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管理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文化、政治都引进了很多的外来元素,中国市场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同时也为本土的一些公司、企业带来了挑战。随着外国酒店管理公司在中国的数目逐渐增多,其科学的经营模式无疑是对中国酒店管理公司的发展造成了威胁。
一、我国的酒店管理公司的概述
我国的法律对酒店管理公司这样规定,其作为企业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权利,可以参与商事活动,承担民事义务,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自己独特的技术水平,来为酒店输送大量的管理人才、管理经验以及管理产品。
二、我国的酒店管理公司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酒店管理公司从出现到如今,已经有所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阻碍其进步。
(一)没有世界闻名的酒店作为管理的核心。对于酒店来说,其管理的模式、设施的质量等级、预定的网络化管理是核心成分。要想使这些核心成分不断地发展,完善自身,离不开一个酒店作为其核心,承载其发展。对于酒店管理公司来说,核心酒店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其声誉。我国现在的酒店管理公司确实很多,但是真正具有优秀的核心酒店的管理公司屈指可数。这是我国酒店管理公司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品牌战略不够完善。很多连锁酒店之所以能够吸引顾客,是因为其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品牌。世界上一些比较著名的酒店管理公司,其在为本企业的酒店管理制定发展计划的时候,一定会考虑到其品牌战略的实施,将品牌的宣传工作作为企业运作的重要部分,以提高企业的闻名程度,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管理模式不够系统。很多国内的酒店管理公司,自身虽然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但是其管理的模式不够系统、完善,一味地靠经验去输出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其对管理的效果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销售网络不够广泛。我国酒店管理公司的销售网络不是特别广泛,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大因素。按照国际上惯例,绝大多数的客户可以通过酒店管理公司来订购酒店,其比例可以占到销售总量的五分之二。
三、发展的策略建议
(一)发展模式的不断完善
1、经营管理的方式需改进。目前我国的酒店管理公司没有利用品牌策略,其品牌的知名程度也不是很高,仅仅靠着和产权没有任何关系的方式来发展,见效非常慢,并且这种发展模式合作的时间也比较短。管理公司如果想飞速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和其它成员单位建立一种互利共赢、共担风险的发展模式,拓宽发展的方式和渠道。
2、将品牌分类。根据酒店的标准不一样、运作的成本各不相同,每个酒店对品牌提出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应当根据酒店的星级程度不一样,建立不同的运作模式,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不一样的品牌经营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增加管理公司的利润。
3、寻求与国内大财团的合作。我国酒店管理公司出现的时间较晚,发展不够成熟,要想与世界上历史比较悠久的酒店管理公司竞争,单靠自身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和国内一些比较大的财团公司进行合作,两者可以建立一个委托的关系,由大财团进行出资,酒店管理公司负责管理酒店,两者相互帮助,提高国内酒店管理公司的竞争能力。
(二)建立三个统一
1、品牌和形象相统一。连锁经营是最高效的一种酒店扩张方式,其强调品牌的知名程度一定要高。中国酒店行业当中,比较有名的品牌很少,究其原因是因为,一个品牌的建立,其背后需要一个创作团队,提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2、服务质量要统一。一个酒店能否吸引更多的顾客,首先取决于该酒店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是否能让顾客舒心。同一个酒店管理公司旗下的酒店,应当对服务的质量做统一的规定,这显示了该集团的酒店文化和服务质量相一致,同时也可以巩固品牌效益。这就对酒店管理公司提出了高要求,其一方面需要向国外的先进酒店管理集团学习经验,结合本酒店的实际情况,开发出一套适合本酒店的质量保证体系;另一方面,对酒店的服务人员要定期的培训,提高其服务的质量。
3、管理的模式相统一。国际上一些大型的酒店管理公司为什么可以在中国开辟广大的市场,是因为其管理的模式和管理人才比较优越。对中国的酒店管理企业来说,建立一个标准化和有中国特色的酒店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4、销售的渠道要统一。中国的酒店管理公司在推广自己酒店的时候,可以采用加盟、连锁的方式进行,充分利用市场资源,扩宽销售渠道,和其它酒店一同分享客户资源,使得销售日渐规模化,效益也随之规模化的状态。
【关键词】商业保理;贸易融资;发展
商业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因其类金属性,具有灵活、便捷、决策快等特点,更加熟悉细分行业市场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从市场实践看,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相比商业保理被业内普遍誉为“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自2012年6月我国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国内商业保理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5年底仅仅深圳注册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就已经突破了1600家,虽然注册的数量呈井喷态势,但是开展业务的企业数量仅300家左右,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处于空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及经济环境的各种因素限制了商业保理的发展。
一、制约商业保理发展的因素
1、市场信用环境 保理公司对客户提供融资之前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然后根据信用调查情况决定是否向其提供保理业务。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通过法律法规建立起针对个人和公司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评级,保理公司无法准确给予授信额度,为其提供保理业务开展带来了风险隐患。目前,关于企业信用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未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这不利于商业保理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买卖双方联合起来欺骗融资的情况,商业保理公司为了避免风险通常不愿意提供保理业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理业务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商业保理公司常常将保理业务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以规避应收账款回收不了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保理公司很少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转嫁风险。
2、风险难控制及人才短缺 应收账款真实性的审核难度大,容易存在对买卖双方信用状况了解不清,交易合同审查不严的现象,有些保理商缺乏专业的确权流程,有些保理商忽视交易合同中有债权禁止转让的的约定或存在账款允许被抵扣的软条款等,导致接受的转让债权有瑕疵,同时还有存在一票多次融资形成的重复融资风险,致使卖方利用保理公司对人民银行应收账款公示查询系统漏查以及登记漏洞,将同一贸易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至不同保理商,套取多家保理商信用,进行过度融资。由于小企业保理客户的情况不尽相同,通常没有相当标准的保理产品,需要每个企业单独研究,这就导致多数专业保理人员进入商业保理行业。
3、缺乏配套的金融财税制度 融资是目前商业保理能够提供的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项目,在我国商业保理行业不属于金融机构,而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商业保理不能开展存贷款业务,所以只能依靠自身拥有的资金提供融资,但自有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由于跟银行存在竞争关系,很难从债券市场、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上获得融资。商业保理公司在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方面,大多试图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信托等较少受到监管的途径筹融资,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不在监管范围之内,所以其中潜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除了个别试点外,税务机关在征收商业保理公司的营业税时,未把商业保理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作为实际成本扣除。而且也无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规定提取的一半准备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保理公司的缴税负担。2014年,深圳市地税局针对商业保理出台了可以按照差额税率征税的扶持政策,但到了2015年又暂停执行。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商业保理公司实行税收优惠还需要更高层级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的支持。
二、促进商业保理发展的建议
1、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更全方位地掌握企业的资产信息情况,准确计算信用额度,规避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希望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办法及防控为一体的商业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定期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分类评级,并对信用级别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的资信情况输入企业信用数据库,以供保理公司参考。央行征信中心需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使商业保理公司能全方位地掌握客户的信息状况,尽快发现风险,降低坏账的发生概率。另外可以借鉴国外保理公司的做法,商业保理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分摊运营风险,把商业保理业务中的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样,既规避保理公司的一部分运营风险,也提高了保理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商业保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2、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 保理行业急需国家立法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应收账款的可转让及质押、应收账款“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以及应收账款多重转让的权利冲突等问题进行立法,使商业保理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是有法可依,减少纠纷。同时,随着保理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大批熟悉金融、会计、贸易流通及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是保理企业的重要需求,也可以加强与银行保理部门的合作,这是商业保理公司短期内解决缺乏专业人才问题最具效率的做法。
3、完善配套的金融财税制度 我国应尽快建立健全商业保理行业的金融财税制度,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推动税收、外汇、融资等领域,鼓励和支持商业保理发展。目前我国只允许试点范围内的外资商业保理公司可以举借外债,并且对海外融资的规模有一定的限制,国家外汇管理局还在限制中资商业保理公司举借外债。相关部门在有效监管、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逐步解除对商业保理公司举借外债的限制,促进商业保理行业的稳健发展。同时推动应收账款证券化,我国暂无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在国家鼓励金融创新的背景下,建议商业保理公司将应收账款证券化,向普通民众进行募资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在财政税收方面,国家税务部门应出台一个全国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试点范围内的商业保理企业的融资利息实行差额征税,对按规定提取的一般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减轻保理公司的负担,提高其开展保理业务的积极性,更好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服务。
【关键词】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建议
档案管理作为一门系统、严谨的管理科学,是人类历经千载的智慧结晶。特别是近些年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加快了数字化、网络化系统发展,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早已成为档案管理发展的历史趋势,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以下笔者就我国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进行粗浅的概述,以供参考。
1 目前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在档案信息化管理创新时,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
传统档案管理其核心工作在于快速查询、收集、应用,并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然而随着档案管理系统向深层应用发展时,特别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出现,致使传统的档案管理与新管理形式出现各方面的矛盾。而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尚显薄弱,计算机系统、网络本身均存在一定的安全缺陷。以至于企业的档案数据信息极易受到网络病毒侵入或人为破坏,给网络犯罪分子留以可乘之机。
1.2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规范、系统的法律规章制度监督
由于档案自身的复杂性,分散性。因为,在档案管理中即便是拥有一定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法律约束政策。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难以形成标准化、严谨化的管理模式。特别是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的形式与内容。目前适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立法保护仍相对缺乏,以至于信息化管理重在部分企业改革发展中受到排挤、兼并,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使用价值。
1.3大多数企业缺乏专业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
就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档案工作人员来说,既掌握信息技术、又懂档案知识的专业性人才很少,其现有档案人员专业知识过于单一。而从年龄结构上看,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极少,四十岁以上的人员占绝大多数,带来的问题不仅是知识层次不高,更伴有观念老龄化等诸多问题。
2.推动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的个人建议
2.1 建立规范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体系,促进档案信息化发展
规范和标准的基础工作,是档案信息化良好实施的前提。特别是由于我国档案业务历史基础差,案卷质量又偏低。以至于在当今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中,各类档案的著录细则相容性低,系统软件移植性差。而档案信息化的使用,也使越来越多的归档“文件资料”走向磁盘、光盘电子形式。因此,制定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规范体系,落实档案信息化管理责任,切实推动企业档案向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发展,有利于=档案信息化的良好建设。
2.2 提高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档案信息化发展
技术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生命,没有过硬的技术支撑,档案信息建设与应用势必形同空话。因此,提高档案信息化技术水平,早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首要基础。首先,企业应该为档案信息化系统,配备质量可靠、性能优良的硬件设备并添置相应的配套设备,以防止日常工作中的电磁干扰、辐射等影响,从系统的设备源头上减少信息化系统的自然毁损概率;其次,有条件的企业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求,与软件工作合作,设计并开发出合适本公司使用的通用性档案信息管理软件,已达到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办公自动化管理融汇贯通,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最后,企业应该提高自身网络技术水平,采取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以保证档案信息化系统的运行安全。
2.3 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保障档案信息安全
档案信息化的良好建设与最终落实都需要靠档案管理人员来执行,所以可以说档案管理人员是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提高档案人员的警惕性,可以从根本上降低人为失误所造成的信息丢失,减少商业黑客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威胁。同时,在信息化管理中,对档案信息的利用应该采用员工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以此加强档案信息安全。
2.4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档案信息化专业队伍
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和电子文件管理知识。这就要求企业档案人员应该根据档案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更新自身观念,学习新的网络知识,掌握信息管理新技能,树立为企业服务的工作意识,以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文化的档案信息化管理队伍,满足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需求。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笔者对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概述,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档案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全面,而又严谨的重要管理工作,不仅需要企业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更需要所有档案管理人员积极参与、配合。特别是当今,信息化发展早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一大趋势,更好地克服档案管理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迎头而上,才能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更好的服务与企业,服务与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晖.信息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办公自动化,2008,123(1):56-58.
[2]张慧敏,徐静泽.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实践与认识[J].黑龙江档案. 2011(03)
提要: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能源管理模式和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新机制,在我国已经有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但是,目前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进程比较缓慢,面临着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和社会认知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提出我国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世纪七十年代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后,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市场经济国家逐步发展起来。合同能源管理(简称EMC),即由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在国外简称ESCO,在国内简称EMCO)通过能源服务合同为客户企业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检测、节能量跟踪等一整套的系统化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按合同约定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市场化节能机制和商业运作模式。
我国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低,是能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世纪九十年代初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正式引入我国。当时,我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的专家进行了多次讨论,就在我国示范和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达成了共识,并决定共同实施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以推动我国广泛开展节能工作。中国节能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的节能服务公司已经超过了100家。然而,面对国内庞大的节能市场需求和合同能源管理在国外的成功实施,节能服务公司却远没有像预期那样的快速发展,相反,这些节能服务公司目前的处境相当被动,极大地阻碍了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发展。
二、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三、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四、结论
本文阐述了我国现阶段能源服务公司的发展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继续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国际上新兴的节能新机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推动EMC产业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也有助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新机制、信息传播
一、我国合同能源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原国家经贸委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和全球环境保护基金的增款实施了世行/GEF中国节能促进项目,并于1997年成立了3家示范性的能源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源深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节能技术发展公司和山东省节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从1997年到2006年底,北京、辽宁、山东3家示范企业的能效投资逐年稳步增加,累计为405家客户实施了475个节能项目,投资总额达13。31亿元人民币,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能源服务公司获得净收益4。2亿元人民币,而客户的净收益是能源服务公司的8~10倍。这些项目产生的节能能力每年达151亿吨标准煤,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能力每年达145万吨。这充分说明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是可行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目前,我国政府和世界银行已经启动项目二期,并将继续得到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其目标是在我国进一步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这一基于市场的节能新机制,推动我国新兴节能服务公司产业化发展,以此帮助我国扩大能效项目的国内投资,提高我国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预计在项目二期实施期间,累计节能量约为3,533万吨标准煤,相应的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342万吨。
虽然项目已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诸如技术力量薄弱、项目融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够等。
1、政策方面。(1)企业缺乏实施节能项目的动力。现行节能法律约束力较弱,缺乏强制性的规定以及经济激励手段促使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对能源利用效率低的企业或行为没有明显的惩罚措施。对节能行为缺乏明显的激励政策,特别是没有与节能的环保效益挂钩。除部分高耗能企业从节省成本出发对节能有一定认识外,大多数企业因为能源占产品成本不是太高,没有节能的积极性(2)节能服务产业的市场不规范,缺乏评价标准。能源服务公司在我国还处于发展初期,没有成熟的行业规范,诸如服务标准、节能量检测和认定办法、合同规范及其履约道德准则等。同时也缺乏评价节能服务公司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节能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2、融资方面。(1)节能服务公司融资困难。现阶段,我国的能源服务公司很难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多数运营的节能服务公司经济实力较弱,无力提供保证其贷款安全性的担保或抵押。由于合同能源管理的投入产出周期长,大项目一般在投入几年以后才会有回报,企业要进行后续投入面临很大的资金压力。而作为中小企业,又是新生的企业,商业资信度相对较低,很难从银行获得商业贷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资金不足,大量好的节能技改项目无法实施(2)缺乏信用评价机制,银行授予信用额度低。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节能服务公司规模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常常无力向银行提供信用担保和足额的抵押。因此,银行对这些公司的信用度水平存在质疑,授信额度很低。此外,目前中国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是很明朗,银行缺少对合同能源管理运作机制的深入了解,这更增加了节能服务公司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
3、能源服务公司方面。(1)能源服务公司专业化不强,缺乏运营能力。节能服务公司的运营机制是全新的,又比较复杂,潜在的节能服务公司基本都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大多数缺乏综合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商务计划制定能力、财务管理与风险防范能力、后期管理能力等,降低了向用户提供服务的水平(2)缺乏权威的节能量核准手段。节能效果的评测问题是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核心问题,节能服务公司的所有收益实质上都来自于节能收益。但目前,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上,经常难以与企业达成一致,缺少统一的评价标准和具有一定权威性的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节能量的核准和评估。
二、促进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建议
基于我国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现状,对推进能源服务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信息传播方面。以能源服务清单为载体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终端消费者在资金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对节能方面的知识十分匮乏,特别是在公共建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为此,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应该制定一个全面的能源服务清单,清单具体包括项目描述、功能描述以及示范性案例研究。通过对服务清单的传播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扫清信息障碍和认识障碍。
(二)政策方面。规范能源服务市场。为了保护顾客,提升能源服务公司的公众形象,避免不规范的能源服务公司混乱市场,必须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严格审查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在欧洲,欧盟各国正在努力为能源服务公司的资质建立一个征信系统,以避免有些公司为了牟取暴利进入节能服务行业,对整个行业的信誉和能力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申请加入节能服务行业的公司要从技术水平、融资能力、规模大小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提高节能服务行业的门槛对于运作中的节能服务公司要建立起信用档案,对这些公司已承担节能项目的实施水平与效果、盈利能力和还贷能力等进行实时的跟踪调查,对于节能项目实施效果不佳、技术水平落后、盈利能力差、按期还款水平低的企业进行通报整改,多次整改仍没有改善的,吊销其营运资格。
(三)融资方面。在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二期担保计划取得成功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面对我国目前巨大的节能服务市场,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国应设立专业化的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和相应的运作机构,建立并完善以担保基金启动银行贷款的节能融资中介机制。要对EMC的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做到资金的专款专用。这种模式类似于世行、全球环境基金的运作模式,唯一的不同点是资金提供主体的差异,这里的节能专项担保基金主要由财政支出负责。财政支出突出了政府对节能事业的重视,同时财政支出的金额大,作为担保基金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保证。
节能项目担保基金应该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国家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国家财政出资,并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地方节能项目担保基金由地方财政出资,并由相关部门负责管理。这两级节能项目担保基金有不同的职责,国家一级的主要负责国家大型EMC节能项目的担保,同时可以作为地方一级节能担保基金的后援支持而地方节能担保基金主要用于本地区EMC项目的支持,负责培育地方节能服务市场。这样的分工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各个地区的EMC发展水平,避免发展不均的现象出现。
关键词物业管理 业务形式 管理规范 科技化 人才培训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一、成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从1992年成都市第一家物业管理企业成立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物业管理行业已成为成都经济发展重要产业。一是发展较快。到2015年底,全市物业管理企业有1800个,物管面积已达3.8亿平方米,物管人员近18万人。物管企业的资产总额、经营规模、从业人员均大幅增长,目前,成都市新建住宅小区和商业用房基本上实行了物业管理。二是逐步规范。一系列物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出台,使物业行业的发展得到较好地规范。物业行业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成都居民住房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解决就业、提高城市品味、美化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成都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问题
物业管理是伴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而产生的一个新兴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成都物业管理企业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企业规模偏小,主营业务单一。据我对住家附近的物业小区调查,大多数物管企业都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和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的现象。调查显示营业收入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物管企业约占四成,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企业职工在300人以下。主营业务多以物业管理为主,业务单一。
二是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服务也存在不规范、不到位,损害业益的现象,加剧了业主对物业的不理解、不配合。物业公司和业主之间的矛盾,给企业的信誉带来负面影响,也导致物管费用收取困难,要想提高收费标准就更难了。大部分物管企业都是微利经营甚至不赚钱,小企业经营困难。三是物管专业人才缺乏,不适应物业发展的需要。调查显示目前成都物业管理企业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物管人员约占从业人员的30%左右。物业管理企业培训层次低,专业的岗位培训很少,市场化、专业化的培训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专业物管人才缺乏。
三、分析成都物业管理企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物业管理企业存在的问题有多方面原因。大多数物管企业属开发商的物管企业,规模不大,业务单一,在管理权责上也没有完全理清。有些物管问题本身属于项目开发遗留下来的问题,如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以及相关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要等方面的问题;还有些是由于售房时开发商的营销宣传,业主对物业期望值过高等。另外,收费偏低、收费难也是原因之一。客观上讲,物管协议一签就是几年,其间物价上涨、员工成本增加,而物管费很难上调,想盈利确实比较难。这就导致物管公司经营困难,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不强,服务质量难以提升,形成恶性循环。
四、加快成都物业管理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保障物管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制度体系,是规范物管行业行为,促进物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保障。政府要引导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在行业自律、服务创新等方面的作用,引导企业建立适应时展的程序规范、标准统一、管理精细、服务到位的综合管理服务机制,提升物业管理整体水平。
二是推进建管分离,促进物业管理市场化。大力推进建管分离,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市场化水平。物管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自主经营能力,只有成为真正独立的经济实体。如果物管企业在开发阶段就提早介入,协助开发商把好工程质量,开发商在建设阶段充分考虑物业管理的要求,将来因房屋开发建设遗留问题导致的物业管理纠纷就可以大大避免和减少。
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加强物业管理队伍建设。按照成都市现代服务业的规划,未来10年要把成都建成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近年来高档楼宇和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加快建设,管理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提升,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这些都对物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多渠道吸纳有经验专业人才,加大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是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物业服务质量。物业管理企业要依法依规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保障业利。要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积极建立与业主、政府相关部门机构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物业管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形成合力共建和谐物管。
五是正确行使权利,树立物业消费意识。业主要树立物业服务消费意识,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自觉承担相应的义务。要通过建立健全物业管理企业、业务委员会、业主之间相应制度、普及法律法规等方式,提升业主维权意识,同时引导业主和谐相处,建立良好关系,促进业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四川省物业管理条例[J].四川日报,2012.04.
[2]乔枫.物业管理收费难问题本源[J].现代物业,2009(03).
关键词:价值管理;探索;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前言
进入21世纪后,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财务理论和改革形势的发展不断取得进步,随着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粗放型管理模式难以推动中国企业继续前行,迫切需要推行基于价值的管理(简称VBM),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一、什么是VBM
价值的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理论、财务理论、会计理论的整合和升华,而真正将这一整套理论体系应用于企业实践的企业并不多,真正有效运用的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随着经济增加值(EVA)理论的广泛推广并有效应用于实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价值管理,VBM理论也逐步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重视。微软、可口可乐、西门子、杜邦公司都是价值管理的实践者和受益者,据美国斯图斯特咨询公司(Stern/Steward)的一项研究表明,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与未实施价值管理的公司相比,年收益率平均高出8.25%。
二、VBM下注重交易成本考量
VBM中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交易成本考量,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的其他方面的成本[2]。交易成本理论合理解释了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改制分流,当企业某类业务的交易成本低于市场平均成本时,就应该设法降低交易成本或通过放弃该项业务,重点发展交易成本相对较低的主要业务。
曾几何时,中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较重,企业浴室、理发店、百货商店等后勤服务类行业普遍存在,而随着历史的自然演变,这些业务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均已不复存在,正是因为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这些业务的市场平均成本远低于企业的交易成本。
三、基于VBM的几点企业业务建议
1.明确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优势是企业的核心优势,也是企业的主业。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加强研发力度和技改力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和源源不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
2.果断放弃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
按照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应该将管理重心和资源配置重点放在交易成本低于社会平均成本的业务上,不片面追求规模的扩张,果断放弃社会化程度高,社会平均成本相对较低的业务,强化公司主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分流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
可以考虑对现有业务中类似于产品包装和原料接卸等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业务进行分流或采取业务外包,提高公司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关闭遍布各地的销售公司、合资及合营的餐饮、贸易、证券、度假等投资项目。对辅业相关运输、检维修、设计、信息等单位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了改制分流。为进一步优化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必要对部分辅助生产装置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试行业务外包。
四、基于VBM的几点财务管理建议
1.推行一级财务核算
单纯以考核利润为目标的不合理考核机制造成的弊端,往往导致各二级单位为了员工绩效、团体业绩而粉饰指标,最终酿成公司整体业务不实,股东价值虚增或虚减,造成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而且,二级核算体系下,公司总部也难以较好地协调内部利益相关者与客户,供应商、政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推行一级核算则有利于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冲突,保证公司整体利益和价值的真实可靠。
某大型石化企业经过30年的发展,经过了创业和集体化的管理阶段,正走在规范化管理的道路上,但是,官僚作风危机已经初步显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改企业率先在财务领域实施扁平化,推行一级财务核算,所有财务人员集中到公司财务部,实现团队化理财。从实际效果看,改公司财务人员从2007年的150多人压缩到了80多人,但是工作效率明显提高,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管理的渗透力非但没有下降,反而越发增强。
2.对财务部门内部进行深度设计
尽管实现一级核算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效率,有利于价值管理措施的落实,但是,在财务部门内部仍有急待改进的地方。譬如说一些财务人员长期适应了科层制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依赖心理,团队合力欠缺。建议在财务部门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减少因业务的重叠导致实际管理效率的下降,按照业务性质组建不同的业务团队,如核算和报表团队、税务管理团队、成本管理与控制团队、资产管理与项目控制团队、资金管理团队。同时,强化团队的建设,完善团队考核与奖惩制度。其意义在于整体科层制局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局部发挥团队型组织优势。
3.设置理想标准成本和正常标准成本
理想的标准成本往往是最佳工作状态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他排除了一切失误和浪费。正常标准成本是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应该达到的水平,它一般根据正常的消耗水平、正常价格和正常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利用程度而制定。标准成本的制定按照正常标准成本进行设置,避免指标遥不可及而打消员工积极性,或者可由下式进行设置:A=A’+a( B-B’)(其中:A’为理想标准成本,a>0,B为上年实际成本、B’为正常标准成本)。
由于标准成本和预算常用于控制和业绩评价,在制定标准成本和编制预算过程中,下级单位往往会“留一手”,提供相对保守的指标,上级单位也知道这一情况,通常是简单地“砍上一刀”。这往往会出现“预算宽余”和“业绩宽余”,最终导致控制与考核功能被认为破坏,信息失真,企业整体价值低估。应逐步减少预算得出的绝对指标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增加一些相对指标的运用,如EVA,资本收益增长率等。
五、结束语
改革、创新,不断探索没有“完成时”,只有“现在时”,企业率先在财务领域做出的尝试,推行基于价值的财务管理探索必将推动其基于价值管理(VBM)的全面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商管理 现状 发展建议
目前,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加快,但是我国在工商管理的技术上和管理的水平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为了推动中国工商业平稳的向前发展,中国在国内外的工商管理的现状进行详细的比较,根据自身的不足,汲取西方国家的优点,取他国之长,补己国之短,将中国推向更加崭新的高度。
一、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工商管理发展的现状存在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国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商业不断的向国际靠拢,正在向国际的方向发展着,在工商界的领域不断的与其他国家的管理区域都有着交集,但是我国在一些热点的问题上和其他国家进行相比仍存在着很多的不足,还是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在市场营销的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发达国家在传统的品牌营销和营销的渠道以及在广告上营销等方面一直属于稳定的状态;无论在一对一的营销还是对客服和客户关系的处理的当中,西方国家做的一直都很好;并且将体验营销和对客服的处理等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最佳的营销方式将其他国家的工商业推向快乐崭新的平台。而相对于我国来说,很多方面都在销售的渠道、广告以及品牌的建设等领域体现的更加集中,而且也逐渐的推出了更多的像绿色营销和网络营销的新型的理念,这些理念是综合性的和具有介绍性的,它们都和实际没有联系,这样将我国的工商业在发展方面大大的制约了。
(二)在项目的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除了市场营销方面的差异,同时在项目的管理上,中国更加注重的是工商管理时的项目融资、安全施工一级项目的进度安排这些方面,而其他国家更加注重在国际上的复杂项目管理和世界项目的管理,并且在运作的方面比较的侧重。这表示我国在项目管理上大大的不如其他国家的管理模式,这也是导致我国在工商方面不如其他国家的因素之一。
(三)信息和技术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
我国在信息和技术等管理的方面在国际上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目前主要正在吸取一些优良的技术和良好的管理措施,这样可以让施工的现场的防护和进度提供良好的保障;而国外注重的是在精益生产的方向上;因此,我国的工商管理的理念和其他国家的管理的理念是不同的,是相反的。虽然我国的很多研究的热点在技术上有一定的成就,在小企业的成长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我国的研究的热点方向好和其他国家研究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就造成了国内外的信息和技术之间的差异。
二、国内在工商业的发展建议
中国虽然和其他的国家在工商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甚至有很多的地方不如其它国家,但是我们要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将最佳的方案运用在中国的工商业上,在进行对国内外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的研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的方法,这样才会促进工商业的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一)培养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我国的工商管理要想更快的发展起来,不仅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点,同时工商业方面的专业化人才是不可缺少的;我国需要工商方面的创新性的人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在国内对开设工商方面的鹅教学,在大学的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工商管理,通过老师将管理的知识进行传授给学生。同时,要求国家对工商管理的教育给与支持和鼓励,增加招生的规模,定期的对学生进行培训;为了防止学生产生不爱学习的思想,可以让老师通过在课堂上的引导,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增加学生学习的爱好和兴致;更加注重的就是国家必须完善教育的体系,将培养工商方面的人才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为了我国工商业快速的发展,必须培养出创新性的人才,这样才有利于国家的发展。
(二)将国内的工商管理的体系进行改良
制度是一个国家的核心,同时也是任何行业的核心,在任何的行业中,没有特定的管理体系,那这个行业将是没有发展的行业。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体系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要确立完善的体系,将各个员工的工作进行良好的分配,同时确定赏罚分明的制度,这样可以促进工作人员在工作时的积极性;并且对于工作者的行为进行严格的要求,制定一个规章制度,将员工的行为限制住,否则没有规章制度的管理是对员工的放任,这将导致公司内部出现懒散等不容乐观的现象。同时过于严苛的制度,没有人性的制度也是不允许的,必须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对待优秀的员工进行鼓励和奖励,对待犯错误的员工进行批评。这样可以令公司的内部成为一个乐观向上,和谐共处的地方,并且将员工的工作的积极性大大的调动起来。公司的内部人员在积极的工作模式下,工商业的发展会更加的迅速。
(三)在工商学研究上增加期刊的建设
我国的很多研究的成果只是在综合性的期刊中有所体现,这导致一些学者对工商学的研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对期刊的建设进行加强,增强针对管理方面的期刊,并且将一些案例填充在网络的平台上,达到书本和网络上的数据共享,这样对研究工商方面的学者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更是为其创造了崭新的平台。
虽然我国在工商业方面的发展和国家上的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并且落后于其他的国家。但是我国现以将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的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实施,我国将会很快的将工商业的现状进行改善,并且直追其他国家;我国将通过汲取别国的长处,进行弥补自己存在的不足,将工商学的建设做到最好,在社会上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将工商业推向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娜娜.分析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及发展建议[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
一、紧跟企业管理发展趋势,努力实现管理职能的转变。
致力于从财务资料的搜集者和提供者转变为对财务信息能量的释放者和推动者的角色转换,从提供多项任务和交易信息为主,转向为业务部门提供更多决策支持的信息分析;参与战略决策,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完成有关预算的编制,提供今后几年的财务报表测算情况及企业资本的流向、流程、流速、流量等财务信息,为公司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二、做好会计基础核算工作,为公司发展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完成年度会计决算工作,核对理顺往来帐务关系;对长期投资区分股权和债权进行核算,规范核算手续;配合税务稽查,积极敦促退回预交企业所得税;努力推进公司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三、强化资金管理,优化资本结构。
加强资金的计划管理和综合调度,做好公司各月资金计划、资金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和检查工作,对资金使用效益、资金风险作事前的衡量,及时跟踪资金运行情况,进行资金控制,使集团能够对资金"掌握有度";加强筹资管理,积极拓展融资渠道,调整公司负债结构,优化资本结构;争取到各银行给予贷款优惠,使新增贷款的利率下浮10%,降低筹资成本,为公司节约财务费用。
四、规范管理公司委托贷款和担保业务。
从严控制委托贷款和担保业务的开展,强调按规定程序办理,完善有关手续;参与起草鹿化脱困方案,协助化解公司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