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培训市场报告范文

教育培训市场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培训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培训市场报告

第1篇:教育培训市场报告范文

一、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

去年春节以来,“民工荒”呼声一片,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等城市的有关数据显示,来浙江打工的民工数量比上年同期减少10%~20%左右。一些地方的中小企业缺口更是高达3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查,我们发现:“民工荒”并非一般意义的民工短缺,而是一线技术工人吃紧,企业普遍招不到熟练的高素质技术工人。海宁市是我省著名的“皮衣之都”,2003年全市2000多家拥有日产6万件皮衣生产能力的皮衣企业却因为车工紧缺,每天至少流失100万美元的国际订单。类似现象在浙江许多地区屡屡出现。“技工荒”使许多先进的生产线难以有效运转,成为制约浙江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又一个“瓶颈”。

这里,从几个方面分析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现状:

(一)从总量看技术工人紧缺:据统计,2003年末,全省非农从业人员1812.78万人(城镇从业人员730万人,乡镇企业从员人员1082.78万人),按照国家对技术工人应占职工人数比例为50%的统计口径计算,全省技术工人总量应为906.39万人,但是从我省技术工人考核鉴定情况来看,截止2003年底,经培训考核鉴定后获得工人技术等级证书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数仅为298.13万人,只占了全部职工的16.44%,缺口高达33.55%,全省技术工人缺口608.26万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仅有56.63万人,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以应有的技术工人总量906.39万计算)的比例仅为6.2%,这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级工占30%~40%的比例相去甚远。

(二)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看技术工人紧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技术的更新换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但是令众多企业颇感发愁的是:劳动力市场中那些既能动脑又会动手的‘灰领’人才少之又少,而持有高级技工证的几乎绝迹。据浙江省就业局近年来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报告显示,我省“技工荒”现象正日趋严重,供求失衡的现象已非一日之寒。

据调查,2003年二季度浙江省劳动力市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已大于1,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求人倍率甚至超过3,职业资格五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也已经超过2,劳动力市场出现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而到2004年二季度,历时一年后,我省劳动力市场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上升到2,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一级和五级的求人倍率均超过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更是猛增到18.94,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5.54。说明劳动力市场技术工人需求大于供给的态势正日益加剧。

(三)从劳动力市场求职者文化素质状况看技术工人紧缺:求职者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2003年至2004年,全省劳动力市场以16~34岁的青年求职者为主体,占全部求职者的75%左右,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全部求职者的94%,其中主要以初中学历为主。大专文化程度只占求职者总数的5%左右。另据杭州市2004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报告显示,杭州市89.28%为16~34岁的求职者,99.47%的求职者为高中及以下学历,99.84%的求职者无技术等级或职称。纵观近年来我省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我们发现求职者日趋年轻化、低龄化,低文化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劳动力结构性矛盾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工人。

(四)从缺口最大的职业工种看技术工人紧缺:据对杭州、宁波、温州等8个城市2004年上半年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缺工严重的主要是制造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需求缺口较大的职业主要是裁剪缝纫工、机械加工和设备操作工、纺织针织工、电子电器产品装配工、餐饮服务员等。18~28岁的年轻女工和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需求量最大。缝纫工、餐饮服务员、机电产业装配工等大量需要女性的职位,应聘者寥寥,2004年初求职的女性相当少,只占求职者总数的15%。技术工人特别是青年女工紧缺的情况不仅出现在杭州、宁波这样的大城市,在富阳、象山、慈溪这样的中小城市去年以来也较为普遍,很多企业的企业招工信息,大多注明对18~28岁年轻女工优先招用。调查发现,一些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开始不择手段地到同行企业或周边地区“挖工”,从而造成局部地区矛盾激化。

(五)从技工学校、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看技术工人紧缺:近几年来,在全省大学生就业率普遍不理想的情况下,全省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却持续高位,杭州技师学院连续3年就业率保持95%以上,杭州技工学校的就业率也都在90%左右。宁波市技工学校毕业生被大红鹰烟厂、雅戈尔集团等知名企业争相录用,历届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8%以上。全省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6%,有50多所学校的就业率甚至达到100%。高职报到率为90.2%,居全国第1位。一些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连明后年的毕业生也被预订一空。杭州下沙高新开发区内企业一线员工中,72%是中职毕业生。全省各地的一些外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抢人”行列,日本电产、芝浦、茉织华等企业,“预订”开口就要上百人,但最终能要到十几个就算不错了。“哄抢技校毕业生”凸现了我省技术工人紧缺的局面。

二、浙江省技术工人紧缺的原因

技术工人短缺,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直接原因。随着我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我省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各种先进技术不断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逐渐形成,各种产品行销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快速增加的工业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存量看,在存在巨大缺口的情况下仍然会有自然减员、人员流失以及技术老化问题。从增量看,一是目前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办学规模有限,尽管近三年连年扩招,但仍是“杯水车薪”。二是企业培训力度不够。一方面,求职者普遍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培训成本大,周期长,面对订单,无法解企业“燃眉之急”;另一方面,不少员工缺乏诚信,企业花钱培训的员工频频跳槽,让企业丧失培训热情,以致不少企业宁愿花上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高薪聘请高级技工、技师,也不愿自己花钱去培训技工。三是高等院校反应滞后,专业及课程设置没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一些传统专业供大于求,一些新兴专业培养能力又严重缺位。同时,高等院校“重书本知识,轻技术技能”的教育模式,使很多大学生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现代企业一线工作的需

求,以致出现“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找不到技术工人”的尴尬局面。四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培养一个熟练的技术工人需要较长时间,有些长的甚至要十几年时间。目前一批年龄在45~55岁的老技术人员相继离岗退休,年轻的技术工人又尚未成熟,技工、技师队伍“青黄不接”,加剧了当前的“技工荒”现象。

(二)人才评价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深层原因。我国几千年来就有“学而优则仕”、“轻工匠”的传统。解放后在计划经济时代,体现的又是“重干部、轻工人”,“重身份、轻岗位”,“重级别、轻能力”,“重学历、轻技能”这样一种管理理念。干部和工人有严格的身份区别,两者之间不仅不能流动,待遇也有很大差别。工人只是普通的劳动者,高级技师在工厂中也只是“工人”。由于社会人才价值评价体系的错位,导致人们视上大学、做干部为成才的惟一途径。国家教育投入也厚学历教育薄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职业教育长期得不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滑坡萎缩的现象。在各种力量都向学历教育倾斜的情况下,技术工人的培养出现了“断层”,最终导致了目前技术工人后继乏人的局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经济学观点来看,任何投入都会要求回报,如果回报低,自然没有人去干。由于没有形成正确的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的机制,许多技能型人才的价值长期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和回报,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福利条件差,有的国企技术工人甚至出现“下岗失业”的成本“负效应”现象。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许多工人自我提升、学习技术的

积极性。尽管人们一再呼吁要重视技能人才,但在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和管理体制下,这种呼声显得十分苍白。在社会传统价值观主导下,很多人选择了放弃这种投入。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近年来中央对此作出了很大的调整和改革,技术工人被纳入了人才的范畴,但很多体制无法在一夜之间得到消除,很多沟通人事与劳动的政策也尚在探索与实践之中。因此,技术工人短缺的局面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观。

(三)薪酬待遇、就业环境、劳资关系、社会保障等因素,是造成技术工人短缺的另一个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利益驱动,当企业还抱着市场劳动力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心态的时候,一些有技术有能力的熟练工人在工资低下而又加薪无望的情况下开始流动。而那些偏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不仅不明白和谐的劳资关系也是生产力这个道理,没有危机意识,不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和企业社会责任,反而随意侵害职工劳动权益,忽视“以人为本”。根据社会学理论,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思维、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企业这种对工人实行短期“掠夺式”的用工制度,使工人对劳动用工单位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在这种失望的背景下,选择离开在所难免。由此,大批熟练的一线技术工人成了企业最不稳定的群体。流动的趋势一旦形成,企业想要挽回就为时已晚。企业这种“短视”行为,最终付出的是惨重的代价―――产品不合格率增长,大量订单流失,甚至因为招不到一线技术工人使企业濒临倒闭。所以,从另一个侧面看,“技工荒”的出现并非是一件坏事,它使人们重新开始审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收入待遇、劳动关系、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影响他们切身利益的制度。

三、加快培养浙江省技术工人的对策思考

(一)要充分认识加快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上个世纪,全球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由世纪初的5%上升到世纪末的60%以上。而在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1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权威机构的研究表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一线劳动者的素质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因素的高技能人才短缺。浙江要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要使产品具有国际竞争力,首先应打造“高素质劳动力工厂”,而不应该光依靠廉价劳动力,强调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树立“重技术、重能力”的新人才价值观念,确立技术工人在我省现代化建设中的骨干地位,使技术工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熟练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高超技能的技术工人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否能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中技术含量高的岗位上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成为各国就业战略的重要支柱,作为志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大省”的浙江省,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各地要围绕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总体规划。摸清底数、确定目标、突出重点,发挥技术人才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的高端带动作用,加强初、中级技能劳动者的培养,形成合理的梯次人才结构,抓紧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要以舆论宣传为先导,广泛、深入、技久地进行宣传工作,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动员起来,关心、支持技术工人队伍建设,营造尊重技术工人、重视职业培训的社会氛围和社会共识。

(二)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要逐步构建一张立体的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网络。一是职前培训。基础教育在保质保量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要想方设法多途径扩大高中教育覆盖面,特别是技工学校和职高的办学规模要继续扩大,从源头上遏止低素质劳动力的输入;高等教育要建立专业设置与毕业生就业率相结合的办学评价体系,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技工学校、职业院校要重点发展与我省主导产业―――二产类及市场紧缺专业急需的复合型“灰领人才”的培养。要鼓励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若干家以地方支柱产业技术工种为核心的企业培训基地,开展“定单式”培养等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培训方式,促进技术工人培养。同时,要大力推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就业相结合。二是在职培训。要尽快创建职工教育保障制度,保证职工教育经费(职工工资总额1.5%)真正用于每个职工的在职培训。要指导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前景和生产实践建立初、中、高技能等级相协调的职工培训体系。对技术要求复杂、涉及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企业,高级技能培训人数比例不少于30%。要鼓励企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三是转岗培训。要继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水平,使之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在构建技术工人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证这项工作顺利展开。

第2篇:教育培训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我国的制造业员工培训

引言:我国的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创造国民财富的同时,也为我国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我国就业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我国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所以,我国的制造业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制造业发展状况如何越来越受国家的重视。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制造业倾斜。但是制造业由于受自身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制约其发展壮大。而这些因素中,员工素质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为员工的知识文化低、技能水平缺乏、团队意识簿弱、企业管理观念陈旧、人力资源重视不够等,由此导致一系列问题,如产品合格率低、原材料浪费严重、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低等。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而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破产或倒闭。制造业由于受自身因素的影响,通过外部招聘人才以改变员工素质低的问题难度很大。其原因为:(1)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无法满足外部高级人才的发展空间需求;(2)外聘员工成本投入大,很难觅寻到满足本企业自身需要的员工。所以制造业应把目光转向内部人力资源开发。员工培训是内部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本文就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制造业工培训的必要性、可行性、员工培训相关内容、员工培训模式选择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我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制造业概念

从字面上看,制造业是指经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后成为了新的产品,不论是动力机械制造,还是手工制做;也不论产品是批发销售,还是零售,均视为制造。

(二)制造业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制造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在资金、技术、知识等方面都相对不足,所以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比较适合我国制造业需要。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人力资源不足的弊端也随之暴露出来。我国劳动力资源具有知识文化低、技术水平低等特征,所以我国企业员工现阶段依然只是劳动力而以,而未形成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调查显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龙头的广东省,制造业百名员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为15.2人;447户企业拥有18.2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27813人,占15.31%;其余为大专以下学历员工②。广西南宁市制造业调查发现,制造业员工的教育状况为小学17.76%,初中45.74%,高中32.24%,大专以上4.26%。虽然我国制造业聚集了很多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在竞争中的作用愈显突出。人才已逐渐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我国劳动力资源身上的潜能还未被激发出来,而且企业也还没有充分对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此外,我国劳动力资源在制造业中的利用也是非常混乱的。

(三)制造业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制造业也和其他企业一样,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而且制造业创造的利润更多是企业经营主所有。所以更容易导致企业经营主乐于把企业剩余财富存入银行而不是用于企业再投资。员工培训是一项隐性投资,这就更减弱了企业经营主的投资热情。因此,我国制造业在员工工作上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

1.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制造业对人力资源投资与开发意识淡泊,管理层更愿意关心的事是“我管什么事能让企业的利润更大”,而不是“我应该怎样管人才能使企业的利润更大及企业能更好地发展”,即我国制造业管理重事而轻人,管理理念仍停留在人事管理的模式中。他们忽视了人力资源对企业发展的作用。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一个系统的、周详的计划,而且这个计划是能保证不影响企业经营业务。企业经营主们的话只能说明他们对员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2.培训投入少。我国制造业规模普遍小,融资难度相对就大,大多数企业经营主往往都是把资金当作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因素,而且偏好于短期利益,偏好于实物投资。因此,企业经营收入的大部分用于购置先进设备,或是广告宣传。调查表明,我国82.7%的制造业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不到当年工资总额的5%,其中低于2%的企业超过半数。从培训经费投入绝对数上分析,据对部分制造业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5%的制造业对员工培训投入人均超过30元;20%左右的制造业的教育经费人均仅为10~30元;30%的企业只是象征性地拨一点培训费,年人均10元以下;其余的企业根本没有培训经费计划。这与国外相比,差距非常大。比如英国罗罗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是全年总利润的10%,折合2亿多人民币。

3.培训内容重知识,轻技能,忽视态度。随着企业用人观念的不断改变,制造业也开始关注人才的培养。但是很多的制造业对培训没有针对性,吃大锅饭现象严重。其表现在不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只要是培训大伙一起上。而且培训的方式多是课堂授课式,全体员工在一起学习企业发展史、公司章程、工作注意事项的居多。而技术方面的培训很少,态度方面根本就不提。

4.培训工作持续性差。我国制造业培训一般出现在以下的情况:(1)招入了新员工;(2)员工职位即将得到晋升;(3)引入了新生产设备。其余时间全体员工按时上下班。

5.管理层员工培训参与度低。我国制造业管理观念十分滞后,认为培训的对象只有一线操作员工,而自己从企业成立开始就一直从事管理工作,管理经验丰富不需要再在培训这种小事上花费时间和精力,只有管理好我该管的事务才是自己应该做的事。管理人员忽视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使企业内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这需要接受新知识、新观念予以功克。虽然经验在现代管理中还有一点借鉴作用,经验管理已经成为了历史。企业的长足健康发展需要企业每一个成员不断充电,补充新能量。

二、我国制造业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企业的竞争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时间比不再是企业盈利的唯一模式,虽然质量始终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但现代的判别标准不再仅仅停留于这个载体上,而是更关心深层次的因素-------员工素质。产品质量是企业员工的载体,企业员工素质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这要求我国制造业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1.员工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虽然质量始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但产品只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着本企业员工的素质。只有高素质的员工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原材料生产出最优质量的产品,并给社会带来最小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程度。随着环保成为衡量企业的一个指标后,社会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素质在企业竞争中的关键作用越显突出。

2.员工培训是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源泉。杰出的科学技术在当今激烈的竞争中不再意味着一切,创新逐步成为主宰企业命运的王牌,而人才创新则是企业的灵魂。公司可以开发的有价值的新的资源的唯一对象是它的雇员。管理大师拉里•科林说:“企业最大的财富是员工,企业发展状况取决于对这一财富的关注程度。”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人是首要因素,是创新的主体。员工培训的过程就是一个发掘企业员工潜能的过程。制造业受自身限制,通过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有限,能否自主创新决定企业发展前程。

3.员工培训是企业增产节能,降低能耗,减少事故,规避危机的有效途径。经过培训的员工,其知识、技能、观念等各方面都相对较高。他们能更好地知道如何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正确使用生产设备,熟悉工作流程,对企业论同感也相对要高。所以其随时对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高效率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减少原材料的使用和浪费及返工生产所需要的时间,达到降低损耗的目的。同时,专家统计分析发现:60%~90%的事故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企业很可能因为事故导致危机,培训可以改变企业员工知识、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能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4.员工培训可以低成本突破制造业“人才瓶颈”。人才短缺是我国制造业的通病,例如在我国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全国各地大量人才流入,但是广东省制造业现状调查显示:广东省42.13%的制造业认为企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人才缺乏。那么中西部地区是人才主要流出地,其人才状况更不乐观。我国企业人才需求无法在外部寻找得到满足,而且成本投入较高。但企业要发展,人才问题亟需解决,所以内部培训成为其首选。

5.员工培训可以有效避免人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人力资源与企业其它资源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正是其具有能动性,使其在使用过程中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风险。企业员工培训的工作之一是人才储备,可用以应付人才流动带来的才人断层或人才危机,规避人力资源风险或是满足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的人才需求。

(二)可行性

可行性是一切活动得以实现的前提,企业员工培训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持续的战略性的项目投资,是否可行是员工培训得以实现的基础。从当今社会的发展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原因分析,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是可行的。

1.用人观念不断改变,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制造业规模普遍较小,给员工的发展空间有限,这使得我国制造业很难在外部才市场上聘到高技术人才。然而,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制造业主们逐渐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作用,从而不断地改变用人观念,开始考虑如何招才、育才、留才、用才的问题,人才在制造业中越来越受到管理层的重视。

2.企业管理研究不断深入为员工培训指明方向。企业管理的对象发生了质的转移,由以前的“管事”发展到了“管理人”的研究,并对怎样管人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单从人力资源管理上看,就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阶段的工作指导,再发展到以彼得—德鲁克为先驱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这一发展历程为现代企业员工培训奠定了基础,明确企业员工培训的方向——人力资源开发。

3.权威专家与培训机构的涌现,使员工培训成为现实。首先,企业存在与发展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资深企业家,他们的经历为其积累了丰富的经营与管理经验而成为行业的权威;其次,高等教育发展,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专家学者在理论上提供指导;再次,经济飞速发展导致市场上人才供求失衡,仅靠高等教育培养无法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得到满足。并且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无法满足企业岗位个性化的要求,所以各种类型的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使员工培训成为现实。

4.“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种费用”的理念推动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开展。从会计学角度讲,投资是指企业为了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富,或为谋取其他利益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一项资产,而费用是指企业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耗费,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取得收入而支付或耗费的各项资产。员工培训是一项投资而不是一种费用的认识,把企业员工的地位提升到了又一新的高度,由仅仅作为生产经营者转换为了企业的资源。这一理念驱动企业对员工进行开发和利用,培训工作找到了动力源。

5.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空前高涨。工作是企业员工生存的保障,进入企业后,员工最担心的不是工资有多少的问题,而是“我能在这个企业中呆多久及这个企业能给我多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问题。我国制造业员工知识、技能水平都普遍较低,而当今是知识的时代,知识更新、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大学扩招及各种培训机构的出现,给社会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新知识、新技能成为对制造业员工的最大威胁。受到压力的驱动,员工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求知欲望高涨,使制造业培训工作开展更加顺利。6.国内外各类企业的成功经验为制造业培训提供了借鉴作用。培训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不是一个两个企业在做的事情,而是世界范围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并且很多的成功经验可以让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模仿或是借鉴。如美国加利福尼亚景山市太阳公司的网上培训模式、我国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全员培训模式、熊猫集团“人人都是人才”的培训理念等。此外,日本、意大利、德国等国家制造业的发展历程,都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与管理有启示作用。

三、制造业员工培训

(一)员工培训及相关概念

员工培训是指企业对其内部职员的培养训练,通过教学或实际操作等方法,使之在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尽可能趋向组织需要,并提高自身胜任工作的能力的活动。员工培训也属于教育范畴之内,但教育是指人类社会的一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

虽然培训属于教育范畴,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首先,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社会及国家,而员工培训的主体是企业或社会组织;其次,目的不同,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发展需要,而员工培训的目的是改变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观念等,以满足企业盈利需要;再次,内容不同,教育以大众科学文化及基本技能为主,而员工培训是以满足企业或企业岗位需要为主;第四,客体不同,教育的客体是符合条件的所有公民,而员工培训只限于本企业员工。

(二)民企业员工培训分析

企业员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也符合“5W1H”模式。即培训工作的开展应充分考虑Who(培训的主客体是谁)、Why(为什么要培训)、Where(在什么地方培训)、When(在什么时候培训)、What(培训的内容是什么)及How(用什么方式进行培训).因此制造业在组织员工培训时要对自身及员工需求、企业能力及培训评估体系进行分析。

1.需求分析。处于不同岗位的员工,他们的需求是不同的,管理岗位与作业岗位员工的需求更不相同。为此培训工作想要得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企业员工需求进行周密分析.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员工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企业市场行为从始至终都是企业员工主导着。企业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取决于员工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所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首先应对员工需求给予满足,必须明确“我的员工需要什么”。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层次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社交或情感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进入企业后生存需要基本能得到解决,制造业员工培训主要解决的是员工的安全需要。知识时代的到来,众多员工因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而下岗,新知识是对制造业员工的最大威胁。通过员工培训可以更新企业员工知识和增强他们的技能,免除他们对新知识时代的恐慌,同时也可以避免生产事故发生对他们生理上的伤害。此外,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扩大自身社交面,增进与同事的感情交流,还可以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受到企业的尊重和重视。

2.能力分析。需求分析是回答“我的员工需要什么”的问题,那么能力分析就是回答“我能给员工什么”的问题。人力资源是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我国制造业各竞争项指标都处于相对不足的地位,最能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资源也就是人力资源。但是人力资源提升又以企业能力为基础,所以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进行能力分析是必要的。首先,员工培训是企业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的过程,即是一项投资,这要求制造业必须认清自身财务状况;其次,企业环境能力怎样是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又一问题,即员工培训要结合本企业实际,不可能照本宣科地搬用某一企业成功的培训模式。其原因是不同的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相同的,即使硬环境非常相似的两个企业,在软环境上也存在着质的区别。

3.培训评估。需求分析和企业能力分析分别回答了“我的员工需要什么”和“我能给员工什么”的问题,那么培训评估就是回答“员工从培训中得到了什么”的问题。在评估过程中,首先要对需求进行评估,必须确定需要的实在性,即需求是实际的、符合员工需要,且企业能够提供;其次,方案评估,制造业规模小、资金少、技术人才不多,高级人才能力也有限。所以在培训方案选择上必须力求在众多培训方案中找出一个投入最少,效果最好的方案;再次,过程评估,培训是一个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但是培训不是教育,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的特征。在这一个程中应给员工培训什么,不培训什么进行合理评估。最后,培训效果评估,培训效果评估是对受过培训的员工目前实际工作能力与企业期望工作绩效进行比较,找出差距,分析下期培训工作的过程。

(三)培训内容

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是发掘本企业人力资源,使员工工作态度、工作行为、价值取向、知识技能等都有所提高,以满足本企业发展需要。虽然各企业文化背景、企业理念、所处的行业不同,培训方式也不一样,但是大体上培训都是围绕态度,知识及技能三方面开展的。

1.态度方面的培训。态度是指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目前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开发,而对态度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对我国制造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态度决定一切,企业员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命运。态度还是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如果我国制造业抢先在态度上开发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就能更好地抢占人才先机,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态度培训应包括员工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价值观、与周围环境关系、对待工作的信心等方面。

2.知识方面的培训。知识培训旨在更新员工的知识结构,为员工传授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指导。知识方面的培训一般涉及到一般性知识、功能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具体说是基本的专业知识、企业规章制度、企业发展史、必要社会学理论知识、企业发展战略、岗位职责等,即知识培训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员工遇到问题时明白“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三类问题。

3.技能培训。员工技能是企业提高生产率的第一要因,也是企业员工培训过程中最舍得花钱的地方。但是当今个人能力越来越弱化,越来越追求团队合作的知识时代,仅靠生产技能的培训已经远远不够。所以我国制造业员工在技能方面的培训内容应该有工艺技能、人际技能、协作技能等方面。

四、培训模式选择

随着企业人力资源的地位日趋突现,企业员工培训理念不断发展,使得员工培训模式层出不穷,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如联邦德国创立的“双轨制”、世界各国大型企业为了满足自身人才需求而开办的“企业办大学模式”、“产学结合模式”、“跨国培训模式”、“岗位轮换模式”等。但是由于我们制造业有其自身无法克制的先天不足,规模小、资金少,实力上处于弱势。“双轨制”培训模式的大部分经营费用由企业承担,这对我国制造业来说,资金压力过大,企业难以承受;“企业办大学模式”的经费全部由企业支付,在我国虽然有大型企业取用这一模式培训员工,但对于大型制造业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何况我国制造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产学结合模式”好像对于我国制造业能够行得通,但是“产学结合”是企业与高校相结合,但我国制造业员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培训,即使有员工能参加,那也是极少部分的高层管理员工;至于跨国培训对于我们制造业更是难以实现的培训方式;然而“岗位轮换模式”可行,不过我国制造业现状是以中小企业居多的,员工少、岗位单一,这一模式培训的效果不佳。由于我们制造业存在着自己的不足与独有特点,在员工培训模式选择上难以效仿国有大型企业或是国外的成功经验。其培训模式必须结合实际,实事求是从自身情况出发。我国制造业的特点之一是资金有限,盈利不足。但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隐性投资,企业必须在员工培训中投入必要的资金。所以我国制造业建立员工培训基金是很有必要的,专用于本企业员工培训之用。我国制造业特点之二是员工成分复杂,其构成有文盲、小学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高中文化程度到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化程度差距过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在员工培训模式选择上增强了难度。现存培训模式不适合我国制造业培训之用,由此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必然要自创新模式。在企业建立员工培训基金的基础上,对员工培训实行“AA付费制”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即是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因为我国制造业在规模和实力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困难的问题,又能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要。此外,我国制造业员工流动率高,“AA付费制”减轻企业因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能有效驱动制造业培训热情。我国制造业特点之三是知识结构复杂。致使我国制造业难以对员工进行统一培训。对知识文化程度低的员工进行培训,文化水平高的员工没有参与激情;对文化知识水平高的员工进行培训,挫伤文化水平低的工的积极性;对文化知识处于中间的员工进行培训,两头员工都没在参与的兴趣。这样的情况下,选择“自助餐制”的培训方式不失为一个最优选择,即是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员工共同承担,并给予员工一定的培训时限。告知他们企业对知识技能的需要,然后任其自行寻找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培训期满后,持培训合格证书返回企业上岗工作,这种“AA付费制与自助餐制”相结合模式应该是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最优选择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培训的一大创举。

结束语:

员工培训是企业内部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特别是相对于我国制造业来说,员工培训对企业发展犹为重要。企业从自身实际出发,探寻良策对付人才危机对企业的冲击,无疑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借助前人理论、现代企业管理专家学者的观点,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问题进行肤浅分析。最后,在此感谢刘燕华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对我写这篇文章做指导。

参考文献:

[1]林泽炎企业培训设计与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

[2]陈玉荣创新赢得市场——珍贝成功之道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广东制造业人才状况问卷调查报告广东省中小企业服务网

[4]胡孝德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探析

[5]杨雪芳马立强对我国制造业员工培训的思考

[6]陈国权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7]周三多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8]陈立军谷棋中级财务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吴健安市场营销高等教育出版社

[10]卢福财胡大立21世纪民营经济发展方略经济管理出版社

[11]伊晓霞广东制造业现状调查金羊网——民营经济报

[12]张学军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时兴“AA制”北京人才市场报网络版

[13]中小企业发展与预测:我国民营经济管理现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