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新科技企业申报条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名牌现状 企业情况 名牌战略
实践证明,实施名牌战略,对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水平,增强工业经济竞争力和生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从2000年泉州市政府出台《关于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工作的通知》开始,我市就大力推行名牌战略,经过10年的培育与发展,名牌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市场竞争更趋白热化,我市名牌企业如何在新环境、新起点中取得新作为,如何更好地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摆在各级政府与企业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1 名牌培育现状
1.1 名牌产品数量逐年增多,占全省比重较大
从2000年开始实施名牌战略以来,我市名牌产品培育发展状况良好,名牌产品数量逐年增多,占全省比重较大。其中,中国名牌产品从2001年的7个,发展到目前的46个,占全国总量的2.4%、占全省总量的46%,位居全国设区市第二位;福建名牌产品从2001年的67个,发展到目前的386个,占全省总量的25%。中国名牌产品、福建名牌产品数量均居全省设区市第一。
1.2 名牌产品区域分布与行业分布特点
截至2010年底,我市拥有386个福建名牌产品,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县(市、区),晋江、南安、惠安、石狮和市区分别拥有127个、74个、33个、32个和69个,合计占全市福建名牌产品的86.8%。山区县则较少,安溪有19个、德化13个、永春10个。福建名牌产品涉及的生产企业有307家,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中,而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则较少,其中:鞋业56家,纺织服装49家,建材45家,食品饮料44家,机械制造35家,而五大新兴产业仅有29家。
1.3 支柱产业名牌优势凸显
我市的几大支柱产业已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形成名牌优势。名牌建设成果形成了泉州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了泉州在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市名片”,荣获“中国10大品牌城市”的称誉。全国旅游鞋业类15个,泉州占11个;全国西裤类7个,泉州占3个;全国仅有的2个蛋黄派均出自泉州;全国果冻类4个,泉州占2个;全国晴雨伞类6个,泉州占4个;全国水暖器材类7个,泉州占4个。
2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经济运行情况
2.1 企业规模扩大、综合实力增强
随着我市名牌战略实施的深入,企业在创牌的同时对科技投入、人才引进、结构调整等方面也做出积极的努力,企业规模得到迅速扩张,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已逐渐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据统计,2010年福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户均产值达6.4亿元,比2009年平均水平高出2.0亿元,是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的5.3倍,技术(研究)开发费6.4亿元,是2009年的2.4倍。在规模扩大的同时,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也不断提升,据统计,我市鞋类出口平均单价从2009年的3.92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4.84美元,增长21.3%,匹克、特步、鸿星尔克、亚礼得等名牌产品出口单价比出口平均价高出1倍以上,最高的单价达39美元。
2.2 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经济效益指标突出
2010年,我市福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为65.7万元/人(以产值计算),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41.9万元/人)高出23.8万元;人均实现销售收入为64万元,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出23.2万元;销售利润率为9.8%,比全部规模以上高出0.5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0.9%,比2009年提高2.4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98%,比2009年提高1.31个百分点。
2.3 大中型名牌生产企业规模效益明显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致力改善投融资环境,民营经济飞速发展,大中型名牌生产企业正处于裂变阶段,其规模扩张明显,规模效益逐步显现。2010年我市大中型名牌生产企业有206家,营运效率水平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10年我市大中型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837.4亿元,同比增长49.4%,高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速25.4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2.0个百分点;平均每家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9亿元,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7.1倍;平均每家企业利润总额0.85亿元,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7.4倍。
3 名牌建设存在问题
3.1 名牌产品的行业过于集中,新兴产业名牌少,技术含量不高
我市名牌约2/3以上为食品、纺织、服装、鞋类、水暖等产品,集中在传统制造业,高新科技产品少,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雷同程序较高,容易受到市场、原材料、劳动力等因素制约。在我市307家福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中,约10%的企业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技术(研究)开发费6.4亿元,尽管同比增长45.5% ,但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也只有0.3%,远低于国际上公认2%的合理水平,这表明我市名牌企业产品技术创新能力不够,技术含量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这直接影响到名牌企业的发展后劲,成为我市企业争创“世界名牌”的瓶颈制约因素。
3.2 名牌产品的外向度仍不高
目前我市企业对品牌的培育主要倾向于国内品牌,对出口品牌培育意识淡薄、有的规模较大企业还停留在贴牌甚至无牌状态,只能赚取少量加工费,做别人的加工厂,无法享受到来自自身品牌带来的丰厚利润,如:富贵鸟、环球等规模较大的知名企业,出口额中也相当一部分是靠贴牌加工。2010年我市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工业品出货值为209.4亿元,占工业品销售产值的10.7%,低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6.1个百分点。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虽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较高,但自有品牌的出口较少,名牌产品外向度仍然不高。
3.3 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品牌运用效率不高
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名牌工作,企业创牌意识浓厚,创牌也给企业着实带来效益。但同时一些名牌企业“重‘申’牌,轻培养,重‘创’牌,轻运用”,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质量管理水平总体偏低,名牌产品实物质量不稳定的现象依然存在。名牌运用效率不高,把创下的品牌当作一种荣誉,没有充分的营销与规划,造成大量品牌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企业以为争创到名牌,就可以一劳永逸,终身受用,而减少对名牌产品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开发,缺少对名牌的维护,最终被市场淘汰出局。
3.4 企业规模小,有实力名牌少
2010年,福建省名牌企业中工业总产值超50亿的企业只有2家,仅占全部名牌企业的0.7%;超10亿的企业有26家,占全部名牌企业的8.5%,而工业产值在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58家,占全部名牌企业比重达18.9%。全市307家名牌生产企业户均产值为6.4亿元,虽然是全市平均水平的5.3倍,但与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就启动了“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评价工作,我市至今没有一家企业符合申报条件,大多数名牌产品的档次和质量处于中等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精、尖产品不多,品牌规模效应未能全面发挥。
4 实施名牌战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宣传,营造名牌发展良好氛围
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创牌主体企业的事,也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需要全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一要充分利用现有泉州市名牌研究会、泉州电视台的《品牌泉州》栏目等载体广泛宣传创名牌的政策、目的、意义,努力提高企业创牌意识;二要通过网络、报刊、广告等媒体制作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内容,积极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参与、支持名牌战略的良好环境;三是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牵头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专题知识讲座,或通过树典型,由名牌运作较成功的企业作经验介绍与推广,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引导、带动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四是政府牵头,汇集本土名牌集中展销推介,如石狮市今年成立的石狮名牌服饰联销中心,入驻品牌有富贵鸟、爱登堡、野豹童装、西部庄园等40多个品牌,对提升当地品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起到很好的效果,值得各县(市、区)借鉴。以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名牌成长的环境,形成宣传名牌、消费名牌、保护名牌、发展名牌的良好氛围。
4.2 提高产品质量和强化服务意识,确保名牌战略实施
美国著名的品牌专家杰斯帕•昆德说:在今后,仅仅销售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那些抢占了最强有力的和最卓越的价值定位的品牌才是真正的赢家。而要发挥品牌效益最大化,一要靠产品质量,二靠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是名牌战略的保障和基础,因此名牌战略实施的前提是要有过硬的产品质量,要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要持之以恒地加大人才、技术、设备的投入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开发能力,为名牌产品注入新的技术含量和活力。有产品质量保证的前提下,还要有“名牌服务”相配套,向顾客提供优质完善的服务对于企业创名牌具有重大意义,优质的服务能让顾客获得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企业及其品牌形象会在顾客心中生根发芽,不断提升和强化。
4.3 通过名牌战略充分发挥聚集效应,壮大产业集群
名牌战略与产业集群可以互动发展,产业集聚度高的集群容易培育与造就名牌产品,这是由于产业集群内产生了一批行业领先的名牌产品,并出现拥有多个名牌产品的“领军企业”;相反,名牌产品聚集的区域,通过名牌产品生产企业聚集大量的生产配套企业,自然形成与壮大了产业集群。在壮大了产业集群的同时,也可通过有针对性的实施名牌战略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在安踏、利郎、劲霸、三兴等一批行业名牌企业周围,已聚集了成百上千家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加工,使我市的服装、鞋等传统产业得以延伸和提升。
4.4 加速产业结构升级,走多元化的品牌之路
针对我市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传统产业的现状,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和优惠措施,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向高新技术行业倾斜,着重扶持、鼓励一批高科技企业争创名牌。注重财政奖励政策的有效性,将财政奖励政策从普遍性的奖励,逐步向高新技术型、创新型企业倾斜;从一次性的奖励向项目扶持型奖励发展,引导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从单纯资金奖励向提供培训、技术指导等方向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使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使名牌产品生产企业更多地向高新技术行业转移。
4.5 千方百计培育自主出口品牌,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
我市民营经济发达,对外依存度较高,因此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对优化提升产品结构,增强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出口品牌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对出口品牌的奖励办法,争取在财政、金融、贸易促进、知识产权保护、通关建设等方面给品牌企业更多的便利和优惠待遇,以进一步激励塑造出口品牌;二要进一步健全出口品牌培育机制,充分发挥出口品牌企业的龙头示范效应,构建全方位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不断提升我市出口品牌的整体发展水平,如今年安溪县5家茶企,统一以“安溪铁观音”为品牌,在法国建立了首个安溪铁观音欧洲营销中心,加快进军欧洲市场,扩大铁观音品牌出口水平;三是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出口品牌企业参加著名展会,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组织名牌企业在出口主体市场开展商品展和推介活动。多举措宣传树立自主出口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从而提升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
4.6 加强法律意识,注重名牌保护
加强对名牌的保护,名牌一经确定,其品牌即成为价值高的无形资产,能够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利益。一些企业的管理者对产品商标品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很好地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商标的使用权,最终损害了名牌的价值。近几年,我市商标被他人恶意抢注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企业自身要加强法律意识,树立名牌保护意识。保护名牌的主体是企业自身,但作为政府有关部门也应责无旁贷地担起维护名牌声誉,打击假冒的责任,发现侵仅的行为要及时制止,有效地促进名牌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朱向梅.农业名牌战略刍议[J].湖北农学院学报, 1998, (3).
[2] 张桃生,肖亚成. 中国企业名牌战略的困难及其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 (2):59-63.