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新媒体运营与实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与实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媒体运营与实践

第1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运营;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

一、新媒体运营的涵义

“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可谓是高频率词汇,但人们对新媒体的定义则是众说纷纭。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新媒体”自然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媒体的统称。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手机媒体的不断更新,以及其他媒体的发展则为新媒体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是新媒体的核心。因此,新媒体的定义具有时间性和技术性。而新媒体运营,则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产物,新媒体运营通过以微信、微博、手机终端为主要自媒体平台,为大众推送丰富的文学阅读、创意广告、视频,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以惊人的更新速度、全面的文化素材、创意的广告文案等,抓住大众的视线,成为大众获取资讯、日常阅读、消费导向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才需求

新媒体运营人才主要指能够完成运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为大众或“粉丝”提供优质、有高度吸引力的传播性内容的人才。余红教授的调研显示,社会最需要的新媒体人才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笔者从智联招聘搜索有关“新媒体运营”等相关招聘信息,综合2017年7月招聘信息,发现福建省厦门市各大岗位需求达525人,而新媒体运营人才需求最大的城市———北京则达13798人。通过整理相关招聘信息,本文将新媒体运营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位类别和职位类型进行分类。职位类别:文本制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客户维护;数据分析;技术维护;活动推广。职位类型:专员;编辑;助理;主管;总监;经理;策划。根据调查数据,我们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需求进行了整理,见表1。根据以上表格显示,“文本制作型”新媒体人才需求最多,占到33.9%。新媒体的内容制作,虽在部分内容中具有“新闻”属性,但目前大多数内容制作以转变为信息或资讯为主。新媒体运营人才从过去面向新闻受众的“新闻采编”岗位走向面向新媒体用户的“内容制作”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制作的内容被关注、阅读乃至转发,就需要深谙社会化媒体平台传播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去制作内容。大致来讲,内容制作型人才主要为各种组织或个人的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等自媒体提供内容。由此可见,具备较好文字撰写功底,同时拥有较强的文案策划能力的人才是市场的最大需求。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现状分析

(一)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设置实用性低

秉承着传播文学文化的优良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依然保持着“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文化概论、基础写作”等传统教程。学习内容比较单一。而现今,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人才而是多元化人才,纯理论的教学模式阻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应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课程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缺乏文理渗透、宏观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能够满足现今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以及限制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化。传统教材使课堂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不再被大学生所接受。

(二)课堂教学内容不适应社会需求

根据对目前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调查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课题研究创新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当下,颇有经验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出生于新媒体发展不够完善的时代,自身对新媒体不具有敏感度。并且,以往传承的理论思想,依旧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起重要影响。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对于新媒体环境的感受能力、融合能力,阻碍了创新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从而导致教学内容毫无创新特色。故而,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教师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方式,或照本宣科,或将课本知识通过PPT或视频放映出来,虽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改变和发展。这不仅与学生心理需求形成冲突,而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思维逻辑的拓展。

(三)学生专业对口就业率低

根据近年来汉语言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本专业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不足专业人数的二分之一,事业单位汉语言专业岗位需求同样呈下降趋势。尽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面较宽、出路较广,文秘、广告策划、编辑、记者、公务员、教师等岗位均有大量就业选择,但课程设计的不足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出现脱轨等问题,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信心低,兴趣低。同时,该类岗位的替代性强,譬如,编辑、记者、广告策划均存在极大的竞争。本专业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不足以应对市场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纷纷转向其他岗位发展,导致该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随着国家的发展,企业级社会岗位对理工科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这无形中也给文科专业造成压力。

四、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面向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不可替代的专业优势

随着新媒体运营的发展,编辑、策划等岗位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通过在校期间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对各类文学知识的积累与探究,对文章内容的编辑能力、策划能力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该类岗位存在先天的专业优势。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融入新媒体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出路。

(二)学生群体对新媒体相关课程有高度兴趣

对福建省几所普通高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抽样学生达5000人,在回答我们提出的“是否对新媒体运营相关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时,92%的学生表示有兴趣学习。新媒体运营已成为当今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个企业的文化传播、产品的宣传、企业客户的维护等,都离不开专业的文案编辑与策划。学生们认为若是能够在校期间有该方面知识的积累,在未来的就业中,将树立更高的信心,形成核心竞争力。新媒体运营的编辑与策划重视创意,符合当代学生的兴趣。

(三)国家教育研究的支持与推广

2014年1月15日,中国传媒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简称“新盟”),为全国高校新媒体教育与人才培养领域搭建起重要的交流协作平台。“新盟”将广泛吸纳全国各高等院校新媒体相关系所、专业、方向的管理者、学科带头人、教师、科研人员加入,共同推进中国新媒体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地区的85所高等院校、95个院系的230位教师加入“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

五、面向新媒体运营扩展专业科目建议

(一)立足专业,探求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更为人所重视,作为该专业的学生,应当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但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时,也应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下,树立新的目标,应了解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确保汉语言专业能够学以致用,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二)设立新媒体专业课程,实现产业对接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写作功底及语言文字功底,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应重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延续传统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增设“新媒体概论、网络技术、网络语言”等新媒体专业课程,将二者融合,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能掌握传统的写作文化,而且对新媒体有一定的专业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性,而是多向性。自媒体运营和发展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相应的实践对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运营平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了解大众需求,从而作出相应的革新。

(三)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课程偏向于文学理论方面,教学方式也偏向于文本解读、照本宣科的原始方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必要途径,只有理论学习而无实践基础,则不能满足现今的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实践性教学,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大范围地了解当今市场的发展及变化,从而掌握社会需求发展方向、发展动态。通过运营公众平台,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更加了解大众及“粉丝”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数据化分析,从而能够使其明确发展方向,促进该专业的学生开拓创新。

(四)重视网络,发挥创新思维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网络数据、信息对大众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的形成,使大众都有抒发自我、满足自我的途径,新媒体“快捷性、互动性、大众性、传播性”等特点使信息海量化、碎片化传播,大众通过搜索引擎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精确式搜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思维无疑是一个挑战。为了满足大众需求,提供优质的信息来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立足自身优势,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现代传播,2014(2):134-138.

[2]赵子忠.行胜于言———高校新媒体教学联盟[J].中国传媒科技,2014(3):14-15.

[3]石慧.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发展困境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314-315.

[4]王文丽.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向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转型的思考———以铜陵学院为例[J].铜陵学院学报,2016(4):98-101.

[5]王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建设探析———以《新媒体可视化》课程为例[J].新闻传播,2014(17):50.

第2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主要负责公司新媒体的运营;公众平台的策划、运营以及推广,根据内容的类型、平台调性、用户角色不同、当前需要产出营销性内容、干货内容或文案。及时跟踪评估新媒体营销方案的实施效果,拓展新媒体渠道。了解公司具体运营的宣传推广平台,熟悉公司新媒体账户日常运营和维护工作,日常内容编辑、、维护、管理等内容。熟悉推文制作流程以及文字内容素材收集整理,并且熟记公司推文常用字体大小,颜色,插图等格式,独自进行推文排版制作练习。制作详细推广计划。

二、主要收获:

在这次实习过程中我基本掌握了活动策划、文案制作的一些基本工作技能,体会到了新媒体运营是一项极需创造性的工作。也让我明白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有专业的知识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学校总以为自己学的还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更加努力,让自己掌握更多的专业性知识。此次短暂的实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处理简单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了与员工同事相处沟通的有效方法途径。积累了处理有关人际关系问题的经验方法。同时我体验到了社会工作的艰苦性,通过实习,让我在社会中磨练了下自己,也锻炼了下意志力,训练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在回到学校之后要对实习所学到的东西进行系统的总结,在总结的过程当中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一次淘沙式的复习,比如市场营销学和商务礼仪等在工作中实用性很大的知识再次进行学习。

经过两年多年的理论学习,我渴望走到社会中去,走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锻炼、提高我的能力。所谓“人是社会中的人”,如果脱离了社会,那么任何事物的价值恐怕就要重新估量。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实践,任何理论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它们就失去了它们本身的意义。然而,当我真正接触到社会时,难免会有些手足失措。而这样一来,通过不断的实习,我们慢慢的接触社会,熟悉社会,又在这其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增加自身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第3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报网一体化;平台型;媒体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新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报纸业务相对固化、人才缺乏、储备不够,使报纸的差异化、个性化优势资源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急需寻找到新的资源释放平台,在传播理念、流程、组织和价值平台等方面实现自我突围。

也正因为此,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国内重点城市纸媒大力发展新媒体、推进报网融合,建立立体传播架构,并已经显现出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作为纸媒转型的先行者,青岛日报近几年也通过实施报网一体化平台建设运营,构建起“一报一网三端多平台”丰盈业态。

综合国内重点城市报网融合之路和青岛日报转型实践,报网一体化平台型媒体已成为当前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和模式。

二、构建报网一体传播运营新平台

报网一体化平台型媒体,不是简单的嫁接与拼凑,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体化平台”发展是报网融合传播体系现状的反映,也是坚持产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科学选择,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运营“开放性、去中心、多组合、差异化”的基本特征。

1.推行组织、运行、考核一体化

新媒体建设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报纸和以往新闻网站及端平台的运营模式,同一个编辑部、同一批采编人员同时运营多个终端,初步实现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报网融合运行。

在报网融合发展没有现成模板情况下,青岛日报在实际推进过程中研究形成包括组织、运行、考核一体化综合管理框架,为报网融合提供了制度前提。综合国内其他重点城市报网融合发展模式,其核心也都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首先是推行一体化组织,就是“一个组织、双媒运转”,纸媒核心部门与新媒体中心实行“一体化”,实现纸媒各部门、新媒体中心各频道高度融合对接,实现“一体化运转”。其次是一体化运行,一个组织协调中心、一支队伍,一体策划,一次整合;多元参与,多向生成,多媒。对于一体化考核,一方面是增量考核:一体推进、全线考核,累进计值、增值分享;另一方面则是减量考核:全媒角色、复合生产,分项计值,减项减值。

2.新媒体平台释放几何级能量

平台化传播与运营,平台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平台化的跨界协同机制,是未来报网融合发展,不断展延业务、壮大运营能力的必然选择。

平台型媒体建设,一方面,可以实现新读者群体迅速聚集,立体传播架构拥有了更强的话语空间,纸媒品牌与网络强势成功嫁接,有效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另一方面,也为传统纸媒运营开创新模式、拓展新渠道,形成新业态。

青岛日报通过近几年的果敢创新,搭建起一个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于一体的融媒体平台,迎来“一报一网三端多平台”的丰盈业态,拉长了品牌优势,完善了传播链条。

目前,青岛日报报网传播平台高端用户已突破200万。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放大,引导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覆盖青岛、影响半岛、辐射全国的主流传播阵地。其中,青报网是新媒体大本营,现月均浏览量58万,已成为交互平台与项目的“孵化器”;“青岛观”下载装机量已突破35万,今年入驻人民日报客户端“政务”频道又新增了35万订阅用户;官方微信用户数已达到60万,平均阅读量稳居山东省第一、全国前十;官方微博粉丝数已达62万。

三、开创报网交互传播新模式

互联网传播的本质是交互,当代传播能效指数就是交互指数。报网一体化传播的终极目标,是建立强大而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影响力来自交互程度,交互力度越大,则影响力越大,受众聚集的可能性越高。

1.交互传播的内涵

报网一体化传播,关键是在互补基础上实现交互传播,变过去单一稿件的“静态传播”为报网一体的“动态传播”,增强传播的体验性和影响力。

目前,报网一体化传播平台交互传播运营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在呈现端的报、网互动,即纸端和网端产品的相互传播交互,报纸资讯资源成为网络资源,网络交互资源(反响、调查或互动数据)成为报纸资讯资源。

另一方面是报网一体化传播平台与读者以及客户、用户的交互,任何一条资讯或者项目,特别是本报独家的传播项目,都力争与读者和用户、客户的深度交互,以获取资讯的最大效应,让资讯成为黏用户的资源。

2.交互传播的实践成效

在实施了百余个成功交互案例的基础上,青岛日报报网一体化交互传播的组织模式已经成熟。以新闻事件和策划的新闻活动为载体,一种新的交互流程和架构迅速形成,报网一体交互正在形成新的传播优势。

例如,开展的“文化‘点亮’青岛”――文化‘金点子’征集活动,收到“金点子”1000余篇(项),参与者达28万人,转发评论2700余条,受到市主要领导表扬和社会各界赞誉。再如,网络直播“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平台大使黄晓明和Angelababy陪伴空巢老人包饺子,一次吸引了千万受众。

四、衍生系列个性化专业平台

在报网一体化的大平台下,国内部分纸媒开始尝试建立诸多个性化的新传播平台,使报网融合向更深层次拓展。

1.传统行业部门趋向平台化

从过去来看,部门化的资源发挥,一般只取决于自觉、受制于能力,这是传统组织的必然弊端。因此,必须确立一种理念,明确一种业务方式,即部门的资源依然是整体资源,不是部门本身的资源,是整体资源就必须整体开放,整体运营。这就是开放的平台化的部门。

那么,部门如何平台化?其一,部门本身就是平台,部门资源服从统一调配,服从整体传播和运营;其二是所有专业资源、专业分口,实行垂直管理,不分条块,专业部门都可以介入整合,防止因为非专业和能力受限而浪费;其三,所有平台型传播运营项目,部门必须按职责参与,跨界协同运行;其四,特大型传播业务和项目可以延伸到报社和集团所有对应平台。

2.个性化平台实践初显成效

青岛日报在报网一体化大平台上,精心打造的青岛创客联盟、青岛创客、爱心陪伴、青报读心等一批个性化平台,已经成为新的传播利器。

其中,“青岛创客联盟”是由青岛日报/青报网和57家主要企业及创新组织成立的全市首个也是最大的民间创客组织。今年7月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岛创新创业成果展”。《青岛创客》全媒介平台通过各个渠道加入“青岛创客”阵营的各界创新创业人士已达万余人,构建了一个创业者、投资人、创业导师、创业服务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互动的创业生态圈。

另外,“爱心陪伴空巢老人”大型全媒介公益平台目前已经拥有1.37万名注册志愿者、108个“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基地”,并延伸出“青岛首届民生公益慈善展”这样崭新的传播业态。平台相继获得了全国敬老文明号、山东省敬老文明号、山东省德耀齐鲁道德示范基地等系列荣誉称号。

五、变革旧流程机制势在必行

报网一体化平台型媒体转型发展的关键,就是建立符合互联网时代传播规律、适应受众新传播需求的传播机制,对旧流程机制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网络平台为新一轮机制变革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1.资讯生产变革

一线组织必须直接面向读者,不再面向版面,生产符合读者需求的资讯和新闻,而不是为了在报纸版面发表换取稿费的新闻;既然面向读者必须推进组织小型化,组织越小则越灵活、越专业、越聚焦;组织小型化必须辅之以组织跨界化,所有项目均可跨界,可以成立跨界项目组、可以设立项目组带头人;一切组织必须是互联网组织,变依托报纸版块进行组织布局,全面转向依托网络平台进行全新布局。组织突破原行政限制,按照业务需求,以骨干编辑或记者为带头人,设立更专业、带有项目和栏目及频道特征的业务组织,完全面向读者和用户,面向一流新闻资讯制作。

2.人力资源变革

报网融合发展最根本、最大的资源在于人才,培养一批优秀人才特别是具有互联网思维和技能的人才是未来的希望,也是实现变革增长的原动力。随着报网一体化生产体系的向前推进,亟需根据新岗位引进或培育各类新型人才。同时,人才政策要搞活。传统的人才引进方式早已过时,需求方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所以,应该按照需求而不是行政指令进行人才引进。

此外,必须放开人才激励政策。互联网时代,除了事业平台之外,薪酬是人才的风向标,传统事业单位保守的人才激励方式,与市场现状格格不入,应该进行改革。

第4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数字媒体;校企合作;实践;策划运营

教育部在2002年底正式批准数字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招生,2003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率先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截止到目前,全国有百余所高等院校及大中专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目前各个高校对该专业定位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也各有所异。本文主要针对以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为主的数字媒体专业在产学研的结合上做一解析。

1、数字媒体专业现状

数字媒体产业链漫长,数字媒体所涉及的技术也包罗万象。国内对于该专业也没有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因而造成了专业设置及课程设置各不相同的局面,但总体上大致分为以下两种:一类是将新兴的传媒方式从传统的方式中独立出来专门成立以传媒艺术为主的专业. 比如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正在筹建的新媒体学系,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这所以电子信息科学为特色的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等等。

而大多数高校则属于第二类, 将新兴的传媒方式和传统的传媒方式相加起来,成立一个包容广泛的传媒艺术系. 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下属的传媒学院设置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录音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摄影、广告学六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字媒体艺术又细分为游戏艺术设计、网络与互动媒体艺术及互动装置设计等方向。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也采取与此类似的方式,下设数字娱乐、数字影视等子方向。

2、数字媒体专业实践需求

在各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当前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制定课程体系的思想不明确,二是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的需求衔接上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在笔者参加的第六届(2012)上海国际数字媒体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上,包括水晶石动画、云络网络科技、数虎图像有限公司等企业负责人反应高校培养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普遍存在着轻实践重理论的现象。 论坛上上海部分高校的数字媒体专业负责人的发言上也验证了此观点。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学过程中学生参加的实践太少,实践部分的教学不成体系。更有部分学校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式,比如本校该专业毕业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报告即有传统学科论文的部分基因。

为进一步研究本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选取自己担任专业负责人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艺术系数字媒体专业为例,将自己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分享出来供各同行批评指正。

本院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于人机交互、新媒体平台的艺术设计、新媒体平台的策划与运营。本专业需要与电商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等对接,以及需要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力的传统企业。

3、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

为了使该专业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体现出自己的竞争力,就要求我们重视培养的学生的质量。既要注重其理性思维的培养,更要注重其艺术观念的培养,两者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方能达到目的。

为此,在艺术系成立后该专业负责人即与南京相关公司深入接触,经过两年的努力,与南京检科院信息化处订立了校企合作协议,同时与没有订立相关协议的相关公司也在进行专业上的合作。

4、校企互动

在与企业相关项目的互动上本专业实时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相关岗位的专业需求,在实践性课程上针对性的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与项目结合较紧密的两门课程:网站策划与运营以及交互界面设计采取本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联合授课的方式。以检科院商检平台的策划、设计与运营作为实践教学对象。课堂学习结束后,利用假期及课余时间进到检科院实际参与项目的推动。同时在与欣业天成信息科技公司的互动过程中,以该公司的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实际教学切入点。以该公司较为成熟的APP---单位联谊会做为教学标本,前期参与项目的策划,中期参与项目的交互设计与界面设计,后期参与项目的运营与推广以及产品的优化。通过项目的参与及执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毕业前两个月,本专业即有超过半数学生为相关行业单位所录用,这是对本专业学生能力的认可,与在校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密不可分。

总体上看,在两年来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中我校数字媒体专业课程的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有效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5、不足与缺憾

在合作过程中同时产生的相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5.1产品实用性与课程前瞻性的矛盾

企业的产品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适度的前瞻性,但产品设计这一块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产品经理完成,高校学生在企业产品的参与上往往停留在相对基础的层次上。在我校学生参与的企业项目上,主要以助理的角色参与进来,基本以完成一些程序性的固定工作为主,对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有一定的约束。而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则更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相关专业中具有较宽的视野与较强的前瞻性,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校企互动的过程中理应得到较好的加强。这也是后续的校企互动中需要加强的部分。

5.2学生学习的连贯性与企业产品的延续性的时间冲突

对于本专业的学生而言,大二大三是专业课程最多的时期,也是学习的关键时期,在校学习期间很难持续性的完整参与一个项目,只能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到项目上来。而企业产品的研发是一个完整连贯的过程,这样就造成学生只能参与产品的部分过程,其余部分只能通过项目的相关文档来了解,在理解的深度上大打折扣。我们目前的解决方式是课堂的理论学习过程中邀请企业专家授课,尽可能的弥补无法参与的过程。

6、前景展望

在本专业师生与企业的互动过程中更多的体会到实践课程的系统化是培养数字媒体专业人才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因为本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的特点,在实践课程系统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开发综合性实践教材。随着数字媒体行业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与应用层出不穷,还要注意教材的创新性与适度前瞻性。为此我们邀请企业相关专家与我系教师共同制定交互界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教材,并不定期的邀请他们来校授课或者做相关学术讲座,以求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杰.《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教学探索》.华章,2009年第6期

[2]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3]鲁放.《中国新媒体艺术教育发展研究》

[4]彭兰.《网络传播学》

第5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报业;新媒体;转型;新闻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9-03

一、报业新媒体转型项目解析

2014年1月1日《新闻晚报》正式停刊,唱衰报业的声音不断,也因此激发很多报业开启加速转型之路,积极探索媒介融合趋势,广泛运用新媒介技术,大力推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全媒体平台建设等。在过去近1年多时间里,部分报媒已实现了从内容生产、终端呈现到平台运营、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全面融入互联网。以下我们选取2014年10月在首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发展大会上颁出“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1]”名单,管窥一下这些报业新媒体创新项目的共同点与创新点,藉此探寻其转型变革的方向与思路。

(一)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统计分析

表1 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统计表

通过对表1的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其一,从项目分布及数量占比来看,全媒体平台运营或融媒展示类项目占到了1/4强。作为报媒转型的首选项目,报业希望藉此实现报道全面化、立体化;信息产品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受众覆盖精确化、广泛化。

其二,从项目涉足的领域来看,报业极大地拓宽了自己的服务领地,从单纯的信息传播领域,过渡到出版、数据服务、电商、电影、演艺、线上社交平台、线下社区服务组织、物流配送等延伸行业,尽管报业跨界运营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早期多半是以投资实体产业的方式来运作,而新媒体环境下,报业则是聚焦特定受众,更希望利用自身优质的数据信息资源独立运作更多的服务型项目。

其三,从项目的技术运用来看,当下热门的网络技术、微博、微信、移动App技术、二维码、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移动采编系统等都在报业新媒体项目中有所体现。尽管有些技术应用还浮于表面,很多报业也会借用现有的商业技术平台进行新媒体运作,但这并不妨碍独立自主创新技术的探索与研发,比如人民网微博平台开发、广州日报自主研发的哇喔WOW平台,以及各种移动App开发,都是报业在技术领域的有益探索。

(二)报业创新项目的共性特征

这些创新项目既有理念的创新,也有内容层面及技术层面的创新,尽管创新点不同,但其创新背后所遵循的变革思路是共通的。

1.突出原创性与数据化

关于报媒是否要继续恪守“内容为王”曾引发广泛讨论,很多人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要以“用户为王”、以“渠道为王”。但回顾过去一年新媒体转型较为成功的项目,我们发现“内容为王”仍是核心,比如报媒转型项目中的代表性产品上海观察及澎湃新闻、界面等都是以其原创高质量内容迅速切入市场并得到广泛关注与认可的。另外新媒体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信息价值依赖数据挖掘与可视化呈现。其中重庆商报社开创的“新财商指数研究院”就是一个以数据解析经济发展趋势的项目机构;另外证券时报社开辟的“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平台”,同样是基于数据监测、分析,为资本市场领域提供舆情研究服务。

2.突出融合性与多元化

融媒理念已成为报媒转型的核心理念,很多报媒纷纷从全媒体平台架构中寻求突破口。全媒体意味着资源的重新整合、工作流程的改变、报道方式的改变、传播渠道的改变,以及资本运营方式的改变等。正如我们随机应用一下报媒新媒体创新项目,会发现多半产品都是融媒化制作手法与多渠道产品输出。

3.突出移动化与社交化

报媒此轮激进式变革几乎全面转向移动端,在上述50强项目中有超过8成以上项目都是基于移动平台运作或利用移动端技术实现的。而移动化又带来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交互、分享、娱乐的需要,因此,很多报媒新媒体项目中都加大了产品的社交属性,丰富了社交化应用。仅以微信端项目为例,就包括新闻问答、粉丝社区、圈内活动、人才招聘、投稿等多种类型。

4.突出服务性与地域性

首先,服务性是这些创新项目中最典型的特征。比如现代快报官方微信项目、泰安日报社移动客户端“最泰安”等,这些项目都专注提供贴合用户生活需求、满足良好体验的服务内容。新媒体时代,用户是核心,做好用户的服务与开发是媒体转型的核心。其次,是突出地域性。报业新媒体创新50强项目中多数来自地市级报刊,尽管有些项目平台运用相似,但产品仍各具特色,这主要得益于内容服务于当地百姓生活,突出地域化。比如深圳报业集团打造的社区系媒体系统,就是将资讯服务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地域性是作出有特色、有竞争力的报业新媒体产品的重要保证。

二、报业新媒体转型对新闻教学的启示

如果说报业变革是紧跟互联网步伐,那么高校新闻学科发展则是紧跟报业变革的步伐,当然这与报业过去十年的主场效应有关,但如今新媒体全面冲击媒体行业,高校新闻教育教学既要从报业变革中习得经验,获得启示,也要跳脱报媒看到整个互联网对信息传播的深刻影响,并以此指导新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层面的改革,以达到推进新闻人才适用性培养之目的。

(一)教学内容层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学科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是目前高校新闻学教育急于思考与解决的问题。透过对此轮报业新媒体转型创新项目的内容分析及共性特征的把握,我们可以提炼几个核心关键词:原创性生产、数据化再现、逻辑化聚合、日常化互动。这几个词如落地于课堂,就可以成为很好的新闻教育教学内容。

1.原创性生产

原创性内容的生产既是媒体的生存之本,也是新闻专业人才最核心的技能。因此,新闻课堂既要教给学生采写编评的业务技能,更要教给学生能够基于用户需求、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的新闻发现、新闻策划、跨界新闻生产及传播的能力。例如,指导学生利用微博中的微话题、社区论坛中的原创帖、以及微信圈中的热门分享等发现原创新闻线索,进行追踪采访,制作成横跨报媒、视频、移动端的多元产品,并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终端推送、分享新闻信息。

2.数据化再现

基于数据的价值发现与可视化呈现是目前报媒转型中着力发掘与打造的。这种能力包括四个层面:发现数据,解读数据,制造数据、可视化数据。在课堂上可通过多种任务来训练,比如对热点新闻事件背景数据的挖掘,利用各种统计数据来发现、解读事件,利用各种综合或垂直搜索引擎捕捉舆论走向、进行新闻议程设置,利用新媒体平台去调查问卷等,同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可视化数据技术指导。

3.逻辑化聚合

信息逻辑化聚合已成为信息碎片化时代最急需的一种能力。报业新媒体创新项目中有很多产品内容,都是基于碎片化信息做的逻辑化聚合并输出的,包括微信项目中的新闻专题类产品、新闻评论类产品、以及各种特色服务性信息等。因此新闻课堂要教给学生如何在零散的、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新闻价值所在,并运用因果、对比、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来有效聚合信息。

4.日常化互动

新媒体是社交全面融入媒体的时代,社交关系的构建与维护常以分享个人日常生活为前提,通过这种随时随地的在场拉近距离,增进了解,藉此强化认同与归属。日常生活是最鲜活的新闻现场,新闻课堂要教给学生能够从中捕捉细节,发现个性化新闻;教给学生能够在这种日常生活的直播中敏感觉察群体性的生存状态,抽离共性的社会化心理;教给学生如何能够以日常化直播的手法呈现新闻事件;教给学生能够依靠个性化的表达聚合受众,实现用户化管理。

(二)教学方法层面

1.工作坊教学法

依循报纸、电视、杂志、新媒体等不同工作流程设立的工作坊,以其小而灵活的方式有效地满足了“理论+实践”的新闻教学要求,是目前国内外新闻院校广为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随着融媒趋势进一步发展,基于不同媒体平台设立的独立工作坊在培养全媒体人才方面开始出现瓶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我国较早推广职业新闻学教育,探索工作坊教学模式的高校之一。学院目前成立有清新时报工作坊、清新世界工作坊,一个专注于纸媒,一个专注于视频媒体,两个工作坊基本上是依托课程,外加社团管理等模式独立运作。尽管在融媒理念下,各工作坊在小范围内开始融媒实践,比如清新时报内容已由报端过渡到微博、微信端,但跨界视频及其他终端则较少。

当然平台是为教学服务,工作坊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还要充分考虑软硬件客观条件。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可考虑用以下几种方式培养学生全媒体技能:一是“常规+机动”模式。平时采用分散而灵活的工作坊模式指导学生制作不同门类的新闻产品,而对于较为重大的新闻报道,则从各工作坊中机动调取人员,组建临时融媒团队,进行多元稿件的采制,多通道;二是工作坊轮岗制。工作坊成员间可以定期换岗、轮岗,已习得多元融媒技能;三是在各个工作坊之外,构建一个学习社区,不同工作坊成员间可以共享知识与技能,实现互助学习。

2.微传播教学法

在谈论这种教学法前,有一个现实需要正视,移动媒介使得媒介化生存变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逼真的一种生存方式,人们对移动媒介依赖成瘾,一旦离开就会出现焦躁、困惑、易怒、抑郁、孤独等情绪[3]。有人据此提出“去手机化”的理念,但现实证明不可行。尤其对于新闻专业学生,面对网络化、移动化、数据化的新媒体环境,更不能轻言弃之,而应思考如何善用。我们或可将手机全面引入新闻课堂,将课堂改造成一个可以实现“微传播”的媒介场域,而课堂中的师生则改造为一个媒介运营团队,而教与学的过程转变为直接的媒体传播过程。

我们以运营“课程微信公众号”作为举例,通过下图来看一下基于媒介运营的微传播教学如何组织与实施。之所以优先选择微信公号,因为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建立的社交媒体,学生全面介入可以先行保证公号的正常运维。

基于微信平台的微传播教学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部分主要包括微传播与微互动,教师将理论、技能知识,练习、测试以及学生典型错误问题等进行有效分割聚合,制作成适宜在微信端传播的图文、视频、语音等微内容。而学生一方面通过线上答题等方式进行微反馈,另一方面针对其他微信订阅者开展学术性、服务性以及娱乐性等信息推送,并通过开展分享、问答、抽奖、讨论等线上活动以增加订阅量及提高粘度。线下部分主要在教室完成,师生共同就线上运维进行延伸讨论,讨论的过程可以利用微信端进行现场直播,继续与其他订阅者分享互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学生、其他订阅者共同形成了一个开放式、共享式、互动式的微传播主体。另则,微传播教学法的效果评估可以直接利用微信平台提供的阅读数、点赞数以及订阅量来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

除却微信平台,师生还可将微博或其他微传播平台,改造成一个以课程教育教学为主题内容的媒介运营平台,由师生共同运维,最终推进新闻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三、教学理念层面

除却教学内容、方法这些具象层面,报业新媒体转型对新闻教学启示可能是从根本上诉诸教学思维、教学理念层面上的转变。

早在1908年,密苏里新闻学院创建人沃尔特・威廉姆斯院长就提出“学习新闻最好的方式是动手实践”[4]。时至今日这一新闻教育理念仍指导着新闻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只是不同时期,对实践的内容有不同阐释。当下新媒体环境下,动手实践的内容可以进一步扩充。

首先,动手实践不再局限于采写编评等业务技能的实践,而应包括对用户需求的分析、生产基于用户需求与体验的产品,对用户习惯的培养,以及实现对用户化的管理等;其次,动手实践不再局限于课内外,而应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参与媒体实践,实现对各种渠道传播特性的了解;再次,动手实践还应包括基于媒体产业链延伸领域的实践锻炼,以实现对泛媒概念下产业融合的理解。

报媒是整个媒体产业链中的重要单元,尽管当下报业新媒体转型还处于尝试与探索期,但一旦深入很多报媒依然能走在媒介发展的前沿。作为高校新闻学科要能够从中把握前瞻性的变化,并藉此思考更多适合新闻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2013-2014中国报业新媒体项目创新50强出炉[EB/OL].温州网,http:///system/2014/10/16/104245254.shtml.

[2]胡国洪.新媒体语境下的内容生产[EB/OL].金华新闻网http://.cn/zt/2013-12/11/content_3036301.htm.

第6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所谓“新媒渠”,就是指利用媒体庞大的信息受众规模和稳定便捷的渠道网络,充分发挥产品销售渠道集信息流、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的功能,在第三方企业(广告商)和消费者客户之间找寻沟通和贸易桥梁,为第三方企业(广告商)提供市场分析、客户选择、营销策划、活动实施、产品、信息告知、交易谈判、货物配送、资金回笼、服务延伸、顾客维护等系列化、专业化渠道服务的新型业务形态。

新媒渠理论中提到的“媒体(传媒单位)”有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传统媒体,像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第二类是互联网;第三类是移动通讯,像短信、彩信、飞信、Web网页、手机报等等;第四类是传统的服,务行业,像银行、邮政、酒店、学校、机场、电影院等;第五类是人际传播媒体。

新媒渠相比传统的媒体或渠道,其最大的区别在于真正搭建了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信息传播和物流传递的直接而便捷的通道,为广告主开拓市场提供整体的市场规划和产品销售服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媒体完成了由信息者向交易中介方,再向全面营销服务商的转型,它构建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源整合型”的交易平台,对广告以及传统的渠道是一种革命性的冲击,为大量资源和能力不足的中小企业开拓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整合营销传播工具,是真正实现以客户需求为驱动的营销创新。

第7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 传播学语境下的高校微博运营策略研究 网络语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控制 高校在线社交网络舆情传播调查研究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微博舆情干预机制的构建 高校微信公众号矩阵式管理和传播策略探析 微传播语境下高校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实现路径探究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现状分析 高校微信公共平台研究 网络舆情的群体传播语境解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传播与新型社交电商模式研究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高校微博场域下大学生动员机制研究――基于某高校“爱在音乐季”主题活动微博动员的分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发展 高校微信公众号发展及运营策略研究 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管理问题探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策略探析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研究 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编辑运营策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皮埃尔・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导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31-135.

[3]熊茵,赵振宇.微信舆情的传播特征及风险探析[J].现代传播,2016(2):79-82.

[4]Mark S,Granovetter.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J].1973,78(6):1360-1380.

[5]陈力丹.舆论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W出版社,2012:7.

[6]彭兰.社会化媒体理论与实践解析[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3.

[7]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M]. 北京:中央编辑出版社,2014:12-31.

[8]张艳梅,安平.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舆情妥处机制研究[J].当代传播,2015(2):103-105.

第8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运营管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6-0242-02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虽然运行时间不长,但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独立学院建设与发展势头日渐迅猛,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也日益引起关注。在独立学院的众多教学课程当中,运营管理是管理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运营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企业管理学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类学生、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都有必要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几年来,在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运营管理的授课过程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曝露出较多的问题。

1 学生对课程的认识现状

笔者在从事运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缺乏应有的热情,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反馈,认为原因可归纳如下:

(1)课程内容比较枯燥,计算方面的内容偏多。而一些学生(尤其是专科生)对数理统计、运筹学以及管理经济学等课程掌握不扎实(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学起来比较吃力。

(2)学生对将来是否从事生产管理工作信心不足,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虽然运营管理的研究领域已经扩展到非制造业,但总的说来还是以制造业为主体,而服务业等其他非制造业占主体的工作现状和性质,使得学生对课程热情不高。

(3)教材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不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作用。而且该门课与其他课程如质量管理、项目管理在内容上有一定重复。

(4)由于教学环境(软硬件配备不到位),以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缺乏一定的企业实践经验),目前教学侧重于或停留于理论学习,对实践环节和课程设计比较缺乏。而该门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相当强,由于学生缺乏管理实践,因此目前纯理论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运营管理理论和方法。

2 教学改革探索思路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独立学院自身的情况,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探索:

2.1 转变教学理念

运营管理课程从内容体系上已经不仅仅包括制造业的运营管理,同时还增加了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突出了实用性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充实新材料,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力求引导学生树立用运营管理思想开展工作的意识,认识运营活动的内在规律,掌握企业(组织)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技能,并在实践调研行动中体现创新性,从而突出课程体系的素质教育功能。

2.2 选择合适的教材

教材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选择有一定难度但是难度又不能太大的教材;二是选择既体现理论又注重实践的教材;三是要选择与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反映我国企业运营管理特色的教材。

目前运营管理教材多达几十种,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情况,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教材;其次,由于学时有限,也不宜选择内容太多的教材;同时还要考虑教材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问题。目前我院采用的是季建华等人编写的《运营管理》,该教材书名定为运营管理,从出发点上是适应当前生产管理的教学转变要求,增加服务性行业的内容。整个教材的编写风格上也接近国外的教材,即在介绍管理理论过程中穿插小案例,而且与其他教材不同,该教材的这些案例多数是国内的案例,即本土化。另外,我院课程组教师正在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需求的运营管理教材,该教材是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来编写的,针对性更强。

2.3 调整教学内容

首先,突出针对性。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本专科)需要分别制定教学内容,不同专业在课程内容讲解上有不同的侧重。

其次,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改变目前只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模式,老师帮助学生把各个知识点联成线,再把不同的线(各个章节)穿插形成面,最后还要针对问题将各个知识面(各门管理课程)立体化。

第三,做到3个突出。突出系统观,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运营管理中的各个知识点以及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等各门管理课程知识解决运营管理中问题,提高决策正确性和科学性;突出定量化决策,即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问题,提高决策精度;突出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决策速度;最后,进一步加大案例教学比重,基本做到每章内容都有1~2个案例。

2.4 改进教学方法

应用“四变三结合”式教学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的舞台。“四变”即由教师讲授式变为师生互动式,由个人课后作业式变为团队实践应用式,由简单问答式变为实践案例课件交流式,由试卷测试式变为试卷加“成果”综合测试式。“三结合”即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上时间与课下时间相结合,调研与案例相结合。

(1)实践性教学设计。

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考虑课程特点和需要,与课程理论教学内容配套衔接,确保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实行多渠道、多形式、分阶段的实践教学方案。

实践教学活动计划方案如下:

目前现场观察和调研选择的主要是大型超市和百货商场,调查内容是有关设施的选址和布置,这主要是考虑到较容易实施且针对性也较强;案例分析则是选取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提交分析报告并制作幻灯片进行课堂交流和汇报;工程训练示范中心则是以机电厂为主体,我院与之合作共建的实习基地。

另外,“用友ERP沙盘实验”模拟的就是一个制造性的企业,很多学校(包括我院)已经成立了沙盘协会,也具备相应的条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对抗,在实践中体会运营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兴趣。

当然,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质:

①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参观和实习。东北财经大学陈福军副教授认为,参观企业最好选择两到三家,其中有生产管理做得好的,做得差的,也有一般的。这样才能有比较,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好的。但是,企业参观存在困难,主要是没有建立固定的教学基地,没有稳定的企业关系,而且现在许多企业对学生参观不感兴趣。

②企业专家讲座。企业专家讲座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尤其是某些实务性比较强的内容,请企业专家讲比任课教师自己讲效果好得多。因为企业专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来讲,印象比较深刻。与参观一样,邀请专家也存在困难。由于企业的工作繁忙,很难保证企业专家按照我们的课程教学时间来安排讲座,这样很有可能打乱我们的教学计划。

③观看录像。录像的方式比较简单,现在国外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录像教学光盘,学生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国外先进企业生产运作管理经验。但采用录像观看这种方式,其问题是由于光盘是英文版,录像的对话比较快,多数学生听不太清楚,如果能够翻译成中文就好了。目前我国缺乏国内的关于企业生产管理的教学光盘。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们必须组织人力,在国内选择一些优秀企业,制作一些教学光盘,以满足教学需要。

④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教学。购买相应的仿真软件,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⑴生产运作系统描述;⑵仿真目标设定;⑶系统绩效指标设计;⑷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⑸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⑹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⑺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

(2)教学形式。

①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一方面,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优势和多媒体课件的特长,将抽象概念形象化、将复杂内容简单化、将枯燥讲解生动化,提高课堂讲课质量。改“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交流式、引导式、讨论式等灵活教学方式,强调以问题为纲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遇到计算过程,可以运用板书进行清晰的讲解和演示,这样学生可以跟着教师的思路记录笔记和学习。

②课外自学。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和多媒体自学课件的手段,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③现场观察和调研。让学生到现场(企业生产车间、超市、百货商场等)进行调研,引导学生发现生产管理的实际问题,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强了学生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

④课堂讨论。注重以教材为桥梁,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安排1~2次的课堂讨论与交流。并结合调研实践,组织1~2次的综合实例介绍。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既掌握了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又掌握了常用生产运营管理方法及其应用,还进行了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

⑤游戏及角色扮演。例如通过啤酒游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鞭效应。

(3)作业与考试改革。

①作业教改举措。注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课堂作业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针对课程每个理论知识点并结合现有企业实际问题设计相应的作业,作业题的设计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考试教改举措。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综合考虑学生课堂参与度、出勤率、案例讨论、实地调研、课后作业以及期末考试各方面情况。

2.5 加强师资交流与培训

(1)培养科研能力。

①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学院纵向课题,撰写高档次学术论文。

②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

③鼓励并资助教师开展交流与合作(如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议并发表研究论文)。

(2)培养教学能力。

①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

②实行同行教师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③开展教学质量评比、教学竞赛活动并进行奖励。

3 结语

总之,运营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球化产业的发展,运营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当今世界的发展是与运营作管理方面的不断进步、新模式不断出现分不开的。

《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是笔者在《运营管理》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作为抛砖引玉,希望与国内同行共同探讨和改进该课程教学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芳,叶春明.《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体系改革探索[J].工业工程,2009,12(4):135-138.

[2]刘志敏.谈高职院校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教学[J].辽宁高职学报,2007,9(5):50-51.

[3]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3.

第9篇:新媒体运营与实践范文

互动良性化

第一,中文在线有统一的销售和反馈机制,以用户为中心,通过系统内部的互动营销策略、渠道的推广与系统外部亲人、好友、粉丝、群体用户的交流,活跃用户的参与度,增加新用户,促进网站的发展。第二,通过事件营销、话题营销等,结合虚拟积分奖励,让用户不断感受到新鲜感和活跃感,从而提高用户的活跃度与黏着度。第三,将精彩的事件、活动运营通过口碑、push、MMS等多方位的立体通道进行推广,全面覆盖目标用户群,达到吸引用户的目的。第四,通过评论、投票、意见征集、网上调查、会员服务、在线投稿、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产品的销售量、用户对消费内容和网站设置的投诉等信息留住老用户,准确经济地发展新用户。第五,根据区域状况,资费合理性,内容安全和完整性等突出问题合理调整资源配置,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定期开展一系列读书活动,加强互动与交流。

营销精准化

在完善的平台建设示范的推动下,中文在线以搭建高质量的内容平台为出发点,做好出版内容的整合分类工作,用户数据的整理、分析工作。每推出一种出版物,用户平台上就会广泛收集受众的反馈信息,包括年龄、身份、阅读手段、阅读时长、阅读喜好。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可以把受众分为若干群体,这有助于进一步推荐适合于他们的内容。

中文在线以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为目标,通过为读者、图书建立各类行为与内容属性,利用强大的运营平台,对用户信息、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进行多维度分析,精确地找准目标受众,进而有针对性、不定期精选一批推荐图书,通过多种通道将内容精准推送给需求用户,实现图书的智能分发和营销的精确化。

管理优质化

中文在线拥有优质的数字资源管理平台,针对渠道多、产品授权时间不同、数据繁杂等问题,在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前提下,形成了一个统一的版权审核及内容加工、数据及结算管理、产品销售及反馈管理、用户及数据管理模式。

在运营的过程中,中文在线拥有系统产品内容的选择和管理方式,通过出版机构、知名作者、原创作者等获取原创版权内容进行内容的采集,再由整体资产管理平台,实现版权及内容的管理,并实现内容的风险控制,形成“机审人读,审编一体”的审查机制,努力做到“内容安全,产权清晰”的发展模式。由法务人员定期维护内容审核关键字库,对内容库进行技术扫描,排除图书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扫描和人工审核的途径进行多层次审核,并对重点图书采取人工逐本审核。这种管理体制有效地避免了纠纷,确保了图书内容安全和发行需要。

产业链完善化

全媒体出版发行的过程中,数字出版平台与作者、出版社、内容运营商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其产业链更加复杂多元。中文在线以内容的整合、运营平台、用户资源的共享作为商业模式的基础,通过如数字资源加工、资源管理、产品运营、产品发行等全媒体运营管理平台探索出新的产业模式和产业链条。在全媒体格局下,有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产业生态复杂化,出版发行产业链面临重构和变革,价值传递过程更加多元化,作者与出版社的关系突破传统的依赖性,运营商介入到利益分配。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版权的提供方上传授权内容,中文在线数字出版平台进行数字产品的加工审核,根据内容销量、排行等向版权需求方(企事业单位、海外机构等),机构用户向机构下属、个人用户推荐书店内容并支付版权费用,数字出版运营商再向版权提供方结算版税。这种产业链接能进一步带动传统出版单位寻求新的内容传播渠道和新的赢利模式,加快数字化的转型,催生新的出版业态,推出新产品,带来新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