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的来历和风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秋的来历和风俗

第1篇: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中秋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

2、那么中秋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中秋”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活动一】端午说由来

(一)中秋节简介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活动二】中秋话习俗

1、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 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2、月饼欣赏

(多媒体课件:月饼)

3、主持人小结。

【活动三】中秋讨论会

讨论:对于现在的高价月饼现象怎么看?

3、主持人小结:

【活动四】谈感受,激感

1、今年中秋节与往年有什么不同?你是怎么过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2、品尝月饼。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一、活动目的:

1、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过中秋节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核,真正了解节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帮助青少年增强科学节日文化理念,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2、介绍中秋节的来历,了解中国各地过中秋的风俗。

3、增强学生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让节日真正给我们带来快乐与幸福。

二、活动时间:20××年9月

三、活动准备:苏轼的《水调歌头》ok带、中秋灯谜、图画、月饼

四、活动地点:八(1)班教室

五、活动过程:

老师导入: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从去年开始,国家把这个节日定为法定节日,休息一天。从而可以看出,中国逐渐对传统文化和民俗越来越重视。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中秋佳节,一起来感受中秋佳节。

一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1、 中秋节的由来

(1)老师:同学们,每当天气晴朗的夜晚,天空上有什么?月亮像什么?(有月亮。月亮像玉盘、像圆饼。)

(2)、出示圆形月饼,让学生比较。

老师:月亮在最圆的时候是什么日子?(每个月的十五日左右。)

(3)、说中秋节的由来。

老师:谁知道中秋节的来历?

(4)、小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也叫团圆节。它起源于魏晋时期,在唐朝初年成为我们国家固定的节日,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传统节日。中秋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刚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每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是秋报的遗俗。

2、中秋节的传说与民间故事

(1)老师引: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

老师:有谁能来讲讲有关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起源及一些民间故事?

生:嫦娥奔月(后羿射日):

(2)指名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

(3)引导队员讲述不同版本的传说,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等。

老师(小结):看来中秋节是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3、队员介绍中秋节的习俗

老师引:好,听了我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拜月娘》、《拜土地公》)

二、中秋诗词佳句知多少

老师: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团圆节这份思念当然会更密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期,诗人就会用诗词来表达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1)、出示图片1

老师问: 我们来看这幅画,队员们脑中有没有最佳的诗句来配这幅画中的情景。

——(李白的《静夜思》)

(2)、老师:中国画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这幅中国画书画印都有,惟独缺诗,我们给它题首诗,使它变得更完整。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选自李白《月下独酌》)(你们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话出自谁人之口吗?

(3)对了,几百年前丙辰中秋的一个夜晚,正是大文豪东坡先生写下了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出自这首词。老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绝妙好词。

(4)有感情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刘禹锡的《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5)学唱苏轼的《水调歌头》

我国的诗人大多是忧国忧民的,又大多是命运坎坷的,他们经常流浪在外,客居他乡,思乡成了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有了许多以思念故乡为题材的诗作,你还知道哪些呢?

(6)指名背诵《泊船瓜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三、 中秋佳节话月饼

1、品尝月饼,感受月饼的香甜。

老师:队员们每年是怎样过中秋的呢?(队员讲出各种贺中秋的民俗活动)

(1) 引出——吃月饼、送月饼

月饼的外形——圆,象征团圆,表达合家团圆。

饼中有馅,表面有花纹,花纹主要有月亮、桂树、玉兔等在圆中表达美好的愿望。现代的花纹设计更是各异,别致。(欣赏月饼图片若干张)

老师:展示月饼事物,并简单介绍圆形设计的格式。(对称、均衡)

(2) 动动手,设计一个别致、精美的月饼图案。(背景播放轻快的音乐)

(3)队员作品欣赏。由队员自己讲解自己的设计意图。

2、举办月饼宴

老师:中秋节,为什么要和家人一起吃月饼?往年你和谁一起吃月饼?(吃月饼表示团圆;和家里人一起吃;还和好朋友一起吃。)

师:你吃的月饼是买的呢,还是别人送的?谁送的?

老师:为什么要送月饼?(过团圆节,送月饼表示和家人团圆。)咱们中队也是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成员,你们愿不愿意和全体队员一起过这个中秋节?(板书课题)

① 送月饼:

② 吃月饼(大家一起吃月饼,体验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和团圆)

四、中秋灯谜

1、老师:在许多地方八月十五这天会有灯会,其中一项就是猜灯谜。得月楼前先得月。猜一字(棚)

2、重逢。猜一字(观)

3、举杯询包拯。打一句宋词(把酒问青天)

4、十五的月亮。打一成语(正大光明)

五、游戏:“月”字组词接龙。

要求:以“月”字开头组词,以“中秋节”收尾。

优胜:组词过程短者获胜。

六、老师总结

同学们了解了那么多关于中秋节的知识,又为过今年的中秋节出了那么多好主意,虽然大家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庆祝这个传统佳节,但每个人心中有个共同的最美好、最传统的愿望,那就是:花常开!月常圆!人常在!老师感到好开心!看来,我们某某中队是一个完整的大家庭,就像中秋节的月亮一样圆圆整整!

结束语:(播放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时光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也留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感谢每个学生的参与,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最新中秋节主题班会选集

教学要求:

1、了解中秋节的有关知识。

2、介绍有关中秋节的传奇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班会的主题,交流对主题的理解:

(中秋节是月亮最圆的时候,是团圆的日子,我们心里也会喜洋洋、甜滋滋的)

二、中秋知识竞猜:

1、中秋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我们能正确说出是哪三个节日吗?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小学生中秋节主题班会教学设计2、中秋节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许多习俗,我们知道些什么习俗都可以说出来哦,看谁说的多?

(拜月娘、赏月、吃毛豆芋艿、吃月饼等等)

三、故事引趣:

1、师引: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人眼里,可是非常重要的佳节。“月圆人团圆”,那是一个温馨和谐、及富诗情画意的节日。中秋节最有名的传说故事就是嫦娥奔月了,现在就让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2、学生扮演嫦娥姑娘来介绍其他中秋节的习俗

好,听了老师给你们讲的故事,你们一定意犹未尽吧。现在我们请嫦娥姑娘来给我们介绍中秋节有趣的传统习俗。

拜月娘

拜土地公

3、继续介绍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

好,听了嫦娥姑娘的给我们的介绍,老师觉得中秋节真是个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啊。它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呢。(看时间待定)

月中玉兔

吴刚伐挂树

4、介绍中秋节的水果

四、联系班级实际,讨论中秋节的活动方案

1、讨论:很快就是中秋节了,我们有什么想法吗?大家想过没有,中秋节怎么过?

2、同学之间交流

我们二(3)班的特点之一就是,我们班有几个寄宿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桃山,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节日,我们该对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全班每一个同学都爱他们。他们的亲人不在自己的身边,可是我们同学都在他们身边,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

4、同学交流

第2篇: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在做过一番动员之后,我兴奋地和孩子们一起谈论着分组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成立了“中秋节的来历与风俗”“中秋节的传说”“中秋节的诗词歌赋”三个小组之后,一个男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回事?”我当时一愣,因为我根本就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可他的话题竟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又有孩子举手问:“老师,人如果到月球上是飘着的吗?”“老师,听说赏月的时候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月亮上有黑影,真的吗?”面对这些始料未及的问题,我灵机一动,说:“好,这些问题很有价值,有谁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有几个男同学举起了手。“那好吧,你们就成立一个探月小组吧,去了解你们感兴趣的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

经过了几天的实践与收集材料,汇报课上,学生们不仅了解到了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还通过读书、上网等方式找到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捣药》《吴刚砍树》等神话故事,其中一个学生还拿来了《嫦娥奔月》的连环画,真是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令我大开眼界的是一个孩子给大家讲述了玉兔为什么捣药——原来是嫦娥的身体很虚弱,经常生病,所以玉兔就为她捣药治病,多么善解人意、聪明可爱的一只小兔子啊,而这是我以前也不知道的,别看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能力与智慧真是了不得!当然,我也不忘去关注“探月组”的活动,因为我早已在上节课后去查找了关于月球的资料,知道由于月球表面的高低不平,所以产生了环形山和黑斑的现象。孩子们则拿来了《十万个为什么》《科学画报》等书籍,还有从网上下载了月球的图片,他们在汇报时还因为查找的数据不同而争执起来,我觉得他们很可爱,真是一群勤于思考、认真钻研的好孩子,在他们当中,也许就有未来的科学家!

经过了这次实践活动,我常常思考成立“探月组”,了解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似乎与中秋节这个话题走得太远了。其实我的初衷是想让孩子们受到古代传说的熏陶,因为三年级的孩子想象力十分丰富,正是读童话、读故事的阶段,而那些古老的传说会为孩子们的童年增添一抹神奇的色彩,使他们心驰神往。但今天,尤其是嫦娥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的今天,我坚信,我的做法是对的。因为我们新课程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孩子们的思维与想象力是广阔的,而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更应该得到保护。试想如果人类没有对月球的浓厚兴趣,没有对太空的无限遐想,又怎能有今日的嫦娥飞天,又怎能有中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又怎能有社会的进步呢?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千万不要把学生当成“鸭子”,把他们“赶鸭子”似的赶到教室里,然后“填鸭子”,一股脑硬把老师的知识塞给他们,期末是“烤鸭子”,学生被“烤”得直冒油,回家还得“笤帚疙瘩炖肉”。最后教出来,学生个个都是“板儿鸭”了,变成了一模一样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了。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我们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相信我们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爱迪生、成为牛顿、成为爱因斯坦。“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给孩子一个创造的舞台,他们将演绎最精彩的人生!

另外, 作为一名教师,还应该多学习一些科学方面的知识,因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教师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还有,中国一些传统的节日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如端午节、元宵节、清明节、春节,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甚至于像“九·一八”“五·四”这样的日子也可以展开丰富的实践活动,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缅怀先辈、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前进的方向,找到前进的动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成了舞台的主角,他们动手、动口、动脑,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充满了自信,充满了阳光,而我则常常被他们感动,为他们喝彩,看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们为人师者的幸福与骄傲,但我们也必须奋起直追,因为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不好教了,他们知道得太多,个性太强,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不停地研究儿童心理,掌握最佳的教育方法。相信在我们的正确指导下,在我们的悉心呵护下,这些孩子一定会健康成长,将来一定会成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栋梁!

第3篇: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重阳节,又有“老人节”之称。重阳这一天,按照传统的习惯,人们一般是赏玩,佩戴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东汉方士费长房对他的弟子桓景说:“九月九日你们家有大灾难,如果用红色的囊袋盛茱萸,挂在臂上,登高山饮酒,就可以免祸。”于是,桓景到那天就率领全家老小到山上避难去了,等到晚上回来的时候,发现家里的鸡犬全都死了。从此,人们每到九月九日就去登高避邪,于是沿袭成俗,遂成佳节。

很多人都不知道茱萸是什么,其实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中药植物,气味辛烈,中国古人认为“折以插头”,可以防止恶浊邪气的侵袭;燃熏后可以避虫咬,在这“百足之虫,死而未僵”之时,熏佩以避之,犹似端午节熏雄黄一样,是很符合传统卫生习惯的。

希望每一个人,都善待老人,都能尽做儿女的孝心。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之所以罗嗦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

虽然我已而立之年,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八零后、九零后的年轻一代,对于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洋节日的热衷程度,远远超越了类似重阳节、端午节这种传统节日,心中不免还是有几分难过的。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河中流传下来的瑰宝。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我们的祖先,孕育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儿女。许许多多的智慧结晶,被保留了下来。例如二十四节气,尽管由于地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导致了不似以往般的意义重大,但这却是我们炎黄祖先的智慧结晶。而七夕、元宵、除夕之类的传统节日,更是每一个都充满着民族气息和美丽的故事。

可以说,传统的节日在文化内涵和风俗形式上正在走向虚空,留在人们脑海中的只是模糊的概念,而从西方舶来的“洋节”却是大大地冲击着青年人的心,传统节日没落的同时,“洋节”则大行其道,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格外受到大学生的宠爱。他们知道过西方的情人节,并要在这天要给恋人送上火红的玫瑰花和甜蜜的巧克力,他们可曾知道在中国同样有一个这样的节日——七夕!即便是认同这样的节日,貌似也远远不如那情人节给他们的感觉时尚而又充满激情。

第4篇: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关键词:港台语言民俗 差异性特点 研究分析

一、民俗的概念

所谓的民俗,指的是在长久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特征。中国内陆地区的语言民俗特色。在具体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地区日常生活的观察,通过对其民族文化、以及日常语言表达等内容进行综合的论述,从而总结出该地区在语言民俗方面的共通性。

二、我国内陆和港台地区的民俗语言特色

(一)我国内陆地区的语言民俗特色

任何一个地方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其历史传承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导致其在进行语言民俗的展现方面也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就我国来说,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在语言民俗方面也有着不同的差异。内陆地区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民俗展现方面有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特点。

在中国内陆地区,普通话是一种通用语言,而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所使用的方言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按照不同区域划分,中国内陆地区的方言有东北方言,中原方言,以及闽南话,客家话等等。不同地区的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地区的文化风采,如提到“东北那嘎达的”,人们就自然而然想到东北人的泼辣;而一旦说起“俺们喝酒都用大腕”自然就是山东人的豪迈;而吴侬软语的浪漫则源自于上海方言。不同地区的方言呈现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和风土韵味。由此可见,即便是在中国内陆地区,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性,也会带来语言民俗的不同形态。

(二)我国港台地区的语言民俗特色

提到港台地区的语言民俗,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粤语。这与港台地区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港台地区距离我国广州、深圳等地区非常近,因此其在语言民俗方面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但由于港台地区远离中国内陆,因此也造成了其在语言民俗展现方面的独有特点。这些是由于其地理位置、文化发展以及历史传承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形成的。

从地理位置的视角来说,港台地区远离内陆,因此导致其在进行语言民俗的呈现方面也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由于远离内陆地区,因此港台地区与内陆之间的沟通较少,直接导致了其在语言民俗方面的差异。

从历史视角来看,我国港台地区虽然也有殖民历史,但由于其特殊地位,也致使其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尤其是香港地区,受殖民地统治的影响,致使其在进行语言文化方面形成了与我国内陆地区完全不同的语言民俗表现。

此外,港台地区的社会体制因素,也导致其语言民俗的差异性特点形成。我国港台地区一直实施的是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其语言民俗习惯在具体呈现方面与中国内陆地区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在香港地区,人们习惯讲粤语,这是由于长久以来历史发展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习惯。而在台湾地区,人们则使用闽南语。这是由于长久以来不同的文化风俗和生活习惯构成的。香港地区的居民多为滚广东、广州一代人的后裔,而台湾地区则更多是由福建闽南地区的移民构成。所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香港和台湾地区在方言文化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同。

三、港台语言民俗的差异性表现

通过前面的论述,使我们对港台语言民俗有了基础的认识。事实上,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港台语言民俗也有着十分鲜明的特征表现。在接下来的论述过程中,本文将结合港台生活语言民俗、饮食语言民俗等,对其的差异性特征进行阐述。

(一)语言民俗

我国港台地区的语言分为两种,一是粤语,一是英语。之所以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语言方式,源于港台地区的历史发展。

从居民的构成来看,在香港地区的华籍居民多数都是从广州等地区移民过去的内陆人,因此他们在移民的同时,也将内陆的文化和语言表达带入了香港地区。因此在进行语言民俗表现方面,基于这个原因,也赋予了香港地区语言民俗以浓郁的内地特点。尤其是粤语方言区的一些生活习俗、饮食习俗,也被融入到港台地区的语言民俗展现中。经过历史的发展,粤语方言在港台地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在当前所听到、看到的港台语言民俗文化呈现方面,也衍生出了许多港式俚语,形成了具有鲜明港台文化特色的语言民俗特色。

在前面的论述中曾提到,我国香港地区长久以来处于殖民地统治之下,因此除了粤语方言之外,港台地区的另一种通用语言为英语。就目前来说,香港地区的许多日常文化教育场景中,英语应用的范畴十分广泛,而英语也成为英语的官方用语。但是随着香港、祖国,近年来,普通话也开始在港台地区盛行,港台地区说普通话的人员数量也日益增加。1997年后,按照香港当地的立法规定,其开始进行普通话的推广。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除使用中文外,还可以继续使用英文。所以目前港台地区在语言构成上也形成了粤语、英语及普通话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

众所周知,港台地区十分重视,这也成为其香港自由,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几乎都有人信奉。香港的华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信神”最多。他们虽因袭传统的和风俗习惯,但没有教徒的意识与概念。人们普遍敬奉祖先神位、门神土地。初一和十五必上香或点“蜡烛灯”,逢喜事及传统节日也要拜祭一番,平时到庙宇中去求神拜佛以求转运或求签者也不少。

据华人庙宇条例规定,香港所有庙宇都必须注册。根据统计,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间,公共庙宇有40座,天后庙宇24座。由于香港近海,从事渔业、航运者众,故在庙宇中,供奉最多的是天后。据说天后姓林,福建人,为救渔民舍身投海,后被渔民和海员奉为守护神。据说有信众25万。在香港天后庙中,以大庙湾佛堂门的一所最负盛名。

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其风俗与内地基本一样。为了方便市民过节、回乡,政府还颁布了法定假期。此外,如烧衣(盂兰节,农历七月十四)、七夕(乞巧节)、观音诞、师傅诞、天后诞等,都要举行传统的敬神活动,十分热闹,被列为旅游盛大节目。

(三)饮食语言民俗

港台地区的居民在饮食方面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同时其也十分喜欢吃早茶。目前,早茶也成为港台地区十分突出的饮食特色之一,成为其标志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港台居民吃早茶往往喜欢道茶楼进行。早茶的种类无外乎是茶点,或者是一些粤式的点心,这与广州地区的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港台居民认为一天中最重要的是晚餐,其也将晚餐作为一天的正餐。午餐则是以工作餐替代。晚餐也多为粤式传统饮食方式。港人相约饮茶时常互相斟茶。宴请之类,多在晚上9时开席,主人4时左右已在恭候客人,并设麻将台娱宾,不打麻将者一般7时左右到达为好。入席一般随意,但客人要待主人说“起筷”才开始进食。用膳时,手肘不可横抬、枕桌;不可“飞象过河”,即伸筷取远处碟子中的菜;不能“美人照镜”,将碟子拿起来倒菜;喝汤不要发出声响,餐毕碗中不要留食。饮酒吃菜时,不宜手不离筷,祝酒尚礼到,力邀则失礼。上鱼时,鱼头要对着客人方向,吃时不要翻转鱼身(寓“翻船”之意)。

港人对菜名亦有很多忌讳,不吉祥的名字都改个吉祥的叫法,如猪肝叫猪润,因“肝”与“干枯”同音;丝瓜称胜瓜,因“丝”字与“输”字谐音;“舌”叫“利”,因“舌”与“蚀”同音。很多菜肴还起了吉利的名字,如一本盈万利(酱鸭舌)、年年庆有余(松子黄鱼)、金玉满堂红(蜜汁金华火腿)、花开添富贵(蟹肉西兰花)等。

(四)其它语言民俗差异

香港人对号码、数字也很讲究,“3”和“8”是他们最乐于追求的数字,认为这二字最吉祥。“3”的广东话谐音是“生”,寓生气、生财、生龙活虎;“8”的广东话谐音是“发”,寓发财、发达。有些商店也喜欢用吉祥号码做店名,如“168时装店”、“338发型屋”等。“168’’的谐音是“一路发”,“338’’的谐音是“生生发”,“238’’的谐音则是“易生发”。

香港位于东西两大文明交融与传播的枢纽位置,是东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温馨结合起来的城市实体。即使在繁华的闹市,至今也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风民俗,如送礼时忌送钟(送终)、书籍(输)、毯子(压财)。赌马打麻将,忌人来借钱、取钱。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减些价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讲价而不买。此外,港人也颇迷信,除参神求签外,风水掌相之类盛行,笃信神鬼轮回之说也不乏其人,忌不吉利同音字也颇厉害。

四、结论

虽然我国内陆地区、香港及台湾地区的历史发展各有差异,但其始终都是源于中华古文明的传承。所以这也导致中国内陆地区、香港及台湾地区在方言与文化方面有传承也有差异。

地域文化的划分,严格来说,应该以方言为特征,讲什么方言,自然就会秉承什么风俗。可以说,方言是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亲情传递的载体。同书一种文字,同操一种语言,同敬一个祖先。久居台湾岛内的台胞,始终离不开闽南大陆的渊源,而身处香港地区的港胞也始终割离不了与梅州龙岩的亲密联系。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内陆地区的方言传承于文化,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推动了方言的发展。无论三地方言的差异如何,其始终都是源于同一个中华魂。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周振鹤.方言与中国文化[M].游汝杰出版社,2009.

第5篇:中秋的来历和风俗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现状;优化

语文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发散思维、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一、小学语文作业的现状

语文作业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途径。目前的小学语文作业存在如下不合理的现状:

1.重知识,轻能力

现在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大多是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二次梳理和归纳,但作业设计与生活相去甚远,从而形成了学习与生活的二元结构。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作用甚微。长此以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将受到限制,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将受到影响。

2.重数量,轻质量

语文作业是小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合理适当布置作业,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小学语文作业存在这样现状:机械重复的多,灵活运用的少;学生耗时多,能力提高少。语文作业成了束缚学生手脚、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3.重巩固,轻引导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家庭作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可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反复抄写生字词,背诵课文片段。学生成了教师教学成绩的体现者,任凭教师随意灌输摆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重单一,轻多样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无非两种:一是占主导地位的书面作业,生字、生词及习题;另一种是口头作业,如背诵课文等。这种作业完全把学生固定在一定的框架中,作业机械重复而又单调乏味。一刀切的模式,无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了“好学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现状。

二、运用多元智能理论优化作业设计

1.差异性作业设计

语文作业设计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实施“分层作业”策略,使有差异的学生做有差异的作业,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可以设置三个层次的语文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

(1)基础知识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练习,如生字、词语、背诵等巩固练习,主要适合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

(2)综合训练

重在对知识的梳理和一般的运用,主要适合于中等学生。

(3)拓展延伸

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运用、理解、归纳、想象,适合于优秀学生。

如学完《春雨》这首古诗之后,我给学生设计了三道有层次性的作业:①熟读、背诵这首古诗,说说诗句的意思。②和父母合作,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③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自学一首杜甫的诗。这样的作业设计分别适合上述三个层次的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作业效果,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实践性作业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挖掘教材的多元智能因素,设计多元的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语言素养。

(1)说一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言能力只能在学生的交往实践中方能形成和提高。所以,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留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细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说一小段话。如,我上完《蜗牛的奖杯》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说话训练:当沉重奖杯变成了坚硬的外壳,蜗牛只能勉强地从硬壳里伸出头来,在地上慢慢地爬行时,它会想些什么呢?这样的说话练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达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画一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特别是对各种色彩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利用这一特点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画蝴蝶谷里蝴蝶上下翻飞的景象,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展现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画画技巧:大的小的,错落有致;黄的黑的,相间其中;动的静的,相互衬托。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做一做,开发学生的潜力

知识转变成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所以,教学中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详细的理解而对苹果里是否真有五角星半信半疑之时,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亲手横切一个苹果,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受和发现。

(4)查一查,扩大学生信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