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在日常的活动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对于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币口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 活动课 实践性 学以致用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12-00g7-01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将七年级至九年级教学要求中的“运用”层次,全部改为“活动”。使得活动课的课时比例大大增加,并且,在教材中都还设置了具体的活动安排。在日常的活动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对于丰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知识,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部分教师在组织开展活动课教学时,单纯地为了追求活动教学的完美性而越俎代庖,包办了许多本应由学生完成的创造性活动,没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更谈不上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有的教师在组织活动课教学时,缺乏教学手段,使得活动课教学单调,形式单一,而且理论性强,没有去结合社会实践,甚至让学生“纸上谈兵”,与活动课的初衷背道而驰,停留在活动的表面,为了活动而活动。
前不久,观摩了同事组织的两堂活动课教学。听后,不免就有这方面的感触。一堂活动课的主题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科技成就展》。在这堂课中。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应用多媒体展示了大量的内容,并且配备了优美的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了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一项又一项文明成就。在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几个能活跃课堂气氛的问题,使得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初给人的感觉是一堂成功的活动课;另一堂课的主题是《四项基原则是立国之本》。在这节课中,是以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开展的。首先,教师将全班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然后,由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演讲,并且,演讲后由全班同学给予评价。在整节课中,学生的知识准备充分,演讲内容贴近主题。少数同学的演讲水平也较佳,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演讲赛。
但观后细想,却发现了作为活动课教学最不足之处。在这两节活动课中,表面上看,整个课堂气氛热烈,教学形式尚佳,且开展了一定的双边活动,但却和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的一个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相违背。没有去结合学生的实际,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没有去结合社会实际,与时事及现实问题相融合,相贯通,让学生能够在感悟中学习,而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在教师的充分准备下,开展活动,是在纯理论的学习基础上,让学生再去接触理论,感悟理论,使学生在“空洞”中学习。在《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实践性的要求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何更好地贯彻这一思想呢?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从自己角度出发,关注如何让学生来适应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这种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往往会产生“注入式”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就要求教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样教都要去适应学生发展需要。只有这样,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意识上,才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在不断的创造中得到发展。这是活动课教学发挥学生自主意识很重要的一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05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传播科学理论的主渠道与主阵地。向学生传播的科学理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大力宣传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要努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回答大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而以科学理论来武装大学生,坚定大学生对的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雅斯贝尔斯曾经忠告人们:“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特殊性,所以其教学更应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增强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培养品格、增强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中存在着资源不足、经费短缺、教师时间和精力不够以及组织和管理难度较大等方面的问题。开放与融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理选择。鉴于此,笔者主张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借此构建一种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新模式,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宝贵的师资力量等能加以有效利用。
一、开放与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合理选择
马克思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2]50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为配合理论教学而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通过社会实践以使大学生对所学理论有具体而深刻认识的过程;而由学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则主要是借此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校团委组织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实现两者的结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就既能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也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对理论的内化与转化。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一方面是注重加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中去,使之体验实际生活,磨炼和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之通过社会实践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把个人奋斗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另一方面,在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的理论教育也同步进行,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与理解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理论认识水平,从而实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知、情、意、行的统一,使大学生对所学理论有具体而深刻的认识。
论文摘要:针对当前在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具体实际,提出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增加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从而使空泛的谈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目的隐蔽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更便于开展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减少学生对空洞说教的逆反心理。为此,需要确立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能够真正的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这个新的高职事业注人新的活力,带来勃勃生机。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专业理论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个性发展等方面也正日益显示其综合效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三种社会职能的实现。
1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地位形成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走向社会,了解国情,增长知识,提高才能和努力多做贡献的一系列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过程的总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八十年代初兴起,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零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历程,而高职学院社会实践活动兴起则比较晚,这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但是随着高职院校在广东的扩招和发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我们今天高职院校责无旁贷的职责。
从我国高职院校20余年的成长历程来看,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紧随时代变化.以市场对人才需求为准绳,采用“订做”模式,即企业选定学生人员,加人到企业学徒联盟,然后学校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的与其岗位、专业相适应的劳动技能和知识结构培养和培训,这样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整体认同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中国教育报》2003年的一项统计表明:2003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55%,这仅仅是一个平均值。事实上,各省区之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差距非常之大。据教育部有关部门的统计: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省市的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80%以上,还有一些省份则在30%左右,甚至更低。(1)如此强烈的反差,显示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地区之所以就业率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还具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些地区每年的毕业生在劳动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双料复合型”人才,所以深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而有些院校(这是一个事实,不可回避和隐瞒)为了提高自己的办学规模和影响,扩大招生,一味强调对学生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甚至有的院校的“两课”教育教学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规模,总是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我们不能不说这是造成这些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学院要想真正获得有效的发展,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和培训的同时,更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可提高高职院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竞争力,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应用型的人才。为了更好的落实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做到:一要在“新”上有所突破,在跟准市场这条绳的同时,要有科学的预见,正确把握未来的毕业行情。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力度;二要在“深”上下功夫,在高职“两课”的设置、内容的选择、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方面上有所突破的基础上,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三要在“实”上见成效,就是要在“新”和“深”基础上,抓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研究.真正做到既然做了,就要真正收到实际的效果,不空洞、不虚化。
为了适应21世纪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就必须走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为此,高职院校应加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力度,在使自己所培养的学生有一技之长的同时,更为主要就是要使目己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懂得如何做人和怎样做人,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办学目标和方向。
2社会实践活动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
2.1有助于高职学生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信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适应21世纪人才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的灌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学生找回社会主义新娘和理想。列宁曾经说过:“对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加强。所以我们不能给各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制造闯人的“空场”,坚守我们的社会主义思想阵地,但又不能实行强制灌输,而应该为学生设定某种自认为必须接受教育的环境,从而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并在这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清楚的就是社会实践活动。
我们目前的高职学生,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对于他们来说,在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上表现出趋利性和务实性—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比较淡泊,出现了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的多元化,这都是不争的事实。正像马克思在1857年到1858年所写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3)当代高职学生更多的处在第二阶段,经历了“精神断乳”的苦恼和喜悦,逐步建立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多的强调人的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注意自己的亲身体验。在行为选择上,主要看“对自己是否有利”或自己是否获利;在理想与现实上产生巨大反差、困惑和苦恼,政治信仰的知与行的分离,甚至出现极端个人主义,使学校凝聚力弱化。为此,我们要在学校教育和理论教育中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仅靠灌输是不够的,还必须变单渠道的教育为多渠道的网络教育,像我们有智力服务型、劳务服务型、勤工俭学型和参观调查型等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合力,而这最佳的途径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到革命胜地参观或者到企业中生活锻炼,自我发现、自我补救、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从而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树立牢固而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理想。
2.2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其杜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青年学生是最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一代人,他们也被称为中间力量,但是这些高职学生本身喜欢犯主观主义错误,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用理想的眼光去审视和看待社会和人生。所以平时有自视清高、评头品足的习气,可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马上就显示出信心不足,垂头丧气甚至急躁,混日子的情绪,缺乏对事情的冷静、准确的把握和应对重大变化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是现代高职学生的症状,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硬灌,而要转变思想,实行赏识教育和隐蔽性的思想教育,这样才能使其脆弱的心灵得以接受,防止排斥、逆反心理的出现,如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蔽?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实行十五天的军事训练就是要锻炼学生们的坚强意志,同时组织优秀学生和干部开展下乡支农活动,利用自己所学所长,帮助农民解决一些实际间题,从中也增强了同学间的协作精神,了解国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用思想政治教育大网硬性笼住学生,只有他们真正所想、所感,自己动脑,他们才能够真心接受,用现实来“唤醒”学生,从而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2.3有助于高职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尊重科学、尊重劳动的习惯,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奉献精神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思潮也在不间断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并使其产生错误的观念,把自己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认为自我奋斗就能够打下一片天空、江山,何须他人,所以他们排斥其他人民群众,用阿Q精神把自己“精神贵族”身份与“愚昧无知的群氓”区别开来,个人主义泛滥。
现在的高职学生当中有2/3以上的学生生活、学习都是靠父母,无优无虑,也从来不进行劳动,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认为有了知识,就可以赚大钱,不用劳动,一切都可以雇人来做,所以劳动被当作低人一等的差事,滋长了轻视劳动、蔑视体力劳动的错误思想。这些都使学生产生了不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劳而获的思想吃掉了他们奉献精神,也啃光了他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忘记了一切来源于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要把学生智力输出与劳务输出有机结合,即通过我们团委组织学生干部到乡镇进行义务活动,把自己所学知识贡献社会,还有我们的青年自愿者协会(简称青协)所开展的“服务一条街”的劳动服务活动,在实干中讲奉献,在创造中为人民服务,同时也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共同来完成所下达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在劳动中培养集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2.4有助于高职学生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包括三个方面,知识培养、技能培训和思想道德素质建设,这三个方面就构成大学生一个稳定的等边三角形,缺一不可。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其他院校不同之处在于更多的是培养社会所急需的劳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需要有牢固的知识结构作基础,同时还需要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后盾,在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中体现为一个正等边三角形(如图)。而这些方面的培养都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以亲身体会,从中感悟到人生价值,达到发挥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自我训练、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目的。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又是以学生为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在独立的条件下进行的,极容易调动学生作为主体的内在积极性,在具体活动中能够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弥补漏洞,同时也能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试能力,真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思政课 实践教学 内容和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54-02
一、引言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近些年来,思政课实践教学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结合职业学院的教育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则从教学实践层面出发,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探讨。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与上缺乏广泛性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中,很多学生都喜欢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去,所以无法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学校针对思政教学课程的开展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针对课程开展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而且组织安排也也不完善,课程的开展受到了较大的制约,最常见的现象则是学校每次只能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代表参加,这种教学方式无疑存在较大的缺陷,无法使教育活动更好地服务于每更多的学生,从而使教育活动失去了意义。
2.时间上缺乏连续性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对于课程开展的时间选择缺乏周全考虑,进而导致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和环节设计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造成的后果则是一些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已经结束,而还有一些班级的课程还远没有结束,学生的受教育情况不同步,则严重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规范性。
3.效果上缺乏有效性
在调查中还发现,怎么样来提高实践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反映通过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无法真正学到太多有意义的内容,去上课和没去上课之间存在的实际差别不大,所以,高职院校开展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策略探究
1.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协调性
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相互协作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为此,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则主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会影响到每一个部分教学活动的开展。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虽然教师确定教学的主题,但是学生主观上是可以选择接受或者不接受,在教学活动的选择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进行,通过开展教学活动,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所选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范围内。在思政课教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确保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如果只是少部分人参与的教学活动不能算得上真正的教学活动,所以,要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面向每一名学生的。
其次,要重视教师学生的协同效应。为了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还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为了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所以,只有教师和学生相互协调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出课程的教学效果,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目标也能够得以实现。
2.结合企业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大多数都会进入企业工作来实现自身价值,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活动的开展应该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毕业之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环境,。为此,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相结合。社会上各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缘于良好的企业文化,诸如和谐发展的精神;团结互助勤奋拼搏精神;攻坚克难与时俱进精神;创新创业发展精神。所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企业的文化精神为出发点。首先要培养学生融入企业文化的精神,因为步入职场之后,企业的文化往往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所以必要的学习是其融入企业的重要前提。其次,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推进“学习型”“创新型”企业的建立,是推动现代企业发展的有效方式。
3.推动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不断深入,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通常情况下,学校是学术问题和意识形态聚集地,这样的环境中,既存在着教育问题,也存在着社会问题,既有现实问题,也存在着历史问题。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被正确引导,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不仅是一种改革创新,而且非常的必要,例如,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微博或者积极参与到网络朋友圈中,微博等新媒体的自发性和商业性特性,能够促使多种价值的共同发展。通过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实现对学生地系统化训练,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意识也会有很大程度地增长,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辨别和抵御。
4.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
为了不断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必须建立科学的思政教育评估体系,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积极的评估工作,不断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确保思政教学能够顺利进行。评估方法之一是校内评估,可以通过开展教学检查工作,不断推动思政体系的建设,在检查过程中,可以进行随机抽检,也可以定期检查,一旦发现问题要要及时采取措施。针对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可以对工作的开展,进行定期地检查,通过种种方式,来不断提高教育工作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而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评估方法之二是社会第三方评估,通过第三方的调查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结论,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改进与发展。评估方法之三是校际之间的评估,通过校际之间互查、互学,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借它山之石攻己之玉,从而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完善。
5.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恰当选择
首先,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要满足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需求,并以此为指导。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包含两门骨干课程,分别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所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这两门课程的内容开展,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而且要能够加强学生对法律基础的认识,还应该使学生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到其学习活动中。其次,要对教学形式进行合理选择。教学形式的选择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形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可以选择全程式实践教学方式、集中式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假期式实践教学方式等,其中全程式的方式是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的普通教学方式。集中式教学则是在每一个学期中集中安排一段时间进行教学。而假期式教学则是让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和参观,然后进行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1] 刘文.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6).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作为增强当代大学生理论和信仰教育的有效渠道,对于推动新形势下的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着力培养立场坚定的青年者意义深远。目前,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不同程度上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效率低下、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基于此,笔者以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为切入点,积极探索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概述
高校思政课作为向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与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和我国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关联紧密。实践教学做为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效延伸部分,对于高效思政课教学质量同样不容忽视。因此,根据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广大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是理工科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责无旁贷的重要工作。
“教学做一体化”是著名学者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念中国化的成果。民国时期,黄炎培、陶行知、等著名学者均师从杜威,并将其教育理论与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相结合,探索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黄炎培)、“教学做合一”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教学做一体化”思想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被引入部分学科,并得到了大部分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何谓“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教”“学”“做”三个要素是一个紧密关联、循环互动的统一整体:“教”是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学”是教学做一体化的目的和归宿,“做”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桥梁和纽带,实现教学环节中师生双主体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是适应当代大学素质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范式,更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是指,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师生共同围绕着“做”,实现师生双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针对学任务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从含义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指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做一体化,广义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就实践教学一体化来看,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环节模式,是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努力实现指导教师的“教”(理论与方法)、学生的“学”(实践方法与技巧)和师生共同的“做”(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过程)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见,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理论与信仰,培养出一批批政治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二、当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理工科高校普遍推行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经费、师资、管理、运行等问题,造成教学环节中存在形式主义突出、管理机制不健全和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延伸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一套包括资金保障、制度保障、舆论保障、领导保障和基地保障的长效机制。然而,在大部分理工科高校对于人文学科态度冷漠,缺乏相应的政策倾斜和机制保障。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领导不重视、经费没保障、制度不完善和基地不健全的问题,造成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沦为简单的“走马观花”式的形式主义。当然,高效缺乏一套系统而科学的实践教学的考评机制,也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尚未上升到其应有的高度,仅通过一份调研报告进行成绩考核的方式注定不太科学,对学生调研报告质量不足问题的处罚力度不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降低了理论教育的实际效果。
2.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有限。由于理工科高校人文学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业务能力、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等方面更是参差不齐,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能力与水平比较有限,缺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经验与实践能力。此外,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和职称评定等方面压力较大,造成思政课教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和职称评定方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和社会热点驾驭能力,造成教师队伍的社会实践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因此,在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存在脱离社会热点和专业背景、抄袭现象普遍和报告格式不规范等明显问题,未能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改善。
3.实践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目前,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分为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两种形式。校内实践基本上停留在课堂多媒体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图片和视频等单一教学形式;校外实践基本上是到红色景点进行参观考察,各种社会调研、学术交流等比较传统的教学形式占主流,且形式主义倾向明显;在实践题目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取方面基本上,并没有体现出区域理工科高校办学理念和学科特色的鲜明特点,也缺乏与各地实际发展现状和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
三、教学做一体化视角下理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笔者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学院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实践经验,将素质教育理念适时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尝试构建一套实现理工科高校思政课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广大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
1.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政课整体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强调实践教学重要性的同时,不要把它和理论教学对立起来或完全分开。此外,理工科高校还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社会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体制,增强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社会效果。因此,理工科高校的实践教学要把社会实践与区域经济区建设、区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型农村社区等热点结合起来,激发大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大学生对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综合处理能力。
2.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理工科高校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指导教师的主导作用绝不能忽视。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期,理工科学生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对于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还缺乏实践经验和应变能力。因此,指导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引导等环节尤为重要。为了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理工科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努力实现一种教师有效指导(原则与方法指导)与学生独立完成(调研与考察主体)有效结合的长时段的良性循环机制,逐步提高大学生的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实际能力,切实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
3.实现基地教学与虚拟教学的统一。为了丰富实践教学资源,理工科高校不断探索丰富多彩的课内实践教学形式,诸如课堂讨论、演讲比赛、翻唱红歌、体验教学、录像教学,案例分析等有效形式,改善理工科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各个地区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适时开拓校外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课外阅读与资料搜集、聆听校外专家讲座与报告等活动。由于在教学经费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限制,部分理工科高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压力较大。为了有效解决这种难题,理工科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虚拟教学资源,积极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虚拟平台或网络课堂。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河南省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设置经典文献、红色影片、教育基地、交流论坛、网络课堂等板块,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平台的虚拟实践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不仅可以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还可以提高全部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广泛性,进一步提高理工科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不是别的,只能是人本身。”为了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理工科高校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有力举措,积极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努力实现理论教育与信仰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入耳”“入脑”“入心”“入行”,逐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大批服务于地域经济区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素质坚定和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胡洪波,段咏梅.“教学做一体化”的哲学思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高职院校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以外,实践教学也已发展成为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一些院校已开始主动探索创新思政课程在实践教学方面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整体依然没有清晰界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定义,在教学的过程设计方面缺乏规范性,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存在着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这些导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直到现在都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想要充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性,解决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要积极探索出更为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1目前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1.1思政课实践教学被泛化
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都在坚持广义范畴上的实践教学理念,即除了日常课堂上教师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讲解,其余与实践教学环节有关的方式都属于实践教学的范畴。对于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清晰地界定也是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非常普遍现象,同时在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方面也相对比较随意,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时分配方面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这也导致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概念界定无法与其可行性保持高度统一,实践教学往往是纸上谈兵。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突出技能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在毕业时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基本都在应用“2+1”或者“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学校就读学习的时间被缩短,加上重视技能提升的教育理念,思政课的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分配不够合理,很多人文素养提升类的课程没有充分的课时保障,对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规划不周,反而把学生会以及校园团体组织等各项活动等同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体现[1]。
1.2思政课实践教学师资不足,经费难以保障
实践教学相较于理论教学而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理论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通过活动项目来实现,比如一些校外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活动等等,实践教学并非教师一人能够完成,必须经过统筹设计,并且需要团队的通力协作。高职院校在思政课教学师资力量方面普遍比较薄弱,因为高职院校育人理念重视技能培养,所以在思政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方面的配备非常欠缺,通常都是以合班制开设课程,也就是所谓的大班教学,一个教室容纳近百位大学生一起参与思政课学习。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课堂上开展有效的理论教学互动,学生能够以主体身份参与的机会少之甚少。即便经过改革调整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统筹规划到高职课程教学计划范围内,其教师面临教学和科研的重压也难以分出精力组建实践教学项目团队,很难提供更加有效全面的指导帮助。
1.3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难,考核评价难
关于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结合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际做法,他们将思政课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重要板块,既包括课堂实践教学,也包含校园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教学场地非常宽广,环境也并未完全固定化,活动项目设计比较多样。这种组织地域宽泛以及多项目考核的方式,使得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相较于思政课理论教学要更复杂[2]。站在组织的角度来看,大班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如果要组织一项集体性的思政课校外实践活动,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这一百多位学生的安全以及出行交通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个人难以担负的。因此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在高职院校通常都是象征性的组织开展。站在教学考核的角度来看,教学活动项目种类多元,参与面也有着很强的不确定特征,缺乏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难以保障公平性。
2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的化解策略
2.1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大思政、大德育的理念
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普遍的教学做法,即根据课程内容具体规划一些对应的项目活动,看似实践教学是以课程主题为核心,然而依然有赖于思政课教学的基础资源和能力,无法打破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限制和约束,导致实践教学一直都是小范围内开展,难以有效进行全面普及和实践。既然面对如此束缚困难,就需要通过思维方面的有效创新,来发挥大思政与大德育的教育教学理念的重大作用,积极开拓思路,解决当前的问题。在大思政与大德育的理念认知指导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然而并不是唯一的途径。高职院校在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时候,不应当片面的将思政课实践教学部分的课时、学分统一归属到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进行完全把控,而是应当立足于高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中进行运用,避免受到原本课程计划的束缚。事实上,思政与德育理念并非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能够被随意占用或者泛泛了事,高职院校关于思政实践教学应当与校园德育活动项目一并纳入学分计划之中,交由思政课教学部门来设计具体的活动方案以及指导规划。在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规划方面,应当主动联合其他有关部门一起参与方案制定以及活动指导工作,全面发挥思政教学部门的主导作用,逐步打造品牌与经典。通过多方面的通力协作与配合,共同努力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充分组织到位,并落实到位。
2.2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忽略学生的养成教育活动
当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体系中,其教学活动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并未充分融合,因为思政课的教学部门通常主要负责理论与实践教学,然而学生养成教育活动的组织工作一般都归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的职责范畴,所以具体活动组织及结果评估等并未实行统一管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涉及面比较有限,而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教育往往处于被忽略的状态。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学习思想及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对于学生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制观念教育,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都是学生实践思政课所学的直接体现。所以,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养成之间是不能分割来对待的,二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思政教学单位和学生教育服务管理部门之间应当积极沟通,可以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记录结果也统一纳入最终考核评价的标准之中,以此带动学生增强理论学习的热情,积极参与养成实践活动,充分将理论和实践实现一体化融合,打造常态化一体育人体系。学生养成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而言至关重要,归为考核评价体系,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后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的实际现况进行全面了解,减轻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巨大压力。通常学生日常养成教育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和场所完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实践教学的课时可以被泛化对待,更不能予以否定,学生养成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仅仅代表思政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所以在考核评估中其占比情况也只能参与部分权重考评,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充分结合教师的教授,学生学习与实践,要保证突出侧重点,然而不是完全被取代。
2.3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分类实施,统一计分
实践教学的学分应当统一归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以及德育教育的完整体系之中加以有效运用,可以通过模块化来划分不同的活动项目及活动内容,然后进行分类化实践。以往有一些高职院校通过时间与地域划分出了三大实践教学的板块,具体包括课堂与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以及部分学校暑假期间组织的社会调查与三下乡活动,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设置,依然存在组织方式方面的问题。实践教学的模块不论如何划分都是依赖于思政课教学部门以及任课教师来亲自负责,想要实现全面指导以及合理把控难度,需要面对巨大的压力。模块划分下的分类组织实施实践教学,有助于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导部门教学部与其他党政部门一同努力,协同管理,实施任务拆分,且将责任划分到具体细节,以有效扩大涉及面,保障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另一方面对于人财物资源利用也更加集中且高效。大思政大教育体系中,党政工团以及学管部门内部都有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负责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之前的工作分工比较分散,专项经费没有集中利用,所以在统一集中利用下可以有效团结力量,减轻不必要的负担。此外对于各个方面力量的调动和主动性带动有重要的促进意义,通过有效的引导,完善对于学生思想表现及考核评估机制,规避以前存在的因为评估体系并未合理构建,导致缺乏激励作用,而实施学时学分和实践教学评估统一关联,与学生毕业进行挂钩,则会对各主导部门以及学生都起到重要的掌控和引导作用。实施统一化的计分考评,是针对实践模块给予对应的学时分配,以及不同的考核权重占比,针对不同模块的考核评估情况,结合教师综合考评,得出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最终学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思政课教学部门充分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落实的主导权力,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避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被泛化或者取代。分类实施以及统一计分管理,思政课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要能够发挥好主导作用,更能够积极与其他部门协同合作,化解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局和问题,提升实践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4积极探索线上线下互联网实践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迅速兴起的在线开放课程等新型学习平台,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给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思路。其中,基于教师、模式、资源三位一体的“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线上”的教育资源与“线下”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能够使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因此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可以利用这一模式进行创新。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资源,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网上展厅、敦煌研究院数字敦煌等,开发设计实践教育主题,然后借助智慧课堂系统,通过标准化的学习流程、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互动化的学习过程,对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外统一管理,力求打通“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师生能够在互动过程中找寻精神的共通点、思想的共享点、情感的共鸣点,并且为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强化实践育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渠道,能够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互动、践行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因此,要通过制度赋能、技术赋能、人才赋能,整合数字资源、搭建学习平台、开展混合教学,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实践方式,以此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飞鸣.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可行性研究[J].农家谋,2018(15):179.
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文件对实践育人工作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活动探索。为了调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课题组在河南省范围内选择牟、郑州、开封等地的七所高职院校开展问卷调查。
1.1总体状况良好,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我省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状况总体状况良好,主流积极健康。
(1)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活动开展状况总体评价较好。
在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状况调查中,学生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上能够持认同的态度,如在问卷的第1题关于学校思想课老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的题的调查中,有59.35%和67.93%的学生选择了思政课教师的讲课经常会有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能够经常举办一些讨论、辩论、专题讲座和视频教学等活动。在问卷第8题学校经常举办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的选择中,有76.96%和58.15%的学生选择了学校能够开展各类社团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
(2)学生对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及意义有积极的认识。
在对学生参与意愿和对参与思想课实践活动和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意义的调查中,学生的参与意愿比较强烈,对参与实践活动的意义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积极的评价。在问卷第2题对你最喜欢的思政课教学方式一题的调查中,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讨论、辩论、情景剧、多媒体等多样化教学方式的结合,这一数据占73.15%。在问卷第7题对实践育人重要性认识的调查中,学生在总体上表现出比较高的评价和认知,有60.43%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有54.02%的学生选择在利将课堂所学政治理论内化了学生的政治信仰和行为习惯等。
(3)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参与范围较广,人数比较多。
在对学生具体参与行为的调查中,学生表现积极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表现,如在问卷第11题对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次数的调查中,多数学生参加过不同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有20.22%的学生参加过一次校园文化活动,有29.46%的学生参加过两次以上,有24.57%的学生参加过三次以上,25.22%学生参加过四次以上。在问卷第16题对你有参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一问的调查中,有59.35%的学生选择有参加过此类活动的经历。
(4)学生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在对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调查中,学生多数认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如问卷的第3题你认为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调查中,被调查学生中有76%的人认为教学效果“非常好”或“好”。在问卷第12题对你们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否能够实现覆盖大学生学生一题的调查中,有19.57%的学生选择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有29.46%的学生选择想参加的同学都可以参加,这说明现阶段,各个学校组织活动的数量和效果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1.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大多限于课堂内进行。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在课堂内进行,教师采用传统的片面、单向灌输的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问卷第5题问及你所在学校思政课是否经常进行实践育人教学活动一题的调查中,有39.02%的学生选择不经常进行,有33.80%的学生选择偶尔进行,有12.93%的学生选择从不进行,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实践教学无疑为提升思政课教学开拓新的思路和提高的空间。
(2)思政课实践教学没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思政课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优质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塑造学生高尚道德人格、提升学生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课题组在关于校园文化开展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问卷第13题中对你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发展中存在哪些问题的调查中发现,有30.43%的学生选择活动品位不高,有64.46%的学生选择场地、设备、管理、经费等方面存在问题。在问卷第14题对校园文化活动的设计是否新颖、富有创意和特色鲜明的调查中,有39.02%的学生选择没有什么特色,有18.70%的学生选择内容陈旧,年年如此,这说明当前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政课的教学结合不够密切,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其涵育文明、提升精神、陶冶情操等方面的实践育人功能。
(3)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不充分,实践育人效果不佳。
社区服务、暑期社会实践及考察活动、社会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从校内向校外的拓展与延伸,当前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问卷第16题对学生是否有过社区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的调查中,有41.63%的学生选择未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在问卷第19题你认为当前你们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中,有41.30%的学生选择活动开展经常性不够,有38.15%的学生选择活动目的性、针对性不强,这说明,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将活动内容、形式、育人目标、实施办法等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和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结合起来,导致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缺乏专业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
(4)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政教育开展不够。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适合高职院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如果校企合作中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利于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的实现,也容易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危险人才。在调查中问卷第26题中对你所在用人单位是否开展过对实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时,有64.02%的学生选择偶尔开展过,有13.15%的学生选择从未开展过。在问卷第27题中对你认为用人单位是否有必要对实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时,而多数学生认为实习单位有必要开展此类教育。校企合作中,学校希望企业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感不足、追求利润为第一要务,不愿意主动承担这项责任。
2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育人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教育理念的偏差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把思想政治教育教条化、绝对化、标准化,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要求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陷入了固定的教学模式之中,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也仅仅是一种形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够实现自我丰富、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在学生层面,受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影响,把顺利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作为称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在这一功利化心态的驱使下,多数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掌握1~2门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更为重要,在学习中偏重热门专业和热门课程的学习,把更多的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而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和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应有的热情,认为思政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缺乏学习兴趣。
2.2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的领导都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把主要财力、物力都用在专业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与课程建设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更多停留在口头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方面提供的支持非常有限,没有能够制定具体的实践课教材、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和考试考核具体措施,还存在着压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和减少思政课教师外出考察和实践学习的机会。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的开展,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开展难以为继。
2.3企业用人导向的功利化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活动开展不足
关键词:实践教学资源;组织实施;制度建设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指出,高校“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寻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路径,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
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满足思政课实践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及媒体条件等实践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从分类上可以划分为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有效开展,必须有效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校外实践资源和网络实践教学资源。
(一)开发整合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内实践资源各个学校不尽相同,具备较强办学实力的高校一般具有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平台),中心同时具备实践课程资源图片展厅、演播厅、情景模拟室等场所和设施,具有该类教学资源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便利条件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据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尚且没有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这些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就相对困难。因此,开发整合校内思政课实践资源,对于后者来说,任重而道远。笔者认为,除了争取学校支持建立思政课实践实训中心外,思政课教学部门应该充分利用校史馆、校园文化长廊、学生活动中心、学校演播厅、教室等场所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把实践教学案例、图片做成展厅供同学们参观学习,还可以利用多种场所、舞台排演历史话剧、播放红、红歌、记录片,开展红色教育、改革开放教育。通过开发整合校内实践资源,改善思政课校内实践条件。
(二)充分利用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
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内容广泛,除了名山大川等自然资源外,还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历史资源,同时,特别要强调的是,包括除学校之外的一切社会资源都是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校外资源。很多思政课教师一说到校外实践资源就单纯地理解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这显然是是不正确的,这种认识不利于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因为红色教育基地并非到处都是,不可能随时把所有学生都拉过去开展教育,更不要说成本、安全问题、课程衔接问题。而且,红色教育取代不了思政课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成果、现实社会问题,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资源,围绕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发展、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矛盾问题、道德滑坡问题、体制改革问题等进行调研考察不失为好的办法。思政课校外实践资源其实到处都是,关键是能不能有效整合利用、愿不愿意做、怎样做、能不能做好的问题。
(三)充分利用思政课网络实践资源
虚拟、开放以及承载信息的无限性,使得网络成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注重的资源。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依托网络平台建立课程实践资源库,既可以充分收集存储各种电子材料、音频资料,还可以充分进行演示。二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网上问卷调查,民意社情分析,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对部分实践教学基地的虚拟参观考察,同时还可以完成各种各种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同步学习。
二、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的组织实施
思政部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了思政课必须“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与学生工作相结合、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建设理念。
(一)与专业系部合作,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重组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内容,把不同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和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思政课。同时探索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思政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选修相应的拓展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就业观,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教师主动融入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如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职业素质训练和岗前教育、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提出建设性意见,弥补专业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与党团、学工等部门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形式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围绕学生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是思政课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也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围绕学生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如宣传教育、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安全教育等,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能力提升为素质。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思政部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宣传部、学工部、团委以及各系部的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学院各部门都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者,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格局,不仅可以提高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
(三)与实习企业合作,拓宽实践教学路径
思政课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既是企业用人、学校育人和学生成人的最佳契合点,也是思政课教学改革需要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深入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先进文化、规章制度和优秀员工的职业素质标准,把企业的用人标准和学校的育人标准、学生的成人标准有机统一起来,弄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和学校怎样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学生怎样才能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重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培养出企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由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平台――企业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广泛调研,构建企业文化理论体系,推进研究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提高思政课教师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三、规范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规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是保障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有效推行的根本。高校要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的领导机构,领导机构要有院党委主要领导、思政部、学生处、团委、以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机构要有定期会议机制,协调研究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中的问题。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要求,高职学校思政课专项经费的提取标准为生均经费不低于15元,这是衡量思政课建设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也是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必要条件。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质量归根到底要通过考核评价实现,因此,各高校还要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评制度。高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应立足两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层面的评价,应着重对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的情况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思想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评价大学生在思政课实践活动中的态度、表现和成果质量。考核评价方法应采用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考核要与大学生日常行为考核挂钩,纳入大学生日常操行评定。二是对教师层面进行评价。对组织实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师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评实践教学的开展的组织实施情况、效果情况。三是对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评价。重点考核评价其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的工作情况。对思政课实践教学部门、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部门、思政课教师、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可以和部门工作绩效、教师工作绩效挂钩,同时还可以评优奖先挂钩。总之,各高校通过完善各种实践教学制度,促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以保障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结语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的重要手段和环节。高校必须注重开发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宽思政课实践育人载体。同时,注重加强多方合作,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过程组织实施过程,促进各个部门的内外联动。最后,高校还要进一步规范思政课的制度建设,建立思政课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一、为学生创设出有利的思想课堂环境
高职思政课堂强调学生政治立场、思想观念、法治意识、道德水平的培养,要优化教学效果,必须要拥有“好的师资”和“好的环境”。为此,各个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好师资的作用,为高职思想课堂培养大批良师。何谓良师,就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学生喜欢、教师任课的教师,思政课教师应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能够启发学生智慧,予以他们鼓舞。
在思政课堂上,要严格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做到“有教无类”,对于每一个学生,都要公平对待,不能将所谓的“优生”与“普通生”隔离开来,更不能歧视差生,要引导他们逐步步入到“优生”的行列中,给每一个学生都提供表现机会。
思政课堂有着极强的实践性,单一的给学生灌输理论,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厌倦情绪,在日常教学中,要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在我们的学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业、感情、就业压力,动不动就放弃自己,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政府、国家说三道四,各种不满,这一系列的现状都说明,必须要抓紧思政课堂,充分发挥出思政课的效用。
作为教师,要为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出有利的环境,关注时事政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学团组织、学工处以及思政部门的合作,找出工作合力。作为学校,则要为高职思想课堂的开展提供优惠政策,制定一系列的鼓励政策,让思政教师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愿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殚精竭虑。
二、创新评价模式实现多元化教学
(一)创新评价模式
教学评价是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就目前的现实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依然在采用传统的标准衡量学生,即便学生能够取得高分,也不代表他们更好的道德水平。新型高职思想课堂的教学评价模式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看能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那么,这种评价标准从何而来呢?正是由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推论而来。
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上,并不是让他们积累理论知识,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就业能力,让他们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能够解决问题。传统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模式是不适宜思政教学的,新型的课堂评估模式应该满足几个标准:①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②强调“以能力为目标”;③利用布置恰??的训练任务。
(二)优化课程设计
高职院校旨在培养高技能企业人才,而不是考试能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合理优化课程,推行以“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的课程模式,重视实训,关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能力目标的培养上,增加“诚信”、“信念”、“创新”等教育内容。如,我们可以来引导学生模拟场景,表演《洗衣服》、《来校报到》、《寄宿学校》、《打工》等小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提升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联系实际”、“启迪心灵”的最终目的。
(三)推行实践教学
传统的思想教学课堂是单一的“粉笔+黑板”的形式,这种静态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笔者认为,要让思政课堂“活”起来,必须要推行实践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将信息化教学引入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情境模拟教学便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应用该种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讲解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中,即可让学生对“小悦悦事件”进行讨论,组织学生从各个角度来分析,引导学生组织出模拟法庭,自己来扮演法官、被告、原告的角色,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的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成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解决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问题,而最终目标乃是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行为的真正养成。由于在以往的思政课教学模式中,忽视了思政课教学的特殊性,因而也忽视了这种平等促进、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实际上,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又符合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成长规律,值得高度重视。
三、推行活动育人的教育模式
仅仅依靠课堂45分钟的时间,高职思政课堂是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思政教学需要贯穿在学校的整个育人过程中,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对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为此,有必要建立起思政课为主体的导师制度,成立成长咨询室,为学生排忧解难,让他们遇到什么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的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来对待生活和学习。
此外,还可以开辟“第二课堂”,将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堂教学后,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他们对大学生活丧失信心,锻炼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体会生活,领悟人生的真谛,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引导他们改变错误的思想,积极主动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高职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意味着思政课对人的影响是一个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对此,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环境,架设有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文化生态,是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基本指向。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囿于单一的教学方法,要将多种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来选择教学方法,如“情境案例教学法”、“案例专题教学法”等等,应用该种方式可以显著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具体的应用方面,学界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努力挖掘、刻苦钻研,多走进学生群体中,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感,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灵活应用教学方式。
四、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思政课程具有概括性、抽象性的特征,其投入和产出往往是无法立竿见影的,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属于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量变转化为质变,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与延续性。关于评价体制的建设,既要重视教学过程,也要关注教学目标,兼顾能力与知识,既要检验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评价体系的制定要“以人为本”
我国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出“具有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高素?|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堂评价体系的建设中,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以学生为出发点。
(二)明确评价指导思想
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现状,在评价思想方面,需要遵循“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以评促学”的原则,通过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推动教学活动的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兼顾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就是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及时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来调整教学方式。阶段性评价则是针对每个学期的教学情况进行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评价、学校考评与学生自评三个内容,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反映问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四)注重个性评价与全面评价
一方面,高职思政课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评价,另一方面,则要严格遵循国家与学校的育人标准,兼顾到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评价,提高评价的质量。
(五)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采用量化的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评价结果与绩效和评先评优结合起来。具体的做法是一看工作表现,包括工作态度、责任心、科研能力、培训情况和部门工作完成情况,等等。二是工作成绩,通过制定相关的考核标准,然后量化为分值,按最终的成绩给予相应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