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技术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们已经发现企业边界日益模糊,最难以预测的外部因素当数是颠覆性创新。在互联互通彻底改变了商业游戏规则的今天,意识到竞争已为时过晚。我们有非常多的世界级企业在自己的领域中用心地尝试者应用大数据分析。但毕竟不是每家企业都在用大数据,也不是所有的人一听到大数据,就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到有巨大的商机。大数据发展到今天,除了感性,更多是理性的发展趋势。
在“可预见的购物”应用场景中,我们会很自然地感受到大数据的能力与魅力,它的确是一种可以帮助企业发展和管理的有效工具和技术。但是,如何将获取的数据转化为信息,则雏息转化为有价值的情报,从而为企业进行决策提供支持,一定是对每个企业,不同应用场景带来极度挑战的课题。那么,阻力在那里?
应用大数据分析的挑战在哪里?
对于企业来讲,最终的目的就一个,提高经营业绩。我们今天的企业家,除了把社会责任和道义作为底线之外,企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冲着收益去的。有了收益后,就有了机会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和公益,企业和社会才会长期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个企业需要健康、高速发展,必须具备较为完善的工作流程,明确知道自己有哪些能力和专业可以做市场上需要的哪些产品或服务。时间和效率可以通过千万种方法来提升,但是必须要掌握专业诀窍以及核心竞争点,也是就是我们讲得“Knowhow”。而了解分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就是要有将大数据分析的结果信息变成情报后,应用到决策中。
从目前全球领导的企业和成功的大数据案例来看,应用大数据的分析的阻力基本体现在技术、人才与流程流程。
投资任何的先进技术,无论是为了提高预测,增加消费服务,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提高透明管理等等都是围绕着提高经营业绩这个核心目的。而企业往往会在这三大类中,在某个时间段内,有偏向性的关注或投入一种,例如只投入技术和工具,而忽略了或滞后了人力以及流程其他两种。缺乏完整和平衡性的设计是非常容易出现的,而这又是非常不明智的。
在此,我想在这篇文章里面,一起与大家简单分析一下这三个应用大数据分析的基本三大阻力。
1、人力
一个企业的领导力,管理层的分析能力,以及对企业发展的文化支持都会体现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应用大数据分析受到的阻力之一就是人的因素,特别是管理层。
角色是指占据某一社会组织定位置的个人所期望的―套行为模式。每个人都能扮演多重角色,并根据当时所在群体变换自己的角色。角色可以合并,有一定灵活I生,但每个角色的职责要清晰。荀子说:
“职分而民不探,次定而序不乱”,职务划分后,民众就不会再谋求他职,等级确定后,秩序就不会混乱,苟子说的道理是:在其位要尽其职。
那么高层管理领导何为尽其职?首先我们要看看企业高管的能力管理。能力管理的目标是指能力管理致力于根据当前和未来的业务需求,在恰当的时间(在需要的时候)以恰当的成本协调地提供所需的企业资源。中国人常讲时来运转,那是守时待命的结果,仅仅是机遇降临到你头上被你抓住了而已。而所谓“势”是可以经过自身努力创造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的。
中国有句古语叫“蓄势待发”,把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在释放出去。这种蓄势的过程,就是造势的过程,军事上优势和劣势是可以转化的。闻名中外的孙子兵法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创造出于己有利,于敌不利的战争势态,才能取得胜利。尽管在全局上我方处于劣势,但在局部上,运用高明的军事谋略可以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战胜敌人。而积累这种局部的优势,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全局的优势。这就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企业高层管理的能力考核之一就在此。
领导力不足是企业无法应用大数据分析法的首要问题。没有全面了解和理解大数据的概念以及应用的方式与工具。高层管理领导者要有―种能力,那就是会用工具和管理手段使其企业击退临近行业、数字新贵及快速多元化的科技巨头等的进攻。此外将观察他们如何为其顾客、客户、市民创造价值,以及其竞争议程中出现的学习或“认知”系统。可见,能力管理不仅要预计对客户产生影响的业务发展,也要预测技术的发展情况,使业务能够在最合理的时间和条件下享受新技术等带来的好处。它是
一个兼顾各方的流程,同时,它在确定投资汇报和成本合理性方面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国传统文化对“时”的解读有独到之处。认为“时”有二种含义:一种叫“时”,一种叫“势”。时也,命也。人要守时待命。时机不好,你只能等,不能创造,而“势”可以造。人是因为得到机会才成功的,中国人特别重视时机,所以人要善于抓住机遇。“举事而不时,力虽尽,其功不成。”做事情,如果不合时宜,即使将力量都用尽了,也不能取得成功。做事要见机而行,但是胡遇是可遇不可求的。高层领导在这方面的能力要提高,大数据在企业的应用择决也要有能力抓得住就是这个意思。
因而,没有分析法相匹配的企业文化成为了我们目前应用大数据所碰到的第二与人相关的阻力。企业文化是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领导层需要将依靠直觉和猜测决策的文化转变成与分析法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同时,也是企业所有同仁对这个时代,大数据的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大数据应用需要有企业文化为背景。
当然,最后与人相关的就一定是分析方面的人才不足,极度匮乏。这个现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一直会存在。解决之道不外乎,让大学与企业的对接,对员工进行短期、高频、有针对性的培训,控制成本和提升效率。
2、流程
流程是按照―个既定的目标组织起来的―组逻辑上相关的活动。因此,凡流程一定包含其要素―一组行动,行为和变化从而到目标,定义目标是其第一要务。
企业的能力管理中所强调的“恰当的时间”就是―种创造的“势”。能力管理要在“恰当的时间”增加能力以控制资源的利用。流程的执行涉及公司的多项职能或多个部门。因此,只有当与流程的各项活动相关的责任和权限被清晰地描述,才能顺利工作。
流程是一个公司的业务的know-how的体现。《易经・系辞下》中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认为君子要不断积累才智,等到有利的时机就发挥出来,告诫人们要守时待命,善抓机遇。所以中国古人特别珍瞄机遇的到来,珍瞄know-how的不断累计。可惜我们今天很多文档都丢失不全。
很多企业在流程管理的认识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少企业管理者认为上了信息化手段后,企业的业务流程管理就会上一个台阶,业务跑起来就更加顺畅。这时候,我们经常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决定部署信息化流程的时候,有没有重新设计其业务流程,以推动实现卓越运营?将已经非常糟糕的业务流程通过信息平台自动化,这是真正的GlGO(Garbacle ln=Garbacle Out)。自动化,信息化只会使“糟糕的业务流程运行得更快”。
因此,现代科技不能够保证长期的经营成功,管理需要从商业模式而非加工模式来创造价值改变企业经营。组织是为企业的流程来服务,企业要从部门导向转为平台以接口模式来定义,通过流程的创新来规定和执行,最终通过流程来创造价值。
从亚马逊的“可预见的购物”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应用大数据使得企业库存量,订单履行率,原材料与产品运送可视化,并让企业深入了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以高效地管理供应链。
我们今天企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将技术整合到业务流程中。企业应该重新制定业务流程,以信息技术融入决策过程,促进企业决策。
3、技术
笔者把技术放在三个元素的最后的确是人才与流程要远比技术来的重要。但是,前面两者必须要依托技术才有更好的创新实践。
《论语》中写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企业除了应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外,还需要许多技术来支撑。在IBM近期的对全球执行管理层的商业价值调研中现实,尽管CxO们者阱及力认同大数据技术的重要性,但他们更不确定的是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影响。
大多数的CxO都有意识,要用数据去推动企业发展。一方面,CxO们很高兴能够利用更有效的技术和更可持续的能源,有机会开发更好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CxO们正努力地应对“技术冲击”。但风险极高。无论企业规模,或多或少,要求企业在技术硬件,软件,应用开发,数据治理,架构,服务设计以及技术管理的投入。
在管理因素,宏观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员工技能因素,以及市场这五大因素中技术和市场双重因素正改变着竞争格局。
在大数据应该过程中,数据获取是大家认可的第一步。企业要开拓和明确数据源,除了内源(部)数据外,需要加强利用其他外源(部)数据的潜在公共数据。外部数据源除了可以增加企业数据的多样性之外,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效应。外源(部)数据包括,政府数据,公众数据,互联网数据,特别是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的数据。
当然,企业有了数据并不代表企业的管理水平就到了一个新高度,我们需要思考的下一个问题就是,为何企业有数据却仍然无法做好决策?
数据在还没有变成信息,信息还没有提炼成为情报之前的价值是非常低的。很多企业虽然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但是没有进行处理,没有以应用着可以利用的形式出现,导致的结果就是数据无法利用。
在应用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时候,要找到适合的大数据工具,例如,弹性的爬虫,实现对外源(部)数据的收集。通过可以配置的统一检索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与分析查询。当然,投资规模取决与企业现有的科技水平。企业要分析自身需求,明确自身现有技术与需求技术之间的差距,然后逐步推进。有利于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着,企业只需要有自身价值定位,有合适的大数据团队和管理,明确上下游的利益分配原则,共A互惠是可以实现的。
总结
从完整的供应链角度来看,我们很多的企业不缺数据,而真正缺少的是优秀的领导者。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能够转变技术、人力、流程,从而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用信息,以推动企业及其供应链发展。
目前很多企业只是零零散散地运用分析法,缺乏系统性与协作性。企业只能获得孤立的利益,缺乏观察力与竞争力。分析法只有到达协调性和统一性,企业应用分析法能获得竞争优势,这体现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上,例如,购买、生产、运送与销售。
所谓“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事睛要取得成功很难,但失败却非常容易;时机要得到很难,但失去却十分容易。说明要有所作为,一定要抓住时机。中国古人也重视“势”的变化。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
前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有句名言:事实上银行家从事的是管理风险的行业。这句话道出了银行的核tD职能就是管理风险。然而,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的却是一个失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在解决巨额不良资产和应对未来环境挑战的双重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再造刻不容缓。
一、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和失效原因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四大银行开始在信贷管理中全面采用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方法,后来陆续引进了信用评级、授信管理、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成立风险管理机构统一专事风险管理,在审慎的会计原则、内控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进一步完善,随着银行经营范围和品种的扩增,风险管理涵盖的内容由表内业务到表外业务,从国内到海外分支机构,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也作了大量实践,近年来,风险管理逐渐得到重视并提到了经营管理的核心位置上来,制度、规则、方法和相关的研究得以丰富、完善,一个比较集中、统一风险管理架构雏形在四大银行内建立起来。与风险管理架构建设的进步相对照风险管理体系的整体有效性却存在严重问题,造成风险管理体系失效的原因之一是体制造成的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扩张上,对资本金、准备金充足与否并不真正关心,长期不良资产问题并未真正列入管理者的考核目标,四大银行高管人员没有因整个风险管理局面的形成和一再恶化而被免职的事例。在产权和公司治理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国家信用担保和注资行为使四大银行在技术上破产却免于遭受挤提和清算,事实上助长了严重的道德风险。原因之二是缺乏系统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逐步被重视的过程中,虽然学习引进了西方银行的很多制度、方法,也形成了各自的体系,但是框架粗糙、基础薄弱、制度和技术平台没有建立起来,缺乏风险管理工具发挥作用的机制,在具体操作中经常被异化走形。原因之三是人员风险管理素养和银行文化跟不上,国有商业银行没有西方银行数百年的商业锤炼,缺少高度专业化的银行家队伍,缺乏规范的行业经营作风和优良文化氛围熏陶,形成了普遍的粗放经营习惯。
二、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再造的思路
1.熟悉现代风险管理的国际通行规则和构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方法、步骤,借鉴对照优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确立风险管理体系再造的目标体系。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已成为国际银行业通行的“游戏规则”,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指导原则得到普遍认同,也为指导国有银行再造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基本框架。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已经形成齐备的体系,用于指导变革、补充完善国有商业银行的现有体系的缺陷。以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作为学习标杆,借鉴其经验,寻找差距不足。结合三个方面构造出国有商业银行一个较标准完备的风险管理机制。
2.从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现状出发,抓住影响有效性的主要问题特征和薄弱环节,运用恰当的方法、措施、策略造就风险管理效果。无论是与巴塞尔协议要求还是优良银行的现行风险管理体系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市场环境、管理基础等方面有很多条件并不具备,所以只能从实际出发,在现状与目标之间,针对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基础风险管理薄弱、风险管理人才和体制环境较差等特征,提出有效解决方法。
3.拓展建立和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不仅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和现状着眼,还应在银行外部建立更广泛的风险防范处置机制,在面临新的风险管理问题上拓展思路,寻求良策。
三、国有商业银行有效风险管理体系的一般内容
1.风险管理的对象和风险处置方法机制
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是经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大的方面可以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是与系统因素引起的资产价值波动,是无法进行分散的风险。非系统性风险是与个体因素相关的风险,能够通过组合进行分散掉。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可将银行的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违约的不确定性,市场风险主要指价格波动风险,操作风险指网信息、程序、控制系统问题引起的操作不当、失误引起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预期的支付风险,各种风险往往相互蕴涵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风险处置手段主要有:避免消除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和承担风险。避免消除风险包括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工作程序化、过程标准化、政策合理化可以避免操作失误和错误决策,通过约束激励机制防范投机冒险和失德行为,通过各种组合来分散风险。抑制风险主要包括对冲、掉期(严格讲前两种是组合的特例)、互换、期权等技术的运用。转移风险是通过保险和其他手段将风险转嫁。承担风险主要包括不可避免和难以转嫁的信用风险,这是银行需要积极管理的重点。对于风险管理,巴塞尔协议规定了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监管检查、市场约束三大支柱机制,并针对银行业面临的信用、操作、利率等主要风险提出了标准法、内部法两种计量办法和相应的资本管理原则,其中在资产风险加权基础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作出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不得低于资本的50%的要求。
2.管理设施和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
风险管理设施是指战略、政策、模式、组织、文化等一整套体系。风险管理战略是为了一个目标使风险管理设计、方法、工具和经营发展环境、业务结构相契合匹配的过程,战略把风险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有机组织起来。风险政策是一定时期内风险战略贯穿于业务的具体处理原则。风险管理模式主要分为集权和分权两种模式,国有商业银行目前采取的是一种较为集权的风险管理模式,其优点是集中管理风险、保证控制,但是依赖于有效的信息传递,对风险反应敏感性差,不利于锻炼队伍和调动基层的积极性。风险管理组织一般包括风险决策的委员会、具体负责风险管理事务的职能部门以及独立的审计部门,一般的职能包括:政策制订和督导,授信管理及尽职调查,资产质量监控,风险管理过程控制与评估,风险业绩考核。文化由对风险普遍认同的理解、观念、信条、嗜好、习惯而形成的组织氛围。
有效风险管理要求风险管理设施适应风险环境,设施之间能够协调一致,渗透在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层次。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具备了设施的形式,但是在协同方面、在贯彻方面、在文化等软件方面较为薄弱。有效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是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只有完善有效的风险信息系统,才能识别、度量和分析风险,制订正确的管理措施,落实风险管理责任。信息系统包括存储客户基本信息、财务信息、经营管理信息、信誉记录、账户交易记录、合同信息的客户数据库,存储宏观经济、产业经济、金融市场等信息的环境信息数据库,存储自身资产品种、数量、质量、分布的数据库,以及建立在规范、完整、及时、准确的数据信息基础上的计量、分析、评估、处置系统。有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现代风险管理的最大瓶颈。
四、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措施和策略
提高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首先要建立风险管理战略,设立中短期和长期目标。中短期目标是尽快扭转现有风险管理局面,达到银监会提出的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三年改革目标中的风险管理指标;长期目标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银行所应具备的现代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现中、短期目标的措施、策略
1.针对国有商业银行以信用风险为主要风险的特征,将不良资产比率控制下来,保证新增信贷质量,是最主要、最紧迫的目标,其次是保证达到符合巴塞尔协议原则的资本充足率、拨备水平及风险分散要求。不良资产率的下降,将极大缓解资本金补充和呆帐准备金计提的压力。控制不良资产比率,一方面对存量资产通过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处置,更为重要的是防范新的不良资产,对此,加紧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重点是事前控制方面,加强授信管理工作,加快风险指标体系和内部信用评级建设工作。补充资本和提足呆帐准备金可结合注资、发行次级债和上市妥善解决。
2.与产权及公司治理改革结合起来。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不上来,引进的先进方法发挥不了效果,原则执行不下去,与体制息息相关。巴塞尔协议原则以及借鉴西方银行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并不是复杂的框架和技术,而是制度基础、思想和机制。结合这次改革上市,将公司治理机制与风险管理机制协调起来,包括制衡、激励、内控和决策等方面。
3.通过业务转型改善承受风险水平。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主体在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其现有风险管理水平缺乏对信贷风险有效管理,使得传统业务在风险收益上不对称。利用国有商业银行网络优势加大现代综合零售业务(消费信贷)和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的发展方向,也是避开管理难度较大的高风险环境的良策。
4.总结过去风险管理中的经验教训。斯蒂芬·罗斯在新近发表的论文《法治金融》中,认为学习过去的失误是风险管理的核心。事实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包括西方银行)风险管理改进的路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危机事件、重大违规或失误案例引起银行的警醒和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漏洞查找、弥补整治,甚至引发立法和政策的改变。国有商业银行有无数的不良资产案例,从中可以进行很有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并可能导致发现并形成独到的风险识别方法、能力,遗憾的是,西方银行比我们更热衷研究这些案例。
5.注意防范新的风险。未来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新风险有资本市场运作风险(包括上市操作和并购风险)、跨国经营风险、银行衍生金融交易风险,以及信息技术时代特有的网络银行安全风险等。这里仅叙述近期上市的风险。上市信息披露风险不仅使国有银行的风险信息暴露于众,而且因不熟悉境外上市规则以及境内外标准差异造成操作风险,中国人寿事件就是—个例子。基金投资者可能只对短期逐利有兴趣,而对改造国有商业银行无恒久兴趣,这可能使得借助海外机构投资者力量实现公司治理的意图落空;而战略投资者的操作往往会造成股价的大幅波动,甚至海外战略投资者的背景复杂,操作动机不局限于逐利。防范新的风险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现实。
(二)实现长期目标的措施
1.对风险管理战略长远目标和政策长期不懈的执行。以巴塞尔协议框架原则和国际领先银行风险管理适合的做法为标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不断对照,持续改进。贯彻落实和机制建立是一个关键性工作。第一,风险管理不是风险管理部门的专属职能,要建立风险无时无处不在和全员参与的积极风险管理的理念。第二,风险政策制定要与业务政策相协调,在推行过程中要和业务有关部门、环节、人员充分沟通。第三,机制建立是长期作用力的过程,要强调建立强大持久的规范力量,对违规行为也要有强大的抑制力量,责任必须能够落实到人,激励约束要到位。第四,要有切合实际的推行方法,效果在于细节。比如:在向基层经办人员推出每一种产品时都要附上产品风险说明书,载明该产品的风险原理、操作原则、行为禁止等内容,起到提醒、帮助熟悉、规范操作指导的作用。第五,允许适当创新,例如,推行银团贷款办法,使单独决策中存在的约束软化在银团决策中得以硬化;银行在办理抵押贷款业务的同时可以设立抵押公司在二级市场运作,不仅使住房抵押贷款保持活跃性,而且在利率波动时,银行和抵押公司形成风险对冲,以稳定收益。
2.强化基础工作。无论是授信、评级等基本风险管理手段还是资产组合管理、RAROC等高级方法,均要求以坚实的基础工作为前提,风险定量管理以及各种模型建立更是需要及时准确的数据和长期的验证,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的落后在于基础工作的薄弱。
3.人力资源、文化环境建设
将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对于风险管理很有必要,一方面通过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引进专业人才,建立推行人员风险履历;另一方面要加强人员的风险理念教育和业务风险管理技能培训,例如可以实行产品风险导师制度,任何岗位说明里都提供有该岗位范围内每种业务风险可咨询的导师名单,员工随时可向某类业务的风险导师进行咨询。
问:请您谈谈标准出台的背景?
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商业信用体系作为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明显,针对我国商贸企业普遍存在的赊销坏账、账款回收期较长、管理费用高等问题,商务部于2005年起组织有关单位起草《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推荐性行业标准。目的是希望通过该标准,指导企业改进信用管理技术,优化信用管理流程,提高信用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问:请您谈谈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商贸企业信用管理技术规范》规定了商贸企业信用管理的相关术语,对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的方法和必备的技术手段提出了规范要求。标准的主要特点:一是将企业信用细分为“社会信用”和“经济信用”,据此对商贸企业提出了不同的信用管理要求。社会信用管理要求企业不断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凝聚力和社会责任感,获取社会和公众的认可。经济信用管理要求企业在经济信用活动中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增强融资能力和防范信用风险能力,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全面规避信用风险。
二是标准内容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接轨,将经济信用管理的范围确定为“企业信用输出的信用管理、企业信用输入的信用管理、企业供应商的信用管理”。不仅为商贸企业提升信用管理提供了技术依据,也为上游供货商考察企业信用状况,降低交易风险提供了参考。
三是标准参照了大量非商贸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由于商贸企业服务于各行各业,为保证标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标准汲取了食品、电子、能源、电力、医药等行业中有影响力企业的信用管理经验,因此非商贸企业也可参照使用。
四是标准参照企业销售工作流程和采购工作流程,把企业的信用管理流程划分为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和后期管理三个阶段,并对在每一阶段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技术方法,以使企业在执行信用管理标准过程中做到流程清晰,操作规范,责任明确。
五是标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指标,并强调企业应在信用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管理程序评审、管理效果测量分析和管理流程的改进,通过自我更新不断调整信用管理政策和流程,达到企业信用管理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激励相容;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一、激励相容理论在银行监管中的应用
美联储主席阿兰·格林斯潘曾经说过“我们必须而且正在使监管变得更加激励相容”,而另两位美联储董事苏珊·菲利普斯也曾说过“在过去几年中银行监管的目标并没有改变但我们正在迈向更加激励相容”,罗伦斯·梅尔也说“监管当局与银行之间的长期战斗的历史是我们开始寻找用经济学家的行话来说是激励相容的监管策略”。
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米尔利和斯威廉·维克里在委托问题中引入激励相容理论。他们认为由于委托人与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一致,同时存在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具有信息优势的人会选择使自己效用最大的行为,这就有可能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银行与监管部门、社会公众与银行之间都存在委托关系,如何利用已知的不完全信息激励人做出使委托人效用最大行动,是激励相容要解决的问题。
霍夫曼(Kaufman,1996)等学者认为金融安全网的建立如果只为纠正金融市场失灵,那么系统性风险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会增加银行失败概率和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加大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卡恩(Kane)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政府监管低效率的原因是存在“激励问题”。哈特和莫尔(Hartand Moore)等学者提出提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使理解银行监管的一个全新视角,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完全难以通过市场自身力量解决,而契约的有效性依赖于法律制定和执行效率。皮斯托(Pistor,2002)等提出“法律不完全理论”,认为金融领域的法律不健全是监管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约束人的有效手段。巴特查理(Bhattachary,1998)等通过对银行监管理论对最优银行监管体系参考价值的回顾,着重分析了银行安全网的道德风险。桑托斯(Santos,1999)分析了以资本监管为核心的其他监管手段的有效性,并对银行资本监管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项卫星和傅立文(2005)陈雨露和汪昌云(2006)、类承暇(2007)等通过对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认为如何设计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监管者恪尽职守,以及设计何种激励约束机制使银行与社会公众的目标函数一致,是现阶段我国银行监管的迫切和现实问题。
二、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在对银行监管有效性方面的研究,Kane(1981)在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上发展出“规避管制”理论及该理论的动态模型,论证了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是金融管制。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监管者和被篮管者在金融市场上都有特定的目标利益,当两者目标发生冲突时,双方都不会主动退出市场,作为监管者要根据情况制定新的监管手段,作为被监管者则会寻找监管者新监管手段中的“监管真空”,规避管制。Kaufnan(1996)指出由于银行具有低现金资产比率和高负债比率,所以银行一旦出现支付危机,便会迅速采取减价出售贷款资产并大量抛售抵押品的方式解决危机,从而扰乱金融市场,因此要加强对金融机构业务的规范和银行准入及退出的监管。WilkoBolt(2004)认为风险行为的增加是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监管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止。在资本充足率的有效性方面,改进的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的潜在风险有更加紧密的联系,并成为银行进行风险监管的动力。Barth等(2004)认为虽然严格的资本要求与不良贷款相关性较低,但在其他监管政策不变的情况下,严格的资本监管与银行的危机并不具有稳定的相关关系。同时,他还分析了赋予监管者更大权力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他认为强势的官方监管可以阻止银行管理者从事过度的风险承担行为,对银行的发展、绩效和稳定都是十分有利的;但较强监管者也可能导致腐败或阻碍银行间的合作。江曙霞(1994)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监管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银行监管是必要的同时也是有效的,而我国银行的核心资本不足,应尽快补足,提高银行体系的整体安全性,同时银行应进行全面的规范化管理的建设,增强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刘晓勇(2001)基于公司治理结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进行了实证分析,他认为有效的银行监管是建立在完善的银行公司治理结构之上的。在具体分析了我国我国银行监管激励不相容的现状之后,他指出要从制度上改变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不足问题必须从银行的公司治理入手,建立银行风险监管的硬约束,逐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刘明志(2003)认为对银行的监管是现代银行制度的内在要求,由于银行运营的高风险以及银行危机的传染性,对银行业实施审慎监管就显得至关重要。他还认为某些监管机构的重复设置是监管低效的表现,同时他又对银行监管的收益—成本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提高监管效率的政策建议。金鹏,郭艳艳(2010)从风险控制角度对监管有效性进行分析,他们认为只有保证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才是有效的银行监管模式,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性风险的传播途径来实现,同时也可以保证银行系统的效率与稳定。
三、基于激励相容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研究
Marino(1990)通过构建一个社会福利函数和一个基于激励理论的监管模型,侧重研究了流动性资产价值最大化的问题。Chan和Greenbaum(1992)、Thakor(1992)则通过分析得出了公平定价的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一定是激励相容的,监管者必须在公平存款保险定价和给某些特定银行提供“信息租”以便更好地监管整个银行体系之间进行权衡。Brien(1997)采用了激励相容的原理,提出了银行资本监管的“预先承诺制”理论(Pre-commitment Approach—PCA)。Edward. S. Prescott(1997)和Arupratan(1998)分别发展了具体的“预先承诺制”的机制设计,并验证了其可实施性。白钦先(1999)首先对未来金融监管提出展望,提出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和实践将“更注重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内部的激励相容方面来探索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自觉主动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金融监管制度安排”,这也是金融体系“安全、稳定、效率和效益有机结合与协调的内容与要求”。何自云(2003)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引入了“激励相容”的概念,分析了激励不相容监管的弊端,并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体现激励相容原则的部分做了介绍。蒋海等(2004)运用博弈论,通过对金融监管中各参与者的博弈分析,认为在存在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监管当局提供的有效监管激励缺失以及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造成监管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金雪军,李红坤(2005)在对国际银行业监管模式演进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在中国金融监管中监管失灵和激励缺失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银行资本监管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四、结论
中国已完成了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而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银行将大批进入,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再者,结合历史上多次金融危机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加快建立激励相容的银行监管机制,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才能顺应国际金融的发展形势,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经,2004(1):53-56
[2]蒋海,钟琛,齐洁.对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其政策的反思[J].经济科学,2002(4):87-96
[3]金雪军,李红坤.激励相容监管机制:银行业监管效率的基石[J].东南大学学报,2005(9):16-22
[4]Bhattacharya and Zechner. Bank capital regulation with random audits [J]. 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 2002(26):2- 50
[5]Goodhart. Democracy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tate [J].Policy, 2001(4):27- 546
[6]Rsik&Hassan. Financial deregulation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urkish commercial banks [J].Journal of Banking&finance,2003(27):1455- 1485
[7]唐秀琴,齐中英.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有效性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7(8):128-130
一、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的界定
(一)技术创新能力按技术创新的对象来分类,技术创新可以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过程创新)两大类。因此,作者从研究对象出发界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基于满足市场需求或创造市场需求的目标, 通过对资源的配置、整合,制造出新产品或者变革产品的生产技术, 开辟新市场、推出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或新的组织形式,从而获取更大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配置; 二是利用、整合特定资源进行产品创新或过程创新; 三是技术创新活动的效益。简单来说, 技术创新能力是以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为主体并由此决定的系统整合功能。
(二)企业价值企业价值的本质是未来的盈利能力。本文基于资源的视角,认为企业价值是企业通过对其拥有资源的系统整合和运用,由企业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所决定的未来盈利能力。这种盈利能力是对企业长期发展和增值潜力的市场预期,企业目前拥有或能够控制的资源中蕴含着企业未来创造盈利的潜能。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混合数据,分别来自清华金融研究数据库、CSMAR数据库、巨潮资讯网站以及中国知识产权局网站。盈利预测数据来自巨灵金融数据库中公布的达到市场共识的盈利预测数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再计算而形成的。
本文选取了2007年制造业 、信息技术业共1156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的截面数据,按照本文的指标设计方案删去ST公司、指标异常数据、净资产为零的数据以及预测数据缺失的数据,最后得到305家上市公司的数据。之所以选择制造业、信息技术业这两个行业的数据,原因是这两个行业对无形资产、开发支出的披露较其他行业要全面。
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数据是2007的数据,企业价值相关变量数据的选择依据是有实际数据的年份,采用公司的实际值替代预测值;没有实际数据的年份,则采用已达成共识的投资机构的预测数据,2009年、2010年的数据是预测数据。2006年是我国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要一年;2006年财政部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首先在上市公司实行。因此本文选取了2007年后的数据,数据的规范化程度高,尤其是开发支出与无形资产账面净值的数据披露。研究中剔除了以下数据:数据缺失的公司;每股净资产小于零的公司;数据异常的公司。数据通过SPSS13.0和EXCEL2003软件处理。
(二)指标设计与变量说明 本文对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遵循普适性、客观性、根本性、重要性的原则,提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根据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将衡量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设计为两大维度:衡量技术创新直接产出效益的维度与衡量技术创新间接效益的维度。衡量技术创新直接产出效益的指标设计为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衡量技术创新间接效益的指标设计为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这两个指标也分别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增加和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当这些直接成果被应用于企业的生产、销售环节,就会表现为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企业营业利润的增长,进而带来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
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本文采取Ohlson剩余收益(1995)模型,该模型是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衡量企业价值的最佳方法。本文采用的企业价值指标为预测期3年的每股企业价值(为了取消量纲的影响,采取每股数)。
EVpst=bvPSt+(1)
公式中,t是企业价值评估的时点,?子是预测期,预测期设定为3年;EVpst代表每股企业价值,bvPS代表每股净资产。
(三)假设提出从宏观、中观领域看, 一个国家或特定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其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从微观领域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的问题。在对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提出的总体假设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假设如下:
假设1:无形资产所占比例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劳动生产率变动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3:营业利润变动率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4: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5:企业的发展能力企业价值正相关
三、模型构建与回归分析
(一)模型1回归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构建回归模型1:
EVps=?茁0+?茁1SOA+?茁2API+…+?茁6RCA+?着
模型中的SOA代表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反映企业的规模。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资产规模,而不同资产规模的企业在盈利能力、非财务信息披露程度也不一样。资产规模大的企业相对来说,有更多的投资机会,也更重视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反之,资产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可能因为资金等问题而无法把握一些投资机会,在信息披露方面也会为了节约披露成本而简单地披露。因此,本文选取资产总额的自然对数反映公司规模。
模型1显著性检验结果:
R=0.463, R2=0.214,Adjusted R2=0.199, F=13.602, P-value=
0.000,DW=1.900
模型1具体的回归结果见表2。由模型1的回归结果可见复相关系数是0.463,说明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具有较低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是0.214,修正后是0.199,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差,但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由表2可见模型中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P值除资产规模、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小于显著性水平0.1外,其他变量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1,说明企业价值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是不显著的。
(二)模型2回归分析将企业价值取对数之后与资产规模、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建立回归模型2:
ln(EVps)=?茁0+?茁1SOA+?茁2API+?茁3GRLP+?茁4GROP+?茁5ROE+?茁6RCA
+?着
模型2的具体回归结果见表3。由模型2的回归结果可见复相关系数是0.757,说明取对数之后的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具有较高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拟合优度是0.603,修正后是0.561,说明模型拟合优度较好,模型显著性检验通过。由表3可见模型中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显著性t检验的P值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 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净资产收益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1, 说明企业价值与所有变量的线性关系显著,而且所有这些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也不存在自相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取对数后的企业价值与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可以证明本文的研究假设均成立。
模型2显著性检验结果:
R=0.757, R2=0.603,Adjusted R2=0.561, F=39.152, P-value=
0.000,DW=1.861
通过技术创新能力各衡量指标与企业价值的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根据以上实证分析,验证了有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价值关系的五个假设中的四个假设。企业价值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各个衡量指标存在对数关系。按照标准回归系数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得出各因素对企业价值贡献度的排序,依次是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 净资产收益率、资本积累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营业利润增长率; 其中营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程度几乎为零,这说明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还没有显现,这可能与本文选取截面数据分析有关,也可能与营业利润增长率状况尚未得到企业投资者的重视,这方面的疏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营业利润增长率状况对企业价值实现的效果。而反映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净值所占比例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对企业价值的作用显著,反映技术创新能力间接效应的的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积累率对企业价值的作用也显著。而净资产收益率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资本积累率是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核心指标。因此, 技术创新过程中, 无形资产的形成、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Ohlson James.Earnings, Book Values and Dividends in Equity Valuation.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995,11(4): 661-687.
[2]Feltham G. A., J.A.Ohlson.Residual Earnings Valuation With Risk and Stochastic Interest Rat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1999, 74(4): 165-183.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杨忠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第3期。
[5]焦玉灿、罗亚非:《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综述》,《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7期。
[6]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吉林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计军恒:《基于技术创新的企业价值增长及评估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8]马维胜:《剩余收益模型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关键词:金融工程技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管理是当今世界各商业银行面对的重点问题之一,由于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一般的企业不同。随着我国金融工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对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一、金融工程技术
(一)金融工程基本概念
金融工程的概念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指的是利用先进的数学和通讯工具,在现有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及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而广义上的金融工程指的是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还有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本文采用的就是广义上的金融工程。金融工程兴起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欧美金融市场,它将工程思维融入到金融领域中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20世纪90年代,我国引入金融工程的思想,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程的应用越来越多。现今,已有部分商业银行引入金融工程技术,用以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二)金融工程学科特征
1.金融工程重视创新思维
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的创新是金融工程最核心的领域。金融工程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基础,通过组合分解衍生出新的金融工具,再以这些衍生工具为基础衍生出更为复杂的金融工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形式各异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1]。
2.金融工程强调量化分析方法的运用
金融工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需要运用大量的量化分析方法来解决各种金融问题。西方国家认为金融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金融工程更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数理基础上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离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计算,可以说量化分析方法贯穿了整个金融工程的发展[1]。
3.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学科
金融工程集合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学的基础分析方法,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是典型的交叉型学科。在金融工程中,要综合运用数学建模、数值计算等工程技术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金融问题。金融工程是一门将工程思维引入金融领域的、将现代金融学、工程学、信息技术集于一体的交叉学科。
4.金融工程是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工程是一门针对实际问题并强调实践应用的学科。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经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经济问题,金融工程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的变化,借助现代化的工程思维和金融学理论基础来解决金融问题,以满足市场的丰富需求。
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风险特点
商业银行风险具有双重性。商业银行风险的来源有很多,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性质,其风险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来自银行内部的风险,如银行经营不善等;二是来自于银行外部的风险,如客户发生不可预见的问题,就有可能引起银行贷款发生亏损[2]。商业银行风险影响面极大,商业银行的经营和业务活动连结这社会的经济组织、千家万户,一旦银行经营不善发生风险,它的波及面广,影响力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不可控风险,轻者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倒闭,影响其他行业发展,重者还可能造成国家甚至是世界金融危机。
(二)商业银行风险分类
1.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发生在商业银行内部,是由于操作人员操作不当引发风险,也可能由外部事件和内部操作引起,都有可能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操作风险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操作风险又分为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
2.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风险。信贷风险与参与者各主体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任一方违约都可能带来预想不到的风险。我国相关的法律条文不明确,部分法律条款存在漏洞,有较大风险。在商业贷款中,部分贷款人提供虚假信息,严重影响了商业贷款的真实性,为商业银行带来风险[3]。
3.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产生于银行无法应对因负债下降或资产增加导致的流动性困难。当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时,就无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减少负债或变现资产,从而影响其盈利水平,极端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资不抵债。除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计划不完善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以外,操作风险及信贷风险领域的管理缺陷也会引发流动性风险,甚至引发风险扩散。
4.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利率、股票、汇率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发生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发生在商业银行的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可以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按照来源不同,又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5.交叉性风险
交叉性金融风险是指一项金融工具跨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等至少两个金融市场或是跨银行、证券、信托等至少两个金融行业所引起的风险。不同金融机构业务融合加深,交叉性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交叉性金融风险也随之诞生。
(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因为一些不可预见的事件和因素,引发了商业银行资产损失等风险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在商业银行的存款、贷款等业务活动中,通过对业务活动引发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商业银行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有效办法。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就是在保证商业银行收益的情况下将风险降到最小,或是在风险一定的情况下,实现所商业银行的收益最大化[4]。
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战略思维陈旧
现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还未能实现战略思维和资源配置的信息化,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扩大机构、增设人员的管理模式上,与现代化的数据海量化、控制自动化还有很大差距。商业银行谋求发展不断扩大,所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当前银行对于风险资源的配置注重组织结构,效绩考核等方面,对于现代化资源建设投入不足[5]。
(二)管理方式落后
我国多数商业银行未能实现风险控制自动化,当前的管理方式仍以主观经验的积累和专家的协助指导为主,未能依托于大数据,只有少数的定量分析在局部展开,主要集中在数据和量化特征比较明显的客户信用评价管理上。其他的风险管理制度都难以形成体系,没有将其决策触发量化评级的结果相连,导致风险管理的量化手段难以穿透全程,实现其全部价值。
(三)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规避系统缺失,有一些风险无法很好的转移走,不能规避风险;二是风险预警系统不完善,银行收集到的客户信息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难以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三是缺乏风险识别系统,不能判断出风险产生的原因和类型,无法在处理风险是提供帮助。
(四)未形成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指引着整个公司的人共同进步。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决定了银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而商业银行有关于风险管理的文化则决定了银行是否能够规避风险、处理特殊情况。商业银行要有全面的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制度,把风险管理和业务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将风险管理贯穿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中,员工自觉执行[6]。
四、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一)建立管理信息系统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将金融工程技术引入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利用金融科技,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思想结合到一起,融入到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建立一个完善、健全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决策系统,使商业银行职员及时的掌握到准确的贷款信息,以便于及时发现、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预警能力和管理能力。
(二)建立金融工程师队伍
从长远角度着手,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管理能力的关键是人才的储备。商业银行应做好金融工程人才的储备工作,引进有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程师。商业银行还要有计划的培养金融工程人才,对银行内部职员进行定期培训,引导职员学习、掌握一些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加强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组建起一支优秀的金融工程师队伍[7]。
(三)建立健全的数据信息库
商业银行要重视对数据的积累,在数据收集处理方面制定统一的规定。目前金融科技在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诠释,通常被定义在产业融合范畴。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央行高度鼓励发展金融科技。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科技金融进行大数据分析,加上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数据信息库。这样可以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帮助,便于职员发现、分析、控制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四)创新风险管理方式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学习借鉴国外银行的成果管理经验的同时,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现实问题,创新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商业银行要注意并预测市场的变化情况,根据资产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等结合金融学的理论计划和工程技术指导,给出可靠的风险管理参考依据。商业银行可以利用金融工程技术中的风险指标基本理论,对就流动性风险、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交叉性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评价,以供参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金融工程是一门交叉型应用学科,需要运用大量量化分析方法,重视工程师的创新思维。对操作风险、信贷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注重培养金融工程技术人才,利用金融科技创建健全的数据信息库,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引入金融工程技术,利用金融科技,帮助商业银行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志斌,张维.《金融工程》本科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1,4(2):72-75.
[2]张宇婧.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1):67-72.
[3]黄俊毅.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1):67.
[4]商旭.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3,7(25):88-89.
[5]宋首文,代芊,柴若琪.互联网+银行:我国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变革[J].财经科学,2015(7):10-18.
[6]王楠.引入金融工程技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3(2):97-98.
[7]成龙.金融工程在互联网金融风险管控中的应用[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论文,2016.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以下简称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保障外商投资企业用人自主权和中方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系指经中方投资单位委派到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董事会成员;经推荐或招聘进入外商投资企业从事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和一般管理、技术人员。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辖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含中央、省及外省市在沈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按中方投资单位行政隶属关系或企业属地分别实施管理。
(一)行政关系隶属市直各委、办、局(公司)的,由市直各委、办、局(公司)人事(干部)部门管理;
(二)行政关系隶属各县、区和沈阳出口加工区的,由各县、区人事(干部)部门和沈阳出口加工劳动人事(干部)部门管理;
(三)中央、省在沈的外商投资企业,由中方投资单位主管部门管理,市人事(干部)部门协助管理;
(四)外省、市在沈的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由中方投资单位主管部门管理,企业法定地所在的县、区人事(干部)部门或沈阳出口加工区劳动人事(干部)部门协助管理;
(五)无主管部门的外商投资企业,按企业属地,由所在地的各县、区人事(干部)部门或沈阳出口加工区劳动人事(干部)部门管理。
第五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人事主管部门的职责是:
(一)对中方投资单位拟委派到外商投资企业担任董事会成员的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
(二)对拟推荐到外商投资企业担任正、副总经理及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等高级管理职务的中方人员,进行任职资格审查;
(三)负责将董事会中方成员及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任免材料呈报市人事局及有关部门备案;
(四)协助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向社会招聘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的有关事宜;
(五)按管理权限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进行日常管理及考核。
第六条 市人事局负责对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实施综合管理。
第三章 委派与聘用
第七条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由中方投资单位报经隶属的人事(干部) 主管部门审核后委派;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经隶属的人事(干部)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董事会决定聘任。
第八条 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及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下列资格条件: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熟悉国家涉外经济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熟悉本行业及与之相关的生产、技术、经贸业务,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三)廉洁奉公,作风正派,既能坚持原则,又善于与外商合作共事;
(四)一般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年富力强,身体健康。正、副总经理应掌握一种外语。
第九条 外商独资企业的中方高级管理人员、在遵守宪法和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由外方根据企业情况决定选聘。
第十条 在外商投资企业担任实职的董事会中方成员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兼任本企业以外其它经济组织的任何职务,不得参与其它经济组织对本企业的商业竞争。
第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一般管理、技术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聘用条件由企业董事会确定。
第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从中方投资单位选聘中方一般管理、技术人员,按双方协商议定的条件办理。
第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面向社会招聘中方管理、技术人员,一般应在本市内招聘,招聘人员的范围如下:
(一)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
(二)行政机关的在职人员;
(三)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年军队转业干部;
(四)进入人才市场的各类待业人员。
农村各类人员可参加所在县、区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的招聘。
第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原则上不得招聘中小学教师、从事机密工作和承担国家重点工程、重点攻关项目及从事地质、勘探工作的中方人员。如属特殊需要,应按管理权限分别申报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除第十四条限定的几种情况外,外商投资企业面向社会招聘在职中方管理、技术人员,中方单位应给予支持,允许流动。
第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面向社会招聘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须制定招聘简章、报市、县(区)人才交流中心审定后实施。
第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招聘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应在年初提出用人计划,经人事主管部门报市计经委、人事局审定后,由市人事局协助统一组织招聘。
第十八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外市中方在职人员,一般不迁移户口、粮食关系。如符合本市有关规定,确需迁移户口、粮食关系的,可由主管部门报市人事等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第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借聘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应签定借聘协议,并按互利互惠的原则,付给借聘人所在单位合理的费用。
第二十条 外商投资企业聘用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须签订聘用合同,其内容应包括:
(一)聘用期限(含试用期);
(二)聘用职位;
(三)聘用期待遇;
(四)招聘方与应聘方应有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
(五)辞聘、解聘条件;
(六)双方认为应明确的有关事宜。
第二十一条 聘用合同一经签订,双方必须严格履行,合同内容需要变更时,应双方协商同意。
用外文签定的合同应有中文文本,两种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第四章 辞聘与解聘
第二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变更时,原委派单位应按法定程序审定后,再行变更。
第二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高级管理、技术人员的变更,由董事会决定。中方投资单位可根据其工作表现及主管部门考核结果,向董事会提出解聘、续聘的建议。
第二十四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合同期满不被续聘或企业停业的,其中方人员可按下列途径安排。
(一)由中方投资单位委派、推荐聘用的,由中方投资单位安排;
(二)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干部直接应聘到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按前项规定的途径安排或由中方投资单位主管部门安排;
(三)通过市、县、区人才市场面向社会招聘的,可到人才市场重新登记,由人才市场推荐就业;
(四)借聘者按借聘协议办理;
(五)自谋职业。
第二十五条 辞聘与解聘的条件,按双方签订的聘用合同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考核与管理
第二十六条 外商投资企业董事会中方成员和中方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按干部管理权限由其隶属的人事主管部门定期进行。对经考核不称职的董事会中方成员,可依据法律程序予以撤换;对严重损害国家和企业利益,严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部门可向企业董事会提出解聘建议。
第二十七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的日常管理,按本办法第五条规定办理。
第二十八条 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应聘到外商投资企业工作后,应按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比照国内同行业的标准,为其办理转正定级、晋升档案工资、评定专业技术职称、退休等手续,并记入本人档案,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离开外商投资企业时恢复原所有制性质。
第二十九条 外商投资企业应按有关规定为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办理待业和养老保险,按期交纳保险金。中方管理、技术人员离开外商投资企业时,应到保险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第三十条 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的时间,与其它工龄合并计算;其中待业时间应按有关规定扣除。
第三十一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出国,按管理权限到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二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人员的人事档案,按管理权限分级管理,无主管部门的,可委托企业所在县、区人才交流中心管理。
第三十三条 外商投资企业中方管理、技术人员因流动或履行聘用合同发生争议的,由企业主管部门调解解决;调解不成的,可向市人事仲裁机关申请仲裁。
第六章 附则
摘要:从传统创业教学存在的不足入手,提出创业教学改革思路。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为研究背景,提出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理论教学平台、虚拟对抗平台和实操锻炼平台,实施“全过程立体式”课堂评价方式,构建“三师一体”创业教学师资队伍。并从理念转变、政策支持和资源配套等方面,提出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相应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翻转课堂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实践改革”(项目编号:kg2013712)
作者简介:赵毅,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企业成长、区域经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12-0059-03
一、传统创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众所周知,当前重视和加强创业教育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与产业经济和行业企业结合更为紧密,其以区域经济内在需求为依据,不断调整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手段,使人才更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依托高职院校丰富的生产型实训基地,为创业教育提供更接近社会实际的创业实践平台。而职业技术教育所要求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非常接地气,高职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往往强于理论水平,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发掘创业型人才方面优势明显。因此,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更适合开展创业教学及活动。[1]
但同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现实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多数高职院校已经开设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并且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了普及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实践证明效果甚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的传授式创业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提升
由于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是最容易开展的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同时,授课老师早已习惯这样一种流水线式的知识传授方法,目前大多数创业教育采取了这类教学方式。但这种课堂教学方式与创业教育对创新的内在要求格格不入,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重理论的识记训练,而忽略了强调主动思考、训练灵活迁徙的实践操作。这类教学模式对创业人才的培养起到阻碍作用。
(二)传统的单一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创业素养的提升
当前创业教学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沿用了平时成绩加期末笔试成绩的传统方式。这一传统评价方式容易局限于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而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过于强调记忆能力,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评价,从而导致学生陷入本本和教条,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教学成效,阻碍了学生创业素养的全面提升。[2]
(三)传统的创业教学师资,不利于学生创业技能的提升
在创业教学的环节中,教师在创业教学中发挥着组织者和实施者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优秀创业师资的匮乏一直是阻碍高职院校创业教学的主要困境之一。[3]据调查统计,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创业教师是由学校就业指导老师或者辅导员直接兼任,缺乏具有一线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教学理论素养的专业师资。
因此,创业教学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必须创新创业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评价学生创业成果,重构多元化创业教育教学师资。笔者结合多年创业教育教学和创业实践指导经验,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为研究对象,将翻转课堂引入创业教学中,颠覆传统传授式课堂教学形式,实施全过程立体式评价方式,打造一支“三师一体”的创业教学队伍,对高职经管类专业实施创业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创业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一词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它是对传统传授式教学过程的颠倒。传统教学过程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4]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一)构建翻转课堂理论教学平台
当前创业教学普遍采用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SYB和KAB体系的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的针对性,因此,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编写出版项目化教材《小企业创办》。同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各级创业精品教学资源库资源(比如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等)进行有效整合,利用学校实训室条件,实现学生对模块知识点的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自主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困惑,与教师、团队成员和其他同学开展研讨,在解疑答惑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实现从传统的传授式课堂向翻转课堂的转变,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构建翻转课堂虚拟对抗平台
利用《创业之星》创业教学实训软件,让学生在虚拟世界中真实感受到注册公司的仿真流程,同时利用软件的沙盘运营对抗功能,每个团队运营一家企业,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进行对抗,使学生更深刻领会到创业过程中所涉及的资源整合、团队合作、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内容。
(三)构建翻转课堂实操锻炼平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目前已经拥有宁波市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项目“校园商品展销会”和中小企业营销服务中心等创业实操项目。利用这两大平台(春秋学期交替使用),学生可组队完成从产品选择、采购、布展,到营销策划、现场促销、库存管理等一系列完全真实的初级创业历程,体会一把当小老板的酸甜苦辣历程。
三、实施“全过程立体式”课堂评价方式,全方位科学评价学生成绩
由传统的单一学业成绩评价方式优化为全过程立体式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学生三大能力的提升。
(一)在理论教学平台实行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有机结合
翻转课堂理论教学平台的主要目的在于教学研讨,是在自主信息化学习基础上的知识巩固和答疑解惑。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其中的参与者。每次研讨,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同时,学生以团队为单位也要对其他团队的表现进行评价,使得评价尽可能客观化。
(二)在虚拟对抗平台实行教师评价和系统自动评价有机结合
在虚拟对抗平台中,教师根据各团队成员的参与性和合作性等指标进行评价,同时,软件系统则根据各团队的虚拟经营业绩进行自动评价。
(三)在实操锻炼平台实行教师评价和业绩评价有机结合
在实操锻炼平台中,教师根据各团队的项目运行可行性报告和项目运营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最后还需要结合各团队的经营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四、推行“三师一体”创业教学队伍运行机制,多维度提升学生创业技能
构建以校内专任教师+校外兼职创业导师+校内创业学生导师为核心的“三师一体”创业教学团队。校内专任教师的主要人员是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专业中有志于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组成,主要解决学生课堂教学、竞赛指导等任务;校外兼职创业导师是在学校校外兼职创业导师库中选取有创业背景的企业兼职教师来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而校内创业学生导师则由已经开始在学校创业园从事创业活动的在校学生担任,主要通过自身创业经历给初次接受创业理念的学员们一个榜样作用。整个“三师一体”创业教学团队的运作则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主要结合学校现有的教师教学管理制度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及学生创业管理条例来规范。
五、实施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改革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将翻转课堂这个教学新事物引入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中便是一种积极的摸索,而新事物的摸索往往需要相应的保障措施,否则现有的体制机制可能会对新事物的发展起到“中梗阻”式的反作用。笔者认为,要想成功推动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经管类专业创业教学改革,必须实现师生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政策制度的支持和鼓励,同时实现教学资源的相关配套:
(一)转变师生传统教育教学理念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传授式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教师和学生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正确认识和把握翻转课堂的内涵和精髓,教师要实现从创业知识点的传授解读者向创业知识和实践领域的答疑解惑者的转变,学生要实现从被动地聆听和囫囵吸收创业知识向主动自主学习创业知识点并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研讨中的转变。
(二)出台教学改革政策支持
翻转课堂的实施涉及到课堂组织形式、课程成绩评价方式、师资来源和薪酬组成等问题。因此,需要学校加强教学改革组织领导,抓紧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在学校政策层面上给予相应支持,出台相应改革政策,积极推动翻转课堂的成功应用。
(三)大力实现教学资源的辅助配套
翻转课堂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教室的布局,形成知识点网络学习教室和知识研讨教室两种形式。因此,需要得到学校教务和设备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以试点的形式对部分传统教室进行升级改造,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资源和可移动拼装式研讨书桌等,为翻转课堂的应用提供物质上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费水蓉,陈东旭,陈烈强.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3(12):99-101.
[2]鲁丽丽,陈一琳.高校全程学业评价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物业(中旬刊),2012(2):20-22.
[3]赵毅,蔡简建.高职院校四维联动创业教育路径探究——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013(9):74-76.
【关键词】承包商;管理机制;构建;实施
重庆运输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中国石油集团下属专业化运输公司,主要为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运输吊装服务和相关工程技术服务。为适应市场需要,公司自2006年开始引入社会资源,开展物流经营活动。经过10年的发展,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承包商管理机制,促进了公司的健康发展。
一、承包商管理机制的构建与实施背景
1.建立承包商管理机制是企业依法合规经营的需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企、合规经营成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承包商管理机制是公司实现依法治企、合规管理的需要。
2.建立承包商管理机制是企业强化HSE管理的需要
集团公司为进一步强化承包商HSE监管工作,了《承包商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对承包商执行统一的HSE管理标准,并将承包商事故、事件纳入发包单位事故事件管理并考核。这些举措促使公司必须建立承包商管理机制,以适应HSE管理的需要。
3.建立承包商管理机制是解决承包商数量多、作业范围广、管理难度大等问题的必要手段
公司使用的承包商有180多家,业务范围遍及全国26个省。承包商数量多、作业范围广、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给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要实现承包商统一规范管理,不断提升承包商服务质量和HSE管理水平,必须建立系统完善的承包商管理机制。
二、承包商管理机制构建与实施的主要做法
1.实行归口管理,明确管理职责
承包商由公司统一管理,公司设承包商管理办公室,作为承包商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承包商管理制度,牵头组织承包商准入、培训、检查、考核评价、年检及日常工作。推行公司、基层单位、基层队承包商三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管理职责。
2.实行三准入制度,严把承包商准入关
凡申请进入公司市场的承包商,必须通过设备、HSE准入后,方可办理市场准入,三证缺一不可。气田水运输还需取得上级公司HSE准入后,方能申请办理公司准入。公司严格按照制度对每家申请准入的承包商进行审查,凡是不符合准入条件的,一律不得准入。
3.资料审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严把承包商资质审查关
公司对承包商的引入采取资质符合性审查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审,并推行部门会审和总经理审批制度。承包商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对承包商提供的申报资料进行会审,审查合格后上报公司分管领导、总经理审批。对新申请准入的承包商,还需进行现场实地考察。申请资料与考察结果不符的,不予办理准入。
4.建立三级培训机制,严把承包商人员素质关
公司每年组织开展承包商集中培训。公司层面主要负责对承包商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的培训;基层单位主要负责承包商项目经理、安全主管的培训;基层队对进入作业现场的承包商所有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交底。公司建立了培训考核档案,对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承包商严禁其参加相关项目的施工作业,特种作业或专业技术人员应依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5.推行评价报告制度,严把承包商业绩关
公司每半年对承包商进行一次考核评价,基层单位每季度进行一次考核。分别按服务业绩和QHSE业绩两项进行考核。年终汇总各次考核意见,形成对承包商的年度业绩考核结果,直接与其资质年审能否通过挂钩。
6.监督管理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严把承包商现场管理关
公司通过两种手段强化承包商现场管理。一是派驻现场监督和管理人员对承包商进行监管,重点检查承包商安全防护措施落实、现场文明施工、“三违”情况、承包商管理履职等。二是采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实施公司、基层单位、基层队三级监控,通过安装GPS终端或手机定位对车辆进行监控。
三、承包商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尽管公司在承包商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探索了一套适合公司管理需求的系统的承包商管理模式,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持续提升承包商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承包商管理机制,公司还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