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活动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活动实践

第1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数学活动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这种活动必须是学生的主动学习活动。而兴趣又是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最佳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学生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从以往的学习经验知,不管你老师怎样讲解,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往往迷惑不解,半信半疑,没有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用多米诺骨牌趣味游戏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前我在讲台上一列小木块。开始上课,我指着这列小木块对学生说:

这列小木块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第一只倒下;

(2)前一只倒下,后一只必然倒下,

试问:当把第一只木块推倒后,这列木块是否全部倒下?为什么?

面对讲台上的这列木块和问题,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触发了,求知欲十分强烈,跃跃欲试,都争着上来做这个游戏。推倒再摆,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等学生在游戏中得出结果之后,我就引导学生从中抽象概括出了数学归纳法原理。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缺一不可,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实验,讨论: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懂得了这原本抽象的原理。

2、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是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动的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画。画即是画图形,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性思维活动。数学是一门将文字、图形、符号融为一体的抽象学科。熟练的进行它们的抽象转化,是解决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而准确的画出图形是实现它们相互转化的纽带。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要改传统的老师画,学生看的做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在画图中学数学。

如在椭圆定义中教学,课前可要学生每人准备一块硬纸板,一根细绳,两根图钉。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椭圆,都感到高兴。此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改变绳子的长度,使其:①等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②小于两图钉之间的距离。分别画椭圆。此时学生尝试着画,可有的皱眉头的笑。再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画图过程,自己得出椭圆的定义。这样学生对椭圆的定义理解深刻,特别对定义中2a大于2c这一条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让学生动手算。算即运算及推理,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训练的思维活动,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是学生学习数学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推理。

如在课堂教学中,我改以往由老师演算学生看,老师板书学生抄的做法,不管是定理的证明,还是例题教学,都在引导学生分析寻求解题思路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推理证明,演算。最后对学生的推理证明,演算过程及结果做出评价。

(3)让学生动口。说即讲,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述性思维活动,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多讲。如在概念教学中,由学生自己从概念的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归纳出数学概念,老师做出评价。在解题教学中,可让学生讲自己的思路,发表各自的解题方案,较简单的问题你,可让学生口述解题过程,老师对学生的思路,解题过程做出评价。即使学生的思路受阻,或解题过程有误,老师也应鼓励学生大胆讲,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受阻的原因。对解题过程中典型的让学生讨论解决。

(4)让学生动脑思考。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是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教师要采取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主动地动手画感性的认识,通过自己的思考,加工整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提出问题,并激发学生动脑思考解决。

例如,在解析几何的例题中涉及人造卫星运动轨道的近地点,远地点的概念。教材中直接给出了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为近地点和远地点。对此学生迷惑不解。在教学中,先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答。

3、改结论性问题为探索性问题,是课堂教学成为您学生探性,创造性学习活动

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现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许多定理,证明大都以“已知A,求证B”的结论型问题模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简单的方式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通过学生的探索,加工,归纳,猜想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产生、发展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中一些结论型问题“已知A,求证B”,改为探索性问题“已知A,试推出由A能得到什么结论,并证明你的结论。”引导学生探索、整理、加工、归纳、猜想、证明,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活动。

第2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教学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体系之中,它的落脚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用这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设定,对于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设置对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既无经验可循,也无模式可仿,它一方面使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但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上的差异,教师在综合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结合现有新课程研究成果,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与分析,在丰富提高自身的理论认识的同时,尝试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希望能为一线教师更好的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专业支持和帮助,同时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同时较好地转变学习方式,发展创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开展对比教学式教研,引导教师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是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新方法,通过实际不同的课堂教学对比来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寻求教学的具体策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活动形式。对比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将以往的课堂教学录像与按新课程理念设计实施的同一内容的教学进行纵向对比;可以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按各自不同的设计进行横向教学对比;也可确定一个教学内容,由一位教师自行备课后实施教学,教研组成员听课后再对照新课程的新理念、新要求进行集体备课,然后由同一位教师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前后对比……对比教学式教研活动比较适合于类似“语文综合性学习”等《课改纲要》、《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一些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要求、方法的贯彻和实践。特别是针对教师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问题(新的课程标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自身教育理念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尤其要求教师做到这一点。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必须首先明确自己的准确定位,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抱着为学生服务的学生主体观念;教师必须要从过去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者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必须确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在综合性、充分化、自由化学习中形成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利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将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较为直观形象,对比鲜明,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针对综合性学习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和“教师指导随息化”的两种错误倾向,组织讨论,进行比较,突现两者之间的差异,利于教师对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式的接受与把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易于转化为教学行为,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职能。

二、开展优秀课例研讨交流,启发教师拓展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研讨交流式教研活动是针对于某一堂课(可以是代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课,也可以是以新课程的理念要求设设计的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作出较科学的评价,寻求更有效对策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这种剖析与反思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命题进行,也可以是对整个课堂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诊断。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优秀课例以研讨交流的形式在教研活动中展示,需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要有明确而细致的分工,对教师们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所费时间与精力也较多。但其优势在于可以帮助教师更科学更深入地认识日常教学中未发现或不重视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现阶段针对教师组织活动形式的单一化倾向,通过优秀课例的研讨交流,启发教师不拘泥于固有的活动形式,探求更佳的教学策略,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得更到位。此类教研活动安排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教师实践中典型的课例进行分析,以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执教的“说不尽的桥”综合性学习课例,应该鲜明地突出综合性学习的“语文味”。把活动主题定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立足于当地教学资源,发动学生利用网络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同时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自行确定成果汇报形式。汇报课上学生围绕四个探究话题(“谈桥说名”、“桥与文学”、“桥的故事”、“桥意新析”)展开活动,形式多样:相声、演讲、故事、配乐朗读等,同时交流收集的谜语、诗歌、对联等。在教学的拓展延伸部分,设计了三个活动:(1)看图配桥联;(2)给校园中的小桥命名;(3)给都江堰索桥配导游词。整个活动紧紧围绕语言训练,领略了桥文化的魅力,提高了语文素养。这启示我们,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应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语言“合金”。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进行多元互动评价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将关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学生的评价应该依照《语文课课标准》进行评价,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可由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也可小组互评,学生自评;可以宏观评价,也可微观评价;也可考虑改革考试机制,将综合性学习纳入中考。教师的教学评价也将走向多元,即主管领导评价、学生和家长评价、教师他评和自评相结合。对于综合性学习来说,由于它的课程特点和教学要求,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是否表现出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具体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和经验,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精神和实践能力,将主要采取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直接观察、同伴评价等评价方法。与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相对应,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应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尤其要关注教师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提倡采取定性的描述式的评价方式。应以自评为主,他评为辅,使评价成为自醒、自悟、自我调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提高。

语文课程改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是语文课程的必然趋势。本文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见、所为、所思,经过整理而形成,难免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热点、难点,随着课改的深入,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问题,待我们去探讨、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第3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长时间来,在语文教学方面一直都是效率较低的状态。一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比较单一,且模式比较传统;另一部分原因是语文在教学中过分的专注于课本而忽视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导致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和自主实践的能力,加之语文课堂气氛过于枯燥、乏味,使得学生对语文没有兴趣。所以,为改变这一现象,语文就要性多样化、课堂活跃化的方向迈进,就要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因为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涵盖语文的各个方面,而且最重要的是它还与社会、生活相关联。可以说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对实际的探索与未知世界的想象,有助于学生开阔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老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以便于引导学生接近生活,并积极探索语文当中的奥秘。

一、通过对比的教学模式来引导老师摆正自身位置

所谓的对比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利用不同的课堂教学与语文教学做对比,以此来增强老师对新知识、新方法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找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比式的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是比较多样化的,它可以将新课程的理念与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对比,;还可以通过选定一堂课程的教学内容指定一位老师利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备课,然后再由听课的小组按照新课标的理念进行备课,通过课堂的实践来进行对比。对比式的教学模式通常比较适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一些新课改的要求及方法的落实与实践。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方面尤其的注重老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观念这一问题,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如此。在开展语文综合性活动时,老师必须要明确自身所处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活动的主体,自身转变为帮助学生的引导者,改变以往的老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教学模式,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与学生成为朋友,从而让学生真正的做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学习所奴役,从而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活动中寻求自身对语文的喜爱,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涵养。通过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模式可以把老师的理解转变为行动体现,并且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在此过程中老师要对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及方法不断的琢磨与思考,以便于老师可以更好的掌握新方法、新思路,把先前的教学逻辑转变为教学行为,从而使老师找准定位,让老师在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组织和指导作用。

二、通过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激发老师对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课例的研讨交流指的是老师之间对课堂教学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其中的优缺点给予客观的评价,以此来反思,并寻找更有效解决措施的一种研讨活动。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与反思,可以是针对一方面,也可以是对教学整体进行全面的观察与分析。把语文综合性活动学习中比较优秀的案例用在研讨活动上并加以展示,老师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观点,对于它当中的优点,老师可以汲取经验,以便于用于自身日常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当中。通过开展研讨交流会,可以激发老师对活动形式的创新,采用最有效的方法来落实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的活动虽好,但不适宜经常开展,要将其做到“精”,对课例要认真挑选,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教习“说不尽的桥”这一综合性课例时,要将语文的味道散发出来,将课题可以改为“领略桥文化的魅力”,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不同的途径来寻找相关资料,最后进行汇总报告。可以通过三个小活动的形式,来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桥的文化、历史,,比如 (1)看图给桥配字;(2)通过想象给校园小桥命名;(3)了解都江堰索桥并配备相关说词。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桥的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高了自身语文修养,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三、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实现多元化评价

第4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在基础教育阶段,要逐渐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多为学生组织一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吸引学生,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活动中来,以更加生活化的实践方式促进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整合语文资源,激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能够在活动中得到不断地提高。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笔者谈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对实践活动更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方面,兴趣能发挥的作用越大,收到的效果也更好。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实践情景,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激发,他们的兴趣也会变得更加浓厚,语文教学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如进行《母亲河》这一单元的学习时,笔者就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曾经去过祖国各地的哪些地方旅游,对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特产了解得比较多,如果有照片或者录像,可以明天带到学校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旅游经历,他们非常兴奋,第二天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自己带来的东西交给老师。上语文课时,笔者将这些照片或录像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现在全班学生面前,和学生一起领略全国各地的自然风光与风土人情。笔者在下课前还对学生进行了更深的激发:“我国有风情各异的建筑,还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大家都想知道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但是咱们马上要下课了,时间不够啊!要不你们放学回家后自己去网上搜索一下,网上有很多与此相关的知识,比老师知道的还多、还全呢,肯定能让你们一次看个够。”笔者就以此作为家庭作业。第二天,笔者看到了学生从家中带来的很多资料,他们结合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容量得到扩大,视野也得到拓展,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德育教育,W生对祖国、民族有了更多的爱戴,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逐步扩大实践活动的空间

纵观课程改革,其中的核心与亮点可以以两个字概括,即“整合”。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思路,促使语文课堂能够由封闭走向开放,使语文学习与学生的发展相契合,二者相互促进,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华民族有一大文化瑰宝,那就是我们的古诗词,它短小精悍、内涵深刻,是华夏民族的精神所在。同时,这些古诗词的美学价值也是极高的。小学生的古诗词学习与大量的背诵是分不开的,新课标也对学生提出了背诵方面的要求,在浓厚的诗词氛围中,学生的心灵逐渐得到充实,人格更加完善,内心情感与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我校曾阶段性地举办过一些古诗词诵读活动,这些活动很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如笔者为一年级的学生组织了一个“课前一诵”的活动,每天上课之前笔者会教他们一首五言的小诗,利用3~5分钟的时间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并在第二天上课复习前一天学过的诗。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都能背几十甚至上百首古诗。学生有时候还会在课下自发地进行背诗比赛,胜利的人会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将自己的“战果”与教师一起分享。为了使诗词诵读的活动向更深层次延伸,笔者让学生尝试着给诗词配画,或者自己创作诗词,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古典文化的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要走入生活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就是语文了,新课改非常重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不仅有社会生活,还有自然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中去发现问题,以实践促进探究性学习的展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校园内外的沟通,逐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以多样化的实践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进行习作“写一种自己喜欢的美味”时,笔者就为学生布置了一实践性的家庭作业――制作蛋炒饭。回家后,学生都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了操作,第二天到校后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制作过程,写作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第5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一、坚守底线,意文兼得

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语文”活动,是要引导学生从机械、封闭的课堂走向多元、开放的社会生活和美好的大自然,从单一、被动地接受学习,向增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能力转变。与其它的实践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表现在:从学生学习语文的需求、兴趣和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指导他们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与方法,开展资料积累与处理、社会考察、实验操作、交流反馈等实践活动的同时,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和根本目标之一。

在活动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采访、记录、读资料、讲故事、听故事、写感受等一系列环节,这些环节的安排都要为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培养服务,最终使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浓厚的“语文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要充分挖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阅读、说话和写作素材;二要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性的文本和网络阅读,丰富知识,拓展视野,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三要在学生的活动过程中,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规范性、正确性、流畅性。这样就能做到坚守底线。除此之外,还要把握活动中的人文内涵。清初张伯行信奉程朱理学,特别强调“道”的重要性,但是,在谈到读书治学问题的时候,他明确指出“文”“道”不可分的关系,他说:“论道而专求诸语言文字之间,则道晦矣;抑论学而不求语言文字之间,则道亦泯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为学生受到思想教育提供沃土,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同时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尊敬师长,珍视生命,勇于探索……最终做到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教育--意文兼得。

二、贴近生活,注重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方案强调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力图改变多年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封闭性教学模式,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课文”并列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将二者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一体。因此,在贯彻执行新课标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抛开那些陈旧观念的禁锢,重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重新构建语文教学的新体系。

虽然年级不同,活动的次数也不相同,但是,综观18次活动的设计内容都是结合教材、贴近生活的。“生活如同泉源,语文犹如溪水。泉眼丰盈而不枯竭,溪水才会自然而活泼地流个不歇”(叶圣陶语)。这句话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里将得到最佳体现。像《感受“爱”》《新年》《玩具展示会》《节约的秘密》等活动都和学生的生活直接相关,只有《办科技小报》《寻找英雄的足迹》《“爱我中华”故事会》三次综合实践感觉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办法拉近学生和活动的距离。

三、注重探寻,启发诱导

学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全过程都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从活动主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定,再到活动实施、活动总结与评价,都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参与。仍以《“爱我中华”故事会》为例,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一方面表现为:有的记不上,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记笔记;有的不敢和别人说话,这是因为他们很少和别人交流,特别是和陌生人交流;有的家里没有电脑,只好和学校的老师借。另一方面就是资料整理,有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获取资料;有的学生搜集到的资料杂乱无章,不知如何运用。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引导学生在制定活动计划和方案时,一定要列出小组内搜集准备运用资料的方法,比如,请教家长或其他人、查资料、自己动手做一做等有效的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指导、引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的活动全过程。教师的指导需要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为前提,在指导过程中,不作统一规定,不提统一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规则的告诉者、方法的规定者,而是一个帮助者。教师要努力提高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规范性,重在启发诱导。

四、小组合作,学科融合

第6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 幼儿园实践 理论认知 课堂教学 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多,不宜展开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照本宣科的对照教材,给学生勾画重点,重现课本,一些不够专业、经验不足的教师很容易陷入此种教法,实际上采用的针对中小学生的解释教材的方式,对大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反感,枯燥厌学,对教师作出较低评价;另一种是脱离教材自成体系,教师参考多种版本教材和专著,编成教学讲义,这是教学实践中大多数专业教师采用的方法,虽然避免了照本宣科的尴尬局面,但是却大大的增加了教师工作量,备课时间过长,又容易脱离教育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则疲于笔记。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做到既紧扣教育目标又激发学生积极性,教师走进幼儿园亲身实践,将所见所闻应用于课堂教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教师幼儿园实践活动丰富深化了对学前教育理论的认知。

学前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1862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1782―1852)出版《幼儿园教育学》标志着学前教育学的独立到现在,但是到目前为止该学科体系还不够成熟完善,有许多理论空白和学界未取得共识的地方,这在不同编著者对同一问题的阐述有较大差异上就可以看得出。如对于学前教育学的定义,不同版本教材差别较大:[1]朱宗顺版本将其分为作为学科的学前教育学和作为课程的学前教育学分别予以阐释;[2]卫晓东版本则将其视为幼儿教育学,表述为:“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3~6周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3]因此,仅依靠教材开展教学是不够的,每套教材都有不完善的地方,目前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自圆其说,对同一现象难有同一的理论,不同的教材理论体系差别很大,专业教师要有能力加以甄别和取舍。学前教育学理论来源于学前教育实践,但很多时候理论又高于实践或者与实践不尽相符,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课本理论无法完全阐释的问题,其中有些知识经验是书本上没有或者不便于表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感悟、领会。家园合作理论上包括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接待日、家长开放日、家访、电话、便条、个别谈话、亲自活动等形式,而真实情况是家访根本很难开展,因为去幼儿家中会有很多不方便,幼儿园教师基本上不家访,家长学校也开展的很少。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表明理论与实践有时候是有距离的,理论上可行的实践中不一定可行,幼儿园实践活动增强了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能力、处理好师生关系关系是有益的;同时也丰富拓展了教师的理论素养,不再把理论当成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就有能力对教材予以加工调整,取其所长避其不足,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完善的理论体系;又鉴于学前教育学学科的不完善性,教师在幼儿园的实践可能会总结出新的理论,取得创新性成果,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如中国学前教育学奠基者陈鹤琴的“五指课程理论”、“活教育理论”就产生于在自己所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实践。[4]

二、捕捉并记录实践活动中的教育契机,将之运用于课堂教学。

学前教育学虽然理论性强,但也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在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教师若缺乏实践经验,讲授的时候就只是罗列知识点,学生缺乏感性认识,久之势必会丧失学习兴趣。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插入两幅同一个幼儿的对比图片,一幅是该幼儿做完折毛毛虫游戏后展示给老师看,兴高采烈的表情,显得很有成就感;另一幅是该幼儿被实习教师过度批评并被叫到教室前面站了很长时间返回座位后很不高兴的表情,板着脸,唬着眼,一副仇恨刚才惩罚他的老师的样子,毫无掩饰的同一表情持续了约20分钟,两幅图片对比会给了学生强烈的印象,今后千万不能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更不能体罚幼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园课堂教学方式方法这部分内容讲授时,教师先讲解常用方法有:讲述、提问、讨论、讲解、谈话、演示、示范、观察、电化教学、游戏、实验、练习等,介绍完这些方法之后,播放在幼儿园所摄优质课教学视频,提醒学生注意领会幼儿园教师无文字的游戏化教学方式、密切的师幼关系,让学生实际感受幼儿园课堂教学并模仿,显然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学生的兴趣被充分激发了,也激起了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坚定了专业信念。讲解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涉及到了环境特点,条条框框多,学生缺乏实际体验,感到很枯燥,摸不着头脑。此时教师播放幼儿实际环境视频,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幼儿园整体布局、户外游戏设施种类和设置、游戏区地面草坪、无高层建筑的教学楼,室内教室课桌摆放、墙面布置、玩具种类、区域设置等,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对理论理解更加透彻,知其所以然。又如幼小衔接理论要求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和简单常用的汉子,但是并没有具体介绍学习的方法,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实际需要相脱节,教师将幼儿园采用的教幼儿识字方法用图片形式演示给学生看:看到了就用笔圈出来,这种识字方式符合幼儿智力发展特点,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不知不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中轻松学会了许多常用的汉字。

三、与幼儿园开展合作教学。

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有较深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少,不具备幼儿教育的基本技能,幼儿园教师则反之,双方开展交流合作,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聘请幼儿园骨干教师走进课堂传授保教实践经验,与学生互动交流,既让学生学到书本难以学到的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认知。目前去幼儿园实践的高校学前教育学专业教师多,但聘请幼儿园教师来高校的少,此类活动应开展起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 卢新予等. 学前教育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2.1.

[2]朱宗顺 陈文华.学前教育学[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第7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4-02

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 团体心理辅导,懂得学习经验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2 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3 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4 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 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要有弹性,一个主题可有多个方案,并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不断推陈出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是一个灌输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雪绒花开20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第8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一、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总体表现

对我国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以专业课程安排为基础和前提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还面临着诸多不足和挑战,具体有四方面:一是,课程安排分配不均、内容关联性小、任务型和操作型的内容过多,以音乐院校为例,如果专业能力不足、素质不够,则很难消化这些音乐知识,并合理编辑应用将其转变成各种有趣的教学行为,被幼儿所接受。二是,学科类别多、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代沟加深,从学习角度看,音乐课程中的弹、唱、舞、教、编等各环节都是相通的、相互配合的,但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可能略有不同,未必能够完全适应、满足学生们的需要和想法。三是,学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自身素质与能力都够,但是不具备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方法上只一味模仿,没有找到适合自己,适合幼儿的教学特点。以上问题的出现,既是学前课堂教学与现实教学实践脱节而产生的,又是现代教育环境和条件所造成的,所以急需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方式和行为入手,切实解决处理。

二、加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教学活动的对策思考

(一)注重实践能力的开发,整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学校既要突出学前音乐教育的优势特征,还要合理配置、应用已经存在且正在开发的教学资源,沿用和延续传统音乐专业的设置方式和内容,以迎合学前教育教育素质及基本要求。课程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和主要对象,依靠学科之间的配合和应用,挖掘、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和机制,包括说、弹、唱、跳等多让学生实践和感受,或是围绕幼儿的生活特征及表现,把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逐一解决。在实践能力开发上侧重于教学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的推广,因为当学生进入教职岗位之后,教学行为才是学生真正能够发挥或展现出来的能力。因此,现阶段课程体系应当向职业化、操作化转移靠拢,而不是一味固守专业化和素质化。

(二)引用新形式教学模式和技术

艺术类教学内容偏重于自由化的教学模式和技术,但目前由于模式和技术还没有得到完整创新,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技术上,依然需要寻找成熟、可靠的教学项目。如:依靠多媒体课件,建立网上授课平台,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到这个平台上“益讲”,主要是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技术。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讲课的视频资料和信息,找出学生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针对性的辅导和建议。又如:做电子课件,把符合幼儿音乐学习特点的教材都引入其中,在不摒弃原有教材的同时,发挥挖掘新教材与原有教材的结合点,利用教学融合技术,设置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合作式等不同模式的教学平台和活动,促进学生综合音乐艺术素质与能力的提升。

(三)健全、完善教学保障机制

所谓教学保障的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即可获得较为专业的教育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加上前期的学习、后期的实践,可以成为从事于学前音乐教学的专业人才,构建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为了更好的推行、引入教学保障机制,学校可以先派教师和考察单位到学校和相关地区考察和学习,取长补短、吸取经验。如:到幼儿园旁听或做实习教师,观察幼儿在音乐学习时的态度思想和习惯意识,结合自己所学的时候,组织设计教案;也可向工作在学前音乐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讨教、学习,了解积累他们在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常遇到的问题,做工作调整。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保障机制加以维护和推广,因为以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音乐实践课程为例,可以、能够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所以在途经选择和对策研究上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9篇:学前教育活动实践范文

关键词:实践;发展;能力;成长;教师

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相辅相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实践,以适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了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

一、提高教师的活动规划与管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教师能够自主、自由、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和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要求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设计与实施能力;要求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并合理地制订活动方案,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发展教师的活动规划与管理能力的过程。

二、增强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涉及的因素很多,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包括教师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教师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环境。此外,还要求教师协调好指导小组内各位指导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发展教师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将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料或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自己必须具备相应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指导教师要明确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学生运用调查、考察、文献检搜、测量、实验等不同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并掌握统计、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如何收集和处理信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要求,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发展。

四、培养教师的探究精神和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是在长期的理论学习、教育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形成信息获取、分类、分析、评估、教师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这些都有利于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尤其是教师对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和研究更有利于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活动课的形式提出挑战。作为初次接触这门课程的我,既觉得新奇又觉得棘手。尽管“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是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学生探讨的问题,需要教师了解,甚至要比学生知道得更多、更早一点。教师要在“导”上下工夫,既不能包办代替,又要点“道”为止。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使活动更富有成效。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受益者不仅是学生,也包括教师。

参考文献:

[1]成尚荣.走向实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丁朝蓬.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