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第1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入学率的提高以及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然而,他们的学习能力如何,当前却没有一个详细真实的研究调查。本课题旨在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并对提高学习力的方法提出切实可行性建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及基本数据

本次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对象,随机对各年级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问卷的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全面,所得出的结果比较有针对性。

1.1 调查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查时间从2012年1月至5月,我们对辽、滇、新、蒙等四个省市部分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问卷529份,有效问卷517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其中女生334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4.59%,男生183人。大一学生148人,男生61人,女生87人;大二学生115人,男生43人,女生72人;大三学生231人,男生78人,女生153人;大四学生24人,男生11人,女生13人。

1.2 调查的方法

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涉及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参加过的科技创新比赛项目、成绩排名、参加实践活动和家庭教育环境等相关问题。

2 调查的分析与结果

2.1 变量与样本的选取

经过分析,我们选取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家庭教育环境好与差对他们成绩排名的影响来综合反映学习能力,并以大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男生和女生的统计数据作为样本,对此采用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在变量关系方面,将调查问卷的问题“在校期间,您参加过哪些比赛项目”,“您是否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以及“您认为您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数据来源,将班级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作为因变量Y,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1,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2,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作为自变量X3,分别建立简单线性回归模型,衡量X1、X2、X3与y的关系,以此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2 假设分析

假设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技创新比赛项目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班级前五名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所以假设参加过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正相关关系。

假设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没有参加实践活动,无法将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积累经验,检验学习成果,改进学习方法。所以没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呈负相关关系。

假设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弱,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所以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2.3 样本统计性描述及模型构造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科技创新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 = a1 X1 + b1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 = a2X2 + b2

根据前文提出的假设,本文视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的函数,对于此假设我们建立的模型是:

Y=a3X3+b3

2.4 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2.4.1 科技创新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65.6,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65.58>5.99,p

Y=0.12X1+1.50

2.4.2 参加实践活动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34.7,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34.73>5.99,p

2.4.3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与成绩排名前五名

通过相关与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统计量F=0.9,利用EXCEL中函数FINV(0.05,1,6)计算并得出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值为5.59,由于F=0.850.01。所以假设成立,即家庭教育环境较差人数所占比例与成绩排名前五名人数所占比例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3 结论

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的人数较少,但是在班级成绩排名比较靠前。科技创新可以培养学习能力,成绩排名靠前情况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习能力较强。

参加实践活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低,但是他们的成绩排名多数都在前五名以内。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课堂的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改进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家庭教育环境较差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影响较小。家庭教育环境较好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不一定强,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能力也可以强。

因此,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项目,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和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在实践中提高认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本文仅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家庭受教育环境和成绩排名前五名的关系对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其他方面有待进一步考察。

[1] 塔吉古丽·尼亚孜.努力培养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10).

[2] 努尔力·阿不力孜,刘文晓.提升大学生学习力之浅见[A].兵团教育学院报,2006.6.

[3] 李英.高职学生学习力状况调查与建议[B].辽宁高职学报,2009(9).

第2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意见》指出,近年来,经过各地不断努力探索,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加强家庭教育工作首先要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广大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对各个年龄段孩子的成长发展,《意见》给出了明确的建议指导: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的积极学习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通过培训讲座、咨询服务、经验交流会、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家长委员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和实践活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的总体部署。

第3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长大进入社会后使环保成为自觉的行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的家庭教育中,都十分重视父母的引导作用,身教大于言传,家长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率先垂范,做孩子行为的先导,这种无声的隐形教育方法,往往比说教更有效果。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家长把孩子“成才”作为教育的目标,在西方家长把孩子人格的完善作为教育的目标。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把学业有成当做成功的标准,忽视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国外教育更看重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外很多孩子很小就知道爱护环境,用过的垃圾即使附近没有垃圾箱,也会自己揣到兜里,走很远的路扔到有垃圾箱的地方。  

 在中国由于学业压力大,孩子出去接触自然,参加实践的机会很少,孩子在家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多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或者电视媒体宣传。俗话讲“实践出真知”,在国外,家长很重视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社会上有很多专门的环境教育基地,孩子可以在父母的代领下参观农场、自然博物馆、污水处理厂等,让孩子在观赏与玩耍中掌握生态知识,了解我们生存的环境,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中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经验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对孩子生态思想的确立有重要的影响。中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基木经验如下:   

 1、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发挥示范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一生的老师。每一个孩子都是“小小观察家”,他们会观察父母的言谈举i1=,然后进行模仿,形成习惯。因此家长要树立榜样作用,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感染孩子,帮助孩子形成受用终生的环保习惯。   

2、寓教于乐,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孩子在低龄阶段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重复的说教不易于孩子理解,在家庭游戏或者外出实践中渗透进环保的思想,让他慢慢理解保护家园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3、在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使家长更好的教育孩子。通过学校培养家长,学校根据家长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满足家长的需求,学校教育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提高孩子的环保意识。  

 4、抓住每一个生活场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具有及时“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父母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对孩子的脾气、秉性最了解不过,孩子也会随时和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利用各种生活场景对孩子不合适的做法及时予以纠正,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生活习惯。  

 (三)中外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的启示  

 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和国外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借鉴国外的优秀做法,弥补我国在家庭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不足,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家长应加强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环保的榜样  

 家庭教育是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家长以榜样的力量去引导孩子,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环保知识,自己以身作则,从生活常识入手,引导孩子知道保护环境的道理。家长应充分利用]’一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资源了解我国的生态现状,增加生态环保知识,加强自身素质。家长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在口常生活中会更好的引导孩子从细微小事中付诸行动。  

 2、家长也鼓励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长环保知识   

家长不应把学习好坏作为成才的标准,要更注重孩子人格的完善,家长应多和孩子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周末带孩子到公园游玩,带孩子参观博物馆、水厂、图书馆等,在玩乐中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了解自然的奥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家长还应与孩子一起参加环保志愿活动,让孩子在动手中了解一些环保的做法,在服务社会中体会乐趣。  

第4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关键词: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借鉴;本土化;改良

多年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侧重于对子女的智育,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家庭的教育主导地位一度丧失,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校教育,家庭与学校之间缺少具有可操作性的合作方式,降低了家庭教育的信度与效度。为此,应充分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的优秀做法,进一步实现国外家庭教育经验的本土化改良,推动我国家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国外家庭教育模式经验分析

第一,家庭教育侧重对子女独立性的培养。美国是研究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美国的家庭教育理念中,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尤为重要。独立性教育在子女的幼儿时期便已经开始,包括独立吃饭、独居一室、独立出行、独立克服困难等等。与此同时,美国的独立性教育往往与家庭责任教育相结合,家长要求子女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分担家务和通过勤工俭学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美国的家庭教育注重与学校教育之间的配合,为确保学校教育的成果,家长往往支持和鼓励子女参与学校的有益活动。同时看重对子女正当心理需求的尊重,避免使用侮辱、讽刺和谩骂甚至暴力的家庭教育方式,体现出了家庭教育的柔性力量。第二,采用全面培养型家庭教育方式。国外家庭教育十分看重对子女的全面培养,例如日本的家庭采用了“四重”教育的方法,即礼仪亲情教育、挫折与意志教育、自信自立教育、创新创造教育。日本对青少年的教育并不完全以学校为主,重视道德教育、自律教育以及家风传承教育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一贯风格。日本的家长明确自身在教育子女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有着强烈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意识,注重培养子女的伦理教育和坚强的耐力与意志力。主张子女应该通过劳动获得回报,并有方法地培育子女的自信心和自理能力。同时日本的家庭教育注重与社会教育的密切往来,例如与工厂、企业、图书馆、大学等社会实践场所的配合,为子女提供更多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第三,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深度合作。国外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主要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此时各国开始进行了深度的教育模式调整。学校教育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提出了系列提升家长参与的策略,迫使学校改变过去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西方国家一直以来将家庭生活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价值原则,并注重对学生家庭观念的培育,帮助家庭教育实现更高的价值。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看重对家庭教育经验的借鉴,例如在教室的桌椅布局、教育内容素材的选择等等,都更加贴近家庭生活,力求实现一种保留家庭温情与舒适又兼具学校教育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值得我国学校与家庭教育积极学习与借鉴。

二、国外家庭教育模式在苏州的本土化改良对策

第5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关键词:联动;创新;德育

孩子的教育与培养仅仅有幼儿园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将幼儿园德育教育和家庭德育教育、社会德育教育结合起来。促使每位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一、与时俱进。体现德育研究课程性

为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我们将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按课程计划、教材内容认真设计教学过程,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设置各种情境、实践活动适时渗透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二、立意创新,展现德育研究特色化

我们坚持把生活礼仪、公共礼仪、交往礼仪等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科学制订不同年龄段的德育工作内容和要求,通过生动活泼的园内外活动,结合特色活动进行爱家人、爱周围事物及生活常识教育、安全卫生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三大创意节展特色:我园开展的礼仪节、读书节、游戏节活动将幼儿园课程与家庭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发动了家长走进课程、走进课堂的积极性。

节日教育亮特色: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良好情感教育和文明行为的习惯养成教育融入其中。

行为规范显特色:结合每学期的常规行为规范月活动,我们抓紧、抓好孩子的行为规范教育。

三、灵活生动.体现家园合作的有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幼儿园、家长接待日、家长会、家庭访问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改进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因此,创新幼儿园、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内容与方法,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1.加强家园合作教育

结合幼儿园实际,我园确立以“让德育伴随孩子成长”“让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等主题教育重点,以加强家园合作教育的文化建设,鼓励教师、家长不断学习。

2.凸显教育主导作用

考虑到我园家长文化水平不平衡、家庭教育能力有限的现状,我们充分发挥幼儿园主导教育作用,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通过邀请家长参与园组织的活动、组织教育专题讲座等不断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转变家长的人才观、质量观,并为实施家园和谐德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3.转变家园沟通模式

教师除积极采取电话联系、便条交流,短信交流等方式与家长进行孩子好习惯教育的探讨,还改革了家长活动模式,让家长做活动的主人,家长会上家长或是探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者是交流自己的家教经验。

4.抓好德育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德育教育的渗透性,我们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幼儿共同努力去争取集体的荣誉,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

四、多方联动。建立家、园、社区教育网络化

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个智力发展正常的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潜在的品德能量,但这种潜能必须在幼儿园、社会和家庭的合力下才能得到开发和升华。我们要创新模式。积极构建家园、社区德育“三位―体”教育网络,发挥联动教育的作用。

1.发挥家园、社区联动教育价值

(1)公布园长室联系电话,开放园长信箱、感谢信箱,为园长、教师及时倾听幼儿家长意见,畅通家园联系渠道提供保障;(2)各班级以“家长园地”为平台。定期开展交流互动、家教一点通、家长经验展示专栏,丰富家园沟通内容;(3)开展“让孩子幸福一生的教育”主题交流;(4)定期展开家委会德育工作专题会议;(5)开设留守宝宝活动室、成立爱心阅读室,聘请爱心妈妈、爱心爸爸;(6)开通亲子热线、爱心短信,定期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系,交流留守宝宝学习、生活情况。

2.社会单位开展合作,增加多方面教育

3.利用家长资源,拓展幼儿园教育的途径

4.举办大手牵小手活动

注重创新性与实效性的活动让家长走进了幼儿园,孩子走向了社会,孩子在活动中德育得到锻炼,对家长的影响作用也发生积极作用。

第6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基地衔接了社会教育,基地是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基地补充家庭教育。基地作为一所特殊的学校,在满足自身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余,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面向社会特别是面向家庭开放,共享基地丰富的活动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亲子活动,满足年轻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需求。例如在环境日、爱牙日、禁毒日、科技日、无烟日、儿童节、母亲节等节日,让父母带着小孩来基地参加具有积极意义的亲子活动,为家庭提供一个活动的场所,更是为家庭提供一次极好的教育子女的机会。基地是家庭教育有益的补充,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

二、基地是中心

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发中心。基地刚成立之初,无课程大纲、无材、无专职师资、无借鉴模式,真可谓一穷二白,戏称“四无产品”。通过边运行、边实践、边考察、边学习,各地基地逐步积累了一些适合自身运作、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项目,并且整理、归纳以期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活动课程。在课程的研发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研发的活动项目避免与学校活动内容重复。凡是学校已开设或能普及开设的活动建议基地不必研发。二是研发的活动项目不能过多的课堂化。学生从学校来到基地,如果是从一个教室走进另一个教室,则无法激发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与新课程改革中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初衷所背离。三是研发的活动项目尽可能系列化、课程化。每期学生来基地活动,应该设立一至几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开设相应活动项目,而不是为了排满活动日程而零乱地拼凑活动项目。并且注重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活动项目的优化、积累,不断提高课程的研发质量。基地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心。根据新课程的课时安排,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每周应安排综合实践活动3课时。在课时安排上,适当将部分课时集中安排到基地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实际已形成了“基地+学校”的运作模式。尽管从课时分配上在基地的活动时间少于在学校的活动时间,但在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效果等多方面来看,基地的活动受欢迎度颇高,基地理所应当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中心,让学生要想来、来了还想来。基地所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可包含家政、工艺、农艺、科技、素质拓展以及以生命、国防、安全、环保等为主的专题教育,并逐步形成基地特色,打造一批基地的品牌课程。基地是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中心。众所周知,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设立的课程,大学里没有开设这个专业,也就意味着没有这个课程的专业教师,目前所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专职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行过来的,相对来说,大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研究较为薄弱,对课程内涵了解不深,对组织实施缺少经验。因此,这批教师特别需要进修、充电,需要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借助基地在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活动内容多、活动场地大、专职教师多、本课程研究氛围浓等有利条件,配合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教科部门,面向当地各中小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分期分批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业务培训,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使基地成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培训中心。

三、基地是平台

第7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问题;实践活动

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守护神。而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作用于孩子。但是,经调查,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有如下

特点: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几乎为零

我们镇彩钢板业全国闻名,有很多孩子父母都出去办厂、做

工程、打工,此类学生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这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有的代管者或对孩子溺爱有加,或放任自流,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面对作业辅导、日常督促则无能为力,有的老人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对孩子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老人受体力的限制,无法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和养育重任。绝大多数留守孩子和外出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但联系非常有限,远隔千山万水的父母也只是简单询问孩子学习的情况,根本就不会谈到对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会把自己的心事通过电话对父母说,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孩子往往更内向、孤僻。

二、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现代人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近几年,离异的孩子特别多,据调查每班就有七八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对于父母来说,离婚也许是心灵冬天的结束,而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心灵冬天的开始。父母离异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强烈的自卑感、形成双重人格、形成交往障碍、产生失落感、心理失衡等,容易导致行为的偏差。不仅毁了孩子自己的前程,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追求享乐家庭的子女难教育

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兴趣。家长在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个贪玩偷懒的孩子也多多少少会投射出家长的生活影子,一个对享乐没有控制力的成年人,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比如,家长自己晚饭过后沉迷于麻将、网络游戏、电视,却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写作业,这不但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以致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而事实上不仅以上是三种比较特殊的家庭让人担忧,许多健全的家庭中也存在着追求高分、溺爱等错误的教育思想。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艺术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容乐观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力争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1.重引导,帮助家长树立“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

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从各种实例中切实感受到“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的道理,树立“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常交流,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定期进行交流与学习,掌

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艺术。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更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勤实践,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1)让家长走进校园

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他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科技节等,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让教师走进家庭

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第8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1.道德教育,循序渐进

第一,通过校规校纪、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行为强化训练。第二,通过各种形式的班会、报告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活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敬业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远大的志向。

2.寓道德教育于社会实践活动中

社会是道德教育的大课堂,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身心感知道德的丰富内涵,如通过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习参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体验对道德的认识,增强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提高道德评价的能力。

3.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学校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育人环境,围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来开展教育工作,表扬好人好事,大力提倡高尚的道德风尚,让富有时代特色的道德主流占领宣传阵地,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监视和自认环境建设,使道德教育在人性化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健康有序地开展。道德教育,非一朝一夕,良好品格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常抓不懈,要像长鸣不息的警钟,时时敲响它,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才能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言谈举止以及日常的行为习惯很容易受到家长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成为学生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以身作则

父母需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务必先要做到,自己日常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于孩子身上,在孩子身边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让坏的习惯影响到孩子。

2.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给孩子表达意见的机会,一起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这样有利于其独立、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

第9篇: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范文

    所谓家庭教育的原则,是指家长在实施家庭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准 则。根据我国幼儿身心发展和个性、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目的要求,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根据孩子身心实际发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进行,要贯彻好这一原则,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获得成功,就全面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发展规律,以此考虑教什么,怎么教。幼儿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发展非常 迅速,独立生活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都随着年龄的 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时,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 到。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实际水平,过难或过易都不能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无论 是让孩子学做一定有家务劳动,还是让孩子学习某些文化知识,都要从孩子实际身心 发展出发,遵循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获得应有的效果。所谓 “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道理。要激励孩子学习某种知识,当这种知识与孩子已有 的知识水平相差不大时,他不仅愿学,有能力学,而且也容易引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他就不愿学,也学不懂,当然就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倦或抵触情绪。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 身心发展水平和所学知识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不要急于求成。

    每一门科学文化知识都有它自己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而且有一定的 连贯性。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既 要注意巩固孩子已学过的知识,又要启发孩子学习新的知识,并要启发、诱导孩子进 行独立思考,逐步培养孩子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观察,了解孩子掌握知识的 情况,当孩子对所学知识尚未理解时, 不要急于教新的内容,要按照秩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向孩子传授知识。

    有的家长不善于循序渐进地向孩子传授知识或不了解知识的逻辑规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急于求成,让孩子长时间学习、识字、看书。据 幼儿园问卷调查,孩子离园回家后,要学习两个小时,家长要求孩子写字、算算术,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致使孩子难以接受,产生厌倦情绪。对此,家长一味埋怨孩子不理解家长苦心,甚至打骂孩子,这样做的结果就像拔苗助长一样,不公不奏效,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地启发发育孩子,才能达到教育目的。即使是学龄前儿童,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他们仍然是没有发展成熟的孩子,在生理与心理上都与小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不能用学生思维方法和标准对待和要他们。

    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

    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身心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和要求。运用适当的方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健康成长。

    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 也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长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这是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当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才,是无可非议的。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儿本身条件。有的家长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全才”,让孩子学画画,学音乐、学舞蹈、学书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让孩子什么都学会。结果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以致什么也学不好,甚至把身体搞垮了,孩子的天赋和智商是有差异的,如果孩子不具备某些天赋,家长只凭主观愿望,要求学这,学那,这就是强人所难了。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孩子的学生负担,引起孩子的反感,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个孩子的个性,气质、爱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孩子进行文化知识,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要根据孩子身心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和帮助。

    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善于发现和发展孩子的特 长,充分发挥其潜在能力,同时也要注意让孩子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家长要注意用心观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及时地进行启发引导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认为什么事情都会干,不妨给他一件较难的事情干一 下,他做完后,可适当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使他体会到自己还有些事情做得不好,逐步培养孩子谦虚谨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么都不敢做。可以给他一些简单的事让他做,在做的过程中给予指导帮助,完成后做对了要给予充分肯定,让他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不注意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什么劳动都不让孩子参 加。甚至有的家长连吃饭、穿衣都不让孩子学着做,其结果必然养成孩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应该懂得懒惰是万恶之源,劳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家长 要注意给孩子创造适当的劳动锻炼机会,从小养成孩子热爱劳动和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统一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员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孩子的品德和行为按照统一的要求发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既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又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应遵循教育统一的原则。只有家庭成员对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协调一致,有统一的认识和要求,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为中心,独生子女成了“小太阳”,家庭,都围着孩子转,当孩子有了缺点、错误时,有的主张批评教育,有的却要包庇护短,往往是爷爷奶奶与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有的父母之间认识也不一致,家庭成员在认识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会以不同的情绪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前,孩子必然会喜欢袒护自己的一方,会气恼批评自己的一方。这们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而且不利于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养成任性,是非不清,听不进正确批评,常常无理取闹等不良品德和行为。因此,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家庭成员应做到互相配合、步调一致,即使意见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则会给孩子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当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采取一致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讲一次道理或做一两次练习就可以办到的,而是要经过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而成的。家庭成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和要求一 致,就会促使孩子对某些品德和行为进行多次练习,不断强化和巩固,从而形成良好品德和习惯。

    四寓教于实践活动的原则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课堂,参与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实践活动。因此,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贯穿于家庭生活之中,寓教于生活之间互相关心、和睦协调、文明礼貌、潜移默化地养成孩子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家庭生活实践对孩子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说:家庭是第一个染缸,学位是第二个染缸,社会 是第三个染缸,第一个染缸是人生的第一道着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础上着色的,所以家庭这一道着色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让孩子在一个和睦、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长。幼小无知的孩子,对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学习,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总想向大人学习他想做的事,因此,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比如,通过教育孩子穿衣、吃饭,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爱护花木,不浪费食物,学着做些轻微的家务劳动等,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增强劳动观念的优良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达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是游戏、玩耍和娱乐,寓教于乐,寓教于玩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有效办法。孩子在游戏、玩耍和娱乐中认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促进孩子智力和体力的发育成长 。家长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孩子创造开展游戏和娱乐活动的环境。让孩子玩得高兴快乐,好奇心得到满足,想象得到实现,从而训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动手技能。比如,让孩子自己推动玩具汽车在地上跑,或自己骑小自行车,或把小木板、铁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让孩子仔细观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导孩子自己做事,启发孩子进行思维,通过玩耍游戏等实践活动进行教育,对增强孩子体质,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极为有益的。

    五、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就谈不上教育,就难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但爱而不教,管而不严,自然也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注意把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爱而不溺,严而不厉。

    (一)爱而不溺

    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心爱护,应以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为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容易与望子成才的愿望背道而弛。父母对孩子爱应该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绝不能溺爱,否则,就会成为孩子身心畸形发展的祸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把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变成了溺爱,尤其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表现更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一味的娇惯,偏爱和护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对孩子的不良品德和习惯不批评、不教育,往往包庇护短。吃饭穿衣一切事务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让家长干什么,家长就干什么,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好逸恶劳的懒惰生活,养成一种自私、任性、专横、跋扈、为所欲为的不良品德和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任其发展下去,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有人说,对孩子的娇生惯养百依百顺,是促进孩子走上不幸道路的开端。这是值得每位家长深思的。

    溺爱的形式各有不同,但这些家长的共同特点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而是看成个人的私有财产,忘记了把孩子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溺爱的结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国家和社会,但首当其冲、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于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养成恶习,难以管教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的事例数不胜数。

    家长对孩子要做到爱而不溺,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要有理智、有分寸地关心爱护孩子,既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挚的爱,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能激发其积极向上的愿望,又要让孩子关心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并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关心集体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养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要求。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无止境的。对孩子的需求要具体分析,要以家庭的实际经济状况和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前提 ,不能百依百顺,有求必应。过分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发孩子过高的欲望,养成越来越贪婪的恶习。一旦父母无力满足其需求时,势必引起孩子的不满,致使难以管教。当其欲望强烈而又得不到满足时,就容易走上邪门歪道,这是每位家长需要注意的。

    第三,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况下,就尽量给予满足。如孩子要求给买一些有利于增长知识,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的儿童书画及必要的生活、娱乐用品,一般应给予满足。若家长一时难以办到时,应向孩子说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时,家长既要积极为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创造条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节约俭朴,防止养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

    (二)严而不厉

    关心爱护和严格要求对于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和习惯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前面讲了如何关心爱护的问题,这里再讲一下严格要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