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当前社会经济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当前社会经济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前社会经济现象

第1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一、当前农田水利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如图一所示,该图为农村水利建设权利运行流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农村水利建设的过程比较繁琐,需要各级政府以及一项相关部门协调合作才能够确保真正的实现农村水利建设。图一农村水利建设权利运行流程图实践表明,当前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一)在各地水利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也加大了农业投入的力度。众所周知,推动农业发展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农田水利建设,只有农田水利建设完备的状况之下,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可事实上,在很多地区水利建设过程中,其资金比较缺乏,这就导致在各个地区的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农田水利建设不能够得到有效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缺少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

如今,尽管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但是,在很多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还缺少一套比较完善的建设保障机制,并且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所需要的资金都是由我国政府提供的,但是,并没有将社会资本有效的利用起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这使得农田水利建设中,其保障的程度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同时,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这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不到位等现象,最终导致农田水利建设无法有效的完成,导致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出现被中断的现象,要是想重新的建设农田水利,政府必须要再投入一些资金,导致出现了资金浪费的现象[2]。并且,由于政府在资金投入方面比较紧张,缺少社会资本机制的支持,这在很大大程度上阻碍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

(三)在农业技术发展方面依旧比较薄弱

现阶段,伴随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在认知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践表明,当前在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方面还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有很多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依旧应用灌溉方式进行浇灌,这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并且也给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制约。由于很多地区的农村技术发展比较薄弱,导致很多地区没有办法接受新的技术,也有很多地区并没有合作用水的意识,对水利建设的功能缺乏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二、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对策分析

上述对农田水利建设发展的分析可知,当前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中还有一定的问题存在,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给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为此,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一)提高农村水建设资金支持力度

事实上,农田水利建设不能有效的发展,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短缺,导致出现了农田水利建设无法正常进行,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顺利的开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大农村技术的推广力度,使得先进技术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农业发展建设中,并充分的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与完善。

(二)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

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还能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保障,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3]。为此,在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一套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要确保能够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即:

1、要与社会企业不断合作,加强其合作力度,为农田水利建设能够申请到更多的建设资金,从而为农田水利建设提供一定的保障。

2、对于政府而言,也需要向上级积极的反应,为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申请充足的建设资金。

3、要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农民应用新技术的意识,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做支撑,有效的实现农田水利建设能够建设发展。只有保证能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各个方面能够得到相应的技术支持,才能够有效的实现农田水利健康发展,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三)提升基层政府组织指导作用

实践表明,农田水利建设在不断发展中会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导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基层政府组织指导能力不足,并且,没能将基层政府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此,在农村水利建设发展中,需要将基层政府的指导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加强和农民的交流与合作,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民在水利建设中的各个方面的需求。

总结:

第2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1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西安市当前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0108×109km2,行政辖区包括9区4县。2013年,常住人口为865.29万人,人口密度为856人•km-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50.15%,总产值为4.366×1012元,人均GDP为51048元•人-1,产业构成(即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42.1∶5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每人475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21219元。西安市教育支出为11.2×109元,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每人1364元。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财政经费划拨体制,西安市目前行政辖区中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只有个别基础教育学校城乡类型属于乡村;而其余的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中基础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城乡类型都属于乡村。因此,考虑到区域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取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这7县(区)为研究具体区域。

2研究方法

2.1模型描述

2.1.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水平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的水平判定,由此,根据选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指标是不是可以获取性、指标之间可否比较性等原则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进而使用计算平均方差的方法[2]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1.1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式中,J代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值,S代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值。C是协调度,取值范围是[0-1][6],其值越大,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和设计经济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的,协调度模型计算的协调程度不能定两者是在较高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还是在较低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7]。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更为明确的判断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是在何种水平下的协调。式中,D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取值范围在0-1间;T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是待定系数,且λ+μ=1。在本文研究中认为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重要,所以取λ=μ=0.5。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把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如下类型(表2)。

2.2数据来源研究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4年),复合指标均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数量级都不相同和一致,同时各个指标在复合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是正向作用、有的是负向作用,且作用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来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3实证分析

3.1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析总体来看,西安市农村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协调发展的年份居多,不协调的年份占少数。在由7个县域研究单元和7个时间点所组成的49个研究样本里,其中7个属于C类为失调衰退关系占14.3%;11个属于B类为过渡发展关系占22.4%;31个属于A类为协调发展关系占63.3%,大多为6级初级协调和7级中级协调。所有样本中有16为是社会经济滞后占32.7%,33个为基础教育滞后占67.3%。在7个时间节点中,不协调的样本主要出现于1999年和2004年两个年份,也就是说西安市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近15a来一直趋于协调。但协调等级并不高,只有个别区县个别年份达到良好等级,同时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并不完全同步。

3.2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时序变化分析西安市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之间的协调程度自1999-2013年中基本呈逐渐提高趋势,如图3和表3所示。1999年,7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大多是失调衰退关系和过渡发展关系,只有长安和户县达到了协调发展关系,其中长安是初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户县是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均为过渡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蓝田、周至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种状况主要原因是当时6个农村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因而对基础教育投入的经费有限,所以基础教育产生滞后和损益现象。2004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发展程度大多呈现起伏状况。长安继续保持其协调发展状况,高陵提高较快,都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型。其中长安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基础教育滞后型,高陵为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和周至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均,户县有所下降,这3县均为过渡发展基础教育滞后型。临潼和阎良的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下降,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其中临潼为基础教育损益型,阎良为社会经济损益型。各区县在这5年中社会经济水平有所提高,都在探索发展经济的途径,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呈现起伏。2009年,7个农村区县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的协调程度仍起伏不定,且主导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长安的协调发展水平一直都相对较好,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社会经济滞后型。临潼、阎良的协调发展程度有较大提高,和户县、高陵都达到了初级协调,其中临潼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为基础教育滞后型,其他三县都是社会经济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有所下降,均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基础教育损益型。这5a间7个区县的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因为各自发展的速率并不尽相同,因此对基础教育的影响和支持程度也出现差异,导致出现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变动。2014年,7个农村区县的协调发展水平都达到了协调发展的等级。其中长安为良好协调发展教育滞后型。临潼、阎良、户县、高陵为中级协调发展类教育滞后型。蓝田、周至协调发展水平相对最低,只达到了初级协调,也都是基础教育滞后。由此可见,这5a间,农村各区县经济发展迅速,对基础教育投入增加,因此协调发展水平都有所提高。但还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基础教育的更大需求,协调类型都为教育滞后型,如果这种状况一直得不到改善,会影响到基础教育的水平,进而也会对社会经济不利。

4结论

第3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数理统计是数学学科当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高中阶段有所涉猎和学习,这一部分知识不单单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值,还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数理统计学知识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决策,并对企业的损失进行评估、经济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总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数理统计;社会经济发展;优势与应用

数理统计学是数学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应用,在各大院校的专业设置当中非常广泛,已经成为许多高校的数学专业的分支,随着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应用逐渐增多,数理统计学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内外的重要研究目标.数理统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在金融、电子、心理学、生物等领域均有应用.许多重要的社会发现与科学成就,都离不开数理统计学的应用于辅助.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以及越来越快的科学进步,数理统计学作为提高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科学发展速度的必备知识,在各个阶段的课程设置与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进一步的证明了数理统计学的重要地位,本文对数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特点,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优势进行分析,并对当前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当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一、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分析

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是指,对随机现象进行有限次的观测或实验,并对所得的结果进行数量的研究,根据研究的结果对该事件发生所产生的规律进行分析,并进行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判断.也就是说,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也是整个统计学学习的基础学科,数理统计学在学生的各个学习阶段都有涉猎,其中高中的数学课程当中就有一定系统性的数理统计学课程.数理统计学当中最为基础的概念是总体和样本,总体是指该研究对象的全体,而样本则是指单独的研究对象.数理统计学当中,总体需要由样本或研究对象进行表现.统计问题和统计模型就是研究时对总体所提出的.而统计方法则是根据总体的推断而产生的.这一系列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则蕴含了整体的统计思想.

二、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

数理统计的主要特点分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随机性、有限性、数量性.随机性是指数理统计的研究对象是随机抽取的,不进行特殊的取用,这种形式下数理统计的研究内容也是随机的.有限性是数理统计的另一项主要特点,树立统计的有限性是指树立统计的对象的数量表现次数是有限的,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数理统计所要研究的内容即这些有限次数的规律.数理统计的数量性是指研究的随机的对象的,在随机现象的质量上的研究是较为次要的内容.

三、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优势与作用

1.数理统计学在社会经济领域的优势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优势非常多,应用于经济领域后,数理统计能够节约经济成本,并且降低成本所带来的风险,使投资者或生产者能够以更为合理的形势下进行决策和发展,对社会的经济有非常高的促进作用.而在已经出现的损失方面,数理统计能够对已经出现的损失进行评估,这种应用方式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变化快的形势下应用非常的广泛.特别是由意外造成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通过数理统计的应用,可以对这些意外进行统计,对意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避免意外的再次发生,有效的提高生产过程中人身与设备的安全性,减少意外所带来的损失.数理统计在企业经营方面的分析也较为重要,通过利用数理统计对企业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能够使企业在最低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最大的利润,帮助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而对于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则也能够通过数理统计进行分析,找到解决办法或提供解决思路.

2.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作用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是对随机对象进行分析,从而找到其中的规律,这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特别是我国,在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与人民对生活中的现象的规律性更加重视.随着数理统计的应用加深,人们已经逐渐的认识到数理统计的科学性与重要性,调查问卷等形式的统计活动已经被人们所接受.而在商品的销售当中,商品在某个城市当中的销售情况的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对未来该商品在该城市的销售额进行一定的预测和指导,这是树立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应用最为标志性的作用.数理统计在社会中的应用方式多种多样,有随机统计、抽样调查、人口发展动态模拟等,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应用.

四、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分析

1.数理统计在农业上的应用数理统计在农业上的应用十分重要,农业活动中在选种、选肥、选择耕种方法以及耕种技术等,都需要数理统计的帮助.树立统计在田间试验中对实验结果的预测与分析中作用最大,在我国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2.数理统计在工业上的应用数理统计当中一些方法被应用于工业方面,其中以实验设计法、回归设计、方差分析、多元分析等几种方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工业领域方面,数理统计的主要作用是对新产品的实验、老产品的改进、工艺流程的改进与发展、原材料的使用与节省等方面.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首先要对该产品进行设计、并对设计的内容进行原材料以及加工工艺的选择,选择所需要的依据,就是数理统计的结果,数理统计通过相应的统计方法,将原材料与加工工艺更为科学化的测定.选择好工艺与材料后,就需要对这种产品的生产进行实验,此时依旧通过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在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内是产品加工成功,并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以修正实验的方法.在实验成功后,就开始对这种产品进行生产,生产后为保证产品的质量,则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对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当抽样检测的产品合格后,才能够投放市场进行销售.整个的生产流程中,均离不开数理统计知识的应用.

3.数理统计在医学与生物学当中应用数理统计在医学与生物学中的应用时间较长,主要应用在生物实践以及医学临床治疗当中,生物实验当中会对变异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研究,这一过程逐渐的演变成为生物变异相关规律的统计学.而在医学当中的应用则主要体现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上,通过对临床上某一疾病的治疗或预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就能够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方法进行统计,从而以所得的数据为指导,对此类病症的治疗产生借鉴和指导作用.而在药物方面,可以对一种新药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将这种药物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与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如果一种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人体的影响非常大,则不能够投放到临床进行使用,药物实验的数理统计分析是药物安全投放市场的重要标准,对药物的使用以及患者的康复意义重大.

五、总结

数理统计是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数理统计的学习价值远不在于在高考中得分,而是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应用,树立统计学在工业、农业、医学、生物学以及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应用,在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当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俊波.数理统计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应用[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08(12):477.

[2]王淑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1(21):224.

[3]栾忠祥.浅析数理统计知识在社会经济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06(07):224.

第4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弱势群体;经济法;保护措施

在我国现在的发展过程中,社会上存在的部分弱势群体在人权方面还得不到保证的现象,有关政府部门对于弱势群体的援助力度较小。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收到政府对自己的援助时,要明白相关政府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援助是我国所有公民拥有的权利。只有把社会中存在的弱势群体的问题解决好,才能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解决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问题,制定相应的保护制度,并且在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上也把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问题纳入其中,来更好的保护当前的弱势群体。

一、当前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

目前我国在弱势群体保护的有关法律建设上,应该把重心转移到加入经济法的弱势群体保护法上,这样才可以让政府对弱势群体制定的保护制度更好的实行,从源头上解决当前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问题。

(一)分析弱势群体保护问题与经济法的联系

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已经很好转型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如今的经济利益条件下,每个经济主体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我国的经济市场体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公平,尽量公平的对待每个公民,在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面前每个公民都是平等的,甚至在市场竞争中成功的几率也是公平的,不过成功几率公平并不能代表竞争结果也会相对公平,大部分人会在事业的建设中被自己的社会和经济背景所影响,背景的不同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财富只在极少数人中得到了体现,这就使得社会中部分弱势群体的竞争力变得越来越弱,以至于造成了现在的结果。现在我国有关民法的法律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目前对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国家政府和相关的职能部门开始行动,从社会中较大的整体进行监督管理,以此来促进我国有关经济法制度的产生。经济法是我国对于经济市场体制进行控制调理的工具,是国家对于经济生活进行干涉的一把尖刀,促使社会经济生活更稳定。经济法是保护社会生活中部分弱势群体的人权,而不是对经济社会中较大的个体进行压制。

(二)经济法与弱势群体保护的联系

所谓的经济法就是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且也是国家对经济社会进行干涉的一种方式,能更好的保护经济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国家利用经济法的实施对当今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干涉,通过使用政治措施让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达到相同的点,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更好更快的发展,带动社会经济一起发展。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法体制建设中,不仅是对较大的经济个体进行保护,主要是对较弱小的经济群体进行保护。

二、经济法对弱势群体保护有关措施

(一)完善相关的社会保护制度

完整的社会保护制度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要求,它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劳动人们尤其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保护制度也是法律制度一种表现,但是社会保护法制的建设在我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我国必须促进社会保护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最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有效的法律制度,更好的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根据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特别现象,比如现在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如今的农村建设中还存在此类现象。因此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应充分的考虑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

(二)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制度

我国应该完善劳动法的相关制度,以此来促进公民的平等就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业形式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就业选择少仅仅是下岗失业人们的第一原因,这也是农民工以及打工者等弱势群体进人社会、获得自尊的一项保证。扩大农民工就业选择机会以及再就业,是目前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根本方法。国家应对有一定发展潜能和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尽可能的保证他们有足够的经济条件维持自己的现有的生活,还应该改进相关的法律制度,更加确定的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特别的就业帮助。当前我国在就业方面还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即基因歧视、身体健康歧视以及性别歧视等等,这些就业问题会使很多的农民工、身体有部分缺陷的人以及女性打工者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国在完善劳动法律制度时,要充分的体现出就业公平还应加大对就业人员个人权益的保护,以及对用人公司的招聘制度进行相应的监督管理。

三、结语

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已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关注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和谐的发展,相反,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就会对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经济法应充分发挥其主要的作用,更好的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弱势群体问题。

[参考文献]

[1]杜娟.和谐社会视角下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的经济法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4,18:104-105.

[2]胡光志,张军.弱势群体的经济法保护[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129-134.

[3]叶亚飞.论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经济法保护[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52-155.

[4]金姬.论经济法对弱势群体的保护[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03:15-16.

第5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 思维假定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日益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随之而来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展开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探索。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认清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与不足之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自1997年开设以来,发展迅速。尤其是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更加突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发掘学生潜能,增强个人实力;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1]P13

当前我国大学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以学科课程的形式或者以报告会、讲座的形式进行,这些课程形式不仅枯燥、死板,不能帮助大学生形成对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式和自我发展的形象的、直观的认识,而且讲授的内容脱离学生实际,虽然讲授的内容好像与每个大学生都有关系,但是跟某一个活生生的大学生没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指导个别大学生形成与其自身实际相适应的未来发展目标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从而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的设计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就是运用模拟和角色扮演等社会学理论,通过组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人为创造的、代表社会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环境中,体验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可行性,并对此进行重新评价、调整和制订实施计划的课程。

(一)准备工作

1.人数。这项以体验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为主题,以模拟和角色扮演为形式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一般要求30—50人为宜。每次实际参与活动的人数为12。同时,需要1—2名指导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2.地点。这项活动课一般在一间普通教室即可进行。不过,教室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布置:教室中间准备六套桌椅,两两对立放置(即呈三行、两列)。同时,从俯视的角度来看,三行桌椅呈金字塔形,即以两边任一一行为首,两套桌椅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后面两行桌椅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其他桌椅分布在教室四周呈圆形即可。

3.小道具。上述中,分为两列的6套桌椅,其中一列代表社会中的“生产者”:作为行首的那套桌椅(即与其对立的桌椅距离最近者)代表生产者中的高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房屋模型及一些一百元的代金券;中间的那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中等收入者,需要的道具是在其桌子上准备一本书(代表其拥有的一定不动产)和一些五十元的代金券;最后一套桌椅代表“生产者”中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农民),需要的道具是几张十元的代金券。另外一列代表社会中高、中、低收入的“消费者”,桌子上的道具与“生产者”一列相同。需要说明的是,“消费者”一列的低收入者,一般定义为工人。

(二)活动流程

1.首次发放问卷。活动开始时,向参与活动的所有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首次发放的问卷,可以了解对未“进入”活动的大学生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并以此为基点,对比活动结束后填写的问卷答案,评估活动效果。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与大学生有关的基础信息,包括姓名(可选择不填)、活动日期、性别、专业等;第二部分是与活动有关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社会分层”“你认为社会分层影响你的选择或未来吗?它怎么影响?”“社会分层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的问题吗?请你解释你的观点。”“社会分层如何影响你与他人的交往?”“什么是社会流动”等五个问题。

2.分组。将实际参与模拟和角色扮演的12名大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6名大学生经随机分配,坐在事先布置好的6把椅子上。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要将活动规则、课前准备的道具呈现出来,以免影响第二组6名大学生的活动。

3.写目标。第二组的6名大学生要写下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目标。指导老师可以以自己为示范来说明如何清楚地写下自己的目标,比如从事的行业,收入、工作环境、升迁机会等说明。6名大学生写好后,随机分配6人分别站到第一组6名大学生后。

4.说明规则。指导老师首先说明第一组大学生与第二组大学生之间的“亲子代”关系,即坐着的6名大学生扮演“父亲”或“母亲”,站在他或她身后的是其“儿子”或“女儿”。其次,说明“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并将事先准备的道具分别放置在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最后,说明讨论的主题,即在当前给定的“亲代”社会经济地位的前提下,你所列举的职业目标能否实现?这一社会经济地位对你实现目标的优势和阻力分别是什么?

5.讨论。活动正式开始,由6名代表“子代”的大学生朗读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并回答上述规则中说明的几个问题。然后,由代表其“亲代”的大学生对其目标及回答进行评价。代表其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亲代”和“子代”,以及周围的同学都可以加入讨论。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一次讨论。代表“子代”的6名大学生分别朗读完目标并进行讨论之后,指导老师要求这6名同学以现实中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谈谈自己的想法,并让其他同学也回归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中,反思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目标的可行性。这是这项活动中第二次讨论。

6.再次发放问卷。活动结束后,再次发放问卷。再次发放的问卷第一部分与首次发放的第一部分内容相同,第二部分中增加了两个问题:“你认为在我们的社会中实现社会流动可能吗?”“这项活动课程对你是否有帮助?它是否形象的说明了以上的概念?”

(三)评价

根据社会分层理论,父母一代(即亲代)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其子女(即子代)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代国家为了保持内部的相对稳定,都为社会不利家庭出身的孩子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教育在实现这种纵向流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教育不是万能的,真正能够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己亲代所“赋予”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还是少数。毕竟一方面所谓的“上层社会经济地位”是有限的,如果某个人实现了“向上流动”,那么必然会有一个人“向下流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上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有人做,如果每一个个体都只向往环境优越、待遇优厚的工作,那么这样的社会同样无法长久的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为大学生更加理性地认识亲代社会经济地位,与他们未来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之间的关系,制定和调整自己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目标的确立具有指向性、动力性,每一个个体只有制定了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才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可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课程形式。这项活动课是对现实的一种模拟和角色扮演,模拟和角色扮演不同于前述的纯认知的学习方式,是以情感为基础的。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体验现实感。在模拟和角色扮演中,学生对现实的困境和问题的感受性提高了。在假设的情境中,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扮演角色,学生们主动地再造了现实情境。出于对自己在现实世界中承载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认识,他们会在活动中更加真实地反映出在日常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既有想法。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扩招,大学生人数激增。另一方面,社会及家庭对于大学生的认识和期望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课程本身所关注的焦点及大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分析这一现象可以发现,这是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维假定造成的,这一思维假定是:由过去的“经历”形成的影响与否认过去的影响、只着眼未来的矛盾。

思维假定通常称做“看法、意见或观念”,然而与它们不同的是,思维假定发生作用是非常隐蔽的,“尽管思维本身在发挥的非常活跃的作用,但它却认为自己什么也没干——它认为自己只是如实地向你报告事物的本来面目”。[2]P10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其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多种因素复合而形成现在的“他”,这些因素不仅为他以后的发展形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基础,而且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方式。

由于当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社会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处于社会不利地位家庭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理念多为只要通过读书、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当前的社会经济地位,实现“向上流动”。这种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不以知识内在的价值为标准,而且与其现存的社会经济地位没有任何联系。这就导致了大学生自身对于职业目标的认识仅仅着眼于未来,然而,“目标的影响是涵盖于此刻的心理环境的背景之下的”。[3]P38忽视对由过去影响下形成的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存在的当下的考虑,必然就会使大学生无法正视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在毕业后进入社会不得不面对到处碰壁的困境。

正是为了消解这种普遍存在于大学生中的思维假定的不良影响,才有必要开设旨在让大学生体验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目标,认识其实际的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关系及具有可行性的活动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恩生,刘相明,李辉主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一、企业实行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求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实现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就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当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具体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企业的根本性质发生了转变,成为了市场竞争环境的主体;在我国计划经济与短缺经济形势供存的局面下,我国企业只能进行粗放式的管理,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因此,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

随着当前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经济管理需要通过不断的创新改革,才能满足发展需求。而我国社会经济要寻得可持续发展之道,就需要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多利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融入现代科技,对企业的整个运行过程进行改革,有效提高企业是管理效率,缩短管理层级,提高信息的反馈与传达效率,使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

二、会计工作开展现状

做好会计工作有利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会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管理者必须掌握准确的会计信息才能使得企业得到全面发展。目前,在经济管理中,会计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如:规范性的缺乏、专业素质的缺乏、监督机制的缺乏。笔者将就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会计规范化缺失

目前在企业会计工作中,缺乏一定规范性,这是由于许多企业领导对于会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开展会计工作中未设置相对独立的会计管理部门,导致会计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最终出现做假账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二)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缺乏

其次,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大部分会计人员并非是会计专业出身,因此对于许多会计知识不够了解,甚至许多会计人员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导致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无法发挥作用,导致会计工作效率及质量的低下。

(三)监督机制的缺乏

此外,在会计工作中,企业未引进监督机制,导致经济管理工作中会计工作混乱,尽管有些企业设立相关的监督部门,但却执行力度不够,最终导致监督机制流于形式。

三、如何促进企业经济管理与会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在以前的企业管理方面,出现了企业各部门权责不明晰,部门内部职责交叉、人浮于事,再加上部分执法人员没有责任意识,在执行企业会计监督和审查的时候对企业的财政管理过于干涉,导致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时候力不从心,最后尽责任的会计管理人员满怀才情无法施展,不尽责任的会计管理人员更加肆无忌惮的偷懒,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甚至还影响到了整个企业内部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破坏了企业对国民的形象。因此政府必须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对于执法人员也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监督和惩罚。

(二)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在企业会计管理的工作中,会计人员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大小,关系着企业会计管理能否快速地运行下去的基础。然而现今的某些企业的管理者在为其企业进行招聘的时候,存在着腐败的现象,很多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强等等各个方面都不强的人,通过各种非正常渠道进入企业,使得在企业进行会计管理的时候因为这些人的业务能力不熟。专业性不强等等各个方面而不能很高效的完成任务,这就需要提高我们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促进内部控制体系创新

企业要对经济管理加强创新与实践,还需要良好的环境作为支撑,使企业能够尽快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市场环境。而企业良好环境的创建,需要从内部控制体制的创新开始,推动企业的经济管理得到深化改革。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的创新中,企业不仅要对财务进行内审,还应该围绕财务管控开展其他环节的监督,实现整体运营过程的监督管理。企业还要建立一定的预算控制制度,结合自身实际状况与业务情况制定出有效的预算控制制度,并将制度落实到各个部门的各个工作岗位中,进行定期的信息反馈,以免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需要对内部控机制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完善,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企业的监管程序,使各项经济活动得到强化管理,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跟内部监管的战略性得以真正实现。

(四)对经济管理理念予以创新

当前,我国的很多企业依然受传统管理理念及管理模式的影响,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低下,又因为对市场环境的认识不足,缺乏竞争意识,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受到了较大的阻碍。因此,企业要想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就需要对经济管理理念加强创新,顺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对落后的经济管理理念及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积极的改革创新,使企业能够真正步入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实践之道,实现集约化经营。

第7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Abstract】In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law in China has made remarkable progress in development. 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aws, economic law can regulate the national macro-economy rationall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jurisprudence, philosophy and economics. Therefore, the core motive force of this legal component is to reflect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the society accurately, and using the legal way to regulate the diversified socio-economy, to promote the economy to achieve a better equilibrium level, thus realizing the economic freedom and security. 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economic law.

【关键词】经济法;社会责任原则;研究与分析

【Keywords】economic law; the principl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search and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D922.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76-02

1 引言

虽然说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以及安定稳定的社会环境氛围,但是我国社会的矛盾也日益严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强化制度的建立,而经济法的社会原则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市场的秩序能够更加和谐,保证能够将经济法的作用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始终,实现定位和价值。

2 社会责任的内涵以及相关价值取向的分析

社会责任指的是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来进行,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多元化经营和管理的任务,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达到合理的数量,内部的员工、各类产品的配置、区域人员的基础性利益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1]。在实际上,我国当前各种类型企业的社会责任涉及范围也逐渐广泛,虽然与传统的形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社会责任多元化的控制方面还是能够达成一致的。此外,国际企业的社会责任措施的覆盖也逐渐广泛,大多数国家和区域都接连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对法律进行修订,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内容也明确地表述出来,使得社会责任制逐渐朝着不同的方向和领域发展,逐渐形成决策主体不可缺少的指导依据。对于当前我国经济法的社会责任提倡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经济法从诞生以来,就能够将社会责任作为学科的基础性定位,保证在社会能够实现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国家、企业以及个人利益都能够进行有效的保护。事实上,这种社会责任已经逐渐摆脱出传统社会责任的束缚,主张配合经济规律来作为核心指导的凭证,并且联合不同的参与主体来对宏观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平衡的状态,更好地推动经济和社会和谐和健康的发展。其次就是经济法作为社会经济自身发展的媒介,主张的是配合宏观经济的调控,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安定和和谐,促进各项企事业能够在革新发展中顺利地进行。在此基础上,社会责任对经济法能够进行适当的调控,也能够针对社会责任的内容来进行拓展。实际上就是经济法能够秉承社会责任的原则,在本质方面逐渐进行改进和提升。与此同时,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经济法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静态理论特征,即使社会责任细化的内容发生一定的波动现象,也能够时刻保证稳定,并且可以将社会责任在经济法的范围内进行锁定。

3 我国社会经济秉承的社会责任内容情况分析

第8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一、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第9篇:当前社会经济现象范文

土地整理即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的重要途径,它通过对土地利用生产环境的改善及景观生态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土地整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建设,还可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要求。

土地整理分为城市土地整理和农村土地整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是农业生产,农地整理是土地整理的基本内容,也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意义。

1 农地整理的意义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1)土地利用处于混乱状态,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意义上的规划;(2)乱占公用土地(如道路、林地等);(3)土地浪费现象严重;(4)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结果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且额外增加农民的劳力和资金的投入。

2 土地整理的重要性

2.1 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土地整理是人类在土地利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的过程,纵观各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实施土地整理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不可避免地还要占用部分土地,而宜耕后备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潜力十分有限。因此,要实现中央提出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的突出问题,必须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走集约利用、内涵挖潜的路子。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吃饭、建设与生态的矛盾始终摆在我们面前。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必将导致耕地总量的动态失衡,生态恶化;甚至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将土地整理推到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土地整理是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2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途径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耕地的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含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数量还要增加;同时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毁坏的耕地。显然,单依靠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查处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否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补充耕地。目前我国耕地补充的主要形式是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要坚持“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和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方针。因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土地整理在耕地保护工作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土地整理加速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就经济增长方式而言,在土地经营上要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由数量的扩张转变为质量的提高。土地整理体现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转变。

2.4 土地整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措施

实现现代化必须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离不开土地,重视土地的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提高等都是在土地规模、土地利用上做文章,都是奠定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土地整理,只要政策措施得当,资金投入到位,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有效措施。

2.5 土地整理是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根据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正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村镇化的过程,也是土地整理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太多,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小城

镇建设,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2.6 土地整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土地整理是促进土地资产流转的新机制,当前我国有资源的地方往往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土地整理既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变了当地原来生产、生活落后的面貌,又带来了资金的流转,变资源优势为资产优势,实现资产从工业向农业、从城镇向农村的流转,壮大和发展了农村集体经济,而缺乏土地资源的地方,土地往往又是经济发展的抑制因素,通过土地整理置换指标的流转,扩大了生产、生活规模,从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