲骨文字进行教学,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上是月牙上有一小横,下是月牙朝下,下面有一小横;再联系具体的上字和下字,上的一小横在上,下的一小横在下。这样和会意字的古文字结合起来教学学生就能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汉字。像休息的“休”字,就是一个人靠着大树。一个字就是一个场面,把生字和它表示的场面结合起来教学,学生更能理解和掌握。

(三)偏旁的表意功能

汉字中的一部分字是由一定的声旁和形旁组成,声旁表声,形旁表形。汉字的偏旁往往有固定的意思。生字要表示的意思往往和生字的偏旁有关系。在教学生字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把生字的偏旁作为分类教给学生,当学生遇到相关的生字时,能够触类旁通,达到有效掌握生字的目的。如和火有关的偏旁有“火”、

“”,当明白这些偏旁的意思,学生就能够理解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像“炮”“煮”等,当学生掌握了着两个偏旁和火字有关,就能理解带着这两个偏旁的生字的意思。像这样的偏旁还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生字偏旁的表意功能进行归类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生字有效掌握。

汉字根据不同的造字原理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汉字的造字原理进行教学,把汉字想象成一幅幅图画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理教学中对汉字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汉字的学习中不仅学会汉字,更是亲身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参考文献:

第4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 微创动力髋螺钉;传统动力髋螺钉;股骨转子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1(c)-0094-04

Application 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ventional dynamic hip screw in patient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JIANG Tao GUAN Zhiyu FENG Dianpeng

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Dalian 116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minimally invasive and conventional dynamic hip screw in patient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Methods 140 patients with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from January 2013 to June 2014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each group had 70 cases. Minimally invasive technology of dynamic hip screw was used in study group, traditional technology of dynamic hip screw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12 months followed-up of patients, wound length, operation time, blood loss, hospitalization time, fracture healing time, healing rate, fracture reset satisfaction rate of two groups were counted, while X-ray radiography was given, functional recovery score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The wound length, operation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fracture healing time in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blood loss in study group was less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healing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P < 0.05 or P < 0.01). Therapeutic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herapeutic effect after treatment in study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The fracture reset satisfaction rate in study group was 100.0% (70/70), fracture reset satisfaction rate in control group was 88.6% (62/70),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dynamic hip screw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incision, less bleeding, fast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less adverse reaction, the effect is obviou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inimally invasive dynamic hip screw; Traditional dynamic hip screw;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股骨转子间骨折主要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出现的骨折,在老年人中较为多发。以往的治疗大多以牵引复位为主,患者的骨折虽可以愈合,但其恢复期往往比较长,长期卧床往往会导致原有内脏疾病病情加重,出现压疮、泌尿系统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多种并发症,病死率居高不下[1-3],因此探索更为可靠地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较为重要。随着当今手术技术及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内固定材料也得到较高发展,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已成为较为有效且安全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方式治疗,并与传统动力髋螺钉进行比较,希望能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辽宁省大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研究组:男35例,女35例;年龄61~87岁,平均(70.2±10.5)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42例,交通伤18例,坠落伤10例;Evan分型:Ⅰ型28例,Ⅱ型27例,Ⅲ型11例,Ⅳ型4例;并发症:冠心病22例,高血压19例,糖尿病1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肺部感染7例,合并骨质疏松7例,有≥2种并发症者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5~7.0 d,平均(2.8±0.9)d。对照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64~90岁,平均(70.9±12.1)岁;致伤原因:跌倒摔伤32例,交通伤24例,坠落伤14例;Evan分型:Ⅰ型27例,Ⅱ型20例,Ⅲ型14例,Ⅳ型9例;并发症:冠心病15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9例,肺心病7例,肺部感染5例,合并骨质疏松3例,无2种及以上并发症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1.0~6.5 d,平均(2.8±1.0)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患者行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常规检查,了解患者主要脏器的功能情况,同时给予其各种并发症的积极治疗。术前充分准备,并于伤后1周内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并给予手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微创动力髋螺钉技术,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并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在C型臂X线机的引导下进行闭合复位。外展患肢至15°,屈髋10°~15°,在X线透视下将其在牵引支具上固定,复位骨折,避免手术过程中骨折部位移动。在股骨颈中轴线偏下部位及靠近股骨外侧纵轴中后1/3处的交点部位做记号,将距其0.5 cm左右处记为手术切口的起点[4-6],正位X线透视下暴露术野,导针以股骨颈中轴线稍偏后为最佳进入点,导针尖达股骨头软骨面下约1.0 cm平行钻入1~2枚克氏针(直径2 mm左右)。常规流程将螺钉旋入。沿自身长轴翻转接骨板(4~5孔)180°,后尾端缓慢向远侧进行一定的滑移,适时进行切口插入,但接骨板完全进入创口并稳定后,复位接骨板,螺钉固定,止血,小切口逐层缝合,冲洗消毒,术毕,抗炎处理。

对照组:采用传统动力髋螺钉技术,手术按标准技术进行常规切开复位、动力髋螺钉固定术,手术过程中,显露骨折端后,给予复位器械进行复位至骨折满意。其余同研究组。

所有患者X线片示骨痂形成者可逐步去拐负重活动。

1.3 疗效判定标准

随访患者12个月,统计其术中、术后等相关指标,同时给予其X线摄片,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参照Zuckerman等[7]提出的髋部骨折专用评分标准――功能恢复评分(FRS)来评价微创动力髋螺钉和传统动力髋螺钉固定的治疗效果。其中FRS总分为30分,病情程度分级中轻度20分。骨折愈合统一标准:踝关节无痛,步态正常,无肿胀,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Willcoxon秩和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研究组伤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治疗后效果好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2.3 两组并发症及骨折复位情况比较

两组X线片结果见图1,研究组的螺钉固定较为紧密,复位效果明显。骨折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并发症,术前并发症得到了较好控制,骨折复位满意率为100.0%(70/70);对照组中1例糖尿病患者发生压疮,经对症治疗后恢复,骨折复位满意率为88.6%(62/70);两组骨折复位满意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A B

A:对照组;B:研究组

图1 两组治疗后X线片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于老年人群,由于老年患者机体自身的原因,常合并多种且程度不同的并发症,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不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继发性骨折的危险系数。动力髋螺钉是近年来新研发并用于骨科的内固定材料,当骨折复位稳定后,动力髋螺钉以其独特类似张力带的作用,在股骨颈内通过加压来提高固定的稳定性,改善骨结构的连续性,加速骨折早期的愈合效果[9-11],及早恢复患者的行走功能。以往多采用传统动力髋螺钉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但已有文献显示其缺点较多[12-13]。随着微创技术不断改进,本研究采用新型微创动力髋螺钉技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该术式操作简便、创伤小,与传统髋螺钉技术比较,微创髋螺钉技术还具有以下优势[14-18]:①手术操作简便,可广泛推广;②手术切口小,失血少,对骨折端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降低;③属于微创手术,患者创伤小,机体功能能够及时得到恢复。

本文结果显示,研究组愈合率、骨折复位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伤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失血量少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研究组治疗后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 < 0.05)。可见,微创动力髋螺钉技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周期短,微创,出血量少。但该类骨折的治疗应注意:①由于老年人群常合并较多并发症,因此术前及术后均要考虑预防和治疗相关的机体并发症如骨质疏松等,降低手术风险[9,19-20],对于严重的骨质疏松患者,螺钉拧入前尽量避免攻丝以降低螺钉松动的可能。②在并发症得到较好处理的前提下,给予患者尽可能早的骨折复位,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般在伤后72 h手术较为安全[21-22],再加之其机体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手术,所以术前准备要充分,操作要尽量一次完成,以免反复操作对患者造成更大损伤。③由于手术操作在小切口下进行,所以要尽量保护软组织,减少骨膜剥离,降低医源性损伤[23]。

综上所述,微创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患者恢复快等优势,不良反应少,效果明显,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邵亮,徐耀增,耿德春,等.亚洲型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166-168.

[2] 张麒云,吕南千,费青,等.经皮微创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并发髋部巨大血肿1例[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z1):28-29.

[3] 林杨景,李杰,林炎水,等.InterTAN、PFNA和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35(3):294-298.

[4] 黄强,沈杰,王序全,等.3种内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创伤性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4,30(3):232-234.

[5] 吴家盛,刘舜杰,王永清,等.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14,20(9):806-813.

[6] 丁红,许晓跃,许昕,等.不同方法治疗伴骨质疏松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8):718-721.

[7] Zuckerman JD,Koval KJ,Aharonoff GB,et al. A functional recovery score for elderly hip fracture patients:I. Development [J]. J Orthop Trauma,2000,14(1):20-25.

[8] ,金丹,裴国献,等.股骨转子间骨折与股骨远端骨折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4, 16(5):410-414.

[9] 郎涛.动力髋螺钉与股骨微创内固定手术器械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1580-1581.

[10] 时明,李涛,韩敦富,等.自制微创股骨近端接骨板与普通动力髋螺钉治疗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生物力学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30):5549-5553.

[11] 唐军伟,张玉新,李毛召,等.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北京医学,2013,35(11):958-959.

[12] 张权,孙宁,朱仕文,等.应用髓外和髓内固定物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显性和隐性失血量的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427-429,433.

[13] 安维军,郭玮玮,邱少东,等.动力髋螺钉与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3,15(8):731-733.

[14] 时明,李涛.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外金属植入物固定系统的研究进展[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 15(30):5653-5656.

[15] 王传文,黄久勤,王红旗,等.微创动力髋螺钉内固定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伴骨质疏松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师杂志,2013,15(7):865-868.

[16] 许大峰,施继飞,叶秀章,等.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16):1759-1761.

[17] 刘刚,刘金星,张中发,等.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以及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0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6):622-625.

[18] 童松林,高益斌,陆文杰,等.微创动力髋螺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高龄粉碎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3):231-233.

[19] 陈滨,程光齐,冯宇,等.经皮加压钢板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J].中华创伤杂志,2010,26(12):1126-1128.

[20] 周志平,田守进,倪善军,等.微创与传统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的Meta分析[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11):1008-1012.

[21] 王晓冬,姜媛媛,潘浩,等.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25):42-44.

[22] 孙远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8):55-57.

第5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活教育”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针对过去传统教育提出的,传统教育具有盲目性和呆板性,过分迷信书本,相比之下,活教育具有超前的科学性,它注重目标性、生活性、自然性、社会性、环境性、综合性和灵活性。“活教育”理论对今天学前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将会推动学前教育更好地发展。

在“活教育”的课程论里,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深有体会。过去的传统教育都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进行学习,以教师讲,幼儿听为主,但是这样的上课方式总是效果不佳,孩子的兴趣不大,注意力也不能维持很久,大部分孩子过了十几分钟就不能安分地坐着,有的屁股动来动去,有的把头摇来摇去,有的干脆就跑来跑去的,这样的课堂很难维持下去,讲课的意义也就不大了。陈鹤琴的“活教育”强调一个活字,灵活运用“活教育”思想的精髓,利用好大自然和大社会的资源,会有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抓住了孩子的兴趣,就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认真上课了。在这里,我想用一个例子进行说明。美术课大家都喜欢由教师示范画出一幅画,然后孩子自己在自己的画纸上画,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画的都是一个样,教师画的是圆形,孩子也跟着画圆形,教师画的是方形,孩子也跟着画方形,试问这样的效果好不好呢?接触了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后,我一改过去的上课方式,利用好大自然、大社会的资源。一天的美术课是“我的菜地”,我没让孩子跟着我画,而是带着孩子走到菜地上观察菜地。这下孩子可开心了,一路上有很多的发现,有的孩子发现了太阳公公,有的孩子发现了从菜地飞过的蝴蝶,有的孩子发现了菜地里的虫子,由此展开了很多的话题。我趁机抓住孩子的兴趣,抛给了孩子问题:“宝贝,我们的菜为什么会长虫子啊?怎样才能不长虫子呢?”孩子们有很多很多的答案,由此展开“菜地为什么长虫子”的讨论,回到课室后,孩子的兴趣依然很浓,大家都在画纸上画出自己所看到的菜地,这一次,孩子们的画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观察事物的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看的视角不一样,画出来的东西也就有所区别了。孩子们的菜地上有画蝴蝶的,有画花的,还有画虫子爬在菜叶上的。如果这一节美术课像往常一样,教师进行示范,然后孩子自己画,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孩子的思维会严重地受到限制,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思想是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作者单位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机关幼儿园)

第6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对于这位语文老师观念的是非对错,一线工作的语文老师会有自己的判断。笔者想说的是,这位老师的观点至少带有两个明显的特性:一是有新意,二是很大胆。这让笔者不禁想到,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也许确有一部分语文老师真的认为只要具备以上两个特性,语文教学就算是在“改”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课改理念下,一方面,在传统厚实的土地里冷静地生长出来的新观念正在生根、发芽并且正朝着有亮的方向开出灿烂的花朵;而另一方面,因肤浅地理解课改精神,甚至错误地摒弃传统,认为越是背离传统就越对的靠课改空气滋养的温室花朵和杂草也竞放争艳。因此,越新越对,越冷越对,越怪越对,越僻越有探索必要的想法,似乎成为部分渴望分到新课改蛋糕的语文教育者行动中固执的座右铭。

因此,当经历一段时间的课改思考与实践后,有必要在喧哗之后静下心来,再冷静面对曾经引领过也让我们困惑过的传统。叶圣陶先生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影响颇为深远的,是他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的观念。他曾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强调“读”作为四种基本能力之一的重要性,后来他提出“听说读写并重”的阅读教学原则,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出“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此,重温叶老的教育思想,意在思考如何对课改定位,更有利于今后的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重温一:习惯本旨论――语文教育中最切合实际的“素质教育”观念

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认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其后俄国的乌申斯基、美国的杜威以及前苏联的马卡连科等都对此有过异曲同工的论述。结合中国的语文教育现状,叶老早就提出重视习惯培养的观念,并最终形成“习惯本旨论”的语文教育哲学思想。

现在想来,叶老提出的习惯本旨论其实算得上是最切合实际的语文素质教育思想之一。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的方式更为复杂,更需要一点一滴地引领。而在“态度”“习惯”和“方法”三个要素中,习惯最难做到,而习惯对于一个人的语文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最为重要。把习惯作为本旨来提倡,正说明我们的传统教育深刻地认识到习惯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今天的语文教育与语文学习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重温二:学生本位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先进性的“生本教育”观念

在课改的这几年中,我们一方面看到了许多新东西的产生,同时也看到,许多只是单纯地玩弄概念的所谓课改也在不断出现。但事实上,我们只要回头看一看,就会脸红,因为我们今天在课改中大力提倡的许多新东西、新概念,其实早就是传统教育的精华。

拿现在许多人还在争论不休的“主体性教育”、“双主教育模式”以及“生本教育”等等诸如此类的提法,其实从20世纪初,我们的传统教育就已经注意到了,并且有不少语文教育的先行者早就在进行思考、倡导并实践了。而叶老的“学生本位论”教育思想,早在1919年就已经提出,而且二十几年来,叶老以及中国语文教育届的无数同仁们都在为此身体力行。而80多年后的今天,当有人还在为自己提出了所谓的“学生为主”的观念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这早已是中国传统语文教育中教育者们践行最多的行动指南之一。

重温三:教材例子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哲学性的“终身教育”观念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往往直接涉及这个人对教育观念的理解与践行,这一点,无论时间怎样变迁,恐怕也不会有多大改变。而在叶老的教育观念中,最受广泛争议的,恐怕就是他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语文教师要学会“把语文教材当做例子与出发点来开展语文教学”。它是叶老关于语文教材观的核心。

几十年来,正是在对叶老的这一例子说的争论不休中,广大语文教师学会了重视手中的教材,学会了引领学生借助教材来成长,越来越深入地运用与理解后,笔者感到,叶老的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不光是语文教材观的核心,也是语文教育方法观的重要内容。它同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以及阅读教学的操作是完全联系在一起的。从现在的课堂教学看,对教材的处理与把握,往往就是课堂处理与把握的根本所在。更为难得的是,这一观念中也体现了教育多样性原则,这同叶老后来提出课内课外一起抓的教育观念也是完全一致的。

由教材例子观,笔者想到了叶老比这一观念更早提出的“教期于无教论”,这两者是相辅相承,出发点与根本是一样的,那就是它们对于语文教育甚至教育规律的本质认识:教育即发展。而这一点,其实不正是我们现在大谈特谈的“终身教育”观念吗?

重温四:读写结合论――语文教育中最体现方法性的“知行教育”观念

说实话,十几年语文教育的经历,笔者听得最多的关于语文教育方法论的观点,大概就是关于“读写并重”、“读写结合”的观念了。有的同事也抱怨说,老是读写并重,老是读写结合,能不能有一些新的内容,能不能有一些新的提法。但是笔者觉得面对这一话题,我们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为什么这一观念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二是为什么这一观念我们至今还探讨不休?

而回答却并不难:前者是正说明它的重要和不可替代,后者却正说明它的运用价值和开发潜力。叶老最早在1919年提出“读写结合”,而直到多年后才将之形成一个正式的观念来倡导,即“读写结合,以用为主”。叶老后来在多个场合具体阐述说,读写结合,要遵循“写作基于阅读”的规律。从这一点看,与其说叶老的读写结合是对作文教学的方法论,倒不如说是对阅读教学要走向实践的方法论。这一点,又是同当今课改所提倡的“知行教育”,即“实践教育”观念不谋而合。

说到这里,笔者也想起叶老更早提出的“听说读写并重”的语文教育观念,其实不都贯穿在今天的所谓实践与素质教育先进理念吗?而如今早就把这些几十年前就提出来并且生命力蓬勃至今的精粹给弃之脑后了。

前面提到深圳市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最近的观念给我们带来的困惑,笔者理解这位老师的观念,因为中国的语文教育是需要百花齐放的,更何况是在课改的今天,因此在接受课改洗礼的这些年里,笔者总是在提醒和要求自己,要以一颗平常之心去观察、分析,甚至是理解和接受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如雨后春笋般的新鲜事物。因为笔者知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改革就要有尝试,而尝试就会有过有失。

但是笔者觉得,在我们发现并推出一些新的东西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极力以否定和摒弃为代价的。如果要否定的话,一定要多研究它的内涵与本质,否则,盲目的否定不光让我们自己变得肤浅,对于整个语文教育的发展也将是有害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时尚的时代,也是一个快餐的时代,但是正如前不久一位教育专家所言,这个时代,什么都可以赶时髦,但唯独教育不能赶时髦,笔者想,接着说下去,什么都可求快求速,唯独教育不能,因为教育做的是人的工作。

第7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247-01

古往今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如此 教学严重束缚了孩子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在这样长期的学习环境中也会失去创新意识,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变成一个知识的存储器,缺乏主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当今国际潮流的大趋势,是中华崛起的需要,作为一切

科目的基础――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只有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亟待创新。创新教育不是增设一门相应的课程,也不是培养学生具备有某一项创新本领,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它是以培养独到欲和创新技能的劳动者为目标,以发掘人的创造潜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宗旨,是传统教育的分水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抛弃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传统教育重教法轻学法,强调知识结构及系统性;强调知识传授;强调自身教法的合理性,忽视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对教法的吸收程度,忽视主体一方的认识,面对的是“少数”尖子,忽视整体培养。作为教师就要更新观念,突破传统教育的圈子,敢破敢立,敢于创新,实现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的重点转移;实现教学内容的设计向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实现从教师讲授、模拟、辅导转变为学生自主的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被动吸收为主体发现。激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以开发学生的智能和创新潜能。教学不只是授“鱼”,而要授之以“渔”,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鼓励求异思维,不能以“分数”评价学习好坏,要以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使孩子们个性得到自由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发挥。为此,更新教育观念是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兴趣

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课堂,不但可以增大课堂容量,而且可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维,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学生思维兴趣,为更进一步创设课堂情景起着铺垫作用。小学中年级的许多课文是记叙人物事迹,歌颂人物品质,激发学生爱憎情感,启迪怎样做人,怎样生活的优秀篇章。我在教学《》一文时,先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放映在朝鲜战场上攻取597.9高地的战斗事迹,然后再用假设人物对象的方法调动学生激情,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文章中的,为了什么?怎么做的?在中弹后,是怎样接近敌人占据的597.9高地的?最后一次是什么力量使他能站起来?结果怎样?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地调动起来,潜在能力被充分发挥,加之三言两语点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勇于进取的竞争状态。又例如:我在教学《小珊迪》一文时,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叫学生在讲台上扮演课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让学生设想自己就是课文中卖火柴的小珊迪,正遭受着难以忍受的饥饿和寒冷,有什么渴望?能否实现?被轧断双脚后是怎样想的呢?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感悟、内化、体会当时社会现实和小珊迪人物性格的特征。在孩子们渐入佳境的思维状态中,我这时加以诱导,当他们获得问题解决结论时,都体会到一种“解放感”、“轻松感”,感受求知欲得到满足,好胜心得到鼓励和创造能力得到发展的“幸福感”。

三、用射线发散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可以以教科书知识为基点,通过扩充和延伸学习范围的射线发散延伸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这要教师多向思维正确诱导,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突破教科书知识的局限和常规思维的束缚,自立探索,独立发现与获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本领,实现学习创新,达到开发培养创新思维。如教《狼和小羊》,讲到课文结局时,可让学生想象山羊会想到用什么方法来逃脱被狼吃掉的厄运呢?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思维闸门打开,很快地回答出结论。我选了几个创意比较新颖、表达较好的典型例子进行点评,并在学习园地中进行展览,这更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适当点评,及时的鼓励会让孩

子们大胆地开展想象,并且还在训练中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可用延伸课堂作业的射线发散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8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一、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行,人们越发清醒的认识到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劣根性,更加期盼理想的师生关系,期望和谐、民主、平等;期望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感动到心的深处。“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就是孩子的心声!作为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丢掉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以爱育爱。尊重学生的情感,学会蹲下来与学生对话,用一颗童心和学生交流、沟通;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成与教师平等的、独立的人,让体罚、变相体罚不再发生。良好的师生关系能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的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和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就是爱的力量!

二、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与宽容

一个好老师应该用平常心、平和心、平等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出现被“遗忘的人”。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给予鼓励的眼神,即使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也会说“别着急,你再想一想。”教师的宽容和充满爱的语言会使学生紧张的心理缓和下来,思维立刻活跃起来,问题可能迎刃而解。反之怒目而视,板起脸大吼一声:“快点真笨!”结果是学生刚想起来的知识也被吓忘了。每天都面对不同的学生,遇到不如愿、不顺心的事是很平常的。但是无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正面解决问题。宽容是一门育人的艺术,爱也是一门育人的学问。给学生一点“不听话”的权利。

第9篇:传统教育的例子范文

一、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并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观察,以拓宽视野,广见搏闻,交流心得。可以组织学生结合第二课堂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朗读、演讲、讲故事比赛等活动,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这些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会使学生产生喜爱心理。这种心理将会转化为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自由地创造,大胆地练说,使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活动,达到训练语言、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培养创造力的目标。

二、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实际操作的能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他那个年代就提出了“手脑并用”的教育观。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我们需要的是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的那种教育。”他还批判旧传统的“残废教育”,脑手脱节,会导致用脑者因为不用手,得了“软手软脚病”,因此失去了实际操作能力,变成一个死书呆。要使学生“手脑并用”就得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一位美国人给中国孩子上自然课《蜗牛的习性》,没讲一句话,学生却掌握了蜗牛的习性,这关键在于这位教师把课上“活”了。教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切入,由学生自己观察实践发现了新知识,这比教师干巴巴的说教,孤零零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还有一位教师上《找骆驼》,选择了许多学生“喜闻乐动”的形式,如齐站、同演、互议、共诀、异说等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把学习的主动参与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判断骆驼啃过的树叶究竟是“多一块”还是“少一块”时,这位教师就是采用游戏“剪刀石头布”的方法来裁决的。在轻松、愉快地活动过程中,教师已不知不觉地将新知渗透给了学生。

吕叔湘先生早就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吕先生的这个见解很精辟。教师就应“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动手、多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这一话题,早已成为教改的热点。语文教学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能更自由、更轻松的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思考,去想象,去发挥,去表达。

1.挖掘教材,安排活动。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凭借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就得充分利用教材,发挥“例子”的最大功用,借助这个“例子”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完《新型玻璃》一课后,可让学生分组讨论:假如你是玻璃生产厂家的设计者,你还能设计出具有哪些功能的玻璃?这样既联系课文进行了语文实践活动,又迎合了学生的心理,当了一回小小的发明家,适时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诱导想象,引向创新。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事实的确如此,有了想象力就能在脑海中再现各种事物的形象,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而想象力的形成要依赖于实践活动,依赖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小学生天性活泼,富于想象,教师要多引导他们多看、多听、多想,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新的天地里翱翔。例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让学生描述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人叫马嘶,曹军丢盔弃甲狼狈逃窜的情景,启发学生想象曹军失败的惨状。这样不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3.积极鼓励,参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