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执行制度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内控制度 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涵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确保企业财产安全、完整,保证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企业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经营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协调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形成一个严密的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
内部控制按其控制的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会计控制主要是用来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性,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财务活动的 合法性等有关的控制;而管理控制主要是用来保证企业经营方针、经营决策的贯彻执行,提高经营活动的经济性和效率,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等有关的控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是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两种控制方式,二者共同保证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二、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从企业筹资角度来讲,内控制度会降低企业筹资成本,避免或有负债。企业在进行对外担保业务时会因为企业本身体制不完善,个别管理人员法制观念缺失,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健全而导致企业在对外担保时形成负债的情况,有些情况还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损失。而企业如果有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在进行筹资活动时充分对筹资规模、筹资方式、筹资成本、筹资时间以及财务结构等因素综合考虑并通过内部控制的对融资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可以有效的控制筹资成本。
2.从企业投资的角度来讲,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对投资的管理。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内控制度有效的改进对内投资即对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一些大型企业里,因为固定资产种类繁多,基础管理工作不完善以及基层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再加上固定资产大修与固定资产技术改革项目在实际操作时划分不清,以及自制设备计入当期成本等问题,使企业的固定资产计量时账实不符,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而通过加强内部控制,严格固定资产的取得、折旧计提、处置、报废以及变卖的核算和操作程序,可以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以及相关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另一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内控制度有效的提高对外投资效率,许多企业为增加企业利润,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企业发展速度,将闲置资金对外投资以期获得较高收益。但很多情况下企业因为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低以及投资期满难以回收等各方面原因导致投资决策失误,资金的无法回收甚至引起企业的亏损和破产。针对这些情况,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投资项目的立项、评估、决策以及投资处置等环节进行有效控制,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投资的科学合理性,从而避免由于盲目投资引起的企业
损失。
3.从企业运营管理的角度讲,内控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有效运营。首先,内部控制制度为企业的货币资金的良性运转提供安全保证。一些企业中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货币资金的运转过程中经常存在大量的挪用公款、私存公款、公款炒股以及的行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对于这些问题,企业通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对各个职能相关部门严格分工,实施交易分开、内部稽核和定期轮岗制度,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从而提高企业货币资金的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其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加强企业对存货的管理。企业的运营周转中存货占较大比重,而且由于存货的种类较多,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且参与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因此保证存货的安全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而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定期对存货进行盘点,保证存货安全。
最后,企业可以通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方式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期降低成本,充分挖掘成本降低的潜力,提高生产经营利润率。
4.内部控制制度在电算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现在多数企业已经实行了企业信息化管理,随之给企业带来的内部控制中的众多问题。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明确规定操作的权限和控制的方法可以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程度,以避免企业商业信息的泄露和系统的破坏,一个较好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果。
三、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议措施
1.加强内控环境的环境建设。建设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企业管理领导要加深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对内控重要性的认识并加以宣传,做好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工作,并以身作则严格遵守;二是加大内部控制重要性对职工的宣传,转变制度执行者的内控态度,提高业务素质;三是完善与内部控制的执行相关的企业组织协调机制。
2.完善企业的会计控制制度建设。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产品或劳务的购销控制、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和货币资金控制、财务预算控制以及会计记录和报表控制等内容,加强会计控制可以按照会计要素将会计控制的对象和控制的内容分类,然后以会计要素为中心展开对企业产供销等环节的控制,或采取环节控制法,将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有机划分环节,再对具体环节实施控制。
3.强调企业的内部监督。强调企业的内部监督主要是加强它的两个职能:一是内部审计职能,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和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部门既要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还要努力地营造积极的内控文化;二是控制评估职能,企业要定期对内控制度进行完善和补充,以更好的实现内控目标。
4.加强企业会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企业会计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是实现企业会计监督的重要保证,应努力培养会计队伍使其具备以下素质:一是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二是具有较高的会计职业道德,遵守相关的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1]朱荣恩: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1,(1)
内部会计控制必要性措施
一、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实质上就是通过单位内部各部门、各岗位、各成员在经济业务上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相互审计,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最终实现会计工作的真实有效运行。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保证单位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建立并严格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就比较扎实,会计工作在经济管理中就能有效发挥作用。
(一)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内部会计控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确保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但能够规范经营者的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所有者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以调动经营者管理好企业、赚取利的积极性,从而促使现代企业平衡、稳定、协调地发展。
(二)会计内控制度的建立,促进了会计法规的贯彻落实
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对内部会计控制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做到职责相分,相互监督,互相审计,那么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可以有效贯彻执行《会计法》、《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会计法律法规,保证会计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贯彻和执行。
(三)会计内部控制的建立,有效的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防止了舞弊行为的发生
真实合法的会计资料依赖于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通过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可以明确岗位分工,使会计各个工作程序顺利衔接,进而使单位会计行为合法有效。在会计工作中,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监督不力,依然会有舞弊行为和职业犯罪的行为发生,通过加强会计内部牵制,可以使各个管理环节相互衔接,相互牵制,进而可以限制或减少舞弊行为的发生。
二、企业会计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内部会计控制不重视
我国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普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一些企业的管理者,不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内控制度,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只做表面文章,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企业情况。更多的企业是有章不循、违章不究,“重制定,轻执行”,把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当成两回事,财务规章制度往往只是高挂墙上,很难严格有效贯彻履行,这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企业内部控制失控现象严重。
(二)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不完善。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能否有效地执行,需要各方的监督,如政府的监督、社会的监督以及单位内部自身的监督,只有三者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督,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三方监督执行标准不一,管理不力,信息沟通障碍,未能形成科学有效完整的监督约束力。
(三)会计人员素质偏低,会计内部职能缺失
大多数企业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造成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业务能力较低。一些企业,会计人员身兼数职,这些岗位甚至是不相容的,这就为将来的舞弊行为埋下了种子。还有一些会计人员未能及时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及工作能力,影响其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而在企业中重核算轻监督现象严重,例如,在会计报表的填报上只是仅仅是机械式的填报,而对于报表内容和指标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专门人员进行分析,这不仅淡化了会计在企业内部的核心地位和参谋决策的作用,还导致会计内部职能缺失。
三、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内部会计控制重视程度
首先,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需要企业管理层的自觉规范,企业管理层应充分认识内控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提高遵守制度的自觉性,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保证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其次,企业管理者应深入到企业的各个部门,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程序,使会计内控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加大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很多会计人员以及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程度不够,进而影响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只有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推广,让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深入每一员工心目,从内控角度出发来规范自己的工作,各部门才能真正做到分工协作、自觉遵守。
(二)健全会计内部控制体系
财政部门作为会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等相关人员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实施环境,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及时发现内部会计控制中出现的问题,检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并对其有效性、合理性、经济性进行评价,为企业优化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第一,要经常对企业的财会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加强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技能水平和内部会计控制能力。第二,建立会计人员岗位监督责任制,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会计人员步步跟踪,监督到位,具体到每一项业务都有相关的责任人承担。第三,企业定期对相关部门负责人及职工进行内控知识的教育,让每一个员工都树立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下开展经营活动的理念,知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牵制和约束,进而保证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发挥。
总之,会计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基本保障。所以企业不断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建平.浅析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存在的风险及对策[J].中国经贸,2016(4).
[关键词]食品质量;监督工作;重要性探讨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22-01
1 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屡次发生并带来了极其恶劣的破坏性影响,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受到了社会大众普遍关注。针对食品质量监督问题,应立足源头抓质量监督工作,并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和体制,同时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立法和秩序建设,为食品安全、食品对外贸易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提供法制保障。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正处于完善与发展阶段,食品质量监督的相关工作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性和实效性。为此,加强食品质量监督工作力度至关重要。下面将详细分析我国食品质量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有助于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 当前食品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
使食品的质量产生问题的原因会有多方面的因素,经过多年的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很多的食品生产企业在设备和技术上还处于传统的生产方式,没有对技术和设备进行及时的更新,这些方面的老化直接导致了食品的质量跟不上现代社会的标准要求,是制约食品。
2.2 对于食品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在制度方面不够健全,很多不具备生产资质的小作坊自行生产,自行销售,对食品的质量没有保证,虚假伪劣食品充斥着市场,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存在巨大的威胁。
2.3 在一些企业中没有形成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只注重产量,而忽略了质量管理,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且在原材料的使用方面没有进行卫生质量的检查。
2.4 对于食品的保存条件是非常严格的,保存的环境对食品的质量问题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企业没有规范的仓库,在保存食品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变质,使食品造成污染,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3 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问题的有效措施
3.1 加快整合食品产业结构,提高集约化管理水平
我国食品产业链结构比较复杂、且分散,食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为了提升薄弱环节的食品质量监管水平,应积极推进食品产业整合,实行产业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和管理,有利于规范、优化食品产业结构,减少小作坊形式的食品生产加工组织,降低主管部门食品质量监管和执法难度,进而提升执法强度。
3.2 建立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立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需要经过长时间实践与验证。尽管如此,在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不懈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立足源头抓食品质量的工作方式,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成果。除此之外,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种类的食品实施全面监测,及时发现食品质量风险,针对风险制定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方案。
3.3 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逐渐完善《食品安全法》
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想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建设、完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质量安全政策的贯彻和执行提供有力保障。为此,卫生部门会同立法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修订《食品安全法》,建立适用于当前食品质量新问题的法律体系。除此之外,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还需加大质检与惩处力度,严格贯彻卫生许可制度,及时召回不合格食品,禁止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进入人们的餐桌。同时,为了保证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执行效果,应加强执法监督人员素质建设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和现象。
3.4 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技术水平
在综合的质检活动中,抽样活动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同时还是首要活动,假如无法保证其具有显著地代表意义,此时就算是数据高度的精确,它的结论也必然会有误差存在。 所以,抽样活动会在极大的层面上对检测信息的精准性有作用。要想确保抽样活动顺利开展,就要按照如下的内容来进行:首先,结合需要检测的物体的差异,在开展活动之前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地对抽样进行规划,该规划信息中要涵盖具体的措施和数量以及输送的工具等等的细节内容。 通常要确保参加到此项活动中的员工要超高两个,在制造单位开展的时候,要认真地填写相关的资料,当相关单位认可之后,互相都要签字明确。 假如该项活动是在市场中进行的,就要联系相关单位,这样就可以对样本进行明确。其次, 认真的对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以及思想意识开展培训活动,主要的是通过合理的措施,来切实的确保员工对抽样步骤有深入的熟悉。 而提及的思想意识 ,通常是指抽样工作者要在活动的时候严格按照公平的理念来开展活动。 除此之外,非常关键的一项内容就是要保证参加抽样的员工不能够同时进行检测,要确保两项活动独立开展。第三、在抽样的时候要确保是随机方式进行的,不过应该在相同批次的分别方位开展。 而且,为了合理的开展微生物测定活动,在开展取样活动的时候,要确保对样本的保护合理,所以,就应该认真地对其输送以及保存等活动控制好。 比如,速冻性质的,在输送到时候,要保证低温。
总结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一直以来深受重视。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督力度、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水平不仅有利于保证食品安全和健康,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消除人们心里的不安因素。为此,食品质量监督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改进与解决措施,逐。
参考文献
[1] 潘虹.关于食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标准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炮制
近几年来,由一些中药导致的毒性事件时有发生,使中药毒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中药的毒性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中药安全无毒,纯中药制剂成为安全无毒的代名词。在药事管理上对中药安全性研究的要求也低。在国外,由于中药主要以保健品和食品添加剂形式出现在市场上,其毒性也未被充分重视。其实,毒性在古代之文献中常常是药物的总称。如《周礼・天官冢》上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可见,周代毒与药是不可分的。毒的概念是广义的,药物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明代医家张景岳对于作为药物偏性之毒的含义也作了明确的阐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有偏也……。”魏晋以后,毒药的含义逐渐衍变成专指那些药性强烈、服后容易出现毒副作用甚至致死的药物了。这种认识与现代对毒药的认识比较接近,毒,不再指药物的偏性了。现代中草药书籍在药物性味下标有“小毒”、“大毒”、“剧毒”等,就是指这些药物有大小不等的毒性或副作用,这时,药物的“毒”仅指药物的毒性成份而已。如乌头,其毒性成分为剧毒的双酯类生物碱,人口服4mg即可致死亡。巴豆,其毒性成分为巴豆毒素,有大毒。马钱子,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马钱子碱等,有大毒。但不少中药的毒性成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2 有毒中药的炮制
尽管有毒中药具有毒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临床上又常常必须利用某些药物的特殊功效,来治疗或控制某些疾病,这些药物的毒性往往又是治病的有效成分。因此,对此类药物需经加工炮制,以达到减轻或消除药物毒性的目的。有许多有毒动植物经过适当加工,可以成为疗效优良的中药。有毒中药的加工炮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2.1 制霜法
除去药材中所含的油脂,避免内服发生滑泻、呕吐及中毒等副作用。如巴豆,炮制方法是取带皮巴豆,用较粘稠的面汤或米汤浸拌,置强烈日光下曝晒,种皮曝裂后,用板搓去皮,取净巴豆仁,碾细制成霜。注意事项:(1)制成霜后,应测定含油量,控制在15%左右为度。(2)要戴口罩和胶皮手套,避免接触皮肤,严防药物中毒。
2.2 浸泡
将毒药放入水中浸泡降低毒性。如乌头,因乌头含有剧毒的乌头碱,但其碱性不稳定,遇水或加热容易水解成毒性较小的乌头原碱,而疗效与乌头碱相似。炮制方法是加水浸泡至内无干芯,取出,再加水煮沸4~6h(或蒸6~8h)至口尝微有麻感时取出,凉至六成干,切片干燥。
2.3 加热
采用高温炮制有毒药物,使其毒成分通过加热挥发、升华、或破坏分解,降低其毒性。如斑蝥,其有毒成分为斑蝥素,对皮肤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高温时升华,常用炒制法。炮制方法先将生斑蝥除去杂质。然后取净斑蝥与米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除去头、翅、足。每斑蝥10kg,用米2kg。
马钱子有大毒,其有效成分为番木鳖碱,通过砂炒炮制,受热分解,含量下降,从而降低毒性。炮制方法是先将砂(或砂土)放锅内,加热至用手试之熏手时,将马钱子倒入,烫至药材鼓起,呈棕褐色至深褐色,急速出锅,筛去少,凉后压成细粉用。
关键词:企业内控制度;规避;企业风险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1
目前部份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各种违法活动层出不穷,出现一系列大案要案,给企业造成致命伤害,也严重扰乱了国家市场经济秩序,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的根源和混乱经济现象之一。造成这些问题根源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或有制度不严肃执行内控失控。当前经济形势下,分析和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只有充分认识到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性,才会建设好制度抓好落实。
内控制度是企业现代管理中一种重要管理手段,是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是指企业各部门,在部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工作程序。并予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形成一套严密的控制机制,内控制度在当今经济条件下己被各行各业的企业所采用并日趋完善。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2000年(新会计法),2001年(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二个法规的实施。明确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对企业建设内控制度起到纲领性,指导性作用。企业内控制度建设的主体,制订符合企业实际内控制度,使其发挥作用。如与企业不相匹配就难以维持实施,如我司从2002年企业转制至今。企业从单一公司经营演变成下属七家子公司集团运行模式。企业股权从单一股东变成五位股东构成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既有二者合一又有分离的管理模式。企业集团运行三年来,企业内控方式尚停留初期阶段,虽然制订一些财务、采购、人力等相关内控管理制度。但近在财务、采购信息汇总的作用,没有起到在企业运行中发挥控制作用,操作不畅,效果不明显,存在矛盾突出。主要体现一是企业内部对内控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执行层面阻力大,仍然有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痕迹,没有突破原单一公司管理的模式。二是集团与各子公司责权不够清晰,权利边界模糊制约各子公司经营活力,无法第一时间正确判断处置机遇漏失。上下来回报手续繁杂,工作效能下降。三是目前内控制度与企业管理没有有效对接,无法在管理工作中加以融合,阻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四是虽然年度企业内审,但对缺乏曰常控制,造成既成事实无法挽回失损。如何来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如何做到事前控制,关键是建立合理系统的内控管理机制。
关键词:企业文化 企业制度 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一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有专门详细研究其中某一个方面的学者,也有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这些都充分体现出这二者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在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面,学者们取得了相当丰盛的成果。石宏昕、陈娟等人通过研究都认为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之间存在互补关系和替代关系,企业制度可以强化文化的贯彻,而文化应对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文化和制度在核心层面上应是一致的。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中的认识,先论述了二者的重要性;再论述二者的关系;最后讨论了对于这二者关系的实际应用。
1 企业文化的含义与重要性.
对于企业文化的定义,被广为接受的说法是:企业文化是在企业范围内被广泛认同和接受的、并内化于企业经营过程和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总的来说,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共同认知、经营哲学。
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其他东西所替代不了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所谓核心竞争力,简单来说就是指本企业所特有的、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模仿的部分。一般来说,企业要想在市场上生存下去并保持一定的利润,就必须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具有某一个突出的相对优势,而这个优势往往是核心竞争力直接带来的。不可否认,有很多东西可以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先进的生产设备、独家拥有的技术等。但是,这些竞争要素在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同时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不足,这就是竞争优势的持久性不强。先进的设备可以直接购买到,就算是独特的技术,随着时间的流逝,技术会随着产品的解析、技术人员的流动、专利的到期而产生扩散,最终还是能为竞争对手所掌握。所以,企业需要一种能充当核心竞争力同时又能保持持久性的竞争要素,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不可模仿性、稳定性是作为文化所特有的几个属性,正好就满足了这个要求。从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将来的竞争将是类似于企业文化这种企业软实力方面的竞争。
第二,企业文化为企业执行力的有效贯彻提供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境。首先,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所以在对企业有利的方面,在这种共同价值观的指引下,企业上下就某一事件比较容易达成一致,这就为后面的执行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保障。再者,执行离不开有执行力的人。在一个对执行有所强调的文化环境中,这种环境除了会对执行提供一些有利条件,同时减少一些不利条件外,还能使企业上下各层次的员工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而长足的发展,而这三种能力是一个具有执行力的人所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这种环境能培养员工的执行力。
2 企业制度的含义与重要性.
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为了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的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制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规范性和强制性。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运营与人员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方面,而强制性则主要体现在对制度的不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强制性执行方面。
企业制度对于企业的运作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制度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必要保障。不论是企业总目标的实现,还是由总目标分解而成的各部门目标的实现,都依赖于制度作为保障。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不仅能保障企业的日常运作得以协调进行,还能使运作沿着预定的方向前进,从而最大程度地规避了企业运作偏离预定目标的风险。同时,一个良好的制度体系能够将企业一些成功的经验和管理模式固化下来,并将一些不合时宜的经验和模式及时剔除出去,保障将来企业目标的实现。
第二,一个合理有效的制度体系,能够对员工产生较强的激励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在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下,员工的责任和权利可以得到明确,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也就是说,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在的岗位的职责是什么,可以调动哪些资源,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利益。其实大多数内部管理混乱的企业,不外乎就是责权利的不统一、不对称造成的。而一旦责权利得到明确和保障,就会对员工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而员工由于受到激励,便会产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随后,企业的运作效率便会得到提高,而且这种效率的提高有别于规章制度本身带来的效率提高,这是一种创新型的、从根本上带来的效率提高。
3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认识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重要性以后,有必要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探讨。从前文的分析中可以知道,企业文化本身是一种被企业内部所共同认可了的价值观,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范畴,而制度则是实施层面的东西,本身具有相当的强制性和刚性。而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精神层面的东西需要一个制度性的东西来支撑,而制度性的东西必须要一个精神层面的东西来进行指导。
其实,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正好就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
3.1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第一,企业文化使人们在意识上产出了共识,表现为企业上下团结一致为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这种一致行为是一种以自觉主动的方式进行的。而从制度方面来说,制度的存在,根本上就是为了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所以企业文化与制度并不矛盾,相反这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单纯的制度本身具有很强的强制性,而从人的本性来说,人是厌恶被强制而喜欢自由的,所以,如果企业的制度在制定时就以企业文化为指导思想的话,那么,这样制定出来的制度必然会得到广大员工的积极认同,这在以后的遵守和执行方面,员工的抵触情绪就会被降到最小。
第二,企业文化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而相对来说,企业制度尤其是一些具体规章的稳定性就不如企业文化。而在现今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了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断地跟随着市场的变化来调整着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价值链甚至是组织结构,而一旦这些部分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企业的制度也必然会出现相应的变化。所以,为了不在企业内部对于制度的调整与适应方面产生混乱,有必要让与制度有着相同的目的且具有相当稳定性的企业文化来充当制度的指导思想。
3.2 企业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
第一,一个企业尤其是大企业,一般其人员来源比较广泛,而且人员的素质、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具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也不一样,要把这些人统一起来,仅依靠企业文化是不够的。同时,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柔性的,最重要的是企业文化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却没有强制力。如果企业内部出现重大的利益冲突,仅仅只有企业文化发生作用是很难调解这种冲突的。这时候带有柔性而不具有强制力的企业文化就需要一种具有刚性且具有强制力的东西来进行诠释,这个东西自然就是企业制度,所谓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有什么样的制度来配合。企业文化只有通过企业制度来表达和固化后,才能成为具体化的和可操作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制度来进行具体化,企业文化终将是贴在墙上的标语和挂在嘴上的口号。
第二,企业制度有资格来表达和固化企业文化的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制度本身就有一定的生成企业文化的能力。这种情况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别明显,如:有的企业本来打算要建设创新型企业文化,以便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其又明确规定,员工遇到任何问题都必须向相关领导汇报,在相关领导批准后才能采取相应行动。这种企业根本不可能建设出创新型企业文化,倒是形成了一种由制度生成的与期待的文化相不同的文化。所以,用企业制度来表达和固化企业文化是必然和可行的。
4 认识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关系的现实意义.
对这二者关系的研究,一个重要的现实意义就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建设方面。如前所述,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柔性的东西,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所以,对于建设这样一种没有实体的东西,在实际操作方面有着一定的困难,这也是造成了不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果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不管怎样困难的问题,总是可以找到一些切入点的。就企业文化建设来说,企业需要的是一个可以看得见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入点。结合上文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的关系所进行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想到,这个切入点就是制度。由于制度是企业文化的表达和固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能生成企业文化,那么,在开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就可以根据所期望建设的企业文化,来制定和修改一些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来建设和生成一部分所需要的文化。但是,这并不是说,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可以通过制度来强制实现,制度仅仅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可行的切入点,在通过这个切入点后,还必须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以制度为切入点来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相信在一定程度对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成功率是有益的。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与制度对企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两者在企业的运行中,一个是软件,一个是硬件,二者相互统一、相互协调,共同为了同一个目的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2] 吴金明,刘燕.论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的共生[J].现代企业教育,2005(11).
[3] 石鸿昕.论企业文化与管理制度的关系[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 魏波.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0(S4).
中药的治疗效能与“有毒”反应,既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化有毒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将中药的“有毒”反应降到最低限度。用药时既要考虑药物本身、用药方法、人体状况等对药物性效的影响,又要认识到一切都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临床当随即灵活变通。
1 合理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取毒药攻毒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在依法炮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否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只要用量适当,一般不会毒害人体,所以必 须严格控制其用量。使用有毒药物的正确方法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至产生疗效而不损害人体,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即使有些药物需要到轻度中毒才能取效,也应遵循上述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量的原则。
2 正确对待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无毒药与有毒药相比,虽有药性平和、常用治疗量幅度大、安全性高等优点,但临床应用也不能惟求速效而盲目的超量应用,否则贻害无穷。
3 严把质量关,是降低毒性的根本措施
中药的毒性常受药物的栽培、产地、采集、贮藏、炮制、制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此,每个中医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业务水平,在中药栽培、采集、贮存、制剂及调剂等环节严格把关,使品种准确而不掺伪劣,贮存得当,炮制依法,制剂合理,调制认真细致。
4 用法得当,是降低毒性的主要环节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配伍、给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间的长短等是否合理,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临床用药应做到:(1)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2)依治疗需要和药物性能,选择正确的利于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有的药毒性大宜外用,如砒石、轻粉。(3)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理确定日给药次数。(4)不可无节度地长期用药,谨防蓄积中毒。(5)外用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不可超大面积使用。
关键词:行政审批;改革;思想政治;简政放权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3-0279-02
2015年5月,总理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总理强调:“有权不可任性。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体现。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践行简政放权,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关键在于强化思想保障工作,务必确保行政审批相关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并积极实践。本文主要就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开展路径展开一些探析,希望能够起到些许积极意义。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与方向
(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治包含了“权力必须受到约束”的基本内涵。在法治政府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中,政府必须服务于民,从传统的行政管理转变到行政服务的轨道上来。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流程繁杂,程序冗长,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因而必须予以改革。同时,行政审批是一项重要的公权力,该项权力的行使可能会出现“权力寻租”现象,引起人民群众的不满。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也是打造廉洁政府的重要手段。可见,我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背景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建设。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
按照总理的指示和要求,我国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必须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推动政府职能转型。从中可以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方向归纳为如下四点:一是简政放权。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做到简政放权,简单来说就是能裁减的行政审批权必须裁减,能下放的行政审批权必须下放,能简化的行政审批程序必须简化;二是放管结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做到放管结合,不能由于简政放权而导致行政不作为,该放的放,该管的管;三是优化服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体现出服务型政府理念,应做好行政审批服务,使行政相对人享受到优质的政府服务;四是职能转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是一种手段,目标在于政府职能转型,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方向是政府职能转型。
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制度改革,观念先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否得以成功,除了顶层设计外,还需要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在思想观念上有所转变和行动,并以思想保障、思想激励,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夯实思想基础
制度改革的推进必须有一定的思想动力作为保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必须简政放权、简化程序、提升服务质量。一系列改革措施可能会使行政审批工作人员产生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行政审批工作不重要了,进而在思想上有所松懈;或者由于思想滞后而无法从行政管理模式转变到行政服务模式,难以适应角色和地位的变化;或者由于简政放权而认为自己岗位工作及权力的“含金量”有所降低。这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是有害的,必须予以纠正和澄清。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起到观念纠偏的良好作用,有助于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夯实思想基础,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各项工作。
(二)提升服务意识
不管是制度的改革还是制度的实施,关键在于人,即古人所说的“徒法不足以自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行政审批人员是否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传统上政府治理的基本理念是管理和管制,但是这些落后的理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也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建设的要求。政府工作必须从管理转变到服务,这不仅仅是机制上的转变,更是观念上的升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切实优化政府服务,使行政相对人不再面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窘境,而是享受到高品质的行政服务。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行政审批人员充分认识到强化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并在行政审批的每一个细节上体现出服务意识。
(三)实现高效廉洁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要做到高效,又要做到廉洁,以此践行政府法治精神,推动政府廉政建设。长期以来,尽管大多数工作人员能够切实按照廉政规范严格做好行政审批工作,但行政审批领域极易滋生寻租和腐败,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曾经痛批“行政审批是腐败源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着力点是简政放权,这是最好的廉政方案,也是最优化的廉政路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行政审批工作人员认识到“权力行使必受监督”的法治理念,行政审批工作必须做到高效、廉洁,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廉政思想境界———即从“不能腐”,到“不敢腐”,再到“不想腐”。
三、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那么,应如何做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以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呢?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以法治思维为根本
行政审批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以法治思维为根本。法治的基本意蕴即“权力受到法律的控制”,法治思维能够深刻地改变一个人的权力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体现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法治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路线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致力于提高行政审批人员的法治思维,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法治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强化法治理念后,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必然能够在岗位工作中敬畏法律、依法行使,自觉遵守各项规范,积极配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战略,并以实际行动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
(二)以规章制度为圭臬
行政审批是政府公权力的行使,应高度严肃,不得有丝毫马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应教育行政审批工作人员在审批工作中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不得容忍任何工作闪失。思想政治工作中应要求审批工作人员做到:一是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审批工作,负起审批职责,绝不推卸职责、逃避责任;二是不得违规操作,更不得利用审批权为他人谋取利益;三是依法依规,防范法律风险,避免投诉、举报和诉讼。做到上述三点必须要求审批工作人员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政治上高度成熟,在业务上高度熟练。
(三)以群众路线为指引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需做到简政放权,以方便群众为宗旨。群众是行政审批工作的监督者,群众是否满意是行政审批工作是否到位的衡量指标。行政审批人员应以群众路线为指引,发现群众需求,倾听群众呼声,接受群众批评,以此改进工作作风,杜绝形式主义和,不让群众“摸不着门”、“跑累了腿”。思想政治工作中应不断坚持群众路线教育,使每一位行政审批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群众路线对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自觉在工作中践行群众路线精神,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审批服务的质量,真正做到便民、服务、高效、廉洁。
(四)以服务品质为追求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政府善治的重要方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就是要将审批工作作为一项行政服务来对待,使行政相对人感受到一定的服务氛围,享受到便民、高效、高品质的行政服务。基于服务型政府理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各项措施的制定上,要充分突出服务属性,不但审批人员应以服务心态做好审批工作,行政相对人也有权对审批服务的态度和品质提出批评指正的意见,从而实现双向的、良性的互动,推动行政审批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五)以作风建设为突破
不管是群众路线精神的贯彻,还是行政审批服务品质的提升,都有赖于转变工作作风。工作作风的转变,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为直观的表现,也是服务型政府理念的直接表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以作风转变为突破,不但要求行政审批人员在思想上认识到转变作风的重要性,还要求行政审批人员在行动上积极转变作风。行政审批服务中的作风转变,应以“三严三实”、反“”的总体要求为指引,结合行政审批工作的实践情况,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统一部署下,发挥积极性、能动性,自觉形成良好的作风环境,展现行政审批服务的新形象。总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体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应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审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实现理念转变、作风转变和机制转变,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张劲松,朱勃勃.流程再造:地方服务型政府构建的路径[J].领导科学,2013(8).
[2]栗燕杰,吕艳滨,田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问题及解决路径[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
[3]王克稳.论行政审批的分类改革与替代性制度建设[J].中国法学,2015(2).
[4]宋圆圆.解析行政审批服务机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众标准化,2015(9).
【关键词】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0.引言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是工程建设项目的三大目标,它们是对立和统一的矛盾体。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不可以说三大目标之间哪个最重要,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兰铀公司商用示范工程是投资近25亿元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工程实践,我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有了一定认识。
1.工程建设中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关系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阶段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是工程建设的三大目标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也是施工阶段要合理完成的重要因素。
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在监理协调下可以克服由建设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片面性和放任弊端;促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做好质量控制活动;有利于健全不断的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
因此,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均衡、协调是保证建设工程能如期,保质的最有效的手段。在施工中无序的追求施工工期,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施工速度赶工期,质量目标难以操控,进而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严重的还会造成返工和不能返工的问题。在施工中没有一个合理的施工工期规划,就无法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边施工、边估算,边采取措施虽然采用的是事中控制方法,但是在没有前期工期规划的情况下就是一种盲目的工作方法,是达不到工期控制目标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会降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
2.落实进度控制任务和质量控制
任务,发挥对施工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合同工期确定后,工程施工进度控制的任务,就是根据进度目标确定实施方案,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实现进度控制的目标,具体的讲,进度控制的任务是进行进度规划、进度控制和进度协调。要完成好这个任务,应做到以下三点工作:
(1)做出工程建设项目总进度目标和总计划的制定。这项工作是非常重要而细致的工作,进度计划的编制,涉及建设工程投资、设备材料供应、施工场地布置、主要施工机械、劳动组合、各附属设施的施工、各施工安装单位的配合及建设项目投产的时间要求。对这些综合因素要全面考虑、科学组织、合理安排、统筹兼顾,才能有一个很好的进度规划。
(2)对进度进行控制。适时对建设项目进展的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在施工工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发生偏离时,无论是进度加快、进度滞后都会对施工组织设计产生影响,都会对施工工序带来问题,都要及时的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对偏离控制目标的要找出原因,坚决纠正。
(3)进度协调的任务是对整个建设项目中各安装、土建等施工单位、总包单位、分包单位之间的进度搭接,在时间、空间交叉上进行协调。这些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素,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实际进度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对这些单项工程之间的施工关系不加以必要的协调,将会造成工程施工秩序混乱,不能按期完成建设工程。而完成好施工质量控制的任务同样也要做好一下三项任务:
1)周密计划,做到事前控制。在施工前认真做好施工组织工作;做好技术资料准备工作,做好对原材料、设备、零配件等质量进行检查和控制工作、做好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质量鉴定和施工工艺的组织论证工作、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认真对待由建设单位组织的设计交底和图纸会审工作。努力做到对施工中的人员组织、材料供应、机械设备在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有一个预见性的措施,使每一项施工过程都掌握在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规划之中,避免因没有做好事前控制造成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的返工问题。
2)认真对待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对发生无法预测的施工质量问题,做到不能在事前控制,一定要在事中控制,避免施工质量问题的进一步扩大化,造成无法返工或因返工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应把影响工序质量的因素都纳入到管理状态中,建立质量管理点,及时检查和审核质量统计资料和质量控制图表,严格工序间的交接检查,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质量现场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通报工程质量状况,做好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方案,把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在每一个施工工序过程中做到事中控制。
3)事后控制是指对完成施工、形成产品后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应按国家有关的质量评定标准和办法,对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自检,只有内部通过验收才能交给有关单位验收,才能保证一次验收通过,才能使整体的建设工程质量让建设单位满意。
3.抓好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要点,保证工程建设的按期完成
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必须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指导施工的全面的技术经济文件,它对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其执行,必须进行进度控制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其中施工进度计划的控制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度控制实践,进度控制的要点主要包括: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审批和施工进度计划的检查与调整。质量控制在工程建设中,其控制的要点主要有“人、材、机、方法和环境”等五大方面。因此,事先对这五方面的因素加以控制,加以规划和设计,是保证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只要紧紧抓住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要点,就可以保证建设工程在施工中不出现大的质量问题,为顺利的保质、保量、保期完成建设施工任务创造出一个好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