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

第1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关键词:地方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经济增长

引言

宏观调控,亦称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由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提出,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近些年来,特别是改革开往以来,地方政府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一直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对地方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调查,对于当下我们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经济现状

1.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发展的问题,中国过去一直是中央集权统治的国家,从人口的迁移和城乡空间的格局变化,一直被集权政府所制约。另外,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域在地理环境、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历史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都需要严格按照计划来进行资源分配利用。

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其优势是能够使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基本上保持平衡,实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计划经济存在的缺点是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2.宏^经济性质及其管理局限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其基本的运行模式可谓已经渐趋完善与成熟。从经济学角度讲,市场经济也应该是一种管理经济,管理就离不开政府。在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中,强调的是政府干预。我国实行的是以计划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宏观经济计划是对包括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活动在内的社会经济总体的计划。“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市场机制被弱化,市场机制本身的推动力被弱化。

(2)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认识大数据时代特征方面仍处于初期阶段,使得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经济统计分析模型的构建面临重重困难。

(3)政府决策大部分的做出所依据的是一种经验式的总结,然而当信息片面失真时,将导致政府作出错误决策。

二、政府如何做好宏观调控的建议

1.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社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方面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除了要调控好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还要加快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的调整步伐。积极构建包括煤、电价、天然气及成品油等在内的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价,彻底来改变资源要素价格长期不合理的情况。

其次,要合理确定政府不同部门的权力,做到不同部门科学分工,尽量避免出现职能交叉现象,防止出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互不负责的情况,以精简、统一为标准,协调政府组织部门,科学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最后,针对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对宏观调控的政策进行一个合理的调整和判断,政府对市场全面的、系统的、适当的操纵,它承认市场的基础作用,放弃了计划主义,但又不介意对市场,主要是价格进行干预和操纵,来实现短期目标。

2.抑制地方政府经济过热投资

在财政利益和政治提升双重因素的激励以及督促作用下,地方政府往往非常热衷于进行投资,当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不理智的、违规的投资行为。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中央的政府在监察上并未投入过多,从而更进一步深化了投资的热度,当然,持续的投资过热势必会对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宏观的经济波动有很大程度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盲目投资所造成的。为了保证国家经济的稳定状态,必须要采用一些辅的行政手段,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进行督查和引导。

3.把握好宏观经济调控的有利时机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吃穿等基本需求,还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对国民的工作进行调整,然后宏观经济调控要把握好有利时机。主动性调控建立在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认识、及时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上;而被动性调控往往建立在调控主体对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认识、判断和决策,不准确、不及时的基础上。只有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对国民经济运行做出预期的和前瞻性的调控,才能主动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有效地提高宏观经济调控的效果。

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第2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 管理 创新 分析

引言

由于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和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竞争越来越来激烈。而且新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产业结构不断出现新的调整和变化,国内经济环境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面临新环境和新变化,要不断完善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手段和管理理念,科学地提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应对国际国内经济新变化,走在世界前列,提升综合国力。

一、宏观经济管理创新性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化大生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这也是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社会化大生产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国民经济各部门联系越来越紧密,企业与产品之间生产要素流通的愈来愈快,仅靠市场对经济四个环节的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够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利益,实现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可以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下对企业和市场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稳定的环境。

(二)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

虽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下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也要看到近些年来市场竞争激烈,恶性竞争不断出现,市场环境收到冲击,市场秩序出现紊乱、新科技产品充斥市场但相关管理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等一系列新的现象。市场在调节经济时往往是滞后和被动的。借助网络和媒体的力量进行创新行管理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强化管理力度以及舆论影响力。在传统的经济、法律以及政策手段上进行创新也会使宏观经济管理简便易行,为市场和社会所接受[2]。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理念和对策

(一)创新性理念

1.目标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是政府所要达到的国民经济运行状态的理想目标,决定着管理的内容和工作方向,也是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最重要的依据。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管理目标也要随之变化。经济过热时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经济下滑时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观察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态势,目标首先是保持经济总量基本平衡然后再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与升级。另外,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逐年上升,居民消费行为渐趋成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加快,合理控制投资增长速度成为保持平衡的关键。

2.主客体创。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本质是政府组织机构。对管理主体创新就是对政府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创新。组织创新就是对政府机构进行改革,改革政府职能和工作效率。主要在监管市场运行和维护市场秩序方面保持政企分开、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权责一致,明确部门分工和职能分配,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调整专业经济部门,创新执法监管方式,可适当发展社会中介组织[2]。还要尽量降低工作成本,以最少的部门和人员完成既定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及对市场新变化的敏感度,提高服务质量。

3.管理手段创。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采取的所有能够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手段,包括软件方法、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硬件方法有各种传媒和网络等。对管理手段的创新决定着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发挥的水平和管理能否收到成效。

(二)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

1.经济管理规范和准绳。新形势下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规范和准绳,任何创新性手段的使用都离不开法律的依据和约束,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强化法律地位是最重要的前提。但是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也可以适当的借助其他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这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2.管理手段创新。主要是利用网络和高科技产品,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加快政府管理的网络化,建立政府网站并进行专业化管理,推进宏观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3]。将政府工作透明化和人性化,对宏观经济管理实现智能化管理和高效管理。

3.创新性对策--平衡积分卡。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共管理中存在着诸如机构庞大、冗员、运行成本过高、盲目投资公共项目等问题。这些在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也不乏存在,对宏观经济的协调和管理是一种阻碍。引入平衡积分卡制度,能够有效的进行政绩评估。而且平衡积分卡涉及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多方面的转变,它对管理组织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三、结语

宏观经济管理是对一个国家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能力和对经济调控能力的考验,是保证一国经济有效运行和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下飞速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经济市场复杂多变的情况,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创新管理观念和管理手段,借助媒体和网络,建立“电子化政府”,明确职能部门职责,将政企分开,并提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伟.关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创新性研究[J].现代商业,2011(8).

第3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继承与发展

经济全球化指的是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正是通过这种分工与协作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快速化要求。宏观经济作为国家整体经济的体现,不可避免会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如何坚守适合本国国情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是每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所需要深刻研究的内容。

1、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参与经济全球化,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经济管理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有着自己的准则,总体上看去,全球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理念的影响有三大方面。

(1)影响我国经济主权问题决策

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含义即指技术与生产力目前都还属于较低水平,因此在参与全球化合作时,我国必然会处于产品链的最低端,受到发达国家经济的制约。

(2)对管理规则的影响

加入WTO后,意味着我国在经济领域实行全方位、全行业的对外开放,从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方面来看,这预示着我国之前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与管理理念都将重新洗牌,为了适应WTO环境下的经济政策,我们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必须得按照国际化的经济标准来制定,同时还需要为国际间的经济接轨而作出适当的政策贡献。是对过去封闭经济管理理念的全盘抛弃还是审时度势,将其中有价值的证明成功的管理理念进行保留继承,需要通盘考虑。而一旦继承之后,我们又要面临如何将这些理念进行发展的问题。必竟任何理念与模式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显得过时,因此这方面的影响不容小视。

(3)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稳定性

经济全球化是在世界各方力量处于相互制约、向均衡化发展,从而最终使世界经济格局处于相对缓和,众多国家参与进来,但各国又将注意力集中于本国在生产技术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促使社会分工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地紧密,那么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一旦某一个国家的经济出现混乱,其它国家也势发受到影响,当这种影响全面曼延开来时,就会造成整体局面的失控,从而影响了各国的经济秩序。当稳定性受到影响时,宏观经济的管理就会变得俞发地困难,也俞发地重要。要想抑止衰退的扩大化,那么就必须经济职能部门采取有效地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本国的宏观经济,从局部改善,进而改善整体世界的宏观经济局面。

2、 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1)宏观经济管理的转型

历史上,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已经历经了两个主要阶段与一次转型,目前正在面临着第二次大的转型,加入WTO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客体又将迎来一次实质性的变化,这必然要求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进行第二次转型。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的转型将会是这次转型的主体内容,舍弃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理念,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政策有力引导为辅的新型经济管理模式。

(2)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创新

宏观经济管理手段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时所采用的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一切手段。经济全球化的加剧,促使国家政府必须创造出适应新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手段。其中包括软件方法,如经济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同时也涵盖了各种硬件,如不同的传媒与网络。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飞展,政府已在着手建设数字信息化管理手段,即所谓的地进行电子化政府建设。中国政府的庞大,管理起来必然有着非常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建设电子化政府网络,实现了垂直化的管理反应速度,对于国家的经济层面进行统筹,任何地方的经济信息可以上网查询,而一个经济行政命令的下达后产生的效果,都可以尽快了解到。实行现代化与网络化的经济管理模式,政府构建了覆盖全国的“政府网”体系,这正是新经济形势下,政府将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发展,及时应对新环境下宏观经济有可能面临的来自世界和国内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

(3)求发展应对突发事件

所谓的突发事件,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而言,实际就是发生之前并没有太多的前兆,而对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的世界经济体来说,突发事件似乎都是合情合理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越迅速,突发事件来之迅猛,影响巨大,比如之前的美国信贷危机,虽然开始仅限于美国,但不久就曼延至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我国作为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在美国出现次贷危机之后,也不能独善其身,美国经济一下滑,我国的制造业受到重挫,最终问题都会反映到宏观层面而来。那么如何应对这种形势下的经济突发事件,是我国对宏观经济进行良性管理不可逃避的问题。面对这场危机,我国集所有力量,通过4万亿的建设资金来救市,而后各个职能部门在统筹规划下进行充分配合,这就是一种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机制的培养。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要时刻要作好应对措施,也就在制定相关制度,调节我国经济社会的运行,面对突发事件,常用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有过时的可能性,那么根据新经济体系来发展这些管理政策符合了时代的要求。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存储基本利率,这些措施一般是遇到经济事件时,国家常采用的一般经济调控手段,但是现在的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影响比以往都要大,因此如何在这些固有手段内容上再继续发展,将它们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更加广,解决的矛盾更加彻底,是当代宏观经济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经济手段的不断创新,加强国家自身应对危机的准备基础。

3、总结

宏观经济始终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的基石,它的变动影响到国家发展建设的方方面面,不论在哪个时期,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是国家职能部门发挥作用的工作重点,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建立自己的经济管理体系是目前国家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第4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股市常被称作是经济的“晴雨表”。股价作为经济预期的反映,一般要先于宏观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但2002年以来,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的势头相背离,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报特约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伞锋对这种背离的主要原因做了归纳分析,并得出启示:从的角度看,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应重视这种背离对宏观经济的负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股票市场的功能,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背离原因之一:上市公司的内在缺陷日益显性化

中国股票市场产生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初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缝隙中、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十多年来,中国股市承担了为国有筹集资金和解困服务的角色,使国有企业改革的压力得到了逐步释放,保证了改革全局的顺利推进,也有助于缓解国有银行的压力。

但是由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我国股市存在的理由就是要为国有企业筹资和解困服务,造成了中国股市功能的扭曲。比如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服务,从而把非国有企业排除在外,导致上市公司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片面强调筹资功能,忽视了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了维护国有经济的控制地位,产生了占总股本2/3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的问题,使股市的价格发现功能仅限于流通股。

在这样一个功能扭曲的市场环境下产生和成长起来的上市公司也必然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股权结构的缺陷。由于片面强调为国有企业筹资服务,以及限于对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和国有资产的认识,形成了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绝对控股地位和国有股、法人股不能转让和流通等制度,对后来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股市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二是企业弄虚作假,包装上市。企业上市和增发新股要靠政府的额度管理和行政审批,上市被看成是从政府手中获取的资源,其关键不是依靠企业真正实现转制和拥有优良资产,而是说服政府。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包装上市、打包上市和突击改制等现象,政府也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这些企业虽然上市了,但仍然沿袭原来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方式,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盈利能力也很弱。2001年4月份以后,股票发行用通道制和核准制代替了原来的指标制和审批制。这虽然是制度建设上的一个进步,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指标制条件下的股票发行的非竞争格局,股票发行成本依然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政府重视筹资而轻视治理,使上市公司在长期疏于监管和没有退市压力的市场环境下,养成了许多后天缺陷。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国有股所有者缺位,形成内部人控制的局面,损害出资人和投资人的利益;第二,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通过无偿侵占上市公司的资源,搞违规的关联交易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虚报利润,进行虚假重组来愚弄股民、抬高股价;第四,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在股市上筹集的资金再投入到股市上去,通过赚取股价差来获取短期收益等。

上市公司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缺陷,直接反映在中国上市公司一年不如一年的盈利能力上(见表1)。

从上看,股票价格是上市公司预期收益的反映。中国上市公司收益的逐年恶化成为制约股价走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背离原因之二:政府直接干预导致股价异常波动

中国股市从创建之初就带有明显的政府直接干预色彩。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等习惯于频繁使用行政式的直接干预,经济手段和手段则处于从属地位,不仅使用频率低,效力也很差。

政策等的直接干预对股市的影响相当大,市场上几次较大的异常波动全部是政策引起的。相反,没有一项政策减小了市场的波动。

由政策来决定股市,以及政策本身的时松时紧、缺乏连贯性和透明度,必然会带来信息的不对称。在投资者以散户为主的情况下,中国股市跟风操作的所谓羊群行为较其他市场更为普遍。这使股价变化趋同,从而加剧了股价的波动和股市的系统性风险。为防止风险的暴发,政府不得不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这又带来了股价的暴跌。过度投机和过度的政策干预造成了股市的异常波动,成为中国股市的重要特征之一。

证券市场内在机制的成长,与政府直接干预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这些冲突表明,从稳定股市出发的政府干预非但不利于股市的稳定,反而还会造成股市更大的波动。比如,1996年在货币供给趋缓、宏观经济向好的形势下,中国股市开始进入第二个周期第三波段的上升期。上证综指从1996年1月的537.35点,到同年10月23日再度攀升1000点大关。10月份以后,股市上涨达到疯狂程度。为抑制过度投机,管理层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连续12条政策。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宣布从16日起恢复涨跌停板制度。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当日,沪深股市绝大多数股票以跌停板报收。

有关是否减持国有股政策的一波三折,是造成股市第三个周期第二波段下跌和此后走熊的重要原因。

背离原因之三:货币政策对股市与宏观的不同

股票市场并不是货币政策的直接调控对象,但货币政策通过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间目标的调控,会对股市波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在股市与宏观经济运行不一致时可能会放大其背离程度。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流入股市资金量的变化上,从而引起股价的波动。多年来,中国股市被称为资金推动型市场(或称资金市),就是指股价的上涨主要靠增量资金推动,而不像成熟市场那样由上市公司的价值增值使股价得到提升。

背离原因之四:心理预期差异对股市和宏观经济的影响

股价的变化是投资者心理预期的反映。对股市的预期可以看作是对影响股价变化的所有变量的预测,这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并不完全相同。在中国股市处于第三周期的上升阶段(1999年2月-2001年6月),股价波动与消费者信心指数和消费者预期指数的变化相一致,都表现为持续攀升(见图3)。但从2001年中开始,转入下跌阶段的股市与较为稳定的消费者信心的变化发生了背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背离,是因为影响这两个心理预期的变量并不完全相同。虽然包括股市涨跌在内的一些因素会对宏观经济的心理预期产生共同的影响,但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还受其他一些特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关系不大,比如上市公司结构、股市发育程度、股市扩容速度、对股市的直接干预等。

由于预期是多种复杂变量在决策者头脑中的反应,预期的不稳定往往导致股价呈现不规则的波动,这比服从于成本定价方式的实体经济的稳定性要差,也是股市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在短期内出现差异的本质原因。从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现实情况看,反映在心理预期上,一方面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在2001年下半年以来开始出现背离,另一方面,2001年下半年以来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也与宏观经济走势出现了离背。

1、从规制的角度看,投资者对股市的预期与消费者对宏观经济的预期是相反的1995年以来,中国股票市场已经从单纯强调的初创阶段进入到发展与规范并重的阶段,“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股市发展总的指导方针,今后较长时期也不会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的预期是从放松到管制、从行政干预到制度约束。这种心理预期冲击着,中国股市十多年来形成的注重投机而不是投资的盈利模式。监管越严格、制度越健全,留给投机者的机会就越少,大量资金就会从股市上撤出。

2、证券市场加速国际化对投资者心理预期的负面影响随着证券服务业对外开放的起步、允许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向外商转让,以及QFII制度的实施,中国股票市场的国际化正在加速,对投资者心理预期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对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投资决策的重大调整。过去10多年来在封闭环境下运行的投资决策和盈利模式可能因此失效,走向开放带来的直接、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投资价值和价格的重新定位,涉及到整个市场投资理念的变化,涉及到市场分割走向市场统一,以及衍生工具不断推出等问题。开放还意味着资金流动范围,将从原来的与国际市场完全隔离逐步走向相对隔离,并最终走向全面自由流动;意味着投资者构成的变化和投资品种的丰富。显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对于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也正是这种预期上的模糊,成为投资者无法做出决策的根本障碍,所以选择等待和暂时离场观望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第5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材料分析题:2010年是世界各国继续应对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性一年,也是中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一年。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今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上总结2009年的财政工作之后表示,尽管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基于世界经济的影响,外部环境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很多,2010年中国政府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请用经济学知识回答:为什么2010将继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经济常识中的“国家宏观调控”是高考高频考点,它的落脚点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有难度,为什么呢?因为通常老师重在强调以下几点。

1.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有其固有的缺陷和弱点: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2)不仅要有市场调节,而且要有宏观调控;(3)宏观调控可以克服市场的缺陷;(4)二者结合,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2.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有:价格、税收、信贷、利率、汇率、产品销售、产业、扶贫、货币等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实施工具是什么?

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宏观经济的政府行为。在短期中,财政政策主要影响物品和劳务的总需求,是刺激或减缓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方式。政府经常通过不同的财政政策工具的操作来影响经济的走向。政府预算支出的状况、预算赤字与GDP的比值、税种与税率的变动等都是理财规划师所需要密切关注的经济指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行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利率来实现的。货币量的增加会使短期利率下降,并最终刺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发生位移。再贴现率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基准利率,其升降将直接影响各类市场利率的走向。同时法定准备率的调整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都会影响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水平。理财规划师判断各种金融工具利率走势的基础就在于根据货币政策的操作对基准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作出预测。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需求管理的两大政策,其运作就是通过增加或者减少货币供给来调节总需求。就调节货币供给这个角度来说,它们的区别在于货币政策是通过银行系统,运用金融工具,由金融传导机制使之生效;而财政政策则是通过财政系统,运用财税工具,由财政传导机制使之生效。

但是老师重在强调“国家宏观调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讲得不到位,导致学生理解不够透彻,不能融会贯通,在回答问题时有困难。

那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呢?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国家(政府)加大通过财政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和投入,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财政投入的领域主要涉及教育、农业,以及关键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等。通过发行国债等筹集财政资金,拉动国民经济建设,保证我国GDP的平稳较快发展,目的在于保证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和稳定运行。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以前相比,显得较为宽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使用的,货币政策涉及银行利率的调节,现阶段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降低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目的在于刺激国民消费和减轻大中企业的贷款压力,保证国民经济的在生产建设和人民的基本生活所需。如2009年前一段我国经济过热,所以央行连续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投资,缓解经济过热情况。近来经济增长放缓,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推动投资以保持经济增长,央行推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这样的政策被称为宽松的。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出口锐减,因此要不断刺激国内需求的增长,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保八、拉动内需等都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虽然已经出现,但是势头并不猛烈,处于可控制范围之内。但是由于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世界范围内经济危机影响尚未消除,因此立即转变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不合适的,还要考虑我国就业率的影响。只有保障经济增长才能创造GDP,创造GDP才能创造新增就业岗位。通货膨胀对于货币政策是有影响的,但是也要考虑经济增长的问题。

第6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关键词】货币政策 对比 启示

一、美国20世纪90年代高增长、低通胀下的货币政策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大幅度下降,而同一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稳定在美联储所估计的潜在增长率上,明显地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良性循环。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90 年代以来美联储对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是促使美国经济良好运行的重要因素,这些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货币稳定增长为目标的“单一规则”和“泰勒规则”相结合形成了所谓的“中性货币政策”;二是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国际化。这些新的发展反映了美国货币当局面对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挑战在货币政策上做出了新的探索。这一时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可归纳为五个特点:

1.实行中性货币政策――盯住真实利率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货币政策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即以泰勒规则为理论基础,实行以实际利率为中介目标的中性化货币政策。所谓中性货币政策,就是指利率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让经济自身潜在的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条件下持续地增长。美联储认为,美国劳动力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因而美国经济潜在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5%,因此,美联储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利率,使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稳定在2.5%左右。具体来说,如果预期的年增长率低于这一标准,就调低利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调高利率。

2.以利率作为货币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主要实施工具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90年代以后,美联储发现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不再可行,于是,从1993年起,美联储开始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当1993年第4季度和1994年上半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分别达5.3%和3.85%时,美联储从1994年5月-1995年2月连续两次将贴现率由3%调至5.25%,目的在于防止1994年上半期以来因经济速度转快和失业率下降可能引发通货膨胀。随着1996年第4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发展又出现升温现象,美联储在1997年3月再次将联邦基金利率调高0.25%,以防通货膨胀复燃。美国经济经历了9年多的高速增长后,到2000年末开始出现减速的迹象。有鉴于此,联邦储备委员会采取了下调利率的政策,2001年1-6月连续6次降低利率,将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降低了2.75个百分点。

3.政策的前瞻性

格林斯潘认为,由干利率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有滞后性,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必须有预见性,即在出现通货膨胀迹象之前就采取紧缩政策, 或在出现衰退之前就放松银根。美联储总是提前行动,防患于未然,当美国经济运行中出现过热或过冷的迹象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把问题控制在初发萌芽状态。美联储这种策略在90年代成功地对美国经济实施了宏观调控。

4.以微调为主的稳定政策

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实施中把握火候,微调为主。1995-2000年美联储每次上调或下调大多是25个基本点,这种温和的行动,可防止利率调整对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突然性的振荡。进入90年代以来,美联储十分注重微调的操作手段,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随时不断地调整联邦基金利率,从而保持长期实际利率不变,力求货币政策对经济不产生正向或反向的作用。每次调整的幅度很小,一直在0.25-0.5个百分点之间。

5.公开和透明的政策

1994年以来,美联储一直以利率作为操作目标和手段,大大提高了利率信号的透明度。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召开8次会议, 每次例会都要对利率是否变动的情况作以说明, 两周后公布会议纪要。且每年两次向国会发表联储对经济趋势的看法和货币政策取向。美联储这种做法一是避免出现联储与公众预期不同所导致的政策“冲击”,二是引导市场对利率波动形成合理的预期, 避免出现市场剧烈的波动,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平稳地增长。三是货币政策透明有利于市场决策,也有利于货币政策效应的实现。

二、英国货币政策的变革

1.英国货币政策执行上的重大变革

自英国工党1997 年执政以来,英国的货币政策执行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英格兰银行被赋予独立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力。英国政府只把通货膨胀的控制目标交给英格兰银行,只在国家利益需要的特定情况下,才有权在较短的期限内干预利率。二是货币政策决策更加透明和公开,从而建立起稳定的公众预期,同时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三是在金融监管上,重新界定英格兰银行与财政部的职责。英格兰银行定位为负责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防范系统性的风险,而不再对具体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四是债务管理移交给财政部。这项改革的目的是避免因政府理财的需要而影响货币政策的中立和独立,进而影响控制通货膨胀目标的实现。

2.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

(1)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英格兰银行建立了以短期利率为主要手段来实现通货膨胀控制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从1997年开始,英格兰银行不再使用广义或狭义的货币作为中介目标,而直接以通货膨胀率为目标。在英国,只有短期的利率才是中央银行可以影响和控制的,主要是两个星期的回购利率。短期利率的变动影响市场预期,往往引起不同期限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变化。名义利率的变动以及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决定了实际利率的水平,而实际利率的变化将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影响,使国内生产总值发生变动,并以菲利普斯曲线的作用方式,使通货膨胀发生变化。在英国实行浮动利率制度,而且绝大多数个人都有住房贷款的负债,这就大大提高了利率传导的敏感度。

(2)流动性的测算与操作

英格兰银行通过在国内货币市场进行操作实现其对短期利率的控制。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央银行,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和职能的不断演变, 英格兰银行已成为典型的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以及发行的银行。流通中现金的增加和减少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英国的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变化实质上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府财政之间的净交易产生的。比如,企业交税的行为就会使资金由在商业银行的账户转到政府在中央银行的账户,表现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减少。中央银行的操作要“对冲”这种流动性的变化,并经常性地保持市场对流动性的需求。短期利率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英格兰银行为对冲这种变化而采取干预行为所设置的条件。在对流动性预测的基础上,对流动性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进行的,并在操作中对预测结果进行不断调整和矫正。为了适应货币政策的改革,使操作更加现代化和更加简明有效,从1996年开始引入了回购操作。

三、美英两国货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美、英政府及货币当局在货币政策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对于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及手段,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是具有借鉴意义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功能

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在由非市场型向市场型转变,确立运用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但不能因此放弃或削弱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科学性调控。首先,政府的货币政策应在考虑总量平衡的同时注意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其次,政府制定和施行的经济政策和措施应该是针对整个行业而言的。最后,政府的调控不应干预市场,而是创造市场,鼓励企业竞争。我们必须深化财政、金融、计划体制的改革,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和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对宏观经济的正确调控,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健康运行。

2.扩大间接金融调控手段的运用

我国宏观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应要求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存款准备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传统手段和贷款限额,其中前三种为间接调控手段,贷款限额属直接调控手段。与美国等市场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基础仍很薄弱,公开市场业务的有效性发挥受到了制约。因此,应借鉴美国货币政策手段,扩大公开市场业务,这对我国的金融调控从以直接控制为主转向以间接控制为主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强税收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美国的历届政府都非常重视税收政策的运用,我国较少使用税收政策,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的税制结构与美国不同。我国目前实行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流转税的调整,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对经济只发生间接作用,且见效慢;而所得税的变化对纳税人的收入,从而对消费、投资和储蓄等有直接的、迅速的影响,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由于流转税调控经济的能力远不如所得税,所以我国难以像美国那样运用税收政策来调控经济。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税制结构,加强税收政策对经济的调控力度。

4. 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调节中各具优势和不足,财政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结构,而对供求总量的调节具有局限性;货币政策的优势在于调控经济总量,而对经济结构的调节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协调配合,共同作用于宏观经济。因此,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实现社会供需总量平衡的前提下,加快社会供需结构的调节和合理化,全力促进社会经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

5.加强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变化的预测

流动性的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消除货币市场短期波动的影响,防止货币条件(利率和数量) 的剧烈波动对实质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了对货币市场流动性实施有效的管理,应对引起货币市场流动性变化的各项因素进行预测,并相应采取预防性的措施,以避免对经济产生不必要的震动。要加强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积极培育货币市场工具的扩展和市场的深化,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的运用。在加强对流动性预测的基础上,搞好预调和微调。

6.货币政策操作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第7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性分析

王一涵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于我国企业的发展而言,经济管理日益凸显其价值,逐渐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管理方式。通过经济管理,企业达到其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本文以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二者间的联系为切入点,针对我国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和谐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 ]企业发展;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和谐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5?09?057

依据经济学原理,企业的发展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我国在微观经济调控中所折现出的问题,同样也反射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全球经济的一个开放系统里,企业已然成为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力量。实际上,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可或缺的紧要联系,但一些企业对于经济管理的忽视,导致其和谐性的破坏。当前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各种挑战,平衡好企业和经济管理之间的天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1经济管理概述

经济管理就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管理者对生产经营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行为以达到预设的目标。它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管理。

1?1宏观经济管理

宏观经济管理是指国家对整个社会以及国民的经济活动和机制运行过程的管理。因为管理者是从经济运行的全局这个宏观整体为出发点考虑,通过相应的行政手段和措施弥补并纠正了由于市场经济的弊端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管理行为实现了社会经济平稳发展,进而提高了国民的经济生活水平和企业的经济生产效率。

1?2微观经济管理

微观经济管理主要涉及对企业、经营单位等经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本文所讲的核心——企业经济管理。众所周知,微观经济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同理可知,微观经济管理奠定了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性。企业经济管理通过高效地运用企业的内部资源以达到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于在企业中存在譬如经济监督体制、经济核算体制、经济调节体制等多种经济管理表现形式,所以它是多元化的;第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一种经济活动形式,通过经济管理企业要获得最终的利益,与社会的消费需求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于企业利益链,管理者可以通过股票分红、工资奖励、度假旅游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拉动企业的利益;第三,员工与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企业在发展和管理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一对多关系,培养一个能与员工迅速融合的企业文化,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1?3微观经济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在联系

微观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是当今社会经济中相互联系而又不可缺少的。宏观经济的调控必须建立在微观经济的有效管理之上,由于企业经济管理的不当往往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失调的现状。例如,当国家允许企业扩大其自主选择的权利之后,政府便减少了对企业的约束行为,而这会导致企业管理者滥发奖金、扩大股东红利等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象,从而进一步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中消费经济的失调;更有企业管理者利用微观经济的“漏洞”私吞国有资源,造成国有资产在宏观经济调节中的损失;对于在中外合资的企业,由于管理者的疏忽造成国家资产被侵占等等。这些都说明,没有企业经济的有效管理,国家宏观的指导、经济杠杆的调节都无法顺利进行,从而宏观经济管理也难以实现。只有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企业经济的放开放活,宏观经济的管好管住的目的。

2经济管理目标

经济管理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企业都离不开资源的高效整合和经济的有效管理,它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始终。民营或国有企业的成立初期,规模往往不大,企业管理者很难理解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但企业成长到较大规模时,就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缺乏合理经济管理,当利润增长、成本增加,企业出现经济混乱;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当设备转移,员工流动,企业出现内部控制失控的局面。如此等等,通过企业经济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确保企业能够平稳、健康地持续发展。

3企业发展中的问题

3?1外在问题

企业发展在现阶段所遇到的外在问题主要是经济市场的问题。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首要面临市场的两类不利因素:其一,完成一个企业从无到有的过程,首先是创建自己的品牌效益和企业名誉。在企业的初始阶段,因为资金的紧缺但又要迫切吸引新客户,相对于资金雄厚且拥有老客户的企业,显然缺乏竞争力。所以说,新兴的企业走入市场必须要吸引消费者,否则将处于市场经济的低端;其二,由于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寡头占取,新成立的公司只能从零步入市场还承担着来自寡头的压力,只能依靠产品开发逐步占领市场而求生。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其控制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企业交易是以经济为基础,这是市场经济决定的,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

3?2内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管理也逐渐走向现代化,对于企业内部仍存在许多共性的问题。

3?2?1管理意识

企业管理者的意识往往对企业制度制定有直接影响,大部分的企业管理者多考虑产品的研发、销售过程,而缺少对经济的管理,从而导致企业在生产研发、销售管理环节缺失规范有效的经济管理制度,给企业的经济利益带来隐患。同时,企业管理者对于经济管理意识的薄弱也会造成财管部门职权疏忽,对于企业的运营带来不利因素。

3?2?2管理体系

企业开展高效的经济管理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而目前,许多企业未能建立一套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体系,依然使用保守落后的体系。正因为,体系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内部不明确的部分职能划分。财管部门职位划分的不明确会导致企业的发展偏离既定轨道,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进而影响发展。

3?2?3管理模式

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为改进自身管理模式,一味引进和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而没有因地制宜地改进符合本土企业文化的管理模式,导致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混乱,严重影响企业高效地可持续性地发展。

3?2?4管理组织

企业发展的过程里,一个廉洁有效的管理组织往往会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它不但决定了发展的方向,而且决定企业内部发展的路线和各部门日常运作的纲领。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采用单一直线型的管理模式,而且其管理组织目标不明确,组织内部监督松散,致使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

3?2?5管理对象

企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企业参与人员的素质。企业内部员工素质的高低,会造成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差距。因此,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会更加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4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联系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营,合理周转。通过对经济的管理活动,不仅有效促进发展同时也是企业能否长期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下去的关键因素。企业发展同时也会对经济管理产生影响,众所周知,企业的发展会导致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管理活动的复杂。由此可见,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会对经济管理产生需求,企业发展规模越大,对经济管理的需求越大,经济管理的复杂程度也越大。

5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和谐发展

5?1企业外部与经济管理的和谐

由于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我国企业的发展并非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意识到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实力的复苏,我国市场经济已从起步阶段迈入全面发展的阶段,所以,加快经济体制改革,迅速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外在竞争环境。

5?2企业内部与经济管理的和谐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讲,迅速建立自己的品牌效益和企业信誉尤为重要。通过高效的管理体系采用科研产品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大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份额。企业是我国微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对象,企业经济管理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战略部署和宏观调控,同样也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因而,密切关注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关系,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结论

综上所述,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和谐关系不容忽视。面对日益变化的市场经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企业要不断修正、调整和完善,运用科学、合理、高效的方式处理,确保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顺利进行,只有经济管理与企业的和谐,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氦铟?经济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和谐性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李惠萍?试析经济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内在联系[J]?经济论坛,2012(11)?

第8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房价的长期与短期问题

媒体上经常将上海、北京房价与香港比,认为中国房价将持续上涨。确实,如果看好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和再过20年经济总量将逼近美国、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景;如果看好中国经济在进一步提高全球化水平过程中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将更加繁荣这一历史必然,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从长期看,房价会呈上涨的趋势。但是,也应该看到,因为经济周期调整的原因、因为目前房地产市场尚未成熟,政策尚需不断完善的因素、因为人口老龄化,城市独身子女家庭继承双方父辈房产逐渐增多的因素、或是宏观政策出现重大失误后的调整因素等等。

由于诸多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在某个历史时期,房价未必一定是涨,也许是跌,或者涨的趋势根本不是现在人们所预期的走势。因此,投资房市特别是借钱进行投资,也许就会遭到严重损失,甚至是倾家荡产。所以,讨论房价问题,要防止舆论上将长期与短期问题混淆。

民生与市场的问题

经过近几年对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摸索,人们越来越清楚,居民住房问题不仅是个市场问题,也是个民生问题、社会政治问题。调控房市,首先必须基本保障每个公民有最起码的居住权,需要对一部分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以非市场化的廉租房形式予以保障。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对除廉租房性质之外的一切住房,从宏观经济变量间平衡的角度出发予以市场化调控。

因此,基于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的特点,基于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是个渐进过程的特点,在调控中,只要是确保了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即使面对居民改善性住房及其他房价的上升,舆论上的引导,不能给居民购买改善性住房和大学生毕业没几年就可以按揭买房,以更高的期望值。

同样,在调控中,面对改善性住房及其他房价的下跌,也不必惊慌关措,应尽量由市场规律发生作用。因为只要宏观经济保持了基本的平衡,短期内房价出现较大幅度的涨跌,并不意味宏观调控出了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可能是一个不成熟房地产市场中的其他政策制度的问题。只有区分了民生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宏观调控才有主动权,才有空间。

支柱产业与虚拟资产问题

毫无疑问,房地产市场已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尽管如此,我们也应承认,当前的中国,买房既可作为消费,又可作为投资,这也是一个现实。因此,如果政策引导不当,房价上涨预期较快,这时购房的投资、投机因素往往是大于消费因素,虚拟资产的特征会明显突出。而在实际生活中,支柱产业因素与虚拟资产因素又是混合、同时存在的。虚拟资产因素往往又是宏观经济周期过度波动的干扰因素。

因此,基于宏观调控的长期政策思考,第一,应想尽办法消除房市中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周期波动的负面影响,第二,即使作为支柱产业也不是鼓励其做得越大越好,似乎一说支柱产业就不应该在一定时期采取压缩、限制其过快发展的政策。因此对一个支柱产业同样应在宏观经济总量保持平衡的前提下,考虑其在增长与物价诸平衡间的取舍问题。特别是在当今流动性过多、存在资产价格上升压力的情况下,且房市本身诸多制度还不完善、调控房市的政策尚处摸索阶段时,更要关注其虚拟资产因素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这方面,中国要吸取世界各国发展房地产市场中的经验与教训。凡是将房市作为消费市场的,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就比较小,如德国、法国等。凡是将房市作为投资市场的,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就比较大,如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基于此现实,“十七大”文件提出要提高老百姓的财产收入,应鼓励老百姓从投资实体经济中获得更多的财产收入(资本回报),而不是鼓励老百姓从投资虚拟资产市场去获得不稳定的财产收入(靠资产价格上涨)。

跨期消费与信用膨胀的问题

美国金融危机后,使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中国经济不可持续的问题之一,是结构问题。集中反映诸多结构问题的突出表现是“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问题。因此,扩大消费是当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的核心内容。由此出发,鼓励居民利用金融功能进行跨期消费是题中之义。但是,跨期消费应该不应该有个“度”?“度”在哪里?这同样又必须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与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平衡角度进行思考。

相对于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如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较慢,此时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较大而出现利率水平的频繁调整,原按揭利率水平较低的贷款或首付比例较低的贷款,有可能出现贷款偿付风险,或者出现信用膨胀的宏观风险。因此,从宏观经济平衡增长出发,必须对跨期消费要有一个“度”的控制。既要允许跨期消费,又要防止信用过渡膨胀。在这个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已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反面教训。

中长期原则

基于以上四点宏观思考,面对中国当前房市调控中的一系列政策,有些政策在短期内加以纠偏、调整有一定的难度,但从中长期看,必须毫不动摇予以明确坚持的原则是:

第一,对民生与市场问题,要有清晰的区别政策,不能含糊不清。

第二,必须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减弱房地产市场中的虚拟资产市场因素。

第三,只要是涉及金融放大功能的,一定要坚持一定的监管限制政策。

同时,当前认为金融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冷热的舆论,是不正确的、危险的,要加以正确引导。

在运用金融功能支持房地产企业进行跨期生产和支持居民跨期消费时,不能仅仅看到其实体经济意义上的投资与消费的作用,而忽视其宏观风险。必须把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之一的金融政策,置于经济增长与物价、经济增长与信用供给、国际收支平衡的最基本的长期考量中。

第9篇: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国债规模;真实经济周期模型;消费者行为函数

[中图分类号]F015;F8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6-0015-02

1引言

国债是一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它既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带动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进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又可以产生挤出效应、通货膨胀、国家债务恶性循环等问题。随着赤字财政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相伴随的国家债务问题也日益突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拉丁美洲到欧洲,再从欧洲到美国,先后爆发不同程度的国家债务危机。在我国,自从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短短30多年以来,国债规模迅猛提高,这一期间既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伴随着物价上涨过快、国家债务负担过重的压力。因此,国债是如何作用于宏观经济,宏观经济波动到底有多大程度是来源于国债规模的冲击,弄清这些,对于理解是否应该过重依赖国债来刺激宏观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2模型设定与分析

一国国民经济的波动与其债务的规模有很强的联系,为了探究国债规模的波动如何作用于宏观经济,本研究在RBC模型的基础上,给国债规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进行建模,并基于理性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函数来分析国债规模的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作用机制。

RBC模型即真实经济周期模型,该模型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动态一般均衡方法,通过分析代表性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用和生产等行为函数而建立的一种具有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周期模型,在探讨外部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方面有深刻见解。

当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取决于其本身的滞后五期、预期的国债收益率以及国债发行量对数的滞后三期。在经济学中,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通常表示变量的变化率,而变量的变化率即为变量的波动。因此,当期宏观经济波动取决于波动本身的滞后六期、预期的国债收益率以及国债规模波动的滞后四期。

3结论

本文在真实经济周期RBC模型框架的基础上引入消费者行为理论,并结合国债规模波动服从ARMA(3,1)的条件,研究了国债规模波动如何作用于宏观经济波动。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宏观经济波动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滞后,而且还取决于国债规模波动及其滞后。虽然国债规模的增加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等,但其只能在中短期提高GDP增长率,在长期,由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国债规模的增加对潜在GDP无影响,因此,过度依赖国债发行来刺激经济,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为了保持我国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应注意规避国债风险,慎重采用国债政策,保持国债规模的稳定。

参考文献:

[1]马拴友,于红霞,陈启清国债与宏观经济的动态分析[J].经济研究,2006(4):35-46

[2]杨俊杰房地产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微观作用机制探究[J].经济研究,2012(1):117-127

[3]吕朝凤,黄梅波,周骁毅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与实际经济周期模型的求解分析――一个基于三部门RBC模型的研究[J].经济数学,2012(2):99-105

[4]张屹山,陈默,张鹤国债发行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弹性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